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ii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自 序
vii
緒 論
001
……………………………………………………………………………………………………………………………………………………………………………………………………………………………
………………………………………………………………………………………………………………………………………………………………………………………………………………………
第壹篇 綜論性《易》著 第一章 許衡《讀易私言》統論六位大義
… ………………………………………………………………
一、前言 二、六位大義之淵源 三、論初、上爻大義 四、論二、四爻大義 五、論三、五爻大義 六、結論
………………………………………………………………………………………………………………………………………………………………………………
… ………………………………………………………………………………………………………………………………
… ………………………………………………………………………………………………………………………………
… ………………………………………………………………………………………………………………………………
… ………………………………………………………………………………………………………………………………
………………………………………………………………………………………………………………………………………………………………………………
第二章 黃澤《易學濫觴》之治《易》主張 一、前言 二、慎重看待治經與傳經 三、破非顯正明古《易》 四、明象得意以通貫經傳 五、結論
…………………………………………………………
………………………………………………………………………………………………………………………………………………………………………………
… ……………………………………………………………………………………………………………
… …………………………………………………………………………………………………………………
… ……………………………………………………………………………………………………………
………………………………………………………………………………………………………………………………………………………………………………
015 015 018 020 022 025 027 029 029 033 036 046 058
第三章 蕭漢中《讀易考原》論上、下經分篇及序卦原則 061 ……
一、前言 二、論上、下經分篇原則 三、論六十四卦序卦原則 四、結論
………………………………………………………………………………………………………………………………………………………………………………
… ……………………………………………………………………………………………………………
… ……………………………………………………………………………………………………………
………………………………………………………………………………………………………………………………………………………………………………
061 064 074 076
第貳篇 奪胎朱子成一家之言的《易》著 第四章 吳澄《易纂言》與《易纂言外翼》之治《易》…
特色
… …………………………………………………………………………………………………………………………………………………………………………
一、前言 二、歸宗朱子
………………………………………………………………………………………………………………………………………………………………………………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2
… …………………………………………………………………………………………………………………………………………………………
081 081 082
2021/4/15 下午2:44
iii
三、建立「象例」 、 「占例」 、 「辭例」 四、論卦變說與卦主說 五、論卦統說與卦對說
… ……………………………………………………………………
…………………………………………………………………………………………………………………………
…………………………………………………………………………………………………………………………
六、論圖書與「互體圖」 七、結論
… …………………………………………………………………………………………………………………
………………………………………………………………………………………………………………………………………………………………………………
085 086 091 097 100
第五章 俞琰《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之治《易》特色 103 ……
一、前言 二、綜評歷代《易》學 三、論著體例及《易》學觀 四、論《易》象 五、論「反對」與卦主 六、即象言理的釋經實踐 七、結論
………………………………………………………………………………………………………………………………………………………………………………
…………………………………………………………………………………………………………………………
… ……………………………………………………………………………………………………
……………………………………………………………………………………………………………………………………………………
…………………………………………………………………………………………………………………………
… ……………………………………………………………………………………………………………
………………………………………………………………………………………………………………………………………………………………………………
103 106 108 114 121 126 132
第叁篇 羽翼《本義》之纂注體《易》著 第六章 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註》與《易學啟蒙翼傳》…
之治《易》特色
………………………………………………………………………………………………………………………………
一、前言 二、論著體例及宗朱立場 三、建立釋《易》通例 四、釋象占及義理闡發 五、論天地自然之易 六、結論
