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致謝辭 ·············································································································································· ix 凡例 ·················································································································································· xiii 導言 ················································································································································· 001 第一章 孔恩 vs. STS 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 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 029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 035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 挑戰」 ······································································································ 044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 及其問題 ································································································ 058 四、在 20 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 及其多重評價 ···················································································· 071 五、小結:孔恩與 SSK 的協商思考 ········································ 083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 087 一、誰是 STS 奠基者的謎團 ··························································· 091 二、從 SSK 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 103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 SSK 的「自然主義式」 態度 ············································································································ 115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 121
第三章 SSK 之哲學議程 ················································································ 131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 SSK 社群的浮現 ······················ 133 二、SSK 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 拉卡圖 ······································································································ 154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 網絡 ············································································································ 172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 186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 198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 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 203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 206 二、霍頓、巴恩斯與 SSK 介入的諸角度 ···························· 215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 SSK 的神聖聯盟 ······················ 230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 251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 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 272 六、小結:STS 的人類學起源? ················································· 287
第五章 SSK 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 成長 ······················································································································ 291 一、70、80 年代科學史研究與 SSK 興起的相互 重要性 ······································································································ 295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 303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 314 四、80 年代的 SSK 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 地質學爭議 ·························································································· 335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 352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 與政治 ··············································································································· 355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 357 二、SSK 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 364 三、作為整體 STS 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 386 四、小結:SSK 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 425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 SSK ··············· 437 一、High Church 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 439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 孔恩委員會(1970-1971) ···················································· 441 三、從 80 年代軍火科技史看 SSK 與科技史的 「新當代批判意識」 ·································································· 457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 SSK ················································ 481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 STS ············································· 487 附錄 東亞 STS 的發展與前景 ································································ 509 全書徵引文獻 ···················································································································· 533 特別詞彙解釋 ···················································································································· 573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 587 索引 ················································································································································· 591
圖表目次
圖 2-1 SSK 前二十年的系譜 影響圖:以 Bloor, Barnes, Shapin, Collins 四人為主軸 ··················································· 129 圖 3-1 維根斯坦與他的學生們在 Puchberg 郊遊(1923) ······································································································· 144 表 5-1 謝平(1982)附錄中的專書 ·································································· 311 表 5-2 謝平(1982)附錄中的論文集 ···························································· 311 表 5-3 謝平(1982)附錄中的期刊論文 ······················································ 313 圖 5-1 LAP 初版與二十五年版 ·············································································· 315 圖 6-1 書評網絡圖(一) ·························································································· 395 圖 6-2 書評網絡圖(二) ·························································································· 403 圖 6-3 書評網絡圖(三) ·························································································· 416
致謝辭
五、六年前,當時的國科會通過了我一個兩年期的專書寫作 計畫,名為「孔恩、STS 到東亞 STS」,它可說是本書《STS 的 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後簡稱《橫 看》)的前身,而幾年來,《橫看》的書寫過程一再地限縮與改 變,最後也無法真正討論到東亞 STS,中間我還有其他的科技部 計畫要分心,但不論如何,在 2018 年秋,此書的定稿可說終於 完成了。它似乎剛好碰上我即將離開我工作數十載的大學系統的 時刻,所以,《橫看》從當初單純地因為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出版五十週年而喚起的寫書情懷,到後來反而成為要為我離開大 學而送行的「大學之道最後著作」嗎?不過,臺大哈佛燕京叢書 出版精裝書很慢工,等到終於出書時,《橫看》所面對的反而是 我轉換跑道後,走向人生另一趟旅程的開始,這是從送行轉變到 再出發,所以說是我「走新路的第一本著作」也可以吧。雖然峰 迴路轉,但總之,我首先要感謝的是當初國科會計畫的因緣。 其次,即使《橫看》後來的視野限縮到從孔恩到 SSK
STS
