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內容試閱

Page 1


校長序

世界大學評比,臺大躋身全球前六十名;英國《泰 QS

教師是大學進步發展的關鍵,臺大是臺灣各領域最完備的綜合型指標大學,同時 身兼研究與教學之重任。今年,

晤士報》高等教育之教學評鑑,臺大在世界大學排名七十四。作為臺灣首屈一指的大

學,傳遞尖端的專業知識、提升研究影響力與國際產學接軌,培育臺灣下一代高水準

的社會公民及各專業領域菁英與領袖,一直都是本校教師的使命。教師除掌握世界脈

動,精進自身研究之外,亦需時時改進教學方法,關懷學生學習,用身教造就學生之 人格與正確態度,以期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臺大創設「教學傑出獎」今年亦已邁入第二十一個年頭。每年本校均從四千多位

專兼任教師中,在本校「教學精進、學術卓越、放眼國際及社會關懷」的發展方向

下,遴選出本年度的「傑出教師」,以代表全校教師開創又嚴謹的學術研究,踏實又

獨特的教學活動。《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持續出版至今年的第十三輯,每一輯

都用具體而微的故事展現每位教師閃爍發光的人格特質與引人入勝的教學風格,並描

述每位傑出教師又如何引導與激發出臺大學子無窮潛力與無限創意,以遨遊於生命的 奧妙和宇宙的遼闊。



教務長序

首先,恭喜今年獲獎的教學傑出教師!在本校四千多位專兼任教師中獲此殊榮,

實屬不易。這些獲獎教師在教學上的貢獻,不只深受學生肯定,他們的經驗與體悟也 宛如一針強心劑,讓我對自身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更有使命感。

好老師的定義是什麼?要如何才能成為好老師?這也是我於臺大從教十九年間,

經常思考的問題。並非每一位教學傑出、教學優良的教師,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當個稱

職的大學教師,絕大多數的老師,起步階段也經歷了一番跌跌撞撞。然而他們之所以

優秀,正是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不能只教「老師想教的知識」,而探身去了解「學生

想學的知識」,及傳遞知識的有效途徑。此外,他們也意識到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個

體,因此他們尊重學生、想方設法與學生溝通,學生感受到師長的關懷與珍視,在學 習上就更不遺餘力。

這些傑出教師們費盡心思鑽研創新教學方法,只為激發學生的原創力及思考能

力,也使學生對學科的認識不流於表面,譬如臺文所張俐璇教授利用遊戲作為引領學

生走進臺灣文學的楔子,農化系林乃君教授讓學生用進行研究計畫的方式完成整門課

的學習,地理系莊振義教授則是致力於發展兼具延續性、系統性的課程設計。我也從


藉《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新的里程碑。

》一書,讓我再次恭喜所有獲獎教師,並感謝本

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教師共勉,領受教學的使命,齊心合意行百年樹人之大計,願臺灣開創出高等教育嶄

校全體教師的貢獻。透過教學方法之共享,教學感動之傳承,與有志提升高等教育的

13


鬧,我們將一同付出辛勤的汗水,也一同收穫桃李滿天下的喜悅和自身成長的幸福。

國立臺灣大學教務長


傑出教師們身上看見品德教育與人文教育如何踐行於大學教學現場,像是電機系于天

立教授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也樂於跟學生一起針對政經社會議題交流與思辨;財金

傑出教師的恩師 ──

系池祥麟教授透過企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教學,在學生心田種下「永續共好」這 顆理想的種子。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此書中,我還看見了幾個高大的身影

們。當年,應力所的李世光教授、生技系的莊榮輝教授、醫學院的李明濱教授,兢兢

業業,身教如風,對彼時仍是學生的吳文中教授、許聿翔教授、張世宗教授、廖士程

教授而言,是杏壇風範,亦是精神導師。如今,後者不僅矢志於教育,還成為了傑出

教師,繼續照亮莘莘學子的生命,形成溫暖正向的循環,這可說是教育志業最鼓舞人 心的一面!

教師們作育菁莪的理想也必須有相應的支持條件,才能長久耕耘,發揮最大的影

響力。為此,我與教務處同仁們會一直作為所有老師們的夥伴與後盾,引進符合時勢

的教學新知,打造更優質的教學與學習環境,進而協助老師們培育社會需要的人才, 成為國家進步的基石。

最後,再次對所有得獎教師獻上十二萬分的敬意與謝意。教育這條路,將愈加熱


楊鎧鍵

周嘉辰

毛慶生

莊振義 064

054

044

034

地理教學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地理學很多東西都是跟人接觸的,你必須去了解為什麼 發生這件或那件事情,自己做出判斷。我鼓勵學生努力探 索課堂之外的可能性,這些過程啟示性十足,都會成為你 日後人生開花結果的珍貴養分。」

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毛慶生的課堂,學生可以選擇和老師對賭,賭贏了,不計 期中考分數;賭輸了,期末考成績打九折。這是對賭失敗 的成本,也正巧完美體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理性選擇行為, 風險與報酬總是相伴而生的。

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激發醫學好奇心

周嘉辰說,自己擅長的「中國研究」本身就是「區域性學 科」,她不能只用自己過去所學的「政治」單一領域來剖析 中國大陸,而是要從經濟、政治、法律、歷史多方切入。

從教室到實驗室

「我不是要拿我研究的東西去教學生,而是希望傳承那份 科學精神。」楊鎧鍵學識淵博又具親和力,許多學生成為 他的粉絲,為他創建粉絲專頁。


024

014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林惠雯給了一套不同的見解:「數學系 真正要學的倒不一定是那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是去想,數學 家怎麼研發出線性代數、微積分這些方法?他們解決了什麼 樣的問題?」

別怕數學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雲微微裂開了縫,透出曙光,張俐璇和同儕一起走在曙光照 亮的路上,他們像使徒,希望將臺灣文學這條路拓深拓遠, 一路上也溫柔澆灌路旁土壤,土地冒出了花,吸引後人前來 隨行。這條路,不難想像會更熱鬧吧!

願為使徒

03

05

目 錄

張俐璇

校長序 教務長序

林惠雯


」 yourself.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結合科技和農業

只愛教書做實驗

實踐利他精神

陳彥行認為,臺大學生很聰明,應多傾聽內心聲音,找到 自己的方向。他引用當紅日本網球選手大坂直美的一句 話 , 藉 此 勉 勵 臺 大 學 生 : 「 Change the world, do not change

活用財金知識

「我會講些很嚴厲的話,或是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答應 你,因為我是老師;課餘我可以當朋友,給你建議,我的 意見可能不同於你的朋友,因為我是一個很老的朋友!」

農化系大學姊

她勉勵學生:「我們會以為做決定常會定生死,一旦抉擇 錯誤,後果不堪設想,其實並沒有,不用擔心做決定,沒 有不能跳回來的。」

誨人如育苗

面 對 人 生 , 許 聿 翔 給 學 生 三 個 叮 嚀 : 「 Be respect to Nature 」、「走出舒適圈」以及「保持謙虛」。而 & Never give up. 這三個人生態度,是他正在實踐的現在進行式。

認真暖男

陳彥行

林乃君

劉力瑜

許聿翔 144

134

124

114


吳瑞菁

王亭貴

廖士程 104

094

084

074

風和威士忌

杏林「精神」標竿

廖士程說:「醫學教育,並不止於知識的傳遞,它其實是 一種態度,和某些很微妙的技術、技巧,它需要一個典範 學習。」師長的身教如風,同儕則是越陳越香的威士忌, 他不覺濡染了杏林精神,如今也成為學生眼望的標竿。

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為眾弟子解惑

王亭貴期許自己用熱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用耐心守住 學醫救人的初衷,正如臺大醫學院多年來口耳相傳的那句 話:「正直誠信,創新卓越。不斷求變,唯精神不變!」

「內有仙姑」

華人教育講求尊師重道,無形中強化了師生之間的疏離 感。對吳瑞菁來說,教師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個體,教學 生涯中,她最費心思的就是與學生拉近距離。

「他是一個很跟得上時代的人。」這個評價有兩層意涵, 第一,吳文中會使用很多網路用語,甚至被懷疑是個「鄉 民」;更重要的是,吳文中絕對不會像一灘死水,當個只 守在學術象牙塔裡的學匠。

享受從做中學 讓學生發光發熱

吳文中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在得意門生眼中,池祥麟包容性很強,總會耐心聆聽學 生,提供學生開放思考的空間。「老師不會告訴你對錯, 而是提供正反不同的論證,刺激你思考。」

懷抱公平與仁慈

邱文英成為母親三十有五年,而臺大化工系更早就見證她 的青春與成熟,儼然是娘家。誰都不知道她們的相遇始於 偶然。

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池祥麟

邱文英 204

194


張世宗

于天立

陳家揚 184

174

164

154

平等對待學生 引   進證照課程

「研究是一個合作,不是我獨立能夠完成的」,陳家揚總 是客氣地和學生說話,也對學生很有禮貌,因為他認為師 生關係彼此是對等的。

傳道優於授業 敦   品重於勵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于天立認為,專業知識 固然重要,但在教學過程當中,也要注重學生的品德教 育,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總想演得更好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葉琇姍希望學生能夠持續更新知識,對於新事物懷抱熱 情,她說:「老師不可能永遠陪在你身旁,幫你做好投影 片,畢業之後人生投影片,你要自己去做。」

結合實務

張世宗回想教書第二年,當他結束一學期的生化課程,全 班學生起立鼓掌。「我非常震驚,也很感動,這是學生對 我的肯定,也是我成長的養分。」

教學是一場演出

葉琇姍


採訪 ‧ 撰稿/羊敏丹 攝影/楊文卿


願為使徒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張俐璇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文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 專 長 臺 灣文學史、臺灣文學場域、臺灣小說、戒嚴時 期報紙副刊研究 別、歷史與臺灣小說、戰後臺灣短篇小說選 教授科目 性 讀、臺灣文學的研究與轉譯、戰後臺灣寫實主義 小說專題、戰後臺灣文化場域與文學生產 學 歷 國 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 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台灣文學學會第一屆秘書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榮譽紀事 時報文學獎(書簡組)優選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教師組特優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數位遊戲腳本徵選佳作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17  張俐璇‧願為使徒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 學生設計的文學桌遊遊戲卡牌。           (楊文卿/拍攝) ■ 張俐璇習慣成套收藏臺灣文學叢書,以便 研究。        (楊文卿/拍攝)

兒,她已放下手邊的桌遊卡牌,走進研究室,記者問起方才的

文學桌遊,她說是去年一門課的成果,修課學生以臺灣文學史

為骨幹,合力規劃桌遊草案;她除了支援內容發想外,也積極

導入外部資源,找來出版社編輯、設計師,讓學生的創意與心 血有更好的呈現。

她說完,便拿起這套籌備中的文學桌遊卡牌,如數家珍

地介紹起每張卡牌上的書目,從寫作年代、作家生平至書籍封

面,都說得仔細,眼睛裡全是光。越過她的身影,可看見研究

室除了辦公桌那一角外,依著牆壁的都是書櫃,書櫃裡最引人

注目的風景,是成套蒐集的臺灣文學叢書。她說,這是為了方

便研究,起身拿起呂赫若的日記,娓娓道來這名臺灣第一才子 的故事。

還沒導入正題,但她眼裡、話裡藏不住對於臺灣文學的

愛。修過她兩門通識課的呂奇典,覺得張俐璇說起臺灣文學很

有感染力,就讀農化系的他推薦系上朋友來修課,結果原先的 門外漢竟也聽得津津有味。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6

雲微微裂開了縫,透出曙光,張俐璇和同儕一起走在曙光照亮 的路上,他們像使徒,希望將臺灣文學這條路拓深拓遠,一路 上也溫柔澆灌路旁土壤,土地冒出了花,吸引後人前來隨行。 這條路,不難想像會更熱鬧吧! 還在暑假,臺大國青大樓三樓臺灣文學所的會議室 卻熱鬧極了,投影幕前的大桌邊圍了六個人,六人手裡 都拿著遊戲用的卡牌,還沒湊近,便聽到討論遊戲設計 的聲音。張俐璇握著卡牌,雙眼炯亮看向桌面卡牌,顯 得十分專注。 她一身水藍連衣裙,蓄著肩上短髮,人清清爽爽; 不說,還不知道是教授,在學生堆裡,反而更像是親切 的大學姊。玩遊戲的空檔,她熱情走來替記者與攝影師 拉出椅子,倒起麥茶,臉上帶著淺淺的笑。 讀文學的人,在一般印象裡氣質偏向靜態,張俐璇 身上散發著嫻靜,但說起話、走起路,輕快確實。這會

■ 修課學生設計出臺灣文學桌遊,張俐璇與學生正專心試玩。                       (楊文卿/拍攝)


19  張俐璇‧願為使徒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她舉例:偏鄉有個舉止奇特的鄰居,不與外人打招呼,當常人覺得不解時,小說家便從此切

入,寫出鄰居可能遭遇過歷史傷痛,如經歷白色恐怖,才變成如此鬱悶古怪。這樣便可以讓讀者理 解怪異現象背後,不只是個人問題,還有更大的結構性因素。

原來,看見臺灣歷史文化,也是一種悄然無形的和解。﹁我們透過這些故事的表述,去理解不

同立場的彼此,找到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可以一起走下去最好的方向。﹂張俐璇說,這是她對臺灣

課 堂 討 論 氣 氛 熱 烈

文學最大的期待,而她在學校開授通識課程,希望將此觀念傳達給學生。

以學生為主體

期許溫厚深遠,張俐璇上起課來卻十分開明活潑,她曾以

日本動漫為例子,講述性別的歷史脈絡,讓學生更能進入文本脈

絡。呂奇典對課堂分組方式印象深刻,張俐璇發下臺南美食的撲

克牌,讓拿到同一類型撲克牌的同學湊成一組,她邊介紹卡片上

學前所未聞的創意,十分有趣!老師則肯定鼓勵,回應同學的多元意見,必要時適時提醒。

議題往往說法紛歧,是很棒的溝通練習。同樣修過張俐璇兩門課的陳璿安就表示,常在課堂遇見同

她特別關注學生課堂討論狀況。她認為通識課有趣的地方,在於學生來自不同領域,因此一個

的食物,邊替食物分類,熱絡課堂氣氛,無形間也拉近了學生與臺灣文學的距離。

■ 張俐璇授課開明活潑, 鼓勵學生發言。     (楊文卿/拍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8

文學敞開新門

更 貼 近 腳 下 土 地

這讓人好奇,之於張俐璇,臺灣 文學的迷人之處為何?她想了一下,莞 然笑說,讀臺灣文學很像在聽阿公講故 事。 張俐璇是臺南人,爺爺是雲林農 民,她自認熟稔臺語,就讀成大台文所 前,參與關懷臺灣文學發展的鹽分地帶 文藝營,沒想到營隊裡有些課程聽不

接在一起﹂。

事,而有所共鳴。但當﹁臺灣再加上文學,那是更貼近我們的﹂,因為﹁它跟這塊土地的特殊性連

張俐璇說,文學動人在於作品蘊藏的情感普遍性,讀者可以在字裡行間不經意窺知自己的心

新的門,張俐璇往門外走去,逐漸拾得臺灣文學的風華,一路上也更貼近腳下這片土地。

期浸淫古典文學的張俐璇來說,這兩者提供了相當新鮮的臺灣現代文學資源。文學世界敞開一扇全

懂,﹁因為全臺語上課﹂,震撼很大;同時間,她也接觸到推廣臺灣文學的賴和文教基金會,對長

■ 張俐璇認為讀臺灣文學就像聽阿公講 古,很迷人。     (楊文卿/拍攝)


21  張俐璇‧願為使徒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課,因此確定指導關係對於兩人來說,都是一場冒險。但這段冒險旅程﹁很感人!﹂劉亦佳回憶三 年的指導生涯,說張俐璇對她而言不只是師長,更像極了﹁姊姊﹂。

劉亦佳說,張俐璇很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她在碩三時遇到低潮,論文撰寫的進度很慢,

甚至萌生休學念頭,張俐璇知道後,一直鼓勵說﹁慢慢來沒關係﹂。碩四時考量碩班修業年限,她

們定時討論,劉亦佳幾乎每次都在會面前一、兩天交論文稿,張俐璇雖然笑稱﹁考驗老師的速讀能

力﹂,但總能給予建設性意見,並說﹁就算拿到的是斷簡殘篇,還是會認真幫忙看﹂。

體貼入微的張俐璇理解學生的掙扎、困頓,又耐心指導論文撰寫。﹁我都覺得是因為老師,我 才能畢業。﹂劉亦佳心懷感激。

得獎後,張俐璇仍謙虛地說:﹁今天我很幸運拿到傑出教師,傑出的也不是我,是臺灣文

學。﹂現今臺灣政治局勢緊繃,在教學意見調查裡聽見學生的共鳴,她說,臺灣文學像是土地的養

黑 暗 中 有 光

分,讓後人看到前人如何走過種種挑戰,能讓學生之於當下臺灣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

難忘葉石濤

﹁臺灣和文學不能分開﹂,這是張俐璇攻讀臺灣文學至今最深的體悟。她在成大台文所時,修

過已故作家葉石濤的課,葉石濤時已高齡,說話很慢。張俐璇回憶,她和同學擔心﹁葉老﹂如此授

課,身體負擔很大,但葉石濤傳承臺灣文學的意志非常堅定,總堅持用國語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完授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0

﹁因為這樣,課堂討論都很熱烈。﹂陳璿安笑著說 到張俐璇的教學啟發了她。她今年暑假擔任高中國文科 實習老師,在班級教書時,她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並學 著張俐璇的耐心與溫柔,不評論答案對錯,而是適當引 導。 身教,確實可以影響學生。張俐璇回憶起,剛來臺 大教書時參加﹁新進教師研習營﹂,營隊裡一名資深教 師分享了﹁教學重點在於學生得到什麼,而非記得你是 誰。﹂這句話,讓博士班開始兼課的她印象深刻,提醒

指 導 論 文 如 冒 險 旅 程

教學時要放下自己,而以學生為主體。

設身處地

把﹁自己﹂放小了,反而更能走進學生心裡。今 年甫從臺文所畢業的劉亦佳,是張俐璇首位指導學生, 她說,和張俐璇結緣自一場演講,之前她沒修過老師的

■ 張俐璇與指導學生們感情很好,圖為導生聚合影。 (劉亦佳/提供)


23  張俐璇‧願為使徒 傳承臺灣文學之光

遊戲,致力於臺灣文學親民化。 張俐璇拿出成大台文所學姊、作家賴香吟的書

—︽ —天 亮 之 前 的 戀 愛 : 日 治 台 灣 小 說 風 景 ︾ ,

她說,學姊重現了臺灣日治時期文學面貌,這便是一種使命傳承。

其實此書書名,典出於臺灣日治時期作家翁鬧的小說,翁鬧曾如此形容臺灣文學:﹁雲微微裂

開了縫,曙光就要灼灼地照亮高山、幽谷和平原。﹂前人如翁鬧、葉石濤,豐富了本土文學,為曾

處於沉寂黑夜的臺灣文學找到破口,後輩便隨著裂開的天光,在高山、幽谷和平原走出路來。

採訪過程中,張俐璇說起臺灣文學,眼裡總帶著光,彷彿可以看見:她和同儕一起走在曙光照

亮的路上,他們希望將路拓得更深更遠,一路上也溫柔澆灌路旁土壤,土地冒出了花,吸引後人前 來隨行。這條路,不難想像會更熱鬧吧!

■ 張俐璇說學姊賴香吟的新書,很具 有傳承臺灣文學的意義。         (楊文卿/拍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2

■ 張俐璇帶領通識課學生參訪文訊雜誌社。 (張俐璇/提供)

課內容。

葉石濤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世代,戰後克

年代復出文壇後,創作 ○

服語言困境,從日文轉以中文創作,雖經歷白 色恐怖牢獄之苦,但六

不輟,舉起文學評論的大旗,一生矢志推動本土

文學。﹁葉老﹂其人其事,完全體現了他的內心

所嚮,張俐璇目睹老師開拓、奠基臺灣文學的身

影,她說,﹁︵因此︶我們這一輩創作者、研究

者,都有點使徒感﹂,希望能將前人事業傳承下 去。

作為教育工作者,張俐璇確實也在杏壇全力

揮灑,推廣臺灣文學,沃養學子。她的授課,帶

領陳璿安重新審視中文文學﹁經典﹂為何;呂奇

典想要投稿文學獎,她傾囊給予意見;她也鑽研

如何將臺灣文學轉化為數位內容,並開設課程,

找來外部資源,和學生合力發想文學桌遊、數位


採訪 ‧ 撰稿/陳冠達 攝影/楊文卿


別怕數學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林惠雯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數學系 專 長 代數幾何、交換代數、環面幾何 教授科目 線性代數、代數、代數幾何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 經 歷 國立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中央大學教學優良獎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傑出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世界華人數學家最佳論文獎(與王金龍和李元斌 共同合作)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27  林惠雯‧別怕數學

深 刻 反 思

至今,林惠雯仍舊時常告誡自己:﹁我當老師,一定不會浪費學生任何一分一秒,讓學生走出教 室時,內心是豐滿的。﹂

為每一次教學賣力表現

相較物理、化學等應用學科,數學可謂所有自然科學 的基礎學問,既是精密的計算工具,也是奠定科學理論背後 邏輯的根基。正因數學本身就是一門要求思維嚴謹的學門, 再加上運算語言的抽象性,墊高數學學習的門檻,而臺灣數 學教育在僵化的升學制度下,淪為追求計算的競爭武器,使 得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心生畏懼,避之唯恐不及。 對此,林惠雯也感同身受,但她相信﹁數學本身並不 可怕,而是人把數學變得可怕。﹂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林惠雯特別注重教學現場的狀態 與氛圍,她興致高昂地說:﹁上課就是要來勁!﹂用劇場來 比喻,每一次教學就像一場演出。當講臺成了舞臺,墨綠色

■ 林惠雯也會教授暑期高中生數學營的課程。   (林惠雯/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6

就拿五年級姊姊的習題來寫,躲在棉被裡徹夜思考如何計算面

惠雯,讓她開始對數學產生興趣和熱情。小學二年級,林惠雯

法很快回答出來。﹂一次又一次的解答,不知不覺中鼓舞了林

我們姊妹一些數學問題,比如雞兔同籠之類的,我好像總有辦

學的啟蒙,林惠雯記得相當清楚:﹁小時候,我嬸嬸很喜歡問

對許多人而言,五歲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然而談到數

為什麼要學習數學?林惠雯給了一套不同的見解:「數學系真正 要學的倒不一定是那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是去想,數學家怎麼研 發出線性代數、微積分這些方法?他們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所未有的成就感。 從此,宏大的志願在她稚嫩的心頭萌芽

成為一位數學老師。 ──

課時間,她會主動講解給其他同學聽,沒想到普獲好評,尤其在數學方面,教學的反饋帶給林惠雯前

我,我會怎麼重新整理這些教材內容?怎麼樣可以講得更有趣?﹂為了驗證自己的設計好不好,在下

當時,七歲的林惠雯坐在講臺下,面對體制內枯燥的教學,感覺無聊的時候常常在想:﹁換作是

積,課業外閱讀的也都是數學相關書籍。

■ 林惠雯說自己稱不上數學天 才型。  (楊文卿/攝影)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29  林惠雯‧別怕數學

我擔心學生沒辦法完全了解,漏了某個東西就會感到不扎 實,所以我講課講得很細。後來我發現,我把所有東西都 用自己的話解釋完了,這樣是不是會限制他們對數學的想 像?﹂ 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讓林惠雯慢慢得出珍貴的結論: ﹁激發學生的原創性,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後來的榮譽 課程中,她漸漸不再小心翼翼地盤點理論細節,而是將那 些值得探究的數學理論化為課堂上的懸念,或者埋進習題 裡,適時提點,讓學生們放膽去猜想,互相交流,挖掘可 能的真理。 ﹁最具原創力大概就是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個階段,我 們應該幫助學生在這段黃金時間投入最有價值的研究。﹂ 彷彿解開一道難題,林惠雯肯定地說:﹁要相信學生!學 生的能力遠遠超越你的想像,你只要讓他們知道哪些事情 很重要,讓他們自己去摸索。只有他們自己去摸索,那些 能力才是他們自己的。﹂

■ 林惠雯和研究團隊正在論證數學問題。            (林惠雯/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8

的黑板作為揮灑的布景,林惠雯用五顏六色的粉筆描繪數學世界的繽紛美麗,期待透過自己的熱忱, 去啟發學生對數學箇中奧秘的興趣。

不過,林惠雯也指出,礙於數學學門的特性,數學教育本來就不容易,尤其當今國高中教材逐

漸刪減證明題、幾何、代數等內容,愈來愈多新生無法適應大學端課程。然而,數學領域仍在繼續發

展,理論與思維不斷推陳出新,背景知識量體持續膨脹,林惠雯也曾經糾結,到底要傳授學生什麼教 材?是銜接中學的內容?還是符合時勢的前衛知識?