………………………………………………………………………………………………………………………………………………………………………………
… ……………………………………………………………………………………………………………
…………………………………………………………………………………………………………………………
…………………………………………………………………………………………………………………………
… ………………………………………………………………………………………………………………………………
………………………………………………………………………………………………………………………………………………………………………………
135 135 140 142 146 154 156
第七章 胡炳文建立《易》學學統及以《本義》會通眾說 159 ……
一、前言 二、 《易》學學統的建立 三、對朱子《本義》的詮解與闡發
………………………………………………………………………………………………………………………………………………………………………………
… …………………………………………………………………………………………………………………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3
… …………………………………………………………………………
159 163 168
2021/4/15 下午2:44
iv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四、正視《易》辭重出及建立通例 五、兼重釋象與釋義 六、結論
… …………………………………………………………………………
… ………………………………………………………………………………………………………………………………
………………………………………………………………………………………………………………………………………………………………………………
第八章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之治《易》特色 一、前言 二、論著體例及《易》學觀 三、卦爻一體與訓詁釋義 四、對朱《易》的承繼與開展 五、義理闡發與引史釋《易》 六、 《易》圖與圖說 七、結論
………………………………
………………………………………………………………………………………………………………………………………………………………………………
… ……………………………………………………………………………………………………
… ……………………………………………………………………………………………………………
………………………………………………………………………………………………
… ………………………………………………………………………………………………
………………………………………………………………………………………………………………………………………
………………………………………………………………………………………………………………………………………………………………………………
179 187 194 197 197 200 204 210 214 225 234
第肆篇 折中程朱之纂注體《易》著 第九章 董真卿《周易會通》之治《易》特色及重要性
… …………
一、前言 二、 「會通」的理念及作法 三、經傳體例之會通 四、重視音訓及互體釋象 五、結論
………………………………………………………………………………………………………………………………………………………………………………
……………………………………………………………………………………………………………
… ………………………………………………………………………………………………………………………………
… ……………………………………………………………………………………………………………
………………………………………………………………………………………………………………………………………………………………………………
239 239 243 251 257 262
第十章 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折中程、朱《易》…
及治《易》特色
… …………………………………………………………………………………………………………………………………
一、前言 二、折中程、朱《易》的理念 三、主張象數、義理兼備 四、對朱子釋象的開展 五、對程、朱義理的開展 六、結論
………………………………………………………………………………………………………………………………………………………………………………
………………………………………………………………………………………………
… ……………………………………………………………………………………………………………
…………………………………………………………………………………………………………………………
… ……………………………………………………………………………………………………………
………………………………………………………………………………………………………………………………………………………………………………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4
265 265 268 272 279 285 292
2021/4/15 下午2:44
v
第伍篇 義理派宗程之纂注體《易》著 第十一章 李簡《學易記》之治《易》特色
…………………………………………………………
一、前言 二、成書歷程與纂集抉擇 三、治《易》立場與解經作法 四、宇宙及人事之理的闡發 五、 《易》圖與圖說 六、結論
………………………………………………………………………………………………………………………………………………………………………………
… ……………………………………………………………………………………………………………
………………………………………………………………………………………………
… ……………………………………………………………………………………………………
………………………………………………………………………………………………………………………………………
………………………………………………………………………………………………………………………………………………………………………………
