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Page 1



❻᎔᎚ᗩ 著

005

≂㛨⩺厖ᾼ㜖⓿⏆崙⷏ 蘇精

▁ⴇ ╱㢇



目次 iii

ᐂᅖᑿ

表格目次 ................................................................................................................ vii 圖片目次 ................................................................................................................ viii 引用檔案縮寫表 ...............................................................................................

ix

自 序...................................................................................................................... xiii 導 言......................................................................................................................

1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馬禮遜的轉變 緒 言 ...........................................................................................................................

5

第一節 馬禮遜與木刻印刷 ..............................................................................

6

第二節 從木刻到西式活字 ..............................................................................

13

第三節 逆境中的新嘗試 ...................................................................................

21

結 語 ...........................................................................................................................

27

第二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澳門印刷所 緒 言 ...........................................................................................................................

29

第一節 設立與沿革 .............................................................................................

30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

41

第三節 技術與工匠 .............................................................................................

45

第四節 產品與作者 .............................................................................................

51

第五節 傳播與重要性 ........................................................................................

63

結 語 ...........................................................................................................................

71


iv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第三章 麥都思及其巴達維亞印刷所 緒 言 ...........................................................................................................................

73

第一節 麥都思東來背景與初期工作 ..........................................................

74

第二節 在巴達維亞的處境 ..............................................................................

79

第三節 印刷技術與產品 ...................................................................................

87

第四節 分發流通與反應 ................................................................................... 107 結 語 ........................................................................................................................... 119

第四章 中文聖經第一次修訂與爭議 緒 言 ........................................................................................................................... 121 第一節 修訂緣起與開始 ................................................................................... 123 第二節 麥都思:馬禮遜挑選的繼承人? ................................................ 131 第三節 聚會廣州澳門進行修訂 .................................................................... 139 第四節 修訂後的爭議 ........................................................................................ 147 第五節 餘波蕩漾 .................................................................................................. 158 結 語 ........................................................................................................................... 164

第五章 初期的墨海書館 1843-1847 緒 言 ........................................................................................................................... 167 第一節 從巴達維亞到上海 .............................................................................. 168 第二節 建立上海佈道站 ................................................................................... 170 第三節 初創墨海書館 ........................................................................................ 175 第四節 管理與經費 ............................................................................................. 176 第五節 工匠與技術 ............................................................................................. 179 第六節 產品與作者 ............................................................................................. 187 第七節 流通與影響 ............................................................................................. 192 結 語 ........................................................................................................................... 197

第六章 偉烈亞力與墨海書館 緒 言 ........................................................................................................................... 201


目次 v

第一節 偉烈亞力來華背景與經過 ............................................................... 202 第二節 偉烈亞力在墨海的地位與角色 ..................................................... 210 第三節 偉烈亞力離開墨海的經過 ............................................................... 217 第四節 墨海書館的結束 ................................................................................... 222 結 語 ........................................................................................................................... 227

第七章 香港英華書院 1843-1873 緒 言 ........................................................................................................................... 229 第一節 建立經過 .................................................................................................. 230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 233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 251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 268 第五節 出售的原因與經過 .............................................................................. 299 結 語 ........................................................................................................................... 305

第八章 美國長老會中文印刷出版的開端 緒 言 ........................................................................................................................... 307 第一節 關鍵性的人物 ........................................................................................ 308 第二節 中文活字的問題 ................................................................................... 312 第三節 印工人選的難題 ................................................................................... 316 第四節 想像與實際的落差 .............................................................................. 317 結 語 ........................................................................................................................... 322

第九章 澳門華英校書房 1844-1845 緒 言 ........................................................................................................................... 323 第一節 印刷所的建立 ........................................................................................ 324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 327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 334 第四節 產品與產量 ............................................................................................. 339 第五節 成果與反應 ............................................................................................. 344


vi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結 語 ........................................................................................................................... 348

第十章 寧波華花聖經書房 1845-1860 緒 言 ........................................................................................................................... 349 第一節 遷移寧波與沿革 ................................................................................... 349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 354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 376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 402 結 語 ........................................................................................................................... 439

第十一章 華花聖經書房遷移上海的經過 緒 言 ........................................................................................................................... 441 第一節 初期的遷移討論 ................................................................................... 442 第二節 再度討論與決定遷移 ......................................................................... 448 第三節 決定遷移後的爭議 .............................................................................. 457 第四節 準備遷移 .................................................................................................. 463 結 語 ........................................................................................................................... 469

第十二章 姜別利與上海美華書館 緒 言 ........................................................................................................................... 471 第一節 館址與館舍 ............................................................................................. 473 第二節 管理與經費 ............................................................................................. 478 第三節 工匠與技術 ............................................................................................. 494 第四節 產品與傳播 ............................................................................................. 515 結 語 ........................................................................................................................... 564

參考書目 ................................................................................................................ 567 索引 ........................................................................................................................... 579


