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線上試閱

Page 1


目次 自

........................................................................................................................................................................................................................................................................................................................................

第壹部分 第一章

研究方法總論

.................................................................................................................................................................................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007

.............................................................................................................................................................................................

007

二、研究目的、對象與歷程

...............................................................................................................................................................................

三、原典內容的確立與文意的理解

.......................................................................................................................................

五、哲學理論之比較與批判

014 022

..........................................................................................................................

028

...............................................................................................................................................................................

034

四、文意理解、詮釋後的理論性建構

.......................................................................................................................................

037

..........................................................................................................................................................................................................................................................................................

046

六、創造性的哲學思考與工夫實踐

第二章

001

.....................................................................................................................................

一、哲思方法與研究方法

七、小結

vii

中國哲學中的直覺方法

..................................................................................................................................................................

..........................................................................................................................

047

.......................................................................................................................................................................................................................

052

一、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內涵與特徵 二、邏輯思辨的侷限

047

三、直覺的類型與方法

..........................................................................................................................................................................................................

057

.............................................................................................................

四、直覺方法在把握人文精神上的作用

066

五、小結

..........................................................................................................................................................................................................................................................................................

072

第三章

思想單位研究法

一、思想單位的構想

..............................................................................................................................................................................................................

075

.......................................................................................................................................................................................................................

075

.....................................................................................................................................................

二、思想單位的結構與遞演關係

083

三、思想單位中之推理

..........................................................................................................................................................................................................

092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2

2022/5/30 上午 11:12:12


.......................................................................................................................................

101

..........................................................................................................................................................................................................................................................................................

105

詮釋與參照

107

四、思想單位研究法之應用與限制 五、小結

第貳部分 第四章

..................................................................................................................................................................................................

論合理性標準在詮釋過程中的作用與限制

一、合理性標準的定義與內涵

.............................................

111

..................................................................................................................................................................

111

二、合理性標準中的證成合理性

.....................................................................................................................................................

..........................................................................................................................

125

..........................................................................................................................................................................................................................................................................................

129

三、合理性標準間的相互關係與限制 四、小結

第五章

論「概念」載遞哲學思想的作用與限制

........................................................................

131

..........................................................................................................................................................................................................

135

..................................................................................................................................................................................................................................................

141

一、概念的形成與分類 二、概念的層次

三、概念的作用與限制

..........................................................................................................................................................................................................

四、概念與哲學理論的關係

...............................................................................................................................................................................

第六章

145 151

...............................................................................................

156

..........................................................................................................................................................................................................................................................................................

161

五、建構中國哲學史概念體系的可能方法 六、小結

118

文本詮釋意義飽滿度與詮釋典範

一、何謂意義飽滿度

........................................................................................................

163

.......................................................................................................................................................................................................................

163

..................................................................................

165

.............................................................................................................................................................................................

178

二、以思想單位檢視《論語.學而》第一章 三、意義豐欠的判斷標準

四、思想單位對比分析與詮釋典範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3

.......................................................................................................................................

184

2022/5/30 上午 11:12:13


五、小結

第七章

..........................................................................................................................................................................................................................................................................................

以名家為參照的《莊子》解釋―論參照系的 運用

........................................................................................................................................................................................................................................................................................

一、參照系與解釋的關係

.............................................................................................................................................................................................

二、參照系運用的條件與限制

..................................................................................................................................................................

191 198 201

..........................................................................................................................

208

..........................................................................................................................................................................................................................................................................................

216

四、《莊子》與名家理論立場的比較 五、小結

191

...............

三、《莊子》與名家語詞的相似與問題意識的內在聯繫

第八章

188

先秦儒家與法家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義

一、實踐與意義世界

..............................

219

.......................................................................................................................................................................................................................

219

二、《論語》中基於教導的表述與詮釋

.............................................................................................................

222

...............................................................................................

228

四、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義

.....................................................................................................................................................

233

五、小結

..........................................................................................................................................................................................................................................................................................

236

理論重構、比較與創造

237

三、《韓非子》中基於說服的表述與詮釋

第參部分 第九章

............................................................................................................

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以墨、荀為例

.................

241

.......................................................................................................................................................................................................................

241

二、順向重構

...............................................................................................................................................................................................................................................................

244

三、參照重構

...............................................................................................................................................................................................................................................................

250

四、擴展重構

...............................................................................................................................................................................................................................................................

260

..........................................................................................................................................................................................................................................................................................

264

一、理論重構的類型

五、小結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4

2022/5/30 上午 11:12:13


第十章

先秦儒、墨思維方法之比較

一、儒、墨「故」概念分析

.....................................................................................................................................

269

...............................................................................................................................................................................

270

..................................................................................................................................................................

277

.............................................................................................................................................................................................

282

二、儒、墨之「理」與「類」 三、墨家與孟子「類推」

...............................................................................................

287

..........................................................................................................................................................................................................................................................................................

291

四、「故」、「理」、「類」與思想單位 五、小結

第十一章

墨家「非攻」與《聖經》有關「戰爭」思想 之比較

..........................................................................................................................................................................................................................................................

一、墨子「非攻」的思想單位

..................................................................................................................................................................

