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5 月 ISSUE 05
贊助出版 :
目錄
Content
2014年5月 • ISSUE 05
03
說書人自白 • Angels' Share
04
以經解經
08
追過的股神
10
奇思幻想
12
浮世話書
•
法國藝術革命
14
蜂忙筆路
•
Win in Translation
16
序人書話
•
書癡女編輯 字裡人間
20
黑絲物語
•
希特拉的酒窖
23
性情中人
•
夕陽 • 蒙田
24
飛一般角度
26
春歸樓
30
同場加映
32
閱讀 crossover
•
•
當理性主義遇上主觀願望 •
元祖級股神 樂在法蘭西
是共生還是真愛:西蒙波娃與她的獨立宣言
•
•
入門法國
士為知己者死 •
靚仔四境 •
Richard Clayderman 的法式風情
出 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社 長:利世民 編 輯:田佑珍 美 術:JK Design 說書人:利世民、柯景騰、謝毅、華少、戴雲露、四斗米士、 若童、馬黑絲、彭礪青、紫霞、Mr Grey、梁鑑倫 網 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2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公開派發地點: • 序言書室 • 天窗出版社 • 開益書店 ( 銅鑼灣及旺角 ) • 樂文書店 ( 銅鑼灣及旺角 ) • 綠野仙蹤書店 ( 銅鑼灣及旺角 ) • 人民公社 • 書得起 • 博學軒 • 春藤書坊 • 博雅小書店 • 田園書屋 • 讀書好棧 • Think • Roundavy's Kitchen • 森記書局 • 青木咖啡店 • TC2 cafe & workshop
說書人自白 華少 駐刊說書人
Angels' Share 首
先講講甚麼是「Angels' share」及「Spirits」。
傳統蘇格蘭威士忌,在釀製時需要放在木桶中若干年 份,而每年桶內酒精以 2% 的速度流失,古人認為, 不見了的酒是天使飲了,作為交換,天使把桶內的酒 變得更香更醇。酒桶中少了的酒,就是所謂「Angels' share」。 而「Spirits」這個詞泛指烈酒,出處有幾個版本。其 中 一 個 版 本 說 烈 酒 由 穀 物 果 實 釀 製, 再 經 蒸 餾 法 提 煉,因此古人認為這些液體(即是酒精),是果實的 精 華, 精 華 就 是 靈 魂(Spirit),Spirits 是 烈 酒 由 此 而起。 我們《閱刊》的說書人,正是飾演這個天使的角色, 把世界各地的好書篩選,經過一番思量,撮要最精采 的部分和自家心得,把書中的 Spirit 帶給《閱刊》的 讀者品嚐。 自從我們在 3 月號開始呼籲大家投稿以後,反應十分 熱烈,各界隱世高手賜稿,令今期生色不少。 今期主題「法蘭西」,法蘭西其一最出名的,就是多 靚仔靚女。我們今次有四位新說書人,都是才貌雙全 的俊男美女,剛巧他們全都對法國有一番體會。「文
青」彭礪青獨愛法國編輯,他介紹的《讀書年代》是 法國女編輯 Annie François 的自傳。馬黑絲對法國的 紅酒情有獨鍾,她為大家講二戰時法國酒莊與德軍的 恩怨,從而分享品酒的境界。 空姐紫霞懂得五種語言,法文正是她的最愛,好為大 家介紹一本法文入門書。若童是一女權至上的創業者, 對現代女權主義鼻祖西蒙波娃的作品及生平,有其深 刻感受。 社長也是講法國的哲學,他由笛卡兒的哲學出發,講 理性主義對現今世界的影響。文學方面,戴雲露為大 家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隨筆》。而謝毅今次講 法國著名輕音樂鋼琴家 Richard Clayderman,指出表 演者要紅,最關鍵的還是現場表演力。 藝術方面,《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為大家修一課 現代藝術史。說到藝術,少不了息息相關的時裝和電 影,我們有 Mr. Grey 評新片《聖羅蘭》。 另外還有其他說書人的文章,在此不能盡錄。大文豪 海明威曾說:「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閱刊》 今次為大家準備了這埸法國的文字盛宴,希望大家細 意品嚐。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3
以經解經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pour bien conduire sa raison, et chercher la vérité dans les sciences》 (中 譯: 談 談 方 法 ) 第 一 次 提 出 "Je pense, donc je suis"(我思故 我在)的名言,還第一次引入笛 卡兒坐標體系。
作者 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in qua Dei existentia et animæ immortalitas demonstratur 笛卡兒,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 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 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將幾 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坐 標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 義者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 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 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 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 奠基人。
4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當理性主義 遇上主觀願望 法
國哲學家對後世影響至 深, 首 推 笛 卡 兒(René Descartes)。
後得出的這句哲學命題,讓我重複 一遍 ── 並不是那種叫人多點思 考去肯定自己存在的鼓勵說話。
知識分子經常引用笛卡兒的名 言「 我 思 故 我 在 」( 拉 丁 文: Cogito ergo sum),好像很有型 有 格, 而 且 在 講 這 句 話 時, 還 要 帶 點 勵 志, 眼 泛 淚 光 地, 彷 彿 叫
一脈相承自柏拉圖哲學的心物二元 觀點,一直有個解不開的結:「感 覺和存在究竟有何關聯?有誰可以 肯 定, 我 們 自 以 為 見 到 的、 聽 到 的、感受到的一切,不能只是一個 幻象的投射?」莊周夢蝶,大家一 定聽過吧?笛卡兒的答案是:「就 算要做夢,也要有個主體。有個主 體,就有存在的基礎。所以,能夠 思考,第一個不能否定的大前提, 就是存在本身。」
人 多 點 想 問 題; 彷 彿 想 得 多, 人 會更加實在。 對不起,依書直說,笛卡兒並非知 識分子眼中那種充滿浪漫色彩的存 在主義者。當年笛卡兒經過沉思然
美國華盛頓市的主要街道,井井有條,儼然就是笛卡兒的坐標系統。
笛卡兒單憑語意邏輯「否定了對存 在的否定」。很禪,很離地吧?可 是從這個形而上學的命題,笛卡兒 重組了心物二元的思想框架,嘗試 將人的意識世界重新組織起來。 年 輕 的 笛 卡 兒 已 經 立 志, 要 由 最 基礎的命題去建立一套思想體 系。 除 了「 我 思 故 我 在 」 的 形 而 上 學 命 題, 笛 卡 兒 提 出 坐 標 幾 何 的 方 法(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 也就是那個有 x 和 y 的 十 字 直 角 ), 才 是 他 對 後 世 的 最大貢獻。 形而上學和幾何數理,嚴格來說不 是笛卡兒首創。不過,在 17 世紀 啟蒙年代,笛卡兒將古希臘的智慧 帶到現代,是承先啟後的第一人。 當年教廷將笛卡兒的著作列為禁
書。事實上,四個世紀以來,笛卡 兒提倡的理性主義方法論,的確是 奧古斯汀以來對神權衝擊最深遠的 意識形態。
美國憲法,就是建基於人可以憑藉 主觀意願去設計社會制度的信念, 勉強來講也可以說是理性主義的政 治產物。
究竟理性主義對後世的影響有多 大?理性主義的信念:「單憑邏輯 數 理, 人 可 以 塑 造 物 理 世 界 的 秩 序。」才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對人 類文明影響最大的觀點。
順 帶 一 提, 理 性 主 義 的 影 響 之 深 遠, 甚 至 可 以 見 諸 城 市 規 劃。 當 年美國要為聯邦政府建立華盛頓 市, 城 市 規 劃 就 是 由 法 國 建 築 師 Pierre L'Enfan 操刀設計;市內主 要街道,不是東西就是南北走向, 直 角 交 錯, 橫 向 的 街 道 以 數 字 命 名, 縱 向 的 就 以 英 文 字 母 排 列, 井 井 有 條, 儼 然 就 是 笛 卡 兒 的 坐 標系統。
今 天 的 北 美 洲, 除 了 路 易 士 安 那 州(Louisiana) 的 新 奧 爾 良(New Orleans) 和 加 拿 大 的 魁 北 克 (Quebec)是兩個少數的法語區, 在其他地方明顯見到法國文化的痕 跡不多。但正如一切世事,肉眼見 不到的,往往才是影響最深遠。美 國獨立戰爭,法國在背後有策劃支 援;意識形態上,由零開始起草的
理性主義者眼中的世界,有結構框 架,講求標準一致。在大西洋彼岸 的歐陸,法國大革命之後,由政治 的革命轉化成文化的革命,今天世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5
自 1789 年,法國的革命其實一直未停止過。
界通用的十進制度量衡,就是這個 時代被寫進法律當中。
《The Law》 Frédéric Bastiat 的遺作,堪稱自由 主義政治哲學的最精緻小品。
作者 Frédéric Bastiat 19 世紀法國的古典自由主義理論 家、政治經濟學家,以及法國立 法議會的議員。
6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理 性 主 義 者 眼 中 的 社 會, 則 簡 單 如 一 部 機 器。 由 形 而 上 學 到 政 治 哲 學, 由 美 國 的 立 國 反 饋 到 法 國 大 革 命, 再 到 之 後 的 拿 破 崙 法 典 (Napoleonic Code), 理 性 主 義 在政治哲學上得到最終極體現。理 性主義革命,成為了一時的主流意 識形態。可是由 19 世紀開始,理 性 主 義 過 份 規 劃 的 思 維, 走 火 入 魔,最終令歐陸成為了社會主義國 家經濟的實驗室。 自 1789 年, 法 國 的 革 命 其 實 一 直未停止過。越亂,就越多人想去 整治社會;越是整治,受影響的人 反抗力越大,結果就是亂上加亂。 將社會構造得井井有條的良好意 願, 往 往 未 能 盡 如 人 意。 物 質 世 界 的 關 係, 或 者 可 以 化 整 為 零, 由組成的元素重塑出整體的系統。 可 是, 由 人 所 組 成 的 社 會, 存 在 個 人 的 主 觀 願 望; 理 性 主 義 將 人 的主觀意識看得太簡單、太直線, 沒有想到人文社會中主觀意願互 為因果的複雜性。
知識分子的特點,就是一廂情願。 君不見他們就連「我思故我在」這 句話,也憑一己的理解,扭曲至面 目全非嗎?將世界交到他們手上, 結 果 會 變 成 甚 麼 一 回 事, 不 用 我 再多解釋。由啟蒙時代走到現代, 思潮上的轉變,也由歐陸主流的理 性主義,走向探究主觀世界的現象 的 實 驗 主 義 傳 統 基 礎。 然 而, 各 種主義的標籤,單從字面去理解, 往往很易令人產生誤解;就像「理 性」這個詞彙,總會令人以為是客 觀和標準。
當然,不是所有法國人都是盲目的理性主義者。在紛亂的 19 世紀,法國出了一位文筆極佳、可惜英年早逝的自由貿 易運動倡議者 Frédéric Bastiat。當年他臨終前出版的《The Law》,堪稱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最精緻小品。知識分子或 許沒有聽過 Bastiat 這個人,可是在經濟學者當中,沒有讀 過 Bastiat 的,肯定是不入流。 "Socialism, like the ancient ideas from which it springs, confus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s a result of this, every time we object to a thing being done by government, the socialists conclude that we object to its being done at all.” 「社會主義將政府和社會混為一談。所以每當我們反對政府 去做任何事,社會主義者就以為我們從根本反對這件事。」 Bastiat 影響了一派實驗主義的經濟學者,一脈相承,發展 成後世稱為奧地利學派。奧派思想家當中,又以 Friedrich von Hayek 在 1944 年出版的《The Road to Serfdom》(中 譯:通往奴役之路)對廿世紀下半葉的政治發展,影響最 深遠;這本書同樣對歐陸理性主義有深刻的批判。