自序 xiii

卹Ҷ〞

能夠完成自己退休十年來的第四本書,內心真是充滿了感 恩與感懷。 本書的內容是基督教傳教士自1807年來華至1873年為止, 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他們 創立與經營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動。早自1970年代後期,我就 對這樣的主題感到興趣,當時熱中撰寫近代藏書家故實,連 帶對中國書如何從傳統的木刻線裝變成西式的活字平裝頗為好 奇,不過也只約略知道這種轉變和傳教士密切相關而已。那時 候的我絕對想不到,傳教士三個字後來竟會在我的心頭和筆下 徘徊不去,以至於今。 我在1992年辭去圖書館的工作,負笈英國學習西方目錄學 與出版史,似乎很自然地選擇以傳教士麥都思和墨海書館為題 撰寫碩士論文,由於只有一學期的撰寫時間,還得同時兼顧上 課、書面作業與印刷實習,而就讀的里茲大學和麥都思手稿所 在的倫敦距離又遠,往返不便,結果我雖然初次接觸了傳教士 的第一手史料,也只是淺嚐輒止。 沒想到英國歸來後我卻找不到工作,迫不得已之下孤注一 擲,賣了棲身的小房在1994年初怏怏再赴倫敦大學攻讀博士, 並以倫敦傳教會的中文印刷事業為研究主題。三年期間,無日 不為自己年近半百竟前途茫然而惶惑,又深覺既已入傳教士史 料寶山豈能空返,於是為了忘憂解愁,也為償多年宿願,埋首


xiv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拼命抄錄傳教士的書信手稿,成為一個落寞的過河卒子在異鄉 苦讀中唯一的遣懷之舉。 1997年初我趕在坐吃山空之前僥倖學成回臺,得以任教大 學,也開始了以傳教士為主軸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雖 然無法再與傳教士的手稿真跡朝夕相對,但透過縮微膠捲或膠 片繼續在他們的字裡行間探索尋思,成為我這些年來的生活寫 照,到2010年為止,先後抄錄了兩百六十餘萬字的傳教士書信 手稿,也發表了一些相關論著,而傳教士的印刷出版活動正是 這些書信和論著中的重要部分。 回顧二十年來自己探討傳教士印刷出版活動的經驗,先是 以倫敦會為對象,後來擴及美部會,還是不夠寬廣周延,因為 導致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的要角,或者說十九世紀初中期在 華從事中文印刷的主要傳教會,還有始終堅持以西式活字印刷 的美國長老會,要瞭解中國圖書生產技術轉變的過程和全景, 長老會是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2011年12月,我決定進行長老會中文印刷的研究,並和以 往探討倫敦會和美部會一樣,從抄錄整理長老會的手稿檔案著 手,先以大約六個月時間,從縮微膠捲奮力抄錄了四十五萬字 左右的書信內容,再從長老會中文印刷事業的起源開始,依序 探討其傳教士在澳門、寧波和上海三地的印刷與鑄字工作,直 到1869年為止,寫成五篇論文,再加上近年所寫以倫敦會為主 的七篇論文,構成本書的十二篇內容,其中的十篇是第一次出 版。本書和我在2000年出版的《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一書 主題相同,但範圍內容有別,將近本書篇幅一半的長老會部分 是前書沒有的,以倫敦會為主的部分也儘量避免重複,但願兩 書合起來是西方印刷術來華比較完整與清晰的一幅圖像,而不


自序 xv

是我又一次禍棗災梨的胡亂塗鴉。 西式活字取代木刻是一項似小而實不小的改變。到十九世 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刷圖書已久,是千年來中國圖書 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卻在十九世紀內遭遇傳教士引進 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並且就在同一個世紀內被普遍地取而代 之,並進一步引發圖書文化的連串變動,例如圖書的面貌從此 改變,線裝書的各項特點逐漸消失不見,連線裝都改為平裝或 精裝了,再如圖書的出版傳播有了新的模式,而圖書的典藏保 存從過去的封面朝上平放在架上,變成直立在書架上,書脊朝 外並印上書名作者等等。雖不能說這些變化都直接來自西式活 字取代木刻的緣故,但印刷生產方法的改變是近代中國圖書文 化最先發生變化的一個環節。如此說來,研究十九世紀中文印 刷技術的變局或新局,或許不是沒意義的餖飣之事了。 從2010年的年中開始,本書的寫作經過約三年半才得以完 成,其中的前兩年我還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擔任約聘研究 員,承蒙中心主任黃一農院士提供優越的環境讓我得以專心研 究和寫作,同時人社中心亞洲季風計畫歷史組召集人徐光台教 授也經常關注我的研究情況,都讓我由衷感念。近一年多來, 我離開了清華人社中心在家寫作,其間曾應上海復旦大學歷史 系高晞教授與鄒振環教授之邀,在2013年5月前往復旦進行相 關的學術報告與交流,並實地探訪了當年長老會美華書館的幾 處舊址,又承上海出版博物館林麗成館長邀約,與高晞教授、 鄒振環教授、馮錦榮教授,及高明博士等,前往寧波考察長老 會華花聖經書房與佈道站等舊址,藉與書面史料互相印證,實 在是收穫豐富的一趟學術之旅。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鄭炯 文館長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圖書館慨然同意我


xvi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複製他們的珍藏圖片,增加本書的光采,我十分感念。我也要 謝謝賴芊卉小姐一直幫忙解決電腦方面的許多問題,讓我得以 順利寫作,並謝謝臺大出版中心嚴嘉雲小姐耐心仔細地看稿編 輯,使得本書終能出版問世。 從最初約略知道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術的事,已經荏 苒過了三十多年光陰,我慶幸自己終於有機會寫成本書,並期 待來自學者方家對本書的指教。