的前二十年,這是我在大學教研多年來熟悉的領域,但我需要面 對的,仍然是一片浩瀚的文字之海。就如自己在本書導言最後所 寫的「真是知道的一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所以,我 前後兩個國科會計畫的助理們,大多是 STS 所的研究生,幫助就 很多了,有的和我一起讀了不少文獻,並嘗試寫詳細摘要,讓我 做進一步的修訂參考與檢視,並成為書稿逐漸建構過程中一塊塊 的基石。與我一起讀不易讀的 STS 文獻的助理們有廖恩琪、林昱 辰、邱依平、沈于方、柯雲皓等。再來就是幫我在國內上山下海
x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找資料與文獻的助理有王子銨、陳怡臻等,還有幫我設計表格與 畫圖的助理們有廖恩琪、林昱辰、范瑞鑫(當初有些費心力繪出 的圖表,可惜後來我均無力用到)。《橫看》這本大書,今天能 夠有這樣子的格局,我要由衷感謝你們。若其中有我因愚鈍而漏 列的同學名字,希望你們能夠原諒我的疏忽。 同時,除了臺聯大乃至國內的館際文獻外,我也要感謝幾年 來幾個歐美的檔案館,感謝那些檔案館工作人員的耐心幫忙。它 們是普林斯頓大學的 MUDD 手稿圖書館、MIT Institute Archive 中的孔恩檔案(包括當初 Mike Fischer 教授的居中牽線)、以 及柏林 Max Planck 科學史圖書館的豐富資料,我也要感謝 Max Planck 科學史研究所的薛鳳主任熱心邀請我在 2017 的夏天去做 短期研究。 其三,就是《橫看》研究過程本身中的幫助。本書初稿形 成之前,我已經建立了好幾小本讀書筆記與評論,像黃皮書、藍 皮書、花皮書、還有一疊疊的文案等,因為前後也在閱讀維根斯 坦傳記,這種領悟的感覺也很有趣。它們讓我後來書寫時,可以 常追回去查閱在某年月就某議題當初我筆記的內容,我要感謝它 們。如此經營下來,等到我二稿出來時,就是我請相關學者朋友 來閱讀我二稿並給意見的時候了。我特別要感謝他
她們對我仍
很混亂的二稿的珍貴回饋,是我繼續做修改的試金石。 雷祥麟、黃之棟、洪廣驥、林昱辰,他們都幾乎讀了我全部 的二稿,並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再來就是一些朋友們也閱讀 了我書稿的一兩章,並提供很好的意見。他們是林宗德、王秀雲、 莊雅仲、劉怡維、劉兵、黃郁茜。同時也要感謝高璐很慷慨地提 供我不少的珍貴資料與訊息。在國外的朋友上,我也要特別感謝 《橫看》的主角之一 David Bloor,透過黃之棟的介紹,於 2016 的夏秋,在 emails 上耐心回答與討論我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另外
致謝辭
xi
我要感謝本書另一位主角 Steven Shapin 教授,於 2017 的秋天, 在波士頓接受我的訪談,分享了他很多的寶貴想法。還有些朋友 如李尚仁、劉兵、王文基、李卓穎、洪靖等,也曾在不同場合與 機會中,提供了對我有幫助的意見或資料。自然,《橫看》一書 若仍有任何問題與錯誤,我是負全責的人。 另外,除了孔恩、還有 SSK
STS 健將及其盟友們汗牛充
棟的文獻外,該提到《橫看》兩位論敵的大作,Steve Fuller 的《孔 恩》、John Zammito 的《一種優雅的知識論錯亂》,他們對孔恩 還有 STS 的強烈攻擊與豐富的文獻資料,常是我搜尋資料的指 引、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參考。我要感謝他們很有價值的反面資 訊。之後,當投稿臺大哈佛燕京叢書時,除了一位同情而十分幫 忙的評審外,另外還有一位十分嚴酷的評審,也提供了一些幫助 修改的好意見。通過這份嚴酷而無情的評審,我相信《橫看》一 書,在我大學教研生涯的最後階段,也有著嚴格的檢驗。我要感 謝這兩位評審,也要感謝臺大哈佛燕京叢書的編委會、特別是編 委會召集人陳弱水教授,從接受這份有點不尋常的投稿(透過雷 祥麟的推薦),到評審中的一些複雜過程,前後如一的客觀、公 正與鼓勵。 同時,在《橫看》定稿後,適逢我們陽明大學 STS 所的十週 年所慶,因為所長林宜平的好意與熱心,把所慶的前半部定位成 我的新書定稿發表會,STS 所邀請了李尚仁、莊雅仲、還有林文 源來作發表會的評論人,感謝三位評論人在尚未校訂的書稿中努 力划水行舟,並貢獻了相當到位甚至令人懷念的評論,雖然因為 時間因素,這些評論已經無法讓我的定稿再作充分的修訂,但它 們以後一定會在另外的機緣中發酵,對《橫看》或我的思考產生 豐富的作用。 其四,就是我對《橫看》一書超過 37 萬字所作漫長的校訂
xii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過程,還有設計一個堪用的索引詞條結構。在這裡,要特別感謝 臺大出版中心的郭千綾編輯(還包括中心的美編與封面設計), 因為她的熱心、細心與耐心,才能夠逐漸把此書稿轉化成一本可 以放在書店與書架上的大書。關於如何有效率地製作一個細緻而 醒目的《橫看》索引系統,從郭千綾到我們 STS email list 上的洪 朝貴等朋友,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意見,特別是柯雲皓大力幫忙針 對書稿寫索引程式。而在漫長的校訂過程中,劉瑞琪與吳孟翰也 都幫忙校訂了部份文稿,我在此也一併感謝他
她們。
最後,我要感謝瑞琪的支持與瞭解,在我大學教研生涯的尾 端,沒有常輕鬆地遊山玩水,反而幾年來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還不時享受到美味的家餚。有時不禁我自問,幾年來時而沒日沒 夜地研究議題與撰寫此書,所為何來?也要感謝我兒傅偉誠來自 美國經常的關心,勸我要多休息放鬆。當然,最後我要感恩我年 屆九旬的老媽羅蘭女士,她多年來雖然不清楚我在忙什麼,但從 當年資助我赴美留學開始,到我在臺灣三十多年的教研生涯,前 後一致的關心與支持,到今天雖然她已經不復記憶多事,甚至常 忘掉昨天才發生的事,但這本《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一書, 是獻給我的母親羅蘭女士的。 附帶需要提到的一個文字感謝。本書的第一章「孔恩 vs. STS 的興起」,部份的文字是來自我在《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簡 稱 STM 期刊)第 18 期〈孔恩 vs. STS 的興起〉(2014)一文, 另外本書第三章第二節「SSK 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 拉卡圖」,也有一部份是來自我在 STM 期刊 16 期〈定位與多重 越界〉(2013)一文的第三節,但都經過徹底的修訂、改寫與增 刪。特此感謝 STM 期刊。
謹記於 2019 年 1 月 25 日淡水
凡例
1. 本書出處來源採行文夾註的方式。同段或之後連續的兩、三段 文字所論,如為同一出處,除首出時採夾註方式表示著者、出 版年,其他處只要脈絡清楚,就只註頁碼,如:「過去吉爾在 討論『科學哲學的自然化』議題,認為自然主義式的科哲是科 哲唯一可行之路時(Giere 1985),就直接引用孔恩《結構》 第一章結尾的文字(pp. 8-9)來說明,雖然孔恩自己並未使用 過這個詞。」 2. 本書討論 SSK 與 STS 的許多重要學者及其論著,為並列呈現 論者及其撰述年代,或是採用比較、對照的角度說明內容,視 論述需要,無論是內文或註腳,以文章夾註格式作為論述主詞 或受詞,如:「Bloor(1983),還有 Nyiri(1982)都提到維 氏可能的保守性格。」 3. 本書附錄〈東亞 STS 的發展與前景〉是一個額外的相關議題, 其述錄之文獻置於該文最後,以供有興趣的讀者掌握論說要旨 與相關課題。 4. 本書徵引的文獻書目,分中文、英文、書評書目、檔案與訪談 四大項。若某書目不在英文書目中,就該在書評書目裡,表示 其為書評。許多正式出版的訪談,除了在檔案訪談項目中,也 出現在英文書目裡。 5. 書評書目篇名多為 “Review”,為免混淆,筆者於篇名中直接表 明該文所評為何人何書。讀者可以期刊頁碼為憑,查找原典。