二、《聖經》中有關戰爭的思想單位

..........................................................................................................................

293 293 299

.............................

三、墨家「非攻」與《聖經》中「戰爭」思想之比較

308

四、小結

..........................................................................................................................................................................................................................................................................................

315

第十二章

創造性哲學思考方法

..................................................................................................................................................................

319

一、不同層次的詮釋背景與創造性詮釋的主客觀條件

.............................

321

二、「思想單位」之情境構作與創造性詮釋

..................................................................................

329

三、「思想單位」之情境處理與創造性詮釋

..................................................................................

337

..........................................................................................................................................................................................................................................................................................

342

.....................................................................................................................................................................................................................................................................................................................

345

....................................................................................................................................................................................................................................................................................................................................

四、小結

引用書目 索

355

365

....................................................................................................................................................................................................................................................................................................................................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5

2022/5/30 上午 11:12:13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6

2022/5/30 上午 11:12:13


本書名為《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其中「路」為 「道」字之本意。「路」有起點、終點、過程、方向,也有方法、 規範之意。本書不是直接肯定中國哲學之道,而是在這三十多年的 探索中,嘗試說明一種研究中國哲學方法的可能性,理解、詮釋、 重構、創新中國哲學的可能性,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激盪、匯流中 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書名中「可能之路」只是揭示眾多可能性之一, 希望這些想法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撰寫此書的問題意識 四十多年前剛進哲學系上中國哲學史的課,雖然集中注意力仔 細聽講,但許多地方還是聽不懂。對於中國哲學有一籠統的印象, 十分豐富而深刻,其中確有人生大智慧,但不易把握,也說不清楚; 特別是與西方哲學做比較時,西方哲學的概念定義很明確,思想論 證有條理,哲學架構有系統,比中國哲學容易學習。日後,逐漸累 積所學終於可算入門,就開始思考面對高深的中國哲學,有什麼工 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入門;三十多年前取得博士學位,也經歷了嚴格 的學術訓練,對於中國哲學的領悟稍有所得,但對於現代人而言, 許多古人的智慧日用而不察,甚至對於傳統思想文化的疏離與日俱 增;因此繼續思考有什麼研究方法得以深入中國哲學,使研究者有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7

2022/5/30 上午 11:12:13


viii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路可循,一探中國古代哲學之堂奧。於是,這些年來中國哲學的方 法問題始終是筆者主要關注的議題。

結構與各章內容大要 筆者發展了所謂「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處理古典文獻時一 方面有可分析的單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共通的結構下進行比較與 融合。從思想單位的結構來看,若視本書各層面思想之總體為一思 想單位,其中第壹、貳部分偏向情境構作,第參部分著重情境處理。 在情境構作層面,要說明的包括: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有什麼與是 什麼;情境處理層面,要處理的包括: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所以然、 會怎樣與要怎樣等相關的問題。當然,每一部分,及各部分的章、 節,也可視為一思想單位。並且,其中的各思想單位又是由更小、 更細緻的思想單位所構成;思想單位既有其形式,也蘊含著內容。 這本書雖然著眼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方法,但方法的操作必須藉 諸實例材料,因此也涉及先秦諸子各家的思想內容。 傳統上,研究中國義理之學的學者一般來說並不重視「方法」, 認為基本功就是熟讀原典,多多閱讀歷代注疏,靜心思考,久而久 之潛移默化,熟能生巧,自然可以融會貫通。筆者個人學習的體會 是,中國哲學從家派、經典、專題、分期史到整部中國哲學史是一 個整體,每一部分都與整體有關,經由學習,這整體從十分模糊到 逐漸清晰,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不像西方哲學,其內容分析、 論證性強,可以相對清楚地掌握某些定義、學派、主義。中國哲學 在與西方哲學交流對比之後,似乎也應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論。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是如何思維而產生他們的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8

2022/5/30 上午 11:12:13


ix

哲學思想?其次,近年來學者們研究中國哲學時,針對不同材料, 使用哪些研究的方法?第三,從各種研究方法中呈現出哪些「方 法」本身的不同特性、觀點與面向?第四,各種研究方法要如何操 作,其操作步驟為何,各步驟間如何銜接配搭?第五,各種不同的 研究方法所要達到的研究目標為何,及其達成的效果為何?這些問 題構成了本書的第一章〈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本書第二章〈中國哲學中的直覺方法〉,是在中國古代哲學家 的思維、體悟、表達方式中,掌握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與主體性, 並指出相應於中國哲學特色的直覺方法。雖然,中國哲學也有不少 理性思辨的內容與材料,但是它常給人的印象是許多直覺性、經由 感悟而來的內容與特殊表述方式,因此必須指出某些材料在研究 時,若僅採用西方客觀、分析性的邏輯思辨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 有其無法對應的不足之處,因此在第二章說明了中國哲學中的直覺 方法,此方法既是古人產生其哲學的方法,也是研究者可以採用的 研究方法。 從古代哲學家的思維方法到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兩 者是否有其共通之處?從中國哲學的獨特性與西方哲學的相通性, 能否發展出相對普遍適用的方法?基於此一方向的思考,發展出了 第三章〈思想單位研究法〉。這是從「方法」本身所關注的不同面 向,及研究對象的性質異同,逐步構思而成。既有其可分析性的結 構層次,也有相互關聯的互動融合;既有客觀的形式,也容許主觀 感悟的差異。不僅與研究材料的思路發展有關,也與研究主體的思 維方式相契合。思想的「單位」具有詮釋、處理研究材料的可分析 性,也具有組合成理論整體的聯繫性。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9

