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認知心理學

Page 1





目 錄 3

序 .............................................................................................................................

7

第一章 聲音本質與聽覺系統 ...................................................................

15

第一節 音量、音高、音色 .....................................................................

16

從物理量到心理量/音色的多面特質

第二節 周邊聽覺系統 .............................................................................

25

外耳與中耳的聲音傳導/內耳的頻譜分析/耳聲發射及其音 樂應用

第三節 中樞聽覺系統 .............................................................................

28

腦幹的聽覺訊息處理/初級聽覺皮質/聽覺皮質的側化/ 聽覺皮質的音樂訊息處理

第二章 音感:音高訊息的初步處理 .....................................................

45

第一節 絕對音感的利弊 .........................................................................

46

絕對音感的定義/完美的音感?/絕對音感的壞處

第二節 絕對音感的獲得 ......................................................................... 「遺傳」與「銘印」並行不悖/關於聲調語言的爭議

50


4

音樂認知心理學

第三節 音感的神經基礎 ......................................................................... 54 工作記憶及語意處理/絕對音感:固定的映射

第四節 音程、旋律、相對音感.............................................................

60

音高訊息的空間表徵/相對音感涉及空間處理/兩種音感可 以並存

第三章 音樂的意義與形式 ........................................................................

73

第一節 音樂符碼如何獲得意義.............................................................

73

音樂的傳播力量/音樂譬喻的建構

第二節 從語意到概念 .............................................................................

81

音樂的意象基模/步態與背景律動/情緒語氣與非語言溝 通/顳葉後區的語意處理/概念的互連網

第三節 音樂的形式與組合規則.............................................................

95

音樂的基本元素/和聲的語法/句子的結構與階層性/協調 與連貫

第四節 音樂在戲劇中的功能 ................................................................. 113 待填的空位/概念的多元映射/音樂與記憶

第四章 音樂與運動系統 ............................................................................. 133 第一節 演奏者與演唱者的大腦............................................................. 134 腦中的感覺運動處理/動作技能的學習/以動作想像來練 琴/鏡像神經元系統/聲響與動作的轉譯與整合


目 錄 5

第二節 拍子、拍節、節奏 ..................................................................... 149 音樂中的時間組織/從動作學習中突現的節奏/算拍子/節 奏處理的兩個面向

第三節 跟著音樂起舞 ............................................................................. 158 前庭刺激的重要性/跟著音樂同步動作/節奏與動作協調的 專業性/舞蹈與音樂

第四節 音樂即興 ...................................................................................... 168 關於動作的即時決策/感同身受的爵士樂迷/跨文化視角與 基模理論

第五章 音樂的情緒特性 ............................................................................. 187 第一節 從共鳴、渲染到昇華 ................................................................. 188 情緒的環狀模型/音樂的「比」跟「興」/感同身受與音樂 認同/音樂的情緒論與認知論/音樂情緒的生物學意義:適應 性/音樂是情緒的催化劑/抒情美典/混合情緒與段落對比

第二節 音樂情緒的神經基礎 ................................................................. 213 跟音樂有關的情緒迴路/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審美情緒/ 內在哼唱與內在演練/失智症/腦中風/「渴望」與「樂在 其中」

第三節 聽眾研究 ...................................................................................... 232 主觀報告與認知作業評量/周邊生理訊號與音樂情緒的關 係/音樂情緒與醫療照護/腦波測量


6

音樂認知心理學

第六章 跨物種比較與生物音樂學.......................................................... 257 第一節 大翅鯨的歌曲創作 ..................................................................... 258 快速變遷的歌曲/曲式特徵

第二節 鳴禽的音樂性 ............................................................................. 262 鳴禽的歌曲與文化/鳴禽的神經科學研究/鳴禽的二重唱與 舞蹈

第三節 靈長類的二重唱與打擊樂 ........................................................ 266 長臂猿的夫妻二重唱/靈長類的打擊樂?