xiv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6. 在書尾的「特別詞彙解釋」之後,本書有個「重要人名英中對 照表」,根據英文姓、名來列表,然後對應著本書的中文譯名。 目的是為了熟悉 STS 相關的重要(或常見)英文人名的讀者, 可以很快得知本書的中文譯名,進而可以更順利的閱讀本書及 利用本書的索引(涵蓋了更多的英文人名)。 7. 本書性別相關詞彙的使用原則:首先,他
她的用字原則是,
指稱自己及對方以外的人時,若很可能頗有些女性在其中者, 筆者儘量用「她」、「她們」,以平衡過去都用「他」、「他們」 的使用習慣。其次,雖然第五章的副標題為「在兄弟般的互動 中一起成長」,但就文意而言,本書一些地方談及過去科學史 與 STS 的關係時,用兄弟或姊妹的比喻其實大都可互換,故為 了達到性別平衡,本書內文的那些地方有時就不用兄弟而改稱 姊妹。 8. 本書平裝版,將正文中原來 11 處的英文引文翻譯成中文。其 他修訂以勘誤為主,還包括增加了少數幾個重要的書目、索引、 英中對照。在此要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編輯、林瑋嬪教授、以及 范瑞鑫與楊文喬兩位同學的幫忙。
導言
當 年 Michel Foucault( 傅 科 ) 出 版《 性 史 》(History of Sexuality)(1978),普通人會以為傅科對人類的性很有興趣, 想去瞭解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種學者如何說,藉此以瞭解性的 奧祕。但其實,傅科興趣的方向剛好相反,他其實對人類的性興 趣不大,也不想瞭解性的奧祕,反而他對歷代研究人類的性之各 種學者、人物、機構、論述很有興趣,也就是要研究:究竟過去 歷史是靠著什麼論述與權力的力道,構成了近代歐洲權力的四種 性部署(sexual deployment),進而聯合建構了我們今天對人類 的性知識、論述與真理。當然,我在 2018 年完成《STS 的緣起 與多重建構》的定稿,所討論的主題與內容,及其歷史時空,與 傅科的很不一樣,但是此書的主要興趣,也不在於瞭解近代科學 的核心意義為何,或說科學真理的奧祕是什麼,反而我對英美 70 年代以來 STS 學門的興起感到興趣,並對許多第一、二代的學者、 人物、機構如何辛勤建構自己「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後簡稱 SSK),1 積極與一些哲學家、社 會人類學家還有科學史家頻繁的互動甚至共同建構 —我是被這 個歷史過程所吸引。也正是這整個過程,它的社會緣起、它的歷 史建構,它如何形塑了我們今天在 STS 影響下的科技認識、科技 論述、與科技的政治,才是我的大興趣。就是這個類似傅科的「反 方向」興趣,讓我在寫本書的導言時,想起了傅科的《性史》, SSK 是 STS 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支流派,包括了 1960 年代末興起的愛丁堡 學派、貝斯(Bath)學派,還有倫敦及劍橋大學的一些科學史家,並與 美澳的一些相關所系遙相呼應。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莫頓教授所創的科 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ce),與 SSK 則頗有不同且有時是對立。
1
002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並請我的良師傅科作為導言的起手式。 既然要研究英美 70 年代以來 SSK
STS 第一、二代的學者,
還有他們的知識與社會脈絡,我在無意中開始了一個未曾經歷的 知性冒險。我需要讀許多今天 STS 人已經不太讀的早期 SSK STS 文獻,也需要讀一些不見得是我原本興趣的經典,而且除了 STS 文獻與經典外,我也需要接觸不少 STS 文獻所指向的其他鄰 近學門文獻,瞭解到他們都曾在 SSK
STS 建構過程中與 STS
密切合作,例如哲學、人類學、科學史等。這是一種耐心的編織, 編織起當年 STS 學門在幾個鄰近合作學門間的「多重建構」的事 業。 但是,朋友也許會問,我為什麼要對 SSK 當年第一、二代學 者、人物、機構、還有如何辛勤建構 SSK 這個議題有興趣呢?固 然,這些第一、二代的學者,在今天臺灣甚至東亞的脈絡中,仍 然被認定是 STS 學界的大老或資深研究者,他們當年的緣起與多 重建構,本來就很值得去理解。不過對我來說,這個主題,還有 另外幾層的意義,我簡單描述一下。首先,因為當年我開始做教 學研究時,就對 Thomas Kuhn(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後簡稱《結構》或 SSR)一書 相當欣賞與重視,而後來我逐漸從科哲與科學史轉向 STS 時,這 個過程對我而言很順利,不曾有過什麼要跨越鴻溝的困難。2 但 後來我才逐漸理解,孔恩其實與 STS 並不親近,甚至有時不合, 所以,雖然我同時喜歡孔恩與喜歡 STS,但孔恩與 STS 其實彼此 問題很多,那麼為什麼我的轉向過程會很順利?這是我困惑的來 源。而我越深入到孔恩與 STS 關係的議題上,就發現越多有趣的 問題。所以,要解決我的困惑還有回應那些問題,除了研究孔恩 關於筆者過去在臺灣教書做研究的個人經驗,它與本書的關係、還有與 臺灣 STS 發展的關係,更詳細的說明與討論,請見本書的「結語」。
2
導言 003
外,也需要從第一、二代的 STS 人的文獻與想法著手。 其次,在解決困惑與問題的過程中,我又逐漸發現了兩件事: (一)當年 SSK 的元老們在發展與建構的過程中,其實很少提到 孔恩,很少對孔恩有種 STS「奠基者」的情感。(二)但是許多 STS 之外,或是 STS 朋友的學者們,卻常常不假思索、理所當然 地就認為孔恩是 STS 的奠基者。有趣的是這兩件事彼此有很強的 潛在衝突。本書開頭的書寫,就是在解答自己的困惑、分析 STS 與孔恩的問題關係,特別是由上述那兩件事的衝突來開展的。開 展之後的成果,也是本書的基本論點:STS 的發展,很少用到孔 恩的資源,而且孔恩並不太喜歡 STS 的種種發展,但另一方面, STS 之外或之友的學者們,常述說著一種 STS 的俗民史(folk history),強調 STS 奠基者孔恩的地位,而訴說這些俗民史,往 往有著另外有意或無意的功能。之後,本書下一步的作法是,讓 孔恩從 STS 奠基者的位置離開,成為 STS 的一位謙虛的先行者, 如此,脫離了孔恩俗民史的籠罩,我們才能更仔細而清楚地去觀 察 STS 的緣起與建構。於是,本書的後續重點,就是在發掘 SSK 當年的緣起、如何走自己的路,並終於能看到 SSK 的三條因緣之 路,或說三條共同建構之路。這就開始了筆者長期編織與打造這 本書的一段歲月。以上,在簡單交代了筆者書寫此書的緣起與早 期的問題意識後,本導言下面,會更加仔細地去說明本書主體(共 七章)的內容概要,包括進一步說明本書的緣起與問題意識。 記得有位日本 STS 朋友曾問我,這樣一個討論英國 SSK 的 緣起與建構的 STS 專著,為什麼不用英文來書寫並在國際學界 出書?這是個好問題。自然,用母語來書寫,比較迅速而達意, 何況,如我前面所提到,這樣一個主題,是很值得讓臺灣、中國 乃至華人世界的讀者容易閱讀與理解的。若是用英文來書寫出 書,自然主要讀者成為英語世界的學者,而目前歐美 STS 第一