﹁以前我教書非常按部就班,所有東西都要設計好,讓學生慢慢吸收,學到所有數學技能。﹂林

惠雯緩緩說道,接著話鋒一轉:﹁到後來這幾年,我一直嘗試把新的數學工具和語言,設計在我的課

程裡面,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數學領域。﹂這樣的轉變,源自人才培育考量。 臺大數學系作為臺灣數學教育界領頭羊,有責任把關 學生的基礎專業,至少要讓學生跟上其他國際競爭者的腳 步,並從中挖掘投入尖端數學研究的後起之秀。近年來, 數學系特別設立榮譽學程,為志在尖端數學研究的學生打 造更精進的課程內容,而林惠雯就包辦了三次榮譽代數課 程。 談及第一屆授課的情境,林惠雯回想:﹁那時候,

■ 林惠雯認為,數學研究最重要的是 原創思維。   (楊文卿/攝影)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31  林惠雯‧別怕數學

這三種能力可以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讓思路更有條理、更有組織,且能廣泛運用於各種工作領域, 在衡量利弊得失時,協助他們做出適當決策。

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生,林惠雯會給予相應的教育目標,但她坦言,任何教育也一定有學生無法

受益或受益較淺的,她要求自己設法降低這類學生數,提升修課品質,確保學生都有收穫。教材安排

上,林惠雯會預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想,揣摩學習過程中可能碰到的障礙,來規劃課程的難易幅度 和節奏,並盡量空出課外輔導時間,解決學生學習困境。 ﹁無論哪一類型學生,我想,教育工作是為了 栽培這些能夠對社會、世界有貢獻的新生代。﹂林

解 決 文 明 生 活 難 題

惠雯說,這是她在教學中深感驕傲的事情。

曼妙數學

我們在數學這門科學中,要學的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數學系真正要學的,倒不一定是那 些技巧性的內容,而是去想,數學家怎麼研發出線 性代數、微積分這些方法?他們解決了什麼樣的問

■ 林惠雯和先生王金龍推廣數學教育,不遺餘力。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30

為三類學生

設 定 適 合 的 教 育 目 標

常年教學下來,林惠雯也觀察到,即便在數學系,也並非所有學 生都對數學積極熱愛。面對興趣、背景、稟賦不盡相同的學生,她嘗 試調整教學方式,給予適當協助。 林惠雯大致歸納出三種類型學生。第一種是對數學擁有強烈熱 情、反應機靈、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生。林惠雯期許這類學生成為數學 領域的研究菁英,如果未來有意願朝尖端數學方向邁進,數學系的榮 譽學程,對這些潛力十足的小將們就是最好的培訓。

技術的評量標準,鼓勵他們思考數學問題的解決邏輯,培養推理、抽象以及分析能力。林惠雯指出,

興趣和志向在其他領域的第三類型學生,林惠雯採取以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方法,跳出專業與計算

電資工程等其他領域,穩固的數學能力才能幫助他們解決應用上的技術難題,在道路上走得更遠。

導論、幾何導論和代數導論,要求他們對這些學科擁有一定的專業水準。等到日後結合物理、財金、

最前沿的數學知識,應讓他們了解實務上常見的運算方法,建立扎實的理論觀念,譬如微積分、分析

第二種類型學生,指的是想進入業界從事研發工作的學生。面對這類學生,林惠雯認為不必傳授

■ 林惠雯的研究室擺放許多數學相關的書籍與論文。            (楊文卿/攝影)


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33  林惠雯‧別怕數學

天生的數學教育家 教書近二十年,二

一七年初,正值林惠雯第三次教授榮譽課 ○

程,她意外發現自己的健康亮起紅燈。距離開學不到兩個禮拜,林 惠雯回憶起當時的心境,憂慮不安的感受依舊鮮明。﹁那一班學生 素質很好,我很擔心恢復需要時間,會來不及回去上課,所以去醫 院的時候,我就直接問醫生:﹃哪一種手術方式最快復原?我就做 那個。﹄﹂ 有朋友勸林惠雯:﹁哎,不值得啦!學生學習慢慢來就好,教 書影響到健康,是不值得的。﹂但林惠雯不這麼想:﹁當我一踏進 教室,開始教課後,整個身體上的疼痛都變得好小,眼前只有黑板 上的教材,以及我的學生。﹂ ﹁看到學生有所成長,是很值得的。﹂林惠雯臉上露出滿足 的笑容。從小時候坐在臺下,到現在站在臺上,林惠雯始終不忘初 心,努力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數學教育家。

■ 第三次榮譽代數課程的修課學生,讓林惠雯最難忘。         (林惠雯/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32

的!﹂

題?﹂林惠雯如此回答。

人類文明的演變其實就是一部曼妙的數學史,從最初開

始懂得計算,發明十進位制,發現圓周率;到了近代,人們開

始結合幾何學與代數學,利用數學符號與嚴謹的推理估算曲面

的變化率,去逼近不規則形狀的面積,而機率論的發展建構了

預測隨機變數的方法,為統計科學奠定數理的基礎。

時至今日,幾乎所有事物都可以透過數學語言來表達,

無論哪一個領域,也都需要靠數學精密地闡釋,甚至大數據、

區塊鏈、量子物理等新興的產業趨勢,也都和數學息息相關,

因為數學學問的理性本質,提供我們各種方法,去解決生活、

工作、社會乃至於人類文明所碰到的各類問題。

耗 Andrew Wiles

費大半生,成功證明待解三百多年的費馬最後定理。林惠雯常常勉勵學生﹁任何困難都有機會克服

的、直線的,或許要利用其他方法,迂迴地去抵達問題的核心。﹂就像英國數學家

用害怕,那些彎彎曲曲的東西,前人都克服了。數學的思維會引導你,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定是簡單

學習數學,經歷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能夠給自己很大的鼓勵。﹁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不

■ 林惠雯曾榮獲二○一八世界華人數學家最佳論文獎。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王心璇 攝影/楊文卿


地理教學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莊振義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專 長 自然地理學、微氣象學、水文氣象學、環境流體 力學 教授科目 自然地理學通論、氣候學及實習、環境資源保育 經理及實習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杜克大學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博士 經 歷 美國環保署大氣科學模式部門Atmospheric Sciences Modeling Division, US EPA/USA NOAA博 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37  莊振義‧地理教學

思 考 自 然 與 人 文

人迥異的教學風格中,莊振義不改

其樂,朝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邁進。

﹁我帶研究生都混合使用這兩

種方式,兩位恩師對我都是很重要

的啟發。﹂莊振義坦言教學特別注

重啟發式思考。他不會給碩士班學

生特定題目,只會指陳老師提供協

助的領域,讓他們從中找到有興趣

的事物,由學生自己擬定大綱,協

助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大學實習課,莊振義帶學生到戶外田野調查,透過觀察一個地理環境,讓學生思考地理學上﹁自

田野調查

要做什麼?﹂這個過程可能跟其他研究不太相同,但他都會讓學生去嘗試,這種思考訓練很重要。

﹁我完全不告訴他們要做什麼,他們自我探索這個議題已經做到哪個程度,哪些還沒做?自己想

■ 與博士班學生王祥恒和森林系久米朋宣老師於坪林設置 觀測儀器時合影。          (莊振義/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36

「地理學很多東西都是跟人接觸的,你必須去了解為什麼發生這 件或那件事情,自己做出判斷。我鼓勵學生努力探索課堂之外的 可能性,這些過程啟示性十足,都會成為你日後人生開花結果的 珍貴養分。」

在二十六年前,莊振義是因分數達標而就讀臺大土木系,如今站在講臺前,他時時鼓勵學生努力 發掘自己的可能性,朝不同面向去學習。

﹁我想了解不同學院看待問題的方式。﹂莊振義分享道,大學時期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當

時臺大僅有八個學院,莊振義與好朋友們一起在每個學院都至少修一門課,即使在本科系表現不算卓

不 下 指 導 棋

兩人的教學風格截然不同,但都 Gabriel Katul

越,他很慶幸擁有這段摸索學習的過程。他認為,當時無特定目的的決定,卻默默影響後來的人生抉 擇與教學歷程。

注重思考邏輯

莊振義說,碩士班指導教授張能復與博士班指導教授

深遠地影響他。張能復是嚴肅、公正的老師,相當重視研究過程的邏輯,而不是只講求漂亮的數據;

僅大他九歲,在研究過程中會互相討論,不下指導棋而是反問學生下一步要怎麼做。在兩 Gabriel Katul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39  莊振義‧地理教學

很多心思規劃自己認為適合學生的東西,但後來從課堂上的表情中

就發現學生不一定懂;當然,與學生的互動仍可了解他們的知識背 景。

﹁教學準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過去我傾向單向傳播,

認為要塞給你這些東西就是對你好,但現在教學會參考學生學習進

度。若學生吸收得很快,我就會塞更多東西;若真的應付不來,我

就放慢步調。﹂他說,後來備課時間占教學比例較之前更低,但學 生反而吸收得更好。

吸 引 滿 級 分 學 生

對的重要任務。﹂莊振義斬釘截鐵地說。

﹁課程設計上,我們希望有延續性、系統性。必修課不是個別老師的事情,而是整個系都必須面

的老師一起努力貢獻。

多時間實作,我對於這樣的模式非常有信心。﹂莊振義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在地理系有一群目標一致

﹁地理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我們一起研究改良教學方法,盡可能以雙向教學方式,並花很

教學新面目

■ 莊振義認為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不斷進修自 己。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38

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關係。 他舉例,大一帶學生到地理學上非常有趣的案例

—﹁ —富 陽 生 態 公 園 ﹂ 與 中 埔 山 地 區 做 考 察 。 學

生透過案例看到,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為什麼會有一座這麼大的公園,它同時涵蓋了高地價︵距離信

義計畫區僅幾條街︶與低地價︵靠近公墓︶的因素,這與人文地理有關;另一方面,這座公園位於臺

北盆地邊緣的南港山系,有其重要的地形、生態和水文特徵,這部分則涉及到自然地理。

大二的氣候學課程,莊振義讓學生蒐集資料,並進行觀察分析。他的課程含有兩大元素,第一個

為﹁分析方法﹂,譬如透過氣象局實際的資料,進行氣象資料的分析計算;第二個則從﹁生活周遭找

案例﹂,比方說,來自臺中的學生,面臨的可能是空汙問題,就要著手蒐集資料,解釋為什麼會發生 空汙問題。把這個生活議題,放到課堂上討論, 同步讓來自其他縣市學生有更深入的認識。 ﹁必修課程與實習課程的重點,就是從生 活周遭找到有趣的問題,一來是學生學習動機較 強,二來是學生會觀察得更深入。﹂莊振義指 出,一個有趣的案例同時解釋人文地理與自然地 理,學生可從中探索地理學的概念。 莊振義不諱言分享,開始當老師時,花費

■ 辦公室裡堆放滿滿量測的用具與儀器。             (楊文卿/攝影)


41  莊振義‧地理教學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就讀。他非常確信這樣的邏輯訓練脈絡,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往後踏入職場,一方面又能提升整個地理

系的課程規劃。 ■ 莊振義與研究室導生們的期末聚餐,上圖是與二○一八年研究生,下圖是 與二○一七年研究生。               (莊振義/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40

大一、大二的地理系學生要先修完基礎理論。大一教學,莊

振義採用﹁議題式思考﹂,他不會丟理論給學生,只就地理現象背

後討論問題,當學生對議題有基礎的了解後,大二的理論課程對他

們來說就比較容易。大三之後,系方針對學生有興趣的課程提供選

修,大四再透過必修課﹁環境資源保育經理﹂,把不同領域的學生 加以整合。

莊振義說:﹁選修領域雖不同,終究都是地理系學生。了解一

個問題時,要從偏人文的經濟、社會因素,以及偏科學的氣候、環

境因素,並非單一脈絡,才會涵蓋不同的思考面向,而這正是地理

學研究很重要的概念。透過漸進式課程設計,學生都能獨立主動去

莊振義表示,這幾年地理系教學面目一新,成果令人欣喜,在招生時也吸引一些滿級分學生申請

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所,對學術一無所知,感謝老師耐心引導,自己現下最大的進步,就是被老師訓練出來的獨立思

生願意討論,老師都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管是研究上的瓶頸還是對前途的迷茫。一年半前她剛上

莊振義指導的碩二研究生邵旻純表示,莊振義對研究、學術飽含熱忱,也很認真負責。﹁只要學

思考問題,甚至挑戰老師,真心想要解決問題,不單只想完成論文或報告,這是很棒的事!﹂

■ 莊振義收到許多學生寫給他的卡片。                 (王心璇/攝影)


啟發學生探索自我

43  莊振義‧地理教學

最後莊振義語重心長地說,科學跟人文其實密不可分。他指出:﹁地理學很多東西都是跟人接觸

■ 熱愛跑馬拉松的莊振義。 (莊振義/提供)

的,你必須去了解為什麼發生這件或那件事情,自己做出判斷。我鼓勵學生努力探索課堂之外的可能 性,這些過程啟示性十足,都會成為你日後人生開花結果的珍貴養分。﹂

■ 平時喜歡騎越野單車的 莊振義認為這是用另一 種方式體驗大自然。 (莊振義/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42

熱愛大自然

生 活 也 實 踐 環 保

除了教學時常往大自然跑,課後的莊振義也是個十足的野外活動愛好者。

﹁平常有在慢跑、騎公路車、爬山健行,也參加三鐵。﹂莊振義笑說,網路上有他被分享越野單

車的演講影片。在山林中騎越野單車,就是在教學之外用另一種方式體驗大自然;上班之前運動能幫

助思考,他總在跑步中想今天要做什麼事,很多新穎創意是在慢跑中得到的。

生活上也實踐環保的莊振義,以前上課、上班都騎機車,但現在改騎單車,平時也都使用環保

勇 敢 探 索 克 服 難 題

筷、環保杯,帶全家人出去玩,盡可能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

不畏壓力

莊振義鼓勵年輕學子努力去探索周遭事物。他說,二十歲是很美好的年紀,應該在課業或是課外 不同領域上,盡可能地嘗試與摸索,克服難題。

他說,以前大學修過很多課,常碰到各種挫折,歸因於進大學之前沒有太多機會預先了解,就像

有些科系的排名雖然很前面,但課程內容卻不一定是這些科系學生喜歡的。不同時代學生的背景不一

樣,所面臨的壓力也不盡相同,目前學校制度下,跨系、雙主修都有很多管道,不管學生能不能學得 好,這些探索都是重要且必要的。


採訪 ‧ 撰稿/趙家薇 攝影/楊文卿


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毛慶生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 專 長 總體經濟學 教授科目 總體經濟學 學 歷 國立政治大學財稅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經濟學家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四度獲獎)


47  毛慶生‧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備課仍是毛慶生不變的習慣。書本內容早已內化到腦海裡,毛慶生說,即使是老鳥,仍須跟著時代

走。教學過程中,也可能會突然發現十年前講錯了某個部分,抑或靈光閃現出更好的講授方式。對他

如 何 問 對 的 問 題

來說,教學相長是最可貴的。

鼓勵學生

﹁上我的課學習曲線很陡﹂,自己改考卷的毛慶生,十分重視學生答題的邏輯與分析,也就是他

?﹂成為毛慶生極力想培養學生的技能,萬仞宮牆身 How to ask the right question

一直掛在嘴邊的經濟直觀。自然科學和社會現象都是複雜的,正確答案並非最重要,他希望訓練學生 懂得思考。因此,﹁

先進,問對問題才會得到好答案。

﹁非誠勿試﹂,經濟系三把刀之一的毛慶生,給自己的課下了這樣的評語。所謂刀,除了內容艱

澀,成績還會當人。經濟系總體經濟學的難度,反映在上下學期選課人數的落差上,一百八十名學生

中,大概有五十名會打退堂鼓。﹁真正想學東西再來!﹂毛慶生都會在學期初撂下這樣的狠話,希望 學生審慎思考學習動機,考量願意付出的努力程度。

毛慶生說,學生上課聽得懂,考試卻往往一塌糊塗,是因為順著老師的邏輯,但自己缺乏消化。

他認為,學生需要把教材整理成一個有邏輯的系統,像條線有頭有尾地圈起來,才算真的內化理解。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46

教總體經濟學已邁入第二十七個年頭,充分

也不忘自嘲。

迎,可能因為我喜歡亂扯吧!﹂眾望所歸之際,

笑著說:﹁我也知道我的課在臺大是蠻受學生歡

已記不清榮獲教學傑出教師的次數,毛慶生

名,甚至還有直接請他簽在手上的。

書、筆記、白紙,在講桌前列隊等著毛慶生簽

慶生口中的小朋友,在交出考卷後,拿著教科

考的課堂上,儘管被題目難得七葷八素,這些毛

毛慶生開朗的聲音傳來。六月末總體經濟學期末

﹁現在小朋友都超可愛,都是我的粉絲!﹂

毛慶生的課堂,學生可以選擇和老師對賭,賭贏了,不計期中考 分數;賭輸了,期末考成績打九折。這是對賭失敗的成本,也正 巧完美體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理性選擇行為,風險與報酬總是相伴 而生的。 ■ 毛慶生出席貨幣與金融政策研討會。    (毛慶生/提供)


49  毛慶生‧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學生常在第一次期中考鎩羽而歸,憂心忡忡地計算著成績是否能安然過關,對此,毛慶生提供了

學生另一個選擇,若期末考分數能達到班上前百分之十,或有明顯的進步,就能不計期中考成績,依 其較佳的期末考計算分數。

這便是毛慶生課堂上特別的對賭制度,他童心未泯地說:﹁既然是賭博,那當然有成本。﹂期末

學可看作工具,方程式的經

用數學的方式來佐證它,數

經濟學的想法引導我們如何

用數學去證明經濟學,而是

毛慶生說,其實不是

人,請慎選毛慶生的課﹂。

一色是告誡,﹁數學不好的

點開教學評價文,清

考分數九折是對賭失敗的成本,也正巧完美地體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的理性選擇行為,風險與報酬總是 相伴而生的。

「學好經濟學,數學要很好?」 ■ 與學生分享經濟學的直觀與背後的故事, 毛慶生永遠樂此不疲。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48

臺大學生常害怕問愚蠢的問題,﹁我鼓勵學生 發問﹂毛慶生說,很多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問問

,我都歡迎

題有助老師了解學生的疑惑,並為學生指點迷津。 ﹁不只是經濟學,人生、愛情

學生來敲我辦公室的門。﹂毛慶生打趣地說,乍看 可能覺得他道貌岸然,久而久之,學生們都會漸漸

大 於 正 確 答 案

發現,老師容易親近,而且毫無架子。

邏輯思考

至於學生最在意的分數,﹁錯得有道理的話, 我還是會給分。﹂雖然絕對分數不見得理想,毛慶 生都會予以調整:﹁考試的鑑別度才是關鍵,學生 應該關注自己的相對排序。﹂毛慶生透露,過去幾 年為節省閱卷時間,他將以往全部分析題,改為八 成選擇題,但仍需簡單的邏輯闡述。

■ 毛慶生十分歡迎學生發問,笑口常開的他毫無架子。        (楊文卿/攝影)


51  毛慶生‧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每堂課都是一場感染學生的 show

健談的毛慶生曾是個一上臺就會口吃的人。剛從美

國回來,首次上課的緊張感,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教學

於他是個療癒的過程。儘管做了無數次心理建設,神奇的

是,當他感受到臺下的人願意聆聽並接受他所傳達的內容 時,口吃就不藥而癒了。

毛慶生認為教學某種程度上雜揉了個人化經驗,談起

大學聯考數學十七分的慘痛往事,他常以親身例子鼓勵學

輯分析與思考。每次上課都像是一場帶領學生進入浩瀚的經濟世界的大

,讓他十分享受。 show

對毛慶生來說,臺大學生的特別,不在通過層層篩選的天資聰穎,而是能夠接受相對抽象的邏

力,學生自然而然被吸引,很難不被感動。

不單指唱作俱佳的脫口秀,而是讓學生了解老師對學科的喜愛,並真誠想傳達給學生。一旦散發出感染

而教學成功的關鍵,毛慶生說,一是專業,二是熱情。具備專業知識是必須的,而所謂熱情,並

生,﹁毛老師都可以念了,你一定可以!﹂

■ 毛慶生用真誠的態度與學生交流 時事意見,刺激大腦思考。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50

Robert Lucas 影 Jr.響很深,他也常對學生耳提面命,長篇

濟意義固然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原始的經濟直觀,若囿於數學,便可惜流於表面了。 毛慶生受一九九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論文底下必有複雜的數學推導,臺灣學生容易在某個算式卡關後,心生畏懼,便無法繼續前進。他認

為,不管是文字和數學符號,重點都是經濟學背後的故事脈絡,跳過不懂處無妨,建議學生先嘗試讀

懂論文中想闡述的重點,再回過頭看數學證明,或許任督二脈就能瞬間打通了。

不斷的思考是面對經濟學的不二法門,毛慶生對自己的習題十分自豪。他自謙不是很會念書,身

為過來人,深知學生的瓶頸在哪,雖然考題不簡單,但他強調,絕不是故意為難,每道題目都別有深

意,直指靶心。而關於課後複習,比起單兵戰鬥,他更希望學生組成讀書會,彼此切磋討論,激盪出 的化學作用往往出乎意料的強。

不點名,不禁止電子產品,沒有任何上課規定,﹁會來上課的就是會來,而來了大部分都是想認

真上課的人。﹂毛慶生說自己的課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恍神十秒,就可能無法跟上了。

話匣子一打開,講臺上的毛慶生,在學生眼裡,活躍得像個少年郎,光芒四射。毛慶生會在課

堂補充時事,結合實務與理論;他笑說,常常天馬行空地岔出話題,還得請學生適時提醒進度,拉 回課堂正題。


53  毛慶生‧經濟學背後的專業與熱情

新學期開了兩門課,毛慶生相信自己仍可造福年輕學子,對他而言,教書是自在舒服的,傳達

自己喜愛的東西給學生是開心的。他豁達地補充:﹁如果你喜歡我來上我的課,我會很快樂!﹂退 而不休的他,打算繼續出版經濟學專書,與學生們同行。

■ 退休後轉為兼任教授的毛慶生,持續享 受教學的快樂。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52

理性與感性

平 衡 與 沉 澱

毛慶生對臺灣習見的脊椎式思考方式頗有微詞,希望臺大學生能用大腦思考,也期望未來公共 政策,能夠摒除顏色和立場,建構出理性的討論空間。

早期,他是這樣跟學生說的:﹁你要用理性來冷眼觀察世界,但是要用感性和熱情來擁抱世

界。﹂人生在世,不會只有經濟分析,將來有太多事情可做,要能在理性與感性間求取平衡。

近五年社會變動頻繁劇烈,毛慶生換了另一種說法:﹁你要用理性的分析來沉澱理想與感

性。﹂大學生來日方長,若生活只剩正經八百的分析,缺少情感,世界就不那麼美好,但在追尋理

我 會 很 快 樂

想的同時,仍應不忘理性。﹁我尊重小朋友們的理想與真實感受﹂,小朋友是他對大學部孩子的暱 稱。

如果你喜歡我來上我的課

修課的人來自不同系所,毛慶生坦言,不可能期待每個學生都成為經濟學家,他給自己立下的

目標是,如果每年有一成學生被他的熱情感染,並從課堂帶回需要的東西,他就很滿足了。

年初入手新的單眼相機,暑假剛去了一趟東京,攝影是毛慶生的新近嗜好,主要都是拍攝家 人,﹁把太太拍漂亮一點就行﹂,不改幽默,他笑得燦爛。


採訪 ‧ 撰稿/那滈 攝影/楊文卿


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周嘉辰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專 長 比較政治、勞動與社會政策、威權主義、中國大陸政治 教授科目 國 家發展理論與政策、中國大陸與世界政治、當代中國 政治與經濟發展、比較政治與中國研究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經 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57  周嘉辰‧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周嘉辰說,留美影響她的學術觀念十分深遠,促發了她對﹁事件是怎麼發生、為什麼發生﹂

的興趣,她也逐漸將研究領域轉向經驗研究、比較政治,並埋首於各種實際案例、訪談、統計資 料,她開始要求自己﹁知識要兼具深度與廣度﹂。

她說:﹁美國的老師每週可能給你數百至一千頁的指定閱讀;而博士班二年級就有許多自己

專業外的課程要當教學助理。﹂前者讓她在高強度的閱讀量下訓練了抗壓性,後者讓她能時常跳 出自己研究領域,多從其他角度看﹁社會科學﹂這個大學門。

周嘉辰的教學方法同樣受留學經驗影響。她在美國擔任教學助理時,發現美國教授都只上大

堂課,其他從小組討論到批改作業都交給教學助理,然而大堂課常出現非社會科學院學生,為顧 及這些學生,她試著用更淺白的方式 轉譯知識,同時還要帶領約十五個學 生參與討論。 她笑說那是個讓她教學教出興 趣的時期:﹁社會科學的博班重視 實務,這就是個訓練未來教書、做 研究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尋求真 理﹄。﹂

■ 周嘉辰用追根究柢的精神,讓學生清楚 看到問題的「實然」面。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56

周嘉辰說,自己擅長的「中國研究」本身就是「區域性學科」, 她不能只用自己過去所學的「政治」單一領域來剖析中國大陸, 而是要從經濟、政治、法律、歷史多方切入。 周嘉辰總愛問學生﹁為什麼﹂。

她相信,唯有把﹁反思﹂時刻應用在生活中,才能看見更多事情的實然面。她不但用﹁為什

各領域超過七個教授合開的課程,讓國發所成為﹁整合社會科學院各專業﹂的

麼﹂教育大學部學生,自己也不斷反思大學部教學經驗,以優化國發所課程。她甚至獨創了由政 治、法律、社會 實驗室。

從「應然」踏入「實然」

周嘉辰大學時就讀政治系,主修女性主義與政治思想。大學畢業後她卻發現,自己的領域

幾乎都停留在﹁應然面﹂,也就是﹁告訴社會應該怎麼做﹂。然而周嘉辰卻對﹁實然面﹂更有興

趣:﹁女性主義希望改變社會,政治思想希望達成某種理想。但我期許自己認識社會更深後再談這 些。﹂因此她決定赴美攻讀博士。


59  周嘉辰‧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要有明確的中心思想。﹂而周嘉辰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學生把觀點、意識形態 建立在事實之上,同時也要多問﹁為什麼﹂。

從問「為什麼」開始培養「反思」

周嘉辰愛問﹁為什麼﹂,其實與她從學生們身上看到的特質有關。她常說,當今學生並不缺乏

投入社會的熱情,從社運、社區研究、關心長照可看出,但重要的是,學生應該掌握事實。而學生

該掌握的不只是臺灣社會的事實,也包括國際社會,她自己專精於比較政治學即立基於此。﹁用比

較的角度更能找到﹃觀察事實指標﹄。例如:怎麼看一個國家﹃分權﹄還是﹃中央集權﹄?看財政 預算分配,看司法制度,還是行政制度?﹂

透過比較,她能夠持續地問﹁為什麼﹂,從而刺激學生反思:﹁我問他們﹃威權制度﹄如何定

義?是看國家社會關係、領導人產生方式嗎?各方的界定本不一,但怎麼拆解這些類目,讓自己的

標準前後一致,就是重點所在。﹂周嘉辰幾乎不給學生答案,只因老師就是一個督促學生不要停止

思考的角色,更清晰的邏輯和判斷力,是靠每個人自己想明白的,而不是教出來的。

周嘉辰笑說,並非只有遇到社會時事才問為什麼,而應隨時隨地反思。她曾信手捻來地問學

生:為什麼會﹁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並進一步要學生去思考當中的因果關係、連結﹁吃不到葡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58

教出興趣後就回不去了

剛回臺的周嘉辰進入政大國際關係中心做研究,但待沒多久就又想教學了。她虧自己說,在美

國教學成習後,發現自己是很需要學生的人,唯有與學生互動才能刺激她不斷成長。﹁教學逼著我

緊追著最新的時事跑,也讓我必須持續擴充視野,即便是教﹃中國醫療﹄,我也要從社會福利、勞 工抗爭講起,讓脈絡綱舉目張。﹂

跟學生討論問題時,她可以從學生未臻成熟的觀點上看到大學時期的自己;或從學生獨有的看

﹂︵主席︶的角色,以類似主持 moderator

﹁做自己是保留教學風格,而不是立場鮮明。老師不

色,很﹁做自己﹂,這培養了她對教學方式的自信:

此外,她發現社科院的老師幾乎都很有個人特

以此形式上課。

研討會的形式開放學生自由發言、交叉討論,她總是

可以是﹁

周嘉辰認為,老師課堂教學不一定要上對下,也

法上找到更多思考角度。她感動地說,甚至只是看到年輕人求知的眼睛、聽到新事物的滿足表情, 就會覺得教學值得。 ■ 周嘉辰總把課程變成研討會,開 放學生自由發言、交叉討論。         (楊文卿/攝影)


61  周嘉辰‧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到的不一樣﹂,讓她頗有成就感,也樂見學生能從課堂帶走東西。 Google

