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 匈牙利探险家

Page 1

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 匈牙利探险家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 与奥雷尔·斯坦因在亚洲腹地的探险

该展览由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 敦煌研究院及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



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 匈牙利探险家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 与奥雷尔·斯坦因在亚洲腹地的探险 该展览由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 敦煌研究院及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 LHAS 704.951


各位访客!

热情地欢迎您在《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匈牙利探险家》的展览,由 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敦煌研究院及匈牙利的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 基金会(PAIGEO)在伊柏尔布达创意之家联合举办。我们感到自豪的 是,过去的4年中,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文化外 交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亚洲建立关系时是不可或缺的而 且相互表达我们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奥雷尔·斯坦因爵士和贝拉·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的探险的展览对我们来说具有如此重要 的象征意义:这些享誉国际的匈牙利的学者在1877年至1916年期间对 内亚进行了4次重要的探险。斯坦因是一位杰出的丝绸之路探险家, 在把亚洲引进欧洲和亚洲更接近欧洲中发挥了先锋作用,就像我们自 己在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 里努力地做一样,利用21 世纪新丝绸之路提供的机会。

诺伯特·齐兹马迪亚 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董事会主席

安特·贲达日伟丝壳

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董事

3


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匈牙利探险家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与奥雷尔•斯坦因在亚洲腹地的探险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地中海地区的欧亚交通路线,它不仅用于商业 的目的,而且也是西方和东方之间文明的交流通道。自公元前2世纪 以来,一千多年来,丝绸,以及奢侈品类和其他商品从这条著名的丝 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和绿洲之间运输和交换。与此同时,这些路线也成 为不同理念、宗教、艺术、技术传播和接受的地方,中国、印度、伊 朗和古典西方等文化彼此之间在此产生交流、交融、并相互影响。 在这条著名的道路上,各种职业、多种民族的人们,无论是短暂 旅居还是定居,都过往在丝绸之路上,他们有的是工匠、有艺术家、 有的作为传教团的成员或者使节,带着各自的文化、语言、文学、宗 教和技术知识,穿梭在各个绿洲城市之间。沿着这条路线,中国的丝 绸与纸张等的技术向西传播,西方的玻璃制品等东传至中国。各种工 艺、智慧在此融汇,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不断有考古发现的材料 和文献等其他物品出土和被深入研究,其中,匈牙利的科学家们(包 括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与奥雷尔·斯坦因)在对该地区地 理、制图和地质等方面的记述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贝拉·塞切尼伯爵(1837—1918)是创立匈牙利科学院伊斯特 万·塞切尼伯爵(1791—1860)的大儿子,他率领的东亚探险队 (1877-1880)进行了考古和地理探索工作,后来,由奥雷尔·斯坦 因接替,进行过数十年的地理探索和考古研究,他们共同的兴趣都集 中体现在对敦煌莫高窟研究中。

斯坦因画像, 埃利奥特·弗赖绘 Cat. Stein LHAS 39

4


贝拉·塞切尼伯爵画像 LHAS MRB Ms 315.123

为纪念贝拉·塞切尼伯爵逝世100周年暨奥雷尔·斯坦因逝世75周 年,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东方收藏部与中国敦煌研究院合作举办此次 展览,展览以历史照片、地图、信件、文献以及当代出版物、电影 等,引导观众了解这些文物发现地的场景,其中,包括这个地区最有 名的佛教艺术遗迹——莫高窟。在敦煌莫高窟再发现的过程中,匈牙 利科学家和探险者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贝拉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 (1877–1880)

在19世纪时,匈牙利的科学研究转向了东方。人们的焦点放在匈牙 利人的起源地和那些与匈牙利语同属一语系的语言上。同时很多匈 牙利的旅行家和学者在亚洲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学、动物学和植 物学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贝拉·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 亚探险队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科学探险队之一。 匈牙利贵族塞切尼伯爵在改革运动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文明进 步、匈文与文化发展、以及现代匈牙利建立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 用。由于这个古老而有影响力的贵族家庭,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国 家图书馆被菲兰茨·塞切尼伯爵(1754—1820),匈牙利科学院被 他儿子——被人们誉为“最伟大的匈牙利人”——伊斯凡·塞切尼 伯爵创建了。

5


贝拉·塞切尼伯爵和他妻子汉娜·尔德迪伯爵夫人画像 LHAS 351.734 (90)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成员 LHAS 707.108