今年適逢《通往奴役之路》出版 70 周年,版權已 經 開 放。6 月 6 日 晚 上 7 時 半, 在《 閱 刊 》 出 版 社,我們將有一場小型讀書分享會,歡迎大家電郵 至 info@readmonthly.com 報名參加,費用全免,名 額有限,先到先得。
《The Road to Serfdom》 對 20 世 紀 下 半 葉 的 政 治 發 展, 影響最深遠。
奧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經濟學家 和政治哲學家。以堅持自由市場 資本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凱恩 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稱。
說書人
作者 Friedrich von Hayek
利世民 《閱刊》 社長。文史哲經管無一不好,尤好以經解經。 相信人生在世,除了參悟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要洞悉 主觀的世界,尋找意義。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7
追過的股神
《Security Analysis》
作者 Benjamin Graham 價 值 投 資 之 父, 曾 在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教導學生投資, 弟子眾多,最出名的弟子有股神 畢菲特。
作者 David Dodd 美國教授,同時是專業投資人,是 Benjamin Graham 的學生兼助理。
8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元祖級股神 樂在法蘭西 「投資是:經過徹底的分析後,保證能夠保本並 有足夠利潤。運作過程不符合這個條件,都叫做 投機。」
Benjamin Graham and David Dodd ──《Security Analysis》
股
神系列寫到第三期,我才 拿出價值投資之父格拉 咸(Benjamin Graham) 的 名 作《 證 券 分 析 》(Security Analysis),對於資深的股市投資 者而言,相信會有點鼓噪。不過, 120 年前的 5 月,一位改寫股市歷 史的人出生,他就是格拉咸,亦是 當代股神畢菲特的師傅。格拉咸為 了一位女子,於 82 歲之年在法國 去世,為他在股海的成功史添上另 一 重 傳 奇。 適 逢 他 的 120 周 年 誕 辰,是時候登出股票報價機,拿起
他跟其學生兼助理 David Dodd 的 名作《證券分析》,再三回味。 格拉咸的價值投資,就是找尋市值 低於公司資產價值的股份,計算公 司內在價值,買入跟市價脫鈎的股 份。現時趁低吸納可能已是炒股常 識,但當年他稱股市只看價格上落 的年代 —— 或許有點像 97 金融風 暴前的香港 —— 炒股純為投機,這 種觀點自然是革命性的。畢菲特講 過:格拉咸教過他,價錢是你付出 的,價值是你得到的,每當他倆談
到襪子或股票(socks or stocks)時, 他會在優質公司大減價時才去買。
笑 一 聲, 然 後 含 蓄 地 說 句「Very Good」後便揚長而去。
為甚麼格拉咸對於分析股票有此執 著?他在一些專欄及演講中曾說, 在他的年代,投行、基金招聘時的 主要考慮,是求職者的家底,因為 對銷售有直接幫助,窮人出身的學 子變相難以打入這個圈子,所以便 要發明一套有系統的分析方法,訓 練他們成為分析師,透過揀股的能 力為公司賺錢,從而得到一份聘書。 這或許跟他母親在股市中失利、他 年輕時捱過窮有關。
以下這一段是本文重點,改變你對 價 值 投 資 的 看 法。 價 值 投 資 是 甚 麼:價值投資雖有查數、分析、預 測等基本功,但真正的精髓,就是 告訴別人當中價值所在。讓我再說 一次:價值投資,就是在你買入股 票後,跟人家說該股的價值。
證券分析大部分內容,其實是在教 你「趁低吸納」,知道甚麼是抵, 現時看似是常識,但現實又有幾多 人做到?這是內功多於招數,藝術 性多於科學的一門學問。當中的道 理,資深分析員都未必明白。 有本地基金公司高舉價值投資,並 以此命名。先不論該基金的成敗, 一名昔日任職分析員及投行的本地 財經評論員曾在報章批評:基金名 氣大,有追隨者,「買股票這消息 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並建議該基金「多 用汗水,少用口水」。 若以上評論來自一般散戶,當然言 之成理,但若是出自專業的分析員, 亦即是格拉咸的徒子徒孫,若格老 仍在生,看見以上評論,可能會冷
讀不通書的「文化人」,當然會覺 得自我修為、閉門造車是一件很浪 漫的事,但股市不是你一個人在進 行的事,而是「眾人之事」,一隻 有價值的股,只有閣下孤芳自賞, 結論就是永世不升。 唯一能夠扭轉這個逆境,就是你去 告訴別人它的價值所在,令大家都 買入,價值才得以彰顯。若果仍然 無效,像格拉咸的基金般夠本錢, 便會清它的盤,寧可用剩餘價值去 獲利。這一種道理,我曾以為在投 資銀行做過分析員的,會較易明白, 事實卻不然,亦證明本書內容是心 法多於招式,是一種領悟的境界。 格拉咸是一位股神,但不如其徒弟 般成為巨富,他在 1960 年解散基 金引退,過身時為 1976 年,遺產 300 萬美元,非天文數字,這可能 跟他多次離婚有莫大關係。他與世 長辭之地,是法蘭西,剛好是今期 《閱刊》的主題。
畢 菲特講過:格 拉 咸教 過他,價錢是 你付出 的,價值是你得到的,每當他倆談到襪子或股 票(socks or stocks)時,他會在優質公司大減 價時才去買。
你可能會問:一介英裔美國人,為 甚麼死在法國?原來,是為了女人。 在感情上,格拉咸多次結婚、多次 有 不 同 的 關 係 以 及 女 朋 友, 早 在 1937 年 ── 美國社會仍未接受離 婚的年代 ── 他首度離婚,翌年 「換馬」戀上一名年輕演員,不久 歷史重演,娶了自己的女秘書。如 是者,據說他在兒子逝世後,跟兒 子的女朋友相好,晚年同居,其後 格拉咸在法國辭世。 炒 股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正 如 上 文 所 言,不是為了認威,不是為了刺激, 而是為了保本然後賺錢。可是,金 錢畢竟只是過程和手段,終極目標 仍然是快樂。投資大師格拉咸在股 票市場上得到金錢,最後在法蘭西 得到快樂,撇開道德議題,他是個 成功的人。正值他 120 周年誕辰, 在此,我為他對股票分析作出的貢 獻致敬。
說書人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 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 黨無派,不信圖,又忌 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 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9
奇思幻想
《第二性》
是共生還是真愛: 西蒙波娃與她的 獨立宣言
《越洋情書》
到西蒙波娃,總要令人聯 想到沙特。可就個人喜好 而言,我喜歡這寫出經典 巨著《第二性》的女人,更甚於存 在主義鼻祖 —— Jean-Paul Sartre。 這個女人既閃著沙特所發出的耀眼 光芒,又散發出自我智慧的芬芳。 西蒙波娃無時無刻都在發送「活著」 的實感,即便她已逝世,你還是會 感覺到她的存在,強烈而鮮明。
說
作者 西蒙波娃 法國作家、知識分子、存在主義 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 者、社會理論家,1970 年代女權 運動的重要理論家和創始人。哲 學散文《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是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 她和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是非傳 統的伴侶關係。
10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自信,是西蒙波娃的基本的人生態 度。她表現出來卻讓人以為她甘於 做第二。《第二性》裡說,如果在 「相對值」上,一個女人和一個男 人表現一樣的優秀,那麼在「絕對 值」上,這個女人其實就已超越了 這個男人。想想看,她只說,超越! 超越多少呢?可以是一個未知和無 限 的 數。 在 班 房 裡 如 果 男 孩 考 第
一名而女孩考第二名,他們的平均 分若相差一分,那麼女孩在「絕對 值」上,很顯然是超越男孩很多了 是吧?那如果是相差五分,或十分 呢?女孩還是超越男孩的。這正是 弔詭之處,人們永遠把沙特的成就 放於波娃之上,而實際上呢?「絕 對值」上呢? 西蒙波娃的一生豐富,複雜又富有 色彩,她的生活形式表現出強烈的 反叛性,而且她要別人每一刻都留 意她。 她在自傳的第一集(20 歲前)談 到妹妹伊蓮娜(人稱「洋娃娃」) 的出生,關於當姊姊這件事,她自 言是挺驕傲的,因為在妹妹甚麼也 不懂的時候,她已是一個當了兩年 人 的 小 孩, 她 的 傲 慢 來 自 妹 妹 知
道 的 世 界 她 都 知 道, 而 她 知 道 的 世界,妹妹是從來都未經歷過的, 而 且 也 沒 法 去 經 歷。 這 隱 藏 的 驚 人妒忌心,50 年後,她用「予欲 無言也甚是多事」的自負文字表 現出來。
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 從於他人的意志。 19 歲時,西蒙波娃發表了一項個 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 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同 時,沙特發表:「我們之間相愛, 但是如果我們能同時體驗一下其他 風流韻事,那也是一件樂事。」西 蒙波娃更贊同並補充道:「我們不 發誓永遠忠誠,但我們的確同意延 遲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們相 識永遠。」
新上榜
•
必讀選
說的:「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 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 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惟有 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 意義。」(出處:《越洋情書》) 共生的關係,麻子也看成酒窩,在 與對方沒直接關係的世界過得幸福 就有罪惡感,是甜美空洞的悲劇。 而真愛卻是「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的大方。 看 西 蒙 波 娃 的 著 作, 就 如 同 中 了 溫 柔、 覺 醒、 美 麗、 哀 傷 交 纏 的 符咒。
《A Call to Action: Women, Religion, Violence, and Power》 Jimmy Carter 前美國總統 Jimmy Carter 指出,就算是 現代社會,女性在各方面的待遇仍比不 上男性,遑論在落後的國土,如中東、 印度等地方,往往以宗教傳統作藉口, 女性須面對奴役、童婚、割陰等不人道 的 對 待。Jimmy Carter 走 訪 145 個 國 家,見證到各種血淋淋的事例,呼籲大 家留意女性權益的問題。
波娃在後來的著作《第二性》中告 白:愛情是由衷而出的,以婚姻來 安排和維持的愛與親密,是很薄弱。 沒錯,波娃就是摒棄了任何世俗的 形式,她以其激盪的人生,尤其與 其他人的關係上顯露了率性。 人際關係上,掛念對方時,我們當 中有誰能理性地做到像西蒙波娃所
Jean-Paul Sartre,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存 在主義哲學的大師,他是西蒙波娃的伴侶。
《Creativity, Inc.: 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 Ed Catmull
說書人 若童 「禁不了常常打開冰箱看半凝固那些啫喱」 的好奇女子。
作 者 Ed Catmull 是 鼎 鼎 大 名 的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創 辦 人 之 一, 在 書 中分享自己的管理經驗,告訴讀者如何 在公司建立一種創意文化,同一時間, Catmull 相信透過表達自己的創意,會 漸漸令自己的心靈更完善。作者並詳細 地教你怎樣結合創意和商業,令公司以 至個人邁向成功。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11
浮世話書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Eugène Delacroix.
