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閱誌 No5

Page 1

SHS科學 人文跨科際計畫特刊

發行人 陳竹亭

總編輯 黃群皓

編輯群 王驥懋、錢克瑄、楊力行、黃奕玲

美術設計 生形設計

跨 閱 誌 Blog http://shs.ntu.edu.tw/shsblog/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581室

(02)3366-8660

跨閱誌

Dec.2015

Blog 責 任 編 輯 楊 力 行

http://shs.ntu.edu.tw/ shs.trans.100@gmail.com

SHS

Trans Theory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 實踐與反思

Trans Practice

高教問題與青年貧窮化

Trans Reading

林敏聰: 高教改革,須尋求共同治理的圖像

5


閱讀櫥窗

重新審視學術評鑑制度,此其時矣!

文字 | 翁稷安 臺大歷史學系博士 人文社會學界對於以自然學科為基底的升

書指出,最根本的危機在於「學者們的學術

等和評鑑制度,時有判評,卻一直缺乏對

理想、所認定重要的學術創作(如撰寫學術

制度整體狀態的宏觀檢討,具體指陳問題

專書、符合臺灣本土需要的大專教科書),

所在。教育部於2009年委請黃寬重、章英

並無法在現有機制中獲得充分的鼓勵而實

華、蘇國賢、呂妙芬四位教授,以兩年的

現」。單一化的標準、計量而非重質、細瑣

時間進行「建立適合人文社會學科學術發

且過於頻繁、評鑑影響研究資源分配等問

展之評鑑機制研究計畫」,成果於2013年

題,造成學者只能努力符合形式的要求,無

底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為《學術自主與控

心於各自學門的學術發展,形式的公平造成

管之間: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業

實質的退化和傷害。這種畸形、甚或帶有

化》一書。本書運用統計、問卷、訪談等

「異化」意味的不健康發展,將形成惡性循

量化與質化不同的方式,分別蒐集制度、

環,空洞化臺灣人文社會學界的發展。

行為、態度等三方面不同的資料,交叉檢 證,務求周延和深入的分析,完整討論了

在分析國內現況及比較國外評鑑制度後,本

人社學科各學門與各校的評鑑方式,以及

書提出八項可進一步思考的方向:(一)建

所形成的缺陷與弊端。

立學術專書審查機制,並增加出版補助的管 道;(二)為加強質的評鑑、鼓勵撰寫教科

全書首先由體制的考察入手,提及評鑑和

書或翻譯、創新教案等,建議設立更多元的

獎勵的遊戲規則,容易左右學者在知識生

補助與獎勵辦法;(三)升等代表作,建議

產時的判斷。期刊論文不僅成果明確,在

能夠開放職級內的升等年限,並鼓勵申請人

評鑑上的風險亦低,很容易獲得回饋與肯

自提一組作品為代表作;(四)鼓勵博士論

定,在獎評制度的優勢遠勝專書寫作,結

文以延續創新研究作為升等代表作,並出版

果便形成「重期刊、輕專書」的現象。然

學術專書;(五)鼓勵各學門內的學者研究

而,透過對文獻引用的分析,專書在人文

評鑑方法;(六)建議政策需要更廣泛宣傳

社會學者的引用中,還是占有極大的比

與加強落實;(七)建議教育部請專家組成

重,並未因期刊論文的大量產出而影響。

研究小組,進一步研議語言教師的升等與評

反因臺灣學界專書出版的減少,造成專書

鑑法規;(八)教育部應鼓勵「學校分

引用時,多使用舊時的經典,形成「老

類」。核心精神在於如何將偏重於形式、數

化」的現象;又或者大量引用中國大陸與

量和單一的績效評量,轉變成「多元化」、

港澳地區的書籍。凡此,皆肇因於臺灣學

「質量並重」的評鑑方式,扭轉齊頭式平等

界「晚近的文獻多以期刊為主」與「專書

所帶來教育或研究危機。

引用維持在穩定比例」的矛盾現象。 如何評鑑人文社會學科,是一條試圖在自由 「評鑑偏重論文」與「研究偏重專書」的

和規範之間尋求平衡的鋼索,研究者擁有充

衝突,也表現在對於研究者的線上調查及

分的自由或自主,才能維持生生不息的學術

訪談中。多數人雖深知專書對學術發展的

研究活力;然而適度的規範和鞭策,才能督

重要,然而受限於評鑑規則,在教學重擔

促學界整體積極向前,以及在遊戲規則中獲

下,為謀求順利升等,仍以投資報酬率較

得保障。兩者可以是正向亦或惡性的循環,

高的期刊論文為主要產出,降低寫作專書

如同人文社會學科的本質,絕不會有任何簡

的意願。受訪者多半建議,不要採取以SCI

單、明確的標準答案,需靠有志者反覆的推

和SSCI為主的單一量化指標,轉而依學

敲求索,才能漸次趨近合理。認清現下運作

門、學校屬性、教學負擔的差異進行調

的困境,並且體認問題的複雜性,是最重要

整,同時鼓勵撰寫專書、教科書及翻譯學

的前提;本書詳實充分的調查與分析,正提

術著作,並將其成果反應在評鑑之中。本

供了足夠的資源,可做為未來討論人社學門 評鑑制度時不可忽略的關鍵參考。

《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 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業化》 蘇國賢、呂妙芬、章英華、黃寬重╱編著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2013年12月


