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雜19期《橫琴.澳門.視點》Ox19 preview 170831

Page 1

孫 彥,《 拆 房 子 的 人 》,2 0 1 1。

作 記 錄( 2 0 1 1 - 2 0 1 7)_ 孫 彥/連 不上 的 憎 恨 _楊 文 彬/印 象,重 疊 與 取 締 _ 黃 祺 昌/邊 線 的 構 成 _楊 俊 榮

過 去 與 現 在也 將成 為 回 憶 _ 施 援 程

的 街 頭 黑白 菲 林 攝 影/攝 影 也 是 一 種 自 我 療 癒 _ 專 訪 本 地 紀 實 及街 頭 攝 影 師 F e l i x J a n u á r i o Vo n g/

澳 門|攝 影 的 核 心 價 值 是它 的 社 會 功 能 _ 專 訪 全 職 攝 影 師 陳 顯 耀/街 拍 就 是 我 喜 歡 攝 影 的 初 心 _李 昊 樂

横 琴|三年又 三年 —— 關 注 橫 琴 變 化 攝 影展 以 局 外人 的 方 式 來 重 整 _P a l L o k/三年又 三年_橫 琴 影 像 創

澳 門

横 琴

19

秋季號 Autumn

Sep 2017

MOP 25


19

秋季號 Autumn Sep 2017

ISSN 2227-0337 出版日期

2017 年 9 月

定價

25 元

編輯

施援程

平面設計

鄭志偉 @ Somethingmoon.com

文/訪問

Pal Lok 孫彥 Mr. 海 梁雄業 郝元春 梁倩瑜 楊冠瑩 施援程

攝影

施援程 施明坤 黃卓銘

校對

劉嘉欣 吳玫

宣傳

楊冠瑩

行政

周寶玲 劉嘉欣

贊助

澳門基金會

出版

牛房倉庫

印刷

華輝印刷有限公司

地址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

電話

+853 2853 0026

傳真

+853 2853 3047

電郵

oxwarehouse@gmail.com

網址

oxwarehouse.blogspot.com oxmagazine521.wixsite.com/oxmagazine

Facebook

牛房倉庫 / Oxwarehouse 牛雜 / OxMagazine

本刊所刊出之圖文內容皆屬版權所有,未經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部份單元之圖文,其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 Copyright 2017©OX Ware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横琴 . 澳門 . 視點

4

編輯的話

本期專題

横琴 : 三年又三年——關注橫琴變化攝影展 6

以局外人的方式來重整——Pal Lok

12

三年又三年 : 橫琴影像創作記錄 (20 1 1 - 20 1 7) ——孫彥

19

連不上的憎恨——楊文彬

21

印象 , 重疊與取締——黃祺昌

23

邊線的構成——楊俊榮

澳門 26

攝影的核心價值是它的社會功能──專訪全職攝影師陳顯耀

31

街拍就是我喜歡攝影的初心──李昊樂的街頭黑白菲林攝影

35

攝影也是一種自我療癒──專訪本地紀實及街頭攝影師 Felix Januário Vong

39

過去與現在也將成為回憶——施援程

展覽及活動專訪

43

相信藝術教育的力量──專訪兒童班導師梁慕貞

46

自性的覺知 : 記 《無邊相遇——四人繪畫展 》

49

三盞燈的記憶故事——定格社區文化

牛房活動

53

三年又三年——關注橫琴變化攝影展

54

無邊相遇──四人繪畫展

54

2017 牛房兒童藝術樂園

55

牛房倉庫 2017 年 9 -1 2 月活動


4

編輯的話

編輯的話

文 : 施援程

攝影作為一種記錄的工具 ,同時具有見證的意

Pal Lok 在 今 次 有 限 資 源 下, 策 劃 了 展 覽 及

義,牛房倉庫連續三次跨七年對横琴改變舉辦

編輯了《背山揚塵——横琴影像集 2011-2014-

的影像展覽,是具有歷史價值及重大意義的一

2017 》 ,這個以紀實及概念為主的影像展,藝術

個項目。策展人 Frank(李銳奮)因為住在路環

家們以自身觀察横琴的角度去進行拍攝 ,展覽

市區,對岸就是横琴,也有朋友是横琴原居民,

並選了部份前兩次的作品一同展出,以作為整

看到這個地方的突變,就想把這個事實通過藝

個紀錄的一次總結,也用文字集合了藝術家對

術告訴給更多人知道。溫情是 Frank 做事的觸發

横 琴 的 一 些 感 想, 使 觀 眾 更 深 入 的 認 識 這 項

點,幾年前他有此計劃時,我也曾跟他到過一次

計 劃 。 孫 彥 參 與了三 次 横 琴 影 像 創 作, 也 是

横琴,這也是我第二次去横琴,當時已經開始沙

Frank 理 工學校的同事 ,這 次 找了他 專 程為這

塵滾滾,與我十多年前與朋友來食蠔時的面貌很

期寫了一篇文章,他以扼要的文字及相片論述了

不同 。當時他帶我們到一個村落,那些村友已經

横琴的劇變 ,將已鋪石屎路但仍荒蕪的横琴相

是他的朋友,好客友善,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鄉一

片為首,到新村的村民搬到新家園的高樓為總

樣,有農田有家畜有貓有狗,我們坐下來閒聊一

結,而作為中國眾多鄉鎮被拆毀被發展的其中

會,她們請我們吃咸粥,一種家鄉式最簡單的正

一個範例 ,「正如無數的鄉村期待變爲城市的樣

餐 。去了岸邊看簡陋的漁船及惡劣的居住環境,

子,無數的村民來到城市,期盼可以成爲城市

像是臨時搭建的居所,走到荒廢的地方。這個與

人。」對百年村落從此消失感到無奈 。

澳門距離相近,但感覺很遠的地方,就因為近澳 門又未開發,被中國視為可發展的地方,幾年間

相對於澳門的變化沒有那麼突如其來,起碼是

移平大片山地及填海,建設出繁華的自貿區,最

保留了很多古跡 ,也全靠殖民時期葡萄牙對於

高最大最具標誌性的商業大廈都在岸邊,整幢可

澳門建設的貢獻,不過 ,同樣為了發展已經拆

以發光,過度光害與媚俗,使得與澳門相比反而

掉很多有特色的建築 ,而且周圍不斷填海 ,旅

顯得澳門像舊城鎮一樣淡然無色。

客超負荷,外來勞工越來越多,為社會帶來很


5

多問題,特別是人性轉變的問題 。今期特別訪

不 及 的 事 是 8 月 23 日發 生了大 災 難 , 目 睹 十

問三位以拍攝澳門為主的攝影師 ,他們以不同

號風球之下,澳門超過一半的樹木倒下,因這

角度詮釋澳門 ,及對於攝影和創作的觀念。我

事件 有十人 死亡,大部份 住 戶斷水斷電,日常

也以青洲鐵皮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牛房作為

生活受阻了幾天,數百傷者及地方受破壞,低

位於北區的藝術空間,坐落於社區之中,2007

窪 地 區 嚴 重 水 浸, 店 舖 除了受 損 之 外 , 把 浸

年「好趁青洲留倩影——多元藝術展 」及 2009

過的東西放滿街,市面一片混亂 ,太多地方出

年「走在青洲消失前——創作展 」分別以青洲

事 ,太多工作要做,政 府的前線人員及清潔來

為 主 題 作展 覽,2009 年還 於青 洲 鐵 皮 屋區 展

不及即時清理,造成衛生問題,幸好在民眾義

出, 而 且包 括 戶 外 學 生 寫 生, 藝 術 家 為 鐵 皮

工及前線 人員的齊心合力下,得以清理街道 。

屋塗上新裝,一人一故事劇場 ,環境舞蹈劇場

或許澳門這十幾年內真的變了許多,當中也有

「聽風的卡夫卡」青洲夕陽版,以及 Mini Noise

很多感受,但都不及這幾天裡對這個地方的感

迷你噪音音樂會,那次的計劃 ,可算是較全面

觸 ,問題真的很多,一直以來大家都避開的事

融合社區與藝術 。策展人也是 Frank,這兩次的

情,感到只會越來越逃避 ,政府無能已經去到

展覽我都有份參展及協助 ,所以也用文字及相

一個新極點 ,新的接手只會越來越壓制所有的

片為澳門最後僅存的鐵皮屋群作紀錄 ,對當中

自由 。市民富庶之下,未能意識到環保及過度

的轉變過程的所思所感 ,作為我曾經愛這個地

物質化的病態社會,造成對地球的破壞只會越

方的一種紀念方式。

來越嚴重。種種的憂心這幾天不斷在腦中盤繞 , 說到最終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生存 ,不斷做的事

一早已經計劃了這期牛雜以横琴做主題,也因 為 Frank 重 病了,突然有點 措手 不及,再加上 牛房將會開始裝修暫時關閉,文化局也要與牛 房倉庫這個團體終止借用牛房的合約 。更始料

情也都是幫兇之一 ,更是令人感到失落 。


6

本期專題

横琴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 攝影展

文 : Pa l Lo k 攝影 : 由施援程/李芷滺/ Pa l Lo k 提供

1

以局外人的方式來重整 ⸺Pa l L ok


本期專題

7

2

首先十分感謝 Frank sir 在計劃今年橫琴影像展

可搬進現代化高樓比起把舊的家園賣給長隆海

時找我協助 ,這個每三年一次的展覽項目,今

洋王國來得重要;漂亮的瀝青大馬路;還在興工

年已經來到第三屆,從第一屆至今已橫 跨了八

中,伴著大遍綠化園林建設和有格調的咖啡店,

年 ,所以也有計劃在今年同時展出過去兩屆的

展覽廳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新建起來金光

作品及出版一本攝影集作為一個小總結 。對於

閃閃的奇特建築;還有在橫琴的土地上被兩牆

我而言這可是相當難得的機會,能夠參與牛房

一河分隔到另一邊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一時

倉庫三年一次的大倉展覽策劃 ,沒有多想我就

之間 ,作為外來客的我 ,實在無法一下子說得

一口答應了。

出眼前這些產物象徵著什麼意義 。該要歌頌發 展,還是該哭罵資本主義式發展帶來的破壞 ?

