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真《李後主和他的時代: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Li Hou-chu and His Time) -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Page 1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南唐藝術與歷史論文集 作 者 陳葆真 執行編輯 黃文玲 美術編輯 黃昶憲 鄭雅華 出 版 者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發 行 人 龐慎予 社 長 陳啟德 副總編輯 黃文玲 業 務 洪加霖 會計行政 李富玲 登 記 證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業字第4666號 地 址 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34號9樓 電 話 (02)2701-2775(代表號) 傳 真 (02)2701-2252 石頭書屋 www.rock-publishing.com.tw 郵政劃撥 1437912-5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製版 鴻柏印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年10月 初版 2009年 4月 再版 定 價 新台幣560元 ISBN 978-957-9089-98-2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Copyright © 2007 by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9F., No. 34, Section 2, Dunhua S. Rd., Da-an District, Taipei 106, Taiwan Tel 886-2-27012775 Fax 886-2-27012252 Printed in Taiwan (徵引書目整理:黃文玲)


目次

7

圖版目錄

11

自序

15

第一章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47

第二章 南唐中主的政績與文化建設

111

第三章

第一節

藝術帝王李後主(一) 131

第三章

第二節

藝術帝王李後主(二) 171

第三章

第三節

藝術帝王李後主(三)


247

第四章 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

279

第五章 南唐繪畫的特色與相關問題的探討

367

第六章 從南唐到北宋—期間江南和四川地區繪畫勢力的發展

427

徵引書目


7

圖版目錄

第一章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1-1

南唐疆域圖

16

1-2

南唐江寧府城圖

18

1-3

南唐二陵全景圖

33

1-3- 1

欽陵(李●陵)

33

1-3- 2

順陵(李璟陵)

33

「建業文房之印」

37

1-4 1-5 1-6

南唐邵周和王(邵顏)重裝題記 「內殿(?)圖書」印記

38 39

第二章 南唐中主的政績與文化建設 2-1

無名氏,南唐烈祖欽陵(永陵)出土玉哀冊,局部。

49

2-2

傳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53

2-3

傳周文矩,《重屏會棋圖》,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53

2-4

南唐貨幣:永通泉貨、唐國通寶、大唐通寶、開元通寶。

70

2-5

無名氏,《南唐耿先生煉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82

2-6

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98

2-7

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99

第三章第一節 藝術帝王李後主(一) 3-1

無名氏,《李後主半身像》,台北故宮博物院。

117

3-2

無名氏,《李後主半身像》,石刻本。

117


8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第三章第三節 藝術帝王李後主(三) 3-3

傳李後主,「韓幹畫照夜白」。

176

3-4

傳李後主,《西方詩》。

176

3-5

傳李後主,「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

177

3-6

傳李後主,「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

177

3-7

傳李後主題韓幹《照夜白》與柳公權書《金剛經》筆法對照。

178

3-8

柳公權,《金剛經》,824年,局部,巴黎國立圖書館。

179

3-9

傳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局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94

3-10

傳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194

3-11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95

3-12

李公麟,《孝經圖》,局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195

3-13

傳韓滉,《文會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196

3-14

傳歸真,《畫虎》,台北故宮博物院。

197

3-15

南唐陶俑線描圖。

218

3-16

無名氏,《仕女圖》,八世紀,阿思塔那出土。

220

3-17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

221

3-18

李孝美,《墨譜法式》(1095序)。

224

3-19

蔡襄,《尺牘》,1063年,台北故宮博物院。

234

3-20

雲龍紋紅絲硯,宋代,私人收藏。

236

3-21

南唐官硯,龍尾黑石,歐陽修題記(1051); 翁方綱題記(1793)。

240-1

第四章 南唐三主與佛教信仰 4-1

棲霞寺舍利塔。

258

4-2

降魔(釋迦八相之一),南唐,石刻。

258

4-3

力士立像,南唐,石刻。

259

4-4

力士立像,隋。

259


圖版目錄

4-5

賓陽洞院南端窟門,唐。

259

4-6

傳馬遠,《清涼法眼圖像》,南宋,京都天龍寺。

266

第五章 南唐繪畫的特色與相關問題的探討 5-1

傳周文矩,《宮中圖》,局部,約十二至十三世紀摹本,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284

5-2

傳周昉,《揮扇仕女》,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285

5-3

傳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286

5-4

傳韓滉,《文苑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287

5-5

傳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局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287

5-6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日本私人收藏。

289

5-7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

291

5-8

無名氏,《仕女》,924年,王處直墓壁畫,河北曲陽。

292

5-9

無名氏,《引路菩薩》,局部,約九世紀,大英博物館。

293

5-10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

293

5-11

無名氏,《寄錦圖》,局部,約923年,寧夏赤峰寶山一號墓 遼墓壁畫。

5-12

無名氏,《誦經圖》,局部,約923年,寧夏赤峰寶山一號墓 遼墓壁畫。

5-13

295

295

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約十一至十二世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301-3