編者肥皂箱 「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爸爸陪 8 歲的我拉住風箏線,仰頭看向藍天白雲上那只 鮮豔的黃色風箏,彷彿未來有著風中的自由與燦爛的陽光。 「長大以後想做什麼?」白底綠框的稿紙上,框著一個個名為初衷的靈魂。 「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拿著研究所畢業證書,我以為一切都將成真。 算算戶頭的錢,這禮拜吃土司,應該還可以存下一點錢,要不,買一包 15 元的白 飯,配一塊排骨,灑上滿滿的胡椒當佐料,也是吃得飽的一餐。 下個月的房租又要繳了,房東說洗衣機壞了要自己想辦法,除了收房租,其他都 不關他的事。 主管把我拉進會議室,臉色凝重的說公司營運不佳,決定裁員,希望我能共體時 艱,但為什麼我看到行事曆上老闆明天的行程是去大倉久和飯店吃紅蝦? 「您的錢即將轉入他人帳戶,確定要轉帳嗎?」按下確定,每個月的重複動作, 讓我對就學貸款的龐大還款餘額早已麻痺。 久違的朋友打電話來,說他無法出席同學會了,長期密集的工作讓他得了血尿, 需要近一步檢查腎臟和膀胱。 爸媽打電話來,問我什麼時候要回家,電話那頭,我頓了一頓,腦中盤算著什麼 時候可以休假、要坐幾點的客運。凌晨的客運人少、票價低,真好,但五小時的 車程,我開始後悔了,不是因為腰酸背痛,而是我又少了打工的時間與薪水。 開門,上台,演戲。戲劇大師李國修曾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 滿了。」看著電視播報他病逝的消息,忍不住眼眶泛紅,喉頭一陣酸,酸的是我 至今找不到「一件事」是哪件事,酸的是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選擇,只有螳臂擋車, 從前學校教的專業、熱情、憧憬,全都成為泡沫。 「長大以後想做什麼?」 而你現在,又在做什麼呢?

1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 節錄 )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 實踐與反思(節錄) 文字︱蔡瑞明、黃昱珽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許書銘、陳貽照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

SHS


跨理論 Trans-Theory

Trans-Theory 教學與研究的兩難

是探討重要議題,但在相關理論知識相對 不完整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投入很長的時

對多數教師而言,投入跨科際教學是不容

間才 能開始有初步的成果,所謂「隔行如

易的抉擇。原本專業領域所面臨的教學、

隔山」,要跨出原有的專業結合其他領域的

研究壓力,並不會因為投入跨科際教學而

知識,常會面臨到許多無法預期的困難與

減輕,在投入跨科際教學後勢必花更多心

挑戰。另外,發表論文或申請研究計畫的過

力在新 知 識的內化及 整合、與共時授課

程,無論從理論思維的角度、研究方法的選

教師溝通、教師社群互動,以及對不同領

取,還是研究成果的應用,與現有審查制度

域 學生在學 習上的 額 外輔 導。更 進一步

的隔閡顯而易見。常出現因論文內容跨科

地說,跨科際的「教學」與「研究」兩項元

際,而不能確定該交給哪些學者專家審查,

素,對大多數參與的教師都有著明顯不同

或者發生送到不同領域審查,卻產生截然

的意義。

不同的評價、影響論文能否出版的情況。這

以教學來說,根據我們在「高齡化社會與 產業」課程群組推動經驗中收 集的訪 談 資料,多數老師能接受的上限,是在各自 系所安排好的專業課程之外,每學期額外 「貢獻」一門跨領域課程,這是老師們認 為的一種平衡狀態。在認同跨科際學習, 同時也認同高齡化社會與產業是未來重 要問題的情況下,老師們願意投入部分的 時間,在原有專業領域的教學外嘗試小幅 度的創新,如果未來這些創新獲得某種正 向的回饋,老師們有可能把創新的幅度跨 得更大一些,反之則會逐步「回歸」正軌。 對多數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來說,如此額外

是因為除了不同專業的專家有不同的知識 體系之外,原有不同專業中對於什麼是「好 的研究」也有不同的標準與原則。相較於教 學,教師們投入跨領域研究的心理障礙更 高,也需要有更完整的支持體系,例如社群 中老師們可以有更高品質的互動與交流、 調整原有研究審查機制、相關主管機關投 入更多資源且有強烈的宣示,才能讓教師 們改變原先專業導向的研究思維,願意嘗 試投入跨科際議題的研究。相較於教學,研 究領域的選擇需要更長期持續的聚焦,想 要專業與跨科際兩者齊頭並進並有好的成 果,是更為困難的。

的教學負擔是可以接受的,也能夠在過程

因此,在專業與跨科際的抉擇中,教師其實

中和社群裡的老師、學生、TA有良好的互

面對著很多的兩難情境:在研究取向上原

動,產生正面的感受。

有專業領域與跨科際議題的取捨,以及在

以研究來說,狀況和教學有所不同。對教 師而言,持續鑽研專業領域,在現有的學 術評價系統中比較容易獲得肯定,且持續 累積的經驗與成果能夠讓未來的研究更 加得心應手。相反的,跨科際的研究雖然

整體教學與研究的平衡發展。當我們希望 老師們不要侷限於原有專業領域,開始看 見真實世界的問題時,上述的兩難都可能使 得老師們雖然意識到需要改變,有必要在 教學或研究開始進行「跨科際」,但又因為