2014年1月15日 臺北斯福齋


導 言 1

⶝Ҷ宏

圖書文化包含圖書的撰寫著述、生產複製、傳播流通、閱 讀利用和保存維護等連串互動的環節。中國有豐富而不斷變化 演進的圖書文化,其中圖書的生產複製方法,從最早的手工抄 寫開始,歷經兩次重大的改變,先是公元八、九世紀左右出現 的木刻印刷,其次是十九世紀引用的西式活字印刷。雖然兩者 都是印刷,但木刻和西式活字是原理、技術和材料都不同的印 刷複製方法,而且這兩次改變是在不同的情境下產生的,八、 九世紀的木刻印刷出自中國社會內部的需要,十九世紀的西式 活字則是基督教傳教士在西方勢力的助長下在中國推動傳播的。 不過,這兩次改變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都從生產技術的改變 開始,連帶引發了從出版傳播、閱讀利用到保存維護每個面向 的變化,因而發展出全新型態的圖書文化。 傳教士致力以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他們 自己印刷傳教書刊的方便。可是,若論技術操作的簡易和人工 材料的費用,中國木刻印刷豈非遠比西式活字簡便易行?幾乎 每位傳教士來華後,很快就瞭解了此種情形,並對木刻印刷大 表驚嘆,何以他們還要大費周章地推動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癥 結就在於木刻印刷不論技術、價格和工匠,沒有一項是傳教士 能夠掌握的。鴉片戰爭前來華的傳教士對此感受更為深刻,他 們只能暗中雇用印工違法刻印傳教書刊,即使遠赴東南亞設立 印刷所,中國工匠的雇用和管理仍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傳教士


2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嘗遍了木刻、逐字雕刻的活字、石印、鑄版等方法後,覺得還 是他們最熟悉的西式活字才是正確的選擇。 西式活字印刷術自古騰堡發明以來,到十九世紀已在西方 通行了四百年,要應用於中文印刷卻不是容易的事。拼音文字 只需打造一百多個字母、數字與符號的鋼質字範 (punch) ,以此 敲捶出銅質字模 (matrix) ,再按各個字母常用的頻率鑄出數量不 等的鉛活字 (type) 即可。相形之下,要在每個只有零點幾公分 見方的堅硬鋼材上雕刻幾萬個象形漢字的字範,實在是難以克 服的障礙,因此不能不採取較為可行的變通方式,第一是只打 造常用字,如倫敦會的傳教士費了三十年功夫鑄造的大小兩副 活字,每副各有 6,000 個漢字;第二是以部首偏旁拼合成字,如 美國長老會美華書館陸續擁有的巴黎、柏林、上海等三副活字, 每副各有 4,000 至 7,000 多個活字,分別可拼成 2 萬多個漢字。 只是,這兩種方式各有缺點,前者在遇到非常用字時,必須暫 停排印臨時打造,若以木活字權充代用則有損版面整齊雅觀; 後者以機械生硬的部首活字拼合,經常得犧牲漢字字形筆畫的 勻稱自然之美。在傳教士主導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的時期,一直 採取只造常用字與拼合成字兩種鑄字方式,也始終存在著上述 無法完全避免的缺點。 鑄造技術只是傳教士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如何在中國推廣 使用西式活字印刷又是另一個難題。傳教士以西式活字印刷中 文的初衷,固然是為了印刷傳教書刊的便利,但是他們當然也 希望自己得來不易的成果能被中國人接受採用,並取代中國傳 統的木刻印刷。十九世紀中期被迫開門的中國有利於西式活字 的發展,卻不可能有一夜之間完成的革命,若從第一位基督教 傳教士抵達中國的 1807 年算起,經過將近百年的時光,西式活 字才得以超越中國傳統的木刻和同樣是西式的石印,而取得中


導 言 3

文印刷主流方法的地位。 十九世紀西式活字印刷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成討 論與嘗試、準備與奠基、發展與本土化三個時期: 第一,討論與嘗試時期。從基督教傳教士來華到鴉片戰爭 前,傳教士在廣州、澳門及東南亞各地嘗試各種印刷中文的方 式,也比較了各種方式的優缺點與可行性。這些討論與嘗試, 主要由最早來華並從事中文印刷的倫敦會和美部會傳教士進行, 並由倫敦會的傳教士決定開始打造常用的西式活字,至於較晚 來華的美國長老會,則決定購用法國人在巴黎鑄造的拼合活字。 但不論是常用活字或拼合活字,在這段時期內的成果都很有限, 還不便於實用。 第二,準備與奠基時期。自鴉片戰爭到同治朝的約三十年 間,西式中文活字進入了實用階段,並因而奠定在華傳播的基 礎。技術上傳教士不僅繼續以西方傳統工序鑄造中文活字,也 以價廉工省的先進電鍍技術大量複製,在這段時期西式活字已 充分具備了和木刻競爭的技術與生產條件,更重要的是西式活 字印刷中文的方法,終於引起了迫切需要學習西方長技的中國 人注意,有些官員和士紳階層對此感到興趣,並購買活字與印 刷機開始使用。 第三,發展與本土化時期。從同光之際到戊戌變法期間, 中國內外情勢的變化日亟,知識份子渴望獲得及時訊息並表達 意見,但傳統木刻無法滿足新式媒體大量而快速生產的需求, 這讓西式中文活字獲得加速發展的機會,同時也有中國人開始 自行鑄造活字,中國印刷出版業者一項新的標榜是以西式活字 與機器排印,中國人並在這時期中取代傳教士成為西式印刷在 華傳播的主力,到十九世紀結束前,西式活字已經明顯取代木 刻成為中文印刷的主要方法,並且連帶引起近代中國圖書文化