5-14

唐寅,《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重慶市博物館。

304

5-15

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305

5-16

傳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約十一至十二世紀, 北京故宮博物院。

5-17

307

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後周武帝像〉,約七世紀, 波士頓美術館。

309

5-18

傳閻立本,《步輦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309

5-19

唐寅,《陶穀贈詞》,台北故宮博物院。

314

9


10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5-20

王齊翰,《勘書圖》,局部,十世紀,南京大學。

316

5-21

無名氏,《山水》,唐,唐墓壁畫,陜西富平縣。

317

5-22

無名氏,《山水屏風》,924年,王處直墓壁畫,河北曲陽。

318

5-23

衛賢,《高士圖》,十世紀,北京故宮博物院。

320

5-24

趙幹,《江行初雪圖》,局部,十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5-25

無名氏,《深山棋會圖》,約960-980年,遼寧省博物館。

326

5-26

黃居寀,《山鷓棘雀圖》,十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327

5-27

趙幹,《江行初雪圖》,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

328

5-28

無名氏,《山水》,約八世紀,172窟壁畫,敦煌。

329

5-29

傳董源,《溪岸圖》,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330

5-30

傳董源,《寒林重汀圖》,日本兵庫縣,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334

5-31

傳董源,《瀟湘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335

5-32

傳董源,《寒林重汀圖》與趙幹,《江行初雪圖》局部比較。

338

5-33

傳巨然,《層岩叢樹圖》,五代,台北故宮博物院。

341

5-34

傳巨然,《蕭翼賺蘭亭圖》,五代,台北故宮博物院。

342

5-35

傳巨然,《秋山問道圖》,五代,台北故宮博物院。

343

5-36

傳巨然,《溪山蘭若圖》,五代,克利夫蘭美術館。

343

5-37

無名氏,《花鳥屏風畫》,唐,唐墓壁畫,新疆,阿思塔那。

346

5-38

無名氏,《花鳥屏風》,924年,王處直墓壁畫,河北曲陽。

347

5-39

無名氏,《竹兔圖》,約960-980年,遼寧省博物館。

348

5-40

黃筌,《寫生珍禽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349

5-41

傳徐熙,《雪竹圖》,局部,上海博物館。

350

5-42

傳徐熙,《花鳥》,台北故宮博物院。

353

5-43

傳趙昌,《歲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354

5-44

傳李迪,《花鳥》,台北故宮博物院。

353

5-45

無名氏,《丹楓呦鹿》,十世紀,台北故宮博物院。

355

5-46

無名氏,《觀音像》,唐代,莫高窟57窟壁畫,敦煌。

358

322-5


第一章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16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1-1 南唐疆域圖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一、 南唐簡史——由盛而衰的國勢 南唐自烈祖李 (888-943)於後晉天福二年(937)代吳(902937)自立,到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十一月亡國,其間共經三主: 烈祖(937-943),中主(943-961),和後主(961-975),享國三十九 年。相較於兵火連年的北方中原,南唐偏安江左,得天獨厚。烈祖建 國之初,以金陵(今南京)為國都,廣陵(今揚州)為東都,領土包 括了江北十四州和江南十五州,共得二十九州。所轄領域主要為今日 的江蘇、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富庶之區(圖1-1)。1 江北十四州,主要 是以廣陵為中心的蘇淮地區。廣陵自隋煬帝(569-618)開鑿運河,聯 絡南北交通後,歷經唐代(618-906)的經營,已經發展成為長江以北 最重要的商業及軍事重鎮,控扼運河糧運及南北交通的樞紐;而沿海 地區又富有漁、鹽之利,尤其是鹽產,更為當時主要的民生必需品。 至於江南十五州,主要是以都城金陵為中心的江蘇、安徽、和江西地 區。這些地區位居長江下游,土壤肥沃,為漁米之鄉,因此,民生富 裕,文風鼎盛。金陵為六朝故都,天然形勢壯麗雄奇,人文薈萃,史 蹟更是豐富。烈祖在此建都,金陵便成為南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中心(圖1-2)。 2 烈祖年號昇元,在位七年。當他壯年(943,56歲) 而薨之時,南唐可稱是當時全中國最安定而富庶的地方。3 它的國力充 沛,府庫充實。烈祖臨終時,勸誡中主:「德昌宮儲戎器金帛七百

1. 有關南唐疆域的變化,參見馬令,《南唐書》,卷30,頁112-114,〈建國譜〉。又,周在浚, 《南唐書注》,冊4,附錄,頁16b-18b中列出南唐版圖為:江北十四州,包括揚、海、楚、 泗、泰、濠、滁、壽、和、廬、光、舒、黃、蘄;江南二十一州,包括昇、潤、常、歙、 宣、鄂、池、江、饒、信、洪、筠、撫、袁、吉、虔、建、劍、漳、泉、汀等,共三十五 州。後來漳、泉二州又失去,餘三十三州。又,參見鄒勁風,《南唐歷史與文化》,圖1。相 關地圖見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冊5,頁90。 2. 關於南唐時的金陵,參見鄒勁風,〈南唐國都金陵〉 。 3. 南唐地區在唐天寶(742-755)到北宋(960-1127)初年間,雖歷戰亂,但人口戶數仍由一百 三十八萬(佔當時全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增到一百七十萬(佔當時全國人口的四分之 一) 。見任爽,《南唐史》 ,頁62。

17


18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1-2 南唐江寧府城圖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萬,汝守成業,宜善交鄰國,以保社稷……。」4 當時他心中所唯一掛 慮的是來自北方的威脅,因此又警告中主說:「北方有事,不可忽 也。」5 中主(李璟,916-961)年號有保大、中興、交泰,後來奉後周 (951-960)、宋(960-1279)正朔,在位共十九年(943-961)。6 他曾經 野心勃勃,一度向南北伸張勢力,有一統中國之志。在南進方面,他 曾於即位後第三年(保大三年,945)派馮延魯和陳覺(958卒)率軍 攻下閩國(909-44)所屬的福建建州,迫降汀州、劍州、漳州、泉州 和福州。7 但後來由於吳越(907-978)派軍助閩,南唐軍大潰,不得 已才撤軍並棄守福、漳、泉三州,但烈祖遺留下來的財富也因此而消 耗殆盡。8 而中主仍野心不減,保大十九年(951),再西向滅楚(927951),得到勝利,先得十州,後又失去。9 總計中主時期南唐國土最廣 時共有三十五州。在面對中原方面,中主曾一度想結盟契丹,入主中 原,但因契丹不肯而作罷。10 然而,他在北進的工作上,卻遭遇到很 大的挫折。從保大十二年(後周顯德元年,954)到交泰元年(後周 顯德五年,958)的四年之間,他幾度與後周交兵,結果慘敗。為 此,他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僅割讓所有江北十四州的領土給後周,

4. 陸游,《南唐書》 ,卷1,烈祖本傳,頁8;又同樣資料見於龍

,《江南野史》 ,頁73。

5. 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4。類似用語又見於無名氏,《釣磯立談》,頁53。雖有學者疑 《釣磯立談》一書為南唐隱士史虛白(894-961)所作,但無直接證據,本文仍作無名氏。 6. 保大共十五年(943-957);中興和交泰元年為958;奉周年號:顯德五年∼六年(958959);奉宋年號:建隆元年∼二年(960-961)。 7.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85,後晉齊王開運二年(945)事,頁9296-9297。並參 見馬令,《南唐書》 ,〈建國譜〉。 8.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 ,卷286,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事,頁9349-9350。 9.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90,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事,頁9467-9472。又參 見馬令,《南唐書》 ,〈建國譜〉。 10.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86,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事,頁9338;又見同 書,卷292,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事,頁9532;卷293,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事, 頁9541、9562。

19


20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入貢稱臣,並且去國號,改稱國主,奉周正朔。11 北宋建國後第二年 (961),中主更害怕北兵渡江來犯,於是遷都到洪州(南昌),但不久 便悒鬱而卒。 後主(李煜,937-978)即位金陵,奉宋正朔,沒有年號,在位共 十五年(961-975)。這時的南唐,自從失去了原有國土的一半後,經 濟實力大受打擊,連民生必需品的鹽,也因失去江北諸州,而得依靠 北方的後周和宋朝,年年限制性的供給三十萬噸,以維持生活所需。 又由於長年對後周和宋朝納貢,致使國庫匱乏。12 原來使用的銅錢大 量流失,無力再鑄,只好兩度改鑄鐵錢,幣值因而大貶。13 經濟凋敝 的結果,朝廷只好加重稅捐,所謂「民間鵝生雙子,柳條結絮皆稅 之」。此時江南的重稅,比起它的前身吳國統治時,加重了好幾倍。14 於是,原本富庶的漁米之鄉,在偶而欠收的年歲中,竟然也會因積糧 不足而導致大飢荒,甚至要靠北方敵對的宋朝來救濟。 15 更可悲的 是,連戰鬥用的馬匹,也得靠敵對的宋朝賜予。16 南唐的國防戰備, 除了水軍之外,根本無法與宋人對抗。從烈祖建國到後主在位,短短 的三十多年之間,南唐國勢的由盛而衰,變化之大,實在令人惋歎! 後主在位的十五年中,完全採取忍辱求生的態度來侍候北方的宋 朝,比如去國號,向宋稱臣,奉宋年號,降官爵、制度,以地方政權 自居,經常派諸王重臣入貢、朝賀、請安等等。他對於宋朝的反應更 是戰戰兢兢,惟恐得罪。最明顯的是,每逢宋使要到金陵前,後主便

