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vi
增訂版序
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人也是受害者。這種雙重性點出當今 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糾結。
2018 年底本書第一版定稿時,美中貿易戰開打不到一年, 而科技戰的烽火才剛燃起。該年 12 月,中國引以為傲的華為技
術的副董事長孟晚舟(總裁任正非的女兒)在加拿大被捕,她遭 指控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向伊朗與北韓輸出敏感科技。五年來,包 含華為企業集團在內,已經有數百家中國科技公司,被美國政府
以國家安全和侵犯人權的理由,列入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實體名 單。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都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美中
對抗(戰略競爭)格局成形,而交往政策年代的樂觀氣氛已然遠 去,當年提供中國快速發展的地緣政治條件,如今面目全非。加 拿大政府在 2021 年 9 月釋放孟晚舟,這並非科技戰的結束。相 反地,美國政府的抵制行動紛至沓來,2022 年 10 月更對中國展
開更廣泛的出口管制,使中國半導體產業面臨凜冽寒冬。中國從
2015 年以來成長動能已明顯下滑,復受新冠疫情封控拖累,習 政權在中共二十大之後進入第三任,中國內外遭逢數十年來未見 的困境和危機。
1970 年代以來,美中從冷戰時代的低盪直到後冷戰時期夥 伴關係,中國享有美國霸權下的和平( Pax Americana )的發展 紅利。中國加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亞洲的高速成長圈,讓中 國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進而以世界市場之姿,嘗試建 構自主掌控的全球供應鏈。然而,從交往到競爭對抗,美中新互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viii 動態勢卻逆轉地緣經濟格局。假若中國在美國抵制下無法突破高 科技瓶頸,中國在可見未來成功挑戰美國霸權的機率便偏低。雖 然世界各地仍有不少從中國開放嚐過甜頭的人,指望著回到「美 好的舊時光」,但歷史時鐘恐怕難以倒撥。
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 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 展模式。在全球密切關注中國政治經濟走向的此刻,提供一個創 新的觀點。在中國的開放改革年代,台商以特殊而靈活的身分進 出中國,連同其他外資,協助啟動中國與全球的連結,並將資本 主義制度引進中國。但在此過程,中國也表現出自身體制的強韌 性,並展現了角逐科技霸權和地緣政治優勢的企圖心。本書指 出,中國試圖撼動美國在區域和全球支配力,其根本之道必須從 物質基礎層面挑戰美國的經濟科技霸權。詎料,「中國模式」曾 經璀璨的爆發式成就,如今竟成為它自身持續發展的絆腳石。這 個貫穿全書的觀點,五年來歷經國際政經局勢驗證,而益發清晰 可辨。
如本書明確指出,早在 2000 年代末期,傳統產業台商即開 始撤離中國。而美中科技戰開打以來,台商移出則以資通訊組裝 業為主,十幾年來外移規模與速度顯著,使得中國占台灣對外直
接投資比例大幅下降。這個趨勢反映了全球價值鏈的快速重組, 台商也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中國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 場,並沒有隨著投資金額下降而減少,主要因為台灣半導體相關 產品大量出口中國,一部分反映三角加工貿易,台灣接單,在中 國組裝後再行銷全球;另一部分則在中國消費。從這個角度,台 灣半導體製造業,雖依賴其他核心國家(美國、日本、歐洲)提 供設備、軟體和原料,但全球(包含中國)也依賴台灣精良而有 效率的製造能力。這是 1980 年代中期以來全球半導體水平分工
(生產全球化)的結果。南韓和台灣,都是在這一波高科技工業 化過程,從半邊陲邁向核心。
近年來,甚囂塵上的「晶片戰爭」,凸顯高階晶片生產集中 於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也讓全球認識到台灣工業能量對全球的 關鍵貢獻。中國對亞洲地區造成的軍事威脅,對台灣採取日益挑 釁的「武統」姿態,讓攸關台灣存續發展的地緣政治時刻浮現。