第四節 跨界新視野.................................................................................. 270 生物音樂學的過去與未來/匯流與連結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 283 附錄 ........................................................................................................................ 289 神經細胞與電化學訊號/腦的解剖結構和功能/腦造影技術

索引 ........................................................................................................................ 297 圖片出處 .............................................................................................................. 311


目 錄 7

序 無所不在的音樂,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您的手機響起, 音樂鈴聲彷彿是親友的殷切呼喚;您走進精品店,在柔和的背景音樂聲 中放慢腳步、瀏覽商品,並且優雅地刷卡消費;您跟偶像歌手一起跨年, 在人群中嗨到最高點,希望在這個歲月的關卡,留下一段有聲有色的回 憶短片。 音樂為何能夠影響情緒,讓我們的身體蠢蠢欲動?音樂活動在人類 演化與文明發展中,占有什麼一席之地?這些謎題一直讓科學家與普羅 大眾感到好奇。拜科技進步之賜,科學家如今可以運用功能性磁振造 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等 研 究 工 具, 觀 測 人 腦在處理音樂訊息時的活化型態;另一方面,音樂活動的跨物種比較 (cross-species comparison),也 隨著 生 物學 家 對於 靈 長類、 鯨 豚、鳥 類……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種種跡象看來,音樂認知(music cognition)這個學術領域,在最近十年可以說歷經了一場寧靜革命。 在這場寧靜革命的背後,有兩項令人驚異的假說。首先,DNA 雙螺 旋的發現者之一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 1994 年的著作《驚異的假說》 中指出,我們的心靈與意識,純粹是神經細胞與化學分子的總體表現。 雖然這項假說如今已被科學家廣泛接受,但是當我們在面對活生生的腦, 分析它產生心智的機制時,暗地裡仍不免感到陣陣驚異。


8

音樂認知心理學

第二個假說可以追溯至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他 在《物種原始》(1869)的結尾提到,未來的心理學將研究「每一種心 靈能力在自然界發生、增長、累積的過程」。1970 年代以後的演化心理 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從物競天擇的演化觀點來分析心理現象 與人類行為,成功將達爾文主義發揚光大,並且廣泛影響許多人文社會 學科。演化生物學家與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祖先為了適應數十萬 年前的環境,所演化出的生理結構與心智結構,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人 類身上。因此,若要研究人類的群眾歌舞,我們不只是要觀察現代社會 中的跨年晚會,而且要觀察通宵達旦的原住民歌舞祭儀,甚至要回溯到 五萬年前「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追想人類祖先點燃火堆以免遭受獅 子襲擊的那段艱辛歲月。 以 上 這 兩 個 原 則 都 相 當 簡 明, 但 是 誠 如 演 化 心 理 學 家 肯 瑞 克 (Douglas T. Kenrick)所提醒我們的,「原則簡單」並不代表「人性簡 單」。即使是人類最引以為傲的,既複雜又神祕的文學與藝術能力,似 乎也是生物演化的結果,牽涉到自我意識的功能與價值。神經科學家達 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一書的結尾提到, 藝術是意識送給人類的一份大禮;藉由藝術,人們的感覺、情緒、自我、 記憶得以匯集並再現;藝術活動的參與者體悟於當下,展望未來—試 問,當您在夜深人靜時獨享音樂,是否也曾若有所悟呢? 音樂活動除了可以作為人們的心靈寄託之外,在醫療上也有許多應 用。而當療癒音樂、紓壓音樂、共振音樂、胎教音樂……等,已經成為 普羅大眾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化身為商品之後,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更


