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S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活動手冊 紀錄一年來跨科際教育推廣成果

Page 1

上午 Platform×SHS 2012 SHS 平臺成果發表

下午 Forum×SHS 2012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9:00-16:30 ( 臺北市羅斯褔路 4 段 85 號 B1 國立臺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內 )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合作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活動手冊.indd 1

12/12/24 下午12:34


目錄

計畫主持人序 04

Platform × SHS 2012 計畫成果發表議程

05

Forum × SHS 2012 公共論壇議程

06

Platform ×Forum × SHS 2012 活動注意事項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09 10 11 12 13 14 16

跨科際平臺短講主持人介紹

SHS 推動辦公室 SHS 課程平臺 SHS 北區論壇 SHS 中區論壇 SHS 桃竹苗論壇 SHS 達人學苑

17

SHS 數位平臺

18

SHS 傳播案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22 24 30 36 42 46 52 58 62 66 70

SHS 平臺魚骨圖及主要任務 SHS 推動辦公室 SHS 課程平臺 SHS 北區論壇 SHS 中區論壇

SHS 桃竹苗論壇 SHS 達人學苑 SHS 數位平臺

SHS 傳播案

SHS 中區推動中心 SHS 南區推動中心

Forum×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活動手冊.indd 2

76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簡介

77

主持人介紹

78

專家團介紹及觀點

82

教授團介紹及觀點

90

學生團介紹及觀點

12/12/24 下午12:34


SHS 平臺成果發表 暨「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計畫主持人序

跨科際教育之前進 梅英初綻,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廣「跨科際教育」邁入一載。在今年,我們成立了五大工作平臺。 推動辦公室的跨科際教育小組於五月舉辦了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涵蓋出「跨科際」的核心意涵,包括專業 (Expertise)、整合(Integ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 Cooperation)、社會覺知(Social awareness)、問題解決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表達能力(Literary competence)、創新(Innovation) 等。計畫揭櫫的問題或議題導向之合作行動學習的模式,已獲得國內及國際前瞻教育的初步回響。願在此基礎下, 培育出學生在面對真實世界的難題時,所需具有的跨科際思考及解決能力。 適逢此歲末新年之際,我們決定進行期末成果發表,由 SHS 各平臺以 18 分鐘仿 TED(Ideas Worth Spreading) 精彩短講,並舉辦跨科際教育的成果展覽,主題是「願景、態度與實踐(Vision . Attitude. Practice to TDE)」, 希望大眾藉此分享 SHS 計畫核心意涵及成果。 同時,有鑑於社會對於高等教育殷切期盼,計畫推動辦公室認為大學應站出來,打造具有能見度及公信力之論 壇場域,眾志成城開啟教育多元性。本次以「教授囧很大」為題,針對「大學教育(大學大什麼 ? 學什麼 ?)的 學以致用(學什麼 ? 用什麼 ?)」為主軸,邀請教授、學生同臺對話、思辨及溝通。 在此,非常感謝參與計畫及認同跨界溝通理念之師生及社會大眾對於高等教育及 SHS 計畫的關心。這是第一步 嘗試,在迎得梅花撲鼻香前,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希望 SHS 能做成一個願景與實踐結合的計畫。

敬祝 歲末平安快樂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 陳竹亭

活動手冊.indd 3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 × SHS 2012 計畫成果發表議程 Platform×SHS—跨科際平臺短講 時段

內容

講者

9:00~9:05

開幕式 ( 跨科際短片—願景篇 )

主持人:陳東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9:05~9:20

SHS 推動辦公室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大學 跨領域溝通能力養成

計畫主持人:陳竹亭 (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

9:25~9:40

SHS 課程平臺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

計畫主持人:林從一 (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

9:45~10:00

SHS 北區論壇 臺大論壇

計畫主持人:高涌泉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

10:05~10:20

SHS 中區論壇 人文與科技之和諧與衝擊

10:20~10:35

SHS 桃竹苗論壇平臺 近未來:我們是誰 ? 我們擁有什 麼 ? 我們要去哪裡 ?

計畫主持人:楊明德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 任)

10:40~11:00

計畫主持人:王俊秀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 ) 茶敘

11:00~11:15

SHS 達人學苑 21 世紀教育三個關鍵字:永續、 創意與跨界力

協同主持人:鄭嘉良 (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 )

11:20~11:35

SHS 數位平臺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

計畫主持人:鄭原忠 (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組長 )

11:40~11:55

SHS 傳播案 臺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 一個有關大學生人才培育的傳播 構想

計畫主持人:林照真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

12:00~12:30

綜合討論 / 總結

主持人:陳東升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12:40~13:50

Lunch ( 跨科際專題影片—六輕議題 )( 跨科際短片—釋義篇 )

4

活動手冊.indd 4

12/12/24 下午12:34


SHS Platform 平臺成果發表 ×SHS 暨「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Forum × SHS 2012 公共論壇議程 Forum×SHS—「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時間

主題

來賓

14:00~14:10

主持人開場

岑永康(壹電視編播中心主任兼主持人)

14:10~15:00

大學「大」了什麼? 「學」了什麼?

(按照筆畫順序排列)

15:00~15:10

Feedback

15:10~15:25

茶敘

15:25~16:15

大學「學」了什麼? 「用」了什麼?

16:15~16:25

Feedback

教授團 王俊秀(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 林思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林敏聰(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張武修(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專家團 何啟聖(1111 人力銀行副總經理) 林文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 孫效智(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蕭富元(天下雜誌總主筆) 學生團一 李 昂 ( 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公關部員 ) 林韋翰 (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 ) 胡繹煌 (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 ) 葉上民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會長 ) 葉柏成 ( 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學權部次長 ) 謝慧霆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會長 ) 學生團二 王柏仁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 李逸堂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 陳信仲 ( 東海大學人間工作坊宣傳幹部 ) 程士華 ( 輔仁大學黑水溝社社員 ) 鄭洳蘋 ( 元智大學學生會會長 )

5

活動手冊.indd 5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Forum×SHS 2012 活動注意事項 ※ 提醒您會場內請將您的手機調整成靜音或關機。 ※ 若停車於臺大校園內,可至服務臺蓋停車章享停車優惠。 ※ 活動問卷填畢請投至前臺問卷回收箱或交由現場工作人員回收。 ※ 下午場次「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活動,將使用互動式投票系統, 請於下午場次報到處,以證件換取投票遙控器一支, 活動結束時於服務臺回收,領回您的證件。 ※ 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請珍惜食物資源!

6

活動手冊.indd 6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活動手冊.indd 7

12/12/24 下午12:34


活動手冊.indd 8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主持人介紹 跨科際平臺短講

跨科際平臺短講主持人介紹 跨科際平臺短講主持人介紹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現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曾獲 2008 年 臺灣大學傑出教授獎、2007 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三等科學專業獎章、2004-2006 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傑出研究獎。專長領域為組織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都市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研究興趣包括科技與風險、亞 洲都市發展、高科技組織網絡。著有《積體網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金權城市:地方派系、 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

9

活動手冊.indd 9

12/12/24 下午12:34


SHS 推動辦公室 SHS 推動辦公室計畫主持人

陳竹亭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學歷及經歷 美國愛俄華州立大學博士。榮獲國科會多屆傑出研究獎、中國化 學會會誌論文獎、李國鼎基金會通俗科學寫作獎、臺灣大學教學 優良獎。除化學專業領域貢獻,目前正致力於科學教育推廣,擔 任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領導團隊於校園及民間推展各項 科普活動。

講綱 什麼是跨科際 ? 跨領域 (inter-disciplinary) 已經是一個普遍常用的語彙。雖然各學科在使用時,未必深究其意義。歐洲經濟合作 發展組織 (OECD) 的教育研究暨創新中心 (CERI) 在二十世紀 70 年代就提出“Interdisciplinarity”的概念,來描述 研究時需要跨越不同學科領域的界線,或者是統整不同學科知識的現象。其目的是要找出一整套新學科的公理或 通則。 「跨 ( 穿 ) 科際」(trans-disciplinary)的內涵仍在發展中。著名的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 認為, 我們反覆地以不同學科角度來思索特定問題,或是以多學科角度來進行一項研究的時候,一些能適用於不同學 科的原則或看法將會越來越清楚。他首度提出“Transdiscipinary”的概念:“Finally, we hope to see succeeding to the s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lations a superior stage, which should be transdisciplinary, i.e. which will not be limited to recognize the interactions and/or reciprocities between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es, but which will locate these links inside a total system without stabl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disciplines.”。換句話說,知識統整是一個 手段而非目的。 當我們無法用現有的學科知識來解決重大、關鍵或複雜議題的時候,尤其問題本身的具體狀況尚在晦暗不明時, 就需要跨科際的研究。其有別於多領域 (multi-disciplinary) 及界領域 (inter-disciplinary) 之處,跨科際不只強調學 科統整,更著重跨界溝通及共事。議題或問題導向的行動研究才是最高實踐方針。由不同專業的參與者形成社群 成員,從不同的專業觀點進行跨界研究。在過程中認識問題及彼此的角色,建立社群與工作平臺,共謀問題的處 理或解決之道。跨科際能力應該正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核心價值。

10

活動手冊.indd 10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學歷 愛荷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Iowa) 哲學系哲學博士 (1995-1999)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 (1990-1993)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1983-1986)

SHS 課程平臺 SHS 課程平臺計畫主持人

林從一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經歷 臺灣哲學學會會長 (2012/01- 迄今 )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0/08/01- 迄今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2009/02/01-2009/08/01)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2009/02/01- 迄今 ) 國立政治大學政大書院執行長 (2008/03-2008/11) 國立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008/02-2008/11) 臺灣哲學學會秘書長 (2007/11-2009/12) 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2006/08-2008/03)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 (2004/02/01-2009/01/31)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0/08/01-2004/01/31)

專長 邏輯、語言哲學、心靈哲學

講綱 跨科際計畫之理念與目標 面對今日複雜的問題與未來危機的挑戰,僅擁有單一專業能力已不足以因應多變的世界,大學生應兼具勇於越 界又尊重專業的決心與能力。課程平臺的主要工作即是在大學中補助開設跨科際課程,營造一個科學與人文跨科 際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跨科際的思考、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一個能夠讓師生共同面對在地及全球性重 要課題的教育平臺。 二、執行成果 課程平臺在今年補助了 12 個 A 類群組課程計畫以及 23 個 B 類個別課程計畫,共 40 所學校參與。本計畫補助 的跨科際課程原則上以「我們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或是其他現今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為主軸來進行課程 規劃。為進行師資培育並發展教師社群,也於今年 8 月中舉辦了為期兩天的「PBL 教學工作坊」,現場操演小組 實作教學法,共有 30 所學校 120 人參與。 三、執行所遭遇之困難與因應策略 有鑑於本計畫為第一年實施,多數學校對於跨科際計畫的核心精神瞭解不夠,而且建立一個跨領域教學團隊和 社群實須長時間的規劃統籌和行政層面的支持,也需要凝聚教師的向心力來長期投入,計畫辦公室在未來會更積 極輔導並協助受補助學校,不論是在課程內容規劃方面或是行政程序方面的協調,都將全力給予支持。另外,今 年計畫申請者中較乏理工領域的單位投件,對此,計畫辦公室召開了理工專家諮詢會議,徵詢委員們的意見並納 入明年度的徵件事宜中,希望藉由修正補助條件更貼近授課教師們的需求,以達成讓跨科際課程在全國大學校院 生根成長的終極目標。

11

活動手冊.indd 11

12/12/24 下午12:34


SHS 北區論壇 SHS 北區論壇計畫主持人

高涌泉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學歷及經歷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專長為理論物理,認為量子力學 是最奇妙的學問。喜歡柏拉圖、達爾文、愛因斯坦、費曼、魯迅 的作品,也喜歡看各式各樣的電影及棒球比賽。 《科學人》雜誌專欄作家。著作有《另一種鼓聲》(三民書局

2003)、《武士與旅人 – 續科學筆記》(三民書局 2008)。

講綱 101 年度「臺大論壇」迄今已舉辦《您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學入學方式?》、《多元 ‧ 他者 ‧ 跨文化》、《臺 灣真的沒有人才?》、《我們是誰?臺灣人是什麼?》、《論六輕》、《臺大進入世界百大了,然後呢?》以及 臺大電影節系列:《臺灣有個好萊塢?》、《你發現電影變了嗎?》、《電影的包裝藝術》和十場關於電影評論、 表演、幕後製作等主題的映後論壇。每場都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常常到超過歸還場地的時間,才不得不停止,其 中甚至還有遠從花蓮、高雄前來參加的朋友。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大學論壇,期望透過開放性的、批判性的討論,開創議題並開放參與,將學術專業與社會議 題結合,以建立跨界智庫,推展學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提升參與者的視野,培養跨領域溝通能力和面對現實世界 挑戰的知識應用,培育有能力面對實際問題挑戰的人才。除了結合各界人士從不同觀點一起探討臺灣所面對的重 要問題,期待在相互激盪的討論中,能逐漸凝聚共識、釐清癥結,並找到出路外,年輕一輩的參與及培育,也是 其中很重要的一環。 這一年論壇因為剛起步,還有很多都還在摸索之中,我們希望藉由論壇的舉辦,對於現場參加抑或事後觀看錄 影的觀眾們,都能夠提供他們一個思考科學與人文跨領域整合的方向,並藉由專家學者的經驗分享與議題探討來 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廣大的迴響與討論,提升學生對於臺灣社會與校園所面臨各種重要問題的認知與討論。讓此 整合性思考的話題效應延燒,以期能對未來的大學教育課程規劃產生一點投石作用,推展學術對社會之影響力。

12

活動手冊.indd 12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中區論壇 SHS 中區論壇計畫主持人

楊明德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及經歷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現任職於國立中 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 究中心主任及永續環境學程召集人。擔任教育部防災教育深耕計 畫-防災師資培育課程講師、教育部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委員, 致力於跨科際之災害管理、生態保育及環境永續工作。

講綱 中區論壇平臺於「跨科際溝通」議題中,主要乃以「人文與科技之和諧與衝擊」為破擊點。 何謂跨科際溝通 ? 在 SHS 跨科際教育中,中區論壇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跨科際溝通」,主要乃強調由不同觀點、社群、專業學門共同探究、溝通、研析重要問題的解決之道;以及培養 學生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跨科首重舞臺、教育成就人才」此為中區論壇的中心思想,我們希望能藉由中區論壇的 平臺,以社會 (Society)、人文 (Humanity)、科學 (Science) 跨科際教育為前提,提供有想法的教師、有作為的政府、先 進的社團、NGO 團體及積極的學生,共同於此舞臺面對當前重要的議題並互相探究、溝通,以培育具面對實際問題挑 戰能力及視野的人才。 中區論壇今年度有什麼成果 ? 今年辦理九場論壇,分別為 (1) 後國光石化之中臺灣發展論壇;(2) 極端氣侯災害防治;(3) 暖化、生態與林地碳匯; (4) 生態、環境、自然保育;(5) 臺灣電影中的環境、生態與自然;(6) 浩劫之後:災後重建的人文與科學跨界對話;(7) 環境規劃下的人文城市建設 (8) 氣候變遷下的濕地永續與價值評估;(9) 臺美洪災預警系統;(10) 徵才徵件:學生成果 作品展。其中 (2) 與 (3) 場結合本校通識中心夏日大學於惠蓀林場辦理,學生來自 T4 四所大學聯盟 ( 中興、成功、中山、 中正大學 ),下午並舉辦二場工作坊,實際讓學生體驗災難現場及觀測儀器;第 (4) 場由校內大型學生社團 - 自然保育 社自發參加,並邀請在地水碓聚落運動參與論壇與談人與學員分享公民運動之省思,並於次日舉辦蝴蝶生態觀察工作 坊活動;第 (6)(7) 場舉辦於臺中國家圖書館中;第 (8)(9) 場以本校永續環境學分學程之防災概論課程進行創新教學試驗。 中區論壇為激勵學生勇於創造及參與論壇活動,特別舉辦徵才徵件活動,包括「跨界菁英」、「永續專題」及「創 意作品徵件」三個子徵才徵件活動,參與徵件活動總作品近 50 件。今年度 12/12 亦舉辦「學生作品之成果展」,成 果豐碩。論壇活動成果皆以高畫質錄影,並以多媒體形式 ( 官網、Youtube、Fackbook) 發佈。截止目前為止,Fackbook 跟隨粉絲已達 536 名。 13

活動手冊.indd 13

12/12/24 下午12:34


SHS 桃竹苗論壇 SHS 桃竹苗論壇計畫主持人

王俊秀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

學歷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土地利用、管理及設計博士 ( 1983-87 年 ) 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修士 ( 碩士 ) ( 1977-79 年 ) 經歷 聯合大學副校長 / 代理校長 ( 借調 2003-2005 )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共通教育執行長 ( 借調 1996-98 ) 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特別助理 ( 1991-1993 )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 1990-1993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中心客座 Fulbright 研究員 ( 2000 ) 日本東京大學都市工學研究所 ( 西村幸夫研究室 ) 客座教授 ( 1998 ) 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共同研究員 ( 1993-1994 )

2010 年日本交流協會獎助 ( 日本金澤大學客座 ) 2011 年北歐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2010 年臺北藝術大學關渡講座 華視董事 ( 2006-2010 ) 臺灣環保聯盟會長 ( 2009-2012 )

講綱 大學的知識份子扮演了調和跨科際專業的可能,拉丁文「大學」(universitas)一詞,原意就是包括各種行業 的「行會」、「社團」、「公會」之意。其設立目的是為了保護市場、決定職業標準以及尋找其他有利的事,具 有自發性、自治性和自衛性的特點。因而當代大學重新恢復作為一個與社會對話的平臺,有機會在專業知識、政 府公共政策、民間實務界之間尋求爭議對話的場域。 本計畫以「近未來」為核心概念,為使 21 世紀高等教育的關切與真實世界的公共議題相互連結,規劃出三大 向度:「主權 / 族群與認同」(我們是誰)、「資源枯竭與合理使用」(我們擁有什麼)、「國土規畫與區域發展」 (我們要往哪裡去),每個向度內含三項當前社會關注的公共議題,總計九項議題,包括:1. 兩岸關係與統獨問題; 2. 原住民土地與認同;3. 新移民與外籍移工;4. 核電與能源;5. 水資源;6. 食物安全;7. 在地經濟/全球經濟;8. 科 學園區的典範與迷失;9. 城鄉規劃與都市更新。 上述九項議題預計辦理期程為四年內辦理三十四次論壇與二十次參訪活動,除了以清華學院作為發展跨科際學 習平臺的基礎,並與教育部補助跨科際課程計畫及全校跨學院約二十門課程結合,進而建立桃竹苗地區跨校師生 跨科際共學與行動網絡,從在地脈絡與生活世界結合的議題取向,共同引導學生從社會、人文與科學三個跨科際 向度,深入瞭解每個議題背後的社會整體面貌,由此把握臺灣社會的可能性,靠近未來,走向未來,成為帶領臺 灣未來的開創者。

14

活動手冊.indd 14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為達成上述目標,本計畫在第一年內,透過三個主要的工作項目之推展,建立跨科際論壇操作的機制,奠定未 來三年的執行基礎: 一、跨界論壇:核電 / 能源爭議論壇 選定貼近時事、複雜科技、倫理與價值的討論,分別針對油電雙漲、核電爭議、蘭嶼與核四廠核廢料乾式儲存 槽等議題,邀請跨科際專家學者對談,塑造不同甚至衝突立場與價值取向的對話經驗。並與課程結合,持續討論。 二、行動論壇:食物安全 / 校園食育論壇 強調食物安全貼近生活世界的重要,除了美牛進口爭議對話,更強化行動實作取向的校園食育,籌組學生團隊 從現況調查、發現問題、籌備論壇、邀請專家以及實地參訪形成行動取向的論壇機制,並以伙食團經營學生社群, 持續運作。 三、擴大學生參與:向真實世界提問徵求提案 鼓勵跨學院學生組隊、合作思考與提出關鍵問題,以「問題解決、發展行動」為旨趣的知識學習歷程,將論壇 議題決定強化跨校學生參與,經由問題修正與實踐,完成「發想→行動→回饋→修正→再行動」的循環。

15

活動手冊.indd 15

12/12/24 下午12:34


SHS 達人學苑 SHS 達人學苑協同主持人

鄭嘉良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士

University of Oregon 碩士 University of Oregon 博士 經歷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 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 - 達人學苑計畫協同主持人 國立東華大學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副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中央研究院 Postdoc

University of Oregon Postdoc

講綱 ◎ 達人學苑 2012 計畫的概念主軸 ◎ 達人學苑 2012 執行內容重點、成果及亮點績效 1. 舉辦 2012 暑期第一期達人學苑研習營 2. 舉辦 2012 達人學苑大師講座 3. 採用專家短講 (15+5) 的模式加上對話時間,邀請專家演講,加長與講者互動時間 4. 結合社區創意團隊實地參訪,呼應研習營主軸 ◎ 邀請其他平臺參加研習營,增加平臺橫向的統合 / 合作工作 ◎ 跨科際向度上的進展 : SHS 計畫的訴求 vs. 東華核心課程設計理念的鉅變 ◎ 未來展望:TEDxSHS 的發展、D School 模式概念的運用與達人學苑在「整合」的角色扮演和位置。達人學苑 將發展成為一個推動跨界思維的平臺。