論。她因此更知道學生的世界觀,形成良性循環,能持續優化上課內容。學生們的﹁大開眼界﹂發 現﹁與自己

﹂,周嘉辰說,這犯的就是因果關係和﹁只見到自己﹂的錯

周嘉辰發現,大學部學生寫課堂報告時,通病是看事情角度狹隘。他們會在報告指出:﹁臺 灣發生什麼事,所以中國大陸如何

誤。周嘉辰總會苦口婆心跟學生強調,我們生活中的﹁臺灣經驗﹂非常寶貴,對中國大陸影響也很 大,但臺灣不是全世界,北京也不可能只把眼界放在臺灣。她說,大 學生們至少有這層認知後,分析時事的格局就能拉高,這堂課的目標 也就達成了。 周嘉辰從大學部的課堂心得,鍛鍊教學能力不斷成長,她將這些 備課經驗運用在國發所教學,也有另一層收穫。她發現,即使研究生 也常常畫地自限,例如在國家發展上,只關心中、美、英幾個直觀上 最有名的傳統列強;因此,她時常更新各種國家能力排比資料,並分 享給學生,也把透明國際、世界銀行、卡內基基金會等單位發表的資

發布新聞時,注意其背後隱含的特定立場。 NGO

料納入教材,以此豐富學生觀察事實的角度,並要學生在課堂討論各 國、各種

■ 周嘉辰把教大學部的經驗,當成是教學能力成長的機會, 並藉此優化國發所課程。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60

萄﹂跟﹁說葡萄酸﹂存在的 中間機制。她說,先有吃不 到的葡萄,再來有一個相對 剝奪感的心理,才會有說葡 萄酸的行為反應。若什麼事 都能追溯下去,看到背後深 層的結構性問題,才能在對 社會議題下注解時,做出正 確判斷。

給大學生認識世界的興趣

給 研 究 生 透 析 時 事 的 工 具

許多學生都在課程中發現,中國的真實面貌和多數報章雜誌報導的內容並不同,紛紛來找她討

界﹂,要讓大家覺得有趣,就要看看圖表、看看好玩的資料,或是放映短片,刺激大家提出想法。

導人、政治局、文革等簡史和現狀。周嘉辰說,中國大陸的事務在當代學生眼中,像﹁另一個世

周嘉辰在臺大也開授中國研究通識課程,她常常從學生知識範圍內講起,先介紹中共國家領

■ 周嘉辰喜歡一直刺激學生思考,因為更清晰的 邏輯和判斷力,是自己思考明白的,而不是教 出來的。         (楊文卿/攝影)


63  周嘉辰‧愛問「為什麼」的多元教學推手

在這些緊密的交流下,國發所成為一個跨國、跨學科,並能包容多元文化的大家庭。周嘉辰

笑道,社會科學本身就是建立在對話上的,學生與老師也是教學相長的良性關係,師生們甚至常常

相互分享、介紹,幫助對方找到來自國家發展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及各種非官方組織的學術資 源,乃至工作與實習機會。

周嘉辰強調,國發所除了交相學習、拓展人脈,最重要是要帶給學生思考的素養,而不僅僅是

個職訓所。未來,他們更會循循善誘,為每個學生培養出分析時事的獨特能力。她語重心長地說:

﹁國發是很廣的領域,學習時不一定聚焦在某個專業,但我要讓學生把更多﹃為什麼﹄帶回去,這 種精神去到哪個地方、在人生哪個階段都管用!﹂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62

國發所是小社科院

卻 像 個 大 家 庭

周嘉辰說,國發專業可貴之處在於﹁跨學科﹂;在她看來,國發所就像一個迷你社科院,必須 持續融合多方專業、多元觀點,才能彰顯此領域的重要性。

為了撮合各個專業,周嘉辰特別開授一些英語授課課程,並鼓勵臺灣學生選修。這些課程常吸

引歐美學生,除了讓學生能多結交異國朋友,還能多聽他人分享異國文化。﹁許多外國交換生是來

聽亞洲學生觀點的,雖然他們對中國與兩岸事務,也總有不同看法,即使有些屬於刻板印象,仍是 值得參考借鏡的。﹂

為讓學生更認識國發領域,周嘉辰這幾年在所上發起﹁國家發展研討專題﹂課程。她特別召集

不同領域的國發所教授一起來授課,曾推出包括社會學、歷史、哲學等一次七位老師共同負責的課

程,每位老師每週都要來現場參與課堂,不但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專業領域,也提供教師與教師之間 跨學科交流。

周嘉辰說,自己擅長的﹁中國研究﹂本身就是﹁區域性學科﹂,她不能只用自己過去所學的

﹁政治﹂單一領域來剖析中國大陸,而是要從經濟、政治、法律、歷史多方切入。因此,她很能體 會國發所師生迫切需要涉獵多元領域。


採訪 ‧ 撰文/張如嫻 攝影/楊文卿


從教室到實驗室  激發醫學好奇心 楊鎧鍵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 專 長 藥理學、心臟及一般內科學、基因體學 教授科目 藥 理學、醫學新知專題討論、幹細胞轉譯醫學研究、 全球生物醫學觀點 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 學 歷 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USTL)分子基因暨基因體 學博士 經 歷 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 義大醫院心臟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暨主治醫師 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布朗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榮譽紀事 姜必寧青年優秀心臟論文獎 臺大醫學院北美校友會最佳基礎教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二度獲獎)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青年醫師研究獎首獎 財團法人青杏醫學文教基金會青杏醫學獎 李鎮源院長紀念醫學獎 臺大醫院傑出研究獎年輕優秀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激發醫學好奇心

67  楊鎧鍵‧從教室到實驗室

兩度當學生

理 解 學 生 需 求

懷抱著對研究的熱愛,楊鎧鍵五年前學成歸國回到母 校任職,談起投入教職的心路歷程,他總能滔滔不絕。 臺大畢業後,楊鎧鍵在臺大醫院完成內科及心臟內科 專科訓練,並在義大醫院擔任兩年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累 積不少臨床經驗後,楊鎧鍵深感自己在基礎研究中的訓練 不足,決定前往美國進修。楊鎧鍵說:﹁到美國讀博士, 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折,它讓我脫離臨床醫師身分, 重做學生,過了幾年留學生單純的生活,如今我更能體會 學生想在課堂上獲得什麼。﹂ ﹁教學的本質就是去思考如何傳遞知識,讓學生接 受、理解與應用,這才是最重要的。﹂楊鎧鍵每句話都透 露出﹁以學生為出發點﹂的教學理念,站在學生立場思 考,了解他們對老師的期待。﹁我常會想像身為學生,希 望聽到什麼知識,怎樣才能讓我學會?﹂初入教職,更能

■ 楊鎧鍵嘗試理解學生心 ■ 楊鎧鍵身兼多職,更是兩個孩子的爸。  (楊文卿/攝影) 理,找出最佳教學方 法。(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66

象。

宏亮的聲音,是許多人對楊鎧鍵的第一印

介紹實驗室環境,有條不紊的思緒,清澈

稱為﹁臺大藥理男神﹂的他,神采奕奕地

楊鎧鍵與學生的好感情一覽無遺。被學生

力,小小辦公室門上貼滿指導學生照片,

一踏進實驗室,便能感受到充沛活

「我不是要拿我研究的東西去教學生,而是希望傳承那份科學精 神。」楊鎧鍵學識淵博又具親和力,許多學生成為他的粉絲,為 他創建粉絲專頁。

遞知識,讓學生真正吸收,不管用什麼方式。﹂

他掛著一貫的笑容,說起教學理念,眼裡閃爍堅定的神情,﹁我覺得一個好老師是能夠有效率地傳

歷豐富耀眼,獲獎無數,但他十分謙和,﹁教學不是為了得獎,而是希望學生能真正學到東西。﹂

從臺大醫學系畢業,出國留學,到身兼臺大醫學系副教授與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楊鎧鍵的學經

■ 楊鎧鍵實驗室貼滿學生照片,師生 感情深厚。    (楊文卿/攝影)


激發醫學好奇心

69  楊鎧鍵‧從教室到實驗室

希望他們知道,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以後還會面對國考,回到臨床更必須對病人負責。﹂ 活用知識才能將知識長存記憶,學生不僅有效吸收,也能夠隨時應用。

除了傳授臨床經驗,楊鎧鍵會把專業知識結合時事與流行話題,用年輕人熟悉的語言教學,讓

出入,楊鎧鍵會在課後與同僚討論協調,查閱研究文

醫學院課程不乏多位老師共同教授,難免講法有

課堂中或課後,他總是全力以赴,展現熱忱。

鍵認真的教學,學生們一致給予好評。無論是課前、

準備練習題讓我們思考,而不是講完就沒了。﹂楊鎧

﹁老師都會彙整多本書的內容,自己整理成圖表,還

的備課功夫,修過﹁藥理學﹂的學生對他讚譽有加,

翻開一頁頁詳細精美的講義,便能看出楊鎧鍵

︵鎧鍵︶的課,所以要去上。﹂學生給予的回饋讓楊鎧 KC

課堂充滿生氣,座無虛席。談到學生,楊鎧鍵難掩愉悅的神情說:﹁有次我太太在路上聽到兩個學 生談論今天怎麼不蹺課,其中一位說是

讓 人 如 坐 穩 健 快 艇

鍵充滿動力,每一次上課都更加用心。

教學功夫

■ 楊鎧鍵研究室的白板上寫著滿滿的教學筆 記。         (張如嫻/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68

同理學生的心態和思維,他笑說:﹁在美國待了七年,剛回來臺大教書時,我常常以為自己還是學

喚 起 課 堂 共 鳴

,所以我必須不斷訓練 scientific presentation

事中的病人發生什麼事、用了什麼藥治療,就會專心聽講。﹁我

生。每次發現學生分心時,他就講故事讓學生回神,學生好奇故

他還喜歡在課堂說故事,將臨床經驗與藥理知識分享給學

合戲劇內容,幫助學生快速記憶。

戲劇情節喚起學生的共鳴,將生硬複雜、專業度高的科學知識結

表達力,讓別人輕易聽懂我的研究。﹂愛好影劇的他,不時引用

﹁在美國經常要做

練,讓他能夠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轉譯知識,清楚傳達給學生:

式其實很難讓學生真正吸收。﹂他很感謝讀博士所受的嚴格訓

前當醫師教學生,經常把書本丟給他們,讓他們去背,但這個方

國外接受的訓練,讓楊鎧鍵意識到過去教學上的問題。﹁以

善用戲劇

拉近了師生距離。

生!﹂他把這段求學經歷轉化成教學上的優勢,轉化成學生能聽懂的語言,不但獲得學生青睞,也 ■ 楊鎧鍵理解學生需求,十分受青睞。           (楊鎧鍵/提供)


激發醫學好奇心

71  楊鎧鍵‧從教室到實驗室

學生曾意軒說:﹁老師常跟大家聊天、喝咖 啡,分享經驗,他會先了解我們的興趣,然後 給予建設性意見,老師是個有條理的人,卻一 點也不嚴肅。﹂楊鎧鍵學識淵博又具親和力, 許多學生成為粉絲,為他創建粉絲專頁,然而 人氣高漲,但他依舊保持謙遜,認真帶學生做 研究。﹁每天實驗都會遇到困難,這是一個磨 練的過程,老師的工作就是減少學生走冤枉 路、陪伴他們度過撞牆期。﹂

持 續 發 光 發 熱

楊鎧鍵開的課程大多與個人研究沒有直接關聯,但他認為教學與研究的科學精神是一樣的,

引領理想

老師就會傾力相助,我覺得這給我們很大的研究動力。﹂曾意軒語帶感激地說著。

他便會盡力尋找資源,讓學生全力發揮。﹁老師從不設限,任何實驗規劃只要能拿出證據說服他,

楊鎧鍵每週都和學生開會,討論各自的實驗進度,也經常鼓勵他們多做嘗試,只要有可行性,

■ 楊鎧鍵扮演實驗室大家長,給學生許多幫助。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70

獻,再向學生說明正確知識。﹁這個年代資訊取得很容易,老師應該協助過濾,傳遞新知。﹂醫學

院屬於知識密度高且高度專業的學習場域,學生未來面對的是病人生命,不允許任何懈怠,因此楊

鎧鍵以身作則,抱持負責的教學態度,滿足學生需求。希望學生能融會貫通,重要概念他總會再三 解釋,直到所有人都理解。

兼具﹁老師﹂和﹁醫師﹂雙重身分的他,為學生解答﹁疑難雜症﹂樂此不疲,﹁因為課程性質

跟疾病與藥物治療相關,很多同學會拿自己或親友的醫療問題來找我討論,我很樂意解惑。﹂楊鎧 鍵從不吝於分享,在學生心中立下優良教師的典範。

﹁每次上完課仍然神清氣爽、對知識充滿好奇,我很享受這種上課方式,就像乘坐一艘穩健的

陪 伴 度 過 撞 牆 期

快艇,有效率抵達目的地。﹂一封學生寄給楊鎧鍵的感謝信,如此寫著。

亦師亦友

除了課堂教學,楊鎧鍵也指導實驗室中十位研究生,學生數量多,小小實驗室顯得格外熱鬧。

他形容實驗室就像另一個家,大家每天在一起,經常聚餐、出遊,遇到困難時相互討論、扶持。楊 鎧鍵就是實驗室的大家長,帶領學生在科學的汪洋闖蕩。

楊鎧鍵經常與學生們暢談生涯規劃,他不只是學生的好老師,更是理解他們的好朋友,碩士班


激發醫學好奇心

73  楊鎧鍵‧從教室到實驗室

的課堂上,我想像自己是一位短劇演員,用師長教給我的精神,演一場教授藥理的戲,讓學生在聽

完戲之後,會記得攸關專業訓練的藥理知識。﹂教學資歷不算深,楊鎧鍵憑著熱忱與努力贏得學生

的心,對他來說,教學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引領學子在科學世界裡,理解生命的奧妙與珍貴,並帶 著這份理想,持續發光發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72

■ 楊鎧鍵具親和力,許多學生成為他的粉絲。             (楊文卿/攝影)

﹁我不是要拿我研究的東西去教學生,而是希望傳

承那份科學精神。﹂對研究的熱愛使楊鎧鍵毫不猶

豫踏上教書之路,並將這份熱忱傳遞下去。

除了醫師與老師,他也喜歡當科學家:﹁跟

醫師的訓練不太一樣,科學家是去問問題、提出假

說和尋找新的解決方式,從未知裡尋找脈絡,例如

某個疾病會導致某種現象,科學家得找出中間的病

理和分子機轉,並開發新型治療藥物或治療策略從

中介入,尋求解決問題。﹂﹁醫師跟科學家的角色

結合之後,藉由臨床觀察,找到目前沒有的解決方

法,讓疾病有機會被治療,這就是研究的目的,也

是醫師科學家的價值。﹂楊鎧鍵致力造福人群、回

一七年楊鎧鍵榮獲臺大醫學院北美校友基 ○

饋社會,這是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自己的期 許。 二

金會﹁最佳基礎教師獎﹂時說了一段感言:﹁藥理


採訪 ‧ 撰稿/羊敏丹 攝影/楊文卿


風和威士忌  杏林「精神」標竿 廖士程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精神科 專 長 心身醫學、精神藥物治療學、精神疾病流行病學、 自殺學 教授科目 醫學心理學、臨床醫療總論(醫病溝通)、精神醫 學、精神科臨床藥理學 、精神科臨床見實習 學 歷 臺 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 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衛生福利部委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執行長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 現 職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教學優異獎 北美臺大醫學院校友基金會最佳主治醫師獎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優良導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杏林「精神」標竿

77  廖士程‧風和威士忌

手臂的距離、九十度的角度、身體微微前傾﹂,單是醫師問診時面

對病人的姿態,廖士程講起來有著相聲般的渲染力,說學逗唱,像

一陣暖風吹過,掀動臺下熱絡氣氛,滿室哄然笑起。

廖士程幽默、風趣,很有講臺魅力,目前是臺大醫院精神科主

治醫師的陳宜明,提起對老師的第一印象,眨眼補充,廖士程年輕

時﹁風流瀟灑﹂,是個博覽群書、騎野狼機車的文青。

結 緣 心 身 醫 學

咦,這個文藝青年,如何走向精神科的學習之路呢?白袍故事 且從當兵說起。

二十二年白袍生涯

﹁後來才領悟,他透過那個疼痛在懷念父親,也在懲罰自己。﹂廖士程說,部隊同袍查不出

發現這名同袍的父親原來死於胃癌。

奔喪;身為醫官的廖士程,隱約覺得這個困擾或許與其胃疾有關,因此開始固定與同袍晤談,才

痛,胃鏡檢查也照不出病癥。直到某天,同袍提及父親過世,他卻因重要差勤任務無法及時回家

廖士程服役時,軍中一名責任感非常強的同袍飽受胃痛之苦,怎麼求醫吃藥,都無法減輕疼

■ 廖士程於PGY職前訓演講,風趣幽默。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76

七室裡,廖士程的辦公桌面向敞 ○

廖士程說:「醫學教育,並不止於知識的傳遞,它其實是一種態 度,和某些很微妙的技術、技巧,它需要一個典範學習。」師長 的身教如風,同儕則是越陳越香的威士忌,他不覺濡染了杏林精 神,如今也成為學生眼望的標竿。 臺大醫院精神科大樓六

亮窗戶,午後從屋內往窗外看,視野明透遼闊。時值八月,臺

北吹起南風,薰薰吹過,比樓房低矮一大截的群樹,枝葉便如 淺浪般陣陣搖曳。

廖士程是南國出生的孩子。他的父親是臺大社工系已故名

譽教授廖榮利,當時在高雄療養院︵今凱旋醫院︶擔任社會服

務室主任,他咿呀學語跟在父親背後,﹁兩歲以前是在精神病

八學年新進 ○

︵ PGY

︶醫師職前訓的講臺上,對著 Post-Graduate Year

身材高大的廖士程,穿起白袍自帶威嚴,但他表情靈動,語氣隨講課內容而頓挫起伏。﹁一個

臺下一雙雙青春炯亮的眼睛,分享臨床服務可能遇到的醫療溝通與工作壓力。

在,他正站在臺大醫學院一

他從南方的充沛陽光裡走來,一眨眼四十多年過去,成為臺大醫院精神科的﹁廖醫師﹂。現

院度過的﹂。日後一家北遷,廖士程的腦袋裡還留有印子,模糊記著精神病院的人事光景。

■ 兩歲的廖士程與父親臺大社工系已故 名譽教授廖榮利合影。          (廖士程/提供)


杏林「精神」標竿

79  廖士程‧風和威士忌

縮、像小孩般在地上打滾的成年病患,只因聽到李教授輕聲問 ﹁長大很辛苦喔?﹂就靜定下來,時光無語。一旁廖士程感受 到李教授對於人內在精神動力的敏銳觸覺,並認為這是精神科 醫師所需具備的能力。恩師風範成為心中定錨,讓他確定了前 進方向。 第二道風景是凌晨四點第一年住院醫師的第一張急診照會 單。廖士程和當時已經是總住院醫師的劉智民學長,看診一名 藥劑成癮的病人,他看著學長足足花了一個小時安撫、說服病 人不要注射上癮藥劑。夜很深,廖士程心卻很熱,﹁那一個小 時內,已經將我們這個行業是怎麼做事情的樣子,烙印在我心 中了。﹂他記住師兄身上的那一份白袍使命。

, modeling

廖士程說,﹁醫學教育,並不止於知識的傳遞,它其實 是一種態度,和某些很微妙的技術、技巧,它需要

需要一個典範學習。﹂而師長身教如風,杏林精神不覺濡染了 他,他也成為學生眼望的標竿、口中那位﹁全心全意投入﹂的 醫師。

■ 恩師李明濱教授(左三)榮退時,學生們致贈「一代宗師」匾額。   (廖士程/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78

病因的胃痛,其實就是心身醫學裡經常處理的功能性身體抱怨。而當時,透過訴說無法奔喪的遺憾 後,這名同袍不舒服的症狀居然也就部分緩解了。

學 長 示 範 使 命

授用一句話打動病患的查房經驗。原先行為退

路上第一道風景,定格在恩師李明濱教

恩師打開風景

長濡染,同儕扶持,點點滴滴累積而得。

的師徒制教育,而沿途的風景與收穫,皆受師

已二十二年,廖士程說為他引路的,是醫學院

白袍生涯,由個人動念開始,踏行至今也

門下,學習當一名精神科醫師。

此他決定投入當時國內心身醫學權威李明濱教授

適,這與精神科裡心身醫學的研究旨趣相符,因

來透過貼近一個人的內心困擾,能解除身體的不

這個事件說大不大,卻是廖士程退伍後選擇精神科的近因。他想起自幼父親的叮嚀,深刻意識到原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合影。(廖士程/提供)


杏林「精神」標竿

81  廖士程‧風和威士忌

三頭六臂的他,如何一肩擔起這些職責?他只說,憂鬱症多是人與環境互動下的結果,本來就是心 身醫學裡重要的研究領域。

他說來淡然,但問起近十年投入的憂鬱症防治工作,他侃侃分享心得。首先,憂鬱症防治必須

從以人為本的人道關懷出發,展現專業能力,進而連結相關資源,形成健全網絡;再來,精神疾病

的汙名化現象普遍,憂鬱症、自殺尤其嚴重,讓飽受困擾的個體不敢求助,所以去汙名化是重要關

鍵;最後,作為人道體系服務的一分子,要提升敏感度,感知病人需求,進而為他們撐起安心的網 絡。

帶領學生看見工作背後的意義

這幾年來,他嘗試將防治心得安插進學院教育裡。這部分的學習,屬於醫學人文教育範疇,人

文素養又非一蹴可幾,廖士程在臺大醫學系大二和大四的課程,以及大六的醫院見習,都有授課時

數;他追隨李明濱教授指引的方向,構築了一套教學脈絡,將人文素養的概念與實作,安排在醫學 生六年的課程中。

他比喻,就像在學生心裡埋下種子,分享資訊,指引方向,再待他們在日後專業生涯裡,不斷 學習精進,讓人文涵養的小苗成長茁壯,開花結果。

說起教學,他語氣溫柔,充滿耐心,課堂如此,臨床指導更是如此。廖士程曾經教導陳宜明流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80

全心防治憂鬱症

門 診 可 達 一 二

號 ○ 號, ○

陳 宜 明 說 , 住 院 醫 師 一 天 看 診 三 、四 十 人 , 看 到 下 午 一 、 兩點就幾乎吃不消。但廖士程一天的門診可以排到一二

從 早 上 九 點 , 看 診 到 晚 上 七 、八 點 。 離 開 診 間 , 他 還 堅 持 去 病 房查房,耐心與學生討論患者病況,給予提點。 廖士程一天行程滿滿,連便當都吃得跟外科醫師一樣快, 然而待人不改風趣細心。廖士程的學生,臺大醫院精神科住院 醫師李律恩說,病人很喜歡廖士程,﹁廖醫師一來,他們就眉 開眼笑。﹂廖士程也是學生的定心丸,陳宜明說醫院裡的壓 力、張力很大,廖老師堅持查房,分享病人觀察,對經驗較少 的住院醫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 廖士程在心身醫學領域上的全心全意,還體現在憂鬱症的 研究與防治工作上;他是國內知名憂鬱症專家,甫從臺灣憂鬱 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一職卸任,仍身兼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 事,以及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外人好奇無

■ 廖士程認為,憂鬱症防治很重要的是從以人為本的人道關懷 ■ 南非籍交換學生送給廖士 程當地特產的彩繪鴕鳥蛋。 出發,展現專業,連結資源,構築網絡。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杏林「精神」標竿

83  廖士程‧風和威士忌

維持醫病界線,你才能夠真正幫忙他。﹂他說。其次是要找到紓解壓力的方式,以自身為例,臨床

教學十分療癒,他將臨床服務遇到的痛苦與壓力,轉化成教材,在講學分享中,苦悶也就昇華了。

第三則是尋求同儕支持。廖士程坦言,有時候遇到棘手難題,便往師兄劉震鐘的辦公室跑,劉震鐘

沒說什麼,拉張椅子請他坐,廖士程自述狀況,說完了起身,劉震鐘仍舊沒多說什麼,只拍拍他肩

膀。﹁中年人也會討拍﹂,廖士程笑著說,僅僅如此簡單的互動,卻能讓心裡的壓力無形消解。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劉震鐘,比廖士程大四屆,已經當了二十六年精神科醫師。平日

不喝酒的廖士程開玩笑說,就跟威士忌一樣,﹁二十二年份的精神科醫師,也得去找二十六年份的 精神科醫師訴苦。﹂ 廖士程說起醫院的師徒制,提到老師與 學長,面容一派從容祥和,已經沒有二十二

P G的 Y 講臺上,臺風幽默,洗

年前初入白袍世界的青澀。如今,像傳承一 般,他站在

禮臺下的杏林新秀,講課結束,他鄭重將麥 克風握在胸前,祝福即將入院受訓的準醫師 們啟程順利。臺下因有了短暫休息而騷動起 來,杏林生機盎然,顯然故事還長著呢。

■ 廖士程身為精神科醫師,有時仍需要同 儕支持,紓解壓力。(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82

行病學裡的標準化死亡率,說了兩次,陳宜明仍似懂非懂;後來,

他邀請高足參加一項研究,研究過程中用上標準化死亡率,陳宜明 才豁然開朗。

廖士程因材施教,能針對學生個別差異,適時給予建議,撥開

迷霧。自言較易焦慮的李律恩,遇到困頓時,廖士程會鼓勵她放膽

嘗試,後面有﹁老師在擋﹂;陳宜明遇上職涯迷惘,找不到自身在

臨 床 教 學 當 療 癒

白色巨塔裡的定位時,老師會點出他的教學長處,帶領他看到每日 工作背後的意義。

永遠保持好心情

的職前訓禮堂,廖士程的授課又引起臺下一陣笑浪,這會兒他正講到醫療壓力。 PGY

線,固定的門診時間、辦公區域的門禁,都是讓醫療人員與案主保有時間、空間上的界線,﹁唯有

﹁廖醫師﹂為何能夠永遠維持好心情呢?廖士程認為,避免負面情緒,先要劃清專業工作的界

發正能量,醫院裡的同仁、病人看到﹁廖醫師﹂都很開心。

搖頭說,還真的沒有看過;擔任廖士程辦公室研究助理三年的賴孟暄也說,老師總是親切細心,散

身為精神科醫師,面對人內心糾結難解的情緒,廖士程有過受挫、低潮的時刻嗎?陳宜明和李律恩

畫面轉回

■ 廖士程在住院醫師教學活動後,與學生聚餐留影。                  (廖士程/提供)


採訪 ‧ 撰稿/那滈 攝影/楊文卿


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王亭貴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復健科 專 長 肌肉骨骼超音波、吞嚥障礙評估及處理、胸腔復健 教授科目 胸腔復健、吞嚥障礙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美國紐澤西醫學院復健科研究員 美國紐約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研究員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 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科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 台灣肌肉骨骼神經超音波醫學會理事長 榮譽紀事 《骨骼肌肉超音波》(第二版),榮獲臺大醫院 ㄧ○二年度教材著作優良獎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榮獲臺大醫院 ㄧ○四年度教材著作優良獎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Part II: Essential Pathologies ,榮獲臺大醫院ㄧ○八年度教材著作優良 獎 臺大醫院教學優異獎 北美臺大醫學院校友基金會最佳臨床教師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六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三度獲獎)


