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線上試閱

Page 1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目錄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 一 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 七三 上篇 禮觀念的演變與儒教國家的成立 壹、先秦禮觀念再探 ······················································································1 貳、西漢郊祀禮的成立 ·············································································· 33 參、 「制禮」觀念的探析············································································ 79 肆、魏晉時期的安靜觀念 ······································································· 117 伍、 《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 ··························································· 177 中篇 政治秩序與經典詮釋 陸、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 199 柒、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 249 捌、從唐律反逆罪看君臣關係的法制化·········································· 299 玖、中國古代的罪的觀念 ······································································· 347 拾、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 375 拾壹、隋朝立國文化政策的形成························································· 423 下篇 禮制與「東亞世界」的政治秩序 拾貳、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 457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拾參、所謂「東亞世界」的再省思:以政治關係為中心······· 485 附錄: 拾肆、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 ····························································· 509

徵引書目 ·········································································································· 523 重要名詞索引 ································································································ 557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一、前言 謹先為《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再版說幾句。這本書於 2004 年發行,距我獲博士學位開始教書 約十年後,故所收論文是這十年間博士論文的後續研究,以儒 教國家為主。時光匆匆,又十七年過去了,我在大學的教書生 涯都近尾聲了。本書當年如一顆石頭扔向學術的瀚海,雖然小, 也總是激起一些漣漪,尤其是對當年的年輕學者有若干影響。 又這本書在 2008 年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簡體字版,讓我 有了更多的讀者。是我之幸,受這十多年來全世界中國史研究 的欣欣向榮之賜,使我在海內外頗有知音。但也有遺憾,在這 段歷程中,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在臺灣不受年輕學者青睞,頗 有冷清之感。 幾位海內外學者向我抱怨市面上買不到這本書,並說其中 的議題還是值得學界再討論,要我再版發行。我已屆耳順之年, 話聽在耳裏都以為是稱許。於是我向臺大出版中心申請再版, 且希望主要以電子書形式發行,尤能方便海外讀者。感謝該提 案獲臺大出版中心同意,於是這本書在絕版十多年後重新問世。 十七年過去了,我個人仍孜孜不倦於本書課題之王權與宗 教,除了繼續探究中國的皇帝制度與儒教,也擴及東亞王權的 交涉與比較。天道酬勤,勤能補拙,自認有一些業績。這段期 間,歷史學研究日新月異,我的新作也為本書若干舊說增添新 義。但此次再版,整體而言,原封不動,只刪修了一些詞句,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為減少語病以利閱讀。但為舊作負責,也藉機為讀者說明我近 二十年來對於本書中的相關議題的新看法,故撰本文代導讀, 以供讀者卓參。本文既回顧本書主要課題之皇帝權力與儒教, 也推論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若能引起學者對於中國政治 制度史的興趣,是所至盼。 作為本書導讀,我盡量避免為文繁瑣,多單刀直入,說重 點與心得,不重複本書的內容,也盡量減少徵引著作與註解, 希望讀者諒察。