11.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92,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卷294,顯德五年(958) 事,頁9534-9583。 12. 南唐缺鹽事,參見馬令,《南唐書》,卷4,〈嗣主書〉,頁20;陸游,《南唐書》,卷2,頁 13-14。又,參見竺沙雅章,《獨裁君主の登場─宋の太祖と太宗》,頁121。南唐入貢後周 及北宋事例,見無名氏,《南唐史》 ,〈兩朝事大〉條,頁111-135。 13. 陸游,《南唐書》,卷3,〈後主本紀〉,頁16;又參見畢沅,《新校續資治通鑑》,卷3,宋 乾德元年(963) ,頁76。 14. 見曾敏行,《獨醒雜志》 ,卷1,頁527。 15. 見畢沅,《新校續資治通鑑》 ,卷5,乾德五年(967)事,頁112。 16. 見曾敏行,《獨醒雜志》 ,頁529-530。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下令取下宮殿屋頂上的鴟吻,不敢顯示廟堂的尊嚴,而他自己也換下 帝服,改穿紫袍迎接,宋使離去後,才敢復原。17 但這些謹言慎行都 不足以息事寧人,更不足以按捺宋太祖統一中國的雄心。宋開寶七年 (974),太祖命後主到汴京參與祭天的柴燎之禮。後主知道如果前去 便會被扣押,因此,稱病不奉詔。18 這給了宋朝出兵懲罰的藉口。同 年九月,太祖派大將曹彬(931-999)和潘美(925-991)率水軍下長 江直逼金陵,同時又邀位於江浙的吳越出兵夾擊南唐。後主二度派徐 鉉(917-992)入汴求太祖緩兵。 19 徐鉉力辯南唐事宋殷懃,毫無過 失。但宋太祖(927-976)乾脆回答:「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 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20 表示無理可喻,志在必 得的決心。開寶八年(975)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終被攻陷,後主 自殺未遂,出城降宋,南唐亡。開寶九年(976)正月,後主與后 妃、宗室及降臣共四十五人抵汴京,太祖封為違命侯,授左千牛衛上 將軍。21 同年十月,太祖駕崩,太宗(939-997)即位,十二月即改年 號為太平興國(976-983)元年,改封後主為隴西公。太平興國三年 (978)七月七日,太宗遣人祝賀後主四十二歲生日,賜酒。次日,後 主薨,葬之於洛陽北邙山,並追封為吳王。南唐舊臣徐鉉奉太宗之命 為後主寫了墓誌銘。22 南唐雖因武力不敵而亡於宋兵之手,南唐舊臣也隨之仕宋;但是

17. 參見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7;馬令,《南唐書》,卷5,頁22;陸游,《南唐書》,卷 3,頁16-17。 18. 同上註。 19. 見馬令,《南唐書》 ,卷23,頁95。 20. 太祖回徐鉉的這段話,不見於馬令,《南唐書》,而見於王稱,《東都事略》,冊1,卷23, 李煜傳,頁402。 21. 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8;龍 ,《江南野史》,卷3,頁84;馬令,《南唐書》,卷3, 頁26;陸游,《南唐書》 ,卷3,頁18;王稱,《東都事略》 ,冊1,卷23,頁403。 22. 世傳後主之死是因太宗毒殺之故,參見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頁83-86。但任爽辯其不 可信,詳見其《南唐史》,頁301-305。至於後主墓誌銘,見徐鉉,《騎省集》,卷29,〈大 宋左千牛衛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誌銘并序〉 ,頁221-223。

21


22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他們對於故國之亡,只是歸於天命氣數,對於後主之失國,毫無怨懟 之詞。當後主死訊傳到金陵之時,百姓痛哭,並為他設奠遙祭,尊為 仁主。這可見民心之所向,更可看出南唐三主勤政愛民的治績。23 南唐國祚雖然只有三十九年,然而文化建設之盛凌駕於各國之 上,其中包括:貢舉、書院、和人才的延攬,這是史家一致公認的。 先以貢舉為例:當代史家陳彭年(961-1017)明白指出: 烈祖初立,庶事草創,未有貢舉。至元宗始議興置。時韓熙載 (902-970)、徐鉉兄弟為當代文宗,繼以潘佑(938-973)、張洎 (933-996)以才名顯。後主尤好儒學,故江左三十年文物有貞元 (785-804)、元和(806-819)之風。24

其次再看學校的設立,據馬令: 南唐跨有江淮,鳩集故典,特置學官,濱秦淮開國子監。後有廬 山國學,其徒不下數百。所統州縣往往有學…25

南唐「國子監」地址約在南京城南區夫子廟一帶。26 至於南唐的 「廬山國學」便是後來宋代的「白麓洞書院」。根據畢沅(1730-1797) 的記載: 白鹿洞在廬山之陽,常聚生徒數百人,江南李後主時,割善田數 十,歲取其租廩給之。選太學通經者,授以他官,俾領洞事,日

23. 參見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8-129;馬令,《南唐書》,卷5,頁26;陸游,《南唐 書》 ,卷3,頁18。 24.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7。 25. 馬令,《南唐書》 ,卷23,朱弼傳,頁91。 26. 參見鄒勁風,《南唐歷史與文化》 ,圖2;又見其《南唐國史》 ,頁177。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與諸生講誦。……27

根據文獻記載,當時隱居在廬山一帶的儒者很多,包括劉洞、江 為、陳貺、史虛白、伍喬、許堅、毛炳、和鄭元素等人,而白麓洞便 成為學者活動的中心。28 因此,後主更特別撥調官田租稅以充當書院 的經費。29 當時南唐朝中,不但包括江南本地的文臣,而且也有中原來奔的 儒臣,其中最有名的是韓熙載。30 這些文人的南奔,主要是要逃避北 方連年的戰亂,到富庶安定的南方,尋求一展長才的機會。南北人才 的薈萃,更推動了南唐文化活動,致使南唐文風鼎盛一時,連契丹和 高麗等外族都慕名來貢,把它當作是大唐帝國文化的沿續。這種情形 馬令在他的《南唐書》〈儒者傳〉序言中說得很清楚: ……五代之亂也,禮樂崩壞,文獻俱亡,而儒衣書服,盛於南 唐,豈斯文之未喪,而天將有所寓歟?!不然則聖王之大典掃地 盡矣。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見於載籍,燦然可觀。如韓 熙載之不羈,江文蔚(901-952)之高才,徐鍇(920-974)之典 贍,高越(901-962)之華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價於一時, 而徐鉉、湯悅、張洎之徒,又足以爭名於天下。其餘落落不可勝 數。故曰:江左三十年間文物,有元和之風,豈虛言乎?!31

而元代(1260-1368)學者趙世延在為陸游(1125-1210)的《南

27. 畢沅,《新校續資治通鑑》 ,卷9,太平興國五年(980)事,頁250。 28. 參見馬令,《南唐書》 ,卷13-15,儒者傳及隱者傳,頁56-66。 29. 關於南唐的學校和貢舉,參見無名氏,《南唐史》中的專論,頁181-196。 30. 韓熙載傳記資料,參見徐鉉,〈唐故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昌黎韓公墓誌銘〉;馬令, 《南唐書》 ,卷13,頁56-57;陸游,《南唐書》 ,卷9,頁55-57。 31. 馬令,《南唐書》,卷13,儒者傳序言,頁56。又,《釣磯立談》頁57中也有類似記載: 「當是時,天下瓜裂,中國衣冠多依齊台,以故江南稱為文物最盛處 ……。」

23


24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唐書》刊行序言中也明白指出: ……(南唐)雖為國褊小,觀其文物,當時諸國莫與之並。其賢 才碩輔固不逮蜀漢武侯(諸葛亮,181-234),而張延翰(917969)、劉仁瞻(891-948)、潘佑、韓熙載、孫忌、徐鍇之徒,文 武才業,忠節聲華,炳耀一時,有不可揜矧。其間政化得失,興 衰治亂之蹟,有可為世鑒戒者,尤不可泯也。竊謂唐末契丹雄 盛,虎視中原,晉漢之君,以臣子事之惟謹,顧乃獨拳拳於江淮 小國,聘使不絕,嘗獻橐駝,拜羊馬千計。高麗亦歲貢方物,意 者久服唐之恩信,尊唐餘風,以唐為猶未亡也耶?!32