序 9

值得仔細檢視。有了嚴謹的研究回顧作為基礎,還可以進一步運用科學 傳播的理念及技巧,讓音樂認知的研究議題得以滲入各個領域,進行多 面向探索,深化音樂在社會中的應用(North & Hargreaves, 2008)。 根據筆者在大學任教的經驗,音樂不但是許多年輕人的精神食糧, 跟音樂認知有關的現象與議題,更是讓學生們深深著迷。筆者所開設的 通識課「音樂、演化與大腦」,經常吸引到一些喜愛音樂的學生,從生 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戲劇學、行銷學、經濟學、資訊科學…… 等角度,共同探討音樂中的認知議題,在跨學科的討論之中,對於教科 書《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Sacks, 2007/2008)中的案例與觀念, 產生種種體悟。數年授課經驗下來,筆者感到有必要寫一本中文書籍, 呈現音樂認知心理學的整體架構。 許多學者皆致力於研究音樂,不同的學術領域各有其探索音樂的路 數(approach)。紮根於人文領域的音樂學家,對於美學、樂曲文本、社 會歷史脈絡較感興趣,在音樂分析、史料爬梳、田野工作等方面已經建 立了深厚的傳統;電機資訊領域的學者對於訊號處理較為擅長,在多媒 體內容分析、歌曲分類與檢索等方面,已經有不少成果;心理學家與神 經科學家著眼於認知機制,依照個人的專長與興趣,可能想要瞭解音樂 跟語言、運動、記憶、學習、發展、情緒、社會溝通與行為、基因、醫 療……的關聯。本書的讀者可能來自於以上這些領域,或是來自於其他 的領域,但本書的主軸仍然是認知心理學。圖 P–1 呈現了認知科學的各 個領域,由此可以觀察音樂認知與音樂學的學術傳統,以及它們跟認知 科學的連結。


10

音樂認知心理學

音樂學

音樂理論

哲學 心理學

音樂認知

資訊 科學

語言學

人類學

神經科學

圖 P–1:認知科學與音樂認知、音樂學的關聯示意圖。中央的圖顯示 認知科學在 1970 年代初興的架構,各個學門領域之間的關聯以連結 線表示,此圖經授權引自 Miller(2003)。筆者在中央的圖旁邊添加 了有關音樂的研究領域,該圖左側的方塊「音樂認知」主要由心理學 家及神經科學家研究,資訊科學領域與音樂理論的專家也有涉獵。該 圖右側的方塊「音樂學」則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向哲學、語言學、 人類學吸收了不少觀念及研究方法。

本書側重於近年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並結合演化生物學的觀點與 新的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認知的重要議題。以下略述各章主題。 第一章「聲音本質與聽覺系統」,介紹聲音的物理特性與聽覺系統 的低階處理,這是音樂認知的基礎。聲波傳入外耳與中耳之後,在內耳 轉換成神經電訊號,經過腦幹(brainstem)與丘腦(thalamus)的初步處 理,再傳入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 第二章「音感:音高訊息的初步處理」,介紹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及相對音感(relative pitch)。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十分稀少,他們 能夠在沒有基準音的提示之下,正確指認隨機出現的音高。絕對音感雖


序 11

然跟音樂能力沒有必然關係,卻成了認知神經科學中的有趣議題。 第三章「音樂的意義與形式」涵蓋面較廣,在音樂內部所形成的意 義方面,筆者以音樂的基本元素與其組合規則(combination rule)來切入; 在音樂的外部意義方面,則借用語言學裡面的譬喻理論來切入。本章亦 分析戲劇及廣告中的音樂意義,從學習與記憶的觀點,探討音樂如何象 徵角色、景物、情節、商品。 第四章「音樂與運動系統」,除了著眼於有關音樂演練的認知機制 之外,亦探討音樂中的時間感、舞蹈音樂、即興(improvisation)。長期 練習演奏(演唱),會增強聽覺皮質與運動皮質(motor cortex)之間的 連結,以至於聆聽音樂也會活化運動皮質、想像演奏也會活化聽覺皮質。 音樂中的時間感由一些掌控運動功能的腦區所處理,而「隨著音樂起舞」 的能力,則是人類藉由群眾歌舞來強化社會鍵結的基礎。音樂即興是指 在演出中即時創作音樂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讓我們一窺自主動作與自 我的特質。 第五章「音樂的情緒特性」,結合美學與心智科學(mind science) 的視角,一覽從低階到高階的音樂情緒處理,並介紹情緒的神經基礎與 相關的研究方法。悅耳的音樂可以活化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它 是一個藉由「引發愉快情緒」來操控行為與學習的神經結構。人們在聆 聽快樂歌曲時較倚重旋律(melody)及節奏(rhythm),但在聆聽悲傷 歌曲時則注重歌詞的理解。以播放音樂來改善病患的心情,在近年的醫 療機構中已經相當普遍,聆聽者的生理指標經常被用來評估音樂的功效。 第六章「跨物種比較與生物音樂學」擴大視野,援引有關大翅鯨


