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布瑞納──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線上試閱

Page 1



審訂者序

一場午後的談話,孕育了這本書的誕生。 就在 2002 年深秋的一個下午,也是我待在英國進行博士後研 究的尾聲,我回到劍橋大學,向我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邁可.艾 肯姆(Michael Akam)院士辭行,感謝他的啟蒙、鼓勵、照顧。 沒想到他那天特別有詩意,邀我到遺傳系附近的彭布羅克學院 (Pembroke College)聊聊。面對綠草如茵的花園,我們坐在視角 最佳的木製椅,印象中還有溫暖的陽光,以及盛開的花朵,一起 加入我們,好不愜意。 突 然, 邁 可 對 我 說:「 俊 哲, 有 沒 有 想 問 的? 什 麼 都 可 以 問!」 我想了想,對他說:「邁可,從小到大我有個心結 —是不 是喜歡念生物的人,通常較不聰明?我熱愛生物學,但在我受教 育的過程,讀生物時被迫要背一大堆東西,而且經常是我讀不懂 的。可是這幾年來,我看你和好幾位厲害的發育生物學家真的蠻 聰明的,也聞不到你們有遜色的味道;看來,喜歡念生物並沒有 比較笨。不過,我心中仍有這道陰影。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邁可面帶微笑,率性地對我說:「當然,我不認為我們比較 笨!」 既然話匣子打開了,我就接著問:「那麼,你認為在生物學領


iv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域有天才嗎?如果有,您心目中的天才是誰?」 邁可停頓了一下,似乎被這個問題困住了。他清了清喉嚨, 以 他 慣 有 的 英 國 腔 說 道:「 好 問 題, 讓 我 想 一 下 ……, 如 果 你 要我提名一位天才,而他仍在世,那一定就是西德尼.布瑞納 (Sydney Brenner)!」 記憶中,我沒有很積極地繼續追問「為什麼?」但我完全不 意外這個答案,因為我聽過好幾次邁可提及他和布瑞納共事的經 驗,而且他都愈講愈興奮。「你要能教,才能真懂!」是邁可轉述 他從布瑞納的領受中,最能打動我的!另外,「笑聲不斷」或「哄 堂大笑」似乎已成布瑞納演講的註冊商標。多位學界朋友,也都 曾向我分享他們體驗過的「布氏熱情」,連發明 DNA 指紋(DNA fingerprinting)的艾列克.傑弗瑞(Alec Jeffreys)爵士,都曾向 我描述他聽布瑞納演講時的那種愉悅和興奮。我沒有現場聽過布 瑞納的演講,但都還可被這種二手傳播的熱情所感染,足見其魅 力。奇妙的是,大家都說布瑞納的演講很好笑、有趣,但我從沒 聽過有人批評他的演講很膚淺。 我未曾預期在返臺前,會與邁可有那場午後的約會;也未曾 預料,二十年後能有幸來臺大出版中心服務。這兩個相隔二十年 的巧合,竟促使布瑞納的學思歷程得以原汁原味地用中文翻譯、 發 行。 我 必 須 承 認, 審 訂《 基 因 巨 擘 的 科 學 人 生 》(My Life in Science)這本書的確不易—分子生物學和中文都被精疲力盡地 用了一番。然而看到 2019 年已逝的布瑞納,其風範又得以活靈活 現地呈現在華語世界,內心實則充滿感恩,更多了一份興奮。


審訂者序

希望布瑞納對生物學的洞見、真誠、熱情,能啟發與激勵仍 深陷實驗挫折當中的許多師生。謹此祝福! 張俊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2022. 7. 18

