達人學苑0.com會議手冊

Page 1

封面

會議手冊


2


目錄

會議流程表

4

渴望園區地圖與渴望會館二樓平面圖

6

關於達人學苑

7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介紹

8

問題導向跨領域課程補助計畫

9

專題演講(一):科學的語言、人文的語言、生活的語言

10

電影放映、分組討論及敘事發表

15

專題演講(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16

問題闡述與界定: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

20

與會者名單

28

3


會議總流程表Day1

9月5日(星期一) 時間

場次

10:00-10:30 地點R205

1

10:30-12:00 地點R205

2

主持人

活動內容 達人學苑介紹(20分)

柯華葳

科文計畫介紹(10分)

陳竹亭

專題演講一(50分) 主題:科學的語言、人文的語言、生活 的語言 參與者表述(20分)

講者/與談人

童元方 柯華葳 科學及人 文代表

講者回應(20分) 12:00-13:30

午餐 電影放映(120分)/國際會議廳

13:30-18:00 地點R205

Coffee break(20分) 3

柯華葳

分組討論(60分) 各組代表

電影敘事及發表(70分) 18:00-19:30

晚餐

19:30-21:30

小組自由活動

4


會議總流程表Day2

9月6日(星期二) 時間

場次

主持人

活動內容 專題演講二(60分) 主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9:30-12:00 地點R205

4

講者/與談人 陳東升/王道還

分組討論(30分)

林福來 各組代表

分組報告(40分) 講者回應(20分) 午餐

12:00-13:30

吳茂昆(物質) 陳東升(社會) 彭明輝(機械) 戴華(人文)

問題闡述與界定 主題: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 (80分) 13:30--16:30 地點R205

5

參與者提問及投票(60分)

林從一

Coffee break(15分) 公布結果及講者回應(25分) 16:30~16:40 地點R205

6

達人學苑第0期總結

柯華葳

16:40

賦歸

5


渴望園區地圖與渴望會館二樓平面圖

渴望會館國際會議廳 電影放映場地,映後請至R205 進行分組討論及敘事發表

6

渴望會館R205 第一場:專題演講(一) 第二場:電影分組討論與敘事發表 第三場:專題演講(二) 第四場:問題闡述與界定 第五場:達人學苑第0期總結


關於達人學苑 柯華葳(計畫共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通達人憑知識行事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劃』「訴求深度聽、說、讀、寫與發表、溝通等互動的 學習手段,期能在高等教育中培養學生高階思考與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能力。」計劃將透 過 (一)課程平台、(二)論壇平台、(三)達人學苑來推動上述理念。達人學苑以短期密集的方 式,聚集不同領域老師、學生一起,以議題為導向,進行跨領域溝通互動,從議題形成、 分析、論述、論證、創意表達,期許進一步解決問題。學苑中亦將邀請國內外大師級學者 演講,參與者有機會習得大師知識的整理方式與溝通的風采。

為什麼需要跨領域溝通? 環顧世界級的問題如複雜的氣候變遷、全球化、人口等議題,學者或是專業已不可能 只埋首自己本業,需要參與跨領域研究並跨領域溝通。跨領域溝通解決問題,就像是一 起燉煮一個想法, “聽” 對方專業,”說” 自己專長,相互學習對方的知識、方法與思 維,再放回鍋中熬煮,慢慢形成一鍋創意,或許形成新領域,或是用來解決當今所面對的 難題。

跨領域溝通不容易 跨領域溝通首先可能遭遇到的是不同領域使用的詞彙、語法不同,而有溝通上的困擾 與挫折。在學苑裡,不開設溝通課,而是透過實作、觀察、交換意見,一起學習討論、領 導、說服等溝通項目。由心理學角度看,同理與欣賞是不可少的。這也是學員要一起學習 的項目。

溝通不可少知識與專業 溝通沒有了專業知識,就像材火燒空鍋,只會燒壞鍋子。解決難題,橫軸是溝通,縱 軸則是個人學術專業。參與者掌握知識,不只自己明白,還能向人說的清楚,且確認對方 聽清楚並能回應。論語“己欲達而達人”的解釋是,自己能夠明白事理,也讓別人能夠明 白事理,似乎很接近溝通的本意。我們就採用 “達人”來命名夏季學苑。

己欲達而達人+創意的表達 紐約大學心理學者,J. LeDoux 專研情緒和腦中杏仁核。他除寫書、寫論文傳遞研究 成果,還組織樂團在紐約市駐唱,出CD,唱出他的研究結果以及他對研究的熱情。在達人 學苑,我們珍惜溝通的責任、自由、彈性與創意表達。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智慧。

7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介紹 陳竹亭(計畫主持人、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計畫簡介 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除了專業(professional education)與通識(liberal education)的目標外,還要培養發現、關心、解決社會及全球問題的心智與能力。這有賴於建立 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與表達溝通(communication)的認知與技能。據此,本計畫 以發展社會、人文、科學(Society, Humanity, Science; SHS)跨科際學習平台為「經」, 同時以深度聽、說、讀、寫的溝通行動學習為「緯」,期能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培育有能力面 對實際問題挑戰的人才。 本計畫屬於教育部顧問室的中程個案計畫,執行時間為100年至104年,100年屬先期計 畫階段。實施策略藉著建構四大平台來推動,包括:(一)課程平台、(二)論壇平台、( 三)達人學苑、(四)數位平台。 今年,先期計畫啟動的工作有南北兩論壇、SHS部 落格、9月5日與9月6日舉辦的達人學苑、目前規劃中 的電子文庫,以及秋季將陸續進行的論壇活動,以問題 解決為導向的跨領域課程補助計畫說明會等。四大平台 將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推動跨科際的問題解決、方案 學習、研究學習…等各種課程,同時鼓勵將學習過程用 語言、文字、創意表演或行動來表達,並且將學習表現 呈現於數位多媒體平台,使教與學得以相互觀摩、彼此 激勵。期許學習者體會對不同專業背景與知識的對象行 有效表達與溝通的重要。

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y)的內涵 有別於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y)及界領域 (inter-disciplinary),跨科際的理念重在強調面對 及時、重大、或關鍵的社會或國際議題及問題, 必須由不同的觀點、社群成員、專業學門及跨領 域研究來共同探究、認識、問題及彼此的角色, 共謀處理或解決之道。 當今與未來的重大時事或在地、全球議題, 多有需要跨科際的人才與溝通平台。跨科際教育 正是針對此訴求進行人才培育。表達溝通不僅是 專業或通識教育必須增進的基本質素,也是針對 我們的教育缺失。人文、科學的跨科際教育,可 以議題或問題解決導向的實作課程及行動研究實 施人才培育,同時打造面對在地及全球性重要課 題或問題的實習平台。