法國藝術革命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作者 Will Gompertz BBC 英 國 廣 播 公 司 藝 術 總 監, 曾任倫敦泰特美術館媒體總監 7 年,亦曾為英國《泰晤士報》、 《衞報》及《BBC》撰寫藝術專 文超過 20 年。
要認識法國, 一定要知道起源於巴黎的現代藝術發展史。
在
普通人眼中,現代藝術難 以理解,如果不明白藝術 家的創作背景,面對那些 猶如垃圾場廢物卻被稱之為藝術 品、 還 可 以 賣 上 幾 億 美 元 的 夜 冷 貨,可是讓人無所適從,完全摸不 著頭腦。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這本書,正好為我們解答 了這個問題。作者 Will Gompertz 講解了自 19 世紀以來,視覺藝術 逐漸由寫實藝術一家獨大,變成現
12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在百家齊放,各門各派的起源及代 表作均有提及,可說是一本簡單的 現代藝術史。 正 如 作 者 所 說, 本 書 重 點 並 不 在 於 評 論 某 一 作 品 是 好 是 壞, 而 是 解 釋 作 品 如 何、 為 甚 麼 那 些 藝 術 品 能 寫 入 現 代 藝 術 史。 當 你 讀 完 本 書, 你 會 對 現 在 的 藝 術 有 一 點 認 識, 下 次 去 藝 術 館 時 不 至 於 一 頭霧水。 視 覺 藝 術 的 改 變 的 源 頭, 可 追 溯 至 19 世紀中期的巴黎。當時的世
《Composition C (No.III)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Piet Mondrian.
界, 發 生 了 兩 件 大 事, 對 藝 術 界 影響甚深: 一、 科技的發展:照相機的發明, 令到寫實藝術變得沒有意義, 畢竟無論畫得多神似,在速度 上和精細度上也遠遠比不上 相片。另外,可攜式顏料的發 明,令畫家在野外寫生變成可 能,在未有可攜式顏料之前, 畫家們一般都是躲在畫室裡 完成自己的大作。 二、 外來文化的衝擊:因為環球貿 易的盛行,日本浮世繪、非洲 土著雕刻等外來文化傳入歐 洲, 令 巴 黎 的 藝 術 家 眼 界 大 開,從而得到新意念。
《La Nona Oralso》, Maurizio Cattelan.
從這個時期起,畫家重新思考甚麼 是創作,開始嘗試各種新的繪畫方 法,Claude Monet、Edgar Degas 等等印象派大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 下出場。之後 Vincent van Gogh、 Paul Gauguin、Pablo Picasso 等 世界知名的藝術家相繼出現,藝術 界百家爭鳴。畫壇的成功之道,由 19 世紀前藝術家在畫布裡模仿實 物的畫功,變成藝術家用不同的方 法表現自己的概念。 這 令 我 想 起 一 個 行 業, 面 對 的 情 況與藝術界遭遇十分相似 ── 傳 媒業! 現今傳媒業,同樣是面對科技(互 聯網及攝影器材普及)以及外來文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Claude Monet.
化(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增加)的 衝擊。在互聯網未普及前,一個普 通人,有一條絕世好橋,要公諸於 世,惟有靠投稿到各大傳媒。現在 只要有好的概念,你所製作的影片 或 文 章, 透 過 Social Media 就 可 以傳播到世界各地,製作及發行成 本之低,普通人也可輕易「找數」。 君不見近年很多新進作家,單單靠 網上貼文而冒起? 我不是說 Social Media 會取代傳 統 媒 體, 就 正 如 寫 實 藝 術 在 150 年 前 的 現 代 藝 術 冒 起 後, 到 今 天 依 然 存 在。 我 只 不 過 感 歎, 我 們 現 正 經 歷 的 一 場 資 訊 革 命, 百 年 之 後 回 首, 可 是 一 齣 傳 媒 界 百 花 齊放的好戲。
說書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13
蜂忙筆路
Win in Translation 沒
有多少香港人能認真了解 法國人,甚至誤信美國人 說的壞話,以為法國人傲 慢無禮、一年之中假期多、生活享 受大過天。此外,對於經濟上的自 由主義者,法國近乎資本家和僱主 的地獄。但我可以大膽告訴大家, 法國人和華人不乏相似之處 。作者 甚至說:「香港人跟法國人一樣。」 我 們 來 看 看 僑 居 香 港 的 Nicolas Laignelet 先生(《法國人在香港》 作者)如何閱讀香港: 一、「做個香港人」:他認為這是 認識香港的最好方法。做香港人, 不做過客、「鬼佬」的第一步,就 是學廣東話。語言就是本地文化的 載體,法國人深明此道。筆者有位 舊同學為了明白法國畫家的生平, 竟然走遍他們的足跡,而且沿途問 路、點餐都堅持用法語。 二、食:這方面,是地道的食物, 不是連鎖店,也不一定很貴,不一 定要有法國美酒,甚至只是大牌檔 美食。他欣賞香港美食,卻不留戀 法國菜,不是他樂不思蜀,反而是
作者 Nicolas Laignelet 僑居香港的法國人
14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赤柱美利樓
因為他貫徹法國人對地道美食的珍 惜和堅持。在巴黎,餐廳多以小店 (bistro)為主,給食客有家的感覺, 所以有很多「chez Anna」或「chez Stéphane」的餐廳,有點像香港的 「華園」、「祥記」的意味,就是 以老闆名字作寶號。那些地道小廚 都是只此一家,做的是街坊生意, 餐廳就成了社區的聚腳點,我曾有 幸光顧一家這樣的小店,一邊和朋 友吃飯,一邊看幾位長者自編自導 自演話劇。 香港比法國更多元,因為有中式茶 樓,也有平民化的西式茶餐、麪檔 和 粥 舖。 作 者 不 熱 衷 在 香 港 找 法 國菜,也體現他的「地道」精神, 因 為 法 國 食 品 蜚 聲 國 際, 但 很 難 將 食 材 原 味 運 到 香 港, 能 到 的 也 太 貴, 所 以 跨 國、 連 鎖、 特 許 經 營 都 不 是 法 國 人 的 飲 食 精 神。 做 好一家餐廳,哪怕只有街坊捧場, 所以他們也欣賞香港的小店美食。 而香港人,同樣對美食有所追求, 去到異地,總是興致勃勃嘗試地道 美食,不像某些亞洲地區人士,總
除此以外,法國人的做事方式卻與 中國人也有點相像。對比英美人做 事的理性和按部就班,法國人面對 別人的請求,一般自己不太會做的 事他們會說「不可以」,但只要請 求的人鍥而不捨地游說,原本關上 的門可能會就此打開。這種行為模 式,不是和深圳河以北的有點似曾 相識嗎?同一情況,習慣有規有矩 的英美人,會以為真的碰壁而失望 地放棄或不滿地吵起來。有人可能 以為法國人的態度出於惰性,也許 有一點吧。 港式大牌檔
將心境困在「比不上咱們家鄉菜」 的窠臼。 三、 沙 灘:Nicolas 看 到「 香 港 仔 的 怡 人, 赤 柱 的 富 庶, 石 澳 的 悠 閒」。有人說法國人「為生活而工 作」,絕不「為工作而生活」,就 是這種心態。 四、市貌:香港的商業區和法國的 有相似之處,但當中有亞洲韻味, 就是香港的「市貌」。構成市貌的 當然是建築物。商業區少不了玻璃 幕牆的高樓大廈,但較舊式的樓宇 就透露了這個城市的亞洲身份。在 巴黎,除了周邊包括 La Défense 的 高樓大廈,巴黎 20 區內仍大量保 留了舊樓或舊式五層的新樓,塞納 河上很多道橋甚至是拿破崙時代落 成並保留至今。法國人的房子舊一
點沒關係,會盡用,市內百年老住 宅不算罕見。據我的法語老師說, 這是法國人對「石頭的感情」。香 港人對人都冷漠,遑論石頭,市區 重建局更是對石頭和建築物有很嚴 重的年齡歧視。 五、博物館:法國人去認識香港, 就 是 去 博 物 館。 香 港 有 很 多 博 物 館,但部分以無知為榮的香港人, 可能連一些博物館的存在也不知 道。 去 法 國 的 香 港 人, 究 竟 去 博 物館多,還是忙著逛名店如 Louis Vuitton ?
