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奇才來自南洋
伍連德是中國近現代醫療及衛生史的傳奇人物。1910 年 12 月,中國東北爆發鼠疫,朝野束手無策。一位來自英屬馬來亞的 華裔醫生伍連德臨危受命,率領助手來到疫區中心哈爾濱。他判 斷鼠疫經由呼吸道而非腺體傳播,力排西方專家眾議,採取隔離 防治,集中焚燒死者大體,以及佩戴口罩等方法對抗疫情。伍連 德的措施被視為離經叛道,但以後四個月裡東北鼠疫得以迅速控 制,終於撲滅。
伍連德的事蹟曾經隱沒不彰,但在 2003 年全球 SARS 病毒 爆發後逐漸重回世人記憶。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從口罩到 隔離等成為各地防疫基本要項。一百年前伍連德的東北經驗儼然 歷久而彌新。但作為後新冠時代的關鍵詞之一,「伍連德」的意 義不應止於「抗疫先驅」而已。從南洋到東北,從西學到中土, 伍連德的蹤跡橫跨歐亞大陸,他所涉入的醫療制度、文化傳播, 科學管理等領域無不關係中國現代化的興起。這正是黃賢強教授 新書《伍連德新論》主旨所在。
伍連德何許人也? 1879 年伍連德生於英屬馬來亞檳榔嶼。
他的父親來自廣東台山,母親為第二代僑生華人。伍連德從小接 受英式教育,1896 年獲英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習醫,1903 年 回到馬來亞執業。這樣的背景無疑屬於殖民地華人社會頂層,但 伍連德有更大抱負。1908 年他輾轉應聘來到天津,任職陸軍軍醫 學堂副監督;三年後因為防治東北疫情有功,成為大清帝國最後 拔擢的人才之一。1911 年隆裕太后賞賜伍連德醫科進士。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xxxiv 一般對伍連德事業的描述多以此為高峰。但誠如黃賢強教授 指出,這其實是伍連德中國經驗的序曲。他在中國三十年有太多 的故事可以講述。1911 年召開 「萬國鼠疫研究會」,1912 年他 在哈爾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鼠疫研究所,1930 年成立「中國海港
檢疫管理處」並任首任處長,促成中國收回海港檢疫主權。 民國 建立,伍連德先是協助建立國家級防疫單位,組織全國醫學協會, 1918 年創建北京中央醫院(即北大人民醫院前身)。 五四之後,
伍連德奔波中國各地主導防疫,創設醫院,與此同時,他代表中 國參與國際公衛事務,貢獻有目共睹。1935 年伍連德被提名為諾 貝爾醫學獎,為華人世界第一人。1937 年抗戰軍興,伍連德因為 公私原因,返回馬來亞行醫,仍然熱心公共事務。
黃賢強教授查考大批史料,重新塑造伍連德其人其事。更重 要的是,他提出一系列極有意義的問題 : 伍連德來自南洋,積極 參與民國時期現代化建設,這是特例,還是投射一個特殊南洋知 識分子群體的中國經驗?十九世紀以來大批沿海華人移民南洋謀 生,像伍連德這樣的菁英分子畢竟屬於少數,他們南來北往,面 對中國以及國際政治風雲,如何找尋自處之道?所謂「華僑」身 分,如何影響他們的國家歸屬感及文化向心力?還有,他們挾西 方或殖民地知識訓練和價值體系來到「祖國」,如何形塑民國知 識傳播的網絡,並延續自身的群體關係?