4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在出版傳播、閱讀利用和典藏保存等各方面的變化。 本書討論的時間起迄,從 1807 年到 1873 年為止,也就是 上述的討論與嘗試和準備與奠基兩個時期,即傳教士主導西式 活字印刷中文的六十餘年,而以 1873 年中國人買下傳教士經營 的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的重鎮香港英華書院為斷,這項交易轉手 可以視為傳教士的引介活動告一段落,同時是西式活字印刷本 土化開端的象徵。本書討論的內容範圍,一是傳教士從討論嘗 試到推動引介西式活字來華的過程,再是他們經營中文印刷出 版機構的相關活動,包含這些機構的建立與沿革、管理與經費、 工匠與技術、產品與傳播反應等等,其中討論所及的英國東印 度公司澳門印刷所,雖然不是由傳教士建立經營,卻和傳教士 關係非常密切,並且在西式活字來華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至於同光之際以後,西式活字印刷本土化的發展,主要的推動 傳播與使用者逐漸轉為中國人,文獻史料也以中文為主,而其 影響所及更超越了印刷生產方法的技術層面,及於中國圖書文 化的各個面向,這些都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進行更細緻深入的 討論與解釋,不是本書可以容納得下的研究課題了。 傳教士在引介西式活字和從事中文印刷活動的過程中,也 撰寫或印製了許多相關的書信、日誌、各種報告和統計等等文 獻。這些文獻檔案大部分留傳至今,也都相當程度地顯示了傳 教士的觀念、作法、面臨的困難、解決的方式與獲得的成果, 以及傳教士記載來自華人的種種反應與雙方互動的體驗等內容。 這些無疑都是研究傳教士引介與經營活動的第一手史料,也是 本書論述分析與解釋的主要依據,期盼能因此獲得比較真切深 入與比較全面的研究結果。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Ϋ 馬禮遜的轉變 5

䲻ᾏ䱯

ㄭ㢷⏊⎿㻊⳦ʟʟ欻䬽懫䠓惘崙

佡Ҷ宏 中國人從公元八世紀前後開始使用印刷術,到十九世紀初 已經超過千年,在使用的木刻與活字兩種印刷術中,木刻遠比 活字普遍,一直是中文印刷的主流技術。這種情形到十九世紀 時產生巨大的變化,由基督教傳教士引介來華的西方活字印刷 1

術 ,逐漸取代傳統的木刻印刷,並導致中國圖書文化在生產、 傳播、利用與保存各個面向都隨之改變。 這種變化歷經一百年左右才完成。十九世紀初基督教傳教 士剛來華時,入境隨俗地以木刻印刷,不久他們想以自己熟悉 的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的念頭開始萌芽,也進行了討論和嘗試行 動;到十九世紀中期,大多數的傳教士已使用西式的中文活字, 也有少數的中國官方和民間印刷機構採用此種新方法,但直到 十九世紀結束前中國人才普遍接受,並取代木刻成為中文印刷 的主流技術。本文以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為對象,探討他對於中文印刷方法從在華 1 ύՋࢲӷӑ‫ೌڇ‬όӕǺύ୯ࢲӷࢂ೴΋Ћπᓁ‫څ‬ԶԋǴӕ΋।Ўӷϣ৒р౜൳

ঁӕ΋ӷǴ൩ाᓁ‫څ‬൳ঁӕ΋ӷǴ‫ঁ؂‬ӷӭϿ೿཮Ԗ٤όӕǹࢲӷ௨‫ࡕހ‬аЋ πѰѓНѳ‫ڇ‬ӑǴ٠٬Ҕค‫ݤ‬ᚈय़ӑ‫ޑڇ‬Н‫܄‬Ꮐ‫ک‬ᖓરǶՋԄࢲӷ߾ӃѺ೷ᒳ ፦ӷጄ (punch)Ǵӆаӷጄӧል‫ހ‬΢ᄟрӷኳ (matrix)Ǵௗ๱аӷኳ᠗рႉࢲӷ (type)Ǵӕ΋।όፕр౜൳ঁӕ΋ӷǴ೿Ծӕ΋ӷኳ᠗р᏾ሸฝ΋‫ࢲޑ‬ӷǴ௨‫ހ‬ ࡕаᐒᏔ΢Πࠟ‫ޔ‬ᓸӑǴ٬Ҕ‫ࢂޑ‬ёаᚈय़ӑ‫܄ݨޑڇ‬Ꮐ‫ک‬ၨࠆ‫ޑ‬રǶ


6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初期的適應與重視木刻,到後期提倡西式活字的改變經過,他 的適應與改變可說是近代中文印刷以及中國圖書文化連串改變 的第一步。