8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問題導向跨領域課程補助計畫 林從一(計畫共同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課程主題 經過公開研討,本計畫將界定出台灣社會發展所面臨的10個重要問題,作為受補助課 程的核心主題。核心主題之外台灣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經專家學者審查後,亦得 為補助課程主題。作為課程主題的問題皆為重大的真實世界之具體問題,此類問題需橫跨 科學、科技、人文及社會的多角度宏觀視野,方能理解問題並提出問題解決方案。

課程操作模式 問題解決導向 (Problem-Based Learning)、方案學習(Project Learning)、研究學習 (Research Learning)。除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具體課程內容(含教材)的產出之外,本計 畫期待受補助課程的修課學生能依問題屬性產出「問題解決之行動方案」、「問題解決之 理論方案」或「相關問題政策白皮書案」,並於本計畫夏季學苑中發表成果及參與相關活 動。

補助課程類型 本計畫補助跨校、跨院、跨系或單一學系課程羣組,特別鼓勵以學分學程或學位學程的 方式涵蓋課程羣組。受補助課程羣組需具系統及層次,分基礎及進階兩階段,以三學期為 期,逐步展開課程。受補助課程進一步分為: 1.大學部高年級課程:修課學生以大三至大四學生為主,碩士班學生為輔。 2.碩士班課程:修課學生以碩士班學生為主,優秀之大學部高班學生為輔。

補助事項 1.補助期限2年。前半年為課程規劃期,規劃完成後正式開課。 2.補助項目:(1) 計畫主持費用;(2) 課程規劃、課程執行所需經費;(3) 參與本計畫所舉辦 之活動所需經費;(4) 專案教師費用。 3.補助上限:每學期以補助4門課為限,每門以30萬元為限。專案教師補助一名為限。總 補助經費(不含專案教師薪資)以400萬元為限。

期程 1. 說明會時間:101年1~2月 2. 徵件時間:101年3月 3. 執行時間:第一期101年8月1日至103年7月31日

9


【第一場】 專題演講(一):科學的語言、人文的語言、生活的語言

時間:9月5日10:30-12:00 流程:10:30-11:20 專題演講(50分鐘) 11:20-11:40 參與者表述(20分鐘) 11:40-12:00 講者回應(20分鐘) 地點:渴望會館R205 主持人:柯華葳(計畫共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主講人:童元方(東華學院教授兼人文及社會科學學系主任)

【童元方(東華學院教授兼人文及社會科學學系主任)】 童元方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碩士、哈佛大 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東華 學院教授兼人文及社會科學學系主任。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 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向科學的人文隨筆》、《選擇與 創造-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譯作有《德日進思 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 絃歌:黃麗松回憶錄》。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 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10


專題演講(一)講綱與參考資料:

一九零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出自<愛因斯坦的夢>/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著/童元方譯 在這個世界裡,有兩種時間:一是機械的,一是身體的。第一種時間硬如金屬,好像 一個巨大的鐵鐘擺,在前後晃蕩、晃蕩、晃蕩。第二種時間則是扭動的,猶如海灣裡的青 魚那樣自在地游去游來。第一種時間不棄不降,一切都是命定。第二種時間則是一路行 來,因機而變。 有許多人相信機械的時間是不存在的。他們行經克拉姆巷的巨鐘時,根本視而不見: 不論是到郵政巷去寄包裹,還是到繁花的玫瑰園徜徉其間,鐘聲起落,他們亦聽而不聞。 他們的腕子上帶著手錶,但那只是當作裝飾品:對那些總愛把報時器當禮物送人的人來 說,或者還可算是一種禮貌。他們家裡沒有鐘,他們只聽自己的心跳。他們只跟著感覺 走;只憑自己的情緒和慾望的節奏。這樣的人不論何時肚子餓了就要吃飯:不論何時,只 要從睡夢中醒來,就要去帽店,還是去藥房上班;想要做愛,就立時做愛。這樣的人思及 機械的時間,就要大笑。他們知道每一開始的剎那、每一略頓的空檔,時間已流動過去 了。當他們急著要把受傷的孩子送去醫院,或者忍受鄰居遭了冤屈的眼神時,他們知道時 間慢得如負千斤重擔,是掙扎著前行的。但當他們與朋友吃得高興,喝得痛快,或接受讚 美的掌聲,或躺在秘密愛戀著的情人臂彎裡的時候,他們也知道:時間如飛矢、入流星, 劃過了視野的長空,是太疾,太快,又太匆匆了。 又有一些人,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存在。他們照機械的時間過日子。他們早晨七點 鐘起來,正午吃中飯,六點吃晚飯。他們準時赴約,按鐘辦事。晚上八點到十點中間做 愛。一星期工作四十個小時,星期天看星期天的報紙,禮拜二晚上下棋。肚子叫的時候, 他們看錶,是不是該吃飯了?他們正在音樂會中凝神諦聽、渾然忘我的時候,看看舞台上 的鐘,是不是該回家了?他們知道一個人的身體並不是不著邊際的魔術,而是一堆化學物 質、器官組織、和神經衝動的組合。思想不過是腦中的電波,性的興奮是某些化學物質流 向神經末梢,而悲傷不過是一些酸液停在小腦中靜止未動。簡而言之。身體是一部機器, 與電子一般,或時鐘一樣,是受電學定律和動力定律的支配。既然如此,我們提到身體 時,一定得用物理的語言。如果身體會說話,說的一定只是各種槓捍和動力的話。身體是 要人去命令的,而不是要人去服從的。 一個人在沿著婀娜河岸漫步、呼吸夜間的空氣時,很容易看見兩個不同的時間世界合 而為一的證據。有個船夫,在黑暗中以計算小艇在水上漂流的秒數來估量自己在河中的位 置。「一秒,三公尺;兩秒,六公尺;三秒,九公尺。」他的聲音,清楚而肯定的音節, 劃破了夜的词漆黑。紐德格橋上一座燈柱下,兄弟二人一年沒見了,現在站在那裡,喝著 酒、笑著、鬧著。聖文森大教堂的鐘聲響了十下。幾秒鐘之內,淋水大街兩旁公寓的燈 光,眨了眨,熄了---一個完美的機械反應,與歐基里德平面幾何的推論完全一樣。躺在河 岸上的一對情侶,懶洋洋的仰望著天空,他們被遠處教堂的鐘聲,從不知時間為何物的沈 睡中喚醒,驚訝地發現:夜幕已低垂。 兩種時間狹路相逢時,是絕境:而兩種時間分道揚鑣時,是滿足。因為,如奇蹟一般 地,一個律師,一個護士、還是一個麵包房的師傅,都能在任何一種時間內,成就一個世 界,但卻不能同時在兩種時間內。任一種時間都是真實的,可是顯現出來的真實卻不相 同。 11