第十二章 胡震《周易衍義》之宗程治《易》立場 一、前言 二、纂集眾說的衍義體論著 三、宗程的治《易》立場 四、重視道統與明體達用 五、引史衍義 六、改易經傳與過度演繹 七、結論
………………………………
………………………………………………………………………………………………………………………………………………………………………………
… ……………………………………………………………………………………………………
… ……………………………………………………………………………………………………………
… ……………………………………………………………………………………………………………
… …………………………………………………………………………………………………………………………………………………………
… ……………………………………………………………………………………………………………
………………………………………………………………………………………………………………………………………………………………………………
297 297 300 302 311 320 330 333 333 335 339 344 355 360 363
第陸篇 以己意融會眾說的《易》著 第十三章 龍仁夫《周易集傳》之治《易》特色
… ……………………………………
一、前言 二、即象詁義與因象設教 三、釋《易》無定法與和合經旨 四、義理闡發之新意與限制 五、結論
………………………………………………………………………………………………………………………………………………………………………………
… ……………………………………………………………………………………………………………
… …………………………………………………………………………………
… ……………………………………………………………………………………………………
………………………………………………………………………………………………………………………………………………………………………………
第十四章 梁寅《周易參義》之治《易》特色 一、前言 二、折中程、朱及重人事之理 三、以通例及分類法釋《易》
…………………………………………………
………………………………………………………………………………………………………………………………………………………………………………
………………………………………………………………………………………………
… ………………………………………………………………………………………………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5
367 367 372 381 395 402 405 405 409 414
2021/4/15 下午2:44
vi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四、義理闡發與引史釋《易》 五、結論
… ………………………………………………………………………………………………
………………………………………………………………………………………………………………………………………………………………………………
422 433
第柒篇 圖書《易》著 第十五章 張理《易象圖說》對宋代《易》圖學的承繼…
與開展
……………………………………………………………………………………………………………………………………………………………
一、前言 二、論「河圖」 、 「洛書」 三、論卦畫生成 四、論「先天圖」 、 「後天圖」 五、論六十四卦變化圖 六、關於筮法 七、結論
………………………………………………………………………………………………………………………………………………………………………………
… …………………………………………………………………………………………………………………
……………………………………………………………………………………………………………………………………………………
… ………………………………………………………………………………………………
…………………………………………………………………………………………………………………………
… …………………………………………………………………………………………………………………………………………………………
………………………………………………………………………………………………………………………………………………………………………………
437 437 440 442 445 448 451 456
第十六章 王申子《大易緝說》對宋代《易》圖學的承繼…
與開展
……………………………………………………………………………………………………………………………………………………………
一、前言 二、六《易》說與《易》圖學 三、論成卦之主 四、兼重辭象變占 五、結論
………………………………………………………………………………………………………………………………………………………………………………
………………………………………………………………………………………………
……………………………………………………………………………………………………………………………………………………
… ………………………………………………………………………………………………………………………………………
………………………………………………………………………………………………………………………………………………………………………………
總 結
………………………………………………………………………………………………………………………………………………………………………………………………………………………
附 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459 459 461 471 474 478 481
… ………………………………………………………………………………………………………………………………………
491
………………………………………………………………………………………………………………………………………………………………………………………………………………
493
………………………………………………………………………………………………………………………………………………………………………………………………………………………
507
引用書目 索 引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6
