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 言 .............................................................................................................5 1 聖經中的助人者圖像 ...............................................................11 • 好的撒馬利亞人:基督教社福工作的典範 ..............................12 • 血崩的女人:克服身心俱疲的助人者的陰暗面 .......................22 • 聖餐禮(聖體聖事)的四個重要動作........................................29 • 像馬利亞一樣傾聽受助者的需求 ................................................33 • 耶穌也會照顧自己 ...........................................................................37
2 照顧好你自己 ................................................................................39 • 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44 • 聆聽自己的情緒 ...............................................................................47 • 注意自己的心靈狀態 .......................................................................52 • 聆聽自己的夢境 ................................................................................57 • 聆聽自己內心的圖像 .......................................................................59 • 透過核心價值觀尋找工作的意義 ................................................63 • 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中照顧好自己 ................................................68
• 在失望時照顧好自己 .......................................................................75 • 在負擔過重時好好照顧自己 .........................................................79 • 透過說「不」照顧自己 ...................................................................82 • 透過付出照顧自己 ...........................................................................85 • 有分寸地照顧自己 ...........................................................................89
3 具體照顧自己的儀式 ..............................................................91 • 早晨的儀式 .........................................................................................97 • 面對困難環境的儀式 .......................................................................99 • 面對困難談話的儀式 .....................................................................101 • 保護自己免於受傷的儀式 ............................................................103 • 工作結束時的儀式 .........................................................................106 • 一天結束的儀式 ..............................................................................109
結語 ..........................................................................................................111 參考書目 ....................................................................................................115
前言
親愛的好撒馬利亞人, 記得照顧好你自己!
不再當個無助的 專業助人者
助人的專業工作就是在幫助那些處於急難當中,自助力量 已經不足,需要外來協助的人們。如果沒有這些社工人員、醫 護人員、照護人員、義工等專業助人者,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 愈來愈冷酷,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會覺得孤單無助。除了專 職助人工作者之外,我們社會中還有許多義務助人者。他們在 社區或教區中探訪病人,他們自發性地組織起來,協助那些獨 居的老人與需要幫助的弱勢者。許多義工都是在職業工作之外 又投身社會服務。還有一些義工則是退休的長者,他們由於退 休之後空閒時間增加,便投入義務助人的工作。但是,許多義 工在服務時也都會面對自己的壓力界線,他們有時會因為不勝 負荷而覺得倦怠。那些選擇第一線助人工作做為職業的專業助 人工作者與義工,都是這個社會的祝福。但是,要能夠勝任助 人的工作,首先他們必須能完備地照顧自己的身心靈,他們都 必須在照顧他人與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 1977年時,有一位德國的心理治療師施密特包爾 (Wolfgang Schmidbauer)寫過一本書《無助的助人者》(Die hilflosen Helfer)。他在這本書中提及,許多助人工作者之所 以選擇這個職業,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需要幫助的人。他們 在自己的助人工作中,只是把自己對受助的渴望投射在其他人
6
前言
身上,例如,他們必須用幫助別人來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這本書震撼了許多助人工作者,並使他們的助人動機受阻。因 此,即使施密特包爾在他書中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主題,我們也 絕對不可以認定所有助人者都抱有這種自私的動機。有許多專 業助人者都是出自於熱情來助人,或者是用助人的行為來表達 他們的愛。所以,我們不該動搖助人者的意志,而是應該使他 們更堅強。 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那些投身於助人工作的專業 者,在工作中受到鼓勵與支持,讓他們帶著喜悅與信心去工 作,同時,我們也想幫助他們,讓他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的身 心靈。這並非自私的動機,而是把助人者的自我關顧視為貼心 照顧他人的先決條件,這樣一來,他們才不必擔心自己的愛心 會消耗殆盡。 關懷他人是一種愛的行動。哲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Die Kunst des Liebens) 中,提出對「愛」的定義:「愛就是付出行動去關心那些你所 愛的人的生命與成長。沒有關懷行動的地方,就沒有愛」。佛 洛姆認為,「成功的愛」具有四個基本要素:關懷、責任感、 尊重對方以及認知。如果想讓關懷成為對方的祝福,就必須具
7
親愛的好撒馬利亞人, 記得照顧好你自己!