在黃賢強教授筆下,由伍連德輻射而出的一批南洋華裔知識 分子同中有異,他們來到中國,進入不同領域,展現的能量和視 野令人矚目。黃以 1906 年《寰球中國學生報》所介紹的八位傑 出華人作為論述起點。這八位人士中,伍廷芳與辜鴻銘屬於前輩, 前者生於南洋,長於香港,赴英進修後得到清廷重用,曾任駐美 公使,並主持清末修法;後者生於檳城,在蘇格蘭完成教育,來 華後加入張之洞幕府,並成為保守派代表。與伍連德背景相當的
則有林文慶與宋旺相。他們三人都出身英國名校,學成回到殖民 地各自發揮影響,被視為海峽殖民地三傑。宋旺相成立海峽華人 協會,促進華人權益,隱然有落地生根之志;林文慶參與中國事 務,與孫中山頗有過從。孫曾邀林出任外交部長,唯林接受南洋 實業巨子陳嘉庚之請,成為廈門大學校長,任內積極推動儒學, 以致引來當時任教廈大的魯迅的尖銳抵制。而伍連德則以醫療專 家身分出現在民國公共領域,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
與伍連德等同時活躍民國學界政壇的還有來自荷屬巴達維亞 的李登輝
第七代的華裔,耶魯校友,也是寰球中國學生會的 創辦者。李、伍原為殖民地舊識,李來華後致力教育,後成為復 旦大學校長。李所創立的學生會和之後由汪精衛(汪妻陳璧君出 身檳城)擔任首任會長的華僑聯合會成為當時重要的社交平台, 提供政、商、學、醫資源,並與背景類似的人士如胡文虎、鄺富 灼等往來。在北平,吳賚熙、林宗揚等人在謝昌林的資助下創辦 南洋俱樂部,成為來京同鄉聚會落腳之地。
這些年裡伍連德多半坐鎮東北,但時時南下北上,與各方保 持良好互動關係。透過他的行止,南洋華裔知識分子群相赫然浮 現。如上所述,他們有同鄉之誼,但各有志趣。他們都希望為新 中國貢獻所長,而他們的背景為民國風景點上淡淡的異國色彩。
隨著在中國居留時間愈久,伍連德的人脈愈廣。他不僅與南洋同 鄉互動頻頻,更與民國人物時相往來,從孫中山到袁世凱、張作 霖、馮玉祥、蔣介石;從嚴復到胡適、梁啟超,伍連德的交遊圈 幾乎就是半部民國史。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歷經晚清與民國,他 始終與政治圈若即若離,這是他的背景使然?還是他的個人選 擇?
無論如何,隨著伍連德的身影,我們見證了民國社群的多元 面向,而伍連德文字所記錄的各種官場政壇學界見聞,成為意外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xxxvi 的史料。最令人驚奇的是 1937 年他參加京滇公路周覽團並任副 團長所留下的紀錄。京滇公路是南京政權十年的重要建設,遊覽 團的任務自然並非遊覽而已。伍連德此行直奔西南邊區,深入中 國鄉土,象徵一次最「腳踏實地」的接觸,意義不言可喻。然而 日本侵華戰火已經逼近,伍連德的中國故事即將被迫告終。
伍連德 1937 年後回到馬來亞,似乎由絢爛歸於平淡,但他 對故鄉的醫療及文化的關懷未嘗或已。1960 年 1 月 21 日,伍連 德逝世,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 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
伍連德一生充滿曲折卻又仿佛波瀾不驚。他經歷殖民地統 治,西學洗禮,民國政爭和戰火,還有世界行旅與嬗變。不論外 在衝擊,他不改其志,以公共醫療為方法,以華人福祉為訴求, 充滿人文關懷。有意無意的,他體現了儒家「行遠自邇,篤行不 怠」的意義。這大概是《伍連德新論》所帶給我們額外的心得了。
黃賢強教授多年致力南洋華人史和知識史研究,成果卓越。 新書以翔實的史料,細膩的筆觸,鋪陳一位南洋華裔知識分子的 生命歷程,其實也投射黃教授個人作為二十一世紀南洋華裔知識 分子的心聲。近年南洋華語世界研究逐漸成為顯學,《伍連德新 論》的出版此其時也,必能帶動更多相關議題。謹以此序,聊志 閱讀所得,並期待更豐富的研究成果。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 2022 年 12 月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伍連德於 1908 年開始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當年,他
受聘為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幫辦(副監督)。 1910-1911 年冬春之 際,他受清廷之命領導醫療防疫團隊成功地撲滅了奪走六萬條人 命的東北鼠疫,並於 1911 年 4 月在奉天(瀋陽)召開和主持規 模盛大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從此伍連德「鼠疫鬥士」之名 享譽國內外,尤其是醫學和公共衛生界。清朝被推翻後,伍連德 繼續名留民國歷史。他先後擔任袁世凱和黎元洪等政治人物和國 家領導人的侍從醫官; 1 也先後在民初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