87  王亭貴‧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 leader

動,他則偏愛與其他技術人員溝通、互補,當初毫不猶豫地來到復健

﹄︵合作協調者︶。﹂ coordinator

科:﹁復健科都以團隊為單位,我們醫師扮演的甚至不是﹃ ︵領導者︶,而是﹃

王亭貴把復健團隊比喻成足球隊,正因每個人都相信他人與自 己同等重要,才能成事:﹁我尊重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護理 師、看護等不同專業,也很享受從彼此身上學到新知,所以在復健科 很快樂!﹂

受恩師影響「口說無憑」力行身教

被稱為臺灣復健醫學之父的連倚南教授影響很大。他 ——

定數量的教學門診。他說,這樣才會有更多機會讓實習醫師接觸病人,也讓他們學會與病人溝通的

王亭貴在教學上也注重﹁接地氣﹂。即使醫學系課程繁重,還需兼顧學術研究,他仍維持著一

醫院,帶著住院醫師們查房、向他們傳授經驗。

連倚南早已退休,仍以兼任老師身分維持這個習慣。為向恩師看齊,王亭貴也每天六點多抵達臺大

說,連倚南從四十多年前就經常一大早到醫院,帶著住院醫師們查房,探視病人。現在八十多歲的

王亭貴在復健科實習時,受他的老師

■ 王亭貴喜歡待在復健科,與同儕合作,與學生互 動,而不嚮往外科醫師高強度、獨當一面的工作 性質。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86

王亭貴期許自己用熱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用耐心守住學醫救 人的初衷,正如臺大醫學院多年來口耳相傳的那句話:「正直誠 信,創新卓越。不斷求變,唯精神不變!」

在臺大復健科服務幾十年的王亭貴相信,唯有身教才是最好的教學。他每天一早帶著醫師查房,

定期至社區大學或療養院傳授正確的進食方式。他甚至讓醫學系學生在課堂﹁自由發想﹂,想像各種

扮 演 合 作 協 調 者

未來可行的療程,進而讓他們產生興趣。透過身教,他用更多陪伴讓病人安心;也用更多鼓勵,讓學 生充滿信心。

獨鍾復健科

大學時期的王亭貴因成績優異,在當住院醫師選 科時有優先權,他卻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內科。王亭貴笑 說:﹁個性使然啦!外科醫師都豪爽、決策果斷,我就 喜歡慢慢來、和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王亭貴說,外科醫生出了開刀房很少有機會跟人互

■ 王亭貴有耐心、有熱情,學生都很尊 敬他、病人也都對他心服口服。          (楊文卿/攝影)


89  王亭貴‧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王亭貴指出,教學重點在思考模式,因為思考模式會變成臨床做事的標準。他相信教會大原則,

學生自己會成長。如今網路發達,資訊文獻齊全,老師的當務之急是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方法 錯誤,就會像經常誤用網路假資訊的病人,產生嚴重後果。

︵思考程序︶,並要求學生建構 thinking process

在教學生實務、提點大原則的同時,王亭貴很重視教學經驗的傳承。他說,醫學教學就是這樣: 隨時隨地、層層發展。他總很謹慎地跟學生解釋自己的

自己的思考程序,還要能把程序上的原則講給後輩聽。他笑說,臺灣社會逐漸高齡化,對復健科的需

醫 學 是 可 以 想 像 出 來 的

求日增,這份工作使命也將更加重大,﹁醫學院教出的孩子,以後是要來診治我們的!﹂

鼓勵創意

王亭貴認為,醫學就是在尋找問題解方,好玩之處在於﹁可以想像﹂。跟醫學系學生上課時,他

希望學生自主思考,不太給答案。他會在講解完基本人體構造後,讓學生自己思索治療方法。他驕傲

地說,學生的答案常有小紕漏,但多數是已經可行的療程,或成為未來很有前景的醫學技術。

例如,他曾要求學生討論如何解決病人吞嚥問題。一般人吞嚥時,咽喉肌肉會上升,若上升力道

不足,則食物無法進入喉嚨。在指導老人時,他多半直接給答案:用手推高咽喉;但上課時他總留給

學生想像,學生也奇招百出:﹁電擊刺激肌肉﹂、﹁在咽喉放置氣球撐開肌肉﹂、﹁打肉毒桿菌﹂等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88

步。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正確方式。

王亭貴說,復健科教學門診一個早上的病

人 數 量 從 三 十 位 起 跳 , 到 六 、七 十 位 不 等 。 平

均一個病人看診不到六分鐘,很難再抽出三、

五分鐘跟旁觀的實習醫師解釋。然而書上只有

原則,醫學終須回歸病人,除了約兩成的教室

授課,王亭貴八成的時間會把學生帶進病房。

的東西,寧可講學生迫切需要知道的東西,否則只是在秀自己,而不是教學!

師,他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他打趣說,連倚南叫這﹁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比起講精深

來 學 什 麼 , 讓 他 帶 得 回 去 , 那 才 叫 好 老 師 。 ﹂ 從 教 醫 學 系 四 、五 年 級 學 生 , 到 指 導 實 習 醫 生 、 住 院 醫

除了查房、門診,王亭貴說,連倚南告誡他要對學生因材施教,也成為他的職場原則:﹁學生想

不 必 秀 自 己

他堅信,解決病人痛苦的醫學,才是有用的醫學,而親自見證病人的症狀,是解決病人痛苦的第一

■ 王亭貴職位不斷高升,時間越來越 少,但仍維持一定門診量,讓自己 「接地氣」。  (楊文卿/攝影)


91  王亭貴‧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以該屆醫學系第一名畢業,竟也選擇了復健科。與王亭貴成為同事後,兩人在工作上教學相長、相互

一八年︶,在復健科桃李滿天下的王亭貴,榮升臺大醫院副院長;教了十多年書的王 ○

榮 升 副 院 長

扶持,﹁醫學系人多,導生關係很難維持,這種緣分難得。不過身為老師,能天天碰到年輕人,就是 種收穫了!﹂

桃李滿天下 前年︵二

亭貴面臨了新課題:如何當一個好的管理者。以前他只能個別傳授知識給學生,現在終於可以影響醫

院醫師培育體制。他認為,醫師是﹁年輕時學技巧,資深時學哲理﹂,並希望透過更多的倫理教育, 讓醫師們思考時從病人感受出發,不要只著眼於學理知識。

王亭貴為了﹁接地氣﹂維持門診量,其實也是避免自己與基層脫節。﹁我當上主治醫師,他們

︵住院醫師︶開始對我察言觀色;當主任後他們不說心裡話了;當副院長時,他們不跟我說話了。﹂

他非常擔心自己未能體察醫師辛勞,而做出錯誤決策。為此,他從多年前當上復健科主任開始,年年 與醫師們出遊、聚餐,與他們亦師亦友。

一五年成立﹁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近期 ○

臺灣的社區老人約一成有吞嚥障礙,安養機構的數據更超過五成。這讓擅治吞嚥障礙的王亭貴 很是擔心。他和許多志同道合的醫師、專家在二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90

不一而足。王亭貴笑說,打肉毒桿菌早成為常規做法,學生回答完後自己上網一查都覺得驚訝;而十

多年前學生回答的﹁在咽喉放置氣球撐開肌肉﹂,近幾年才在國外廣泛運用。

王亭貴最常反思一件事:﹁學生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像我?﹂所以越年輕、越初階的學生,如

醫學系大五生、實習醫師,他越喜歡在教學時,留給他們想像空間。﹁我讚賞學生比我有創意,他們

常回說﹃老師你客氣了!﹄但並沒有!正因他們學問沒我深,才不像我被大腦固有醫學知識侷限。﹂

王亭貴充滿希望地說,激發學生思考能力,對老師就是功德一件。﹁給學生去大膽假設,讓他們

的!

明彥讀大二時在他的課程中就﹁意見很多﹂,最後

親近的蕭明彥醫師送的人型公仔。王亭貴回憶,蕭

段深厚的師徒之情,其中最醒目的,是與他關係最

生,關心學生。辦公桌旁各式紀念品,代表著許多

小組教學課程,王亭貴也效法恩師連倚南,啟發學

在臺大復健科待了十幾年,從大學部到實習、

學系學生,書上寫的不是絕對,醫學是可以想出來

知道自己的頭腦遠超乎他們想像,臨床再小心求證即可,畢竟病人身上不能犯錯。﹂他也鼓勵所有醫 ■ 王亭貴看著蕭明彥從醫學系大學生、實習 醫師,變成同事,與他亦師亦友。蕭明彥 還依王亭貴的樣子做成人型公仔贈與他。            (楊文卿/攝影)


93  王亭貴‧學生與病人共同的精神導師

嚴格與溫柔

讓 病 人 心 服 口 服

王亭貴常說,復健講的是生活品質,病人活下來了才有復健。同時,復健是病人﹁痊癒﹂前最後一

個階段,卻也是最難熬、最漫長的階段:﹁外科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四至六天,復健科卻是四至六週!﹂

王亭貴強調,復健像是教育。面對不認真的學生,再強的名師也沒用,所以病人該把自己想成是復

健團隊一分子,且是最重要那一個。﹁我每天幫你抬腿,難道過幾週你就會走路嗎?﹂病人的﹁動機﹂

是復健成敗的關鍵,也是院方評估病人能否轉來復健科的重要指標,而身為老師︵醫師︶,就該藉由良

性溝通,讓學習︵復健︶變得有趣。病人得到好的反饋,才會形成良性循環,自主進步。

王亭貴謙虛地說,每個醫師與病人溝通的風格不同,他個人是軟硬兼施:狀況越樂觀的病人,持續

鼓勵;比較絕望的病人就要偶爾兇兇他、嚇唬嚇唬他,但要讓他知道是開玩笑地兇。

﹁你腿再不抬高喔!今晚我叫營養師不給你飯吃喔!﹂王亭貴調皮地學起自己平常如何﹁開玩笑地

兇病人﹂,言語間飽含苦中作樂的精神,也展現著對病人無比的包容和耐心。

王亭貴說,在醫學系要待久,除了熱忱外,就是耐心。有足夠熱忱,才能不斷更新知識,知道學

生需要什麼;但需要耐心,才能陪伴病人,給他們安全感。他期許自己用熱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用

耐心守住學醫救人的初衷,正如臺大醫學院多年來口耳相傳的那句話:﹁正直誠信,創新卓越。不斷求 變,唯精神不變!﹂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92

還接下第二任理事長的重擔,前往各大社區、照護機構演講教學,訓練照護員並幫助老人解決進食問 題。

王亭貴在社區教學時,依舊秉持著課堂的教學理念﹁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面對長照護理師、移

工看護及在地老年人,用盡一切溝通的手段,從英語到閩南語,從比手畫腳到預製錄影帶教學。

才是好醫師。

後輩要善盡安撫之責,幫助病人破解迷思,

不是要找你麻煩,是內心害怕。﹂他常提醒

師:﹁病人信任你才來掛號的,會跟你鐵齒

不疑時,王亭貴也會藉機告誡身旁的住院醫

身教,在教學診上遇到病人對特定偏方堅信

間查資料,才知道病人在想什麼。﹂為實踐

療。﹁我要讓病人心服口服,因此花很多時

王亭貴說,病人自行上網搜尋的秘方千奇百怪,他只好擴展知識,花更多時間跟病人解釋正規治

■ 王亭貴面對病人總是善盡溝通之能, 安慰、輔導、講解到他們心服口服為 止。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董容慈 攝影/楊文卿


「內有仙姑」  為眾弟子解惑 吳瑞菁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專 長 和學生搏感情 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生化學(含實 教授科目 細 驗、實習)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事技術學系學士(現:醫 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化學研究所碩士(現:生 化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生物系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 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所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檢驗醫學部兼任醫 事檢驗師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為眾弟子解惑

97  吳瑞菁‧「內有仙姑」

轉換出數據。肝指數多高?白血病多糟?醫檢師能用數據說話。

吳瑞菁領著記者穿過紛亂人群到樓上研究室,這裡才是她舒適的歸屬。﹁大四實習時,我就

發現真的沒辦法做醫檢這個工作。﹂她說,有時在醫學領域不必那麼講道理,像是一開始發現盤

尼西林可以用來殺死細菌,但其中的機轉當時並不那麼清楚。﹁在醫學相關領域,通常是以有沒

有用來評量,機制也許不那麼計較。但每一樣東西,我都想知道為什麼。﹂

︶,主修生物化學。初訪指導教授實驗室,吸引她目光的是顯微鏡上方黑白 UC Davis

在醫學院生化所讀完碩士,當了兩年研究助理,吳瑞菁拿到獎學金,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 斯分校︵

電視螢幕中,正在分裂的胚胎。這樣的經歷,讓她完全朝向基礎生命科學,投入線蟲研究。

在加州大學取得博士,吳瑞菁輾轉到舊金山州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舊金山州大是教學型

大學,對以純研究領域為導向的人來說,是極反差的環境,但在這裡反而奠定了她日後的教學基

礎。由於和指導教授年紀相仿,相處起來像同事,教授便把實驗室交給吳瑞菁,讓她學習管理實 驗室,指導學生。

﹁我原先想很霸氣地回到臺灣找工作!﹂但由於家庭因素,吳瑞菁比預設時間更早回到臺

灣,她先在臺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接著回到母系任教。吳瑞菁坦言一

開始的確格格不入,她的研究專長與疾病、醫藥應用關聯性不高,然而以人為本位的醫學院教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96

玩笑話,但很開心學生們蜂擁而來,

問事情五百!﹂吳瑞菁說這只是一句

木牌旁加了個﹁古﹂。﹁內有仙姑,

木牌,歡迎學生進來詢問。有一年,

而吳瑞菁的門口掛著﹁內有仙女﹂的

著準備考研究所,規劃畢業後進路,

每年十二月,大學部許多學生忙

華人教育講求尊師重道,無形中強化了師生之間的疏離感。對吳 瑞菁來說,教師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個體,教學生涯中,她最費 心思的就是與學生拉近距離。

永 遠 在 問 為 什 麼

營,學生的落腳處。舉凡組織、血液、尿液、頭髮,只要從人類身上取得的樣本,都可以透過實驗

平日下午,臺大醫院檢驗大樓內擠得水泄不通,病人拿著檢體來回穿梭。這裡是醫技系的大本

醫檢轉向生命科學

﹁他們到了這個年齡,還在學習怎麼當大人,我願意花時間幫助他們。﹂

■ 吳瑞菁研究室掛上「內有仙女」, 提供學生解惑靈方。         (楊文卿/攝影)


為眾弟子解惑

99  吳瑞菁‧「內有仙姑」

自己當成醫檢師,運送檢體時遇到車子故障,該怎麼辦?﹁我的 考題不好寫,如果你不思考,你根本寫不出來。﹂習慣傳統教育 方式的學生會非常失望、沮喪,而她必須把社會現實帶入教學空 間,提前幫助學生因應各種意外。 吳瑞菁在教學路上時刻反省,每次考試結束,她攤開每題的 答對率,答對率七成以上,她才認可自己的教學成果。不到七成

英 雄 聯 盟 、 神 魔 之 塔 她 都 懂

的,就修改教材,追求明年更進步。

師生無隔閡

除了讓學生入寶山不空手回,師生關係上,吳瑞菁盡可能打破隔閡。﹁四十幾歲每天跟一、

二十歲教學共事,多少人有此機緣?他們很年輕,想法很新,帶給我很多心得。﹂

︵英雄聯盟, LoL

有一次系上講座,一位坐在講臺前的學生正沉浸在電競遊戲中,直到講座開始了都還停不下

手。吳瑞菁忍不住越過講臺問:﹁你在玩什麼?﹂旁邊的學生代答:﹁他在打

︶啦!他很厲害。﹂當時她並沒有被激怒,反而好奇是什麼讓人專心到無法自 Lague of Legends 拔。

■ 吳瑞菁收藏學生贈送的卡片。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98

育,基礎的生命現象與邏輯訓練仍屬必要。醫技系給了吳瑞菁伸展長才的舞臺,她期許自己不同的

考試

激 發 學 生 興 趣

專業背景能與醫技系碰撞,激盪出新的教學模式。

創意教學

在自己站上講臺,教學體制沒變,她仍盡可能把課程變得有趣。

U C的 C 瓶裝咖啡罐,﹁這很簡單,我只是要他們答出

吳瑞菁使出渾身解數,激發學生興趣。她拿出一張學習單, 上面印著

會做出哪一種胺基酸﹂。吳瑞菁認為,醫學院各系所的學習 UCC 主軸就是﹁背誦﹂,要了解各種機轉、原理之前,必須背熟專有 名詞,但長期背誦,易使學生思考僵化。她曾經要求學生用編碼 的方式寫一句話給老師,學生反應異常熱烈,透過編碼與轉譯的 過程,課程內容不再枯燥乏味。 吳瑞菁的考題千變萬化。她考題組、考情境題,要學生把

■ 吳瑞菁用生動方式指導學生背誦氨基酸。                 (楊文卿/攝影)

緣人。那時常常就講義密密麻麻抄一整面,也沒有互動教學。時代在變,教學現場也一直轉換,現

談到教學,吳瑞菁始終認為打破學生沉默最困難。她自嘲大學時期自己也是窩在教室角落的邊

&


為眾弟子解惑

101  吳瑞菁‧「內有仙姑」

放洋求學

可 以 快 速 變 大 人

吳瑞菁在美國求學時開始教學生涯。當時為了賺 取生活費,爭取學費減免,幾乎每學期都在系上擔任助 教。美國助教要自己講課,設計教案,帶學生討論,無 形間增強了她的英文口說能力。 回到臺大醫技系授課,吳瑞菁被指派英語授課,她 心中卻充滿疑問:﹁什麼是國際化?英語授課就叫國際 化嗎?﹂吳瑞菁解釋,許多系所要求學生參加英文研討 會、發表論文於英文期刊,﹁但從小到大,臺灣教育有 哪一個環節讓學生練習?﹂因此,吳瑞菁除開設英語授 課課程外,每週實驗室的例行會議都使用英語。 ﹁學生很怕,但我跟他們說,等你出了社會,誰會 想聽你的爛英文?現在有一個人自願聽你的爛英文,有 什麼不好?﹂剛開始學生會寫滿密密麻麻的講稿,照著 唸。一段時間過後他們就習慣,久而久之,到國際研討

■ 吳瑞菁與研究室學生打成一片。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00

﹁後來我才知道他在打一場很重要的戰役,真的停

不下來,與其阻止他,不如了解學生在做什麼。﹂在沒

有妨礙課堂前提下,吳瑞菁不避諱與學生討論,甚至對

學生熱門的電玩瞭若指掌:神魔之塔、英雄聯盟、寶可 夢,她都琅琅上口。

不過,一旦進入實驗室,吳瑞菁建立起嚴格的規

範:不能打電動、追劇,讓學生明白,來這裡就是要專

心工作。她重視學生自我管理,不對他們施壓。吳瑞菁

自嘲從不約學生早上九點鐘面談,﹁因為我自己也做不

到!﹂學生時期,她也常常睡過頭蹺課,的確也在求學

及後來求職生涯上吃過虧。﹁如果我的學生蹺課缺考,

學生讓她兢兢業業變好,因為對學生有責任,要更克制自己。

就要概括承受後果,這是個人選擇。﹂遇到學生表現不好,她只需稍微提點,吳瑞菁笑說,反而是

■ 吳瑞菁與研究室學生合影。      (楊文卿/攝影)


103  吳瑞菁‧「內有仙姑」

為眾弟子解惑

回顧教學生涯,吳瑞菁慶幸也很感激所在的位置,能在醫學領域固守一小塊基礎科學的教學園

■ 養貓是吳瑞菁的興趣,甚至做成月曆紀念。                (楊文卿/攝影)

地。她謙遜地說:﹁過去這幾年,從學生以及資深老師們身上學到的,遠比我所貢獻的多多了。﹂

■ 吳瑞菁在研究室種滿藤蔓植栽。(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02

會,也能用英語自信地報告研究成果。

﹂,用英文形式討論特定主題。 Special Talk

吳瑞菁英語授課後,多少影響了修課人數,她認為,這樣更能花時間和學生慢慢討論。現在她 網羅系上老師,組織﹁

至於放洋,吳瑞菁也鼓勵學生嘗試。﹁到異國求學是一個快速變成大人的過程,不單是﹃念

慶 幸 又 感 激

書﹄兩個字可以解釋的。﹂從基本的家事、報稅,進一步到文化、價值觀,對她來說都是衝擊,也 是豐富自己的養分。

一生懸命當老師

吳瑞菁熱愛教職,毫無懸念,好老師該有怎樣的形象?她說:﹁你有在玩寶可夢嗎?我覺得好

老師就像百變怪,是沒有特定形象的。﹂她不刻意塑造成好老師,很多時候覺得自己還像個長不大 的孩子,只單純把關心傳遞給學生。

吳瑞菁喜歡戶外活動,過去在美國每逢假日就背著登山包入山,充滿電後再回家;教書至今,

繁 重的 教 學 及 行 政 事 務 , 不 得 不 犧 牲 休 閒 時 間 。 她 自 我 調 侃 說 : ﹁ 現 在 回 家 , 只 想 當 一 棵 種 在 沙 發

上的菜。﹂即使如此,她仍試著放鬆,在家做做手工、逗貓玩玩,她指著辦公室窗邊的藤蔓植物 說:﹁心底願望就是看這些藤蔓爬滿一整片,我喜歡綠綠的。﹂


採訪 ‧ 撰稿/王貞懿 攝影/楊文卿


享受從做中學 讓學生發光發熱 吳文中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工學院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專 長 壓 電能源擷取技術、無線感測網路、噴墨式軟性電 子製程技術 教授科目 虛擬儀控之設計與應用、邏輯電路、壓電能量擷取 介面電路特論、電子電路設計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美國康乃爾大學機械航太系訪問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 法國卡尚高等師範學校(SATIE, ENS de CACHAN) 邀請訪問教授 法國國立里昂應用科學學院(GEF, INSA de Lyon) 邀請訪問教授 現 職 臺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八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讓學生發光發熱

107  吳文中‧享受從做中學

用,幾乎沒有他不知道的。﹂

吳文中說如今網路發達,很少有東西你學不到、學不會。假如學生喜歡聽課,那也有很多線 上開放課程;但對他而言,﹁做中學﹂才是最如魚得水的學習途徑。

﹂就是寫程式,練習他沒有學過的 happy project

語 python

﹁現在天氣熱,只要手機監控到家裡的溫溼度過高,小狗、小貓有中暑的危險,我就用手機 開冷氣給他們吹。﹂過去一年,他的﹁

法,替家人打造一個智慧家庭。﹁我習慣朝著一個目標前進,遇到不會就去查資料,看別人怎麼

,渾然天成。 DNA

工程教育

與市場脫節、不切實際;反之,學界則抱怨,業界目光短淺,

吳文中表示,過去學界做科研,最常被業界詬病的,就是

蜓點水。

新科技、新應用的他,重視理論從不馬虎,也不會止於表面蜻

﹁認真、嚴謹﹂是學生們對吳文中的共同評價。永遠追尋

理 論 、 實 作 都 要 把 關

做。﹂吳文中興致勃勃地說,當目標完成之際,該學的也學得差不多了。學習,對他而言從不是 件苦差事,好奇

■ 吳文中認為從工程教育的觀點出 發,「理論」與「實作」能力同 等重要。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06

「他是一個很跟得上時代的人。」這個評價有兩層意涵,第一, 吳文中會使用很多網路用語,甚至被懷疑是個「鄉民」;更重要 的是,吳文中絕對不會像一灘死水,當個只守在學術象牙塔裡的 學匠。 初次見到吳文中,人人總是驚嘆、羨慕,歲月 彷彿沒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跡。﹁喔,那個吃唐僧肉

﹂,吳文中的人也像個孩子 baby face

對 ──

的吳老師又來了。﹂一位友人的妻子如是說。頂著 招牌﹁

是吳文中小時候最大的快樂泉 ──

世界充滿好奇,想探索一切未知。 ﹁拆看看﹂

源。他阿嬤有個祖傳要上發條的精美折疊機械鐘,

學生總對吳文中的認真、好學感到驚豔。博士生施韋廷表示:﹁我和老師說什麼新技術、新應

﹁裝回去﹂。

﹁但過程裡我學到很多東西。﹂吳文中自信地說,他拆過的物品無數,但都很有把握能把它們

一拆開,蹦!所有東西都飛出來了。當時,沒有特殊工具的他,想當然耳裝不回去,換來一頓打。

﹁有一次我很好奇,就把它拆開,結果就悲劇了。﹂吳文中生動地說明:發條機制是個螺旋彈簧,

■ 吳文中分享自己在大人眼裡看似調 皮、令人頭痛,他卻覺得豐收的童 年。      (楊文卿/攝影)


讓學生發光發熱

109  吳文中‧享受從做中學

﹁為何而學﹂。

如何讓學生學得快樂,又對知識保持好奇,是吳文中執教

多年不曾忘記的初衷,學期初他總會向學生說明,根據之前的

教學意見調查,本次的課程規劃又做了哪些調整。施韋廷說:

﹁他很有彈性。﹂但絕非未經思考,盲目迎合學生口味,而是

當 老 師 是 美 好 的 意 外

很認真地在想﹁怎麼教,學生才會更好懂?﹂

跨領域背景

﹁蛤?這不在我原來的人生規劃裡欸。﹂想起那個被恩師

一塊感興趣。﹂李世光鼓勵擁有跨領域背景的他,要嘗試更難的挑戰

做﹁大系統﹂。他想了想 ──

攝影的訊號處理,博士班專研電力電子,現在上課教電子、軟體。﹁外面公司,只對你專長中的某

留在學界,意味著更大的自由。吳文中大學念土木,擅長機械力學,研究所去應力所做光學和

守﹂說服了﹁一半﹂的他,他和老師說,﹁應徵沒上,我就要去業界了。﹂

人的夢:到業界去,把大家用了會高興的東西,親手做出來。但李世光卻用﹁學界進可攻、退可

李世光找去問:﹁你要不要當老師﹂的下午,吳文中生動地原音重現。一直以來,他心裡都有工程

■ 執教十六年,吳文中八度獲頒教學優良獎,教學 品質與受學生的愛戴,不言而喻。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08

不願投入資源追求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這之間如何平衡不會有個簡單答案,涉及臺灣在整個全

球產業的分工。﹂但從工程教育角度來看,他希望將學生﹁理論﹂與﹁實作﹂的能力,都把關到一 定程度。

﹂是吳文中的堅持,因為:﹁你有實際應用過,和只是考試考過、 learning by doing

﹁學了就是要會用得出來。﹂學生郭昱均表示,這是老師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話。 讓學生﹁