專題演講(一)講綱與參考資料:

一九零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出自<愛因斯坦的夢>/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著/童元方譯 星期天下午。穿著禮拜日最好的服裝,吃過禮拜日豐盛的晚餐,人們走下婀娜街,隨著 河流溫柔的私語,他們輕聲地在交談。商店全已打烊。三個女人走向馬可巷,停下來看廣 告,停下來一窺窗子裏的動靜,然後悄悄地往前走去。一個小客棧的主人擦洗他的臺階,作 下看一張報紙,靠向一面沙岩牆壁,閉上了他的眼睛。所有的街道都睡著了。所有的街道都 睡著了,只有暗夜裡的小提琴奏出的旋律飄蕩在空氣中。 在桌子擺滿了書的屋子中間,一個年輕人站著拉他的小提琴。他愛他的小提琴。他拉出 溫柔的樂曲來。他拉琴的時候,從窗戶裡望出去,看見了下面的街道,注意到一對男女靠緊 了;他的深褐色的眼睛看著他們,然後轉開了,望向別處去。他靜靜地站著。他的音樂是唯 一的動態,他音樂充滿了整個屋子。他靜靜的站著,想到他的妻和襁褓中的兒子,他們都在 樓下的屋子裏。 他拉著琴的時候,另一個男人,跟他差不多的,站在屋子中間,拉著他的小提琴。這個 男人望著下面的街道,注意到一對男女靠緊了,他轉一下眼睛,望向別處去,他想到他的妻 子和兒子。他正在拉著琴的時候,第三的個男人站著拉他的小提琴。事實上,還有第四個、 第五個;還有數不盡的年輕人站在他的屋子裏拉小提琴。還有無限的樂曲和無窮的想法。這 一個鐘頭,當這些年輕人拉著他們的小提琴的時候,並不只是一個鐘頭,而是許多個鐘頭。 因為時間好像兩面鏡子之間的光線一樣。時間來回跳動如光線折射,產生出無數的影像、無 限的樂曲,無窮的想法來。這是一個數不清的複製的世界。 第一個人在想的時候,他感覺到其他人的存在。他感覺到其他人的音樂和他們的想法。 他感覺到自己被重複了一千次,感覺到這個擺滿了書籍的房間也被重複了一千次。他感覺 到他的想法也被重複。他應不應該離開他的妻子而去?在理工學院的圖書館裡,她隔著書桌 看著他的那一刻又如何呢?他一頭又濃又密的棕髮又如何呢?但是她給了他什麼安慰呢?孤 寂,除了拉小提琴的這一小時之外? 他感覺到其他人的存在。他感覺到自己被重複了一千次,感覺到這間屋子被重複了一千 次,感覺到他的想法也在重複。哪一個重複是他自己,他真正的身分,他未來的自我?他應 不應該離開他的妻子呢?理工學院圖書館裡的那一刻又如何呢?她給他什麼樣的安慰呢?什 麼樣的孤寂,除了拉小提琴的這一小時之外?他的想法在每一個複製的他自己之間來回跳動 了一千次,而隨著每一次的跳動,他的想法便減弱一些。他應不應該來開他的妻子呢?她給 過他什麼樣的安慰?什麼樣的孤寂?隨著每一次的折射,他的想法便模糊一些。她給過他什 麼樣的安慰?什麼樣的孤寂?他的想法漸漸模糊了起來,一直到他幾乎不記得原先的問題是 什麼,或者又為什麼問那些問題。什麼樣的孤寂?他從窗戶裡望出去,看著空空的街道,拉 著小提琴。他的音樂飄蕩在空氣裡,充滿了他的房間,而當這一小時,也是數不盡的一小時 過去的時候,他記得的只有音樂。

12


專題演講(一)講綱與參考資料:

疇人的寂寞--談談陳省身的詩 出自:香港牛津版陳之藩的<思與花開> 天下文化版的<陳之藩文集>第三冊<看雲聽雨> 陳省身教授逝世了。源自各種媒體的消息,大多數是非常正面的,比如:「一代數學大 師去了,哀痛的不只是中國人,而是全世界。」但也有反面的,比如:「他在最富創造力的 時候,將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獻給美國,在暮年才回到祖國。」 不論正反,這些內地網站上的討論,這種紛然雜陳的現象,總是難得的!但對反面評論 所說的話,我總不無感慨。因此,近日看陳省身的文集,覺得他為天才發展所付的代價,令 人吃驚。而他卻從未自憐過,外間也從未深思過。我對他的認識,是從他的自傳文集之字裡 行間逐漸悟出來的。 陳省身初級小學只上過一天!因為老師打手板,他怕了,於是在家中由姑姑教。九歲時 考上高級小學,十五歲又以同等學力考上南開,十九歲大學畢業。求學的每個階段他都比平 均受教育年齡早上三四年,或四五年。世界上不少天才兒童大都如此。像應用數學家溫納 ﹙Norbert Wiener﹚就是十五歲大學畢業,十八歲獲哈佛大學數學博士。他的少年經歷,與 陳類同。 可是,這類天才兒童,從數學上看,他們是搶先了;從其他科目的教育上看,反而是錯 過了。例如國文,陳省身寫得一筆好字,這可能是姑姑教出來的。他作的詩,內容雖然非常 有詩意,可是由形式上看來,既未顧平仄,也不理押韻,實在不能說是很好的詩。但他自己 可能並無所覺,其實也許是缺乏了起碼的訓練有以致之。陳的父親就曾說過,他的國文念得 不好。沒有時間練習,怎麼會好!何況他與中華民國同壽,上學的年齡又是五四開始之際, 新舊青黃不接。 陳省身在天津扶輪中學時,曾在校刊上發表過兩首白話詩。這是一九二六年的事,五四 運動之後七年,比胡適《嘗試集》的出版晚一些。其中之一叫<紙鳶>,我在這裡引出來: 紙鳶啊紙鳶! 我羨慕你的高舉空中; 可是你為什麼東吹西蕩的不自在? 莫非是上受微風的吹動, 下受麻線的牽扯, 所以不能干青雲而直上, 向平陽而落下。 但是可憐的你! 為什麼這樣的不自在呢! 原來你沒有自動的能力; 才落得這樣的苦惱。 這一個紙鳶的意象,已看出少年陳省身追求獨立與自主的迫切,新意盎然。上下拉扯的 力,也有一種對稱,一種平衡,但文字上卻未把感情表達出來。與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 圓」的幾何美,不可同日而語了,雖然他是很愛幾何的。我們對陳的新詩,不無遺憾。 之後陳好像就不再作新詩,而只作舊詩了。既作舊詩,總有些規矩,但他是愛作卻不守 規矩。有內容而無藝術,何能稱之為詩?他有給朋友說數理的詩,給夫人壽六十的詩,給日 本朋友回憶往昔的詩,意境都很清新,可是念起來又哪一首像詩?尤其給夫人作壽的那首。 陳有一首<七十五歲生日偶成>的七言詩,頭兩句是: 百年已過四分三 浪跡平生亦自歡 13