16

活動手冊.indd 16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數位平臺 SHS 數位平臺計畫主持人

鄭原忠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組長

學歷及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組長。除化學 專業領域奉獻外,過去致力於自由軟體開發,為臺灣地區知名的 自由軟體開發者、Linux 中文延伸套件計劃(CLE)的發起人。 專長為理論物理化學、計算化學、高效能叢集系統、Linux 作業 系統與網路服務;著作有《Official CLE 0.8 中文 Linux 延伸套件 使用指南》( 百資科技,1999),對 Linux 推動的中文化與國際化 有過實際貢獻,目前致力於跨科際、科學教育數位推廣,帶領團 隊推動各項數位化活動。

講綱 數位平臺之首要目標是促進科學人文跨科際學習平臺之發展,建構具有豐富跨科際知識之數位學習環境,推廣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之成果,並形成國內最大之科學人文跨科際學習入口網站。 數位平臺將以創新 網路技術匯集相關資料進行數位化,透過網際網路傳播,讓數位資訊變得更便捷,具延伸性、發展性和知識性, 並期望能透過社群連結以及拍攝影片整合網路多媒體資源,進行宣傳以及概念的宣導,讓跨科際知識融合的成效 得以彰顯,並使得以深度聽、說、讀、寫的溝通行動學習得以落實。 數位平臺將打造一個領導國內科學人文跨科際全方位學習的數位互動網路平臺,透過 (1) 建構統整科學人文跨 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之數位整合機制,體現所有子計畫成果的價值、(2) 運用網際網路特性,經營科學人文跨科際人 才網路社群並發揮多媒體推廣的乘數效果、(3) 建置數位跨科際學習索引典庫,整合網路科學人文跨科際資源,提 供未來研究與教學參據、(4) 善用行動裝置應用,提升計畫之附加價值率,以期配合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之目標,增進人文科技素養、開創前瞻領域教育,提升創意思維能力之科技計畫使命。 在第一年的執行重點在跨科際概念推廣、計畫網站建立以及網路、影音服務。首先在計畫前期建置前導活動 網站,設計線上跨科際概念問卷測驗,吸引 7648 名學生參與,並成立 Facebook 社群網站粉絲團,用以推廣跨科 際概念,於 9 月份跨科際入口網站上線,整合子計畫的成果及個別計畫資訊發佈,同時也協助各平臺設立 6 個 BLOG,提供跨科際計畫全方位的資訊整合傳播。接著在 10 月份建置的課程資料庫系統上線,提供課程平臺的跨 科際課程介紹與內容典藏平臺,整合課程教學資源,提升跨科際教學資源使用機會,此外也設立網路討論區,輔 以互動討論平臺的功能,綜合跨科際資訊的線上論壇,達到隨時隨地皆可和教師、學生溝通、互動,並且也開放 社會大眾參與跨科際議題討論。在這一年中,數位平臺同時拍攝了不同類型的影片,包括 46 支活動影片、6 支學 生代言人影片、2 支宣傳影片和 1 支動畫影片,宣傳跨科際的意涵,為整個跨科際數位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17

活動手冊.indd 17

12/12/24 下午12:34


SHS 傳播案 SHS 傳播案計畫主持人

林照真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學歷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哲學學系學士 經歷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2011/8- 至今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2007/8-2011/7)) 《天下雜誌》資深主筆 (2004-2005) 《中國時報》資深記者 (1987-2004) 臺視新聞「熱線追蹤」新聞節目執行製作 (1985-1987) 專長 科學傳播、新聞學與新聞實務、多媒體創作、公共領域、 收視率研究、災難新聞研究

講綱 計畫理念說明 有鑒於臺灣的教育體制長期將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從高中分離,以致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形成難以 彌補「兩個文化」的缺憾。故本計畫以「臺灣科學議題的調查與人文省思」為主軸,鼓勵大學生關懷臺灣社會的 科學人文議題,企圖凝聚大學生與臺灣土地的連結,希望透過「傳播技能工作坊」以及「典範學習講座」的內容 設計,從中去提升學生有關科學調查與人文省思的能力,進而強化學生「聽、說、讀、寫」的傳播能力,進行「有 效」、「有用」的傳播,補充學生因學習過度專業化的弊病。且透過「科博文網站」、「科博文臉書」等網路投 稿平臺的提供,與「時事議題座談會 ( 電視專題 )」的節目製作,啟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做中學的能力,並能 主動關懷臺灣社會所發生的議題與問題。 計畫業務內容說明與目標、成果展示 ( 一 ) 傳播技能工作坊 I. 傳播技能研習營 ( 跨校系合作舉辦 ) 合作校系: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成功大學新聞傳播學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II. 視覺圖表工作坊 ( 交大校內舉辦 - 授課老師:Yahoo! 奇摩新聞編輯 廖怡潔 ) 對象:交大學生。 ( 二 ) 學校開班課程 ( 交大課程 ) 傳播科技專題:多媒體深度報導 ( 授課老師:交大傳科系副教授 林照真 ) ( 三 ) 虛擬攝影棚節目製作 ( 時事議題座談會節目 & 電視專題節目 ) 環境議題:瘦肉精、溼地、地層下陷、綠建築、廚餘生質能、興建蘇花改、水庫與水資源。

18

活動手冊.indd 18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時事議題:亞裔球員崛起 NBA 的可能、談大學生教育、談學生國外旅遊打工、運動傷害。 ( 四 ) 科博文網站 ( 學生投稿與展示平臺 ) 發燒專題、人科議言堂、虛擬棚座談會、TwoCultures、相關書籍影片、科學小辭典、新手上路。 ( 五 ) 典範學習講座 講者:《紐約時報》資深圖文記者 Archie Tse 地點:交通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等校,舉辦全校性與系所講座。 ( 六 ) 媒體傳播 網路 ( 網站、臉書粉絲團 ) 報紙 ( 實體出刊 ) 電視 ( 公用頻道 ) 跨科際向度上的進展 ( 一 ) 學生作品成果的展現 ( 科博文網站成果、報紙成果、座談會與電視節目成果 ) ( 二 ) 學生跨校、跨科際的團隊合作表現 ( 三 ) 種子學校、( 產學業界 ) 種子教師的團隊形成 計畫執行心得

19

活動手冊.indd 19

12/12/24 下午12:34


活動手冊.indd 20

12/12/24 下午12:34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活動手冊.indd 21

12/12/24 下午12:34


SHS 平臺分布圖及主要任務 桃竹苗論壇 國立清華大學

交大傳播案 國立交通大學

中區推動中心 國立中興大學

中區論壇 國立中興大學

南區推動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

22

活動手冊.indd 22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SHS 跨科際平臺短講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推動辦公室 國立臺灣大學

北區論壇 課程平臺

國立臺灣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達人學苑 國立東華大學

數位平臺 國立臺灣大學

23

活動手冊.indd 23

12/12/24 下午12:35


SHS 推動辦公室—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 大學跨領域溝通能力養成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陳竹亭 (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 |美國愛俄華州立大學博士 Life is for learning. Use your brain, and use more.

博士後研究助理 唐功培|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哲學博士 雖然跨科際教育在初等教育裡被廣泛地應用 : 如德國的 Sachunterricht、臺灣的生活課、日本 的 Seikatsuku、澳洲的 Studies o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但是跨科際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 中卻沒被有系統地實行 。真的嗎 ? 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會這樣 ? 我很想知道 ! 計畫助理 黃鈺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執行這個計畫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感受,去年的時候,像是個勇敢的背包客,拿起行囊隨時 準備出發前往未知的國度旅行;今年,計畫開始了,像是看著一個交響樂團成形,各路人馬 有著不同的歷練,伴隨著的理想及帶著拿手樂器一起加入,希望,計畫執行完,這會是首好 聽的交響樂。

計畫助理 楊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研究所 You can show your little light, twinkle, twinkle, all the night !

計畫助理 夏倬慧|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跟著SHS一起成長茁壯。

24

活動手冊.indd 24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推動辦公室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需要結合專業與通識教育,要

總體計畫以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 為主題,在

培養能發現、關心、參與、解決社會及全球問題的心智

目前國際上的發展具前瞻性視野,透過平臺方式整體推

與能力,這有賴於建立跨科際與表達溝通的認知與技

動,並積極使用網路資訊及傳播方式做為載具。發想新

能。

的發表型態,活化高等教育中優質教學推廣的方式。

SHS 總 體 計 畫 以 社 會、 人 文、 科 學(SocietyHumanity-Science)跨科際學習平臺為「經」;深度聽、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

說、讀、寫的溝通行動學習為「緯」,冀能培育有能力

我們是新概念的實踐者,跨科際的績效產出是個動態

面對實際問題挑戰的跨科際人才,達到高等教育學以致

的過程,平臺為計畫創造工作場域與社群,讓思想激盪

用,用以致學之預期目標。

出更多的火花,透過由下而上的發想及實踐方式,讓不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及學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創造出共學 的模式,面對並學習真實世界問題的挑戰。

總體計畫的推行上,我們在全國各地以徵件方式成 立五大跨科際平臺 ( 課程平臺、論壇平臺、數位平臺、 達人學苑、區域推動中心 ) 做為實施策略,由各平臺肩 負不同任務,從各個面向推展跨科際教育及建立社群。 推動辦公室除了推動成立各平臺,也辦理各種協調會 議,試圖強化平臺間的橫向溝通。 此外,推動辦公室更肩負起跨科際研究及推廣的任 務。研究層面於今年度進行跨科際文獻蒐集及探討,舉 辦了跨科際討論會及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推廣層 面我們以第一手報導製作了跨科際電子文庫專題及跨科 際人物專訪,內容均發布於計畫部落格【跨科際對話平 臺】。電子報、計畫特刊、社群網絡的經營也是推廣的 重要媒介。

25

活動手冊.indd 25

12/12/24 下午12:35


Agenda 活動表 2010 9 月 2011 2 月 3月

先期規劃期程—2010.9.1 ∼ 2011.12.31 101 年度推動辦公室期程—2012.1.1 ∼ 2013.3.31

開始

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先期規劃案開始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六 )—音樂專題登場

推廣

SHS 計畫 Blog 成立

推廣

STDE 活動影片及文章報導上線

活動

自由論壇成立,屬先期計畫論壇,每月舉辦一次並將

研究

參與 THE ATLAS「2012 跨科際學習與高等教育論壇」 活動紀實上線

影音及文字記錄上線 推廣

哈佛大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2 支課程影片系

7月

研究

計實作方案」影片及文章上線

列介紹

6月

活動

南方論壇成立,屬先期計畫論壇,每月舉辦一次並將

推廣

No.8 跨科際人物報導—呂正理

影音及文字記錄上線

研究

跨科際教育研究討論會 No.1—「跨科際、跨科際研

推廣

Blog 改版成【跨科際對話平臺】

9月

活動

第 0 期達人學苑辦理

10 月

行政

課程平臺成立

推廣

英國里茲大學蔡明燁研究員「穿領域科學傳播」每月

究、跨科際教育意涵之探究」

8月

行政

No.3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數位 vs. 課程平臺 )

推廣

101 年度計畫手冊出刊

研究

參與達人學苑,舉辦跨科際教育討論會 No.2—「跨 科際教育意涵焦點」及 No.4 平臺協調會議 ( 五大平臺 )

電子專欄上線

11 月

9月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一 )—SHS 科學與社會專題登場

行政

101 年度補助跨科際平臺徵件公告

行政

100 年度補助跨科際平臺徵件公告

行政

南區及中區區域推動中心成立

廣告

SHS 計畫推動辦公室在臺大化學系有小窩了,歡迎大

推廣

No.9,10 跨科際人物報導 —吳茂昆、胡哲明

家來坐,我們為您奉茶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二 )( 三 )—SHS 環境科學專題及生

行政

12 月

行政

2月

行政 數位平臺成立

3月

4月

5月

100 年度跨科際平臺徵件審查會議 10 月

行政

各平臺期中報告書面審查事宜

研究

跨科際教育研究討論會 No.3—「整合與跨科際研究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四 )—大腦失智專題登場

推廣

No.1,2,3 跨科際人物報導—陳之藩、謝豐舟、劉少雄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七 )—大腦老化專題登場

活動

與臺大藝文中心合作辦理 Gretchen Kai Halpert 科學

推廣

SHS 計畫特刊第二期出版

插畫展

行政

課程平臺、數位平臺、中區論壇 101 年期末成果暨

行政

中區論壇成立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五 )—瘦肉精專題登場

推廣

的關係」

102 年度計畫申請書審查事宜 11 月

行政

101 年度補助跨科際平臺審查會議

No.4 跨科際人物報導—陳竹亭

行政

No.5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推辦 vs. 數位平臺 )

行政

No.1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推辦 vs. 數位平臺 )

活動

協助舉辦【2012 國際能源永續年系列特展】

行政

交大傳播計畫成立

研究

跨科際研究實例 ( 二 )—「六輕議題」談話性節目試拍

推廣

天字第一號 SHS 計畫特刊創刊號出版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八 )—氣候變遷專題登場

推廣

No.5 跨科際人物報導—陳俊宏

研究

【德國跨科際研究計畫評鑑指導手冊】導讀系列文章

行政

SHS 計畫諮議會議

與臺大藝術季合作,合作溫羅汀街區生態人文導覽活

行政

No.6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課程平臺 vs. 區域推動中心 )

動及瑠公圳影片拍攝

行政

No.7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五大平臺 )

行政

101 年度區域推動中心徵件公告

活動

Plateform x Forum x SHS 2012

行政

No.2 平臺協調會議舉辦 ( 數位 vs. 中區論壇平臺 )

行政

舉辦區域推動中心徵件說明會 ( 南區及中區 )

行政

達人學苑平臺成立

推廣

No.6,7 跨科際人物報導—張忠謀、袁孝維

行政

舉辦區域推動中心徵件北區說明會

活動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辦理 (The First Symposium

On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 STDE) 活動

6月

舉辦 101 年度補助跨科際平臺徵件說明會 ( 北區及南 區)

命科學專題登場

2012

跨科際研究實例 ( 一 )—「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

刊登

12 月

2013 1 月

(SHS 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 ) 研究

跨科際教育研究討論會 No.4

推廣

跨科際電子文庫 ( 九 )—心理專題登場

2月

活動

第二次全國性公共論壇辦理

3月

活動

第二屆跨科際教育工作坊辦理 (Workshop On Trans-

Disciplinary Education)

26

活動手冊.indd 26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推動辦公室

Highlight 計畫亮點— 跨科際意涵發展路徑 從 101 年 5 月 12 日舉辦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 (STDE),8 月 30 日第一屆達人學苑中舉辦的跨科際教 育意涵焦點討論會,以及推動辦公室內部的「跨科際書 報討論會」,整理出國際跨科際研究相關文獻,以及 SHS 計畫中的跨科際教育意涵和跨科際研究實例。 1. 為什麼要跨科際 ? 跨科際 (Transdisciplinarity) 研究是因為真實世界問 題的複雜性(Complexity),以及觀照世界角度的多元 性 (Multiplicity) 與多樣性 (Diversity)。 傳統的科學研究習慣用學科分類的方式研究發展學

2. 跨科際的實例有哪些 ? 臺灣的跨科際研究實例 一個在臺灣的跨科際研究實例是由臺大公衛學院職 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詹長權教授、李永凌助理教授 所做的雲林縣沿海地區空氣汙染物及環境健康世代的研 究。 該研究長期的採樣分析六輕工業區附近地區的空氣 汙染物,並且調查空氣汙染物對當地居民的可能影響。 此項研究之所以是跨科際研究的範例,是因為 ◎ 它是對真實世界問題的回應。 ◎ 在進行研究中顧及利害關係人的角度,整合了流行病 學世代研究,化學、氣象學、醫學和法律等不同學科 來尋求具體解決方案。 ◎ 並且因為真實世界問題的複雜性,跨科際研究可以一 直深入下去,整合更多的學科專業。

問。至 20 世紀 90 年代止,學術界已發展出 8,500 種 以上可定義的學科領域。學科的專殊化造成了多領域

臺灣的跨科際教育實例

(Multi-disciplinary) 的大學及研究環境,各領域的獨立

一個跨科際教育的實例是陳東升教授所開授的【社會

發展除了產生知識的差異,也造成觀點、工作方式、方

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實作方案】課程。此課程是以面

法及態度的區隔。

對『真實世界所發生的問題』為導向,真實世界的問題

但是,學問知識的專殊化讓我們無法單用一種學科

聚焦於臺灣社會要面對及處理的重要問題。在課程具體

知識來處理現代許多真實世界的問題。在今年第一屆跨

的規劃上,分為理論、案例分析及實作三個部分。17 周

科際教育研討會中的問卷調查,針對美牛爭議、處理

的課程,前 8 周是理論的討論(早上 3 小時)和實際案

電費漲價、文林苑爭議需要哪些學科知識,55 份回收

例分析(下午 2.5 小時)。這樣的課程安排讓學生能夠

有效問卷中有 50 位填答者都勾選多重選項。也就是有

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案例作連結。

90% 的填答者也認為上述問題無法單由一種學科來處 理。

從第 9 周起安排實地參訪,之後學生對自己想要處理 的問題輪廓逐漸成形,變成四個問題意識的發展主軸 : 教育制度、居住正義、臺灣農業發展、人才返鄉工作的

以下為問卷內容 ( 圖表說明 )

可能性,接著由四組不同學科背景組成的同學開始針對

您認為在探討文林苑問題的時候,需要哪些領域的知識?

以上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法律 □建築 □財經 □政治 □都市規劃 □其他:

陳東升教授提出了自己社會創新這門課需要改善的地

您認為在探討瘦肉精問題的時候,需要哪些領域的知識?

方,他認為,推動跨科際教育活動困難的地方,是跨科

□化學 □農業相關科系 □財經 □政治 □醫學 □其他:

際專家團隊 ( 人文、社會及自然科學 ) 的建立。

您認為在探討電費調漲問題的時候,需要哪些領域的知識? □政治 □化學 □財經 □環境科學 □物理 □其他:

3. 實踐的跨科際教育應該會包括那些要素 ? 跨科際是動態的、行動的、實踐的。以下是推動辦公 室所歸納的跨科際教育意涵。 ◎ 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是跨科際教育課程的主軸 ◎ 社會覺知是面對真實世界的公共問題的前提 ◎ 學科專業能力是跨科際研究的基礎 ◎ 創意是為求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想法 ◎ 整合、溝通、語文表達、合作是進行跨科際研究會經 歷的過程

27

活動手冊.indd 27

12/12/24 下午12:35


Future goal 未來目標 藉由跨科際教育活動,形成跨科際研究社群,針對重 要的公共問題進行研究探討以及嘗試進行處理。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http://shs.ntu.edu.tw/shs/

http://www.facebook.com/moeshs

28

活動手冊.indd 28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推動辦公室

幕後花絮— SHS 推動辦公室辛苦的工讀生感言

劉智慧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 咖啡屋 在這溫暖的辦公室裡,大家的互動充滿了許多趣 事,他們就像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如果把大家當成 一杯咖啡的成分,我認為鈺婷姐就像是咖啡粉,功培 哥就像是奶球,楊玲就像是果糖,倬慧就像是開水。 大家都是缺一不可的成分。他們所扮演的各種角色, 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特色,就如他們在工作上,擁有 他們自己各別的能力。

林玉枝 (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 SHS計畫辦公室像一個家庭,父母、兄妹和不像爺 爺的大家長。 像爸爸般努力加班,工作常做不完但很有性格,且有 實驗家和頑童的精神。 像媽媽般主控家裡經濟、萬事提醒、喜歡完美卻有包 容心。 像哥哥般脾氣直來直往,在工作上有自己的執著和固 執喜歡低調。 像大姐姐般瀟灑、喜歡分享撒嬌的小女人,工作上卻

一杯濃郁芳醇熱咖啡的成分: 咖啡粉 ( 鈺婷姐 ) → 在我眼裡她是個女強人,每天早 晨當她走進辦公室之後,就開始認真與忙碌的工作, 她的工作實力就像咖啡粉的濃縮度,也是辦公室不可 缺少的咖啡粉。

很細膩。 像爺爺般慈愛,在工作時展現慧黠的智者,又熱情忙 著工作,卻都不顧自己的身體。 他們真的真的都非常好相處,為人也非常溫暖的人。 參與SHS讓我學習到許多事,對做事要細心、專心、 執著、完美中帶有包容的心,要對自己的領域有專業和

奶球 ( 功培哥 ) → 他是個充滿知識又帶有公正性格的 人,他深厚的知識就如奶球的濃度,咖啡只要加上一 點奶球,就可提高順口度也能增加風味口感。

熱情,同時對於人、事、物、中對於讚美要勇於表達。 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工讀生,都能感受到辦公室裡深厚 的革命情感。每個人都發自內心,想要把手上的工作做 到最好。加上每位都是發自內心對大家好,在這辦公室

果糖 ( 楊玲 ) → 她總是帶給大家溫暖與安心,個性溫

裡有樂、苦、氣、怒、痛、真、善、美……等等,分享

和又體貼的她,讓我們無時無刻都吸收得到果糖的熱

各自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在辦公室裡,讓我每天過的

量。辦公室因為有了她,所以變得更有色彩。辦公室

日子都不平凡。感謝你們讓我感受到家的溫馨,建立自

若少了她,就如咖啡少了果糖,只有苦澀的味道,難

信,勇敢地走向未來。

以讓人回味。 開水 ( 倬慧 ) → 投入工作 & 經常加班的她,細心 & 積 極工作的 she,她就是辦公室不可缺少的職員,她就像 是人們需要咖啡的溫度來暖和,而她永遠都是咖啡不 能少的重要成分。

29

活動手冊.indd 29

12/12/24 下午12:35


SHS 課程平臺-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 執行單位: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林從一 (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系博士 堅信「系統的異質整合度越高,其價值就越高」,因此相信跨界學習的價值,也因而堅信 SHS 的教育價值。 協同主持人 林文琪副教授 (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 |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哲學博士 為協助學生開發面對未來的能力,我們肯定得在教學上做點不一樣的事。恭逢其 盛,如履薄冰。教育,能不慎乎?