004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代的學者很多都已經退休,又碰上《結構》出版的五十週年紀念 (2012),還有愛丁堡學派成立的五十週年紀念(2016),我們 期待將有更多的回顧與 STS 當代史著作的出現。所以,本書若用 英文書寫,可能也只是成為更多 STS 歷史著作中的一本,同時也 失去了它在華人乃至東亞社會中的特別意義。反之,作為一位東 亞的 STS 人,立身於東亞以及臺灣當代 STS 的問題意識中,我 寧可在現階段以中文書寫,一方面提升華人世界對 STS 認識的程 度,另一方面也為未來具有臺灣或東亞特色的 STS 理論來鋪路。3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此書的重點並不是在對華文讀者「介紹」孔 恩與 SSK,那種書或翻譯,臺灣與中國都已經有一些了。本書是 從一個具有東亞臺灣觀點來研究 SSK 的緣起與建構,同時也是一 個具有類似 SSK 反身性的研究。所以,在書中的不少地方,筆者 自覺對這個主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指出目前歐美 STS 在回 顧與檢討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 既然談到了本書可能的讀者,我在這裡就先簡單說明一下 此書預設的幾種讀者。(一)對孔恩、《結構》、以及他
它與
STS 的關係有興趣的朋友。雖然本書的主角是英國的 SSK,但它 大概是 STS 裡面與孔恩前前後後的思想,還有經典《結構》最接 近且互動最頻繁的流派了。本書希望還給孔恩一個公平的天地, 讓讀者理解冷戰脈絡下的《結構》,還有孔恩與 SSK 真實而細 部關係的歷史演進。(二)對 STS 與科學史、STS 與哲學關係有 興趣的朋友。本書以第五章為主,花了整章以上的篇幅來談科學 史的當代史學史、科學史與 STS 在當代歐美政治社會脈絡下的共 構關係,並稍稍旁及技術史。另外,本書第三章討論 SSK 與哲 學家的有趣歷史,SSK 如何策略性地與哲學建立重要關係,包括 對東亞 STS 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來閱讀本書的附錄〈東亞 STS 的發展 與前景〉。
3
導言 005
了後期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哲學的部份、早期 Imre Lakatos(拉卡圖)的數學史與數學哲學,還有劍橋科哲家 Mary Hesse(赫賽)的科學哲學。原來,SSK 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哲學 之翼,有這些重要哲學家的守護,而沒有一般科學哲學家與強綱 領維護者彼此辯論不休的刻板印象。(三)對當代社會中的科技 有興趣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本書第四章談 SSK 早年的人類學 時期,談 SSK 如何思考部落社會,還有非洲的部落思考與歐洲科 學理性如何比較等問題。這是相當少見但又十分重要的題材,這 也是人類學家走進科技議題最有趣的一條路。包括在第六章中我 以「禮物」的概念來分析 STS 的大量書評,以及其所導致的 STS 社群建構。再者,第三章也談了過去的科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 與 SSK 社群浮現的關係,而第六章則特別談到 SSK 的社會學與 利益理論。何況作為一種學派研究導向,SSK 基本上興起於知識 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學,所以社會學家也很合適來瞭解這條從社會 學通向「科技與社會」之路。(四)對科學在當代世界的意義與 政治、對科學如何走過高科技戰爭頻繁的 20 世紀有興趣的讀者。 從 60、70 年代美國反戰反核武的學生運動以來,冷戰時代的核 武科技以及它如何形塑了美國校園中的科學研究,還有科學史 及 STS 學者後來如何來研究與介入這個英美冷戰時代的大科技爭 議,特別還有孔恩本人的介入。這些題材的討論,大致散佈在本 書的第一、第五章,但特別集中的是第七章。它同時也涉及了二 戰後的高能物理史與大科學實驗室的社會意義。(五)最後,但 也是最關鍵的,是對 STS 本身及其歷史發展有興趣的讀者、師生、 以及我親愛的 STS 學者們。 以下,我開始簡單解釋本書的研究範圍,各章的流程結構, 然後再嘗試說明一下本書的幾個特色,最後則來回應針對本書可 能有的幾個問題。
006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首先,本書所涵蓋的時空範圍是 STS 在英國興起的第一個 二十年左右。從 1970 年代初到 1980 年代中期左右,英美、甚至 歐洲的 STS 主流就是 SSK,雖然有其他較小的、或剛興起的流派 甚至特立獨行的個人,則非本書所能仔細涵蓋或甚至有興趣者, 何況,只有早年的 SSK 才會與 STS 史前史中的孔恩《結構》產 生密切的互動與折衝。所以 STS 興起的第一個二十年,本書均以 SSK 為代表,當年 STS 的少數其他,本書只有在和 SSK 產生重 要互動時才會提起,如 1987 年 Bruno Latour(拉圖)出版了可說 代表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興起的 Science in Action 一書。4 到 了 90 年代,ANT 發展迅速,STS 裡的一些其他流派,如俗民方 法論、如社會世界理論等,都開始往前衝刺,STS 逐漸進入一個 多元競逐的新局面,各種問題也更形複雜,而非本書當初的規劃 所能涵蓋,只能俟諸後來的能者了。 說明時空範圍後,現在來介紹各章的流程與結構,而本書書 名則會在下面一兩頁自然解釋出來。在全書的第一章,「孔恩 vs. STS 的興起」,我開始討論孔恩與 STS 興起二者之間的可能關係。 我利用了至今所能收集到的最完整的資料、訪談及原始檔案,還 有從我多年來對孔恩及 SSK 的理解,重新去反省孔恩一生的心路 歷程,包括他的成功與挫折、他的校園社會實踐,5 以及為什麼他 對 SSK 有意見,為什麼他到晚年看到 STS 粲然大備時仍然堅持 走自己的路。即使從孔恩優秀的學生如 Paul Forman(佛曼)的各 種研究裡,我們看到許多可以銜接 SSK 與孔恩研究取向的地方,
ANT 是 Actor-Network Theory 一流派的縮寫,它晚 SSK 約十五年,而且 ANT 的主要推手均原屬於 SSK 的陣營,包括拉圖的巴黎學派、英國 John Law(羅)等學者。此流派的內容與論點並非本書的焦點,但在本書第四 章談 SSK 早年的人類學時期時,會評論到不少拉圖與 ANT 的論點。 5 後來在全書內容的性質分類上,孔恩 1970 年的校園實踐討論,轉移到本 書的第七章去,更為醒目。 4
導言 007
但這位寫出一本世紀性經典的孔恩,仍然堅持著千山我獨行的氣 度。原來,從孔恩的思想發展到 SSK 是如此的不容易。也是在解 決這個前面提過的孔恩與 STS 關係的謎團中,我逐漸發現到 SSK 當年的興起,其實很少利用到孔恩《結構》中的資源,我找了許 多文獻、訪談甚至檔案資料,發現第一、第二代 SSK 人的著作 真的很少引用或感謝到孔恩。SSK 的重要思想資源其實在其他方 面,如維根斯坦、Mary Douglas(道格拉斯)、Emile Durkheim (涂爾幹)、赫賽、佛曼,還有早期的拉卡圖、甚至 Karl Marx(馬 克思)。但是在解這個謎團的過程中,我逐漸在第二章的書寫裡 意識到一個新的謎團:既然 SSK 的緣起與孔恩關係很小、找不 到什麼證據,為什麼歐美那麼多人都接受一個常見的思考或理解 路線:Robert K. Merton(莫頓)→孔恩→ SSK,而且還不斷說 SSK