專題演講(一)講綱與參考資料: 我跟元方說:「這兩句不錯嘛!」元方先是微笑,然後徐徐地說:「數學家不離數學,百年 的四分之三當然是七十五歲了,很準。」接著她又說:「連這句也可能是套用昔人的詩句。」 「誰?」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趙伯先。你知道跟林覺民差不多,這些烈士都是青年。趙有一首詩,開 頭就是『百年已過四分一』,既二十五歲。趙伯先是鎮江人,陳省身是嘉興人,不知道趙詩是否 在江浙流傳,陳在幼時就聽到過?」 至於杜甫寄高適所作的求助詩:「百年已過半」,是千年以前的詩了。不過後人如搬得動,均 可化為自己的。陳省身搬不動,就不大像詩了。可是內容卻很富詩意,那有什麼用!感情既傳不 出來,他為什麼發表這些詩呢?就是求共鳴、找知音。但因形式不美,恐難以找到罷! 一九七四年,陳省身到日本的東北大學與老友相聚,承佐佐木重夫教授招待,並接見他的數學學 生,縱談研究數學之趣;於是想起一九三三年最初發表於《東北大學數學雜誌》的論文。我們可 以想見他當時的快樂,乃至詩賦一首: 牛刀小試呈初篇, 垂老方知學問難; 四十一年讀舊作, 荷花時節傳新知。 …… 詩意也是很充沛的。但因「四十一年」與「荷花時節」顯然是套的近人近作,搬別人的名句 又搬不大動,全詩也就黯然失色了。 大數學家,數學即是他的語言,感情自然也可以寄託在那裏。可是那種語言很難懂,至少是 平常人不大懂,所以他寄情於舊詩,而又沒有一些基礎的訓練,結果就是不能表達於萬一了。 陳省身十六歲即跟著段茂瀾學德文及法文,程度達到可以讀用那些文字寫的數學書,所以 到了漢堡僅一年即獲數學博士學位,因不需要花時間在學德文上。然後他又去法國投名師嘉當 ﹙Elie Joseph Cardan﹚,其法文也有讀專門書的程度,只是尚不能用法文說笑而已!這些外文 的訓練,都不是平常人所能企及。但表達感情的細節,也要經過一番文字的歷練。因了技術犯 規,遂糟蹋了全部的內容,實在是很可惜的。 陳省身那個時代的科學家,不論中外,幾乎每個人都有藝術的嗜好,有愛拉提琴的;有愛下 棋的,有愛打鼓的!他們在這些嗜好上,都有相當的造詣。不幸的是陳省身的小學、中學、大 學、博士後,無一不跳級,數學以外的科目均未得全面自然的機會,而終究成不了詩人了。 目前,常常有人說我們急需通識教育。但問題又出在通識教育的內容為何?通識並不是再加上一 本幾百、甚至上千頁的大書,包括上下古今的各類學科,強逼學生背誦;學生既不會聽,也不愛看, 終至厭惡填鴨材料,敷衍或拒絕這些粗糙的飼物。倒不如幫學生發展出一種專門的嗜好或技巧,可以 使他們自我享受、繼續學習一輩子。比如彈琴、唱歌、作詩、畫畫、下棋、寫字等等,向深處發掘, 向高處發展。換句話說,至少維持一個與外界相通的出氣孔,可以呼吸,不至於窒息而死。 陳省身之於數學,非常人所能及,他涵泳其中,自我享受卻是真的。可是他與周遭眾人卻無 法溝通,於是就自己念詩作詩,以求唱和,但他又不大會作,也就擠出一句矛盾的口號來:「搞 好數學,使中國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數學大國。」他明明知道數學沒有國界,今日出版的論文,不 必等到今夜,全世界就知道了,什麼叫數學大國? 普通人並看不懂他的數學,只好念他所作的詩。而不能不出現反面的看法:「一生貢獻給美國了, 到老了再回國做什麼?」他看看自己的護照是美國的,祖國媒體所傳出的在在提醒他是華裔美人。原以為 用中國字作的詩,可以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甚至矛盾的心緒,結果因為技巧不足而不能完全表達出來。 人遭劇痛時,都是呼叫母親;到臨終時,難免不說母語。陳省身有愛因斯坦的成就,但不像 愛因斯坦在異國的醫院裡,說著周圍的人皆不懂的德語,飲恨而去;倒像托爾斯泰在祖國的野店 裡,說著周圍的人竟也不懂的內容,雖然是同為母語,賫志以終。 生之寂寞,大家縱有所不同,其為寂寞則一,不分常人,還是疇人;死之淒涼,雖有各種形 式,其為淒涼無別,不論是在異邦,或在故國!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於香港 14


【第二場】電影放映、分組討論及敘事發表

時間:9月5日13:30-18:00 流程:13:30-15:30 電影放映(120分鐘) 15:30-15:50 Coffee break(20分鐘) 15:50-16:50 分組討論(60分鐘) 16:50-18:00 電影敘事及發表(70分鐘) 地點:渴望會館國際會議廳(電影放映)、R205分組討論與分享 主持人:柯華葳(計畫共同主持人、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電影介紹: 《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年於英美兩地上映的電影《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改編自1992年 P. D. James同名小說。由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on)執導,克里夫.歐文(Clive Owen)、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等主演, 曾獲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及最佳攝影等獎項提名。 《人類之子》片中預言了一個新的人類滅絕危機,這次不是來自如《明天過後》等影 片中的環境浩劫或大自然反撲,而是敘述人類因失去生育能力,讓種族面臨無法延續的危 機,這個沒有新生兒誕生的未來世界,不再充滿光明、進步、高科技、便利的生活,人民 一片恐慌、政府高壓獨裁、反抗軍四起、難民處處皆是……在此同時,一個黑人女性發現 自己懷孕了,而她即將產下的孩子,將是二十七年來的首位嬰兒,這名女性該如何守護新 生兒?這個孩子能為人類的黑暗未來找到出口嗎?