2021/4/15 下午2:44
自 序
自 2000 年 1 月取得博士學位後,我便以明清《易》學研究為 主,分別出版《明代學術論集》 、 《世變與學術 ─明清之際士林 《易》學與殿堂《易》學》 、 《清初至中葉《易》學十家之類型研 究》三部論著。隨著清代《易》學研究告一段落,便回過頭完成先 前未竟的元代《易》學研究。 整個元代《易》學研究的歷程,發端於博論《吳澄《易經》解 釋與《易》學觀》 ,其後又進一步以「吳澄與來知德易象解《易》 之比較研究」為題,於 2004 年通過 93 年度科技部專題計畫。事隔 十二年,重啟元代《易》學的系列研究,幸運通過 105 年度至 108 年度科技部專題計畫。 本書關注元代《易》學十六家,進行類型學研究。各章在最初 構思的整體架構規劃下,由已發表的十二篇單篇論文改寫,加上四 篇新作,集結而成。 各章原先發表情形如下: 第壹篇第二章〈黃澤《易學濫觴》之治《易》主張〉 ,由〈元 代黃澤治《易》探析〉改寫而成,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 心與中央研究院明清推動委員會共同主辦之「2019 宋明清儒學的 類型與發展 V 學術研討會」 ,2019 年 10 月 24-25 日。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7
2021/4/15 下午2:44
viii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第貳篇第五章〈俞琰《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之治《易》特 色〉 ,改寫自〈從《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論俞琰的《易》學觀 及治《易》特色〉 , 《政大中文學報》第 23 期(THCI) ,2015 年 6 月,頁 103-130。 第叁篇第七章〈胡炳文建立《易》學學統及以《本義》會通 眾說〉 ,改寫自〈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本義》會通眾說 析論〉 , 《成大中文學報》第 58 期(THCI) ,2017 年 9 月,頁 2358。該文亦為科技部計畫「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MOST 1052410-H-008-055)部分研究成果。 第叁篇第八章〈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之治《易》特色〉 , 改寫自〈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治《易》特色析論〉 , 《淡江中文 學報》第 36 期(THCI) ,2017 年 6 月,頁 37-71。該文亦為科技 部計畫「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MOST 105-2410-H-008-055) 部分研究成果。 第肆篇第九章〈董真卿《周易會通》之治《易》特色及重要 性〉 ,改寫自〈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中央大學人 文學報》第 65 期,2018 年 9 月,頁 33-59。該文亦為科技部計畫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III:折中程、朱之纂註體《易》著研究」 (MOST 107-2410-H-008 -047)部分研究成果。 第肆篇第十章〈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折中程、朱《易》 及治《易》特色〉 ,由〈論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折衷程、朱 《易》及治《易》特色〉改寫,刊登於《政大中文學報》第 33 期 (THCI) ,2020 年 6 月, 頁 113-138。 該 文 亦 為 科 技 部 計 畫「 元 代《易》學類型研究 III:折中程、朱之纂註體《易》著研究」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8
2021/4/15 下午2:44
自 序 ix
(MOST 107-2410-H-008 -047)部分研究成果。 第伍篇第十一章〈李簡《學易記》之治《易》特色〉 ,改寫自 〈元代李簡《學易記》析論〉 , 《興大中文學報》第 45 期,2019 年 6 月,頁 29-58。該文亦為科技部計畫「元代《易》學類型研究Ⅱ: 宗程義理派纂註體《易》著研究」 (MOST 106-2410-H-008-055) 部分研究成果。 第伍篇第十二章〈胡震《周易衍義》之宗程治《易》立場〉 , 改寫自〈胡震《周易衍義》的宗程立場析論〉 , 《國文學報》64 期 (THCI) ,2018 年 12 月,頁 29-54。該文亦為科技部計畫「元代 《易》學類型研究 II:宗程義理派纂註體《易》著研究」 (MOST 106-2410-H-008-055)部分研究成果。 第陸篇第十三章〈龍仁夫《周易集傳》之治《易》特色〉 , 改寫自〈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 《當代儒學研究》第 28 期, 2020 年 6 月,頁 37-74。該文亦為科技部計畫「元代以己意融會眾 說的龍仁夫與梁寅《易》學研究」 (MOST 108-2410-H-008-047) 部分研究成果。 第陸篇第十四章〈梁寅《周易參義》之治《易》特色〉 ,改 寫自〈梁寅《周易參義》義理釋《易》析論〉 , 《經學文獻研究集 刊》 (CSSCI) 第 24 輯,2020 年 12 月, 頁 244-258。 該 文 亦 為 科 技部計畫「元代以己意融會眾說的龍仁夫與梁寅《易》學研究」 (MOST 108-2410-H-008-047)部分研究成果。 第柒篇第十五章〈張理《易象圖說》對宋代《易》圖學的承繼 與開展〉 ,改寫自〈張理《易象圖說.內篇》析論〉 , 《元亨學刊》 第 6 期,2020 年 6 月,頁 25-47。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9
2021/4/15 下午2:44