䲻ᾏ䵏Ҷ欻䬽懫厖㢷⏊⓿⏆ 馬禮遜在中文印刷方法上歷經木刻與活字兩個時期的轉變: 他自 1807 年來華後即關注木刻印刷,也從 1810 年起以此法印 刷自己的譯著,並在 1823 年印成全本中文聖經時達到他應用 木刻的顛峰;此後馬禮遜轉為倡導以西式活字印刷中文,並在 1834 年過世前兩年進一步打造活字,從逐字雕刻的中式活字著 手,還嘗試以字模鑄造西式中文活字。 馬禮遜來華的二十七年間,在廣州、澳門與馬來半島的馬 六甲三個地方出版共 21 種中文書,包含傳教性 18 種:聖經《神 天聖書》及單行各書、教義闡釋、聖詩等,非傳教性 3 種:《西 遊地球聞見略傳》、《大英國人事略說》以及出版三期的不定 期刊《雜聞篇》等。在這 21 種書中,絕大多數木刻(19 種), 只有 2 種是在 1833 年以中式逐字雕刻的活字印刷。 做為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面臨比他早兩個 多世紀來華的初期天主教傳教士迥然不同的處境。天主教傳教 士能結交官員,獲得關照進入中國,並得以在京師居住下來, 他們也很能適應中國的印刷術,利瑪竇來華不久即注意到木刻 2

印刷 ,隨後並以木刻印刷的書和地圖獲得許多中國知識份子 的讚賞與信服,利瑪竇也因此再三認為以圖書傳教比口講還有 2 ᛥᅕ᝿ǴȠճᅦᝠਜߞ໣ȡȐ΢ȑȐཥಷǺӀ௴р‫ޗހ‬Ǵ1986ȑǴ।34Ƕճᅦ

ᝠჹ‫ܭ‬ύ୯‫ޑ‬ӑ‫ೌڇ‬Ԗ၁ಒ‫ޑ‬ඔॊǴ‫ـ‬Louis J. Gallagher,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 1583-161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53) , pp. 20-21Ƕ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Ϋ 馬禮遜的轉變 7

3

效 。利瑪竇以後的天主教傳教士不但持續以木刻生產中文圖 4

書,甚至還使用此法印刷西方語文的書 。到清初禁教以後,天 主教的傳播遭遇較大的困難,傳教士除了木刻版印以外,又以 逐字雕刻的中式活字印書,以備官府追查時可以迅速收拾轉移 5

到他處繼續印刷 。這些情形顯示天主教傳教士不但非常適應木 刻印刷,還能掌握其特性而靈活運用,很可能就是這樣的緣故, 利瑪竇及其他天主教傳教士在描述中國木刻印刷,並稱道其簡 易和低廉之餘,都沒有提到有何適應上的困難或者企圖以西方 印刷術取而代之的念頭,有如利瑪竇所說:「他們〔中國人〕 的印刷方法和歐洲使用的大不相同,由於中國字和符號數量極 大的緣故,他們難以使用我們的方法。」

6

馬禮遜來華的時機非常不利於傳教。在中國禁教已達百年 而且教案頻傳之後,十九世紀初年來華的馬禮遜,不可能如天 主教傳教士一般結交官員或進入內地,即使進入也沒有信徒可 協助他們立足於內地。就在馬禮遜於 1807 年抵達中國的兩年前 (1805) ,發生御史蔡維鈺奏請嚴禁西洋人刻書傳教獲得嘉慶皇 7

8

帝接納 ,又查獲滿洲官員佟瀾等多人信教並予以懲處 ,以及北 3 ᛥᅕ᝿ǴȠճᅦᝠਜߞ໣ȡȐ΢ȑǴ।291ǵ367ǵ369ǵ388ǵ412ǵ415Ƕ 4 റլް (C. R. Boxer) මӈᖐ૸ፕ1662Կ1718ԃ໔Μ΋ᅿӧύ୯аЕ‫څ‬ӑ‫ޑڇ‬Ջ

5

6 7 8

БᇟЎ๱բ (C. R. Boxer, ‘Some Sino-European Xylographic Works, 1662-1718,’ 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47) , pp. 199215)Ǵ‫ٯ‬ӵओᑋ཮Ֆεϯ (Antony de Gouvea, 1592-1677) ‫ޑ‬Innocentia VictrixǴᆶ ӭܴ‫཮ך‬࿤ᔮ୯ (Francisco Varo, 1627-1687) ‫ޑ‬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Ƕ ୷࿎௲໺௲γԯኇ (William Milne, 1785-1822) ӧ1810ԃж‫ܭ‬ᐞߐCollege of St. Joseph‫ډـ‬ε‫ץ‬ЕࢲӷǴϺЬ௲໺௲γ֋ນдǴࢲӷӧ‫۔‬БଓࢗਔКಁख़‫څޑ‬ ݈ߡ‫ܭ‬ᎂ౽Ǵୖ‫ـ‬W. Milne,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Malacca: The Anglo-Chinese Press, 1820) , p. 225Ƕ L. J. Gallagher,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p. 20. ȠమϘ‫ے‬჏ቼࣤࡆჴᒵȡȐᆵчǺ๮ЎਜֽቹӑǴ1964ȑǴ‫ڔ‬142Ǵယ20-21Ƕ ȠమϘ‫ے‬჏ቼࣤࡆჴᒵȡǴ‫ڔ‬144Ǵယ3-4ǹ‫ڔ‬145Ǵယ1-2ǹ‫ڔ‬146Ǵယ21-22Ƕ


8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京西堂傳教士德天賜 (Adeodato di Sant’ Agostino, 1760-1821) 違 例請教民遞送書信地圖及編印 30 餘種傳教經卷,結果德天賜發 往熱河圈禁、教民發配邊疆為奴,而管理西洋堂事務大臣也為 9