接手這個項目時 ,我對橫琴的認識並不多,去

都似乎不能代表事情的全部 。的確,不必為了

過橫琴的次數也一隻手的手指能數完 ,於是我

給出一個說法而急於總結事情,藝術家、策展 、

跟著 Frank 和其中一位參展 人來到橫琴實地考

觀眾和作品本身同樣帶來一堆問號而來,大家

察 。我們一天之內去了紅旗村、橫琴林書記的

在過程中探索,用局外人的身份來重整和提問

家、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新家園和澳大校社

是這次我對待這個項目的態度。

橫琴邊界 ,看到了橫琴新與舊的不同面貌 。過

1. 三 年又 三 年 — 關 注 橫 琴 變 化 攝 影展 2. Fr ank與 林書 記

去只有居民出入 的 小區 最 近 新 建 成了美食 街,

由於 Frank 希望把三次展覽的作品編製成攝影

變得有點像拱北蓮花路這樣的旺區;年歲已高

集, 我 必須 把 2011、2014 及 2017 年展 覽 的 作

的林書記為橫琴的城鄉管理付出數十年 ,雖然

品仔細地消化 ,重 整 成書,開始籌 備的時候 ,

沒有因為當官而發財,卻坐在破破爛爛的房子

跟 Frank 溝通後的想法是「不要只是跟年份來

裡驕傲地讚嘆著橫琴現時成了國家重點發展的

編吧 」 。我也同意雖然年份也十分重要 ,因為代

城區之一;「新家園 」的居民們坐在這新屋苑小

表著時間的推進與地區發展進程之間的一面鏡

區的院子裡以笑臉迎人,對於他們來說,似乎

子,但想著觀眾閱讀的時候 ,除了理性地跟著


8

3

4

本期專題


本期專題

9

5

時序讀著橫琴那些複雜 、散亂的進化 ,似乎留

去不復返,因此成了相當有價值的紀錄 。到後

意到每組作品引發出來的議題更是重要 。於是

兩次展覽,有創作人持續地關注特定社群 ,例

我嘗試在不同創作人的作品議題間找異同,把

如芷滺連續兩屆拍了舊村的兩姊弟志遠和文艷 ,

三年的作品依主題低調地分成了五個章節,包括

他們是長隆旁少數未遷走的家庭,作品訴說著

「未 知 的 進 程 」 (改 建中 ) 、「 舊日片段 」 (改 建

這兩個小孩三年前後在生活環境及心態上的轉

前) 、「進化完成式 」 (改建後 ) 、「一件件小事」

變;而另一 位參展 人孫 彥則前後記錄了長隆 樂

(特定人群和事件)和「橫琴/澳門 」 (關於橫琴

園的落成 ,及過去曾居住在長隆原土地的居民,

與澳門之間的事 ) ,編整成《背山掦塵──橫琴

在這兩年搬上了大廈後的情況。而 2017 年的作

影像集 2011-2014-2017 》 。

品,有多位攝影師嘗試探索有關橫琴與澳門之 間的微妙關係,包括澳門大學建在橫琴的土地

之所以說是低調地分了章節 ,是因為書中並沒

上的身份議題等 ,激發觀者思考在一國兩制和

有寫明章 節的 分 類, 我 希望 讀者的思 緒 可以

互助互利的合作下,橫琴與澳門之間的關係是

從這樣的編排中自然地跟著影像中不同的議題

什麼 ?

走 。從一張相到一組相片,再到不同創作人的

3 , 4. 李 銳 奮《 深 井 村 — — 日 與 夜 》收 錄 在《 背 山 掦

多組相片對相關議題的敍述 ,點線面地發展開

說到底,到底 Frank 為什麼會做這個橫琴影像

來,引發觀看者從不同面向圍觀同一件事 ,從

項目呢 ? 記得那天參展藝術家們聚首牛房倉庫

而對議題有著更立體的理解 。

聊有關展覽籌備的事 ,回應大家的討論,Frank 一字一句慢慢地說:「我們做這個呢,不是要讓

塵 ──橫 琴 影像 集 》

細看三次 展覽三個時期的作品,可見參展人在

別人知道我們有多厲害,而是希望引起大家來

P al Lok 從 事文化 藝 術

整體的議題思考上漸進深化。從最初有不少參

關注這個地方,還有思考為什麼有一班澳門人

項 目 策 劃 工 作,「三 年

展 人都帶著探索的意味,拍了很多橫琴曾經的

在關心橫琴這地方呢 ?」 。

5.

又 三年 — — 關 注 橫 琴 變 化 攝 影展 」策 展 人。

景象,當然在橫琴急速發展下,這些景象已一


10

6.

本期專題


本期專題

7.

6, 7. 李 芷 滺《 圍 牆 下 的 小 孩》

11


12

本期專題

横琴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 攝影展

文/攝影 : 孫彥

1

三年又三年:

橫琴影像創作記錄 (2 011-2 017 ) ⸺孫彥


本期專題

13

2 註 1:自 貿 區 即 自 由 貿 易 區,園 區 內 的 生 産、貿 易和投資活動適用的關 稅、審 批 和 管 理 政 策 靈 活。

1. 去 往 新村的路(2 0 1 1 ) 2. 橫琴新區規劃建設 展示 廳(2 0 1 1) 3. 中心溝(2 0 1 1)

3

雖然澳門與橫琴隔海相望,兩地居民早有往來,

2009 年,橫琴成爲國家級自貿區 1,得到了前所

但在開發之前橫琴和澳門更像是兩個世界:一個

未有的關注,橫琴與橫琴人也迎來了無法逆轉的

經濟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與一個以捕魚、養蠔 、

激變。老橫琴的百年回憶與新自貿區的百年大計

種田爲生的農業鄉鎮 ,注定了社會經濟 、風土

在人們的歡呼雀躍中此消彼長。越來越多的新項

人情 、價值取向的巨大差異 。

目、好消息在這片曾經被忽略的小島上遍地開花。


14

本期專題

4

自 2011 年起 ,牛房倉庫藝術總監李銳奮先生組

2011 年 春 , 橫 琴 開 發 還 未 全 面 展 開 , 蠔 莊 、

織數位本地藝術家,對橫琴展開了爲期七年的

魚塘 、農田 、紅樹林依稀可見 。面對即將發生

影像記錄 。期間共籌劃了三次以橫琴爲主題的

的巨變 ,多少可以感受到人們的期待與無奈 。

攝影展,先後舉辦了《消失中的鄰村—— 橫琴

當我們驅車進入百年歷史的「新村 」時 ,發現

島再發現攝影展 》 、《腦背山下—— 今日橫琴影

整個村子已被夷為平地 。即將湧來的洪流 ,迫

像創作展 》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攝

使所有人必須做好迎接新生活的準備 。百年過

影展 》 。七年三屆的橫琴展覽,以不同的層面與

往、百年村落 ,面對來自天南海北數以萬計的

視角構建了巨變之下轉瞬即逝的影像拼圖 ,歸

新工人、日新月異的新建築 ,以 及未來數以百

納了橫琴近年開發與被開發 、關注與被忽視的

萬計的遊客 、投資者與創業者 ,顯得失落與孤

多重樣貌 。藝術家們不同時期的影像創作,記

凉。

錄了此時此地洪水淘沙般的時代跌宕,確鑿地 成爲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典型見證 。

新橫琴迅速崛起的同時 ,百年橫琴在那個春天 消失了。

我有幸全程參與了三次橫琴影像創作。每次的橫 琴之行,都是期望記錄下橫琴的彼時彼地。因為

2014 年 ,長隆海洋公園開始營業,所在位置正

昔日無數的景觀、人物、情感會在轉瞬即逝中變

是新村的舊址 。三年的時間,村莊變成了遊樂

得無足輕重。一片片農田、海域被公路與高樓取

場 ,村民換成了遊客 。從遊樂場向遠望,唯一

代,一撥撥村民離開或準備離開世代生活的村

可對應的坐標只是腦背山上的風車。三年之內

落,並期待著於新城中找到自己的歸宿。

消失的百年「新村 」 ,無論如何無跡可尋了。延

4. 拆房 子的人(2 0 1 1) 5, 6, 7. 新 村 舊 址長 隆 國 際 海 洋 公園(2 0 14)


本期專題

5

6

7

15


16

本期專題

8

10

9

續千年的鄉村景觀與人文情感變成新的人造樂

「橫琴新家園 」 。和橫琴其他的商品房一樣,新

園 ,開始迎接五湖四海的遊客 。這些變化不只

家園高樓林立、園景環繞 、設施配套 。從新家

是新景觀的構建,也是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取

園往遠處望,澳門大學與賭場高樓清晰無比地

向的交疊 。正如無數的鄉村期待變爲城市的樣

聚在眼前 。這景象於新村時難以瞧見,仿佛近

子,無數的村民來到城市,期盼可以成爲城市

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 。家裏面每一扇門窗面

人。

對的新景觀 ,無論如何都在提醒著他們新的身 份和必須面對的未來 。

而長隆公園 ,幾年前仍是橫琴新村幾代人的記 憶與牽掛 。

遺 憾 的 是 , 在 我 去 過 的 新 家, 沒 有 村 民 保 存 著舊村時的照片,有的沒拍過 ,有的丟棄了。

2017 年 , 「新村」村民陸續搬到了政府規劃好的

幾十年甚至祖輩上百年的生活,就這樣被封存


本期專題

8. 新 村 舊 址長 隆 國 際 海 洋 公園(2 0 14) 9, 1 0. 橫 琴 新 家 園,村 民 家 (2 0 1 7)

