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Monthly Issue 8 l 《 閱刊》2014年8月號

Page 1

2014 年 8 月 ISSUE 08

大和 民族 今期文章 : 大和的印象 櫻花樹下的恐懼 0 的誤解 神的經營理念

贊助出版 :


目錄

Content

2014年8月 • ISSUE 08

03

說書人自白

04

浮世話書

大和的印象

06

序人書話

櫻花樹下的恐懼

08

追過的股神

10

春歸樓

12

小說尋書

瀛人

16

蜂忙筆路

天下嘉農:被忘記的日治台灣

20

閱讀 Crossover

24

字得其樂

東洋島國的諾貝爾文學

26

性情中人

神的經營理念

28

思前想後

鈍感力

30

同場加映

家路

32

兒童理財

這就是人生

矛盾的國度

機會主義者:日本股神是川銀藏

0 的誤解

文明不過是一場戲 ── 甲午戰爭 120 周年祭

版 :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長 :利世民

輯 :田佑珍、華少

術 :JK Design

說 書 人 :華少、彭礪青、柯景騰、四斗米士、Mr. Grey、梁鑑倫、 謝毅、佳如、戴雲露、何民傑、李沅芷、阿哲爸爸 網

址 :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2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說書人自白 華少 駐刊說書人

矛盾的國度 日

本的土地面積,比起地球上其他泱泱大國, 只算是彈丸之地,但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在 國際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眾說書人都好 奇,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同上一代戰後出生的父母不同,我們這一代,哈日的 佔大多數。可能由於我們是看日本卡通片和漫畫長大 的,對日本的一切,或多或少有些認識。因此,編輯 部 8 月號決定以「大和民族」作為主題,我們一班說 書人都十分踴躍。 日本是一個性格上充滿矛盾的民族,有時華麗高貴, 有時低俗下流惡趣味;守舊卻又喜歡創新,彬彬有禮 卻又粗野蠻橫;極度忠誠卻又隨時倒戈相向。極端的 性格令人覺得神秘又迷人。 「武士道精神」這個概念一直被用作解釋這民族的行為 動機,究竟「武士道」是甚麼,卻沒有人解釋得清楚。 今次各說書人使出渾身解數,由古至今,從日本的文 學、美學、歷史、心理等各方面剖析大和民族的獨特 之處,希望能幫助讀者們明白日本的核心價值。

在文學方面,我們有新進說書人佳如介紹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大江健三郎;彭礪青介紹坂口安吾等非傳統的日本 作家及其作品;還有何民傑向渡邊淳一致敬。 歷 史 方 面, 謝 毅 細 數 甲 午 戰 爭 的 始 末; 梁 鑑 倫 借 《Kano》細說日治時期的台灣;Mr. Grey 會介紹二戰 時的日本間諜吉川猛夫;同是二戰事件,四斗米士分 享自己對《永遠的 0》的獨特觀點。 日本上世紀 80 年代的經濟奇跡,有賴一班敢於冒險的 成功企業家。戴雲露會借「經營之神」講成功心得; 柯景騰會寫日本股神是川銀藏驚濤駭浪的一生。 人 文 方 面, 本 人 介 紹 研 究 日 本 民 族 的 經 典《 菊 花 與 劍》;新加入的李沅芷用影評《家路》,帶出福島大 地震後日本平民面對的問題。 《閱刊》由於篇幅有限,未能概括日本所有的萬分之 一。如果讀者們看完之後有感而發,不妨電郵你的想 法,或者投稿給我們,幫助我們改善《閱刊》,同時 造福我們的讀者。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


浮世話書

《菊花與劍》

大和的印象 記

作者 Ruth Benedict 美國人類學家。20 世紀少數的 女性學者,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 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 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 的類型與特徵。

4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得 小 時 候, 村 落 的 碼 頭 總 是 聚 集 一 班 日 本 人, 一 大 清 早 練 習 龍 舟。 後 來知道他們都是「日本人俱樂部」 的 會 員, 扒 龍 舟 是 他 們 的 業 餘 活 動。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是, 就 算 是 玩,他們也展示出鐵一般的紀律: 除 了 颱 風 臨 近, 通 常 他 們 都 會 風 雨不改,準時在同一地點做熱身, 跟 著 練 習。 當 時 本 人 對 日 本 人 的 第 一 印 象, 覺 得 日 本 人 玩 都 玩 得 認 真 過 人, 是 十 分 嚴 肅 的 一 群。

後來本村村民與日本人在端午節 開 始 搞 龍 舟 比 賽, 賽 後 他 們 玩 得 比 本 地 村 民 更 瘋 狂 更 放 得 開, 頓 時 令 我 覺 得 十 分 矛 盾。 因 此, 從 小我就十分想了解日本這個民族。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 你 的 對 手。 從 外 地 人 的 身 份 了 解 這 個 民 族, 可 參 考 美 國 學 者 Ruth Benedict 的《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中 譯:《菊 花 與 劍》)。此書是在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軍方深感日本這個敵人「陌生 又難懂」,為了解日本這個習俗和 自家幾乎相反的民族,因此委託人 類學學者 Ruth 對日本作詳細研究。 作者在不能親身到敵對國家研究的 情況下,靠美國的日本移民、戰俘 的採訪,有關日本的作品和新聞等 資訊寫成書。本書出版後,直到現 在,一直被各地研究日本文化的學 者引為經典,連日本的學者也對此 書非常關注。 作者把日本這個民族從外到內抽 絲 剝 繭, 把 日 本 這 個 複 雜 的 國 度 解 剖 得 徹 徹 底 底, 從 日 本 的 階 級 觀 念、 明 治 維 新、 心 理 等 各 方 面 分 析 得 清 清 楚 楚。 作 者 把 日 本 人 的 心 理 狀 態 分 了「 忠 界 」、「 孝 界」、「道義界」、「仁界」、「人 情 界 」 等 幾 個 範 疇, 而 每 一 個 界 別 各 自 有 詳 細 規 則, 規 範 著 標 準 日 本 人 的 一 言 一 行。 如 果 明 白 了 這 些 規 則, 確 實 可 以 模 擬 到 他 們 真實的想法。 一本書寫得最好的部分,多數出現 在 後 半 部 分, 本 書 亦 不 例 外。 書 中第 12 個章節講傳統日本兒童, 在成長時所受到的教育和西方兒 童 的 分 別, 形 成 他 們 長 大 後 的 獨

特 性 格。 其 中 作 者 提 出, 日 本 人 在小時候身邊的長輩長期灌輸「要 留意身邊的人怎樣看你」,形成日 本人的核心行為以恥為中心約束 自 己 的 一 舉 一 動, 有 別 其 他 國 家 的人以罪惡感約束自己。即是日本 人的道德感是由外界對他們的看 法決定。關於「罪感文化」與「恥 感 文 化 」 的 分 別, 例 如 大 家 同 樣 做了壞事,但是沒有其他人知道, 「罪感文化」的那個還是會自責;

而相反地,「恥感文化」的人只要 沒有其他人看到,就可能不留任何 心理陰影。 誠然,此書的確把一個民族當作一 個「典型的日本人」來描寫,不過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立 的性格,這本書的「典型日本人」 不代表全部日本人。只可惜那時候 本人年紀太小,當時沒有機會與那 些日本人交朋友。

說書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各安天命。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5


序人書話

櫻 花 樹 下的 恐 懼 《墮落論》

作者 坂口安吾 (Sakaguchi Ango, 1906-1955) 日本著名小說家,出生於新潟 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 敗後,坂口安吾曾是以重振日 本文學為目標的作家團體的一 分 子,1946 年, 坂 口 安 吾 在 《新潮雜誌》發表了其論文《墮 落論》,重新檢視日本武士道 在二次大戰的角色。

6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兩年前,在網上發現日本一套名為「青澀文學系列」的動畫,由 「半沢直樹」堺雅人作旁白,介紹的作品有太宰治的小說,也有 太宰治朋友坂口安吾的小說《盛開的櫻花樹下》。這是一個典型 日本民間傳說,講述一個山賊如何被一神秘女子吸引住,為了娶她而把自 己的老婆們統統殺死。害怕櫻花的山賊,後來背著神秘女子經過櫻花樹林 的時候,卻突然發覺那女子是惡鬼,最終把女子掐死。故事未必說明甚麼 道理,但卻令人感到新鮮。何解?因為我們以為日本人都愛賞櫻頌櫻,但 原來古代日本人對櫻花也有恐懼感。根據坂口安吾的文字,這樣的誤解還 有很多。 這位與太宰治同樣被視為「 廢」的作家,也和太宰治一樣,其實一點也不 「 廢」,只是以這種所謂「 廢」作為反抗日本社會觀念的思想武器。在《墮 落論》中,他戳破不少日本人的迷思,例如對傳統農村的想像、對宮本武 藏的崇拜。在文學上,他反對「故事要有寓意」的慣性想法,並以法國童