2022/5/30 上午 11:12:13


x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以上,前三章構成了本書的第壹部分「研究方法總論」。本書 的第貳部分「詮釋與參照」,及第參部分「理論重構、比較與創造」 是對比各種研究方法的操作步驟,經過歸納整理,再針對研究歷程 的各階段重點所進行的分章探討。 第貳部分環繞在:詮釋的合理性、概念符號、詮釋意義、參照 系、及實踐意向等五方面。第四章〈論合理性標準在詮釋過程中的 作用與限制〉,指出原典材料在進行詮釋前,詮釋者已經隱含著一 些內在的標準;簡單地說,要將古文解釋成什麼、解釋到什麼程度 才能使自己理解、讓別人明白,或符合學術的要求,這裡面已經存 在一些不同的合理性標準,此章聚焦說明這些合理性標準的內涵。 第五章〈論「概念」載遞哲學思想的作用與限制〉,基於對「以語 言學為中心的研究模式」之反思,說明構成中國哲學文獻材料文 字、概念的特性為何,及不同層次、性質的概念、範疇組合要怎樣 承載思想,思想可以轉化為語言、文字,但並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 以用概念、語文來表達,對於文字、概念傳遞思想的方式與限制, 是本章內容的重點。第六章〈文本詮釋意義飽滿度與詮釋典範〉, 以「思想單位」研究方法,檢視《論語.學而》第一章,考察歷代 註解,包括: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邢昺注 疏、朱熹《集注》及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等,比較各家對 《論語.學而》第一章註解詮釋意義飽滿度的差異性,進而說明經 典詮釋典範之特性。第七章〈以名家為參照的《莊子》解釋─論 參照系的運用〉,則論述人們在詮釋一文獻時,往往會利用他先在 的知識架構或較熟悉的理論系統作為參照,然而並不是任意的思想 都能成為解讀所有研究對象的參照系,因此本章以詮釋《莊子》某 些篇章時,用名家相關思想參照,作為一具體的例證,來說明運用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0

2022/5/30 上午 11:12:13


xi

參照系進行詮釋時有哪些條件與限制,進而比較《莊子》與名家理 論立場之異同。第八章〈先秦儒家與法家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 義〉,是以強調實踐性的學派思想,論述其詮釋的方法與以純粹建 構理論性材料的詮釋方法之不同,透過孔子與韓非子相關文獻的對 比,指出掌握作者之「意向」,在詮釋實踐性學派思想的重要性。 第參部分是奠基於掌握詮釋要點與方法之後,所進行的理論重 構、比較與創造性哲學思考,基本上都運用了「思想單位」研究方 法。包含第九章〈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以墨、荀為例〉, 說明理論重構的類型、目的、作用等方面;並以墨、荀「尚賢」思 想為實際範例,說明理論重構的操作過程;且指出理論重構與創造 性詮釋之間的關係。第十章〈先秦儒、墨思維方法之比較〉,首先 指出思維方法的三要素:故、理、類三概念,並運用此三概念作為 比較根據,從孔、孟、荀及墨子文本中擇取推論性段落,分析各家 對故、理、類的使用,進而構作思想單位,比較儒、墨倫理思想之 異同。第十一章〈墨家「非攻」與《聖經》有關「戰爭」思想之比 較〉,運用思想單位中的情境構作、處理與融合三層面,以及其中 主要的問題,構成可比較的標準,指出墨家與《聖經》中有關戰爭 與非攻思想所蘊含的價值根源、價值原則與行為規範間的異同。第 十二章〈創造性哲學思考方法〉,為本書最後一章,指出各種研究 方法的目的趨向:如何從傳統文獻的詮釋者,轉化為哲學思考的創 發者;透過傅偉勳先生所提出:「創造的詮釋學」,申論創造性詮 釋「五謂」之方法特徵;指出創造性詮釋的前提與條件為何,並透 過思想單位中的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為解析參照,從各主要問題的 深化,論述創造性哲學思考須關注的面向與操作方式。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1