計畫助理 陳安琪|輔仁大學哲學系 當科學的理性結合人文的感性,知識的能量可以既深刻又柔軟。

計畫助理 吳姿瑩|澳洲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藝術創作研究所 學習,不但好玩,而且實用!

計畫助理 賴佳旻|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創新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之所以跨領域學習如此重要!

30

活動手冊.indd 30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課程平臺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課程平臺訴求在大學校園中營造一個研究學習的實

「教育面對未來世界、教學解決實際問題」。而未

作平臺。藉由聽、說、讀、寫的學習模式鍛鍊學生論證

來世界中,自然、社會與人文各領域的問題交融難分。

和邏輯思考的高階心智技能,培養分析、判斷、互動、

如何界定並理解未來世界中的問題,並且使得我們的學

溝通的智力和心態。冀能涵育大學生科學與人文的多元

生具有面對、處遇問題的能力,是當今課程平臺亟欲創

及發散思考,並且推行互動式學習,強調溝通與表達,

新之處。以開設前瞻性、先導性課程或學程為目標,補

建立樂於對話、陳述見解、勇於批判的習慣與能力,同

助「我們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為主題之課程群

時建立同理心,提升共識,強化臺灣知識分子應有之態

組和個別專業課程,強調以─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模式

度與素養。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課程)應用於專業課程的 教學改進機制外,也要求需有協同教學和跨領域教師合 作開課。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課程平臺主要工作項目有三: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課程平臺主要角色即在大學中啟動、打造科學與人

1. 發展「我們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之論述,

文跨科際的教育環境,藉著科學人文跨科際課程,輔以

並將論述內容透過說明會、研討會及網路宣傳等方

行動或問題解決導向的實作,冀能培養學生跨科際的思

式進行推廣。

考、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師生可以共同面對在

2. 以公開徵件方式補助科學人文跨科際主題導向課

地及全球性重要課題或問題的教育平臺,並集合師資利

程群組發展計畫以及科學人文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

用多媒體技術創新課程、教材與教法,樹立典範課程。

或研究學習導向專業課程補助計畫。 3. 為進行師資培育,發展教師社群,因應計畫發展 需要陸續辦理「大專校院跨科際課程教師專業成長 工作坊」。

31

活動手冊.indd 31

12/12/24 下午12:35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課程平臺期程—2011.10.1 ∼ 2012.12.31 2011 2012

10 月 1 日

課程平臺成立

2月6日— 2月9日

「與大學生一起面對未來 -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徵件說明會」

3 月 27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平臺 A 類計畫構想書審查會議

4 月 12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委員諮詢會議

4 月 28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計畫規劃書撰寫說明會

6 月 18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平臺 A 類計畫規劃書審查會議

6 月 19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平臺 B 類計畫規劃書審查會議

8 月 15 日

101 年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教學工作坊(一)

8 月 16 日

計畫教學工作坊(一)

8 月 20 日 — 跨科際課程計畫諮詢會議 8 月 23 日

11 月 12 日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專家諮詢會議

32

活動手冊.indd 32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課程平臺

Highlight 計畫亮點 課程平臺最主要的工作業務即補助大學開設跨領域

教學策略。工作坊於 101 年 8 月 15、16 日舉辦,第一

課程,以第 0 屆達人學苑與會專家學者界定出的「我們

天安排了四場專家演講,前兩場分別由陳竹亭教授及陳

所面對之十個最重要問題」為課程主題,在今年度補助

東升教授主講,兩位老師不斷重申、釐清跨科際意涵

了 12 個課程群組發展計畫及 23 個專業課程補助計畫,

以及實施跨科際教育對於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並

推動形成了 12 個跨領域教學團隊,共計 60 校參與。

且分享了他們設計與執行跨領域課程的經驗。後兩場

為宣傳跨科際課程計畫徵件及宣導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方

演講的主題則是與受補助計畫執行團隊密切相關的 PBL

法,舉辦了 8 場計畫說明會,參加總人數達 534 人,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請到林文琪副教授

共計 81 校參與。本計畫訴求將問題解決導向之教學模

分享 PBL 課程規劃與執行經驗,並邀請到實作教學經驗

式應用於專業課程,一方面期望提升專業教育的品質,

豐富的關超然教授主講「PBL 在跨科際課程之運用」,

更希望藉由計畫之補助,促成創新性教學方法在大學校

講述 PBL 教學的進行方式及學生回饋效益。第二天則由

園落實。跨科際計畫從規劃到執行,不斷強調大學校長

關超然教授主持全天式的 PBL 教學工作坊,藉由分組實

或教務長等一級主管的支持對本計畫推廣的重要性,若

務演練的方式,帶領與會教師們深入了解 PBL 的教學運

能以實際行政機制的改革來支持計畫推行,將有利於開

作模式,以及教案設計與開發要點。在這次的工作坊中,

拓學生學習視野,進一步達成培育創新人才之目的。

與會學員們都深刻體驗到教與學是一個相互激盪進而相 得益彰的過程,從探索一個問題所包涵的不同層面,到

為推廣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模式及方法,計畫辦公室

針對不同層面去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對師生而言都是

針對受補助計畫的教師們進行了課程設計與教學法相關

一種學習和收穫。經過這一年的努力,越來越多的老師

的需求調查,在了解教師們設計課程的需求後,辦理了

和學生進到跨科際學習的領域,當知識不只是書本上生

「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教學工作坊(一)」,

硬的文字和未來就業的工具,學習的樂趣和使命感也獲

希冀為培育臺灣跨科際人才激盪出更多創新的課程與

得增強。

33

活動手冊.indd 33

12/12/24 下午12:35


101 年度受補助計畫列表 編號

A 類計畫名稱

執行單位

計畫主持人

A001 21 世紀的公民與風險:全球變遷中的環境,知識和價值

臺北醫學大學 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

邱弘毅

A002 海洋生物資源永續發展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學院

陳宏遠

A003 資訊通信科技與社會:衝擊、應用、共生

國立中山大學 管理學院

吳仁和

A004 藝醫共學計畫─身體覺知、文化覺省與生命覺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張中煖

A005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科技與公民社會課程群組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臺聯大系統科技與社會中心

吳妍華

A006 公民培力三部曲 : 發現問題、表述問題、解決問題 「生物 / 環境 / 倫理─生物生態、環境倫理與永續經營」課程群 A007 組發展計畫 A008 培養永續發展的觀察與回應能力策進計畫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院

李家維

南華大學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

林俊宏

靜宜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唐傳義

A009 「高齡化社會與產業」跨科際學分學程課程群組推動計畫

東海大學 數學系

葉芳栢

A010 道德、藝術與生命科學的折衝與整合

國立臺灣大學 哲學系

苑舉正

A011 氣候變遷與人類永續發展跨科際主題導向課程群組發展計畫 認知、科技工程及創新設計:從跨科際觀點探討現代科技所衍生 A012 的社會問題

國立臺灣大學 全球變遷中心

陳正平

國立成功大學 社會科學院

何志欽

編號

B 類計畫名稱

執行單位

計畫主持人

B001 美學── 藝與文化創意產業

大葉大學 造形藝術學系

劉秋固

B002 「幸福因子」檔案-竹林資源探索與竹生活用品設計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 時尚造型設計系

高宜淓

B003 在地體現與全球 別︰建構文化認同的課程 動方案

弘光科技大學 通識學院

楊士奇

B004 變革領袖超技動能專案

東海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余佩珊

B005 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機會與挑戰 -- 研究方法系 課程之創新規劃

東海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許書銘

B006 101 年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給水工程與環境教育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黃富昌

B007 銀髮族雲端智慧型生活問題解決課程計畫

高苑科技大學 資訊學院

謝金原

B008 現代大學生所應拋棄的犯罪與刑事法律的迷思

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學系

陳慈幸

B009 溝通心、活動情 ~ 高齡者照護能力提升之創意整合方案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學系

謝佳容

B010 「性別演化與兩性衝突」課程於社工個案成因之探討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黃文伯

B011 工業專題設計:設計與資工跨科技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工商業設計系

唐玄輝

B012 當代環境與科技問題之挑戰與跨科際問題解決之嘗試

國立成功大學 法律學系

王毓正

B013 「低頭族」的使用者體驗分析與實務

國立成功大學 心理學系

楊政達

B014 經濟發展 創新與永續

國立成功大學 經濟學系

謝文真

B015 生態城鄉中社區碳揭露與低碳社區營造實務整合

國立高雄大學 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曾梓峰

B016 臺灣人口與勞動市場結構變遷 -- 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之應用

國立臺北大學 經濟系

B017 多元複合議題的城鄉發展規劃與實踐

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

劉立偉

B018 以地理資訊系統探討水資源管理與土地合理使用計畫

逢甲大學 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

周天穎

B019 經濟創新與金融業永續發展課程計畫

僑光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系

王冠閔

B020 高齡家庭健康生活課群計畫

實踐大學 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陳振貴

B021 以問題導向學習設計「能源、環境與經濟」課程

龍華科技大學 化工與材料工程系

郭冠麟

B023 以低科技之創意應用解決高科技的社會 共生性

龍華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賴鈺晶

B024 文化創新、 色管理與企業永續經營

龍華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陳德富

徐美

34

活動手冊.indd 34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課程平臺

Future goal 未來計畫 課程平臺將持續輔導受補助計畫課程,管控計畫執 行品質。藉由舉辦教學工作坊,改善受補助學校教學技 術不足之處,建立教師學習社群,培訓跨科際教學團 隊,冀能培養學生跨科際的思考、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打造師生可以共同面對在地及全球性重要課題或問 題的教育平臺。此外,將定期舉辦期中、期末成果發表, 建立計畫教學團隊分享、回饋、觀摩之機制,逐步建構 教學知識體系。並對外宣導跨領域教學的各項成果,推 動、普及跨科際的核心價值。 未來計畫將邀請示範團隊來針對「我們所面對之十 個重要問題」,發展教學大綱,樹立典範課程。引導大 專院校以典範課程作為該校的跨科際課程發展之重要參 考依據,期能增進跨科際課程設計和發展之品質。

35

活動手冊.indd 35

12/12/24 下午12:35


SHS 北區論壇- 臺大論壇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高涌泉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 能夠從各個觀點來看一切的事的能力,半是天生,半是學習來的。

協同主持人 詹長權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 |美國哈佛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理學博士

協同主持人 彭小妍研究員 (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以他者為鏡,才能了解自我,進而開創自我。

計畫助理 陳慧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生活並不完美,但並不代表它不美。這是一趟發現美的旅程。

36

活動手冊.indd 36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北區論壇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本論壇平臺對 TDE 的願景包含四項:首先,希望能

此論壇期望透過自由討論,針對臺灣教育的缺失與當

鼓勵更多人投入 TDE 的行列,拓展與其他不同學科領

前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進行反省並提出建設性意

域交流的視野;第二,期望臺灣在 TDE 上的努力,無

見,期望藉由論壇推展學術對社會之影響力,引導價值

論就學術研究或行動上的發想,都將能與國際接軌;第

觀的思考,提升參與者的視野,及跨領域溝通能力養成

三,希望「跨科際」的追求可以回歸到更深入的文化層

和面對現實世界挑戰的知識應用,培育有能力面對實際

面,達到一種跨越種族文化暨跨越專業文化的綿密互

問題挑戰的人才。我們更與臺大學生會合作,舉辦以臺

動;最後,期望 TDE 不但將能締造出一個可以讓年輕

灣電影產業議題為主導之系列論壇,討論臺灣電影產業

人做夢的環境,還能為他們實踐夢想的潛力加值,讓年

之現況與展望,同時也鼓勵大學生以更開廣的角度來面

輕的世代能不斷實現出更有意義的創造與創新。

對當前多元的社會議題。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本論壇平臺擬以科學人文跨科際的人才培育為宗旨,

本計畫扮演高等教育環境中能面對及時、重大、或

訴求積極以深度聽、說、讀、寫與互動學習的溝通、交

關鍵的社會或國際議題及問題的挑戰並具備高階心智技

流活動作為學習手段,討論臺灣當前所面對的各項議

能、超越單一學科思考能力的人才培育推手,透過科學

題,舉行開放參與的論壇。本論壇邀集各界相關領域專

和人文專家學者互動對話的論壇,與其他領域專家溝通

家進行研討諮詢,邀請教師、學生與相關人士參與,並

謀求解決之道,讓學生能積極互動,透過表達的學習,

於每次論壇舉行之前,各自於本論壇的數位平臺事先針

進行知識產出模式與學習績效的活化,培育流暢抒發己

對議題發表意見、提出主張,以增加討論的效率和深

見、勇於批判對話、發散多元思考與創造的跨科際人才。

度,從論壇討論中激盪出更多火花,且於活動結束後, 將每場影音紀錄與發言紀錄整理公開於論壇網站。

37

活動手冊.indd 37

12/12/24 下午12:35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北區論壇期程—2012.5.1 ∼ 2012.12.31 2012

5月1日

北區論壇(臺大論壇)正式誕生

8 月 10 日

論壇 I:您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學入學方式?

9月7日

論壇 II:多元 • 他者 • 跨文化

9 月 28 日

論壇 III:臺灣真的沒有人才?

11 月 20 日

論壇 IV:我們是誰?臺灣人是什麼?

11 月 28 日

論壇 V:論六輕

11 月 30 日

電影映後特別論壇 -1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電影製作看臺灣製片環境

12 月 1 日

論壇 VI:臺大進入世界百大了,然後呢?

12 月 3 日

電影特別論壇 -2 ─從李行導演看臺灣電影健康寫實風格

12 月 7 日

論壇 VII:臺灣有個好萊塢?

12 月 10 日

電影映後特別論壇 -3 ─李安導演淺介:從九零年代國片喜宴談起

12 月 11 日

電影映後特別論壇 4 ─淺談電影技術變遷與臺灣後製環境現況

12 月 12 日

電影特別論壇 5 ─《藍色大門》陳柏霖談臺灣電影發展與演員歷程

12 月 12 日

論壇 VIII:你發現電影變了嗎?─數位化與大眾參與拍攝 / 觀影經驗

12 月 13 日

電影特別論壇 -6 ─新浪潮時期楊德昌導演淺介:海灘的一天談起

12 月 17 日

電影特別論壇 -7 ─從美麗時光到當愛來的時候:張作驥導演與國片起伏

12 月 18 日

電影特別論壇 -8 ─新浪潮時期侯孝賢導演淺介:戀戀風塵談起

12 月 20 日

電影特別論壇 -9 ─電視電影的國片跨界:瞿友寧導演淺談《親愛的奶奶》

12 月 21 日

論壇 IX:電影的包裝藝術─臺灣電影產業的轉型與復甦

12 月 24 日

電影特別論壇 -10 ─臺灣影像中的流浪者故事

38

活動手冊.indd 38

12/12/24 下午12:35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北區論壇

Highlight 計畫亮點 從電影跨科際—臺大論壇 vs. 臺大電影節 「臺大論壇」於本年度 12 月與臺大學生會聯合主辦 「島影─臺大電影節。電影。論壇」其中的論壇系列, 希望透過聯合籌辦,動員組織校內師生、社團等參與, 來產生更多的影響效果,提升 SHS 計畫的能見度與參 與率,廣納更多元的議題。而這一系列的電影論壇,共 舉辦三場大型專題論壇以及十場映後小型特別論壇,廣 邀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校內外人士,開放大眾參與,共

─國片後浪潮下電影拍攝》,談論的主軸即是關於臺灣

吸引將近一千人次的參與,引發熱烈討論。

現今的電影生態,從導演、製片、影評人及學者的角度

在臺灣,走進電影院看電影似乎已是稀鬆平常不過

提出反省、批判與建設性的意見。臺灣電影近年來雖然

的事,尤其是臺灣電影的產量與票房在近年來日益蓬

多產,但質量較高的作品卻是鳳毛麟角,而許多電影雖

勃,支持國片也似乎成為一種全民運動,臺灣電影重新

領有政府的輔導金,卻不能有品質保證。與談人王傳宗

融入大眾,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的金馬獎,是每年

導演便指出,由於媒體的影響與吹捧,導致人人都想成

團結華語電影人的盛會,號稱兩岸三地最具公信力的影

為導演,但電影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臺灣卻面臨

展,但今年臺灣電影僅獲得 2 座金馬獎,創下近 20 年

技術人才匱乏,因此很難成就出一部好片。而導演是電

來最慘紀錄,引起輿論四起;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

影的舵手,唯有具備深度與廣度的導演,才能產出好的

臺灣之光李安,其新作《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運用大

作品,而人才現象也可觀察到臺灣電影生態與社會的影

量的特效技術,整片所見的海洋場景皆在臺灣攝製完

響有密切的關聯性。

成,無論是劇情或是導演敘事手法、製作技術也成為近 來熱門的話題。

第二場專題論壇《你發現電影變了嗎?─數位化與大 眾參與拍/觀影經驗》則邀請到製片廠廠長、戲院經理

此次電影節論壇的舉行時間緊接在金馬獎之後,主

以及導演和學者,從實務面切入,討論科技的發展對於

題緊扣社會關注焦點,正是及時對這些議題檢視的時

電影的影響,其中數位化的轉變不僅影響電影的保存,

機。在專題論壇部分,首場論壇:《臺灣有個好萊塢?