12

音樂認知心理學

(humpback whale)、鳴禽(songbird)、靈長類的音樂研究,試析音樂 的起源。近年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暗示,音樂的功能除了「求偶」與「增 進伴侶的感情」之外,在人類文明中已經延伸至「大規模的結盟」;音 樂可以有效促進人際鍵結,甚至扮演隱形親友的角色,撫慰著需要紓壓 的聽眾。 語言學家暨心理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曾經把音樂描述成「聽 覺的乳酪蛋糕」,以此強調其缺乏實質的功能或營養,就像乳酪蛋糕一 樣,是為了取悅人們所發明的精巧玩意兒。本書的「餘韻:音樂是聽覺 的提拉米蘇」,對於平克的上述論點有所補充,整理出五個音樂認知的 子系統,它們可以比擬為提拉米蘇的五層架構,支持著人類文明中不可 或缺的音樂活動。 藉由「音樂認知」這個橫跨藝術與科學的主題,本書希望讓更多人 瞭解,知識的學習與藝術的分析,是一種既貼近生活又能啟迪心智的有 趣活動。在本書各章的末尾,都附有複習題與延伸思考。其中複習題整 理出該章的重點,讓讀者自我檢查,是否能夠掌握書中的內容,以自己 的話重述出來。另一方面,延伸思考則是從書中探討的議題向外展開, 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讀者必須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聆聽有聲資料,經由 主動的學習才能夠回答這些問題。 為了增進閱讀本書的樂趣,筆者在教科書式的敘述之間還穿插了一 些 BOX,另開視窗,旁枝側出,聊聊張愛玲的音樂觀、金光布袋戲中的 拉丁節奏、漢語歌曲的節奏特性……等,希望能夠帶來調劑與妝點的效 果,並從另一個角度來深化書中的議題。由於本書的讀者可能來自於各


序 13

個領域,因此,本書藉由附錄來介紹一些神經科學的概念,以便讀者在 碰到有關腦區功能的敘述時,可以利用附錄來解決疑惑。 本書避免涉及特定音樂種類的專有名詞,以兼顧音樂興趣殊異的讀 者群。基於同樣的理由,本書所列舉的樂譜包括五線譜、簡譜、工尺譜, 涵蓋的樂種包括西洋古典音樂、臺灣的原住民音樂、戲曲音樂、流行音 樂……等,希望能夠帶來多元的音樂視角,這一點跟西方學者所寫的同 類著作(Koelsch, 2012)略有不同。不具科學背景的音樂愛好者,對於 本書的一些專有名詞或許會感到陌生(以及好奇),即使如此,藉由本 書的一些實例探討,仍然可以深入音樂教育、音樂創作、樂理、社會脈 絡……等有趣的議題。 筆者在跨領域寫作上的嘗試,奠基於多年來極具緣分的學術交流, 在此特別感謝臺大心理系的梁庚辰、陳建中、周泰立老師,臺大語言所 的江文瑜老師,臺大生態與演化研究所的周蓮香、林雨德老師,臺大電 機系的陳志宏、陳宏銘老師,臺大物理治療系的王淑芬老師、醫學系的 蕭自佑老師。此外,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的謝仁俊老師帶領我進入神 經科學的殿堂,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陳一平老師啟發我思考實徵 美學的議題,在此也一併致謝。 在臺大出版中心諸位編輯的協助與內人的鼓勵之下,本書才得以如 期出版,另外也要感謝臺大教務處的「教科書出版提升計畫」、教育部 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補助經費,亦感謝兩位匿名審稿者 的寶貴建議,提升了本書內容的正確性與可讀性。最後,有幾位老師對 於科學人文跨領域教育的熱忱,一直鼓舞著筆者在學術的分水嶺「游牧」