不再當個無助的 專業助人者
備責任感:我願意對他人的急迫困境負責。但是,這也需要 「尊重」:我尊重這個人的獨特性,他並不是我所幫助的「個 案對象」,而是我應該依照他的個人的意願來尊重他。就佛洛 姆而言,沒有真正瞭解與認識對方,是不可能「尊重」對方 的。而真實的「認知」就是能穿越表象看到對方真正的需求, 以及對方內心深處的感受。因此,我就能在一個被激怒的人身 上看到他背後恐懼與混亂,於是,我就可以認識到,他其實也 是個受苦的人,而不只是那個被激怒的人。 專業助人者的任務就是,關心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以及那 些無法充分自我照顧的人。這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但這並非 盲目的愛,而是尊重被照護者的愛。耶穌提醒我們,當我們面 對那些飢餓的人、離鄉背井的人以及生病的人時,並不是先把 他們當成「需要幫助者」,而是把他們當成「國王」(請參考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1—46節)。這種把受助者當成國王來尊重 的態度,可以避免我們跟受苦者之間產生「施與受」的階級落 差。尊重受助者的第一步就是瞭解他們真正的需求。透過我們 的關懷,我們就是在回應他們所遭受的苦難,並儘量幫他們解 決。 但是,在關懷他人的過程中,許多助人者也察覺到,他們
8
前言
忽略了照顧自己。想要讓我們的幫助持續下去,助人者就必須 先好好照顧自己,否則,我們是無法真心幫助他人的。所謂的 照顧自己,並不是要我們自我中心地只在自己身上打轉或只 顧及自己的需求,而是透過我們照顧自己的身心,瞭解自己身 體與心理的真實情況,然後才能讓我們的幫助更有效、更人性 化、更溫暖。才不至於讓我們的服務領域變成投射我們身心弱 點的黑暗處,或者變成空泛的例行公事。 因此,我們想在本書中提供專業助人者一些建議,讓他們 知道如何正確地照顧自己。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專業助人工作者 以及志工的心靈陪伴書籍,我們希望可以藉此強化他們的助人 動機,並且建議他們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在幫助他人 與照護自己這兩端找到平衡點。如果能在兩極中間找到平衡點 時,我們的幫助才能成為他人的祝福。而且,我們在助人時才 不會覺得是自我剝削,而能夠感受到喜樂,因為我們在助人當 中可以接觸到湧流在靈魂深處的內在泉源。如果我們能夠從喜 樂、感恩與愛的內在泉源─或者以神學的方式來表達,也就 是聖靈的泉源─汲取力量,那麼我們就不會在助人當中身心 耗竭。愛與活力就會充滿我們的生命,也會讓我們感到幸福。 本書先從幾處新約聖經與故事開始,耶穌在這些經文中教
9
親愛的好撒馬利亞人, 記得照顧好你自己!
不再當個無助的 專業助人者
導我們,如何把幫助他人與照顧自己妥善連結。耶穌回應了許 多人的苦難,也治癒他們的疾病。但是,他也不忽略照護自 己。耶穌經常在夜裡獨自上山祈禱,在祈禱中與自己及上帝合 一,藉此潔淨自己的情緒與靈性,並在關照內在與連結上帝當 中,重新得力。所以,耶穌就是助人者的典範,讓我們學習如 何連結幫助他人與照護自己。 在聖經故事的章節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依據不同的助人者 角色與服務場域,提出一些自我關顧的具體建議,例如敏銳察 覺負面情緒、避免受害者情結、察覺自己的界線、注意自己的 靈性、聆聽夢境的警示、確認服務的意義與核心價值、克服艱 難的職場外部條件等等。最後,我們也提供助人者一些日常生 活與服務中可以實踐的儀式與心靈操練。許多專業助人工作者 或許早已有自我關顧的方法,防止在助人工作上精疲力盡,但 是,我們希望能夠強化助人者的內在認知,讓他們能夠揮別自 我關顧的罪惡感,帶著清澈的內在眼睛,辨識出受苦者的真實 需求,並正確回應他們的苦難。
10
1
聖經中的 助人者圖像
親愛的好撒馬利亞人, 記得照顧好你自己!