v



1953 年, 透 過 富 蘭 克 林(Rosalind Franklin)、 華 生(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等科學家的研究,DNA 的雙螺 旋結構首次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劃時代的發現,為二十世紀後 半生物學研究,史無前例的爆發式成長揭開了序幕。隨著 DNA 結構的解析,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基因」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DNA 如何記錄遺傳資訊,又如何利用這些資訊打造生命?在這 些生物學最基本、最關鍵的問題上,很多人認為:西德尼.布瑞 納(Sydney Brenner,1927-2019)的貢獻足可與達爾文、孟德爾 並列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1994 年,倫敦大學的發育生 物學大師劉易斯.沃爾珀特(Lewis Wolpert)為布瑞納做了長達 十五小時的錄影訪談。《西德尼.布瑞納—基因巨擘的科學人 生》即是根據此訪談,忠實重現布瑞納的談話內容,堪稱是瞭解 一代科學巨人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讀者朋友們在進入布瑞納的科學成就之前,首先必須瞭解 1950 年代初期生物學的樣貌。雖然當時生物化學的進展已可描 繪出包括光合作用、醣解作用等由酵素所驅動的基本細胞生理現 象,但對於二十世紀初由孟德爾遺傳學所揭示的「基因」概念, 卻仍無法在核酸化學上有明顯進展。當 DNA 的雙螺旋結構被解 開的狂喜冷卻之後,很多人立刻意識到,這並無法告訴我們什麼 是基因,而基因又如何告訴細胞如何製造出包括酵素在內,得


viii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以實現各種生理功能的蛋白質。這兩大問題包含:(1)如果由 A (adenine)、T(thymine)、C(cytosine)、G(guanine) 等 四 種 鹼基核苷酸所組成的 DNA 攜帶某種「資訊」 ,使細胞得以根據此 資訊製造出各種不同的蛋白質,那這些資訊「編碼」(coding) 的方式是什麼?(2)在合成蛋白質的過程中,除了儲存資訊的 DNA,還需不需要其他的中介物質(intermediate)? 和多數當時的生物學家不同的是,布瑞納以遺傳學的方式試 著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所謂「遺傳學的方式」,是指收集大量(自 然發生或人為)的突變生物,分析它們外顯的特質,也就是所謂 的「表現型(phenotype)」,藉此瞭解生物學的現象。因為 DNA 的結構是以 X 射線晶體繞射的資訊來解析,不難想像多數人也 試著想以化學或生化學的方法來解開 DNA 的基因編碼之謎。雖 然布瑞納在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195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專精化 學,布瑞納卻一直對細菌和噬菌體(一種會感染細菌的病毒)的 遺傳學比較有興趣。基因的「編碼」問題盤據在布瑞納的心中已 經很久,他也清楚知道某幾種編碼方式是行不通的。利用化學藥 劑隨機在噬菌體的 DNA 中製造核苷酸的單點突變,布瑞納發現: 當刪除(或插入)一個或兩個核苷酸時,會改變讀取基因資訊 的方式;但如缺少或多餘的核苷酸單元數量為三,則資訊的讀取 在改變處之外的地方不受影響。根據這個實驗結果,布瑞納得到 正確的結論:基因的編碼方式,是由三個核苷酸組成一個密碼子 (codon),對應到一個特定的胺基酸。這個實驗不僅精妙絕倫, 還有一種幾近數學的簡潔美感,著實為遺傳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關 於 第 二 個 問 題: 從 DNA 到 合 成 蛋 白 質 的 過 程 中, 是 否