讀書讀過,真的是﹃不一樣﹄。﹂虛擬儀控之設計與應用的期末評量,學生們必須合力完成一個專

案,從無到有,步步前進,最好能結合自身興趣,找出志同道合的潛在﹁需求者﹂。期初確認學生

來說,若學生無法想像所學﹁何以為用﹂,那就不知道自己

才能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吳文中一針見血地補充道,反過

﹁在進階工程領域中,知識天生就必須抽象化,這樣

用,從學生角度來說,能讓學習﹁更有方向﹂。

是應用之本,理論講授相當扎實,又不忘分享業界的最新應

學生陳俊宇認為,老師邏輯清晰又善於表達,強調基礎科目

上,隨著課程進展,吳文中一層一層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來,你要有好奇的精神,現在會發生什麼事?﹂課堂

提案沒有大問題後,他就放手給學生最大的自由。 ■ 課堂上只要學生注意力下降,吳文中笑稱 自己會開始談一些風花雪月,如科學家的 軼事或他小時候做的「實驗」。            (王貞懿/攝影)


讓學生發光發熱

111  吳文中‧享受從做中學

■ 吳文中的lab氣氛融洽和樂,學生都沾染了他幽默又充滿活力的特質。(楊文卿/攝影)

吳文中都盡力在每一個選擇的當下,做一個最佳選擇,

選好了就勇往直前,因為﹁後悔也沒有用啊!﹂

成員背景多元,只要有興趣學,他從不設 lab

實驗室自由開放 絕非老師獨角戲 吳文中的

dream team

裡相互幫助、學習的氛 lab

限。﹁反正學生進來一定只懂原本的,還缺很多塊,那缺什 麼就補什麼。﹂令他最自豪的是

圍,有什麼不懂,總能找到人願意教你,﹁一個

。﹂ cover

中,只要有學生提問,吳文中都先默不 meeting

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實力,然後能互相 例行性

不是我的獨角戲, meeting

作聲,自然而然就會有人開始發表看法。他認為不論對錯、 好壞,這才是一個好的討論,﹁ 不是我一個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透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吳文中的循循善誘,令陳俊

宇印象深刻,﹁老師懂得很多,但他可以接受自己被挑戰、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10

覺得有道理,當時臺灣的產業,大多還停留在次系統,或是 單一元件的設計生產。

辭職返臺任教, IBM

﹁決定留下來,到目前大概沒有後悔過啦!﹂吳文中一 貫幽默地說。 吳文中大二那年,李世光剛從美國

﹁老師上課很風趣,他問有沒有人要暑假來做專題,我就去 報名了。﹂在最美好的時間點相遇,使他有幸參與實驗團隊 從無到有的建置,﹁這跟你去大公司當小螺絲釘很不一樣,

﹂,建中時期的吳文中, Intel 286

﹃學習的可能性﹄會有很大差異。﹂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

最愛請公假去幫電腦老師﹁整理﹂電腦;大學時代,雖然在

推出前一年,他早就是測試版的重度使用者。 Window 95

土木系,但他對資訊的熱情也沒降溫,在令許多人為之瘋狂 的

候,那你沒有其他出口要怎麼辦?﹂

因為分數與臺大資工、電機系失之交臂,但現在回頭看,覺得這樣也不錯,﹁工作總會有厭煩的時

﹁工作和興趣,要不要都押寶在同一件事情上?﹂吳文中認為這是個大哉問。考大學時,他

■ 二○一五年,吳文中與李世光於美國聖地亞哥SPIE Smart Structures/NDE研討會合影。        (吳文中/提供)


讓學生發光發熱

113  吳文中‧享受從做中學

一九年暑假,學生陳俊宇前往上海科技大學短期研究。他形容吳文中是學生最強而有力 ○

學﹂,在做中成長。 二

的靠山,在學習、研究上,只要有問題,他都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幫你分析優劣和提供過來人的心

裡的唯一個案。﹂ lab

得;有儀器設備需求,他會幫你想辦法;如果臺灣有技術學不到,他更樂意當你的橋梁,去幫你打 通那條路。﹁我絕對不是

送學生到世界頂尖團隊學習,是吳文中融合自身經驗與綜合學生需求,所總結出來的方式。他

是近年來政府與法國科研計畫的常勝軍,合作過的團隊還包含挪威、斯洛維尼亞、德國、美國

等,在跨國研究中收穫良多。﹁你對法國的印象是什麼?﹂他問,﹁浪漫﹂可能是很多人直覺的回

答,卻忽略了他們傑出的科研能力。從教育體制、研究態度到生活方式,每個文化都有獨到優勢,

百聞不如一見,出國一段時間,無論停留多久,肯定影響學生的整個視野。

為學生搭起通往夢想的橋梁,吳文中不餘遺力,即使畢了業,他也樂意提供﹁售後服務﹂;只

不過現在往往是他有需求,去業界請學生分享新知或替學弟妹引薦資源。教書十六年,吳文中的玩

笑話是:﹁我還有個小小的遺憾,學生沒有一個人留在學界;﹂但他的真心話則是:﹁請你們在自 己選擇的道路上,永遠樂在其中。﹂

﹁學生,就是臺大最珍貴的資產,不管把他們放到社會哪個角落,都能自己發光發熱。﹂吳文 中真誠地說。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12

質疑。﹂一年多下來,陳俊宇說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更寬廣了,並養成習慣不斷問自己:﹁有沒有不 一樣的可能性?﹂

施韋廷說:﹁他是一個很跟得上時代的人。﹂這個評價有兩層意涵,第一,吳文中會使用很多

網路用語,甚至被懷疑是個﹁鄉民﹂;更重要的是,吳文中絕對不會像一灘死水,當個只守在學術 象牙塔裡的學匠。 在學生眼中,吳文中把時間利用得﹁極限﹂。他源源不 絕的求知慾與開放又不失嚴謹的治學態度,影響學生的方方 面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吸收與解讀,有的變得更自律,有 的學會了精準表達,有的更願意嘗試新挑戰。

為學生搭起通往夢想的橋梁 ﹁我常和學生開玩笑,說教授最大的工作就是到處去 ﹃找錢﹄。﹂他以自己負責管理的無塵室為例,門一刷進 去就是一筆費用,每開一台機器,那又是另一筆帳單。但這 些成本,都是學生養成的必要投資,讓學生有機會﹁做中

■ 吳文中對學生的投資,絕不手軟,樂當他們朝夢 想前進的推手。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王貞懿 攝影/楊文卿


認真暖男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許聿翔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工學院應用力學研究所 專 長 生醫晶片、生醫系統、壓電系統、智慧材料 教授科目 工程與人體物理學、細胞微機電及微流體導論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工程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工程博士 經 歷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所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工所博士後研究員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117  許聿翔‧認真暖男

■ 許聿翔與碩零、碩一、碩二學生大合照。              (楊文卿/攝影)

此少帶我們。﹂他說,許聿翔的認真可以從﹁細節﹂與﹁效率﹂兩 點切入。

郭智成說學生愛壓死線,非常時期,老師甚至會工作到清晨

五、六點,就是為了讓同學能如期畢業。即使時間緊迫,他對研究

的一切細節,絕不馬虎。﹁連研討會報告的英文逐字稿,老師都會

幫我們修。﹂最令他敬佩的是,許聿翔指導學生之餘,自己的研究 腳步也不曾停下。

許聿翔為人所知的,還有他對學生的﹁無差別教導﹂。曾柏崴

並非許聿翔的指導學生,但同樣做生醫領域研究的他,在製程遇上

瓶頸時,也能毫無壓力地去敲許聿翔的門。曾柏崴說:﹁修課就感

,他也來者不拒,給予一樣的 lab meeting

覺他很親切,很樂意回答學生的各種問題。﹂甚至有其他實驗室的 學生,固定參加許聿翔的 指導、關心。

﹁當然,我自己以前當學生就是這樣。﹂許聿翔說,一個老師

不可能什麼都懂,當然就要多問幾個。現在,若有學生來問問題,

他也一樣細心回答,假如有更合適的人選,他也會直接推薦。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16

面 對 人 生 , 許 聿 翔 給 學 生 三 個 叮 嚀 : 「 Be respect to Nature & 」、「走出舒適圈」以及「保持謙虛」。而這三 Never give up. 個 人 生 態 度 , 是 他 正在 實 踐 的 現 在 進 行 式 。

﹁每個學生都像你一樣,我會累死﹂,這是許聿翔碩士班指導教授李世光對他的評價。求知慾旺

盛的許聿翔,總是抓緊時間提問,連老師下班要走去開車的這段路也不放過。早在大三那年,他就確 立要從事教職的志向。

idea

﹁老師上課用一本教科書,我都自己再買或借一兩本,一起 讀!﹂許聿翔興奮地邊說邊起身,從櫃子裡拿出他最寶貴的﹁

﹂們。從大學到赴美留學,一頁頁泛黃的筆記紙上,記錄著 book 他學習的軌跡。讀期刊論文,自己做討論、抓重點;自己的每個

到 最 認 真 的 老 師

實驗,從實驗設計到最終數據,都被他完整地保留下來。

從最認真的學生

甫從應力所畢業的郭智成說,許聿翔是他見過最認真的老師, ﹁老師指導的學生人數很多、題目又多元,很辛苦,但他卻不會因

■ 許聿翔笑著說:「你看,這三到十二月就寫完 一本了。」        (楊文卿/攝影)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119  許聿翔‧認真暖男

但都不成功,又挫折又浪費資源,這是不對的,因此﹁十分鐘 ﹂是他最常掛在嘴上的叮嚀之一。他說,問題來了,你要 engineer 有本事立刻開始思考,在十分鐘內找到原因,解決問題。

﹂課 problem-based learning

工程與人體物 ──

為了引導工程背景的學生進入醫學工程領域,許聿翔開了 一門獨一無二的﹁

理學,課程圍繞人體的各種機制,內容涵蓋﹁聲、光、熱、電、 力﹂,是他融合跨領域的背景與教學理念後誕生的心血結晶。

,還會告訴你怎麼用。郭智成 equation

﹁你看這個動作像什麼?對,沒錯就是挖土機。﹂許聿翔

到新東西。﹂

親力親為

老師叮嚀家長要多參與,行動力旺盛的﹁許老師﹂就設計了一個乒乓球從軌道滑落,要落入指定盒子

聊著聊著,許聿翔突然分享起他最近的﹁新學生﹂。原來他有一對正就讀幼稚園的雙胞胎,學校

懂 得 放 手 的 暖 男

考題,都是在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且與時事結合。﹁我希望學生學以致用,寫完考卷後也能學

印象最深的是,有次老師請學生示範自己如何提包包,再帶大家分析誰的方法最省力。攤開許聿翔的

說。自編講義、穿插影片與體驗,學生們說,老師的課不只教

■ 許聿翔示範手臂動作機制與挖土機相似 之處,說明人體設計的奧妙。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18

扭轉臺灣「

」的習慣 Just do, don’t think.

許聿翔表示:﹁我常跟學生開玩笑說,我們是﹃見招拆招﹄實驗室、﹃使命必達﹄實驗室。﹂他

把學生當成﹁真正的工程師﹂在訓練,舉例而言,設計一個裝置,必須連使用者介面的好用與否都考

慮進去;輸出的品質、良率更是工程人的基本功,特別是生醫領域攸關生死,自我要求更該提升。

許聿翔的實驗室裡,有許多由他或是學生親手做的物品,從實驗桌、收納抽屜到製程所需的零

習慣了﹁

﹂,一直埋頭苦幹,做、做、做, Just do, don’t think.

許聿翔認為,臺灣工程師還有一個大問題,他們被要求也

實世界的問題,卻束手無策。

理論推導;加上臺灣特有的補習文化,學生只會解考題,面對真

翔表示,跳躍式思考的問題是:學生無法忍受漫長、按部就班的

幾個,跳過來、跳過去,一下社群軟體的訊息又叮咚來。﹂許聿

﹁現在學生被︵瀏覽器分頁︶加號影響太嚴重了,頁面都十

於奢侈。

月,﹁碩士只有二十四個月啊!﹂語氣像是在抗議這樣的等待過

件。﹁有需要就動手做,自己畫、自己來。不要等!﹂他表示,有時候學生等廠商,一等就是一兩個 ■ 許聿翔開心介紹,實驗室裡有哪些東西是他們自 己設計、製作的。      (楊文卿/攝影)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121  許聿翔‧認真暖男

生命中的四位老師

回顧學思歷程,許聿翔說他生命中有四位重要的老師,或多或少影響了自己現在當老師的樣子。

大學許聿翔念機械系,人稱﹁昉哥﹂的周元昉教授,是鼎鼎有名的大刀。他開課有個特別的

堅持,選在一三五的早八,一次還只上一小時,目的是讓學生有最好的吸收;﹁昉哥﹂教學相當扎

實,從第一步到最後一步邏輯層層推導,學生能清楚知道﹁為什麼﹂。周老師最愛問學生﹁什麼叫做 ﹃懂﹄?﹂,至今許聿翔仍放在心上,對他每一個研究推導都仔細琢磨。 大三、大四,好學的許聿翔參與了兩個專題。第一個是機械系 鄭榮和教授帶著一群學生,從無到有,做出一架單引擎飛機。鄭老 師很重視手作及工廠管理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務的接軌。看著參 與打造的飛機成功拔地而起的剎那,﹁實作﹂的重要性也深深烙印 在許聿翔的腦海。 同時間的另一個專題,許聿翔跟著後來碩士班恩師李世光,著 手開發各種整合型的壓電系統。過程中,讓他有機會不斷思考:產 品該長什麼樣子?使用者是誰?應用範圍在哪?賣不賣得出去?也 更了解跨領域人才的價值所在。李世光從來沒有對他說過﹁不﹂,

■ 一九九九年,許聿翔與專題中動手完成的單引擎 飛機合影。         (許聿翔/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20

的教案,要讓幼稚園小朋友聽懂什麼是地心引力、什麼是實驗。 許聿翔說:﹁我真的很愛教學生。﹂他自嘲個性像﹁婆婆﹂ 喜歡碎碎念,加上雙親都是國中老師,從小耳濡目染,讓他情不自 禁地想告訴別人:怎麼做最容易上手。 ﹁你看,這應該是雜訊。﹂許聿翔指著學生的實驗數據圖說 道,接著討論起可能的原因。很多時候學生會好奇:老師怎麼知道 那麼多,他總回答:﹁就出去跌倒啊!﹂。他不怕失敗,失敗了就 再試一次就好,重要的是要懂得從失敗中觀察原因,成為下一次重 要的參考依據。

上有學生的求救訊息,他一看到就 LINE

談起許聿翔的形象,郭智成直說:﹁老師很暖。﹂下班回家, 許聿翔還是許老師,只要

會立刻回答,甚至驅車趕往實驗室。許聿翔表示,生醫實驗投入 的成本高,正式實驗遇到問題,接近失敗的關鍵時刻,絕對不能放

,很多時候學習成 trouble shooting

棄。﹁我都和他們說;﹃不要想著要買一塊新的,沒有、沒有,就 用這個。﹄﹂手把手地帶學生做

長就在這一瞬間。一旦學生上軌道後,他就會默默淡出。

■ Meeting途中,許聿翔看到學生簡報中的圖片 ■ 許聿翔的辦公室裡,貼著幸福洋溢的全家福。 有異狀,立刻起身說明。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帶領學生當個會思考的工程師

123  許聿翔‧認真暖男

做一個能串起不同專業的 linker

﹁做學問的方法是相通的﹂這是許聿翔跨領域多年,總結出來的心得。大學從大氣轉機械,碩士

進入應力所做壓電系統,出國轉行做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又接觸了化學、化工,最近他正要開

伺服器開發,回來告訴許聿翔:﹁老師,我適應 AI

始讀運動科學。看似不安於室的背後,是一顆渴望挑戰與不斷創新的心。 雖然實驗室聚焦在生醫領域,有畢業生正從事

良好,你碩士班訓練很有用,讓我換全新的領域也不怕。﹂

型人才的

學生陳定隆說,老師常問我們:﹁你能從背後抽出多少武器?﹂在這個產品、市場、消費者都瞬

﹂。他以 linker

﹂來說明:﹁下面的直線是你專業的武器,多多益善;上面的橫槓是在不同領域間溝通的能力,

息萬變的時代,許聿翔期許學生能多充實自己,﹁做一個能串起不同專業的 ﹁

π

﹂、﹁走出舒適圈﹂以 Be respect to Nature & Never give up.

及﹁保持謙虛﹂。而這三個人生態度,是他正在實踐的現在進行式。

面對人生,許聿翔給學生三個叮嚀:﹁

是你待人處世的態度。﹂

π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22

總是用開朗的笑聲鼓勵他去多元嘗試、悉心指導他的每個研究點

是他赴美攻讀 Tang

子。在李世光的敦促下,許聿翔多次投稿國際會議,一睹全世界最 先進的研究,為自己的研究之路奠基。 真的是教育家﹂,許聿翔說, ﹁ William Tang

博士的指導教授。生醫工程的實驗並不容易,常會碰到生物相容性及 製造的問題,﹁我有一整年都在失敗﹂。一年後,終於弄懂原因的許 ,老師丟給他一個關鍵字,他回家一查 聿翔,帶著完整報告去找 Tang 不得了,文獻洋洋灑灑有一大堆。喜悅之餘,他帶著疑惑去問老師: 反問:那你現在是不是什麼都知道 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清楚提點, Tang 和李世光,他都有滿滿的感謝與感動,居然有老師 了?每每想到 Tang 願意花錢及資源讓學生體驗失敗,讓他在失敗中成長。 再次回到熟悉的應力所,許聿翔已從座位聽講的學生,走上了 講臺。現在,他總對學生說:﹁遇到解決不了的製程問題,就帶著

的好功夫。許聿翔隨即補充 debug

你做的屍體︵失敗品︶來找我。﹂他說,因為博士班﹁美好﹂的失 敗經驗,讓自己練就了一看就能

道:﹁這只是經驗問題。﹂老師為人之謙遜,可見一斑。

■ 二○○○年,許聿翔跟隨恩師李世光老師 (右二)到美國參加IC TAM國際研討會。             (許聿翔/提供)

■ 博士後研究技術開發成熟後,許聿翔驕傲地與 自己的失敗品們合照。   (許聿翔/提供)


採訪 ‧ 撰稿/呂月琪 攝影/楊文卿


誨人如育苗 結合科技和農業 劉力瑜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暨研究所生物統計組 專 長 統計計算、生物資訊 教授科目 統計應用軟體、生物資訊學導論、生物統計學、 試驗設計學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碩士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統計系博士 經 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統計系助理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科會指導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獲研究創造 獎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學優良教師(五 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結合科技和農業

127  劉力瑜‧誨人如育苗

發到農藝系,跟許多迷惘學子一樣,她曾想過轉系,但成績沒

,餵養全世 feeding the world

達標,也曾想過要做﹁拯救人類的大事情﹂,像是育出新的水 稻品種,呼應農藝系的口號:﹁

界﹂。為什麼沒有走這條路?她直言,大學時﹁育種方法﹂課 被當了,﹁想說既來之則安之。﹂ 一路從臺中女中到臺大,外人眼中的資優生劉力瑜不是乖 發展的全盛時期, BBS , BBS

創世神﹂之稱的杜奕瑾是她同屆同學,當時學生不太 PTT

乖牌,她大一時,正值臺灣電子布告欄 有﹁

可能擁有個人電腦。她說:﹁那時候就坐在計中不停打

系統自行 Linux

站的﹁鄉民﹂,﹁玩社團﹂也是必修。回想大一、大二 BBS

在臺大的自由風氣下,劉力瑜不僅成為會用

網路世界讓我非常著迷。﹂在計中的時間,或許比在課堂上還 多。

生活,她不諱言:﹁大學玩社團非常的瘋,被當就是蹺課蹺太 多。﹂十八歲的劉力瑜,加入現已改名為﹁陽光椰子社會服務

■ 劉力瑜帶領青農團參訪以色列無人機公司。             (劉力瑜/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26

她勉勵學生:「我們會以為做決定常會定生死,一旦抉擇錯誤, 後果不堪設想,其實並沒有,不用擔心做決定,沒有不能跳回來 的。」

走進陳設簡樸的辦公室,一面大窗上撒落午後陽光,映著整

大學聯考,第一志願選填臺大數學系的劉力瑜,最後被分

餵養全世界未完成的夢想

人聽懂,溝通很重要。﹂

她說:﹁統計是非常實用、入世的科學,不僅自己要懂,還要讓別

寫新聞稿,可以讓大家覺得有趣一點?﹂一如劉力瑜的授課哲學,

統、農噴系統,結合科技和農業。一看到我們,她打趣說:﹁怎麼

臺大農場展示無人農用噴霧機,可以遠端操控無人機搭載的影像系

劉力瑜的﹁先端智農實驗室﹂最近忙著準備媒體發表會,要在

簿,劉力瑜特別把一對寶貝兒子的照片放置在電腦螢幕上方。

面書牆,其中最顯眼的,是書架一角變成學校師生和家人的活動相

■ 兒子手作的門牌,就掛 ■ 劉力瑜將一對兒子的合照放在電腦 在劉力瑜辦公室門上。 螢幕上方。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結合科技和農業

129  劉力瑜‧誨人如育苗

發現自己的講法能夠吸引別人,也能用淺白的方式讓別人聽懂。

出國念博士,她直言:﹁當時就立定志向要回來教書,不完全是為了研究。﹂個性隨遇而安的

她,也會跟學生說,申請學校被錄取與否,跟機運有關,不一定是你不夠優秀。當時她收到美國德

州農工大學統計系的博士學程,後來才知道該校的統計專業在全美是頂尖的。

劉力瑜在五年內拿到學位,隨即回臺大任教,身為年輕老師,碩士生跟她才差六歲,就像她的

重 拾 育 種 方 法

弟弟妹妹一樣,今年是她任教第十四年,她打趣說:﹁現在開始沒辦法跟學生稱兄道弟了。﹂

深耕統計

學期初,劉力瑜的﹁試驗設計學﹂課堂上站滿了學生,桌椅不夠,外系學生還想排隊加簽。在 上,她的課程評價是﹁不推不行﹂、﹁很值得修的課﹂。 PTT

學生間流傳劉力瑜的﹁自由風氣﹂,諸如上課不點名、考試可帶著手寫大抄。劉力瑜坦言,自

己記性不好,育種專業知識背不起來,但數學不用背誦,只要掌握邏輯即可。

大抄,規定要手寫,考 A4

她說:﹁我可以同理臺下學生聽不懂我在講什麼,當年我就是坐在臺下聽不懂的那個人。﹂從 讀書到回來任教,改變很大,她不要學生硬記統計公式,讓他們做一張

試時可以攜帶。至於為什麼不點名?她堅定地說,要讓學生知道不來上課是自己的損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28

社﹂的﹁中友社服﹂,社團主要服務國中、國小學童與弱勢族群,會在平日前往老人院陪伴老人或

在育幼院輔導學童課業,寒暑假則回到故鄉臺灣中部地區舉辦教育營隊,並親自製作教案。

從青澀﹁小大一﹂,變成社團裡的﹁老人﹂,劉力瑜在﹁中友社服﹂一直待到研究所畢業,認

識了很多朋友,現在都還會相約聚會。劉力瑜那時每逢寒暑假,會到臺中的國小辦教育營隊,學期

被 興 趣 召 回 正 途

間也會教導新進社員製作教案,傳達服務理念,每次上臺都是訓練口條和教學反應的好機會。

大學迷網路

大一、大二,劉力瑜差點被﹁二一﹂,然而大三時,她﹁開竅了﹂,可以好好去學情有獨鍾的

數學、統計。她說:﹁因為太貪玩了,所有東西要自己補起來。﹂臺大是一個很特別的環境,老師

奠定的基礎,成為她學習程式語言 BBS

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她現在回頭看,不覺得玩社團是浪費光陰,﹁興趣一直召喚我回來正途,我 還是喜歡數學,喜歡幫助別人、做諮詢。﹂沒想到,大學玩

的基石,在統計學界,懂程式語言又能結合農業的人並不多,是一大優勢。老師眼中的﹁叛逆、頭 痛﹂學生,大三急起直追,大四拿了書卷獎。

劉力瑜另外修了教育學程,她想把教育理念放在社團的教育營隊裡,﹁大學因為有不一樣的探

索,而有不同收穫,如果都坐在教室裡,大概就沒有機會培養額外專長。﹂她說,提供諮詢時,她


131  劉力瑜‧誨人如育苗

結合科技和農業

■ 赴韓國參加研討會,劉力瑜和國際學界交流。    (劉力瑜/提供)

■ 劉力瑜出席農業科技整合應用示 範觀摩會,和青農交流。        (劉力瑜/提供)

■ 劉力瑜盼能推廣農業科技,積極 到各地農委會試驗所分享農藝知 識。     (楊文卿/攝影)

■ 劉力瑜參加學生迎新宿營。                    (劉力瑜/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30

劉力瑜一天的工作行程緊湊,小孩上學後,她早上八 點就進辦公室,八點到十點通常沒有會議,也是她短暫專 注研究的時間,隨後就是一連串學生約談、開會,也時常 要全臺跑透透,到外縣市農委會相關試驗改良場所授課、 討論,光這個暑假就出差七、八次。

,學生常對未來迷惘、沒自信,或把行 meeting

﹁我這裡完全就是張老師服務模式。﹂劉力瑜花很多 時間跟學生

程排得太滿,她會耐心傾聽,了解癥結點。 大學時,劉力瑜﹁育種方法﹂被當,沒有繼續走育種 這條路,朝統計專業深造,學成歸來後,一開始回到農藝 系教書,她主要從事醫學、分子生物學相關的統計研究, 在農藝系同事敦促之下,又回來教統計在﹁育種﹂、﹁作 物學﹂上的應用,她打趣說是從分子到田間,兜了一圈, 又回到農藝學,結合科技、統計、實際田間應用。 她勉勵學生:﹁我們會以為做決定常會定生死,一 旦抉擇錯誤,後果不堪設想,其實並沒有,不用擔心做決 定,沒有不能跳回來的。﹂

■ 劉力瑜赴以色列種子公司,研習農業科技。             (劉力瑜/提供)


結合科技和農業

133  劉力瑜‧誨人如育苗

沒看到。﹂平時的家庭娛樂,就是一起去逛書店,最近常跟著小孩一起踢足球,騎腳踏車環島。她很 重視身心教育,會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小孩,親子關係自然和諧。

劉力瑜喜歡看教育、心理相關書籍,她隨手跟我們分享愛書,包含岸見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

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 偏鄉教育的反思,高野誠鮮 ︽獻米給教宗的 男人︾為農業奮鬥的熱忱。

一 本 初 衷

她要把新的教育理念,運用在學生和小孩身上。

推廣偏鄉數學

﹁我希望教學可以擴及臺大校園以外,造福更多人。﹂劉力瑜堅定地說,她目前在中研院、地方 試驗改良場所都有授課,把農業上需要的統計用簡易方式解說。

她還有一個心願,想到偏鄉推廣數學,跟大學時參加社團的初衷很像。她說,有時候定義的偏鄉

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資源其實很多,他們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陪伴;需要知識的偏鄉,反而