x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第柒篇第十六章〈王申子《大易緝說》對宋代《易》圖學的 承繼與開展〉 ,改寫自〈論元代王申子《易》圖及釋《易》特色〉 , 《周易研究》 (CSSCI)2020 年第 5 期(總 163 期) ,2020 年 10 月, 頁 15-21。 其 餘 四 章, 第 壹 篇 第 一 章〈 許 衡《 讀 易 私 言 》 統 論 六 位 大 義〉 、第三章〈蕭漢中《讀易考原》論上、下經分篇及序卦原則〉 、 第貳篇第四章〈吳澄《易纂言》與《易纂言外翼》之治《易》特 色〉 、第叁篇第六章〈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註》與《易學啟蒙 翼傳》之治《易》特色〉為本書新作。 本書植基於前賢的研究成果,參考並援引朱伯崑先生《易學哲 學史》 、林忠軍先生《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 》 、謝輝先生《元 代朱子易學研究史》等專著,以及關於元代《易》學之諸多期刊論 文,就有爭議或未被關注的議題,提出個人淺見,期接續前賢珍貴 研究成果,見出元代《易》的特色與價值。 經深入研讀元代《易》著後,深覺元代《易》學豐富而深刻, 實非就宋代《易》學照著講,而是接著講。既深入研析《易》經 傳,又盡力掌握前賢成果,結合時代思潮,為《易》學開啟新局, 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性。 在此,特別感謝我摰愛的家人。先父離世三年餘,思父之情, 時不容已。家母張素真女士辛苦持家,是兒女們堅強的後盾。任教 新民高中的舍妹自青及擔任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光機電研究所所長的 舍弟自森,長期給予溫暖的手足關懷與支持。在台積電擔任副處長 的外子呂學德,是我心靈伴侶。一雙兒女紹君、紹辰,他們的貼心 懂事,讓我感受為人母的幸福。在此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林安梧先生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0
2021/4/15 下午2:44
自 序 xi
及大學導師曾昭旭先生,自從學期間至今,不斷給予鼓勵與指導。 在此也感謝「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主編鄭吉雄教授、伍安祖教授 與審查委員對拙作提供寶貴的修訂意見。出版過程中,紀淑玲副理 在行政事務費心協助,游紫玲編輯在編輯校對提出許多專業建議, 對編務盡心盡力,特此誌謝。另外,研究助理中大博士候選人涂藍 云費心協助校稿及整理圖示,非常辛苦,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謹將拙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楊自平 書於新竹智思齋 2021 年 3 月 21 日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1
2021/4/15 下午2:44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2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元代經學與程、朱學關係密切,但程、朱學成為官學是在元代 後期。1 夏傳才並論及元代經學承繼程、朱學及對明代經學的影響, 言道: 「我們從元儒的經傳注疏,可以看到他們對朱子經傳注疏的 辯證、補充和修正。 」2 又云: 「元代經學是宋學的承繼,在宋、明之 間,它又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3 又云: 「程、朱理學上升為官方統 治思想,這為明代所全部承繼,從而為明代的獨尊程、朱之學開其 端倪。 」4 此論明白道出元代經學與宋學的密切關聯及對明初經學的 影響。 楊晉龍曾明白指出學界對元代經學研究的成見,指出: 於是元代經學缺乏研究價值的「 成見 」 ,深入學者的潛意識 之內,成為不可更改的「 定論 」 。由於受到此種定見的影 響,再加上元代國祚短促,統治的蒙古人文化水準又不高等
1 夏傳才指出:「是到元王朝後期,程、朱之學才取得學術上的官學地位。」 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楊晉龍主編:《元 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年),上 冊,頁 144。該文亦發表於《貴州文史叢刊》第 4 期(1999 年),頁 1-14。 2 夏傳才:〈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頁 144。 3 同前注。 4 同前注。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
2021/4/15 下午2:44
002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等相關因素的交互影響。5 又云: 衡量現有對元代經學評價緒論,就會發現多數評論者不是先 有成見的判斷;就是流於印象式的抽象敘述,甚至只是承襲 前人的陳說而已,真正深入且合乎「實證」要求的篇章,實 在少之又少。6 避免此成見,解決之道在於回到經學史研究的三層次:繼承、 發展和影響,言道: 「 『繼承』溯源尋根的工作,所以重其『同』 ; 『發展』是創造發明的研究,故重其『異』 ; 『影響』是傳播流衍的 探討,因而重其『傳』 。 」7 又云: 欲知一代經學的特色,除「繼承」的溯源研究外,最重要的 是能指出其發展的特色,也就是相對於所繼承的學術成果, 是否有糾正、補充或發明之處,這些糾正、補充和發明是正 面的或是負面的,對當代或後世所造成的影響如何?要瞭解 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先就各家、各書作比較深 入的分析後,再進一步結合相關的研究成果,最後纔有可能 得出比較可信的結論。8 就元代經學而言,楊文指出元代經學淵源是宋代程、朱學,言道: 「元代經學若是從『傳承』的淵源論,自是『宋學』的遺緒,且 5 楊晉龍:〈導言:元代經學史的奠基與新猷〉,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 6。 6 同前注,頁 9。 7 同前注。 8 同前注。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2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003
