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運動政治特刊

Page 1


序 //

2019年,香港處於淪陷邊緣。半年來的血腥鎮壓,無數義民被警察打傷,更有無數人失 蹤至今,生死未卜。面對數百萬民意,專橫的港共政權不為所動,用暴力與謊言「回 應」港人,與人民為敵。 政權濫權濫暴,假借「止暴」之名發射無數過期催淚彈、布袋彈、橡膠子彈與 海棉彈來殘害市民,更以酷刑、性暴力等不人道手段蹂躪被捕者;又製造白色恐怖, 試圖阻撓人民上街表達己見,讓人不敢再為公義發聲。但港人從未卻步,因為我們深 知誰才是真正暴力的一方,我們對未來的希望遠遠大於他們所製造的白色恐怖。 時值香港命運的轉捩點,我城民族又豈會退縮?自主權移交以來,港共政權不斷挑戰 港人底線,由強推國民教育到如今的送中惡法,港共政權由始至終都不是為港人服 務,只是透過消滅香港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和民族意識來討好中國。革命半年,五大 訴求從未得到正視。雖然林鄭月娥宣布建議撤回送中惡法,但察看前事,林鄭假意釋 出善意後違反承諾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我們決不能就此停步,更不應再對此將人 權和良心置諸度外的政權抱有任何幻想。 身為校園傳媒,身上肩負著呈報真相的重責。故本會決定與文學院學生會編輯部共同 修編此特刊,旨在記錄現場最真實的畫面,亦希望各位讀者能從各受訪者的心路歷程 中得到一點啟發。風雨同路,請香港人記得,我們在對抗政權時從不孤單。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第五十二屆臨時編輯委員會 眾編輯

2


出版一本以全校學生為目標讀者的刊物,實在是本部的第一次。回想當初6月上旬,眼 見反送中運動在社會迴響之大,我們想以文字記錄這時代大事,一盡匹夫之責。但本 部向來的目標讀者以文學院學生為主,而是次運動影響到的卻非只有文學院學生,故 我們想出版特刊並推廣至全校學生手中;然而,由於我們並未持有記者證,所得的資 料未如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般「一手」和充分。經過反覆思量,我們便萌生了和編委會 合作之意,整本刊物正是在如斯背景下誕生。 是次政治特刊先以2014年雨傘運動作引入,務求能把該運動和是次反送中運動作對照, 凸顯兩者抗爭手法及社會氣候之別。畢竟在2014年,本校大多的新生和二年級生都只是 初中生,對雨傘運動未必有深刻印象,而且雨傘運動對反送中運動具一定意義,不少 抗爭手法的轉變,都是以雨傘運動為鑑的。前人的成果並沒白費,抗爭就是需要一代 一代堅持下去。 刊物的第二部分以學界角色為主題,講述學生在反送中運動中如何推動運動的發展。 此部分亦分析在現行教資會資助大學發展的制度下,校方未能突破自我審查的因由。 在是次運動中,學生在抗爭的同時,亦面對白色恐怖,包括被跟蹤、受恐嚇等等。學 生面對的危險日益增加,自身能否得到適切的保護,非常倚靠學校政策和校方高層的 支援。然而,各間大學之高層漸趨赤化,學生未能得到適切支援,這從本校學生會幹 事會會長被捕一事可見一斑,學生安全問題和校方的赤化問題成為警暴下在社會大受 爭議的副產品。以上兩個問題可有被解決之曙光? 第三部分則以警權問題為主軸,分析警暴的成因和禍害。運動發展至今,口號由6月 初的「香港人加油」演變至「香港人報仇」,運動中,警方的武力和謊言催化市民的 憤怒,令港人更堅持為人權及公義抗爭。警方作為能合法行使武力的組織,卻濫用暴 力,讓市民失望。眼見其使用之武力不斷升級,又無人(包括政府)能控制他們,到 底是誰給飼料予這猛獸,使其日強而難馴之? 最後一部分是訪問實錄,當中記錄了在運動中不同持分者的看法,藉著對照他們的意 見,我們嘗試突破同溫層和了解更多人的想法。 希望你們仔細閱讀刊物。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 文學院學生會 編輯部 眾編輯