此易人並重訂西洋堂事務章程等接二連三的案件 ,嘉慶皇帝還 10

在親自閱覽教義書籍後特地下詔詳加駁斥嚴禁 。馬禮遜來華四 年後 (1811) ,又有御史甘家斌奏請嚴訂西洋人傳教治罪專條, 結果訂立西洋人私刻書籍傳教者定為絞決,其次絞候或發往黑 11

龍江為奴等嚴厲處罰 ,以及遣送四名在京西洋人回國,並通令 12

各省查拏潛伏各地傳教的西洋人 。儘管當時中國皇帝和官員還 不知道基督教的傳教士已經來到大門口,這些嚴厲的限制和處 罰也針對著天主教而非基督教,但對於馬禮遜當然具有同等的 威脅性,他曾再三報導廣東官員對付天主教傳教士和華人教徒 的各樣行動,而他原已暗中進行的傳教工作也不得不更為隱蔽 小心。

13

環境如此困難,馬禮遜只有設法突破,他覺得無聲的文字 可以彌補無法以語言公開傳教的手段,認為「圖書的效能是沈 14

默 但 強 有 力 的 」(The effect of books is silent, but powerful.) , 又再三表示「中國人是讀書的民族」 (The Chinese are a reading 15

people.) ,因此「就中國而言,印刷幾乎是唯一能運用的利 9 ȠమϘ‫ے‬჏ቼࣤࡆჴᒵȡǴ‫ڔ‬142Ǵယ53-56ǹ‫ڔ‬143Ǵယ1-2ǹ‫ڔ‬152Ǵယ21-23Ƕ 10 ȠమϘ‫ے‬჏ቼࣤࡆჴᒵȡǴ‫ڔ‬144Ǵယ9-11Ƕ 11 ȠమϘ‫ے‬჏ቼࣤࡆჴᒵȡǴ‫ڔ‬243Ǵယ32-33Ƕ 12 ȠమϘ‫ے‬჏ቼࣤࡆჴᒵȡǴ‫ڔ‬246Ǵယ14-18Ƕ 13 LMS/CH/SC, 1.4.A., Robert Morrison to George Burder, Canton, 29 January 1815;

ibid., 1.4.B., R. Morrison to J. Hardcastle, Canton, 9 October 1815; ibid., 1.4.B., a copy of a letter from R. Morrison to the President & Select Committee, Canton, 10 October 1815; ibid., 1.4.B.,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1 October 1815; ibid., 1.4.C.,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 January 1816. 14 LMS/CH/SC/Journal, R. Morrison’s Journal, 22 November 1812. 15 ଭᘶᇽӳ൳ԛԖ೭ኬ‫ޑ‬ᇥ‫ݤ‬Ǵ‫ـ‬ǺLMS/CH/SC, 2.1.B., R. Morrison to G.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Ϋ 馬禮遜的轉變 9

器。」( [I]n reference to China, the Press is almost the only Engine 16

that can be employed.) ,所以馬禮遜寄望自己印刷出版的中文 聖經與傳教小冊,能夠穿過封閉的中國社會而發揮影響力,如 1814 年時來華不久的第二位基督教傳教士米憐 (William Milne, 1785-1822) 闡釋馬禮遜的想法: ӧҞ߻ύ୯‫ݯࡹޑ‬௃༈ΠǴ‫ॺך‬όૈᕇ঑຾ΕϣӦǴΨό ૈαᓐ໺ኞ௱Ш‫ޑ‬ᅽॣǹՠࢂǴკਜёаᓉᓉӦᅖ೸‫ࡆډ‬ ୯‫ޑ‬ు೽ǴѬॺёаᇸܰӦ‫ܖ‬΢ύԄѦՊ (They easily put on a Chinese coat, [...] ) Ǵӧ೭ТβӦ΢డค֚ᜤӦ‫ډ‬ೀ೯ 17 ՉǴ೭ࢂ໺௲γค‫ݤ‬ᒤ‫ޑډ‬Ƕ 馬禮遜的確非常重視自己所印書的「中式外衣」,而且講 究使用上乘的布料與做工,並不隨便將就。早在 1808 年中,馬 禮遜有了印刷的念頭並向人打聽行情時,就是以中國經典的尺 18

寸規格做為估價的標準 。1810 年他著手印刷第一種中文書《耶 穌救世使徒行傳真本》時,和印刷行講定的條件也是木板、刻 19

工、紙張和裝訂都要求第一等的品質 ,內容文字則由他工於書

Burder, Canton, 24 January 1819; ibid., 2.3.C., R. Morrison to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 Canton, 20 November 1827; The Missionary Register (February 1821) , pp. 42-43,‘China – Canton –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Eliza A.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London: Longman, 1839) , vol. 1, p. 256. 16 LMS/CH/SC, 2.3.D., R. Morrison to W. Orme, Macao, 1 December 1829.

17 Ibid., 1.3.B., William Milne to the Committee of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Canton, 7 February 1814. ӧԯኇ‫ܭ‬1820ԃр‫ޑހ‬Ƞύ୯թၰიΜԃӣ៝ȡ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ਜύǴдӆࡋឍញᜪ՟‫ޑ‬ ᢀ‫( ۺ‬pp. 263-264) Ƕ 18 LMS/CH/SC/Journal, R. Morrison’s Journal, 25 April 1808; LMS/CH/SC, 1.1.B., R. Morrison to the Directors, Macao, 3 July 1808. 19 LMS/CH/SC, 1.1.D., R. Morrison to J. Hardcastle, Macao, 28 December 1810.