有中介物的存在?布瑞納和法國分子生物學家賈克伯(François Jacob)合作,在專長放射性同位素實驗的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梅瑟 森(Matthew Meselson)協助下,以放射性磷標記出數量極少但時 序與位置完全吻合 DNA 與蛋白合成之間的新核醣核酸(RNA) 分 子, 證 明 了 信 使 RNA(messenger RNA, 簡 稱 mRNA) 的 存 在。這個實驗確立了廣為人知的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DNA 把 資 訊 轉 錄(transcribe) 到 mRNA,mRNA 再 把 這些資訊轉譯(translate)為蛋白質。mRNA 的重要性歷久彌新, 拜新冠肺炎疫苗的創新突破所賜,現在就連普羅大眾也能很自然 地隨口說出「mRNA」這個字眼。認真回溯起來,不能不感謝布 瑞納、賈克伯等人的偉大貢獻。 古典物理學解釋了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物理現象。在十九世 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探索兩種極端尺度下的物理問 題:在極微小尺度下,探索物質的基本組成,進而發展出量子力 學和基本粒子物理;在超巨大尺度下,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最具代表性者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我們把近代生物學與 物理學的發展做個類比,孟德爾的遺傳學解釋了我們周遭生物特 徵的繁衍與散布,近似古典物理學的尺度;達爾文的演化理論試 著解釋漫長時空下的生物演變,近似相對論的尺度;而布瑞納等 人所開創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則是試著回答生命 在最小尺度下的基本組成,精神上與量子力學似有共通之處。 在 1960 年代初期,布瑞納認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基本的問題 已經得到解決,或正在可預期解決的道路上順利開展。於是他開 始思索,如何拿超小尺度下的基因與分子理論,來回答生物的發 育、生理與細胞功能等問題。也就是說,以分子生物學的觀點,

ix


x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重新在分子層次描繪細胞功能運作。這當中他最感興趣的是神經 系統的發育與功能。很顯然要回答這些問題,他需要多細胞生物 的個體,但布瑞納過往在遺傳學上的經驗告訴他,這個拿來當 「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的多細胞生物,又必須具有細菌 或噬菌體的特色—繁殖迅速、構造簡單、易於操作與保存突變 種。 經 過 許 多 摸 索 嘗 試, 布 瑞 納 找 到 了 秀 麗 隱 桿 線 蟲 (Caenorhabditis elegans)作為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為雌雄同 體,可以自體受精,不像果蠅或小鼠需不斷靠雄體和雌體進行交 配才得以存續;加上成長週期短、可藉由冷凍長期保存等特性, 完全符合布瑞納「具有大腸桿菌特色的多細胞生物」這個要求。 但也由於多細胞生物在細胞數量、種類、組織結構、生理作用等 各層面的複雜度遠超過細菌和噬菌體這類單細胞或次細胞的微生 物,布瑞納深覺不能再只靠他自己單打獨鬥,而需網羅包括電子 顯微鏡專家、數學家、計算機學家等不同領域的人才,加上一大 批亟欲在新領域大顯身手的博士後研究員,對線蟲進行了極為緻 密而深入的解析,因而奠定了線蟲作為當代最重要的一種模式生 物。 布瑞納自承早期關於基因密碼的解析是他最傑出的科學 成就,而開拓線蟲領域比較像是一種「科學產業」(industry of science)。不過,就算布瑞納自謙在線蟲領域的工作比較接近工 具開發的性質,也如他自己曾說過的「科學的進展經常是先有了 新的工具,帶來了新的想法,最後才創造了新的知識」那樣, 線蟲不僅和果蠅並駕齊驅,將古典發育生物學(又稱胚胎學) 革新成為「發育遺傳學」(developmental genetics),更在細胞凋


亡(apoptosis)、 微 RNA(microRNA)、 老 化 與 壽 命(aging & longevity)等領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布瑞納等人在 1986 年出 版了線蟲所有神經細胞迴路連結的電子顯微鏡解析結果,是目前 唯一神經系統被完整描繪到單一突觸解析度的多細胞生物,為認 知與行為的研究奠定了神經線路(neuronal wiring)的基礎。在 1994 年,線蟲成為第一個在活體發出水母綠色螢光蛋白的基因改 造生物,徹底改變了所有多細胞生物研究的面貌。在 1998 年,線 蟲還成為第一個完成全基因體定序的多細胞生物,比起人類全基 因體定序初稿完成,早了三年。 我們可以帶著些許懷舊的浪漫情懷,回想 1953 年在劍橋卡 文迪許實驗室初睹 DNA 雙螺旋結構的布瑞納—從尋找基因的 編碼方式,到透過基因來瞭解生命!然而擺在布瑞納眼前的,永 遠不會是過往的風景,而是對下一段科學冒險的無窮想像。事實 上,本次訪談於 1994 年完成,但布瑞納之後又繼續在生物資訊 (bioinformatics)等新領域探索,甚至接受李光耀總理和小泉純 一郎首相之邀,為新加坡和日本擘劃全新的研究機構,才有了 A*STAR 和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等世界頂尖研究所的誕 生。對行政工作避之唯恐不及的布瑞納,甚至還擔任了 OIST 的首 任校長! 於 2002 年,布瑞納和他曾指導的兩位博士後研究員約翰.薩 爾斯頓(John Sulston)及羅伯特.霍維茨(H. Robert Horvitz) ,共 同因他們在線蟲領域的偉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因發現 RNA 干擾(RNA interference)獲 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安德魯.費爾(Andrew Fire),以及把水母綠色

