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等 待 舟 子 感謝主,在這幾個月裡收到許多投稿。 可惜因為《追求》雜誌的篇幅有限,我們不 能不把一些文章留到下期刊登。希望沒有看 到自己大作的作者不要失望,我們很重視每 一位用心血寫成的稿子,必然在最合適時, 讓每一位的佳作都能呈現在讀者面前。再次 謝謝大家的投稿,願天父祝福你們。 有位很出名的畫家薛雁群老師,在今年6 月12日到9月12日在溫哥華的保利藝術館開油 畫展,主題是〈意韻〉。其中有一幅圖深深 吸引了我,那是一幅名叫〈等待〉的圖。有 一群人在巴士站前等待巴士,奇特的是,在 隊伍的最後面有個蓋上了黑頭巾的黑影。藝 術館的人告訴我,那個黑影代表死神。 薛老師說,這幅畫是某天他在溫哥華市 中心一個銀行裡面避雨的時候,透過巨大的 玻璃窗,看著對面不同種族、年齡的人群, 拿著大包小卷,焦急地等公車。一撥撥人群 在風雨交加中上下往返,忙忙碌碌。一些人 消失在遠方,一些人又在車站聚集,焦急地 等待下一輛巴士的到來。他忽然意識到這不 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寫照嗎?我們每天本 能地為生活奔忙,甚至貼上自己的生命。看 到有人為失業而跳樓,有人為股票賠本而自 殺,令人嘆息。讓他想起〈馬太福音〉裡的 一句話:“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 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 呢?(太16:26)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可生 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是我們都要面對和 思考的問題。薛老師把自己的感受用形象固 定在畫布上,畫出了這幅作品。
38
九月已經來到,學生們又開始了一個新學 期的展望,家長們也跟著起舞,忙得不可開 交。在此時看看這幅畫,有沒有可能幫助我們 思考,怎樣調整生活的重心,並尋找生活的意 義和目的? 我們每天都可以在街上看到等待巴士的隊 伍。在這幅圖裡所表現的,像是在深秋的某一 天,因為大家都穿著外套,有三個人帶著雨 傘,溫哥華的秋天,真正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大風把大家的頭髮都吹得飄揚起來了,也把第 一位老婦人張開的傘吹翻了,她急著想把傘弄 好,但是沒有人幫她,後面的壯年人顧著看手 機,看得津津有味,對前面老者的困窘和著 急,全然不察。是深秋,感覺不是很冷,但是 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卻讓人感到寒意習習。 薛老師把這〈等待〉以秋天為背景,把死 神放在隊伍的最後面,令我感到十分蒼涼。因 為過了秋天,就要迎接冬天;彷彿從灰暗的世 界裡,要轉入一個毫無生機的世界。而死神, 就在那裡等著每一個人。在隊伍裡,男女老幼 都有,因為黃泉路上不分老少。 當我們每天忙碌不停時,可曾想到生命的 結局?秋天,應該是豐收的季節,也是感恩的 季節;也是提醒我們,一年即將結束的季節。 在秋天的森林裡,當樹葉轉黃時,在陽光的照 射下,森林裡一片金黃色的燦爛。但是不久, 將葉落樹禿,只留一片淒涼。多少人可以像那 紅柏、冷杉或鐵杉,昂然直立,綠葉蓋頂? 〈詩篇〉第一篇說:“喜愛耶和華的律 法,晝夜思想的人,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 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 的,盡都順利”。期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這 樣的人,在耶穌基督裡長久擁有一個活潑喜樂 的生命,永不淍謝,絕不枯萎。 註:薛老師的圖在封底內頁 《 追 求 》 第 111期
目 錄 編者的話 等
《追求》
舟 子 / 封面內
待
第111期 2018年9月(季刊)
我的故事 不一樣的人生
潘春華 … …… 2
白 水 … …… 5
認識神創造萬物
信仰分享 買櫝還珠與盲人摸象 星
學 ……… 7
出版與發行: 加拿大溫哥華海外中國人查經班 Overseas Chinese Bible Fellowship
祭司的祝福
楊世禮……… 11
八福之一虛心之福
Issac Yu……… 12 地址:5889 Fremlin Street
莫言是在向誰致敬
文 君 ……… 14
天 宇 ……… 21
Vancouver B.C. V5Z 3W6 電話:604-266-5265 電郵: searchmag@gmail.com 網站: www.ocbf.ca
影音人生 應該嫁給誰
蓉 逸 … … 20
封面設計: 海天一,陳禾,何耀忠
開卷有益 蕭伯納的戲劇
西 風 ……… 9
承印公司: Inter Print Ltd.
遇見
顧 問: 孫波濤, 高偉川
《衛斯里約翰日記》 吳美玲 ……… 27
聖地旅遊 喝一杯迦拿的喜酒 牧者之聲 我與美相遇
主
慢 驢 ……… 16
編輯委員: 徐彬,孫理莊
高偉川 ……… 24
校 對: 徐彬,詹若莎
讀經解字 讀聖經解漢字二之10
發 行: 謝國慶 技術指導: 余國基
傅 農… …… 22
出入
本期出版: 2,300份
詩歌人生 《耶穌奇妙的救恩》 林 杉 … …… 30 醫學論壇 精準基因新療法 肢體消息
編: 謝林美伶
區大衛 … …… 33
…………………… …………………… … …… 36
封底內頁 《等 待》
《 追 求 》 第 111 期
薛雁群
1
【我的故事】
不一樣的人生
潘春華
來加拿大之前,我不太了解關於耶穌的 事,有的也只限於從一些翻譯小說裡對於教堂 和傳道士的描寫,或只把他當成小說故事的背 景來理解,一直認為這是外國人的信仰,與自 己沒一點關系。 1989年我來到了溫哥華,在朋友的帶領 下,去了溫哥華聖道堂的主日崇拜;第二年, 先生和孩子也來了,我們經常參加教會的一些 活動,包括以大陸人為主的“但以理團契”的 活動。聖道堂有一位盧弟兄,非常有愛心,曾 經來我們家裡,給我們講神的話語,給我們送 福音書。那時候我們初來乍到,要解決溫飽, 首先要忙於學習英文、找工作、學習專業,沒 有認識到只有主耶穌才是我們唯一的依靠,所 以對去教會的態度忽冷忽熱。 我先生在上海是機械工程師,在這裡很難 找到專業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西人公 司的機械工作,但是還不到一年,公司經濟情 況不好,他就失業了,所以他情緒非常低落。
2
那時我們開始學習向主禱告,不論遇到什麼困 難,和無助的情況下,我們都會向主禱告求主 幫助。我們的主聆聽我們的禱告,憐憫我們, 一直看護著我們。 在上海我曾在婦產科醫院工作過,親手接 生不少小孩。因此我對新生命的到來充滿好 奇,也認為這是人類自然延續的途經,但卻從 來沒想到這是神所賜的生命。在溫哥華我找到 的工作是在老人院做看護,從過去迎接新生命 的到來,轉換成要照顧那些需要長期護理的老 年病人,還有處於生命最後階段的老人家, 也就是臨終關懷。在23年裡,我不知送走了 多少位老人家。我工作的老人院是 Fair Haven United Church Nursing Home。 在溫哥華,進入 養老院也像進學校一樣,是劃區分配,所以就 有不少來自中國的老人家住進了這間養老院, 佔老人院的30%。他們中間有很多人講廣東話 和台山話。許多老人家將離開世界的前幾天, 就會變得很煩躁,表現出非常痛苦,極其恐怖 《 追 求 》 第 111期
【我的故事】 的表情,有的甚至會指手畫腳,好像在和人打 架一樣,大聲叫喚著“別靠近我,別抓我!” 。等這些人安靜下來後,他們會對旁人說起那 些他們經歷的恐怖的一幕,說鬼要抓他們去下 地獄。這些事情在我的工作中是經常發生的。 即使是一些其他不同族裔的人也有同樣的情 況,他們會對著沒人的空間 ,大叫“go away ,go away!”這時候我們就知道他們的時間 到了。經歷多了,我一度認為可能每個人的臨 終都是這個情景,但是後來目睹了一位白人老 太太 臨終情景,顛覆了我以往的想法。 這位老婦人是 Mrs. Lawton,她的先生是 一位牧師。Mrs. Lawton 在她97歲那年走向了 生命的終點。那一天,她沒有顯示出一點恐怖 害怕的表情,反而是非常的喜樂,十分的平 靜。那一刻她的女兒和外孫女陪在她床邊, 我也一直在她身邊。她的床對面是一個很大的 窗,只見她雙手高高上前舉著,嘴裡一直在 念:“Angel,Angel”(天使),雙手就這樣 對著窗戶高舉著,好像在迎接什麼。陽光透過 窗戶,照在她的臉上,她臉上散發著紅色的光 芒,眼睛裡充滿盼望的光芒,根本不像一個即 將離世的人。就這樣持續了幾分鐘,她才慢慢 地放下雙手,臉上充滿喜樂平安,合上了雙眼 。一旁她的女兒對我說:“媽媽被主接回天家 了”。我被這一幕看得目瞪口呆,不斷地問自 己,真有天使來接她嗎?為什麼她與其他人的 臨終反應不一樣?為什麼她是那樣地開心,那 樣地平靜和喜樂?這些問題在我的心中留下深 深的問號,直到去年6月的一天,我去參加了 馮秉誠牧師的佈道大會,因為聽說偉川師母也 會去。 自從聽說偉川師母生病了,是癌症,我心 《 追 求 》 第 111 期
裡就非常難受,心想這樣愛主的師母,全心 全意到處傳福音,是我們初信主的人的榜樣和 力量,神怎能讓她生病啊?我猜想她一定很憂 傷難過,誰能經得起這種壞消息的打擊啊!回 想起我自己的姐姐,在她46歲那年知道自己 得了晚期肺癌,第一個星期就一下子瘦了10 斤,精神狀況完全失控了,還企圖自殺。我回 國去看她的時候她對我說她非常的不甘心,因 為她16歲的時候,去了新疆建設兵團在那裡待 了30年。好不容易總算回到上海,兩個小孩 也跟著回來了,戶口也都報在上海,本來好好 的生活,現在卻一下子從幸福的雲端掉進痛苦 的深淵。那時我只有陪她一起流淚,無法安慰 她,最後我很無奈的送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 程.。所以每當我聽到有人生病,就會想到我 姐姐,因此就很自然地為師母擔心難過。 然而那天當我一走進馮秉誠牧師佈道會的 大堂,看到台上兩排正在排練唱詩的弟兄姐妹 中就有偉川師母,她就站在第1排的中間。只 見她面帶桃色,粉裡透紅,是那樣的美麗,面 帶真誠的微笑,非常平安從容喜樂地跟大家一 起唱著詩歌,當時我的眼淚一下子奪眶而出。 我被眼前的這一幕情景深深地感動,在她臉上 看不到一點憂傷驚慌害怕,鎮靜自如,她完全 不像一般患癌症病人的反應,而且還容光煥 發,這是什麼樣的信仰和力量在支持著她?! 就在佈道會接近尾聲,當馮秉誠牧師呼召 沒信主的兄弟姐妹上去決志信主時,我不由自 主地走上前去。師母看見我走上來,很高興地 過來陪我,站在我旁邊不斷用溫柔的手拍著我 的肩膀來鼓勵我。她的兒子也在旁邊,我看著 他,覺得他還那麼小,應該很需要媽媽的照顧 和陪伴。我的眼淚不停地流,師母在旁一直給
3
【我的故事】 我遞紙巾,安慰著我。我知道我能夠走上台決 志跟隨主耶穌,完全是被師母活生生的生命所 感動,是她用自己的生病榮耀了神,喚起許許
鼓勵。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先生陶弟兄。以前 我們有時會吵架,他會發脾氣,但在他信主以 後有了很大改變;我們的“戰爭”也少很多
多多人來跟隨主耶穌基督。就像師母說的,什 麼是榮耀神呢?就是要把神的本性活出來,把 神捨己犧牲的愛活出來;她說她得癌症是上帝 給她最美的禮物,最愛的禮物,她說生命如四 季,冬天不是盡頭是另一個春天的期待。我終 於信主了,我看見神在我身上的奇妙的帶領, 讓我看見身邊活生生的見証。 就在這次決志以後,我參加了王勇傳道的 真理探索主日學,對於信仰有了基本的認識, 之後又參加了Pat Pius 弟兄帶的基要真理的主 日學。在系統的學習中因聖靈的帶領,逐漸地 改變了我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 觀。其中基要真理主日學中,最生動的事是老 師給我們看了一張圖,圖上有兩個大圈。第一 個大圈的中間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S代 表是自己的意思,說明不管做什麼事都以自己 為中心;另外一個大圈,中間也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有個十字架,這大圈裡的其它空間也 都是十字架,說明了信主以後是主為你當家做 主,什麼事都以十字架為標准。這個圖示給我 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我還參加了大偉弟兄帶 的羅馬書主日學課程,其中因信稱義,與神合 好的信息我也感受很深。回想我這麼多年雖然 斷斷續續去教會崇拜,但從來沒有真正用心學 習神的話語,在沒有和神和好之前就是罪人; 只有相信神為了赦免我們的罪,用祂獨生子耶 穌的寶血洗淨了我的罪,讓我能夠領受主的恩 典,我的生命才有盼望。 從信主到受洗,我很感謝牧師和師母以及 教會裡的很多弟兄姐妹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
了,他還主動地承擔家裡的一日三餐的重擔, 開始像個大家印象中的“上海男人”了。過去 他一直在跟我分享《聖經》,開導和啟發幫助 我信主,給我講耶穌基督怎樣愛人。那時我 會說他這種狀態就是“鬥私批修”,我常跟他 說,為什麼我不看當下的時事新聞而卻要看幾 千年前的《聖經》?但感謝主,在他潛移默化 的影響下,我不知不覺改變,開始向主靠攏。 這是我要感謝他的原因。神藉不同的方式開啟 我的心,我能夠受洗,要感謝主一路的幫助, 讓我完全地歸向祂。 我想對還沒接受主的朋友們說:當你的心 靈和生命轉向基督時,當你接受耶穌基督為你 的救主時,你的心靈和生命都會改變;在基督 裡的人是能夠重生的,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 就必得救。當我受洗時,我把身體埋在水裡, 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棄掉,埋葬掉;我從水裡 起來後,就表示我是一個全新的人,是一個重 生得救的新生命!有主耶穌住在我心裡,我是 一個何等被祝福的人!願你也成為一個被祝福 的人!