17


18

本期專題

11

在日漸模糊的記憶裏,終究含糊其辭而模棱兩 可。人們早前熟悉的景觀 、生活 、情感在拆拆 建建中消失了。村民變成市民,老宅子變成新 家園 ,村莊變成城市,城市建成了一個樣子 。 我不想妄斷城市化 ,在全球格局下保持競爭能 力,需要强有力的策略來刺激發展 。但我懷疑 這種 構想,進而關心於此 構想中生 活 的人們 , 審視於此構想中生成的景觀 。因為這種構想在 未來會規範數以千計的中國鄉鎮的樣貌,進而 影響數以億計的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 這個進程中,多數人是被動的 ,是沒有太多選 擇的 。

12

1 1. 橫 琴 新 家 園,村 民 家 (2 0 1 7)

我們身不由己、自以 爲是地前行著 。毀 掉了一 個一個家園 ,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

12. 孫彥 中 央 美 術 學 院 碩 士,現 任教 於澳門理工學院 藝 術 高等 學 校。 多次 參 加 中 國 內 地 與 國 際 的 攝 影 及 影 像 展 覽, 致 力於 探 討 數 字 技 術 發 展 中,當 代 媒 體 與 傳 統 影像 的 對 話與 邊 界。


本期專題

横琴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 攝影展

19

連不上的憎恨 ⸺楊文彬

文 : 梁雄業 相片作者 : 楊文彬 攝影 : 施援程

眼看楊文 彬 的 作品, 很散 亂 , 不是負面意 思, 而是像港劇警探貼在牆上的支節線索 。有低下 階層的大頭貼像,有偷拍回來的城市剪影 ,有 看上去像是紀錄式的風景相 。 一切均放在這個橫琴攝影展的當眼處,佔了一 道牆 。對呀 ,景色也是橫琴無誤 ,然而在剪貼 式的佈局中,放大的人像與景物卻突兀的不能 連 接 ,或像 是曾經 的過客 ,現在已 不 復存 在, 或許是因相片用膠貼不穩的貼起 ,令事物搖搖 晃晃,或許是居民深沉的臉容,大人小孩也是 這樣,與綠油的山與灰矇的海壓根不太搭調 。 是住在這裏不舒服嗎 ? 看到作者的介紹,照片 的人是湖北來的一戶漁民,在此域捕魚超過 15 年 ,因為不是原住民沒有戶籍 ,一路居無定所, 現在看見身後的綠化地也逐漸移走,擔心着下 一波就輪到他們 。 牆上伴着照片側以鉛筆寫着漁民對這片土地的 不捨之情,然而撤出的通知尚未發出,他們何 1

以感受到這片土地已容不下他們 ?


20

本期專題

2

但,漁民 本來就不是當地居民,因着戶籍也得 不到絲毫本土的恩澤 ,可隨年月過去 ,當聞風 感 到終 將離去之時,為何 要傷心? 為何 要留 淚 ? 返回故土會更差嗎 ? 是怕失去安穩 ? 但,現在安穩嗎 ? 或許就是說 不出原由的害怕 ,才能感到對這片土地是存在 感情 。然而一旦又平穩了,不迫遷了,一段日子 過後又會說着這片土地是如何冷酷的壞話,不 要看得太高尚,其實哪裏的人也是一樣 。

楊文 彬 1 9 8 5 年 於 澳 門 出 生。2 0 0 8 年 於 中 國 暨 南 大學 取 得 廣 告 學 專 業學 士 學 位。2 0 1 2 年於中國 重 慶 大學 取 得 藝 術 學 專 業(攝 影 藝 術 研究)碩士學 位。 2 0 14 年1月 「 追 趕 黑 夜 」楊文 彬個 人 攝 影 ──澳 門東 方基金 會 2 0 14 年 7月 「擺 脫複製 」楊文 彬個 人 攝 影展 ──澳 門 仁 慈 堂 婆 仔屋

1, 2 .

2 0 15 年 3月

楊 文 杉《 最 後 的 一 半 綠

「黑 夜 再 臨 」-楊文 彬 攝 影作品 ──澳 門藝 術 博 物 館

化 》,2 0 1 7 年,「三 年 又

2 0 1 7 年 3月

三 年 —— 關 注 橫 琴 變 化

「9 9 9 9 9」楊文 彬個 人 攝 影展 ──Cre at i ve M ac au

攝 影展 」的 作品


本期專題

横琴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 攝影展

21

印象,重疊與取締 ⸺黃祺昌

文 : 梁雄業 相片作者 : 黃祺昌

世界是繁雜的 ,我們生而為人,擁有所謂自由 意志,在各自擁立的社區區塊中產生出獨立於 人的文化氣息,千百個群體就有千百個本土意 識。 世界也是單一的 ,大眾講求弱肉強食,打倒你 壓倒你,就要連你的文化也連根拔起 ,或許是 被 迫, 也有自願 配合, 甚至不知 就 裏 的 發生, 每個人都會逐漸像每個人。 然而綜觀來說,兩者皆非恆定,有人說是分久 必合,合久必分,但也只是歸納往昔,對着當 下的變化 ,我們還是同刻感到期待與害怕 ,或 1.

是無可奈何 。 攝影師黃祺昌以第一與第二印象的方式,為橫 琴的頃刻驟變作出直立的敍事線,踏着單車的 黃祺昌拿着相機從澳門往橫琴出發,跨進邊境 後的一剎那卻不是幻想的內地小販與人,而是 冷清得很,回望是聳立的旅遊塔 ,跟前卻只有 疏落的建築工人與砂土,心裏知道是踏進橫琴, 但卻只 感 到是 個 大陸 與 賭 城中間的過 渡 地帶 ,


22

本期專題

2.

「橫琴」這名字 ,好像從來不相存在 。

這樣被大家的默許下共同殺死 。也是無聲的進 行着 。

其後踏進橫琴城區,終看到應許存在的本土氣 息,實用為主的灰白樓宇、坐在路邊的閒談街

所以我們可以做 些甚麼 ? 或 許也沒甚麼可做,

坊,然而也是一如既往的疏落 ,存在感甚至比

亦 根本不想做,只有 靜靜的 觀察着,見 證 着,

不上一水之隔的澳門建築物 ,或不斷來往的泥

紀錄着,然後再靜待它的消失,與重生。

頭車。 是甚麼東西讓橫琴消失 ? 或許是內地 ,或許是 澳門,可夾鏠中的橫琴從一開始已選擇舉手投 降 , 覺得自己 不用存 在, 靜 待 破壞 後 的 創造, 繁雜過後的歸邊 ,然後繼續無聲的接受與更大 的大眾所一樣的新事物 。

1, 2 . 黃祺昌,2 0 1 1 年,「 消 失 中 的 鄰 村 —— 橫 琴 島 再 發 現 攝 影展 」的 作品 黃祺昌

或許是快樂 、安穩 、財富,他們是這樣說,或 不 ,然而也輪不到閣下的發言與意見,橫琴就

生 於 澳 門 一九 八 五 及 這 條 友 的 性 格 達 到自我 嗅 出言行 怪 異 地 步。


本期專題

23

邊線的構成

横琴

⸺楊俊榮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 攝影展

文 : 梁雄業 相片作者 : 楊俊榮

「眼前就是道牆嘛 ,有甚麼特別 。」

或許我們就是種需要邊界的生物 ,從小學與鄰 桌的分隔線起 ,到長大使用話語的尺度,不斷

因着政策使然,我們突然多了一幅橫琴地 ,說

同化然後不鄙視外來的事物 ,不斷循環又再生,

是為了建大學 ,內裏用的是澳門法律,上的依

即便站在別人的地方,這種感覺也從未轉變 。

舊是 Facebook,本地學生們依舊覺得城牆外是 內地的鄉郊地方,我們是比較進步文明的一群 ,

攝影師楊俊榮利用鏡頭下的流光一剎 ,向我們

因為我們是澳門人。

敍述這道劃分的故事 。

然而舉目上望,城牆後卻是西式建築林立,是

作品以簡單的三分法 ,居中的就 是 澳 大 城牆 ,

那種甚麼灣甚麼豪庭的住宅樓宇,挺拔望着自

牆根長了不少雜草,三分之一的跟前是水泥地 ,

我感覺良好的我們 。彼此互相鄙視大家,又因

暗喻我們的不屑靠近 。對外望上的就是高樓大

着中間的隔閡而雜草叢生,從沒有嘗試真正了

廈,以及連着我們的湛藍雲天 。

解。 到底城牆內外有甚麼差別 ? 但就是這樣靜靜的 然而偌大的欄也只是些數年前建成 ,我們引以 為傲的東西亦只建築在昔日鄙視的那塊土地上, 居高臨下的「他們 」又因為這個不相往來的鄰 居才搬過並端詳着 。所有事物皆從這道聳立的 牆而起 ,甚至將土地的人文風俗氣息翻轉 ,然 而 土 地 還 是 那片土 地 , 為 何 我 們 卻 要 這 樣 重 視?