話說回來,法國人在「文化」的事 情上,那種對細節的嚴謹和固執, 都比香港人強多了。例如法國人說 話、打招呼和吃飯都很注意禮儀, 也很介意別人不注意禮儀,法國人 好酒也懂酒,寧點較貴的酒但不多 點,更以醉酒為恥,視為失禮,所 以不會有某些亞洲國家的「勸酒」 行為;飯桌上風趣之餘卻不會說無 聊的笑話,因為他們很重視個人文 化素養。 法國人原來如此閱讀香港,我們又 有將自己的風土人情讀懂了嗎?再 有閒情,可以試閱法國。
原文:《A French guy in Hong Kong》 http://frenchhk.com/2012/04/25/a-french-guy-in-hong-kong/ 中譯:《法國人在香港》 http://frenchhk.com/2012/04/24/ 法國人在香港 -a-french-guy-in-hong-kong/ (原載於《Art Plus》雜誌。)
說書人
梁鑑倫 數理底,電訊業,人文心。深信科技再進步、 經濟再繁榮,沒有人的故事和感情,一切皆 徒然,因此好研掌故軼事,喜見文化承傳。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15
序人書話
書癡女編輯 字裡人間 最近經常聽見人家說,實體書的時代即將結束, 電子書的時代正在來臨。
曾
《讀書年代》
作者 Annie François 法國著名瑟伊出版社 (Éditions du Seuil)資深編輯。
16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在書店工作的我,實在不 知道實體書何時會消逝, 不過我可以肯定,即使電 子書如何方便易用,世上的確仍然 有許多喜愛捧著實體書的讀者,他 們愛書本不只是內容,也愛它的字 體、排行、裝幀、封面設計、紙張 的質感、書籍的氣味,讓書變成了 活生生的人。 一本書之所以誕生,除了歸功於作 者, 還 應 該 感 謝 相 關 編 輯 的 辛 勞 ── 一絲不苟地圈出錯字和病句,
就像為他人作嫁衣裳。能做到這份 工作,想必也是心思細密之人。是 的,如果你閱讀由法國瑟伊出版社 (Éditions du Seuil)編輯安妮弗朗 梭瓦(Annie François)所寫的《讀 書年代》,你就能感受到編輯工作 的心思。 瑟伊出版社是法國其中一間著 名 的 大 出 版 社, 雖 然 知 名 度 不 及 法 國 出 版 界 的 老 大 哥 ── 早 於 1911 年 創 立 的 伽 里 瑪 出 版 社 (Éditions Gallimard), 但 卻
新上榜
是出版現代文學和社會科學書籍 的 權 威。 安 妮 能 與 瑟 伊 出 版 社 結 緣, 也 源 自 她 對 讀 書 的 愛 好, 她 不 但 愛 讀 法 國 的 和 外 國 的 小 說, 一 旦 成 為 某 位 作 家 的 粉 絲, 就 得 買 下 其 所 有 作 品, 有 時 還 會 買 幾 本 相 同 的 書, 送 給 家 人 和 子 姪。 對 她 來 說,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得 主 馬 奎 斯 的 成 名 作《 百 年 孤 寂 》 就 像 糖 果 一 樣 甜 蜜, 於 是 她 不 免 要 給 家 人、 朋 友 送 上 無 數 本。 結 果 有 人介紹她在瑟伊出版社當打字員 兼 雜 工, 薪 水 雖 低, 但 買 書 有 六 折 優 惠。 正 因 為 這 緣 故, 安 妮 進 入 了 這 家 出 版 社, 最 終 更 成 為 一 名資深編輯。
•
必讀選
咖啡漬,令書頁變得透明的油漬。 書 頁 間 的 沙 粒、 書 頂 的 灰 塵 都 令 她感到驚喜。 她也喜歡浸浴時看書,甚至曾把一 本書放進充滿沐浴液的泡沫(真是 災難)。她不喜歡書本上的條碼和 書連成一體,不習慣有書腰圍攏著 書 本, 也 討 厭 書 店 貼 上 的 防 盜 磁 條,諸如此類。這份細膩的執著, 相信也是不斷與文字打交道過後培 養而來的癖好與禁忌。
能 夠 成 為 出 版 編 輯 的 人, 除 了 對
要成為一個稱職的編輯,你必須先 好 像 安 妮 一 樣 像 砍 樹 般 閱 讀。 法 國和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都以閱 讀風氣濃厚著稱,也許閱讀已經與 生活密不可分,而且是一種家庭習
文 字 的 敏 感, 對 書 籍 和 出 版 事 業 的知識外,還必須是一個愛書人, 這方面安妮絕對夠資格,甚至充分 表 現 出 法 國 人 的 細 膩 和 瘋 狂! 她 對 於 自 己 的 閱 讀 癖 好, 都 有 細 緻 的 描 寫, 例 如 享 受 在 床 上 雙 腿 伸 展 放 鬆 閱 讀 至 凌 晨 4 點, 喜 歡 在 書頁上不經意地發現留下墨黑的
慣的遺傳,就像安妮的姑婆和躺在 醫院病榻上的母親,都是身體力行 的讀書人。就在這種氛圍下一邊成 長,一邊培養閱讀習慣。而安妮對 閱讀的瘋狂和認真,亦難得能一直 堅 持 下 去, 最 終 成 就 了 自 己 的 志 業,當上大出版社的編輯。這是一 個書癡最美好的結局。
《馬雲帝國真面目》 魏昕、石海娥 阿里巴巴、淘寶網、支付寶、餘額寶、 一淘網、天貓 …… 一間接一間近年在 網絡上氣勢如虹的企業,都是由馬雲所 創立。《馬雲帝國真面目》一書以生動 紀實的手法,再現馬雲非比尋常的奇想 狂言。這位對電腦一竅不通、精懂英語 的奇人,為何竟成為「中國互聯網教 父」?書中揭示阿里巴巴帝國運營奇跡 的同時,更披露鮮為人知的來龍去脈。 讀者要了解馬雲、看清互聯網未來、透 視世代的大勢,就要揭開這本書。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Greg McKeown
說書人
彭礪青 遲熟的 70 後,畢業於浸會大學,主修政治與 國際關係學系,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 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寫書評,間中創 作文學作品,亦為序言書室之義工。
有沒有發覺工作的壓力排山倒海,似是 沒完沒了?與其教你時間管理,此書教 你只做對自己最重要的,減省所有不重 要的工作,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 是讓其他人安排你的人生、消耗你的時 間。總體來說,你會做得更少,卻更好, 得到更多。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17
©Apple Tong @ ADAHK.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 威表示︰「今屆,我們進一步將比 賽擴展到兩岸四地,歡迎中、港、 台和澳門的青年朋友參加,令『年 輕作家創作比賽』成為一個更具代 表性的創作舞台。」初選入圍的參 賽者將會接受評審的一對一創作指 導,深入了解創作角度、內容鋪排 和市場需要。在歷屆得獎的年輕作 家中,其中多位已經出版第二部個 人作品,成績令人鼓舞。
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威(左五)與新一屆評審,同心灌溉「創作之樹」,讓創作的 種籽結成果實,標誌著「新閱會」第五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正式啟動。
張艾嘉、黃修平及八位星級評審 扶助兩岸四地有志者實現出書夢 生命像沙漏,人的生命有限,時光就像流沙一樣逐年流逝,我們要讓生命的 精采灌注時間的沙漏,抓住每一粒沙,努力跑過人生的精采任務。年輕人為 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跡,與人分享獨特的故事。 新鴻基地產(新地)一直致力推動閱讀及全人發展,透過「新閱會」推出多 元化的文化活動,今年將再度與香港三聯書店(三聯)攜手舉辦「年輕作家 創作比賽」,並於 4 月 24 日公布新一屆比賽詳情。今屆比賽將延伸至台灣及 澳門,並邀請到十位來自兩岸四地的重量級人物擔任評審,包括中國當代文 學女作家王安憶、台灣著名演員張艾嘉,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 黃修平。今屆的比賽主題為「發現」。 啟動禮於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 總監陳國威、三聯副總編輯李安,以及其中七位星級評審,包括內地導演田 沁鑫、作家鄧康延;香港網頁設計師兼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導演黃修平; 台灣書籍裝幀設計師黃子欽、插畫家鄒駿昇;以及澳門作曲及填詞人李峻一。 自 2006 年起,「年輕作家創作比賽」成功扶助 33 位年輕人實現夢想,出版 首部個人作品。當中,有很多得獎作家繼續他們的寫作路,並成功出版新書; 也有不少得獎作家投身寫作及出版的相關事業。
18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另外,為響應 4 月 23 日的世界閱 讀日(World Book Day),與各地 人們一起慶祝,分享閱讀的喜悅, 「新閱會」推出一系列活動,包括「書 名片中尋」競猜遊戲、學校活動巡 禮以及年輕作家講座,向年輕一代 推廣閱讀文化。