贝拉·塞切尼伯爵在德国柏林的波恩大学学习法律,遍历欧洲。 在他父亲去世后,短暂成为匈牙利议会议员。 1862年他游历美国和 加拿大,出版了一本游记。于1874年他开始在快速退缩的新锡德尔湖 (匈牙利)的湖床上进行发掘。在爱德华·修斯和另外一位奥地利 的地质学家 Novara探险队 (1857—1859)成员费迪南·冯·霍赫施泰特 影响下,塞切尼决定踏上发现的旅程,并听从了他们关于路线的建 议。1870年他与汉娜·尔德迪伯爵夫人结婚,在两年美满的婚姻后她 离世,留下两个小女儿成为孤儿。塞切尼伯爵无法克服丧妻的悲伤, 他亚洲之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缓解他的悲伤。 贝拉·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有三名成员:奥地利的测绘 员、中尉古斯塔夫·克拉伊特内尔 (1847—1893),语言学家加博尔· 巴林特·圣卡托尔那伊(1844—1913),地质及地理学家拉乔斯·洛克济 (1849—1920)。 塞切尼探险队于 1877年12月4日的里雅斯特出发。他们以非常缓慢 的速度达到了中国的西部地区,他们计划以内陆亚洲为调查起点,因 此塞切尼伯爵坚持首先访问一些有重要收藏和科学机构的地方。根据 他们的专业背景与兴趣,成员们在一起或单独的访问了许多地方:印 度、新加坡、爪哇、香港和中国南方、日本等。

6


在1878年12月7日开始了探险的旅程。贝拉·塞切尼伯爵的目标是 从东到西穿越亚洲,然后返回国的路线——北京——戈壁沙漠——于 阗——喀什噶尔——捕喝——撒马尔罕——高加索。由于政治方面的 不确定性, 探险队得到中国当局的许可是直至敦煌(没有允许他们 进入长城以外的地区),作为他们旅程的最西端。他们试图进入西藏 遭到了失败,通过上缅甸回国,他们于1880年5月抵达布达佩斯。 拉乔斯·洛克济负责塞切尼东亚探险队的考古工作,对中亚和中 国西北地区的地形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洛克济编辑 了(由二十位匈牙利的和国际专家编写)1877—1880年间塞切尼东亚 探险队的报告《东亚游历学术成果》(共三册)而享誉国际。世界著 名的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他于1877年创造了丝 绸之路(Seidenstraße)这个词,他认为洛克济的贡献是“地质工作的杰 作”。洛克济以此成就于1896年获得匈牙利科学院的一等奖,随后于 1900年获得Tschihatscheff奖。 塞切尼探险队于1879年4月底抵达敦煌。塞切尼东亚探险队利用现 代仪器,克拉伊特内尔根据天文定位绘制了地图。他们从敦煌城前往 莫高窟,根据他们的经历和观察,洛克济在1886年出版了《中华帝国 的自然特征与国情描述:根据贝拉·赛切尼伯爵东亚旅行期间亲身经 历和现存文献》,古斯塔夫·克拉伊特内尔出版了《在远东:贝拉· 莫高窟 LHAS 707.108 (689)

7


塞切尼伯爵于1877至1880在印度、日本、中国、西藏和缅甸游记》 (克拉伊特内尔的书1881年用匈文、1882年用德文出版了)。在他们的 报告中,他们都高度赞赏这些作品(莫高窟)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当 地佛教文化特征,并对这些古迹存在的许多危险情况予以关注,由于 监管不力、一知半解的修复和重新粉刷、宗教冲突、土匪的破坏和香 客利用洞作为居住处所等。正是由于千佛洞(莫高窟)的魅力,克瑞 特纳巴在关于敦煌这座城市的报告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敦煌是我 们陆路旅程的西端,总体而言,它是中国珍贵艺术品,也是大自然最 精湛的作品之一”。 贝拉·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在后来奥雷尔·斯坦因访问 敦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却没有完全意识到在敦煌那么珍贵的文化 遗产等着他。正如斯坦因写到: “已经在 1902年我心中的好朋友拉乔斯·洛克济教授,匈牙利地 质调查局尊敬的主管与匈牙利地理学会主席,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了千 佛洞或称为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的东南处。洛克济教授 作为贝拉·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的成员,也是甘肃现代地理 探险的先驱,他在早1879年访问了莫高窟。洛克济在他的科学报告中 介绍了莫高窟。他在莫高窟那里看到的精美壁画和灰泥雕塑的熠熠生 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不管他自己并不是一位考古家 但是他认识了莫高窟佛教艺术和早期印度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对我 的影响很大。事实上,这就是诱使我将远征计划延伸到中国以东的一 个主要原因。” 1909年,斯坦因在匈牙利地质调查局的讲座结束时说:“[....] 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在我到达亚洲腹地区域前30年,贝拉·塞切尼伯 爵已经率领东亚探险队到过那里了。 斯坦因后来所有的关于敦煌的考察报告中感谢洛克济,指导他进 行了生命中最大的发现。洛克济是唯一的科学家,根据斯坦因的要 求,他在斯坦因考察报告中做出了贡献。 在斯坦因第一次中亚考察报告《古代和阗》中,洛克济便撰写了 对和阗出土古物的沙子和黄土研究报告。