話作家貝洛的《小紅帽》為例,這 個沒有道德寓意的故事,說明童話 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往往是一些讓 人感到突然被遺棄的悲傷或震撼, 櫻花林的故事也一樣。 文學反映社會意識。這位自稱「無 賴派」的反傳統作家,其實要針對 的是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對大和民 族的讚美和洗腦。不但如此,坂口 安吾對於古代美總是有點不耐煩, 甚至寧願擁抱電車、城市這些現代 化東西,而不要傳統中認為美、善 的事物。他認為日本社會歌頌古代 農 村 社 會, 其 實 只 是 一 個 人 人 自 私到挪移地界的社會。當然,他不 認同這種作為,只是奉勸他的同時 代人們,與其對傳統帶著一絲失真 的崇拜,不如接受當下社會的醜陋 之美。其中最觸動日本人神經的看 法,恐怕就是將「天神化身」的天 皇,視為政治家為了長期掌權而神 化、供奉的一位人物。 「墮落」的反面是積極,是上進, 而《墮落論》典故則來自德川幕府 處死手刃殺故主仇人的 47 位浪人 一事,因為只有處死他們才能讓他 們光輝偉大的形象永遠成為武士的 典範。與他們相比,大部分人是卑 微地生活著,隨波逐流,今朝有酒

在日本上演的《盛開的櫻花樹下》動畫。

今朝醉。坂口安吾的意思是,經歷 二 戰 的 慘 烈 戰 爭, 大 家 為 了 這 個 「永遠的零」的夢想已經付出了太 多 性 命 和 幸 福, 所 以 更 應 該 踏 實 地、 有 血 有 肉 地 活 下 去。 在 日 語 中,「戀」和「愛」這兩個字,也 能 說 明 坂 口 所 看 見 的 傳 統 問 題, 「戀」是指狂烈執迷的愛,而「愛」 則是珍惜、眷念,傳統的日本人不 會說我戀上誰而說我愛誰,他們認 為激烈的愛是病態,表露真性情就 是一種不禮貌,坂口安吾則對這種 虛偽深痛惡絕。 活 在 今 天, 日 本 人 看 來 比 以 前 自 由, 但 仍 要 跟 隨 許 多 社 會 規 範 過

活, 這 深 深 影 響 了 他 們 的 日 常 生 活。然而,正如有些人主張人們應 該好好生活、好好消費來對抗經濟 不景氣,坂口安吾的《墮落論》對 拘謹、墨守成規的日本社會來說, 即使未必是靈丹妙藥,卻一定是一 道適時的清涼劑。

四十七浪人浮世繪。

說書人

彭礪青 遲熟的 70 後,畢業於浸會大學,主修政治與 國際關係學系,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 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寫書評,間中創 作文學作品,亦為序言書室之義工。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7


追過的股神

機會主義者:日本股神

是川銀藏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碰到二、三次的大好機會。能否 及時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就得靠平常的努力與身 心的磨練。」 ── 是川銀藏《股市之神:是川銀藏》

畢日本股神是川銀藏的生平,你會很欣慰,因為他在炒股上,是一個 如斯接近神的人,同時,他的經歷,甚至他在書中親筆所寫的,都彷 彿在告訴你,其實你也可以成為股神。沒錯,今期「追過的股神」介 紹的人物,便是日本股神是川銀藏。 有些人物,例如畢菲特,我會小心處理,盡量不叫他做股神,因為他是個偉 大的企業家、經營者;站在另一端的大鱷索羅斯,他是個投機者,炒賣亦不 限於股票,叫他做股神,亦僅足描述他投機生涯的一面。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

作者 是川銀藏 (Korekawa Ginzo, 1897-1992) 日本傑出股票大師、農學家。縱 橫股市 60 年,創造了無數奇跡, 1982 年 名 列 全 日 本 入 市 資 金 第 二位。

8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至於是川銀藏,他雖然是個企業家,不到 30 歲已經數度創業,包括鋼 鐵、礦業,甚至軍事生意,但真正能令他停下來、專心的行業,只得一 個,就是股票,至 80 餘歲高齡,雖一度投資失利向第二任太太「斬手指 戒賭」,但因一個機會,寧願向妻子跪下哀求,亦要回到賭桌上,足見 他對股市的迷戀;而他實際所得的,賺得最多的,都是來自股票買賣差 額。他雖然數度入股上市公司成為大股東,更令管理層懷疑他有意奪取 管理權,但他從無此意,僅在日後股價上升時沽出獲利,這樣的一種人, 才真正稱得上股神。


是川出生於戰前,當時日本是個窮 國,他本名小山銀藏,入贅首任妻 子是川家才改跟女家姓。他不像世 人稱為「股神」的畢菲特,在 11 歲時便入市炒股;亦不如索羅斯, 有哲學大師卡爾波普為師傅。首次 買股票時,是川已經 34 歲,入市 時還得靠向妻子不知從甚麼途徑得 來的 70 日圓(當時最低入市價為 200 日圓)才湊夠數。他說,入市 純粹靠自己閱報分析世情,沒有分 析員團隊襄助,跟各位散戶一樣, 靠自己單打獨鬥。光看這個履歷, 的確是多麼的平易近人。 且慢,叫得做「股神」,他在 34 歲前的事跡,不稍為交代,萬一大 家讀到上一段,便靠讀報紙及股票 書然後一注獨贏瞓身買股,豈不是 我害了大家? 《股市之神:是川銀藏》僅售港幣 53 元正,太細節的情節,為尊重 版權持有人,還是閣下自掏腰包買 書閱讀吧,以下我舉幾個例,讓大 家高山仰止一番。 16 歲的時候,你在幹甚麼?會考? 很威風的拔尖?是川隻身跑到中國 東北,跟蹤日本軍隊,後來成為日 本軍隊的採購員,在東北向中國農 民辦貨。

26 歲呢?剛升第一次職?或是在 應付專業試? 他開辦廢鐵加工廠,趁日本關東大 地震,搶購鐵板,賺了 10 倍利潤, 並將一半捐給市政府。 31 歲至 34 歲,正值打工的黃金時 期,手下應有幾人,甚至過百。他, 在銀行擠提下破產了,此後三年都 在圖書館過日辰,研究學問。 48 歲, 都 在 想 退 休, 甚 至 已 經 退休。

是川銀藏十幾歲時隻身跑到中國東北,跟蹤日 本軍隊,後來成為日本軍隊的採購員,向中國 農民辦貨。

當年日本戰敗,他第三度破產,差 點因戰爭名義在朝鮮被處決,幸好 有朝鮮下屬聯署請求,才得以活命。

百 中 的 戰 績, 大 部 分 歸 功 於 那 三 年 閉 關 讀 書 的 成 果, 是 個 讀 書 致 富的活例。

相 對 於 其 他「 寫 過 的 股 神 」, 他 明 顯 跟 畢 菲 特 不 同, 是 川 不 愛 經 營, 沒 有 細 水 長 流 的 那 份 執 著, 他著重把握機會,是故不斷創業, 是 個 機 會 主 義 者。 這 方 面 或 許 跟 大 鱷 索 羅 斯 相 似, 惟 每 當 是 川 遇 到 機 會, 都 會 親 自 實 踐, 開 廠 做 生 意, 更 會 深 入 研 究 行 業, 跟 在 哲 學 層 面 上 尋 找 市 場「 錯 價 」 的 索羅斯又有點不同。

然而,他的故事又告訴我們,讀書 是為將來作準備,雖然「機會是留 給 有 準 備 的 人 」, 閱 畢 日 本 股 神 ── 是川銀藏的生平,你會發覺,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只有在機會面 前大膽執行的人,才有資格成功。 沒錯,是川銀藏,就是一個令你覺 得你有能力追上,卻又永遠無法觸 摸得到的人。

所 謂 書 中 自 有 黃 金 屋, 日 本 股 神 是 川 銀 藏, 將 他 在 股 市 近 乎 百 發

在此,我引用他年近半百、一無所 有時的一句說話作結:只要身體健 康,就有辦法活下去,新的人生才 剛開始呢!