14

音樂認知心理學

騁懷,吟嘯徐行,包括:謝豐舟(臺大醫學系)、陳竹亭(臺大化學系)、 莊榮輝(臺大生化科技學系)、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人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參考資料 Crick, F 著,劉明勳譯 (1994/1997)《驚異的假說:克里克的「心」、「視」界》(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臺北:天下文化。 Damasio, A 著,陳雅馨譯 (2012)《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 自我的演化》(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臺北: 商周。 Darwin, C. (1869/2009)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5th ed.). London: John Murray. Kenrick, DT 著,莊安祺譯 (2011)《性、謀殺,以及生命的意義:演化心理學 家 教 你 如 何 過 更 有 意 義 的 生 活 》(Sex, Murder,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 Psychologist Investigates How Evolution, Cognition, and Complexity Are Revolutionizing Our View of Human Nature)。臺北:大塊文化。 Koelsch, S. (2012) Brain and Music.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Miller, GA. (2003)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 141-144. North AC, Hargreaves DJ. (2008) The Social and Applied Psychology of Mus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cks, O 著,廖月娟譯 (2007/2008)《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Musicophilia: Tales of Music and the Brain)。臺北:天下文化。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283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本書的〈序〉曾經提到,音樂認知在最近十年可以說歷經了一場寧 靜革命,相信經過以上各個章節的介紹,讀者們應可瞭解這場革命的美 妙之處。拜科技進步之賜,腦造影與動物行為的實證資料大量湧現,讓 我們得以重訪跟音樂有關的美學議題,並且進一步瞭解人性本質。 在這場寧靜革命的背後,有兩項基本假說。第一項假說指出,我們 的心靈與意識,純粹是神經細胞與化學分子的總體表現。針對這項假說, 本書已經舉出許多腦造影實驗的結果,呈現大腦在進行音樂認知時的活 化型態;展望未來,仍然會有更細膩的神經音樂學研究,告訴我們跟音 樂有關的心智活動。 但是,人腦究竟為何要演化出處理音樂的能力呢?為了回答這個問 題,我們可以引用演化心理學的觀點,將人類的心智放在「適應環境、 解決生活困難」的脈絡下來研究,而這也牽涉到本書〈序〉中所提到的 第二項假說:我們的祖先為了適應當時環境所演化出的心智結構,至今 仍深深地烙印在人類身上。 雖然許多人類的心理現象與行為都可以從演化的觀點來解釋,認知 心理學家平克卻認為,音樂活動根本就沒有什麼適應性的功能,換句話 說,人類即使沒有音樂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 為了傳達他的理念,平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譬喻:音樂只不過是聽覺的