3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 節錄 )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Photo credit: kaboompics,free license

這些體制上的因素而躊躇不前,這是未來

直接相關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題解決導向的思維,提供新的研究典範。以

跨科際教學與研究要擴大推動時,我們必

另外一些學者則主張,由於跨科際的模式

真實社會問題為核心的任務設計,除要求引

須更深入思考與改變的關鍵問題所在。

挑戰並模糊了學科的界線,因此它形成的

入學科外的知識與對話來加以處理,亦引入

是「知識的融合生產」(the hybridization

價值涉入的問題,要求更多的實踐與社會責

of k nowledgeproduction)(Doucet a nd

任。就一個三年的短期計畫來說,這些是直

由於外在環境的快速轉變,當前的社會處

Janssens, 2011:1; Nicolescu, 2002:45)。

接、立即性、值得加以肯定的成效。作為副產

在高度不確定(u ncer t a in)的場域上,沒

根據我們的訪談資料與課程討論的意見交

有單一 學 科 能 以 既 有典 範 獨自處 理 紛 至

流,在本計畫所推動的跨科際課程裡,參與

沓來的諸多重大議題,這使跨科際的學科

的老師對不同學科間的知識碰撞,普遍抱

整合成 為必 要,並 以「問 題 解 決導向」的

持著相當正面的態度,他們認同這激發出

研究來回應社會問題(Pohl and Hadorn,

許多創意與看法,有些學生的表現更是超

當代高等教育的學科制度設計,體現並支持

知識生產的限制

持續觀察。

大學教育體制的侷限

2008:431)。學科的研究者各自貢獻所長,

出預期。但對新知識的生產,大多數則抱持

了學科專業分工的內在邏輯,在鼓勵常態科

以知識融合(hybridization)的方法來回應

著保留的態度。一方面許多老師指出,新的

學知識積累的同時,也強化傳統學科所劃分

問題,求得一特定的解決方案。

想法與創意,距離系統性的知識仍有相當

的界線。造成的不僅是文、法、理、工等各大

的距離,問題解決導向的課程強調實作的

學院間形同陌路,即便是同一學院下的各系

過程,缺乏時間來沈澱、深思。現在探究知

所,往往也鮮少交流。本計畫推行跨科際課

識積累的問題,似乎言之過早。另一方面,

程群組的課程編制,發現若非教育部與校方

由於本計畫的課程以大學部的學生為目標,

的大力支持與補助,計畫將很容易陷入舉步

所以授課的專業程度受限,授課教師在課

維艱的地步。

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作為出發點,跨科 際 的 學 科 整 合有 其 必 要性 及 正當 性。然 而,要如何評價跨科際合作下所生產出來 的 知 識 成 果,仍 是 近 期 高 度爭 議 的 焦 點 議題(Doucet and Janssens,2011:1)。陳竹 亭、唐功培在定義多領域(inter-)、跨領域 (cross-)與跨科際(trans-)的學科合作模式 時,認為三者的關鍵差別在於知識產出。多 領域與跨領域仍然保持學科的本位主義, 學科合作所產出的知識成果,可能回到原 學科下成為子領域,或者成為不同學科共 同合作的新興領域。相對地,跨科際則在知 識生產上出現「質」的變化,不以單一學科 或是過度殘缺的學科組合為基礎,融合以

4

品的知識生產則需要長期的醞釀,有待未來

程中會避免過多學科內專業概念的使用, 讓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各 學科看待與處理問題的角度,也不要求學 生閱讀學門內的經典文獻。這使得無論是 基礎課程還是進階課程,理論的深度並不 深刻,技術性的課程專業訓練的程度也僅 是點到為止。有老師便認為,或許在研究所 的課程裡,採行長期、深度的跨科際教學, 才真的能夠探討知識生產的效應。

在既有的學術體制內,同一學科的教師共同 開班授課,是相當常見的作法,課程設計上 也並不困難。課程只要在同一學科典範的基 礎上,二至三位教師各自負責課程的一部份, 按部就班地分工完成授課的程序。這樣的作 法行之有年,然而在跨科際的共時課程裡, 這樣 的制度 設計顯 得並不充分。推 行 課程 計畫的過程裡,我們發現跨科際的「共時授 課」,與單一學科複數教師「共同開課」,在

真實世界為核心的系統性知識(陳竹亭、唐

無論是在地知識還是混雜的知識生產,都

實際的運作過程裡有著很大的不同。跨科際

功培,2013:181-82)。多數學者皆同意跨科

並非兩三年內就能做出有系統的產出。儘

的共時上課則強調不同學科間的對話,沒有

際的學科合作能夠達到獨特知識生產,然

管有上述這些侷限,我們認為本計畫跨科

學科典範被奉為圭臬,授課教師必須高度出

而對於這類知識的本質,卻有著相當不同

際的課程,仍為知識的生產做出了貢獻。除

席並參與課堂的討論,提出自己專業見解來

的看法。Burger and Kamber(2003:46-47)