對於資金的運作、演員的表演和後製技術等都有顯著的

39

活動手冊.indd 39

12/12/24 下午12:35


影響。第三場專題論壇《電影的包裝藝術─電影產業

其中特效技術涵蓋了科技與科學的面向,包括動物擬真,

轉型與國片復甦》主要討論電影行銷策略,其中也影

從骨骼、肌肉、皮膚、毛髮的層層疊加,製作出栩栩如

響到電影的商業性和美學的平衡。

生的動物,以及運用流體力學計算出海浪的波動,水花

而此次的映後特別論壇,可分為幾個部分,其中有

濺起等視覺效果的技術,還有光線、色調和畫面美感的

一系列以導演為主軸,邀請相關專家與學者包括梁良、

平衡如何才能達到導演的要求等幕後工作的分享,幫助

塗翔文、鄭秉泓、聞天祥,以及張作驥與瞿友寧導演

參與者瞭解到科技的日新月異對電影所造成的轉變和影

本人,來參與電影映後論壇,就電影本身以及導演的

響。

角度去探究電影拍攝技術、人文內涵以及其衍伸的社

電影,是結合科技、科學、社會、人文的產物,其主

會議題;另也有邀請陳柏霖與柯宇綸等演員,從電影

體便是跨科際的最佳代表,這系列論壇涵蓋廣泛的討論

表演者的角度經驗來討論;與談人部分還有流浪者計

面向,從藝術性、美學、敘事能力、社會議題到數位製

畫楊哲一,通過參與者的自身體驗,帶領觀者更深入

作、特效技術、產業轉型、行銷策略等切入點進行研討,

體會電影的意境;而這次另外兩場映後特別論壇邀請

科學人文兼容並蓄。與會人士包括電影導演、電影技術

到國際知名視覺特效公司 Rhythm &Hues Studios 的國際

人員、電影片商、影評人、媒體人、大學教授、中研院

技術總監、臺灣經理以及系統維護專員,以《少年 Pi

研究員、電影演員等,參與者除了臺大學生外,也有許

的奇幻漂流》這部片為主,講解該片拍攝與後製過程,

多校外學生、社會人士參加,其中也不乏有藝術、電影、 視覺傳達設計、廣播電視電影等相關科系學生。這次與 臺大學生會合作,藉由大眾較為熟知的電影議題來深入 討論,我們期待這些來自不同專長的參與者,能透過論 壇吸收各種領域的觀點與知識,提升視野,進一步去發 現、思考、分析,進而累積、培養面對問題的思辨能力, 也期待能使論壇平臺能在校園中深化拓展,並彰顯跨科 際的意識和重要性。

40

活動手冊.indd 40

12/12/24 下午12:36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北區論壇

Future goal 未來計畫 當代事務的臺大觀點 本計畫預計在下一年度開始,以「當代事務的臺大 觀點」為子標題,即以臺大學生作為討論的基本對象, 論壇將搭配討論課程進行,也將邀請社會大眾參與。本 論壇之細節規劃,將邀請臺灣大學學生言論社團,如臺 大學生會、臺大意識報等積極參與。例如,我們希望在 每次正式論壇之前,先舉行學生論壇,同時推選一名學 生代表參與正式論壇,在論壇之後,還可以再辦一場後 續的學生論壇以延伸對該議題的探討。在 102 年度, 我們會從和學生最切身相關的教育議題開始如此執行。 我們預期本「臺大論壇」計畫為一多年期計畫。未 來這三年(102 ~ 104 年)之論壇主題除了延續並深化 前一年之討論主題外,還將包括:12 年國教(教育)、 產業、能源、經濟、醫學、人文等議題,每個議題將規 劃一至三場論壇,將來也會隨著時事議題與新聞事件機 動性更動或加入討論主題。

幕後花絮—SHS 北區論壇辛苦的助理感言 這一年舉辦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論壇,其中最令人難忘 的莫過於最後集中在 12 月的臺大電影節論壇系列,北 區論壇與臺大學生會聯合舉辦了 3 場電影論壇以及 10 場電影映後特別論壇,共邀請了將近 30 位的專家學者, 包括大學教授、電影製片、影評人、片商、導演、演 員……等,從多元且跨領域的角度去看電影、談電影。 這次與臺大學生會合作,從同學們的身上看見了積極參 與的熱情,以及使命般的責任感,尤其是謙卑的態度更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http://shs.ntu.edu.tw/ntuforum/

是令人印象深刻。 滿檔的行程意味著需要不斷地、辛勤地出任務,跟著 跑遍所有場次論壇,每次的參與雖是執行工作,卻也是 自我充實的學習的機會,透過電影,也透過電影人的視 野,去看、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精采之處。

http://www.facebook.com/forum.ntu

41

活動手冊.indd 41

12/12/24 下午12:36


SHS 中區論壇— 人文與科技之和諧與衝擊 執行單位: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楊明德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 境工程學系博士 提起放下 協同主持人 王明珂 (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博士 提起、人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知識中﹐我們對周遭世界十分麻痺﹐缺 乏反思﹑反應﹐如人赤足踩在銳石上不知痛。我期望藉著此跨科際人才培育計劃﹐能為社會 創造出一些有反思與行動能力的知識人。 協同主持人 莊秉潔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土木所博士 期許利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及預防人為與自然的災害。

計畫助理 牛奕璿|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凡事出自美意,必走向美境。

計畫助理 周韻華|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研究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計畫助理 鄭心潔|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所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42

活動手冊.indd 42

12/12/24 下午12:36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中區論壇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跨科首重舞臺、教育成就人才」 透過辦理論壇活動、人才智庫的累聚及徵才徵件-菁英 小組的培育,開發科學人文跨科際議題與內涵。深耕知 識分子跨科際的高階思考能力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心, 讓不同角色、多元聲音得以於此舞臺 / 論壇中展現,並 開啟參與學員之不同角度、面向與思維。

「論壇活動突破」嘗試與大型學生社團合作,共同規 劃論壇活動,藉由學生視野,建立雙向良好的溝通管道, 藉以推廣跨科際活動。 「論壇參與擴大」今年,我們嘗試將活動遷移至惠蓀林 場與臺中國家圖書館舉辦;明年度,我們更嘗試將活動 搬移至中區他校舉行,除藉此推廣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 培育精神之外,更可獲得更多元、不同之聲音,以符合 跨科際推動高等教育精神。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匯聚產、官、學界及民間的科學人文跨科際的知識 及資源,每年定期舉辦 8 場論壇 (forum),並以「生態防 災」、「農業永續」、「綠環境」為主要議題,結合環境、 生態、科技、農業、經濟、知識、人文、社會等領域為 主題,召集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面對目前全球化環境、 能源、經濟議題等重大挑戰,開啟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獨創力」系統、計畫性將本校永續環境學分學程、 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創新產業推廣學院、通識教育中 心在內之學程內容與教學資源整合,並進行產學整合與 課程改造之試驗,將觀摩、學習到之經驗,推廣於相關 的課程中,並安排性質相近的課程進行跨科際對話,輔 以徵才徵件活動,以激勵同學於相近之議題上開創各種 可能性。 「累積力」論壇資料以講義、錄影、錄音方式、資 料庫、書籍等不同形式,建置於 Blog、影音平臺、課 程討論站、社群連結發佈、主題官網等。 「影響力」面對在地及全球重要課題,邀請不同領域之 專家、學者、社群共同參與發聲,建構具公信力之論壇, 並推展學術對社會的影響力。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論壇形式改造」強化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部分, 以不侷限於正式課程的形式 ( 例:工作坊、推動徵才徵 件活動 ),輔以多元學習主題 ( 不同之論壇主題 )。並設 計徵才徵件活動,藉此活動之反饋,瞭解學生對於科學 人文跨科際的想法及目前重視的議題。

43

活動手冊.indd 43

12/12/24 下午12:36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中區論壇期程—2012.4.1 ∼ 2012.12.31 2012

4月1日

中區論壇平臺正式誕生

5 月 31 日

災害之防治與法治(上午) 後國光石化之中臺灣發展(下午)

8 月 15 日

極端氣侯災害防治(上午) 工作坊-歷史災區勘查(下午)

8 月 22 日

暖化、生態與林地碳匯(上午) 工作坊-通量塔介紹與觀測(下午)

9 月 22-23 日

生態、環境、自然保育(上午) 工作坊 - 八仙山蝴蝶生態觀察導覽

9 月 22 日

臺灣電影中的環境、生態與自然

10 月 06 日

浩劫之後-災後重建的人文與科學跨界對話

10 月 18 日

環境規劃下的人文城市建築

10 月 19 日

氣候變遷下的溼地永續與價值評估

11 月 30 日

臺美洪災預警系統

12 月 12 日

中區論壇-學生作品成果展

44

活動手冊.indd 44

12/12/24 下午12:36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中區論壇

Highlight 計畫亮點

本校(國立中興大學)今年度已完成九場論壇活動, 並推展徵才徵件活動。今年度徵件作品共分為三組,

Future goal 未來目標

「短片」、「專題」、「圖像組」,鼓勵學生將所思所

期能在高等教育環境中,培育出能實際面對問題挑戰

學做一系列完整的呈現,務使學生在聽、說、讀、寫上

的人才,並發揮帶動教育界積極參與社會重要議題之功

獲得一定的激勵與訓練。今年度參與徵件總作品數近

效,建立具專業知識與公信力之論壇。並提供跨領域學

50 件。102 年度徵才 ( 菁英小組 ) 徵件 ( 創意作品 ) 活

科之人才盡情揮灑的舞臺。

動將於 2013/1/1 開始,作品可分為四組,分別為「影 片」、「專題」、「圖像」與「心得」,歡迎學生積極 參與菁英小組活動,並藉由作品向世界提問。徵件活動 獎金最高二萬元整,詳細辦法請參閱官網說明。

中區論壇相關連結:

102 年度菁英小組成員募集-我要報名 加入 SHS 中區論壇-跨領域人才智庫 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中區論壇粉絲專頁

45

活動手冊.indd 45

12/12/24 下午12:37


SHS 桃竹苗論壇— 近未來:我們是誰?我們擁有什麼? 我們要去哪裡? 執行單位:清華大學清華學院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王俊秀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執行長 )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土地利用、管理及設計博士 一個讓不同生命相遇的平臺,因而得以引領思潮,帶動社會。 協同主持人 李天健 (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博士 雖然跨科際教育在初等教育裡被廣泛地應用 : 如德國的 Sachunterricht、臺灣的生活課、日本 的 Seikatsuku、澳洲的 Studies of society and environment,但是跨科際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 中卻沒被有系統地實行 。真的嗎 ? 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會這樣 ? 我很想知道 ! 協同主持人 鄭揚宜 (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厚德書院導師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希望 SHS 這個計畫可以讓學校與社會的連結更加緊密,使學生可以具備發現真實世界問題的 各項能力。 博士後研究助理 徐銘謙|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 參與 SHS 計畫,對個人而言是一種新的挑戰與學習。在過去參與的學術研究、社會議題、環 境關懷、社會行動,深感真實世界的事務需要跨科際的視野以及學思訓練,亦感到個人知識 的侷限,SHS 需要團隊合作、不斷汲取新知、超越專業,方能驅動社會轉型的力量。 計畫助理 謝文娟|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SHS 是貼近學生、貼近社會,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與熱情。

計畫助理 郭彥伯|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 期待 SHS 能讓同學發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跨學科思考能力。

46

活動手冊.indd 46

12/12/24 下午12:37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桃竹苗論壇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我們期望在大學能以「問題解決、發展行動」為知 識學習歷程。 「發想→行動→回饋→修正→再行動」的循環,具有三 個特點: 1. 知識學習 2. 以問題為中心的知識學習,需要分析問題癥結, 調查實際狀況,擬定適當的行動計畫。 3. 跨科際的團隊合作歷程,協調不同專長、不同特

園店家及學生飲食習慣問卷進行調查、組織伙食團隊推 動校園的膳食計畫。學生代表、食育界專家及校方三方 共同針對校園飲食議題作對話的“食育論壇”。誰說學 生不會煮!讓學生當家上街採購、煮菜的活動與有機農 場參訪活動,體驗耕種及親自下廚,喚起學生對飲食習 慣及食材來源的重視。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桃竹苗論壇所執行的「向真實世界提問」、「核電與

質、不同觀點或立場,發展願景,形成方案。

能源系列活動」、「食物安全系列活動」代表不同面向

這個團隊歷程本身就是跨科際教育的實際內涵。

的嘗試。「向真實世界提問」嘗試培養同學問題中心、 跨科際議題發展的能力;「核電與能源系列活動」試圖 在專業學科分類的校園中,觸發爭議議題的多面向討 論,形成超越單一學門的宏觀視野;「食物安全系列活 動」則向下紮根,深入校園實際場景,整合各學門專業 後形成具體的行動改善方案。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核電爭議與能源問題 時事、倫理價值甚至難以理解的科技問題,讓學生 親自操刀上陣,籌辦極具爭議和挑戰顛覆價值觀的論 壇。同學們甚至還親自前往“核四貢寮社區”進行實地 探訪核四廠及與在地居民對話,衝擊與反思同學們以往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的價值。

「平臺」主要概念是以學生團隊為主籌辦各項論壇或

食物安全

活動的發想、規劃。計畫團隊設計多樣平臺,讓有興趣

現代飲食實在令人堪憂啊!學生開始行動。走訪校

的學生在論壇平臺中相互激盪與連結。

47

活動手冊.indd 47

12/12/24 下午12:37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桃竹苗區論壇期程—2012.5.1 ∼ 2012.12.31 2012

5月1日

跨科際論壇計畫桃竹苗論壇正式誕生

5 月 15 日

美牛美不美、進口牛不牛?開放美牛進口爭議論壇

6月5日

油電雙漲爭議論壇

7 月 12 日

跨科際論壇圓桌會議

9月8日

載物書院迎新活動:核電爭議討論

9 月 12 日

「向真實世界提問」活動開跑

9 月 15 日

科技創新與園區轉型論壇

9 月 20 日

穿梭現實與非現實的核世界論壇

9 月 27 日

「向真實世界提問」論壇暨說明會

10 月 13 日

當代科技爭議核四廠參訪

10 月 27 日

載物書院型男靚女主廚樂

11 月 7 日

珍古德環境音樂論壇

11 月 10 日

食來育轉:清大校園綠色飲食論壇

11 月 19 日

2020 臺灣的危機與挑戰講座

11 月 23 日

蘭嶼核廢料參訪

11 月 25 日

迴鄉有機生活農場參訪

12 月 8 日

「向真實世界提問」面試

12 月 17 日

核一∼核三的除役問題

12 月 18 日

「向真實世界提問」頒獎典禮暨學生發表

12 月 26 日

核四論壇

48

活動手冊.indd 48

12/12/24 下午12:37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桃竹苗論壇

Highlight 計畫亮點 擴大學生參與論壇:跨科際組隊「向真實世界提問」 大學生與論壇的關係,過去是坐在臺下單向聆聽已 經被設定好的議題,「向真實世界提問」則反過來以學 生為主體,鼓勵桃竹苗地區大專院校跨學院學生組隊、 在跨科際師團指導下、採取團隊合作的討論與思考,提 出關鍵問題,納為論壇討論的主題,並有機會進一步參 與籌備會議、邀請專家、尋找答案與後續行動。 如此便將論壇議題的主導權交給大學生,以擴大學生參

作為下一年度論壇的主題,並藉以形成清華大學以 外的學生團隊加入籌辦論壇之參與目前有來自清華 大學、成功大學、南華大學、文藻外語、政治大學、 臺灣大學、新竹教育大學、臺南大學、玄奘大學等學 生,議題涵蓋「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擁有什麼」 等多元面向。 學生行動引發社會行動:「校園綠色飲食」公共論壇

與的、更貼近學生關心的問題。形成以「問題解決、發

2012 年清華大學清華學院主責的桃竹苗論壇,將論

展行動」為旨趣的知識學習歷程,藉由評審委員進行書

壇的議題聚焦在「核電與能源」以及「食物安全」兩項,

面評審、面試修正問題,乃至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完

前者針對「油電雙漲」、「核電爭議」、「替代能源」

成「發想→行動→回饋→修正→再行動」的學習循環。

等爭議主題舉辦論壇,邀請跨越人文、社會與科學的專

今年首度嘗試「向真實世界提問活動」,進行了以下幾

家學者進行對話;後者除針對「美牛爭議」、「基改爭議」

項安排:

進行討論外,校園綠色飲食論壇則是採取「發現問題」、

1. 製作有趣的宣傳短片與開學跑班

「跨領域專家討論」、「後續行動」三階段,希望論壇

由學生籌辦團隊發想、繪製了 200 多張圖片,製成

能貼近學生關切的校園生活,並產生具體的行動。

動畫,除在臉書網頁上轉寄外,也進行跑班、桌宣

根據學生團隊公佈針對學生飲食現況與校園餐廳的問卷

活動宣傳,詢問度相當高。

調查發現,在學生填答的 717 份問卷中,大學生蔬菜攝 取量嚴重不足、選擇食物以價格便宜口味好吃為優先,

2. 舉辦「向真實世界提問」的名人示範論壇

符合一般對大學餐廳「便宜才是王道」的印象,但也因

為使學生瞭解提問的思辨歷程,特邀請苦勞網孫窮

而當在地食材、公平貿易等可能增加售價的情況下,學

理、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臺大社會系教授陳東

生一般接受度不高;反倒是 39 份餐廳商家自填的問卷,

升示範提問,提供不同角度的提問思考。

表示願意不計成本配合,因此應從校方對於餐廳發包的 契約要求與租金規定進行檢討。

3. 邀集跨領域、跨科際專家學者任評審委員 為提供學生跨領域、跨科際的問題修正建議,特別

值得注意的是,56% 的清大學生習慣自己去外面吃,

邀請學術界王道維 ( 科學 )、林文源 ( 科技與社會 )、

或自己買回宿舍吃,即有日本社會所謂的「獨食(孤

劉格非 ( 思辨 ),以及社會賢達余範英 ( 環境 )、簡

食)」人際支持網絡缺乏的問題,因而學生團隊提出的

錫堦 ( 社運 ) 等人進行議題書面審查,提出修改建議、 校園伙食團,能回應清大學生在價格可接受的前提下參 進行面試修正與詢答等。

與在地食材的伙食群體,而共膳共學的社團屬性也有助 於增加共食的樂趣,從論壇結束後的回饋問卷也可看

4. 引進社會資源支持

出,有 40% 的學生願意加入共食社團,清大總務長李

從優選團隊獎金募集乃至入選團隊形成行動方案所

敏在瞭解伙食團計畫後,也承諾願意協助尋找合適的校

需之社會資源,本計畫皆嘗試與梧桐基金會、天下

園空間。然而,有超過 75% 的學生希望能在校園自行

雜誌、TedxTaipei 等溝通,獲得頗正面的回應。

煮食,但卻礙於缺乏煮食空間的規劃,校方擔心煮食的 危險與管理問題,因而難以達成共識。

5. 優選學生團隊將負責執行明年度論壇 經由評審委員書審、面試後,修正出優選之議題,

新竹教育大學的張瑋琦、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分享

49

活動手冊.indd 49

12/12/24 下午12:37


食育的基本觀念及與環境的關係,上下游汪文豪介紹 小農產銷之間的連結,綠色陣線的吳東傑則從國際糧

Future goal 未來目標

食主權連結到個人食物自主權的重要性。具體的行動

2013 年將以「我們擁有什麼」的水資源及「我們是誰」

方案,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與清大王俊秀

的原住民議題為兩大主軸,因應聯合國 2013 年的國際年

都提及日本生協以校園餐廳合作社運轉的模式;生態

主題「國際水資源合作年」與「國際藜麥年」,前者與

綠的余宛如則分享英國教育部以樂透彩支持的信託方

水資源的國際合作密切相關;後者與原住民文化和延續

式,鼓勵校園煮食與恢復廚娘系統取代團膳公司;清

今年度食物議題相關。

大竹蜻蜓綠市集蘇至宏期待校園市集能以學生為主體, 讓市集融入校園生活。相對於國內大學仍停留在強調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安全、衛生、滿足多數的選擇,論壇把食物的意義提

http://shs.ntu.edu.tw/nthuforum/

升到營養、熱量、健康甚至公平貿易、動物倫理、在 地食材等關於正義價值的課題。 要取回對食物真正的選擇權,必須先從學生參與飲 食決策及餐廳資訊透明化開始。論壇結束後,主婦聯 盟臺中分會也準備在臺中與明道大學、弘光科大、中 興大學等召開類似的論壇;政治大學的教師也有意在 校園推動綠食育議題,而清大準備從伙食團社群平臺 的建立、農地參訪行動開始,在新竹地區與交通大學 蔡晏霖、竹教大張瑋琦等跨校連結推動食農教育。相 信論壇的結束,將是大學校園綠色飲食運動的開端。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5%90%91%E7 %9C%9F%E5%AF%A6%E4%B8%96%E7%95%8C%E 6%8F%90%E5%95%8F/114413635374389

50

活動手冊.indd 50

12/12/24 下午12:37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桃竹苗論壇

幕後花絮— SHS 桃竹苗論壇辛苦的助理感言

兼任助理 彥伯 ( 阿純兄 ) 的辛酸 我:「文娟我的錢什麼時候會下來?」

專案助理 文娟的心聲 在清華學院天天都是忙碌的季節,每天的夢總等不到

文娟:「12 月應該就會有 10 月和 11 月份的薪水入帳

我的白馬王子,取而代之的是白天上班的景象 ---- 最佳

了喔,呵呵呵。」

囉唆的阿桑催著同學完成該做的事情、簽工讀金;充當

我的心開始跟著變涼:「呃,可是,為什麼 10 月份的

金剛芭比搬重物、報資料影印跑腿、宣傳;當酒吧辣妹

薪水是 12 月才會入帳?」

講電話輕聲細語請教對方,又像應酬一般要在話筒另一

文娟:「因為有很多關卡~~」

方哈哈哈。但在最忙碌的這期間仍把握黃金每秒鐘,參 加清華學院辦的卡拉 OK 比賽,既充分忙也充分玩,很

幾天前偷閒看後宮甄嬛傳,看到皇上說國庫吃緊,

過癮。

後宮妃嬪也該節儉些,不能揮霍奢靡。但這內務府發給 眾小主的例銀,雖然少了些,倒也不會遲,各家小主還 能自己調度支配著用。學期剛開始,要繳學費、買書, 同時又要推甄研究所,報名費等也是一筆開銷。我就在 這縮衣節食的情況下,一邊處理論壇繁雜的工作,一邊 準備推甄考試,然後苦苦等著薪資入帳……

51

活動手冊.indd 51

12/12/24 下午12:37


SHS 達人學苑- 21 世紀教育三個關鍵字: 永續創意與跨界力 執行單位:東華大學

計畫團隊

團隊對SHS的期望 期待經由 SHS 計畫的執行作為推動力,企圖扭轉當今社會遇到重大議題採取「頭痛醫頭、腳病醫腳」的心態,養 成學員對於社會議題的本質有著更敏銳、更深層的洞察力與理性分析,進而針對議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之道。期 望這能成為公民形塑公民社會的主要本質與內涵,最終能朝向一個成為探討及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共平臺。

計畫主持人 吳茂昆 (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 ) |美國德州休士頓大學物理學博士

協同主持人 鄭嘉良 ( 國立東華大學副校長 ) |美國奧瑞崗州奧瑞崗大學物理博士

計畫助理 盧悅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計畫助理 黃美順|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研究所