二、再思皇帝制度之權力 這本書以「皇權、禮儀、經典詮釋」為題,表明我的三個 關懷與視角,我想通過儒教的禮制考察皇帝制度的權力,並以 經典詮釋的方法討論禮制。討論的時代是所謂古代,這是泛指 西元十世紀以前,尤指戰國到至唐代。 至唐代。 我的核心關懷是皇權,即皇帝制度中的權力相關制度。在 大學當研究生階段,受當時禮制研究啟發,我開始以禮制來探 索皇權,將研究重點置於皇帝制度的國家祭祀,如郊祀、宗廟、 喪服等。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反省在這個時期流行的「工具論」 與「功能論」 。這些研究取向過分簡單將儒家禮制當成是皇權的 工具與功能,如禮制研究只視禮制為「伸張皇權」的工具而已。 這樣的禮制研究預設皇權的本質是已決定且不變,而禮制只是 皇權運作的工具與功能。工具與功能即使是一個有效的研究取 向,我的興趣更在於禮制如何定義了皇權。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人間的權力皆以暴力為最根本的手段,但王權之為王權就 是因為它能超越暴力手段,具有使人民內在順服的諸原理。若 將政治支配簡單化為國家(含所謂帝國)以暴力為憑藉向人民 收奪資源,這是因為不瞭解歷史上的國家如何與為什麼要建構 自身的合理性。且所謂合理性不是以一套宗教或禮制作為緣飾 與美化政治權力之用。如本文所欲論,禮制是一套宗教制度, 提供一套權力相關制度作為皇帝制度的內涵。因此我們的問題 不是伸張權力、緣飾權力或制衡權力,而是皇帝制度的權力為 何。關於該研究,代表性的課題是皇帝專制論。 對皇帝專制論的興趣引領不少我這輩的歷史學者進入中 國史研究的堂奧。本書收錄了〈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一文, 請讀者卓參。時至今日,主張皇帝是專制仍是主流。我是反對 專制之說,但不是主張皇帝制度具有民主與憲政的要素。我所 反對的是以西方近世歷史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專制(絕對王權, absolute monarchy)之概念分析與定義皇帝制度。我在本書中 倡議由禮制探究皇帝權力為何。本書中多處觸及此課題,本文 也再以此為主題,再作一點論證。 無可置疑,皇帝制度具有高度的理性,皇帝權力是受到制 度的規範。關於這一點應該已是定論。將皇帝想像成可以恣意 行政或為所欲為,應該是二十世紀前期學者誤信西方學者偏見 所造成的。過去罵人「無法無天」 ,正因為「法」與「天」是中 國政治制度最重要的原理。就政治制度原理而言,中國皇帝是 被要求守法與敬天。也無庸多言,制度不等於行為,皇帝胡作 非為是史不絕書,不用我證明。但我們也不會因為民主政權幹 了壞事而質疑民主政體中的制度性規範。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長期以來,對於皇帝專制課題研究的結論可舉余英時〈君 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一文為代表。1其一,傳統中國政治制 度的本質是專制(absolute)。該文中的名言:「君權是絕對的 (absolute)、最後的(ultimate);相權是孳生的(derivative), 它直接來自皇帝。」2其二,儒學作為一種思想,對於皇帝制度 的君權雖有所規範,但不是制度性的作用。儒學作為一套哲學 思想如何成為儒家的行為準則並從外部影響官僚界的政治行 動,自是重要研究課題,但我要強調的是另一觀察面,即儒學 如何定義政治制度中的權力本身,而如何為皇帝制度所採用。 如我在〈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一文中所議論的,余英時 是將中國的皇帝制度等同於西歐的絕對王權。然而絕對王權在 西方也是特殊的。所謂絕對權力、終極權力與授權是來自主權 理論。主權者在制度上需是「立法者」 ,此立法者可以完全憑藉 個人的意志而立法。中國的皇帝是這樣的立法者嗎?無論如 何,我們不應先認為主權者現象是普遍的,而逕以此分析皇權。 就主權而言,中國皇帝何曾在正式的法制文書中宣稱自己 擁有所有的權力?至少這不是不證自明。歐洲中古的國君也不 曾作此宣告。從十五世紀後期西歐的絕對王權才宣告其君主是 主權者而擁有所有權力。此王權其後為憲政體制所取代,但主 權制度卻被繼承下來,以至發展到近代的「主權在民」 ,即以人 民整體為主權者。於是根據主權理論,憲政體制中的任何人與

