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Page 1

3464-BG-539x210.indd 1

2012/1/10 下午1:36


001-027.in 彩+內文.indd 24

2012/1/10 下午1:50


12:35:44 AM

0001.indd 1 彩+內文.indd 9

2011/9/23 1:00:17 AM 2012/1/10 下午1:50


目錄 自序

i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1

—完美女性 雅正典型

一、乾旦傳統:男身塑女形

2

二、她╱他的雅正:梅蘭芳的性別陰影

8

三、他╱她的雅正:梅蘭芳的使命

第二章 坤伶登場

21 29

—從性別表演到雌雄莫辨

一、貓兒班女伶的性別表演

30

二、雌雄莫辨的女老生小蘭英與恩曉峰

40

三、坤旦:模擬乾旦的女角

61

四、女觀眾進場

66

第三章 坤生孟小冬

73

—脫盡雌音 承繼流派

0002-0004.indd 2 彩+內文.indd 10

一、「我是來看余叔岩的」

75

二、另一個人生舞臺

80

三、余派文人氣韻

85

四、生命風格的複製

96

五、流派藝術的人文意涵

110

六、兩位杜夫人的不同藝術道路:脫卻雌音與生旦兼跨

115

2011/9/23 1:00:45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2-0004.


第四章 京劇劇本的女性意識

125

一、傳統老戲的女性塑造

127

二、女性意識出自當代劇作家

131

三、臺灣新編京劇的女性意識

142

第五章 臺灣京劇導演的二度創作與女性塑造

163

一、京劇的表演傳統:一桌二椅、虛擬寫意

165

二、臺灣京劇創新之初舞臺「景觀」的新意涵

168

三、大陸戲曲導演與舞臺美術的影響

175

四、臺灣戲曲導演的努力:由寫意到象徵

181

第六章 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

201

一、戲曲小劇場:以實驗為策略

202

二、戲曲小劇場的創作與觀賞經驗

206

三、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

222

第七章 兩岸京劇禁戲

235

一、禁戲政令下臺灣京劇的敘事策略

237

二、禁戲政令下大陸京劇的敘事策略及其影響

252

第八章 版本比較

287

—踩著修改的足跡 探尋編劇之道

一、同一劇本自身的修改:以《曹操與楊修》各版本為例 290 二、同一劇本不同編劇的修改:以《閻羅夢》各版本為例 304

1:00:45 AM

0002-0004.indd 3 彩+內文.indd 11

2011/9/29 12:41:42 AM 2012/1/10 下午1:50


三、不同劇種間由移植到修改的過程:以《春草闖堂》為例 314 四、同一劇本的兩代修編:以《繡襦記》為例

321

附錄:豫劇在臺灣的政治與藝術

345

引用書目

359

0002-0004.indd 4 彩+內文.indd 12

2011/9/23 1:00:45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本書以京劇為主題,從性別與政治角度切入,觀察民國以來京 劇的藝術呈現。不是京劇百年歷史綜覽,也不是京劇藝術概論,本 書九篇文章各有議題、自成架構,但若綜合觀之,全書卻又共構完 整體系。議題涉及「乾旦與坤生,政治與藝術,主流與邊緣,案頭 與場上」。時間跨越百年,兩岸同步觀照,細膩討論了「編、導、 演」甚至舞臺設計。京劇所有的創作層面俱涵涉其間,希望能做出 深刻的討論。 本書前五章談的是「京劇創作」和「性別意識」的關係。創作 包括「編、導、演」三個主要層面,京劇演出的創作者,起先以演 員為核心,編劇的位置要到當代,一九四九年以降,才漸次提昇, 導演一職則在一九九○年以後愈趨重要。本書之研究,涵蓋了「演 員的表演創作」、「編劇的劇本創作」、「導演的二度創作」三者 及其與「性別意識」之間的關係。前三章為表演之創作,並未採用 歷史性的縱向陳述,而是拈出關鍵代表人物以見大要,分「乾旦」 與「坤伶」兩大類對比。乾旦以梅蘭芳為代表,坤伶包括一組女演 員,從女子「貓(髦)兒班」開始,到模擬「男身所塑之女形」的 坤旦;女老生則從小蘭英、恩曉峰,直到孟小冬,以及和孟同為杜 月笙夫人的姚玉蘭(後改名谷香)。 第一章論乾旦梅蘭芳。清政府禁女戲,形成於清中葉的京劇為