計畫助理 鄭如筌|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

52

活動手冊.indd 52

12/12/24 下午12:37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達人學苑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在世紀的動態變革當中,「達人學苑」認為 21 世紀 最關鍵性的思想為:追求永續、提升創意、跨界創新。 我們期望透過這三個關鍵字的概念進行思辨,培養學員 跨界思維及創新能力,並激盪出師生提出對當代人類社 會議題的解決之道。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每位講者以 15+5 分鐘分別闡明「永續、創意、跨界力」 之不同面向的切入點。邀請國內學界及企業人士擔任講 者,與社會接軌。 2. 世界咖啡館:在學員當中挑選教授擔任桌長,在輕鬆 的氛圍之下帶動跨科際對話及反思,尋找出新的行動契 機。 3. 花蓮社區創意團隊戶外參訪:藉社區參訪活動行程接 觸在地團隊實踐跨科際與做中學的實例,反思社區嘗試 解決重要人類社會問題採取的策略和執行力。

1. 達人學苑以東華大學為基地,設立一個作為科學人文

4. 成果競賽:學員在一連串的活動進行之下,根據「從

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的辦公室。

永續及創意的概念建構一個跨界的大學教育」之題目,

2. 舉辦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供國內科學人文跨科際導向

規劃設計一套課程後,進行評比。

之論壇及平臺展示成果。 3. 邀請國外講者舉辦達人學苑大師講座,促成跨科際人 才培育的國際交流。 4. 與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其他平臺合作,擴大跨科際 縱向及橫向的視野與深度, 強化跨科際解決人類當代重大社會議題的能力。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達人學苑在一整年的規劃當中,重頭戲是在暑假舉行 的暑期研習營,這梯營隊等同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各論 壇及平臺的競技場域,達人學苑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供 學員們展示、討論及產出他們對跨科際的學習成果及涵 養。另外結合大師講座的討論與思辯,我們開展了國內

外科學人文跨科際的視野及交流,同時也向外推廣了跨 1. 專家短講:師法國外久負盛名的 TED TALK 短講模式, 科際教育。

53

活動手冊.indd 53

12/12/24 下午12:37


Agenda 活動表 2012

101 年度達人學苑期程- 2012.6.1 ∼ 2012.12.31

7月2日

達人學苑辦公室成立

7 月 13 日

暑期達人學苑研習營籌備諮詢會議

7 月 15 日

達人學苑網站架設

8 月 1-25 日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籌備工作

8 月 26-31 日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

8 月 26 日

開幕晚會

8 月 27 日

開幕式。吳茂昆校長—在地故事在地情。專家短講—嚴長壽、劉格非、許宗賢、薛文珍。

8 月 28 日

花蓮社區創意團隊介紹及參訪—青陽農園、志學有機專區、牛犁社區、五味屋。

8 月 29 日

專家短講—梁秀庭、姜雪影、王明珂、劉紹臣、盧志遠。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8 月 30 日

為什麼要跨科際—SHS 團隊經驗分享。成果競賽。

8 月 31 日

花蓮社區創意團隊參訪—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松園別館

9月

整理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文字資料及影音資料

10 月 2 日

達人學苑網站改版正式啟用

10 月 3 日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文字資料上線

10 月 9 日

達人學苑暑期研習營影音資料上線

11 月 1 日 12 月 6 日

達人學苑大師講座籌備工作

12 月 7 日

達人學苑大師講座臺北場佈

12 月 8 日 12 月 9 日

達人學苑 - 大師講座

12 月 28 日

Platform X SHS2012 期末成果展覽

54

活動手冊.indd 54

12/12/24 下午12:37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達人學苑

Highlight 計畫亮點

麼?」、「可以期望什麼?」成為實踐創意的踏板。創

一、2012 暑期達人學苑:專家短講

脫框架,置自身於角色中,有利於創造溝通思考的環境,

意即是一種想法,創意環境萌生於「如何看世界」,跳

我們認為國外 TED TALK 模式是闡述理念、經驗、

產生創意。

成果以及符合 SHS 對於跨科際學習「聽說讀寫」能力

許宗賢—創意 ‧ 一步一腳印

的基本要求。因此 2012 暑期達人學苑活動以「做實 驗」的精神嘗試將 TED TALK 模式引入既有的專家演講

創意是一種能力。創意在商界中是指產

模式。而因地制宜變更成為貫穿暑期研習營重心的「專

生原創性的 idea,創新則是執行創意後

家短講」,成為我們所引以為傲的亮點之一。以 15+5

產生的價值。史丹佛大學的 d. school 不

分鐘的時間,邀請國內學者專家以及企業界人士傳達演

斷致力於創意及創新的教學,並將二者轉換為創業。d.

講的精髓,同時留有更多時間讓講者與學員進行互動交

school 形塑的模型,認為個體內在需具備想像力知識及

流。佐以「對話與思辯」的進行,邀請講者針對今年三

態度,外在則是環境、文化及資源。由此可見,創意是

大主題「永續、創意、跨界力」分別以不同面向切入並

可學習且訓練的,而創意產生的靈魂在於老師的引導,

與學員討論,將創新的觀念及知識向下紮根。

隨著創意時代的來臨,臺灣亦應思索如何啟動創意引

三大主題、九位大師精彩的短講內容回顧如下:

擎。

永續

薛文珍—科技是當代文化創意的觸媒

嚴長壽—我的花東想像

創意中心嘗試將科技融合創意,運用科技

科技日新月異將取得尖端能力的途徑從

結合藝術家的創作,產生出異於以往的作

大學中解套,因此,大學存在的價值轉 為教授與學生共同發現研究及解決問題, 並藉此培養年輕人的熱忱。臺灣的制度造成原住民文化 流失、教育體系對於新一代造成迫害。人應該與土地有 更多的接觸和認識,以花東淨土為例,大學少與土地 接觸,大學應善用其特殊性,結合地方的文化、內涵及

品。欲透過技術來回應人類生命本質的 問題,需要的是能夠融合科技工程與設計藝術思維的人 才,其中轉化結合的核心能力即是團隊合作、專業與想 像力。不過,相對於科技方法的使用,我們更看重的是 思考的動機。

特色,了解地方核心價值,提供政府建議並協助整體規

跨界力

劃,再進一步個別規劃,以追求人類永續價值。

梁秀庭—音樂 ‧ 跨界 - 長風萬里 欲上青 劉紹臣—Extreme weather

天攬明月

藉由全球環境變遷的歷史探討「永續」

跨界的意義在於先成為領域內的專家後,

的議題。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天氣最明

進而跨出與其他領域結合。與人文的跨界中,將臺灣土

顯的特徵顯現在強降雨次數的增加,這

地的傳統聲音,加上當代編曲,透過音樂呈現臺灣文化

會造成各類自然災害發生機率也同時上升。解決之道除

的深層內涵。與自然的跨界中,生態音樂家錄下大自然

了勵行節能減碳,更重要的是進行地球工程來調節氣候

的聲音,結合樂器編曲。而與治療的結合中,則具有改

暖化的現象。因應氣候變遷的現象,各領域都需要提出

善人類身心靈功能的療效。無論與各種領域結合,應先

政策來落實環境永續發展的願景。

紮實建構自身專業領域根基,才具備與其他領域跨界的 能力。

創意 劉格非—我是誰

姜雪影—我的快樂越軌人生

透 過 讓 聽 眾 反 思「 我 是 誰 」, 重 新 定

賈伯斯跨界成功之因來自於原動力,而姜

位 自 己「 該 知 道 什 麼?」、「 該 做 什

雪影則是具備 passion 熱忱來迎向跨界。

55

活動手冊.indd 55

12/12/24 下午12:38


因具有求知若渴的好奇學習心,才能在 IC 之音電臺中 利用所學整合科技與人文。跨界或為偶然,若能於過 程中親力親為,累積能力,當機會來臨時便能一展長 才。

盧志遠—跨界與創新 開門見山地指出各領域分界之因在於現今 人類文明知識學門分類繁複,能跨界的基 本條件需要立基紮實,才能跳脫框架在瞬

王明珂—學術、現實與跨界反思

息萬變的社會尋求新的可能性。實踐跨界之路則是透過 開創性的發明與想法的創新結合出的產物。

以自身研究清藏高原邊緣民族的專業出 發,反思目前所建構出的知識,仍無法 解決邊界的問題,單一學術反而助長了 這些衝突。我們需要跨越學科、社會群體的邊界,來 共同協商,解決問題,並且反思人類知識中的偏見, 察覺社會的價值思想範疇。跨界如同武裝走私者,但 必須具備足夠的知識足以讓其於異領域當中來回穿梭。

二、2012 達人學苑大師講座 2012 達人學苑大師講座,是達人學苑於 2012 年末的重頭大戲,期望以這個講座對於 2012 達人學苑在跨科際 的摸索下一個結語。以第零期達人學苑提出的十大問題之第五問題「如何應用科技妥善解決人口結構改變所衍生 的相關問題?」為切入點,以現今當紅「奈米科技」作為切入點探討奈米科技如何被應用作為解決因人類結構改 變衍生的問題。同時藉此機會參考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的奈米研究如何透過跨科際學程,連結了不同領域人士, 試圖解決當今人類社會問題,並藉此得以提升與改善人類社會的生活品質。

56

活動手冊.indd 56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達人學苑

Future goal 未來目標 達人學苑未來將透過實際的操作,希望引領臺灣掀 起一場學習革命。核心概念有五大項: 一、未來在專業課程上,希望透過「共同學習」和「集 體創意」去取代個別學習,顛覆現有的教育制度。 二、與 SHS 架構下的平臺整合,發展出數位平臺及線 上學習的空間。 三、確立一個更有效率的學員邀請模式,希望能引領各 大學在課程設計 / 學生學習上的革命,以跨界為基本核 心能力,針對第零期與第一期所提出的問題和關鍵字提 供解答。 四、以史丹佛大學 D School 模式為核心概念,朝向一 個成為探討及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共平臺。 五、啟動參與達人學苑活動的各大學在課程設計(通 識、專業)上的改變,呼應永續、創意與跨界力三個基 本目標。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http://www.masteracademy.ndhu.edu.tw/bin/ home.php

57

活動手冊.indd 57

12/12/24 下午12:38


SHS 數位平臺-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鄭原忠 (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組長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 很樂見我們也開始進行跨科際的大型整合計畫。學習科學有時候難免會落入過於狹隘而忽略 人文思維的窘境,但是如果能透過建立一個有效而無所不在的網路平臺,將有機會使科學人 避免坐井觀天。很希望這個計畫能順利推行,讓學子們都能更有寬廣的學習歷程。 計畫助理 蔡怡鈴|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 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看未來!

計畫助理 章銘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 跨越認知的藩籬,即能擁有更寬廣的視野;走出自我的象牙塔,就能體會世界的無限可能。

計畫助理 林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學科的分際,不是基於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而是社會高度分工與專業化的結果,因此從事 跨領域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計畫助理 林欣穎|世新大學新聞系 每個人都有很多框框……SHS 要讓更多人跳出原有的框架,在更高的高度觀察我們身邊的一 切!

58

活動手冊.indd 58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數位平臺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數位平臺期望打造一個領導國內科學人文跨科際全

跨科際是非常新穎的概念,為了闡釋跨科際的內涵,

方位學習的數位互動網路平臺,透過 (1) 建構統整科學

數位平臺將製作一系列的跨科際動畫影片,利用動畫影

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之數位整合機制,體現所有子

像,解釋「何謂跨科際」。這一系列的動畫,每一部都

計畫成果的價值、(2) 運用網際網路特性,經營科學人

在闡述一個和跨科際有關的核心名詞,包含「跨科際」、

文跨科際人才網路社群並發揮多媒體推廣的乘數效果、

「問題解決」、「永續」、「創新」等,用生動活潑的

(3) 建置數位跨科際學習索引典庫,整合網路科學人文

方式,來介紹原本艱澀難解的抽象概念,也依據目前在

跨科際資源,提供未來研究與教學參據、(4) 善用行動

國外蔚為風行的 info-graphics,把抽象的概念視覺化,

裝置應用,提升計畫之附加價值率,以期配合科學人文

並將影片時間控制在兩分鐘左右,使跨科際的學習更加

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之目標。

有效率。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101 年度的執行重點在跨科際概念推廣、計畫網站 建立以及網路、影音服務,重要執行項目: (1) 網路伺服主機系統建置與維護 1 座 (2) 跨科際線上問卷活動,參與人數 7648 人 (3) 跨科際計畫入口網站建置 (4) 各平臺部落格建置 6 個 (5) 跨科際學習社群建立 (6) 課程資料庫系統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數位平臺在計畫中扮演著與各平臺間的連結與整合角

(7) 網路互動討論版 43 個

色,以影、音、文字等方式記錄、保存、傳播跨科際計

(8) 課程系統教育訓練

畫實施歷程、重要資訊及成果,藉由視訊、影音等技術

(9) 影音專區 91 部影片上線

協助互動學習,推廣論壇平臺、達人學苑、課程平臺及

(10) 活動歷程紀錄及花絮 46 支影片

計畫成效,提升跨科際教育之數位多媒體資源在研究或

(11) 跨科際學生代言人 6 支影片

教學之使用機會。

(12) 跨科際教育宣傳影片 2 支影片 (13) 跨科際動畫影片 1 支 (14) 跨科際專題影片 - 六輕議題影片 1 支

59

活動手冊.indd 59

12/12/24 下午12:38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數位平臺期程- 2012.2.1 ∼ 2012.12.31 2012

2月

數位平臺辦公室成立

2月

SHS 伺服器架設上線

3月

多媒體內容規範發佈

4月

推辦 vs. 數位平臺協調會

5月

中區論壇 vs. 數位平臺協調會 跨科際學生代言人影片拍攝 第一屆跨科際教育研討會拍攝後製

6月

區域推動中心徵件說明會拍攝後製 追求真實的筆尖科學插畫展拍攝後製 跨科際線上問卷活動

7月

跨科際學習網路社群成立 中區論壇部落格上線 課程平臺 vs. 數位平臺協調會

8月

北區論壇部落格上線 課程平臺 - 教學工作坊拍攝後製 達人學苑活動拍攝後製 跨科際宣傳影片 四大平臺協調會

9月

入口網站上線 桃竹苗論壇部落格上線 支援各論壇多場活動拍攝後製

10 月

跨科際影音專區成立 跨科際互動討論平臺成立 跨科際課程系統資料庫完成建置 達人學苑成果上線

11 月

跨科際動畫製作完成 課程系統教育訓練 第二次推辦 vs. 數位平臺協調會

101 年 11 月:跨科際專題影片 - 六輕議題影片 1 支

12 月

全國公共論壇 &SHS 成果發表會網站建置 期末成果發表暨展覽

60

活動手冊.indd 60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數位平臺

Highlight 計畫亮點 跨科際影音

3. 課程資料庫系統 配合課程平臺推動在大學中以課程及學習模式的研發 計畫,數位平臺開發課程資料庫系統,整合課程教學資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像

源,提升跨科際教學資源使用機會。課程系統的分類設

是 氣 候 變 遷、 核 能 安 全、 人 口 的 轉 變 等, 已 經 不 是

計依據課程平臺的徵件計畫分為二種類型:A 類課程群

單 一 領 域 的 專 家 可 以 處 理, 而 是 需 要 跨 科 際(trans-

組發展計畫,與 B 類專業課程計畫,整合課程計畫所有

disciplinary)的溝通與合作,才能針對問題提出解決之

參與課程的計畫組主持人、協同主持人、計畫助理、網

道。在這樣的時代趨勢之下,數位平臺試圖利用影音媒

頁助理…等,提供系統讓各課程將講義、課程影音資料

介和傳播技巧,製作一系列的跨科際學習影片,打造一

等不同形式的線上內容、討論作整體性規劃之整合上傳

個跨科際學習的影音專區,培養具備跨科際認知和技能

及管理,留存完整教學紀錄,計畫所規劃或製作之教材

的人才,帶領臺灣解決當前的危機和挑戰。第一年數位

/ 教具,也能為其他個人或團體做為教材觀摩。

平臺拍攝了不同類型的影片,包括 46 支活動影片、6 支學生代言人影片、2 支宣傳影片和 1 支動畫影片,期 待能達到宣傳跨科際的目標,也藉由計畫的推廣將創新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跨科際影音專區 http://shs.ntu.edu.tw/video/

觀念與知識向下扎根或普及於社會大眾。 跨科際網路資源 1. 跨科際線上問卷活動 數位平臺計畫推動初期,除了進行網站伺服主機軟 硬體建置以外,進行計畫宣傳以及跨科際概念傳播成為 首要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數位平臺推出「跨科際

http://shs.ntu.edu.tw/

線上問卷」網路活動,內容除了跨科際問卷測驗外,還 包括了:跨科際計畫介紹,課程平臺、論壇平臺、達人 學苑、數位平臺等四大平臺推動要點,以及 6 位來自 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學生代言人,藉由他們的故事、各 自的觀點,啟發跨科際的視野。網站活動自 6 月 25 日 起至 7 月 30 日止,共計有 126 所學校,7,648 名大專 校院學生參加,反應熱烈,問卷測驗的每一個問題都以

http://shs.ntu.edu.tw/course

跨科際的意涵為概念,結合生活時事,問卷以趣味的動 畫方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藉由趣味問卷測驗的填 答,讓學生們認識跨科際,更促使學生們進入計畫網站 與社群,進一步了解整體計畫 ! 本次「跨科際線上問卷」 活動對跨科際計畫的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2. 入口網站 基於網路時代知識共享之精神,建置跨科際入口網

跨科際線上問卷活動 http://shs.ntu.edu.tw/goshs

站,統一的入口網站扮演著一個溝通的橋樑,網站除提 供各平臺最新訊息、成果資料以及補充動態知識之外, 也扮演著資訊傳遞、社群連結、知識匯集、交流、創新 與擴散的重要角色,本網站使用蒙得里安繪畫的三種色 光為基本色,表達社會,人文與科學三方交流時能在此 網站各自找到自己的園地。 61

活動手冊.indd 61

12/12/24 下午12:38


SHS 傳播案- 臺灣人文與環境的跨領域傳播— 一個有關大學生人才培育的傳播構想 執行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林照真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 很樂見我們也開始進行跨科際的大型整合計畫。學習科學有時候難免會落入過於狹隘而忽略 人文思維的窘境,但是如果能透過建立一個有效而無所不在的網路平臺,將有機會使科學人 避免坐井觀天。很希望這個計畫能順利推行,讓學子們都能更有寬廣的學習歷程。 協同主持人 陶振超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柏明頓校區大眾傳播博士 期許跨科際能以新思維、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計畫助理 陳雅甄|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相互學習與對話。

62

活動手冊.indd 62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傳播案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培育學生基本聽說讀寫、整合科技與人文等跨領域 課題能力,解決知識過度專業化的弊病,且透過臺灣科 學人文議題的連結,讓學生與民眾能產生對於土地的關 懷行為。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一、傳播技能工作坊 & 作品平臺:工作坊以大學生為 輔導對象,透過與北、中、南、東各校系合作舉辦「傳

臺灣科學人文議題的連結,讓學生產生跨領域思辨與積 極參與關懷土地行為。 此外,我們亦嘗試以「時事議題座談會 & 電視專題 節目製作」的機會,訓練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組織能力, 且製作節目的過程中需要各領域專長的人才協助,因此 我們也希望藉此培育出一批「跨校、跨科際的傳播製作 學生種子團隊」,由各校系學生不斷地溝通與合作,讓 學生從中學習如何對大眾進行有效傳播。 而我們亦提供學生各種平臺的發揮空間,透過「科博

播技能研習營」,邀請學界業界人士授課,培育大學生

文網站」、「科博文臉書」、以及實體報紙的出刊,鼓 基本傳播技能 ( 寫作、攝影、跨領域思考、視覺傳播 )。 勵學生積極參與。並透過網路、電視與報紙等媒體形式 亦開立「視覺圖表工作坊」專門訓練學生製作視覺圖 的傳播,讓社會大眾都能產生對於科學人文議題的關心 表。並透過公開徵稿,將學生作品刊登在「科博文網站」 與參與行為。 與「科博文臉書」,並加以實體報紙出刊,鼓勵學生能 對於專門議題產生自願性參與行動。 二、學校課程:由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照真於交大開設 「傳播科技專題:多媒體深度報導」課程,教授選課學 生進行深度報導的採訪寫作,及製作電視專題節目,並 於明年 1 月份時舉辦電視專題影展。 三、時事議題座談會 & 電視專題:產製科學人文等時 事相關議題的節目製作,全程由學生規劃、主持、觀眾 參與,主要借用交大虛擬攝影棚設備及人員協助節目錄 製。此節目製作目的在輔導學生尋找議題、了解議題, 讓學生從零到有策劃活動 ( 主題內容設計、邀約專家來 賓、主持、參與、協調工作人員皆一手包辦 ),除培育 團隊合作素養,也透過與專家學者對談,訓練學生提問 與論述能力。且過程中需要各領域人士參與,故亦與他 校進行合作,增進校際有效連結與相互學習機會。 四、典範學習講座:明年 2 月份將邀請到《紐約時報》 資深圖文記者 Archie Tse 來臺,於各大專院校密集舉辦 講座,講授對於各領域議題的整合、採訪,與相關傳播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我們是「橋樑者」,連結學界與業界間的溝通和協商。 藉重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於業界累積的人脈優勢, 課程邀請到許多學、業界人士擔任種子教師,期許學術 及業界有更多的聯繫與對話機會。 而我們也是「培育者」,培育學生的「基本」與「整 合」。好的知識必定要有好的傳播,透過課程與演講的 安排,培育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整合科技與 人文等跨領域課題能力,以解決知識過度專業化的弊 病。 此外,我們是「拋磚者」,期許能引出更多人的 「玉」。我們提供專屬學生的創作平臺鼓勵創作;亦透 過課程與座談會、電視專題的製作機會,探討科學人文 的在地議題;另外,也藉由網路平臺、電視與報紙等媒 體形式的傳播,讓學生與民眾,都能有機會參與議題的 討論,共同關懷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 歡迎到網站上看更多資料 ~~

http://shs.nctu.edu.tw/

製作經驗。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傳播」本身即是一門跨領域的人文科學,因此我 們從「傳播」觀點出發,希望藉由「傳播技能工作坊」、 「學校課程」以及「典範學習講座」的訓練參與,加以 培育學生整合科技與人文等跨領域課題;並以跨媒介方 式培養聽說讀寫能力,解決知識過度專業化的弊病,向 自身以外的人進行「有效」、「有用」的傳播;且透過