1

2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 年)。這是余英時舊作,只是作為本文討論之資,不代表余氏對此議題的定論。 余英時:〈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頁 50。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單位都是人民整體的授權,表現在法律規範上。於是才有制衡 (check and balance),即代表整體人民的國會依法律監督統治 機構。此制度必須有有二個條件,一是主權,二是由主權而來 的法律規範。若要討論皇帝制度中的制衡與守法,則必須先探 究皇帝制度是否依主權理論,即皇帝制度的權力理論為何。即 使在目前的階段,我們仍無法避開使用西方社會科學中的權力 理論,但不應再套用西方歷史經驗的模式,而視為理所當然。 就皇帝制度的權力形式、內涵而言,儒學無疑是提供者。 二十世紀的中國史研究受儒學信仰的糾結,一些學者在心態上 不能接受皇帝制度的原理來自儒學,擔心儒學受皇帝專制污名 所累。這種考慮在今日則甚無謂也。在歷史上,皇帝制度與儒 學是互動的,而且此互動不是儒家只在皇權的外部作「制君」 之事。我想新的研究應探究皇帝制度中的複雜權力現象如何來 自於儒學中的權力理論。當然,儒學自身又是在複雜的歷史脈 絡中與其他思想互動而形成,如法家、道家與佛家等,儒家本 身又分諸學派而大不相同。 這也不是我的新發想。錢穆早就主張中國皇權自有其制度 原理,在其《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就強調「職分論」 ,其 後的著作也多次提及。這是值得發揮的學說,只要不是只從倫 理道德的角度立論,使人誤以為傳統中國皇帝制度的運作可以 依靠個人(如士人)的道德能力。此職分論若作為皇權理論, 是一套權力制度,不只依心性與倫理而動。如本文所論,此職 分論是由漢代的禮教而來,而此禮教又產生於先秦以來的歷史 脈絡,我歸納為二大脈絡,天下與國家。 「國家」是本書的核心課題。我談的不是今天源自西方制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度與概念的國家,而是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組織之國家。國家一 稱來自於國君所治理的「家」 。 「家」是從西周以來的一種組織, 由君臣所組成。此君臣關係是新型態的主奴關係。君主的權力 既在於命令其家臣,也在於權力來自組織。此家的原理成為其 後皇帝制度的權力原理。在春秋戰國時期,國君藉由激烈的政 治鬥爭兼併了國內外的其他「家」 ,這些「家」編入國君之「家」 , 即「國家」 。於是有以「戰國七雄」為代表的諸「國家」出現。 其中的秦始皇的秦國家之後又征服了其他國家。秦始皇政權開 創了以一「國家」治理「天下」的先例。此制度被學者稱為皇 帝制度,其在漢唐間的變化是本書的內容。 3 一套權力制度是來自於「國家」。「國家」被理解為一個身 體,由君臣所共同組成。君主為元首,而臣為股肱等。這不是 一種比喻,而是制度的原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本書的〈中 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與〈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二章。此原理為「一體」 ,文獻有「國君一體」 、 「君臣一體」之 說。 「國君一體」是國與君主的身體合而為一,國君的身體即國。 國家的延續是藉由國君的父子間身體的傳承,此被稱為世襲, 亦即「繼體」。國家在時間中延續是藉由國君的「繼體」。另一 方面,國君的身體卻是由君臣所組成的「一體」 ,此「一體」是 藉由為臣者的「委身」於君。這也是君臣制為主奴制的一端。 為臣者既然連身體都屬於君主,當然無自主之意志,這也是「君 尊臣卑」的制度性原理。然而,國君私人的身體也不是國君可

3

可參考甘懷真:〈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臺大東亞 文化研究》 5(2018 年)。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以自主的,因為它是君臣「一體」的一部分而已。從「一體」 推論君臣關係,國君的權力來自於國君身體的公共性,即「君 臣一體」,亦即君臣的組織。 4 本書出版後,我將研究重心置於「天下」。於 2005 年出版 的〈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5一文中,正 式提出「天下政體」的學說。為推動天下研究,我於 2005 年在 臺大主辦「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其後主編該會議論文集。6十幾年來,天下研究已蔚為一股研究 風潮,集合了歷史學、哲學與國際關係等跨學科的學者,成果 豐碩,且未來可期。7 所謂天下,是一套宇宙觀及此宇宙觀所呈現的世界。這套