這些文化上的成就,實應歸功於南唐三主本身的文藝修養,以及 他們對文化建設的重視。以下,個人將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分別探 討烈祖、中主、和後主三人的個性,文藝修養,和在他們的領導下, 南唐文藝發展的情形。本篇先論烈祖。

二、 烈祖的個性特色 烈祖李 ,他的原名、姓氏、家世和籍貫有許多說法,但都無法 考定。其中一種說他原為徐州李榮之孫,父李志早卒。33 唐昭宗乾寧 二年(895),李 八歲,當時以揚州為據點的楊行密(852-905)攻下

32. 趙世延,〈南唐書序〉 ,見陸游,《南唐書》 ,頁1。 33. 關於烈祖的出身,有三種說法:一般都說他是徐州(江蘇彭城)人,如鄭文寶,龍 ,馬 令,陸游,司馬光等人,見前揭書。但另一說,以為他是湖州(浙江吳興)人,本姓潘,見 《吳越備史》;又有後人懷疑他本不姓李,是為冒唐朝王室之後才冒姓李等等。詳見夏承 燾,《南唐二主年譜》,頁1-2。再一說,認為他是海州(江蘇東海)人,見薛居正,《舊五 代史》及王欽若等之《冊府元龜》等書。有關烈祖之身世考證,詳見諸葛計,《南唐先主李 年譜》,頁7-12。又,見任爽,《南唐史》,頁3-12。本文在此暫且延用鄭文寶,《江表 志》,卷1,頁132所記。此說在北宋中期仍然流傳,參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9,李先 主傳,頁1a-b。又見馬令,《南唐書》 ,卷30,〈世裔譜〉 ,頁115。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濠州,見烈祖相貌不凡,取以為養子,但為行密長子楊渥(886-908) 所不容,因此,改由行密部將徐溫(-927)收養,改名為徐知誥。但 又有一說以為:「(烈祖)孤,有姨出家為尼,出入徐溫宅,與溫妻 李氏同姓,帝亦隨姨往來。溫妻以其同宗,憐其明慧,收為養子。」34 唐昭宗天復二年(902),楊行密自立為王,建都廣陵,國號吳, 後來傳位給他的三個兒子:楊渥(905-908在位)、楊隆演(897生, 908-920在位)、及楊溥(900生,920-937在位)。徐溫為重將,出鎮金 陵。徐知誥長大後,「身長七尺,廣顙隆準,精彩鑠人」,而且「姿 貌瑰特,目瞬如電,語音厚重,望之懾人,與語可愛」,35 又以才幹和 謀略都超越徐溫諸子,而受重用:先授命守潤州(909),後轉鎮廣陵 (918),楊隆演時拜左僕射(919),楊溥時,又拜為侍中(926)。而 當徐溫過世後,他的地位更為重要,實掌吳國大權。又因為他的次子 景遷為吳王女婿,而女兒則嫁給吳王之子楊璉為妻(937),這樣與王 室聯姻的結果,更鞏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後晉天福二年(937)他終 於代吳王自立,建都金陵,國號「大齊」,尊養父徐溫為義祖,遷吳 王楊溥為讓皇。次年(938),他宣佈恢復本姓「李」,名「

」,國號

「唐」,並將他的譜系追溯到唐朝玄宗(685-762)時信安王李禕的祖父 吳王之後。36 這些措施,表明了他以承繼唐朝政權為職志的雄心。 一個人的成敗和命運,與他的個性息息相關。以個人的觀察,烈 祖個性的特色,可歸納為三點:長於謀略、節儉勤政、愛好文藝。因 為這些特點,使他崛起於亂世,代吳自立,建立南唐,將它建構為當

34. 這兩種說法分別見於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60,頁8467;和鄭文寶,《江表 志》 ,卷1,頁132。 35. 前者見馬令,《南唐書》,卷1,頁6;陸游,《南唐書》,卷1,頁4;後者見龍 ,《江南野 史》 ,卷1,頁70及73。 36. 關於烈祖發展的這段歷史參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60,頁8467至卷282,頁 9199。景遷為吳王婿,事見馬令,《南唐書》,卷7,頁33,又見陸游,《南唐書》,列傳卷 13,頁74。又,關於烈祖復姓「李」,改國號「唐」之事,近代學者根據1952年揚州附近出 土〈南唐姚嗣駢墓志〉內文考訂,而主張是昇元二年(938)之事,詳見註50。

25


26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時中國最為富庶與繁榮的地區之一。 37 而勤於治國和崇尚文儒的結 果,吸引了大批文士群集,使南唐文藝發展為各國之冠。以下,個人 將舉相關史實來說明這個論點。

1. 烈祖的長於謀略 由於烈祖的長於謀略,才能在亂離的際遇中,脫穎而出,成就大 業。他本是個八歲失怙的棄兒,在兵馬倥傯之中,輾轉被人收養。在 養家兄弟的嫉妒裡,任勞任怨,力爭上游,發展才幹,獲得重用,終 而代吳自立。他的個性具有多面性,既富於情感,同時又重於理智。 首先我們可以從他對養父徐溫的孝行裡,看到他個性中溫婉淳厚的一 面。根據陳彭年的《江南別錄》: 烈祖奉義祖以孝聞。嘗從義祖征伐,有不如意,杖而逐之。及 歸,拜迎門外。義祖驚曰:「爾在此邪?」烈祖泣曰:「為人子 者,舍父母何適?父怒而歸,母子之常也。」義祖由是益憐惜。38

而北宋龍 的《江南野史》,更歷歷如繪地描述了烈祖對義祖的 孝行: 先主雖少,而天性潁悟,夙敦子道。朝夕起居,溫清左右,承顏 侍膳。……。及遇溫戚屬,皆能俯躬迎奉。溫婦見之而頗鍾愛, 撫養無異……知誥既長,溫為娶,其婦亦能奉蘋藻,致柔順之 美。溫嘗臥疾,唯先主躬侍左右。至於糞溺皆親執器,動至連 月。踰時扶掖出入,或通霄達曙,曾不解帶。或夜聞謦欬聲,乃 率婦同往者數四。……溫見其篤於孝養,而復能幹家,知非常

37. 關於烈祖的各種施政措施,參見任爽,《南唐史》 ,頁39-72。 38.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3。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品,而諸子難及……溫凡出征討,而疑其帳下,故先主常得奉 侍,遂習熟武事,因能騎射,起家為偏將……39

由以上諸例,可以得知烈祖在徐家成長的過程,以及由於他的孝行, 而得到徐溫全力的信賴和培植。 另外,則是他剛烈的一面。鄭文寶在《江表志》中,一再提到 「烈祖性多嚴忌」。當他對下屬不信任時,也會用嚴刑:「以竹籠乘 之,沉於江口。」而當他震怒時,更是雷霆萬鈞,無人敢犯:「烈祖 矜嚴峻整,有難犯之色。常怒作數聲,金鋪振動……。」40 晚年他又 因服食金石丹藥,而助長這種急躁剛烈的脾氣,最後終於因此而暴 斃。 41 烈祖雖因長期歷經艱困環境的磨鍊,而形成暴躁的個性,但 是,他總是極力以理性予以克制,因此,仍是一個明君。司馬光對於 他的一些善政仍是相當肯定的: 自烈祖相吳,禁壓良為賤,令買奴婢者,通官作券。42