放着,我們才有多點安全的感覺 。


24

本期專題

楊 俊 榮《 邊 界 與 界 線 》,2 0 1 7 年,「三年又 三年 —— 關注 橫 琴 變 化 攝 影展 」的 作品


本期專題

25

楊俊榮 生 於 19 8 7 年,國 立台灣 清華大學 物 理 系畢 業,因有感 殖民 地 回歸 帶來 的 各種 變 化而開 始 使 用攝 影作紀 錄 創 作。作 品主 要 圍 繞 城 市風 景,城 市/國 家體 制 與個 人 身 份等命題,並嘗 試 把都 市中 零散、隱 藏 的片段 紀 錄 以 反 映 現實 並 指 出體 制荒 謬之 處,並以 此 來 探 索自我存 在 的目的。作品散 見 於網 絡、澳 門及台灣 不同展 覽中。


26

澳門

澳門

攝影的核心價值是它的社會功能 ──專訪全職攝影師陳顯耀

文 : M r. 海 相片作者 : 陳顯耀

什麼時候開始專注攝影? 轉捩點又是怎樣 的? 我是九六年開始學習攝影的 ,最初只是為了拍 些風景和記錄旅行,慢慢發現自己對攝影很有 熱情,不久後更在中山和朋友合夥開了一間大型 的攝影沖印店,開始時生意還不錯的 ,但後來 就不太理想了。在九九年我放下內地的生意離 開親人獨自到來澳門 ,打算專心從事攝影 ,我 希望透過相機盡情拍下這個城市的各種面貌和 人文風情 。其實我早期是拍沙龍照片的 ,而且 也拿過一些獎項,但我很快就發覺這樣的照片 對我個人來說沒有太多意義,與其花時間心思 去拍下唯美的照片,我更希望拍下讓個人以及 社會大眾有所共鳴的 ,能夠記錄時代變遷的寫 實影像 。

1


澳門

27

1. 《 廣 聯 馨 名 香 》,攝 於 2 0 1 7 年,陳 顯 耀 關 注 的 幾 個 拍 攝 題 材,由 最 初 開始到現在仍然繼續跟 進,今 年 7月仍 在 拍 攝 老 店舖。

你過去的作品主要以澳門人文風情及城市風光 為創作題材,可以談談你對澳門這座城市的想 法和感受嗎 ? 澳門或紀實攝影最吸引你的是什 麼? 澳門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因其獨特的歷史背 景和強烈的本土文化氣息,尤其是多年來中葡 文化 交 融, 和中國內地 的 其他 城 市 非常不同, 百年老店也很多 。澳門回歸祖國以及賭權開放, 讓 這 座小 城各 個方面都起了翻 天覆地 的變化 , 我目睹一個城市不斷在急速發展 。其實從我專 注拍攝澳門開始 ,我就下定決心要系統化地完 善自己的圖片體系。我的圖片庫越豐富,從精 神層面來說我就越感到滿足,而從個人經濟層 面來說我的謀生能力就越強 。另一方面,我確 實很喜歡在關鍵時刻置身歷史現場把經典場面 記錄下來 。 攝影對你有多重要 ? 有打算一輩子拍下去嗎 ? 過去至今我一直是個全職攝影師 ,攝影不但是 我生命中的主要愛好 ,我還需要用攝影來謀生


28

澳門

和養家。會否一輩子拍下去要看很多因素,但 當下的我對攝影仍充滿熱情,而且目前在思想、 經驗 、體力、人脈和閱歷等各方面來說都有很 好的平衡,正是最佳狀態 。不過如果有一天當 我體力不再而感到力不從心時我也會選擇適時 放手 ,勉強是不會有好品質的 。如果該做的已 經在最好的時光裡全心全意地做了,就覺得可 以和自己有所交待了。 作為一名全職攝影師 ,你覺得在澳門容易生存 嗎 ? 在 你 的 攝 影 生 涯中 有 過 想 要 放 棄 的 時 候 嗎 ? 是什麼令你堅持下來的 ?

2

會否回看自己過往所發表的作品 ? 在你的攝影 在澳門當一個全職攝影師並不容易,收入很不

生涯中 ,你最滿意的是那個系列的作品 ? 你怎

穩定,曾經有段時間我是靠獎金來支撐生活的 ,

麼看待「創新 」?

而且我走的又是非商業類的紀實攝影路線,一 路走來自然也是充滿隱憂的 ,但也總算能夠生

我確實會不 斷回看不 斷 總 結過去所拍的 作品,

存下來 。十年前我曾經也有過一段時間想過放

往往也會感嘆很多已經消逝或正在逐漸消逝的

棄的 ,那半年是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 。想到要

人事物 。有時過去了才知道重要 ,不可能所有

放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會很不甘心 ,應該是

事情 都先知先覺的 。我比較喜 歡《澳門鄰里 》

樂觀和信心最終讓我堅持下來的 。

這個系列的照片,其實我攝影路上最初也是被 老店舖的氛圍和人文風景所吸引的 。我很慶幸


澳門

29

3

你覺得攝影的本質(核心價值 )是什麼 ? 怎樣 的照片才算是一張「好照片」? 過去至今 ,你 最長花了多少時間去拍一張照片 ? 我認為攝影的核心價值是它的社會功能 ,所以 藝術性相對是次要的 。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引 起別人共鳴的才是好照片。有些需要多次曝光 的照片也會拍上三至四個小時 ,攝影其實很需 要體力的 。像是拍攝金光大道,過去十年來我 曾於不同的時間點一再拍攝其變化。即使是相 同的一個景 ,攝影器材和技術的不斷提升也會

4

讓我想要保有更高品質的照片而重新拍攝 。 自己在它們消失之前有去拍下,一個社會的集

2. 位 於 關 前 街 的《 榮 記 》 攝 於 2 0 0 6 年,2 0 1 6 年 在 原址門 外展出。

體回憶是很寶貴的 。創新對專注紀實攝影的我

你喜歡那些攝影家 ? 他們的作品對你有什麼衝

來說是一種困難 ,但我其實很喜歡也很容易接

擊?

受新事物 ,比如我曾經出版了一本有關澳門城 區的攝影集,裡頭的照片全都是用遙控飛行器

李玉田和李超宏,兩位都有很好的人品,而且

在天空航拍俯瞰澳門的 。紀實之外 ,其實有時

幾十年來一直在拍澳門 。前者人很寬厚對後輩

我也會拍些抽象的照片,我樂於嘗試不同的可

很好 ,後者的街拍很有味道,讓我受到很大的

菲 林 年 代 》,找 回 十 多

能 。另一方面,為了謀生就不得 不顧 及客戶的

啟發和影響 。還有美國那位以保姆為職業的業

年前拍攝的澳門人與

需求,這何嘗不也是一種環境局限 。

餘街頭攝影師 Vivian Maier,她窮盡一生持之以

3 , 4. 今 年 7月份 陳 顯 耀 在 中 山 石 岐 做 了一 場 幻 燈 片 講 座《 方片 的 魅 力 — —

景,這 些 情 景 大 部 份 已 經 消失了。

恆拍下了為數非常驚人的作品,但卻從來沒有


30

澳門

5

想要展示給任何人看,像她這樣的熱情和純粹

劃把部分私人居住空間用作攝影展示空間並銷

特別值得我們尊敬。

售作品,同時也正在建設自己的攝影網頁。

最近有什麼攝影計劃和新動向 ? 去年曾於澳門及中山展出的「世 遺 顯 耀——澳 門歷史城區攝影展 」現正在葡萄牙多個城市巡 迴展出中 。另外 ,我有一個有關澳門藝術家肖 像的展覽將於本年十月底展出,攝影集也會同 時出版,已經籌備拍攝了六年時間 。還有我計

5. 除了紀 實 相 片 外 陳 顯 耀 也會 拍一 些具有澳門獨 特 特 色 的 相 片,西 式 的 建 築 在 澳 門,完 全 呈 現 殖民 地的強烈色彩與建 築 的美學。 6. 陳 顯 耀,1 9 9 6 年 開 始 學 習 攝 影,國 家 高 級 攝 影 師、第 二 屆 廣 東 省 十 大 攝 影 家 之一、中 國 攝 影 家 協 會及 廣 東 省 攝 影 家 協 會 會 員、澳 門 攝 影 學 會 會 務 顧 問。現 為 自 由 攝 影 撰 稿 人,近 年 主 要 以 澳 門 為 拍 攝 題 材。作 品被澳門藝術博物館及

6

澳 門 檔案館收 藏。


31

澳門

街拍就是

我喜歡攝影的初心 ⸺李昊樂的

街頭黑白菲林攝影

訪問/文 : 郝元春 相片作者 : 李昊樂

1. 2 0 1 0 年1 1月 澳 門火 船 頭 街 海 味 舖 前

街貓 ,長凳,眼神凝聚在某處,陽光傾斜 ,被 拉長的影子,有些憂傷和寂寞,包裹著一剎那 的安靜 。李昊樂的黑白菲林攝影作品展中,這 幅街貓主題的照片正對門口,特別引人注目。 環 顧四周的作品,他拍攝的題材大部分都聚焦 在街頭 ,那些藏在日常裡的喧鬧或寂靜 ,睡著 的人,醒著的人,落滿灰塵的垃圾堆,密密麻 麻的鐘錶 ,房檐上的貓 ,矮凳中的狗 ,被遺忘 的或是人們熟視無睹的 。有時候看到讓人感動 或者有所思考的照片,內心總是在感嘆 ,攝影 真的是很棒的發明,時光不能逆轉 ,但攝影捕 捉到的那一刻 ,是會被長久保留或記住的 。無 論是那一刻的風 ,影子,呼吸,已死的還是活 生生的 。 森山大道說過 ,「攝影是時間的化石,更是光影 的 神話 。」捕 捉 光 影 的 瞬間 ,黑白灰 的遊 戲 , 黑白攝影可以說是攝影的根本。雖然身在彩色 為主流的時代 ,但黑白攝影始終有自己的一席 之地 ,不可取代 ,除去紛亂的色彩 ,只留下光 與影的對話,相片看上去似乎少了一份媚俗 ,多 1