xi


xii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螢光蛋白轉殖到線蟲而獲頒 2008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馬丁.查爾菲 (Martin Chalfie) ,也都是布瑞納所指導過的博士後研究員。「天 才的學徒」一詞,在布瑞納與他學生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驗證。 雖然本書第二章至第九章有關基因、遺傳等較為專門的觀念 論證,對不諳生物學的一般讀者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然而, 布瑞納幽默的言辭和絕妙的比喻,仍讓閱讀本書成為一個愉悅的 經驗。第十章的「後記」不僅是一般讀者最容易理解的章節,更 是所有科學研究者所應細讀深思的。布瑞納明確指出,實驗室為 了獲取資金而誇大研究成果,甚至造假;還有,研究者為了登上 「不知何故變得流行的期刊」而爭鬧不休等問題,將使得以研究 生和博士後研究員為主的學術研究體系,面臨無法永續經營的困 境。環顧我們目前科學界的處境,不得不驚嘆布瑞納對科學界弊 端所下之預言,竟有如他的基因研究那般的精確! 布 瑞 納 曾 以 下 棋 來 比 喻 研 究 的 不 同 階 段: 開 局(opening game)、中盤(middle game)以及終局(end game)。他說自己最 擅長也最喜歡開局,因為一旦打開了新的局面,隨著越來越多人 加入這個領域,競爭湧現,他就漸漸失去興趣,再往他處去找尋 下一個樂趣。所以布瑞納在第九章中說,「當你知道得太多,對那 個學科來說其實相當危險,因為你可能會遏止他人的原創性」。因 此他認為最好的科學家會「頻繁地轉換學科」! 本文作者之一(吳益群)跟隨查爾菲和霍維茨修讀碩、博 士學位,另一位(潘俊良)的博士指導教授強.葛瑞格(Gian Garriga)則師事霍維茨做博士後研究;不怕往自己臉上貼金的


話,我們也可以自詡為布瑞納的徒孫了。雖然我們也許只能在祖 師爺爺所謂的「中盤」某處為科學貢獻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還 望有志於科學的年輕人,勇往向前,為研究帶來更多的「開局」。 潘俊良(臺大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 吳益群(臺大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xiii



審訂者序 張俊哲

iii

vii

讀 潘俊良、吳益群

1

第一章

故鄉南非

3

第二章

看見 DNA

23

第三章

往返美國

45

第四章

發現 mRNA

65

第五章

解開遺傳密碼

91

第六章

DNA 複製剖析

109

第七章

高等生物的挑戰

119

第八章

如何在秀麗隱桿線蟲身上研究分子生物學

139

第九章

遺傳學的演化與演化的遺傳學

153

第十章

後記

175

193

201



二十世紀下半葉被視為生物學史上最偉大的時期,而西德 尼.布瑞納(Sydney Brenner)正是這個黃金時期最主要的貢獻者 之一。本書是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解剖 學與發育生物學系的生物應用醫學教授劉易斯.沃爾珀特(Lewis Wolpert)整理十五小時布瑞納的自傳影片講述內容後,謄錄而 成。在編撰謄錄過程中,我們努力想要在布瑞納這位二十世紀傑 出生物學家的身上捕捉亮點,希望為他悠久而多產的職涯留下紀 錄。我們試著盡力描繪他的樣貌:機智幽默、無比堅毅、反對傳 統思維,並且對生物學的各個不同層面都抱持深刻的見解。 我們盡可能保留布瑞納所說的原有字句,但為了讓本書保有 連貫性,埃羅爾.弗里德伯格(Errol Friedberg)添加了一些連結 與說明段落(以仿宋體呈現)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獨特的見 解,使得無論是否身為生物學家,都得以瞭解身處生物學特殊核 心時代的感受。 Errol C. Friedberg and Eleanor Lawrence