府期間出任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總辦兼總醫官、全國海港檢疫管 理處處長等職。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先後在中國成立了二十幾所醫 院和醫學機構,並且參與創辦中華醫學會,主編《中華醫學雜
誌》,栽培和引進醫學人才,為近代中國醫學和防疫事業的現代 化奠定基礎,被譽為「現代中國醫學先驅」。
以上所述,只是這位近代史人物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中國 近代史學界或醫學界比較熟知的一部分。伍連德在中國的三十年 ( 1908-1937 )是他的人生事業的高峰期。以時間長度而論,那 是他約略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生歲月,或者說是他人生的中期。他
1 伍連德:〈得之於人,用之於世〉,《良友》,1931 年第 58 期,頁 17。 除了刊登在《良友》上的自述使用「大總統侍從醫官」職稱外,伍連德 在他的名片上使用「中國總統侍醫」(Physician Extraordinary to President of China),見“Wu Lien-Teh,”in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 (Shanghai: North China Daily News & Herald, 1928), p. 615。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12
圖 1-1:身著博士袍的伍連德 (來源:Biographies of Prominent Chinese. Shanghai: Biographical Publishing Co., Inc., 1925, p.89)
2 他人
生的後期也在南洋度過( 1937-1960
平淡,但也正可以驗證他的不平凡之處:一個功成名就的人物, 可以放下身段,作一個平凡的醫生和社會教育者。本章將從時間 和時代(從晚清到當代)以及空間和地域(南洋/東南亞和中國) 縱橫交錯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理解這位歷史人物,並將從伍連德 的自傳以及他人為他書寫的傳記論著來討論史料和史觀的關係。
一、伍連德生命的時空
伍連德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大時期,分別在不同的地域活 動。他人生的第一時期可再分為兩段,前段為幼年生活及留學
2 其他海峽華人兩傑為新加坡的林文慶和宋旺相,他們都是當地出生的「海 峽華人」 (Straits Chinese),即在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出生 的土生華人。英屬殖民地時代的海峽殖民地是指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三 地的統一行政管理區。
人生的前期( 1879-1908 )是在南洋和歐洲度過的。他在南洋活 躍的事業,已經為他贏得「海峽華人三傑」之一的尊號。
),這時期的生活雖然比較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期。伍連德祖籍廣東省新寧縣(現為台山市),生於英屬馬來亞 的檳城。伍連德的父親伍祺學(1834-1917)十六歲時南來謀生, 從事打金業,白手起家。母親林彩繁為土生第二代僑生。3 伍連德 從小接受英文教育,在當地享有盛名的大英義學堂(Penang Free School)就讀。十七歲(1896 年)時考獲海峽殖民地最引人矚目 的英女皇獎學金(Queen´ s Scholarship)4 到英國劍橋大學的意曼 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學醫。學習期間成績優異,屢屢獲 得各類獎項,1899 年以一等榮譽學位(First-Class Honours)畢業。
之後他再獲多項研究獎學金先後到醫院實習及歐洲大陸繼續深 造,包括在德國的哈勒研究所(Bacteriological Institute of Halle) 和法國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 (Pasteur Institute)研究細菌學。
1903 年 8 月伍連德完成劍橋大學醫學博士論文答辯後,啟程返回 馬來亞,開創他的事業。
圖 1-2:檳城伍家 1903 年合影(後排右一為伍連德)
(來源:Wu Lien-teh collection, National Library, Singapore)
3 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pp. 136-137.