達到學科間的溝通、反思既有學科典範的

回應其他學術專業的看法,並且讓來自各領

認為,跨科際產生的是特殊的、與真實問題

任務外,本次計畫為參與的各學科引入了問

域的學生能夠在理解之餘,更進一步激起討

SHS


跨理論 Trans-Theory

論的火花。這與前述共同開課在質量上存在 著根本性的差異,與一般單一科系的共同開 課相比,顯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這令傳統 的課程制度下學分的設計安排,不能滿足 跨科際課程的需求;本計畫匯集東海大學 內具備高度教學與研究熱忱的教師群,因 而使得各課程能夠在短期間順利推行,但 是若要讓課程能夠順利運行,校方的制度 性支持不可或缺。本計畫在推行之初便意 識到此一關鍵問題,因而極力爭取支持「額 外的鐘點費」作為制度上的解決方案。「額 外的鐘點 費」意指一門 3 學 分的跨科際共

界定跨科際 Framing Trans-disciplinarity

時課程,校方實際支付了4至4.5學分的鐘點 費,讓共時授課的教師獲得實質性的津貼 補助。這個議題不可避免涉及學校對跨科 際教學的支持程度與財務狀況。

蔡明燁、王驥懋、唐功培 編

Isamar Carrillo Masso、王驥懋、唐功培、許晃雄、許書銘、 黃昱珽、黃俊儒、喻 溟、陳政宏、陳貽照、蔡宗翰、蔡振家、 蔡明燁、蔡瑞明 著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推行跨科際的整合性課程,除此之外仍有 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無論是校方或者學 院、系所,許多制度皆先以單一科系為考量 而設計;跨科際課程包含不同系所教師的 涉入,和這些制度性的支持有時會產生格格 不入的現象。例如東海大學的〈教師「教學 優良獎」暨「教學傑出獎」授獎辦法〉,制

In this book 01 臺灣與國際的接軌 : 跨科際思維與科學傳播 02 跨科際研究 : 文獻回顧以及研究議題 03 跨科際思維與範例教學原則 04 跨科際課程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度的設計基礎是以學院與科系為單位,這

05 心理疾病在威爾斯的社區照護

導致由不同學院系所教師一起加入的跨科

06 跨科際視角下的科學傳播三階段論

際共時課程,即便取得傑出的成果表現,亦

07 中國科學紀錄片發展歷程

很難找到適切的模式來加入優良教學的競

08 氣候變遷的理與盲

爭。此外,跨科際課程由於教師與學生的雙

09 最低度開發國家的氣候變遷調適因應

重異質性,讓期初的磨合顯得特別重要;然

10 音樂與科學的當代邂逅

而,當今各校選課系統上往往朝向延長選 課時間、提供學生更多選擇機會的方向前

11 穿領域合作時專家溝通之困難 欲了解詳情,請來信 shs.trans.100@gmail.com

進,造成共時課程因加退選學生不穩定而 不易磨合的難處。這是未來值得我們思考、 探討制度修正的可能方向。(閱讀全文,請見 《界定跨科際 Faming Trans-disciplinarity》)

5


高教問題與青年貧窮化

高教問題與青年貧窮化 講者︱ 林柏儀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編按:SHS專題討論會即將邁入尾聲,最

朋友分析青年貧窮化的四個問題,直到現

察一些不是大學生的、不是技術性的工作,

後幾場,我們以高教為題,期許社會議題

在,這四個問題還在加劇。

薪資一樣變低了,或薪資沒有明顯的調高,

能從教育找出解決之道。

6

編輯︱ 歐陽巽、黃群皓

第一是薪資與勞動,青年的起薪在 2008年

觀察體力勞動類的工作也是如此。

大學生對經濟的焦慮,比起我們那一代真

明顯大幅下滑。我大四時打聽過,當國會

此外便是非典型勞動。越來越多工作不提

的大多了,除了打工,為了安穩的未來,他可

助理月薪有四萬塊,但如果現在去應徵法

供正職的職缺,而是採用兼差或打工的方

能還要拼雙主修、輔系、學程、參加社團、

案助理,只有兩萬多。低薪化已經是很普

式。雇主不給全薪,而是按時薪計酬,並且

實習卡位,但做了這麼多,仍然不知道自己

遍的現象,而且不只針對大學生。並不是

以最低工資支付薪水;更有甚者,徵求無償

的未來在哪裡。2008年的暑假,我曾跟一群

因為大學學歷貶值才導致低薪,你可以觀

的實習生。也有另一種聘僱,稱為派遣,未

SHS


跨實踐 Trans-Practice

Trans-Practice

來公司要解雇我很容易,它可以聲稱我不是

以被拋棄。在學術界裡,有非常多的年輕一

這樣的訊息,除了鼓勵他們領一次退,政

它真正的勞工,所以不用給我等同於公司內

代,整日在奮鬥的就是如何進入一所穩定的

府 未來 就不用付 錢,還 透 露了第二個訊

部勞工的待遇,只要給我基本工資就好。尚

大學擔任專任教師,但是,專任教師的缺越

息:未來政府可以把該給的給付降低。政

有其他不直接聘僱你的工作型態,例如按件

來越少,學校都開始用專案、兼任,設法降

府繼續維持債務,考量的是未來提交給人

計酬、按時計酬的外包,或是明明聘僱你了,

低成本。

民的給付可以下降,而不是現在就擴大保

但卻假裝沒有聘僱你,說你是承攬,諸如此 類的勞動亂象都稱為非 典型。非 典型聘 僱 越來越多,年輕一代的壓力越來越大,總是 處於低薪和不穩定的工作狀態,好像隨時可