STS 的興起,其實是源自孔恩的《結構》?其實這也是
在問:即使是個大誤解,為什麼孔恩的《結構》會是許多人文社 會學者、甚至是一些 STS 人理解與回顧 STS 的重要資源?當然, 它是個衍生的謎題,其重要性或許不如原來的根本謎題,在本書 的第二章筆者嘗試初步解釋那衍生的新謎題。 於是,在第二章「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的前後, 當我終於解開了孔恩與 SSK 關係的謎團,同時也批評了許多對於 孔恩與 SSK 關係的常見誤解,我們也終於可以轉換視角,獨立於 今天許多人理解(誤解)SSK 的陰影之外,開放視角,重新來看 SSK 興起的緣起與歷史建構。同時,我也看到,因為孔恩《結構》 一書的巨大影響力,許多人文社會學者都熟悉此書,SSK 人當然 也不例外,所以它對 SSK 仍然有些許的影響,如對 Barry Barnes (巴恩斯),而孔恩未曾明言的自然主義態度,對 SSK 也可能有 影響,如對布洛爾。但這些都需仔細評估與商榷,以避免過去習 慣於把《結構》當作 SSK 源頭的俗見。
008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就如我們今天已經很少以本質主義或目的論的觀點去看歷 史,我也不把 SSK 的起源看成有某種核心的本質存在,6 而是充 滿著歷史與時代的機緣,一片片裝備與機制,有意無意地彼此攜 手黏合,進而組裝或拼裝成在英國 70 年代的學術界中可以存活 與興起的新社會學學派。雖然興起於歐美翻騰的 60 年代末,也 深受其影響,但這個政治面卻未成為早期 SSK 的重要原則,反之 今天看來一個比較小的關於真假的知識論議題,卻成為 SSK 陣 線往前推進上的意外戰線缺口,7 需要花相當大的功夫與智慧去 經營與克服。但同時,來自科學史與社會人類學的重要奧援與活 水,卻不一定是原初計畫藍圖中的核心,始料所未及。這一切, 用東亞佛教的語言來說,就是緣起性空,但雖然性空,SSK 的緣 起諸法,也是透過因緣而生成、穩固、進而擁有了盤根錯節的慣 性。8 所以,在本書的第三、第四、第五這三章裡,我將分別來說 我所看到的三條因緣路徑。雖然開始時這三個因緣可說都同時存 在與互動在一起,地點主要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 SSU,9 這就 是 SSK 的緣起,但到後來,三個因緣逐漸發展成三條 SSK 的建 構路徑,跨越到愛丁堡之外甚至英國之外,形成了 SSK 三個方向 的歷史建構:哲學、社會人類學、還有科學史。同時,SSK 也非 單單自顧自地在這三條路上進行自我建構而已,而是與這三條路 上的鄰近學術領域有某種程度的共同建構(co-construction,簡稱
例如強綱領四原則。本書雖然討論了此四原則的來源,特別是其對稱性 原則,但並不將它擺在第一位,也沒有全面而深入的討論它。 7 此概念(reverse salient)來自 Hughes(1983), Networks of Power。見本書第 六章「書評禮物」一節裡 Barnes(1984)對該書的精彩書評。 8 這裡所談的「緣起性空」,與本書所使用的傅科系譜學的意涵,有不少 可互相呼應的地方,見本導論的最後,筆者討論本書如何使用傅科的系 譜學意涵與原則。 9 愛丁堡學派的核心,愛丁堡大學的 SSU(Science Studies Unit),一般說 是 SSK 最核心的堡壘,甚至可說是學界 STS 的起源處,2016 年他們才剛 慶祝過 SSU 成立五十週年慶。 6
導言 009
「共構」),從互相學習、交流到共同成長,本書後面會仔細討 論,因此,SSK 沒有什麼本質性的奠基者,常見的反而是共構, SSK 沒有什麼獨一性的起源,而只有緣起及其後續的建構。以上, 這固然是本書的視角轉換,也形成了本書「緣起與建構」的立場。 在研讀 SSK 豐富的早年軌跡時,特別在哲學領域,我在第 三章的哲學議程中討論到三位哲學家與 SSK 的關係極為密切, 特別是那位大哲學家維根斯坦,但另外還有哲學家拉卡圖與赫賽 二人。在 SSK 這個汲取珍貴哲學資源的過程中,愛丁堡的 David Bloor(布洛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他首先注意到維根斯坦的 數學哲學可以用來回應知識社會學家 Karl Mannheim(曼罕)不 願涉足科學與數學知識的困難,並因此與巴恩斯、Harry Collins (柯林斯)、Steven Shapin(謝平)等人一起開出了「科學知識 的社會學」(即 SSK)之新方向。同時,STS 最為重要的、並引 發後續發展與辯論的原則 —對稱性原則,也是在這個靈感中一 起迸發出來。在研讀維根斯坦豐富的研究與傳記資料中,我也看 到 SSK 開始如何與當年英國著名的維根斯坦哲學產生重要關聯。 甚至,維根斯坦早年擔任小學數學老師的複雜經驗,透過 SSK 的 視角去思索,也可以看到為何 SSK 與維根斯坦哲學彼此親近。10 此外,還有作為數學哲學家的早期拉卡圖,11 他的名著 Proofs and Refutations,是聯繫 SSK 與數學知識,還有與道格拉斯人類學理 論的重要關鍵。早年有段時間,愛丁堡的布洛爾、巴恩斯、John Law(羅),都曾不約而同地去研讀拉卡圖這本名著,並把他詮 釋成數學社會學的開創者。再者,還有當年劍橋大學的科學哲學
就這一點,SSK 的元老布洛爾,雖然寫了兩本維根斯坦的專書,可能也 沒有注意到這個重要關鍵。筆者在 2017 年臺灣 STS 學會的年會中,報 告了這個議題:「維根斯坦與 SSK」,見本書第三章。 11 一般把拉卡圖歸為重要的科學哲學家,但因為 SSK 受惠於他的主要是他 稍早的數學哲學與數學史研究,所以我這裡直接稱他為數學哲學家。 10
010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講座教授赫賽,透過她的研究橋樑與學術支持,SSK 的強綱領也 與一些比較同情 SSK 的分析哲學建立聯繫。愛丁堡的布洛爾很熱 心地寫了赫賽名著的大書評,赫賽後來也寫了柯林斯名著的深入 書評,並提醒 SSK 的相對主義不能走得太極端。回想起來,這些 汲取靈感與詮釋哲學家的過程,構成了 SSK 歷史建構的一條重要 路徑。 但是,SSK 學派的歷史建構,當然不止於哲學。我後來發現, SSK 早年與英國的社會人類學及其「理性辯論」關係密切,甚至 值得稱之為 SSK 早年的人類學時期,而非如一些書寫 STS 歷史 的文字,只是一筆帶過而已。這是本書第四章「思考部落社會」 的主題,是愛丁堡的巴恩斯,早在 1970 年前後,最早介入了英 國人類學中的理性辯論,並選擇性地引用了孔恩《結構》中常態 科學的想法,12 來和人類學家辯論關於科學知識和非洲原住民在 地知識的異同問題。當然,不只巴恩斯,還有布洛爾、謝平、甚 至柯林斯,這四位本書稱之為 SSK 第一代的領航人,都十分在意 於 SSK 如何從社會人類學中汲取思想與靈感。在這個焦點上, 英國當年的道格拉斯,還有她所強調的涂爾幹思想的復興,都扮 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 SSK 早年的人類學時期,透過 SSK 與當年英國重要的人類學家道格拉斯的結盟(彼此引用與寫書評 等),形成了 SSK 歷史建構上的另一條路徑,並發展出一些影響 深遠的成果。例如柯林斯等人對科學的另類實作的興趣(如超心 理學、屢敗屢戰的重力波實驗等),又如布洛爾等運用道格拉斯 的「內框—團體」(grid-group)分析法用到數學史及其他相關的 科學史研究,後來 Donald MacKenzie(麥肯志)再從布洛爾這條