4 英女皇獎學金於 1885 年由檳城總督史密斯(Clementi Smith)倡議設立, 以獎勵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檳城和麻六甲)最優秀的青年到英國深造。 每年只有一至二個名額。有關這個獎學金的簡介及歷年得獎名單,見 Wu Lien-Teh and Ng Yok-Hing, The Queen’s Scholarships of Malaya, 1885-1948 (Penang: Penang Premier Press, 1949), p. 9。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14
伍連德人生的第一時期的後段為在馬來亞活動的青年期。 1903 年伍連德回到馬來亞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吉隆坡的醫學研究 院(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擔任研究員,為期一年。伍連 德結束吉隆坡的研究工作後,回到他的出生地檳城開設診所。行 醫之餘,他一方面積極從事改革社會不良風氣運動,包括反對抽 鴉片和賭博,主張男子剪去髮辮;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正當的教 化運動,包括提倡女子教育,鼓勵青少年從事健康運動,以及創 辦文學與辯論社(Literary and Debating Society)等。伍連德還響 應中國各地商會和新加坡華人的呼籲,支持抵制美貨運動,以抗 議美國繼續執行禁止華工入境工作的條約。5 伍連德鼓吹的禁鴉片 和戒鴉片運動是這時期的社會運動中最有具體成績者。他參與領 導成立戒鴉片機構 檳城戒煙社和戒煙中心,並分別擔任戒煙 社副主席和戒煙中心的主治醫師。6 由伍連德召集的馬來亞地區禁 鴉片大會於 1907 年 3 月在馬來亞霹靂(吡叻)州怡保市盛大舉行。
這個吸引三千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禁鴉片大會通過幾項決議, 其中包括秉請殖民政府當局嚴格管制鴉片的買賣,呼籲民間社會 合力推行戒鴉片運動。7 但最讓殖民政府感到不悅的決議是籲請政 府廢除行之多年的鴉片餉碼制度(Opium Farming System)。所 謂餉碼制度,是指一種以最高價得標的專賣承包制度,它也是英 國殖民政府主要的財政來源。因此,伍連德希望以釜底抽薪的方 式改革社會陋習,不但得罪殖民政府,也阻礙了一些靠鴉片餉碼 制度牟利的富商的財路。禁鴉片大會之後,伍連德受到不少恐嚇
5 〈會議抵制美國禁約特紀〉,《叻報》,1905 年 7 月 3 日。
6 有關戒煙社的成立、宗旨、領導人和主治醫生名單,見“Penang AntiOpium Association,”The Straits Echo, 8 Nov. 1906, p. 5。
7 有關禁鴉片大會決議條文的詳情,見〈七州府勸戒鴉片大會〉,《檳城新 報》,1907 年 3 月 12 日,頁 3。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和威脅。8 不久,伍連德意外地收到兩方面的邀請函。一是倫敦方 面邀請他參加一個國際禁鴉片大會。另一是袁世凱方面禮聘他擔 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幫辦(副監督)。伍連德經過慎重考慮,先 前往英國和德國參加會議和考察軍醫制度,再到中國展開他的新 事業。
圖 1-3:伍連德在馬來亞的一個服務單位 吉隆坡醫學研究所 (來源:黃賢強攝)
圖 1-4:檳城戒煙社負責人 1905 年合影(右一為伍連德)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提供)
8 詳見陳雪薇:《伍連德研究:經驗、認同、書寫》(新加坡:新加坡國立 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14),頁 48-59。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16 伍連德在中國服務的三十年為他人生的中期或高峰期。1908
年 9 月初伍連德從馬來亞出發前往中國,抵達後不久的 11 月 14
日光緒皇帝駕崩,隔天慈禧太后逝世,清廷政壇劇變,不久袁世 凱失勢,幸運的是伍連德仍然獲得陸軍大臣鐵良委任為天津陸軍 軍醫學堂幫辦。9 伍連德在中國的第一個事業高峰是 1910 年底奉 命前往東北抗疫。1910 年 10 月,東北地區開始發生瘟疫,病情 迅速擴大,死亡人數激增。12 月,伍連德獲外務部施肇基的推 薦,奉命前往哈爾濱調查和抗疫,開始展現他在醫學上的專業知 識和行政才幹。伍連德果斷地採取各項有效的檢疫和隔離措施,
包括解剖和實驗,發現這次的鼠疫病毒是可經空氣和飛沫傳播, 由人傳人的肺鼠疫,而非過去認知的,需要經過老鼠為媒介傳染 給人類的腺鼠疫,因此,隔離、防阻、殺滅病毒成為防疫關鍵。
伍連德獲得政府支持以軍警協助管制人口流動、封區隔離,以及 阻斷疫區城鎮的對外水陸交通,並勸說醫護人員和居民百姓佩戴
口罩,更於 1911 年 1 月 31 日獲得朝廷特別允許,首開先例地以