1:00:45 AM

0005-0015.indd 1 彩+內文.indd 13

2011/12/16 6:38:09 AM 2012/1/10 下午1:50


ii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全男班」,劇中女性也由男子扮飾,稱「乾旦」。本章以乾旦代 表人物梅蘭芳的女性塑造為主題。由於男扮女並不始於京劇,「乾 旦」在戲曲表演史上早已形成傳統,而且戲曲在「演員」和「劇中 人」之間,多了「腳色」這一道關卡媒介,演員必須熟練本工腳色 程式化的唱唸做打,才能進入人物扮演。在「演員→腳色→劇中 人」的扮演流程裡,乾旦梅蘭芳對於在舞臺上以男扮女,應該沒有 尷尬不安的性別認同問題。但是,觀眾對待乾旦的眼光心態,以及 當時乾旦養成的教育和環境,卻可能在梅蘭芳心理蒙上一層陰影, 進而影響他對劇中女性的性格塑造。 本章從公私兩方面,探測梅刻意以「雅正」為女性塑造最高 審美標準的內在隱衷。就公領域而言,在「舊戲、新劇」對峙的時 刻,京劇代表人物梅蘭芳,藉「他」所扮演的「她」,樹立了京劇 「雅正」的性格,使京劇的文學性與藝術性穩穩確立,提升了京劇 的地位;就私領域而言,劇中女性是梅蘭芳理想人格的投射,藉著 臺上的「她」不涉情慾的良好品德,梅蘭芳建立了臺下的「他」的 人格形象,以揮別出身經歷的陰影,因而以「完美無瑕」為京劇女 性塑造典型。 清同治末年女演員登上京劇舞臺,無論稱為「貓兒班」還是 「坤班」,這些坤旦的常演劇目還未脫局限,攫獲觀眾目光的,是 梅蘭芳邀請文人為其量身打造的一齣一齣新戲,以及劇中一個個雅 正的女性形象。梅蘭芳使京劇由「老生掛頭牌」轉為「旦行掛頭 牌」。梅蘭芳(及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共四大名旦)的表演成 為典範,無論同時代或在其後的坤旦,女人演女人,都不循著女性 自身特質去發展表演,而是以男旦為學習楷模,學「男性形塑的女

0005-0015.indd 2 彩+內文.indd 14

2011/9/23 1:01:58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iii

性」。乾旦在現代社會人數已經不多,但乾旦深刻影響了坤旦,乾 旦主導著整個京劇文化。 第二、三章以坤伶的藝術道路為主軸,指出最初貓兒班裡的 年輕女性演出時,並不會刻意掩蓋女性身形姿容,甚至還賣弄女兒 本色,淨角不勾臉,花旦不上蹺(或寫作蹻),以纏足小腳扭捏登 臺。而後,歷經小蘭英、恩曉峰兩位女老生的努力,始能脫盡脂 粉,認真塑造男性形象,使坤生進入純藝術的評價領域。發展到孟 小冬,克服個人與梅蘭芳戀情受挫的心理障礙,以及世俗流言對女 性私領域的窺探好奇,專心鑽研老師余叔岩的唱腔,脫卻雌音,甚 至化心境之蒼涼為「瘖啞老音」,在一齣齣男性的心聲摹唱裡,穩 固了自己的坤生地位,以女性身分成為余派傳人譜系中地位最高的 一人。而另一位杜月笙夫人姚玉蘭,仍循其母小蘭英早期女班的藝 術路子,以跨行當、跨流派、高音花腔為其藝術表現特色,在臺上 忽男忽女,生旦兼跨。 本書前三章透過乾旦與坤生對舉,試圖探討演員如何面對性別 的轉換,以及此心理因素對京劇表演所造成的影響。而在論孟小冬 一章,更以余叔岩的另一弟子李少春為對比參照,凸顯京劇傳承與 創新兩種路向。但此處的重點,不在於比較傳承或創新何者重要, 而在通過京劇文化圈內公認的「理想師徒:余孟」,來驗證流派藝 術的人文意義。「流派紛呈」是京劇繁榮的標誌,流派藝術突出的 是表演的個人風格,是京劇藝術「個性化」的成果。弔詭的是,流 派同時也限制了個性,在流派傳承系譜裡,所有的傳人都以開派宗 師為模擬對象,各傳人自身的特質只能容許極些微的體現。而且傳 人對宗師的學習不僅在唱腔藝術,更在整個人生態度,「突出個

1:01:58 AM

0005-0015.indd 3 彩+內文.indd 15

2011/9/23 1:01:58 AM 2012/1/10 下午1:50


iv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性」與「模擬宗師個性」之間,形成流派藝術與京劇發展值得討論 的一項議題。孟小冬與李少春雖同拜師於余叔岩,京劇史上的定位 卻大不相同,孟小冬以全副生命追摹老師的藝術與人格,成為余派 傳人;李少春則憑自身條件開創自己的藝術前途,成為「傳統京 劇」與「當代京劇」之間的轉折分界。全文由此展開論述,對京劇 的文化做深層剖析。 第四、五兩章分別從劇本和導演的創作探討性別意識,指出 京劇劇本中女性意識的出現,和女演員、女觀眾、女編劇都沒有關 係,反而是在「戲曲改革」的政治力介入下被意外開啟。一九五○ 年代初期,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明確規定戲曲必須為政治服 務,必須以新中國、新社會、新思想之表現為內容,「反封建」是 最高指導原則。在「揭發封建社會醜陋罪惡」的前提下,古代女性 的處境被「批判性」地提出。其中雖有大量「主題先行」之作,但 仍有許多劇本筆觸細膩、刻畫動人,女性的內心被細膩鋪陳,女性 對情愛以及幸福人生的追求,被一本本劇作寫得深刻生動,一段段 著名唱段流傳至今。京劇劇本的女性意識,就是在這樣的政治環境 中被觸動而覺醒。 臺灣新編京劇的女性意識起步甚晚,直到本世紀初,國光劇團 才逐漸走出傳統的男性價值觀,也走出抗爭、吶喊與悲情,認真面 對女性內心的真實感受。 歷來戲曲中以女性為主角的戲雖然很多,但多半出自男性視 角,不脫「大歷史、大敘述」。國光這幾部新編戲別開生面,不只 以女性為主角,更重要的是從女性視角切入,探索女子的幽微心