搜尋,可以看見劉力瑜到各地教授程式語言 的 YouTube R 課程,在影片中,她不停思考創新教

在缺少師資的﹁都市偏鄉﹂。 在

育,不管是教育本質,還是技術層面。大學時的劉力瑜,把臺大的自由風氣帶進國小課堂,鼓勵小朋

友踴躍舉手發言,近二十年後,她試圖將創新科技帶進傳統農業,也要把農藝教育推廣到全臺灣。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32

■ 重視身心教育,劉力瑜和孩子及朋友們一起挑戰騎自行車環島。    (劉力瑜/提供)

師生親子都需要良性互動

談到親子互動,她反思:﹁自己當媽媽,

會檢討有沒有足夠時間傾聽小孩。﹂她覺得,

學生和小孩不見得要找到問題解方,而是需

要一個人跟他說﹁你已經很棒了,繼續做下 去!﹂

最近劉力瑜在看︽一人公司︾,書裡提到

你可以去追求生活中

﹁用你的生活方式經營你的事業﹂、﹁專注於 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大

更有意義的樂事。﹂ 她說:﹁當教授就像在經

營小公司,自由度非常高,現在業務非常多,

包含統計、智慧農業、農委會等等。﹂她要思

考如何把不同事業體和家庭做妥適安排。

都當作 Email

每周六、日和平日晚上七點後,劉力瑜盡

量把時間留給家人,她笑著說:﹁


採訪 ‧ 撰稿/許家瑜 攝影/楊文卿


農化系大學姊 只愛教書做實驗 林乃君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化學系 專 長 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與植物之交互作用 教授科目 普 通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 技術核心實驗 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學士 學 歷 國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碩士 美國康乃爾大學植物病理暨植物與微生物生物學 學群博士 經 歷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薦任技士 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公費留學獎學金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獎勵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只愛教書做實驗

137  林乃君‧農化系大學姊

林乃君很喜歡教書,回想大學以前缺少上臺報告的機會,大 四上臺報告時甚至﹁講話聲音一直抖、手也抖個不停﹂,到了碩 士班時常要報告論文,體認到﹁準備好就沒什麼好怕的﹂,開始 在講臺上毫無窒礙地滔滔不絕。 ﹁準備好﹂一直是林乃君在教學路上奉行的方針,上課前的 準備毫不馬虎,從事教職十五年了,她依然兢兢業業,﹁每年上 普通微生物學前,我還是花很多時間去備課,還是會怕搞錯菌種 的名稱、特性﹂。她坦言,傳道授業有壓力,但也正因堅持教學

形 塑 教 學 風 格

品質,她的課得到學生滿高的評價。

拒絕填鴨

回想教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當年剛回到臺灣教書,林 乃君花了許多功夫備課,兩節課準備了四十幾張投影片,卻在教

最多的課,因為在互動過程中可以馬上解決疑惑。﹂第一次教學的小意外,情景還歷歷在目,儘

學中不斷被學生打斷提問,最後只播完十幾張投影片。﹁可學生回饋說這是他上過最有趣、收穫

■ 教書十五年,林乃君依舊努力準備教材。 ■ 林乃君說自己從國小就想            (楊文卿/攝影) 成為一名老師。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36

「我會講些很嚴厲的話,或是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答應你,因為 我是老師;課餘我可以當朋友,給你建議,我的意見可能不同於 你的朋友,因為我是一個很老的朋友!」

早在國小時,林乃君就在﹁我的志願﹂作文中立定志向成為一名老師,即便無法確切指出其中

含有什麼契機,這份心願一路伴隨著她成長,在升學過程中做出選擇。升大學時,她發現自己無法

接受﹁一成不變﹂的事物,她笑說,假如當中、小學老師,只能照著當時國立編譯館的內容教學,

自己一定會瘋掉:﹁那就剩下當大學教授的選項了。﹂回首來時路,她認為自己﹁沒有特地去經

隨 時 更 新 補 充

營,但自然就走上了當老師這條路﹂。

靈活編排課程

林乃君將課程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必修課程,像是普通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這類課程通常

有專用教科書,重點在把基礎知識講清楚;另一類是選修課程,和她的專長相關,如環境微生物學實

驗。﹁我喜歡在選修課加新內容!﹂今年去國外參加研討會,吸收很多新知,她開玩笑稱:﹁我覺得

完蛋了,又要重新備課了。﹂更新課程內容,以符合日新月異的研究進程,得依賴教師持續進修,勤

讀專書,恰好反映了林乃君說自己無法﹁一成不變﹂的個性,也感受到她的教學使命感。


只愛教書做實驗

139  林乃君‧農化系大學姊

也因此師生間的分際不易掌握。

她舉例,學生最喜歡要求她﹁碩士兩年了,可不可以畢業﹂,有時學生的研究確實未達畢業門

檻,卻抱持著﹁老師很好講話﹂的想法前來求情。林乃君懊惱地說,內心滿希望學生多體諒,當研

究成果不夠好,連帶會影響老師的研究進度,因此她會再繼續調整帶學生的方式。

﹁總體而言,我希望學生不是怕我、不敢跟我溝通的。﹂林乃君說。她的辦公室夾在兩間實驗

室中間,偶爾學生會拉開紗門提問,她也即時給予回應。教書越久,和學生的年齡差距就越大,林 乃君開玩笑說:﹁我會講些很嚴厲的話,或 是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答應你︵學生︶,因 為我是老師;課餘我可以當朋友,給你建 議,我的意見可能不同於你的朋友,因為我 是一個很老的朋友!﹂ 助理鄭涵丹及黃明珠都待過林乃君的 實驗室,回憶和老師的相處,認為老師在系 上就像是個﹁大學姊﹂,見識廣又會照顧 人;而最特別的在於人格特質,是具有開放

■ 林乃君的門簾上,滿是學生捎來的祝福。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38

管之後再也沒有教過同一門課,非填鴨教育的教學經驗,也 形塑了日後的教學風格。

林乃君在課堂中會拋出問題,有些學生積極翻找答案,

也會碰上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懶洋洋無意互動,她依舊開

朗地說:﹁有一點挫折,但還好。我算是滿正向的,這擊不 倒我!﹂

!﹂強調穩紮穩打地教學,即使考試難,絕非平白 no way

博士學業,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一年,林乃君就回到臺大教書,一開始和學生沒有什麼代溝,她坦言

談到和學生相處,林乃君自謙還有進步空間。臺大植微系學士、碩士畢業後,她前往美國完成

開放人格特質 堅持做對的事

功念書,因為老師不會手下留情。

無故刁難學生。﹁還好學生不會說討厭這個老師。﹂學生們大多很上進,理解考試不易,一定要用

麼難嗎?﹂林乃君會笑笑回應:﹁不會,

一定內容最多、考試最難,時常有學生會撒嬌:﹁老師我們班和您感情這麼好,今年可以不要考那

教學研究,林乃君有自己的堅持,這點最顯著體現在考試。系上流傳著合授課程中,她的部分

■ 對於教學,林乃君有一定的堅 持。    (楊文卿/攝影)


只愛教書做實驗

141  林乃君‧農化系大學姊

八學年開始,林乃君在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課做 ○

了大調整。原先的實驗課屬於必修,她考量農化系學生 有非常多實驗課要修,環境微生物涵蓋的範圍又遠遠超 出一堂實驗課能負擔的,給太多教材造成反效果,於是 改為選修課,她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的概念,搭配較為 簡單的實驗。 林乃君相信學生大多會依循興趣選修,﹁我把它 翻成完全不一樣的實驗課,剛好美國有個老師是我們系 友,要回來臺灣一陣子,我們就一起把課程有趣化,學 生從頭到尾完成一個研究計畫,樣本是用自己的材料, 過程排憂解難,最後須以科學文章的寫作完成實驗報 告。﹂創新的教學模式一定伴隨挑戰,也花上更多時間 帶領學生,林乃君想藉此讓學生愛上研究,提高做實驗 的興趣。講起新學期教學計畫,她仍難掩興奮。

■ 林乃君的組織培養草莓,座落在實驗室的一隅。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40

性思考的人,面對學生也總是以引導的方式帶領,放手讓學生做各種嘗試。她們也同時提到老師非

了。

讓 學 生 愛 上 研 究

了一點擔心,認為現在的學生似乎越來越不喜歡做實驗

教書跟做實驗,那就太完美了。﹂高興之餘,她也露出

他精細的都得交給學生完成。﹁我曾經說過如果可以只

說實驗沒有辦法做一輩子,現在只能做一些小實驗,其

她模仿自己平時瞇著眼透過老花眼鏡看實驗樣本,笑著

除了在臺上教書,林乃君也喜歡進實驗室做研究。

創新教學

教學傑出教師,公認實至名歸。

吃,我做的比較好吃。﹂她也會和學生一起打球,榮獲

好,當學生買甜點請她吃時還會調皮地說:﹁這個不好

林乃君偶爾會烘焙甜點分送學生,師生感情十分要

常踏實,不喜歡投機取巧,總是堅持做對的事情,並把這種觀念傳遞給學生。 ■ 林乃君與學生在實驗室合影。              (楊文卿/攝影)


143  林乃君‧農化系大學姊

只愛教書做實驗

■ 卡片的造型是實驗的培養皿。             (楊文卿/攝影)

■ 學生以畫培養皿的實驗步驟為創意,做成 卡片。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42

熱忱支撐做自己 去闖出新天地

想當一個怎樣的老師?林乃君自覺一路走來都在做喜歡的事情,自然而然當上教授,因此最重

要的就是﹁做自己﹂;對於學生,﹁做自己﹂代表找到自己喜歡或專長的事物,有熱忱支撐,便可

以闖出一片天地。她常拿過去念第三類組,但怕血、怕動物、怕解剖、物理也不好的親身經驗,勉

勵學生:﹁你們看老師我這樣也可以當臺大教師。﹂這經歷讓林乃君在看待學生時多一分同理心,

認可學習態度遠比最終成績重要,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摸索出志趣所在。

同時,﹁做自己﹂也是林乃君給新進教師的建議,唯有做自己才能夠保有彈性去調整。教學

十五年了,不變的只有對教學的熱情,課程內容、編排與學生相處,她都保有彈性,思考怎麼做會 對學生最好。

﹁要永遠充滿活力!十年後或許沒有力氣跟他們鬥嘴,但期許學生走進我的辦公室,可以很自

在的聊天。﹂林乃君寄望未來,師生依然積極溝通,拉近距離,才能夠真實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 供適切幫助。

除了任教農化系,林乃君身兼臺大植物醫院副院長,當植物醫生一年的學生黃明珠說,老師是

非常重要的顧問,無論現場診斷,或是舉辦講習會,得把冷僻生硬的內容讓一般大眾理解,她都用

心兼顧。即使忙碌,林乃君仍持續以她的樂觀踏實,支持自己熱愛的教學工作,將所學毫無保留地 傳遞給學生。


採訪 ‧ 撰稿/蘇彥誠 攝影/楊文卿


活用財金知識 陳彥行

實踐利他精神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 專 長 公司財務 教授科目 投資學、投資管理、個人理財規劃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 經 歷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實踐利他精神

147  陳彥行‧活用財金知識

寓教於樂

普 及 理 財 能 力

兩年多前,臺大管理學院尚無通識課,當時校長楊泮池聯 絡管院院長,希望找到願意開設通識課的老師,讓其他學院學 生有機會學習相關知識。 陳彥行因緣際會,開設了﹁個人理財規劃﹂課程。開課原 因,除了自己擁有理財專業,更為了實踐社會責任。﹁我知道 一些理財方法,如果能教給學生,雖然無法保證學生能靠著投 資賺大錢,但至少不會受騙。﹂他說。 短短兩年內,這門課已成為學生口中的﹁臺大生必選通識 課﹂。每年開課時,總有上百位學生湧入教室,希望選上這門 課。 ﹁特別的是,老師一開始會拿︽鋼之鍊金術師︾漫畫裡的 等價交換概念,簡單介紹投資原理,也就是追求報酬的同時, 必須承擔等價的風險。﹂曾修習這門通識課的學生陳潔智認

■ 陳彥行與投資課程的歐洲交換生合影。 ■ 陳彥行輔導學生參加財富管理個案競賽。                  (陳彥行/提供)            (陳彥行/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46

陳彥行認為,臺大學生很聰明,應多傾聽內心聲音,找到自己的 方向。他引用當紅日本網球選手大坂直美的一句話,藉此勉勵臺 大 學 生 : 「 Change the world, do not change yourself. 」

臺北市銘傳國小教室裡,兩位臺大財金系學生站在講臺上,問小學生:﹁如果有一個想買的東

他的種子。

期望培育出善用財金知識改變社會的下一代,在臺大校園裡撒下利

投資組合。每個學期尾聲,陳彥行會花點時間談論金融職業道德,

別。他融入漫畫中的精神,帶領學生操作軟體,活用知識找出最佳

傳遞給每位臺大學生的核心價值。對學生來說,陳彥行的教學很特

活用財金知識,不僅利己也能利他,這就是陳彥行在課堂中,

種感受。他們將所學的財金知識回饋社會,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集培訓,走入國小五年級的班級,教導學童如何區分需要及想要兩

傳國小進行﹁兒童財金教育活動﹂的現場。這些大學生經過兩日密

這是臺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去年帶著二十二位學生,前往銘

西,但是錢不夠怎麼辦?﹂接著,臺下學生紛紛舉手搶答,教學現場的氣氛熱絡而充滿歡笑。 ■ 陳彥行將喜愛漫畫中的精神融入教學。(楊文卿/攝影)


實踐利他精神

149  陳彥行‧活用財金知識

良師益友

樂 意 幫 助 迷 惘 者

實務操作包含許多繁瑣細節,陳彥行說:﹁如果在

教室的投影幕上教這些,大家可能會睡著。﹂他運用近

年大受推廣的翻轉教學,與課程助教蔡宜均、許倖華合

作,錄製超過五百分鐘的教學影片,一步步帶領學生活 用課堂知識,大受好評。

教學強調學用合一,意外創造了學生與父母談論理

財的機會。陳彥行說,通識課有些學生並非商管背景,

父母卻有豐富的理財經驗,﹁他們學了這個,會開始跟

爸媽聊保險,拿父母的保單來檢視,家庭就多了共同話 題。﹂

﹁如果沒有老師幫忙,一開始上課可能就放棄了。﹂馮岩在博士班以前並無財金背景,博士班

老師也總是主動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

財金所博士生馮岩回憶修課經驗,陳彥行教學不僅用心,每年更新教材,加入最新研究論文,

■ 陳彥行與導生一同參與密室解密遊戲。(陳彥行/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48

為,以往類似的財金課程是直接切入專業知識,陳彥行卻簡單明瞭,讓不同科系學生快速掌握投資

八金融海嘯的發生原因與背景。 ○○

原理。此外,陳彥行也安排電影研討時間,播放電影︽大賣空︾及︽黑金風暴︾,幫助學生理解 二

為了讓非商管科系學生提高興趣,陳彥行指定期末作業,學生以各自親友為個案,協助進行理

財規劃。第一年開課,兩位電機系學生選擇一名家庭財務困難的同班同學,以課堂所學協助財務規

劃。經過分析試算後,兩位報告者建議案主:大三後申請學生貸款,同時擔任家教增加收入,如此 就有足夠資金將來留學德國深造。

運用翻轉教學 強調實務操作

陳彥行在財金系專業課程,也同樣強調理論與實務並行,讓學習更有趣,也訓練學生進入職場

後的即戰力。﹁如果我只講理論,他們永遠不會懂,財務像一門技術,它有理論,大家要去用,不 然對學生沒有助益。﹂他說。

︶資料庫下載股 TEJ

在課堂,陳彥行拿出實際保單,或者打開個人信用評等報告書,讓學生親見教科書裡的知識出

實際試算,建立最佳的投資組合權重。 Excel

現在日常生活是什麼模樣。而投資學課程,陳彥行也教學生從臺灣經濟新報︵ 價資料,並且使用


實踐利他精神

151  陳彥行‧活用財金知識

落實金融倫理

讓 世 界 更 美 好

﹁你學會了理財和金融,面臨兩個選擇,你可以去服務有錢人,或者去幫助財務弱勢者。﹂投 資學課程尾聲,陳彥行總在課堂中特別強調金融職業道德。

內線交易、金融商品不當行銷,是近年來臺灣常見的案件,陳彥行以實例提醒學生勿逾越職

業道德的紅線,也鼓勵學生投入利己又利他的金融行業。﹁你不是只有一條路,不見得要去服務富

Brad

IE交 X

人。﹂他向學生介紹﹁普惠金融﹂以及﹁影響力投資﹂兩種發展趨勢,從事財務金融,也有機會照 顧弱勢,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陳彥行在課堂中介紹 易所的例子,創辦人勝山︵

︶保護投資人的資產,避 Katsuyama 免因交易指令的時間差,而被高頻交

Capria

易者插隊搶股票。此外,他以另個 例子勉勵學生發揮利他精神:

創辦人提供資金給非洲及拉丁美 Fund 洲的影響力投資基金經理人,不僅賺

■ 陳彥行將辦公室布置得像家一般舒適。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50

課程對她來說相當困難,她特別感謝老師給的許多建議。﹁只要 我們想學習,老師從來不會拒絕。﹂ 除了教學,陳彥行積極拉近師生距離。他會努力記下學生的 名字,增加課堂互動;而在課堂外,則十分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 與職涯發展。 學生陳潔智回想一次因為感冒不斷咳嗽,當天正好課堂小 考,他走向老師詢問可否請假。陳彥行請他先去看醫生,並說: ﹁小考沒有那麼重要,回去好好休息,考卷下週補交就好。﹂陳 潔智說:﹁老師很關心學生,只要學生有狀況,老師都願意幫 忙。﹂有次期中考恰逢陳潔智生日,陳彥行在考卷上寫了﹁生日 快樂﹂後發回,更令陳潔智感動難忘。

畢業後的學生,陳彥行依然給予職涯建議,且常交流近期金融趨勢。學生徐正憲畢業後前往美

國攻讀碩士,仍時常與陳彥行聯絡。徐正憲說,老師會詢問國外的金融業現況,是否與臺灣趨勢有

所差異,接著將經驗與財金系導生分享。﹁老師遇到迷惘的人,尤其樂意幫忙。﹂

■ 陳彥行與導生前往淡水小旅遊。     (陳彥行/提供)


實踐利他精神

153  陳彥行‧活用財金知識

理,徐正憲時常思考如何改進教學,也很願意聆聽學生的需 求,拉人家一把。 同樣地,學生陳潔智認為,陳彥行開設通識課時,教導 沒有商管背景的初學者,有教無類。﹁老師在課堂上不只提 到一次,什麼系的人都可以認識投資、理財規劃,這是我最 欽佩的。﹂陳潔智說。日後,當他擔任程式設計課的教學助 理,也期許自己在擅長的領域啟發他人,幫助迷惘的外系學 生。 教學課堂上,陳彥行以身作則,實踐利他精神。他將課 本中的財金知識活化,幫助學生理解,並且運用知識解決生 活難題。同時,陳彥行也在臺大學生心中撒下利他的種子。 他期待,終有一天這些種子能夠萌芽茁壯,不但能運用財金 知識獲取正當利益,也能善用知識,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 陳彥行與競賽得獎的財金系學生合影。          (陳彥行/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52

﹂ yourself.

點燃興趣

取收益,同時幫逾五百萬低收入戶改善生活。

財金系學生朱霈書修習了陳彥行的投資學課程後,深

受老師影響。去年,她取得了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入學

許可,她的志向就是成為影響力投資基金經理人,期望藉 此提升低收入家庭學童教育水準。

﹁這些學生將來都很有機會利用財金專業,發揮社

會正面影響力,成為臺大之光。﹂陳彥行認為,臺大學

Change the world, do not change

生很聰明,應多傾聽內心聲音,找到自己的方向。他引

有 教 無 類

即設法協助找到研究機會。老師樂於助人的精神,促使徐正憲發展出利他的特質,日後擔任教學助

學生徐正憲說,一位財金系學生申請碩士班時缺乏研究經驗,因他學習動機強烈,陳彥行立

陳彥行的教學熱忱,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成為學生們日後為人師表的榜樣。

感 染 熱 忱

用當紅日本網球選手大坂直美的一句話,藉此勉勵臺大學生:﹁

■ 陳彥行眼神炯炯地談論金融專業倫理。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楊雅棠 攝影/楊文卿


平等對待學生  引進證照課程 陳家揚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公共衛生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 專 長 環 境衛生、環境分析、化學性環境評估、食品衛生與 安全 教授科目 環 境分析原理、食品衛生與安全、環境與職業毒理 學、質譜技術應用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美國紐澤西羅格斯大學New Brunswick分校環境科學 碩士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環境科學博士 經 歷 美國紐約州政府衛生部Wadsworth Center訪問學者 國立臺灣大學環保暨安衛中心危害性物質及廢污管制 組組長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兼代理所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四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優良導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引進證照課程

157  陳家揚‧平等對待學生

汙染物的量去做暴露評估和風險評估。﹁這個不能說有﹃因果關 係﹄,只能說﹃有相關性﹄﹂陳家揚再次強調,從中可看出他對

不 忘 讀 公 衛 初 心

待研究,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一面。

受恩師感召

教學和研究態度,陳家揚說自己受林嘉明老師影響很深。陳 家揚家住麻豆,附近小工業區裡的農藥廠總散發出惡臭氣味,嚴 重汙染環境,陳家揚感觸良深,高中畢業後以第一志願考進臺大 公衛系。過去臺大公衛分成三大領域,包括環境衛生、衛生行政 和流行病學,雖無硬性分組,但基於自己讀公衛系的﹁初心﹂和 學習興趣,陳家揚比較專精在環境衛生課程,因此大三修了林嘉 明老師的衛生化學。 陳家揚提到,大三修習完衛生化學後,大四便進入林嘉明老 師的實驗室,研究﹁拜香對人體的危害﹂,當時主要是採集拜香 所燃燒出來的氣體,然後進行分析。林嘉明並不會緊盯﹁上、下

■ 陳老師提到恩師林嘉明老師 退休時,將他的椅子拿到辦 ■ 陳家揚仔細地說明每一項儀器以及實驗方法。 公室放著留念。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56

﹂公衛學院十樓,食品安全與健康研

「研究是一個合作,不是我獨立能夠完成的」,陳家揚總是客氣地 和學生說話,也對學生很有禮貌,因為他認為師生關係彼此是對等 的。 ﹁順便跟您請教一下

究所的實驗室裡,陳家揚老師正客氣地向學生詢問新進設備的相關 事宜。 ﹁交談親切﹂、﹁沒有派頭﹂,問學生們對陳家揚的印象,所 有人脫口而出的就是﹁老師對學生很有禮貌﹂這句話。聽到這樣的 評論,陳家揚認為師生彼此是對等的,因為﹁研究是一個合作,不 是我獨立能夠完成的。﹂ 陳家揚以環境汙染物的研究為主,處理的樣本比較多樣複雜, 除了空氣不做,包括水、生物性樣本甚至人體檢體,都是他的研究 範圍。他通常會和不同領域的人,像是流行病學家、醫師等合作, 對照量測到的環境物質,看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否有異常,進而針對

■ 陳家揚正客氣地向陳則穎副技師詢問儀器的狀況。(楊文卿/攝影)


引進證照課程

159  陳家揚‧平等對待學生

指 引 學 習 方 向

子郵件通知,讓學生﹁願意敞開心胸和老師講任何事﹂。

轉化美式風格

臺大畢業後,陳家揚赴美攻讀碩士直至博士。提到兩地教學差異,陳家揚說美國的方式比較像

是﹁放羊吃草﹂;往往老師丟出一個題目,學生得自己去面對,去思考﹁接下來要怎麼走﹂。他解 釋,因為做研究一定會觸及不同知識,包括儀器 設備,背後都有其原理,必須額外找資料看書, 甚至找別系的同儕學方法。 他現身說法,當時他上博士班,指導教授 是質譜分析化學的專家;由於自己專業 Ron Hass 不足,便勤跑化學系修課。一般在美國,上進階 課程,老師不會管修課學生的背景,直接斷定學

;但他發現,臺灣 paper

生應該具備某些基礎能力。若不想被當掉,就要 趕快去圖書館找書、看

學生比較被動,常常﹁老師要拉著學生走﹂。他

■ 陳家揚博士班畢業,與母親(右)與妻女(左一)合 影。              (陳家揚/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58

■ 陳家揚在導生宴與學生聚餐。                (陳家揚/提供)

班﹂時間,而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進度,定期向林老師

報告,老師再給予意見。陳家揚每次都把實驗結論以及

後續步驟先想清楚,才敢向老師會報;這也奠定往後出 國念書做研究的基礎。

林嘉明更讓人欽佩的是﹁人格特質﹂。陳家揚提

到,剛看到老師時,便覺得老師很有氣質,很有學者風

範。他提到,林老師做起事來不疾不徐,對待學生也不

責罵,卻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老師語氣很重,代表

﹂,而是採取對 top-down

﹃代誌大條﹄了。﹂陳家揚笑著說。林嘉明對待學生的 方式,也影響到陳家揚不用﹁ 等方式。

陳家揚的研究生蕭鵬表示,老師話不多,但會傾

聽學生心聲,也會認真幫學生解決問題。陳家揚非常細

心,諸如獎學金何時該申請,有什麼研討會,都會寄電


引進證照課程

161  陳家揚‧平等對待學生

位學習,將上課內容錄影、錄音,再搭配上課簡報一起放到網路平 臺,供學生再次複習。 陳家揚表示,六年前翻轉教室的概念正夯,他也嘗試讓學生先 行預習課程內容,到學校時再一起討論。然而試了三年,陳家揚發 現會預先看資料的學生比例太低,於是又回到比較傳統、講授式的 教學。 由於研究所教材較具應用性,和大學部基礎學科有所差異, 陳家揚多以時事議題來講相關環境汙染事件。他表示,過去會比 較 三 、四 本 教 科 書 , 並 從 不 同 教 材 中擷取重點精華來講授,但他漸漸 覺得這樣反而讓學生一知半解;現 在的他,則以一兩本教科書為主, 一家之言所講授的範圍沒有那麼廣 泛,但學習起來更有系統,老師並 會適時提供延伸書單,以補強知識 向度。

■ 陳家揚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包括教材的選用必 須兼顧系統性和知識廣度。(楊文卿/攝影)

■ 陳家揚樂於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以因應大 學部的大班教學和研究所的小班課程。             (楊雅棠/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60

說,學生做出結果來找他討論時,往往只關注自己的研究和數據,對於是否有其他方法驗證,或是

相關背景知識,常一問三不知。陳家揚坦言,如果在美國是這種態度,﹁會畢不了業﹂。

一路從碩士、博士,再經歷博士後研究,陳家揚在美國打滾了將近十年。為什麼回來臺灣?