4
《 追 求 》 第 111期
【我的故事】
認識神創造萬物 白 水 以前在求知路上,老師講什麼,我就記什 麼,對人類的來源只知道是由類人猿進化來 的。還記得在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的一個禮拜天 的早上,我偷偷蹓進了家旁邊的一個教堂,只 是好奇,也聽不清牧師在講什麼,偷偷看那些 信徒都安靜地聽講道。不久家鄉解放了,教堂 也關閉了。 接下來是上中學唸大學,然後跟著導師研 究熱能工程發動機的燃燒學。最初實驗全是手 工操作,借優選法篩選實驗方案取數據寫報 告;後釆用計算機控制,編程序設計實驗,效 率提高了不少。因為要研究如何在幾毫秒時間 裡的工作過程中,向柴油發動機汽缸裡噴入幾 毫克的柴油,達到功率最大,排放有害氣體最 少,噪音最低的效果,讓我學習到一點計算機 工程和數學分析的基礎知識。 六十多歲退休後來到加拿大,經歷了生死 關頭,醫生都判我死刑了,耶和華將我從死亡 裡拉了回來,叫我從死裡復活。過去的過去 了,現在活著的不再是舊我了。 〈創世記〉裡開頭就指明,人是神的創 造。開始時對這一真理不明瞭,也有老同學為 此責問我:“你怎麼忘記了科學?”因此我就 認真去探求思索,究竟神創論是否科學的問 題。牧師要我仔細認真學習《聖經》的〈創世 記〉這卷書。我一邊請教一邊自學,探索生命 的奧妙。在這過程中我以前原有的電腦工程的 程序控制和數學分析知識,幫助我進一步去理 《 追 求 》 第 111 期
解生物分子學等理論,從而通過認識人類DNA 基因測序的途徑去認識宇宙是神創造的真理。 人體是由40至60億個細胞所組成,蛋白質 是已知的最複雜的分子之一,而每一個活細胞 內含有數千種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以自己的 特定方式相互作用。可是蛋白質自己隨機的概 率極小,按概率計算分析結果,人要隨機生成 60億DNA編碼數相同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 自上世紀末開始,科學家對生命科學的探 索發展成以DNA(脫氧核糖核酸)編碼研究和 數學分析領域相結合的研究,因此豎起了生命 奧妙探索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1953年美國 生物學家詹姆斯•沃壽(James Watson)與英 國生物學家法蘭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k) 共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使遺傳學的研 究進入了分子層次,找到了從人的DNA去尋找 遺傳信息的實質和傳遞信息奧秘的方向。科學 家發現用四個鹼基DNA編碼ATCG,A與T、C與G 兩兩成對、可前可後構成螺旋,每一條染色體 都包含了一條長長的螺旋。人細胞中的DNA編 碼就被編制在一條條染色體中,來自父親的30 億DNA編碼被編在23條染色體中;同樣,來自 母親的30億DNA編碼被編在23條染色體中。其 中46條(23對)染色體是細胞核中最重要的組 成。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易接受一 些鹼性染料著色的絲狀結構物;在細胞核外還 包含有來自母親遺傳信息,由16569個DNA編 碼組成的線粒體物質。
5
【我的故事】 美國人類基因銀行NBICDen Bank儲存的人 類基因組各條染色體編碼數量資料顯示,從序 號1至序號22的DNA編碼數量,以及X、Y染色 體編碼,在數量完全相等;男人和女人之間22 條常染色體與X染色體的編碼數都相同,總計 數為3,095,677,412。 科學已經証明人類每個細胞包含父母60 億個DNA編碼,此外人的骨骼、器官也都是在 DNA所表達的信息指揮下建成的。科學家們已 經搞清楚它們是怎樣被DNA編碼編織出來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共同具有一個僅只有小於 千分之一差異的信息,所以在醫藥、醫療、輸 血及器官移植中,全世界都可以使用一個通用 的標準,連各民族之間通婚的子女也不例外。 這一切都表明,全人類是出自同一對父母。 另一個關鍵的信息是DNA編碼信息含有三 類不同性質的遺傳信息:第一類是決定人體的 機體與蛋白質的生成的物質遺傳信息;第二類 是DNA在轉變成蛋白質,基因分化為不同的細 胞,細胞的分裂,細胞分裂時DNA的複制,不 同器官生成與相互的合作,生殖繁衍中的減數 分裂與聯合等一切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精確控制 信息;第三類包括智慧、個性與特長等非物質 遺傳信息。此外氨基酸、蛋白質和人體的形成 也都是DNA編碼控制下產生的。 2006年全世界科學人員合作完成了人類基 因組測序工程。這項研究成果更進一步証明: 全人類的DNA編碼是同一源序列編碼,它先編 出了第一個男人,再由他出了第一個女人;全 人類的DNA編碼僅有小於千分之一的差別,僅 因這個差別才能在茫茫人群中區分出你我他。 這是大能全能的創造者的驚人的能力和智慧, 是我們這些被創造者完全無法想象的奧秘。
6
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使人不得不相信有 一位創造者,那就是上帝。祂是大能全能的真 神,祂用DNA編制了第一位男人——亞當,之 後又造就了陪伴亞當勞作的第一位女人夏娃; 連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以及田野的花草 樹木各種作物都是DNA四態碼編造的,各從其 類,也都出自同一位創造者。上帝又將與人類 相似的基因寫進別的動物的DNA編碼程序裡, 譬如小白鼠,這才讓我們如今可以用小白鼠代 替人體實驗,這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恩典! 《聖經》的〈創世記〉裡這樣說:“耶和 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 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 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 前,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 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 成為一體。”世上從來沒有一本書裡對人的來 源有如此真實的寫照,而現今的生命科學得出 的結論確切証明《聖經》的闡述完全真正符合 科學。 對生命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的認識,對我 更清楚認識過去的老我也具有重要意義。人 類DNA編碼的科學事實証明了《聖經》裡陳 述的“罪因一人入了世界”的真理 (見羅馬書 5:12),因此我在日常的生活要知罪認罪,悔 改感恩。 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輝煌的成果,使我深刻 認識神的創造,神的偉大。那些不科學的論調 快快繳械吧,再不要挖空心思阻撓人們認識 神!願世人早日徹底沖破進化論的思想束縛, 虔誠地用神創論裝備自己,永遠信靠世上唯一 的真神--耶和華! 《 追 求 》 第 111期
【信仰分享】
買櫝還珠與盲人摸象
星 學 耶穌曾經講過一個比喻:天國好像買賣人 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 他一切所有的,買下了這顆珍珠(太5:45)。 倘若我們把珠子理解為救恩與永生的話, 人就是付出再多的代價來求,都是極為值得 的!因為它是無價之寶,是上帝獨生子的寶血 所製成的。 韓非子講過一個典故,說有一個人倒是花 重金買了一顆珍貴的珠子﹐不期卻被那漂亮 的包裝盒所吸引住了﹐竟然留下了櫝而將珍珠 奉還了賣主。他竟然不懂得真正值錢的是內容 物﹐而非外殼飾匣﹐結果付了大代價買得了珍 寶﹐卻舍本逐末﹐一切白搭了。 我由此聯想到教會的事。初慕道的時候, 新人或許被大氣的教堂、優美的詩歌、動聽的 《 追 求 》 第 111 期
講道、熱情的信徒等所吸引,從而願意常來聚 會。這固然不錯,可若僅此而已,便不成了。 因為團契的氛圍、教會的形式,也是一種“ 櫝”,隻有上帝的救贖才是“珠”。如果不為 苦杯扎心重生,不痛悔革心洗面,不背起自己 的十字架跟隨主走窄路,不去廣傳福音,燃燒 自己照亮別人,那麼教會便與宗親會、校友會 等無甚差別。不啻是一種自我麻醉,上演著另 類“買櫝換珠”的現代翻版。 世上沒有完美的教會。既不能只專注在教 會的外表,崇拜和團契的內容形式,也不能 只定睛在教會內部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屬世問 題,以及教友的未褪罪性上而因噎廢食。當曉 得,不完全的教會並無礙於神的光輝與作為﹐ 反而要義無返顧地投身各類事工,幫助教會彰
7
【信仰分享】 顯神的榮耀。“買珠還櫝”,才是最要緊的。 還有一個古代寓言“盲人摸象”。說四個 盲人欲了解大象的樣子,不能看的他們惟有用 手摸。摸到了象牙的說:“它像個粗大光滑的 蘿卜”;摸到耳朵的弗同意,“不對,它是一 把大蒲扇”;摸到腿的道:“瞎說,它像一根 大柱子”;摸到尾巴的曰:“象哪有恁大,不 過像根繩索”。四人爭論不休,皆堅持自個感 受到的才是象的正體。明眼人卻極清楚,他們 均有誤,都是在以偏概全。 我緣此再聯系到教會之事。基督教內部派 系紛紜,三大主支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 前二者由於有“教皇”和“牧首”為教規所欽 定的最高權威來“一錘定音”詮釋《聖經》, 故產生的異見分歧較少。後者因著強調信徒“ 皆君尊的祭司”,鼓勵人人研讀《聖經》,無 須“教宗”級牧者定調一統解經,遂出現了百 家爭鳴的現象,從而派別繁多,各自為政。 究竟哪一派最符合神的心意呢?我思前想 後並沒有找到答案,也許永遠不會有結論。我
8
想惟有三位一體的神才真知自己默示的話語之 初衷,再敬虔的神僕亦無法完全參透上主的心 思意念。“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 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 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了。(林前13:12)”連 使徒保羅都如此說,其他人還能強過他嗎? 我覺得自己還是本分地咀嚼《聖經》吧, 上帝要叫人理解體會的必言之鑿鑿、清楚無 誤。至於那些個奧秘等,則是屬於耶和華的。 盡可能地以經解經,不隨私意強解《聖經》, 寧可“枕之待旦”,暫時擱置必無頭緒和答案 的爭議,惟等待大審判時基督的揭秘破謎。 就我個人而言,單純質樸地掌握基督信仰 的核心、經文的重點、愛的真諦,再身體力行 出它的精義來,便足矣。當主再來的時候,“ 象”身昭然全現,一目了然,長久異見的一切 就都隨之而解。那些朴素的既有信念又有行為 的忠心良善者,必得主的獎賞嘉許,進入新天 新地。其實這才是學經、解經所要達到的最終 目的和境界。
《 追 求 》 第 111期
【開卷有益】
蕭伯納的 戲 劇
西風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 1950)是英國杰出的戲劇劇作家兼音樂和社會 評論家。他一生寫過60部戲劇,其作品多具理 想主義和人道主義,因而深受讀者青睞,1925 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蕭伯納的一生是著述的 一生,公開主張藝術應當反映社會問題,不能 純粹去“為藝術而藝術”。 蕭伯納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社會。他 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 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 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這表 達了他的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他提倡作 家要對時代和事物表態,把社會問題當作戲劇 的真正題材,表現真實的生活,商討人物的行 為,描寫性格沖突,暴露心靈。他的作品一直 充滿對社會的批判精神。 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相比較以前的人類歷 史,具有很大的進步性。這不但為自由、文 《 追 求 》 第 111 期
學和人性解放提供了寬厚的土壤,也產生了易 卜生和蕭伯納兩位優秀的戲劇家。他們把家庭 生活的矛盾搬入話劇,引發了社會討論。1891 年,蕭伯納發表《易卜生主義的精華》一文。 這篇談論易卜生戲劇特色的評論,推動了自莎 士比亞時代以來的一次戲劇革新。蕭伯納作為 一名知識分子,身兼三重職能:文學寫作、哲 學思考和社會干預。正因為他對20世紀英國和 社會所做的貢獻,他不但受到極大的贊譽,也 大大蒙神的祝福,成為藝術界的長壽之星。 蕭伯納出生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一個公務 員家庭,從小接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13歲 時,他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父 母分居后,蕭伯納輟學。為了維持生活,他進 入一家房地產公司當抄寫員,日后又隨母親 去到倫敦。蕭伯納當時渴望找到一份稱心的 職業,后來找到一份為報紙撰寫音樂評論的差 事,不久報紙停刊。蕭伯納想以寫作謀生,他