奥雷尔•斯坦因爵士

(1862–1943)

马克•奥雷尔•斯坦因于1862年11月26日出生在佩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 的中产阶级家庭,是家庭中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斯坦因的父母年纪

8


斯坦因在拉合尔留影 Cat. Stein LHAS Photo 29 (28)

老迈,他的教育由舅舅伊格纳茨·赫许勒(1823—1891)负责。伊格纳茨·赫 许勒,是一位名医和眼科专家 ,匈牙利眼科学的创始人。由于赫许勒的学 术人脉广阔,斯坦因自小便与匈牙利学术圈的代表人物建立了联系。 斯坦因早年在家乡布达佩斯就读,其后被送到德国德勒斯登升 学,后来又返回布达佩斯,在著名的路德教派高等学校肆业,继而在 国家提供助学金支持下在维也纳、莱比锡和杜宾根的大学上大学。他 的专业是比较语言学、印度学和伊朗学。斯坦因于1883年在杜宾根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 1884至1886年间,他得到匈牙利政府的资助,先后在牛津、剑桥及 伦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1885至1886年斯坦因领取奖学金期间,中断 了研究,参加了在布达佩斯路多维克军事学院举办的军官训练课程。 由于无法在匈牙利大学获得职位,斯坦因前往印度工作。直到去世他 一直在教育和考古领域工作了。 他的学术兴趣从一开始就集中在印度、伊朗、中国和西方之间的 关系上。他的名字和工作已经与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密不可分。 在印度的前十年,斯坦因主要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他的第一部大 作是整理并翻译出《克什米尔王记》,这部成书于 12世纪的迦湿弥 罗国的梵文编年史《克什米尔王记》 (Rajatarangini),作者为卡尔哈 纳。自1900年起,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考古学上。自从1900至1916 年间对中亚,主要是在中国新疆进行的系列考古挖掘之后,斯坦因发 掘了沿丝绸之路已被埋于沙漠中的古代定居点,并收集了丰富的考古 资料,这些材料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艺术、宗教和语言提供了不

9


可多得的资源。1926年,斯坦因又沿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印度西北部的 路线重新进行考察,之后,他将注意力转向丝绸之路的西端地区。在 波斯,斯坦因进行了考古发掘,并绘制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在伊朗、叙 利亚及约旦河以东地区所建城墙的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一 直居住在印度进行研究工作。 在1943年斯坦因抵达阿富汗,但不幸的是,他没有实现他对位于阿 富汗古大夏国(巴克特里亚)地区进行研究的梦想。在他抵达后的几 天,即1943年10月26日,在他81岁的生日前一个月在喀布尔去世了。 他舅舅伊格纳茨·赫许勒是匈牙利科学院会员,斯坦因还在上中 学的时候访问科学院图书馆。正如斯坦因后来记述那样:“我年轻时

自西北眺望尼雅遗址发掘出来的荒废房屋(N.i.) Cat. Stein LHAS Photo 5/2 (47) 尼雅出土的楔形佉卢文复合木牍 Cat. Stein LHAS Photo 13/1 (27)

10


的许多美好回忆都与科学院精美图书馆有关。这是我在布达佩斯的家 园以外,欢乐时光最多的地方。正是在那里我为了成为东方学家开始 努力地学习梵语语法......”。斯坦因在布达佩斯短暂的旅居,在匈 牙利科学院作了讲座。在1895年斯坦因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会员。在 他的一生中他支持匈牙利科学院。遵照他的遗嘱,他给图书馆捐赠了 他的印刷书籍、文献的一部分以及他私人收藏的照片8000多张照片。

第一次中亚考察

(1900—1901)