了一份純粹 。


32

3

2


33

4

街頭 .溫度.人情味

格心理面貌,攝影作品也同樣如此。筆者也見 過一些把澳門的那種殘破濃厚的街頭味或歷史

李昊樂也是一名專業的商業攝影師 ,有自己的

味拍的很生猛赤裸的;李昊 樂的黑白鏡 頭下的

公司團隊,不過私底下特別偏愛街頭的拍攝 。

澳門街,除了一 份生活味道的呈現 ,在我看來

「我也並不是每天都會創作,但有空的時候 ,沒

還隱隱多了一 份克制的美 。無論是再殘破的角

有 工 作 的 時 候 便 會 拿 者 我 的 LEICA 相 機 在 街

落 ,鏡 頭下呈現的畫面融 入了他自己的那份美

上找找靈感。」這 次 展覽的作品是累積了他從

感 ,然後把一個那麼喧鬧的地方,拍出了它內

2005 年至今創作的作品 。全部以黑白菲林攝影

在的寂寞神情,當中流露的那份人情味是溫和

來呈現他眼中的澳門景象 。

的 ,是屬於澳門人獨有的那種淡定態度。

攝 影 師 是 城 市 的 紀 錄 者, 李 昊 樂 開 始 拍 攝 的

菲林.時光

時候也並沒有什麼特定東西去拍,但在拍一段

2. 2 0 1 1年1 2月趙 家巷 3. 20 12 年1月澳門火 船 頭街 4. 2 0 1 6 年 4月氹仔三 家 村

日子後才發覺到自己偏愛的主題就是街角的風

這次展覽中,除了攝影作品外 ,李昊樂還展示

景 。「那是常被人遺忘但却有一定年代特色的地

出一組在暗房裡沖洗菲林的一些工具。用慣了

方,是我們這代人比較熟識的畫面,有溫度的

數碼攝影的多數人,不一定每一位都瞭解菲林

畫面 。城市發展很快 ,我想盡一份力把它們記

沖曬的過程 。而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菲林攝

錄下來 。」

影最迷人的地方,其實是躲在暗房中的那些時 光 。筆者在學生時代也曾接觸過暗房沖曬 ,雖

澳門是一個很有歷史感的地方,不是那些大街

不至於熟知 ,但也有所體會當中的美妙 。那就

馬路 ,而是深藏在小巷子裡的那些不起眼的角

像是從母胎誕生一樣,每格菲林沖印前的那種

落 , 殘 舊 擁 擠 的 , 冒著 熱 騰 騰 生 活 氣 息 的 畫

等待和期盼,儲備著滿滿的能量,伴隨著刺鼻

面 。就像畫畫一樣,每幅畫都會體現作者的性

的藥水味,等待「出世 」後的那份喜悅,又或


34

5

是失落 ,都是一次次的驚喜 。李昊樂沈醉於暗

論柔和還是猛烈,在黑白灰的世界裡都會變得

房沖洗膠卷的那份情感與全程操控的手感 ,還

和諧美 妙 。黑白攝 影讓李昊 樂的人 生 更 豐盈,

有一部分未知 ,是讓他對於菲林攝影著迷且執

追求一種極致的慾望讓他更加忠實於自己 ,始

著的地方。

終用最喜歡的方式創作着 。

初心

「我的黑白世界 ,那就是我的唯一的表達方式, 我 看 不 出 用 彩 色 的 理 由, 我 那 麼 喜 歡 黑白 攝

身為商業攝影師 ,難免會有一些關於商業與創

影 !」

作兩者之間平 衡拿 捏的問題,李昊 樂也 說起 ,

5. 《 澳 門 街 拍-李 昊 樂 黑 白 菲 林 攝 影 展 》今 年 6 月於 創意 空間 舉 辦 6.

商業攝影是按客戶的要求來創作的 ,沒有主導

李昊 樂

權;而街拍則全是按自己的喜好來創作 。「當我

澳門環宇專業攝影影像

在迷失的時候 ,街拍就是最好的方法 ,去尋回

總 監。 澳 門 黑白 攝 影 學 會 創 辦

自己喜歡攝影的初心 。」初心對於每一位創作

人,現任 理 事長。

人 來說,它就是 一 個原點 ,一 個 純粹的態 度,

擅長 風 景,建 築,室內, 人 像 等 各 類 攝 影 題 材。

走得久了難免會被路上的風景分散注意力,甚

在機遇下與朋友創辦

至偏離自己的路線,但初心便是一盞明燈,是

澳 門 環 宇 專 業 攝 影,從 此 走 上了 專 業 攝 影 的 道

我們迷路時的指南針 。

路。從 事 專 業 攝 影 工 作 之 餘,喜 歡 拿 著 菲 林 相

黑白天生就是抽象的 ,創作時需要想像,才能

機 穿 梭 在 各大 街 小 巷 中

將彩色的現實世界轉變成黑白灰的影像 。就像

事,更 沈 醉 在 傳 統 的 黑

人生,在微妙的灰階當中找尋 ,平衡,不同濃

房 裡 沖 洗 膠 卷,放 曬 照

度的灰以至於呈現出更多豐富的細節 。人生無

記錄身邊周圍的人與

片,親 身 體 驗 每 一 張 影 6

像 的 誕 生。


35

澳門

攝影也是一種自我療癒 ──專訪本地紀實及 街頭攝影師

Fe l i x Ja nu á r io Vong

文 : M r. 海 相片作者 : Fe l i x J a n u á r i o Vo n g

你 早 前曾在 芬 蘭 赫 爾 辛 基 一 個 攝 影 聯 展 裡 展 出 ,心情是怎樣的 ? 那次展出最大的收穫是什 麼? 那 個 展 覽 的 主 題 名 叫[Urban Encounters ] , 其實是對方先在 Instagram 注意到我的照片然 後邀請我去參展的 ,我一共展出了三張用手機 拍的方形照片。收到通知時也很意外 ,因為自 己專注攝影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麼快就能有 展出的機會,心存感恩的我當然是很高興和雀 躍的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我並沒有親臨現場出 席該展覽的開幕 ,我相信應該會是一個很有趣 的經驗 。 什麼時候開始專注攝影 ? 有想過把攝影當作職 業 嗎 ? 攝 影 對你有多重要 ? 同 時 是音 樂 人 又 是攝影人的你覺得兩者在創作上有何異同 ? 你 是如何平衡的 ? 我盡可能不去定位自己。一般的情 況下是聽從 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意念來了就 試著動手去做做看 。我在 2004-2014 這十年來


36


37

Fel i x Január io Vong ,本 地 紀實 及街 頭 攝 影 師,畢 業 於澳 門 理 工 學 院 平 面 及 廣 告 設 計,自2 0 1 4 年1 2月起 每 天 遊 走 大 街小 巷,試 圖 紀 錄 拍攝 城 市中的 每 一 張 臉 孔。2 0 15 年入圍 Wor ld St re et Photo g r aphy A w ards - St re et P or t r ait s 最後 五 強,同年 獲 邀 芬 蘭赫 爾辛 基 設 計 週 Ur b an

Encounter s攝 影

展,2 0 1 6 年 被 加拿大 雜 誌 T he Uniter 選 為15 D o cument ar y Photo g r apher s You Ne e d To Follow on Ins t ag r am. 作 品散 見英國網站 World Street Photogr aphy以 及個人 Ins t ag r am。 展 覽: 芬 蘭 設 計 週 2 0 15 - 城 市遇 見(赫 爾辛 基) 遊 盪。直 觀 - 攝 影展2 0 1 6(澳 門) ht t p s://w w w.ins t ag r am.com/fel i x januar io/ ht t p s://w w w.f aceb o ok .com/ fel i x januar iophoto g r aphy/

間斷但持續地和朋友一起從事音樂創作,也曾

去做創作,靜態攝影只是其中一個媒介,我也

以 Crosshair 本地獨立樂隊之名出版過 CD 專輯

想去拍動態的影片,做展覽策展人,甚至還想

《 Talking to the moon 》 , 但 2015 年之後 就 沒

去做行為藝術 。

有繼續做下去了。我不會覺得可惜,我的創作 熱情其實並沒有消退,只是轉移到不同的創作

你很熱衷街頭攝影 ,可以談談你對澳門這座城

媒介罷了。我當時因為一些自身問題感到生活不

市的想法和感受嗎 ? 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

愉快 ,就在這個時間點我剛巧接觸到 Magnum Photos 裡的黑白街拍照片,看後引起了我的強

澳門雖然地方細小 ,但對我來說卻是越來越有

烈興趣,後來我買了一部 相機讓自己也來拍些

趣,攝影的題材也越來越多,但也有可能是因

照片看看 。當時我給了自己一個小 功課,就是

為我熱衷攝影後自己的觀察力強了敏 感度也高

要求自己每天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一張當天拍的

了。相對於其他地方,我覺得澳門這 座城市其

自己比較滿意的照片,就這樣持續了約兩年時

實有很多有趣的現象,而且我本來就很喜歡觀

間 。沒想到每天入夜後漫無目的地獨自走在街

察人(尤其是人的手) ,我甚至會因為出於好奇

上隨性攝影 ,日子久了竟然會有一種自我療癒

而去跟踪一個陌生人。

的效果 。雖然我目前仍十分喜歡攝影 ,我所得 到的也絕對比失去的多,但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

相 對 於 色 彩 照片, 看來 你更喜 歡 拍黑白照片,

不去攝影我也可以。我個人喜歡嘗試不同的東

為什麼 ? 如果作為一種表現手法 ,你會如何運

西,成為一個攝影師並非我的目標 ,我其實更

用?

想成為一個藝術家。攝影是單一的 ,藝術家卻 可以隨自己意願使 用不同的媒介在不同的領域

我認為黑白照片更能表達我對澳門的感受 。天


38

氣和心情也是我會考慮的因素 。如果是在有濃

意 ? 你目前最滿意的是哪些作品 ? 是否一直想

烈色彩的地方,比如是古巴我就會想去拍彩色

要自我超越 ?

的 。不過也要看情況就是了。 沒有滿不滿意,只有重不重要 。對我個人來說, 你覺得怎樣的照片才算是一張「好照片」? 攝

很 難 去 否定自己 的 過去 。 自我要求倒 是 有的 ,

影的本質(核心價值 )是什麼 ?

比如視野或是觀念想法方面,我希望可以繼續 進步 。有關作品,我看得並沒有那麼重,就算

我認為有內容的 、能與觀者有所交流的才是好

如果有一天因為硬碟故障而失去了也不會太難

照片。表現手法和技巧反而是次要的 ,一張照

過 ,對於某些有特別意義或私人感情的生活照

片所傳遞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攝影的本質就

反而會更在乎些 。

是觀察 。 最近有什麼攝影計劃嗎 ? 過 去 至今 , 你 最 長 花 了多 少 時 間 去 拍 一 張 照 片?