2022/5/30 上午 11:12:13


xii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此書材料與感謝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計十二章,增補、彙整與改寫自十二篇期 刊論文、兩篇專書論文及三篇研討會論文。其中第七章〈以名家為 參照的《莊子》解釋─論參照系的運用〉為科技部 104 年度專題 研究計畫:「莊子與名家思想的內在聯繫」(MOST 104-2410-H002-227)的研究成果。第三、五、八、十、十二章中的大部分內 容,為科技部 105 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先秦邏輯史研究」(MOST 105-2410-H-002-122-MY2)的研究成果。很感謝科技部提供這三年 (104-107)經費的補助,使筆者的研究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並且 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修訂完成本書的相關章節。 本書中的許多論文雖發表於近幾年,但其中思想的醞釀、反 思、沉澱、理論建構與修改,卻有二十多年之久。感謝在許多場國 內外研討會中學者們的批評、挑戰與回饋,使筆者有機會思考改進 之道;感謝許多期刊審查者以及本書審查人的寶貴意見,使筆者得 以精益求精地修改論文;也感謝許多修課的碩、博士生在課堂上熱 烈的提問與討論,讓我深深體會教學相長的喜悅。本書中許多方法 的細節還在發展中,需要有更多感興趣的讀者實際操作,才能呈現 那些思考工具的效用與限度,期待專家學者們多多指教。

李賢中 臺灣大學哲學系 水源校區 2021 年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2

2022/5/30 上午 11:12:13


第壹部分 研究方法總論

近年來,中國哲學界對於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課題相當重 視,相關的學術會議、論文發表也不斷推陳出新,例如 2005 年 5 月 3-5 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中 國哲學與方法論之反思與探索」國際學術會議;2006 年 12 月 3 日 中國哲學學會在臺灣大學哲學系舉辦了「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座談 會;2006 年 12 月 15-16 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又召開了「中國哲學研 究方法論」內部討論會。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郭齊勇教授在 2007 年 3 月於《學術月刊》發表了〈建構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反思〉一文, 文中提出:理解的歷史性與詮釋的相應性、「中國哲學」學科的主 體性與中西哲學的對話性、以及「中國哲學」的特殊性與豐富性。 臺灣《哲學與文化》2007 年 4 月號 395 期,杜保瑞教授主編了一 期「中國哲學方法論專題」,臺灣的學者們分別從儒家演繹思維、 以老子為例的本體詮釋、中國哲學的真理觀、以及中國哲學方法論 的後設反省等觀點作了廣泛的討論。其中,筆者所發表〈中國哲學 研究方法之省思〉一文,則是從各種研究方法的目的、操作方式、 研究成果等方向進行比較,顯示在操作方式上,各種研究方法不論 在原典文獻的詮釋、文意上的理解、理解之後的理論性建構,都受 到西方哲學廣泛的影響。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

2022/5/30 上午 11:12:13


002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年「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國際學術 會議中,劉笑敢教授借用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土僧人以老莊的術語 解釋佛教教義的「格義」方法,稱近代以來形成的─用西方哲學 的眼光、角度、概念、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是「反向格 義」,他認為這種方法很難避免機械地套用西方哲學概念,並導致 對中國哲學的誤解。不過,由於我們的教育背景早已在相當程度上 「西化」了,因此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西方哲學的思考方式。這種 反向格義雖然不是中國哲學的出路與方向,但在很長一個時期內, 還會持續下去。但我們在使用西方哲學概念時,應盡可能避免反向 格義引起的誤解、變形、簡單套用或附加。臺灣師範大學的林安梧 教授也關注此一問題,而稱之為「逆格義」。他認為「逆格義」的 話語霸權掌握在別人手上,因此我們極容易失去詮釋的主體性,為 求保有清醒的方法論意識,該儘早跨出「格義」的限制。1 2007 年 5 月 25-26 日,東吳大學哲學系召開了「儒家哲學的典 範重構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的彭國 翔教授發表了〈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 其兩種模式〉,文中指出:「援用西方哲學的觀念資源來詮釋和建 構中國哲學,雖然和『反向格義』或『逆格義』所指的是同一現象, 即 20 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研究的基本模式,但筆者是一種中性的描 述,而『反向格義』或『逆格義』則不免含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尤 其對劉笑敢教授等人來說,其中顯然包含質疑成分。」(頁 79) 「『援西入中』的語意則不必是以西為主,因為『援入』可以是『中』 方的自我要求和主動行為。而『援什麼』、『如何援』、以及『入 1

白奚:〈西方的詮釋,中國的回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方法論之 反思與探索」國際學術會議側記〉,《中國哲學史》第 3 期(2005 年), 頁 129。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2

2022/5/30 上午 11:12:13


第壹部分

研究方法總論

003

何處』、『如何入』,其標準都可以在『中』而不在『西』。這種 情況下,『西』方反而是較為被動的被選擇方。」(頁 81)2 回應西方哲學對於中國哲學的影響,大致有以下三種不同但 相關的態度:1. 在現階段無法脫離其影響力的情況下,要盡量避免 反向格義的弊病。2. 要有意識地跳脫、避免逆格義的各種限制,並 以此為中國哲學發展之目標。3. 應更積極化被動為主動的「援西入 中」,並肯定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未來發展的積極性意義。從中引 申出來的問題有:在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上,如何做才能避免反向 格義引發的錯誤?逆格義是可以跨出的嗎?如果可以,要如何做才 能擺脫逆格義的主體失落?如果中國哲學在現階段無法避免地要借 用西方的哲學概念、問題意識、理論架構來詮解、處理、研究;那 麼,又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反向」或「逆」的負面價值?彭國翔 「援西入中」的兩種模式論述中,第一種他稱為:負面、消極的, 如用西方的觀念框架和結構來對傳統中國哲學的思想內容進行重新 的格式化。第二種正面、積極的模式是:以「中」為主「西」為 賓,「在詮釋中國哲學史上各個哲學家的思想時,首先要從其自身 的文獻脈絡中確定其固有的問題意識,然後在具體詮釋這些中國古 代哲學家自己的思想課題時,可以相應援引西方哲學甚至其他人文 學科、社會科學的內容作為詮釋的觀念資源。並且,所有援入的西 方觀念資源,只有在有助於闡明中國哲學自身觀念的情況下才有意 義。」3 當然,這種原則的確立是很有意義的,明確指出什麼是不 可取的、什麼是可取的。但這似乎預設了在解讀文獻、尋索脈絡、 2