4 5

6 7

同上註。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16:4(2005 年)。 甘懷真編:《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年)。 我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四~六世紀の「治天下大王」と年号」〉, 水上雅晴主編: 《年号と東アジア―改元の思想と文化―》 (東京:八木書店,2019)。 〈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北京大學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輯(2010 年)。〈從天下國家的觀點論中國中古的朝代〉,《中國中古史研究》2(2011 年)。 〈山鹿素行《中朝事實》中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葉國良、徐興慶編:《江戶時代 日本漢學研究諸面向:思想文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 年)。〈重新 思考東亞王權與世界觀——以「天下」與「中國」為關鍵字〉,《東亞歷史上的 天下與中國概念》。〈「天下」觀念的再檢討〉,吳展良:《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 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 年)。〈日本江戶時代儒者的「天下」觀念: 以會澤安《新論》為例〉,張寶三、楊儒賓主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 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年)。〈從天下觀到律令制的成立:日本古代 王權發展的一側面〉,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 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年)。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天下觀源起於宗教的宇宙觀。歷史學實無法追溯沒有留下實物 的遠古觀念,只能根據史料推論作為一套理論的天下觀起源於 西周初期,理由是「天」制度與觀念的成立。西周的「天」一 直是研究的熱點,至今不衰。許多見解可謂眾所週知,一些公 案也不由我解決,我只談關於天下政體。 天下成立的主因是「天」的成立。天下是一立體的結構, 其上部是天,其下部是地,地上有人(民) 。此結構從今天看來, 或被認為習以為常,在當時卻是中國王權的創新。 「天」是其後 皇帝制度的權力由來,本文第四節專門討論天時詳論,先說我 的結論。 遠古以來,我群的首長權力都來自於境外之他者中 的強 者,此強者可以是人、動物或神。8天的發明是創造了終極的外 部。 「天」是人間(地上之人民)的權力的終極來源。天也安排 了人間的政治秩序。天上有諸(天)神,地上有諸「官」 。天神 之首是上帝,諸「官」之首是王者。上帝任命特定王者為天子, 天子之職責為「治天下」。王者的權力來自於此「天命」。此由 天命而來的權力是皇帝制度的權力來源。 我在本書〈從唐律反逆罪看君臣關係的法制化〉一文中, 討論了皇帝制度的兩個來源。一是皇帝作為社稷之主,二是宗 廟之主。其原理同於天下與國家。皇帝承天之命而為地上之統 治者,即社稷之主,故可治天下。又皇帝從「國家」之始祖繼 承身體,以繼體之君的身分,成為宗廟的主人,故可以治理國

8

相關學理的討論,可參考中沢新一:《神の発明》(東京:講談社,2003 年)。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家。 從「天下」與「國家」的觀點考察皇帝權力應是有意義的 研究取向,且待開發。我在本文中再順著討論的脈絡,續談一 下關於「絕對」權力之說與「制君」的研究法,並為皇帝權力 為何建立假說。 我們慣說「天命」為皇權來源。此說雖無誤,但應從本文 所說的天下型的權力模式理解之。王者的權力並非來自於天∕ 上帝的授權或孳生的,而是來自其王者之名。王者自天所受者 是名而非權力。天命並非授權,而是授名。王者之權力是出自 王者之名所具有的規範,權力的運作則是藉由名與名之間的關 係。這是不同於主權理論的另一套權力運作方式。 這套名分與關係原理又以氣論作為其宇宙論與形上學。宇 宙由「一氣」化成,宇宙間的萬物、萬象與萬民皆是由氣所構 成。它們的存在作為「實」,而以「名」規範之,使這些「實」 能在一定的範圍中運動,並帶來宇宙間的和諧與秩序。而這套 宇宙秩序的運作所憑藉的(權)力是名與名之間的紐帶,經典 上稱之為經、緯、綱、緣等,在人事上則稱為人倫。儒家最重 視的人倫是三綱、五常。在這個脈絡下的君臣關係是藉由君臣 間的名分而互動。君臣間的權力運作是君要求臣定其分,此分 是為臣者之忠,而為臣者也得要求為君者安其分,此分是義。 君臣皆可運用其關係的紐帶而施力於對方。 天下是由「名」所構成的網絡。天下中的每個人與單位都 在網絡中占有其節點。節點間也形成品階。天子之名號即品階 之一,也是人間中最高的。從這個角度說,天子∕皇帝的權力 的確是最後的(ultimate) 。這套儒教的權力觀定案於東漢的「白


