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線上試閱

Page 1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

2021/11/4 下午1:39


目 錄

圖表目錄·····················································································································································································vii 導讀─重組、中國特色與原地城鎮化:任柯安長達三十年 的觀察/方怡潔····························································································································· ix 中文版自序···········································································································································································xxv 致謝································································································································································································xxvii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

第一部分 轉型··················································································································································· 31 第二章 重組的規劃··········································································································································· 33 第三章 重組的生產··········································································································································· 71 第四章 重組的消費·········································································································································103 第五章 重組的魅像·········································································································································125

第二部分 轉型者的轉型············································································································151 第六章 在農田與工廠之間:來自附近地區的移民工人·············155 第七章 遙遠的家或新生活:來自遠方的移民工人······························173 第八章 城中村居民·········································································································································191

211103從鄉到城.indd 5

2021/11/4 下午1:39


第九章 製造中心的中產階級········································································································209 第十章 工廠與服務業之間的青年·······················································································227 第十一章 重組的再思考························································································································245 注釋··································································································································································································261 徵引書目··················································································································································································271 索引··································································································································································································291

211103從鄉到城.indd 6

2021/11/4 下午1:39


中文版自序

中國大陸變化特快。這本書的英文版於 2016 年問世,主要內容 反映了 2005 年至 2013 年間我的田野調查。我第一次到中國山東省鄒 平縣是在 1988 年的夏天。1999 年至 2013 年這段期間,我每年到鄒平 縣一至二次。 我覺得鄒平變化最快的年代是在 1999 年至 2008 年。 2013 年以後,我只去過鄒平一次,而且只待了一天。2014 年至 2019

年間,我在中國大陸其他的城市進行調查;自 2019 年至今未能再去 大陸。 鄒平自 2013 年以後有什麼變化,我不太清楚。聽說山東魏橋創 業有限公司的所有權因三角債問題已有所改變,縣政府重新收購了 一部分股票。也聽說縣城會有自己的高速鐵路站。但是對我來說, 最重要的是政治氣氛的變化。像我這樣的大鼻子外國人可能不被允 許再做像以前那樣的田野調查了。一方面是 2019 年冠狀病毒,來回 旅遊不方便,但更重要的是政治環境。大部分的外國記者和社會科 學研究員已經申請不到中國的簽證了。即使申請到簽證,也難以避 免手機和攝影機所帶來的政府監控,不能確保受訪者的身分和名字 獲得保密。將來,這個問題可能會影響每一個國家的每一個社會科 學研究員。但現在,在大陸進行田野調查已經特別敏感了。 我的兩位朋友陳亮和張樂翻譯了這本書。對著名比較文學家喬 治.史坦納( George Steiner)來說,翻譯是語言最基本的問題。一 旦有兩個人用語言進行交流,就會出現詮釋的問題。詮釋和翻譯都 算一門藝術,而不是一種機械乏味的習題。故史坦納認為,翻譯一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5

2021/11/4 下午1:39


xxvi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本書的人應該享有譯本的版權。詮釋人的行為也是人類學最基本的 問題。那就可以說,寫一本民族誌和翻譯一本民族誌算同一類的工 作,也算同一類的成就。因此,我同時要感謝陳亮和張樂的苦勞, 也要恭喜他們自己的大作出版。這本書既是我對鄒平人的詮釋,又 是陳亮和張樂對我的思路的詮釋。 這本書能以中文版問世,還要感謝好幾個人。首先要感謝國立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游紫玲編輯,跟她合作既容易又順心。香港中 文大學出版社的葉敏磊編輯把我們介紹給游編輯,非常感謝!清華 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方怡潔教授能給我們寫導讀,使我感覺非常榮 幸。

任柯安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6

於香港,2021 年 5 月 6 日

2021/11/4 下午1:39


致 謝

本 書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謝 那 些 給 予 了 我 莫 大 幫 助 的 鄒 平 人, 他 們 接 受 我 的 訪 談, 邀 請 我 去 家 裡 做 客, 向 我 傾 訴 他 們 的 生 活。 山 東 省 社 會 科 學 院, 尤 其 是 李 善 峰、 姚 東 方 和 翟 居 烈( 音 譯 ) 三 位 同 仁, 曾 經 盡 其 所 能, 鼎 力 相 助。 在 澳 大 利 亞 國 立 大 學, 我 和 許 多 對 中 國 城 市 化 進 程 感 興 趣 的 學 者 們 一 起 工 作。 鄧 利 傑(Luigi Tomba )與我緊密合作,並互訪彼此的田野點,草擬了一份詳盡的

訪談提綱(儘管我們從來沒有使用過)。我們在合作編輯《中國學 刊 》( The China Journal) 的 過 程 中, 也 少 不 了 激 烈 的 爭 辯。 劉 馨 文(Sin Wen Lau)、譚蓓蓓、趙佳瑩常常加入這些討論。本.希爾 曼( Ben Hillman) 和 喬 納 森. 安 格( Jonathan Unger) 組 織 了 一 場 有關中國農村城市化的會議,正是這次會議促使我開始伏案寫作本 書。湯姆.克利夫( Tom Cliff)和陳亮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在中國 不 同 地 區 研 究 城 市 工 程, 閱 讀 他 們 的 作 品 並 與 兩 位 討 論, 有 助 於 我 形 成 一 些 想 法。 澳 大 利 亞 國 立 大 學 的 其 他 同 事, 包 括 博 治. 貝 肯( Børge Bakken)、馬克斯.貝爾( Markus Bell)、陳佩華( Anita Chan )、傑米.寇茲(Jamie Coates )、薩沙.寇迪(Sacha Cody )、

蒂凡妮.寇恩(Tiffany Cone)、董軒、阿希.多讓( Assa Doron)、 湯瑪斯.杜波(Thomas Dubois)、塔瑪拉.傑卡(Tamara Jacka)、 李 耕、 安 德 魯. 麥 克 威 廉 姆( Andrew McWilliam)、 齊 林. 那 拉 音 (Kirin Narayin)、 凱 西. 羅 賓 遜(Kathy Robinson)、 薩 莉. 薩 吉 森( Sally Sargeson)、 菲 力 浦. 泰 勒(Philip Taylor)、 邁 特. 湯 姆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7