15


【第三場】專題演講(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時間:9月6日09:30-12:00 流程:09:30-10:10專題演講二(40分鐘)

10:10-10:40分組討論(30分鐘) 10:40-11:40分組報告(60分鐘) 11:40-12:00講者回應(60分鐘) 地點:渴望會館R205 主持人:林福來(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主講人: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臺灣大學醫學 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曾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亦曾獲2008 年臺灣大學傑出教授獎、2007年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三等科學專業獎章、2004-2006年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專長領域 為組織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都市社會學、政 治社會學;研究興趣包括科技與風險、亞洲都 市發展、高科技組織網絡。著有《積體網路: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金權城 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 分析》。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 領域為體質人類學,其學術訓練源自生物學與 人類學,因此,對「科學」的文化與社會學脈 絡,特別感興趣。除研究外,近十年來從事翻 譯、撰寫科學專欄,並參與國科會《科學發展 月刊》、《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臺 灣中文版)等,譯作如《達爾文與基本教義 派》、《醫學簡史》等。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6


專題演講(二)講綱與參考資料:

社會不平等的基礎與起源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人們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起源有相當多的討論,18世紀法國的重要思想家盧梭(Rousseau)寫了一本重要的作品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1,可以說是探討社會不平等的經典 著作,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盧梭的論述,就不會有法國大革命,可見盧梭的重要性。盧 梭主張人生而自由,也就是說人類在最自然的狀態(自然真誠)是最自由、是沒有不公平的。 而人們不會輕易放棄自由,天賦的自由就像一個人的生命一樣,任何行動者都不會輕易放棄 的。 在自然狀態,人與人沒有任何的關係,即便存在著天賦的差異,也不會有不平等的 存在。盧梭提到「在自然狀態,每個人都不受任何的約束,最強者的權力也不發生作用」 (R94);「在沒有愛情的地方,美麗有什麼用;在沒有語言的地方,才智有什麼用」(R93)。 簡單的來說,天生的不平等不是議題,只有社會創造出來的不平等才是議題。盧梭曾說「關 於人的一個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會使人墮落而悲苦」(對話錄)。 對於盧梭來說當人與人接觸、互動之後可能產生社會不平等的後果2。因為「自從一個 人需要另一個幫助的時候起;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食糧的好處的時候起;平等 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現了、勞動就成為必要的了、廣大的森林就變成了須用人的血汗來灌 溉的欣欣向榮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貧困伴隨著農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長」(R109)。 對於盧梭來說,採取和洛克一樣的觀點,也就是「在沒有私有制的地方是不會有不公平的」 (R107)。盧梭從人類的歷史過程觀察到土地耕作賦予耕作者在土地收穫的權利,連續的佔有 土地這樣的權利就很快的轉變成土地私有制。在私有制的社會關係治理模式中,天賦(自然) 的不平等將被強化,有能力的人可以提高生產量,進而併吞他人的土地,財富越來越集中, 「自然不平等,不知不覺地隨著”(交換)關係”的不平等而展開了」3 (R112)。 盧梭指出法律是源起於富人要避免窮人聯合起來對抗他們,因此要將這些可能的敵人變成 自己的保衛者,所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法律)。法律是透過公正與和平的原則保護私有制、 保衛團體的成員,防禦共同的敵人。對於崇尚自然狀態的盧梭而言,這套法律制度是「給弱 者以新的桎梏,給富者新的力量;他們永遠消滅了天賦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復;它們 把保障私有財產和承認不平等的法律永遠確定下來,把巧取豪奪變成不可取消的權利;從此 以後,便為少數野心家的利益,驅使整個人類忍受勞苦、奴役和貧困。」(R117-118)。對於 不平等源起及演變的討論,盧梭總結的提出「我們便會發現法律和私有財產的設定是不平等 的第一階段;官職的設置是第二階段;而第三階段,是合法的權力變成專制的權力。因此窮 人和富人的狀態是為第一個時期所認可的;強者與弱者的狀態是第二個時期所認可的;主人 和奴隸的狀態是為第三個時期所認可的」(R132-133)4。 1盧梭[李常山譯],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台北:唐山。(在本文以簡寫R表示本書) 2不平等是來自物質層次,來自私有制。不過盧梭也提到「人們一結成社會,就不得不互相比較,並從他們繼續的互相利 用中注意到所發現的彼此間差異」(R134),就會導向不平等,無論是爵位及等級、權勢、個人功績及財富的評價,最後都 歸結到財富不平等上。 3盧梭對於自然不平等和社會不平等交換作用產生的人類社會樣態,有非常深刻且精彩的分析,參見R113-114。 4盧梭並不認為私有制能夠完全排除,只能儘量減少它所造成的不平等。當不平等發展到極致,就會發生革命來解決問 題。

17


專題演講(二)講綱與參考資料:

盧梭對於不平等的討論所隱含的創見是,人群聚造成私有制、造成不平等。這個假設在最 近的研究得到部份的支持,Acemoglu and Robinson 5在評論Science(2009)的一篇論文6 時指 出,過去許多經濟學者認為農業革命造成生產分工、社會分工,創造出複雜的社會、更多的技術 創新、以及私有財產的保護制度。不過從考古學的研究和經濟學的分析顯示,人們從狩獵採集的 生活型態變成定居式群居的生活型態後,必須要建造公共設施或是宗教設施(祭壇或寺廟),這時 將所需資源動員整合的層級組織就隨著出現,於是我們看到一些社會考古的器物中顯現的政治階 層、領袖酋長等體制。群居導致分工與新的層級制度的出現,然後再引領更多的技術突破,發展 更完整的私有財產制,持續強化社會的不平等。2010年Spencer Wells寫了Pandora’ss Seed: The Unforeseen Cost of Civilization.也指出狩獵遊牧社會進展到農耕定居社會,人類付出重大 的代價,其中包括社會不平等。所以從演化與長時期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我們是不是往一條更 幸福的路徑前進,是值得思考的。 探討不平等的起源,我們可以採取另一種路徑,那就是考察原初社會民族誌的研究。法 國人類學者Louis Dumont對於印度喀斯特體系的研究所寫成的Homo Hierarchicus: The Caste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0)7 。他指出印度的喀斯特體系 是建立在潔淨與不潔的對立上8,然後繼續發展出:1)依身份的等級,階序;2)有詳細的規則以 保證彼此的隔離;3)有分工及其因此造成的互依(D108)。對於杜蒙來說,階序關係不代表權力、 財富、地位的支配關係,階序反而是一個社會所必須存在的結構。階序基本上是源起於價值體系 或宗教體系。 社會學研究探討社會的分類或分歧最主要的面向,就是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古典社會學大 家馬克思從階級的角度討論資本主義勞工階級和資本階級的剝削關係,而另外一位大師Weber 則是從地位、權力和職業聲望的角度來討論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對於社會學家來說,要達到社會 正義的目標,必須要先對於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有深入的瞭解。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討論,首 先,是社會學者用那些指標來區分社會不平等,使用這些指標來劃分不同的社會階層,會展現出 什麼樣的社會不平等之面貌,例如,每個家庭收入不同,所以收入就會產生不平等的現象,這樣 的社會不平等是所謂的分配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如果分配不平等的現象出現後,每個家庭改變 這種狀況的機會不同,那就表示已經存在的社會不平等會在不同時間、不同世代延續下去,因此 我們必須要去探究是不是一個社會成員有機會流動,他們機會不平等的情況是如何? 蘇國賢(2008:187)特別提到分配不平等和機會不平等不能混為一談,有些社會分配不平等的現 象很明確,但機會不平等的現象卻不嚴重。其次,我們要討論有那些因素會影響社會的不平等, 特別是要針對台灣社會的不平等現象來分析,畢竟每個社會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條件不 同,存在著一些影響社會不平等的特殊因素。最後,我們要探討社會成員在一個社會向上或向下 流動的狀況,不同世代、不同性別、不同區域、不同族群是否有所差別,當然探討有那些因素影 響台灣社會性別、族群、世代、區域的社會流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5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 2009, “Foundations of Societal Inequality” Science 326:678-679. 6Mulder, Monique Borgefhoff et. al., 2009, ”Intergenerational Wealth Transmission and the Dynamics of Inequality in Small-Scale Societies.” Science 326:682-687. 7杜蒙(王志明譯),1982,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I&II 台北:遠流。 8不潔包括身體的(例如,排泄物)、家族的(特別是死亡)及器物(金銀銅,以金最為潔淨)的三類(D115-116)。

18


專題演講(二)講綱與參考資料:

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一、從盧梭(Rousseau, 1712-1778)談起(2012年:盧梭誕生300周年) 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 (1755) as an answer to ‘What is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 among men, and is it authorized by the natural law?’ by Academy of Dijon, 1753 盧梭承認人的天賦不平等 (盧梭抨擊的是:以「人為的」制度創造的不平等) 二、生物學觀點:有性生殖創造個別差異 三、人類學觀點:人什麼時候才變成「萬物之靈」? 四、人是象徵物種 The symbolic species, by Terrence Deacon, 1997 五、文字解放人腦的潛力 倉頡神話 文明定義 絕大多數人類社群不使用文字 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萬物之靈」是人文產品 六、文明(文字)創造的教育問題 讀與寫 持續的推論(sustained reasoning) 理性批判(Karl Popper’s critical rationalism) 實踐問題:不易拆解生物(nature)與社會(nurture)創造的差異 意識型態問題:所謂普世價值、民主理想,使「適性教育」政治不正確 法利亞神父說:知識,學得到;至於運用知識的法門,是另一回事。有人有 知識,不懂得用,有人懂得。求知識,只須記誦;運用之道,是哲學。哲學 是教不了的。哲學:結合知識與運用(知識)的天才。哲學,是基督腳下、 載祂升天的祥雲。《基督山恩仇記》,17章,1844 七、回到盧梭?(我們必須關心終極問題嗎?治標,還是治本?)

19


【第四場】問題闡述與界定: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

時間:9月6日13:30-16:30 地點:渴望會館R205 流程:13:30-14:50 主講人之問題闡述與界定(80分鐘) 14:50-15:50 參與者提問及投票(60分鐘) 15:50-16:05 Coffee break(15分鐘) 16:05-16:30 公布結果及講者回應(25分鐘) 主持人:林從一(計畫共同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主講人:吳茂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兼任所長)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榮譽退休教授) 戴 華(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教授兼主任) 美國休士頓大學物理博士、淡江大學物理 系碩士、學士,曾任國科會主委,現為中研院 物理所特聘研究員、院士兼任所長。研究興趣 包括:超導與磁性、低溫物理、高壓物理、微 動下材料科學,1987年與朱經武博士共同發 現世界第一個高於液態氮溫度的超導體:釔鋇 銅氧超導體,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曾獲「日 經亞洲獎」、「艾托里馬約拉納-伊利斯-科學 和平獎」等。

【吳茂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兼任所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臺灣大學醫學 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曾任國科會人文處處長,亦曾獲2008年 臺灣大學傑出教授獎、2007年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三等科學專業獎章、2004-2006年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專長領域為組 織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都市社會學、政治社 會學;研究興趣包括科技與風險、亞洲都市發 展、高科技組織網絡。著有《積體網路:臺灣 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金權城市:地方 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20


【第四場】問題闡述與界定: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清華大學動力機 械系榮譽退休教授,研究專長包括:控制系 統、圖形與影像識別、自動光學檢測系統、非 傳統精密定位技術。除研究外,長期關注糧食 與農村問題,並以演講和寫作闡述農業對糧食 安全與歷史、文化保存的多元價值,著有《糧 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曾獲帝門藝術 基金會第二屆藝術評論獎、中國畫學會「繪畫 理論」金爵獎。

【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榮譽退休教授)】

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博士、台灣大學哲學 系學士,現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 教授兼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康德哲學、心靈 哲學、道德與政治哲學、應用倫理學等。除研 究外,2005起開始於《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科技、創新與管理」專 欄撰寫〈黃禹錫造假事件〉、〈科技決策中的 民主參與〉、〈後基因組時代的臨床藥物試 驗〉、〈只有錯誤生產,沒有錯誤人生〉等文 章。

【戴華(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教授兼主任)】

21


問題與闡述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講綱與參考資料: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十個問題 吳茂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兼任所長)

(1) 如何應用科技減少天然災害帶來的傷亡和損失?

應善用創新知識,加強預測和監測系統,將因全球暖化引起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害降至最 低,讓全民能夠安身立命。要重視國土安全與規劃(包括休廢耕土地之利用),保護水資源,重 視環保與永續發展 。

(2) 如何應用科技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開發節能與再生能源?

我們是一個百分之九十八能源靠進口的國家,我們要獎勵節能的個人與企業,全力提昇能源使 用效率。要發展節能科技與再生能源科技,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3) 如何應用科技發展與本地特色資源結合的綠色經濟?