一○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虎觀」經學會議。 《白虎通》的前二章是爵與號,是議論漢皇帝 有二個稱號,天子與皇帝。9《白虎通》引經據典證明了爵與號 表示兩種權力型態。其一是爵。爵是以禮器表現品階。此以宗 教為理據的人間品階像是自然界的現象一般,自然而然,理所 當然。天子是首席之爵。天子之名(爵)與人間的其他名(爵) 之人之間有自然而然、理所當然的關係。爵是應酬時的酒器, 不同的爵表宴飲者的不同身分與地位。參與者的關係是主客。 所以爵的關係類型是主客。此主客關係如何被詮釋另當別論, 但就不是主奴制的君臣。這種權力型態的運作是基於權力之主 客體之間的關係。 10 其二是號。號的本義是稱號,如某帝、某王。帝王都有特 定的尊號,以表示其成就的高低。如文王、武王、穆王。通過 其號,可以命令其對手。這是《白虎通》所定義的第二種權力 型態,即命令,相對於關係。命令的憑藉是帝王所具有的政、 刑的設施。《白虎通義》說:「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 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以號令天下也。」11 衍申其義,天子作為爵,是人間品階中的至尊者,其職分是「接 上」 、 「事天」 ,即天子與天∕上帝間存在主客關係。主客關係表 現在共食之應酬,具體就是天子所執行的祭天的祭祀。祭祀是

9 10

11

陳立:《白虎通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頁 1-67。 關係作為中國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這二十年來受到很大的重視,也成立了關係研 究。代表作有黃光國:《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臺大出版 中心,2005 年)。目前關係的討論多在心理學、社會學領域。關係作為權力制度, 從政治制度(史)的角度研究,猶可有很大的作為。 陳立:《白虎通義疏證》,卷二〈號〉。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一一

藉共食禮反覆確認天與天子之間的關係,也藉此確認天子之職 分。人間其他職分之人各有其應為者。在這個面向上,天子的 權力來自於其品階。再者, 「接下」之「下」 , 《白虎通》說是「臣 下」。 12即帝王是政治組織的命令者。相對於由品階而來的權 力,這種權力可以稱為統治權力,是基於「國家」及其「一體」 的原理。 本節分析了皇帝制度兩套權力制度,一是從天下而來的品 階權力,二是從國家而來的統治權力。本文將偏重討論第一項, 因為它是儒教國家運動的重心。如前所述,這套由天下觀而來 的品階制度安排了理所當然的各種職分,天下秩序依靠每個人 都能「正名」與「安分」 。而且安分與守法是基於不同的權力觀。 安分著重在應為,守法則是應不為。這套秩序即使是自然的, 卻不是自然而然的,要有力來推動。問題是此力從何而來?答 案是藉由宗教。這也是為什麼皇帝制度與儒教的成立在同一軌 道上。下一節開始,我的課題進到儒教在古代的演變。

三、從巫教到禮宗教 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立場定義何為宗教,最核心的定義 是關於神。至於何為神,又是另一討論的課題。在本文中,我 將具有超人力量的存在泛稱為神,所以包含精靈、怪物、鬼等。