2021/11/4 下午1:39


xxviii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林森(Matt Tomlinson)和朱煜傑不斷砥礪我的智識,儘管身處艱苦 的制度環境中,我們仍然堅持開展富有啟發性的學術討論。安.布 勒( Ann Buller)和莎朗.唐納修(Sharon Donahue)在行政事務上 大力襄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理資訊測繪中心( CartoGIS)的克 里娜.佩林(Karina Pelling )為處理本書的地圖和照片花費了不少時 間,感謝良深。 江 紹 龍( Gonçalo D. Santos) 和 郝 瑞(Stevan Harrell) 在 德 國 的 哈 勒( Halle) 出 色 地 組 織 了 一 場 關 於 中 國 父 權 制 的 會 議。 在 會 議 上, 我 試 著 提 出 本 書 蘊 含 的 一 些 想 法。 在 克 利 斯 蒂 安. 戈 貝 爾 ( Christian Goebel) 的 盛 情 邀 請 和 安 排 下, 我 得 以 在 維 也 納 大 學 的 碩士生班上以本書的初稿為基礎講授課程。維也納城美不勝收,學 術 氛 圍 濃 厚, 在 關 鍵 階 段 又 一 次 點 燃 了 我 對 此 項 研 究 的 激 情。 我 在 香 港 大 學、 東 京 人 類 學 和 民 族 科 學 國 際 聯 合 大 會、 香 港 中 文 大 學、北京芝加哥中心、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報告了本書的部分相關 章 節, 聽 眾 們 給 予 我 不 少 合 理 的 批 評 和 鼓 勵。 范 可、 湯 瑪 斯. 古 德(Thomas Gold)、 詹 姆 斯. 希 維 亞( James Hevia)、 凌 旻 華、 西 薩. 洛(Setha Low)、 羅 力 波( Fuji Lozada)、 蕭 鳳 霞( Helen Siu) 和維斯納.烏西尼奇( Vesna Vucinic)在這些論壇中給予了我重要 的、 實 質 性 的 和 智 識 上 的 幫 助。 艾 愷( Guy Alitto)、 黛 博 拉. 德 爾 罕( Deborah Durham)、 馮 珠 娣( Judith Farquhar)、 普 里 亞. 內 爾 森( Priya Nelson)、 凡 內 薩. 馮( Vanessa Fong)、 威 廉 姆. 姜 克 維( William Jankowiak)、 洛 里. 哈 格 曼(Lorri Hagman)、 關 宜 馨( Teresa Kuan)、 楊 美 惠( Mayfair Yang) 和 羅 佩 達. 札 沃 海 迪 ( Roberta Zavoretti)或閱讀了部分手稿,或憑藉他們的學術造詣為本 書添磚加瓦。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的瑞德.麥爾康( Reed Malcolm)在外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8

2021/11/4 下午1:39


致謝 xxix

審中給予我穩固而有力的支持。三位外審專家─其中兩位是王斯 福( Stephan Feuchtwang)和閻雲翔─通讀了全稿,他們的回饋令 我受益匪淺。斯塔西.艾森斯塔克( Stacy Eisenstark)在出版過程中 步步引導,希拉.伯格( Sheila Berg)則出色地完成了編校工作。傑 夫.伊萬斯(Jeff Evans)完成了索引部分。 我的實地調查研究由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 ARC)資助,資助 編號為 DP0984510、 DP1401289 和 DP140101294。我的家人在這一過 程中傾注了無限耐心和寬容,特別是我的妻子柯嘉( Kejia)和我的 母親多羅西(Dorothy)。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9

2021/11/4 下午1:39


211103從鄉到城.indd 30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從 1988 年 至 2013 年 間, 我 常 常 造 訪 一 個 叫 鄒 平 的 地 方。 鄒 平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是一個農業縣;「鄒平」二字也代指 這個農業縣的縣城(見地圖 1)。以前,這個只有 3 萬人口的縣城相 對貧困,社會生活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如今,它已是一座繁榮的 城市,坐擁 30 多萬人口,到處是工廠、高樓、公園、公車路線、購 物中心和學校。中國東部比較富裕的中型城市裡所能見到的東西, 在這裡應有盡有。隨著縣城的擴張,許多鄰近的村莊納入了縣城範 圍,不少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村落的人們也搬到了這裡。本書即為探 討鄒平的這一城市化過程而作,關注的是這個地方自身的轉型,從 前住在鄉村、現在住在城裡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轉型,以及這兩類 轉型的關係。 1

「城市化」 ( urbanisation)是現代化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 人們常運用它,以一種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方式來區分、對照自 前現代的「農村的」到現代的「城市的」轉變。概而論之,這種理 論暗示了現代化之前的農村人以自種五穀為食、被他們居住土地上 的生態所束縛、生活在面對面的共同體和擴展家庭裡、在家裡養育 他 們 的 孩 子、 目 光 狹 隘、 安 排 子 女 的 婚 姻, 還 得 忍 受 父 權 壓 迫 的 痛苦;與此相反,現代的城市人在工廠裡勞作、去超市購買食品、 被世界經濟的無邊大網所束縛、從不知鄰居叫什麼名字、生活在核 心家庭、自己找對象、把孩子送去學校以培養成國家公民或世界公 民, 同 時 忍 受 著 不 同 形 式 的 異 化(alienation) 和 失 範(anomie)。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

2021/11/4 下午1:39


2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地圖 1 中國山東省和鄒平縣

人類學和其他相關學科排斥這種理論,恰恰是因為這種對照太標準 化、過於鮮明了。事實上,農村人經常為世界市場而生產,他們送 孩 子 上 學 校, 並 且 關 注 世 界 大 事。 至 於 城 裡 人 也 會 去 尋 找 可 以 歸 屬 的 共 同 體, 他 們 的 思 維 也 可 能 受 地 方 局 限( Smith 1979), 而 他 們對家庭生活和婚姻的父權式看法也從未消亡(Harrell and Santos 2017 )。此外,農村和城市各自的構成也在不斷地演化,導致了城市