說書人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 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 黨無派,不信圖,又忌 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 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9


春歸樓

《永遠的 0》

0

的誤解

克吐溫聲稱,其作品《A Curious Experience》 係 根據一位陸軍少校的遭遇 而寫成。他在故事的附註寫道︰

作者 百田尚樹 (Hyakuta Naoki) 作 家、 編 劇 作 家,1956 年 出 生 於 大 阪。2006 年 推 出 首 部 小 說 《 永 遠 的 0》, 銷 量 至 今 超 過 480 萬 本。2013 年 以《 被 稱 作 海賊的男人》獲得日本本屋大賞。 目前是編劇作家,製作許多節目, 其中朝日放送綜藝節目《偵探! 夜間獨家》曾榮獲日本民間影視 協會聯盟獎首獎。

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我把這手稿交給少校過目。他說︰ 「你對軍隊的事所知不多,所以作 品帶點瑕疵。不過,不要緊,你已 經寫得十分有聲有色。讀這故事時, 軍隊中人會笑,其他人可看不出問 題。畢竟你已把重點都弄清了,寫 下來的也確是事情的來龍去脈。」 要描寫一個自己沒有經歷過的環 境,是對作者的一大考驗。同樣是 寫軍旅之事,百田尚樹的《永遠的

0》肯定要比馬克吐溫來得好。無 他,只因曾有日本飛行員將經歷寫 下(例如坂井三郎的《空中武士》、 岩本徹三的《零戰擊墜王》等), 可供百田尚樹參考。如果讀過坂井 三郎的著述,甚至可以確定︰坂井 三郎就是《永遠的 0》主角宮部久 藏的原型。 百田尚樹的不少言行,都符合國人 為「右翼分子」訂出的標準。例如, 他曾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也曾 聲稱美軍在戰時轟炸東京是大屠 殺。這本《永遠的 0》最近被改編 為電影,而由於作者的思想傾向, 加上首相安倍晉三直言看得感動,


新上榜 ‧ 必讀選

《牡丹情緣》 白先勇

坂井三郎於二戰時是日本海軍戰鬥機飛行員,戰後把自身經歷寫成《坂井三郎空戰記錄》,其後自 傳改編為《空中武士》出版。

我們很容易會直覺認定︰這大概是 另一件試圖否定戰爭責任、美化侵 略戰爭的洗腦工具。但,如果不因 人廢言,願意花點時間翻讀原著的 話,便知作者的本意何在。 在 小 說 中, 主 角 宮 部 久 藏 從 沒 現 身,全賴幾位曾跟他共事的戰爭倖 存者口述,才得以重塑其性格和事 跡。隨著故事開展,讀者很快會發 覺,作者只不過是「借他人酒杯, 澆 自 己 塊 壘 」, 表 面 在 說 宮 本 久 藏、零式艦上戰鬥機和愛情,實際 的主旨卻是撻伐戰時日方將領的顢 頇 和 殘 忍。 這 邊 廂 有 長 官 沉 迷 於

珍珠港大捷,徒然錯失徹底擊潰美 軍的良機,那邊廂則有宮本不帶驕 矜之氣,精準地分析戰機情況和未 來 時 局; 一 方 面 有 長 官 視 士 卒 如 草芥,指派他們發動十死零生的攻 擊;另一方面是身為教練官的宮本 故意指學員水平不足,以求盡量延 緩他們出擊的時間。 這種將部分角色人性化的手法,在 電影《希特拉的最後 12 夜》(Der Untergang)也出現過,同樣招來 非議。既然我們知道「非黑即白」 是一般人的慣常思維模式,這種反 應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 甚 麼 要 製 作「 青 春 版 」《 牡 丹 亭》?這是白先勇這兩年常被問到 的問題。「因為崑曲演員老了,崑 曲本身也越演越老,漸漸脫離了現 代觀眾的審美觀。製作青春版《牡 丹亭》就是想做一次嘗試,以這些 青春煥發、形貌俊麗的演員來吸引 年輕觀眾,激起他們對美的嚮往與 熱情;最後,將崑曲的古典美學與 現代劇場接軌。」一直致力推動崑 曲的白先勇,透過《牡丹情緣》, 以文字帶讀者細味崑曲藝術。

《韓瘋 —— 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 鍾樂偉

說書人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韓國研究學人鍾樂偉,自小對韓國 文化著迷,藉著探討 K-Pop 軍訓式 排練、「邊拍邊播」的電視劇競爭 風氣、韓國人瘋狂整容、不愛用避 孕套、縱容性騷擾和強姦、朝七晚 四的職場文化、政府與貪婪財閥勾 結等瘋狂現象,透視韓國高速發展 背後的內在張力與矛盾、扭曲了的 社會價值,給讀者分析當下韓「瘋」 現象背後的因由,把韓流以外的社 會危機赤裸裸地展現,讓更多人理 解這個充滿矛盾的泡菜國。

Monthly • AUG 2014 閱刊閱刊 ReadRead Monthly • AUG 2014 11 11


小說尋書

《潛伏珍珠港: 一個日本間諜的回憶》

作者 吉川猛夫 (Yoshikawa Takeo, 1912-1993) 畢業於本王牌海軍學府 ── 江田 島 海 軍 學 校,1941 年 化 名 森 村 正,以外交官身份派往日本駐檀 香山總領事館,暗地從事間諜活 動。吉川在夏威夷先結識了珍珠 港背後的阿萊瓦山坡上的東潮樓 飯店老闆娘,並與內裡一幫藝妓 混熟,使得能佔用樓上一間臨海 客房,方便居高臨下俯視美方海 軍情況。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 五十六主要依據吉川的情報,策 劃襲擊珍珠港。

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標自幼 目 生 人 的 ,我 不像其他人 要型。 我 : 晰 清 便很

瀛更 人

準確來說,我要成為一個很有型的人。所 以,從小我的志願就是成為廣告人。因為 我成長的年代,是一個崇尚「食腦」的年 代。當時的香港人,並非看不起勞動階層,只是相 比起出賣勞力,出賣「腦力」更有型。而出賣「腦 力」的佼佼者,當然非廣告業莫屬。 坐在冷氣房賣橋為生,型。 跟客戶在淺水灣一邊飲紅酒一邊 sell 橋,好型。 用客戶錢,幫他做廣告的同時,令自己拿廣告創作 大獎,最型。


OK,我承認以上的情境,99% 都沒有 出現過。我就是被廣告業的 fantasy 所 吸引,騙了進來的。 不過當年除了廣告業有「型」這種吸引 力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職業有著「型」 的魔力,那就是駭客。試想像一下,身 為 FBI(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頭號通緝 犯,單人匹馬,控制地球另一端的自動 櫃員機不斷吐錢,不為私利,只是為了 救助窮人;又或者是坐在電腦前,破解 蘇聯的核彈密碼,終於在最後一刻成功 解開密碼,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駭 客這種職業,對年少的我,真的很有吸 引力。要不是填鴨式教育的禍害,令選 讀文科的我無緣選讀程式設計,我就算 不是一個名垂千古的駭客,起碼都會是 香港的 Mark Zuckerberg。

無 緣 成 為 駭 客, 卻 無 減 我 對 駭 客 的 興 趣。過後我發現,原來駭客不一定要用 電腦為非作歹,駭客甚至不需要懂得使 用電腦,駭客的真諦,在於繞過既定程 序,用最快方法達成目標。舉個例:你 想進入一個私人屋苑,一般人的做法, 自然是到管理處登記個人資料,再交代 你的到訪目的。不,駭客不會這麼循規 蹈矩兼浪費時間。一個駭客會首先打聽 哪一個管理員比較疏懶,在一個繁忙時 段,雙手捧著一袋八公斤香米,緊緊跟 在一名真正的住戶後面。利用那名住戶 的善意,讓他替你打開門,再友善地跟 管理員打個招呼。就這樣,駭客就成功 進入一個守衞森嚴的私人屋苑。 這種駭客方法,叫 social engineering, 由被譽為「20 世紀最偉大駭客」Kevin

Kevin Mitnick 1963 年生於美國洛杉磯,15 歲時破解北美空中防 務指揮系統,一年後被捕,也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名 網絡少年犯。其後他多次入侵電訊及電腦公司的電 腦,盜要企要重要資料,95 年再被捕,刑滿後被禁 止接觸電腦及手機等三年。

《The Art of Deception》和《The Art of Instruction》都是 social engineering 的心法, 《Ghost In The Wires》就是他的自傳,講述他跟美國政府鬥智鬥力的經過。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13


Mitnick 發 揚 光 大。Kevin Mitnick 未成年已經成功 hack 入洛杉磯的 公車系統,讓他可以免費搭車。他 亦是第一個因為電腦罪行而成為 FBI 頭號通緝犯的人。被追捕期間, 他甚至成功駭進美國政府的電腦, 盜取政府的情報,幫助自己逃脫。

《情報日本》講述日本在中日戰爭前,日本對 中國發動的大規模情報戰。閱畢此書,才發現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富國強兵,固然厲害,但它 為了攻打中國而做的前期準備工夫,更值得 參考。

Kevin Mitnick 指 出, 再 有 實 力 的 駭客,都不應花時間破解一個需時 1,000 年 才 能 解 開 的 密 碼, 因 為 就算你只用 500 年的時間把它解 開, 你 仍 然 是 花 了 500 年。 機 器 不會犯錯,但人卻會犯錯,human error 總是會比電腦的 error 常出現 得 多。Kevin Mitnick 會 做 的, 就 是找出擁有密碼的人,再從他身上 取得密碼。而方法,就是以上講的 social engineering。 Social engineering 就是利用人的疏 忽,為己所用。但在我眼中,Kevin Mitnick 並 非 social engineering 的 天 下 第 一 人,「20 世 紀 最 偉 大 駭 客」也肯定不是他。20 世紀最強 「駭客」,出生在連電腦都未發明 的年代。他,是 20 世紀最強間諜; 他,是日本駐珍珠港首席情報官; 他,讓偷襲珍珠港從不可能變成可 能;他的名字叫吉川猛夫。