以程、朱一系的學統為主。 」9 並指出研究重心在於「元代經學『述 朱』的程度如何?相應的經學成果價值高低如何?」10 上述觀點指出研究元代經學的重要途徑,對本書從學術史角度 研究元代《易》學,相當具啟發性。 整 個 元 代《 易 》 學 實 承 自 宋 代《 易 》 學 而 有 所 開 展, 在 釋 《易》經、傳部分,以程、朱為主,尤其是朱子,次為項安世、楊 萬里。在圖書《易》學方面,則以邵雍、朱子及蔡元定影響最大, 次為陳摶及劉牧,再次之為周敦頤。 就整體來看,元代《易》家多歸本程、朱《易》學,或宗程 《易》 ,或宗朱《易》 ,或致力會通程、朱。即便是圖書《易》學, 亦受朱子、蔡元定《易學啟蒙》影響,與朱子《易》學關係密切。 足見朱子對元代《易》學的影響最鉅。 關於元代《易》家重程、朱的原因,可分別從外緣因素及內 部因素來看。外緣因素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元代科舉於經義 一項, 《易》是以程、朱注本為主。 《元史.選舉志》載: 「考試程 式,蒙古、色目人……經義一道,各治一經,……《周易》以程 氏、朱氏為主,……兼用古註疏。 」11 這項規定對當時參與科舉的士 子自然有極大影響。朱伯崑曾云: 「元、明兩代官方倡導的經學, 對《易》學哲學的發展同樣起了很大的影響。就《易》學史說,朱
9 同前注,頁 1。 10 同前注,頁 3。 11 〔明〕宋濂等:《新校本元史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 年), 卷八十一,頁 2019。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3
2021/4/15 下午2:44
004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熹的《周易本義》成了官方認可的權威性的典籍。 」12 內部因素則與《易》學發展有關,經過歷代《易》家努力, 《易》學成為蓬勃發展的學問。伊川以人事之理釋《易》 ,朱子則 承繼劉牧、邵雍的圖書《易》學,並提出探求「本義」的治《易》 目標,皮錫瑞曾云: 「宋學至朱子而集大成。 」13 二子成為宋《易》重 要代表。馬宗霍亦云: 元代舉業雖兼用古註疏,但元儒解經,則仍不能出朱子之 範。如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疏》 、 《易學啟蒙翼傳》 ,胡炳 文《周易本義通釋》 、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 ,此皆墨守朱 子之《易》者也;趙采《周易程朱傳義折衷》 、龍仁夫《周 易集傳》 、梁寅《周易參義》則兼採程、朱而略抒己見者 也。……惟有黃澤、吳澄所資較博,不為朱學所囿。14 伊川、朱子這兩位大家的治《易》成果,為宋、元諸《易》家所肯 定,對元代《易》學發展有極大影響。 現代學者對元代《易》學的研究,研究重心可分為關注特色或 整體發展兩類,朱伯崑關注《易》學哲學,側重在各時期《易》學 的特色;廖名春等著之《周易研究史》第五章〈宋元易學(下) 〉 第三節〈宋易在元代的發展〉 ,著重在元代《易》學的整體發展及 與程、朱《易》學的關聯。本書的立場較傾向後者。
12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修訂本第三卷,頁 4。 13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頁 281。 14 馬宗霍: 《中國經學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年) ,頁 129-130。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4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005
朱伯崑認為元代《易》學的特色在象數《易》學,特別作專章 介紹,並以雷思齊《易圖通變》 、俞琰 15《易外別傳》 、張理《易象 圖說》 、蕭漢中《讀易考原》作為重要代表。在朱伯崑看來,元代 《易》學在經傳解釋上多依程、朱,並無新意,唯於圖書之學較具 特色。朱氏云: 《四庫》所收元代解《易》著作有二十家,有解說程、朱義 者,有闡發河洛之學和邵雍先、後天《易》學者。但義理學 派的著述,其對《周易》經傳的解釋,除依程、朱義外,在 哲學和理論思維方面,很少建樹。而象數之學,通過對河洛 圖式和邵雍〈先〉 、 〈後天圖〉式的解釋,則頗多創新。16 又云: 元代闡發象數之學的,不僅是象數學派的學者。由於朱熹不 廢象數,於《本義》和《啟蒙》中對河洛和邵雍的圖式作了 肯定,即使程、朱派的易學家,也研究象數之學。……就易 學史說,元代的象數之學較為發達,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對 後世的影響亦較大。17 朱伯崑將象數《易》學視為元代《易》學的特色,然論象數《易》 並不局限象數派《易》家,亦包括程、朱派《易》家。且進一步指 15 俞琰生卒年無法確定,四庫館臣僅言:「生宋寶祐初,入元隱居著書,徵 授溫州學錄,不赴,至延祐初年卒。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 京:中華書局,1995 年) ,上冊,頁 20。然據欽偉剛〈俞琰生年卒年考〉 一文的考訂認為俞琰生卒年約為 1257 年(南宋寶祐五年)到 1324 年(元 泰定元年)。欽偉剛:〈俞琰生年卒年考〉,《宗教學研究》第 2 期(2008 年),頁 4。 16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第三卷,頁 12。 17 同前注。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5
2021/4/15 下午2:44