老師笑說:﹁洋食物太難吃!﹂事實上,博士班畢業後,陳家揚拿到美國公共衛生實驗室協會獎學

金,可以留在美國繼續做研究。但出國後總更深刻感受家鄉的美好,不論飲食、生活習慣,甚至在 面對若有似無的種族歧視,都讓陳家揚一心想回臺灣貢獻所學。

美國求學經驗多少影響陳家揚帶學生的方式,他坦承自己仍一直在修正。陳家揚剛回來時,放

﹂;或是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往哪個方向 double-check

手讓學生自己去找尋答案,去成長,經過一段時間,他還是必須因應調整。現在,如果陳家揚知道

課 堂 錄 影 放 上 網 路

研究結果,會直接和學生說,但要求他們﹁ 學習。

擁抱新科技

陳家揚主要教授研究所學生,大學部課程,大多是和其他老師合開。

現任研究副技師的陳則穎,大學曾修過陳老師的課,研究所還請他當指導教授。陳則穎說,老

師熱愛﹁擁抱新科技﹂,過去大學部修習的合開課程,只有陳老師講授的部分,會配合臺大醫院數


163  陳家揚‧平等對待學生

引進證照課程

■ 經過一番苦讀,陳家揚考上衛生勤務預備軍官, 當時系學會特地貼出紅榜祝賀。(陳家揚/提供)

■ 除了念書,陳家揚也熱衷社團活動,大 四時成為臺大交響樂團第二小提琴手。               (陳家揚/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62

研究所教育

」最重要 know-how

原本在環境衛生所任教的陳家揚,因應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需求,與公衛學院其他老師一起成立

︶承認的一套標準化課程﹁人類食品預防性控制﹂︵ FDA

︶直接整合進課程內容。這套 PCQI

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食安所課程設計,他考量與國際接軌,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 局︵

課程需要嚴謹的審核,並送交美國認證,才能拿到證照。陳家揚並不強迫學生拿證照,但學生只要

在課堂達到標準,就有資格領證,不需要額外到外面花一大筆錢上證照課。

學生蕭鵬認為,老師耗費很多心力引進這套課程,不但學生能夠扎實學習食品安全管制系統, 對未來就業也有很大助益。

﹂是最重要的,其次是 know-how

陳家揚老師平等對待學生,也處處為學生著想。至於對學生的期許,陳家揚指出,臺大學生畢 業後在同儕中要脫穎而出不難,而研究所教育培養的能力中,﹁

建立自我學習和表達能力。他樂觀展望,未來有很多工作是現在無法想像的,若能具備這些能力, 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工作變化,都能迎刃而解。


採訪 ‧ 撰稿/連俊翔 攝影/楊文卿


傳道優於授業 于天立

敦品重於勵學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 專 長 基因遺傳演算法、演化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 教授科目 計算機概論、人工智慧 學 歷 國 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碩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計算機科學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五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敦品重於勵學

167  于天立‧傳道優於授業

捨棄高薪 于天立二

用 教 育 回 饋 社 會 六年從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 ○○

香檳分校畢 —

業,隔年便回到臺灣,從事誨人不倦的行業,迄今已近十三年, 他目前的工資仍低於當時在美國工作的報酬。在拿到博士學位 後,他也陸續收到其他國家高等學校的邀請,薪資均高於臺大教 職的三到四倍︵其實許多教授都是如此︶。即使是這樣,于天立 還是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臺灣,他說:﹁我就是熱愛著臺灣啊。﹂ 生於斯長於斯,于天立認為,在學生階段,自己獲得來自社 會各界的幫助,這些幫助不是理所當然,從天而降,而是全臺灣納 稅人奉獻的結果。例如上下學乘坐公車,學生票比一般全票便宜許 多,而這中間的差價並非巴士公司吸收,而是由納稅人承擔。他 說:﹁大學時我也享受著較低的學費,有世界知名學者來學校開 課,我能夠坐在冷氣房裡學習,都是納稅人為我們支付的,我不能 學成後就這樣拍拍屁股走人,我應該要回來,來回饋這個曾經哺育 我的社會。﹂

■ 于天立在課餘時間也熱愛運動,多次獲得 ■ 于天立書架擺滿書籍,不斷更新儲備知識。 接力賽冠軍。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66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于天立認為,專業知識固然重 要,但在教學過程當中,也要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並培養獨立 思考的能力。 于天立在電機系開設的課程 ﹁計算機 概論﹂被學生們稱為﹁計概與人生﹂,在課 程的最後一小時,他選擇放下手中的教材, 不再強調書本中的知識點,不再複述期末考 試的考查範圍,而是走下講臺,與學生們聊 聊天。 他認為,與其讓學生囫圇吞棗地記下這 最後一小時的知識,不如和他們談談心,談

量。

嘗試著觀察周圍的世界,嘗試著思考自己學習的目的,嘗試著回答如何才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

談人生規劃,談談社會議題,雖然時間不長,也希望能夠讓學生們在匆忙的生活步調中靜下心來,

■ 于天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想 法。          (楊文卿/攝影)


敦品重於勵學

169  于天立‧傳道優於授業

■ 學生們在教師節上送給于天立的祝福,他都一封封珍藏著。    (楊文卿/攝影)

因為他只抄襲了作業中的一道題目。﹁我還挺

驚訝的,在美國常春藤名校中,抄襲可以嚴重

到被退學,然而我們有些鋌而走險的學生,卻

全無戒懼。﹂于天立說:﹁這是人格問題,當

你進入社會工作後,如果抄襲了別人的專利,

你不能辯解說我只抄襲了專利中的一條或一部

分,其他的是原創的。﹂

除了誠實守信,于天立也希望學生們能夠

學到守時。﹁我剛教書第一年,作業遲交都是

零分,後面就有學生罵我沒人性,只好改為遲

告訴于天立:﹁家裡的網路壞 Email

交扣十五分。﹂即使這樣,有些學生在截止時 間過後,發

了,無法及時提交,能不能遲一天交?﹂于天

立對此也無奈,下不了更嚴厲的撒手鐧,但他

會在課堂上提醒學生,若下次擔心遇到突發情

況,可以在前一天先提交一份方案,之後再補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68

回饋社會並不受限於工作內容,教書是一種方式,清掃馬路也是一種方式,其間並無高低貴賤

之分,只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于天立發現,有些學生心存職業歧視,他們因為自己擅長考試升學而

高高在上,忽視了那些辛苦勞作的基層人員。他會糾正學生說:﹁認真完成每一份工作,都是對這 個社會的最佳回饋,都值得被尊重。﹂

于天立在步行過馬路時,常常和協助指揮交通的義警打招呼,道一聲﹁辛苦了﹂,他認為,正

是這些無名英雄的努力,社會才能正常順暢運轉;他也不斷反思,詢問自己今天做了哪些有益社會

品 德 教 育 不 可 忽 視

的事?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

記取校訓

臺大的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包括愛國愛人,專業知識的

培養似乎僅占四分之一,但道德教育要如何落實卻常常被忽視。﹁我們太習慣把專業知識和個人品

德畫上等號,覺得一個人考試成績好,那品性操守便自然是好的,﹂于天立說:﹁其實,這兩者並 不相關,也因為有此偏差想法,導致我們對學生品德教育的忽略。﹂

于天立在批改作業時,嚴禁學生抄襲,只要抄襲被發現,一律零分處理,以此來提醒學生要重

視個人創意,獨立完成作業。曾經有個學生在抄襲被抓到後,向于天立求情,希望不要給他零分,


敦品重於勵學

171  于天立‧傳道優於授業

抉擇、猶豫不決時,便會選擇向他求救。他發現,學生們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對諸如是

否繼續深造,選擇哪一個研究領域或方向等問題,都顯得不知所措,最終可能盲從大眾的潮流,人 云亦云,迷失自己。

﹁這其實也不能全怪學生,是我們教育體制的失誤。﹂于天立指出,學生們從小便處在一種被

動的學習狀態,在被父母或老師安排的人生旅途中按部就班地前進,填鴨式的教育只關心他們是否

背熟課本上的知識點,是否能在考試上照本宣科地獲得高分,卻忽略了獨立思考的鍛鍊,﹁你在國

中時都沒有培養他們問問題的習慣,又怎麼能在上了大學後就要他們有這個能力呢?﹂

于天立常在課上打破自己原有的想法,他會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相同的問題。他認為,嘗試

打破既定答案,便是人們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們有時候就會問:﹁老師,你上節課不是這樣解的

啊?﹂于天立便會答道:﹁解答的方式只有一種嗎?已經存在的就是最好的嗎?你們要不要也想想

培 養 民 主 素 養

有沒有新的解答方式呢?﹂

在溝通中思考

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代表閉關自守,拒絕與他人交流,也不僅僅體現在解題思路和人生規劃

上,這也需要與他人溝通,包括在對本我的審視和對社會議題的思辨過程中。于天立說,任教近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70

交更新的部分。﹁現在不守時只是扣十五分,將來去上 班,如果沒有按時交貨,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也會 損害到個人和公司的信用。﹂ 大學是學生們進入社會前的最後一道保護傘,過 度呵護並不利於學生的成長,于天立認為,老師在傳授 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該要注意學生道德觀念的培養, 這些本在初等教育便應重視的人品養成,在一味強調高 分的升學環境下逐漸被淡忘,甚至被犧牲。失重失衡的 教育,很難幫助學生順利地從校園過渡到社會,而失去 保護傘的遮蔽後,學生便須耗費更長的時間和精力來試

勇 敢 打 破 成 規

錯,而這更是一個考驗學生心理素質的過程。

不盲目從眾

于天立常在課堂分享生命經驗,許多學生遇到人生

■ 書架上擺滿獎座,教學質量獲得學生的肯定。        (楊文卿/攝影)


敦品重於勵學

173  于天立‧傳道優於授業

﹁就像對於核電廠的思考,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給人貼上標籤,這個反核,這個挺核,這樣是

無意義的行為。﹂于天立認為,﹁我們需要溝通,理性交流,為什麼挺核,為什麼反核,在溝通過 程中才能得出解決方案,才能真正推動社會議題的進程。﹂

可能受到傳統尊師觀念影響,學生們在政經社會議題上較少提出反駁或相異論點,但于天立還

是鼓勵學生們要積極思考,勇於表達自己。他說:﹁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我們不能因 為不喜歡某個人的觀點而叫他閉嘴,這樣才稱得上是民主素養。﹂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72

(楊文卿/攝影)

更有意義。

十三年來,他最大的改變,便是不再畏

懼與學生們探討政治或社會議題。他覺

得,在溝通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地進行思

考,而思考的結果,才有利於開展下一 次的溝通。

剛入職那幾年,于天立極力避免

在課堂上或下課後與學生們交換政治觀

點,因為他擔心學生會給他貼標籤,或

質疑他在引導政治意識型態。﹁你如果

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才會發現差異的存在,而認知的碰撞,也讓思考變得

白的認知方式限制了深入探討的可能性,而沉默或是逃避也無法解決或改善處境,于天立認為,每

現在不一樣了,他開始在課後與學生們頻繁互動,交流政治觀點,分享社會議題。因為非黑即

嘛?﹂

人就會給你貼某人的粉絲的標籤。﹂于天立感慨道:﹁學生們還會說,老師有政治風向喔,他要幹

支持某黨派議員的某個觀點,別人就會說你深藍或深綠;你說某總統候選人的某句話挺有道理,別

■ 于天立鼓勵學生,在思考下進行溝通。


採訪 ‧ 撰稿/董容慈 攝影/楊文卿


教學是一場演出  我總想演得更好 張世宗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 專 長 生物化學、酵素化學、抗體技術 教授科目 生 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酵素化學實驗、生化 技術原理與生醫分析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所生物化學組博士 經 歷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副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生化科技學系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三度獲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我總想演得更好

177  張世宗‧教學是一場演出

興趣,選擇臺大農業化學系農產製造組就讀,也就是目前生化科技學系的前身。一頭栽進有趣的

開 拓 研 究 與 教 學 視 野

生化世界,無怨無悔。

哈佛求學

取得臺大農化博士學位後,張世宗負笈美 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 究,更加開拓了他的研究與教學視野。﹁那時候 覺得一定要挑戰所謂的﹃大聯盟﹄,全世界的菁 英、資源都在那裡。﹂張世宗說。

教授本人,還跟他閒聊了幾句話,他是 Tom Maniatis

Molecular Cloning:

授很多都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而且很多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曾在同一個演講廳演講過,那種感

很不可思議!﹂回臺任教前,他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演講廳發表了四年來的研究結果,臺下坐的教

這本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工具書的共同作者,那是劃時代的經典,那種感覺 A laboratory manua

﹁在哈佛,我第一次看到

來,但是大家又毫無保留地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課堂間擦身而過的教師,更不乏生化界巨擘。

在張世宗眼裡,哈佛是個充滿競合的環境,所有的學生、教授都是為了變得更強、更好而

■ 張世宗在哈佛大學當了四年 博士後研究員,累積豐富研 究養分。(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76

張世宗回想教書第二年,當他結束一學期的生化課程,全班學生 起立鼓掌。「我非常震驚,也很感動,這是學生對我的肯定,也 是我成長的養分。」

張世宗的辦公室明亮整齊,玄關停著一臺

經典款藍綠色公路車,原木辦公桌是日據時 Bianchi

期的古董,靠近些還能嗅得木香。桌上的物品對齊

地各安其所,兩隻鋼筆和手機平行擺放,筆記本、

鍵盤、筆電都是置底對齊,筆筒裡的鉛筆一支支都

被削得鋒利。從辦公室的陳設可以發現,張世宗的

張世宗出身嘉義農村。﹁小時候生活裡看到的,在臺大竟然成為一個了不起的系所。﹂他循著

地擁抱所愛,用理性做實驗、傳遞生化知識。

﹁生物化學對我來說,從求學、做研究,到當老師,沒有什麼比這個還重要的。﹂張世宗感性

卻哽咽得久久無法言語。

生活儀式和做研究一樣,嚴謹且一絲不苟。當他目光落在桌前整齊疊成一落的生物化學原文書時,

■ 談到對生物化學的熱愛,張世 宗難掩激動哽咽。       (楊文卿/攝影)


我總想演得更好

179  張世宗‧教學是一場演出

世宗不到八點就到了,穿著西裝打領帶,站在普通教室

的講臺旁,慢慢感受那種氛圍。那一堂 103

課,有兩百多個學生,每一位走進教室的同學,張世宗都向他們打招呼﹁早安!你好,我是張世 宗。﹂

分享完這段經歷,張世宗拉開抽屜,拿出一團橡皮筋纏繞邊緣已經泛黃的衛生紙,小心翼翼的

解開,不時還散落出一些紙絮。層層剝開,裡面躺著一支一角已經磨平的黃色粉筆。﹁這是我十三 年前第一次站上講臺用的粉筆。﹂下課後留下的粉筆, 收藏了他最初的教學熱忱。 他認為,教學是對自己負責,學生一屆一屆更迭, 而他永遠都在面對同樣年紀的學生,﹁他們不知道我去 年教得如何,但我必須一直保持最佳狀態做好教學這件

傳 承 生 化 使 命

事。﹂每當拉開抽屜看見這支粉筆,張世宗就能從挫折 中康復。

莊榮輝教授好榜樣

張世宗在臺大教授生物化學,不只是開設一門必修課,更承接了前輩莊榮輝教授的使命。

■ 張世宗小心翼翼地保存教書第一 年使用的粉筆。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78

博士。 Alfred Goldberg

都會 Alfred

覺永生難忘。哈佛大學的四年薰陶,張世宗認為那是他最辛苦也是最開心的一段時光,他謙虛地將 成就歸功於指導教授

教授的研究和教學態度大大影響了張世宗。他說,每當他要上臺演講前, Goldberg

並肩和他坐著,仔細修正一張又一張投影片,一行又一行地把英文語句變得精簡通順,然後將投影

教授讓他了解到,教學如何與研究工作完美結合的核心意義。 Goldberg

片編排成一份劇本。﹁那時候我才知道,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是如何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與他人分 享研究成果。﹂更重要的,

Alfred

在哈佛醫學院並不是每位教授都有開課資格。要在特定領域夠傑出,才能夠授課,而且只講授

專精的那個區塊。﹁如果今天講蛋白質,就只有你一個人可以講,這是一種榮譽。﹂每學期

上課那幾週,世界各地的演講邀約一律拒絕,他說能在哈佛教書是 Alfred

大概只有幾週的時間要上課,每當張世宗看見他穿西裝打領帶,興高采烈地從走廊的那一頭走來, 就知道他要前往課堂。﹁

收 藏 了 教 學 熱 忱

對他的高度肯定,非常令人興奮。﹂

第一堂課的粉筆

在哈佛汲取了滿滿養分,張世宗回到臺大,開始在生化科技學系授課。

﹁我永遠記得第一天上課的情景,因為心中的美夢成真了。﹂臺大第一堂課是八點十分,張


我總想演得更好

181  張世宗‧教學是一場演出

現在教學資源相較過去更加豐富,各式線上平臺都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教書前幾年張世宗總怕

教不完,現在他重質不重量,更重視讓學生體悟日常生活中不同面向的生物化學,並產生共鳴,提 升學習動機。

﹁以前我覺得身為老師,一定要把所知全部告訴學生,讓他們變很強;現在更著重如何言簡意 賅,讓他們知道表面知識背後的哲學。﹂

張世宗回想教書第二年,當他結束一學期生化課程,全班學生起立鼓掌。﹁我非常震驚,也很 感動,這是學生對我的肯定,也是我成長的養分。﹂

會失敗的實驗。他設計各式各樣的題目,多加一點、少 ——

報告,總怕做不出來或做失敗了,因此他反而新增一些特別單

他們學習﹁如何面對失敗﹂。他說,學生為了能順利交出實驗

手做。在實驗課上,他除了教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要

研究是以﹁人﹂為出發點,目的在解決問題,而且必須動

課程設計中的重要元素。

常殘酷,並非每個人都一帆風順。學習如何面對失敗,成為他

多線發展,一條失敗了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研究場域其實異

談到教學、研究路上的挫折,張世宗直呼幸運。他說,做研究是一連串的失敗組成,研究常常 ■ 張世宗教學上的認真,讓他多次獲得教 學優良教師。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80

張世宗在教學路上的榜樣,不只有哈佛大學的

教授,更深深受到莊榮輝教授的影響。 Goldberg

Power Point

莊教授是張世宗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他的教學方式、態度,有如信仰一般的堅定與虔誠。莊老師

會親自繪製幻燈片,拉著柯達的圓盤投影機到教室,找一個最好的放映角度測試;後來

誕生,莊老師會寫好劇本,就如同電影分鏡一般,幾分幾秒要出現動畫,莊老師都拿捏得分毫不 差。莊老師的教學方式絕對是最創新的,也是一種經典。 每逢深夜,張世宗總會看到莊老師在研究室的白牆前,播映一 張一張的投影片,預備隔天一早八點鐘的課,三十年來都是這樣。張 世宗說,那是一座教育工作者的燈塔,也是一位你永遠無法超越的老 師,當你覺得你快追上了,他又樹立了另一個你遙不可及的里程碑。 面對﹁教書是否曾經倦怠?﹂這個問題,張世宗反問﹁把生化教 好是歷史傳承,因為有我的老師才有現在的我,怎麼會累?我只想著

學 習 面 對 失 敗

每年都要教得很好。﹂

做研究的前提

對張世宗來說,教學就像一場演出,一定會有腳步踏錯的地方,每一年他都不斷修正再修正。

■ 生物化學不只是張世宗教授的科目,更是他 熱愛的領域。      (楊文卿/攝影)


我總想演得更好

183  張世宗‧教學是一場演出

生。﹁他們用的是思辨論證的方式,鼓勵你提出各種想法來討論。﹂這讓他想起女兒在幼兒園的場

景,﹁幼兒園老師以小貼紙或好寶寶印章來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全部的小孩都我!我!我!搶著回

答。﹂他反思臺灣的教學場域是如何讓學生沉默,便擷取幼兒園拿小禮物來鼓勵小朋友這項元素, 放進教學現場。

張世宗曾在研究所課堂舉辦﹁螢光蛋白純化大賽﹂,每四人一組,在限定時間內純化螢光蛋

白,最純、數量最多的那組就是冠軍。張世宗笑著說,有學生不睡覺,原本需要一週的實驗三天就

做完了,還有組別採取分工,組員上家教,另一人就在實驗室趕工。而獎品只是幾十元的螢光筆和

便利貼。﹁你能相信嗎?研究生了耶!可見小禮物永遠有效!這招是跟幼兒園學來的。﹂ 張世宗叮嚀學生:擁有夢想很重要,釐清 自己適合、不適合什麼,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缺 點,勇敢承認做不好的地方,並用積極正向的態 度去迎接挑戰。如果能把興趣專長和工作完美結 合,那就再好不過了。而張世宗一直以身作則, 實踐著自己給學生的叮嚀,在教學與研究的人生 路上,踏實前進。

■ 張世宗用小獎品鼓勵研究生,卻意外激發 學生的求勝慾。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82

加一些或是故意加錯東西,要學生觀察錯誤的實驗會產生哪樣的後果。他認為,學生若從未經歷過

實驗失敗和細胞污染,等到實際踏進業界的戰場,損失的可能是數百萬、數千萬以上的金額。﹁你

讓學生知道出包就是這樣,未來失敗了才不會慌張,而且此時失敗所要付出的成本最低。﹂

這樣的創新理念,源自張世宗幾年前參與的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創學程︶與創新設計

學院。創創學程以跨領域的教學資源和實踐場域激發學生創意思考,並進一步實踐。張世宗是設計

學院的種子教師,他和臺大各學院老師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進修設計思考課程,為教學生涯帶來全新 啟發。

﹁參與這樣的跨領域教學,我才有機會和不同領域的老師交流,你會發現大家各有特色,很多

地方值得跟其他老師學習,只要學到幾招絕學,就算不虛此行。﹂張世宗說,過去很難走進課堂以

教授身分聽另外一位教授上課,但在創創學程與設計學院,所有課程、資源共享,而這些教授都是

各學院的頂尖師資。他接觸到財務、策略、行銷、機械、社科等與生物化學南轅北轍的領域,這樣

踏 實 前 進

的經歷確實活化了他的教學方式。

鼓勵擁有夢想

除了創意教學,適時鼓勵學生也有必要。在美國求學經驗中,張世宗發現教授很少否定學


採訪 ‧ 撰稿/蘇彥誠 攝影/楊文卿


結合實務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葉琇姍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專 長 身心障礙研究、社會福利政策 教授科目 社會福利行政、勞工行政與社會工作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 經 歷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主任秘書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處長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榮譽紀事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187  葉琇姍‧結合實務

學習階段,而在她當大學生時,社工系甚至尚未成為獨 立系所,是社會系的社會工作組。 完成碩士學業後,葉琇姍進入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貢獻社工專長。然而當時的她,始終對指導教授的一句 話念念不忘。 指導教授林萬億在葉琇姍碩士畢業那天,對她說: ﹁你是個能讀書的人!﹂簡短一句話,並沒有補充說 明。歷經十年工作,葉琇姍選擇回到學校攻讀博士,她 談起其中一個原因:﹁為了接續老師當年那句話的下半 場注解。﹂ 當葉琇姍開始嘗試教學,便是與林萬億合開﹁社會 福利行政﹂課程。初次教學,她就有清楚的教學理念, 要把自己在實務現場的第一手經驗帶回母校課堂,幫助 社工系學弟妹銜接知識與實務。 ﹁我們產業界常常覺得,學生怎麼連這個都不 會。﹂葉琇姍分享產業界面試新人時的觀察,她發現許

■ 葉琇姍參加公務員訓練,與政務委員唐 ■ 葉琇姍三次從臺大社工系畢業。 鳳合影。       (葉琇姍/提供)              (葉琇姍/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86

葉琇姍希望學生能夠持續更新知識,對於新事物懷抱熱情,她 說:「老師不可能永遠陪在你身旁,幫你做好投影片,畢業之 後人生投影片,你要自己去做。」

採訪當天晚上,正好葉琇姍與社工系學生進行團體督導。與督導生相約在臺大社工系館教室。

葉琇姍一進門,熱情地向學生問候,會議還沒開始,就等不及了解學生的實習狀況。聲音宏亮的 她,頓時讓整間教室熱絡起來,在一陣歡笑聲裡開啟這次的團督會議。

葉琇姍對督導生的關懷不只在教室,採訪前一天,她前往臺中東勢的部落探視實習生。問她是

否覺得辛苦,她謙虛地回答:﹁我每次去也都是在偷偷學點東西。﹂她藉此提醒學生,﹁學習不會 只有在學校就結束﹂,助人工作者更應該培養自學能力,不斷更新知識。

將社工知識化為行動,持續精進自己,這就是葉琇姍作為助人工作者的態度與理念。她說,這

帶 回 母 校 課 堂

是讀大學從指導教授身上學到的,回到母校成為兼任教師後,她也把這份理念傳承給新世代。

二十年經驗

對葉琇姍來說,臺大社工系是最熟悉的家。她從這裡畢業三次,度過學士、碩士以及博士三個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189  葉琇姍‧結合實務

間摸索。﹂葉琇姍教書前兩年,急於把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每週安排大量指定閱讀,讓不少學生 反映課程負擔過重,連帶教學意見調查得到的分數不高。

﹁我其實很挫折,在工作領域蠻受肯定,怎麼到教學現場被學生講得這麼不堪。﹂她分享當時

收到課程回饋時的心情,其中一位學生的批評更令她錯愕:﹁老師妳說話的聲音很驕傲。﹂

後續幾年,葉琇姍反思如何調整課程設計,她首先減少課程分量,也在參與公務人員訓練時,

觀察別人的訓練方法。第二年開課時,除了同樣強調知識的實務應用,她嘗試以小組進行課堂討 論。

﹁分組教學對很多老師來說,可能很平常,但我這必修課,五十幾個學生是很重的分量。﹂學

生人數多,葉琇姍擔心分組討論效果欠佳,因此採取隨機抽點,讓每一位學生進入課堂前,都能確 實閱讀指定教材,有足夠知識參與課堂討論。

徐新惠是社工系學生,她曾修習勞工行政與社會工作課程,認為葉老師每週指定閱讀的英文文

獻,﹁讓學生先粗略認識不同國家的案例,上課透過老師進一步解說,又更了解該週上課主題。﹂

調整教學方式後,葉琇姍發現學生開始主動參與討論,教室內從過去只有老師的講課聲,轉變

成充滿師生交流及論辯的場域。﹁很多學生跟我說,老師妳下學期還是要這樣逼學生讀書。﹂葉琇 姍認為,課程設計改變,讓學生有實際收穫,也給予課程正面回饋。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88

多畢業生對實務狀況相當陌生,﹁可能要協助一個低收入戶去找工作,連中央的勞動部跟地方的勞 工局都講不清楚﹂。

因此,葉琇姍強調將實務融入教學,在勞工行政的課程裡,其中一節課必定詳細介紹中央及地

方組織。﹁你們將來要助人,你連引導人家去求助都引導錯地方,那案主怎麼得到協助?﹂她說。

社工系學生傅婷純曾修習葉琇姍開設的勞工行政與社會工作。她認為老師口條清晰、備課用

一六年開課時,正好發生災情 ○

心,﹁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她在實務場域有豐富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分享,能幫助學生銜接理論 與實務。 除了幫助學生認識行政組織,葉琇姍也引導學生討論時事。二