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吉川猛夫有幾勁?由他改的化名可 見一斑。吉川猛夫駐紮美國、成為 情 報 官 之 前, 特 意 化 名 為 森 村 正 (Morimura Tadashi),因為這個 日本名的羅馬拼音既難拼,外國人 又難讀。到埗夏威夷後,表面上他 是日本的外交副領事兼花花公子, 經常購買錦衣華服,又時時帶不同 的女郎遊山玩水。但其實他這樣做 的 目 的 有 兩 個: 一、 減 低 美 國 情 報人員對他的注意力;二、遊山玩 水時,可以乘機察看夏威夷島上的 地理、天氣,以至遠距離觀看軍港 的情況。以上種種都是極重要的軍 事情報。而且他為人又極細心,例 如他會觀察軍港前的垃圾數量的變 化,從而推斷出軍艦進出的情況。 是的,原來清潔大姐的不留神,在 social engineer 的眼中,都是可以 利用的情報。 在 這 名 日 本 第 一 諜 官 眼 中, 珍 珠 港真可謂無人之境。他在 1941 年 12 月 1 日向日本發出一份令他名 垂千古(或遺臭萬年)的電報,明 確指出珍珠港的美軍艦隻的作息時 間、演習地點等重要資料。結果這 份電報發出的六日後,日軍艦隊從 夏威夷北面水域進入珍珠港,途中 未遇上任何一隻美軍艦艇,令日軍


新上榜 ‧ 必讀選

成功對美國海軍造成重創。一個情報官,令偷襲珍珠港從不可能變 成可能,撇開家仇國恨不理,這等人物,仍是值得尊敬的對手。 Kevin Mitnick 和吉川猛夫,一個是前 FBI 頭號通緝犯,一個是單憑 一己之力改變戰爭風向的男人。兩個人的共通點都是駭客,而且是 好型的駭客。駭客與生俱來就是與系統不咬弦,誓要挑戰它,繞過 它。因為正如我上文所講,駭客就是要繞過既定程序,用最快方法 達成目標。駭客,就是一個個用雞蛋挑戰高牆、大衞打贏歌利亞的 故事。駭客,從來都是社會的不安定分子,但正因為有駭客不斷挑 戰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程序,社會裡的不同系統才會不斷修正、不 斷改正。駭客文化,才是令每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駭客,請讓我對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所痛愛的香港》林夕 「2014 年,是我城關鍵年,崩壞已 經開始,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書 名《我所痛愛的香港》,再也不能 說不合時宜了。愛前加個痛字,與 甚麼屈原體的憂患意識無關,千萬, 別;說坦白點,只是為了劃清界線, 別讓人誤會是愛港力愛港之聲之流 出的愛港文宣。今時,愛港愛國都 別有深意,說不好,聽不得。」林 夕如是說。

(後記:我謹將本文,獻給我最尊敬的吳老師,沒有你當天的啟蒙, 就沒有今天的我,師恩情重,難以為報,謝甚。)

《Please Stop Helping Us: How Liberals Make It Harder for Blacks to Succeed》 Jason L. Riley

說書人 Mr. Grey 廣告人。艷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 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很多人認為解決貧窮的最佳方法就 是 政 府 為 窮 人 制 訂 福 利 政 策。 但 《Please Stop Helping Us》 的 作 者 Jason L. Riley 認為美國福利制度是 將美國黑人困於貧窮的枷鎖。作者 舉例,最低工資雖然能增加工人收 入,卻令很多美國黑人難以找到工 作。而平權法案的目的雖然是想減 低種族歧視,卻令黑人大學生的數 量減少。作者大膽說明,這些福利 政策表面幫窮人(特別是貧窮的少 數族裔),實際卻是窮人在社會向 上流動的絆腳石,甚至令窮人更窮。 承認錯誤是康復的第一步,《Please Stop Helping Us》裡描述這些政府 好心做壞事的福利政策,啟發我們 多思考政府政策如何造成意料之外 的後果。 Monthly • AUG 201415 15 閱刊閱刊 ReadRead Monthly • AUG 2014


蜂忙筆路

《KANO》電影及漫畫 電影導演:馬志翔 漫畫繪者:陳小雅 編劇:魏德聖、陳嘉蔚

天下嘉農: 被忘記的日治台灣 「球は靈なり、 正しからば球また正し ......」 (中譯:球就是靈魂,靈魂若正,球乃正⋯⋯。 日語裡「球」和「靈」同音,皆為「tama」,一語雙關。) ──「KANO」教練近藤兵太郎

魏德聖是台灣電影導演,2008 年執導首部電影《海角七號》獲 億萬元台幣票房,2011 年執導 的《賽德克 • 巴萊》奪第 48 屆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編劇陳嘉蔚,曾擔任台灣電影 雜誌採訪編輯、金馬獎展國內組 專員、台北電影節電影獎統籌等 工作,《KANO》是其首部劇本 作品。

16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備電影《賽德克 • 巴萊》的時候,導演魏德聖無意中發現「嘉農」 的「小」故事。但嘉農對台灣的影響絕對不小:沒有嘉農,就沒有 台灣的棒球。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銳意開放和全盤西化。日清戰爭爆發,日本的其中一件戰 利品,就是台灣。日本接管台灣之後,發現這個海島民族多元,高地還有很多 部落。台灣的漢人和原住民都不是順民,持續們抵抗日本統治;日本遂有人提 出類似法國式殖民的「地延長主義」。「地延長」 (1915 年至 1937 年)的基 本信念是將台灣「同化」,在台灣實施「地」 (即日本本土)的制度和教育,例


《K ANO》電影劇照

如以日本語為各民族之間的共通語 言,但當時主要靠積極鼓勵而非強 制,各族文化風俗未被干涉,到後 來日本侵華和太平洋戰爭時的「皇 民化運動」 (1937 年至 1945 年) 才開始用歧視政策強迫移風易俗, 例如改日本名和用神道教禮儀,並 開始強徵資源和壯丁從軍,以支持 其軍國主義政權。

嘉農的奇跡 大家都說近藤兵太郎是魔鬼教頭, 其實近藤的心態只是日本人典型對 完 美 的 執 著, 要 做 就 盡 力 而 為, 所以一開始就要嘉義農林學校這 隊 渙 散 的 棒 球( 簡 稱「 嘉 農 」 或 「KANO」)以進軍甲子園(全日 本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為目 標。他開始執教之時為 1928 年 4 月,正值 「內地延長」時期,到嘉 農贏得全台灣總冠軍及後出征春季 甲子園,台灣發生了血腥的「霧社 事件」,日本人和原住民之間關係

《K ANO》漫畫

處於低谷。但近藤的特點就是專注 打球,種族和政治甚麼都不管,積 極物色和游說有潛質的人加入棒球 隊。出戰 1931 年甲子園的正選之 中有三名日本人、兩名漢人、四名 高砂族人,他甚至說這是台灣最大 優勢,如果輸了,只是不夠努力。 那個時代的嘉義還是一個鄉鎮,學 生連飯都不一定吃得飽,所以當近 藤說以甲子園為目標,學生們都覺 得無法想像。嘉農對甲子園的震撼, 不是他們得到了很好的成績,事實 上他們最好的只是 1931 年的「準 優勝」 (亞軍),他們所體現的精神 遠超過分數和獎項所能反映,令日 本人想起台灣,就想起嘉農。

今 回《KANO》 他 自 薦 做 導 演, 魏 德 聖 擔 任 監 製。 他 們 起 用 的 演 員 都 不 重 名 氣, 反 而 著 重 運 動 細 胞、 年 輕 氣 息 和 可 塑 性, 所 以 《KANO》 故 事 主 人 翁 那 份 青 春氣息和球場上的奮勇都入木三 分, 每 一 幕 都 很 緊 湊 有 力, 長 達 三小時的電影和三冊的漫畫都絕 無 冷 場, 節 奏 恰 到 好 處。 電 影 在 完 結 時 播 出 80 多 年 前 嘉 農 的 照 片, 他 們 的 火 熱 超 越 時 空 來 到 了 這個年代,不住迴盪。 《KANO》 想 帶 出 的 信 息, 就 是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就 是不放棄,每一球都追,每一分都 要想得到,而且信任隊友,又尊重 場地和對手。當然還有一樣,就是

《KANO》的奇跡

在特殊又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的一種

嘉農的電影和漫畫,也是一大驚喜。

純真。

電 影 的 導 演 馬 志 翔, 是 賽 德 克 族 人,《 賽 德 克 • 巴 萊 》 的 演 員;