所謂的「逆全球化」、「晶片民族主義」、「地緣政治風險」, 對台韓等國帶來莫大的壓力。台灣政治經濟再次經歷快速調整 期,這個過程充滿著機會與陷阱,透露出台灣成為先進國家的憧 憬,也瀰漫著對日漸升高的戰爭威脅的憂慮。
作者下一個寫作目標是《尋租中國》之後的台灣政經發展, 它將是完全獨立的另一本專書,以 2018 年為分析出發點,探討 在美中對抗格局下,台灣在全球的位置和出路。因此目前這個版 本刻意保存初版論證和資料結構,只更新部分數據和資訊,修正 筆誤和錯誤,並加上增訂版註。此外,應編輯建議,我精選了數 十張田野過程中拍攝的照片,呈現當年光影和人物。
感謝我的研究助理林政宇辛勞協助搜集資料並編校增訂 版,以及臺大出版中心紀淑玲編輯的協助。哈佛大學亞洲中心
在 2022 年 12 月,出版本書英文版 Rival Partners: How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Guangdong Officials Forged the China Development Model,毛雪萍(Stacy Mosher )翻譯,並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發 行。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教授為英文版撰寫前言,精準解讀 本書,並延伸穆爾( Barrington Moore )的觀點,提出中國紅色 貴族工業化的道路,值得介紹給中文讀者(亦請參見本書結論章 第三節),經裴宜理授權由我翻譯收錄於此版。本書日文版由黃 英哲教授企劃,日野綠教授翻譯,預定 2023 年底由三元社出版。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x 這本著作能夠被國際學界關注,我要對上述學者,以及更多無法 在此一一列舉的學界先進,致上最熱忱的謝意。
吳介民 2023 年 1 月
英文版前言 出乎意料,令人信服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吳介民在這部具啟發性的專書中,處理當代最迫切的一項挑 戰:解釋中國的崛起。他的解答巧妙而創新,援引既有理論和經 驗研究,同時根據長達二十五年的開拓性田野調查和精心的檔案 研究,引入大量的新訊息和洞見。
如同傅高義(Ezra Vogel)的經典名作《先行一步:改革開 放中的廣東》,吳介民此書也指向廣東在後毛澤東時期經濟實驗 中的催化角色,這些實驗為全國經濟增長的新戰略扮演了開路先
鋒。傅高義主要是訪談負責經改的中國省級官員;而吳介民的核 心報導人則是台商和台幹,他們提供了許多必要資本和專業使廣 東經改得以開展。大量的台商和技術人員提供關鍵的資金和製造 技術,激發了廣東模式在東莞和深圳等工業中心形塑的過程。吳 介民本身是台灣人,他可以從受訪者那裡獲知,海外投資者與地 方政府之間的決定性聯繫,如何發源及運作的幕後故事。
那麼,為什麼以利潤為導向的台商,和以尋租為動機的中國 政府機構,會認為合作符合共同利益?吳介民解釋說,這種互利 關係建立在對農民工的剝削之上。農民工是來自農村的低薪移民 工人,國家和資本對他們進行雙重剝削,這種剝削機制是建立在 限制自由遷徙的戶口制度之上,該制度剝奪了農民工享有城市居 民的權益。低工資讓台灣資本家能夠以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價格僱 用優質勞動力,而戶口制度則排除了民工的城市公民身分,使國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xii 家不必提供昂貴的福利開銷。這種安排對國家和資本都十足有利 可圖,讓地方政府以加工費、管理費、虛擬所有權合約等形式, 向台灣投資者收取高額租金。
過去,學者已經研究了戶口制度將民工降級為二等公民,以 及地方政府作為尋租與農村工業化引擎的雙重角色。但吳介民的 原創性調研,從台灣人參與中國工業化的視角切入,將上述眾所
周知的現象與更廣泛的全球價值鏈之間的諸多節點串連起來,凸 顯台灣人在全球價值鏈的角色,並解釋他們如何獲利。他證實, 台商引入廣東的全球網絡,已經鑲嵌在一個由尋租所支撐的發展 治理結構之中。
雖然中國的國家機構,包括中央和地方層級,都在農村工業 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國家角色與早期東亞發展模式中 的威權國家有很大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更歡迎外國投資, 而且其歧視性的公民身分差序政策使民工無法獲得公平的勞動報 酬。因此,在台灣和韓國,工業化帶來令人印象深刻的收入平等 和社會福利等成果;但在中國,這一進程卻伴隨著社會經濟不平 等的加劇。村幹部和村指派的(名義上)廠長集團,構成了一個 特權的收租階級,他們徵收工廠租金、土地租金、管理費、民工 仲介費用等利益。