唐主自為吳相,興利除害,變更舊法甚多。及即位,命法官及尚 書刪定為《昇元條》三十卷。43

唐主嘗夢吞靈丹,旦而方士史守沖獻丹方,以為神而餌之,浸成 躁急,左右諫,不聽……群臣奏事,往往暴怒,然或有正色論辯 中理者,亦斂容慰謝而從之。44

39. 龍 ,《江南野史》 ,卷1,頁70-71。 40. 見鄭文寶,《江表志》 ,卷1,頁134。 41. 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4;鄭文寶,《江表志》,卷2,頁134;又見司馬光,《新校資 治通鑑注》 ,卷283,頁9245。 42. 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 ,卷283,頁9246。 43. 同上註,頁9240。 44. 同上註,頁9244。關於史守沖傳,見陸游,《南唐書》,列傳14,頁80。

27


28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烈祖長於謀略也見於史書所載。鄭文寶(953-1013)的《江表志》 說:「帝沉幾遠略,莫知其際。」45 這種個性原是他從小為了應付徐 家諸子對他的欺凌,而漸漸發展出來的本事。徐家諸子中以三郎徐知 訓對他最為惡劣。據陳彭年的《江南別錄》: 義祖以己子既弗克負荷,用烈祖猶愈於他人。因留輔政。先是, 知訓待烈祖甚悖,每呼為乞子。與諸弟夜飲,遣召烈祖。烈祖不 至,知訓怒曰:『不喫酒,喫劍乎?』餘皆類此……46

對於知訓的欺侮,烈祖始終忍耐,不與他正面衝突,但求伺機報 復。只可惜知訓先他而死。 47後來當徐溫過世,他武功日盛,執吳國 大權時,便回過頭來,想法酖殺徐家另一個兄弟徐知詢,手法相當狠 毒。48 烈祖的長於謀略,使他從一個失怙的孤兒,崛起於兵火之間,成 為南唐的開國君主,可算是亂世英雄。以下,個人根據《資治通鑑》 所載,集成他的生平大事記,以見他的創業經過: 南唐烈祖大事年表 (據《新校資治通鑑注》,冊14、15,卷260-283,頁8467-9256) 895 唐昭宗乾寧二年

烈祖時年八歲。淮南節度史楊行密攻濠州, 得之為養子。後轉由徐溫收養,改名為徐知 誥。(冊14,卷260,頁8467。)有關知誥 八歲至二十二歲(895-909)之間,隨徐溫

45. 鄭文寶,《江表志》 ,卷1,頁132。 46.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3。 47. 同上註。 48. 參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 ,卷276,頁9036。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轉戰征伐事,見卷260-267,頁8476-7; 8484;8485-6;8492;8502;8509-11; 8520-22;8543;8557;8573。 902 唐昭宗天復二年

唐封楊行密為吳王(902-905),都廣陵(卷 265,頁8573)。

905 唐哀帝天祐二年

楊行密薨,子楊渥繼位(卷265,頁8652)。

908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

楊渥卒,弟隆演繼位(卷266,頁8698)。

909 後梁太祖開平三年

徐溫治金陵,徐知誥治潤州(卷267,頁 8708)。

918 後梁末帝貞明四年

知誥至廣陵,平朱瑾之亂,代知訓執吳大 政,士民歸心(卷270,頁8831)。

919 後梁末帝貞明五年

楊隆演卒,行密幼子溥即吳國王位。知誥為 左僕射。徐溫為大丞相(卷270,頁884344)。

920 後梁末帝貞明六年

1 徐溫父子專政(冊15,卷271,頁8855)。 ○ 2 吳修金陵城(卷271,頁8860)。 ○

926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1 徐知誥為侍中(卷274,頁8971)。 ○ 2 後唐青州專使北海韓叔嗣之子韓熙載奔吳 ○ (卷274,頁8992)。

927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

1 吳大丞相徐溫卒,贈齊王(卷276,頁 ○

29


30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9010)。 2 徐知誥為都督中外諸軍,實掌吳國大權 ○ (卷276,頁9011)。 929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

徐知誥專權,欲酖知詢,未果(卷276,頁 9036)。

931 後唐明宗長興二年

徐知誥治金陵(卷277,頁9062-63)。

932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

徐知誥擴建金陵城周圍二十里,將以貽子孫 (卷278,頁9076)。

933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

吳宋齊丘勸徐知誥徙吳王都金陵。知誥乃營 造金陵(卷278,頁9082)。

934 後唐濮王清泰元年

1 ○正月,徐知誥治私第於金陵(卷278,頁 9100)。 2 知誥思自立為王(頁9103)。 ○ 3 二月,吳王詔知誥還府舍(頁9103)。 ○ ○ 4 甲申,乙酉,金陵二度大火,知誥疑有 變,勒兵自衛(頁9104)。 ○ 5 徐知詢卒。徐知誥將受禪(頁9121)。

936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

1 ○正月,徐知誥始建大元帥府,以幕職分判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鹽鐵司 (卷280,頁9138)。 2 高從誨遣使奉牋於徐知誥,勸即帝位(卷 ○ 280,頁9141)。 ○ 3 十一月,吳王詔齊王徐知誥置百官,以金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陵府為西都(卷280,頁9153)。 937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 (南唐昇元元年)

1 ○吳太子楊璉納齊王知誥女為妃。 2 徐知誥始建太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 ○ (卷281,頁9169)。 ○ 3 徐知誥更名誥,示不與徐氏兄弟同(卷 281,頁9172)。 ○ 4 五月,徐誥用宋齊丘策,欲結契丹以取中 國。契丹亦遣使報之(卷281,頁9173)。 ○ 5 吳同平章事王令謀到金陵,勸徐誥受禪, 誥讓不受(卷281,頁9180)。 ○ 6 七月,吳王楊溥命江夏王楊璘奉璽綬、禪 位于齊王徐誥(卷281,頁9181)。 ○ 7 十月,齊王徐誥即皇帝位于金陵,改元昇 元,國號唐。 49 宮室、乘輿、服御皆如 故。宗廟、正朔、徽章、服色悉從吳制。 以金陵為國都,廣陵為東都(卷281,頁 9182)。

938 後晉高祖天福三年 (南唐昇元二年)

1 七月,唐太府卿趙可封請唐主復姓李,立 ○ 唐宗廟(卷281,頁9190)。50 2 十月,吳讓皇楊溥薨(卷281,頁9195)。 ○

49. 諸葛計辯此時國號為「大齊」,次年(938)才改為「唐」,見其《南唐先主李 年譜》,頁 91、102、113。任爽亦同此說,見其《南唐史》 ,頁37。 50. 1952年,江蘇揚州西郊(今邗江縣蔣王鄉十三里廟)出土〈南唐姚嗣駢墓志〉,其中言「(昇 元)二年(938),上以運復宗枝,禮成郊祀」一句。學者乃依此而認為徐誥之復姓李,改國 號為「唐」,乃昇元二年之事,並辯稱《通鑑》所記謂徐誥於昇元元年改國號「唐」,而三年 才復姓李之事有誤,且指出《十國春秋》所記徐誥於昇元三年才復姓李並改國號為唐,亦不 確。詳見李之龍,〈南唐姚嗣駢墓志初考〉;吳煒,〈對李之龍先生《南唐姚嗣駢墓志初考》 一文的幾點補充〉。此說近年來普遍為學者所接受。