12

陳立:《白虎通義疏證》,頁 47。


一二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若要追究神起源的歷史,我是心有餘力不足。本文的討論只能 開始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約六千年前發生的巫教。就東亞而言, 巫教可以說是宗教的共同底層。雖然宗教本身被認為屬精神文 明,但它的演變又肇因於物質世界的變遷。學者所說的「新石 器時代革命」在六千年前為人類歷史形塑全新風貌,巫教成為 政治經濟的新原理。 「新石器時代革命」帶來了人與外在物質世界關係的改 變,人懂得利用物以改善生活,想進一步掌握外在世界,用佛 教用語即「森羅萬象」 。人類開始探索此物質世界,只是其方法 不是科學,而是巫教。巫教認為物的現象在於有神。所謂神, 是擁有超能力的存在。廣義的神的類型有多種,如一神、諸神、 精靈、鬼、怪物等,我也不在這裡討論。總之,因為神擁有比 人優越的能力,故可以改變此世界。近年來,關於這項研究, 人們的關注點在於人的大腦所發生的變化,這是腦神經醫學結 合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而人腦的變化的最大結果是語言 誕生。13 語言的誕生可溯自六千年前的人的大腦神經系統發生變 化。這裡所謂的語言,是指以 語言表達抽象的思考。14巫教的 成立與人腦的變化有關。在六千年前,因為環境或食物的因素, 人腦發生的革命性的變化。大腦內的神經網絡的線路系統改 13

14

參考王士元:《語言.演化與大腦》(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2014 年)。史 蒂芬.平克著、歐陽明亮譯:《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15 年)。 參考蘇以文:〈語言與分類〉,蘇以文、畢永峨編:《語言與認知》(臺北:臺大 出版中心,2009 年)。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一三

變,某些迴路被開啟。尤其是大腦前額葉與大腦其他部分的線 路相連結。這個變化對於人的生命產生了關鍵性的改變。這種 大腦革命性的變化也改變了人的思考、理解方式,表現在語言。 在此之前人身上已出現語言現象,但此後人的語言可以表達複 雜、抽象的思考,及比喻與聯想。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這種大腦的演變被說成是心或心靈領 域的誕生。於是人類的歷史 進入另一個階段,人開始有了精 神需求。此需求包括人的思維想詮釋此急速變化的外在世界, 並利用外在的物以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其背景是農業帶來了 物的繁殖,於是人開始有能力憑藉物以改善生活,於是對於更 好的生活的嚮往成為一種精神需求。巫教使用了人腦的新發 展,抽象去思考這些物理的現象。巫教認識了森羅萬象的物, 並想利用物以創造更好的生活。 巫教「萬物有靈」之說解釋物的現象。今天我們所認為的 非生物之物都被認為是有生命的,因為有靈。這些靈帶來物的 繁殖,創造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在巫教中,沒有「非生物」 的觀念, 所有的東西都被賦與生命,而生命的動力是一種神 秘宗教要素之靈。由於這種萬物有靈論,或說是泛靈信仰,人 與萬物只是形狀不同,其作為本質的靈是相同或相通的,可藉 由魔法作「魔法的變形」(magic transformation)。人體希望能迎 入外在的靈以產生心理或精神的變化,如幻覺、興奮等。這個 過程則有巫師與魔法的媒介。巫教的靈連結了萬物,包含人, 使其能動。於是宇宙、人間動了起來。人也從這種靈的連結得