0005-0015.indd 4 彩+內文.indd 16

2011/9/23 1:01:58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v

事、纏綿情懷,分別體現了女性的自覺、自省、自矜、自信,甚至 刻意遊走在邊際線上,寫出一段一段「危險性」的情慾流蕩與不可 言說的恍惚幽情。探索的空間更大,創作難度更高。 不同於大陸「反封建」政治目的下的書寫,國光這幾部新戲 的主題並不鎖定在情慾和禮教的「對抗」,而能將女性從憤怒怨恨 的「被壓迫」心理中解放出來。唯有將兩性關係從政治與革命的思 維中抽離出來,女性的內在自覺才得以重建。而這樣的創作態度, 恰恰反映了臺灣的文化思潮。從一九九○年代前期「復興劇校」新 戲裡的「抗爭女性」,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初國光新戲的「女性主 體」,這不僅是劇作家或劇團創作走向的變化,潛藏於其中的,更 是臺灣整體社會文化觀念的演進。 當「女權主義」一詞逐漸被「女性主義」取代,社會焦點已 經從「抨擊父權」的政治行動轉為「女性主體性」的議題討論,這 是大環境思潮的漸進變遷,京劇在創作中做了反映投射。而京劇能 從男性視角轉化為女子的「內在省思」,也和京劇在臺灣的處境有 關。女性與政治,未必是截然二分的兩項不同主題。 第六章「戲曲小劇場」以京崑為主,京崑程式謹嚴,較易對 照出小劇場的實驗性。這裡的「小劇場」,指的不是小型劇場,而 是以顛覆、背叛、實驗為精神的另類演出。一九八○年代,臺灣的 「小劇場運動」主要意圖不僅是對傳統寫實話劇的顛覆,更是對當 時僵化的政治社會提出的挑戰。二十一世紀初「戲曲小劇場」方興 未艾,延續著「戲劇小劇場」的顛覆背叛精神,但針對的不再是政 治社會,而是傳統戲曲自身嚴謹的程式,包括表演程式和劇本敘事

1:01:58 AM

0005-0015.indd 5 彩+內文.indd 17

2011/9/23 1:01:59 AM 2012/1/10 下午1:50


vi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程式。在傳統式微已不再居於正統時,戲曲工作者轉而以小搏大, 進入非主流的「小劇場」,以邊緣的身段,自我背叛,自我掙脫; 既能規避傳統維護者以主流姿態發出的指責,也是實驗創新的手段 之一,目的仍在努力使傳統貼近當代。 第七章論「禁戲」。政治對藝術的監控,兩岸皆然,但強度不 同。本章聚焦於禁令政策下兩岸京劇劇本的敘事策略,並從中透視 京劇的審美觀。 第八章討論編劇之道,以《曹操與楊修》、《閻羅夢》、《春 草闖堂》、《繡襦記》四部劇作的修改過程為主要例證,是我多年 看戲和教學的心得,四部戲和本書的性別與政治主題息息相關,但 更偏向編劇技巧的技術性操作。 附錄論豫劇。在本土美學被形塑、被建構的時刻,臺灣的豫劇 和京劇面臨了同樣問題,皆須面對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該如何因應 的困境,也必須誠懇思考如何在臺灣落地生根。本篇列入附錄是因 豫劇不屬於書名所標的京劇範疇,其實主題緊密相關。 本書前五章以「性別」為主,後半似偏向「政治」議題,其實 二者相互糾纏,盤根錯節,未必能斷然切割。而無論性別或政治, 都在站上舞臺的那一刻才算完成,「藝術」絕對貫穿本書各章, 「文化」更是全書底蘊。 而當全稿完成,我寫下書名中的「性別」二字時,不禁心頭 一驚:我哪裡懂得性別理論?在學術領域裡,我和這兩個字毫無關 係,怎敢以此為書名?

0005-0015.indd 6 彩+內文.indd 18

2011/9/23 1:01:59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vii

沉澱多時,回想此書寫作的前因後果,還是斗膽把這兩字寫上 了。 我是在京劇創作領域裡和這兩個字碰上的。 京劇自民國初年梅蘭芳走紅以來即以旦行掛頭牌,我編京劇劇 本二十多年,當然寫了很多旦角戲。尤其為「雅音小集」編劇時, 因為郭小莊是知名女性藝術家,我經常接到學者電話,邀我參加性 別學術研討會,要我以「女演員、女編劇、女性京劇」為主題撰寫 論文。當年接到這類電話時,簡直是倉皇失措,每次都慌忙掛斷, 久久不敢靠近電話。 或許郭小莊的嚴正使命感,使其劇作仍偏向「大歷史、大敘 述」,因而我一聽「女性創作」便直覺與我無干。而近年靜心回想 自幼與京劇情感的心靈碰撞,又實不能說與女性無干。有趣的是, 是男性劇作家俞大綱先生的女性塑造,開啟了我的性靈以及對京劇 創作的興趣。這部分的心得我寫在本書第八章的第四節。 而我自二○○二年底,到國光劇團擔任藝術總監開始,更有意 識地在選題材、編新戲時,不碰政治,不談家國,不提教化。甚至 有意識地避開「崇高論述」,專門選擇女性主題,藉著女性敏銳纖 細的情思,盡情探索人心之幽邃,並汲取崑劇「內省式、意象化」 訴情筆法,探索女性內在欲說還休的聲音。希望透過正面處理京劇 少見(卻為文學藝術作品不可缺)的情慾議題,寫出負面女性內心 顫抖的哀音,營造出「惡的風景」,以邊緣對抗京劇之主流;更企 圖以非主流之姿,使京劇從文學性上再度躍登主流。我刻意選擇女 性系列,將國光的創作強力扭轉回文學藝術本體。「女性」是一種