31


32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939 後晉高祖天福四年 (南唐昇元三年)

○ 1 正月,唐主復姓李,立唐宗廟, 51 不上尊 號,又不以外戚輔政,宦者不得預事。此 皆他國不及之策(卷282,頁9197-98)。 2 二月,唐主更名 。附系譜於唐玄宗朝信 ○ 安王李禕之祖吳王之後(卷282,頁 9199)。 3 四月,唐人遷讓皇楊溥之族人於泰州,賜 ○ 讓皇子朝服,即日卒(卷282,頁9202)。

940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 (南唐昇元四年)

二月,唐主婿楊璉謁讓皇楊溥陵,還後大

941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 (南唐昇元五年)

○ 1 唐主拒漢主之議共謀取楚以分其地,又拒

醉,卒於 舟中(卷282,頁9210)。

出兵復唐朝舊疆(卷282,頁9221-22)。 2 唐主自以專權取吳,尤忌宰相權重(卷 ○ 282,頁9225)。 3 唐主勤儉諸例(卷282,頁9230)。 ○

942 後晉高祖天福七年 (南唐昇元六年)

○ 1 唐主服金石,性暴烈易怒(卷283,頁 9244)。 2 唐主崩。太子景通即位為元宗,名璟,後 ○ 改為景。改元保大(卷283,頁9245)。

943 後晉高祖天福八年 (南唐昇元七年)

十一月,唐葬光文肅武高皇帝(李 )於永 陵,廟號烈祖(卷283,頁9256)。

51. 此二事應為前一年之事,見上註。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1-3 南唐二陵全景圖(1. 李 陵 2. 李璟陵) 翻攝自鄒勁風 《南唐歷史與文化》 圖2

1-3-1

欽陵(李 陵) 馬琳 攝

1-3-2

順陵(李璟陵) 馬琳 攝

烈祖薨於昇元七年。他的陵寢原名欽陵,後來(958)南唐向後 周稱臣,為避後周太祖郭威(904-954)之父的欽陵之諱,才改名為永 陵。烈祖的永陵與中主的順陵都在南京郊外的祖堂山(圖1-3),1951 年已由南京博物院發掘,出土了一些重要的文物。52 據陳彭年所記, 烈祖在臨終時,「嚙元宗指,見血,曰:『北方有事,不可忽也!』」53 後來南唐果然先後被北方的後周和北宋侵凌,終至滅亡。從以上這些 事實,更可看出烈祖的謀略之深及見識之透澈。

52. 詳見曾昭燏等編,《南唐二陵發掘報告》 。又,見諸葛計,《南唐先主李 年譜》 ,頁159。 53. 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4。又,關於烈祖的生平事蹟,詳見諸葛計,《南唐先主李 年 譜》 。

33


34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2. 烈祖的節儉勤政 烈祖的節儉勤政,在五代十國諸君中是相當特殊的。關於這點, 陳彭年有一段記載:「烈祖日於勤政殿視政,有言事者,雖徒隸必引 見。善惴物情,人不能隱,千里之外,如在目前。」54 而《釣磯立談》 中也有如下的記錄: 烈祖初得政,盡反知訓之所為。接御士大夫,曲加禮敬。躬履樸 素,屏去浮靡。而又寬刑勤理,孜孜不倦。是時方鎮窺伺,事資 彈壓。烈祖視聽不妄,指撝中節。平居自號曰「政事僕射」,高 位重爵,推與宿舊。故得上下順從,人無異志。55

類似的事,在《資治通鑑》和陸游的《南唐書》中也有記載: 唐主性節儉,常躡蒲屨,盥用鐵盎。暑則寢於青葛帷。左右使令 惟老醜宮人,服飾粗略。56

陸游又說: (烈祖)建國,始即金陵治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 改作。元宗為太子,欲得杉木作板障。有司以聞。帝曰:『杉木 固有之,但欲作戰艦,以竹作障可也。』57

54.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4。 55. 無名氏,《釣磯立談》 ,頁47。 56. 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82,頁9230;陸游,《南唐書》,卷1,頁8,所記與此大 同小異。 57. 陸游,《南唐書》 ,卷1,頁8。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烈祖的樸實無華,清廉勤政,在五代十國諸君中,只有後周太祖 (951-954)和北漢劉崇(895-954)兩人可以與他比美。58 至於他的英 明則和五代其他君主、武將各種駭人聽聞、凶殘暴虐、荒淫無道的行 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資治通鑑》中不乏這類的例子,比如閩 (909-944)主的殘忍;楚(927-951)王的豪奢荒淫;後漢(947-950) 殤帝的驕奢;後晉(936-946)齊王的奢華淫亂;和南漢(917-971) 主的殘暴等等。59 兩相比較之下,更明白了南唐之所以能成為五代十 國中的一塊樂土,實在不得不歸功於烈祖的英明和他實行仁政的結 果。 至於烈祖的仁政,則根本奠基在他的個性和能力之上。除了以上 所指他是個重感情又富理智,既長於謀略又具有遠見的武人之外,烈 祖也是一個能詩能書的文士。他的文藝修養使他能夠禮賢下士,招徠 賢者,為南唐樹立重視文教的典範。以下我們來看烈祖的文藝活動。

3. 烈祖的文藝活動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一是烈祖本身的文藝修養, 另一則是他對於文藝的贊助活動。首先我們來看他的文藝修養。根據 文獻所載,烈祖本人喜好收藏書籍,能書法及作詩,也有書畫收藏。 據記載,烈祖熱心收集圖書: 我唐烈祖高皇帝睿哲神明…及高皇初收金陵,首興遺教。懸金為 購墳典,職吏而寫史籍。聞有藏書者,雖寒賤,必優辭以假之。 或有贄獻者,雖淺近必豐厚以答之。時有以學王右軍書一軸來

58. 有關後周太祖事,參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90,頁9454-55;劉崇事,見同 書,卷291,頁9500。 59. 關於這些實例,參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卷282,頁9205-6、9211、9244-6;卷 283,頁9240-2、9249、9251、9254-5、9267、9269;卷285,頁9295-6;卷287,頁9376;卷 288,頁9409;卷289,頁9449;卷290,頁9458。

35


36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獻。因償十餘萬,繒帛副焉。由是六經臻備,諸史條集。古書名 畫輻湊絳帷。俊傑通儒,不遠千里而家至戶到。咸慕置書,經籍 道開,文武並駕。暨昇元受命,王業赫然,稱明文武,莫我跂 及。豈不以經營之大,基有素乎?!60

關於他的書法,陳彭年的《江南別錄》中只說他「長善書」; 61 而龍 的《江南野史》中也簡略提到:「先祖唯習書,計暇則肄射, 所志必精。」62 至於他的書法是何種面目,則沒有明言。由於他的書 蹟不存,因此無法進一步討論他的書風和藝術成就。但是,由於喜歡 書法而收藏古代名作,則是一件自然的事。根據馬令和陸游,烈祖有 上萬卷的圖書收藏: (烈祖)建書樓於「別墅」,以延四方之士。63

烈祖以東海王輔吳,作禮賢院,聚圖書萬卷及琴奕遊戲之具,以 延四方賢士。政事之暇,多與之講評古今......64

很明顯的,禮賢院是烈祖的圖書館,其中收藏圖書和琴奕遊戲之 具。此外,還有他著名的建業文房。據陳師道(1053-1101)所記,便 是收藏圖書的地方: 建業文房,南唐烈祖節度金陵之別室也。趙元考家有《建業文房