63

活動手冊.indd 63

12/12/24 下午12:38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傳播案期程- 2012.5.1 ∼ 2013.2.28 一、傳播技能研習營 2012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傳播技能研習營 (06/25-06/26) 2012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傳播技能研習營 (09/15-09/16) 2012 成功大學新聞傳播學程傳播技能研習營 (10/20-10/21) 2012 東華大學自然環境與資源學系傳播技能研習營 (11/24-11/25) 二、視覺圖表工作坊 2012 交通大學視覺圖表工作坊 I (10/28) 2012 交通大學視覺圖表工作坊 II (11/04) 2012 交通大學視覺圖表工作坊 III (11/18) 2012 交通大學視覺圖表工作坊 IIII (12/02) 三、虛擬攝影棚錄影活動 ( 地點: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2 樓虛擬攝影棚 ) I. 時事議題座談會節目 2012 座談會主題 ( 一 ):透視瘦肉精 (04/14) 2012 座談會主題 ( 二 ):亞裔球員 挑戰 NBA 的可能 (05/22) 2012 座談會主題 ( 三 ):濕地非荒地 建立濕地心價值 (06/22) 2012 座談會主題 ( 四 ):南國陷危機 深入第一「陷」場 (06/22) 2012 座談會主題 ( 五 ):清、交副校長 談大學生教育 (10/31) 2012 座談會主題 ( 六 ):臺灣綠建築 (11/28) 2012 座談會主題 ( 七 ):學生國外旅遊打工 行不行 (11/28) II. 電視專題節目製作 2012 電視專題 ( 一 ):廚餘變黃金 (12/10) 2012 電視專題 ( 二 ):水庫與水資源 (12/10) 2012 電視專題 ( 三 ):蘇花改 通往後山的捷徑?劫徑? (12/10) 2012 電視專題 ( 四 ):運動傷害 舞蹈路上的荊棘 (12/10) 三、影展活動 ( 地點: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4 樓國際會議廳 ) 2013 交通大學多媒體深度報導系列影展 (01/02) 四、《紐約時報》資深記者 Archie Tse 系列演講 2013/02/19 Speech at Journalism School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臺大新研所演講 ) 2013/02/19 Science graphics speech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臺大全校性演講 ) 2013 /02/20 Speech at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n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 交大傳 科系演講 ) 2013 /02/20 Science graphics speech at National ChiaoTung University. ( 交大全校性演講 ) 2013 /02/21 Speech at Communication College in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 政大傳播學院演講 ) 2013 /02/21 Speech a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college of Taiwan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 師大大傳所演講 )

64

活動手冊.indd 64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傳播案

Highlight 計畫亮點

網路社群,能使議題產生強大傳播效力,也增加與外部 連結、討論的機會。

課程資源平均分配 連結產學業界 本計畫特別關注資源平均分配精神,為縮短教育資 源的城鄉差距,本計畫則盡力將「傳播技能研習營」的 舉辦資源,分配到北 (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 )、中 ( 東海 大學社會學系 )、南 ( 成功大學新聞傳播學程 )、東 ( 東

引導學生議題產製 形成跨校跨科際團隊

華大學自然環境與資源學系 ) 等四區學校。而研習營課

而本計畫除了小規模邀稿及較為簡單的小型文字報

程主要包括:科學與人文講座、報導寫作、基礎攝影、

導、評論文章及影音之外,在學生累積一定傳播實力後,

視覺溝通等面向,且藉重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在業界累

本計畫鼓勵學生能形成跨校、跨科際的學生團隊小組,

積的人脈,邀請到產學業界人士擔任研習營的種子教

產製具深度、廣度的專題報導,甚至是紀錄影片。

師,達到業界與學術界有更多對話與聯繫的管道機會。

如計畫中的「虛擬攝影棚座談會 & 電視專題」等節

且研習營課程、師資的規劃,亦會視合作校系的不同而

目製作,即是結合了各校各系的文字、圖表與影音採訪

有所配合與設計。

團隊 ( 交大、臺大、政大、世新 )、場景設計團隊 ( 玄奘、 交大 ),以及節目錄製團隊 ( 交大、玄奘 ) 等學生小組合 作,共同產製幾近每月一則的座談會 ( 或電視專題 ) 節 目。 節目產製均由學生擔當製作人,主動發掘臺灣在地問

此外,計畫主持人林照真於交大開設的「傳播科技

題與探討時事議題,目前已錄製的節目主題包括「環境

專題:多媒體深度報導」課程,則是專門教授學生深度

議題」:瘦肉精、溼地、地層下陷、綠建築、廚餘生質能、

報導寫作,與製作電視專題。本計畫於學校課程外,特

興建蘇花改、水庫與水資源,以及「時事議題」:亞裔

別開立為期兩個月的「視覺圖表工作坊」,邀請業界師

球員崛起 NBA 的可能、談大學生教育、談學生國外旅遊

資專門訓練學生製作視覺圖表,強化學生將資料 (data)

打工、運動傷害等深入探討主題。

轉為資訊 (info) 的能力,培育專門為圖表製作的學生團 隊。

每次的座談會,皆會邀請 1~2 名專家學者,來到錄影 現場與學生面對面對話,期許學生養成客觀思辯與人文 關懷精神,並共同參與討論,重視臺灣土地的問題與議 題。

提供作品平臺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做中學 除了於各校舉辦傳播技能研習營,教授學生基礎傳 播技能與跨領域思考外,本計畫亦建置了專屬於學生的

網路、報紙與電視 提升傳播效力和在地參與

作品平臺「科博文網站」(http://shs.nctu.edu.tw/),而網

此外,為鼓勵學生創作,與持續關心人科時事議題,

站的對外徵稿辦法設有獎勵性質,一方面讓學生於課後

本計畫除了設置「科博文網站」、「科博文臉書粉絲團」

有機會與動力練習課堂所學,尋求自己有興趣的主題,

以提供學生創作與展示的網路平臺,亦會將優秀學生作

嘗試各領域的傳播製作,亦讓臺灣不同地區的大學生都

品予以報紙實體出刊、派報。而計畫中所產製的座談會

能有機會參與本案。

與電視專題等影音節目,也已透過向各家有線電視臺的

且計畫網站中設有許多類目頻道,學生可自由選擇

公用頻道申請,於北 ( 長德、振道有線電視臺 )、中 ( 豐

想發揮的頻道,而各類目皆有專屬編輯群,故學生藉由

盟有線電視臺 )、南 ( 三冠王有線電視臺 )、東 ( 洄瀾有

投稿的過程,不僅能得到專人建議,亦能藉此在網站中

線電視臺 ) 等有線電視臺之「第 3 頻道」固定時間播出,

累積個人作品,針對特定議題做持續的傳播製作,並藉

擴大傳播影響效力和在地參與,讓各區民眾有機會能與

臉書粉絲團的宣傳增加作品曝光度,且透過學生作者的

學生一同來關心臺灣的在地問題與時事議題。 65

活動手冊.indd 65

12/12/24 下午12:38


SHS 中區推動中心- 跨科際人才培育平臺中臺灣區域推動 中心 執行單位: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王明珂 (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文系博士 人們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知識中,我們對周遭世界十分麻痺,缺乏反思、 反應,如人赤足踩在銳石上不知痛。我期望藉著此跨科際人才培育計劃,能為社會創造出一 些有反思與行動能力的知識人。 協同主持人 楊明德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及環 境工程學系博士 提起、放下。 協同主持人 董建宏 ( 國立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畫博士 「哲學家用許多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它!」科學研究的目的因此應該是透過對於 知識探索的熱情,找尋當代社會的議題與起因,並進一步,透過與社會的互動與實踐,來嘗 試改變! 計畫助理 杜亞潔|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這個世界有許多紛擾的事件與議題,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遇見矛盾、分岐或爭辯都是成長 的契機。希望能秉持以真實問題為出發的初衷,為 SHS 計畫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帶來多元的 學習能量。

66

活動手冊.indd 66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中區推動中心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跨科際人才培育的目的在於造就能以跨學科知識、

以重要環境與社會議題為導引,中臺灣區域推動中

視野,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未來人才。基於此理念,中臺

心期盼為學生與年輕學者創造一跨學科對話與學習之場

灣區域推動中心一方面協助總計畫辦公室,整合、推動

域。強調在跨學科與跨界對話中,參與者對自身所熟悉

中臺灣各院校在此計劃下之論壇平臺、課程平臺、達人

的知識體系、對自身所屬社會群體,有深入的認識與反

學苑之活動,促進各平臺間的經驗與意見交流。另一方

思,並了解各種社會問題的複雜性與多元價值,因此未

面,本中心也透過活動與網站,建立中臺灣學界、業界、 來在其專業發展中、在其面對現實問題時,能有超越自 民間團體之跨科際關懷社會、解決問題之智庫與聯繫平

身學科、自身社會認同的視野與能力。

臺。最終希望在中臺灣各大學間推動一種知識教育,養 成有跨科際思考、協調以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人,並藉 此強化大學與地方的結合。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秉持「實務、實學、實作」的 理念,以中臺灣在地議題,推廣中部地區科學人文跨科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以推廣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 計畫為首要目標,重視課程平臺、論壇平臺及數位能力 的資源整合,橫向聯繫 SHS 計畫各項成員,縱向整合數 位媒體、訊息與論壇活動資源,並以建構跨科際教學資 源聯絡網為目標,發展具有區域特性的支援中心。

際人才培育計畫,透過工作坊、演講座談與實地參訪等 多樣形式,提升教師、學生參與重大社會現實議題的深 度與廣度。本年 12 月 3 日,本中心舉辦「實務、實作、 實學: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交流座談」,提供正在執行 課程計劃的教師們一個意見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場域。12 月 19-20 日,我們將舉辦兩場工作坊,分別以茶葉之種 植、行銷與品評,以及文創與社會為主題。

67

活動手冊.indd 67

12/12/24 下午12:38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中區推動中心期程—2011.9.1 ∼ 2013.7.31 2012

2013

9月1日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正式誕生

9 月 22 日

支援中區論壇平臺活動辦理 臺灣電影中的環境、生態與自然

10 月 6 日

協助辦理中區論壇平臺活動 浩劫之後:災後重建的人文與科學跨界對話

12 月 3 日

實務、實學、實作 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交流座談

12 月 4 日

【議題導向學生訪查】南屯 • 水碓聚落保存踏查

12 月 19 至 12 月 21 日

【議題導向工作坊】舊甕裝新酒:地方產業的文創與行銷工作坊

3月

【議題導向工作坊】水資源爭奪工作坊

4~5 月

【議題導向學生訪查】校園出走─系列工作坊

68

活動手冊.indd 68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中區推動中心

Highlight 計畫亮點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焦點視野

議題導向─水資源爭奪工作坊

在追求大學教學與 研究卓越之潮流下,科 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 是十分重要且意義的計 畫。在學術方面,近二、 三十年來最有活力的學 術新領域與成果,大多 產生在傳統學科與學科 交疊之間,因此跨學科

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關注環境與人類生態議題,提倡

訓練是培養創造性人才

以跨學科的人類生態 (human ecology) 視野,來思考與環

最有效的途徑。在學術

境相關的資源生產、分配與競爭等議題。

與現實方面,學術象牙

自古以來,中臺灣的人類生態便與水資源的爭奪、分

塔化是今日許多學科的

配密切相關。透過各地媽祖的出巡繞境路線,以及過程

普遍現象,學者以學術理論、法則建構一個虛幻的高深

中的搶轎活動,我們都不難發現各鄉鎮在水資源上既合

學術景象,而忘了學術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 -- 這是法

作又競爭的關係。近期的中科用水爭議,豪雨造成的天

國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對學術深刻的反思性批評。

然災害,廬山、谷關溫泉區的開發與環保角力,都表現

因此推動學術與社會現實問題結合的教學與研究,也就

水資源的管理、利用,以及爭奪、分配,在今日中臺灣

是強調在實例、實作中了解、批判與建立學術理論,同

仍是各區域、各產業人群間的焦點人類生態問題。

時以理論幫助解決及解答現實問題。 議題導向─校園出走系列工作坊 2013 年度目標與願景

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以培育科學人文素養兼具的學生

關於現實世界的重大問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想像

為重點目標,聯結專業師資群及媒體資源,中臺灣區域

與理論的建構,而是智慧、跨界思維與實質行動加以設

推動中心以實質議題為出發,透過中部地區的重大社會

法解決。中臺灣區域推動中心以在地性議題為主軸,發

現實問題,建立學生參與、調查與問題意識發展的系列

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實質目標,新一年度我們歡迎所有對

活動。

中臺灣有興趣的年輕學者及學生與我們建立對話。

2012 年,中心以廬山及南屯水碓聚落之保存試辦議

1. 建立跨校、跨科際議題師

題性參訪調查。新一年度,我們將持續關切存在於中部

生研究群

地區的都市空間發展利用、居住正義與環境人類生態等

2. 發展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議題。引導中部地區學子參與重要社會議題並擴展學習

論壇平臺、課程平臺及區域

視野。

推動中心交流網絡 3. 整合數位媒體資源,建構 議題導向數位資源庫 4. 舉辦議題導向工作坊: 水資源爭奪│ 2013 年 3 月 校園出走系列工作坊 │ 2013 年 4~5 月

69

活動手冊.indd 69

12/12/24 下午12:38


SHS 南區推動中心 — 跨科際雲嘉南區域推動中心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林大惠 ( 國立成功大學副教務長 ) |美國西北大學機械系博士 為解決社會及全球問題,須建立跨科際與表達溝通的認知與技能,望培育出面對實際問題能 適當應對之人才,提昇社會整體素質。 協同主持人 曾淑芬 (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社會多元的發展及進步,需各領域之間攜手合作,期透過計畫的執行與推展,促進相關多領 域之間的對話,共謀應對在地、全國、甚至全球的問題。 協同主持人 黃紀茸 ( 國立成功大學雲嘉南教學資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美國佛州理工學院博士 在知識及科技發展迅速的社會中,建立跨科際的思維、具備跨領域的對談,進而培養具跨科 際之人才,因應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

協同主持人 張鈞奕 ( 國立成功大學雲嘉南教學資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 所博士 培養富有創意、跨界創新的人才,使人文及科學的跨領域合作更具有開創性、自由性。 專任助理 朱芝雲|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及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雙主修 「跨科際」對現今社會是一個再需要不過的概念,結合不同領域而互相協助並碰撞出新思 想,希望能讓更多人熟知,進一步打造出充滿創造力的多元社會。

70

活動手冊.indd 70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南區推動中心 What we want? 我們的願景

What innovation we try? 我們嘗試了哪些

在多元化的社會,政策的制定需各領域的整合與辨

推廣過程中,除配合影音、文字等方式協助推廣及宣

証,政策的傳達又需有整合與辨証的歷程做支撐,故提

傳各平臺之成果外,更希望打造一個促進跨領域對話的

供一個平臺可集結不同觀點、專業共謀解決在地、全球

環境,同時培養表達能力及具有結合科學與人文的多元

或時事議題之過程與結果,並提供或利用工具轉為教

能力,期望藉由此計畫,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材,打造一個師生可共同面對在地及全球性重要課題或

增進學生學習之成效、同時具備跨科技之思維、拓展國

問題的教育平臺是本計畫之中心理念。

際視野,進一步成為社會之棟樑,提升國家競爭力。

What role we play? 我們扮演什麼角色 本計畫係配合總計畫推動辦公室推動各計畫平臺成果 之宣傳及推廣作業並協助辦理相關活動,需以影音、文 字等方式協助互動學習,並加以推廣課程平臺、論壇平 臺、達人學苑、數位平臺及總計畫之相關成果,完成可 於數位平臺推廣之活動資料,以提供跨科際教育之資源 於研究或教學的使用機會。

What action we take? 我們採取的行動 本中心於本年度執行之工作為 : 1. 配合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之推動,舉辦 跨校教師及學生跨科際研習營或工作坊。 目前活動規劃如下 : ˙2012/11/8 微電影分享會「微革命,人人都是改變 的力量」 ˙2012/11/19 攝影社講座「流浪,尋找生命的出口」 ˙2012/11/29 科學講座「科學動起來」 2. 建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宣傳中心活動及協助總辦 宣傳活動,推廣 SHS 計畫至夥伴學校。 3. 配合總計畫辦公室參與期中、期末成果報告之撰 寫,或辦理成果展。 4. 檢核機制的建立及與會者回饋之意見,針對分析 之結果共同思考改進方向,以規劃出更符合師生之 需求。

71

活動手冊.indd 71

12/12/24 下午12:38


Agenda 活動表 101 年度南區推動中心期程— 2012.9.1 ∼ 2013.7.31 2012

11 月 8 日

微電影分享會「微革命,人人都是改變的力量」

11 月 19 日

攝影社講座「流浪,尋找生命的出口」

11 月 29 日

科學講座「科學動起來」

2013 年活動預告 時間

活動

1月

3月

Startup Weekend Tainan ―創業周末 教師課程分享會 ( 嘉義、臺南、高雄 ) 教師讀書會

5月

講座活動

6月

關於人口結構的變遷、教育政策如何因應及社區的未來發展,皆是未來須面對的挑戰,預 計邀請專家學者分享相關議題。 講座一 : 面對人口結構改變之教育政策 ( 彭明輝教授 ) 講座二 : 社區營造與社區工作 ( 陳錦煌醫師 )

辯論會

透過競賽的過程,除了訓練學生個人表達能力,更能培養跨科際之思維

3月

簡介 為引導學生具備多元性思考,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故舉辦創業點子競賽 邀請各校開設跨科際課程之教師分享其經驗,除幫助未來有意開設跨科際課程之教師了解 其過程外,更能推廣 SHS 計畫之精神 邀請校內曾開設跨科際課程或對於跨科際有興趣、專長之教師共同參與,分享其閱讀心得

72

活動手冊.indd 72

12/12/24 下午12:38


Platform× ×SHS SHS Platform 跨科際平臺成果展覽— 跨科際平臺短講 SHS 南區推動中心

Highlight 計畫亮點 2012/11/8 微電影分享會— 「微革命,人人都是改變的力量」 跨科際的目的是希望讓學生能夠以非自身專業領域 的角度來看待本身的專業領域,跳脫自身專業知識的束 縛,面對及時、重大或關鍵的社會及國際議題的問題 時,能由不同的觀點、跨領域研究來共同探究、認識問 題及彼此的角色,共謀處理或解決之道。 本次活動希望藉由 N&M 所製作的影片 < 迴映 > 來傳達 出各領域專長的學生團體如何齊心完成拍片的過程以及 遇到歧見如何溝通、反應,並推廣傳達思想和情感的方 式、力量可以透過微電影來呈現於社會。 N&M Studio 由十八名熱愛攝影的成大學生組成,參 加「大臺南 39 小時拍片競賽」,以「迴映 In your shot, I wanna say」獲得最佳人氣獎及評審特別獎。此部微電 影劇本由臺文所李亦修、歷史系林芳儀編寫,導演是材 料系的邱珩偉及建築系曾偉斌負責攝影等。這部影片的 核心概念是「尋根」,女兒尋找父親記憶的故事,帶著 父親生前拍攝的照片到臺南,找尋每一個照片中的景 點,藉由走過父親曾走的路、到過的點,試圖透過鏡頭 來認識父親、感受父親的心情。 成大沒有影視相關科系,學生拍片的經驗都來自於

