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與現代性」系列講座(三) 陳文松:「夾縫中的「殖民地青年」──臺灣人協力者與反抗者的多元面貌」講座投影片

Page 1

夾縫中的「殖民地青年」──台灣人協力者 與反抗者的多元面貌 陳文松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文化後視鏡──殖民地與近代性 2015.5.29(五)19:00-20:30 台大出 版中心、政大出版中心、後門咖啡 主辦


開場白  今天的演講內容,都在書中可以找得到,所以我覺得也許不必像上

課般或研討會般,製作書介般的ppt。而是以本書的作者而不是學 校的老師,在這個典雅的咖啡廳,與讀者進行最真誠的對話與分享。 至於對話與分享的內容,除了本書的內容之外,毋寧更是讓過去的 歷史人物與場景重生,透過我來向各位述說;同時也將這本書誕生 的過程以及作者撰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來與各位分享。因此, 我想從以下八個面向來談起:


1.從現實社會出發的歷史研究與動機 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編輯助理,台籍日本兵座談會。  留學夢忽然實現,寫就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的研究計畫申請書,東

京大學入學。


2.從後往前追溯的研究過程  入手:1930年代之後的青年團與台籍日本兵。(1988)  碩士論文:「青年的爭奪」:1920年代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新設與後

藤文夫。(2001)

 博士論文:殖民統治時期(清末到戰後初期)(2008)


《臺灣青年》創辦時期的核心人物(出處: 《臺灣民報》第67號,1925年8月26日)


3.從官方文書檔案,到文學小說、私人書信 檔案。  府文教局設立與官製青年團活動的史料搜尋:日本青年館、東京大

學教養學部九號館(外國語圖書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國會圖 書館。

 吳濁流的自傳體回憶錄(殖民地統治下一位國語學校畢業生的全紀

錄),開始閱讀台灣新文學的史料文獻。


1925年由全日本的青年出錢出力完成的日本 青年館


後藤文夫卸任臺灣總督府總務長官後,出任大日本聯合青 年團日本青年館理事長後,與「日本青年團之父」田澤義 鋪的合照。


1922年5月14日生駒高常寄給下村宏的書信。(出處: 〈下村宏文書〉,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憲政資料室所藏。)


臺灣總督府所編教科書當中,首次出現〈青年會〉的課文 (出處:《中等教科國語讀本》,1921年)


「臺灣青年」徐慶祥所發表〈獎勵地方青年團〉設立的文 章。(出處:《臺灣青年》第1卷第5號,1920年12月。)


1926參加日本本土第一屆青年團指導者養成講習會之唯一 臺灣人會員,為來自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的王吟貴。(出 處:《青年》第11卷10月號,1926年10月)


1928年1月首次由大日本聯合青年團與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合 辦之第二屆青年團指導者講習會,於北部淡水海岸舉行, 圖為升旗典禮之情況。


4.從現代台灣文學到古典文學 ,結合文史與 跨領域的研究。  櫟社的社會網絡,結合歷史與文學,以及社會學理論的歷史詮釋。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天野郁夫《學歷的社會史》等。

 與目前作者所從事日記史料之研究,可說是最早的淵源。


5.從上層到下層探索的回歸過程。  從殖民政策推動到地域社會的教育、教化政策的落實情況與影響,

從台灣青年再到炎峰青年。


6.美麗的驚喜與煩惱──草屯洪玉麟文書的 發現。  2002年-2005年,利用寒暑假期間回台灣進行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

結識洪育綸先生;2005年-2008年,2005年因時任南投縣文化局長 李西勳先生之引介,結識梁志忠先生。發現炎峰青年會與草屯洪玉 麟文書。從驚喜到煩惱,到撰寫完成博士論文第二部。


1898年3月31日臺中國語傳習所〈應募者心得規則〉及〈入學願 書〉(出處:《日治初期草屯地方文書》,筆者翻拍)。



出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7/C0/9C.HTML

(2011/11/24瀏覽)。作者不詳(日治時期1914年)

 洪玉麟


首任南投辨務署署長(此為升任斗六廳長時所照)。出處:臺 南新報社,《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市:同社出版,1907年。


草鞋墩公學校第二屆(1905年〔按:應為1903年〕)畢業 生與校長渥美寛藏和教員的合影。


草鞋墩公學校第一屆唯一的畢業生洪元煌, 後來成為1920年代非武裝抗日運動的領導者。


7.跨越政權、跨越語言不同世代的研究。  從科舉造士到「新領土經營者」、次世代社會的擔當者,犧牲報國

的皇國青年;戰後的不同命運。一個青年集團史的連續,以及與不 同世代的交錯,承載著殖民政府與地域社會的雙重責任與壓力。


殖民地教育的發源地——芝山巖學堂全景


臺灣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學生合照(出處:草屯洪育綸先生提供, 照片中央為洪育綸先生之父洪深坑。)


國語學校學生内地修學旅行東照宮前合照 (出處:洪育綸先生提供)


1924年8月14日新高山(玉山)登頂(出處: 洪育綸先生提供)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創刊號 封面(出處:同誌第1號,1899年2月)


「本島生內地旅行日誌」及執筆者名單。 (出處:《校友會雜誌》22號,1907年。)


8.從政策史、地域史、家族史,在到個人生 命史的研究。  殖民政府「青年」教化政策的變遷,草屯地域社會的變遷(跨區域

的連結),草屯洪氏一族的不同面貌,炎峰青年(洪元煌的一生)。

 本書的論述結構、概念與主要相關人物一覽表:




1915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第十期畢業生戰後 的同學會活動,以及1964年、1972年「題名錄」。(出處:故 事——活水來冊房,HTTP://GUSHI.TW/ARCHIVES/2208,2014/12/1最後造訪。)


國語學校嘉義同窗會發會式紀念攝影


1935年8月18日新竹國師同窗會第一回總會 記念(含名簿)


跟當時升學熱相關的補健強身廣告,屢屢見 於報端之一例。《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新民報日刊發行之堅強陣容(出處:《臺灣新民報》 第410號,1932年4月9日,第五版。筆者翻拍)。


原臺灣總督府彰化青年師範學校學生、《濁流三部曲》的 作者鍾肇政(於桃園縣龍潭鄉自宅,筆者拍攝)


總結與討論  1.「青年」是近代國家民族主義的孿生子,更是民族主義的主要推

手,也是(殖民)現代性的主要媒介(載體)。

 2.日本半世紀的殖民統治,造就了「台灣青年」,同時也培育更多

官方民族主義的「殖民地青年」。這樣的模式,也在地域社會中被 複製。這種政治龜裂並未因戰爭而停息,反而搓破了原已結疤的傷 口,再度撕裂。

 3.沒想到,這種異民族間的政治龜裂,戰後初期竟也被國民政府所

「接收」套用,且更徹底,導致台灣社會雖已同「族」卻又異夢。

 4.不管「青年」隨著不同世代、不同政權有著不同的定義、扮演不

同角色,但與台灣這塊土地的命運,始終密不可分。


謝謝聆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 (曹操〈短歌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