有關「年輕作家創作比賽」 自 2006 年以來,「年輕作家創作 比賽」已成功扶助數十位年輕人發 行首部個人作品,包括在香港書展 正 式 推 出 新 書, 並 發 行 至 各 大 書 店,獲得社會廣泛迴響。2014 年, 新地與三聯再度攜手合作舉辦比 賽,扶助熱愛文化創作及具潛質的 年輕人,為他們圓夢。同時,為了 促進兩岸四地的文化交流,新一屆 比賽將延伸至台灣及澳門,並請來 兩岸四地專業創作人及資深文化界 人士,為有志者提供個人指導,協 助他們開展作家路,為華文世界培 育創作新星。
過往得獎的年輕作家李香蘭 (左)及郭家麒分享經歷,並 呼籲兩岸四地的年輕人把握 機會,參加第五屆「年輕作家 創作比賽」。
由黃修平(左)和李峻一等組成的十人星級評審團, 會為初選入圍的參賽者,提供一對一創作指導。
第五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參考資料 比賽詳情
評審團 王安憶
內地文學女作家
田沁鑫
內地話劇導演及編劇
朱力行
香港網頁設計師兼 新媒體藝術家
李峻一
澳門作曲及填詞人
張艾嘉
台灣演員、編劇和導演
黃子欽
台灣書籍裝幀設計師
黃修平
香港電影導演
鄒駿昇
台灣插畫家
廖偉棠
香港作家及詩人
鄧康延
內地作家及紀錄片製作人
年輕作家部分 好書推介
資格:
35 歲或以下,從未以個人身份出版書籍
主題:
發現
語言:
中文,字數不限
體裁 / 形式: 不拘,文字、圖像或跨媒體創作均可 方式:
參賽者須遞交計劃書,內容包括創作目的、內容簡 介、作品特色及讀者對象,並一併提交約 10% 作品 內容作參考 評審團會為 25 位初選入圍者個別提供指導,並從他 們的完成品中挑選 10 份優秀作品,於內地、香港、 台灣及澳門發行
參賽辦法:
網上遞交:填妥網上報名表,連同計劃書及 10% 作 品內容,一併遞交請以 MS WORD 或 PDF 檔案上載 參賽作品,每次只可上載一份作品,而有關檔案須小 於 10MB。 郵遞或親自遞交:填妥表格,連同計劃書及 10% 作 品內容,交往指定地點,信封面註明「第五屆年輕作 家創作比賽」文字作品可以原稿紙書寫或電腦打印, 如作品附有圖像或跨媒體內容,請以光碟或 USB 一 併遞交。
《上.下禾輋》 作者:李香蘭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日月星傳》 作者: 郭家麒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19
黑絲物語
希特拉的酒窖 這不是一場土豪擔綱演出的佳釀爭奪戰; 是希特拉兵臨城下,掠奪法國寶藏的攻防戰。 《Wine & War》
作者 Don & Petie Kladstrup Don 與 Petie Kladstrup 是 夫 妻 檔, 二 人 均 是 記 者, 曾 經 在 不 同刊物寫過關於法國與紅酒。
在
巴伐利亞省內、阿爾卑斯 山脈的某處,是希特拉大 宅。大宅內有一「秘洞」, 藏著 50 萬支法國五大酒莊的名釀; 洞內的另一角落,藏有 19 世紀的 稀有波特酒及干邑。 希 特 拉 不 嗜 酒, 更 形 容 法 國 酒 為 「不過是低廉的醋」,但他知道法 國 佳 釀 有 多 賣 錢。 在 法 國 人 的 眼 中,這不是希特拉的酒窖,是納粹 德國兇殘和貪婪的象徵。 1940 年,德國揮軍攻佔法國。
20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希特拉不愛葡萄酒,其近身手下卻 是甘之如飴:元帥戈林(Göring) 獨 愛 波 爾 多 酒, 尤 其 是 Château Lafite-Rothschild;「洗腦大臣」戈 培 爾(Goebbels) 情 迷 勃 根 第; 外長里賓特洛甫(Ribbentrop )本 身就經營德國汽酒生意,最愛是香 檳。這三人位高權重,覬覦五大酒 莊名釀自享;希特拉則視葡萄酒與 其他商品一樣,賣到錢可以支付打 仗的費用。於是,德法展開了戰時 的葡萄酒貿易。可以想像,這並非 公平的交易,希特拉將法郎貶值, 以低價獲得佳釀,再高價出售。
為甚麼德軍不將酒莊據為己有?有酒 莊,沒知識,沒技術,就沒有上等的 出品。畢竟,法國葡萄酒的釀製是歷 經數百年的經驗累積,在其他人的手 上,出品的或只落得有形無神。 法國酒莊,在兩次大戰期間,不僅 面對戰火,還遇上蟲禍、天氣惡劣 等 困 擾。 他 們 就 是 在 這 樣 的 狹 縫 中,度過了葡萄酒歷史中,最艱苦 的時期。
希特拉視葡萄酒與其他商品一樣,賣到錢可以 支付打仗的費用。
為 更 好 的 溝 通 又 好, 緩 和 氣 氛 都 好, 德 國 政 府 並 沒 有 直 接 參 與, 反而安排了幾位與法國酒莊一直 有 生 意 來 往 的 酒 商 做 代 表, 稱 為 「The Weinfuhrers」。 法 國 酒 商 與這些 Weinfuhrers 的關係,是友 好甚於敵對的。在德國政府無理要 求 增 加 供 應 時, Weinfuhrers 從 中游說;當德軍企圖破壞酒莊時, 他們介入調停。這裡營造的一種氣 氛是:大戰當前,酒商還是識英雄 重英雄的。 這 並 不 稀 奇, 德 法 酒 商 本 來 就 是 長 期 的 生 意 夥 伴, 私 底 下 更 是 認 識 了 幾 代 的 家 族 朋 友, 是 對 方 小 孩 的 教 父, 在 對 方 的 酒 莊 受 訓。 Weinfuhrers 甚至協助法國酒莊收 藏 佳 釀, 免 落 入 德 國 政 府 高 層 手 上,在他們眼中,這些軍官不懂欣 賞法國佳釀。與此同時,法國酒莊 把佳釀藏在酒窖的暗格,或加建厚 牆密室,或分散藏於巴黎餐廳內。 德 軍 後 期 發 現 Weinfuhrers 這 安 排 是 錯 誤 的, 於 是 逐 步 收 緊 對 法 國 酒 貿 易 的 監 控。 但 戰 爭 已 經 接 近尾聲。
曾有書評人指,此書所謂的口述歷 史,不外如是:大戰中,酒莊籬笆 倒下,莊園中人如何捍衞佳釀免被 掠 奪, 熬 過 黑 暗 的 日 子。 這 些 故 事,幾乎在歐洲所有地區都找到。
對酒最好的處理,就 是不處理,釀酒師應 保留酒的原汁原味。 抽離書中直接展現的歷史,看見的是 法國人對飲食的態度:戰事當前,對 佳釀美食的熱愛不減。節日,周末, 還是拿著菜籃子到市集,以有限的 食材變出美食;德軍在家門外巡邏, 法國人在家中酒窖拿出一瓶佳釀, 與朋友家人分享;與德軍對峙,陷 於苦戰時,不忘在稍事喘息的期間, 找來一瓶紅酒,與同袍暢飲;更不 用說,他們看見產自五大一級酒莊 的佳釀運往德國時,那種極為可惜、 卻又怦然心動的愛恨交纏。
惜,在滑鐵盧一役,時間關係,半 支香檳也來不及拿,只能以比利時 啤酒代替。結果,遭遇滑鐵盧。 不看歷史,走進法國街頭,橫街窄 巷 的 小 酒 館, 紅 酒、 白 酒 就 如 香 片、 鐵 觀 音 般 普 遍。 觥 籌 交 錯, 沒有年份,沒有酒莊,只有 House Wine, 放 在 餐 桌 上 的 酒 瓶, 寫 著 One、Half、Full,意思是隨便喝, 喝多少,算多少,喝完再算。 離 開 了 酒 館, 走 入 小 巧 潔 淨 的 街 市, 唯 一 一 家 酒 舖,01 年 出 產 的 波爾多,售價 16 歐元,已是店內 最貴的紅酒。自命「專家」的,會 挑剔:甚麼年份,哪一個酒莊,是 否 次 等,Robert Parker 評 分 如 何 ……諸如此類。 在法國人的眼中,固然有值得深度 欣賞、細緻品嚐的名釀;但更多的 時候,是隨手拿起一瓶適合自己口 味、反映個性的葡萄酒,倒進酒杯 便喝。因為,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 分,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所以,對法國人來說,品酒的口味, 就如選伴侶一樣,沒有對不對,只 有愛不愛。
站在道德高地的人,此時或急不及 待地批評:國難當前,貪威識食, 不該! Come on,法國人有多愛酒?姑且 聽聽這個傳聞:據說,拿破崙每次 出征,都會帶上一卡車的香檳。可
據說,拿破崙每次出征,都會帶上一卡 車的香檳。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21
不過,在這個城市,告訴別人,你 愛的是法國甜白酒,很多時,都會 被還以一副「飲呢啲?」、「唔識 貨!」的嘴臉。Come on,在美酒 佳餚的國度,沒有所謂「識食,梗 係食呢啲!」
後記 書,購於倫敦最古老的書店、 於 1797 年成立的 Hatchard。 其時,正在美食、生活品味一 類的書堆中,尋找有關法國飲食文化的書籍,遍尋不 獲。正當要放棄,差不多離開書店時,在歷史書一列 蹓躂,結果遇上了這本書。
對甜白酒嗤之以鼻的你,知道嗎? 位 於 羅 亞 爾 河 谷 的 Huet, 以 生 物 動 力 自 然 種 植 法(Biodynamic) 栽 種 葡 萄, 出 產 的 甜 白 酒, 花 香 果 香 迷 人。 酒 莊 莊 主 Gaston Huet, 被 視 為 法 國 最 勇 敢、 最 偉 大 的 釀 酒 師 之 一, 在 二 次 大 戰 期 間 成 為 階 下 囚, 重 獲 自 由 後, 他 出 產 了 特 別 限 定 葡 萄 酒, 慶 祝 盟 軍 勝 利。Gaston Huet 崇 尚 自 然 栽 種, 他 說 過: 對 酒 最 好 的 處 理, 就 是 不 處 理, 釀 酒 師 應 保 留 酒 的 原 汁 原 味。(A well treated wine is an untreated wine. Winemaker should allow Nature to follow its own course as much as possible.)