9
【開卷有益】 接著寫了5部長篇小說,全部被出版社拒絕, 這令他更加沮喪。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裡他所得 的稿酬不過6英鎊,其中5英鎊還是代寫賣藥廣 告的報酬。這些艱難的人生經歷並沒有磨滅他 從事寫作的決心和意志。有一次他聽了美國《 進步和貧困》一書作者亨利•喬治的演講,受 到啟發,從此開始注意研究社會經濟問題。 19世紀的英國戲劇一蹶不振,蕭伯納嘲笑 它們是迎合低級趣味的“糖果店”,他認為 戲劇應該依賴對立思想的沖突和不同意見的辯 論來展開。蕭伯納看清了戲劇這個武器,不僅 能掃蕩英國舞台的污穢,而且能傾訴自己對這 個黑暗現實社會的不滿,於是他立志革新英 國的戲劇。蕭伯納先后創作《人與超人》、 《華倫夫人的職業》、《芭芭拉少校》、《聖 女貞德》、《愷撒與克裡奧佩特拉》和《匹克 梅梁》等。他所涉獵的題材有現實諷刺、歷史 寓言、史前幻想和未來烏托邦等。他的文學成 就,為他贏得了20世紀上半葉英語文壇最偉大 戲劇家稱號。 蕭伯納的戲劇觀念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 影響,重視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在蕭伯納看 來,戲劇應該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和 社會行為的說明書。蕭伯納戲劇擅長營造黑色 幽默效果。這一點,可以看作是繼承了莎士比 亞和莫裡哀的喜劇傳統。莎士比亞常常運用喜 劇形式探索人類的理想與實際行動之間的沖 突,借以表達劇作家的道德判斷。在蕭伯納生 活時期,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習俗和主流觀念 已經開始受到人們的拷問和質疑。蕭伯納說, 人們來到劇院看劇,一方面要得到藝術享受, 一方面要在思想情感上受審。英國小說家阿諾 德•貝內特曾在一篇評論中寫道:“蕭伯納不
10
知疲倦地為社會正義戰斗,體現了英國知識分 子對於社會責任的思考和擔當。” 文學作品很多時候都予人莫測深高的印 象。蕭伯納的作品尤其突出。他在表現生活 時,剝開人們靈魂深處的傷痛,卻不給予答 案。他希望我們每個人自身去探究和思考,從 現實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仰望真理的締造者。 例如,蕭伯納的劇作《芭芭拉少校》,講 述了安德謝夫一家人的矛盾沖突。安得謝夫從 事軍火生意,他主張隻要價格公道,軍火賣給 誰都行。他的女兒芭芭拉信仰耶穌,在救世軍 救濟貧苦和做傳道工作。芭芭拉有信念理想, 她不同意救世軍接受軍火商安得謝夫的捐贈, 可她的上司偏偏就同意接受這筆贊助。這讓芭 芭拉的信念一度受到挑戰。 有一次,安得謝夫向家人展示軍火工廠的 整潔和井井有條,芭芭拉看到后,她覺得應該 拯救的靈魂不是救世軍裡的貧民而是這些明亮 工廠裡失去信仰的工人。 蕭伯納沒有明言芭芭拉是否失去信仰,他 讓讀者自己去思考——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芭 芭拉最終領悟到純潔高尚,似乎很難與邪惡世 界截然二分。在這樣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中, 我們正該思索如何堅守神的道。 基督徒作家若瞳在《讀芭芭拉少校》小記 一文中說:“文學作品有趣之處,就是往往不 會抽空談論一個概念,而是藉角色的處境帶出 討論。角色所面對的困難、價值觀念、應付 問題的方法和選擇,往往令讀者產生共鳴和聯 想,這比單向傳授知識更能引發思考。這種思 考方式亦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隻要好好鍛 煉,讀者就較能夠從日常事物發掘深刻的意 義,甚至延伸至思考信仰。” 《 追 求 》 第 111期
【信仰分享】
祭司的祝福 楊世禮 不少牧者於主日崇拜散會時,用〈民數 記〉的祝福為結束:“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 護你;願耶和華使衪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 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6:24-26)。 要了解這三重祝福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明白當 時的背景。 首先我們要認識〈民數記〉行文的內容不 是依時間先後排列。例如第1-10章是記下以色 列民如何按〈利未記〉所描述的原則組織起 來,成為耶和華聖潔的子民的歷史,其中第7-9 章所記的事發生在出埃及後第二年一月的1-14 日(民9:1),但第1-6 章所提的事卻發生於第 二年的二月初一(民1:1)。作者先錄下以色列 人建會幕、設祭壇、立祭司制度,表明神願意 與他們同在,然後再記載十二個族長的感恩祭 (第七章), 利未人的潔淨禮(第八章)及祭 司的受膏禮(第九章);經過這三個典禮後, 十二個族長、利未人及各祭司都裝備好了,大 家一同領受祭司亞倫的祝福,之後以色列民便 踏上了征途。 明白了上述背景,我們便曉得這三重的祝 福是以色列人出征前最後的準備,受祝福後便 馬上出戰,所以受祝福的那一刻是非常嚴肅 的。以色列人領受祝福,不是在華麗的教堂 中,而是面對著凶險的戰場。那時他們身在摩 押平原,對面便是耶利哥城。他們對前途完全 沒有把握,心中戰戰兢兢地祈求耶和華。若不 是耶和華的保護,他們的生命隨時有危險;若 沒有耶和華的同在,他們心中不可能有平安。 所以我們需要明白,原來神的祝福是為了 《 追 求 》 第 111 期
出征,而不是保証我們人生沒有風浪,而神 賜給的平安是在人生的戰場上。因此每次敬 拜結束前的祝福,不是聽道後的錦上添花, 而是預備爭戰的召集。 〈創世記〉告訴我們:神的揀選是為了 使命,叫萬族得福 (創12:3) ;〈民數記〉 則告訴我們神的祝福是為了出征。神揀選以 色列人,不是因為他們良善,也不是因為他 們人多,而是要他們在萬邦中作耶和華的 光。同樣神祝福以色列人,不是因為他們配 得,而是要裝備他們去成就神的旨意。 摩西五經中有兩個聖戰。第一個聖戰是 〈出埃及記〉中耶和華與埃及神明的戰爭, 其實十災的每一災,都是針對埃及地的一個 神明。第二個聖戰就是領以色列人攻入迦 南,針對的是迦南地的偶像,而不是迦南人 對抗以色列人。第一個聖戰,耶和華獨行奇 事;第二個聖戰,神讓以色列民參與。新約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 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 轄這幽暗世界的”爭戰 (弗6:12) ,而他們 的首領便是撒旦(弗2:2)。撒旦有如咆哮的 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彼前5:8) 。撒旦不斷藉著外面的逼迫向我們施壓力, 利用身體的情慾向我們誘惑,內外夾攻,務 要打倒神的子民。 舊約的這些記錄是對我們的警戒,提醒 我們神的揀選,不是為了將來上天堂,而是 為了在地上作耶和華的光;同樣,神的祝福 也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而是為了作耶和華 的精兵。揀選是為了使命,祝福是為了戰 爭。但願你下次領受〈民數記〉的三重祝福 時,心中立刻有為主作戰的準備。
11
【信仰分享】
八福之一 Isaac Yu
虛 心 之 福
〈馬太福音〉5章3節,耶穌說:“虛心的人有 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什麼是以上經文中的“虛心”?這裡的虛 心,不同於儒家文化的謙虛。 炎黃子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容易把八 福裡的虛心混談為謙虛。漢字中的“謙”, 言兼合一,意說話時要“兼”,要把自己放在 與人兼融並靠下的位置。儒家文化,起源於喪 葬服務業的吹鼓手文化,彰顯的是低微而雅。 謙,不只是兼融,而是避高顯低的人際關系。 儒家的虛,是說自己內心,比別人貧乏, 不足以在言談中與對方平起平坐。中國有句文 縐縐的謙辭:“久仰久仰,在下不才,願聞其 詳”,就是儒家謙虛的完美表現。謙虛,說到 底,還是講究謙。至於虛,只 要比對方貧乏 即可,不必空,多少還可以有一點兒。 這裡需要提示的是,儒家的虛,不是清除 自己的“有”,只是壓抑自己的“有”。儒家 也不是因為自己“有”的屬性陳腐而去壓抑, 只是為了平衡人際關系,躲避人際地位抗爭而 採取的禮儀行為。因此這種謙虛的禮儀行為, 是要求我們把自己已有的真善美壓抑下去。 儒家認為,自己的智謀財富,不要表露, 要謙字當頭;它認為“有”是寶貴的,是需要 珍藏的,不要表露自己的“有”。但這是儒家 文化,不是基督教文化。 主耶穌在八福的講的虛心,不是講人際間 的謙讓關系,主耶穌並沒有在這裡提出謙。 《聖經》裡也多次提出人和神關系的謙
12
卑,那些經文是講過謙,但在這裡並沒有講人 際間的謙。人際間的關系是主愛中的平等,都 要向主而卑。主耶穌在這裡是要我們自己內心 虛,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全部虛。虛什麼?就是 靈中舊我。 我們現在的心是不是虛的?如果不虛,我 們的靈裡,究竟裝了一些什麼?我們出生至 今,心裡充滿著對這個社會的認知,對自己的 認知,對未來的認知。這些認知,是對與錯的 混雜,是善與美的爭奪。魔鬼撒旦的邪惡,佔 據心靈或大或小部分,使我們的心靈被擠壓, 被膨脹。 這種混亂的心,讓你自信驕傲,李白就自 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 種混亂的心,讓你迷茫失措,“剪不斷,理還 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種混 亂的心,也會讓你自暴自棄,“我本將心向明 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你的心倒是不虛,很飽滿,但是飽滿得讓 你恍惚,讓你迷惑。你在問自己,我這一生究 竟在幹什麼?究竟為了什麼? 我游覽香港時,曾看到一座開著四個門的 大宅院,是什麼香港大富翁的家。他辛辛苦 苦,賺了很多錢,有四個老婆,兒女成群。別 人覺得,他應該特滿足,特自豪。但是,他的 老婆們彼此互掐,沒辦法,只能各自走自己的 門。他很苦腦。 有些富商,到了患病的晚年,兒女為了爭 奪將來的遺產,打得頭破血流。老人臨死前哀 嘆:“我奮鬥了一輩子,究竟圖個什麼?”心 《 追 求 》 第 111期
【信仰分享】 裡充滿了恍惚煩惱。 屬世英傑人物,與天鬥,與地鬥,與人 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其豐功偉業,舉世矚目。但是,到了晚年,卻 還在流淚:“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 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世人的心,無論處 於什麼位置,都滿了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 和今生的驕傲,內心再也裝不下潔淨的靈了。 而基督徒的內心,需要潔淨的靈,因此要 把污穢的靈驅逐出去。這個驅除,如同我們的 身子要有新陳代謝的流暢,不能有垃圾,不能 有宿便;有了汚物,要及時排出。 主耶穌告誡我們,信主以後,首先得到的福 氣,就是讓聖靈把你的心倒空,倒得心虛。倒 空了,你的心會虛得貧乏極至,會虛得充滿渴 望,渴望會被新的靈充滿。這個倒空的過程, 就是虛心的過程。 八福中的虛心,既不同於儒家的壓抑謙 讓,也不同於佛教的“空”。 佛教鼓吹心靜,認為在四大皆空(道空、 天空、地空、人空)的宇宙間,心是需要通過 空而靜的,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靜的目的,是不去想。不想,煩惱才會離 開。佛教的心靜,是要人們把心塑封,如同一 件珍貴的寶物,塑封起來,與外界隔絕。封住 自己的心,忍著,心靜,煩惱就進不來。 必須明確指出,佛教的心靈之空,和基督 教不同,它不同於主耶穌教訓我們的八福。我 們在主裡倒空的是舊我,靈中污穢的老我;而 佛教空的是心靈麻醉,心中有也是無,其實並 沒有空。 主耶穌告訴我們,我們的心虛了,把舊的 靈全部驅逐了,是為了接受新的靈,聖靈,永
《 追 求 》 第 111 期
生的靈。這是一個有福的虛。 那麼我們怎樣做到虛心? 首先,我們要承認,自己的心中存有滿滿 的渾濁,並要明確表示,願意倒空。信主之 前,我們不認識自己的內心,心靈污穢而不聞 其臭,不嫌其惡;信主之後才明白,我們原來 有罪,心靈有污穢,需要清洗,需要將污穢之 靈驅除,要虛心。 其次,我們要承認,自己沒有能力虛心, 要向主耶穌明確表示,願意接受聖靈,渴望被 聖靈充滿,用聖靈沖刷我們的心,使其虛,並 且虛之又虛。信主之後,我們才知道,人的能 力太微小,邪靈佔據我們的心,人無力將它驅 除。我們願意把這個驅除心中舊我污穢的重 任,全部上交給主耶穌來完成。我們要做的, 就是明確表示一個態度,接受主基督的聖靈, 祈求主給我們一個潔淨的靈。 虛心,可以得到什麼?虛心得福,得到進 天國之福分。這是主耶穌賜給我們的第一個福 分。我們讀經時發現,八個福裡,第一個福和 最後一個福都是“天國是他們的”,這是最大 的獎賞。主耶穌在第一個福裡就把最大的獎賞 承諾給我們,要引起重視。 天國是聖潔的,進天國的人不能有半點瑕 疵。虛心的人,具備了全然接受聖靈的條件。 只要我們運用這個條件,不斷地虛心,就具備 了進天國的資格。進天國的門很窄,心不虛是 進不去的。 虛心的人,可以接受聖靈做工。聖靈進入 我們的心,沒有了我們主觀意志的阻攔,我們 就可以變為一個聖潔的新人。 虛心的人,有了第一個福,還會繼續有另 外七個福,將會福杯滿溢。我期待著,能與大 家繼續研讀八福裡的其它七個福。求主成全!