006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出元代《易》學哲學的三大論辯議題:一是河洛之辨,主要有圖書 九、十之爭及反對以圖書解《易》 ;二是象數之辨,有主象、數、 理三派之別;三是象理之辨,重象派以象為主,程朱派以主理為 主。18 此論略顯不足,畢竟《易》本身便包含象、數與義理,只是 各家對圖書有不同思考,對釋《易》亦有偏重,例如吳澄並非不重 義理,只是重心擺在補朱子釋象的不足。 朱伯崑評述元代《易》學,是基於強調特色的立場,但認定元 代《易》學在經傳解釋上僅是承繼程、朱《易》學,則有待商榷, 因元代《易》家對程、朱《易》學是有所反省與開展的,甚至不局 限宋代《易》學。故本書期能更全面掌握元代《易》學,以見出豐 富多元面貌,及完整掌握元代《易》與前代《易》學的關聯。 廖 名 春 等 之《 周 易 研 究 史 》 則 採 學 術 史 進 路, 著 重 程、 朱 《易》學在元代的發展及影響,曾云: 所謂「以程朱為宗」 ,就元代易學著作來看,大致分成這樣 幾種情況。一是兼以程朱為宗的,這類易學著作實際上表現 了發揮朱熹易學中的象數內容,從而折衷義理派與象數派易 學的傾向。如趙采所著之《周易程朱傳義折衷》 。……又如 董真卿的《周易會通》 。……由此可見,元人標榜「以程朱 為宗」而並宗程、朱的,實際上是兼義理、象數而言之或務 持二家之平。 另一種情況則是以朱為宗的,如胡一桂《周易本義附錄纂 疏》 、 《易學啟蒙翼傳》 。……可見,這種以朱子為宗的易學 著作,實際上也是發揮朱熹易學中的象數學內容,強調復易 18 同前注,頁 13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6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007
之本旨,反對王弼派的作法,認為專主理義,不如於卜筮上 推理義。19 不僅針對歸宗程、朱,區分成兼採程、朱及宗朱兩類。又進一步指 出元代這些宗程、朱的《易》家,亦兼採漢《易》與王弼《易》 學,言道: 元代還有一些易學著作,如胡炳文的《周易本義通解》 、熊 良輔的《周易本義集成》等,或主張折衷漢易與王弼之學, 或主張易道兼用程氏、朱氏,或主張如《周易本義》合程邵 而一之,但實際上都是羽翼朱熹易學的,並且都對朱熹易學 的象術內容有所發揮。20 此外,基於正視元代《易》學的多元性,既指出吳澄為元代 《易》學重要代表: 「吳澄與許衡、劉因是元代最有影響的學者, 而在易學方面尤以吳澄影響為大」 ,21 又介紹義理解《易》的《易》 家: 也有一些所謂「純以義理說易」或「主於略數言理」的。前 者如曾貫的《易學變通》 。……趙汸的《周易文詮》 。……由 於朱學的深刻影響,元人講義理的易學著作往往也兼象數而 言之,這是南宋以來治易學風的一種延續,體現了元代易學 研究的趨勢,而且於《周易》義理之解說,總的看是繼承宋 人的東西,……沒什麼大的突破。22 19 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年),頁 313-314。 20 同前注,頁 316。 21 同前注,頁 315。 22 同前注,頁 316-317。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7
2021/4/15 下午2:44
008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亦關注元代的圖書《易》學: 「元儒說易大多談到圖書,其中出現 了一些講易圖的專門著作,如張理的《大易象數鉤深圖》 、錢義方 的《周易圖說》等。 」23 又介紹道教《易》學: 「元代的道教易學給予 繼承總結和發展的是俞琰。……俞琰的易學就兼具了理學家易學和 道教易學的兩重特點。 」24 最後總結言道: 元代易學是對宋代易學的繼承,元人研究《周易》的方法 和內容基本不出宋人的範圍。由於程朱理學地位的確立, 元儒說易多以程朱為宗,但就其實際情況來看,則更為尊 朱。……由於朱熹的易學本是兼言象數的,所以元人的易學 發展了南宋義理之學與象數之學合流的傾向,邵雍等人的象 數學和道教易學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不過,元代的某些 易學家已經開始更注意圖書學的淵源和傳授系統,對其與 《周易》的關係提出異議,這就開了明清學者考辨易圖或對 圖書學進行批評的先河。25 這段總評參雜朱伯崑先生的看法,只特別提出元代《易》學對宋代 《易》學的承繼。 《周易研究史》的特點在分析元代《易》學的各種類型,指 出元代《易》學的大致樣貌,並點出方法和內容基本不出宋人的 範圍。可惜對元代《易》學的分類不夠嚴謹,例如道教《易》學 這類,指出俞琰的《易》學兼具了理學家《易》學和道教《易》 學的兩重特點,但嚴格來說,俞琰《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實
23 同前注,頁 317。 24 同前注,頁 319。 25 同前注,頁 320-321。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8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009
與《易》經傳相關, 《易外別傳》雖有特色,但正如書名稱為「外 傳」 ,便屬於《易》學的應用與發揮,不宜逕將俞琰歸類在道教 《易》學,且分類類型與各《易》著的關聯仍須再斟酌。 黃沛榮曾針對元代《易》學家的身分提出認定原則,指出: 「元代《易》學家較不具爭論性者,有下列三類:一、一生皆在 元代或主要時代在於元者,……二、 《元史》有傳者,……三、其 作品經著錄為元代著作者。 」26 並將元代《易》學資料歸為三類:專 著、元人文集中之《易》說、 《易》類序跋。27 這兩點極為重要。 又指出元代《易》學有兩大特色: 「一為闡釋朱子《易》學, 一為折衷程朱異同」 。28 至於元代《易》學成就,該文則舉俞琰、吳 澄為代表,並評論俞琰《易》學云: 「俞琰《易》學最大成就,乃 是義理、象數並重。 」29 評吳澄則云: 「吳氏《易纂言》 ,取呂祖謙、 朱熹之說,還《周易》古本之貌,至為可取,其中尤難得者,乃 「吳氏《易纂言外翼》亦常有發明。如 《易》卦之句讀。 」30 又云: 六十四卦分為二篇,學者多有議論。 」31 並指出元代《易》學的學術 史價值: 「實則以學術史觀點言,元《易》上承宋《易》 ,應有其 一席之地;退一步言,元代《易》學縱然創見不多,其折衷程朱