19世纪末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由不同文体或不知名文体

及语言书写的手抄文书,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浓厚兴趣。可是却无法找 出这些手抄文书的真正来源,因为卖出手稿的人,往往是当地的寻宝 者,他们总将手稿的出处保密。基于这个原因,斯坦因决定到中亚进 行有系统的考古调查。1900年至1901年间,他曾到新疆和阗地区进行研 究。在首次行程中,斯坦因在不同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考察,除考古研究 工作外,还注重对当地的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及语言学的研究。 1900 年 5月,斯坦因与他的探险队从喀什米尔出发,经过吉尔吉 特到达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罕萨山谷。6月下旬,他们一行翻过奇里 克山口,进入中国境内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向东继续进发,前往新 疆的塔什库尔干县,开始勘测工作。斯坦因渐渐发现沿途的探察路 线,正与公元八世纪前往印度取佛经的唐玄奘如出一辙。玄奘后来 被斯坦因奉为“守护圣僧”。

布尔济尔山口以北 的峡谷 Cat. Stein LHAS Photo 5/1 (1)

11



喀什噶尔的市场 Cat. Stein LHAS Photo 5/1 (59)


塔什库尔干县废墟的中国城堡 Cat.Stein LHAS Photo 5/1 (34)

慕士塔格峰山的洋布拉克冰川 Cat. Stein LHAS Photo 5/1 (42)

在和阗县治额里齐,斯坦因目睹伪造古书及其他古董的手法,并 往附近的沙漠测绘地图;同时亦考察了古城约特干、丹丹乌里克、 尼雅、拉瓦克及安迪尔。 1901年5月,斯坦因在乌兹别克的奥什结束了 4830公里以步行和骑 马的考察,取道俄罗斯返回欧洲。 有关这次考察,可参考斯坦因在 1903年撰写的《沙埋和阗废址 记》及1907 年的《古代和阗》(全二卷)两书。

, 和阗的巴扎(市集) Cat. Stein LHAS Photo 7/2 (86)

14


第二次中亚考察 (1906—1908) 在第一次中亚考察成功五年后,他再次出发,为了在新疆考察印度、 中国和古典西方文化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古代文明的痕迹。这次斯坦因 进行了长达三十个月的考察,走过了一万六千公里的路。 1906年4月,他越过印度边境,经过斯瓦特、迪尔、巴基斯坦吉德 拉尔地区及马斯土季,在当地搜集有关历史和民族学的资料。他沿着 冰川,从四千七百米高的坦驹岭山口下山,尝试寻找在《唐六典》中 记载,于公元747年唐代节度使高仙芝穿越帕米尔到阿富汗兴都库什 山脉的出兵路线。他得到阿富汗国王允许,取道瓦罕及帕米尔到喀什 噶尔补给。然后从叶尔羌(今莎车)出发前往和阗及当时还末绘入地 图内的昆仑高地。他在和阗发掘了当时还未知的人类居所遗迹。其后 他折返到尼雅,再穿越且末、鄯善,到达楼兰遗址。 1907年1月,斯坦因在米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月,他继续朝敦煌 千佛洞方向前进,他到达南山疏勒河时,发现了由黏土建成的古代“ 城墙”,并名之为长城。他用了两个月时间来测量长达220公里的“ 长城线”遗迹,并找到了玉门关的遗址。古城墙在汉代建成,用来防 御匈奴人从北方侵袭。同年5月,斯坦因到访敦煌千佛洞。1900年, 道士王圆箓在敦煌的一个密封的石窟内发现了藏经洞,完整地保存了 数以万计的 5至 11世纪的写经及绢画,其中唐代写经占绝大部分,促 进了学界对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历史的认识。

卡达里克佛寺 Cat. Stein LHAS Photo 11 (41)

15


敦煌沙漠西面,汉 长城地图草稿 Cat. Stein LHAS 64/35

同年6月,斯坦因到达安西绿洲,在南山地区进行了地图测绘,并 在塔里木盆地作第二次冬季考古发掘。他沿着唐代与西方交往长达 1400公里的军民商路,从安西直抵焉耆,期间斯坦因考察了哈密和 吐鲁番的重要遗址。12月,他开始研究位于焉耆西南方的一所佛教寺 院,再由库车从北至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向昔日克里雅河所在地 的方向前进。 1908年 2月,斯坦因在喀拉墩开始新的考古研究项目,继往白玉 河。但他在绘制昆仑山地图时发生了意外。 有关这次探察,可参考斯坦因在1912年撰写的《沙漠契丹废址记》 及1921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塞林迪亚》(共五册)。