巴恩斯對孔恩《結構》的引用,是高度選擇性的,他對孔恩的全書其實 有很多的批評,見 Barnes(1982),所以只能勉強他說是個 Kuhnian, 本書的第二、三章、還有第六章都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12
導言 011
路線繼續發展到邏輯、數學與電腦運作。13 也 是 在 這 個 特 別 的 脈 絡 下, 我 重 新 評 估 了 拉 圖 與 Steve Woolgar(伍爾加)早年 Laboratory Life(中譯《實驗室生活》, 後簡稱 Lab Life)這本書,那是拉圖的「前—ANT」時期中引用 人類學視角下的力作,但是 1986 年後,拉圖開始批評 SSK 與強 綱領,並且以他提出的「對稱人類學」視角來批評 SSK 侷限在傳 統社會學的領域中,儼然 SSK 是傳統社會學,而拉圖的 ANT 才 是新穎的人類學觀點。我不知道,這是拉圖的遺忘還是不清楚英 國人類學與 SSK 的互動,不知道早年 SSK 還有個人類學的時期。 所以 SSK 的路線與發展潛力,就遠非拉圖所戲謔的那個簡單圖像 而已,也是在這個人類學的脈絡下,我提出拉圖對 SSK 批評的 一些弱點與不合理之處。最後,在這個人類學時期,SSK 的社會 學家如柯林斯與 Trevor Pinch(聘區),因為自覺很難去非洲部 落社會做田野,所以他們找了一個替代品 —英國的超心理學研 究,拿來作為理性辯論中的對比:科學知識與超心理學知識的異 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 SSK 更豐富的人類學軌跡。 本書的第五章「SSK 與科學史」,我們走到與 SSK 關係可 能是最密切的科學史主題來。SSK 的第一、二代,本身就有幾 位極為傑出的科學史家,如謝平、Martin Rudwick(魯維克)、 Simon Schaffer(夏佛)、還可以算上 Andrew Pickering(皮克林)、 還有 SSK 科學史家們的一個共同啟迪者佛曼。雖然從 SSK 的早 年,透過謝平與巴恩斯的努力,就與科學史結緣,並且與美國科 學史在 70 年代轉向科學社會史十分相關,但是,之所以把這章 放到本書的後面,14 部份原因是本章需要討論在時序上比較晚的 見 MacKenzie (1996, 1996a, 2001)。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何要把科學史的一章放在三條路徑的最後來討論, 他們可能會喜歡本書以科學史的一章來開頭。我也不反對對科學史熟悉
13 14
012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SSK 的幾本重要科學史著作,他們也表示了 SSK 學派的成熟與 影響深遠,如謝平與夏佛的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後簡稱 LAP),皮克林的 Constructing Quarks,還有魯維克的 The Great Devonian Controversy, 均 在 1984 至 1985 年 出 版。 另 外, 在 80 年代後期左右開始,英美科學史界還有 STS 界,都開始對一個介 於科學與社會的重要議題:美國軍火科學的氾濫問題,產生了風 起雲湧的批判意識。雖然我們會在第七章討論孔恩很早就在普林 斯頓的學潮中主持了孔恩委員會,但那個時代只是學者個人的社 會實踐與介入,且在 STS 的學術史上沒有留下痕跡,15 這個缺失 的情況,一直要到 80 年代後期才開始在 STS 與科學史界,有個 本書稱之為「新當代批判意識」的浮現,16 許多 STS 人與科學史 家也開始成群結隊,發表 SSK 觀點下的重要軍火科學研究,如麥 肯志、皮克林、佛曼、Everett Mendelsohn(曼德森)等等。不過, 為了本書有一章來系統性的討論 STS 相關學術的當代政治社會實 踐的議題,這個「新當代批判意識」的討論,也轉而放在本書的 壓軸第七章了。 到了本書的第六章「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我討論了一 些可以貫穿全書的綜合議題,而非如之前分作三條路線來討論。 首先我對本書的基本論述原則「緣起與建構」,作了更詳細的說 明,特別是它的歷史建構。其次,筆者闢一大節來討論 SSK 的社 會學,特別是在 SSK 各個面向裡裡外外流傳很廣的,以巴恩斯 的朋友,在導論及一、二章之後就從第五章開始讀,對人類學熟悉或感 興趣的可以先讀第四章等,但大致上,本書仍以巨觀時代背景之演進為 原則來安排章節順序,至於第一章,則以先出世的《結構》來拉開序幕, 並與我自己的心路謎團有關,需先解決,才能夠在第二章作轉換視角。 15 所以很少 STS 學者知道有孔恩委員會存在,一直到普林斯頓後來開放了 孔恩委員會的檔案。 16 在這個新意識的推動與發展上,佛曼仍然是個主導者。另外,值得注意 的是,這個新批判意識中也包括了女性主義科學史家如 Evelyn Keller(凱 勒)(1992)、Donna Haraway(哈蒻葳)(1985)等。
導言 013
的建構為主之利益理論,並涉及後來伍爾加對此理論的批評。而 這個利益理論的研究觀點,也是橫貫了前面說的三條路線建構。 第三,雖然本書前面說是三條路的歷史建構,但是三條路間也有 小徑互相連通,何況三條路是以學術領域或範圍為單位來說的, 但如果我們考慮了 SSK 中的各種人物、各個具體的學術機構本 身,則在三條路之間又有不絕如縷的細密關係,例如許多 STS 相 關學者互相寫長書評的這個有趣現象。在這個議題裡,我嘗試用 Marcel Mauss(牟斯)的「禮物」論點來詮釋 SSK 建構史中相當 繁複而豐富的「書評現象」,進而透過這個書評現象及其所呈現 的「禮物交換」之社群意義,我嘗試來解釋,在此多中心又分歧、 交流又論辯的歷史建構中,SSK
STS 如何維持著它的統一性與
協調性。最後,當然不可避免的,我需要討論到 SSK 歷史建構中 的「學術與政治之間」議題,特別是一般說的社會性之政治。雖 然前面談緣起時我曾說,政治(甚至可說是 activism)雖然存在, 但卻非 SSK 剛興起時的主要元素,但到了 80、90 年代,STS 的 內部也開始有許多基進反思的聲音,左派與 STS 相關的學界朋友 也開始批評 STS 的問題發展路徑—從當初的 STS 社會運動,到 後來成為只是象牙塔中的 STS 學術而已。這中間所引起的辯論, 或後來所激發出蟄伏已久對 STS 的批判聲音,如其實是愛丁堡早 期元老之一的 Gary Werskey(格里.韋爾斯基)的批評性回顧等 等,更是方興而未艾,這是我在第六章的政治一節,所要進行的 開放性討論。 承上,在本書最後的第七章「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中,筆 者特別來討論從 70 年代初的孔恩到後來 80 年代 SSK 在科技史方 面的「新當代批判意識」。這也是本書一直所強調的,STS 在歷 史發展中的社會意識與政治脈絡,乃至於到後來的相關學術或象 徵實踐。STS 的學術研究在 70 年代的興起,不是「又是一座學