1:01:59 AM

0005-0015.indd 7 彩+內文.indd 19

2011/9/23 1:01:59 AM 2012/1/10 下午1:50


viii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手段,我想藉此凸顯「個性化」的重要,同步打造京劇的「文學劇 場」。 京劇以演員唱唸做打為觀賞焦點,以寓教於樂為功能,敘事又 受說唱曲藝影響,多用表白直述。這是所有傳統戲曲共同的本質, 而歷經現代文學藝術洗禮的新生代觀眾,頗難接受平鋪直敘。當文 壇「現代、後現代」一波波風潮接連翻過,京劇劇本卻還只是直述 人生大道理時,能吸引觀眾的唯在唱唸做打,而臺灣京劇演員唱唸 做打的基本功卻不如大陸。幸而他們因接觸多元藝術而具備創意活 力,尤其情感體驗不受程式束縛。因此我有意揚長避短,以「文學 性、現代化」為原則,以「當代文壇作品、活生生劇場藝術」作為 當代社會中的京劇定位,企圖通過文學化與個性化的創作,積極地 使新編京劇躋身臺灣當代文壇之列。希望一部又一部具備當代觀 點、與當代文化思潮相呼應的新京劇創作,能為當代文壇在「現代 詩」、「現代小說」、「現代戲劇」之外,再添「現代戲曲」一 類。 「現代化」不僅是劇場手段的創新,更是京劇「性格、身分、 定位」的轉型,京劇不再只是應該被保存的「傳統藝術、文化遺 產」,而是與臺灣現代文化思潮能夠相互呼應的現代新興創作。文 學創作須以深刻生動的個性塑造為基礎,我期望國光的新編戲,能 以文學筆法寫出女性敏銳易感的心緒,改變傳統京劇直白的編劇筆 法,藉女性突出「個性化」,通過個性化完成劇本的「文學性」, 企圖將京劇創作「從劇壇挺進文壇」。 這是創作領域的思考,和學術無關。但我的創作方向是從京

0005-0015.indd 8 彩+內文.indd 20

2011/9/23 1:01:59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ix

劇發展史以及京劇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角度做出的選擇;創作的思 考,又促使我回頭在學術的京劇研究裡發現性別的問題。我沒有性 別理論基礎,關注的只是表演藝術與表演文化。「創作經驗」是此 書之寫作較「理論」更為重要的基礎。 此書之完稿首先感謝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梅家玲教授,若 非她的督促,我絕對不可能咬牙逼出此書。感謝臺大出版中心所請 兩位匿名審查委員給我的寶貴意見,以及臺大出版中心所有細心又 熱情的朋友。特別說明的是,第二章前兩節(貓兒班、小蘭英、恩 曉峰的研究)是由李元皓博士撰稿。元皓的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 文由我指導,我的多項研究計畫也都請他參與,我們的研究領域一 致。此外,第七章附錄的表格由清華大學博士班吳怡穎同學製作, 這也是她的碩士論文的部分附表,怡穎是我指導的學生,這份表格 是她仔細研讀民國初年《戲考》而後和《中國京劇音配像》光碟一 一比對完成的,工程浩大。通過表格比對,可清楚看出「戲曲改 革」對於民間信仰、庶民思想的斲傷。 此書獻給已經離開我四年的母親:是您引我走入京劇之門,希 望您知道我年過半百仍堅持在此領域中,無論學術或創作。

王安祈 民國一百年五月

1:01:59 AM

0005-0015.indd 9 彩+內文.indd 21

2011/9/23 1:01:59 AM 2012/1/10 下午1:50


x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以下將本書各章原初發表處詳列如下,以清眉目: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完美女性 雅正典型 本章大幅改寫自〈梅蘭芳以雅正為女性塑造的內在隱衷—從 乾旦與流派說起〉,國科會人文處、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 《臺灣學術新視野(國科會文學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臺 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6月)。 第二章 坤伶登場—從性別表演到雌雄莫辨 本章改寫自王安祈、李元皓:〈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 曲史考察的一個視角〉,《漢學研究》第29卷第2期文學史專輯 (2011年6月)。期刊論文因字數限制而較簡略,本書此章則資料 較為完整。 第三章 坤生孟小冬—脫盡雌音 承繼流派 本章原題〈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為 例論京劇流派的人文意涵〉,《戲劇研究》第4期(2009年7月)。 第四章 京劇劇本的女性意識 本章前半改寫自〈京崑女性塑造比較初探〉部分,洪惟助主 編:《名家論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1月)。 第五章 臺灣京劇導演的二度創作與女性塑造 本章原題〈從寫意到象徵—台灣新編京劇導演二度創作的舞 臺新景觀〉,《第一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從風騷到 戲曲》,世新大學中文系主編(2009年12月)。

0005-0015.indd 10 彩+內文.indd 22

2011/9/23 1:02:00 AM 2012/1/10 下午1:50

0005-0015.