這些安排給中國政府機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優勢,促成廣 東模式迅速擴散。吳介民追蹤了廣東模式從珠三角散播到長三角 工業中心上海和蘇州的過程。台商在各個區域的鑲嵌形式有所差 異,但其累積效應無疑相當可觀。2010 年,台灣的海外投資總額 大約有 85% 流入中國,儘管中國官方記錄淡化了台灣的「貢獻」。
吳介民說得很清楚:「若無台資,則難以想像廣東模式;沒有廣 東模式,則沒有後續的中國崛起。」
當然,中國崛起需要的不僅僅是地方尋租活動。吳介民指出, 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尋租行為」。中國在經濟民族主義發展議 程的驅動下,從戰略上引進外資來保護和促進國內產業發展。吳 介民追溯了中央政府如何逐步採取新的工業政策,以跨越低端製
造並升級新興高科技部門,最後卻破壞了廣東模式的基礎,因為 廣東模式是建立在對地方加工費進行規約的正式和非正式規則的 均衡之上。經過三十年努力而獲得驚人成果的世界工廠,現在被 中國政府試圖建構的自行掌控的全球價值鏈(以連結到二十一世 紀知識經濟)所取代,而能否成功尚在未定之天。其結果是台灣 投資者和顧問大量外流。到了 2018 年,中國占台灣海外投資比 例已降至 40%,不到幾年前的一半。
今天,中國集中投資在基礎設施,牢牢抓住國有企業,對產 業政策進行指令式監管,這些措施合併起來,讓中國走上了一條 令許多人擔憂 假如還不具威脅性 的發展道路。然而,正
如吳介民觀察,中國未來能否持續成功並非必然:「中國很可能 落入發展趨緩或停滯」。在習近平的「中國製造 2025」計劃下,
構建一個由中國自己掌控的高科技供應鏈,以取代全球價值鏈的 野心勃勃的企圖,很可能反噬自身。迄今為止,中國的尋租發展 路徑已經挑戰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其未來走向難以預測。
無論未來局勢如何演變,吳介民對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進展 的深刻分析,將成為解釋中國歷史性崛起的一個主要貢獻。吳介 民結合豐富的民族誌細節和全面的理論架構,將國際連結和地方 治理網絡扣連起來,對我們這個時代一個最重要、卻最出乎預料 的故事,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中國的發展,讓西方社會科學哪怕是最佳的預測,都失了 準頭。中國在不到兩代人之間,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進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xiv 入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之林,同時又迴避掉根本的政治改革。
任何想了解箇中原委的人,都應該閱讀吳介民這部引人入勝的著 作。但是,那些指望在本書找到可複製的祕訣、或可轉用的中國 快速經濟成長模式的人,將會感到失望。很少其他國家可以指望
像中國一樣,吸引台商和台幹提供如此高水平的資本和製造能 力。更少有國家能像中國政府,對其人口實施管控的程度得以讓 國家和資本如此犧牲勞工,而達到那樣繁榮的地步。
吳介民總結說,中國的層級化和不平等的公民身分差序,是 自納粹德國和二戰時期日本以來,最重要的威權公民身分制度的 案例。這樣一個繼續為國家和資本共同利益服務的歧視性制度, 以小幅度改革來改善民工待遇和擴大民工子女教育機會,依舊無 法革除這種根本的不公正。
當代中國觀察家們通常會指出,儘管後毛澤東時代的工商 階級迅速成長,但中國並沒有出現如現代化理論所預測的由資產 階級驅動的民主化跡象。然而,與其因為中國沒有走上英法美等 國所開創之資產階級革命的現代化道路,而把穆爾(Barrington
Moore)的《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束之高閣,倒不如思索穆 爾提出的讓人清醒的另一條貴族革命道路:國家與資本的鎮壓性 結盟,使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踩著被奴役農民的背膀, 迅速進行工業化。雖然中國沒有像普魯士容克或日本武士階級那 樣的土地貴族,但其所謂的紅色貴族(由共產黨革命者的後代組 成,例如紅二代、紅三代),參與了以犧牲農村勞動力為代價的 國家和資本結合,這種結合模式與德日案例之間,展現了令人不 安的類似性。即使中國目前已經超越了台資與地方官員結盟的廣 東模式,但資本和國家利益交織的情況仍在持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震天價響,對國內少數民族殘暴對待,