與農村的參差相照的方式也不斷變化,依方式、年代和地域而有所 不同( Williams 1973)。 我同意這些對現代化理論的普遍的、批判性的評述,當然也不 會 走 回 頭 路, 為 那 些 發 展 機 構(development agency) 強 加 於 第 三 世界國家帶有目的論意味、陳詞濫調的種種現代化理論而辯護;但 是對於現代化理論中更為微妙的一些觀念被人們所忽視,我有兩點

211103從鄉到城.indd 2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3

擔憂。首先,這種忽視導致城市人類學遠離了與城市化有關的社會 轉型問題。在城市人類學中,就學科聚焦點而言,對於城市公民性 (urban citizenship)、 城 市 更 新( urban renewal) 和 城 市 社 會 運 動 的 關注,已經取代了對城市化本身的興趣。這些議題視城市環境為預 先給定,只關注人們在其中的種種掙扎。這些問題當然是重要的, 但在類似的議題中轉換,就理論形式而言,既不能讓我們對「城市 化」進行概念化,也不能對相關的社會轉型本身作出回應。其次, 一方面,本書大部分旨在展示父權制、生活方式和生活經驗的轉型 方式並不是非黑即白;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中的鄒平所包含的種 種變化呼應的正是現代化理論家們的經典關注點。在鄒平,愈來愈 多的人從鄉村院落搬到高樓大廈的公寓房裡;一旦搬到新家後,孩 子們上學的年限就大幅度增加了;孩子們的受教育年限增加了,他 們說普通話的能力就提高了;於是,他們就能更便利地到全國各地 甚 至 是 全 世 界 旅 行、 尋 求 財 富 和 愛 情。 孩 子 們 的 受 教 育 年 限 增 加 的 同 時, 人 口 學 的 轉 變 也 發 生 了, 大 部 分 家 庭 只 有 一 個 到 兩 個 孩 子。鄒平在城市化的同時也發生著工業化,工業愈發達,人們愈富 裕;城市愈富裕,人們愈開始購買現代的消費品,包括汽車、摩托 車、手機和電腦。而這些購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時空壓縮」 ( space-time compression), 於 是, 國 家 和 世 界 變 得 更 小 了(Harvey 1989 )。最後,同樣重要的是,鄒平的居民們不再是自種自吃,也不

是在當地的露天市場買東西,而是主要從省級或全國性的連鎖超市 裡買食物。 由 於 忽 視 現 代 化 理 論, 各 類 社 會 理 論 家 忽 略 了 那 些 處 於 工 業 化、城市化、發展之中的地方的社會轉型。有些學者認為工業化城 市的興起是一種十八世紀歐洲的現象( Short 2012)。這種斷代方法 全然地忽略了像鄒平這樣的地方—工業化和城市化相輔相成,而

211103從鄉到城.indd 3

2021/11/4 下午1:39


4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且發生在二十一世紀歐洲之外的地方。 詹妮佛.羅賓遜( Jennifer Robinson 2006)對整個城市研究領域 作了全方位的回顧,得出的結論是兩種研究類型占主導地位。第一 類研究探討的是作為權力關係、創新和世界主義( cosmopolitanism) 場所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東京和倫敦)。第二類研究聚焦 於充斥著社會問題、貧窮和發展失敗的「第三世界城市」。羅賓遜 的看法頗有見地:「全球城市」同樣為社會問題所困擾,而「第三 世界城市」也是生活方式推陳出新與城市政策層出不窮的場所。她 下結論說,我們應該將所有的城市視為「平常的」、痛苦和創新並 存的場所。不過,這種全球/第三世界城市的二分法將置鄒平於何 處?一方面,鄒平作為一個幾乎和其他地方一樣「平常」的地方, 絕對不是全球城市。另一方面,鄒平儘管沒有完全脫離貧困(我在 後面的章節中將會介紹鄒平居民面臨許多非常現實的問題),也不 是一無所有或日漸衰落—這又和紐約或倫敦沒什麼兩樣。在我研 究期間,它是一個財富迅速擴張的場所,發生著經典意義上的「發 展」,洋溢著夢想和雄心(儘管不盡如人所願)。羅賓遜的作品表 明:城市研究普遍對鄒平這樣的地點缺乏關注。

2

在人類學學科中,現代性(modernity)常被貶低為迷思、幻景 或意識形態。這類研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 1999) 對 尚 比 亞 銅 帶 城 市 生 活 的 研 究。 在 弗 格 森 研 究 期

間,尚比亞銅帶已經蒙受了為期二十年的嚴重經濟衰退。對於弗格 森而言,這一衰退顯然使現代化理論的錯誤昭然若揭。他將銅帶的 人們對其生活最關鍵的迷思等同於「現代性」本身的迷思,並解釋 說「迷思」有兩重涵義:「一是一種錯誤的或不準確反映事實的, 但卻被廣泛接受的看待事物的方法……,二是作為人類學的術語, 聚焦於敘事的社會功能:迷思在這個意義上不僅僅是一種錯誤的解

211103從鄉到城.indd 4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5

釋模式,更是一種世界觀的藍圖,用以提供最為基礎的範疇和意義」 (Ferguson 1999: 13)。 弗格森(Ferguson 1999: 42-43)進一步地引用斯蒂芬.傑.古 德(Stephen Jay Gould)的論述來抨擊現代化理論。古德曾經就樹 形演化的觀點提出了重要的批評,該觀點視演化為一棵「樹」,其 3

發展經過截然不同的幾個階段。 「演化樹」從細菌開始,然後經過 昆蟲、魚類、爬行類,直到哺乳動物,終止於「人」。然而這幅圖 景卻掩蓋了細菌、昆蟲、魚類、爬行類和哺乳動物仍然與我們共存 的事實。因此,我們不應該將演化視為一棵具備「主線條」的樹, 而應按照古德的論證,將其看成一棵長有多個杈枝的灌木,其變化 不是線性的,並且有多種形式的生命共同存在。弗格森將這種論證 方式用於討論銅帶的各種社會生活形式。他證明了在經濟衰退之前 和之後,有許多種親屬關係實踐、多種棲居於這個世界的方式以及 多種離鄉或返鄉的遷徙策略同時存在。他將這一多種形式的共存比 擬為電影院的「滿座」。同樣地,本書旨在展現,在市場經濟變革 期間,鄒平如何體現出家庭生活類型、移民策略、甚至是人們棲居 在這個世界時種種模式的「滿座」。不過,雖然我同意古德和弗格 森的看法 — 以「樹」比擬演化或描述社會變遷是不妥當的,但 是我對「灌木」這一暗喻也不太滿意。灌木愈長愈茂盛,枝葉交疊 也愈發繁複,但是樹枝並沒有發生什麼形態上的變化或轉型。也許 某些枝杈會長大一些,形狀也略有差異,但這種變化的所謂錯綜本 質也沒什麼實質意義。而這正是問題至關緊要之處。誠然,弗格森 承認銅帶中可用的社會性策略的種類以及這些策略出現的頻率發生 了變化(1999: 79);但他並未關注這些變化,也沒有探索各種社會 生活領域中種種變化的交互作用,更沒有去命名各種變化的前後狀 態 — 儘管這些名稱或許能夠在話語層面突顯這些變化的相互作