最 能 真 正 反 映 精 神 面 貌 的, 就 是 《KANO》這種「小」故事。

說書人

梁鑑倫 數理底,電訊業,人文心。深信科技再進步、 經 濟 再 繁 榮, 沒 有 人 的 故 事 和 感 情, 一 切 皆 徒然,因此好研掌故軼事,喜見文化承傳。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17


繽紛七月

喜「閱」仲夏 「新閱會」鼓動全城閱讀風

「新地 2014 齊讀好書」計劃的開幕典禮上,出席嘉賓包括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威(左三)、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陸何錦環(右一)、香港 貿發局助理總裁黃思慧(右三)、鮮魚行校長梁紀昌(右二)及星級家長姚嘉妮及丈夫林祖輝(左一及二)及一眾參與學童。

7 月仲夏,在閱讀睿光的點綴下,顯得更繽紛亮眼。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致力透過多元化的活動, 於 2013 年底成立「新閱會」,為不同年齡人士創造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新閱會」今年首次參與香港書展, 並支持展能藝術家唐詠然發表首部繪本作品,以及贊助「兒童及青少年精彩閱讀系列」的十場名人嘉賓講座等, 向公眾推廣閱讀文化。此外,「新閱會」亦舉辦一連串精彩活動,包括「書中自有黃金屋」講座、「新地齊讀好書」 計劃等,並進行「新地喜『閱』指數」調查,了解及鼓動全城閱讀風氣,為仲夏增添幾分喜「閱」色彩。

研究指父母言傳身教 薰陶子女遨遊書海 新地委託智庫組織 Roundtable 網絡成員圓思顧問有限公司, 連續第三年進行「新地喜『閱』指數」調查,以隨機抽樣的 問卷調查方式,研究香港人的閱讀習慣、對閱讀的觀感,以 及探討整體閱讀風氣,研究得出「我的喜『閱』指數」為 4.75,「香港閱讀風氣指數」則為 4.51。雖然兩項指數均 較 2013 年略低,顯示受訪者對閱讀的喜愛程度及香港閱讀 風氣的評價屬於一般,但是有閱讀習慣的受訪者中,於過去 半年共閱讀了 6.1 本書,平均每周花五小時閱讀,數字均較 去年為高。同時,喜愛閱讀受訪者的子女,相對地亦喜愛閱 讀,顯示為人父母可以言傳身教,在家培養閱讀風氣,共享 親子閱讀的喜悅。

基層兒童穿梭書展 挑選心愛好書 新地、聖雅各福群會(聖雅各)、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 及攜手扶弱基金連續第七年合作「新地齊讀好書計劃」,主 題是「愉快閱讀」。今年,新地再次贊助近 1,200 名來自不

18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新地公司傳訊總監廖國偉(右三)、香港中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沈旭暉 (左三)、圓思執行總監黃培烽(左二)、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 遠(右二)、香港插畫家工千芊(右一),以及香港兒童書作者 Isabelle Demenge(左一)於「新地喜『閱』指數 2014」發布會上合照。


同地區的基層兒童,出席這次書壇盛事,當中近七成是首次參與香 港書展。除購書津貼外,主辦機構更安排了數百名義工,全程帶領 兒童穿梭書展,挑選心愛好書。 參與兒童更有機會參與嘉賓分享會及由年輕作家主持的創意工作 坊等,鼓勵基層兒童培養閱讀習慣,從而擴闊視野,追尋夢想。 於嘉賓分享會上,新地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威、香港劍 擊運動員余翠怡、電影編劇及導演麥曦茵及資深傳媒人柳俊江等, 與多名基層兒童真情交流。麥曦茵表示閱讀對她影響深遠:「從小 喜歡看書,包括是插畫及漫畫等,這些故事累積下來,成了我的 電影靈感。我曾經患上抑鬱症,朋友送了我一本《失落的一角遇 見了大圓滿》,書中的故事探討人的成熟及感情關係上的依賴性, 令我深受觸動。」 而在活動舉行之前,「新閱會」早前和聖雅各攜手進行了有關學 童閱讀的意見調查,希望有助社會各界了解基層兒童的閱讀習 慣。調查發現,有學生認為,「有機會參加有關閱讀的活動」 (23.64%)及「獲得贈書 / 買書津貼」(22.4%)等因素,會 令他們多閱讀課外書。「新閱會」希望可透過有關調查得來的資 訊,鼓勵各界匯聚資源和網絡,日後更有效地把閱讀風氣推廣至 社會各階層。

左起:資深傳媒人柳俊江電影導演及編劇麥曦茵、新地執行 董事兼首席財務總監陳國威及香港劍擊運動員余翠怡與學生 分享閱讀心得,並鼓勵他們永不放棄。作為運動員,余翠怡認 為閱讀是保持心情穩定的一個好方法。

「書中自有黃金屋」講座 投資閱讀「穩賺」 此外,「新閱會」定期舉辦有關閱讀的講座,早前便邀請了「民 企之父」張化橋及「股壇小辣椒」胡孟青,於天際 100 香港觀景 台與近 160 會員探討閱讀與財富之間關係。張化橋於著名投資銀 行工作多年,直至看了《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反思生命及工 作的意義,毅然辭去投資銀行的工作,以多出來的時間享受閱讀 及生活。胡孟青則喜歡讀名人傳記,因為可以從書中人的故事來 鞏固自己的信念。

張化橋(右)及胡孟青(左)妙語全場,探討閱讀及財富之間 的關係,各有高見,令在場觀眾大有啟發。

立即登記成為會員 展開喜「閱」之旅 「新閱會」將繼續舉辦精彩活動,並正推行招募,有興趣的人士 登記成為會員,即可獲贈《閱刊》及《悅閱》等。網上登記: www.shkpreadingclub.com

新地義工帶領基層兒童參觀 「新閱會」於書展設置的攤位。

好書推介

《Fever Pitch》 作者:Nick Hornby 出版:Gollancz

《惡童日記》 作者:克里斯多夫雅歌塔 出版:小知堂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19


閱讀 Crossover

《清日戰爭》

文明不過是一場戲 ──

甲午戰爭 120 周年祭 作者 宗澤亞 中山大學畢業,曾在中國科學院 所屬研究所工作。80 年代移居東 京求學,其後歷任化學工程師、 電子工程師等職。多年專注日本 古代民間風俗文化及日本近代史 的研究。

20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我曾讚賞過東洋崛起的文明,今日這些所謂的 東洋文明卻在異邦的土地上自掘墳墓。」 ── James Creelman(《紐約世界》記者)


得有次和社長食飯,社長大人說,寫書評,一定要發自內心,真 的覺得這本書非看不可,不吃飯也要買,才好介紹給別人。書評 千萬不要為交差而寫,自欺事小,欺騙讀者才是罪大惡極。社長 大人的話我當然銘記於心,所以每次寫書評,都把自己的信譽押注上去, 就像《激戰》的賤輝,上擂台必買自己贏,這才是自信及負責任的表現。 今期我又為大家介紹一本不吃飯也要買的書,就是宗澤亞的《清日戰爭》, 上期介紹過他的新作,今期輪到他的成名作,適逢本月是甲午戰爭 120 周 年祭,推介此書,真是應景之至。 《清日戰爭》有甚麼可讀之處呢?當然不是資料豐富、插圖精美這麼簡單。 如果大家以前考試有讀過「雞精書」,我會告訴你,《清日戰爭》是一本 增量版的「雞精書」。這樣說,絕無貶意,「雞精書」的好處是分門別類, 幫讀者理順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日戰爭》以對比手法,全面比較交戰雙 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實力,資料之詳盡,分析之獨到,堪稱同類 題材中的佳作。 《清日戰爭》的另一特色,是參考全日文文獻,其中不少是一手資料,有 別於大陸學者之百鳥歸巢,《清日戰爭》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面貌,不 論你對這場決定清、日兩國命運的戰役有多麼深入的認識,也可以溫故知 新,學到一點你不知道、不清楚,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東西。比方說,清軍 一敗塗地,大家都歸咎於北洋水師的航速及炮彈射速不如人,但作者說, 兩軍真正的差距不在海軍,而是陸軍;後者質素差,也不單是食鴉片之過, 還包括兵制、兵種、兵器,以至行軍、情報、補給、醫療等問題。 反觀日軍,其優勢正正建基於清軍的劣勢,作者特別提到日軍的軍糧。 本來,亞洲人的身形不及歐洲人,日本人尤其矮小,打起仗來非常吃虧。 日本人深明此理,故由明治維新起,飲食全面西化,天皇以身作則,帶 頭食牛肉(日本人以前多食素,少食肉),政府又從美國進口罐頭給軍

日本明治時期浮世 繪畫 家小林清親的畫作,諷刺 清兵身體羸弱。

日軍跨過萬里長城

一心脫亞入歐的日本,接收西方文明洗禮後, 軍隊也積極展現自己是文明之師。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21