集體火化的方法處理因瘟疫致死的大體,有效消滅病毒和控制疫 情的蔓延。至 1911 年 3 月初,疫情完全受到控制。這場歷時約 六個月的東北瘟疫,總共奪走六萬多條人命。10 根據事後的評估, 如果不是伍連德的領導和控制措施得當,瘟疫流行的地區會更 廣,時間也更長,生命和經濟的損失也會更慘重。更讓後人稱讚
9 1909 年陸軍軍醫學堂總辦徐華清被派任赴俄專使戴鴻慈的隨員,伍連德 受委暫代理總辦一職。見〈督憲楊準陸軍部咨以徐華清充俄使隨員,劄委 伍連德暫行代理軍醫學堂總辦文〉,《北洋官報》,1909 年 6 月 18 日第 2104 期。
10 詳情見 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pp. 1-38;根據清宣統三年(1911 年)
出版的奉天全省防疫總局編:《東三省疫事報告書》,官方公布的東北 三省因此次瘟疫死亡的人數分別為黑龍江省 14,812 人,吉林省 24,867 人, 奉天省 7,068 人。見李文海等主編:《中國荒政書集成》第 12 冊(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頁 8534。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的是,今天很多習以為常的醫療衛生手段和防疫措施,如解剖大 體、火化屍體、佩戴口罩、11 阻斷交通,在當時的中國都是創舉, 甚至冒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可見伍連德的醫衛專業知識、行動 膽識以及政治人脈關係都有過人之處。為了表彰伍連德的抗疫功 績,清廷攝政王載灃親自召見他,授予他醫科進士 12 和陸軍藍翎 軍佐軍銜。13
除了國內的榮譽外,伍連德主持 1911 年 4 月在奉天(今瀋
陽)舉行的國際鼠疫研究會議的表現,獲得國際醫學界的肯定。
當時年僅三十二歲的伍連德擔任這個國際大會的主席,他肩負維 護中國主權不受與會列強代表侵犯的重任。(詳見第三章第三節) 這個國際防疫會議為期將近一個月,其中一個決議是督促中國組 織一個中央防疫機構,其職權包括指揮負責管制所有傳染病的全 國檢疫所,統籌和推行中國醫療現代化和改革醫科教育等。1912
11 有一些論著認為東北鼠疫期間使用的「伍氏口罩」是伍連德「發明」或「創 造」的,例如,鄧鐵濤和程之範主編的 《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頁 374-375。其實,伍連德於 1910 年 12 月底到
達哈爾濱時,已見有醫師佩戴簡易的口罩。(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p. 8),所以說防疫口罩是伍連德發明或創造的,言過其實。如果實事 求是,伍連德的功績應該在於他適度地改良口罩及積極推動普遍的使用, 不再只限於醫護人員使用,而是推廣給老百姓,以達到全民防疫的效果。
從當時的一些英文報章的報導證實,伍連德已經多次對外宣稱,「衛生口 罩是預防感染的最重要的措施」及「佩戴口罩似乎是最重要的個人防護 措施。」可見伍連德將佩戴口罩作為重點防疫措施。有關報導見“Doctors in Masks,”The Evening Telegraph, Jan. 31, 1911;“The Plague,”The NorthChina Herald, Feb. 17, 1911, p. 352 有關伍連德「創造」口罩論說的來龍去 脈和考證,參閱張蒙:〈「伍氏口罩」的由來〉,《近代史研究》,2021 年第 2 期,頁 148-159。
12 伍連德於宣統三年三月十五日(1911 年 4 月 13 日)獲賞醫科進士,見〈學 部奏懇恩賞給總醫官伍連德醫科進士摺〉,《政治官報》,1911 年 4 月 21 日第 1246 號。另見〈奏摺賞伍醫科進士〉,《大公報》,1911 年 4 月 29 日。
13 伍連德於宣統三年四月初一(1911 年 4 月 29 日)獲賜軍佐銜,陳垣:《奉 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始末》(廣州:光華醫社,1911),頁 42。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18 年 11 月「東三省北境防疫事務總處」(一般以其英文機構名稱
North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 譯為「北滿防疫事務 管理處」)14 在哈爾濱成立,負責管理濱江醫院等陸續成立的防 疫醫院。1918 年防疫事務總處轄下的牛莊(今營口)防疫醫院建
成,由於總處業務已經超出東三省北境範圍,不久正式更改機構 名稱為「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簡稱「東三省防疫總處」)。15
伍連德從一開始就出任總辦兼總醫官。
圖 1-5: 哈爾濱伍連德紀念館 (來源:黃賢強攝)
14 有關北滿防疫事務管理處緣起,見伍連德:〈東北防疫處之沿革〉,伍連 德、伍長耀編:《海港檢疫管理處報告書第三冊》(上海:海港檢疫管理處, 1933),頁 12。