所有事情都有過去,有歷史,那怕微不足道如布偶, 博大精深如國家。對法國而言,飲食就是驕傲,是歷 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許解釋了,為甚麼此書不 歸類為飲食,而是歷史。 曾看過這樣一張明信片:三幅連環圖,最上是法國人 以刀叉用膳,牛扒配紅酒,Bon Appétit;中間是德國 人,豬手酸菜配啤酒,Prost(德文:Cheers!);最底是 英國人,低頭看著自己眼前的罐頭豆,無語。 法國人對飲食的鑑賞力,不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更是 世界公認。如何成就,是時間,是經歷,也是信仰。
每一瓶酒,都藏著一個故事、一段 歷史。認識過去,品酒,就不再只 停留於舌尖上,窺看的是整個國家 的歷史、文化、精神面貌。
說書人 馬黑絲 愛辯論,也愛煮食。兩種興趣,一個共通點: 常人只見到結果,本小姐享受的卻是準備的過程。
22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性情中人
夕陽 蒙田 ‧
生活是一本書 ──《蒙田隨筆》 (Les Essais de Michel de Montaigne)
和
好 朋 友 Stephanie 最 近 去 了法國巴黎,於第二大河 塞納河旁一間咖啡店欣賞 河上的景色。
「 咦? 你 手 裡 拿 著 甚 麼? 讓 我 看 看!」格外調皮的她,就這樣伸手 搶了我的書。
《Les Essais de Michel de Montaigne》
作者 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 蒙田,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主要 思想家及作家,開創了以法語 為 寫 作 體 裁 的 文 學。 著 作《 蒙 田 隨 筆 》 於 1580 至 1588 分 三卷留名於世,為西方文學史 上三大經典之一。蒙田於著作 中完全把自己日常生活的思考 與觀察與及自己的個性表露出 來, 他 開 卷 即 說:「 吾 書 之 素 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
「你看過蒙田隨筆這本書嗎?作者 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我嘻 嘻地說道,在和暖的陽光下品嚐那 杯 Caffe Latte。 「蒙田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所用 的文筆能夠真實地反映他的性格, 他會把自己日常生活好或不好的一 面用文字表露出來。」寫文章,除 了寫給讀者,也是寫給自己,當作 一個紀錄,在若干年後能夠回顧自 己的過去。
15 世紀的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以至 後期歐洲的科技革命的最大特點是 人們開始脫離守舊的封建思想,發 展科技,以觀察及科學的反覆驗證 取代權威,迷信及教條。 Stephanie 好奇地打看書,很快地揭 開〈論婚姻與愛情〉那一頁,指著 文中這一段,對著我甜美地微笑。 「如果世上真有美好的婚姻,在這 樣 的 婚 姻 裡, 友 誼 必 然 會 取 代 愛 情。婚姻是一種相依為伴的溫馨生 活。不僅應該相互忠誠、信賴,還 應提供無數有益而可靠的幫助和對 彼此的義務。」 日落了,天色漸漸昏暗,我們在日 落 餘 暉 裡 輕 輕 呷 著 Caffe Latte, 細 味 著 我 倆 相 互 交 織 的 人 生, 要 把這個黃昏的回憶定格在幸福紀 事之中。
說書人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 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 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23
飛一般角度 《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 100》
作者 吳錫德 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法國巴 黎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博 士。 長 期 從 事 法 語 教 學 及 繙 譯 工 作。 曾 任 巴 黎《 歐 洲 日 報 》 新聞繙譯四年,譯有:《歐洲文 明》(1989)、《文化全球化》 (2002)、《 思 考 之 危 境: 克 莉斯蒂娃訪談錄》(2005)。 著有:《閱讀法蘭西當代文學》 (2003)、及《法國製造:法國 文化關鍵詞 100》(2006)等。
入門法國 一
宣之於口便讓人感覺平添 幾分優雅的法國文化,你 會想到甚麼?吃足幾個鐘 的 豐 富 大 餐? 醉 生 夢 死 的 美 酒 佳 釀?走在尖端的時尚名牌?還是秒 秒鐘說 je t'aime 的浪漫愛情? 這個題目的確不是能夠用三言兩 語 便 能 說 個 明 白。 最 有 效 去 認 識 法 國 文 化, 除 了 親 身 踏 足 這 個 歷
24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史 悠 久 的 國 家, 便 是 學 習 這 個 國 家的語言。 透過文字,我們身在香港也一樣可 以感受到法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其實很多法文字詞一早出現在我 們 的 衣 食 住 行 中, 只 是 我 們 沒 有 發 現。 毋 須 刻 意 去 跟 隨 Michelin 米 芝 蓮 指 南 吃 頓 午 餐, 也 不 必 揹
新上榜
著 一 個 Chanel 2.55 手 袋, 簡 單如淺嚐一件普普通通的牛角包 ── croissant,也可以輕輕細味段 段法國故事。 《 法 國 製 造: 法 國 文 化 關 鍵 詞 100》這本書其中有一篇文章介紹 了牛角包的由來。法文 croissant 原 意指一彎新月,後來新月的形狀跟 阿拉伯半島的波斯灣聯繫上,所以 croissant 也象徵伊斯蘭國家。傳說 於 1683 年的奧地利戰役,因為維 也納早早起床工作的麫包師傅發現 回教軍隊想黑夜突襲,拉了警報, 使偷襲得以中止。為了紀念是次勝 利,自始奧地利人製作新月形狀的 麫包。
C'est la vie ! 法 國 人 既浪漫又樂天知命, 衍生出如此璀璨的法 國文化。 其後,來自奧地利的法國末代皇后 Marie Antoinette 將此款麫包正式引 入法國,再由法國宮廷麫包師將之 發揚光大,演變成今天鬆軟酥脆的 牛角包。法國大革命後,雖然法國
•
必讀選
人親手將國家的皇后送上斷頭台, 但沒有斬斷對這個奧地利「餘孽」 的熱情,更將它據為己有,取了個 法文名稱 ── croissant,自此成為 了法國人早餐必備精選之一。 要細說代表法國文化的傳統美 食, 又 豈 止 一 件 牛 角 包 呢? 松 露 (truffe)、 鵝 肝(foie gras)、 法 式 薄 餅(crêpe) 等, 這 些 既 熟 悉 又陌生的法式食材,原來名稱背後 都有它們的故事,幾乎可串連成一 部文化史。作者希望讀者通過了解 這些字的起源、用法與涵義,輕鬆 掌握法國文化的精髓。當然,本身 對法文有一定認識程度的讀者,作 者也對他們照顧周到,書中有介紹 一 些 法 文 日 常 短 句, 例 如:C'est la vie ! 這三個字文法簡單,但足 以代表法國文化的一切態度。
《The Curmudgeon's Guide to Getting Ahead : Dos and Don'ts of Right Behavior, Tough Thinking, Clear Writing, and Living a Good Life》 Charles Murray 每間大公司,總少不了一些脾氣暴躁 的老人家,人在上位,對下屬的一舉 一動指指點點,令新人無所適從。作 者 Charles 身為老人家,他提供大量意 見,教你如何留意自己的行為,從而在 大量新人之中突圍而出,在職場上如魚 得水。
「C'est la vie !」中文譯作「這就是 人生!」 基本上法國人不論遇到好 或不好的事情都可以高呼一句「C'est la vie !」,他們這種性格可以稱得 上既浪漫又樂天知命,也可以令人覺 得他們高傲自信而充滿激情。 就是因為擁有這樣可愛性格的 民 族 ,才 會 衍 生 如 此 璀 璨 的 法 國 文化。
《Show Your Work: 10 Ways to Share Your Creativity and Get Discovered》 Austin Kleon
說書人 紫霞 穿梭空港和浮雲,樂於腳踏實地。
這 本 書 是《Steal Like an Artist: 10 Things Nobody Told You About Being Creative》的續集。Austin 上一本書教 人如何有創意,今次告訴你,除了有創 意,還需要積極地將你的創意告訴全世 界。他提出不少建議,教人逐步建立自 己的廣告渠道,當習慣一旦建立,你的 信徒也會回饋大量創作點子給你。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25
春歸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總理貝當(左一)向希特拉(左三)投降。
《雙照樓詩詞稿》
作者 汪兆銘 汪 兆 銘, 字 季 新, 號 精 衛, 歷 史多沿用筆名稱其「汪精衛」, 中 國 近 代 政 治 人 物、 詩 人, 祖 籍 浙 江 山 陰( 今 紹 興 縣 ), 生 於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
《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
作者 金雄白 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資深的 報人,他以朱子家的筆名寫過《汪 政權的開場與收場》一書而轟動 一時。
26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士為知己者死 第
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元 帥貝當(Philippe Petain) 屢立軍功,帶領原本處於 劣勢的法軍擊敗德國,從此贏得美 譽。20 多 年 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爆發,德軍再度入侵,已貴為法國 總 理 的 貝 當 今 次 卻 選 擇 投 降, 還 在 傀 儡 政 權「 維 希 法 國 」(Vichy France)擔任國家元首,成為不少 人眼中的「法奸」。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也有類似的 悲劇人物︰汪精衛。他年少投身革 命,曾試圖行刺清廷的攝政王,事 敗下獄。他在獄中寫下名句「引刀 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壯舉與詩 作一時廣為傳誦。獲釋後,汪精衛