第二,教育費用提高。不僅來自學費本身,還 有周邊的花費。公立學校四年大約一百萬, 私立學校則是一百二十萬。 1 另外,現在高 等教育的費用還在持續增長中,先不談延 畢,而是很多人都要念研究所。 第三,出社會的支出增加。出了社會,面臨的 第一個問題是找工作,勉強找到一份工作, 年輕人又馬上面臨結婚的年齡壓力、居住 問題,而更大的壓力是在房價日益攀升的情 況下還要買房子。根據主計部的調查,薪資 不但停滯,而且個人支出佔薪資的比例越來 越高,甚至變成負債。

費以負擔這項支出。為什麼不擴大保費? 因為根據法律,擴大保費主要是由企業負 擔。政府對於勞資之間或者有錢人跟沒錢 人之間的重分配,效果極差,甚至可能是 反重分配。 現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回應這些事情?主 流的說法是:第一,青年會貧窮是因為年 輕人的競爭力、能力太差,所以要改善自 己的競爭力。學校為了因應大家的焦慮, 便 推 動強調個人競爭力的教育,並 且 推 動「學用合一」;第二,大學之所以沒有辦 法提升產學合作,或者學用合一,是因為 大學太僵化、大學沒有自負盈虧導致的結

最後是稅收政策。政府的稅收在臺灣沒有

果,政府因此要推動大學企業化。前者是

重 分配 效 果,因為 臺灣的稅率很低,只占

讓教育免費為企業服務,或者加強合作關

GDP 的百分之十二,而且大部份不是真正有

係;後者則是把大學當成企業來辦,政府

錢的人或是企業財團繳的,因為它們有很多

逐漸撤掉公共補助,要大學自己想辦法開

的減稅措施,或者利用會計逃漏稅的方法。

闢財源,而開闢財源主要的方式就是收更 多的學生、提高學費,或是跟企業合作,

此外還有債務危機-公債。公債危機裡又 包括社會保險的危機,例如年金改革。政府 與報章雜誌不斷提到勞保危機,未來大概

讓企業願意購買一些學校產出的產品,例 如研究生、知識、專利,所以他們建議的 第二招稱為「大學企業化」。

五年或七年後要破產,這種訊息會讓很多中 Photo credit:hans-johnson @ flickr,CC license

老年勞工因為恐慌而去領一次退,可是這種

但是這些說法都迴避不了:總體上為什麼

2

發生青年貧窮與低薪的現象?不斷把問題

方式領到的錢會比按月退領到的還要少。

7


高教問題與青年貧窮化

歸咎於個人,透過成功的個案告訴學生,假 如他考上好的研究所,或者出國到好的地 方念書,便會前途似錦。但學生後來卻發現 畢業後出路沒有預期的好,所以又要累積 更多的證照,或者第二專長、第二外語,再 次出國念書鍍金等。二十年前的產學合作關

私校學費比照公校,大幅興建宿舍等。 第二,固然要跟產業合作,但是學生不應該 變成產業的奴工。我們要學的是技術、生產 力,不是服從或被剝削,產學合作的本意也 是如此。可是當我們到技專院校談這些問

待,甚至讓你成為派遣勞工。所以我們要 學的是如何在擁有技術後,改變剝削這件 事,也就是「批判教育」。利用大學來傳遞 批判的思維。我們面臨到的問題不是個人 努力不夠,而是系統壓低了你的薪資、要 你承擔教育的費用、擴張你的消費、不重

係比現在還低,而

分 配。廣 義 的

現在 大學的企業

說,就是勞資問

化、個人競爭力的

題。而我們在學

提升又比以前來的

校 裡 面 可以有

多,但就業與薪資

更多的通識課,

顯然不如以前,所

或是透過既有

以我們要從批判

的 課程討 論上

的角度來談教育

述當代 青 年 的

應該要怎樣解決

處境,讓大家一

這些問題。

起想出路,甚至 採取行動去挑

首先,政府對教育

戰它、改變它,

費用的承擔比率

這 是當今 教 育

持續下降,學費與

該負擔的事。走

企業的經費支援

出象 牙塔不是

則是持續上升,此

去當奴工,而是

外,有三分之二的 大學都是私校,這

要去瓦解象牙 Photo credit:Raul Lieberwirth @ flickr,CC license

在很多國家是罕見

8

塔外的不正義, 這也是另一種產學合一,只是這樣的合作

的,例如美國有七成都是公立學校,三成私

題時,學生會說老師教他們,念技專院校就

立,雖然美國學費很貴,但無論如何有七成

是要配合業界的價值,就是要接受從基層

大學是公立的。而歐洲除了少數宗教學校

做起。從基層做起固然很好,但你怎麼知道

是私立的,其他幾乎都是公立。改善青年貧

雇主會不會善待你,會不會永遠都剝削你?