3


第一部分:雨傘運動對反送中運動的啟蒙作用

Page 10 / 勉勉 / 雨傘運動的啟示 Page 12 / 勉勉 / 無大台的抗爭

Page 16 / 無焰 / 公義與警隊、政府和法律的距離

Page 20 / 夕溢生 / 風雨同路

Page 22 / 戴耀廷 / 一波接一波的香港民主運動

Page 42 / 民間記者會金先生 / 雨傘運動對反送中運動的啟蒙作用

第二部分:學界在反送中運動的角色

Page 48 / 無焰 / 從學界到學生自發——在學校遍地開花

Page 50 / 垂頭的小黃花 / 被白色恐怖狙擊的學界

Page 56 / 負皮蛋散 / 大學身陷政府以金錢打造的囹圄裏

Page 60 / 雷樂希 / 校園民主—探討師生共治在浸大

第三部分:警權問題

Page 66 / Mini / 全民監警,揭開保護罩

Page 70 / Pooh / 政府倚賴警方解決問題

Page 72 / 小泰 / 紅衞兵化的香港警察

Page 76 / 負皮蛋散 / 小心去人性化在香港的火苗

Page 80 / 黃沐恩 / 「曱甴」︰一個逃避道德對話的稱謂

第四部分:訪問實錄

Page 84 / 金森 / 內地生訪談

Page 88 / 企鵝仔 / 亂世中的記錄者: 巨變、原則與人性


插圖 / Joey 5


而 這 種 痛 苦

就 叫 革 命

— 手 足

不 得 不 經 歷 文 明 之 痛

欲 經 歷 文 明 的 美 好


7


第 一 部 分 雨 傘 運 動 對 反 送 中 運 動 的 啟 蒙 作 用


攝影 / Chau Lap周立

9


雨 傘 運 動 的 啟 示

文 / 勉勉 排版 / 比 反送中運動中,文宣有一句「我們不要再犯5年前的錯」。雨傘運動雖然時僅 79日,但運動為港人帶來的啟示,包括心態、政府取態、警方的不義和爭取 民主的方法,皆延續至反送中運動。 事件回顧: 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下稱人大)通過「8·31」決定,聲稱此方 案可以實踐民主普選,實質極為保守。在無公民提名及門檻甚高的框架下, 港人認清人大對香港實施真普選並無對話的誠意與溝通空間。「雙學」(學 民思潮和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於9月底發起大專及中學生罷課,獲得多個團體 及市民遊行聲援。9月26日,學生組織號召重奪公民廣場,大批市民於添馬道 集會。9月28日,由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領導的和平佔領中 環行動開始,同日,警方以87枚催淚彈,連同胡椒噴霧在金鐘驅散示威者。 示威者以傘陣抵擋,標示雨傘運動的開始。其後,市民自發佔據旺角、銅鑼 灣道路及行車線,進行和平集會及靜坐,爭取的訴求包括公民提名、撤回人 大政改方案、2017年真普選和特首梁振英下台等。雨傘運動期間,政府曾與 學界進行對話,但明言不會採納抗爭者訴求。同時,大量反佔中市民聯署及 遊行,要求政府介入清場。12月15日,隨著警方清場,持續79日的雨傘運動 完結。事件中,抗爭者或運動支持者以雨傘和黃絲帶作為符號互動。 雨傘運動的啟示: 一、港人質素與覺醒 在佔領區域,外國傳媒曾報導抗爭現象:香港人在抗爭時表現自律、和平和 互助。除了帳篷,佔領區現場劃分了不同區域,包括物資組、摺傘區、垃圾 分類區、自修室等,各人會主動關心他人的需要。這種互助的精神是香港近 年難得一見的。無論是香港人,還是國際間,都驚訝地發現抗爭者用如此和 平、非暴力、井然有序的方式進行公民抗命,而香港人絕對有能力放下自 我,堅持目標地共同進退。 港人開始覺醒,明白政治與自己的關係,爭取權利,體現命運自主。當時學 聯秘書長周永康指出運動的意義在於政治不再是由上而下的領導,而是群眾 覺醒,令民主元素得以在運動及社區中發酵。雨傘運動前,學生罷課期間; 市民上街遊行、在社交媒體發起「 一人一相撐學生 」活動及把頭像換成黃絲