度,表面上不是。因為那時日本才剛剛冒起,要「脫亞 入歐」,就要遵守西方的遊戲規則:兩軍交戰,不殺來 使,善待戰俘,保護平民。故日軍所到之地,均嚴禁士 兵搶掠,並積極打輿論戰,希望透過傳媒向外宣揚日軍 的「文明」形象。有外國戰地記者見一民宅大門貼上「此 家有產婦,不得入內驚擾」的日文字條,大為嘆服。

隊補給,其後發覺美國人的口味不適合國民,故研 究有本國特色的「牛肉大和煮」,再將配方交給美 國的食品公司生產,一切原料由日本進口,確保口 味不變。而海軍為了杜絕腳氣病,更仿效歐洲海軍, 推行一日三餐「麪包食」,並有牛奶和各種肉類供 應。在甲午戰爭爆發前五年,日本海軍的營養標準 已達到英國海軍的水平。 成效如何?戰時,日軍俘虜了大量清兵,發現他們除 身形較高大外,其餘指標皆不及自己,例如日軍的平 均體重比清軍重 6.5 公斤,即肌肉較多,力量源於肌 肉,所以日軍的平均握力超過清軍 10 公斤,肺活量 更比清軍多出 500 毫升⋯⋯現在,日本人個個牛高 馬大,不再是昔日的「蘿蔔頭」,我們都好奇,日本 人到底是食甚麼奶粉大呢?答案盡在《清日戰爭》中。 日軍的形象一向不討好,甚至可以用邪惡來形容,但 作者屢次強調,不要將明治軍和後來昭和軍混為一 談。無錯,日軍姦淫擄掠,無惡不作,人神共憤,但 那是昭和年代的事,明治時期不是這樣的,最低限

22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旅順大屠殺又怎樣解釋呢?大家一定有此疑問吧?事實 上,日本「從無否認」大屠殺之事,只是諸多狡辯,指 旅順是軍港,居民都從事軍工生產,清軍混入民居,加 上日軍戰俘慘遭虐殺,才有所謂「旅順事件」之發生。 但世界輿論顯然不相信日本的「語言偽術」,紛紛予以 強烈譴責,就連日本國內的傳媒亦不齒其所為,例如 《東京日日新聞》說:「街巷死屍遍地狼藉,五、六人 或十數人倒在一起,發出襲人的血腥惡臭。此時此景泛 起對愛新覺羅末世憐憫的念頭,面對如此慘烈的修羅道 場,余無法想像此乃我文明軍隊之所為。」 作者認為,旅順大屠殺是甲午戰爭的轉捩點,西方原本 對日軍頗有好感,視之為「文明之師」,但大屠殺後,


新上榜 ‧ 必讀選

《The Alliance: Managing Talent in the Networked Age》 Reid Hoffman, Ben Casnocha , Chris Yeh

清軍北洋水師的鎮遠號戰艦,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俘虜,並於 1912 年在橫濱解體。

西方大失所望,如果清朝一如日本之重視輿論戰,以傳媒揭露大屠殺 的真相,則有助爭取西方的同情,就算西方不直接介入,也可向日本 施壓,逼其收手,或為日後的和談增加籌碼。可惜,清朝在此關鍵時 刻竟然沉默不語,彷彿默許日軍的暴行,白白錯失了扭轉戰局的大好 時機。作者分析,這跟清朝的成王敗寇觀有關,就像當年清軍入關, 也有楊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濫殺事件。如果甲午戰爭發生在日本,清 軍是勝方,一樣會大開殺戒。

商業機構管理層現在面對一個很大 的難題:舊式的長期僱員合約已經 和日新月異的商業環境脫節。作者 認為,要解決這難題首先要改變我 們看待僱傭關係的思維,不能再將 僱員當作家人或陌生人,相反要把 同事視作盟友。只有雙方互信和付 出,才能為公司和職員帶來一個雙 贏局面。 但「商場如戰場」,管理層必須明 白職員總有離開一天,而職員就要 誠實面對和思考自己的事業理想。 作 者 們, 包 括 LinkedIn 創 辦 人, 認 為只有明白這個道理,公司才能夠 找到和保留合適的僱員帶領公司成 功,攜手走過時代變遷。

旅順大屠殺是甲午戰爭最大的悲劇,也是明治軍最大的污點,但總的 來說,明治軍大部分時間都嚴守軍紀,即使在做 show,也算交足戲 了。後來的日俄大戰,更被西方傳媒譽為近代罕有的「文明戰爭」, 跟昭和軍的獸行比較,實有天淵之別。那麼,日本是在甚麼時候走上 成魔之路呢?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香港文化眾聲道》 (第一冊) 盧瑋鑾、熊志琴

說書人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 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 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香港文化口述史 此系列緣於 2002 年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文學研究所的「口述歷史:香 港文學與文化」研究計劃。兩位編 者投入逾十年時間,向 40 多位上世 紀 50、60 年 代 著 名 的 香 港 文 壇、 文化界前輩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並 結集為一套四冊的巨著。第一冊於 今年書展出版。受訪者包括何振亞、 奚會暲、古梅、孫述宇、王健武、 林悅恆、胡菊人及戴天。

閱刊閱刊 ReadRead Monthly • AUG 2014 23 23 Monthly • AUG 2014


字得其樂

東洋島國的 諾貝爾文學 日

本這個位於太平洋西部的島國,於亞洲芸芸國家中,一直傲視 同儕。由科技發展至華衣美服,總叫人著迷,甚至連文學作品, 亦早已衝破語言的隔閡和翻譯的考驗。正如早期的芥川龍之介、 夏目漱石和三島由紀夫,或是膾炙人口的樹上春樹,都能飄洋過海與我 們同活。 日本文學聞名遐邇,影響力不限於東南亞,西方社會也對它刮目相看。在 1968 年先由川端康成為日本摘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1994 年獲獎的大 江健三郎,同樣能走上國際文壇的大舞台。對日本作家而言,這榮譽非遙 不可及,是一個可期盼的夢。 諾貝爾獎與社會民生向來掛鉤,光是風花雪月的怡情作品,是難以闖進評 審的眼眸。兩人帶領日本文學走向國際,全因作品與歷史和社會問題盤纏 在一起,是認識日本的門徑。

作者 大江健三郎 (Ōe Kenzaburō) 1935 年 出 生, 日 本 當 代 存 在 主 義作家,出生於日本四國偏僻的 山村,在東京大學修讀法國文學, 1957 年正式踏足文壇便贏得「學 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 讚語。1994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但在日本國內備受爭議。

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川端與大江雖處身不同年代,但對紫式部的《源氏物 語》,同樣推崇備至。川端康成指它構成了日本美學 的傳統,他能創作出《伊豆舞孃》、《雪國》、《千 羽鶴》等經典作品,此書應記一功。大江健三郎也 認同此書的威力,在獲獎宴會上,指獲獎與重新發 現此書有關。這樣看來,若要窺視日本如何孕育出色 的文學家,就不能錯過這本經典作品。


這兩位文學巨人,地位舉足輕重,但風格各異。川端 康成的文章較沉實,愛描繪生活的悲涼,與自殺身亡 作終結的人生有著呼應。大江健三郎的風格與題材則 見多樣化,故自我歸類為「怪誕現實主義」;這不拘 一格的文風,令他獨樹一幟,但成功非僥倖,如不少 日本作家掛在唇邊的核爆題材,大江就憑細膩的筆觸 和令人目瞪口呆的歷史資料脫穎而出。在《沖繩札記》 談及太平洋戰爭末期,沖繩島上有老人、婦女和小童, 約 700 人集體自殺,在「天皇陛下萬歲」的呼聲中赴 死,目的要確保軍方有充足的補給食物。這篇文章掀 起社會爭論,更為他惹來訴訟──被日本前軍官抨擊 索償,幸最終獲判勝訴;在《廣島札記》中,他把以 放大鏡看凸板圖得出的醫療資料,指出在核爆後廣島 政府急急向醫生進行問卷調查,要了解他們在核爆後 有否緊守崗位以及倖存者的異樣病徵,內容絕非陳腔 濫調,讀者可看到日本歷史的另一面。 如果只懂以歷史資料掛帥,大江健三郎是難以成為文 壇的佼佼者。他在創作小說故事時,就善於刻畫人性 化的角色。他從不掩飾自己佈滿荊棘的人生,更把生 活的挑戰轉化為寫作的動力,常以自己患有嚴重殘疾 的兒子為小說藍本。正如助他摘下諾貝爾桂冠的《個 人的體驗》,主角「鳥」這位父親,面對被取名「光」 這個樂觀名字、但頭部長有良性肉瘤的兒子,卻難免 幽幽地道出「我第一次看見孩子的時候,以為他長了 兩個頭。」這份應期望兒子是「生」還是「死」的殘 酷矛盾心情,描寫絲絲入扣。現實生活中,他更把兒 子的殘疾和核爆的後遺症聯繫起來,親赴廣島蒐集核 爆遺禍的證據,無意間加強了作品的話題性,令這不 幸寫照更觸動人心。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給新新人類》