014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術象牙塔」而已。這可以是一種 Steve Fuller(符勒)所說的 STS 菁英教會(High Church)所做的反身性政治社會介入。筆者從 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作為代表來開始討論,繼而是後起的 SSK 及科技史學者對當代軍火科技的批判實踐。之後,繼承麥肯志對 洲際飛彈精準度的研究後,筆者再討論了後來麥肯志與 Graham Spinardi(格雷姆.斯皮納迪)對於原子彈及核武的「去發明」 (un-invention)的重要研究,即使在今天東北亞北韓的核子武器 發展情境下,他們的這個研究仍可以激發出不少新的問題。 前面在說明第二章「視角轉換」的關鍵時,我討論了一下本 書書名中的「緣起」意義,並旁及建構。現在說明完七章的大要 後,則可以來多說一下書名中的「建構」,並說明本書的一個特 色:雖然各章明白討論著 STS 的學術傳承與發展路線,但本書的 各章也同時鑲嵌在更寬廣的社會與政治脈絡中。 「建構」一詞,這個在 STS 裡裡外外討論與爭議頗多的一個 概念,本書選擇直接使用它。過去 SSK 談社會建構時,討論對象 是自然科學知識,而本書討論的對象,則是 SSK 本身,一個屬 於廣義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學派,17 所以,雖然有些科學家與 科學哲學家十分在意科學知識的建構論及其與相對主義的可疑關 係,但因為他們不會認為 SSK 也是科學,所以這個所謂的危險關 係不存在於本書,我們可以很愉快地避免了那些在我看來辯論已 經十分多的爭議。本書所標示的建構,首先是歷史建構。透過前 面所揭示的三條路徑,從 70 到 90 年代,我們看到 SSK 一步步 地建構著自己,並透過聯盟與共構、透過各種來回不斷的重要書 評,18 把這三條路線(甚至是三個小領域)整合起來的大論述以 當然,SSK 的領航人如布洛爾與巴恩斯,常認為 SSK 本身就是科學研究, 是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來研究科學自己。 18 筆者在前面介紹第六章中,討論到 SSK 透過書評作為一種禮物的贈與及 17
導言 015
強化 SSK 的論述力道。 其次,在歷史建構之外,本書也具有濃厚的社會建構意涵。 我借鏡謝平與夏佛 17 世紀英國的科學史研究,分別出自然哲學 界的微觀社群建構(Robert Boyle〔波義耳〕與他英國還有歐洲自 然哲學家之間的網絡),還有當年皇家學院如何在英國復辟時期 複雜政治與宗教情境中的聯盟策略之大社會建構。所以,一方面 作為微觀的社會建構,舉凡本書所發展的三條路徑各自的複雜關 係,還有三條路徑間的複雜互動,筆者會逐步調理、穿針引線式 地建構出 SSK 社群與其他三個社群的地形關係圖。但是這張圖, 也不單純只是地形關係圖,它也是基於經驗研究、論證連結,還 有共構的友善結盟關係所形成的論述領域圈,一種透過禮物交 換、共有邊界物、19 或面對共同威脅而建構起來的論述領域圈。 這裡有綿密的論述文字、也有複雜的傳承關係,這裡有正式的學 術論文與書評論文、公開的學會演講與辯論、還有公開的感謝詞, 但也有私下的友誼對話與訪談、草稿的流通與給予文字意見、以 及誠摯的書信與感謝等。在這裡,本書所注意到的微觀建構,就 是在描述與評估 SSK 這樣一個綿密而複雜的緣起與多重建構之網 絡。 而在微觀之上,當然還有巨觀的社會建構,如何去描述出當 年 SSK 興起與發展的社會脈絡,這是本書所特別在意去經營的。20 挑戰,形構了 SSK 及其他 STS 流派之間的網絡關係。而且在不同的時代 有不同的網絡發展,這是一種歷史建構。在討論到「作為禮物的書評」 時,筆者會對 70 年代以來的 SSK 到 90 年代 STS 的網絡演化中的各種重 要書評,大致分三個歷史階段進行深入討論。 19 這是 STS 裡面「社會世界理論」的重要概念 boundary objects,它指涉爭 議競技場中兩個不同的社會世界如何彼此合作的機制:不需要透過共識, 而是透過共享邊界上的事物。 20 在本書的第六章小結的「SSK 的學術與政治之間」一節,筆者也從「本 書的各章其實都蘊含了那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氛圍」的角度來分別做一個 描述。當然,微觀巨觀後,還牽涉到一個兩者互動的問題,這裡也可以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目(CIP)資料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 與打造 傅大為著 . -- 二版 . -- 臺北市:臺大出版 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21.03 面 ; 公分 .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8) ISBN 978-986-350-442-9(平裝) 1. 科技社會學
2. 科學哲學
440.015
110003948
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08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A Genealogical History of STS and Its Multiple Constructions: To Weave an Extensive Network for Gazing upon the Modern Sciences 作 者 叢書編輯委員
傅大為 丁荷生(Kenneth Dean) 林瑋嬪 梁元生 陳志柔 陳弱水(召集人) 葛兆光 劉苑如 鄭毓瑜 鍾彩鈞(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總 監 責 任 編 輯 協 力 編 輯 封 面 設 計 內 頁 排 版
張俊哲 郭千綾 林稚雯 林淑蘭 張瑜卿 黃秋玲
發 行 人 管中閔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 律 顧 問 賴文智律師 印 製 飛燕印刷有限公司 出 版 年 月 2019 年 4 月初版一刷 2021 年 3 月二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790 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 1 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100047 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 18 號澄思樓 1 樓 電話:(02) 3366-3991~3 分機 18 傳真:(02) 3366-9986 http://www.press.ntu.edu.tw E-mail:ntupr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104472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 209 號 1 樓 國家網路書店 五南文化廣場 400002 臺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電話:(02) 2518-0207 http://www.govbooks.com.tw
電話:(04) 2226-0330
ISBN:978-986-350-442-9 GPN:1011000344 本書已通過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學術審查
著作權所有 • 翻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