13
【信仰分享】
莫言是在
向誰致敬 —讀莫言的 《等待摩西》有感 文 君
說起莫言,也許人們會想到的是中國唯一 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還有就是那曾經紅極一 時,根據他的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成的電 影〈紅高粱〉。雖說他是諾獎得主,可是我平 時卻很少拜讀他的作品,也許因為他並非我所 欣賞的那一類作家。然而最近我卻破天荒地找 了他的新作來讀,完全是被那個短篇小說的標 題所吸引—〈等待摩西〉;我很想知道莫言筆 下的摩西和《聖經》〈出埃及記〉中的摩西是 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然而當我把通篇小說讀下來後,我發現〈 等待摩西〉其實並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情 節,甚至連故事內容都讓人覺得有些老套,而 唯一看點就在於小說通過“我”這個非基督徒 的視角,見証了一個基督徒世家在經歷了文革 和改革開放以後各自的命運轉變,以及不同的
14
基督徒在大環境下面對不同的際遇所表現出的 人生態度。應該說作者對這些人的言行舉止還 是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和精准獨到的點評,而 我們這些基督徒也許從他們身上還能看到自己 的影子。 先說說他們東北鄉那個最老的基督徒柳彼 得,他在文革中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差點被批 鬥至死。他的孫子柳摩西(文革中改名叫柳衛 東)在批鬥柳彼得時特別賣力,不但揪他的頭 發,往他臉上吐唾沫,而且還扇他的耳光,結 果是柳彼得張嘴咬斷了他孫子的一根手指。文 革時期的殘忍在此可見一斑。 然而就是這位堅守信仰,寧死不屈的老基 督徒,在自己孫媳婦和重孫女面臨困境時, 表現出來的卻又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冷漠。小說 中寫道:“柳彼得在集市上吃爐包喝酒,他的 孫媳婦馬秀美帶著孩子在集市上撿菜葉子, 《 追 求 》 第 111期
【信仰分享】 那孩子看他吃爐包,饞得流口水,他卻視而不 見,只管自個兒吃。旁邊的人看不過去,說: 老柳,看看你那重孫女饞成什麼樣子了,你少
信,她在患難中有喜樂和盼望;因著信,她始 終沒有放棄對丈夫的尋找和等待。 小說的畫龍點睛之處是在它的結尾,作者
吃一個,給她一個吃嘛。柳彼得卻說:我不能 夠,她們正在承受該她們承受的苦難,然後才 能享平安。” 對柳彼得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不由得讓 我想起《聖經》〈啟示錄〉第二章中,使徒約 翰寫給以弗所教會的信:“我知道你的行為、 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然 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 心離棄了。”可見有的基督徒也很自私、冷 漠、糊塗、沒有愛心。莫言在文中對柳彼得的 行為給予了含蓄的抨擊:“一個人,只要能對 自己違背常理的行為,給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 由,別人還真不好說什麼,何況是借著上帝的 名義。” 小說中的其他兩個關鍵人物是柳摩西和妻 子馬秀美。這個在文革改名叫柳衛東,不但與 他爺爺柳彼得劃清界線,而且還參與了對爺爺 的批鬥。柳摩西在改革開放以後,下海經商, 成了柳總;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後來卻失 蹤了,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而且一走就是三 十五年。小說中並沒有交待柳摩西失蹤的三十 五年裡去了哪裡?做了什麼?然而當他重回人 們視線的時候,作者是這麼交待的:“他的名 字又改回了摩西,而且他和教友們在一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柳摩西就像是一隻 迷途的羔羊,最後重拾被他丟棄多年的信仰, 他的回歸讓我們這些基督徒充滿了信心和希 望。摩西的妻子馬秀美是作者筆下一位敬虔的 基督徒和忠誠的妻子,在她丈夫失蹤的三十五 年裡,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孩子撫養長大。因著
寫到“我”要去摩西家一探究竟,詢問他這 些年去哪了?可是當“我”站在摩西家的院子 裡,“我看到院子裡影壁牆後那一叢翠竹枝繁 葉茂,我看到壓水井旁那棵石榴樹上碩果累 累,我看到房檐下燕子窩裡有燕子飛進飛出, 我看到湛藍的天上有白雲飄過……,一切都很 正常,只有我不正常。於是,我轉身走出了摩 西的家門。” 狡猾的莫言最後抽身溜走了,把一連串的 疑問留給了讀者。莫言曾自稱自已沒有信仰, 小說的結尾難道是在暗示沒有信仰的“我”是 不正常的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倒讓我肅 然起敬了,就算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時也沒能 讓我產生過這種感覺。 有人把〈等待摩西〉和魯迅的〈祝福〉相 提並論,主要是因為兩者在寫作方式上有著不 謀而合的相似,因而論定莫言是在致敬遙遠的 魯迅;而我卻更願意相信,莫言是在致敬那位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逃脫埃及法老 魔掌的摩西。
《 追 求 》 第 111 期
15
【聖地旅遊】
! 來 來 來
喝 一 杯 迦拿婚宴的喜酒! 文:慢驢 攝影:慢驢 / 英子 繼前一天的忙碌奔跑,慢驢已經累癱了, 顧不得吃晚飯,就鑽進酒店房間呼呼大睡去 了。看樣子,“聖地行”絕不是慢行軍,那可 是需要堅強的意志和強壯的體能滴! 早晨醒來,拉開窗帘,便被眼前的景色驚 呆了。哎呀呀,這簡直奏是一幅畫,好看極 了!對面就是聞名於世的“天使報喜堂”(耶 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家)。
朝陽下的拿撒勒溫暖又安靜,今天上帝會 為我們預備什麼樣的驚喜呢? 要出發了,我們的正宗大拿也現身了! ELI,以色列著名考古學家Eli Shukron(艾 力.修克隆),在耶路撒冷的大衛城從事考古 挖掘二十多年。他因挖掘發現了《聖經》〈出 埃及記〉28章中記載的“祭司以弗得外袍底邊 上的金鈴鐺”而享譽國際考古界,美國CNN對 他有專題的採訪報道。未來幾天,ELI將親自帶 著我們探索以色列,這可是個大大的驚喜呀!
出發去迦拿嘍!參加婚禮去! 從拿撒勒到迦拿,大約十幾里路。由於要 翻山越嶺,開車大約二十多分鐘吧。據說耶穌 的母親馬利亞,是迦拿婚宴主人的親戚,所以 馬利亞提前幾天就到親戚家幫忙去了。 想想人家以色列的大家族觀念是超級強 的!一個支派、一個家族內,人與人的關系很
16
《 追 求 》 第 111期
【聖地旅遊】 親、很近。住的近的,每周家庭聚會在一起享 受安息日;住的遠的,彼此之間互相走動、支 持與交流。難怪當年馬利亞懷孕之後,就跑到 她的一個叫伊利沙伯的親戚家,去溝通交流、 相互加強信心呢(那時伊利沙伯也懷孕了,後 來生下了施洗約翰)。所以,神會直接把愛與 信心賜給人,神也會通過人與人之間摸得著、 看得見的愛,讓人與人之間彼此連接和扶持! 猶太人有同一個上帝,同一個信念和價值 觀。他們彼此祝福與禱告,身雖遠,心相連。 現在,很多時候人們卻是:近在咫尺,卻心系 網絡,陷在各樣的事務中。人和人,可以幾小 時內飛越千里相會。但心與心的距離,卻比啥 時候都要遠。 也許當年,馬利亞就是沿著這個小山丘、 一路小跑到親戚家,樂呵呵地幫忙婚宴的吧。 如今,道路兩旁已經建了公交站,還配置了太 陽能的設施。
跡:將水變美酒!牆上寫著:“第三日,在加 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 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 了。”(約2:1-2)
為啥婚宴要定在“第三日”呢? 因為以色列人認為“第三日”,是“雙好 日”(此乃慢驢命名哈),也就是“好上加 好”的日子!頗像中國的“雙喜臨門”的寓意 呢。或許咱中國人的老祖宗受了猶太文化的許 多影響呢?
為啥“第三日”是“雙好日”呢? 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每天完成一樣工之 後,上帝都會“看著是好的”。唯獨在“第三 日”,當上帝分了“地”和“海”之後,“神 看著是好的”;接著,上帝又創造了“果蔬” ,“神看著是好的”。只有在這第三日,上帝 連著兩次“看著是好的”。 另外,“第三日”也是“復活的日子”, 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第三日復活。但對那時 的猶太人來講,這個原因是不成立的。 別看這座教堂小,它可是世界首選婚禮教 堂呢!
今天的另一個驚喜就是有一個真正的婚禮 要在這裡舉行。正往婚禮現場而去,身著大紅 袍的楊姐姐就是今天的主角:新娘!新郎倌是 張弟兄。伴郎是小馬哥,伴娘是英子姐。抬頭 只見一面牆上刻著長長的經文,講述著兩千多 年前迦拿婚宴的故事,那是耶穌行的第一個神 《 追 求 》 第 111 期
17
【聖地旅遊】 進入教堂內,Eli先給我們看地上的一大 堆石頭塊:這堆是1800年前的,那堆是300600年前的,那個那個是耶穌當年羅馬時期 的......Eli興奮地如數家珍,我看得是暈頭轉 向,愣是記不住每塊石頭背後的故事,只好故 作姿態的欣賞一下石頭們!
猶太人在儀式上使用的水和酒,都必須是 潔淨的。但瓦器有氣孔,如果放入水或酒,都 是不潔淨的,所以必須使用石缸。 下面這個石缸是拜佔庭時期的,雖然不是 耶穌當年使用的那口缸,但也可以看看大致的 模樣。我估摸著,大約需要兩個成人,手臂環 繞方可抱住此缸,容量大約兩三桶水,100公 升左右。
蔡師母說,那時沒有飛機和汽車,客人要 從耶路撒冷到迦拿參加婚宴,大約要走七天。 所以客人來了,哪能只吃一天的婚宴呢,必然 是要痛痛快快地大吃大喝幾日才能罷休!