繼 續 追 隨 孫 中 山, 孫 中 山 臨 終 的 《總理遺囑》便是出自他的手筆。 後來日軍侵華,這位眾人眼中的英 雄卻主張與日本議和,復又出走南 京,在日本的扶持下另立政權,自 此被視為叛國者。 由於汪精衛與貝當的經歷非常相 似, 所 以 不 少 人 都 喜 歡 拿 兩 者 比 較。在我看來,汪精衛就遠比貝當 幸運。不單是汪精衛在戰爭結束前 已經病死,免去了戰敗受審之辱, 更因為他擁有一位願意與他出生入 死的好友︰陳公博。 陳公博與汪精衛相知多年,但對於 汪嘗試附日求和,一直反對,更曾
多次極力勸阻。到後來汪精衛已成 騎虎之勢,陳公博為著朋友之義, 終於選擇和汪一起與虎謀皮。《汪 政權的開場與收場》是一本敘述汪 精衛政權由來和結局的書,在提及 汪、陳兩人的情誼之時,曾把汪精 衛比喻為劉備、陳公博為關羽︰ 《陳公博詩集》
作者 陳公博 福 建 上 杭 人, 中 國 政 治 人 物。 曾經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 代表大會代表,國民黨第二次 全國大會中央執委。中國抗日 戰爭開始後隨汪精衛任南京政 府立法院長,是汪政府內第二 號 人 物, 被 視 為 漢 奸。 汪 精 衛 死後代理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行政院長。
當年關羽(陳公博)曾經身在 曹營,孟德(蔣介石)對他不 能不說優渥盡禮,而關羽(陳 公博)徒以與劉備(汪精衛) 有共生死禍福的深情,不惜封 金掛印,過關斬將,歸為皇叔 之佐。 「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令關羽 得享千秋血食;陳公博則無此運氣, 身敗名裂之餘更漸被遺忘。前年汪 精衛詩集《雙照樓詩詞稿》重刊, 成為一時話題;幾個月前這本《陳 公博詩集》面世,卻是波瀾不興。 陳公博本身不擅於詩,作品亦少, 現在雖然經他的兒子努力編纂,但
詩集內的詩歌總數仍不足百數。可 喜者,詩集網羅了陳公博在戰敗繫 獄時期的作品十多首,這些詩多為 世人所未曾見,當中透露的心境也 頗堪玩味,可以讓讀者更了解陳公 博的思想世界。 從巔峰一下子掉到死亡的邊緣,會 有甚麼感覺?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遭 人陷害,臨刑前跟兒子嘆息說︰如 果還可以一起牽著黃狗,到故鄉打 獵捉兔子,會是多麼的好啊。明朝 崇 禎 皇 帝 治 國 無 方, 終 於 國 破 身 死, 自 殺 前 在 遺 書 上 還 不 忘 責 怪 「諸臣誤朕」。陳公博沒有李斯的 懊悔,也沒有崇禎皇帝的怨念,自 此至終只求一死,以報汪精衛知遇 之恩。正因有此想法,他才可以在 臨刑前說一句「我此去有面目見汪 先生於地下了」,也才可以寫出以 下的詩︰
獵獵秋風冷白門, 鍾山東望又黃昏。 自期國士酬知己, 百劫歸來不顧身。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27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 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 中郎。」說的是陸游到了趙家莊, 聽到有人評唱漢朝人蔡邕的故事。 雖然說唱人口中關於蔡邕的醜事 與史實完全不符,但蔡邕既已離 世千年,也就管不上了。
上世紀 30 年代,汪精衛曾登上《TIME》封面。
在另一首詩裡,陳公博則用較隱晦 的方法,道出汪精衛在他心目中的 位置︰
赤眉橫肆寇方張, 拒夷前門後進狼。 功罪是非休再論, 盲翁瞎唱蔡中郎。 「盲翁瞎唱蔡中郎」一句,脫胎自 陸游的《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
陳公博用上這個典故,表面上是 自 陳 無 情 於 毀 譽, 但 想 深 一 層, 他又何嘗不是引用蔡邕的心情來 自況?蔡邕曾因得罪宦官而棄官 出 奔, 後 來 得 到 權 臣 董 卓 賞 識, 因 此 再 次 出 仕, 而 且 甚 見 重 用。 眼見董卓跋扈不臣之舉,蔡邕曾 加 以 諷 諫, 令 董 卓 有 所 收 斂。 後 來董卓被司徒王允誅殺,蔡邕想 起 知 遇 之 恩, 不 免 感 觸, 惹 來 殺 身 之 禍。《 三 國 演 義 》 第 九 回 裡 對蔡邕的下場略加潤色,讀來比 正史的記載更令人動容︰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 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 大 哭。」 允 怒 曰:「 董 卓 伏 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 獨敢哭耶!」遂喚武士:「與
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 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 別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 「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 大 幸。 汝 為 漢 臣, 乃 不 為 國 慶,反為賊哭,何也?」邕伏 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 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 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 罪大,願公見原。」……眾官 惜邕之才,皆力救之。……當 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 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 聞者,盡為流涕。後人論蔡邕 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殺 之,亦為已甚。 戰後審判期間,陳公博曾撰寫自辯 書,其中說︰「我對汪先生的行動 是反對的,而對汪先生的心情是同 情的。」讀過陳公博的詩集,自然 而然為其愚忠而嘆息,為其一報知 己之志而感動 ── 我對陳先生的 行動是反對的,而對陳先生的心情 是同情的。
說書人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28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閱刊》說書人沙龍
好書推介
本刊將舉辦讀書會,說書人與愛書的你討論交流。
日期:2014 年 6 月 6 日 時間:7:30pm - 9:30pm 地點: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The Road to Serfdom》 作者 : Friedrich von Hayek
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上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登記。 《閱刊》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字數不限。 來稿一經刊登,本報將付上豐厚酬金。 稿件請投至 info@readmonthly.com。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29
同場加映 2
1
3
靚仔四境 「廣告人,尤其是未結婚的,大都未『上車』。 不是我們買不起,只是我們寧願多買一套 Dior Homme,都不願供樓而已。」 片名:《聖羅蘭》 導演: Jail Lespert 監製: Pierre Niney, Guillaume Gallienne, Charlotte Le Bon 片長: 106 分鐘
30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Clothes make the man. Naked people have little or no influence on society." —Mark Twain
入
場看電影《聖羅蘭》只有
在《Another Country》 飾 演 Tommy
一個原因:睇靚仔。別誤
Judd 的 Colin Firth,就是人辦。他們
會, 我 是 一 個 比 青 馬 大
全都是年輕,卻脆弱,彷彿一陣風
橋更筆直的男子漢。睇靚仔,純粹
就會把他吹走。但他的眼神,卻是
是 參 考 其 他 靚 仔 怎 樣 打 扮。That's
倔強之餘帶點憂鬱。他的俊美,恍
all !要知道,廣告界的各路人馬,
如古希臘中的美男子一樣。最重要
都 是 時 裝 品 牌 的 忠 實 擁 躉。 除 了
的,是這種俊美,只會是短暫,待
時 裝 界 本 身, 沒 有 人 比 我 們 更 信
他們成長後,就蕩然無存。不信?
奉 You are what you wear 這 套 永
自 己 在 google image search 輸 入
恒 真 理。 廣 告 人, 尤 其 是 未 結 婚
Colin Firth+Another Country , 再 比
的,大都未「上車」。不是我們買
對他在《皇上無話兒》的樣子,你
不起,只是我們寧願多買一套 Dior
就會明白。因為短暫,所以美麗。
躉,見到一襲襲經典美服在銀幕前
聖羅蘭年少時,除了靚仔,才華橫
聖羅蘭回顧展及廣告雜誌而論,電
Homme,都不願供樓而已。 電影開場,見到飾演聖羅蘭、氣質
溢 擋 也 擋 不 住。 才 華 橫 溢 這 四 個
跟本尊有九分相似的 Pierre Niney,
字,真是活靈活現,才華不但多,
身穿錦衣華服,飛快地說著法語,
還要多到滿瀉,用在聖羅蘭身上真
我不得不承認,他真的好吸引、好
是再貼切不過。他 19 歲時,已在
靚仔。再看一看現場女觀眾的表情,
國際羊毛局的時裝設計比賽中打敗
我更肯定自己沒有錯。要知道,我
現 任 Chanel 創 作 總 監、 人 稱「 老
對靚仔,有極嚴格的要求。但我都
佛爺」的 Karl Lagerfeld,贏得全場
要承認,他是靚仔中的靚仔。
第一。同年,他獲 Christian Dior 賞 識,擔任其助手。聖羅蘭 21 歲時,
靚仔有四個境界。一、chok,但唔
Christian Dior 急病去世,他臨危受
靚仔。這類人,旺角招牌跌下來,
命,擔任 Christian Dior 的首度設計
起 碼 砸 中 十 來 個, 不 贅 了。 二、
師。The rest is history。
chok,但靚仔。劉德華是表表者。 他演的角色,就算多坎坷,靚仔樣
成 功 的 男 人 背 後, 都 總 有 另 一 位
卻是 50 年不變的。我尊重有堅持的
男 人。 聖 羅 蘭 背 後 的 男 人, 就 是
人,不過我肯定你不是我杯茶。三、
Pierre Bergé,亦是這套戲的焦點所