日益強硬的對外立場,中國經濟崛起後的行為表現,何以在全球 引發焦慮便不難理解。不論將來局勢發展,中國崛起的基礎都需 要嚴謹的學術分析。吳介民這部關於中國尋租發展型國家的起源 和迭代演變的專書,既深思熟慮又發人深省,是一本不可或缺的 指南。
裴宜理,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哈佛大學政府系講座教授
2022 年 12 月
(吳介民譯,裴宜理審定)
2019 年初版序
本書的萌生,可以回溯至年輕時的一場導演夢。1990 年代 初,我與一群朋友成立「里巷工作室」拍攝紀錄片。其中,《台胞》 描寫第一代台商與台幹的中國經驗。因為這個主題的早熟與爭議 性,加上我們技巧上的限制,在臺大首映會上「隆隆砲聲」。面 對疑惑,我曾發下豪語:「會用五年、十年的時間去尋找答案。」
想不到我走得更久更遠。當年父母親也前去觀影,母親說:「真 驚駭,那就是批判嗎?」我說:「那是學術討論啦。」這本書的 出版,可說是給母親的壓驚之作。
毛時代結束後,中國從廣東模式賺取了第一桶金,這桶金還 是美金,賺到美金表示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掛上鉤。這桶美金作 為「原始積累」,多年後,迂迴地促成了「中國崛起」。隨著時 代推移,廣東模式似乎被人淡忘,但在中國遭逢內外危機的時刻, 其重要性卻益發凸顯。台商對廣東與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成長,也 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對台商、廣東模式與中國發展的連帶關係, 進行系統性的總結,差不多時機成熟了。我以二十五年的時間跨 度,鑽研此一主題,提出對廣東模式的總體分析,並評估台商的 作用。今日因政治因素而遭忽視的觀點,例如「台灣因素」對中 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推力,我預期在數十年後將更清晰而明確。
1994 年初夏,我從廣州隨一對返鄉探親的民工情侶,搭乘火 車前往河南。在駐馬店下車時,視線被一大片藍色人群遮蔽,人 潮不斷從車廂中傾瀉而出,綿延湧上月台,十幾分鐘過去了,依 舊沒有止盡。這一片藍色的蠕動淹沒我的視野,頓時,發展經濟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xviii
學者路易士(Arthur Lewis)所謂「無限勞動力供給」由抽象化為
具體,洶湧逼現,讓人喘不過氣。如此貼身感受中國人口巨大量 體的存在感,既寫實又超現實。二十五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存 在感」攪拌著世界局勢,激發全球熱議。本書回應了人們對當前
中國局勢的關切,但更重要的是,我選擇從社會科學核心議題出 發,並緊扣理論旨趣來回答這些問題。至於「中國人的存在感」
如何在晚近被中國人自己建構,而被他人反建構,本書也提供了 一條政治經濟學的線索。
我的研究起點,在探問台灣與中國的糾葛,我選擇從「經濟」
而不是「文化」、從「當代」而不是「歷史」切入這個問題。前 後二十五年的摸索,帶我回到提問的起點 台灣的出路 這
個問題本無簡單的答案,但本書提供解謎的工具。我提出「尋租 發展型國家」,剖析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讀懂廣東模式,看清 楚中國發展的優勢與弱點,我們便能夠更自信而平衡地評估台灣
經濟的現狀與出路。此時,中國正掉入「困頓期」,台灣與中國, 各自需要從世界史的尺度,冷靜思考自身的出路,與世界的連動 以及彼此的關係。
研究過程關卡重重,有如一再遭遇神話中的斯芬克斯 (Sphinx),攔路迫問讓人畏怯的謎語;寫作時日漫長,田野調 查的回憶不斷湧現,意識深層的信念與研究旅途中師友們的善 意,支撐我走過這趟來回穿梭邊界的旅程,帶領我品嚐田野歷程 的冒險、挫折與喜悅。首先要感謝許多提供我珍貴資料、工作與 生活經驗的受訪者,因為學術規範,必須匿名處理,但若沒有你 們的協助,這本書無法誕生。特別感謝「李總」與「許學長」對 我研究早期的導引;在研究後期,WSF、駱明凌、黃維哲、鄭 志鵬分享寶貴的專業知識與研究發現。資料收集、繪製圖表與繁 複的校對過程,廖卿樺和林政宇前後給我莫大的助力。我在國立
清華大學時期的同事、學生與助理,帶來各式各樣的知性刺激與 協助,尤其是一起走過田野旅程的夥伴們,你們的貢獻已經融入 字裡行間。書稿寫作階段,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同事和學術界同 儕不吝給予評論;特別感謝林南、謝斐宇與謝國雄,閱讀草稿, 寫下詳細建議,與我來回討論,讓分析更聚焦。從研究到完成 書稿的各個階段,黎安友(Andrew Nathan)、蘇黛瑞(
Dorothy