一四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到生命的意義。15 回到政治史的關懷。政治領域的構成從來是人與人之間藉 由特定關係而相互連結。在巫教出現以前,此政治連結方式只 有身體的結合,即藉由暴力、共食與性。以這種方式能結合的 人數是很少的。單純的身體關係只能形成像獅群一樣大小的人 群。巫教對於政治組織的貢獻在於它創造了一種新的人際結合 的方式,即靈的贈與或交換。人除了肉體的生命外,還有靈。 因此,政治上的隸屬關係可以是靈的連結。此靈存在聚落中, 所以我們說巫教的神是內部的神。而靈的贈與、交換需要藉由 巫教機制中的巫師,巫師也是聚落中特定的成員。 靈的的具體化是語言,於是語言的共有與交換構成了新的 政治秩序,而其真實性與有效性則藉由靈的宗教性得到保證。 政治關係開始於二人之間的語言交換,語言被認為是信實的, 由靈保證,此是「信」字的古典意涵。其形式有盟、約、誓、 詛等。上古的政治關係的成立是藉由關係中的二人或二單位的 互相發誓。《尚書》的主要內容是諸「誓」,反映了當時的政治 原理。 然而,若只是以靈、語言(口語)為媒介,這種政治組織 的延伸性仍是不足的,故充其量是小國。從四千年前開始,國 與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大型王權成立。在這些大型王權征 服的區域內,存在著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群。現實的政治的難題

15

參考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中國青銅器時代(第 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 年);〈中國古代文明的環太平洋的底層〉, 《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3 年)。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一五

在於人們無法以口語溝通,而在制度上則是靈無法整合一個政 治單位。這個難題就是《尚書.呂刑》作文的主旨。 〈呂刑〉是 藉由歷史以陳述一種新的統治制度,即刑。當然〈呂刑〉中所 記錄的歷史是不可信的,如對蚩尤的描述。 〈呂刑〉陳述周王權 的難題,即征服了苗民卻「苗民弗用靈」 。經學家將「用靈」解 釋為「用命」 ,故意思是苗民不聽從命令,這只能說是經典詮釋。 16

「用靈」之「靈」實即巫教的精靈。故這句話是說苗民與中

原王權間無法以靈相連結,現實的理由是語言不通,因此根據 語言原理的盟誓制度無法被施用。於是周王權所採取的治理方 式是「刑」 ,即以暴力的方式強制人民勞動,有違規者則加以殺 戮。 〈呂刑〉是對這種現象進行反省,指出西周王權將這種暴力 的刑轉換成法制的刑,謂之「祥刑」。 除了刑以外,另一發展是禮。〈呂刑〉所建構的歷史是先 有禮後有刑,但這只能是周王權的論述。西周王權所建構的另 類支配型態是禮。 此禮的本義是一種物,即禮物,在當時是一種高價值之 物。受巫教觀念的作用,這類高價值之物被認為承載高級的靈 (神) 。此物是後來所習稱的禮器,代表性的是銅器、玉器與布 帛,可以再加上穀物。從六千年前的早期國家開始,王權即藉 由禮物的贈與以建構政治支配的領域。良渚文化與紅山文化的

16

其討論參考饒宗頤:〈由刑、德二柄談「臸」――經典異文探討一例〉,《上海博 物館集刊》(2002 年)。郭靜云:〈《尚書.呂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 《史學史研究》134(2009 年)。晁福林:〈郭店楚簡《緇衣》與《尚書.呂刑》〉, 《史學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六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豐富研究成果清楚告訴我們這些事實。 禮物的互贈同樣是靈的交換,但可以突破語言的限制,並 且更擴大了政治關係的網絡。王者與其屬下首長間的禮物授受 可以在更廣的區域實施。在約四千年前的二里頭王權則更明顯 實施了這套禮制,它將它的工坊所製造的精美銅器贈與其域外 的首長,地域除了華北、華中,甚至可以到四川盆地與江浙沿 岸,涵蓋了歷史中國的大部分區域。 17 禮雖脫胎自巫教,卻是一場宗教革命。雖然禮物的宗教性 仍是來自物所含的靈,但相對巫教有二大差異。其一,禮物所 含的靈不是一般的精靈或怪物,而是神中的高神(high gods)。 這些神也是王權所崇敬的神。其二,以物致福。巫教所定義的 幸福是人能藉魔法掌控精靈,使精靈進入人的體肉,並藉此與 外在神秘世界連結,產生興奮的精神狀態,此即福。相對的, 禮是人同樣藉由宗教的機制而得到物,而從物的利用帶來福。 因此禮宗教強調了物自身的價值。特定之物因為被認定為神物 而取得其宗教意義。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是表現為禮物交 換,所謂「禮尚往來」 。而且禮物累積是追求幸福。所謂禮物, 必然是貴重珍稀之物,雖然從宗教面解釋是內含神力的威信 財,但從從技術面看則必須是所謂的高科技產品,如工坊生產 的玉器、銅器、鐵器,以及田地生產的穀物等。所以王者在宗 教面所宣稱的神力其實是因為掌握了技術,如採銅礦、製作銅