彭國翔:〈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兩種模式〉,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 4 期(2007 年),頁 79、81。

3

同前注,頁 84。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3

2022/5/30 上午 11:12:13


004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掌握問題意識的階段,是可以獨立於西方哲學或現代思維方式之 外,如此才能確立所謂的「以中為主」,如此預設能否成立?頗值 玩味。 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所關心的問題、以及中國哲學的思 考方法,都是在確立「中」所必須釐清的。其中在思考方法方面, 筆者曾指出中國哲學的思維方法中,有「開墾之路」與「觀察之路」 的分別,所謂開墾之路是指中國哲學中各家、各派或哲學家個人產 生其思想內容的思考方法。如:墨家的三表法、公孫龍的名實論、 《易傳》的解經方法等皆是。所謂「觀察之路」是指當代學者研究 中國哲學的方法。4「觀察之路」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現代思維方式、 西方哲學的影響。而「開墾之路」則屬中國古代哲學家自己的思考 方式,若能釐清「開墾之路」則不失為把握中國哲學主體性的重要 步驟;如此「以中為主」的第一步才能夠確立。並且,釐清「開墾 之路」、掌握了中國哲學家的思路,再由思路呈現中國哲學思想之 內涵、及其所處理的問題,進而可對比呈現出中國哲學的特性。例 如:2009 年林安梧教授出版《中國人文詮釋學》,指出了奠基於 其「存有三態論」之意義詮釋的五個層級:言、構、象、意、道。5 就是頗具中國哲學主體性的詮釋方法。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劉笑敢 教授 2009 年於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 究方法之探究》,對於中國哲學中許多詮釋上的含糊性做出了清楚 的定向說明,該書對於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與影 響。 4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文化,2003 年),頁 3840。

5

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年)。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4

2022/5/30 上午 11:12:13


第壹部分

研究方法總論

005

之後,筆者於 2015 年 3 月擔任《哲學與文化》490 期「中國 哲學走向世界的方法論問題」專題主編,嘗試探討: 1. 如何使中國傳統哲學範疇體現其當代的普世價值? 2. 如何辨析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歷史侷限性和當代適用性? 3. 如何探索立足於傳統和現實問題研究的中國哲學發展路徑? 4. 如何確立面向世界的中國哲學研究範式? 5. 如何使運用中國話語的哲學成果更容易為國際學術界理解? 6. 如何發揮中國哲學在解決世界性重大觀念和價值衝突問題方 面的作用? 該 期 包 括: 斯 洛 維 尼 亞 盧 布 爾 雅 納 大 學 漢 學 教 授 羅 亞 娜 (Jana S. Rošker)的〈研究中國哲學的跨文化方法〉(“Intercultural Methodology in Researching Chinese Philosophy”), 東 吳 大 學 客 座 教 授 馮 耀 明 的〈 分 析 方 法 在 中 國 哲 學 中 的 應 用 與 限 制 〉(“The Usefulness and Limitations of Analytic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 及大連理工大學哲學系王前教授〈從臨界效應看中國哲學的現代價 值〉等論文。 再者,2008 年 7 月第 22 屆世界哲學大會在韓國首爾舉行, 2013 年 8 月第 23 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希臘雅典舉行,會議中都有關 於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論文發表與討論,同年臺大哲學系杜保瑞教授 也出版了《中國哲學方法論》。62018 年 8 月第 24 屆世界哲學大會, 在北京大學舉行,筆者召集五位跨國學者組成「中國哲學方法論」 6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年)。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5

2022/5/30 上午 11:12:13


006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y)圓桌論壇。探討:「中國 哲學研究方法的目標為何?如何達成?」、「西方漢學與中國哲學 會通的方法論中介」、「從現代亞洲哲學的建構考察中國哲學中《墨 辯》的意義與價值」、「中國哲學實踐性方法論特色」和「中國道 家哲學,《老子》的『相反相成』方法論特色」等。7 從以上的說 明可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相關研究已受到東、西方學者的關注,並 透過方法論的探究,推進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