我有一個關於旅客的攝影計劃仍在進行中 。另 一方面我正在學習濕版攝影 ,我希望透過使用

我最長曾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去拍好一張照片,

這種古老技法配合當代的攝影觀念去發現更多

但當然也不是連續性的 ,比如我很喜歡一個場

新的可能性 。另外 ,我也在參與一個影片的製

景 , 我 是會不定 期 有 空 或 路 過 時 就去 拍 一下,

作,但內容目前還不方便公開 。

直到拍出滿意的作品 。但這是過去的事情,現 在的我已經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等待了。嘗試過了 就好 ,現在我可以使用別的方式去拍 。 現在回看自己過往所拍的照片,是否仍感到滿


39

過去與現在也將成為回憶

澳門

⸺施援程

文/攝影 : 施援程

為得不到答案就停了拍 攝 。 最 近 一次 被 香 港 媒 體 訪 問, 角 色 是 拍 攝 澳 門 的 攝 影 師, 我 很老實的告訴她已經 很長時間沒有拍了,不 過 還是乖乖的交出以 前拍過的澳門。雖然 自 覺 作 品 平 平 無 奇, 但記錄也真的很重要 , 這個地方發展得太快 , 快到已經麻木了,覺得 什麼變化也不重要。 當 拾 起 相 機 時, 會 與 平 日 走 的 路 不 同, 感 受也多了許多,感覺是 1

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 當 回 歸 以 後, 賭 權 開 放, 拍 了一 些 澳 門 的 相

也許政府及社會上種種都令人很失望,失去了爭

片,那些照片也成為當時我的展出作品,然後

取聲音的力量,失去了見證及記錄的動機 。

是 2004-2008 年間青洲及鐵皮屋區的相片,那 1. 新與舊之間 的 邊 界遺留 下來 的路牌(2 0 1 7)

時其實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 ,也在問為何我要

反而做些無傷大雅 ,輕輕鬆鬆 ,歌頌人間有情

拍這些照片,這些地方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因

的事更討人歡心 ,日子也容易過 ,可當大事發


40

3

2

4

2.

生時總是沉不住氣,說出最簡單直接的話語 。

為著這期牛雜我作一些補充,專程再去拍攝以

這些最真實的說話,為何會變成一些人難以接

前青洲鐵皮屋區新建的社屋區 。自從拆掉鐵皮

受的詞語 ,或許要再反思做人量度這回事 ,那

屋後再也沒有踏足過 ,加上改了行車路線,每

是另一個階段的修行,而最重要是不要成為一

次回媽媽家經過也只看到最外圍的新大廈。這

個無知者,這是更高的道行 。

個從前熟識的地方,學校與居所之間的必經之

有可以遮陰擋雨的大

路 ,就突然與我脫離關係一樣,從此沒有感覺

大 樹。(2 0 1 7)

青 洲社 屋群下的福德祠 (2 0 1 7) 3. 石 屎 森 林 之 下,一 定 要 樹,青 洲 小 學 旁 的 一 棵


41

5

及感情 。當我再次 踏足那裡,竟然

在的交雜 ,成為最具意義的象徵 。

發現福德祠還在,起 初以為是 原本 的那個 ,後來問過街坊及查看資料 ,

走到最熟悉的母校青洲小學 ,其實已經完全陌

才知道是在 2012 年重建的 。人類因

生,當她重建以後就再也不認得了,與隔離的

為宗教神明而保 有文化、傳 統 及良

聖德蘭中學一樣用黄色瓷磚 ,建築面貌彷似一

知 ,這個和周圍格格不入的福德祠 ,

樣,唯有之間的大樹成為最好的歴史見證 。幾

不單得到青洲街 坊的供 養 ,還有興

十年樹木甚至百年老樹,成為地方的珍貴資源,

建社 屋的建 築 工 人都會來拜祭 ,大

除了擋雨遮陰外 ,也 為城市化帶來生命力及氣

家最希望是求神明保佑,家宅平安 。

色,留點 透 氣的空間 ,點 綴石屎 森林 的沉悶 , 城市真的需要有留空的地方及綠色植物的滋潤 ,

新 建 的 福 德 祠 大 約 與舊的只相 差

才更有活力 。

二十米,不知為何這地方空了出來而

4. 街孩 與童真是 從前木屋 區仍 有的 特 質(2 0 0 7) 5. 越 簡 單 的 生 活 ,人 類 越 能 和 動 物 和 平 相 處。 (2 0 0 8)

得以 重 建 。街 坊 說 以前這個空出來

從前對青洲的情感是走到那裡都見到人,居住

的空地是被包圍,當工地還未動工,

在陸地 ,生活在陸地 ,玩樂在陸地 ,平視之間

仍是 爛地之時 ,有一 條小路可以 走

見到人走過 ,坐在門口休息,小孩在嬉戲,雖

入 來, 我 不知 是 建 設 的 空 間 規 劃 ,

然大家互不相識,但感到沒有多大的間距 。當

還是土地擁有權問題,這塊從前劉記的咖啡檔

一切都只能從回憶及相片懷念之時 ,就沒有了

及泊車地 ,與周圍新建的密集高樓成對比 ,成

再拿起相機拍攝的動力 。

為僅有的透 氣空間 。因為這樣,兩棵 原本已在 這裡落地生根的老樹,沒有被砍倒 ,得以繼續 生長 。而在與青洲小學之間的圍牆 ,有拆卸過 的痕跡 ,以及被抹去字的路牌 ,這些過去與現


42

6

7

6, 7. 左:鐵 皮 屋 之 上 是 新 式 的高 樓( 2 0 0 4)/右:當 年 的 高 樓 大 廈,對 比 現 在 的 社 屋,角 色 像 互 調 了一樣。 8. 施援程 從事有關視覺藝術的種 種,集 多 功 能 於 一 身, 平 面 設 計 會 連 編 輯,展 覽 策 劃 也 可 拍 照,攝 影 導 師 亦 會 寫 文 章,是 牛 房 倉 庫 項 目策 劃 及 牛 雜 編 輯,澳 門 數 碼 攝 影 學 會 副 理 事 長。現 養 有 5 隻貓 及3 隻 狗,實 則 是以 為 世 界 很 小,可 是 關 在 工作 室 裡 與 她 們 在 一 起 大 到 以 為 世 界上 就 只有 8

我 們 存 在。


展覽及活動專訪

展覽及活動專訪

43

相信藝術教育的力量

──專訪兒童班導師梁慕貞

文 : 梁倩瑜 攝影 : 施援程/施明坤

表達的方式不只是玩樂 定 居加拿大,長 期從事兒童藝 術 教 育及個人 創作的 Bonnie,這 三年也 舉 辦兒童 展 覽 工作坊及課程 。本 年 的兒童班,她圍繞着幾個主題:「森 林 裡的事 」 、「我的每 一天 」和「印 象的我 」等 。「森林裡的事」從大自 然的樹開始說起 ,她讓小朋友 繪畫 很多不同類 型的樹,讓 他們 想像自 己是森林 裡的一棵樹,或猜想一棵 樹 在 森 林 的 模 樣 。「從 Art Therapy (藝術治療 )來看,畫樹和屋是小朋 友表達自己的基本方式,『屋 』代表

1

家庭,『樹 』則是支持者和守護者, 1. 從 加拿大民族圖騰獲得

相約梁慕貞(Bonnie )進行採訪,幾經 波折,

當他們繪畫的時候 ,也能把自己內心深層的東

最後需在策展人協助下,才能確定訪問細節 。

西表達出來 。」Bonnie 解釋 。結果有些小朋友

用 自 己 的 名 字 出 發,用

每年短期回澳的 Bonnie,時間表非常忙碌,完

把喜歡的東西放在樹上,有些則想像自己如何

剪 紙 剪 出 對 稱 的 圖 案,

成兒童班後,又忙於個人事務 ,今年也需提前

照顧這棵樹,每個小朋友都透過自然來表達他

後,小 朋 友 更 容 易 投 入

回加拿大 。在如此緊湊的時間表中,她還是連

們獨特的個性 。

想 像 延 續 圖 案,漢 字 的

續 三年 在牛房 舉 辦兒童藝 術 課程, 細 談 之下,

靈 感,B o nni e 請 小 朋 友

有 了一 部 份 的 意 象 以

圖 形 特 質 更引發了許多 有 趣 的 作品。

有她堅持的原因 。

「我的每一天 」則是與小朋友的生活息息相關 ,


44

展覽及活動專訪

3

2

4

有別於選購新的創作物料 ,她特意請學員們帶

今年 ,她再把課程拉長到五至六節 ,希望能與

曾用過的或沒有用的東西來,「這些物品除與他

家長有更多溝通的時間 ,更希望家長能發問問

們自身有更多連結,能記起這些物件背後的回

題,這樣才能達到互動目的 。有趣的是 ,不單

憶,也在環保方面更有意義 。」她相信藝術創

是小朋友,家長在課程中也發覺,不少物料和

作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小朋友能漸漸從中明白

教育方式他們也鮮少接觸 ,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舊物不是沒有它的價值,只要發揮創意,甚至

Bonnie 樂見大小朋友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

可以成為表達自己的方式。 相較於加拿大的教學 ,在牛房舉辦親子課程的 三年間的變化

困難 是 空間, 由於不少 親子活 動 都 需 要 空間, 但礙 於 地方 有限,只可 減少 部分互 動 的 環節 ,

三年 擔 任 兒 童 班 的 導 師 ,Bonnie 主 要 透 過 小

所以她也會再考慮空間的安排 。此外 ,加拿大

班制及「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教學 ,也會因應

的教學中心有更系統及完善的服務 ,當導師在

每年的經驗來調整課程 。擁有豐富藝術教育經

藝術課程中發現小朋友心理出現狀況時 ,他們

驗的她 ,深知時間對溝通的重要性,可惜是自

可直接聯繫心理諮詢師或相關專業人士,使兒

己不能長期留澳 ,她覺得這樣對學生的影響有

童能及時獲得更適當的治療或輔導 。

限 。於是第二年開始 ,她嘗試舉辦親子班,「因 為我想影響家長,若家長都覺得這樣的教育方

2 , 3 , 4. 誰 說 舊 物 不 能 創 作?為 了教 導 小 朋 友 珍 惜 物 品 的 概 念,作 品 都 由 舊 物 或 沒 用 的 物 件 組 成,成 品的想像及質感非常 豐富。 5. 森林 裏… 鼓 勵 學 員 以各 種 不 同 的

堅持從事兒童藝術教育

式好 ,他們就會延伸到家裡,這樣對小孩的教

繪畫形態和方法以象 徴 意 義 來 作 自 我 表 達。 以 樹 林 作 為自 處 環 境 的

育 更有 幫助 。」去年開幕 的 親子 班 深 受歡 迎 ,

在 繁 忙的事務中仍把兒童 班 插入暑 假 的行列 ,

不少家長表示在澳門類似的課程並不多,希望

來 自 於 Bonnie 的 親 身 感 受 。「 我 一 直 都 有 理

能再舉辦 。

念,覺得藝術教育對小朋友成長很重要 ,自己 小時候在澳門接受的藝術教育,相對比較傳統 ,

想 像 和 描 寫、以 剪 紙 拼 貼帶出北美洲原著民 圖騰藝術的表現形式 來 作 自 畫 像,強 調 自 信 的 建 立、環 境 的 覺 察 和 互 動。


展覽及活動專訪

5

都是授課式的教學 。所以現在很想把一些新的 6.