嚴重而政府救援不力的臺南大地震,她在課堂中丟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臺南市市長,要怎麼解

決?﹂葉琇姍發現,許多學生提出行政首長下臺的策略,她說:﹁下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藉此

激 發 學 生 回 饋

提醒學生,實務現場中應避免在激情的輿論中失去判斷,要善用專業知識做出更好的決策。

調整設計

事實上,葉琇姍的教學並非一開始就受到學生青睞。

﹁政府部門的公共行政事務繁雜,剛開始教學就覺得不能遺漏,不然學生進入職場要花很多時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191  葉琇姍‧結合實務

接 手 移 工 事 務

片,畢業之後人生投影片,你要自己去做。﹂

深耕身障領域

兼任教師的葉琇姍以身作則,實踐她在課堂中所教導的 道理。 一九九七年,葉琇姍進入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輔導身心 障礙者就業。公部門服務至今,身心障礙者已成為她深耕的 領域,近年也開始接手移工相關事務。

一六年,她反思從事身心障礙者業務的經驗,完 ○

葉琇姍不斷讓工作實務與理論知識對話,藉此突破工作 侷限。二

成博士論文,希望藉此提升身心障礙者的公民權。﹁我在這 一兩年協助他們就業時,開始跟同仁思考,怎樣擴增對身心 障礙者的想像,我們能多做些什麼?﹂她將博士階段獲得的 知識養分,再次帶回職場,把理論付諸實踐。 葉琇姍常和同仁開玩笑說,現今所從事的業務,要達到 ︵關鍵績效指標︶很容易,﹁我翹著腳都可以做﹂,但 KPI

■ 葉琇姍向家長與孩童介紹移工文化。 ■ 葉琇姍深入東南亞市集,了解移工在臺生活。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90

助人工作者 隨時準備好自己 回想這段教學歷程,葉琇姍說,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受林 萬億老師啟發:﹁知識要不斷精進。﹂她強調社工系學生不 能只靠一種專業,更要培養自學能力。 葉琇姍以長照議題為例,指出長照連結許多醫療體系知 識,也涵蓋照顧、老人失能等議題。﹁現在請你馬上給老人 帶運動,你會不會?你敞不敞得開心胸?家屬有往生者財產 問題,你能不能幫忙處理?﹂她提醒社工系學生,在當今勞 動條件不好的環境下,更要學習為自己創造價值。 曾經一次因緣際會,葉琇姍參加老人體適能指導訓練, 這偶然的經驗,讓她在進入部落探視督導生時派上用場,當 場教導工作人員帶領老人體適能。她以親身例子提醒學生: ﹁你要隨時準備好自己,因為你到了專業現場,需要多種知 識與技能。﹂ 她希望學生持續更新知識,對於新事物懷抱熱情,勇於 嘗試,她說:﹁老師不可能永遠陪在你身旁,幫你做好投影

■ 前往東勢部落探視學生,葉琇姍與 協會人員合影。(葉琇姍/提供)

■ 辦理身障者公民咖啡館,葉琇姍與參與者合影。               (葉琇姍/提供)


社工教學傳承使命

193  葉琇姍‧結合實務

訊息請教老師,而林萬億即便收到很細瑣的問題,只 LINE

琇姍再次提到用在論文中所寫的這句話:﹁我還是覺得林萬億老師給我的影響很大。﹂至今當她在 教學或實務上碰到問題,還是時常會用 要與專業有關,也必定會回覆。

這種服務精神同樣體現在葉琇姍身上。曾有社工系學生何京哲修習葉老師的課程,有一次他參

與移工直聘制的辯論,在思考論點時遇到困難,寫信請教老師。﹁原本擔心老師可能很忙,或者課

程已經結束了,可能不會回應學生。﹂後來收到回信,讓何京哲相當感動。

葉琇姍說,她從指導老師的身上看見助人工作者的終身責任,而當她回到教學現場後,也感覺 自己多了一份責任。

﹁我有職場可以操作專業知識,要怎麼把這套知識操作成功,回饋給服務對象,這些好的經驗

又可以回到教學現場,鼓勵社工系學生。﹂回顧學習與工作生涯,對於自己身為助人工作者的使命

更加清晰,她希望能藉由教學,讓這份使命代代傳承下去,讓未來的助人工作者能夠青出於藍,更 勝於藍。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92

一想起自己在學校所受的訓練,以 及要傳承給下一代的責任,她告訴 自己不能只停在原點。 於是她開始嘗試直播,向觀眾 介紹身心障礙者的生活日常,並結 合時事探討相關議題。﹁剛好公視

移工困境。

受惠恩師啟發

﹁在我攻讀博士過程,林老師用嚴謹治學的態度,給了後生晚輩最好的示範。﹂採訪尾聲,葉

責 任 感 強 烈

關係上。﹂她發現移工照顧者的問題根源往往來自雇主家庭,因此改變以往的模式,要從根本解決

工專業知識,深入了解這些家庭遭遇的照顧問題。﹁你不幫他們解決問題,就一定會轉移到移工的

同樣地,在移工議題上,葉琇姍去年開始走入家庭,用社會工作的模式進行家庭訪問,運用社

精神障礙者相處?﹂她不斷突破工作想像的限制,用創新方式對社會大眾推行人權教育。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紅的劇,是在講精神障礙者,我們就找精神障礙者的團體來談:我們怎麼跟

■ 葉琇姍走上街頭,參與重 建處移工文化推廣活動。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賴其郁 攝影/楊文卿


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邱文英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工學院化學工程系 專 長 高分子聚合(乳化聚合)、功能性乳膠顆粒 教授科目 工程數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 學 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師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材料系、高分子所合 聘)教授 現 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兼任教授 榮譽紀事 二○○七高分子學會傑出高分子研究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七度獲獎) 二○一六高分子學會終身成就獎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二度獲獎)


197  邱文英‧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這等後話,她則始料未及。 ——

她十歲的年齡差,媽字輩顯老,所以只是私下流傳的諢名。 ﹁現在他們都叫很大聲囉。﹂

流金歲月,把邱文英從少女鑄成一位母親,一切卻只是 源於無心。

一九七二年大學畢業,臺大校園扎根至今恍然已近半世

紀。攤開學歷一看,從大學到博班,她是個一路走來、始終 如一的化工人。

身 邊 都 是 貴 人

班上男丁眾多,萬綠叢中三點紅,當時已屬難得。

她從高雄女中畢業,聯考成績亮麗,興奮地將臺大能讀的科系全填上,後來分發進機械系。

萬綠叢中三點紅

己。如此奠定了理工基礎,而崇拜恩師是她最單純的動力。不過,自己教書竟也教了整整大半輩

那時候為了多修老師的課,邱文英選擇甲組,努力研讀物理,就是為了讓物理老師多注意自

的物理老師﹁長得很像年輕的翁倩玉﹂,說起偶像,又是滿臉的嚮往。

回憶起求學路,她說,自己並非一開始就鍾情於這個領域。一切要從高中開始說起,高一時

■ 邱文英碩士、博士班就讀年間發表 之論文。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96

邱文英成為母親三十有五年,而臺大化工系更早就見證她的青春與成 熟,儼然是娘家。誰都不知道她們的相遇始於偶然。

研究室大門,只見邱文英老師不疾不徐地收拾好桌上物件,風扇轉速悠悠,她長裙 124

臺北盆地陽光毒辣。路樹掩映,還是能把人晒得心浮氣躁。 一打開 款擺。

忽見她側身低頭,拿出三明治和冒著汗的冰奶茶,一面招待,一面道歉:﹁你們應該還沒吃過

誤 打 誤 撞 的 大 學 路

早餐吧!一大早這麼熱,還麻煩你們來這裡

北漂少女

她研究與教學並行不悖。 ——

在搜尋引擎鍵入﹁邱文英﹂三個字,就能從一系列事蹟收穫基本資料:來自高分子學會的終身 成就獎、連續多年蟬聯教學優良教師

然而,在那些比較地下、也更講真實人情的論壇發言中,學生全心照不宣地﹁邱媽﹂長、﹁邱 媽﹂短。

﹁其實我很年輕時,學生就在背後偷偷地叫,﹂那時候女兒才念幼兒園,研究生們不過距離


199  邱文英‧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無意繼續深造的邱文英,默默站在教師辦公室,心裡對於這個青天霹靂百般抗拒。

她寫了封信回家,就盼著父母應一句:﹁那妳就回來好了,回來鳳山﹂,好讓她有拒絕這個邀

約的勇氣;只是兩老非但沒讓她如願以償,反而因為天賜穩定教職而開心,要她﹁聽老師的﹂。

﹁現在想起來,這些都是我的貴人,﹂她把這段遭遇說得特別仔細,如今這個領域的條件已今 非昔比,﹁年輕學子要進到學術界、擠到臺大,很不容易。﹂

回憶當時,她眼底有光:﹁我為什麼這麼幸運呢?有時候我想,就是有貴人老師、爸爸媽媽,

講 桌 備 麵 包 牛 奶

還有後來的先生,對不對?﹂

寶貝學生捧場

那樣上去教,學生是聽不懂的。﹂要將書上的知識 ——

當慣了學生,上臺教書又是另一個世界。邱文英深刻體悟,要將自己熟知的一切傳授給別人, 是件費時又費心的事。 ﹁我覺得這一段好像看懂了,還不能教

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再表達,才能真正保證有效教學。初履教學場域如她,抱著不同版本的教科 書摘要、改題、整合,反反覆覆把一節又一節的內容講給先生聽。

課堂外的用功,另一半的付出,並不能完全解除新手危機;﹁那時候一開始教,班表上單操是 四個小時,我要教六小時,我覺得我教太慢,未達進度。﹂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198

﹂細數那時候理工科

﹁我還記得喔,那時候念理工的女生很少,土木系一 個、機械系有三個、化工系有十個

系寥寥可數的女同學,邱文英神情有些惋惜。同班兩位女同 學後來轉出,她則選讀了女孩子較多的化工系,﹁可是噢, 我們三個轉出去之後,機械系有十年一個女生都沒有。﹂ ﹁我們到後來也都很懷念,大一機械系那一班也一直把 我們當成是他們系畢業的。﹂ 大學畢業後,為了不讓父母操心,乖順的邱文英選擇在 臺灣念研究所,期間同時擔任助教。當時跟服兵役的男友已 經達成共識:留在學校是上策,上班工作先不考慮。 謝師宴那一天,系主任問她:畢業後打算做什麼? ﹁我應該算是比較笨的學生,竟然跟他說我不要出去做 事,想留在學校,﹂她直呼自己所知太淺:﹁學校哪是你要 留就可以留啊?﹂ 不久,指導教授興沖沖地告訴她,系上會給她教職,條 件是要念博班。

■ 化工系教職員全體合照。                     (邱文英/提供)


201  邱文英‧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了。﹂

三年前畢業的指導學生郭志宇回憶,二

一五年到美國參 ○

與一年研究計畫;出國前一個月,邱文英把他叫到辦公室,遞

給他一只大同電鍋,﹁就像以前的家長送給遠行兒女的禮物一

現在若說補課,要見到教室爆 ——

樣﹂,現在想起來,已在職場的他還是備感窩心。 可她也看見新的學生群像 滿的盛況大概是奇談。

時代不同,角色不同,邱文英明白,學生比起以往更喜惡

分明。資訊爆炸,分心的事務太多,小大人忙著處理各自的人

裡的重點寫在黑板上。﹂ PPT

的內容全印給學 PPT

扎實兩道工法,只希望學生把內容弄得一清二楚。﹁工程數學嘛,這一段聽不懂,下一段就難

生,再把

是學生反應﹁太快了,聽不懂﹂,於是邱文英採用折衷卻費工的方式,﹁先把

教書節奏要和學生磨合,隨時調整。全寫板書可能拖慢上課進度,而簡報軟體方便歸方便,可

她的耐心依舊。用了四十幾個年頭的招牌板書仍舊鋪滿眼簾,講解速度則配合粉筆起落慢慢來。

生,可能只會有﹁小貓兩三隻﹂來捧場老師的課。

■ 邱文英與學生的午間學術晤談。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00

所幸,一眾學生和她約定好,沒有課的傍晚就來聽她的單操課。

﹁他們說沒關係,那就每個禮拜多補兩堂課,﹂談起第一屆接觸的寶貝學生,她的語氣又溫柔 起來:﹁都很捧場,都會來。﹂

新婚時, ——

說是﹁寶貝學生﹂,不過是比自己小五、六歲左右的大學生,不點名一樣自動出席。偶爾,怕 她準備上課漏了晚餐,還會在講桌擺上牛奶和麵包。 聽起來,年輕時的邱文英和學生感覺更像朋友

學生主動幫忙搬家,蜜月旅行時還輪流住在她的屋舍,說是要幫 她看家。 頭幾年當老師的感覺,現在津津樂道還是新鮮。那一批願意多

扎 實 兩 道 工 法

聽她補課的﹁孩子﹂,邱文英仍舊感動不已。

一貫的板書

﹁我一直覺得人跟人相處,緣分最重要。﹂ 她的教學生涯,初代學生占據了特別的位置,可是她又熱愛 眾生平等,對後期學生一樣溫暖。

■ 邱文英老師與學生合照。          (邱文英/提供)


203  邱文英‧化工邱媽的半世紀情緣

﹁我們有一個做面膜的學生,很出名,到歐洲闖蕩,還 有電視臺來訪問,變成一個很有名的品牌。﹂ 她如數家珍,神情溫柔又帶著一絲驕傲,儼然就是那位 化工系人人口中的﹁邱媽﹂。 現在她只有一個小煩惱。 ﹁我怕年輕學生背後會說:哎呀,叫她邱奶奶好了,﹂ 素淨的臉上閃過一絲羞赧的笑,邱文英說:﹁學生現在會叫 很大聲﹃邱媽﹄!就是這樣子,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把我叫 得比較年輕啦。﹂

■ 邱文英教授退休暨生日餐宴合照。                 (楊文卿/翻攝)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02

「一待就是大半生」

將 化 工 系 視 如 己 出

退休轉為兼任教授這兩年來,邱文英又更動了一些教法: 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間不定期安排抽考。 她承認自己給的功課多,成績卻從不嚴格,作業也都有 助教給的答案可以參考。甚至,她不怕學生互相抄寫答案。 ﹁你本來不會,因為看了別人的答案,就懂了。這樣也是學 習啊。﹂ 成為母親三十有五年,而臺大化工系更早就見證她的青 春與成熟,儼然是娘家。誰都不知道她們的相遇始於偶然。 邱文英大半生戮力奉獻,對於化工領域的歷史和趨勢, 已經了然於胸。 問及要怎麼向學生﹁推銷﹂化工系?她隨口列舉過往學 生的多元出路:傳統化工、高分子產業、光電製造,和時下 最流行的生物科技融合,還能夠往醫美領域邁進。

■ 化工系所專屬的溫柔邱媽。 ■ 邱文英研究與教學並進,成就卓越。     (楊文卿/攝影)       (楊文卿/攝影)


採訪 ‧ 撰稿/趙家薇 攝影/楊文卿 榮譽紀事 世界商業倫理論壇(World Business Ethics Forum; WBEF) 最佳論文 企業倫理教育扎根計畫卓越教師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共同推動 之首屆「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 證券市場發展季刊年度優秀論文獎 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傑出獎、優等獎(兩度獲獎) 國立臺北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國立臺北大學教學績優教師(兩度獲獎) 國立臺北大學推動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績優教師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國科會(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連續十五年


懷抱公平與仁慈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池祥麟

老師 小檔案

系 所 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 專 長 公司理財、企業社會責任、金融倫理 教授科目 企 業社會責任、金融倫理學、金融倫理與社會責 任、財務管理、合作經濟理論、永續金融 立中興大學合作經濟學系學士 學 歷 國 國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所博士 經 歷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系主任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合作經濟學系主任 Asi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評審委員會委員 現 職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副主任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企業社會責任學士學分學程 召集人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 財團法人中鼎教育基金會委員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207  池祥麟‧懷抱公平與仁慈

﹁為什麼需要談企業社會責任?﹂池祥麟 解釋,這門課的核心宗旨,是希望引導學生跳 脫學科限制,除了從自利與股東的角度之外, 還可以從消費者、員工、社會、環境等不同領 域看待公司的經營,開拓視野。 談到課程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大數據已 成顯學,企業永續課程跟科技結合是趨勢,運 用科技方法揉合社會與環境,讓學生能有更多 工具去幫助企業,開拓更多自在揮灑的領域。

理論與實務相互印證

池祥麟常拋出許多問題讓學生思考:﹁公司善盡社會責任會比較賺錢嗎?﹂﹁公司好心真的 會有好報嗎?﹂﹁企業社會責任做得好,就比較不會做假帳嗎?﹂

他不想讓學生只著眼實務,期望以學術研究建立理論基礎,將管理學、會計學、行銷學、財

務金融中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期刊文章,融入上課內容。他認為,理論基礎提供了學術研究的

■ 池祥麟(前排左二)與同事、學生聚餐合影。(池祥麟/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06

在得意門生眼中,池祥麟包容性很強,總會耐心聆聽學生,提供 學生開放思考的空間。「老師不會告訴你對錯,而是提供正反不 同的論證,刺激你思考。」

溽暑早晨,步入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院長辦公室,陽光明晃晃地透進來,窗外是三峽的一片綠

意。會客區的桌墊上寫著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寶藍色的小熊靜靜坐在三人沙發上,為辦公

看 待 企 業 社 會 責 任

空間增添了一絲童趣,正疑惑時,﹁他是我的職務代理人!﹂池祥麟溫柔的嗓音從身後響起。

打開思考的窗

任教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的池祥麟,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已十三年。他發現,比

起初投身時的一片藍海,社會的氛圍逐漸在改變,不管是研究或教學都增加中。去年在臺大開設的

﹁金融倫理與社會責任﹂課程,修課接近一百人,可見這個概念日益火紅。

經濟學第一章明白寫著,不須刻意追求利他,市場價格機能會在人們追求自利的同時,有效配

置社會資源,最大化社會福利。而財務管理課程,則教導學生從追求股東財富最大的角度,審視企 業的經營狀況。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209  池祥麟‧懷抱公平與仁慈

所謂道德動機,是指你內在是否真心認為利他重要。﹁不損人利己重要嗎?促進他人利益重要

嗎?﹂內在動機屬於感性層次,池祥麟正色說道,現今教育著重教導學生追求物質,忽略培養內在 動機,關懷、愛與慈悲,並不好教。

建 構 師 生 連 結

與道德動機是如何並行的。

了人。﹂池祥麟舉醫生為例,說明專業知識

了人;如果醫術很好,總是想著錢,也幫不

﹁當個醫生,想救人,但沒有醫術救不

全其美時兩全其美。

業知識,如此,才能在想助人時助人,想兩

被嫌老生常談,池祥麟希望學生努力充實專

對股東有所交代,也能幫助社會環境。不怕

另外,池祥麟認為,擁有足夠專業知識,才能支撐對未來的美好想像,才能結合公平與仁慈,

一本筆記本

本,每週下課前十五分鐘,他會空出時間讓學生書寫當天的聽課心得與疑問。

大班制課堂,互動式教學實為困難。注重學生想法的池祥麟便想了一個方法,請學生準備筆記

■ 池祥麟希望學生能揉合社會責任與關 懷,為永續盡一份力。           (楊文卿/攝影)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08

嚴謹證據,期刊論文能與實務案例互為印 證,希望學生們有所本地進行思考,不流於 表面現象。 談到企業倫理,﹁我希望學生考量兩個 原則,公平和仁慈。﹂池祥麟也對這兩個詞 做了解釋,他說,公平是企業倫理最重要的 概念,意指盡量不要為了追求股東的財富而 去傷害到其他利益,就跟做人一樣,不要損 人利己;而仁慈,要能積極促進他人利益。

專業知識與道德動機並行 池祥麟在課堂上提倡企業永續與社會責 任,希望學生未來踏入職場,能貢獻一己之 力。他說,強大的道德動機及專業知識,都 不可或缺。

■ 社會責任投資成全球關注焦點,池祥麟(右三)出席台灣永續價值指數上線儀式。                                 (池祥麟/提供)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211  池祥麟‧懷抱公平與仁慈

臺大會計系畢業生林家綺與池祥麟的緣分,始於五年 前臺大金融倫理與社會責任課。她珍而重之地拿出當年的 筆記本,年少的青澀提問與逗趣的小插圖,夾雜著老師或 橘或紅的批註,翻閱回味時,當年的教誨彷若歷歷在目。 任職於臺北市稅務總局的林家綺笑著說,﹁我想老師 是因為期末報告記住我的!﹂她將富人窮人課稅的議題寫 成小說,期末報告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手工書。條框之外的 創意是池祥麟所樂見的,這樣的兼容並蓄,讓師生間毫無 距離。 ﹁如果以色調區分,老師絕對是屬於暖色系的人。﹂林 家綺邊回想邊真摯地說道。在林家綺眼中,池祥麟包容性很 強,總會耐心聆聽,提供學生開放思考的空間。﹁老師不會 告訴你對錯,而是提供正反不同的論證,刺激你思考。﹂ 或許課程內容已無法記清,但池祥麟在課堂中一再強 調的,不論是永續和獲利的平衡,或公平與正義的重要, 都在學生的心湖投下一顆小石,持續泛起漣漪。

■ 池祥麟於社群媒體上分享學生林家綺 ■ 池祥麟辦公室門外的小白板,寫滿學生的留言。               (楊文卿/攝影) 的課堂期末報告。(池祥麟/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10

平凡無奇的筆記本,成為建構老師跟 同學間思維的重要連結,老師能藉此了解學 生;而從意見回饋中,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 在嘗試了解他們,其中的激盪尤為珍貴。

了!﹂﹁明年再找時間回臺北大學看老師!﹂池祥麟的辦公室外,掛著一個 NICE 中型白板,密密麻麻寫滿學生的留言。

﹁池老師最

暖色調的溫和謙沖

來回在筆記本上共譜課程的理想輪廓。

斷了,很可惜!﹂教學從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交流,因此,他重拾那份珍貴的連結,師生

中斷過這種作業模式,但旋即發現,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再緊密,進而﹁跟學生的連結真的就

說實話,每週批改眾多筆記本,對老師是不小的負擔。池祥麟坦言,為省心力,曾在某個學期

生當成傳家寶,十年、二十年後,每次重新翻閱,都是可供回憶的美好曾經。

的世界接軌,也能適時修改教學內容,達到更好的效果。學期結束時,他會將筆記本發還,希望學

不能太大本。﹂批改心得費時,池祥麟卻十分享受。於他而言,不僅能知道學生的想法,與年輕人

近一百本筆記本的重量不容小覷,池祥麟笑著說:﹁我都跟他們說,筆記本不要買太厚的,也

■ 臺大「金融倫理與 社會責任」的課堂 筆記,會計系畢業 生林家綺保存至今。   (林家綺/提供)


企業社會責任倡導者

213  池祥麟‧懷抱公平與仁慈

把利他當目的

永 續 共 好

在訪談中,篤信佛教的池祥麟引述了金剛經一段話:﹁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

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他緩緩地細心解釋,﹁當我們在幫助別人時,目的利他,不是 希望有所回報,只是選擇該做的事,而我們能做到這樣時,受益反 而更大。﹂ ﹁不住相﹂意即把利他當目的。這段話正妥貼扣合池祥麟教導 企業社會責任的宗旨,企業除了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必須兼顧其

記錄旅遊足跡,拍靜物、拍風 M240

他利害關係人的福利,謀求永續共好的社會環境。 愛好攝影的池祥麟用徠卡

景。採訪末尾,談起相機的他,像個大孩子一樣,眼裡散發出光

有可能拍得起來嗎?﹂專業術語你來我 CANON 400

芒,興奮地與攝影大哥滔滔不絕:﹁徠卡的鏡頭沒辦法拉遠,拍月 亮就拍不了, 往,好不熱鬧。 作品如人,池祥麟的照片透出一種寧靜感,就像初見他時的感 覺,溫暖堅定,祥和盎然。

■ 著迷於攝影的池祥麟,■ 二○一九年八月,池祥麟搭乘熱氣球, 饒富興味地把玩單眼相 於一千公尺高空拍的土耳其日出。 機。(楊文卿/攝影)           (池祥麟/提供)


1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212

「先放鬆

再 放 下 」

池祥麟的養生之道是吃素,也有慢跑習慣。談到自己的僵直性脊椎炎,他天外飛來一筆地補充 說:﹁就是周杰倫也有的那個!﹂表現出苦中作樂的幽默。

池祥麟是第一屆臺大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班學生,回憶起二十年前,奮力苦讀,池祥麟嘆了

口氣說:﹁當時一直掉頭髮,學得很辛苦,壓力大到快讀不下去了。﹂朋友建議他嘗試法鼓山的禪

坐,放鬆身心,提升念書效率,從那時起,他便成為法鼓山聖嚴法師的皈依弟子。

院長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特別的年曆,米白色的底紙,一句句箴言短語,取代了慣見的山 川美景配圖。 ﹁先放鬆,再放下﹂。採訪當天,月曆上的幾個大字。

對池祥麟,這是一句積極的話。他下了注解:﹁並非叫你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盡己所能,至於 結果,不要放在心上。﹂

﹁當你一直執著於要拍出好照片,你可能就拍不出來。﹂以嗜好為例,池祥麟說,當立下攝影

目標後,便不斷充實專業能力,但是否真能拍出理想照片,就不必太執著。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在 全力奔赴目標的路上,他早已獲益無數。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 13 / 臺大新聞研究所採訪撰稿;谷玲玲主編. -- 初版. --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 2020.1 面; 公分. -- (Taida臺大系列) ISBN 978-986-350-377-4(平裝) 1.大學教師 2.優良教師 3.高等教育 4.教學法 525.5                         108021513

Taida臺大系列

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13 策 劃 主 編

丁詩同 谷玲玲

總 監 王泰升 陳家帶 編 審 責任編輯 陳俊榮  張明蕙 嚴嘉雲 文字編輯 點墨數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曾觀 封面設計 林欣陵陳盟岳 內頁編排 行政助理 周孟蓁 採訪撰稿 臺大新聞研究所 ──  王心璇  王貞懿  羊敏丹  呂月琪  那  滈  張如嫻  許家瑜 連俊翔 陳冠達  楊雅棠  董容慈  趙家薇  賴其郁  蘇彥誠 發 行 人 管中閔 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 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印 刷 益盛多媒體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20年1月 定 價 新臺幣36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10617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 2365-9286 傳真:(02) 2363-6905 臺北市10087思源街18號澄思樓1樓 電話 : (02) 3366-3991~3轉18 傳真 : (02) 3366-9986 E-mail:ntuprs@ntu.edu.tw http://www.press.ntu.edu.tw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10485松江路209號1樓 電話:(02) 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電話:(04) 2226-0330 臺中市40042中區中山路6號 http://www.wunanbooks.com.tw

ISBN:978-986-350-377-4 GPN:1010900035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