284

音樂認知心理學

乳酪蛋糕。換言之,音樂作品巧妙組合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會湊在一起 的聲音事件,就像是口感極佳的乳酪蛋糕,只是為了取悅人們所發明的 精巧玩意兒,並不是生活必需品。 我們可以從平克的這個譬喻來回顧本書的內容,重新思考音樂的功 能。經過以下的一番回顧之後,相信讀者們便可以發現,音樂可比蛋糕 甜食有用多了!更有趣的是,音樂巧妙組合了腦中的一些神經網路,這 幾個網路層層交疊,就像提拉米蘇的可可粉、奶油、蛋糕、威化派餅乾, 它們各有作用,卻又彼此配合、協調運作。 音樂的功能,是隱藏在音樂使用(uses of music)背後的終極理由。 舉例而言,在擁擠的快餐店中使用快節奏的音樂,主要是為了讓顧客加 快用餐速度,提高翻桌率;有些文化傳統重視童謠的使用,主要就是為 了幫助兒童學習知識,並且讓他們做些口語練習,促進大腦的發育。以 上這些音樂功能,可能都是較晚近的發明,無法解釋音樂的起源。 翻開生物的演化史,音樂的初始功能到底是什麼呢?達爾文早已指 出,某些脊椎動物之所以要進行音樂活動,原本是為了求偶,也就是雄 性藉由歌唱來展現其繁殖潛力,吸引雌性與牠交配。在人類社會中,以 音樂求偶的行為依然存在,但是音樂的功能已經由此往外延伸,不僅利 用音樂來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連繫,更藉由音樂活動來進行大規模的結 盟,加強社群的向心力。 音樂之所以成為人類文明中的必需品,可能是為了增進人際的互助, 以便克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人腦裡面有關音樂的知覺與認知皆支持著 這項功能。以下,筆者便循著這個假設,整理出五個音樂認知的神經網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285

路,每個網路由數個腦區所組成,這五個神經網路就像是提拉米蘇的五 個層次,共同建構「音樂腦」的總體網路:

第一層:音樂知覺 聽覺訊息包括了音高、音量、音色、音長……等,音樂知覺首先必 須處理這些訊息。大部分的人類音樂都有穩定的拍子與音階系統,許多 音樂活動講究合奏(合唱)的協調性,這些特徵只存在於人類文化裡面, 顯示出群眾同步歌舞的重要性。為了讓不同個體的歌舞能夠彼此協調, 因此,大家必須依循同樣的時間參考系與音高空間的參考系,而且,這 些參考系上面必須有「刻度」。拍子與音階等音樂形式特徵,並未促使 大腦演化出音樂區,而是徵召了跟運動相關的神經迴路,來處理音樂中 的時間感,徵召了聽覺皮質、工作記憶與認知控制的相關迴路,來處理 音樂中的音高訊息。

第二層:音樂意義的推斷 音樂的主題動機各具特性,它們召喚著我們的聽覺經驗與身體感覺, 經常會讓我們聯想到各種步態與情緒語氣,因此,音樂的基本意義繫於 我們腦中有關運動與情緒的概念。這些概念的表徵與處理,需要顳葉外 側後區與顳葉前區的參與,此一神經網路也跟體感認知、心智化能力、 認知同理心有關,它會在我們思索他人內心狀態時活化。除了顳葉之外, 當我們在推斷跟生物運動有關的音樂意義時,也有可能活化與顳葉後區 相鄰的頂葉、枕葉部分區域。


286

音樂認知心理學

第三層:音樂的運動模仿 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族群,都有足以標示「我群」的音樂,演練音 樂可以增進個體的歸屬感,增進同儕認同,人際音樂模仿的重要性由此 可見一斑。在聆聽熟悉音樂時進行內在哼唱與內在演練,會活化聽覺背 側路徑,此路徑由聽覺區後方與背側前運動皮質所組成,可以視為聽覺 與運動訊息的整合介面,同時也是口語模仿的核心網路。較高階的音樂 模仿還需要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參與,包括兩側額下回及頂葉的部分區域, 這個系統會在我們觀察他人的動作時活化,藉由解析動作與內在的動作 模仿,來解讀動作背後的意圖。

第四層:音樂的感同身受 腦島前區及前扣帶回跟情緒的同理心有關,它讓我們對於音樂的情 緒能夠感同身受。這兩個腦區裡面都有梭狀神經元,將分隔較遠的腦區 連繫在一起,統合運動、知覺、情緒等訊息。有學者將腦島前區及前扣 帶回稱為「顯著網路」或是「腹側注意力網路」,它可以根據監控機制 與身體感覺來引導注意力,例如催眠狀態下異乎尋常的行為,便跟這個 網路有關。某些音樂活動的效果,或許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第五層:音樂情緒的綜合處理 跟音樂有關的情緒可以說包羅萬象,除了基本情緒之外,還有一些 相當複雜的情緒,例如懷舊、惆悵、莊嚴、神祕、澹遠、異國情調……等, 這些音樂情緒的處理,有賴皮質下腦區與前額葉皮質的聯合運作。在皮