到底婚宴要擺上幾日? 大概持續一周。主人家要準備好充足的菜 和酒。在耶穌參加的婚宴中,賓客正在開心暢 飲之時,酒卻喝完了!那場面,真真是十萬分 的,好尷尬啊!那時,沒有可樂、雪碧,也沒 有雞尾酒 ,總不能請客人喝白水吧!耶穌在 馬利亞的懇求下,將六口石缸中的水,變成了 上好的美酒,這是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 耶穌也可以將如白水般平淡的生活變成美 酒般令人嚮往的日子,將看似無意義的生命重 新點燃更新,將絕望中的眼淚變為喜樂裡的甘 泉。而這,都可以在一瞬間發生的,只要有神 同在,與主同行。
18
穿過小拱門,可以看到各個時代遺留下來 的石頭層。對,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大石 頭、小石頭,2000年前的石頭、幾百年前的石 頭。反正是一堆、一堆的石頭... 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來以色列旅游,不跟 這樣的文化團,沒有配置通曉聖經史地的師 母,和考古專家的話,會覺得以色列是一個相 當無趣的國家,因為這裡的美景不夠震撼、美 食不夠養胃,最多的就是一堆堆的石頭和一片 片的曠野! 所以,驢友小貼士: §以色列游一定要:跟對團!上對車! §來之前讀讀《聖經》和《耶路撒冷三千 年》、看看央視的《走進以色列》紀錄片 §最重要是要反復翻閱和隨身攜帶慢驢的 《奔跑在聖地》系列游記! 《 追 求 》 第 111期
【聖地旅遊】 穿越到後院,俺們就准備准備開始婚禮 嘍!Eli說,這裡就是:主耶穌變水為酒的地 方,也是今天婚禮的現場。現在就是我們一起 見証神跡的時候了。
Eli瞬間變換角色,手挽著美麗的新娘走向 等候著的新郎。小伙伴兒齊聲贊美《愛的真 諦》。蔡師母是証婚人,她說:“婚姻原是 1+1=2,基督徒的婚姻卻是1+1=3,因為基督 是我家之主。若兩人都以基督為主,在兩人有 差異或沖突時,卻能以神的話為基准,彼此順 服,神必然祝福這個婚姻。”她也說到:“愛 是兩個獨立健全人格的結合;愛中必須要有尊 重。愛是彼此體諒和饒恕;愛是犧牲,為對方 犧牲的愛。” 蔡師母真是婚姻輔導大師,她著有《慧賢 女人心》,是一位相當有智慧又美麗的女子。 《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箴9:10)。此話真真屬實! 曾弟兄給我們娓娓道來這段婚姻的“神 跡”:一年前,楊姐姐隨曾弟兄的團來到以色 列。十幾天的聖地行之後回到成都,楊姐姐裡 面的生命似乎不再一樣,看世界的眼光和態度 也被更新,她的生命活出了不同的意義和陽 《 追 求 》 第 111 期
光。之後,她在參加一個英語學習微信群的時 候,相識了遠在上海的張弟兄。當他們發現 彼此都信靠上帝的時候,開始了更深層次的交 流、走進了彼此的心靈。共同的愛好使他們相 識,共同的信仰使他們相知相愛。 一年後的今天,兩個人相約在耶穌行第一 個神跡的地方:迦拿,舉行他們的婚禮。 相遇非偶然 皆因神之愛手 相愛是必然 皆因主在心中 曾弟兄將滿滿的祝福,用《羅馬書》15章 5-7節的經文送給他們:“但願賜忍耐、安慰 的上帝,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 心一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所以 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 榮耀歸與上帝。” 我們是2月22日出發的以色列團,故自稱 為“愛愛愛團”。團內的四對夫婦一起攜手, 在主耶穌的面前,在眾人的見証下,宣告了對 彼此的“愛的誓言”。 走出迦拿婚宴的教堂,心潮仍在澎湃激蕩 中。這應該是我有生以來見証的第一個基督教 婚禮,竟然是在迦拿,這麼美妙和神奇的地 方。迦拿的街道安靜、古樸,我彷彿看見耶穌 帶著門徒緩緩步入婚宴的身影,似乎聽見了眾 人喝著美酒時的贊嘆和喜樂。一切都是那麼美 好,那麼奇妙,又那麼真實,只因有神! 當然,這裡也有賣迦拿婚宴美酒的小店, 客官若想要實地感受一把的話,不妨一試。不 過,小心別喝醉哦! 晚上,自然是婚宴的高潮,大家同飲著迦 南美地的美酒,一起共同分享著上帝奇妙的恩 典!祝福全天下的夫妻恩愛幸福,願每個婚姻 都是 1+1=3,有神,有你,也有我。
19
【影音人生】
應該嫁給誰 四月的溫哥華,不曖還寒。與亞洲相比, 這裡有一種遠離塵囂的感覺。正是在這樣的心 情裡,看了這部電影《遠離塵囂》,托馬斯‧ 哈代的成名作改編。 維多利亞時代一個遠離塵囂,風景如畫的 偏僻鄉村,三個男人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子芭 絲,由凱瑞.穆麗根扮演。凱瑞似乎有一張讓 男人深愛的臉,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蓋 茨比一生追尋的夢幻女郎黛西,這個角色也是 非她莫屬。當然她的演技比形象更加到位。 憨厚樸實的蓋博對芭絲一見鐘情,他默默 地守侯在她身邊,努力地為她工作,為她擔 憂。她心裡很清楚,不過沒有為他動情。 風度翩翩,殷實富有的紳士伍德先生也愛 上了這位鄰居,新來的農場主。因為芭絲與眾 不同,觸動了他那顆已經不太年輕的心。她也 沒有心動。 最後是一身紅衣,輕佻瘋狂的特洛伊中士 使芭絲心動。她很快就答應了他的求婚,但兩 人結婚不久特洛伊就表現出種種劣行,也因為 前女友和剛生下的他倆的孩子一同過世而痛苦 離去。
20
蓉 逸
影片的結尾不錯,芭絲與樸實憨厚的蓋博 結合,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影片,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多少個 世代啊,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又是一例。 其二,是那個最經典的話題:女人應該嫁 給愛你的,還是你愛的?還有一種折中的答案 是:年輕時應該嫁給你愛的;年齡稍大一些, 應該嫁給愛你的。 其實,無論是嫁給你愛的,還是愛你的, 或者最好的情況,互相都愛,也不一定就過得 下去。反過來,無論是嫁給你愛的,還是愛你 的,或者倆人都不相愛,因為某種原因走在一 起,有時反而越過越好,越來越相愛。 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女人。因為《聖經》 裡說:“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 除”(箴14:1) 。 東方文化中,男人所喜歡的女人幾大美德 之一是“單純”。所以有些真的很單純的女孩 子就信了這一點,一路想著單純,而不是想著 怎樣做女人,結果都不是太好。 微博秀恩愛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他說‘你這麼傻,這個世界又這麼亂,不把你 《 追 求 》 第 111期
【影音人生】 娶回家我怎麼放心。’於是我就嫁給他了。” 遇到會講又做得到的男人,是中大獎的機率。 這個女人並不是真傻。其一,她能看上這 種極品男,而不是那種不靠譜的;其二,假如 真傻,便總會做一些傻事,家裡家外,給男人 帶來很多麻煩,很多爭吵,令婚姻添難。 都說女人的美貌與智商成反比。也有人為 此辯論:她們的智商不一定低,因為漂亮,事 物都容易得到,不需要用腦子,也不設防,漸 漸就容易犯糊塗。這大概就是有些漂亮女人沒 有幸福的原因。 溫哥華是著名的亞洲婦女帶著孩子的留守 地,丈夫們都在亞洲。我認識其中一些婦女, 她們住著大房子,開著好車,養尊處優。在亞 洲的丈夫們勤奮工作,不離不棄。不是因為她 們個個都姿色才氣出眾,關鍵是,她們不僅不 傻,而且有維持家庭的智慧,而最大的智慧就 是信了耶穌,她們的丈夫同時也信了。不然, 兩地分居,單靠人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縱觀《聖經》裡的女人,很多都是有智慧 的女子。比如耶穌家譜中指出姓名的幾個女 子。他瑪氏為了給猶大家族留下後裔,不肯再 嫁,情願扮做妓女,與公公同床,她的信心與 堅持使她在耶穌的家譜中有份。迦南女子喇合 氏,因為慧眼看出猶太人的神才是全能神,於 是幫助他們的探子逃脫,從此擺脫妓女身份, 擁有了幸福的家庭。外邦摩押女子路得,也是 因為智慧,認定猶太人的神就是她的神,情願 離開故土,跟著婆婆回伯利恒,後來得與財主 波阿斯結婚,成為大衛王的曾祖母。 新約〈約翰福音〉裡,到井邊打水的撒瑪 利亞婦人,大概就是因為美貌而犯糊塗的女 人。因為她曾有過五個丈夫,而且那時與她在 《 追 求 》 第 111 期
一起的不是她的丈夫。耶穌解了她終身的惑。 她後來成為第一位宣教士,信主後立刻回到撒 瑪利亞傳福音,領人認識耶穌。 嫁給愛你的還是你愛的,不是什麼終極難 題,成為智慧婦人,才會幸福。
遇 見 天 宇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 遇見是一種神奇的開始。 人生中的遇見, 透露並記載著 生命的驚喜 和生活的美好。 然而有一種奇妙的遇見, 我日日盼望,那就是: 在神莊嚴的聖殿裡與祂相遇, 在祂大愛的祝福中與祂相遇。 這奇妙的遇見是奇異的恩典, 何等甘甜! 我找回了迷失的自己, 躁動的心永久地安息。 這遇見 是今生最美的經歷; 這遇見, 使我如鷹展翅重新得力。 願你和我在祂的永恆裡 遇見......
21
【讀經解字】
讀聖經解漢字二之10
出 入 傅 農
舊約聖經中記錄了幾次重大的“出”、“ 入”事件。 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人類始祖 被神攆出伊甸園。因為這第一次的“出”是被 神咒詛的,始祖出得伊甸園後就要耕種土地, 而且永遠不能再回來。 所以漢字的“出”字,《說文》曰:“ 出,進也。”進,願意指鳥足,因為鳥足只能 向前,不能後退,所以稱鳥足為進。“出”字 的字形看起來很像一個“田”字,左、右、下 三面都是圍欄,左右兩邊雖然有缺口,但不夠 大,只有上面沒有圍欄,所以就從上面出來 了。 前文曾經講過,中國古代的讀圖習慣是“ 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從上面出來,也就 是從南面出來。這與“杏”文所傳達的信息一 致。亞當和夏娃當年正是從伊甸園的南門出來 的。他們出了伊甸園以後,先南後東再折向 北,漸行漸遠,伊甸園的花籬果林慢慢地從他 們的視線中消失,眼前彌望的,就是他們和子 孫後代將要耕種的一片黃土。 所以,“出”字撤去圍欄,或者拉直了筆 畫,就成了一個“土”字。要知道,古文的“
22
土”字上下兩橫一樣長。由此可見,漢字的“ 出”字也記錄了始祖被攆事件的信息。 第二個重大的“出入”事件,是挪亞一家 八口和所有血肉動物的物種出入方舟。這次因 為受神的祝福,挪亞完全順服神的安排,神的 救贖計划完全實現。所以“入”、“出”不僅 平安,而且沒有任何差錯。 上文講過,挪亞方舟裏面的被救一群,他 們出入方舟都未經由“門”,而是從敞開的船 體直接入,又直接出的。所以,“出”字正像 出離兩層船體的剖面圖。方舟有三層,最底下 一層可能還陷在泥水裏,故而看不出。
《 追 求 》 第 111期
【讀經解字】 第三個重大的“出入”事件,就是神帶領 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這次出入行動 跟挪亞方舟行動一樣,都是神的救贖行動,本 應成功的。但因為以色列民沒有聽從神的指 示,害怕迦南地的強人,不肯從最近的入口加 底斯進入,導致整個救贖計划失敗。以色列人 原本只需11天就能進入迦南美地,結果花了將 近40年才到達約旦河邊,不僅兜了大圈子, 而且絕大多數從埃及出來的人都沒能到達目的 地,中途倒在了曠野,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兩個 人得以進入應許之地。 這次出離與始祖出離伊甸園有兩個相似的 地方:一是只出不回;二是出離所走的路經基 本一致,都是先向南,再向東,最後折向北。 如果這次行動成功的話,出埃及和入美地就會 象挪亞出入方舟一樣容易,不會有半點出入。 可惜因為失敗,使得出來的人多,進入的 人少,出入之間不成比例。所以,漢字才有了 與“出”字完全不同,比“出”字小很多的“ 入”字。《說文》:“入,內也。自外而中 也。象從上俱下也。上下者,外中之象。“ 入”字形如抱頭痛哭慶賀成功的兩個人。
而這次事件中的“出”,顯然是指西奈山 或者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即兩山。至於後來 的以色列人多次被擄和迴歸,也都是擄出的人 多,迴歸的人少,“出”和“入”之間的差異 再也消除不掉了。
看看後來漢字的出入兩個字,還有它們的 解釋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本謂艸 木。引伸爲凡生長之偁。又凡言外出爲內入之 反。象艸木益茲上出也。茲各本作滋。今正。 茲,艸木多益也。艸木由才而屮而 而出。日 益大矣。猶太人的被虜,就象草長一樣,越來 越多,而迴歸的人卻門前冷落。 《 追 求 》 第 111 期
23
【牧者之聲】
我
與 美 相 遇