60.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 ,卷上,頁1a-1b。 61.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3。 62. 龍 ,《江南野史》 ,卷1,頁70。 63. 馬令,《南唐書》 ,卷1,頁9。 64. 陸游,《南唐書》,列傳卷6,陳覺傳,頁42。馬令,《南唐書》,卷21,頁82之陳覺傳中卻 沒有這段記載。任爽認為烈祖建延賓亭和禮賢院,以延四方賢士,是在他任昇州刺史,即 931-932年間,見其《南唐史》 ,頁32-35。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1-4 「建業文房之印」 唐 懷素 《草書自敘帖》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目》,才三千餘卷,有「金陵圖書院」印焉。65

另外,還有澄心堂。又依陳師道另則類似的記載: 澄心堂,南唐烈祖節度金陵之宴居也。世以為元宗書殿,誤矣。 趙內翰彥若家有《澄心堂書目》,才三千餘卷,有「建業文房之 印」…66

烈祖著名的「建業文房」與以上的「書樓」、「別墅」、「禮賢院」、 「金陵圖書院」和「澄心堂」都有重疊的關係。但建業文房到底是在 禮賢院中或在澄心堂內,或是獨立的建築,已難斷定。只知在圖書之 外,他也曾收藏書法作品。目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唐懷素《自 敘帖》草書卷(777),上面蓋有篆刻「建業文房之印」(圖1-4),並有

65. 陳師道,《後山集》 ,卷19,頁699;劉承幹,《南唐書補注》 ,卷18,頁2b。 66. 陳師道,《後山談叢》 ,卷2,頁72。

37


38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南唐兩位官吏的重裱題記:「昇元 四年二月 日,文房副使銀青光祿 大夫兼御史中丞臣邵周重裝」;和 「崇英殿副史知崇英院事兼文房官檢 校工部尚書臣王□□」(圖1-5)。關 於本卷墨蹟的真偽,學者仍有爭 議。 67 縱使為一摹本,它也反映了 相當程度的祖本的面貌。據卷末高 士奇(1645-1704)的推想,此處的 王□□應為王紹顏。 68 又依個人的 看法,「崇英殿副使」王紹顏的題 識當在昇元四年(940)十一月以前 完成,因為崇英殿在西都(金陵), 昇元四年十一月庚辰之後便改為延

67. 關於本卷資料,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 會編,《故宮書畫錄》,冊1,卷1,頁29-35。

1-5 南唐邵周和王(邵顏)重裝題記 唐 懷素 《草書自敘帖》 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又,關於懷素這卷《自敘帖》是否為真蹟的 問題,學者意見各異,主要論著,參見啟 功,〈論懷素《自敘帖》墨 本〉;何傳 馨,〈懷素《自敘帖》在明代之流傳及影 響〉;及李郁周,《懷素自敘帖鑑識論 集》;王裕民,《假國寶——懷素自敘帖研究》 書中所提的諸多問題。又、關於懷素《自敘 帖》及其上「建業文房之印」的相關問題之 研究,參見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 帖〉臨床診斷》 。 68. 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故宮書 畫錄》,冊1,卷1,頁34。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1-6 「內殿(?)圖書」印記 唐 韓幹 《照夜白》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英殿。69 也就是說這卷作品可能曾於昇元四年(940)之前在崇英殿重 裝後,移放到建業文房,加蓋印記,成為烈祖的珍藏。不過後世文獻 所載的印文卻都是「建業文房之寶」,而非此處所見的「建業文房之 印」。在此不談本卷作品和印章真偽的複雜問題。世傳的南唐收藏印 記除了上述的「金陵圖書院」和「建業文房之寶」外,還有「內殿圖 書」,「內司文印」,「集賢殿書印」,「集賢院御書印」等。這些印 記可能都始用於烈祖之時,其後又為中主和後主所沿用。70 就中「內 殿圖書」的「內殿」很可能是指凝華內殿而言。71 現在紐約大都會美 術館收藏的韓幹《照夜白》上所鈐的,很可能是這方收藏印(圖16)。像懷素《自敘帖》那樣的名作,日後在中主和後主持續的努力

69. 陸游,《南唐書》,卷1,頁7,昇元四年事。關於王紹顏,參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 注》 ,卷282,頁9230,昇元五年(947)事;又見卷292,頁9536,顯德三年(956)事。 70. 參見那波利貞,〈五代の文化と書〉,頁32。又,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頁5a-5b中列 出竹夢松畫上有李璟「合同印」及「集賢院印記」,由此可知烈祖這些收藏印,中主以後仍 續用。又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卷6,頁92,〈李主印篆〉一條中都明列這些印章。 71. 昇元四年凝華內殿前部改為昇元殿,後部改名雍和殿。見陸游,《南唐書》 ,卷1,頁70。

39


40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下,累積成數量相當可觀、而品質絕佳的收藏。72 中主和後主時曾選 擇其中的精品,先後命善書者如王文炳和徐鉉將它們摹刻上石,分別 刻成了著名的南唐法帖:《昇元帖》和《保大帖》。這二帖後來並成 為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敕命王著摹刻的《淳化閣帖》的祖本來 源。73 烈祖也長於作詩。他傳世最早的作品是他作於九歲時的《詠 燈》: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74

這首詩明顯地以燈自喻,期望照料,又明示忠心。據說他的養父徐溫 見了讚賞不已。另一首傳說是他的《詠竹詩》,只剩其中二句:「栖 鳳枝梢猶軟弱,化龍形狀已依稀」;但一般認為這是中主李璟十歲時 所作,顯示他年紀雖輕,而胸懷大志的氣象。75 此外,近代學者陳尚 君在〈全唐詩續拾〉一文中又收兩句:「蛟 鳳釵慵不整」,及「朱 扉盡日鎮長扃」,認為是烈祖所作。76 烈祖在書法和文藝上的嗜好和修養,半因天性,半由他的精進自 持所致。回顧他所生長的環境,是武人奪權專政、割地稱王的時代,

72. 陳彭年,《江南別錄》,頁128:「元宗後主皆妙於筆札,好求古跡,宮中圖籍萬卷,鍾王墨 跡尤多……。」 73. 關於南唐法帖,一般都指《昇元》、《保大》、及《澄清堂》三帖。明人李日華等又標出有 《建業文房帖》。但這些帖都已不存在,因此難以論辯。關於諸帖的刊刻,以及它們和淳化閣 帖之間的關係,參閱林志鈞,《帖考》,頁1-14;15-31,其中有詳細的論述。又見容庚, 〈 《澄清堂帖》考〉 ,頁11。 74. 見清聖祖御定,《御定全唐詩》,卷8,頁157;又見李調元,《全五代詩》,卷24,頁381, 其中「萬金」作「千金」 。 75. 見清聖祖御定,《御定全唐詩》 ,卷8,頁158;又見李調元,同上註。 76. 見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冊下,頁1366。但「朱扉...」一句卻又見於中主所作的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毫無文藝氣息。他的養父徐溫「不識書」。77 至於楊行密的手下諸將, 素質更差。據《釣磯立談》所載: 自楊氏奄有江淮,其牧守多武夫悍人,類以威鶩相高,平居齋几 之間,往往以斬伐為事。至有位居侯伯,而目不識點畫,手不能 捉筆者。78