211103從鄉到城.indd 5

2021/11/4 下午1:39


6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用。要探討社會轉型,不能只是承認存在變化就一筆帶過,更需要 明瞭一系列變化之間的互相關聯;即使弗格森、羅賓遜和其他人或 許會強調,我們絕不能想像轉型在不同地點發生的方式與速度是一 樣的—但這還是遠遠不夠。 以鄒平的案例來看,弗格森的專著的另一個問題是過於關注衰 退。當然,我們可以說:弗格森所研究的地方正在經歷衰退,而我 所研究的地方正在經歷快速的經濟成長;而處於不同時代的不同地 方會遭遇不同的經濟命運。但是就羅賓遜的案例以及羅賓遜所評述 的所有文獻而言,我認為,弗格森偏愛研究處於衰退的案例勝過處 於增長中的案例,如此從中推出一般性結論,在理論上是有失偏頗 的。在該書的結論部分,弗格森指出衰退不僅出現在尚比亞,也出 現在整個非洲、俄羅斯、印尼和韓國。他聲稱:「儘管衰退如地獄 般難以忍受,卻『有助於思考』—至少對於那些要批判地審問言 之鑿鑿的現代化宏大敘事的人們來說,是有助於思考的」( Ferguson 1999: 257)。我對弗格森的論點持反對態度:對於那些不欲借助「灌

木」暗喻來想像社會變遷的人們而言,我認為那些處於快速社會變 遷中的地點同樣「有助於思考」。 最後,弗格森或多或少地將現代性貶為一種迷思。可以想像, 如果我在兩重意義上將「衰退理論」貶為「迷思」—第一,「衰退 理論」本來就錯了;第二,它不過是一種宇宙觀層面的、不斷生成 的對世界的話語想像—那麼,反對的聲音恐怕要鋪天蓋地了。我 只是要指出,那些關於衰退和失敗的想法,以及地方經濟與國家經 濟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即將崩潰的論調,不僅流傳於研究中國的 學人、談論中國的媒體專家、中國的政治領袖們(Patricia Thornton 2009 )描述了中國政治精英如何操縱危機話題)之間,也是人們在街

上閒聊的話題(後續章節將討論鄒平的街頭巷議),其流布之廣,

211103從鄉到城.indd 6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7

不下於那些認為中國必將崛起並主導世界的論調。我也可以指出, 在 鄒 平 之 外 的 許 多 地 方, 工 業 化、 城 市 化、 經 濟 成 長 也 在 齊 頭 並 進。如果尚比亞正在經歷嚴重經濟衰退的事實證偽了現代化理論, 那麼,鄒平正在經歷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事實,難道 不能證偽「衰退理論」嗎? 我並不是要論證「衰退理論」錯了,但我同樣不接受現代化理 論完全錯了。和尚比亞一樣,鄒平的現代化可以是人類學意義上的 迷思;也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手段 — 使得精英們可以犬儒式地 忽略那些缺少權力的人們在個人奮鬥過程中的憂慮和利益;也可能 是政府官員的話語表達,他們真心想讓鄒平成為一個更加繁榮的地 方。然而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所擁護的諸多現代化理論,或多或少地 使我們洞悉鄒平正在經歷的社會轉型的各個方面。對於現代化理論 的批判已經導致了現代化理論被粗暴地拋棄,也使人們對正在「發 展」的地區失去研究興趣。對社會理論演化的樹狀想像已經讓我們 無視今日世界中「滿座」展開的種種社會過程,這讓我倍感震驚。 因此,本書的雄心是引用現代化理論的某些方面來對社會轉型的理 論化作出貢獻。那麼,我將參照哪些理論呢?

現代化理論 考 慮 一 下 這 個 問 題 的 三 個 視 角。 什 麼 是 現 代 性? 經 典 的 答 案 是,現代性指的是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席捲一切的歷史性轉折 之後的時間階段。轉折後的社會以工業化、城市化、資本主義、民 族國家興起、新的治理術、官僚組織和生命權力( biopower)、國民 教育系統和隨之而來的教育年限增長以及人口學轉變為標誌。這種 轉折的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取決於進行研討的理論家,甚至取決

211103從鄉到城.indd 7

2021/11/4 下午1:39


8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於某位理論家的某一本書。雇用勞動和資本主義(Marx and Engels 1886 )、勞動和國家分工( Durkheim 1956, 1960, 1973, 1979, 1992)、

工 業 化 和 官 僚 化( Weber 1978)、 規 訓 和 懲 罰( Foucault 1979) 的 重要性毋需多言。如阿爾君.阿帕杜拉( Arjun Appadurai 1996)所 言,將現代性視為歷史性斷裂或「轉折」的理論潛在地將「傳統」 與「現代」對立起來:那些沒有完全工業化、城市化或沒有建立起 教育系統的社會、國家和地區作為「現代」的對立面,被貼上「傳 統 」 的 標 籤。 這 個 標 籤 變 成 了 各 國 主 管「 現 代 化 」 的 官 員 的 口 頭 禪。要走出這種兩難局面,即不把非現代的貶低為傳統的、又要指 出現代的歷史性斷裂,阿帕杜拉給出的解決方法是將現代性定義為 一種新近發生的全球性媒體想像。新的通訊技術抵達全球各個角 落,想像中的「視野」散布全世界,意味著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可 以被稱為是「傳統的」。 阿 帕 杜 拉 的 著 作 是 一 系 列 作 品 中 的 一 環。 這 些 著 作( 例 如 Bauman 2000、 Beck, Giddens, and Lash 1994、 Beck and Grande 2010、 Castells 1998)試圖重新將現代性定義為嶄新的第二波、即十九世紀