Solinger)、塞爾登(Mark Selden)、孔誥烽、李靜君、陳映芳、 蔡宏政、陳志柔、胡淑雯、張貴閔都提出修改意見;尤其感謝廖 美,多次深入爬梳書稿,指出錯謬之處。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匿 名審查者,提出嚴謹的修改要求,激發我回應問題的能量;也感 謝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委會召集人陳弱水與臺大出版中心編 輯紀淑玲的協助。最後,本書曾獲得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補助
(2013-2015 年,計畫編號 102-2410-H-001-051-MY2);多年來
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收集資料,承蒙熊景明、高琦 等人的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目次
地圖
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中國發展模式必須從廣東講起,而從廣東起家的加工貿易成 長模式,則必須從台商講起。1 然而,台商對中國經濟的「貢獻」,
不但牽涉海峽兩岸各自的歷史進程與身分政治,更涉及對發展與 分配的價值判斷,因此多年來一直「說不清」,甚至「不可說」。 從中國政府角度,過度讚揚台商對中國經濟之「貢獻」,有失「顏 面」。從台灣角度,對「威權發展主義」採取批判者,不會聚焦 於「貢獻」,而著重分配與剝削。對台灣,台商的政治效應更不 容易分析,畢竟台商這個集合名詞承載了負荷過重的意義,「奇 美」、「旺旺」、「頂新」、「台積電」、「聯電」、「鴻海」 等等,各自攜帶著差異的政治想像。西進的台商作為「傳統產業」 或「高科技產業」,更被賦予迥異的工業價值標籤。然而,所謂 傳統產業在過去三十年則已歷經明顯的升級轉型。
一、台商之謎
2018 年 4 月 10 日,一年一度博鰲亞洲論壇大戲上場,中國 領導人習近平躊躇滿志地宣告:「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 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 國。⋯⋯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 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習 近平在忙碌行程中,抽出十分鐘接見台商代表,根據《中國時報》
1 本書所稱的台商包括在中國經營的台灣企業與同時在兩岸營運的「跨海峽 資本」。詳細定義請見第一章第五節。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002
報導,他向台商喊話,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功勞簿上 要記上我們台胞、台企」,但他也要求台灣工商界旗幟鮮明地堅 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2 習近平肯定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同時語帶警示,要台灣 資本家們與北京同一戰線,加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 隊伍。習近平的弦外之音是:在中國追求世界霸業的道路上,台 商仍有相當的利用價值。但這句潛台詞不能說破。
2014 年 3 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占領運動,矛頭指向國共合作 的產物「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攪亂了北京的「對台路線圖」。
同月,美國國際關係學者米爾賽默(John Mearsheimer)發表〈跟
台灣說再見〉,從現實主義角度,預測崛起的中國終將成為東亞 霸權,足以排除美國在此區域的影響力,進而兼併台灣;雖然不 在今天、明年或未來幾年內完成,但終究會在幾十年內發生。為 何中國可以在短期間內經濟崛起?一個關鍵因素是:「台灣與中
國發展經貿,幫助中國成為經濟強權,台灣因此協助製造了一個 急遽發育的巨人,這個巨人抱持修改國際現狀的目標,包括終結 台灣的獨立狀態,並將之納入中國版圖。總之,一個強大的中國 對台灣不止是個難題,它還是個夢魘。」(Mearsheimer 2014)