不再當個無助的 專業助人者
好的撒馬利亞人:基督教社福工作的典範
有一個法律教師前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甚麼 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耶穌說:「法律書上說的是甚麼?你 是怎樣解釋的呢?」那人回答:「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 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耶穌對 他說:「你答得對,照這樣做,就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那 個法律教師為要表示自己有理,就問耶穌:「誰是我的鄰人 呢?」耶穌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途中遇到強 盜。他們剝掉他的衣服,把他打個半死,丟在那裏。剛好有一 個祭司從那條路下去;他一看見那個人就從另一邊走開。同 樣,有一個利未人經過那裏;他上前看看那人,也從另一邊走 開。可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路過那人身邊,一看見他,就動了 慈心。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口,替他包紮,然後把他扶 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一家客棧,在那裏照顧他。第二天,他 拿兩個銀幣交給客棧的主人,說:『請你照顧他,等我回來經 過這裏,我會付清所有的費用。』」於是耶穌問:「依你的看 法,這三個人當中,哪一個是遭遇到強盜那人的鄰人呢?」
12
聖經中的助人者圖像
法律教師回答:「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耶穌說:「那麼, 你去,照樣做吧!」(路加福音十章24—37節)
耶穌所講的「好的撒馬利亞人」比喻,讓我們非常具體看 見,如何把關懷他人與照顧自己用妥善的方式連結在一起。德 國天主教神學家麥茲(Johann Baptist Metz)認為,這個比喻 中的撒馬利亞人充分實現了所謂的「睜眼的神祕主義」,也就 是看見人們的急難且專心注目去關懷的神祕主義。這樣的神祕 主義不只專注於默想靈修,而是可以看到那個被強盜毆打、躺 在路邊的傷者,這也象徵著那些被殘酷的資本主義社會毆打的 經濟弱勢者,被自私自利的人毆打的受害者,或被不公義、無 人性的生活條件欺壓的社會邊緣人。 許多解經學家特別提醒我們,在這段比喻中,耶穌的問話 是:「哪一個是遭遇到強盜那人的鄰人呢?」耶穌並不是問: 「誰是你的鄰人」,而是站在受傷者的角度問:「誰是他的鄰 人」。這對我們助人者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所有 的行動都應該站在受助者的需求來想。能夠依照受助者的需求 來提供幫助的,才是受助者的鄰人。」我們應該認真察覺受助 者的需求,幫助他們發聲,提供他們服務。這些服務項目的提
13
親愛的好撒馬利亞人, 記得照顧好你自己!
不再當個無助的 專業助人者
供,並不是按照專業助人者的「專業知識」或專案委託者的績 效目標,更不是為了滿足助人者的慈善虛榮,而是依照受助者 的需求,專業助人者應該盡力找出受助者的需求。 德國新約學者泰森博士( Gerd Theißen)則用這段經文來 反駁三種否定助人動機的主張。第一種從心理學角度來否定助 人的動機,則是認為助人的行為是一種自我剝削,助人者會不 自覺地付出過多,而超出自己的負荷,變成自我剝削的惡性循 環。或者,當助人者孤單地工作,沒有其他人或其他組織一起 合作時,助人者就容易變成自我剝削。然而,耶穌這個比喻卻 讓我們看見,鄰舍之愛的助人行為其實是有限的,撒馬利亞人 在做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之後,就把傷者帶到旅店,讓旅店 繼續照顧他。這個助人者並非被孤立,而是在社會的助人氛圍 與結構中,透過旅店的合作,讓助人成為一種互助網絡,避免 助人者陷入「助人者症候群」的悲劇。因此,一個社會或者社 福組織就應該建構出「助人者的氛圍」,讓助人者不至於孤立 無援。 第二個反對助人動機的主張則是從社會學方面的。這裡所 談的就是一種以助人為矯飾的掌控慾,助人者不知不覺變成了 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形成了社會階級的「慈善落差」。從撒馬
14
聖經中的助人者圖像
利亞人這段比喻來看,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並沒有產生階級落 差,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基督教社福機構經常也會面 對這種「專業專權」的指責。泰森博士用這段經文讓我們反省 助人者與助人機構的態度。撒馬利亞人察覺了受助者的需要, 走到這個傷者身邊,並且蹲下來替他包紮,他用同樣的高度來 幫助這個人,與這個傷者相遇。這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事實 上,撒馬利亞人在當時的社會是屬於少數族群,也是被歧視的 族群。所以,在這個比喻中,助人者並不是掌權者,也沒有濫 用他的權力,這裡並不存在兩者間的階級落差。這正是耶穌要 提醒我們身為助人者應該有的態度。此外,這裡的撒馬利亞人 雖然被猶太社會歧視,但他顯然有著健康的自我價值感,而且 透過他的助人行為,更提升了他的自我價值感。當人們具有健 康的自我價值感時,就能消弭宗教間、群體間、族群間以及社 會環境間的落差。 第三種反對助人動機的觀點則是從社會演化的角度,認為 「助人」是一種無用的反天擇行為,是不利生存的,因此,助 人基本上是違反生物與社會演化的,生物為了生存並不會「利 他助人」,除非受助者是「同族同種」的演化族群。但是, 泰森博士從這個比喻提出反對的觀點。撒馬利亞人跟「半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