敦煌 敦煌位于现在甘肃省的西部,在戈壁沙漠边缘。这个绿洲市不仅是 丝绸之路大篷车的重要站点,而且来自中亚和印度的使臣的路线也 经过这里。佛教和其他信仰的传教士和朝圣者在这里休息或者短或 长时间在这里定居了。 敦煌是公元前111年由汉武帝建立的城市,为了确保中国西部扩张 和控制贸易路线。在古城北部还建了有烽燧的长城,向敦煌西部延 伸一直到玉门关。古城后来成为行政中心并更名:从 622年到 14世

16


纪,它被称为沙州,但后来它取回了旧名称。在 786年至 848年之间 敦煌被吐蕃攻占,在 1038年至 1227 年它属于西夏帝国。这个地方的 重要性源于这条通往中国新疆的道路在这里分叉,以便从南部和北 部绕过可怕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到了公元 4世纪敦煌是一个繁荣的佛教社区。旅行者经常出发前 往危险的沙漠路线前来过敦煌的避难所或抵达后感谢成功穿越沙 海。敦煌的西南部是鸣沙山,在这很长的崖壁上乐僔和尚,有可能 为了寻找一个平静的地方进行冥想,于公元 366 年开凿了其历史上 的第一个石窟。继第一个洞窟开凿后其他洞窟相继开凿,几乎一千 年没有中断,刚开始的时候洞窟是和尚的修行的住所,然后成为有 装饰的礼拜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起源。这座复杂的艺术品有 492 个洞窟,里面一共有 45000 平方米的幸存壁画和 2000多个灰泥雕 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洞窟里的塑像 Cat. Stein LHAS Photo 11/207

17


藏经同的秘密 奥雷尔·斯坦因于1907年3月底达敦煌,在那里他从一个突厥商人那 里听到一些“模糊的谣言,关于巨大藏经,据说几年前在莫高窟其中 一个洞窟里偶然发现了。听到经卷之间除了中文的以外还有其他语言 的说法,当然让我更加热衷于确定某些细节”。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自封为敦煌莫高窟监护人的王圆 箓发现了隐藏的附室。王圆箓道士认为他的一生是利用从信徒那里 收集的捐款来清理积沙与废物、修复受损的壁画和雕塑以及修缮新 的。有一次,在检查洞窟甬道壁画上的裂缝时,他发现了一个密封的 洞窟,里面密密匝匝地堆满了成捆的经卷。发现后他给当时的衙门高 级官员送去了一些样本,他指示王道士关闭小洞窟并保护它。因此, 为了消除王道士的不信任与焦虑,斯坦因必须表现得非常谨慎。一个 壁画提供了好办法,这个壁画表现了7世纪著名的僧人玄奘,他经过

藏经洞发现的有代表性的 中文手稿及印本 Cat. Stein LHAS Photo 13/1 (75)

18


中亚到印度,从那里回到中国带来了许多佛教圣书。斯坦因告诉王道 士,这位中国佛教朝圣者是他的神圣保护者,他在这个地区也追随他 的脚步。在这个解释的说服下,王道士暗中地借给斯坦因一些文献看 一晚。仿佛这就是一个“天命”,发现了“这张精美的纸卷包含来自 佛教经典的某些经文。这些文献是佛教经文的中文版本,他们的题记 说明为这些文献是从印度传来的,并由玄奘亲自翻译过来的!...... 难道不是玄奘自己,所以他宣称,在适当的时候,他把巨大成捆的经 卷从隐藏附室中让无知的王道士出手,一边为我作好准备,一边为了 他的来自遥远印度的崇拜者和徒弟在中国最西边的范围奖励”? 在彻底消除了王道士对他的不信任之后,斯坦因由于供养修复洞 窟的银钱,不仅被允许搜阅文献而且带着绝对保密的承诺,他还可以 随身携带24箱文献以及5箱隐藏在纸张之间的绢画。 藏经洞,今编号第17号洞窟,保存了约15立方米文献和绢画。大多 数是中文的,许多是藏文的。然而,由于佛教的扩张和文化交流,也 有几种不同的印度语的、伊朗语的和突厥语的文献。大多数宗教文本 属于佛教,但也有摩尼教、景教、道教和儒教的文本以及世俗文件, 提供了城镇日常生活的一瞥。合同和遗嘱也存放在这里,而敦煌的管 理部门则使用该地方作为档案,各种登记、人口普查记录和历书证明 了这一点。最早日期文献来自406年,最晚的来自1002年。洞窟封闭 的原因尚不清楚。斯坦因和其他学者其归因于西夏的扩张,而现在却 与喀拉汗国,第一个伊斯兰教的突厥王朝的东侵相联系。 在藏经洞出了文献以外还发现了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印刷 日期的印刷书籍:868年5月11日的《金刚经》,以及数百幅绢画、麻 布画和纸画,以及刺绣等奉献礼物。绢画和布画等是悬挂的寺庙的。