Future goal 未來目標 1. 辦理跨校教師工作坊

自學,競賽規定要在 39 小時內完成拍攝,靠的是臨場

邀請已提出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之教師分享

反應與準備功夫。成員事先設定劇本大綱、做好角色分

其教學經驗、如何編排課程及教材、如何與學生互動、

配等,競賽時拿到題目與指定的場景,成員立即能夠因

進行課程觀摩及交流活動等,以有效推廣課程或改進教

應與就定位,各司其職,節省許多時間,拍攝完畢才可

學。

盡快做配樂、英文字幕等後製工作。

2. 推廣計畫平臺活動

雖然未經過專業訓練,但團隊靠著對攝影的熱情決 心參加競賽,和各國好手良性競爭後奪得兩個獎項,團 員們都很興奮,未來還會考慮參與更多類似模式的攝影 比賽。 本活動期望能夠提升學生對於其他領域的了解及興 趣,重視社會及國際議題,進能將各領域結合,做出創 新思考,學習不同領域的觀點進而達到跨界力的目標,

舉辦成果海報展、辦理跨科際學習講座及辦理成果發 表會,除邀請雲嘉南區域內之夥伴學校外,更邀請鄰近 之國高中生參與活動。另外將與校內相關社團合作,由 學生們直接互相交換資訊,可有效地將訊息及資源向外 傳遞。 3. 辦理跨校學生研習營 培養學生具有結合科學與人文的多元能力,同時具備

並希望能將跨科際的觀念推廣至整個雲嘉南地區甚至是

深度閱讀及高階的表達思考能力,以互動式的學習,強

全臺灣。

調跨領域間的溝通、流暢且完整的抒發己見,提升團體 共識。 影片連結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n8Riehrho

73

活動手冊.indd 73

12/12/24 下午12:39


活動手冊.indd 74

12/12/24 下午12:39


Forum×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活動手冊.indd 75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簡介 根據 2011 年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統計,大學生失業率已高達 5.79%,居所有教育程度類別之冠。同時,企業界、 產業界也加入關心教育的陣營,卻是憂心高等教育所培育畢業生的學力與能力愈發不能符合職場的需求。 今日大學的核心價值、社會角色、教育目標與教學內容,之於學生能否學以致用?大學是否還有理想 ? 其目標 是否適切 ? 是否能發揮稱職的功能 ? 2012 年度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將策畫兩場公共論壇。第一場論壇題目是「教授囧很大」,主題 針對普通大學。希望提供一個對話舞臺,以類同電視談話節目模式,邀請各界關心大學教育與臺灣社會的人士一 同對話與思辨。

76

活動手冊.indd 76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主持人介紹 岑永康 壹電視 播報中心 主任兼主播

現任 一天壹蘋果 節目主持人

學歷 銘傳大學 大傳系畢業 美國 南伊利諾大學 廣電碩士

經歷 警廣交通網主持人

TVBS 社會組記者 TVBS 新聞主播 2100 全民開講 新聞夜總會 代班主持人 中原大學 講師 銘傳大學 講師 紐西蘭中華新聞網 新聞部經理兼製作人主持人 臺灣管理傳播研究協會第一屆理事

2008 年臺灣名人錄 年度風雲人物

專長 中英文主持訪談

77

活動手冊.indd 77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專家團介紹

何啟聖 (1111 人力銀行副總經理 )

林文虎 (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 )

孫效智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

蕭富元 ( 天下雜誌總主筆 )

78

活動手冊.indd 78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專家團觀點 林文虎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

藍色薪水袋與藍海的機會 能鍛鍊明天的能力嗎? 當臺灣每年的新生兒從 40 多萬掉到剩下不足 18 萬;當 2 個成年人賺錢養 1 個人都覺的負擔沉重;再過 13 年, 每 2 個能賺錢的成年人要扶養 2 個以上的人,這加倍的重擔現在的孩子扛得起嗎? 當職場的能力需求快速變化,一技之長的保鮮期剩不到五年,大學的「學用效能」能滿足孩子們的未來嗎? 教育現場,使用已然過去的教科書,搭配和傳統沒太大差異的今日教學,能鍛鍊孩子明天要用的能力嗎?教育制 度、學校的經營、教師的教學該不該真正的蛻變,為臺灣,為孩子找到出路? 間接走上講臺,會不會有機會創造更大可能? 校園中的老師大抵都極優秀,但這群求學過程備受榮寵的聰明人,搭直昇機般從一個學習的校園再直接空降 到另一個教學的校園當起老師,就一路不食人間煙火的踏上講臺教起書來。他們輕騎過關的成長經驗卻反而侷限 了當老師的視野、價值觀和教學技巧。他們不容易「同理」智能內涵千差萬別的孩子;不易設身處地看到孩子學 習的困難,不易體貼的開發學習新路;他們直覺認定教材才是王道,知識才是本事;他們也一直認為學習成效不 佳的理由就是不夠努力,難以想像孩子只要「找到好方法,一定學得好!」 大學甚至是高中職學校如果能放鬆「必修」的枷鎖;如果打開校際的「選修」圍牆;如果讓產業和學生一同 決定「開課」;如果連教學也「產學協同」;如果教室內能有更多的討論,更多的自主產出;如果成績單上不再 只註記數字而能註記學到的能力;如果老師都能真實的在產業界經驗幾年,每隔幾年再回鍋一段時日,加上這一 連串的「如果」,染藍的將不只是來自產業界的薪水袋,說不定更有機會創造孩子未來的一片藍海。 今日的官員、老師、父母都從傳統校園中薰染成長,面對充滿未知、多變、高競爭性的社會,同樣陌生,同 樣都得從頭學起。如果大人不能很「勇敢、務實」的改變自己,緊繃的壓力難保不連師生、親子關係都險象環生!

79

活動手冊.indd 79

12/12/24 下午12:39


專家團觀點 孫效智

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

高教觀點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人與小人之區別,不在年紀,而在於生命厚薄以及由之展現出來的慈悲、智慧 與德行之高低。依此,一個人進入大學,主要目的不在於接受高深的專門知識,而在於學為大人,從而展開探索 人生、發展自我、提升智慧、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大學之道。 遺憾的是,今之大學,更像是高級職能培訓所,而非體現大人之學的學府。大學裡著重專門知識的培養, 輕忽生命智慧的啟發。即連專門知識的教育也隨著學科的分化而日趨片段化(fragmentalization)與密閉化 (compartmentalization),從而不再能提供整全統合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此外,重理工輕人文的結果是,自然科 學及以自然科學為典範的經驗科學蔚為主流,學術文化變得急功近利、重物輕人,大學裡重視 know-how,忽視 know-why;重視看得見的經驗事物,忽視看不見的精神價值。 大學教育的目的不該只是培育「人才」,而更在於培育「人」、培育「大人」。大學如果只關注「人才」的培育, 所培育出來的人容或有專業的 know-how,但如果在作為人的本質上有根本的欠缺與匱乏,那麼,很可能「人才」 也終將不成其為「人才」。可惜的是,不少人在論述大學教育目標時,雖然知道培育「人」的重要,但可能由於 潛意識裡根深蒂固的目標導向心態,不知不覺間便只提到「人才」的培育,而將培育「人」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大學應當要很嚴肅地去重新檢視生命的課題、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以及什麼是「大人」或「受過教育的人」的 理想。唯有從這樣的檢視開始,大學才能正本清源,找到重新出發的方向與目標。

80

活動手冊.indd 80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專家團觀點 蕭富元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 天下雜誌總主筆

高教觀點 為了升等、續聘,教授拚集點;為了經費、生存,大學拚評鑑。評鑑、少子、全球化三大挑戰,正引發一場 臺灣高等教育的超完美風暴。臺灣的高教巨輪,該航向何處?《天下雜誌》直擊教學現場、剖析教學現狀;並首 度針對大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第一線工作者的困境;也介紹已經突破藩籬、找到解方的大學……。 念個大學,五分之一的學生要靠學貸,四年下來,就負債幾十萬。但過去十年,大學生失業率成長了五六%, 在所有學歷中,表現最差;大學以上學歷的平均月收入,也縮水七五二○元。 花了七、八年青春拿到博士,任勞任怨在研究室修印表機、替教授報帳、發表論文,終於找到月薪七萬元的大 學教職,卻還得到各高中去「拉學生」、做業績,才保住得工作。 這是政府和民間最該被檢討的一筆投資。

81

活動手冊.indd 81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教授團介紹

王俊秀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清華學院執行長 )

林思伶 (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

林敏聰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

苑舉正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張武修 (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

黃俊儒 (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82

活動手冊.indd 82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教授團觀點 王俊秀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土地利用、管理及設計博士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清華學院執行長

大學該多大 大學非面積、樓房大,而是格局、氣魄大,因此理應促進「大大的學」,引領思潮,帶動社會,在「自由思想, 獨立精神」的校園文化下,讓不同生命相遇而共學,想當年哈佛紅粥會與京都大學蟠桃會的場景。如再呼應東方 「士」之精神:推十為一,以「自我博物館化」期許學習者,回歸「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後成為士農工商」 的格局,以培養有肩膀的公共知識份子,帶著隱形斗篷進入社會,促進學士袍與市鎮(Town and Gown)間的良 性循環。當許多大學深陷於評鑑運動與排名迷思時,仍然有如京都大學者置排名於度外,以地球為己任,積極培 養地球公民,成為一所臉孔清晰的大學。在臺灣,有學者形容:高教像技職,技職像高教,兩者都像教育部。大 學的反省能力將會決定大學的生命力,大學的格局將會決定大學的結局。

83

活動手冊.indd 83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團觀點 林敏聰

德國哈勒大學物理學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教觀點 每次遇到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他們都會興致勃勃地問我最近有沒有甚麼有趣的研究成果?我一聽到這個問 題,就免不了科學家的本性,開始興高采烈比手畫腳地描述最近我實驗工作裡有意思的發現。但通常等不到兩分 鐘,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問我一個問題,那這個工作有沒辦法拿到諾貝爾獎?等我開始吱吱唔唔地說明研究不只 是為了拿獎等等,他們很快地善解人意地替我“解圍”,進一步問了第二個問題:那你的研究成果可以申請專利 ──然後眼睛炯炯有神地瞪著我──並且賺大錢嗎?等我又開始窘迫地回答時,他們很快地就會拍拍我的肩膀, 好像安慰鼓勵我繼續努力,總有一天你會“名利”雙收。 科技人,尤其在所謂的高科技產業裡工作的工程師們,在臺灣過往幾十年的經濟快速成長中,藉由科學園區的 耀人發展,同時享受了可觀的實質經濟報酬與主流社會豔羨的眼光。個人是如此,就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高 科技”產業也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寵兒,擁有了來自政府與民間最大的資源投資與最好的稅制優惠。有了這樣的 背景,所有隱藏在高科技產業下的污染問題、人力資源排擠、稅制不公與土地徵收不義等等問題,都在經濟的大 旗與高科技的光芒下,成為可以或應該被承受的小痛而已。 人才的需求與培育要放在社會的脈絡上來看,人才像大樹一樣,要在一塊土地慢慢長大,不能簡單地橫向移植。 土地的滋養不夠,移植的大樹仍會漸漸凋萎。臺灣這幾十年來的變化,尤其在高科技產業界的發展瓶頸所帶動的 高階人才需求,不得不讓我們停下腳步來認真思考,為什麼在短短幾年內,園區產業榮景一過,所留下的人才斷 層竟然如此之大。而更弔詭的是,臺灣高等教育系統所培養出來百萬碩博人才竟然也面臨了未來失業的危機。換 句話說,似乎臺灣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

84

活動手冊.indd 84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很多人說,臺灣產業結構無法升級以及最近面臨的「四大慘業」危機,是因為臺灣國際科技人才不足,無法面 臨國際競爭所致。這個想法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但其實它才是臺灣社會對於人才的最大迷思。就整個國家來 說,人才與科技不可能脫離當地的社會、文化憑空而起或輕易地由國外橫向移植。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人才?人才 如何培育、從哪裡來?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積極思考產業結構和社會因素對於人才培育的影響,那我們才真的 沒辦法脫離淪為邊陲國家、只能向外求才的命運。(全文請參照〈如何脫離邊陲國家向外求才的命運?〉,新新 聞 No.1328 2012.08.16 〈偽高科技組裝廠〉,財訊 370 期,2011-04-13)

85

活動手冊.indd 85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團觀點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高等教育商品化中的專業教育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就業的主要條件就是以專業訓練從事工作的話,那麼高等教育商業化或是專業化有什麼 不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答案:首先,專業化教育並不表示這是一種完全為就業而存在的 教育。專業化教育代表的意義,是受教育的人在所學習的各種知識中,懂得如何應用這些知識,並且將它們轉換 成為進一步發展專業知識的能力。因此,專業化教育中同樣具有學習、體悟、理解與批判等不同的階段。從學習 的過程來看,等於是說沒有所謂的專業化教育,只有如何透過廣泛學習而對專業有所理解的教育。 其次,高等教育商品化的意義在於透過市場機制,將學校轉為提供商品的場域。在這思維當中,將某種知識 定為有用的專業,卻從來不曾考慮過:將它視為專業的思路,會不會出錯?換言之,「高等教育商品化」本身, 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而是在整體社會機制下,所做出來的判斷。然而,沒有人可以否認,社會是動態的,而 所謂的熱門科系,極有可能是暫時的,因此,專業科目的選擇理由,往往都是約定俗成的。在這種考量下,再配 合上一個快速變動的社會,今天的專業有可能是明天的冷門科系,而我們也不能夠排除,今天的冷門科系再過一 段時間可能又變成社會的重要科目。在這個顧慮中,我們可以說,所謂的高等教育商品化縱使是一個事實,也是 一個充滿想像的事實。我們可以將教育當成商品,但是這件「商品」的價值對學習它的學生而言,可能是不存在的。 我們試想,商人為了牟利可以提供沒有價值的商品,學校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嗎?我們在市場中買了不好的 產品,可以要求退貨與補償,但我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一旦被蒙蔽了,要如何向販賣知識的學校索回我們的青 春呢?為此之故,我們覺得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必須兼顧,而唯一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讓學生具有 各種素養的培育機會,做好應付人生多元發展的能力準備。 雖然我們不能夠明確地知道導致社會進步的主要原因為何,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夠放棄教育的理想,因為如果 沒有這個理想,社會系統將會基於追求利潤的理由而自行崩解。我們都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而通識教育 的落實正是在大學追求實用化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則。

86

活動手冊.indd 86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教授團觀點 張武修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癌症生物學博士 /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創新如何教與傳 ? 英國籍 Ronald Ross 1857 年出生在印度,在 1879 年從印度醫學院畢業,派遣參與英國與緬甸的第三次戰爭, 1888-1889 年休假回英國,在倫敦聽了 Patrick Manson 醫師有關寄生蟲經由蚊子傳遞的發現,在 1895-1897 年間 研究瘧原蟲,在一特殊的蚊子 ( 埃及斑蚊 ) 胃部發現瘧原蟲,終於將困擾人類數萬年的瘧疾的發生周期解構 (1902 年獲得第一屆諾貝爾醫學獎 );Patrick Manson 在臺灣、廈門、和香港非高度專業的初階工作醫療經驗,如何開啟 Ross 科學研發的心靈之窗? 有限和不確定的資訊如何成為重要科學研究的導引線?科學資訊如何提供產業方向與激勵?當高等教育的門 牆推掉後,學院的原始觀察與系統性思維幫得了產業的飢渴?產業突破的困境如何能成學院經營的思籌?高等教 育如何與產業發展共存共榮?

87

活動手冊.indd 87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團觀點 黃俊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 /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大學教育是國王的新衣 報載教育部打算推出「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班」政策,以符應企業人才的需求。同日,又有一則某企業打算 徵聘臺大碩、博士擔任提包及開車的新聞。教育部的回應,一則是「教部:企業下單,大學開班」,另一則為「教 育部回嗆土財主:大學非職訓所」。如果教育部的這兩則回應有著明顯矛盾的話,那麼,教部眼中「大學」究竟 是什麼? 教育部計畫在大學四年畢業後,再外加一年來培養冷門科系學生的就業專長。這項規畫是不是能夠見效,應 該有幾個方向可以加以觀察。 首先,大學在本質上可不可能是職訓所?「大學」名為 university,uni 的字首雖有統一及一貫的意思,但是以 現代大學的樣貌,其實更像是一種 multiversity,亦即內涵上是多元、分歧,甚至是衝突的。例如在一所大學中, 隔著一道牆,同一個時間裡,可能一邊商學院正在教授「投資理財」,另一邊的人文學院卻在講述「清貧哲學」。 這種場景是現代大學的常態,也是一項重要精神。但是「職訓所」服膺的卻是目標導向、價值單一的任務,因此 透過大學來執行,先不談該不該,而是這樣有效率嗎? 第二個問題是:企業下訂單,大學培養得出來嗎?不諱言地,不論是現今的「普通大學」或是「技職大學」, 絕大部分的師資均來自於普通大學體系。這樣的師資結構,與第一線的「職場專業技能」其實有著一定的落差。 加上目前高等教育的氛圍,原本就已脫離了職場的情境。此外,這些專業技能真的是企業要的嗎?過去已有很多 的企業調查顯示,普遍的企業主多認為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進入職場後補足,但是包括視野、態度、人格特質、 忍受挫折…等基本能力,才是人材上最迫切的需求。我們是否誤解了企業訂單的項目? 最後一個問題是,教育部指稱透過這個學程,可培養學生兩種以上專業能力。然如果學生願意,現行學制下 沒有這種管道與機會嗎?例如,目前學制中,除了有輔系及學程的設置之外,更有以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為

88

活動手冊.indd 88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宗旨的通識教育課程。目前許多高教評鑑的措施「重研究,輕教學」,導致許多學校也自甘將通識課程當作一種 毫無管制、酬庸應付的營養學分。原本通識課程的存在價值,除了符合過去原初大學自由人教育的精神,更可以 協助學生面對複雜多變的科技社會,以培養跨領域的知能。但是我們寧可放任原有應該強化與充實的平臺不顧, 而以體制外追加的方式另起爐灶。若沒有本質內涵上的轉變,是否也只是再次陷入疊床架屋的困境? 過去每年大學指考放榜時,媒體總是一窩蜂地監看今年的最低錄取分數又會落在哪間倒楣的大學?除了「考 八分上大學」之外,是否有更驚人的爆點?不過從去年開始似乎不會再有這個問題了,原因不是大學生的入學程 度已獲得大幅改善,而是教育部設下了指考成績最後五%學生不得選填志願的「最低登記標準」限制。但諷刺的 是,在大學招生困難的情境下,最後這五%的學生同樣進大學了。透過大學進修部的獨立招生,這五%的學生除 了幾乎可以免試地先進入某些大學進修部,之後更可寬鬆地轉至日間部。所以「八分進大學」的現象根本解決了 嗎?同樣地,「第二專長學位班」可以成功地解決企業人才荒的問題嗎?還是說,這一次想成功躲過的又是什麼? 是畢業潮衝擊下的就業率?是政府施政的滿意度嗎? 大學扮演的原本該是社會的良心。如果這一個良心,最後只淪落為各方勢力所共謀的一件國王新衣,真不知 道臺灣的社會將何去何從? ( 同步刊載中國時報 2010.05.26 《中國時報》A14 版 )

89

活動手冊.indd 89

12/12/24 下午12:39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學生團介紹 學生團一 李昂 ( 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公關部員 )

林韋翰 (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 )

胡繹煌 (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 )

葉上民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會長 )

葉柏成 ( 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學權部次長 )

謝慧霆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會長 )

90

活動手冊.indd 90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學生團二 王柏仁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

李逸堂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

陳信仲 ( 東海人間工作坊宣傳幹部 )

程士華 ( 輔仁大學黑水溝社社員 )

鄭洳蘋 ( 元智大學學生會會長 )

91

活動手冊.indd 91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李昂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二年級 / 臺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公關部員

讀書皆下品,唯有特長高 高等教育的存在為何?現行的體制是否真正符合我們的所需?十年或二十年後我們再來審視它,是否我們都 將對其後悔莫及、失望不己?教育是否商品化?學校所學是否為業界所需?技職體系的未來在哪?菁英主義的教 育模式創造了什麼?當我一想到高等教育的缺失,種種問題接踵而至地跳了出來。 現在的體制希望人人有書讀,大家都有大學文憑,但也變相讓大學學歷變成求職的門檻,不僅破壞了大學的質和 量,同時也加重了國人的經濟負擔。更慘的是,教育部現行的走向,根本就是在打壓技職體系的生存,舉兩個例子: 1. 一名學生在國中畢業後選擇就讀高職北士商會計科,在學了三年會計後,他 / 她無法到一般大學 ( 以東吳大學 會計系為例 ) 就讀,因高職生在考大學時,多半會落入科技大學 ( 而科大在業界的評價向來不佳 );結果反而念一 般高中的學生考到了東吳會計系,因此試問,高職 ( 技職 ) 的競爭力及用處到底在哪裡?差別呢?同樣都是要學 會計這項專業,為何命運大不同?高職生通常也難考入一般大學,那不就等於求助無門,是體制壓迫了他們! 2. 教育部“控制”各大專院校發展最直接的方式,無非是透過經費的補助款。很顯然地,科技大學的補助照理來 說比普通技術學院來得多,因此多半技術學院 ( 如我先前就讀的文藻外語學院 ) 會傾向“改大”,但改大的一項 條件,就是要“廢五專”。我國過去從 60-80 年代在整個進口替代、出口導向、輕重工發展、高科技轉型的發展 過程中,無不需要專業人才當推手,因此五專的設立,不僅為這些產業及政策提供優渥的人才,且五專五年的扎 實訓練,就我的親身經驗來看,難能可貴,因此廢了乃不明之舉! 教育資源的不平均造就了菁英主義的風氣,但五年五百億等菁英大學所養出來的“菁英”,真的能為國家的 進步帶來直接的效益嗎?「在此我絕對不是要抨擊頂尖大學的學生,因為他們也是在這個破洞百出的體制下的受 害者之一。」換個說法,我們投入那麼多資源所培育出來的“菁英”,有多少人能進入知名跨國企業一展長才, 而不是只領 22k ?有多少人還願意留在國內,為這國家拼命,而不是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為他國政府做 事? 我絕對不是崇尚不讀書,但是讀了這麼多,腦筋也讀傻了,而這不是我們把自己搞成這樣的,這可是「高等 教育」的功勞啊!!!