(概念和方式)帶給小朋友。」她深信,小朋友

梁 慕貞

與生俱來能畫畫,並且能從畫中得到更多的表

出 生 於 澳 門。定 居 於 加

達空間,有時候他們未必敢以言語表達,但繪

拿 大。在 加 國 取 得 愛 美 利加藝術大學學位並

畫反而更令他們有安全感 ,可以放開一點告訴

在 大 温 具 多年 美 術 教 學

大人他們的感受,甚至是隱藏在內心的事情 。

經 驗。曾 任 教 於 溫 哥 華 We s t P oint G re y 社 區 中 心、列 治 文 藝 術 中 心、列 治 文 美 術 館、中 華 文化 中 心 及市 立 小 學 等。梁 老 師 近 年 在 温 哥

她說這三年來來回回,碰到一些連續來上課的 學 生, 見 到 他們 逐 漸成長,「 滿 足 感 真係 好大 㗎 !」伴着微笑的一句,很從心 。

華與不同機構 合作提供 為有特殊需要兒童而設 的 藝 術 夏 令 營、情 緒 管 理 工 作 坊、繪 畫 及 立 體 創 作 工 作 坊 等。也 在 香 港 大學 美 術 博 物 館 作 客 席 演 講 及 美 術 導 師,其 本 人 作 品 多次 於 加 國、 歐 洲 及 亞 洲 各地 展出。

6

45


46

展覽及活動專訪

展覽及活動專訪

自性的覺知

記《無邊相遇⸺四人繪畫展 》

文 : 郝元春 攝影 : 施援程

無邊相遇 ,是在藝術世界裡沒有設限沒有邊際 的一場開放的相遇 。四個不同的生命,通過創 作,找到了他們彼此的「共性 」 ,那就是一種純 粹的姿態去擁抱藝術 。沒有對錯和美醜,只依 照自己的心性、情感、想法 、各自的際遇 ,在 藝術裡釋放與展現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 。 導師蔡國傑提到一點,在每個人作品鏈的共性中 發掘「自性的覺知 」 。這個概念是對於每個藝術 創作者的一種意識覺知,也是必須要深深去體悟 的 。就像蓋一棟大樓之前,要先打好地基一樣, 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地基建構模式」 。 四位創作人通過這樣的「建構 」過程,蓋出屬 於自己特色風格的「房子」 ,而這個過程是取決 於藝術家自身的成熟度,藝術語言的掌握程度

1

等去體現的 ,最重要的是 ,從自身的人生經歷 中去提煉這些畫面出來 。

蘇俊傑的作品很具實驗及探索性,特別在「材 料的物質性開發 」上很具獨創性 。包括畫面的

四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之間表現手法各有差異 ,

構成 ,材料肌理的表達上,特別是在顏料混合

但都傳遞出各自的美學感知 ,自性於當中表露

後,表面呈現出的大理石般的質感。圓形的畫

無遺 。

框構圖也一直是他很喜歡的表現方式,看上去


展覽及活動專訪

47

2

唯美又渾然天成。他這次展覽的作品分為兩個

從畫面刮過 ,輕柔的或是強烈的 ,甚至讓畫面

系列:依照 進化論學說 進行想像,呈現出各種

有了一種速度 感和時間感 ,也是他自身情緒的

變異生物的畫面,實質卻想帶出人類本身問題的

體現 。《十年》這幅畫正是代表他對人生的一些

「變形記系列 」 ,他透過畫面生物的變異探索更

感悟 。那些 大圈和小圈象徵著 他的人 生 經 歷,

多的可能性與潛在的慾望,以繪畫載體本身的

在不同的時期 ,遇到不同的人事物 ,喜怒哀樂

變異來打破二維空間及畫框的局限 。而「無盡

都在其中 。

系列 」則是 更自由自在 的一種探索 。不依照原 有材料的使 用方式,去 發 掘更多的可能性,好 像在 跳一場充滿色 彩的 舞蹈 ,不講道理也不說 故事 ,只沉浸在藝 術的 純粹之中 。 樊 景 賢的作品大多以抽 1. 蘇 俊 傑 作品局部 2. 李文 浩 作品 3, 馬子維《 野火 》

象的方式去表達 。這 次 展出的作品都 在 講述他 的生活經歷與感受,圍 繞著他對於人生的看法 去展開 。他畫面中有很 多線性的表達,像是風

3


48

展覽及活動專訪

4

看到馬子維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強烈的 ,包 括用色更純粹和大膽 ,特別在「材料的敏感度 」 上面呈 現 。對 古典的和諧 色,有明顯 的追求, 可在他不同作品的畫面中找到相同的追求。他 這次展出作品中,有具象也有抽象,如《野火 》 系列 ,以一 個連 續性的故事做分鏡表達;抽象 的 如《白 縫 》 、《 黑 裂 》 等 作 品 。 無 論 何 種 類 型,他的畫面 有一種 灼 熱 與 冷 靜的矛盾 特 質, 顏色深邃 ,大量紅色系的運用,像是黑夜之中 的熊熊火焰在跳竄,星星之火在沉靜的畫面底 下燃燒 。

5

李文浩是四人當中唯一用水彩做媒介去呈現他

間的交流,可能是比日常交流更深入的一次對

的世界的人,在展場中好像一股乾淨的清泉。

話 。都說畫如其人,作品是不會騙人的 。四位

作品《生(活 )肖(像 )》以十二生肖做主題,

創作新人雖各自際遇不盡相同,但因喜愛繪畫,

但不同的是 ,他從中滲透了自己從小到大的生

因藝術而相遇 ,將各自人生路上的情感印記以

活經歷和成長作為概念去呈現 。長長的紙張上

畫為載體 ,畫無形或有形 ,講訴生命的故事 。

每一隻生肖動物 ,經過他亦具象亦抽象的表達,

藝 術是 一 個漫長的過程,也是 一段 發現之旅 ,

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 。由心的表達永遠不落俗

每個相遇都是有意義的 。下一秒的風景是什麼 ,

套。

誰也不知道,這正是讓人期待的 。

我們雖然未曾謀面,但觀者的眼睛心靈與作品

4. 樊 景 賢作品 5. 蘇 俊 傑 作品


展覽及活動專訪

49

三盞燈的記憶故事

展覽及活動專訪

⸺定格社區文化

訪問/文 : 楊冠瑩 ( S ) 受訪者 : 周寶玲 ( P )

牛房倉庫多年來持續在澳門各個社區進行社區

個社區有許多不同的人口,那為甚麼他們會集

活動 ,今年走入三盞燈,並以個人及社區小故

中在此區呢 ? 我對她的認識來自成長經歷,那

事為研究和創作題材,爬梳三盞燈的歷史,以

其他人的經歷是怎樣的 ? 其實每個人的故事都

藝術和文字紀錄社區文化。

交織成一個社區的文化 ,所以這個計劃希望以

S:為 甚 麼 選 擇 在 三 盞 燈進行社區計劃 ? P:在個人 成長 經 歷裡, 其中最常接觸的社區就 是 三 盞 燈。 小 時 候 跟 家人去三盞燈 、義字街 買餸 。到現在工作,每 天還是會經過這社區 。 我覺得做社區計劃 ,自 己也對那地方有共同回 憶、有共鳴和感情是很 重要的 。 1. 三 盞 燈 承 載 著 不 少人 的

整個計劃從很簡單的問

風 雨 經 歷,更 是 大 多 數

題開始著手:這個區裡

緬甸華僑及東南亞 人的 庇 護 所。

的人有怎樣的故事 ? 這

1


50

展覽及活動專訪

2

3

個人經歷出發 。很多書本和研究都以第三者之

末都可在這區看到他們 ,然而礙於文化語言的

姿觀望歷史。然而人在大歷史下,又有怎樣的

不同,我對他們的認識確實不深,也期望能了

小故事呢 。

解更多;同時 ,亦訪問到在那裡生長的 90 後, 新 一 代對 這社區有甚麼 想法呢,甚至 是 遊 客、

了解一個社區需要耐性去跟對方相處,這並不

外來者,一個完全不知道澳門文化的人,我也

容易,因此希望邀請對社區文化有興趣的藝術

很好奇這樣的角度會觀察到甚麼 。

註 1:去 年 十 至 十 二 月 進 行 資 料 搜 集 和 整 合, 以及邀請藝術家等工 作,今 年 二、三 月,藝 術 家陸續開始接觸社區和 社群。

家參與 。也把 整 個 計 劃 的 時間拉 得比 較 長 (註 1) , 給予藝術家嘗試 和失敗的時間和空間 ,畢

選擇三盞燈這個地方,其中一個原因是 ,她是

竟三盞燈涉及很多不同的人和故事 。這有點像

一個正在活躍的社區文化 ,那為甚麼不趁這個

玩藏寶遊戲,這個區有許多有趣的東西,透過

時候將她的面貌定格呢 。無論是以藝術方式保

認識一個人去發現更多故事 ,就像打開了一個

留,抑或以文字方式紀錄 ,都希望大家意識到

藏寶盒。

這是澳門文化 ,好好享受她 ,不要等有些東西 快要拆了快要消失了,才有足夠力度引起大家關

S:三盞燈是個怎樣的社區 ?