《兩百年的孩子》

大江健三郎作為文壇的長青樹,成功之道在於與時並 進,沒有被時代的洪流淹沒。他對日本以至整個世界的 影響力,由獲獎至今,絲毫沒有褪色,新舊作品依然常 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出版。然而,與其他得獎者的遭遇雷 同,獎項一直為他帶來榮譽和批評,但他無畏無懼地肩 負起社會責任。除多年來口誅筆伐推動反核電運動外, 近年更針對時下年輕人問題,創作出《為什麼孩子要上 學》、《給新新人類》和《兩百年的孩子》等暢銷作 品,潤澤新一代父母和孩子的心靈,亦一如既往地掀起 社會的熱烈討論。大江的必讀作品很多,全都與社會血 脈相連,這正是他在人才輩出的日本文壇中屹立不倒的 秘訣。 近月,在日本鬧得熱烘烘的解禁自衞權爭論,又再觸動 這位文壇巨匠的反戰心,令這位鬢髮如銀的 79 歲學者, 再次捲入爭吵聲中,精神矍鑠地鎮守反對陣營,義正嚴 詞地直斥執政者的決定,字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毋 負諾貝爾獎的和平使命。

說書人 佳如 中 學 教 師, 常 在 趣 味 與 知 識 的 書 海 間 遊 走, 望能尋覓兩者兼備的作品,傾力演出知識速遞員 的角色。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25


性情中人

神的

經營理念 「工作在人的一生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個人能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是他一生能否幸福的關鍵。」 ── 松下幸之助《經營沉思錄》

夜,接到社長的來電,說今期《閱刊》的主題為「大和民族」,作為 一個勵志的說書人,只需要五秒的時間便想好寫作的題材,就是日本 的經營之神 ── 松下幸之助(1894 -1989 年)。

松下奮鬥簡史 《經營沉思錄》

作者 松下幸之助 (Matsushita Kōnosuke, 1894-1989) 日本一代「經營之神」,松下電 器創辦人,於二次大戰後把西方 國家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引 進日本,亦把西方現代化企業管 理引進日本,帶領日本創造二戰 後的經濟奇跡。

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Panasonic,前身名為「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日本的著名電器品牌,由松 下幸之助於 1918 年創辦。松下少年時期生活非常艱苦,只接受了四年小學教 育,經歷父親生意失敗;壯年時則飽歷戰火下的艱苦歲月,走過第二次世界大 戰、盟軍佔領日本等重要時刻。二戰後的日本,經濟陷入崩潰的境地長達十年, 但他的企業仍然透過研發新產品(電視機、洗衣機及雪櫃)走出經濟困局。 2013 年《財富》雜誌(Fortune)公布的環球 500 名企業排名,Panasonic 排 87 位。今年國際著名品牌顧問公司 Interbrand 發表的報告指出,Panasonic 為日 本第七大最具價值潛力的品牌(估計價值 58 億美元)。究竟,松下幸之助有何 秘訣令一間小企業發展成如此規模雄大的跨國公司?


團結一致、努方向上、循例謙讓、順應同化及報答感

將信仰、人生和經營理念結合 「人生就是生產和消費,我們每天都要積極地進行物質 和精神兩方面的生產和消費。意識到這一點的同時,積 極地進行生產和消費。」在《經營沉思錄》,松下幸之 助這麼說。 這和現今社會傾向譴責商業社會是貪婪和腐敗大相逕 庭,松下幸之助於 1946 年創辦一個民間智囊組織、曾 思考上述問題。他認為,「賺錢是企業的使命,商人 的目的就是盈利」。簡單來說,他把個人及企業的發展 當作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利潤,是提供服務者的合理回 報,亦是為服務社會而存在,當商人賺取最大的利潤 時,意味著提供最好的服務給消費者。

恩,務求員工在精神上要團結。 他認為,企業如同國家一樣,需要訂立明確綱領,企 業家和員工一樣需要遵守公司的訓條,目的在於令員 工明白企業理念和發展方向。要把思想貫徹實行,松 下幸之助的企業規定,入職的員工要讀熟松下精神、 唱公司歌、定時演講解釋公司目標,並於推出新產品 時注重和員工分享成果。

營商理念的反思 《經營沉思錄》這本書分析了松下幸之助在商業、人 事管理、經營以至道德的個人看法,文中每一句也顯 示了他反覆思考的結果。對於現時不理解商業行為本

學習松下精神

質的讀者,此書是一本入門之作及勵志經典。把做人

松下幸之助參考了古代日本氏族,制定了企業明確的綱 領,現今稱為「松下精神」── 產業報國、光明最大、

的道德和商業行為結合,這個信念亦間接造就松下幸 之助建立「經營之神」的功業。

松下幸之助創立的 Panasonic 是日本最大電器製造商,在大阪的松下幸之助歷史館展出不少舊電器。

港人到日本的熱門旅遊地雷門寺,其 實早於 1865 年毀 於大火,1960 年 得松下幸之助捐獻重建。

說書人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夢想 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27


思前想後

鈍 感

《鈍感力》

作者 渡邊淳一 (Watanabe Junichi, 1933-2014) 日本作家,曾任骨科醫生,以小 說《光和影》獲直木文學獎,接 著又發表《遙遠的落日》等作品, 1980 年獲吉川英治獎。1995 年 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長篇連 載小說《失樂園》,引起巨大反 響,並相繼被拍成電視劇和電影, 在日本掀起了「失樂園」熱。

28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日本文學大師渡邊淳一離世了,他讓港人較熟知的相信是 《失樂園》── 探討中年男女婚外情為主題的小說, 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大收旺場,但其實他在日本文壇有更多 具影響力的作品。


邊淳一在《失樂園》成名之前,有另 一散文作品《鈍感力》,鼓勵人們以 正面而忍耐的態度面對人生困頓。作 者對人生大局和小局的入微觀察,以文學筆觸 講解鈍感力的意義和應用,閱讀時恍如心靈的 洗禮。 他以人們身體結構入手,講解健康的體魄往往 由內在肌理的緩慢調節,並非直接而快速的西 方醫學所能完全取代。「健康最重要的是要讓 全身血液的流動保持暢通。」「為此,我們不 可以鬱鬱寡歡,別人說了不中聽的事,也要快 速忘記。」「人的五感以及身體內的器官,太 過於敏感會很吃虧。與對環境衞生很神經質的 人相比,再也沒有比擁有抵抗力、強壯且鈍感 的身體更美妙的了!」 情緒是現代人難以駕馭的問題,但卻深深影響 我們的作息。「擁有『正面意義的鈍感力』的 人,他的自律神經不會因異常的刺激而失常, 會讓血管一直保持開暢,使全身的血液流暢。」 如果有朋友經歷情緒病,你可能會首先建議他 尋求醫藥輔助,但反思生活態度,提升情緒的 適應能力,可能是不用吃進肚子的良藥。 「具有優異的鈍感力的話,即使是患癌也不會 過度驚恐。」「兩人要永遠和好相愛的話,某

種程度需要有原諒對方的鈍感。」作者運用健 康、戀愛、事業、婚姻等等大量生活體驗解釋 日文「鈍感力」,從字面上好像是說「遲鈍的 能力」,但其實它並不是指負面的「冷漠 /冷 淡 /無情無感」、「思想 /感覺遲鈍」或「厚 顏無恥」,而是一種正面的人生觀。應對人生 困頓時要繼續積極,別人的冷嘲熱諷當成等閒, 用忍耐、正面、寬容而開放的態度面對生活, 就是所謂的「鈍感力」。 筆 者 在 人 生 路 上 經 歷 過 很 多 困 頓 時 刻, 面 對 突如其來的窘迫,都會想起渡邊淳一講的「鈍 感 力 」, 沉 著 應 對, 尋 找 幫 助, 冷 靜 處 理。 無 論 是 失 戀、 事 業 不 如 意、 遭 遇 噩 運, 會 帶 來 嚴 重 後 果 的 往 往 不 是 事 件 本 身, 而 是 人 們 應 對 這 些 困 頓 時 的 反 應, 會 否 判 斷 失 據, 甚 至自討苦吃。 這世上最複雜的系統,如銀河系和人體結構都 有自我調節和適應的能力,儘管受到外來猛烈 衝擊,短時間會擾亂原有的運作秩序,長遠來 說卻可以緩和以至消化衝擊帶來的破壞,讓秩 序重新建立。「鈍感力」,就是提醒人們發揮 與生俱來的適應能力,以寬容和開放態度化解 人生困頓。

說書人 何民傑 遊走議會、教室和街頭,現於香港教育學院和 恒生管理學院教授「思考方法」等通識課程。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29


同場加映

《家路》 311 福島大地震,那一幕幕末日電影般的海嘯情景,印象仍深刻。晃眼三年,福島事故的 價值亦成為核電存廢問題的一個範例。除了新聞偶爾報道核洩漏仍未解決,已不怎麼見 對一般福島居民現況的關注。