2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我認為我們對生命系統(living systems)最重要的瞭解,是 生命系統擁有基因。正是透過基因,一個生命系統才能繁衍出與 其相似的後代。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 說過,關於物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物質是由原子(atoms)所 構成的。他也指出,關於生命系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命系統 只是物質的一部分,而且是由原子所構成的。然而,我認為關於 生命系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命擁有基因,且所有關於生命系 統的解釋都必須透過基因。因為從基因的角度來觀察生命,肯定 是人類最古老的觀察方式—想像第一次有知覺的生物會在自然 世界裡環顧周遭,發覺植物會長出與其類似的植物,人類會生出 人類,跳蚤也會生出跳蚤。簡而言之,發現產出與之相似者就是 最古老的生物學觀察。科學已經成就的,就是告訴我們會發生這 種情況,正是因為生物中含有基因,而未來的生物也在他們身上 好似以某些方法留下了基因,代代相傳。我們正處於要解釋這些 『混沌不明』的時代。也就是說,不能再說不知為何,而是要說 明為何如此。」

Sydney Brenner

Cambridge, 1994


第一章

故鄉南非



第一章

故鄉南非

二十世紀以兩次根本性的科學革命為特徵,一次是物理革 命,另一次則是生物革命,它們塑造了人類新發現的樣貌。 前者的關鍵,在於原子與其深藏的秘密,後者的關鍵則在於 基因的結構與運作。西德尼.布瑞納雖然出生在南非,卻是 在英國度過他大部分的科學生涯。他成為這一次生物革命的 關鍵人物,更造就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 在序當中,布瑞納以物理學家對生物界的觀點,對比於自己 身為生物學家的觀點。正如生物革命「神奇社團」裡的其他 人一樣,物理學家得以切入模糊的生物細節,找到問題的核 心,並找到新解決辦法的能力,令他深受吸引。但他始終是 位實驗生物學家,紮實掌握了生物的現實。 和其他同業不同的是,他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始終是位多產 的實驗科學家,而他對生物學的貢獻,在獨創性、廣度、深 度三方面,都令人驚艷;很少有生物學家展現過這種創新實 驗的天賦。但和其他科學家相同的是,布瑞納在實驗和理 論上也遭遇多次失敗,不過他所碰觸過的領域卻都變得珍 貴。若要說有哪些科學家的成就足以榮獲諾貝爾獎(Nobel Prize),但卻從未獲獎,他絕對名列前茅。(編註:原書於 2001 年出版,布瑞納於 2002 年獲獎。) 布瑞納的獨特風格和才華受到他早年經歷的鼓舞與磨鍊。他 出生在遠離世界科學主流、偏遠地區的貧困家庭裡,造就了 他對於學識的自立自強與自律。而除了天生的才華之外,這 也讓他自小就對於所學到的一切抱持深度懷疑的精神。 一如其他東歐猶太人,布瑞納的父親(立陶宛人),在俄國十 月革命(Bolshevik Revolution)發生前那不安的幾年間,從東