第三,就是組織,我們常常覺得談這些問

窮,政府應該設法讓教育資源公共化,讓高

現實中,很多人永遠都在基層接受基本工

題很無力,覺得自己什麼都改變不了,但

等教育的資源擴張,降低青年受教育的費

資,不會升遷。現在,只要雇主把你視為非

真正讓大家覺得無力是因為沒有組織的

用,不必再背負龐大的學貸進社會。或者讓

核心人力,他就會永遠把你當外部人員來對

緣故,怎麼讓全臺灣人都不用再揹這些債

SHS

不是配合產業的價值或者邏輯,而是要去 轉化裡面的剝削與壓迫。


跨實踐 Trans-Practice

Trans-Practice 務?我們可以推動的是籌組工會,在工會的

世紀資本論都告訴我們,資本的利潤所得

現象就會特別明顯,例如在 2008、2009 的

邏輯下有很多分組,持續地行動,改變這些

遠比勞工的薪資成長快太多,而且它沒有

世界經濟危機後,為什麼英國學費漲了三

不合理的事。此外,參與具有批判思維、能

受到稅務上應有的重分配,這都是全球性

倍?因為政府把所有的公共教育支出都刪

提出解決方案的政治團體也是一個方法。

的,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結構問題,我們該

除,改由學生自行負擔,學生的受教育品

報紙雖然很常報導學費太貴、薪資太低,但

怎麼理解它?

質沒有增加,卻要負擔更多學費,因為政

不會討論該怎麼解決,而訪問專家得到的 解法卻都是產學合作,因為這就是臺灣的 政治邏輯-右翼思維,支持資本主義、支持 當前政經體制。批判的思維我們稱之為集 體性的,或是整體觀察、分析結構的,也就 是左翼的邏輯。然而,臺灣在政治的分野上 面,不論藍綠,多數還是右翼的思維。雖然 它們在統獨立場、對中國的認同有差別,但

第一,臺灣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成熟化的階 段,所以對這些問題有很強烈的感受。以 總體的平均數而言,大學畢業生兩萬六反 映的是你的薪資僅能維生而已,這是資本

烈的階級意識,他要認知到他所遇到的焦

為作為商品,考量的是市場價格。

慮、不順遂、壓力、被剝奪、不方便、貧困,

沒有那麼嚴重是因為它有比較強的左翼力

或者英國年輕人也會覺得自己是失落的世 代。全世界都面臨著類似的處境,例如韓國 跟日本的非典型勞動者占了青年勞工的三 分之一,甚至一半,而臺灣是因為正職薪水

更加惡化了。

購買你,不必考量你需要多少錢生活,因

不會有一種回答叫做組織工會、對抗雇主。

說臺灣是鬼島,但韓國也會稱自己是地獄,

門的預算來補貼財團,使得受雇者的處境

抵抗貧窮化處境的青年一代,需要有更強

第二,工人階級力量不足。在某些地方問題

結構性問題,臺灣不是特例。雖然我們常

例如把銀行國有化。政府靠著刪減社會部

主義將勞工變成勞動力商品的結果,雇主

如果問怎麼解決低薪問題,答案都差不多,

我們分析的四個問題,其實是資本主義的

府把預算拿去補貼遇到經濟危機的財團,

量,可以主張工資問題需要國家介入、工會 可以進行團體協約,雇主不可以恣意降低 薪水、國家要負擔教育費用、物價必須管 制,或者稅收要強調重分配。但是臺灣沒 有,我們沒有工人階級的力量,就像談到

是來自於資本主義裡面的勞資鬥爭、階級 問題,如果他意識到這個體制對他是不公 義的、是剝削的、是騙術的話,才有可能 改變未來。我們發明一個詞:「資崩世代」 -他 是在資本主義 崩潰下產 生 的世代, 但他也是可以 讓 資 本主義 崩潰 的 世代。

(全文請見SHS部落格)

工會大家會覺得陌生,所以我們的情況比 其他地方更惡劣。

很低,所以我們還勉強可以卡到一些正職。

第三,資本主義本身就存在的危機趨勢,

另外,教育費用高漲,例如英國學費漲了三

亦即它沒有辦法無限期的增長,當資本家

倍,從三千英鎊,漲到九千英鎊,折合台幣

要投資更多錢在機器上,他的利潤就會下

就是從一年十五萬漲到四十五萬,而念研究

降,能夠分給工人的薪水就可能會降低,

所對他們也是趨勢,只是因為這個趨勢是

工人 的薪 水 降 低後,能 購買的商品 就 變

全球性的,所以不同地區的發展有快有慢。

少,資本家生產出來的東西就越來越賣不

再來,房價和物價,以重點都市為例,胡志

出去,他就得裁撤更多的勞工,這又加劇

明市、河內、吉隆坡、北京、上海,房價絲毫

了消費不足的狀況,反覆循環,逐漸步入

不比台北便宜。在重分配的問題上,二十一

週期性危機。在利潤出現危機時,這樣的

1. 臺灣三分之二大學生都是私校學生,以私校 生為例:學費五萬 X 八學期 = 四十萬。粗算公立 學校:兩萬五 X 八學期 = 二十萬。再加上生活費 與住宿費,尤其在私立學校,能夠住宿舍的機會 很少,因為大學不負責任,教育部也沒有督促大 學,學生只好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保守估計,一 個月平均在住宿與生活的花用約一萬多,一年要 十八萬,乘以四年,再加買書等開支大概就要 八十萬。四十萬+八十萬=一百二十萬。 2. 政府規定,按月退領到的錢如果因為領受人過 世而沒領滿,剩下的錢會補給他的遺族。

9


跨閱誌 Trans-Reading

林敏聰:高教改革, 須尋求共同治理的圖像 講者︱ 林敏聰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報導︱ 孫語辰