自序

xi

第六章 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 本章原發表於《戲劇學刊》第9期(2009年2月)。 第七章 兩岸京劇禁戲 本章原題〈禁戲政令下京劇的敘事策略〉,《戲劇研究》創刊 號(2008年1月)。 第八章 版本比較—踩著修改的足跡 探尋編劇之道 本章前三節原載於《戲曲學報》第6期(2009年12月)。第四 節原為〈俞大綱對台灣戲曲現代化的影響〉,王秋桂主編:《紀念 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 附 錄 豫劇在臺灣的政治與藝術 原載於《東方藝術》2005年第18期(2005年11月)。

◎本書多篇論文為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研究計畫之發表成果,特此 致謝。

1:02:00 AM

0005-0015.indd 11 彩+內文.indd 23

2011/9/29 12:45:54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彩+內文.indd 24

2012/1/10 下午1:50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 完美女性 雅正典型

001-027.indd 1 彩+內文.indd 25

2011/9/23 1:27:53 AM 2012/1/10 下午1:50


002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一、乾旦傳統:男身塑女形 本書論京劇的性別與政治,第一章先從乾旦開始,梅蘭芳自是 代表。梅蘭芳男扮女妝應無性別認同的尷尬,因為乾旦在戲曲史上 早有傳統。 關於乾旦的歷史淵源,曾永義老師早在〈男扮女妝與女扮男 妝〉一文中即有考證,1張發穎《中國戲班史》、2陸萼庭《崑劇演 出史稿》3以及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4等都有詳盡討論, 近年么書儀有〈明清演劇史上乾旦的興衰〉 5專文考察。學位論文 也有香港陳家威之《清代京劇中之乾旦研究》等。6 演劇史上男優女優起源都很早,孰先孰後很難考察。《魏書. 齊王芳紀》裴注引司馬師廢帝奏中,郭懷、袁信扮「遼東妖婦」, 應是男扮女妝最早資料。7崔令欽《教坊記.踏搖娘》因有「丈夫 1

曾永義:《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年),頁31-47。

2

張發穎:《中國戲班史》(瀋陽:瀋陽出版社,1991年),增定本(北京: 學苑出版社,2004年)。

3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

4

孫崇濤、徐宏圖:《戲曲優伶史》(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

5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頁119154。

6

陳家威:《清代京劇中之乾旦文化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

7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卷四,〈三少帝紀〉裴注:「(齊王芳)日 延小優郭懷、袁信等於建始芙蓉殿前裸袒游戲……又於廣觀樓上,使懷、信 等於觀下作遼東妖婦,嬉褻過度,道路行人掩目,帝於觀上以為讌笑。」 (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冊一,頁129。

001-027.indd 2 彩+內文.indd 26

2011/9/23 1:27:53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003

著婦人衣」,更可明確視作乾旦。 8元代家庭戲班居多,男女演員 並存,但並無男扮女妝記載,反而多見女扮男妝。也有妓女演劇, 往往「旦末雙全」兼扮男女。 9 明代妓女演劇更盛,擅長各行角 色。宣德三年左都御史顧佐奏禁歌妓,10席間用孌童小唱及演劇, 「孌童妝旦」乃應運而生。不過,女性演劇仍難全面禁止,陸萼庭 具體考察出「娼兼優」、「專業女伶」和「私家歌姬」三類崑劇女 子演劇。11 明代崑劇職業戲班幾乎都是男班組成,私人家班也有全男班, 包括童伶小廝和成人優伶兩類,各種行當都由男性扮飾,男演員妝 旦已是常態,「豔婉」的姿態和演技已成為崑劇表演史上的亮點。 例如申時行家班名張三者,工小旦,嗜酒,「醉時上場,其豔入 神,非醉中不能盡其技」,因而贏得「醉張三」美名。飾演《西 廂記》的紅娘,「一音一步,居然婉弱女子,魂為之銷。」12又如 業餘客串男旦的趙必達演杜麗娘,有「生者可死,死者可生」的

1:27:53 AM

001-027.indd 3 彩+內文.indd 27

8

〔唐〕崔令欽:《教坊記》,引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一冊(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頁18。

9

元代夏庭芝《青樓集》所記到底是妓女還是專業伶人,可參考林鶴宜:〈戲 曲演員的專業化和身分認同〉,《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 里仁書局,2003年),頁260。其中也有多人確為「京師名妓」、「維揚名 妓」、「山東名妓」。

10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59年),補 遺卷三「禁歌妓條」,頁900-901。

11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頁 229。

12

〔明〕潘之恆:《鸞嘯小品》卷之三,收於汪效倚輯注,《潘之恆曲話》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頁137。

2011/9/23 1:27:53 AM 2012/1/10 下午1:50


004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效果。13擅長演《躍鯉記》的男旦柳生,也能「供頓清饒,折旋婉 便,稱一時之冠」。14 男旦的表演藝術,到了清代一直都是劇場的重要風景。最為 人津津樂道的,可以集秀班旦色金德輝為例,他演《牡丹亭.尋 夢》、《療妒羹.題曲》,被讚為「春蠶欲死」, 15「彷彿江采蘋 樓東獨步,冷淡處別饒一種哀絕」。 16 這些伶人精湛技藝影響所 及,是劇場文化重藝不重色。 17 金德輝老年登臺仍被稱讚「南部 絕調」,18小旦余紹美「滿面皆麻,見者都忘其醜」,馬繼美則是 「年九十,為小旦,如十五六處子」。19 清代滿族入關後整頓女樂,女戲子一再為政府所禁。順治八 年清世祖下旨命教坊司停止女樂,改用太監替代。 20 雖然不久後