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在書法和文藝方面培養出深厚的興趣和創作的能 力,可稱異數。 由於烈祖能文能武、英明有儒雅之風、威嚴又能禮賢下士,加上 他又有計劃的延攬人才,因此吸引了許多來自各地的文臣武將。根據 《釣磯立談》: 烈祖以軍功牧昇州,初以文藝自好,招徠儒俊,共論治體,總督 廉吏,勤恤民隱。由是,遠邇宅心,以為己歸……79

……於其所居第旁,創為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遣人司守關 徼,物色北來衣冠,凡形狀奇偉者,必使引見。語有可採,隨即 陞用。聽政稍暇,則又延見士類,談宴賦詩,必盡懽而罷,了無 上下貴賤之隔。以此二十年間,委曲庶務,無不通知,興利去 害,人望日隆。80

〈望遠行〉詞中,參見唐圭璋,《南唐二主詞彙箋》,頁1a-2b。因此此句究為何人所作,難 以判定。 77. 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 ,卷266,頁8700。 78. 無名氏,《釣磯立談》 ,頁45。 79. 無名氏,《釣磯立談》 ,頁45。 80. 同上註,頁47。

41


42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又、龍 的《江南野史》也說: (烈祖)乃治府署之內,立亭號之曰「延賓」。命宋齊丘(887959)為記,以待多士。……時中原多故,名賢夙德,皆亡身歸 順。乃使人於淮上,以厚幣資之。既至。縻以爵祿。故北土士 人,響風而至者,殆數千人。羽翼大成,裨佐彌眾。……81

此外,烈祖建國後,有鑑於當時各國由於武人專權,吏治敗壞, 因此專意任用儒臣行政。《全唐文》中,收有他的一篇〈舉用儒吏 詔〉,可為證明: 前朝失御、強梗崛起,大者帝,小者王,不以兵戈,利勢弗成, 不以殺戮,威武弗行,民受其弊,蓋有年也。或有意於息民者, 尚以武人用事,不能宣流德化,其宿學巨儒,察民之故者,嵁嚴 之下,往往有之。彼無路光亨,而進以拊傴為嫌,還以清寧為 樂。則上下之情將何以通?簡易之政將何所議乎?昔漢世祖數年 之間,被堅執銳,提戈斬馘,一日宴然。而兵革之事,雖父子之 親,不以一言及之。則兵為民患,其來尚矣!今唐祚中興,與漢 頗同。而眇眇之身,坐制元元之上,思所以舉而錯之者,煢煢在 疚,罔有所發,三事大夫,可不務乎?自今宜舉用儒者,以補不 逮。82

又,我們根據馬令和陸游的《南唐書》諸列傳資料,歸納得知當 時來歸江南的人,最多是來自江北,包括山東、河南、陜西和山西; 此外也有四川、福建、和廣東地區的人。那麼烈祖對於這些人才的取

81. 龍 ,《江南野史》 ,卷1,頁72。 82. 見董誥等奉敕編,《欽定全唐文》 ,冊3,卷128,頁1612。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捨,和文藝活動的態度又如何呢?以個人的觀察,他是以實用為原 則:文藝的活動隸屬於政治的利益之下。我們從下面一些例子中便可 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個特點。烈祖所任用的文武人才多半經過嚴格挑 選。凡是做事認真,敢直言極諫的,他必給予獎賞,譬如《全唐文》 中便收了他的一篇〈旌張義方直言詔〉: 孤始任義方以風憲,乃能振朝綱。辭皆讜切,可宣示朝野。賜義 方衣一襲,以旌直言。83

而凡是個性放浪不羈的,縱有文才,他也不予重用,頂多安置一個小 職務,譬如才氣縱橫、大名鼎鼎的韓熙載(902-970)便是一個例子。 韓從剛剛來歸(926)開始,甚至歷經烈祖一朝,始終都不得高位, 因而悒鬱不得志。84 而有些人在不被烈祖引用後,便隱居起來,如史 虛白(894-961)等人。85 又,《釣磯立談》的作者和他的父親也是如 此。在該書序文中他明白的說:「叟山東一無聞人也,清泰(934-36) 年中,隨先校書避地江表,始營釣磯於江渚………。」86 這些四方來 集的文人儒士,不論是否效命朝廷,或隱居山林,都和當地的人才共 同匯集成重要的文化資源,造就南唐文風鼎盛的局面。 烈祖由於自己喜好文藝,因此也經常與屬下的文臣儒士聚會宴 飲,並趁興作詩。由於他的個性猜忌,因此當他發現有人敢在字裡行 間寓意頂撞之時,便毫不猶疑地予以懲罰。李調元的《全五代詩》中 有如下的例子:

83. 同上註。 84. 韓熙載傳,參見徐鉉,〈唐故中書侍郎光正殿學士承旨昌黎韓公墓誌銘〉;又見馬令,《南 唐書》,卷13,頁56-57;陸游,《南唐書》 ,卷9,頁55-56。 85. 參見馬令和陸游的《南唐書》 ,隱者傳部份。 86. 無名氏,《釣磯立談》 ,序文,頁45。

43


44

李後主和他的時代

初、李 蓄異志,欲有江南。雪天會群僚。宋齊邱、徐融等出。 令借雪取古人名以諷之。惟齊邱稱旨。融意欲挫 。 大怒,收 而投之江。 曰:『雪下紛紛便是白起。』齊邱曰:『著履過街 必須雍齒。』融曰:『明朝日出爭奈蕭何!』87

藝術如非為政治服務,則他絕不能接受。當他自還在打天下時, 便曾說「兵民困苦,吾安可獨樂?」因而「縱遣侍妓,取樂器焚 之」。88 又當中主還是齊王的時候,有一天,「烈祖幸齊王宮,遇其親 理樂器,大怒,切責數日。」 89 他發怒的原因並不在於反對音樂本 身,因為他自己便曾為了伶人申漸高擅長音樂,而提拔他當教坊部長 的要職。90 顯然,他認為將為人君的齊王應當關心國事,或從事較實 際的藝術活動,比如書法與詩文,而非「親理樂器」這種無用之事。 的確,在他的督導下,他的諸子也都能詩文和書法。91 中主的書法學 羊欣(370-442),而後主學柳公權(778-865),兩人並擅常詩詞。92這 當然也是受到烈祖的影響。 總之,烈祖對於文藝的取捨是偏好實用而排斥非實用性的藝術。 這與他的生長背景有極大的關係。由於他早年生活的困頓艱辛,養成 他重事功而輕享樂的個性。在政治上他儉樸勤政,在取才方面他重實 幹而輕風流,在文藝上他則偏好書法、詩詞與收藏。這種種務實的作 風共同營造了南唐初期國勢的豐實與鼎盛。

87. 李調元,《全五代詩》 ,卷24,頁381。 88. 見司馬光,《新校資治通鑑注》 ,卷278,頁9089-90。 89. 陳彭年,《江南別錄》 ,頁124。 90. 申漸高傳見馬令,《南唐書》,卷25,談諧傳,頁98;陸游,《南唐書》,列傳卷14,雜藝方 士,頁79-80。 91. 參見馬令,《南唐書》,卷7,宗室傳,頁33-36;陸游,《南唐書》,列傳卷13,烈祖諸子, 頁74-76。 92. 陸游,《南唐書》 ,列傳卷13,頁74。


南唐烈祖的個性與文藝活動

——本 論 文 原 載 於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美 術 史 研 究 集 刊》,2期(1995年3月),頁27-46;其後又於 2003年秋∼2004年春增補修訂而成。

4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