注。

P:透過研究員蔡佩玲女士介紹,我們訪問到三

S:在 社區 計 劃當中 , 如 何與 街 坊 建 立良 好 關

盞燈的老街坊黃就順老師 ,他分享了三盞燈多

係?

2. 我 們 認 識了三 盞 燈 的 資 深 老 街 坊 ──培 正 中 學 退 休 老 師 黃 就 順 老 師。

年來 的 發 展;60 至 70 年代 , 緬 甸 發 生 排 華 事

黃 老 師 今 年 逾 九十 歲, 是本 地 知名的歷 史 及地 理 教 師,曾 獲 特 區 頒 發 教 育 功 績 勳章。

件 ,來到澳門的緬甸華僑開始聚居三盞燈,他

P:其實街坊願意分享就值得感恩。另外是尊重,

紀 錄片專 場放映:

們使這區興旺,帶入緬甸文化 ,因此 ,緬華是

願意分享固然是好 ,不願意其實也正常。把計

3/9/2 0 1 7 1 7:0 0

個 需 要作更多 探 討 的 社群;80 至 90 年代 ,外

劃時間拉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 ,我並不要求藝

地勞工開始來到澳門並聚集在三盞燈,每逢周

術家一定要做到甚麼 ,也別一來就急於做到甚

3. 《 縫 人 》郝元 春 作品


展覽及活動專訪

51

4

麼 ,不想使街坊覺得我們只是來拿一些資料就

參與計劃的藝術家方面:鶖葭本身是馬來西亞華

走,那麼目的性 。還有的是笑容吧 ,可以解決

人,她對東南亞華僑文化有一定認識,她透過

很多問題 。

紀錄片方式紀錄本地緬華的故事 ,拍攝團隊也 隨一位緬華受訪者到訪緬甸拍攝當地的情況。

S:社區 計 劃 的 展 覽 部分 , 會 有 哪 些 方向 的 作

以較客觀和直接的方式紀錄這段歷史;

品? Yolanda(郝元春)在與三盞燈裁縫相處後,將 P:歷史部分,街坊提供了很多資訊和相片,同

他們的故事透過服裝表現出來 。她先設計服裝,

時我們也向澳門藝術博物館和澳門基金會借出

再與裁縫合作製衣,後以刺繡作為媒介表現三

一些歷史相片,大家可以看到往昔三盞燈的面

盞燈裁縫 、洋服店由盛轉衰的過程,用打散的

貌;

文字表現裁縫師傅本身遷移經歷的無常之感。 很有趣的是她把文化轉化成一個能穿上身的產

早前,我們到聖心小學部 ,跟視藝組的小朋友

品;

上工作坊,她們在了解三盞燈後,再進行聯想 和創作 。作品很直接地反映出她們希望自己的

半島師奶的方式比較不同,他們由食出發,去

社區有多些花草、遊樂設施和空間;

看三盞燈非常多元的飲食文化 ,他們將不同餐 廳的文化、擺設 、店名等資訊吸收後,再透過

4. 《 記 憶 中 的 三 盞 燈 》半 島師奶 作品 5. 《 蛋 茶 阿 伯 》S h a d o w 和阿J作品

5


52

展覽及活動專訪

6

師奶這個角色進行幻想和創作,把原有文化轉

她創立阿婆盞的故事以及她和她嫲嫲之間的關

化和傳達;

係;

Summer(楊冠瑩 )本身很留意女性相關議題,

Shadow(馮肖影 )和阿 J( 李銳俊 ) ,她們製作

她對於外傭這個社群感興趣,我想是因為家務

了一本關於蛋茶伯伯的繪本。其實這已籌備許

傭工是女性為主的工作 。這當中涉及性別和國

久,剛好與三盞燈有關 ,又正準備出版,大家

籍相關的議題,以及許多的不平等 。我想她對

相討後決定趁展覽的機會跟大家見面 。

這些不平等 有持 續關注 。Summer 花了很多時 間了解她所認識到的來自東南亞不同地方的外

阿 Mi、Shadow 和 阿 J 這 兩 件 作 品, 都 是 以自

傭,透過她的作品,可以看見外傭在大眾的刻

己的方式記下一些已經不存在的事情 。希望藉

板印象之外 ,有怎樣的生活;

此提醒觀眾,有些東西會消失 。有人正在努力 地記下一些記憶和文化 ,那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來自香 港 的 Eunice(曾智 愛 怡 ) 曾出 國 讀 書,

呢?

離港後始發現香港本土文化有趣之處 。港澳文 化有一些相似、卻只有雙方才分辨到的微 妙分 別 。另外 ,她本身對三盞燈完全不認識,像白 紙般看澳門本土文化 ,吸引她的是甚麼 ? 這很 值得探討。當澳門做很多旅遊推廣 ,說澳門是 一個世界旅遊中心云云 。然而外地人看到的又 是甚麼 ? 或者透過遊客的角度,可以提醒我們 甚麼才是珍貴的而我們未必意識到的澳門文化;

6. 《 阿 婆 出 品-馬 拉 盞 》

阿 Mi 是中後期才邀請的 ,起初不認識她 。年頭

阿Mi作品

看到阿婆盞的廣告 ,當時沒意識到 ,後來發覺

7. 周 寶 玲,藝 術 工 作 者。

她其實挺適合這次展覽 。他們自己生產售賣馬

畢 業 於 香港中文 大學文

拉盞(緬華的食物) ,其實是傳承緬華的味道 。

化 管 理 碩 士,現 為 牛 房

另外阿 Mi 本身的作品有強烈的情感 ,看得出她

倉庫藝術活動項目統

和她嫲嫲之間的情感。因此邀請她參與 ,訴說

籌,對 藝 術 與 社 會 文 化 7

研究有濃 厚 興 趣。


牛房活動

三年又三年

⸺關注橫琴變化攝影展 攝影:黃卓銘 策展人:李銳奮 、Pal Lok 參展藝術家 : 孫彥、李芷滺、何家永、鄧國豪、楊文彬、楊俊榮、黃卓銘 展覽日期:3/6-16/7/2017 地點:牛房大倉

53


54

牛房活動

藝術新人類計劃 2 017

無邊相遇──四人繪畫展 攝影:施援程 展期:8/7-13/8/2017 地點:牛房二樓 參展藝術家: Nelson Joel Jorge Madeira 蘇俊傑 樊景賢 李文浩 合辦:牛房倉庫、澳門文化局 製作: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 支持:澳門青年挑戰綜合培訓中心

2 017 牛房兒童藝術樂園

攝影:施明坤 策展人:施援程 展期:5/8-27/9/2017 地點:牛房大倉 導師:梁慕貞、林月娥、陳麗香、吳專選、林珈汶、楊冠瑩、梁妍 慧、周寶玲、施明坤、Sandy Leong 行政:周寶玲、劉嘉欣 展場統籌:施明坤 佈展:施明坤、張楚誠、山蕉、李金明、吳玫 錄像:楊冠瑩 設計:思空間 展場設計:李卓媚 合辦:牛房倉庫、澳門文化局 合作單位:吱喳兒童藝術工作室、井井三一繪本書屋、魯彌士主 教幼稚園家長會


牛房倉庫 2 017 年 9 -1 2 月活動

牛房活動

55

展覽

2017牛房兒童藝術樂園

5/8-27/9/2017

社區藝術計劃 2017:小城故事──三盞燈的記憶故事

3/9-27/9/2017

牛房大倉

牛房二樓

活動

9-10/9/2017

牛房講場:編輯與出版

牛房二樓

EXiM 2017-澳門實驗動態影像

MIPAF 2017-澳門國際行為藝術節

《牛雜》是牛房倉庫的一本定期刊

個人訂閱

機構訂閱

訂閱期數

物, 一 年 出 版 四 期 。 牛 房 策 劃 的 展覽和演出均以本地較另類的當

個人資料

代 藝 術 創 作 為 主, 開 辦 具 啟 發 性

的 藝 術 工 作 坊, 鼓 勵 及 培 養 個 人 創 意 和 實 驗 精 神; 策 劃 跨 地 域 的

姓名

職業

深 入 交 流 計 劃; 並 開 放 牛 房 倉 庫

4期

聯絡電話

學校/機構名稱 (如適用)

付款方式 支付現金

銀行轉帳 (外地訂戶適用 )

可親臨 「牛房倉庫 」支付現金或將款項存入: 「牛房倉庫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賬戶

2 7 - 012 - 0 0 0 8 6 9 - 4

MOP$25

(1年份)

郵寄 *

親臨「牛房倉庫」領取

電郵

訂閱形式

門藝術創作的實驗交流平 台 。

每期

共 年

* 需支付一年澳門幣 20 元運費

的 空 間, 與 本 地 藝 術 工 作 者 和 團 體 合 作 使 用, 使 牛 房 倉 庫 成 為 澳

存款後請致電或電郵通知 「牛房 」

遞交表格 價

地址

郵寄地址

或以上

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提督馬路交界 「牛房倉庫 」 (請註明:訂閱 《

》)

開放時間 12 : 0 0 至 19 : 0 0(逢星期二休息 ) 網站

每期

MOP$25

MOP$12.5

oxmagazine5 21.wixsite.com/oxmagazine

「牛房倉庫 」O x Wa r e h o u s e . b l o g s p o t . c o m

電郵 ox wa r e h o u s e @ g m a i l . c o m 訂戶簽署

日期

傳真 查詢致電

+853 2853 3047 +853 2853 0026


56

黃 祺 昌作品

F e l i x J a n u á r i o Vo n g 作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