5


6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歐移民,並於 1910 年抵達南非。他在美國有個姐姐,但是當 他抵達倫敦時,發現自己只負擔得起搭船到南非找哥哥的費 用,卻買不起去美國的高昂旅費。根據家鄉的小道消息,在 南非要謀生相當容易,所以他去了南非。 布瑞納的父親在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郊外的傑米斯頓 (Germiston)小鎮定居,並和一名拉脫維亞的移民結婚。他 一生都從事皮匠工作,而他的第二個孩子西德尼.布瑞納, 在 1927 年 1 月 13 日出生了。 「我們當時跟大多數人一樣,住在店後面的兩個房間裡。我依 稀記得在父親店裡玩耍的時光,也還記得占據我大多數童年時光 的皮革味。我的母親是相當正統的猶太人,但父親卻是個不折不 扣的不可知論者。他沒有任何信仰,也完全反對宗教信仰。我的 祖母和我們住在一起,只會說俄語和意第緒語(Yiddish),所以我 還小的時候,就學會了一點俄語。而當你的父母和祖母開始用俄 語談論一些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情,你一定會發現:搞清楚他們在 說什麼就變得很重要! 我父親一直工作到八十多歲。他就是那種認為不繼續工作, 就大可不必繼續活著的人。一直到他過世為止,他都完全不識 字。事實上,我父親在入籍南非的時候,還必須請一位律師來幫 他填寫表格。但是他很有語言天分,會說兩種非洲語言以及南非 語(Afrikaans)。 附近的轉角處住了一位女士,她的丈夫是裁縫師,但已經過 世了。她認識我母親在拉脫維亞的家人,而我花了很多時間陪伴 這位女士。她住在一個小房間裡,自己做飯。她放在桌上的不是 桌巾,而是報紙,正好可用來教我識字,所以我四歲的時候,就


第一章

故鄉南非

已經能夠流利地閱讀了。 我父親有個顧客,叫做麥卡尼太太(Mrs MacCartney)。我大 概四歲半的時候,她看到我在讀書,就告訴我父親,應該要把我 送去讀幼兒園。我父親告訴她,他根本負擔不起費用。因她在當 地一間教堂開了一所幼兒園,並且表示要收我入學,所以我五歲 就開始去讀幼兒園了。」 布瑞納在傑米斯頓小鎮的南非學校系統裡茁壯成長。他的聰 明才智很快就得到認可,而且整整跳了三個年級。他對一些 開心的經歷稍有模糊記憶,但對那些沒那麼令人欣喜的記憶 則更加清晰。他身材矮小(雖然結實),年紀又比同學都來得 輕,因而不得不忍受許多欺凌戲弄。 「我的成長過程讓我成為一個專業的懦夫。只要不會被欺負, 我什麼事都會答應。我認為這是得以全身而退的方法,還可以讓 我幻想要怎麼報復這些人! 我的高中有一些很糟糕的老師,比如其中一位曾要求我們打 領帶。我想我對領帶的極度厭惡,大概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的。 上他的課要是沒打領帶,他就會拿天窗的繩子綁住你的脖子,讓 你離地半公分遠,所以你不是被勒死,就是整節課都要踮著腳尖 站著!這種事在當時的南非隨處可見。 我還記得我的英文老師不喜歡我朗誦《李爾王》(King Lear) 裡一首詩的方式,而那正是我唯一記得的詩。就是在這場精彩的 說詞中,愛德蒙(Edmund)譴責自己是私生子的事實。其中滿是 『卑下』、『私生子』、『惡劣』等等字詞,以當時的年紀來說,能 夠用正確的語氣在公共場合下唸出這些詞,真是無比美好。但要