唔 chok,但靚仔。 我心目中,張國
在。聖羅蘭雖然在時裝界上大放異
榮就是這種境界。你不會見到「哥
彩,不過私生活卻問題多多。聖羅
哥」刻意維持自己的靚仔形象,但
蘭曾酗酒、濫藥、情緒病、甚至被
偏偏,他的靚仔,卻自自然然流露
Dior 公 司 出 賣, 不 過 Pierre Bergé
出來。四、Wait,還有比哥哥更高、
一直在他身邊不離不棄。他甚至鼓
更靚仔的境界?是的。最高境界,
勵 聖 羅 蘭 創 立 自 己 的 品 牌, 並 替
是靚仔之餘,帶點脆弱。飾演聖羅
他 打 理 公 司 的 日 常 業 務, 讓 他 可
蘭的 Pierre Niney,或者是 30 年前
以專心創作。可以說,沒有 Pierre
有圖有真相,Pierre Niney 扮演聖羅蘭,確是 形神俱似。
Bergé,就沒有現在的聖羅蘭。可 惜我對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沒有 太 大 興 趣。 但 身 為 大 師 的 忠 實 擁 翩翩起舞,確是賞心樂事。以一套 影《聖羅蘭》還是相當不錯。 完場時,見到有一對情侶,衣著平 庸的女朋友跟衣著更平庸的男朋友 講:「個男主角係幾靚仔,不過套 戲好悶囉,都唔知佢講乜。」男朋 友搶答:「係囉,都叫咗你睇《美 國隊長 2》,你又唔聽!」女朋友 沒理會,繼續講:「不過啲衫又真 係幾靚嘅。BB 啊,不如我哋等陣上 淘寶睇吓 YSL 啲衫啊?」聖羅蘭生 前講過,dressing is a way of life, 我信。 Mr. Grey
1. 大師剛成為 Dior 的首席設計師,設 計的春裝已驚為天人,並為風雨飄搖 的 Dior 打下強心針。 2. 聖 羅 蘭 的 Mondrian 系 列,啟 發自 Piet Mondrian 的 Composition 系 列,可 說 是 把 Neoplasticism 和 時 裝 crossover 的第一人。 3. 一 代 經 典 Le Smoking,開 創 女 裝 tuxedo 的先河。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31
閱讀 crossover 《Eternal Romantic: The Latest Richard Clayderman Piano Collections》
作者 Pagès 原名 Philippe Pagès 的法國 著名輕音樂鋼琴家 Richard Clayderman,以一曲《Ballade pour Adeline》紅遍全球,唱片銷 量超過一億。
Richard Clayderman 的法式風情 原名 Philippe Pagès 的法國著名輕音樂鋼琴家 Richard Clayderman,以一曲 《Ballade pour Adeline》紅遍全球, 唱片銷量超過一億。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記
得廿幾年前,有一次返大 陸 探 親, 親 戚 有 一 部 彩 電, 那 個 年 頭 的 大 陸,
家有彩電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親戚當然第一時間給我們開眼界。 熒光幕上,只見一個身穿淺藍色西 裝的金髮俊男,一本正經在彈琴, 他 就 是 本 文 的 主 角, 法 國 輕 音 樂 鋼 琴 大 師、 人 稱「 浪 漫 王 子 」 的 Richard Clayderman。 那 時 我 當 然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他在彈甚 麼,只覺得好好聽,心想,如果有 朝一日可以像他這樣瀟灑就好了。 後來才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 代琴童,十居其九都受他影響;學 琴,是為了彈《夢中的婚禮》,將 來風靡萬千少女。 Richard 未 出 道 前, 跟 你 我 一 樣, 都受正統的鋼琴訓練,後來被唱片
由是膚淺 ── 樂曲無內涵、技巧
公司相中,登台演出一曲《Ballade
無變化、演繹無深度。我奇怪,一
pour Adeline》,大受歡迎,之後
個「三無」鋼琴家,竟然可以風靡
再 推 出 多 首 金 曲, 包 括《Lyphard
全球?畢竟,無做過研究就無發言
Melody》、《A Comme Amour》
權。樂曲有無內涵,視乎閣下用甚
等,彈到街知巷聞。整個 80、90
麼標準來衡量,拿貝多芬的交響曲
年 代,Richard 的 風 頭 一 時 無 兩,
跟 莫 扎 特 的 比 較, 後 者 當 然 不 夠
除了他的個人魅力,唱片公司的商
「內涵」,但馬勒迷可能會說,樂
業眼光也應記一功,當中國還是遍
聖的大作也「不外如是」。別忘記,
演 繹 的 問 題 比 較 複 雜。 批 評 者 無
地牛屎之時,即安排他訪華,大賺
Richard 是 玩 輕 音 樂, 我 想 知 道,
疑是以偏概全,但 Richard 都有責
「人仔」,這也是我在那部光宗耀
在同行裡,誰比他更有「內涵」?
任,尤其早期的錄音室作品,像學
至於技巧無變化,倒是真的,即使
生彈練習曲,非常刻板,但如果你
按輕音樂的標準,和弦部分也略嫌
聽過他的音樂會,就會發現其風格
雖然 Richard 粉絲無數,對他嗤之
簡陋,難怪我認識的鋼琴老師中,
截然不同,彷彿另一個人:如歌的
以鼻的人也為數不少。最常見的理
沒一個會建議學生彈 Richard 的歌。
造句,妙用搶板(rubato),加上
祖彩電中看到他的原因。
聽完《Dolannes Melodie》,你會相信 Richard 有本事令「鋼 琴唱歌」。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33
年 的 現 場 版 以 來 最 精 緻 的 演 繹。
本只供貴族女子在宴會上彈奏娛
《Dolannes Melodie》更無法挑剔,
賓, 格 調 不 高, 但 在 蕭 邦 手 上 則
聽完後,你會相信 Richard 有本事
變 成 永 恒 的 經 典, 萬 世 流 芳。 當
令「鋼琴唱歌」。
然,論內涵,Richard 跟蕭邦差天 共 地, 論 觸 鍵, 也 不 及 德 布 西 之
音樂史上,法國有一項重大的貢獻 (即使談不上偉大),即「印象樂
精 妙, 但 玩 區 區 的 輕 音 樂 是 綽 綽 有餘了。
派 」, 跟 同 期 的 畫 風 一 樣, 特 點 是 朦 朦 朧 朧, 疑 幻 疑 真。 無 獨 有 偶,Richard 的 偶 像 之 一, 正 是 德 即興而有節制的裝飾音(太多會喧 賓奪主 ── 主旋律),讓感情自 然流露,令人如癡如醉。但奇怪的 是,Richard 出 道 至 今 逾 30 年, 只 有 一 張 現 場 錄 音(91 年 英 國 Mayflower Theatre 實 況 ) 的 DVD 在市面流通。一般人只聽他的早期 錄音,難免得出「演繹無深度」的 印象。 慶幸近年來,Richard 的現場風格開 始見於錄音室,特別是日本版,例
布西,也就是印象樂派的掌門人。 明白這一點,有助了解 Richard 的 演 奏 特 色。 德 布 西 的 觸 鍵 有 過 人
演繹是一門學問,越 高深的藝術,演繹的 變化就越大。
之處,把手指當畫筆,彈出最豐富 的音色。繪畫的光與影,用琴聲來 表 達, 是 另 一 個 境 界。Richard 的 觸鍵一如偶像,細膩多變,例如改 編 自 李 斯 特 的《Liebestraum》, 他把多個八度拆開來彈,再透過踏 瓣,把高低音重新融和,營造如夢 似幻的音色效果(《On TV:VICP60177》)。
要 欣 賞 Richard 的 風 采, 最 好 是 聽 現 場, 他 每 年 都 會 去 世 界 各 地 表 演, 中 國 是 必 經 之 地, 幾 年 前 我就在深圳聽了,雖然伴奏是「播 碟 」, 也 總 算 滿 足 了 我 的 心 願。 退 而 求 其 次, 聽 較 近 期 的 錄 音 也 是 不 錯 的 選 擇, 除 上 述 的《On TV》和《A Thousand Winds》外,
如 07 年, 日 本 JVC Victor 為 慶 祝
演繹是一門學問,越高深的藝術,
他 的《Tango Passion》 和《101
Richard 出道 30 周年,推出了一張
演繹的變化就越大。輕音樂是「下
Gypsy Soloists》都非常精采,但
紀念專輯《A Thousand Winds》,
欄 貨 」, 難 登 大 雅 之 堂, 但 經
事 先 聲 明, 他 的 彈 法 絕 不 正 宗,
舊 曲 新 唱, 也 有 部 分 新 作, 那 首
Richard 之手,馬上提升了一個層
而 是 結 合 了 法 式 浪 漫 風 情, 激 情
《Ballade pour Adeline》, 是 91
次,就像 19 世紀的沙龍音樂,原
而 不 失 典 雅, 或 許 有 人 會 嫌「 未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夠喉」,但鹹魚青菜,各有所好, 表 演 藝 術 最 吸 引 人 之 處, 正 是 無 限的可能性。
何謂輕音樂?
去 年, 英 國 的 Decca 唱 片 公 司
輕音樂源於 20 世紀初,因為錄音普及,創造了一個大眾 市場,音樂開始平民化,流行曲應運而生,同時也有一 種介乎古典與流行之間的音樂,格調比流行曲高,但又 不及古典音樂之嚴肅,是為輕音樂。
替 Richard 出 了 一 張 全 新 專 輯 《Romantique》, 聲 稱「 暌 違 十 年」,當然是騙人,但考慮到之前 幾張專輯都是日本版,不計網購, 只限國內發售,這個「大話」也不
輕音樂有原創,也有改編自世界名曲,結構簡單,旋律 優美,容易聽,又名 Easy Listening。演奏形式多元化, 有 樂 隊, 如 Mantovani、Paul Mauriat 和 James Last; 有 鋼 琴, 如 Richard 和 Raúl di Blasio; 有 小 提 琴, 如 André Rieu; 也 有 唱 歌 的, 如 Sarah Brightman 和 IL Divo。其餘像 Secret Garden、久石讓等,也可歸為輕 音樂之列。
是全錯。內容包括古典名曲,也有 著名電影配樂、音樂劇選段和百聽 不厭的流行金曲,這種大雜燴式製 作,驚喜欠奉,演繹尚可,但不是 最高水平。 本 刊 是 書 評 集, 我 當 然 會 為 大 家 介 紹 一 本「 書 」 ── Richard 最 新 出 版 的 琴 譜。 一 如 唱 片, 他 的 琴 譜 最 喜 歡 玩「 新 瓶 舊 酒 」, 難 得 今 次 有 四 首 新 曲, 全 部 來 自《Romantique》, 分 別 是 《Someone Like You》、《You Raise Me Up》、《Schindler's List》和《Nessun Dorma》。彈厭 了《夢中的婚禮》?這本「書」適 合你,大家一起練吧。
說書人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 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 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閱刊 Read Monthly • MAY 201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