《家路》正好為開始被淡忘的福島居民作出 一些補遺,因此導演刻意略去核能存廢的討 論。一如很多日本電影,《家路》很淡很淡, 差不多七成時間,連配樂也沒有,彷彿就在 現場。故事圍繞一個在福島務農的家庭,災 後,房舍、農田與家人看來安然,但家被劃 在強制撤離區內,母親與長子一家遷往臨時 房屋區。臨時房屋區就跟徙置區差不多,每 家每戶都是一模一樣的狹小房子,母親回家 時會在這些房子之間中迷路,因為它們都一 個樣;會開不了家門 ,因為以前根本不存在 門鎖。缺少了農務工作,災民每天就在社區 中心流連,做點運動。

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母親失去做了大半輩子的農務工作,開始變得癡呆。 次子本擅長農務,逼不得已離家到東京謀生,做的 是沙律廠包裝之類刻板重複的工作。其後次子溜回 空無一人的村子,自得其樂地把田復耕起來。 離開了相連的土地,一家人變得甚麽都不是。 電影把福島那矛盾的氣氛拍得恰到好處。田野依然 翠綠,流水清澈,蝴蝶飛舞,鳥聲蟬鳴,但在黑暗 中享受著這美好畫面的觀眾,都知道這其實是個死 亡地域。水甜但不應喝,米香但不應吃,看著主角 滿足地享受這一切,靜謐的氣氛卻讓人坐立不安。 本來他們把生活付託在土地,種米糧、醃漬物,一 場核災,他們剩下的只有轉不過身的小屋和茫然的 人生。最後次子帶著母親回家耕作,長子帶著家人 另覓農地,各人都算是找到了心之所安。 字幕升起,觀眾都安靜坐著,好像都需要點時間消 化那些美麗畫面背後的沉重。我是個經常流連戲院 的人,這種場面,很少見。平常活潑開朗、正能量 爆燈的同行友人離開戲院後嘆了一口氣,眼眶紅了 一圈。她是日本通,大學主修日本研究,年前,她 隨志願機構往福島,探望當地災民,幫忙做災後輔 導。她告訴我,電影裡的跟真實情況相去不遠。好 些災民被強制撤離後,還是會靜靜溜回自己的家, 水電被斷掉,晚上拉下窗簾點蠟燭,在自己家還得 鬼鬼祟祟。就算這些日子,他們一開口想說自己的 家,就已經哭成淚人。離開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世代 的家園,說生不如死並不誇張。最近有調查指出, 在福島因為心理及精神壓力而死亡的人數,超過直 接因為災害而死的。

電影介紹 片名:《家路》 導演:久保田直 片長:118 分鐘

生存和生活之間的比重,每人心中各有不同,但沒 有生活的生存,其實是不是更為艱難?

李沅芷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1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1


兒童理財

這就是人生 好友是某家公司的忠心職員,畢業至今十多年從未轉工, 早年雖然屢獲晉升,但最近開始感到事業停滯不前,難有新突破, 於是毅然辭職,趁著人生還有時間,跳出舒適的安全區創業去也。但是好友 這次放手一博,資本只靠自己的多年積蓄,不禁憂心忡忡,害怕一旦失敗血 本無歸,終日患得患失,每晚難以成眠,故此近來經常找我聊天分憂。我明 白他在人生轉捩點難免擔憂,於是請小兒阿哲擔任他的遊戲治療師,透過《這 就是人生》 (That’s Life)這個桌上遊戲助他排難解憂。

遊戲道具 起點咭

遊戲道具共有「起點咭」、「終點咭」、「旅途咭」32 張、 木製圓柱「守衞」8 個、骰子 1 粒、6 色棋子 18 粒(每色 3 個)。旅途咭分為「加分」、「減分」、「四葉草」三 種──「加分咭」共有 8 張,範圍從「1」到「8」;「減分」 共有 18 張,範圍從「﹣1」到「﹣10」;「四葉草」共有 6 張,它的幸運功能是把一張減分咭的分數由負變正。

終點咭

旅途咭 木製圓柱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遊戲準備 每位玩家各選一種代表自己的顏色,然後各取 3 粒所屬顏色 的棋子,一同放到「起點咭」,再按說明書指示,接連 32 張旅途咭,末端放上「終點咭」,組合成為一段完整的人生 旅途。8 個守衞分別駐守在「四葉草」咭、「7」和「8」的 加分咭之上。 雖說這個遊戲可供 2 至 6 人一起玩,但由於 5 至 6 人遊戲 限制每人只有 2 粒棋子,玩味大減,用回 3 粒棋子則略嫌 混亂,故經驗所得,4 人遊戲是最理想的選擇。如果玩家開 始熟習,可以嘗試不依指示,隨機組合新的人生旅程,提升 遊戲趣味和耐玩程度。

遊戲開始 首先隨意選出一名起始玩家,方法不限,然後順時針輪流行動。行動玩家擲出骰子之後,可以選擇行棋或是移 動守衞,但謹記兩者只能選其一,完成後便到下一位玩家。

如果玩家決定行棋,他可以選擇任何一個 還未到達終點的棋子,按照擲出點數前進, 假如原有位置上沒有其他玩家或守衞,當 他離開後便會得到這張「旅途咭」,取咭 之後將空隙靠攏,接連兩端,再次成為沒 有中斷的人生旅途。

如果玩家選擇移動守衞,先決條件是他的棋子必須與 守衞同處一格,方可移動;移動方向可以前進或後退 一格。 按照官方的遊戲玩法,全部棋子抵達終點後,遊戲宣 布結束,各人總計手上得分,多者為勝。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3


理財解讀 剛才完成的一局遊戲,實際上只是這次「遊戲學理財」的準備工作,真正的遊戲現 在才開始。阿哲宣布各人保留剛才所得分數,重新開始遊戲,累計兩局得分最高的 人,便是真正的勝利者。 由於朋友在首局中誤取甚多減分咭,也沒有幸運的四葉草扭轉劣勢,得分最低的他, 對此安排略有異議,於是阿哲嘗試覆述我的解說:「人生可以簡單分成三個階段: 過去、現在、將來。」 「過去的事情,塵埃落定,無從改變。我們利用這個特別的遊戲玩法,希望孩子可 以從中明白,真正的人生起跑線,就是各有不同。我們現在的分數各有高低不同, 正如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家境有別,貧富之間的差距,確實會為富裕的人帶來先天的 優勢,現實就是如此,與公平無關。」 「將來的事物,未有定數,無法預計。一個人能否成功,有時真的需要幸運之神給 予一點眷顧,就如我們在遊戲內苦心策劃,關鍵時刻還得依賴運氣擲出想要的點數。 因此我們也要教導孩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個道理,付出努力之後過分擔憂成果, 於事無補。」 「既然過去的未能改變、將來的無法控制,剩下唯一可以掌握的事情,就只有現在。 與其抱怨過去、擔憂明天,倒不如把心思用於現在,仔細籌劃即將面對的這一局遊 戲,小心決定如何走好眼前每一步。」好友聽畢小孩子說的大道理,忍俊不禁,面 上重現久違的歡愉,笑說這個新的遊戲玩法應該稱為《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說書人 阿哲爸爸 會計師,深信學習理財,應該從小開始, 提倡「遊戲學理財」。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字數不限。 來稿一經刊登,本報將付上豐厚酬金。 稿件請投至 info@readmonthly.com。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閱刊》公開派發地點 書店 三聯書店(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 序言書室 博學軒 春藤書坊 博雅小書店 樂文書店(旺角及銅鑼灣) 開益書店(旺角及銅鑼灣) 綠野仙縱書店(旺角及銅鑼灣) 天地圖書(灣仔) 森記書局 上海印書館 國風堂 天窗出版社 田園書屋 城邦書店 人民公社 書得起 讀書好棧 精神書局(北角及西環) 實現會社

陳湘記書局(旺角及灣仔) 尚書房 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Cafe Roundavy's Kitchen 青木咖啡店 Think TC2 cafe & workshop

大專院校 嶺南大學 珠海學院(會計及銀行學系) 專業教育學院(HKIVE) (摩利臣山、觀塘)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東華學院

中學 聖嘉勒女書院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佛教大雄中學 香港培道中學 寧波第二中學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聖若瑟英文中學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幼稚園 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 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 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 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 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商場及酒店 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 新鴻基中心 新世紀廣場 創紀之城 5 期

新都會廣場 九龍貿易中心 環球貿易廣場 帝京酒店 帝都酒店

其他 Noah's Ark 教協(旺角服務中心) 仁愛堂 伯樂音樂學院 S Fashion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聯保醫務所(尖沙嘴、 中環、浸會大學) 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 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 維健醫務有限公司(尖沙嘴) 東安健社區圖書館 離島婦聯

閱刊 Read Monthly • AUG 2014

3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