習近平和米爾賽默對台灣地位的看法容或南轅北轍,但兩者 之間卻對台灣經濟功能的判斷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兩者都同意, 台灣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改革開放過 程中,台商協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其結果是中國大幅增強了兼 併台灣的國力,對北京而言,這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一大步;但對許多台灣人而言,中國崛起與兼併台灣的企圖,卻
2 「習近平讚台商,功勞簿記一筆」,《中時電子報》,2018 年 4 月 11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11000558-260108。檢索日期:
2018 年 5 月 1 日。
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003
是他們與日俱增的焦慮來源。
究竟,台商如何促進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
四十年前,當中共在摸索對外開放道路時,曾將台灣當作學
習模仿對象,看中台灣企業的出口創匯能力。中國決策者當初設 定的廣東創匯目標,今天回顧宛如「小打小鬧」,目標早已提前 達成。不過,中國在 1990 年代初期之前,只能勉強達成貿易平衡, 仍是一個外匯短缺的國家。但在短短十年間,中國外貿大幅出超, 外匯儲備劇增,已將台灣拋在腦後。然而,真實故事遠比這段敘 述複雜。
作者將解析台商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在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 之間搭橋,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中國政府牢牢掌握這個機運, 藉著全球價值鏈的移入,順勢將中國打造為世界工廠,汲取豐厚 的經濟剩餘,累積外匯儲備,推動經濟與軍事現代化。本書經驗 分析聚焦於:中國從國家社會主義體制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的歷 史性階段,從 197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中期的這段發展經驗。在 這個基礎上,延伸討論中國從 2000 年代後期開始的產業轉型策 略,連帶論及對外資與台商所帶來的影響。
早期,傳統產業台商跟隨港商腳步進入中國。港台企業帶入 資金、技術與市場,中國則提供充沛而低廉的勞動力。相對高素 質的勞動力是毛時代的重要遺產。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例如服 裝、製鞋、玩具、箱包等日用消費產品,從今天中國發展成果來 看毫不起眼,但它們卻曾經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讓中國在改革 開放後獲得「第一桶金」,而且是數量龐大的一桶金。這是本書 要講的第一個故事,也是中國經濟崛起的起點。
台商與港商在廣東珠三角,尤其是在深圳與東莞一帶的投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004
資,帶動中國外向型經濟起飛。在製造業領域,台資的重要性很 快地超越港資。直到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台資穿針引線,將中國連結到世界市場。台資協助創造了廣東模 式,很快對其他地區啟動「示範作用」,1990 年代中期急起直追
的長三角地區,不論蘇州模式或昆山模式,都是廣東模式的變奏 版。沒有廣東先行一步,就沒有各地區的出口導向發展。
1989 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遭受西方民主國家經濟制裁, 處境困難,改革開放陷入停頓。中國為了突破西方封鎖,熱切向 「華僑資本」招手,給予特殊優惠待遇。在此中國困難期,許多 台商逆向操作,加碼西進,在台灣造成一波沸沸揚揚的「大陸 熱」。這一波熱潮,體現這些台商的機會主義式思路,其實也反 映當時台灣本身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力。1990 年代後期則開始另一 波「大陸熱」,資通訊(ICT)產業將裝配線外移到中國沿海地區, 從廣東延伸到長三角。台資協助中國打下加工貿易的根基,為世 界工廠做好了準備。
中國參加 WTO 之後,全球外資大量湧入,出口更加暢旺,
中國大幅累積外匯儲備。這個階段,台資對中國的作用相形褪色。