歐洲工業化之後的轉折或斷裂。這些再定義工作儘管把「現代理論」 化為一種歷史性的斷裂,卻推促了經典的現代化理論的消亡。儘管 各個社會理論家對斷裂發生的時刻與斷裂背後的原因有殊異的想 像,經典的現代化理論的重要性下降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要 不斷地提出新近湧現的各種歷史斷裂以與當下之時刻契合,則必須 追問哪一種斷裂的分量足以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劃出一道永 恆不變的界線。廣為人所知的現代性的新形式包括反思性現代性、 液態現代性、社會主義現代性等等。 學者們也使用諸如另類多重現代性( alternative modernity)等概 念以跳出「現代性」一詞所暗涵的單一斷裂觀點。這些學者承認整

211103從鄉到城.indd 8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9

個世界從「西方的現代性」中得到了一些東西(至少「西方的現代 性」包含了現在被廣泛採用的民族-國家治理形式);然而他們也論 證,無論人們得到什麼東西,在非西方的場所中,現代性並非是西 方式的,因其取決於接收了現代性的各個社會的(或民族的)具體 4

情境。 這種視角帶給我們一種與阿帕杜拉、鮑曼( Bauman)和貝克 (Beck)等理論家略有不同的交錯。「第二波」現代性理論家們提 出,社會轉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歐洲)早期的城市化和工業 化之後仍有發生;另類多重現代性理論家則認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發 生之前的歷史同樣重要。之前的歷史形成了能夠區分多種現代性的 民族和社會情境。各種經典的現代性理論為了呈現出單一的斷裂, 抹去了現代性斷裂發生之前和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把「第二波」現 代化理論家和「另類多重現代性」理論家放在一起,就能對經典理 論進行重要的糾正。然而如果把這些理論推到極致,這兩類理論意 味著所有的轉型類型都是同等重要的,而同時發生的工業化、城市 化、生命權力、大型國家官僚機構、國民教育系統、人口學轉變, 並不比歷史上的其他時刻更為重要。因此,第二種有關現代性的視 角有效地解構了整個現代性範疇。 第 三 種 有 關 現 代 性 的 視 角 沒 有 聚 焦 於 現 代 性 / 傳 統 的 二 元, 而是聚焦於現代/後現代的對立。該視角下的世界歷史斷裂並非唯 一,而是由一系列的長期資本聚集和逃離構成的往復循環。這個視 角最有力的、最清晰的闡述來自於喬納森.弗里德曼與卡加.艾克 霍 姆. 弗 里 德 曼( Jonathan and Kajsa Ekholm Friedman)( 2013; 另 見 Friedman 1994; Friedman and Friedman 2008),此外也在安卓.貢 德爾.佛蘭克(Andre Gunder Frank 1998)的作品及其與馬克思主義 世界體系理論家關於資本主義起源的辯論中有所涉及。對於弗里德 曼夫婦而言,體現現代性的文化時刻—即對計畫的力量、進步的

211103從鄉到城.indd 9

2021/11/4 下午1:39


10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力量、單一民族文化的力量,以及管理機構有能力改善特定地方居 民生活所秉持的一種信念—往往出現在資本積累和投資的時空之 中。與此相對,資本的撤離會催生兩種矛盾的文化闡述方式:精英 們的後現代、世界主義的表述,與大眾排外的、本土主義的表述。 精英們青睞世界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因為資本到哪裡,他們就能 到哪裡,從而可以擁抱文化差異和流動性。而大眾卻不能與精英一 樣 流 動, 因 此 他 們 會 躲 進 排 外 運 動 的 避 難 所。 兩 類 人 都 不 相 信 進 步、計畫或者政府的管理力量。在弗里德曼夫婦看來,西方現代性 理論的漲落,以及新近出現的另類多重現代性和後現代性,反映了 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早期資本在西方的積累,以及隨後在二十世紀 晚期向亞洲多個中心—特別是向中國—的擴散。簡而言之,弗 里德曼夫婦試圖超越另外兩種有關現代性的視角,其方法不限於提 出另一套理論,也包括解釋前兩種視角的興起和衰落。 對政府力量的信念和上述現代化迴圈之間的關係,與現代化的 新自由主義理論是對立的。後者提出國家必須將其角色和作用降到 最低,為資本讓路,以為發展鋪平道路。在東亞國家和大部分東南 亞國家,至少是在現代化的初始階段,國家高度涉入和快速現代化 是同步進行的(Robison and Goodman 1996)。在此,我要聲明自己 的立場與弗里德曼夫婦不同。不僅僅是資本的流入導致大政府的出 現以及對計畫力量的篤信,也是因為在東亞的「後發」和「壓縮」 的現代化發軔之初,政府從其他地方學習的空間很大(Alpermann 2011; Beck and Grande 2010; Han and Shim 2010)。於是,在英國需要

幾個世紀、經過巨量的嘗試錯誤才能完成的過程,可以在幾個十年 5

內由威權政府「理性」地規劃並實施完成。 在鄒平這樣體現壓縮的 現代化過程的地方,其現代化似乎比歐洲實際發生的過程更符合理 想模型。也就是說,工業化、城市化、政府擴大、教育系統發展等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0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1

方面的同步程度比英格蘭等地要高得多。「壓縮的東亞現代性」這 一概念擴展了以過去為導向的另類多重現代性理論,指出當下的歷 史情境和過去的遺留都可以造成現代性內部的分化。