7

五位學者發表的論文如下,參見 2018 年世界哲學團體聯合會舉辦「第 24 屆世界哲學大會─學以成人」: 1. 李 賢 中:〈 論 創 造 性 詮 釋 方 法 〉(“On the Method of Creative Hermeneutics”);2. 羅 亞 娜:“On The Tiny Bridge of Understanding: Western Sinology and The Methods of Chinese Philosophy”;3. 鄭 在 鉉:“Mohist Bian (辯)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Doing Asian Philosophy at Present”;4. 蕭宏恩:〈論 中國哲學實踐方法〉(“On the Practical Method of Chinese Philosophy”); 5. 吳惠齡:〈論老子「相反相成」之思維模式的作用與影響〉(“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of Lao-Tzu’s Thinking Mode”)。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6

2022/5/30 上午 11:12:14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一、哲思方法與研究方法 西方哲學對於中國哲學的影響,促使學者們重視中國哲學研究 的方法問題。有關中國哲學的主體性問題,以往大都從中國哲學內 容的特性來談,我們先釐清中國哲學家們不同類型的思維方法,來 把握中國哲學的主體特性,再談何為研究方法。 中國哲學開墾之路,也就是古代哲學家的思維方法或原典文獻 的哲思方法,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該思想本身的方法意識清楚, 可以直接引用者。第二,雖未表達出其所用的方法為何,但是相對 於其明顯的目的性,仍可以掌握其方法者。第三,文本中並無方法 的自覺,但可以由研究者透過問題意識的操作,來還原該作品所關 切的問題與作者之目的。第四,與直覺相關,無法用邏輯分析的實 踐與體悟的開墾之路。釐清不同的「開墾之路」有助於與西方哲學 的對話。 所謂開墾之路是指中國哲學中各家、各派或哲學家個人產生其 思想內容的思考方法。中國哲學的內容豐富,儒、釋、道及各家各 派的開墾之路並不相同,必須針對所研究對象的特性而有不同的處 理方式。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7

2022/5/30 上午 11:12:14


010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其次,〈經說〉對〈墨經〉的解經方法,從認知與名、辭、說、 辯的理論架構來看,在〈經〉的部分為「名」或「辭」;〈經說〉 的部分就是「說」或「辯」。如〈經上〉:「故,所得而後成也。」 其中「故」是「名」,「所得而後成也」是解說「故」之「名」的 「辭」。再看〈經說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體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若見之成見。」6 其中「大故」、「小故」是對「故」的分類說明。而「體也,若有端」 及「若見之成見」則是以「辟」的方式來「說」;這種體例以〈經上〉 與〈經說上〉為主。還有許多〈經上〉的條目以類同性為思想單元 的表達,因此〈經說〉中有許多條目,也依循這種思考方式在做分 類說明。7〈經上〉以分類之「名」所組成的「辭」,來表達經文。 至於〈經說〉則是對於這些分類之名的再進一步解釋。 至於〈經下〉較多辯題,用「說在□」的方式表現,其□即該 辯題成立的理由。〈經說下〉則是對其理由作進一步的解釋。如〈經 下〉:「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經說下〉:「以:悖, 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 必不審」8,這裡面包含著以「推」的方式來辯說。從〈經上〉、〈經 說上〉到〈經下〉、〈經說下〉其表達方式的不同,有其思想方法 6

「大故,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原作「大故,有之必無然」,見〔清〕 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 年),頁 301。

7

如〈經上〉論「名:達、類、私」、「謂:移、舉、加」、「知:聞、說、 親、名、實、合、為」、「聞:傳、親」、「見:體、盡」、「為:存、亡、 易、蕩、治、化」、「同:重、體、合、類」、「異:二、不體、不合、 不類」等等,見李賢中導讀與題解,孫詒讓注疏:《墨子(下)》(臺北: 五南圖書,2020 年),頁 168。

8

「之人之言可」原作「出入之言可」,據陳孟麟:《墨辯邏輯學新探》(臺 北:五南圖書,1996 年),頁 398。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0

2022/5/30 上午 11:12:14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011

上的意義,〈經上〉、〈經說上〉是以「名」為思考起點,進行分 類、解釋,而以辭、說表達。到了〈經下〉、〈經說下〉則是以「辭」 為思考起點,進行說理、辯駁,而以說、辯為表達。由此可見,名、 辭、說、辯不僅是《墨辯》名辯思想的理論架構,同時,也是〈墨 經〉、〈經說〉的思想發展形式。9 此外,以《韓非子.解老》為例: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 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 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 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 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故曰:「禮薄 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 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然則 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眾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歡, 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 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 之首乎。」10 《韓非子》先採老子「有無相生」、「反者道之動」之理念為其推 論解釋之根據,並指出人「取」、「好」的主動性,再以和氏之璧、 隋侯之珠為辟,類比於「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最後引申至 「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的普遍命題,

9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頁 100-102。

10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頁 727。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1