19


阿弥陀佛与胁侍,佛说法 LHAS 704.951


佛教意象的世界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代表大乘佛教学派的神灵、力神和魔鬼。 根据佛教的教义,苦难是生存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家只有摆脱 对生存的渴望才能摆脱苦难。这就是将自己从重生链中解放出来和 进入涅槃的方式。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迦毗罗卫(今尼泊尔)附近 的蓝毗尼的释迦牟尼构思的道德和哲学体系在创始人去世后,经历 了重大变化。根据上座部佛教的说法,开悟与死后进入涅槃只能通 过严厉的禁欲主义和坐禅实现,在此过程中,这个人逐渐消灭他对 独立、不可改变与永恒的“自我”的信仰。正如佛陀所宣称,这种 方式对所有的人开放,但只有少数人终于会进入涅槃。 新佛教学派在公元前 1世纪和公元 1世纪之间形成了。他们认为如 果除了联系禁欲主义的人以外没有其他有情众生能够进入涅槃,那 么上座部佛教的涅槃就不可能完成的。新学派的理想是菩萨,在 开悟之后不进入涅槃,只要他帮助所有其他的人物进入涅槃的路, 他才能进入涅槃。由于这个新学派给许多人确保从痛苦中解放和开 悟,它被称为“大乘佛教”,而上座部佛教学派则被称为“小乘佛 教”。 《大乘佛教》虽然阐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体系,却仍主要 针对群众。世俗信徒对捐赠的奉献称为菩萨,比如慈悲观世音菩 萨、智慧的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保护佛陀和弥勒佛,佛陀的继 任者。他们还向普世佛陀祈祷,他们认为佛陀是一位神.以及代表 他各方面并统治各种天堂的其他佛陀祈祷。其中包括药师佛,是医 王佛,保护信徒免收疾病被援引、无量光佛阿弥陀佛,他的西方极 乐世界是信徒是最期望的目标。死者出现在阎罗王对照业镜为了评 判:净土之承认善人,而地狱在等待着罪人 。

21


藏经洞中的《佛说十王经 》经变 细部 Cat. Stein LHAS Photo 13/1 (71) 在喀什噶尔其尼巴合的英国领事 馆,正演出与玄奘取经传奇有关的 中国戏剧 Cat. Stein LHAS Photo 15 (165)

第三次中亚考察 (1913—1916) 这是斯坦因所有中亚考察中最长的一次旅程。他尝试开拓新的行 程,自喀什噶尔启程,取道欧洲人从未踏足的达丽尔及丹吉尔两 河谷地,经喀什转东,沿天山山脉,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丝 绸之路南道,于 11月抵达于阗绿洲,再循古道到达目的地罗布泊, 在新疆尼雅河多摩科和米兰地区进行考古发掘。 1914年 2月,斯坦 因从沙漠向北重访楼兰废址,横过第二次中亚考古时途经的西陲 古道,在 3月底故地重游敦煌千佛洞,然后向东发掘绵亘 250里的 长城,至居延海。 5月抵达黑水城探险,这是元代马可波罗曾提到 过的额济纳。

22


从西南面望向楼兰的L.B.v.遗迹 Cat. Stein LHAS Photo 11 (112)

1914年 6月沙漠炎热,斯坦因自黑水城南越沙丘,向南山高岭前

进。 9月开始,逾五百里重未经勘测的北山诸岭,天山东端,然后 沿天山北麓入新疆准噶尔盆地,再穿越古道至吐鲁番,探索丝绸 之路北道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遗址。 1915 年 6月 , 斯 坦 因 沿 着 北 路 返 回 喀 什 , 再 展 开 为 期 三 月 的 旅 程。他自中国西部之古丝路,步行及骑马穿越帕米尔高原,至俄 罗斯突厥斯坦(中亚)地区,于 10月抵达撒马尔罕,再经铁路至伊 朗,游历伊朗和阿富汗边疆, 12月初安抵达锡斯坦。这次中亚探险 的第三个冬天斯坦因在塔里木盆地 Sakastane考古,又着手发掘 Koh-i-Kwaja 圣山上的废址,发现带有希腊风格的波斯萨珊王朝巴 底亚时代的壁画和古物,证明古波斯和印度西北与中亚希腊风格 佛教雕像之间的联系。同时,斯坦因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一系 列相当于巴底亚时代的汉代灰陶望楼。他于 1916 年 3月返回印度。 1928 年,记录这次考察的正式考古报告《亚洲腹地考古记》出 版。