6

這三種關於現代性的視角儘管在其最純粹的形式上是矛盾的, 但要整合在一起,也不是全無可能。我們可以堅稱歷史既是線性的 也是圓形(迴圈)的;也可以辯稱,儘管沒有一種歷史轉變是囊括 萬有的,有些轉型還是比另一些轉型更為重要。按照這種方式,我 將使用這三種視角來看待鄒平的城市化。我引用經典的城市化理 論,討論並突顯鄒平同步發生的城市化、工業化和消費成長、基礎 建設、城市規劃、教育和生命權力的社會效應及其重要性。我也會 不斷努力呈現歷史對鄒平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性,並留出章節討論技 術轉型,諸如發生在西方經典現代化之後的網際網路和新型資訊交 流技術等。我還會運用現代性的迴圈理論去揭示,鄒平(以及中國) 的崛起在某種意義上和其他地方的衰退是有關聯的,所以我不可能 假設鄒平會持續蒸蒸日上,而鄒平政府對於規劃和進步的信念以及 當代西方理論家們對於「現代化」案例失去興趣,可能與資本積累 和撤退的模式有關。然而與弗里德曼夫婦不同,我也會探究在鄒平 這樣資本積聚的地方,世界主義和排外主義的種種形式為何也是清 晰可見的。

重組的城市化 那 麼, 我 就 這 樣 把 毫 不 相 干 的 理 論 組 合 起 來 了 嗎? 我 何 以 既 堅持社會轉型、又照顧到之前(與之後)的歷史?要描繪出這幅圖 畫,我採用了幾種策略。第一種策略源於對社會想像的研究,特別 是社會記憶這一概念—記憶是如何形成夢想、如何引發對未來的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1

2021/11/4 下午1:39


12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規劃。博治.貝肯(Børge Bakken 2000: ix)有一部討論中國現代性 的傑作,他在開篇兩章中論及「社會秩序的記憶和夢想」。如果承 認關於過去的農村記憶—即從前是個農村的鄒平—依然存在於 當下的城市情境中、並不斷地形構鄒平居民想像未來、塑造未來的 方式,那麼,就足以克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描述城市轉型的圖 式。 在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筆下,人們在不斷睡 眠、不斷醒來的循環中混淆著過去和未來: 一個人睡著時,他被一個環路所籠罩─時刻如環鏈,年序 嬗遞,天使們列位虛空。醒來時,他本能地注視它們,須臾 間便能得知自身在地球上的位置,……可是(對我而言), 隨後,記憶像從天而降的長索,把我從無存的深淵中解救出 來。起先倒還沒有想起我片刻前的所在,只憶及更久遠前曾 住過的地方,或是我現在可能在什麼地方;如沒有記憶助我 一臂之力,我獨自萬萬不能從冥冥中脫身;電光火石之間, 我穿透數個世紀的文明,凌駕其上。從一列晦暗不明的油燈 中,浮現出(二十世紀)翻領襯衫的隱約的輪廓,它們一點 一畫地拼出了我的自我(1923: 3-4)。

7

普 魯 斯 特 的 描 述 是 切 題 的。 他 描 繪 出 一 個 曾 居 於 鄉 下 的 巴 黎 (城市)人的記憶,而那是一個經典意義上快速現代化的年代。更重 要的是,對普魯斯特而言,不僅僅是「數世紀文明」的碎片塑造了 他的記憶,這些記憶也是構建他的自我的材料。這些構建的材料都 是具體的物件;油燈和翻領襯衫都是記憶的載體。而把一個中國人 對一個充滿具體事物之地的幽思,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莫過於賈平凹 的《懷念狼》。對於一段並不是那麼遙遠的過往回憶 —狼群在郊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2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3

野遊蕩、獵手們在行動—與人們通過寫信(最近這種方式才過時) 來往交換的記憶糾纏在一起(賈平凹 2000:第 16 章)。 記憶過程不僅自身是複雜的,它也是超出個體血肉之軀的歷史 再生產過程。人類的記憶不是像電腦程式一樣乾巴巴地存儲「位元 組」。誠如莫里斯.哈布瓦赫( Maurice Halbwachs 1992)所言,人 類記憶的過程是選擇性的、與集體敘述糾纏在一起的。而集體記憶 過程中,人們有意識地操縱意識,既通過敘述過去以創造現在、也 同時憑藉現時的圖像來敘述過去。人類的記憶是情緒化的,既被詞 句的語義和語言的結構所限制束縛,也可以被嵌入在神經和肌肉運 動中,在潛意識層面喚起走路、談話以及在特定社會場合中控制身 體、表現複雜技巧的方式(Chakrabarty 1998)。記憶也是一種社會 慣 習(social habitus), 通 過 再 生 產 個 體 嵌 入 的 社 會 情 境 得 以 再 現 (Bourdieu 1990)。記憶超出了單個人的界限,可以嵌入在制度結構 中,儲存在檔案和電腦資料夾中,也可以在建築、公車路線、地點 的命名、公園、紀念碑、城市布局中不斷地複製重生。當然,也存 在偶然的忘卻、出於政治考量而禁言某種敘述方式(也許之前還是 主流的)、從物理上抹掉之前的城市生活環境,這些反向的進程都 與記憶過程辯證地糾結在一起。 這樣,上述的一些城市理論就變得更有助於我們的討論了。在 引用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作的基礎上,羅賓遜等學 者強調遍布城市的廣告以及不斷地建造、拆遷、對城市空間進行改 造催生了一種混合著舊與新、現代與傳統的意識狀態。斯蒂夫.派 爾(Steve Pile 2005)的著作更為有力地呈現了城市生活的幻像:夢 境、想像的城市景觀、魔法、吸血鬼和鬼魂。派爾將城市想像中新 元素和舊元素的彼此作用與城市化本身帶來的轉型聯結在一起。城 市通常具有的特徵,例如紀念碑和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看板和霓虹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3

2021/11/4 下午1:39


14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圖 1 太極圖(左)和黑/白二元主義(右)

燈、快速的城市更新,以及不同年齡、族群、性別的陌生人相混合 的處所,形塑著城市人的夢境和記憶。簡而言之,派爾既沒有否認 作為一種社會轉型形式的城市化的重要性,也沒有忽略過往的「傳 統」被帶入當下的現代性的方式,而是將兩者聯結在一起。為了描 繪 鄒 平 的 城 市 轉 型, 我 會 列 舉 各 種 形 式 的 回 憶 和 遺 忘、 重 構 和 消 除。沿著派爾的方向,我將嘗試揭示現代性和傳統在記憶實踐中是 永遠交匯在一起的;事實上,正是城市化伴生的轉型賦予了這種記 憶交匯糅雜的條件。 第二種用以描繪鄒平錯綜複雜的城市化的理論策略,借用了道 家哲學對轉型的理解方式。在一次對話中,張其成和馮珠娣( Judith Farquhar)對比了太極圖的形而上學和黑白二元主義(Farquhar and Zhang 2012: 283-84, 圖 1 )。按照張其成的說法,黑白二元主義意味