13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卷十一,頁5b「趙必達」條,總頁676。

14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十四,頁23b「柳生」條,總頁936。

15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卷五,頁 128。

16

〔清〕沈起鳳:《諧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卷十二, 頁1a「南部」條,總頁463。

17

李曉:〈崑劇表演藝術的乾嘉傳統及其傳承〉,《藝術百家》1997年第4 期,頁87-88。

18

〔清〕彭兆蓀:〈揚州郡齋雜詩二十五首〉中,「臨川曲子金生擅」之作 者註,《小謨觴館詩集》卷八,頁7b,收於《續修四庫全書》第1492冊 (臺北:四庫全書編纂處暨中國學術史研究所,1965年),總頁605。

19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頁127、124。

20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見王雲五總纂《萬有文庫》(上海:商務 印書館,1936年),冊二,卷174,樂考20,頁6375。

001-027.indd 4 彩+內文.indd 28

2011/9/23 1:27:53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005

順治十二年宮中又一度使用女樂,但到順治十六年裁革教坊司, 不用女樂遂成定制。這項整頓自然波及了戲班,康熙十年禁唱秧 歌婦女,21康熙四十五年同樣內容的禁令又一次公布,而且更為嚴 峻。22康熙五十八年,「雖禁止女戲,今戲女有坐車進城遊唱者, 名雖戲女,乃於妓女相同,不肖官員人等迷戀,以致罄其產業,亦 未可定,應禁止進城。」23矛頭對準「名雖戲女」實則與妓女相同 的藝妓。直到乾隆朝,仍有「嚴禁秧歌婦女及女戲遊唱」禁令。24 在連續性的政令禁止下,私人家樂雖仍有女班,25宮廷卻嚴格 革除官妓、民間禁止買良為娼,城裡禁止女戲,城外女藝人也一律 不准進京。整頓的結果是:京城中少了公開的妓院,戲班子一律成 為男班,戲園的觀眾也一律為男性。因此清中葉成形的京劇劇種, 在形成初期根本不存在女演員,各腳色行當全部由男演員扮演,

1:27:53 AM

001-027.indd 5 彩+內文.indd 29

21

清光緒延煦等編《台規》卷二十五有「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婦女」條:「凡 唱秧歌婦女及墮民婆,令五城司坊等官,盡行驅逐回籍,毋令潛住京城。 若有無籍之徒,容隱在家,因與飲酒者,職官照挾妓飲酒例治罪,其失察 地方官,照例議處。」,引自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 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23。

22

〔清〕孫丹書:《定例成案合鈔》卷二十五〈犯姦〉,引自《元明清三代 禁毀小說戲曲史料》,頁26。

23

〔清〕孫丹書:《定例成案合鈔》卷二十五〈犯姦〉,頁29。

24

〔清〕傅恆等:《清代各部院則例.欽定吏部處分則例》(乾隆朝)卷 四十五〈刑雜犯〉:「民間婦女中有一等秧歌腳墮民婆及土妓流娼女戲遊 唱之人,無論在京在外,該地方官務盡驅回籍。若有不肖之徒,將此等婦 女容留在家者,有職人員革職,照律擬罪。其平時失察,窩留此等婦女之 地方官,照買良為娼不行查拏例罰俸一年。」(香港:蝠池書院出版有限 公司,2004年),頁526。

25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年),頁 374。

2011/9/23 1:27:53 AM 2012/1/10 下午1:50


006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劇中女子也由男性扮演,稱為「乾旦」,也叫「男旦」。直到同 治末、光緒初,才有女演員「坤伶」登場。起初是「全女班」, 民國後還明令禁止男女合演,以免「有傷風化」。26一九一七年上 海「大世界」遊樂場落成開張,座落在法租界,內有「乾坤大京 班」,首先實行男女合演,法租界「共舞臺」廣告,也以男女合演 為號召。27 京劇乾旦代表梅蘭芳,對於在舞臺上以男扮女,應該沒有尷尬 不安的心理問題需要調適。如前所述,男扮女並不始於京劇,「乾 旦傳統」在戲曲表演史上早已形成,而此傳統更有另一傳統為其奠 基,即是戲曲表演程式中的核心關鍵:腳色。傳統戲曲在「演員」 和「劇中人」之間,多了「腳色」這一道關卡,演員必須通過「腳 色」的扮飾才能轉換成劇中人,人物塑造的流程不是直接由「演 員」體驗「劇中人」,而是「演員→腳色→劇中人」。就腳色與演 員之間的關係而論,腳色代表演員對於「表演藝術」的專精,必須 熟練本行腳色程式化的唱唸做打才能進入人物扮演;就腳色和劇中 人的關係而言,不同的腳色象徵著不同的「人物類型」,包括性 別、身分、性格。

26

許錦文:《梨園冬皇孟小冬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 44。

27

萬伯翱、馬思猛:《孟小冬:氍毹上的塵夢》(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年),頁20。大世界的京劇演出場地稱為小京班,後因票價低觀眾多,劇 場拓寬舞臺加大,小京班改稱大京班。孟小冬來了之後開創了男女合演, 黃楚九把大京班改名乾坤大劇場。許錦文:《梨園冬皇孟小冬傳》,頁46 則說金少梅由北南來開始男女合班。