23


从开伯尔东南面远观苏丹克尔佛塔 Cat. Stein LHAS Photo 13/2 (26) 斯里巴哈劳尔陵南部寺庙景区 Cat. Stein LHAS Photo 13/4 (24)

印度考古调查局 1861 年 , 印 度 考 古 调 查 局 正 式 成 立 。 当 时 的 英 国 驻 印 度 总 督 寇

松 (1859 —1925) 建 议 重 新 聘 请 一 位 总 监 来 统 筹 考 古 调 查 局 的 工 作,1902年该所委派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 (1876—1958)接 任印度考古总监,在位达26年。 斯坦因在 1904年 1月加入研究所,担任西北边境省份俾路支斯坦 区的教育部监察总长及考古测量员。 1910 年至 1917 年,斯坦因出任 当地考古监督及白沙瓦博物馆荣誉馆长。 1917 年退休,斯坦因继续 留在印度服务,撰写第三次考察报告和处理考古发掘所得的文物, 直至 1928年才离任。他撰写有关印度考古的书籍由印度考古研究所 出版。

24


犍陀罗佛教艺术照片:佛传(宫中生活) Cat. Stein LHAS Photo 41/1 (97)


犍陀罗佛教艺术照片: 柱首 Cat. Stein LHAS Photo 41/1 (101)

亚历山大大帝 1870年,斯坦因在德勒斯登教会学校就读,当时一位老师送给他一 本 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阿利安撰写的《亚历山大大帝远征记》。自 此,他对这位伟大的马其顿帝君十分着迷,终其一生探究亚历山大 在不同时期东征的路线,以及考证重要战事发生的地点。 斯坦因利用自身语言、历史、地理及军事史等方面的知识,花 了很长时间探究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包括确认艾奥诺斯的所处位 置。艾奥诺斯是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327 年在前往印度河的路途中占 据的地方。此外,还有亚历山大从旁遮普,横越盐岭,到达杰赫勒 姆河的路线及他打败印度波鲁斯王的确实地点,以及亚历山大从印 度河三角洲,经过格德罗西亚,几乎灾难性的撤退至波斯的路线。 斯坦因的考古及地理考察结果均刊载于 1929年出版的《沿着亚历 山大的足迹-印度西北考察记》及其他文献。 斯坦因致力探究东西文化汇聚与融合的地方。阿富汗及北印度的 犍陀罗佛教艺术,便是在希腊文化传播至亚洲的影响下产生的。

26


伊朗、伊拉克 20世纪三十年代,斯坦因先后四次前往伊朗考察。对他来说,伊朗并

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早在求学时期,他已开始研究伊朗文化。此 外,在他即将完成第三次中亚考察时,曾前往伊朗东部与阿富汗接壤 的边界。他对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的事迹及领土,了如指掌。至于有关 丝绸之路东端的知识,他曾接触到备受伊朗文化影响的文献及文物。   1932年1月,斯坦因有一位年轻的匈牙利助理兼印度学家卡罗伊· 法布里 (1899—1968) 前往伊朗俾路支地区,并陪同到克尔曼旅游。同 年9月,他重游伊朗,在1932至1933年的第二次考察时,再次经过波斯 湾,穿越密纳布 、霍尔木兹海峡、彭加蓝港及沿海的拉雷斯坦到达布 什尔港。1933至1934年第三次考古探察时,他途经东面的法尔斯。1935 至1936年的第四次考察时,他由西面的法尔斯往伊朗库尔德斯坦。这 四次的考古探险期间,他先后发掘了由新石器时期至伊斯兰时期的考 古遗址。 斯坦因曾在甘肃挖掘过古汉代长城,他对安冬尼Poidebard 神父(1878— 1955) 的研究深感兴趣。安冬尼Poidebard神父是航空考古的先锋,他曾 在叙利亚古罗马城墙作过考察。斯坦因后来在伊朗及约旦河以东地区作 了类似的调查研究。1929和1935年两年间,他乘坐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 作了数次的短途飞行,从而明了航空勘测的重要性,因此,于1938—1939 年,当他从伊拉克东北的底格里斯河往亚喀巴湾考古探察时,他进行了 地面及空中勘测,并发现了古罗马的道路、水道、桥梁、水槽及里程碑。 艾斯基摩苏尔的古罗马桥,右边桥上是警察 Cat. Stein LHAS Photo 23/1 (38)