著兩件事物處於對立狀態、彼此分離、相互獨立。以這種形而上學 為基礎,唯一的歷史轉型只有可能是一種型構全然被另一種型構取 代。 我們不妨來看看經典的現代化理論在形式上如何產生社會轉型 的黑白對立圖景。馬克思和許多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社會轉型只能是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4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5

革命的結果。一旦資本主義革命發生了,所有的思維和實踐範疇都 會被烙上資本主義社會的印記、敷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色彩。資本主 義社會的種種改良都是無效的,除非來一場社會主義革命剷除資本 主義的邪惡。因此,安卓.貢德爾.佛蘭克式的發問—資本主義 源於何時?—會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坐立不安,因為這個問題使 人們意識到突然、全然地向資本主義轉型以及突然、全然地走出資 8

本主義是不太可能的。 依照涂爾幹的說法,現代性的轉型構成了 「 社 會 事 實 」( Durkheim 1952: 259-73)。 例 如, 他 在 分 析 人 們 的 離 婚和失範性自殺(anomic suicide)時道出了男人的離婚率上升與自 殺率上升的相關關係,並以此證明社會的道德結構大體上發生了轉 變,而這種轉變必須被視為從一種類型的社會轉為另一種完全不同 類型的社會的結果。然而他的解釋並沒有給兩種「類型」社會的延 續性留下轉圜之地,也並沒有考察離婚率和男性自殺率較低地區的 離婚和自殺案例、兩類社會中離婚但沒有自殺的男性案例,以及離 婚率和男性自殺率較高地區的沒有離婚和沒有自殺的案例。涂爾幹 論證的焦點和盲點均源於他和加布里埃爾.塔爾德(Gabriel Tarde) 的辯論,這使得涂爾幹急於把社會事實定義成自成一體的東西。但 是過於強調自成一體的社會類型,使他未能洞見歷史上相繼、地理 9

上相連的各種社會之間的延續性。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的著作也常常依賴於現代和現代化之前社會的鮮明對照。例如,他 在《規訓與懲罰》( Discipline and Punish)的著名開篇部分,把 1757 年對謀殺皇室的達米安公開執行五馬分屍的死刑,和 1830 年代巴黎 矯正學校的男學生的日常生活時間表作出鮮明比照。傅柯強調說, 兩種形式的懲罰雖然相隔不到一個世紀,但卻定義了兩種截然不同 的刑罰類型。準此,它們之間的間隔期就成了「懲罰的經濟學重新 分配」的時期( Foucault 1979: 7)。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5

2021/11/4 下午1:39


16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與黑/白對立的社會轉型圖景不同的是,陰陽圖意味著相互吸 納和相互依存。在陽中有一點陰,在陰中也有一點陽。轉型包含各 個元素的種種動態並置,而不是簡單的置換。同樣地,為了介紹鄒 平的城市化,本書也盡力呈現新舊元素重新組織的圖景,而不是以 簡單替換的模式概述之。 回到馮珠娣和張其成的對話,讓我們看一下馮珠娣為何同意張 其成關於轉型的形而上學觀點,卻對張其成把兩種模型以(張本人 反對的)黑/白二分的方式本質化為東方/西方文化對立的觀點保 持 警 醒。 她 將 陰 / 陽 的 形 而 上 學 與 布 魯 諾. 拉 圖 爾( Bruno Latour 1993 )關於現代性議題的討論直接聯結到一起:

拉 圖 爾 對 現 代 性 作 過 一 個 類 似 的 論 證。 他 聲 稱 將 自 然 與 文 化、客體和主體,以及有問題的「傳統」和「現代」相區分 的 二 元「 現 代 憲 法 」(modern constitution) 業 已 形 成 了 對 於 歷史和文化的現代理解方式,但卻從未對「社會-自然」生 活方式的現實情況作出解釋。因此,他認為「我們從未現代 過」。現代憲法的二元主義沒有解釋任何事情,而我們所需 要的是進一步關注非二元主義的、社會-自然和傳統-現代 在實踐世界裡的糅雜。(Farquhar and Zhang 2012: 284) 而 出 自 道 家, 將 轉 型 理 論 化 的 傳 統 則 非 常 複 雜。 中 醫 藥 認 為 疾病不是存在或不存在,而是陰與陽隨治療深入、於身體各個系統 中移動,過程中經過數個階段,不間斷地從不平衡狀態達到平衡狀 態的過程。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動態,也是脆弱的平衡,但卻不是簡 單的陰代替陽或者陽代替陰。馮珠娣和張其成( 2012: 251)在討論 保持健康和「養生」的實際問題時經常會提及「生生化化」這個疊 詞。 依 照 這 個 觀 念, 生 命 是 一 種 不 停 歇 的、 多 重 再 生 和 變 化 的 過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6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7

程。轉型和再生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那葭( Carla Nappi 2009)在反思討論有關「早期現代」中國自 然歷史的分析時肯定了上述立場。她同時研究了中國的自然主義者 看待轉型過程的方式,以及這些理解模式本身如何在中國早期現代 性社會動態中轉型。分析繁衍、蛻變、發展、消化、腐殖等自然過 程而得出的種種轉型力量也可以用來分析醫療情境。外表的相似性 (resemblance)是轉型重要的一面,因為它使得平行的兩個過程可以 識別,也保證了時間上的延續性。與馮珠娣和張其成類似,那葭也 辨識出了一種將轉型視為不間斷過程的認識論。她引用了十六世紀 著名的自然主義者李時珍最鍾愛的詩篇: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形氣轉續 兮,變化而蟺。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禍兮福所依,福兮 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Nappi 2009: 138-39) 以這種有機的視角來審視鄒平的城市化,我們需要貼近關注如 小徑般錯綜交疊的多種記憶樣式。需要去觀察種種實踐、理念、理 想、幻想、夢境(還有惡夢)的移位錯置、舊瓶新酒、流變轉換, 而不能僅僅認為它們一下子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同時,因為短時 間內湧現了大量新事物,我們也得認識到轉變和置換的速度是極快 的,轉型的規模是巨大的,同步發生的城市化、工業化、政府管理 機構的膨脹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是超出任一種社會變遷形式的。最 後,我們還得集中考察轉型過程中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地點。即使 家戶作為核心的社會單元保持不變,家戶的再生產模式是如何變化 的?價值體系的社會過程與家戶再生產是如何交纏在一起的?人員 生產的社會過程如何演化?價值體系又是如何受制於這一過程?我 們必須同時關注這些過程的向心和離心的兩個面向。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7