最近我寫的《靈魂之歌》一書出版了,裡 面收錄了許多我在一些年日積累的美評文章, 主要是世界名畫欣賞以及我的見証分享,受到 很多讀者的喜歡,也因此收到很多邀請去做分 享藝術與信仰的講座。很有意思的是,很多 人平時不喜歡聽教會講台的講道,卻喜歡我用 這個方式來講信仰。我想神非常有幽默感,祂 的道、祂的愛就如此這般用不同的方式被傳開 去。因為神創造的奇妙,我的傳道生活也不斷 被神增添了許多斑斕的色彩。 人生如同譜寫樂章,人在美的引導下,可 以把偶然的事情或突發的事件變成一個主題, 然後就可以記錄在生命的樂章中。猶如作曲家 譜寫奏鳴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題也反復出 現、重演、調整、延展,人就是在不斷地根據 美的法則譜寫著生命的樂章。有人說過,有一 種方式會讓你知道與美相遇的精彩,那就是你 會有一種“交流的感覺”。鮮活的生命一定有 一種與美相遇的經歷和心靈深處的交流。英文 “Beauty” 這個詞來自希臘文的“kalen”, 是呼召(call)的意思;好像在生命美感的經 驗裡,我們會經歷到一種神對人心靈的啟示, 是在對我們的內心極其複雜情感與感受的一種 心靈的訴說。
24
高偉川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會對深深觸動 自己的藝術家或創作者傾心仰慕,或渴望和一 個內心敬仰的作者見面的原因。那是因為感受 到其創作的作品或文字,好像說進了自己的內 心深處,好像看或讀他/她和他/她們的作品就 仿佛是在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們會面對一幅撞 擊心靈的作品遲遲不肯離去,甚至會反復地去 看,去欣賞,去思想,去體會。其實那就是 內在靈魂的一種深深的交流,絕不是膚淺的敷 衍,此時無聲卻勝有聲。現代的忙碌人群很難 體會到這種靈魂的交流,因此忙碌的人群需要 遇見美,與美交流,心才會被觸碰,體味到美 好。 我們也都有被藝術或文學作品“喚醒”的 記憶。當每次美的撞擊來臨的時候,都會帶著 一種意外的驚喜,好像喚醒我們那已經麻木許 久的感覺。透過靈魂的窗口就如同上帝創造我 們五官的功用:我們的聽覺常會被音樂猶如山 中的鳥叫、遠處的鼓聲那般地震動到心靈,從 而產生一種內心激情澎湃的感受。我們的視覺 會對美麗的風景之顏色、光影從眼目的滋潤進 入到內心神聖的嚮往之情。我們的觸覺會被冰 冷堅硬的或溫柔柔軟的感受觸摸,其冰冷或 溫暖、粗糙或精緻可影響我們整個人的生活狀 《 追 求 》 第 111期
【牧者之聲】 態。我們的味覺在品嘗咖啡、冰淇淋、麻辣火 鍋的時候,有著不一樣的內在情調的感覺。我 們的嗅覺可聞到和區別玫瑰花開時的芳香,烤 麵包時散發出的迷人香味,新剪的花園草地散 發出的特有草平清香味道,等等。 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讓我們心曠神怡,精 神爽利,靈魂甦醒。我們可以很真實 地感覺到天與地,人間與天堂間 的諸多美好和豐富,而神一切 的美更是無法用有限的文字 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對 一個曾經迷戀藝術的我, 自走上十字架的傳道之路 後就與上帝的美不斷地相 遇,傳道的路充滿了美麗 的芳香氣息,即使在去年癌 症的經歷中也因遇見了上帝的 美,癌症變成了美麗的花朵……。 神所創造出的美所喚醒的,不只是 我們對生活細節上的美好感受,雖然生活的細 節都是美麗的點綴;神所創造出的美所喚醒 的,也不只是一些已遺忘的回憶,或對自我的 不完整的認識,更多的是我們沉睡著的靈魂。 我也常常被一些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中所包含 的說不出的美,喚醒我沉睡中的靈魂對美深深 追尋的渴望。我所非常敬仰的藝術家群體中, 達芬奇傳世作品中的沉靜,抽象藝術大師畢卡 索畫中那種說不出的變形的扭曲,梵高作品中 那情感中的燃燒,高更藝術中的提問方式,米 開朗基羅藝術創作表現出來的力量,巴赫音樂 對心靈的震撼,貝多芬音樂的悲劇撞擊力,等 等都是那樣深刻而鮮活地餵養著我心中那想像 力的飢渴。我發覺我的靈魂就像一個乾枯的土 《 追 求 》 第 111 期
地需要上帝之美的滋潤。 我越來越清楚地看見並感受著埋藏在我們 內心深處對美的最深的一種呼喚,那就是引導 我們思想造物主之偉大的情懷。我可以很肯定 地說,每一個藝術家的創作都是對偉大的造物 之主奇妙的創造的一種心靈的回應。藝術的美 一定可以喚醒世人並引領世人來認識 藝術之美的源頭,即上帝。上帝 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祂是一 切美的根源。我與美遇見的 時候,上帝的作為就在我 身上永不停息的發動著, 在許許多的年日裡滋養著 我乾枯的靈魂,沉睡的靈 魂。 我認為每一個藝術家創 作的使命都應該是為著喚醒世 人去認識宇宙之主,否則便會變 得蒼白無力,因為上帝不只賦予人們對 美的欣賞力,也賦予人們對美的回應力。這回 應的能力,就是人創作的動力與創作的智慧及 靈感的流露。文學、藝術、音樂都是對上帝創 造的一種內在心靈的回應。每一個作品其實都 在表達造物主的一種心靈投射和生活投射,因 為這是在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所賦予我們的潛 在能力。在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裡,所表達的精 意就是上帝創作的最精美的作品“人”的豐富 的情感。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其實自己也在 挖掘、發現和更深入地進入上帝創造的核心, 然後再用各樣的方式來“翻譯”、“解讀” 、“詮釋”,並傳達所發現的美以及洞察。這 是延續創造的一部分。 因此,我覺得神對基督徒藝術家的呼召,
25
【牧者之聲】 就在於和至高上帝的同工同行。對上帝所創造 的宇宙和其中所有的設計、美感與豐富的展 現,目的是要搖醒世人認識上帝,進入上帝生 命的連接。上帝的創造就是藝術。生命是詩、 是畫、是琴聲、是搖籃,等等,藝術家永遠創 造不了真正的“生命”,而偉大的“生命”卻 創造了偉大的藝術。若不是生命的美好與永 恆,藝術早就死了,枯萎了;若不是耶穌基督 重造的新生命的無限活力和美好,藝術遲早是 要枯萎的;沒有靈魂超越性的藝術是蒼白無力 的,與白紙上的涂鴉並無兩樣。 什麼是真正好的藝術語言?這是歷世歷代 藝術界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我想一幅好的作 品首先是藝術家的心靈自畫像,靈魂的自畫 像,是與神聖的對話。畫家的內心生活其實就 是一首“靈魂之歌”,這也是我出版的書的名 字《靈魂之歌》的意義。藝術家應該是背負著 歷史的責任,使靈魂震撼的正是那強烈的責任 感和使命感;藝術家是真理的傳達者和守護 者;藝術家的責任便是像歷世歷代的先知那樣 敬虔地傳達著,守護著神聖而永恆的領域,展 呈生命內在的靈性,重建靈魂的家園。任何偉 大的作品也總是與深刻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的, 穿透現實而找到其歷史之根,完成其靈魂的使 命。神有最大的手筆,有著最高的品位,也有 著最慷慨的饋贈給與每一個藝術創作者,也包 括你我他/她。 作家畢德生曾說過:美永遠不只是五官的 感受,也是指向超越五官的記號—一種深刻和 廣度。美裡面有對“更多”難以言說的經驗, 在那“更多”和超越裡,我們認識神。藝術家 若能喚醒我們已筋疲力竭的感覺,幫助我們 注意到這些“更多”和“超越”,就是福音的
26
佈道家。美永遠不“膚淺”,卻是善和真的啟 示。美在我們意識裡釋放出來的光芒,讓我們 能意識到神的神聖之美。每一天在上帝的眼中 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雖然平凡,但當我翻閱 過去星星點點記錄的時候,那就像是在水中的 浪花一樣,每一朵都有生命的記錄與光彩,仿 佛悠悠的記憶與輕柔的歌聲。我想上帝存留我 在地上的日子結束的時候,就是完成祂托付我 的使命的時刻,我相信當那日我會飛到天上與 主面對面相遇在美的光中。我很喜歡貝多芬說 過的一句話:“把神的光播照於人群,沒有比 這更崇高的工作。”這就是我與美相遇的喜樂 生活的全部詮釋。 若是藝術家的創作可以把人心引向神,就 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傳道人了。藝術創作者的靈 感是來自神聖的啟示,藝術家們與上帝同工一 起與這個世界對話。當一個藝術家發現美的驚 喜就是對生命的一種體會,也是心靈與世界、 與生活、與現實人生的對話。我相信這是上帝 的創造,是上帝放在人心靈裡的渴望之引導。 上帝希望把人帶向神聖的領域,使我們活出被 祝福的恩典人生,是在地如在天的天家永恆家 鄉的投射。我在傳道的路上不斷與美相遇,看 見上帝在人心中布下奇異的愛的藝術。生活就 是上帝美的創造,期待你我在每日看似平凡的 淡淡生活中與美共舞。
《 追 求 》 第 111期
【開卷有益】
進入永生的實踐 --
《衛斯理約翰日記》 The Journal of John Wesley
吳美玲 這 次 介 紹 的 經 典 是 衛 斯 理 約 翰 ( John Wesley 1703-1791)本人著作的《衛斯理約翰日 記》。這本書是作者走天路歷程的見証,內容 包括他的傳道生涯中遇到的許多磨難,其過程 與本仁約翰寫的“天路歷程”所描述有許多相 似的地方。 衛斯理約翰是英國偉大的布道家,他也是 是牛津傑出的學者和一名社會改革者。他倡導 的英國宗教復興運動(正確名稱應該是「基督 教福音奮興運動」),是十八至十九世紀影響 歐洲最大的宗教及社會運動。在這之後他與弟 弟建立了基督教的循道宗Methodists,又稱衛 斯里宗。他的貢獻不單在英國和教會歷史,而 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因此他被喻為 《 追 求 》 第 111 期
世界改變者。有一本名為《World Changers》 的書中把他和馬克思一起稱為改變世界的人。 衛斯理約翰小時候是一個性格活潑和詼諧 的孩子,特別喜歡讀書。看他的日記常常能感 受到他的幽默感。日記中記載他六歲時家中失 火,他是最後被救出來的,母親因此認定是上 帝的恩典,希望衛斯理一生為主所用,形容他 是從火中抽出的一根柴(撒迦利亞書3:2)。衛 斯理與母親感情親密,當遇上信仰疑難時也會 向母親討教。十五歲開始他入住寄宿學校,在 那五至六年期間,他雖然每天只吃少量麵包, 但健康並沒有受到影響,而且學問進步神速。 衛斯理約翰有個弟弟叫衛斯理查理 (Charles Wesley 1707-1788),倆兄弟一起成
27
【開卷有益】 長,自幼嚴格遵守生活紀律,敬虔度日。弟弟 衛斯理查理是英國偉大的詩人、音樂家,著有 大量聖詩,被喻為“聖詩之父”。他們早年在 牛津唸書期間,就是由弟弟衛斯理查理開始帶 領一些年青人過聖潔自省的生活,遵行《聖 經》教訓,追求靈性上的進步。其後兩兄弟 一起籌辦的一個名為“聖社”(Holy Club)的社 團,這是他們最早建立的一個團體。 “聖社”這個名字其實是取自別人對他們 的嘲諷,即嘲笑他們的團體自鳴清高、臭美的 意思。“聖社”成立後他們經常發動成員前往 監獄探訪以及在社會上幫助窮人,因著他們的 作為讓“聖社”成為英國各基督教團體活動的 一個典範。隨著“聖社”的發展,他們在各地 方成立分組織,作布道、慈惠及教導人認清信 仰及真理的工作,最終建立起循道宗。 衛斯理約翰的感情生活並不理想,他和第 一個女朋友的交往因著對方家人的誤會,而要 控告他,使他不得不逃亡。他的逃亡過程十足 像本仁約翰《天路歷程》中所描繪的境遇,在 森林迷路並缺水缺糧,幸好遇到善心人,最終 成功返回英國。 第二次他原已經向一位姐妹求婚,卻遲遲 沒有行動,等到姐妹要和他人結婚時,後悔已 經來不及。本仁約翰有一個敬虔的好太太,衛 斯理約翰卻沒有如此福氣。據聞後來他和一富 有的銀行家遺孀瑪麗 (Mary Vazeille)結婚, 她多疑善妒,十分潑辣,不僅多方阻擾約翰的 工作,並對他時有暴力行為。他雖然多次試圖 與妻子和好,最後還是選擇了盡量少回家,終 日在外作旅行布道。可嘆這兩位“約翰”的家 庭生活竟有如此不同。 衛斯理約翰喜愛讀書,可謂書不離手。那
28
年代的運輸工具主要是馬匹和船隻,他常常騎 馬去旅行布道,並利用在馬背上的時間讀書。 他在日記中常記載騎馬時閱讀了哪本書藉。感 恩的是,他雖然常在馬上翻倒墮地,卻一直蒙 主保守沒有受傷。衛斯理熟讀《聖經》,日記 大部份記錄了他是如何從《聖經》的話語得到 安慰,講道的題目也都是用經文設定的。他有 無窮的魄力,嚴守紀律,每日安排固定時間從 事靈修、祈禱、讀經、日記、寫作,以及戶外 布道,約見團體領袖,作屬靈的帶領並指導地 方工作等等。他一生著作有二百多本之多。 1739年衛斯理約翰接受牛津同學威特腓德 (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的意見進行戶 外布道,特別是向低下階層傳福音,貧民區、 礦區和監獄都是他的工作的重點。他的一句名 言是“全世界是我的牧區”,由此可見這些“ 牧區”的戶外布道工作對整個福音復興運動最 為重要。在此一提,威特腓德也是聖社會員, 是宗教復興運動中一個非凡人物。當時衛斯理 在英國,威特腓德在北美,他是十八世紀倡 導“北美大覺醒運動”的主要領導者。這一運 動的影響力相當震撼,令整個美國蒙福。 衛斯理所處的英國當時是一個政治動蕩的 黑暗社會。工業革命讓許多農民為生計離開老 家到城市打工,他們成為工人後又被雇主剝削 欺壓;殘酷的競爭又導致很多工廠倒閉,由此 造成廣大工人失業,民眾生活極其貧困,從而 讓英國面臨類似法國流血大革命的危機。與此 同時,教會也腐敗嚴重,信徒所謂的“理性” 澎漲但靈性卻冷淡無力;在酗酒的社會頹風 下,一些信徒甚至帶著酒樽去教會崇拜。因此 衛斯理積極推動宗教與道德生活的復興。他在 各地布道,並組織地方團體推動各種社會服務 《 追 求 》 第 111期