27


阿富汗 斯坦因年近81岁时,仍十分活跃于考古探察工作,并获准前往位于阿 富汗的古大夏国(巴克特里亚)考察,这是他期待以久的愿望。他 于1943年10月19日抵达驻阿富汗美国公使馆,不幸的是三天后感染风 寒,中风发病,至10月26日病逝。他离世前留下最后的感慨:“我的 一生多姿多彩,能在六十年来我一直向往的阿富汗结束生命,令我感 到十分欣慰。” 斯坦因葬於喀布尔基督教墓地,简短的墓志铭追述了他一生重要 的经历与事迹:

挚爱的 马克•奥雷尔•斯坦因 1862年11月26日生於布达佩斯 1904年取得英国国籍 1943年10月26日在喀布尔逝世 印度考古调查局成员、学者、探险家兼作家 曾往印度、中国西北(今新疆) 、波斯(今伊朗) 、伊拉克进行艰巨的 探奇旅程 为扩展知识领域作出很大的贡献

28


1943年3月16日斯坦因的遗照之一,地点或在尼亚·巴非营地 Cat. Stein LHAS Photo 44/1 (26)


参考书目 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Comp. by John Falconer, Ágnes Kárteszi, Ágnes Kelecsényi, Lilla Russell-Smith. Budapest: Magyar Tudományos Akadémia Könyvtára. London: British Museum, 2002 Fan Jinshi: The caves of Dunhuang. Dunhuang: Dunhuang Academy, 2010. Kreitner Gusztáv: Gróf Széchenyi Béla keleti utazása India, Japán, China, Tibet és Birma országokban. Budapest: Révai, 1882. Lóczy Lajos: A khinai birodalom természeti viszonyainak és országainak leírása. Gróf Széchenyi Béla keletázsiai utazása alatt (1877–1880) szerzett tapasztalatai alapján és a meglevő irodalom fölhasználásával írta. Budapest: K. M. Természettudományi Társ., 1886. Lóczy Lajos: Gróf Széchenyi Béla keleti utazásának földrajzi és földtani eredményei. = Akadémiai Értesítő, IX. köt. 3. füzet, 1898. Miklós Pál: A tunhuangi Ezer Buddha barlangtemplomok. Budapest: Helikon, 1959. 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 Ed. by Susan Whitfield and Ursula Sims-Williams.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4.


Stein Aurél: Földrajzi és régészeti kutatások Belső-Ázsiában (1906–1908). = Földrajzi Közlemények, 1909, XXXVI, köt. 7–8 füzet. Stein Aurél: Romvárosok Ázsia sivatagjaiban. Budapest: A Királyi Magyar Természettudományi Társulat, 1913. Stein Aurél: Ruins of Desert Cathay. London: MacMillan, 1912. Supplement to the 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Comp. by John Falconer, Ágnes Kárteszi, Ágnes Kelecsényi, Lilla Russell-Smith. Budapest: Magyar Tudományos Akadémia Könyvtára, 2007. Gróf Széchenyi Béla: Gróf Széchenyi Béla keletázsiai utjának tudományos eredménye: 1877–1880. Budapest: Kilián, 1890–1897. Whitfield, Roderick: 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Chinese art from the Silk Route.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90. Wood, France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2.


往来于丝绸之路考察的匈牙利探险家 塞切尼伯爵率领的东亚探险队与奥雷尔·斯坦因在亚洲腹地的探险 文本:阿格奈什·凯莱切尼 (Ágnes Kelecsényi) 设计:安妮塔·那米斯 (Anita Nemes) 数字化:彼得·贝帝 (Péter Peti, Tripont Cultural Heritage Salution) 目录和展览由雅典娜革新与地缘政治基金会(PAIGEO)赞助 ISBN 978-615-80951-5-0 © Ágnes Kelecsényi, PAIGEO

封面: 敦煌千佛洞外观 Cat. Stein LHAS Photo 37/3 (20)

斯坦因长途跋涉于塔克拉玛干沙丘上,临近克里雅河终端时留影 Cat. Stein LHAS Photo 12/1 (10)

药师佛经幡 Cat. Stein LHAS Photo 38/2 (69)

标题页: 明屋遗址出土泥塑浮雕菩萨头像 Cat. Stein LHAS Photo 13/1 (4)



20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