餘韻:音樂是聽覺的提拉米蘇 287

質之下,包括了跟酬賞學習有關的紋狀體,跟情緒記憶及情緒體驗有關 的海馬與杏仁核。在前額葉皮質裡面,則包括背側中央前額葉的社會訊 息處理,腹側中央前額葉及眼眶額葉的評價與情緒意義解讀,後兩者是 審美活動的核心腦區。 音樂跟語言的關係非常密切,兩者也在腦中共享許多神經迴路,在 這五個子系統裡面,第一層「音樂知覺」、第二層「音樂意義的推斷」, 都跟語言密切相關。到了第三個層次「音樂的運動模仿」,音樂便似乎 開始跟語言分道揚鑣。音樂的欣賞經常涉及內在的動作模仿,語言則不 然;聽覺背側路徑在初學語言之際相當活躍,但是熟悉該語言之後,就 不太需要以內在口頭模仿來輔助語言的理解。相反的,當我們熟悉音樂 之後,會更主動地投入音樂,反覆演練,以至於「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音樂跟語言具有不太一樣的功能,其研究議題也略有差異。如果說 語言心理學家關注的是詞彙、句子、命題的「冷認知」,則音樂心理學 家所研究的歌曲與舞曲,以及跟社會行為有關的非語言溝通與情緒感染, 似乎可以讓心智科學「熱起來」。這樣的熱情其來有自,牽涉到上述五 大子系統的最後兩個層次:「音樂的感同身受」、「音樂情緒的綜合處 理」。 人類藉由音樂活動以及該活動中的身體動作,來促進人際情感交流, 這樣的交流可以彌補語言溝通之不足,並且支持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合 作,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模仿失群哀鳴的淒美音樂。我們光用語言很難 傳達出淒美的感覺,除非是配合哽咽的語氣,甚至帶著一點啜泣聲。反


288

音樂認知心理學

之,緩慢而哀傷的音樂不僅能夠表現出淒美的感覺,而且也能在聽眾身 上喚起悲憫、同病相憐等強烈的情緒。淒美的音樂甚至可以像失群哀鳴 一樣,促進聽眾體內催產素的分泌,改善其社交行為。 另一個有關社會行為的重要例子是宗教祭儀,這種活動再度凸顯了 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在宗教祭儀裡面,不僅有一些語氣鮮明的呼喊、 語意模糊的咒語,還會藉由或狂熱、或肅穆的音樂與舞蹈,讓群眾進入 異於日常生活的精神狀態。同樣的,跨年晚會之所以能夠讓參與者進入 其樂融融的狀態,也是由於偶像崇拜、勁歌熱舞、群眾同步動作與呼喊 (尖叫)所具有的情緒感染力。 綜覽上述五個跟音樂有關的子系統,從第一層的知覺,到第二、三 層的認知,都還在音樂認知心理學的範疇裡面。等到進入第四層「音樂 的感同身受」,已經觸及了情緒的同理心、人我界線的可變性、催眠狀 態下的自我意識;而第五層「音樂情緒的綜合處理」以腹側前額葉為樞 紐,處理各種高階的人類情緒,牽涉到審美與道德判斷、情緒與認知的 互動、決定情緒的意義、文學譬喻的欣賞、對於過去與未來的省察、社 會中的自我……等。讀者們不難發現,上述議題已經逐漸超出了認知心 理學的範疇,遙遙指向社會學、文學、哲學、宗教學……等學科,因此, 未來的音樂研究者必須在更廣泛的心智科學架構之下,持續進行跨領域 的探索,才能夠追上人類音樂的演化蹤跡,釐清音樂的多元功能。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