應用科技結合在地豐富的物種資源,以台灣特殊的多樣、多元文化融合的在地生活與在地文化 為核心,建構環境友善與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模式。要建立與在地經濟結合的人才培育及科技 研發體系。鼓勵、落實以科學技術研究來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全面發揮大專院校的科研能力。 調整對於大學教師和科技研究人員的考核與獎勵標準,摒除學術論文至上的迷思。

(4) 如何應用科技建立健康醫療照顧體系?

要結合資訊科技、醫療資訊與健康管理,推動、強化醫病與醫醫間的互動與溝通。要推動慢性 與退化性疾病相關治療之科技計畫,推動生技產業發展,鏈結生技產業價值鏈。

(5) 如何應用科技妥善解決人口結構改變所衍生的相關問題?

—政府應結合科技、醫療、社會科學智能,善用相關人才,積極參與研究和規劃,整合政府和 民間的力量,最有效地發揮人力與資源,建立制度以因應少子化和高齡化後之新社會結構,讓 人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幸福和更有尊嚴。

(6) 如何應用創新科技活化現有產業,全面促進產業升級?

台灣是國際上公認的資通科技大國,過去已有許多應用資通科技協助傳統產業升級,大幅提升 產值的案例。我們應建立機制,提供資源提升各在地研究機構的研發能量,結合在地特色發展 高附加價值的特有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能力,增加在地就業機會。同時發展核心技術與平 台,提升現有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7) 如何應用創新科技建立、強化自主的國防實力,確保國家安全?

發展國防科技除了可以建構、強化國家自主的防禦能力之外,更可以帶動創新尖端科技的發 展。應建立機制發揮公、私部門的研發能量,推動經詳實規劃後我國迫切需要的國防科技研 發。同時建構機制,將從事國防科技研發之機構的研發能量釋放,協助公、民營產業發展創新 產品。

22


問題與闡述

(8) 如何應用我國的科技能量,善盡世界公民應負的責任?

我們應透過將大型實驗設施及相關研發能量釋放,提供國際共用,協助發展中國家,尤其 毗鄰之東南亞,共同推動尖端科技研究發展。

(9) 如何強化科技研發管理架構,調整政府科技預算分配機制?

逐年適度增加政府科技預算並鼓勵公民營企業增加科研支出,明確訂定年度科研總經費佔 全國GDP的比例。同時重新檢討政府研發經費在基礎、應用與技術開發的分配比例。我們 必須針對過去各單位的本位主義加以修正,強調政府的團隊是一體的,才能將政府的科技 研發真正讓人民有感,改善人民的生活。

(10)如何用科技將政府的公務透明化,讓人民更積極參與政府的事物?

政府可以利用現有的科技,把現有公務系統的效率提高。利用網路的架構,使政府跟人民 之間的溝通可以更密切,讓人民有更多參與的機會,政府也會對人民更負責任。

23


問題與闡述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講綱與參考資料: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問題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1) 正義與平等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不同的社會、不同歷史階段,正義與 平等的內涵不同?正義與平等的價值對於人類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2) 人類在尋求自我最大生存機會與可能性,極大化自我利益時,為什麼會 發展出合作的行為? (3) 仇恨、敵對、衝突是如何形成的?對於人類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 何解決這些對立? (4) 人口、家庭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機制是什麼?人口、家庭的激烈變動 為何發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5) 市場、民族國家、民主政治的制度設計最重要的限制是什麼?它們在未 來的人類社會可能持續維持嗎?如果不行替代方案可能會是什麼? (6) 訊號傳遞內容、媒介與傳遞模式的改變對於人類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 響? (7) 人類社會宗教與信仰制度的起源與轉變?宗教與信仰度的改變產生什麼 樣的影響? (8) 人類應用科技知識的成就、負面影響,以及科技應用未來可能限制是什 麼?

24


問題與闡述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講綱與參考資料:

2020台灣的八大難題 彭明輝(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榮譽退休教授)

(1) 如何解決實質薪資持續下降的難題:

GDP成長,物價上漲,但薪水調整幅度跟不上物價,退休福利制度一再惡化(公務員變 約聘僱、勞保變派遣、正職變臨時工與打工)。追究原因是政府對企業減稅,提高企業 所得,降低勞動工時。

(2) 如何解決國債持續上升的問題:

債留子孫的問題一再惡化,原因是稅基流失、蚊子館、企業補貼等不當支出。五都之後 主計長變更國債定義,賦予地方政府擴大債務的空間。

(3) 如何解決少子化產生的養老與教育問題:

少子化的問題牽連甚廣,其中尤以教育資源供給過剩(可能造成教師失業)以及養老負 擔的問題最嚴重。

(4) 如何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工業用水和灌溉用水的爭奪導致超抽地下水,高鐵可能會在10年內報廢,浪費上千億投 資,因而使得水資源的議題愈來愈白熱化。而其解決則需要調整水價,調整水價又會引 出水價不當補貼,以及水利單位攬水以高價轉賣給科學園區的弊端,必須一併解決。

(5) 如何解決10年後的能源危機:

台灣能源自給率僅3%,沒有發展太陽能、風能的條件,核能又不安全。一旦油價高到每 桶200~336美元(IMF估計),台灣電能何來將是大問題。此外,電價超低導致政府補 貼的問題,與產業無法升級關係密切,必須一併解決。

(6) 如何解決10年後的交通問題:

10年內油價高到每桶200~336美元,全電式汽車耗電會導致發電負荷太大而不得不擁核 (但核電不安全),且電池回收困難,會變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必須發展公共建設取代 私人動力車。但是政府稅基流失以致國債擴大,無力發展公共建設。

(7) 如何讓產業轉型與升級:

台灣必需要發展「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低工業安全風險、高獲利」的(四低一 高)產業,但目前發展的卻是四高一低產業(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工業安全風 險、低獲利)。如何轉型是一大問題。

(8) 如何解決學術殖民與學術自主的問題:

台灣沒有自己的學術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學術淪為美國的附庸,不但沒有能力解 決國內的問題,甚至在制度設計上鼓勵不去看見自己的問題。

25


問題與闡述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10個問題」講綱與參考資料:

我們所面對最重要的問題 戴 華(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特聘教授兼主任)

(1) 我們或許可以設計出越來越「聰明」的機器人,但是我們可以讓機器人擁 有「智慧」嗎?什麼是「聰明」?什麼又是「智慧」?