17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年)。 今井晃樹:〈良渚文化 の地域間の関係〉,《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報》第 7 號(1997 年)。西江清高: 〈「中国」の文化領域の原型と「地域」文化〉,《文化人類学》8(1990 年)。


再論儒教國家:代導讀

一七

器與農業等。這些禮器雖被當成禮物贈與、交換,實質上漸成 為商品。禮宗教的成立既作為此階段中國在經濟生產上躍進的 表現,又是經濟生產的動力。 附帶一言,通說認為西方(西亞)古代王權的出現是因為 商業,而中國則是因為禮制,禮制的意義又在是重在政治、軍 事。西方的城市是商業中心,而中國城市是政治軍事中心。這 種對照是來自既往的成見,將西方想成是民主的發源地,而中 國則是專制的。這種對照若不是沒有意義,至少不要過度衍申。 禮的宗教條件是高神的出現。所謂高神是由諸精靈中的特 定神靈變化而來,且居諸精靈之高位者。 18高神中的首席高神 為上帝。這類高神的性質之一是外部的神,相對於巫教之神(精 靈)是內部的神。此外部可以是森林、高山、海洋。外部高神 的誕生是經過一場宗教革命。這場宗教革命的確發生過,但它 是長時段的演變,我們沒有當時的紀錄可以討論,唯一的憑藉 是留在文獻中被稱為「絕地天通」的紀錄。19關於「絕地天通」, 一直受到學者關注,我就省去介紹與考證,直接說我的意見。20

18

19

20

Ryan Nichols, Carson Logan, “High Gods, Low Gods, and Morality in Ancient China: Developing New Methods, Answering Old Questions,” Ryan G. Hornbeck, Justin L. Barrett, Madeleine Kang, eds., Religious Cognition in China: “Homo Religiosus” and the Dragon, New York: Springer, 2017. 中沢新一:《精霊の王》,東京:講談 社,2003 年。 徐旭生稱「絕地天通」為「宗教革命」,見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 北:里仁書局,1999 年),頁 97-98。 「絕地天通」作為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回顧可參考張光禹:〈古史研 究的三條途徑——以現代學者對「絕地天通」一語的闡釋為中心〉,《漢學研究 通訊》第 26 卷第 2 期(2007 年 5 月),頁 1-10。最近的研究有余英時:《論 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 年)。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 : 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懷真著. -- 二 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2.07

面; 公分 ISBN 978-986-350-610-2(平裝) 1.CST: 中國政治制度 2.CST: 君權政治 3.CST: 中國史 4.CST: 儒家 5.CST: 東亞 573.107 111009444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作

增訂版

者 甘懷真

總 監 責任編輯 協力編輯 內頁排版 封面設計

張俊哲 湯世鑄 謝明樺、林牧之、李志鴻 點墨數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曾觀 陳盟岳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版 次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金東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2022 年 7 月初版 二版一刷 新臺幣 80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319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 2365-9286 臺北市100047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 3366-3991~3轉18 E-mail:ntuprs@ntu.edu.tw

傳真:(02) 2363-6905 傳真:(02) 3366-9986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472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400002中區中山路6號

電話:(04) 2226-0330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610-2 G P N:1011100809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