2022/5/30 上午 11:12:14


012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陰陽即韓非思想體系中之術暗、法明;威德即刑罰、慶賞,其中有 辟式推論、歸納法、以及自然與人事之理的類比法。從理的性質、 作用導致爭、亂最後返回老子原典「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 首」的解釋。 又如《韓非子.解老》: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 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 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 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11 這是連珠體的論式,前四句為第一珠;五、六句為第二珠;七、 八句為第三珠。二、三珠的結論分別由第一珠「行端直」、「得事 理」推出。然第三珠的「全而壽」又是從第二珠的「盡天年」所推 得。最後再從第三珠的「必成功」推出「富與貴」,統合「全壽富貴」 乃「福」而解釋了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12 其中,韓非用了擴 大因果關係思考法,並以循環性為眾多可能因果關係的思路導向。 第三種類型是文本中並無方法的自覺,當然也沒交代自己的作 品是用什麼方法思考,這時就必須由研究者透過問題意識的操作, 來還原該作品所關切的問題為何?用哪些方法處理這些問題?又用 哪些方法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主從關係為何?作者真正的目 的為何?此時要釐清「開墾之路」就必須透過理論的重構來加以考 察,或透過不同詮釋者情境構作、情境處理的比較,並參酌時代背 11

同前注,頁 731。

12

溫公頤、崔青田主編:《中國邏輯史教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1 年),頁 70。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2

2022/5/30 上午 11:12:14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013

景、表達方式、字義演變、歷史思潮等相關因素來確認其「開墾之 路」。雖然可如此處理,但有時「開墾之路」與「觀察之路」的界 線仍不易清楚劃分,也就是研究者思路有可能受到原作者影響,或 原作者的思想內容要透過研究者方法的操作而呈現,如此,在思維 方法上「開墾之路」與「觀察之路」有了交集與融通;這是此一類 型文本的特性。 古今人們思想方式雖然有差異性,但也有共通性與聯繫性,區 分「開墾之路」與「觀察之路」是為了在「方法」上解析如何更有 效的達成研究目的,因此「開墾之路」與「觀察之路」有了交集與 融通,若能夠有助於達成更有價值的研究目的時,這種區分也未必 是在各種情況下皆為必要的。 所謂「觀察之路」是對原典思想內容方方面面加以觀察的研究 方法。「研究方法」的層面涉及文本的確立與詮釋、理論的建構、 比較與評價、創造性思考等。「方法」是為了達成「目的」,有不 同的研究目的就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由於目的是多樣的,方法是 多元的,因此並沒有一種可以適用於各種研究目的的普遍方法;有 時為了達成特殊的研究目的,必須交互地使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 法。透過各種方法的差異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性、操作步驟的共 通性,進而找出各種方法的類型納入可能的架構,如此將可逐步建 立起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中國哲學的特性傾向於整體的把握與生命 的提升,因此一種生命契入的感觸、體驗以及直覺的方法也是不可 或缺的。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3

2022/5/30 上午 11:12:14


014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二、研究目的、對象與歷程 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關係密切,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近年來越 發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有些學者會自覺的說明自己所採用的研究方 法為何,其操作的步驟如何。但也有許多學者對於方法的運用是不 自覺的,其方法的具體運用並未清楚說明,或者其說明僅是概括性 的。因此,若以研究方法為研究對象,首先就必須要從各家的研究 成果中,抽提出他們達成研究目的的方法。 勞思光先生指出:「方法,在原始意義上本扣緊認知活動而言, 因此,所謂『方法』的原始意義,只指建立知識的程序所涉及的規 則,就這個較嚴格的意義看,我們可以說『演繹的方法』及『歸納 的方法』等等。……『方法』一詞,涉及活動歷程,自然也涉及目 的;於是,在哲學史或思想史上,我們又看見許多人離開建立知識 的活動,而就其他活動歷程來談『方法』。最明顯的例子是『教育 的方法』、『進德或修養的方法』等等。」13 因此,若從引申的觀點, 「研究方法」可定義為:「達成研究目的之規則性思想操作歷程及 其處理架構」。歷程是從動態講,架構是從靜態觀,而動靜又是交 互為用的。其中所謂的「規則」是指在研究過程的相似情況中,會 有相同的思考回應或處理方式。並且,在詮解、回應、比較、評價、 批判的處理過程中,會有某種「參照系」或「抽象架構」作為研究 者思路的根據。例如:某些學者在研究《墨辯》時,會以西方的傳 統邏輯脈絡為參照系;研究先秦哲學時會以西方的形上學、認識論、 倫理學等為參照系;研究法家哲學時,以歷史觀、人性論、社會、 13

勞思光:〈哲學方法與哲學功能─序馮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收於馮耀明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1989 年), 頁 1-2。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4

2022/5/30 上午 11:12:14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015

政治思想為參照架構,政治思想又以勢、法、術為理論架構;又如 研究宋明儒學時,以「四方架構法」14 為詮解、批評的抽象架構等 等。

(一)研究目的 當代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眾多,皆與其所欲達成的目標有 關。例如:吳怡、李紹崑的統計比較方法、項退結的主導題材方法、 勞思光的基源問題研究法、杜保瑞的四方架構法、馮耀明分析哲學 的方法、張立文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湯一介的中國解釋學 以及旅美學者傅偉勳先生所發展出創造的詮釋學方法等等,這些都 是「中國哲學研究方法」所要研究的對象。我們必須了解每一種方 法所欲達到的目的為何?其方法的特性、作用、效果為何?並比較 它們之間的同異,進而了解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驟,以及交互運用的 情況,最後觀察這些方法能否凝聚為一理論體系,進而構成一有系 統的「中國哲學方法論」。 以目的而言,統計比較法是藉著統計某些概念出現次數的多 寡,找出原典中的重要概念,藉著統計某些主題研究成果的數量, 呈現一段較長時間的研究趨勢,或歷史意義。主導題材方法也是透 過統計、歸納的方式,從原典材料裡找出其中思想的共同歸趨,再 訂出主導題材,來呈現某一家派、或某一時期的思想特性,進而依 此特性來判分某一原典所歸屬的家派、或產生的時期。基源問題研 究法則是將各家各派的思想轉化為問題,再從各種不同的問題中區 分出:次要問題、主要問題、基源問題,進而提綱挈領的形構出一 14