在一般用語中,「聰明」和「智慧」似乎有不同的意義:一個「聰明」的 人懂得規劃人 生、追求自己最大利益;有「智慧」的人即使有能力追求幸 福,她/他也會讓幸福受到公平 正義原則的限制,而不一味追求最大利益。所謂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常被翻譯成「人工 智慧」,這個譯名容易讓 我們忽略「聰明」和「智慧」之間的分野。機器人或許可以因為我們 的設計而展現出「人工智能」,但是它們可能擁有「智慧」嗎?

(2) 一個人抱持「容忍」態度的人,可能對於異己敬而遠之,甚至漠不關心。 在當代民主多元社會中,「容忍異己」足夠維繫社會正義與和諧嗎?除了「容 忍」,還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能促成立場不同的人彼此溝通以解決公共領域中的 道德或價值衝突? 在民主多元的社會中,某些重要的公共規範與政策可能引發道德或價值上的爭議或衝突。由於 這些規範與政策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有約束力,因此最好能建立在社會共識之上。然而,這些規 範與政策會引起持有不同價值觀的個人或團體之間的對立,因此不同立場之間就有必要彼此溝 通以達成共識,進而讓這些規範與政策具有民主正當性。「容忍」本身不能促成溝通、對話。 不同立場的人可能在「彼此容忍」的情況下各說各話。為了讓大家能在公共場域針對具有道德 爭議性的政策進行理性討論,我們還需要強調哪些更積極的民主素養?

(3) 一般民眾有「道德責任」參與科學研究、成為被研究的對象嗎?研究者的 相對道德責任為何? 科學知識的進步可以增進社會福祉,但也需要科學研究的投入,而科學研究往往需要以許多人 為研究對象。當自願參與研究的民眾不多時,許多科學研究(特別是醫學研究)將無法進行, 因而也會阻礙科學知識的推展與社會的進步,進而間接地減損未來世代的福祉。有鑑於我們對 未來世代的道德責任,也有鑑於我們現在所享受的福祉其實來自過去世代對於科學研究的支 持,我們似乎有道德責任參與科學研究。不過,問題在於這裡所謂的「道德責任」具有何種程 度的強制力:不願參與科學研究,是否就構成值得譴責的道德錯誤?此外,我們是否在任何情 況下都應該履行這項道德責任?被研究的對象是否有一些基本權利需要被保障,以致於民眾在 考慮是否參與科學研究前,可以正當地要求研究者善盡對於被研究者的責任,確實保障這些基 本權利?

(4) 當一個人病入膏肓、藥石罔效,而且不願意承受充滿痛苦的短暫未來,其 他人(包括家人和醫師)在道德上可以出於疼惜、憐憫而協助她/他提早結束生 命嗎? 當代醫療技術可以暫時延長一個瀕死病患的生命,但卻不能讓病患恢復健康,甚或改善其生活 品質。假設這樣的病患依賴著呼吸器暫時存活。再假設她/他可以清醒表達其經過審慎考慮後 希望立即拔管的堅定意願。醫師在道德上可以遵從她/他的意願嗎?另一方面,假設該病患處 於昏迷而非清醒狀態,但她/他過去在可以行使自主能力時曾經書面表達所謂的「預立醫囑」

26


問題與闡述

(advance directive),要求未來若處於上述情況,醫師不要任其依賴呼吸器存活。假設該 病患沒有家人,醫師在道德上可以遵從她/他的預立醫囑嗎?如果有家人、而且家人的看法 與病患不同,醫師到底該聽誰?最後,假設該病患既處於昏迷狀態又未曾預立醫囑,醫師 該怎麼辦?

(5) 「網路遠距教學」可以取代面對面的傳統教學嗎?透過網路的教學影 音檔,是否每個人原則上都可以取得一流的教育機會?

愛迪生在1922年預言:「電影註定會在教育體制內掀起一場革命。…幾年之內, 電影將大幅取代教科書─即使不是完全取而代之」(參見Hubert Dreyfus, On the Internet, Routledge, 2009, 2nd ed., p. 25)。1945年,美國克里夫蘭市公校廣播 電台(The Cleveland Public Schools’ Radio Station)主任聲稱:「不久之後,可 攜式收音機可能和黑板一樣成為教室通常需要的配備」(ibid.)。從我們事後諸葛的 角度來看,這些預言都太過樂觀與誇大。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對於World Wide Web可能為教育方式帶來的改變或衝擊,是否也同樣流於太過樂觀與誇大?

27


與會者名單 主持人及講員(依姓名筆劃排列) 姓名 服務單位 系所 職稱 性別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研究員 男 吳茂昆 中央研究院 院士 男 林從一 台北醫學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院長 男 林福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數學系 教授 男 柯華葳 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教授 女 陳竹亭 國立台灣大學 化學系 教授 男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系 教授 男 彭明輝 國立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 榮譽教授 男 童元方 香港中文大學 翻譯系 副教授 女 戴 華 國立成功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主任 男 參與者(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文景 中國醫藥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講師 男 邱漢平 私立淡江大學 英文學系 教授 男 朱慶琪 國立中央大學 物理學系 助理教授 女 吳焜裕 國立臺灣大學 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 副教授 男 李天健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書院 載物書院主任 男 周成功 私立長庚大學 生命科學系 教授 男 林益仁 私立靜宜大學 生態研究所 副教授 男 金玉堅 教育部顧問室 副研究員 女 徐畢卿 國立成功大學 護理學系 教授 女 郝玲妮 國立中央大學 太空科學研究所 教授 女 高涌泉 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系 教授 男 許萬枝 國立陽明大學 教務長 男 郭乃文 國立成功大學 行為醫學研究所 副教授 女 陳大樑 台北醫學大學 副校長 男 陳信文 國立清華大學 教務長 男 陳建良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經濟學系 教授 男 陳建熹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院 學院導師 男 陳恆安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副教授 男 陳曉嫻 台中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教授 女 曾華璧 私立長庚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特聘教授 女 湯銘哲 國立成功大學 生理學研究所 教授 男 焦源羚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院 學院導師 女 程敬閏 私立環球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男 黃凱琳 教育部顧問室 研究助理 女 楊倍昌 國立成功大學 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 教授 男 廖俊臣 國立清華大學 化學系 榮譽教授 男 劉金源 國立中山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主任 男 蔡秀芬 國立中山大學 教務長 女 蔣偉寧 國立中央大學 校長 男 鄭裕庭 國立交通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教授 男 蕭旭智 私立東海大學 博雅書院 學院導師 男 蕭寧馨 國立臺灣大學 生化科技學系 教授 女 蘇慧貞 國立成功大學 副校長 女 28


2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