2021/11/4 下午1:39


18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為了採納上述的有機的視角,也為了給本書中這種特別的看待 城市化的方式一個名稱,我最終決定使用「重組的」(recombinant) 這 一 形 容 詞 修 飾 諸 如 城 市 化、 工 業 化、 現 代 化、 轉 型 等 過 程 性 名 詞。我是從「重組基因」 (recombinant DNA)這一概念獲得啟發的。 重組基因指的是 DNA 通過片段交換導致新的基因組合,也可以用於 指稱幾乎所有的物理、生物或社會轉型。 化學反應中,電子重新組合生成了新的化學物質。蛻變(變態) 過程中,有機體從外界吸收營養,細胞質得以回收、再生、增長, 從而產生轉型的有機體。在生態更替過程中,複雜的生態「群落」 或系統需要通過外部有機體的內遷、現有有機體的漸變式成功的繁 衍,以及不同形式的有機物質再利用完成轉型。值得注意的是,這 些例子中,重組的轉型包括給定場所原有物質和在轉型開始時從外 界吸收的物質。甚至在細胞遺傳學過程中,物質也可以在細胞間轉 移,蛋白質也可以透過細胞膜吸收。此外,轉型並不一定以同一種 方式、同等速度展開,但它們都具有一些共性的模式。本書中鄒平 的城市化、現代化以及所有相關的轉型都被描述為重組式的。我設 想轉型過程包含對既有元素的重組(可以發生在現場,也可以從外 部吸收)以將它們涵納進一種新的混合樣式,因此在描述鄒平的重 組城市化時,我盡力在行文修辭上保持平衡:既解釋在轉型後樣式 的新元素,也研究該樣式如何從既有元素中浮現出來,同時兼顧分 析社會轉型不同面向之間的關聯。

10

中國的城市化 在 過 去 的 四 分 之 一 個 世 紀 內, 中 國 城 市 化 的 速 度 令 人 瞠 目 結 舌,城市化的形式也五花八門。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國家級大城市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8

2021/11/4 下午1:39


第一章 重組的城市化 19

已 經 成 長 為 國 際 性 中 心, 人 口 擴 張 兩 到 三 倍, 建 物 面 積 也 隨 之 擴 大。省會城市也相應地快速擴張,西部省分省會的主體漢民族人口 開始居於主導地位(見 Gaubatz 1996 年對五座此類型的城市到 1990 年的歷史研究)。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許多縣級城市的人口達 到 100 萬以上( Airriess 2008)。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上從農村地域 轉型為世界上最大的延續都市帶,覆蓋數千平方公里,北至廣州, 南至港澳,其中深圳的人口已經超過 1,000 萬,幾乎是平地起城。許 多中型城市變成大型城市,小鎮變成城市,村落變成小鎮。但並非 所有的城市化都是「真實」的。北京、上海和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的 發展之光折射變形成為另一種景觀—「鬼城」。鬼城是國家幹部和 開發商一手打造的,但矗立的高樓和基礎設施建設並沒有引來住戶 或工業( Shepard 2015)。 鄒 平 作 為 單 一 案 例 並 不 能 代 表 全 中 國, 但 是 可 以 視 作 不 同 類 型的中國城市中各個矛盾面向調和後的綜合體。首先,鄒平絕不是 一座鬼城。伴隨著農業耕地被置換為道路和建築,工業化和人口成 長出現了。然而也許和別處的城市成長情況一樣,每一棟新建築、 每一家新企業都會面臨無法集聚人氣、無法成為人們活動場所的風 險。在市場化體制推動的城市化過程中,這類風險深嵌在種種投機 行為以及由投機行為所催生的各種謠言、促銷活動、眾人的焦慮與 討價還價之中。面對這些充滿風險的進程,那些正努力向上攀爬的 鄒平城市居民,與其他地方的人們一樣,亦是有人趨之若鶩,有人 避而遠之。 就城市規模而言,鄒平比同縣周邊的村鎮大得多,那些村鎮剛 剛呈現出城市地區應有的基礎建設和地貌,但人口還沒有出現成長 的情形。鄒平人口達 35 萬人,在全球算得上是一座中型城市。它大 約跟我住過的另兩座城市(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和澳大利亞的

211103從鄉到城.indd 19

2021/11/4 下午1:39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從鄉到城 : 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任柯安(Andrew Kipnis)著 ; 陳亮, 張樂譯. -- 初版. --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 國 立臺灣大學發行, 2021.10 面; 公分. --(人文社會叢書;14) 譯自 : From village to city :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 ISBN 978-986-350-493-1(平裝) 1.都市化 2.都市發展 3.山東省鄒平縣 545.192

110016073

人文社會叢書 14

從鄉到城:一個中國縣城的社會轉型 From Village to C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a Chinese County Seat 作 者 譯 者 叢書主編

任柯安(Andrew Kipnis) 陳亮、張樂 張俊哲

總 監 責任編輯 編輯協力 封面設計 內文排版

張俊哲 游紫玲 陳沚琪、卓書景 張瑜卿 游鳳珠

發 行 人 發 行 所 出 版 者 法律顧問 印 製 出版年月 定 價

管中閔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賴文智律師 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初版 新臺幣55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319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電話:(02) 2365-9286 臺北市100047中正區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02) 3366-3991~3分機18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472中山區松江路209號1樓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40000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493-1 © 2016 by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1103從鄉到城.indd 303

傳真:(02) 2363-6905 傳真:(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4) 2226-0330

GPN:1011001443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2021/11/4 下午1:3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