杜保瑞:《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年),第二章,頁 36-53。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5

2022/5/30 上午 11:12:14


016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理論系統。至於四方架構法則是奠基在宇宙論、本體論、工夫論、 及境界論的四個向度的理論架構參照系,將原典中所解讀出來的材 料,依其性質與作用分別納入此參照系中,由於四方架構本身具有 嚴整的系統性,因而使得所處理的各家各派思想,也能呈現出在理 論上的系統性。分析哲學的方法以概念分析、語言分析、邏輯分析 及層面的分析來精確地把握概念的意義、思想脈絡的一致性,進而 呈現思想家的思路或檢證哲學家自身思想的不一致處。中國哲學邏 輯結構研究法,企圖由大、中、小三層次的範疇統攝整個中國哲學 的邏輯結構,他的原始構想參照系是來自《易經》六十四卦的卦爻、 經卦、重卦的層屬關係,從三大範疇到九中範疇再到二十五個小範 疇,由於範疇間的結構關係,也就使納入的各家各派原典材料,呈 現了某種邏輯結構關係。再者,中國解釋學則是希望能藉由《左傳》 對《春秋》的註解、《易傳》對《易經》的解釋、《韓非子》對《老 子》的解釋等等,釐清各種注釋體例的類型、中國傳統經典的詮釋 進路與方法,並藉由這些方法建立注經傳統的系統理論。最後,創 造的詮釋學方法的企圖心最大,不僅是要從文字、時代、歷史的脈 絡掌握文獻中不同層次的意義,更要透過創造性的詮釋,使解讀的 詮釋者朝向哲學家之路邁進。

(二)研究對象 所謂研究對象一般是指所研究的古典文獻,以下所要說明的研 究對象是指在原典文獻內容中,基於某種方法所處理對象的特殊型 態。如概念、題材、問題及範疇等。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6

2022/5/30 上午 11:12:14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017

1. 以重要概念為研究對象:統計法 吳怡先生〈從統計的方法看老莊思想的特色〉15 一文中,他以 「法乎自然的道體論」、「返樸歸真的人生論」、「應物無為的政 治論」等重要範疇,對「自然」、「常」、「道」、「德」、「無為」 及「道與德的關係」等核心概念,分別引用《老子》及《莊子》原 典中重覆出現該概念的語句,依統計的方式將這些概念抽取、排比 以凸顯其在各種語句脈絡中的意涵。統計是量化的處理方式,可看 出某些概念在文獻中的重要性,還需要分析相關的解釋條件並歸納 出共通的意義,予以確定。 吳教授在《老子》一書中找到出現「自然」此一概念的章句, 再比較河上公、王弼、呂吉甫、吳澄、憨山等人的註解,然後歸納 各家的看法,指出「自然乃是用來寫道的,而並非道是一種境界, 自然又是另一更高的境界。」他認為「道法自然」中「自然」有四 層意義為:精妙之體(無限性)、自己如此(自主性)、物之自性 (永恆性)及順乎萬物(普遍性)。16 其方法運作基於統計上「有 什麼概念」、「有哪些解釋」,因而歸納出「是什麼意義」。 2. 以主導題材為研究對象 項退結教授則是採取主導題材的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在他 〈中國哲學主導題材與方法論問題〉一文中列舉了:「政治」、「道 德」、「主宰之天」、「大自然與人事互相感應」、「萬物根源」、「萬 物與人事的常道」、「天地人一體」及「大自然」等八個主導題材。 15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東大書局,1984 年),頁 3768。

16

同前注,頁 39-40。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17

2022/5/30 上午 11:12:14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李賢中著. -- 初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2.05 面 ; 公分. --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 26) ISBN 978-986-350-604-1(平裝) 1.CST: 中國哲學 2.CST: 研究方法 3.CST: 文集 120.7

111007744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26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Potential Approaches to Investigating Chinese Philosophy 作

李賢中

叢書主編 總 監 責任編輯 文字編輯 封面設計 內頁排版

鄭吉雄 張俊哲 郭千綾 洪瑋其 陳盟岳 張碧娟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大光華印務部 2022年5月 初版 新臺幣 55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319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臺北市100047中正區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3366-3991~3轉18 http://www.press.ntu.edu.tw

伍安祖

林淑蘭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472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40000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傳真:(02)2363-6905 傳真:(02)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電話:(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4)2226-0330

ISBN:978-986-350-604-1 GPN:1011100681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可能之路_數位樣改.indd 372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2022/5/30 上午 11:12:2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