中國很快進入產業升級壓力期,勞動力成本調升,環保要求也提 高,台商隨之面臨去留抉擇,適逢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催化一波「台商大逃亡」。之後十年,台商在中國的面貌急速改 變。
二、中國式剝削
不論是廣東模式或中國模式,在官方宣傳下總是光鮮亮麗, 但背後的剝削則經常被掩蓋起來。全球價值鏈,其實是一條又一 條跨越國界、穿透階級與性別、破壞生態環境的剝削鏈。沿著價
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005
值鏈,人與生態必須付出的代價層層轉嫁下去。在一部描寫高跟 鞋產業鏈的紀錄片中,3 設計師說:人們常以為時裝設計是個迷人 行業,其實,只有 5% 是華麗,剩下 95% 是辛苦勞動。片中台商 代工廠老闆抱怨:國際買主要你爬,你就爬;而中國民工拿微薄 的工資,哪能穿上這些親手打造的華麗商品?奢華耀眼的光芒, 遮蔽了冷酷的剝削鏈。
剝削,是所有資本主義經濟的要素,但剝削的具體形式,因 時因地而異。中國模式的特色是,由國家打造民工階級,國家積 極參與在剝削民工的競賽之中。台資,如同所有外資與中資,也 都加入此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但是,國家與資本都不願面 對剝削民工的事實。如中國學者秦暉(2007)所言,中國競爭力
倚靠「低工資、低福利、低人權」,指向政治壓迫的制度邏輯, 製造出「畸形的效率」。中國工人因工資過低、福利太少而不得 不加班掙錢,卻經常被表述為「工人喜歡加班」,這種論述正當 化了超時加班。富士康工人連環自殺事件,揭穿了這個迷思。
典型的資本主義剝削情境中,國家放任資本對勞工進行壓榨; 但在中國,國家針對勞資關係並非採取放任政策,相反地,國家 從一開始便積極介入民工部門,而國家的介入反而確保了資本對 勞工的高度剝削。為了探求中國式資本主義剝削的邏輯,作者提 出公民身分差序理論:中國的國家制度製造出不同公民群體之間 的身分等差關係,圍繞著公民身分差序體制,國家建構了二元勞 動力市場、最低工資、等差化社會保險方案等制度設計。因此, 民工便面臨「雙重剝削」的處境,一方面是典型的來自資本對勞 動階級的剝削形式,這是傳統政治經濟學意義下的階級剝削;另 一方面則來自國家對民工身分的界定,讓企業「合法地」採取次
賀照緹,《我愛高跟鞋》(台灣公共電視台製作發行,2010 年)。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006 等公民的勞動待遇僱用民工,這是國家制度主導下基於身分而來 的剝削。
在中國,全球化力量與中國公民身分差序體制產生共生關 係,讓資本得以對民工進行雙重剝削。結果,全球化並沒有緩和 原先經濟社會的不平等,反而鞏固另一種不平等體制,創造出「民 工」這個新階級。在此脈絡下,當人們思索資本(包括外資與內 資)對中國發展所釀生的後果時,必須納入剩餘汲取與經濟分配 的視野,同時考慮資本主義剝削的普遍性以及中國特色剝削機制 的特殊性。藉此分析視野,我們才能透視台商(外資)、廣東模 式與中國發展的連帶關係。
台商作為全球資本的前鋒,連結中國與世界市場,協助中國 進行改革開放後第一階段的資本積累。借助外資發展出口經濟, 中國迅速成為製造業大國。過去在東亞發展模式中,外資在南韓 和台灣並不關鍵。反觀中國,外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不像以
往依賴理論所預測,外資導致低度發展的後果,中國不但沒有陷 入低度發展,反而很快地鞏固了半邊陲地位,甚至展露挑戰核心 國家的強烈企圖心。為何中國可以抵抗「依賴情境」?首先,中
國在 1970 年代末開啟對外開放時,中共已是一個高度權力集中、 強勢控制經濟與社會、具有導引政策能力的政權;並且,中國在 區域地緣政治上享有顯著影響力。這部國家機器已具有高度的自 主性與能動性,因此,當中國再次與資本主義世界接軌,中國在 地體制能以相當強的國家能力切入全球價值鏈,發揮其能動性; 地方政府能夠在其與價值鏈鑲嵌的節點上攫取經濟剩餘,並推行 產業升級政策,攀爬價值鏈之權力階梯。其次,中國開放外資參 與的策略「內外有別」:對於加工出口型的外資,中國的開放性
三、新重商主義政策
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很高;但對於內銷市場型的外資,特別是策略性產業,中國則相 當小心,保護國內市場,嚴格規定外資所有權比例,並提出合資 合作、技術轉移等要求。
從勞力密集傳統產業開始累積國家財富,中國政府將其中一 部分投資於基礎建設並扶植重點策略產業,短短幾十年,中國的 工業結構與城市面貌已煥然一新。2000 年代以來,中國 ICT 產業
自有品牌與產業鏈成長迅速。其中,龐大國內市場、國家重點政 策扶持,以及跨接啟動策略,都是重要因素。ICT 產業為何能在 短期間興起?最值得注意的是,ICT 新生態系統在廣東珠三角地