【開卷有益】 及人道救濟,包括辦學校讓孩子們有書讀,從 而吸引更多的民眾加入成為會員,同心協力幫 助百姓。由於衛斯理發起的福音復興運動是溫 和良性的,福音成為安撫社會一股重要力量。 有學者認為這一場運動好像一個排氣口,舒緩 了當時英國社會因對國家不滿所醞釀將至的動 亂危機,避免了國家陷入內戰。衛斯理推動的 宗教復興運動並不是暴力革命,而是一場人心 的革命,以人心的革命來化解國家的政治與經 濟危機;人心開始改變,人們逐漸變得不再自 私並且願意付出,幫助有需要的人。 當然衛斯理運動不只是慈惠事工,更注重 傳播人類生死存亡的福音,“救人靈魂是最根 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許多人因此信主得救。 在推行宗教復興運動期間 (1738-1751),偱道 派受到了迫害;但奇怪的是,他們越受迫害, 復興運動卻更趨熱烈,會員日增。衛斯理為團 體建立了嚴謹組織和制度,包括加強團契生 活,設守夜崇拜及愛筵,倡導信徒生活聖潔, 信仰純正,靈命長進,遵循《聖經》教訓,榮 神益人。這些基礎性工作及教導鞏固了循道宗 往後的發展。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可追索衛斯理約翰的 信心是怎樣建立的。他在三十多歲時曾經陷入 了靈性的低谷,甚至一度認為上帝不再用他, 想自我放棄不再傳道。其原因是之前他去過美 洲傳福音的一次經歷。那一次他在船上遇上 大風浪,危難時他很懼怕,不但懼怕死亡,還 開始懷疑自己能否得救,所信的是否真確;於 是他不斷禱告,求主救他的靈魂。那時船上還 有些日爾曼人,也是虔誠的基督徒,面對大風 浪卻仍然喜樂,不住地感謝上帝;他們全都不 懼怕死亡,其中還包括女人及孩子。與他們相 比,衛斯理覺得自己的信仰沒有根基,未能完
《 追 求 》 第 111 期
全有信靠上帝的信心,他覺得對自己對能否得 救都沒有把握,又如何能向別人傳福音呢? 幸好他當時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名叫伯勒 爾,一直從旁鼓勵勸勉他繼續傳道不要放棄。 伯勒爾此時的角色就像在《天路歷程》中的“ 美徒”一樣。受到伯勒爾的鼓勵,衛斯理繼 續傳道,每當信心軟弱時,他就找伯勒爾談 話。1738年5月19日是衛斯理人生的轉折點。 那天他參加了一個聚會,聚會中有人宣讀馬丁 路德為〈羅馬書〉所寫的序文,提到“上帝在 人心裡所施行的那種改變”。就在那一刻間他 經歷了基督,頓時覺得自己真正信靠基督, 唯有靠基督得救,並且得到一個保証,基督 己經洗淨他的罪,拯救他脫離罪惡和死亡之 律,成為新造的人。從此他不再只從理性相信 理論、教義和行為;他是真正相信了,信入 (believe in)信仰,與上帝復和,就是保羅說的 信仰,“不是我活著,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 著”。他從此也不怕受逼迫,因為過去他在戶 外布道經常被暴徒追打,現在他寧可不要性 命,也要全力去拯救靈魂。 衛斯理之個人魅力可以激發人心去追求真 理,傾向對上帝敬虔之心,並且把《聖經》教 導付諸實踐,活出豐盛的生命。他貢獻自己, 委身信仰。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所遇到的事情不 斷沖激他的信仰。他亦曾有軟弱灰心的時候, 但他反省,尋求真理,倚靠主,一一跨過信心 的危機,不畏艱辛,一生為搶救靈魂而努力。 上帝使用他賜福英國,挽救整個國家。十八世 紀英國衛斯理運動帶動了整個北美的大覺醒運 動,各地循道宗的建立對後世影響深遠。但願 衛斯理的日記也帶你進入永生的實踐,過在地 如在天,與神同行的生活。
29
【詩歌人生】
聖詩背後的故事
耶穌奇妙的救恩 林 杉 【導讀】:本文主角的成長經歷很類似我們早 期的海外華人:二歲隨父母移民來美國,一切 要從頭開始,包括從零開始學習英文;因經濟 原因,他一直需要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來維持和 完成自己各個階段學業;他通過自己持續的勤 奮努力,最後成為一名詩人、作曲家、以及音 樂出版商。他出生於基督徒家庭,在十五歲時 經歷了靈魂的重生,隨即開始了他街頭布道的 事奉,後來又走上福音音樂創作的道路。他在 一台用5美元買下的破舊管風琴上創作了許許 多多首美妙的聖詩;他一生創作的聖詩加起來 達到四千首之多,被後人譽為是“二十世紀最 重要的福音贊美詩作家之一,並在1982年被列 入“福音音樂名人堂”。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就 是著名聖詩「耶穌奇妙的救恩」的詞曲作者哈 爾達.理樂納斯 (Haldor Lellenas,1885-1959)。
30
理樂納斯出生在北歐挪威卑爾根附近的一 個島上。他的父親在當地是一個農場業者,家 裡有佔地15英畝的農場,但土壤貧乏,地面多 岩石。1886那年他父親出售了自己的農場,先 於家人漂洋過海途經加拿大來到了美國;不久 他在南達科塔州的科爾頓買下了一個農場,並 像早期的殖民者一樣蓋起了一座十分簡陋的茅 草屋。在父親做了這樣簡單的安置准備之後, 他母親在第二年帶著他們兄妹三人也來到美國 和父親團聚。那年他才2歲。 作為來美國尋夢的新移民,理樂納斯一家 抵達美國後經歷了不斷遷移的動蕩階段。在南 達科塔州隻住了兩年,他們全家就搬到到美國 俄勒岡州,住在阿斯托裡亞附近的哥倫比亞河 的一家農場裡。在那裡理樂納斯開始學習英語 並且上了小學。僅一年後全家又再度遷移,搬 到了明尼蘇達州的羅斯維爾。在那裡穩定下來 《 追 求 》 第 111期
【詩歌人生】 後,他進了哈威克的路德中學就讀。因為家庭 經濟條件的原因,他不得不在一年中的大多數 時間裡在農場裡干活,隻有到了寒冷的冬天地 裡無活可干時他才可以專心在學習上。也因為 如此,他不得不在17歲的時開始通過總部在英 國的一家國際函授學校來繼續他的學業。 理樂納斯從小就在一個基督教的家庭中長 大,他的父母親都是虔誠的路德宗信徒。小時 候因為他家是住在鄉下偏僻的林區,平時的禮 拜天偶爾才有牧師前來領會,多數情況下隻能 靠附近的幾家鄰居們聚集在一起唱詩、讀經、 禱告,更不可能有適合孩子們學習聖經的主日 學學校。因此他從小更多地是從父母親的口中 來了解聖經和神的話語;另外還有一位經常來 家照顧他和教他英文的年長婦人也給他說過許 多有關耶穌的故事。15歲時,他正式加入當地 一家路德宗教會成為會友,然而就像後來在他 的自傳中所指出,那時他還沒有真正經歷過“ 重生的奇跡”,直到幾年後的那天碰到的一件 事真正改變了他的生命旅途。 那是1906年也就是理樂納斯21歲的某一 天,他正走在一條街的路上,突然前方傳來一 陣動人的旋律。自幼就喜歡音樂的他被歌聲吸 引走過去一看,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在街角唱著 一首贊美詩歌,歌名是「告訴媽媽我將在那 裡」,內容是有關一位母親期待浪子回家的故 事。他聽之後在靈魂深處受到了極大的觸動, 他突然感悟到過去的日子自己的心其實還一直 在流浪,今天他聽到了耶穌的呼喚,呼喚他經 歷重生,回到天父的的家裡來。三周後,他在 一次的布道會中上毅然決志,要把自己的一切 奉獻給主。從此他的生命開始了驚人的改變, 用他後來的話來說,那時的他真實見証了“耶 穌救恩的奇妙”。 《 追 求 》 第 111 期
1907年,理樂納斯搬到了俄勒岡州的波特 蘭,在那裡他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同工,成為一 名活躍在街頭的年輕傳道人,並且被任命成為 一個團體的領頭人;不久之後,他還加入了一 個與救世軍有關的團體,名為“戰車旅”,在 各地舉行了街頭聚會和福音復興服務。 1909年,因為在長期街頭布道中深刻認識 到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在等待靈魂得救,而自 己的神學學識遠不夠傳道的需要,已經在接受 函授神學教育的理樂納斯下決心要去洛杉磯讀 神學院。他所在的教會牧師贊助了他一張單程 的火車票,師母給他數天的干糧,於是他身懷 九元美金坐上了火車前往目的地。在洛杉磯讀 神學期間他再次經歷了以往艱難日子的試驗, 不得不通過半工半讀來維持學習和生活。然而 就在這家神學院讀書期間,他認識了生命中的 另一半,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貝莎. 梅. 威爾森 (Bertha Mae Wilson)。 貝莎在神學院並不是和理樂納斯同年級, 他倆之所以能夠相識是因為他倆參加了神學院 同一個周末布道團體。貝莎來自於肯塔基州, 父親是牧師,後來成為加州拿撒勒教會的一名 總督學。和理樂納斯一樣,貝莎也非常喜歡音 樂事奉。在理樂納斯的自傳中回憶道,他倆在 一起街頭事奉中彼此認識到倆人在唱聖歌時的 聲音融合得非常好,後來就進一步想到為何我 們不在生活中也彼此合一,結合在一起。1910 年10月4日倆人正式舉辦了婚禮。婚後倆人琴 瑟相和,不斷在音樂上取長補短,走上一條共 同創作聖詩的道路。 說起音樂創作,其實理樂納斯不但從小就 對音樂展現了強烈的興趣,而且還在很年輕的 時候就開始嘗試投稿自己創作的歌曲。19歲那 年他看到一家出版社征求音樂作品的廣告,因
31
【詩歌人生】 為那時他還不知道一個正規有聲譽的出版商是 不會刊登這樣的廣告的,結果他窮其所有付給 了出版社一筆昂貴的費用讓自己的歌曲得以出 版,然而得到版權費卻遠遠低於他的付出。後 來他創作越來越多,有一次他可以一口氣將 自己的10首歌賣給了出版社,其中的一首歌曲 出版後還在社會上變得流行。和貝莎結婚後他 決定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創作水平,於是 又參加由一家大學函授學院為期兩年的作曲課 程。因為他此時已經是一家教會的牧師,因此 他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整個課程。 1917年理樂納斯夫婦搬到伊利諾州的一個 小鎮,在那裡他們動手自建一座小屋。竣工 時,家裡積蓄幾乎山窮水盡,連家具都添置不 起。可是酷愛音樂創作的倆口子家裡無論如何 也不能沒有一台鋼琴,於是他倆到處尋尋覓 覓,最後在一位鄰居手裡以5元美金買到了一 台彈奏起來雜音重重,像人“氣喘吁吁”般的 老舊管風琴。就是在這樣的一台風琴上他們倆 創作了許多美好的聖詩音樂。而這首聖詩中的 經典「耶穌奇妙的救恩」的旋律創作就是在這 台風琴上完成的。說來也巧了,這首詩歌1918 出售給出版社出版後得到的報酬也是5美元! 1924年理樂納斯開始籌備建立以他自己名 字成立的福音出版社,兩年後他從事奉的教 會辭去了牧師職位並由他的妻子接任,專注於 福音詩歌的創作及出版社的管理。他的出版社 從1926年正式開張到1930年被當地另一家出版 社收購之間總共出版和售出了70多萬首歌和聖 詩。之後他仍然在這家出版社擔任管理工作直 到65歲退休;退休後還繼續擔任那家出版社音 樂部門的顧問,直到他1959年去世。 因為理樂納斯一生總共創作了四千多首聖 詩,而且多半的詩歌創作是包括詞和曲,因此
32
他並沒有刻意給我們留下他創作這首「耶穌奇 妙的救恩」的特殊背景和經過。然而,我們完 全可以從他的人生經歷以及這首聖詩的歌詞和 它獨特的旋律來揣摩他創作時這首詩歌時的情 感。這是一首作者對耶穌奇妙救恩的贊歌,是 信徒因著恩典戰勝罪得到平安和拯救的宣告, 是罪人靈魂得到釋放和自由後的歡呼,是眾信 徒由衷從內心稱揚贊美主耶穌聖名的頌歌! 「耶穌奇妙的救恩」自1918年問世至今正 好一百年過去了,如今我們放眼世界,海內外 的教會在詩歌敬拜中都少不了這首「耶穌奇妙 的救恩」。讓我們再一次重溫這首聖詩的歌詞 來紀念這位詞曲作者,並且在歌聲中思想、贊 美我們因耶穌的寶血而得到的“奇妙救恩”! 耶穌奇妙的救恩,超過我眾過犯; 我口舌怎能述說,更將從何頌贊; 祂除我罪擔憂愁,使我心靈自由; 耶穌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耶穌奇妙的救恩,臨到失喪之人; 藉救恩我得赦免,並使我得完全; 主為我解脫捆綁,使我得著釋放; 耶穌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耶穌奇妙的救恩,恩及最大罪人; 藉主感化的大能,使成為主子民; 蒙主賜平安滿足,得享天堂永福; 耶穌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副歌:主耶穌奇妙無比的救恩, 深過波濤滾滾大海洋, 高過最高山嶺,美過最美泉源; 奇妙救恩足夠我需用。 闊過我一生所行的過犯, 大過我一切罪污邪情; 我要稱揚主聖名,我要贊美主聖名!