7


8

Sydney Brenner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是你冒犯了這位老師,那麼你就必須像狗一樣繞著教室爬行,並 且跪在椅子旁邊,直到你獲准坐下為止! 這些老師的教學都不是很有效。當然,這只是偏遠國家裡的 一所鄉下小學校,自然並不太具有啟發性。我在高中時期,也不 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不過我表現得不錯,總是維持在班上前 六名。但是從來沒有人指著我說:『就是他會脫穎而出。』事實證 明,那些在學校裡被認為就是贏家的人,後來都繼續過著默默 無聞的生活。這也讓後來的我認清:如果有學生帶著一等(First Class)學位來找我,他還得向我證明,只要他願意試,他也可以 拿到二等(Second Class)學位!把書上學到的東西在考試中全 部答出來並非我的強項。我明白當時我學到的化學、物理和其他 領域的一切,僅止於書上的內容,也是通過考試所真正需要的東 西。」 南非學校教育的這種狹隘地方主義(provincialism),反而激 勵了布瑞納的天賦和好奇心。自此之後,他就迅速而勤奮地 自學。 「那段日子裡,我記得最有趣的事,就是去探索公共圖書館。 書籍當中的世界對我來說,一直都很重要。當然我家裡並沒有 書,但我很快就畢業,不僅限於青少年圖書,而且可以大量閱讀 各類的書籍。我記得很清楚在早期就學時期讀過兩本屬於科學領 域的書。一本叫做《青年化學家》1(The Young Chemist),作者 是席伍德.泰勒(Sherwood Taylor),書中提供了許多進行化學實 驗的方法,所以我從十歲起就開始研究化學。當時是 1937 年,我 們搬到了一間有車庫的房子,也是在這時候,我開始認真研究化 學。當然了,要取得設備非常困難,但是我把錢省下來,每隔幾


第一章

故鄉南非

週就到當地藥局去買支試管或一些試劑。我還記得做過關於色素 的實驗。不久之後,我甚至開始研究生物化學,從葉子、花瓣等 等提取其中的天然色素。我因此發現花青素(anthocyanin)的色 素對 pH 值有反應。但不用說,我不是第一個發現的人。 讓我開始研究生物學的,是一本叫做《生命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fe)的書,由喬治.威爾斯、赫胥黎與菲利浦.威爾 斯等人所著。2 我不得不承認,那是我從公共圖書館偷來的,然 後騙他們說我弄丟了,因為當時的我根本買不起,所以我只付了 罰款!威爾斯的書涵蓋了一切有關生物學的知識,有生理學的一 切,講述生理如何運作,對於當時的我相當重要。其實那只是對 知識本身的迷戀,著迷人類有能力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面紗,喜歡 人類發現光合作用跟色素有關。我透過這種方式明白:你根本不 用問別人要怎麼做,你自己就做得到。如果你可以找到一本書, 告訴你、帶著你瞭解做事的方法,你就可以自己動手去做。我一 輩子都是如此,因為課堂上從來沒有教會我什麼。要是想學習一 門新科目,我就會找書自學,我也總是這麼建議別人。我在 1960 年代初期對電腦科學產生興趣,便開始學習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並且設計電腦程式。 按照當時慣例,其實就算身處現代,除非去上課,否則沒有 人學得到東西。只不過我沒有這種經驗,因為沒有人真的曾經教 會我什麼。因此我抱持著知識隨處可得的想法,可能是出於必 要,當然也結合了自己的興趣。要是你沒辦法買書,隨時都可以 到公共圖書館去偷,要真有必要的話!(編註:布瑞納的玩笑 話!) 幸運的是,我在一個重視學習的文化裡長大,南非的猶太移

9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Sydney Brenner西德尼.布瑞納— 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整理 ; Errorl C. Friedberg, Eleanor Lawrence編著

Lewis Wolpert

林吟貞譯. -- 初版. --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發行,2022.08 面;

公分

譯自 : My Life in science : Sydney Brenner ISBN 978-986-350-579-2(平裝) 1. CST: 傳記

2.CST: 科學家

3.CST: 分子生物學

786.818

111003146

西德尼.布瑞納—基因巨擘的科學人生 作 譯 審

者 者 訂

Sydney Brenner, Lewis Wolpert, Errorl C. Friedberg, Eleanor Lawrence 林吟貞 張俊哲

總 監 責任編輯 編輯協力 封面設計 內文排版

張俊哲 沈建佑 陳品妤 蕭伊寂 黃秋玲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金東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2022年 8 月 初版 新臺幣 36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319 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100047 臺北市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 3366-3991~3分機18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https://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472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話:(04) 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579-2 GPN:1011100302 ©2001 Science Archive Limited 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in 2001 by The Science Archive Ltd.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