15 馬學博根據黑龍江省檔案館藏《黑龍江省都督府稿》中一份〈外交部諮照 黑龍江省都督府公函》,發現這個機構的初始名稱為哈爾濱防疫院。後 改為北滿防疫事務管理處,牛莊(今營口)防疫醫院建成,正式定名為 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見馬學博:〈《黑龍江省都督府稿》中發現有關
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的原始資料〉,《中國科技史雜誌》,2006 年第 27
卷第 4 期,頁 365-368。但根據 1914 年該機構出版物使用的中文機構名稱 是「東三省北境防疫事務總處」,見《東三省北境防疫事務總處報告全 書第二冊》。收錄於 Wu Lien-Teh, ed., North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 Reports (1914-1917) (Peking: Peking Gazette Press, 1917)。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圖 1-6: 哈爾濱伍連德紀念醫院 (來源:黃賢強攝)
伍連德在東三省防疫總處服務二十年,他以這個機構為基
地,對中國醫學的現代化和硬體設施作出建設和貢獻,16 他先後 在中國創設二十餘所醫院和醫學機構(見表 1-1)。伍連德在中
國的重要事蹟還包括創立中華醫學會和創辦《中華醫學雜誌》。
中華醫學會是伍連德和顏福慶等醫生於 1915 年 2 月在上海發起
創建,成為中國華籍西醫界的第一個專業團體。17 現在已經發展
成為中國最大的醫學團體,屬下有八十二個專科分會,四十三萬 餘名會員,並在中國各地設有十五個辦事機構。中華醫學會成立 後,伍連德馬上籌辦中英雙版的《中華醫學雜誌》,並親自擔任
16 有關伍連德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處的業績,參閱 Wu Lian-Teh, ed.,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 Memorial Volume, 1912-1932 (Shanghai: National Quarantine Service, 1934)。
17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借助醫學推動傳教,他們在 1886 年成立中國博醫 會(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為最早在中國成立的醫學團
體。但博醫會基本上不開放讓中國醫生入會。伍連德等人在 1915 年成立
的中華醫學會,則是以中國人為主的本土醫學會。1932 年博醫會與中華
醫學會合併,統一稱為中華醫學會。有關博醫會及其與中華醫學會的關 係,見陶飛亞、王皓:〈近代醫學共同體的嬗變 從博醫會到中華醫
學會〉,《歷史研究》,2014 年第 5 期,頁 79-95。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20 表 1-1:伍連德在中國建立之醫院與醫學機構一覽表
序號(地區)名稱 建立年份床位數資助者(機構)
1 (哈爾濱)濱江醫院 1912500 東三省防疫總處
2 齊齊哈爾醫院 191260 黑龍江省
3 拉哈蘇蘇醫院 191342 東三省防疫總處
4 三姓醫院 191360 東三省防疫總處
5 大黑河醫院 191470 東三省防疫總處
6 牛莊醫院 1918400 東三省防疫總處
7 (北京)中央醫院 1918150 多方捐助
8 (哈爾濱)博物館、 實驗室與行政中心 1920 - 東三省防疫總處
9 (哈爾濱)中央醫院 192245 東三省防疫總處
10 東北陸軍醫院 1922400-500 東北軍
11 (哈爾濱)血清研究所 1925 - 東三省防疫總處
12 (哈爾濱)模範肺鼠疫病房 192615 東三省防疫總處
13 滿州里醫院 1926120 東三省防疫總處
14 (南京)中央醫院 193335018 南洋富商胡文虎
15 (上海)吳淞第一醫院 193460 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
16 (廈門)第一檢疫醫院 1934120 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
17 塘沽醫院 193480 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 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p. 469) 和伍連德著,程光勝等譯:《鼠 疫鬥士:伍連德自述》(頁 589)製作。
18 原資料來源(伍連徳自傳)注明是 500 床,但根據伍連德在《中國醫史》
上的紀錄是 350 床。《中國醫史》出版於南京中央醫院落成後不久,記
載應該比二十多年後伍連德的回憶來得準確。見 K. Chimin Wong and Wu