10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法的中文助手蔡軒 (Tsae Hëen) 楷書上板,由工匠刻印成一部紙 幅天地寬廣、字大疏朗優美、書品相當精良的線裝書,他也自 信基督教這第一種中文出版品的刻印和中國最上乘的書不相上 20

下 。馬禮遜如此講究的目的,是希望從一開始就奠定基督教圖 書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經典形象和地位,而此後到 1813 年的八冊 本新約《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為止,馬禮遜所印 的 6 種書都是一樣的品質,在封面、書名葉、行格界欄等各方 面也都符合中國傳統木刻書的形式風格。 1813 年以後,馬禮遜印的木刻書外貌有明顯的變化。第一 是字形由楷體改為宋體,第二是紙幅、板框、行格和文字的尺 寸縮小。由楷體改宋體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應該和蔡軒不再受 21

雇於馬禮遜有關 ;至於尺寸縮小,則是為了降低紙張成本和便 於傳播的緣故,木刻印刷的成本包含木板、刻字、紙張、刷印 和裝訂等項,一種書的印量越大,紙張所佔成本比例越高,而 馬禮遜為期傳教圖書廣為流通,印量經常成千上萬部,紙張也 22

因而是最大的單項成本 ,若再使用寬大的紙幅,天頭地腳多留 空白,或行格文字疏朗,則成本更高,而且尺寸較大的書不便 大量攜帶與分發,又多佔存放空間,都不利於秘密印刷與傳播 23

的需要 ,因此從 1813 年刻印的四冊本新約《耶穌基利士督我 主救者新遺詔書》起,馬禮遜所印書大都明顯縮小尺寸,儘管 外表精良的程度略遜從前,卻仍相當可觀。 20 Ibid., 1.3.C., R. Morrison, ‘Review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sent by 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London in the year 1807,’ dated Canton, 7 December 1814. 21 ଭᘶᇽӧ1816ԃ1Д1Вቪ๏উඩ཮ઝਜ࢙ቺ (George Burder) ‫ߞޑ‬ύᇥǺȨࣁ

ཥऊቪӷ΢݈‫ޑ‬ጰଈς࿶όӆ‫ڙ‬໤‫ךܭ‬ΑǶȩ (Ibid., 1.4.C.,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 January 1816) Ƕ 22 Ibid., 1.4.B.,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1 October 1815. 23 Ibid., 1.3.C., W. Milne to the Directors, Macao, 24 September 1814.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Ϋ 馬禮遜的轉變 11

隨著外貌的變化之後,馬禮遜印書的地點也從廣州、澳門 轉移到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 (Malacca) 。到 1814 年時,馬禮遜 已在廣州、澳門兩地印刷出版了新約在內的 9 種書,但如他自 己所說,無一不是在「最秘密和小心而且不易被追蹤到自己」 24

的情況下而為的 ,因為他深切瞭解自己印刷傳教書一旦被中國 官府發現,很可能遭到驅逐離華的後果,而協助他的華人身家 性命更將陷入困境,事實上一名接受馬禮遜委託寄存新約刻板 25

的廣州書商,在 1814 年底聽到風聲不利時立刻銷毀了刻板 。 在此前後正逢第二位基督教傳教士米憐抵達中國,但他來華前 並未取得擁有英國對華貿易專利權的東印度公司同意,按英國 法律不能來華,而澳門的天主教葡萄牙人也不准他在當地居 26

留 ,因此米憐只能接受馬禮遜的建議,在 1815 年轉往馬六甲 27

建立佈道站並附設印刷所「英華書院」 ,以免於中國官府、葡 澳當局以及英國東印度公司三方面的威脅為難,而英華書院需 要的中文印刷工匠、紙張和板片等等,則由馬禮遜在中國雇用 與購買後運補南下。此後馬禮遜的中文譯著大都改在馬六甲印 行,到 1834 年他過世為止又出版的 12 種書中,在廣州印刷的 只有 3 種,而馬六甲英華書院印刷的則有 9 種,都是木刻產品,

24 Ibid., 1.4.B., A copy of a letter from R. Morrison to the President & Select Committee,

Canton Factory of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dated Canton, 10 October 1815; E. A.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vol. 1, pp. 416417. 25 LMS/CH/SC, 1.4.A.,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29 January 1815; ibid., 1.4.C., R. Morriso n to G. Burder, Canton, 1 January & 10 June 1816. 26 ଭᘶᇽ߃ٰ๮ਔΨԖ࣬ӕ‫ۚޑ‬੮ୢᚒǴՠдٰ๮ਔӃᙅၰऍ୯೛‫ڗݤ‬ளऍ୯ៈ ྣǴӢԜम୯ܿӑࡋϦљค‫ݤ‬ஒд០ᚆύ୯ǴัࡕдΞ຾ΕϦљቶԀ୘ᓔҺ ᙍǴΞளаϦљΓ঩‫ي‬ҽۚ੮ᐞߐǶ 27 ଭϤҘթၰઠ‫ޑ‬ӑ‫ک܌ڇ‬೛ӧթၰઠβӦ΢‫ޑ‬Ꮲਠ‫ޣٿ‬Ӝᆀ࣬ӕǴ೿ࢂम๮ਜ ଣǶ