001-027.indd 6 彩+內文.indd 30

2011/9/23 1:27:54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007

「反串」與演員的性別無關,28當以本工的腳色行當為基準, 凡是演出不屬於本行腳色應工的戲,即稱之為「反串」,正如方問 溪在《梨園話》裡所說:「反其常態,謂之反串」,「如令生飾 旦、令旦飾生、淨飾丑而丑飾淨」之類即是。29反串是「演員」與 「腳色行當」之間的關係,非關「演員」與「劇中人」之性別。本 為男性的梅蘭芳演《轅門射戟》的呂布是反串,演楊貴妃反倒是正 常的。戲曲表演因妝扮甚濃且唱唸做表程式化,所以師父只根據嗓 音寬窄、個頭身段等資質條件,分派學生的腳色行當,性別不是分 行的重點。因此男扮女並不需要特別的心理調適。在清政府禁女演 員的前提下,劇中女子當然只得由男性扮演,這是不得不遵守的社 會法規,在此現實條件下,乾旦並不特別。 既然「乾旦」在戲曲界已經成為一項表演以及文化傳統,表演 本身自有一套規範程式,因此男性演員在京劇行業裡學習旦角、飾 演女性時,並沒有任何性別認同的問題,這些唱旦的男孩子,努力 學習旦角身段唱唸,使得自己在形體聲音等各方面,都要比女人還 女人,於是「貼片子」、「綁蹺」、「線尾子」等等化妝穿戴,都 是以修飾男性面容身材為前提,而「小嗓」(假音)的使用,當然 更是為了趨近於女子音聲。一心想的,只是如何精準扎實地學習旦

1:27:54 AM

001-027.indd 7 彩+內文.indd 31

28

關於戲曲反串,可參考王安祈:〈從「兼扮、雙演、代角、反串」的演出 現象看「當代戲曲」與「古典戲曲」劇場意義的不同〉,收入華瑋、王璦 玲所主編之《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研究所,1998年),以及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 年),頁531-542。

29

周明泰:《京劇近百年瑣記》(原名《道咸以來梨園繫年小錄》),收入 《平劇史料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頁49。

2011/9/23 1:27:54 AM 2012/1/10 下午1:50


008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角程式化的功夫,如何「男身塑女形」。30 但是,觀眾對待乾旦的眼光心態,以及乾旦養成的教育和環 境,卻可能在梅蘭芳心理蒙上一層陰影,進而影響他的京劇旦行性 格塑造。關於觀眾對待乾旦的態度,「梨園花譜」的研究在學界已 然展開,31本文集中於乾旦梅蘭芳本人對於自身性別轉換的心理探 析。這項研究,先從京崑不同的旦行表演美學說起。

二、她╱他的雅正:梅蘭芳的性別陰影 (一)從風情旖旎到端莊雅正 梅蘭芳首創京劇以旦行掛頭牌之風氣後,京劇女性的形象塑 造至今仍以梅派為最高美學標準。而梅蘭芳的女性塑造卻不同於之 前的崑劇,崑旦的表演以「風情旖旎、纏綿婉轉」為主要表徵,梅 蘭芳卻刻意削弱淡化綽態柔情,轉而以「大方沉著、端莊雅正」為

30

例如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年再 版),頁24-25;程硯秋:《程硯秋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年),頁3-4;趙榮琛:《翰林之後寄梨園》(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7年),頁27、43-45;宋長榮:《活紅娘—宋長榮自述》(江蘇:江 蘇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頁4。

31

花譜研究,吳存存有多篇論文,例如〈清代梨園花譜流行狀況考略〉, 《漢學研究》26卷2期(2008年6月),頁163-184。〈梨園花譜—清中晚 期北京男風盛行下的流行讀物〉,《中國性研究》2卷6期(2007年),頁 9-24。〈清代士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5、16期(1997年), 頁231-243。《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等。又 如張遠:《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臺北:臺灣大學歷 史系博士論文,2010年)。本人也曾指導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 優」文化研究》(南投: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001-027.indd 8 彩+內文.indd 32

2011/9/23 1:27:54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009

京劇女性形象塑造的美學高標。講究身體的「重度」,強調「剛 柔相濟」、「外圓內方」、「藏在內裡的勁兒」,表演追求「大 氣」。32 崑劇的「正旦」也要求沉著穩重,衣著多為素色褶子,以唱 工為重,多扮演受苦而貞烈的中年或青年已婚婦女,與「閨門旦」 的「幽約怨悱、纏綿多情」氣質不同。但崑劇最受歡迎的才子佳人 戲,女主角以窈窕淑女、大家閨秀或娼門名妓為多,杜麗娘、陳妙 常、李亞仙、霍小玉、崔鶯鶯、謝素秋、花魁女等,幾乎成了崑旦 代表人物,她們都由閨門旦應工,深掘幽微的曲文,配上悠緩細微 的身形挪移、旖旎嫵媚的神色姿態,33整體表演「春蠶欲死」。 京崑的「身體」在似與不似間,同為戲曲代表,同具戲曲特 質,但二者又有極精微的差異。 34上海崑劇院名旦張靜嫻曾在演講 中提到,35她曾向陳正薇老師學過京劇,陳老師在她表演時一路提 醒糾正:「穩著點,穩著點,這是京劇!」張靜嫻原擅崑劇正旦兼 演閨門旦,纏綿婉媚、顧盼含情,整個「身體」和京劇的大方沉穩