Lien-Teh,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ng A Chronicle of Medical Happenings in Chin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Period (Shanghai, National Quarantine Service, 1936. 2nd editon.), p. 810。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編輯主任,於 1915 年 11 月出版第一卷第一期,成為國內外醫學
界發表研究成果和交流醫學訊息的重要平臺。除此之外,伍連德 還先後擔任多位民國總統的侍醫、也受委為京漢、京張、京奉、 津浦四條鐵路的總醫官、出任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全國海港檢疫 管理處首任處長,19 並經常代表中國出席世界各地舉行的醫學大 會或與醫學和公共衛生有關的會議(見表 1-2)。
表 1-2:伍連德代表中國出席的主要醫學和公共衛生國際會議一覽表
1 1911 年 4 月 中國哈爾濱
2 1911 年 12 月 -1912 年 1 月 荷蘭海牙
3 1913 年 7 月
151937 年 8 月 荷屬東印度萬隆遠東國際農村衛生會議
資料來源: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pp. 519-537)。伍連德在其自傳第十四章介紹了參 加的其中十二次會議。筆者根據報章報導,補充其他三次(第十一、十二和十四 次)會議。
19 伍連德於 1930 年出任新成立的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的首任處長,至 1937 年底伍連德離開中國卸任。有關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的業務和成效,伍 連德每年都會撰寫報告並出版成冊,有關歷年的報告書見 Wu Lien-Teh and Wu Chang-Yao, eds., Reports National Quarantine Service (China: Office of National Quarantine Service, 1930-1937)。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22 伍連德在擔任全國海港
檢疫管理處處長期間(19301937),最大的成就是將海港 檢疫權從外國人手中收歸國人
掌管。原來中國自 1873 年實行 海港檢疫措施以來,由英國人
控制的海關掌握了海港檢疫監
督權,而外國領事團也藉口不 平等條約下的治外法權,對中
國海港檢疫事務處處干涉。20
熟悉國際檢疫制度的伍連德首
先在 1928
年發表文章,呼籲政
府仿效美國設立國家海港檢疫 處。21 次年 2 月在中央衛生委員
圖 1-7: 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處 長伍連德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提供)
會成立大會上,委員伍連德提出收回海港檢疫權議案時慷慨陳詞: 「海口檢疫權操縱於無專門學識之外人為最恥……吾國海口檢 疫,不由自主,一切裁判辦法,統由領事稅務司及洋醫全權辦理。
吾國內地,發見傳染症行時,彼則諸方取締,除防範外延,或藉 口辦理不善,故意阻攔,以致疫氛常因此而大展,尚呼吾國為東 方病夫」。同時,他也很有條理地分析中國可理直氣壯地收回海 港檢疫權的理由,包括「為國人設保障,拒外疫之來侵,謀國民 之幸福」。此外「海口檢疫為國家要政,若歸外人包辦,徒予外 人利益,有害民生,大失國體,應即收回。蓋此權為外人主辦者,
20 楊祥銀、王鵬:〈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伍連德對收回海港檢疫權的混
合論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 2014 年第 1 期,頁 52-53。
21 伍連德:〈對國民政府醫學前途之希望〉,《中華醫學雜誌》,1928 年 第 14 卷第 4 期,頁 208。
第一章:時空、史料與史觀 伍連德研究
為現世所未見……查今日尚受此奇辱者,只有吾國而已。」22 可
見伍連德是從為民謀福祉和尊國體的角度論述。中央衛生委員會 通過伍連德的提案後,一系列收回海港檢疫權的行動開始展開。
1930 年 7 月 1 日內政部衛生署全國海港檢疫處正式成立,伍連德
獲聘為處長、技術監督兼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23 伍連德就任海
港檢疫處處長後,積極和海關總稅務司署及外國領事團協商,成 功接掌上海、廈門和汕頭等地的海關主權和檢疫業務。24 而且,
伍連德不只為中國收回海港檢疫主權,還將海港檢疫的管理制度 透明化和公開業務績效,他每年於歲末詳細編撰海關檢疫工作報
告,並出版成冊,為中國的海港檢疫史留下重要的史料。
可惜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斷了伍連德在中國的事業和貢獻。日
本於 1937 年 7 月 7 日發動「蘆溝橋事變」,全面入侵中國。8 月