26 黃沛榮:〈元代《易》學平議〉,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上冊,頁 160-161。 27 同前注,頁 162、179、180。 28 同前注,頁 187。 29 同前注,頁 188。 30 同前注,頁 189。 31 同前注,頁 191。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9
2021/4/15 下午2:44
010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易》說等特色,亦自不容全然忽視。 」32 確實元代《易》家在闡釋朱子《易》學及折中程、朱《易》學 有極大貢獻,吳澄與俞琰亦為重要代表,但論定元代《易》學創見 不多,則有待商榷。 從前賢所論,如何見出元代《易》學的豐富性及深刻度有一定 難度,原因有二:一是所論議題多不離宋《易》 ,需深入解析,方 能見出其特色;二是許多《易》著採用「纂注」體形式。關於纂注 體,大抵可分兩種表現類型:一類是從體例明確標出,如李簡《學 易記》直接標出「伊川曰」 、 「白雲曰」等。或如胡一桂《周易本義 附錄纂註》於原文下附朱子《本義》的說法,其下為「附錄」收錄 朱子《文集》 、 《語錄》與《易》有關的說法,其下為「纂註」收錄 諸儒《易》說。董真卿《周易會通》與此相類,於經文下標出「集 解」 ,收錄伊川《易傳》 、朱子《本義》的說法;其下為「附錄」 , 收錄伊川經說、朱子語錄之說法,最後為「纂註」參引胡一桂《周 易本義附錄纂註》所列諸說。 另一類則僅於書名標出「纂」 、 「集」的字樣,但體例卻未具 體標明,如吳澄《易纂言》及俞琰《俞氏易集說》 ,二書將伊川、 朱子或眾家說法,與己意融合後寫出。此類著作較前者更須費心比 對,區分那些為前人說法,那些為作者的觀點。 這類纂注體形式不易研究,一方面需仔細釐析《易》家對眾說 之抉擇,另方面需深入思考作者之新意,方能見出特色所在。否則 易誤解為只有資料整理的工夫,而無開展之功。
32 同前注,頁 193。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0
2021/4/15 下午2:44
緒 論 011
本書基於前賢研究成果,依據類型特色,考察各家治《易》 特色。綜合前人的研究觀點,程、朱《易》學對元代《易》學影響 深遠,為元代《易》學主流,故在類型分類上以程、朱《易》學為 主軸,再細分為「羽翼《本義》 」 、 「義理派宗程」 、 「折中程朱」這 三類,再加上「綜論性《易》著」 、 「奪胎朱子成一家之言的《易》 著」 、 「以己意融會眾說的《易》著」 、 「圖書《易》著」這四類,藉 以呈現元代《易》學的多元面貌,進而在各類型中見出各家特色及 重要性。 其中, 「以己意融會眾說的《易》著」這類,以梁寅《周易 參義》來看, 《參義》確實有會通程、朱的想法,但卻是在抉擇於 程、朱,並會通程、朱,以義理釋《易》羽翼程、朱。全書在義理 釋《易》多所發揮,較多個人見解,故將之歸入「以己意融會眾說 的《易》著」 ,與其他鮮明標舉會通程、朱《易》的《周易會通》 、 《周易程朱傳義折衷》相區隔。至於「圖書《易》著」一類,雖然 元代《易》家多涉及圖書學,本書所論述的《易》家吳澄、俞琰、 胡一桂、胡炳文、熊良輔、董真卿、李簡均關注圖書學,但圖書學 是這些《易》家的附屬成果,相較於張理與王申子特別著力於圖書 學,仍有不同,因此特列一類,藉由張理與王申子之《易》著,掘 發元代圖書學之特色。 當然,分類只是輔助理解的方式,且任何一種分類都不易周 全,只能盡力找出較好的分類方式,找出相應的《易》家及《易》 著放入較合適的類型,進一步分析其特色與價值,進而歸結出元代 《易》學的重要議題及治《易》特色,彰顯出元代《易》學的重要 性,便是本書宗旨所在。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11
2021/4/15 下午2:44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楊自平著. -- 初版. --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1.04 面 ; 公分. --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 24) ISBN 978-986-350-443-6 (平裝) 1. 易學 2. 研究考訂 3. 元代 121.17
110004118
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24
元代《易》學類型研究 作 者
楊自平
叢書主編 總 監 責任編輯 協力編輯 封面設計 內頁排版
鄭吉雄 伍安祖 張俊哲 游紫玲 陳沚琪 孫呂濤 游鳳珠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4月 初版 新臺幣70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319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23659286 100047臺北市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3366-3991~3轉18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472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傳真:(02)2363-6905 傳真:(02)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電話:(02)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4)2226-0330
ISBN:978-986-350-443-6 GPN:1011000345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210415元代易學類型研究.indd 516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2021/4/15 下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