《 追 求 》 第 111期
【醫學論壇】
治療遺傳性貧血病
精準基因新療法 區大衛
用基因疗法治疗人类疾病包括遗传性缺陷 的疾病如血友病己有二十多年历史。以往的方 法是将病人所需要的基因DNA序列插入非致病 的一段病毒及细菌DNA中作为載体输入病人体 內从而产生病人所需要的酶,激素,或有生物 学活性的因子从而克服原有的缺陷达到治疗的 目的。相關例子,如给糖尿病人转入胰岛素基 因和给血友病人转入凝血因子基因等。 刚开始的时候, 转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治好 由于基因遗传缺陷或缺失致病的最佳良方。各 国政府投入大量研究经费资助医学家及医院进 行基因疗法的研究。我同学在美国史坦福大学 的实验室十多年前开始这项研究时申请到一千 万为期五年的基因治疗课题研究基金。那时候 只要课题与基因治疗有关就不愁拿不到资助。 事实上,基因治疗法对很多遗传缺陷病疗效不 錯。然而,随着转基因疗法的推广和应用,对 该疗法的付作用,合并症报告越來越多。到后 來,有关因基因治疗合并症死亡也时有报告。 因为因遗传基因缺陷引至的病人多为小孩,而 且这些病人如血友病等如用凝血因子,激素, 酶等替代治疗往往也可以生存但不至于死亡。 因此政府卫生机构及公众興论对小孩病人因基 因治疗而死是零容忍的。 近年,他们要求所有研究论文及报告都要 《 追 求 》 第 111 期
如实地将死亡病例包括进去。如果死亡率高于 其他常规替代治疗的话即使死亡率低至十分一 或百分之一也不允許。这样—來,给推广应用 基因疗法治病的医学家们造成巨大压力。从事 基因疗法冶病的研究机构及医院获得资助的机 会及资金也越来越少。坚持下來的医学家小心 奕奕地寻找更少引起合并症及死亡的转基因载 体及促进转基因表达的方法來减少死亡率。由 于转入外來基因及载体不可避免的产生付作用 及合并症,医学家们近年转向热衷于研究如何 编辑改造病人机休內缺陷的基因作精准医学治 疗其疾病。 最 近 ,分 子 生 物 学 家 们 发 明 了 — 种 叫 CRISPR-Cas9的基因工程枝术可将现成某基因位 點的DNA序列实行突变改造成所需要的基因, 从而可以作为摸扳指导合成所需要的旦白质, 酶或激素等生物活性因子达到治病的目的。本 月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期刊Nature“自然”的子 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编关于精准医学 基因治疗的新文章,题目为:“探索50年” ,科学家找到遗传疾病不可思议的疗法~胎儿 时期的血红蛋白-竟是治病良药!这篇文章报
33
【醫學論壇】 導多年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终于有了答 案,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破解了胎 儿血红蛋白的“消失之谜”,掌握了重启它
血管中,导致疼痛和器官组织供氧不足,出现 器官损伤。更加严重的,有大约1/3的患者会 出现肺动脉高压,导致过早的心力衰竭,甚至
的“基因钥匙”,从而给那些成人血红蛋白有 缺陷的遗传性贫血病,比如β-地中海贫血和 镰状血细胞病患者或许将帶来新的治疗希望。 我们知道,正常人血中担负将从肺部吸收 來的新鲜氧气运输到全身利用任务靠的是红血 球中的血红蛋白。正常的血红蛋白叫β-血红 珠蛋白(HBB)。它存在于红细胞中可让红细 胞成为双凹扁盘状形态。这种形态的红血球可 更充分接触吸收结合氧气完成其运载氧气功 能。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广東人带有有缺陷的地 中海贫血基因。β-地中海贫血表现为正常β珠蛋白产生不足。因为这种遗传性贫血病最先 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被发现及报告故又称为地中 海贫血。而镰状红血细胞病根本原因是红细胞 中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成为变异的珠蛋白基 因。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病人身体产生的是变 异的血红蛋白。这种变异的蛋白形状不同于正 常的血红蛋白,它在红细胞中会导致红血球变 型成镰刀状而不是正常的双凹扁盘状。这种形 状的红血球接触和运输氧气能力大大降低造成 功能性贫血被称为镰状血红细胞病。 这种病人与具有正常同等量的红细胞数及 同重量的血红蛋白正常人相比其血液运氧功能 严重削弱。削減程度取诀于病态的镰型红血球 及其中的病变的蛋白数量及比例。由于镰状血 红细胞病产生了结构变异的β-珠蛋白,患者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症状,除了贫血还会出 现反复感染和周期性疼痛。镰刀状的红细胞分 解比正常红细胞迅速,会导致黄疸。 这种“形态”奇怪的红细胞还会卡在毛细
引起严重血管堵塞。患严重镰状红细胞的婴儿 很早期便夭折。很多病人出生后要每三个月输 一次血以维持生命,常因病重或有合并症难活 过三十岁。有些病人即使挨到六七十岁,但政 府医疗机构常以浪费宝貴血液资源为由不愿继 续提供输血服务而致病人早逝。有地中海贫血 或镰状红细胞病患儿的父母要操劳担忧,为其 治病一世,往往再也不敢再生育怕家里再多一 个病孩。 β-地中海贫血患者也同样发病很早,虽然 有些轻型患者甚至不需要输血,但他们仍然要 和其他患者一样面临铁超负荷的风险,尤其是 在肝脏中。更不用说那些需要输血的中重型患 者,反复输血导致的铁超负荷和铁毒性会导致 各种问题,包括肝硬化和心衰,很多重型患者 还因为脾脏功能亢进需要手术切除脾脏。如果 不积极干预的话,重型患儿通常活不过5岁。 全世界镰状血红细胞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高 达7%,主要分布在非洲、地中海地区和东南 亚,而β-地中海贫血除了在地中海地区外,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省和广西省发病率也 很高,基因缺陷率能达到10%和20%。按照估 算,广东省每年出生的重型患儿达到500例。 那么我们开头所说的胎儿血红蛋白又和治 疗这些疾病有什么关系呢?β-血红蛋白是成 人血红蛋白,而胎儿血红蛋白的“代号”是 γ。血红蛋白从我们人还是處在一亇胚胎发育 阶段的时候就存在了,像接力一样,胚胎时期 是胚胎血红蛋白。到了10-12周大就变成了胎 儿血红蛋白,即γ-血红蛋白。再到了婴儿出
34
《 追 求 》 第 111期
【醫學論壇】 生后6个月左右,又会被成人血红蛋白替代, 那时胎儿血红蛋白的量不超过1%。之所以有 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不同时期,血红蛋白需要承 担的功能有一定差异。 比如胎儿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就远远 优于成人的,这样才能帮助胎儿更好地从母亲 的血液中获得氧气。胎儿血红蛋白(蓝色)的 氧饱和度曲线图与成人血红蛋白(红色)相比 显示左移,因为胎儿血红蛋白对氧气有更大的 亲和力。而胎儿血红蛋白的量急剧减少是因为 在出生后,胎儿血红蛋白基因会被沉默,不再 表达。但是凡事总有万一,有些人的胎儿血红 蛋白基因会发生突变,使他们能够一直产生这 种蛋白。神奇的是,如果是一个β-血红蛋白 没有问题的健康人,那么继续一直产生胎儿血 红蛋白对他也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可是这对 于β-血红蛋白缺乏或异常病患者来说就不一 样了。胎儿血红蛋白可以弥补成人血红蛋白异 常的功能缺失,如果他们同时也携带胎儿血红 蛋白基因突变,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轻, 有些甚至可以接受治疗后将总血红蛋白提高, 运氧能力达到类似正常人的水平。所以,自从 20世纪60年代在一些非洲人和希腊人中观察到 了胎儿血红蛋白的持续高表达之后,科学家们 就再没有停下过对“重启”这个蛋白基因以治 疗β-血红蛋白病的探索。科学家们需要将一 个机体中“被停掉”的好东西重新找回来。 大量的研究表明,胎儿血红蛋白基因的沉 默是有多个抑制因子在发挥作用,他们也鉴定 出了一些,但是这些抑制因子谁起着“必需” 的作用,它们又得结合在基因的什么位置才能 使基因被完全沉默,这些还都尚未完全解决。 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精准地、效率最 《 追 求 》 第 111 期
高地、重启被沉默的基因,最大程度地产生胎 儿血红蛋白。踩在那么多巨人的肩膀上,这个 问题被新南威尔士大学Merlin Crossley教授的 三名博士生花了5年的时间解决了。他们找到 了两枚“基因钥匙”——BCL11A和ZBTB7A, 它们分别结合在胎儿血红蛋白基因的转录起始 区域上游的115和200碱基对 (bp) 位点上。 这两个基因和两个位点,就是50多年来, 科学家们一直追寻的答案。利用最近发明的 CRISPR-Cas9基因编輯技术在红细胞中制造出 这两个点突变后,研究人员成功地观察到了胎 儿血红蛋白水平的大幅增加。Crossley教授表 示,基于他们这个研究的基因治疗相比其它基 因治疗来说,不用引进新的基因,而是让已有 的基因发生良性突变,它的安全性应该更高。 未来,这个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多 的研究将它发展为真正高效安全的基因疗法。 CRISPR-Cas9基因编輯技术治疗新法给先天 性遗传缺陷性疾病及后天性基因缺失疾病的治 疗指出了一条新的令人振奋的方向。我们需要 知道並真正完全理解其实神在创造我们机体时 原來就设置了一些能夠对付血红蛋白基因缺陷 的解药或机制, 如本文提及的胎儿血红蛋白。 我们還需不断认真研究神赐给我们的机体 中各种有用的解药和机制,找出他们暂时被沉 默,不表达,或被抑制而不能发揮作用的原 因,才能巧妙地从中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利 用它们去战胜疾病。正如我在一篇最近的文章 所讲“要将我们体内专门降服魔鬼癌肿的孙悟 空-专杀癌症细胞的T细胞解救出来,让他们放 手杀灭肿瘤细胞,保証我们身體健康”,我们 要讓神在我们机体内设置的反制肿瘤及对抗各 种疾病的战士及武器找出來並充分发挥他们的 作用,实现神创造我们的旨意。
35
【肢體消息】 教會
聯絡人
主日聚會時間 聚會地點
聯絡電話
大 溫 哥 華 區 溫哥華聖道堂 菲沙侖宣道會國語堂 乃街宣道會國語堂 晨星國語教會 基督教頌主堂 本立比華人宣道會
王理智牧師 10:45am 5110 SE Marine Dr. Van. (604)438-3222 余德仁傳道 09:15am 3330 S.E. Marine Drive Van. (604)451-5449 唐福文牧師 11:15am 3330 S.Knight Street Van. (604)874-7612 余 鈞牧師 02:00pm 5901 Granville Street Van. (778)896-7138 黃向榮牧師 08:30am 3215 School Avenue. Van. (604)434-8227 孫波濤牧師 11:00am 8611 Armstrong Ave, Bby (604)524-3336-301
高貴林宣道會
趙恩泉牧師 09:00am 3129 Ozada Ave. Coq.
(604)945-5850
UBC區校園浸信會 北美浸信會信友堂 高貴林國語教會 信義會新生堂
王 宇姐妹 09:15am 4397 W. 12th Ave Vancouver 洪予健牧師 02:30pm 6858 Fraser Street.Vancouver 林維楷牧師 03:00pm 1198 Falcon Dr, Coquitlam 麥玉堂牧師 10:00am 6215 Main St.Vancouver
(604)221-8508 (604)270-8353 (604)464-6789 (604)324-6110
同在堂基督教會
陳貽強牧師 10:15am 7600 No.4 Road,Richmond
(604)276-8250
高貴林愛加倍教會
陳摩西牧師 10:00am 2860 Dewdney Trunk Rd. Coq.
(778)316-2190
基督真道聖樂教會 本立比中國福音教會 列治文中國福音教會
陳 彬傳道 10:00am 5920 Iona Drive Vancouver (604)358-2697 韓瑞思牧師 10:00am 4500 Kingsway St, 中信中心 (778)358-9825 羅華慶牧師 03:30pm 10311 Albion Rd. Richmond (604)301-9092
列治文浸信會福音堂
姜
平牧師 03:00pm 6340 No. 4 Road, Richmond
(604)233-1356
西區浸信會福音堂 姜 平牧師 03:00pm 1825 W. 16th Ave.Vancouver (778)388-1356 溫哥華燈塔港灣佈道所 潘克勤弟兄 專對海員傳福音 (604)322-9556 海外中國人查經班每月二/四週五 陳昊弟兄 07:30pm 6858 Fraser Street Van. (604)295-5690
《追求》季刊贈閱需知 《追求》季刊可以在以下各基督教書房或教會索取。歡迎教會/書房/機構/小組免費訂閱。 目前在1.溫哥華的福音書房 5783 West Boulevard Vancouver、2.本立比麗晶廣場二樓的中信中 心 2nd Floor 4533 Kingsborough St. Burnaby 和 3.列治文的種籽書房 130-11100 Bridgeport Rd, Richmond 均可免費取閱。 《追求季刊》的同工全是義工,只計郵費、印刷和稿費,若上帝感動您對文字傳福音事工有負 擔,感謝您奉獻支持本刊。奉獻支票請註明:O.C.B.F. 請寄到 5889 Fremlin Street, Vancouver, BC V5Z3W6 Canada
36
《 追 求 》 第 111期
《追求》季刊徵稿欄 承擔福音的薪傳!一人一稿!自己人向自己人傳福音!文章不在乎長短,在乎的是真實!
〈追求〉2018/12月 112期 主題:送舊迎新 截稿:2018/10/10 2019/03月 113期 主題:生命的意義 截稿:2019/01/10 1.歡迎信主、生活見證、靈修默想、以及與基督信仰有相關的原始創作。 2.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請提供真實姓名、通訊地址、e-mail地址、以及電話,以便聯絡。 3.來稿請先用電腦打好,再用電郵傳至 searchmag@gmail.com。 4.編者對來稿有取捨和刪改權,以下情況恕不受理:作品曾發表於任何媒體或個人網站/ 一稿多投/侵害他人著作權/紙本投稿。 5.稿件一旦採用,必以薄酬致謝;若願意奉獻,請事先通知。 6.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圖片版權,歡迎轉載,請事先通知並註明出處。
等 待
薛 雁 群
《 追 求 》 第 111 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