區的浮現。這個系統以廣大國內市場為依託,獲得國家政策重點 扶持,在研發方面採取人海戰術與挖角策略(包括從台灣挖角), 先從若干關鍵產業環節突破,以「跨接啟動」在短時間提升製造 能力,進而以低價搶占全球中低階市場占有率,再切入已開發國 家市場。「華為」與「中興」等重點培育電信企業都有類似軌 跡。在其創業過程,中國政府以分配內需市場與各種優惠補貼來 推動所謂的「後發優勢」。手機產業中,也可看到華為、小米、 OPPO 都採取同樣戰術搶攻全球市場占有率。
觀察中國電信業與網通業拓展世界版圖的路徑,我們如果 從國家行為來評估,就會發現它屬於「新重商主義」國家政策, 例如,美國經濟學家羅德里克(Rodrik 2013)分析中國經濟策 略就採取這種觀點。新重商主義以國家權力統整資本,背後驅動 力是經濟民族主義(不能忘記習近平不時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在跟隨「新自由主義」的進程,這 個判斷有待商榷。中國其實利用了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搭便 車,玩新重商主義戰略。中國的「國家左派」曾警惕中國走「新 自由主義」道路,其實是項莊舞劍,他們真正擔心的是 中國 走上西式市場民主政治,也就是「顏色革命」的前兆。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目(CIP)資料
尋租中國 : 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 Rival Partners: How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Guangdong Officials Forged the China Development Model / 吳介民著 . -- 二版 . --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國立臺灣
大學發行 , 2023.03
面 ; 公分 . --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7)
ISBN 978-986-350-711-6(精裝)
1. CST: 經濟發展 2. CST: 政治經濟學 3. CST: 中國
552.2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07
112001495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增訂版)
Rival Partners: How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and Guangdong O cials Forged the China Development Model (Extended Edition)
作 者 吳介民
叢書編輯委員 丁荷生(Kenneth Dean) 林瑋嬪 梁元生 陳志柔 陳弱水(召集人) 葛兆光 劉苑如 鄭毓瑜 鍾彩鈞(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總 監 張俊哲 責 任 編 輯 紀淑玲
協 力 編 輯 張凱喻 蔡佳慧 劉淑寶 宋柏成
封 面 設 計 張瑜卿
內頁編排 上承文化有限公司
發 行 人 陳文章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 律 顧 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飛燕印刷有限公司
出 版 年 月 2019 年 3 月初版 2023 年 3 月二版
定 價 新臺幣 88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319 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臺北市 10087 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 3366-3991 3 分機 18
https://press.ntu.edu.tw
傳真:(02) 2363-6905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電話:(02) 2518-0207
臺北市 104472 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 400002 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711-6
GPN:1011200178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