1:27:54 AM

001-027.indd 9 彩+內文.indd 33

32

王安祈:〈京劇梅派藝術裡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為京劇表演體系 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頁31-98。

33

吳新雷:《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 568。

34

例如李銘偉:《崑劇表演方法研究:論「演員身體」的構成元素與角色創 造上的運用》(臺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此篇論文 論崑劇的身體卻大量引用京劇演員鄒慧蘭:《身段譜口訣論》(甘肅:甘 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竟也能與理論大致相合。

35

張靜嫻於2008年4月18日在臺北木柵國光劇場演講時所說。陳正薇,上海戲 劇學校「正」字輩畢業,與顧正秋、周正榮、關正明等同班,1948年拜梅 蘭芳為師,長期在江蘇省戲曲學校任教。

2011/9/23 1:27:54 AM 2012/1/10 下午1:50


010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

不同。雖然張的時代較晚,但陳正薇的提醒,精微地點出了京崑身 體表現的不同,可為輔證之例。而二者的不同,並不是行當劃分的 不對應。 京劇在「青衣」和「花旦」之間也有另一個介乎其間的行當 「花衫」。所謂介於二者之間,是指「兼備青衣表演之擅長(唱 工),以及花旦表演之特質(身段靈巧、唸白爽利)」,追求的是 唱唸做表舞蹈身段俱佳,而非整體氣質介於端莊和俏皮之間。「派 頭大方」始終是梅派公認的先決條件,而梅派正是京劇旦行代表, 「雅正」是梅蘭芳所確立的京劇旦行表演典範。 由風情旖旎到端莊雅正,戲曲表演史上女性丰姿的轉變,是梅 蘭芳刻意的追求。和「身體」的改變相呼應的,是他對於所飾人物 的性格,也精心挑選、嚴加把關,「他」所演的「她們」,絕對不 涉情慾。例如他堅持不演性格不貞的東方氏(《虹霓關》),刻意 修改腿部身段、沖淡《牡丹亭.驚夢》中杜麗娘的思春情態,更花 了一生心思漸次修改《貴妃醉酒》,使其由風情放恣轉化為雍容華 貴的代表(詳下文)。對於人物塑造與表演風格,梅蘭芳是自覺自 主的整體思考。 筆者認為,梅蘭芳刻意追求女性端莊形象,意在擺脫個人出身 於「相公堂子」(稚齡乾旦侑酒陪宴)的陰影。此點筆者在〈梅蘭 芳以雅正為女性塑造的內在隱衷〉一文中,36曾試圖探析,提出梅 蘭芳力求雅正的內在隱衷分為兩點:從大處說,可視為梅蘭芳對外 36

收入國科會人文處、彰師大國文系主編:《臺灣學術新視野(國科會文學 學門90—94研究成果發表)》(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7年),頁814837。

001-027.indd 10 彩+內文.indd 34

2011/9/29 12:47:00 AM 2012/1/10 下午1:50

001-027.in


12:47:00 AM

第一章 乾旦梅蘭芳 011

在大環境文化思潮的回應;從個人因素分析,則或與梅蘭芳試圖擺 脫相公堂子的出身陰影有關。 (二)以雅正擺脫相公堂子出身陰影 四大徽班進京之後,除了給京師舞臺帶來新劇目、新唱腔、 新演員,從而引起了戲曲變革之外,新的娛樂業「打茶圍」(又稱 「逛堂子」)也在京城開始盛行,一直流行到清末。關於「打茶 圍」(逛堂子),么書儀在《晚清戲曲的變革》一書中有詳細考 察:37「打茶圍」主要內容是以歌侑酒,是由戲班中年輕的男演員 (特別是乾旦)在演出的餘暇從事侍宴、陪酒、唱曲、閒談等應酬 的收費行業。營業地點,可以應召前往顧客指定的酒樓飯莊,而大 多數是在營業者的「下處」。下處即住處,一般的伶人大夥兒住在 一起稱「大下處」,自稱「公中人」;成名的伶人別立下處,稱作 「私寓」或「私坊」。伶人各立「堂名」為住處的標誌,自稱「堂 名中人」,伶界自己的習慣叫「堂號」。歌郎臺上演戲畢,臺下侑 酒作陪,堂子的興盛,事關戲班興盛與伶人走紅。嘉慶以後直到光 緒間,堂子與「科班」共存,共同擔當培養藝人的職責。據么書儀 統計,晚清戲曲演員,從堂子培養出來的所占比例最大,曲界的名 伶,也大多是堂子的主人。「同光十三絕」中,梅巧玲稱景和堂主 人,劉趕三為保身堂主人,余紫雲為勝春堂主人,徐小香為岫雲堂 主人,時小福為綺春堂主人……今人敘其事跡,大多朦朧其事,彷 彿如文人之堂號,其實他們實實在在地開著堂子,養著許多立過賣

37

001-027.indd 11 彩+內文.indd 35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頁92152。另見么書儀:〈作為科班的晚清北京「堂子」〉,《北京社會科學》 第3期(2004年),頁22-28。

2011/9/23 1:27:54 AM 2012/1/10 下午1:50


3464-BG-539x210.indd 1

2012/1/10 下午1:3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