13 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遭到戰火蹂躪,在日本軍機的狂 轟濫炸下,不只吳淞口新建的檢疫醫院和其他建築和措施毀於一
旦,甚至伍連德在上海江灣的新房屋也遭到炸毀。伍連德和家人 不在屋內,幸免遇難。25 但伍連德多年來收藏眾多的中國古醫書 和價值連城的古董和藝術品,全都成了灰燼或殘片。1937 年 11 月底,伍連德攜帶家人從上海登船,離開了他奉獻三十年人生精 華歲月的中國,回到出生地馬來亞定居。26
22 〈伍連德提議收回海口檢疫權〉,《申報》,1929 年 2 月 25 日,第 14 版。
23 此時伍連德仍然身兼東三省防疫總處處長一職。但 1931 年「九一八事 變」發生後,東北被日本占領,東三省防疫總處已經無法正常運作。伍 連德便在上海專注管理海港檢疫處及屬下各海港檢疫所和檢疫醫院的事 務。見 Wu Lien-Teh,“A Short History of the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in Wu Lien-Teh, ed.,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 Memorial Volume, 1912-1932, p. 5。
24 Wu Lien-Teh,“Wu Lien-Teh: A Short Autobiography,”in Wu Lien-Teh, ed., Manchurian Plague Prevention Service. Memorial Volume, 1912-1932, p. 468
25 伍連德於 6 月 25 日從上海出發到印尼萬隆開會,10 月 6 日才返抵上海。
26 “Dr. Wu Lien-Teh Back in Malaya,”The Straits Times, 16 Dec. 1937, p. 13.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伍連德新論 : 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 Wu Lien-Teh Revisited : The Nanyang Intelligentsia and Modern Medicine in China / 黃賢強著 . -- 初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
大學發行 , 2023.03
面 ; 公分 . -- (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14)
ISBN 978-986-350-710-9( 精裝 )
1.CST: 伍連德 2.CST: 傳記 3.CST: 中國醫學史
4.CST: 馬來西亞
783.868 112001492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14
伍連德新論:南洋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醫衛
Wu Lien-Teh Revisited: e Nanyang Intelligentsia and Modern Medicine in China
作 者 黃賢強
叢書編輯委員 丁荷生(Kenneth Dean) 林瑋嬪 梁元生 陳志柔 陳弱水(召集人)
葛兆光 劉苑如 鄭毓瑜 鍾彩鈞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總 監 張俊哲
責 任 編 輯 紀淑玲
編 輯 協 力 陳俊榮 鄧涵云 宋柏成
封面設計 兒日
內頁排版 上承文化有限公司
發 行 人 陳文章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 律 顧 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長達印刷有限公司
出 版 年 月 2023 年 3 月
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 84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臺北市 100047 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 3366-3991 3 分機 18
https://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 104472 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傳真:(02) 2363-6905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臺中市 400002 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710-9
GPN:1011200177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