編輯︱ 歐陽巽

跳脫零與一之間的對抗 「以往解決問題的模式,是權益受害者站出來 抗議加害者。如果協調不好,受害者有能力動 員一定數量的人,就有可能一定程度改變權力 結構。」可是,現在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 雜,不必然只是零與一之間二元對立的PK,就 算同是受害者,可能也會有觀念或問題描述上 的衝突。 問題結構的變化,使得改革社會的行動不必 然只有打倒宰制者一個選項,還需要建立利 害關係者共同治理公共事務的機制。這與過 去跨科際教育專題討論會關注後常態科學、 公民科學與互動型專家等概念,摸索如何橋 接利害關係者的初衷相互呼應。林敏聰開始 台灣高等教育工會協同檢舉同學於勞動部前爭取權益。 Photo Credit:政大大學報

攝影 | 黃思綺

把這個社會模型應用在解決高教議題上,「不 同領域、不同位置的人,對自己切身的問題, 感觸都很強,也會強調大學教育不同面向的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成員、台大物理系林敏

解決問題,要理解背景環境;跨科際計畫志在

功能。」對家長,大多覺得投資高等教育是自

聰教授認為,高教崩壞,緩解之道不是各說各

解決大學學科分化的困境,身在高教現場,自

我實現與社會階層流動的管道;對科學家,高

話,利害關係者須以「高等教育是社會投資」

然無法忽視周遭這場來勢洶洶的土石流。因

等教育培養尖端科技研究人才;人文社會學家

做為溝通的基礎,共同治理高等教育。

此,跨科際計畫邀請台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

認為高等教育要以社會責任與社會關懷為己

在八月份的跨科際教育專題研討會裡講解高

任;通識教育聚焦在博雅素養;產業界則希望

教問題。

高等教育是免費、廉價、速成的人才來源。

這位 2005 年天下雜誌〈兩萬名「教授長工」〉

「大家對問題的描述,也有各種學理;但是,

專題報導裡正義感凜然的受訪者,十餘年來

大家對 台灣的共識或 方向,卻沒有 有 效、可

持續關注高教議題。對於如何阻擋這場高教土

以溝通的基礎。」不同人對高等教育有不同期

石流的衝擊力道,林敏聰磨礪出屬於他自己的

待,事實上都指涉相異的公共資源分配策略,

心得。「我不同意用PK 的方式,」他表示,「整

「但我們到底要什麼呢?」不同的團體、階層

個社會裡有很多PK 的機會,但 PK 沒辦法解決

或身份地位的人須要尋求對高等教育的共同

問題。」

想像,共識越大,就越能找到共同的出路。

二十年政策,換來一場土石流 如果說,高等教育是一座山巒,1990 年代時教 育部放任廣設大學就是一場暴雨,高等教育日 益擴張,品質卻江河日下。二十年後,這場暴 雨使山巒崩塌,形成一場前所未見的土石流, 不僅部分私校營運開始被沖垮,也斷送許多年 輕學者研究能力最高昂的黃金歲月、埋葬大量 莘莘學子與學術黑工們對職涯的展望。

10

SHS


Trans-Reading

「如果我們可以開始鬆動自己對『好大學』的

班一樣,但這個印象是錯誤的。」林敏聰指出,

因素影響其就學的機會,那麼就應該盡量彌

想像,開始思考大學對整個台灣的功能是什

「因為私立大學也具備公共性,私校訓練出來

平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的學費差距;私

麼,那對大學持有不同想像的人,或許就可以

的人才,也是整個社會的人才。」基於公共性,

校公共化的第一步是補助私校與公校學費差

開始對話與溝通。」林敏聰表示。高等教育千

國家給予私立學校很多資源上的支持,像是減

額,促成學生受教權的平等。私校財務公共化

瘡百孔,各方要放下歧見,一起縫補出路。

稅或土地使用等優惠,但如果沒有法律要求私

與透明化,牽涉的子議題包括公共教育經費

校營運要公開透明,這些資源就可能會變成經

是否足夠、預算資源從何而來,甚至如何改革

營者舞弊的溫床。

稅制,得由各界集思廣益。

「學費自由化」對私校發展來說也可能是個陷

高教評鑑不應中央集權

如何打造具備公共性的私立大學 如果把前面提到的,家長、科學家、社會學者 與產業界……等不同利害關係者對高等教育 的想像,放在一起比較,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共 同點,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換句話 說,高等教育不只是個人階層流動的管道,很 大一部分是社會投資。想共創高教的出路,這 個上位的概念就不能被挑戰。

阱。不比公立學校,私校財務結構很脆弱,學 雜費佔學校整體收入很大的比例,所以調整學 費收入多寡的能力,影響私校可動用的資源多 寡。這關係的不只是私校本身,還有整個高等 教育的生態系。私校學費高於公立學校,使大 學生在選項相當的情況下傾向選擇公立學校就

「公共性」的大前提會牽動很多高教現況。怎

讀,私校無法與公立學校競爭,也使公立學校

麼分配國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難題,尤其增

容易因缺少競爭壓力而沈淪。

闢財源更是難上加難。舉私立大學為例,「私

另一個要檢討的現況是高教評鑑制度。台灣 高等教育惡化的其中一個病原就是「快速單 一指標化」,固定的行政單位制定評鑑指標、 執行評鑑作業,直接影響大學能取得多少營運 經費,但大多數其他利害關係者只能被動地 接受指標內容與評鑑結果。這種「中央集權」 的指標如果沒有回到社會對高等教育共同想 像裡,只是評鑑機構主觀地認為什麼好,就訂