12 鑄以代刻Ϋ 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包含全本聖經《神天聖書》1823 年和 1832 年兩種刻本,前一刻 本是米憐於 1822 年過世後,馬禮遜在 1823 年初南下馬六甲善 後,並在同年 5 月完成《神天聖書》的印刷出版,這時可說是 馬禮遜以木刻印刷中文的顛峰時刻。 在西式活字中成長的馬禮遜來華後很能適應木刻,也願意 以此法印出和中國經典形象相當的基督教圖書,但他既然得在 中國嚴刑峻法的潛在威脅下秘密進行,也因此必須忍受隨之而 來的一些現實上的困難。首先是高昂的價格,不但冒著違法風 險為外國人刻印傳教圖書的中國工匠總會索取高價,讓馬禮遜 相當無奈,連代他出面接洽的中國助手也要從中牟利,印刷第 1 種《耶穌救世使徒行傳真本》時就是如此,他發覺後非常失望 28

難過 。其次是保存與分發的問題,馬禮遜將刻成的新約板片委 託廣州一名書商保存,結果如前文所述書商聽說官府可能進行 29

搜查時,緊急銷毀了板片 ;分發印好的書也相當困難,米憐記 載自己於 1817 年訪問廣州期間,在晚上趁著夜色掩護暗中將書 30

放置於寺廟、學塾和家戶的門口 。第三是雇用印工的麻煩,自 1815 年改到馬六甲的英華書院印刷後,馬禮遜經常雇用印工偷 渡出洋前往當地工作,他不僅得預付高額工資與船費,能否順 利偷渡也完全不在他的掌握之內,例如 1817 年間代他出面處理 此事的華人助手容三德 (Yong Sam-tak) 和四名受雇的印工發生糾 紛,甚至還驚動官府逮人,讓馬禮遜損失大筆預付款,事情也 沒辦成,他氣憤得在寫給倫敦會秘書的信上抱怨中國人都是說

28 LMS/CH/SC, 1.2.A., R. Morrison to the Directors, Macao, 7 & 18 January 1811. 29 Ibid., 1.4.A.,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29 January 1815; ibid., 1.4.C.,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 January & 10 June 1816. 30 R. Morrison, Memoirs of the Rev. William Milne (Malacca: The Mission Press, 1824),

p. 45.


第一章 從木刻到活字Ϋ 馬禮遜的轉變 13

31

謊者 。這些在馬禮遜的印刷行動中一再發生的困難,必然會在 他考慮木刻或西式活字的優劣去取時,產生重要的作用。

䲻‛䵏Ҷㄭ㢷⏊⎿嬎ゞ㻊⳦ 其實就在馬禮遜以木刻印刷期間,也不乏討論、比較與使 用活字的機會。他最早一次關於木刻與活字的討論或者說是爭論 的對手,是和他競爭誰最先完成中文聖經翻譯的馬煦曼 (Joshua Marshman, 1768-1837) ,即英國浸信傳教會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在印度雪蘭坡 (Serampore) 的傳教士。從 1804 年起,雪 蘭坡的浸信會傳教士進行 20 餘種以印度各地語文為主的聖經翻 譯工作,也包含馬煦曼負責的中文在內,他先使用逐字雕成的 木活字印刷譯成的部分,但是印度工匠雕刻的中文活字很不美 觀,難以和中國的產品相提並論,馬禮遜將 1810 年刻印的《耶 穌救世使徒行傳真本》寄給馬煦曼後,馬煦曼隨即在 1811 年改 用形體較小但仍是逐字雕成的金屬活字,並曾將活字樣本寄給 32

馬禮遜 ,但沒有引起馬禮遜的注意。1812 年起,馬煦曼又進一 步以西法鑄造中文活字,準備鑄造常用的 6,000 個字。此事由雪 蘭坡浸信會佈道站幾次編印的報告書廣為宣傳,又一再聲稱品 33

質超越而成本低於在中國本土木刻印刷的中文書 ,顯然有意藉 31 LMS/CH/SC, 1.4.E., R. Morrison to G. Burder, Canton, 13 December 1817. Ξӵ

1816ԃଭᘶᇽଌ‫ٿ‬Ӝ‫څ‬π‫ډ‬ଭϤҘǴႣб‫ٿ‬ԭϡπၗǴќб‫؂‬Γ΋ԭϡಭ຤๏ ಭߏǴࠅӢ‫څ‬π‫ک‬ಭߏวғ‫ޟ‬઱೏ᇴΠಭԶ҂рวǴଭᘶᇽΨค‫ݤ‬ԏӣႣбී (Ibid., 1.4.C., R. Morrison to G. Burder, Macao, 18 March 1816)Ƕ 32 Ibid., 1.2.A., R. Morrison to the Directors, Macao, no day November 1811. 33 Periodical Accounts relative to the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vol. 4 (1812) , pp.370385, ‘A Third Memoir of the Translations Carrying on at Serampore, in a Letter addressed to the Society, Serampore. Aug. 20, 1811;’ ibid., vol. 5 (1815) , pp. 618627, ‘Memoir of the Translations for 1814;’ A Memoir of the Serampore Translation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