92

活動手冊.indd 92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學生團觀點 林韋翰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五年級 /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

高教觀點 臺灣高等教育的問題很龐大,和基礎教育有關,和產業結構有關,和社會現象有關,但最關鍵的還是幾個最 基本的問題沒有認清楚。(或許有,但不願面對) 第一個就是認清自己。臺灣應該要先釐清自己的定位以及所擁有的條件,才能找出合適我們的高等教育。像 現在,模仿美國的半套制度,卻希望歐陸的低廉學費,臺灣的高等教育卻沒有自己的政策和定位,也無法適時的 呼應大環境的變化,政府更沒有足夠的論述能力和溝通能力來推動重要的教育政策。 第二個就是認清高等教育的意義。高等教育在臺灣除了制度面的改進外,更重要的是要修正對教育的態度。 不應該總是懷抱著錯誤的期待,盤算著教育投資所能帶來的回報,忘記了教育的本質和初衷。否則只會被評鑑和 排名牽著走,只為了績效、只為了量化指標的高等教育是不健康的。無論是公共化或市場化,只要觀念沒有修正, 最後都不會讓高等教育真正彰顯它的意義。 第三個就是認清高等教育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最讓年輕人哭笑不得的是:教改是大人改的,年輕人跟著走,卻 要承受 22K,卻要被嘲笑大學生不值錢,卻要被批為草莓族,創造這一切的大人卻事不關己的樣子。但可預期的是: 等這代年輕人熬過之後,一樣會反過來責難自己的下一代。人的年齡在增加,卻只把問題不斷的留給年輕一代。 別再罵年輕人不用功了,別再說自己當年多用功了!高等教育需要大家一起面對。

93

活動手冊.indd 93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胡繹煌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系三年級 /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

對於高等教育的觀點 您好,我是中山大學學生會會長胡繹煌,臺灣高等教育制度發展至今,隨著國際化的影響,漸漸需要改變自 身的發展取向,以迎合社會潮流。過去,臺灣高等教育多以學術研究為主要重心,但在現今競爭強烈的時代,綜 合型大學漸漸興起,「實務」與「經驗」日漸取代傳統的理論思維,創意型人才也不斷被歌頌著他的美好,一切 都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但似乎有些副作用正在發作著。 許多學生隨波逐流,以為用許多課外經驗可以彌補其於專業知識上的不足,這雖然帶動了新一代創新的想法, 但在某些情況下,卻可能導致有些學生基本功沒打好就上戰場,以致於一知半解地處理事情而成果不佳之狀況。 這個問題,也許某種程度上,是種教學國際化導向時,過與不及之間的平衡。 另外,近來議論紛紛的學費調漲、大學法人化,此舉將會大大改變整個教育體制,而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可 能會隨著法人化而有所扭曲。每項政策都有利有弊,但希望政府能本持著教育新生代的初衷,進行其他配套改革 措施,國際經濟帶給一個國家的影響固然重大,但教育這一塊,必定是國家成長的根基,不容輕忽。而國家亦可 藉由此次機會,將臺灣學生普遍不珍惜學習機會的陋習一同掃除,讓學生能夠珍惜國家教育資源。

94

活動手冊.indd 94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學生團觀點 葉上民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三年級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會會長

我對於高等教育的觀點 對於高等教育,筆者有三點看法: 一、高等教育應為「有心向學即可獲得的」 高等教育是人民能夠依照自己興趣、發展、需求而決定是否要讀。國家社會的進步,人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高 等教育則是培育人才的搖籃。如果因為高等教育的門檻太高(例如學費),讓學子雖然有心,卻無機會受此薰陶,不 但是社會的損失,對於經濟弱勢的學生來說,也阻斷了他們翻身的機會。另外,高等教育有成績門檻去篩選學生是否 合適就讀,這合情合理。但我認為,知識的分享、易取得也很重要,假設某學生雖然考不上醫科,但對於醫學興趣濃 厚,高等教育應該要有學習的管道(例如增能學程、線上學習等)讓這種情況的學生也有接觸醫科知識的機會。 二、高等教育應為全面發展的 有多少人在畢業之後是從事本科系相關的工作呢?並不盡然所有中文系畢業的學生都會當編輯;也不見得所有園 藝系的學生未來都會蒔花弄草。正因為我們無法預見未來的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在本科系的專長學科之外,必須充 實其它實用的能力,諸如普遍認為重要的外語能力,甚至是求生技巧、人際溝通技巧、說話表達技巧、職場倫理等也 都是未來可以學以致用的能力。很多大學將這類的課程劃入通識課程中,立意良好,但不宜做太多的限制,細到各領 域要修幾學分都規定,則又過於強制,連通識課的自主性都如此限制豈不是和義務教育時相去不遠嗎? 三、高等教育的價值不該只在於文憑 社會上有不少人認為「名校加持的文憑能夠替未來加分」。雖不能否認這樣的想法,但是當求學為的不是知識而 是學校光環的時候,這樣的高等教育還有多少意義呢?更基礎一點來說,當學生只想拿到大學文憑以便在社會上安身 立命,就會有「混畢業」的想法產生,這樣的心態導致了翹課、課堂睡覺等亂象。高等教育不該這樣浪費,學生應有 自覺,既然享受高等教育資源就得學到東西;教育者也必須反思這樣的教育可以給學生什麼,讓高等教育回歸它該有 的價值。 高等教育是雙向的,唯有良好的體制、完善的資源,配合上學習者的正確心態、實踐努力,才能達到好的成果。 棄絕一昧地批評,讓各方意見有理性的溝通、意見交換,想必不失為一個好的開端。 95

活動手冊.indd 95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謝慧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三年級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自治會會長

高教危機:資源緊縮與分配不正義 甫任學生會會長,我與夥伴們在校內進行許多意見蒐集與實況調查,從開學後兩周的選課期間,同學反應各 項課程有開課不足的問題,導致學生修課困難,須將原本該投注於學習的時間花在搶課、換課上;乃至校園空間 設備的的缺乏、老舊,學生活動空間彼此排擠,衍生出藉由刻板、制式化的社團評鑑競爭資源的問題;而老舊宿 舍遲遲不翻新而無法提供住宿,宿舍新建也難以實施,學生花大錢外宿,甚至不得以只能當黑戶的情形日益嚴重。 原先認為這些看似零碎、分離的問題,僅是校內資源分配不正義所造成,然而在近日學費調漲之風聲越演越 烈的情況下,逐漸意識到教育經費緊縮才是根本問題,因此我們在 10/15 日於校園內掛起「反教育商品化,捍衛 高教尊嚴」的大布條,呼籲各界關注,同時也是響應國際學生運動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vement) 這個串連平臺 發起的全球教育罷工串聯行動。 近 20 年來,世界各國政府逐年刪減教育經費,造成教育的私有化及商品化,市場已然成為主導教育變遷及發 展的主要驅力,高等教育尊嚴盡失。這樣的趨勢逼迫各大學必須四處自尋財路,除了募款、貸款、引進商家,甚 至要調漲學雜費、住宿費,並且逐年減低對學生活動的經費補助。第一個受害者就是學生,付出更高的成本接受 教育,起薪卻沒有調漲,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學生及家庭根本無法負擔這筆越來越高的支出,而儘管學費調漲, 各大學總預算仍因補助刪減而越來越少,企業蠶食鯨吞校地,在校園中開業,壓迫學生受教及活動空間,教師聘 任員額及開課經費緊縮,也危害教學品質,剝奪學生受教權;再者,政府利用大學評鑑、競爭性經費的申請等手段, 促使產學合作及大量論文生產,剝奪教師自主研究以及教學的時間,使大學淪為企業的研發工廠,學術、教育淪 為商品,教授、學生淪為廉價勞工,學術殿堂淪為營利場所。 以師大為例,學生會權益部課程小組在課程委員會議中,提案討論通識課程、教育學程、學分學程等多項課 程皆開課不足的問題,即有系主任反應各系老師退休後,校方對於曾聘專任、兼任教師的管控非常嚴格,導致各

96

活動手冊.indd 96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系所在顧及本系必選修課之餘,無力再兼顧跨系選修課程,也有處室主管表示,公務人員薪資調漲 3%,教育部卻 沒有補助,對學校來說是非常大的負擔。另外,校內原本免費的校醫、復健室都被拆掉,委外蓋成對外經營的診所, 同時促成產學合作;而在社辦數量、社團活動年年增加的情況下,社團補助經費反倒減少,社辦空間也沒有增加, 校方為了增加自籌經費,許多空間只能外包給廠商修繕、開業。 更荒謬的是,在教育市場化的趨勢下,教育部即將在成功大學、金門大學試辦大學「法人化」、「自主治理」 方案,打算把大學術殿堂改造成「企業大學」,培養服膺企業意識形態,缺乏反思、批判能力的學匠。大學成為 企業的「職業訓練所」,無酬幫企業訓練員工,還因此「沾沾自喜」。 成為師大人已經第三年,看到校園內屬於學生的空間越來越少,教學的空間越來越老舊,連最基本的學生宿 舍,其中一棟已經一整年無法開放給學生住宿,若要修繕、新建則必須貸款籌錢;反倒商業營利的場所越來越多, 店家年年進駐,價格並不平實,一般學生負擔不起。而師生盡情徜徉知識之海的景況也不多見,虛浮的評鑑和凡 事以市場利益為取向的產學合作取代了對真理的追求、對於教學相長的熱誠。究竟我們理想中的大學是什麼樣子? 或許是一個讓我們學會獨立、批判性思考,進而對現況做出反思與行動的場域,或許是一個讓我們能夠安心、自 由追求知識,盡情發展各領域學術研究的殿堂;而這些理想,如今似乎已經模糊不清。

97

活動手冊.indd 97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王柏仁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三年級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高教觀點 我個人認為高等教育不須普及。為何有這樣的想法?從小到大家裡、學校老師總是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就是要 好好念書,然後被告知上大學以後就可以開始玩、享受大學生涯。 就像「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但真的是進大學以後就可以由你玩四年嗎?我的親身經歷並不是這樣。剛 上大學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鮮,跟新朋友去玩、參加很多社團等等,時間完全由自己掌握;,但身為土木系的學生, 必修課程、核心能力是相當重要的,修課數也須達到 140 多個學分才可以畢業,但是有個跟我同屆的同學在大一 上就被 21(1/2 個總學科不及格 ) 一次,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但是再想一想,如果都認真上課會被當嗎 ? 我想機 率相當低。但是有很多同學就是因為自由了就開始玩樂,那你念大學有什麼用 ? 亞洲國家學歐美的教育方式很好,但是學半套就很誇張。但在臺灣這個環境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讀書考試,從 小學到大學無限迴圈。有幾次我很認真的問同班同學你為什麼要念大學?為什麼要念土木系?我同學回答:我不 知道呀!反正分數到就先念。我很想告訴他們乾脆回家吧 ! 不要在這裡浪費時間了。 我認為最近政府在推行的 12 年國教根本是個很爛的政策,希望用大家都有高中畢業的學歷來提升整體水準, 但是有些人從小就不喜歡念書,喜歡做其他有興趣的事情,念完小學可能就已經是他的極限,還硬被政府逼得再 多花 6 年時間唸完高中,他真的快樂嗎?真的有吸收嗎?還是只是浪費國家資源?最近吵得火熱的話題無非是清 大學生質詢教育部長,以及臺大法律畢業生月薪 22K 這些問題都繞著高等教育打轉,而一切的源頭就是高等教育 惹的禍。我認為如果不廣設大學,就不會有 7 分上大學的事件、不會有大學畢業生連開根號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事 情、也就不會有大學畢業生只領 22K 的事情發生。

98

活動手冊.indd 98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我認為萬丈高樓起樓平地起,不先做較低層的工作又怎麼會有經驗跟領高薪的機會?我本身是土木系的學生, 但因家父工作的關係曾在工地打工過 ( 弱電系統 ),我發現工地裡的工人平均月收入都是 6 萬以上,誰說砌磚、綁 鋼筋不會賺錢?工地最底層的臨時工一天就是 1500 起跳,不先從低層做起怎麼會學到經驗又怎麼有能力創業 ? 以 上是我所經歷過的真人真事。 我想高等教育下的產物有大部分都只是在浪費資源,廣設大學的結果就是讓真正想要學習的學生資源變少, 而不想念書但只為文憑的學生就這樣占用資源,畢業後成了什麼都不會只能領 22K 的大學生,這樣對國家未來真 的有幫助嗎?大學畢業工作真的這麼難找嗎?我想不是的,只是看學生願不願意去做而已。總而言之我認為不需 要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設越多,國家競爭力就相對越低,薪水就越低,故高等教育不是人人所需要的,把資源留 給真正想要用的人,才是上策。

99

活動手冊.indd 99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李逸堂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系三年級 /SHS 中區論壇學生代表

高教觀點 臺灣的國民教育程度普及一向是政府引以為傲的部分,也是政策努力的方向; 近幾年的大學高等教育錄取率 不斷提高,卻逐漸引起社會觀感不佳,大家關注的焦點已不再只是表面上的數字,而是許多更深一層的問題,在 經濟不景氣的當下,一些教育的固有思想屢屢遭受挑戰,身為高等教育的受惠者,更是要在此時提出學生的意見, 讓政策制定者有更多的聲音可以參考。 在進入大學後,感受最深的第一件事就是選課了,相對於上一個求學階段的制式化課表,大學課表雖有必修 的設計,但其他的課程仍是可以自行安排,如通識、體育等等,對於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是很好的訓練;其中通 識教育是大學和高中差別相當大的一部分,也是體現大學”自由”氣息、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典範,但部分 學校通識數目、種類太少,間接影響學生權益,同時我也希望通識的定義可以更廣泛,不僅僅是學術上的通識, 更可以包含到一切有專門學問的課程,如演講、人際關係…等,更生活化、跟著時代走的通識課。 至於系上必修部分,許多的課程仍以考試當作評分標準,或許最公平,但不一定能測驗出學生對這門課程的 了解程度及興趣,如果教授能加入其他評分標準如 : 報告、實驗、作業等,利用不同面向的方式來測試學生的程度, 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出創意思維,這些不都是未來加強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嗎 ? 而到了三年級後也發現目前大學的課程大部分仍偏向學術方面,可能對一些大學畢業就想投入職場的學生來 說,初入職場可能還需要一些適應期,我了解大學本來設立的目的就是學術研究、知識傳遞,但如果能在高年級 多設立一些講演課,請業界人士來分享經驗,作為產、學界溝通的橋樑,讓學生提早了解產業現況,對未來規劃 才會有更明確的方向;同時在寒暑假也可以開放企業短期實習,讓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先試試看。 以上幾點都是我們大學生的感想,或許還有思慮不周的地方,以及還有許多尚未提到但很重要的部分待其他 人補充,我想教育是百年大計,他的改變是巨大且緩慢的,唯有持續不停的修正,才能培養出更有競爭力的下一 代,讓我們為下個世代的孩子建立教育典範,期待臺灣的高等教育能更上一層樓。

100

活動手冊.indd 100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學生團觀點 陳信仲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三年級 / 東海人間工作坊 宣傳幹部

對於高等教育的觀點 近年來,由於大學學雜費的調漲,使得私立大學學生的處境更為艱難。除了平日必須負擔的課業之外,私校 大學學生更必須身兼多職、兼差打工來賺取平日所需。在這樣疲於奔命、勞累學習外,還必須多花心思在人際交 往與打理平日的校園生活,如此一來,大學的意義早就與昔日大不相同。 人間工作坊的長年來的理念是關心校園事務,以校園為洞察社會、批判社會的起始點,高等教育的流變也是 我們密切注意的課題。高等教育如何在當今自由市場運作的機制底下,從一種人生理想的學習階段,變為勞累奔 波的職業訓練所?又,高等教育如何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下,變成一種複製階級的壓迫結構?這些都是我 們必須探討的。 基於上述的觀察,奠定了我們對於教育公共化的理念,我們認為,教育應當要公共化,透過民主、自主的參 與和管理,將教育成果公共分享。並併斥以商品化為主的市場邏輯,高額的學費已變成這一世代學生的夢魘。我 們更要分析現況,思索如何在職業訓練所的迷思當中殺出一條血路,收回高等教育故有的精神與意義。 然後,我們要回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出路與教育在社會當中的意義,我們相信,最終唯有公平的稅制、合理的 勞動薪資與環境、教育公共化,才可以讓高等教育變成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的基本權利,而且這樣的權利是 真正的自由選擇,不是富人上得了、窮人讀不起的偽善選擇。

101

活動手冊.indd 101

12/12/24 下午12:39


學生團觀點 程士華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 / 輔仁大學黑水溝社員

高等教育觀點 臺灣的高等教育已經幾乎屬於實質上的國民教育,雖然往好處看是全體教育水準的提升,但是事情的另一個 面向,卻是顯現我們社會上大部份的人的生命都被綁在校園環境裡面,而且由於就業市場的進入或升遷門檻已普 遍提升至大專院校畢業,換句話說我們幾乎是沒有什麼其他選項,唯有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出來才會始獲 得被當作一般人看待的資格。 在這樣的情況底下,當高等教育幾乎作為一種不得不為的選擇,我們的檯面上的幾個政黨和主流媒體卻已經 壟斷了資訊,把必須去談的公共化的層面隱而不談,整個教育政策制定和報章輿論卻只見市場機制底下的經濟邏 輯討論,既誤把高等教育當成個人選擇,又在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上,用競爭的方式去追求虛幻、缺乏實益、沒 有公信力的國際排名。從分配上造成浪費,更在發展上走錯方向。 另一方面,教學上也受到這樣的市場邏輯所干涉,個別學科的專業領域因此受到影響而有所消長,包括總體 高教經費的分配、各校校內資源的分配乃至個人修讀科系的選擇,都被市場競爭優勢光環的虛假意識所干擾,會 驅向看起來較易就業、賺錢的科系(實際上以總體數據來看,比例差異卻不大),因此排擠到名目上比較沒那麼 好看(符合市場邏輯)的科系資源。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還有很大的問題在於勞動意識的培養,這是多數的科系中都會忽略的層面,社會中勞動 的涵蓋範圍很廣,工人、服務生、農民、廚師、工程師、教職、管理職、行政職,通通都是勞動者,但是錯誤的 認知卻會讓這些勞動者們失去爭取勞動權益的意識。高等教育當中缺乏這一塊,會連帶著影響臺灣整體就業市場 的勞動條件以及限縮經濟發展。

102

活動手冊.indd 102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Forum××SHS SHS 教授囧很大公共論壇 跨科際平臺短講

103

活動手冊.indd 103

12/12/24 下午12:39


Platform × SHS 2012 計畫成果發表 總召|陳竹亭 策畫|黃鈺婷

Forum×SHS 2012 公共論壇 籌備委員|陳竹亭、孫效智、蘇玉帡、胡怡 策畫|夏倬慧

Platform×Forum×SHS 2012 計畫成果發表暨公共論壇 宣傳|楊玲、夏倬慧 工作團隊|林玉枝、劉智慧、李佩珊、蘇玲玉、簡于鈞、 王馨怡、徐希政、侯翔仁、洪銘駿、王菖茂、謝宜穎、 施俊元

Platform×Forum×SHS 2012 活動手冊 發行人|陳竹亭 發行單位| SHS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地址| 106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 化學系 581 室 ) 電話| 02-33668653 主編|黃鈺婷 編輯團隊 推動辦公室|唐功培、楊玲、蘇玲玉 課程平臺|陳安琪、賴佳旻、吳姿瑩 北區論壇|陳慧芳 中區論壇|牛奕璿、周韻華、鄭心潔 桃竹苗論壇|徐銘謙、謝文娟、郭彥伯 達人學苑|盧悅文、黃美順、鄭如筌 數位平臺|蔡怡鈴、章銘升、林立、林欣穎 中區推動中心|杜亞潔 南區推動中心|朱芝雲 傳播案|陳雅甄 教授冏很大公共論壇|簡于鈞、夏倬慧 美術設計|生形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臺北市臨沂街 19 巷 17 號 1 樓 電話| 02-33225095

活動手冊.indd 104

12/12/24 下午12:3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