如果高等教育是公共的,不該因為個人的經濟

到指標裡,會是一場災難。

校好像是『私人的學校』,就跟自家開的補習 「公共化」不代表一定要「國家化」,工會、專 業團體與政府間不是永恆對抗,可以回到公共 化的前提,分享治理的權利。評鑑指標就是一 個專業團體可以進場的切入點,在資訊公開透 明的情況下,公民團體參與教育行政管理。 「我們目前只有政治部門有一定程度的透明, 其他部分,尤其是教育,仍然保守與反動。」接 近演講的最後,林敏聰語重心長。解決問題的 方法不是由單一視角出發,需要利害關係者共 同參與,不是被動告知其他參與者遊戲規則; 但現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內,許多複雜的社會 議題,共同治理的空間仍有待加強。 攝影 | 楊力行

11


SHS SHS 跨閱誌

活動

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

資訊公開與永續發展 文字︱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Photo Credit:Kevin Steinhardt @ flickr,CC license

有鑒於第一屆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所帶

機會去關心,並為我們自己和下一代而努

殖過於快速,導致河道阻塞,影響民眾生

來的廣大迴響,SHS 南區區域推動中心

力」。現今無論是公部門還是媒體,乃至

活,但她卻化危機為轉機,請居民採集後

舉辦了第二屆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希

於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漠視,並處於接

向他們購買,然後號召婦女將布袋蓮的纖

望藉此提供學生關心國際環境議題及磨

收 資訊 不足的狀 況,使得臺灣在全球抗

維拿來製成筆記本、紙袋等環保商品,並

練自身聽說讀寫能力的機會。

暖化的戰役 上時常缺 席。而台灣環境資

運用網路的力量推廣,以解決布袋蓮所造

訊協會成立的宗旨便是推動環境資訊公

成的問題,同時增加居民收入。如果今天

開與普及,藉由提升環境資訊的能見度、

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許有些人會

深度,讓大眾重視土地的價值,最終建立

認為「不做些什麼也不會怎麼樣吧!」,但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關心身旁的環境便

其實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少用一個塑膠

可做為起點,如同彭瑞祥所舉的例子,菲

袋,多走幾步路或多關注世界環境議題,

律賓國會副議長辛西亞發現布袋蓮因繁

都是我們能做的。

第一階段活動,邀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主任彭瑞祥來談「資訊公 開與永續發展」,之後由該中心的執行編 輯鄒敏惠為我們分享國際新聞的編譯原 則及重點。彭瑞祥開宗明義指出─就是 因為需要「知道發生什麼事,我們才有

12

SHS


彭瑞祥和同學們暢談資訊公開與永續發展

「環境新聞好像都很無聊!?」「國際環境

翻譯是 屬於著作權人改作權的部分,未

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嘗試建構一個實質

新聞都是英文,都不一定看得懂了,更何況

經著作權人同意而加以翻譯使用,可能會

的交流場域,或許影響的人不多,但我們

是編譯……」鄒敏惠隨後以個人經驗分享,

侵害到著作權人的改作權。環境資訊中

已經踏出這小小卻紮實的一步,相信跨

關注國際環境議題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心目前僅和ENS合作,因此可以進行全文

科際的力量已悄悄萌芽。

建議先培養閱讀英文文章的習慣,可以從

翻譯。其他媒體的資料只能從中選取一部

ENS、英國衛報、WWF、IPS、英國獨立報

分,再用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因此編譯

或路透社等網路媒體中,挑選自己較有興

也會牽涉著作權,不可不慎。

趣的文章,從練習看得懂文章內容開始,有 興趣的話再練習翻譯。

第一階段結束後,由同學們自行挑選並編 譯有興趣的國際環 境 新聞,之後 交 給專

然而,如果想嘗試編譯,要如何選擇適合的

業人員審閱,第二階段時請同學們發表心

新聞呢?鄒敏惠認為容易引起台灣民眾注

得,並分組進行小組競賽。第二階段活動

意的議題,如黑心企業,或是國際性的正面

同樣由環境資訊協會的彭瑞祥與鄒敏惠

或負面事件,都是值得分享給台灣民眾的

擔任講師,為同學解析自行編譯新聞的優

消息。而原文編譯有一些必須注意的原則,

缺點。同學們因背景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新

如必須尊重原作,不可任意竄改。可以針對

聞,使工作坊的討論更加廣泛,並且獲得

重點摘譯,對台灣讀者不是那麼重要的內

實質的建議。活動下半場,練習在15 分鐘

容可以選擇性刪除,避免造成讀者的閱讀

內翻譯一則新聞並且口頭發表,同學們都

負擔。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立場必須

相當積極,兩位講者對同學們的表現也都

中立,盡可能呈現正反兩方的觀點。此外,

給予正面回饋。

鄒敏惠深入淺出說明新聞編譯的原則

13


Dec.2015

5 跨閱誌 SHS

SHS科學 人文跨科際 計畫特刊

跨 閱 誌 Blog

http://shs.ntu.edu.tw/shsblog/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積學館581室

(02)3366-8660

http://shs.ntu.edu.tw/ shs.trans.100@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