10


帶,聲援學生及表達立場。雨傘運動以學生為首,令

9月26日,市民在添馬道聲援學生,戴耀廷上台指

更多人關注及參與。港人覺醒是由犬儒思想所認為

佔中行動啟動,令市民認為集會被騎劫,不少人

的「有一群人搞事」,到理解「有一群人爭取」,到

憤而離場。2019年,戴耀廷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亦

明白「我有責任爭取」的覺醒。雨傘運動中,姑且不

承認商討佔領運動時,決策是由下而上作出的,

談佔中的街頭抗爭者,反對佔中的人雖然部分仍停

而現場行動的統籌則由上而下,導致判斷錯誤,

留在犬儒思維,但更多人只是不認同抗爭的手法,

亦導致運動後期「拆大台」現象。

不少市民因雨傘運動開始關注政治和支持爭取民 主。人民對主權的覺醒本來就是民主路的根基,假

抗爭者對運動的目的與手法有不同意見:撤回政

如大多數人願意被困於制度下,談何民主?因此雨

改、爭取普選、梁振英下台,或者只是支援學

傘運動雖然失敗,但絕對加速及改變了港人的民主

生、不滿警方過分使用武力,都驅使不同抗爭者

抗爭道路與心態,對長遠抗爭而言是一大進程。

上街。上段提及聲援學生的市民不滿佔中發起人 轉移集會目的,是抗爭者之間意見分歧的一例。

二、警方謬論與濫權

傳統的抗爭,例如七一遊行,由泛民主導,但多 年來民主路上甚無突破。雨傘運動引起大批市民

雨傘運動期間,警方施放多枚催淚彈,時任警務處

關注及覺醒,可以說是公民抗命及抗爭者把政治

助理處長(行動)的張德強稱示威者把保鮮紙置於

帶入港人生活的功勞。傳統泛民一直追求和平、

臉上,並手持雨傘的行動,令在場警方「有理由相

理性、非暴力的抗爭,雨傘運動期間,本土派在

信示威者想衝擊」,亦有傳媒拍攝到警方在旁邊無

旺角佔領區曾有勇武抗爭行動,此舉甚至令人認

示威衝突的情況下,近距離瞄準抗爭者眼睛噴胡椒

為抗爭者中有「鬼」存在,亦令泛民及和理非抗

噴霧。姑且不說警方使用催淚彈的次數與環境(並

爭者不滿。同時,本土派亦不滿抗爭行動遲遲不

無示威者衝擊前提下使用、或近距離向市民噴射胡

升級。因此,抗爭者內部對抗爭方式與目的存在

椒噴霧)等外在條件是否合理,對待和平示威者用

分歧。

催淚彈本身就不合理——如同孩子想走到室外呼吸 新鮮空氣,大人反而讓家裏養的惡犬去咬他,朝他

另一方面,抗爭者並無達成訴求。即使百萬人上

未發育好的耳膜吠。香港藥劑師工會指出「催淚彈

街,並有持續兩個月的佔領行動,政府並無誠意

在其他國家,是用在對付騷亂的『最後手段』,

與抗爭者溝通。和理非式抗爭的前提,是政府尊

並非使用在驅離集會民眾身上」。在旺角佔領區,

重法治,聆聽抗爭者訴求,並同意溝通及作出回

警方無視黑社會襲擊抗爭者。其後,警方亦多次

應。雨傘運動後,抗爭者認清和平抗爭並不能得

使用警棍無理襲擊抗爭者。警方沒有依照守則,

到香港政府回應,開始尋找新的抗爭方式,包括

漠視市民安全,毫無悔意。警隊的無恥與濫權在

認同及嘗試以較激進手段及合理武力進行抗爭。

2014年已可見一斑,市民追究無效,亦反映香港法 治蕩然無存。

四、規範的轉移

因應警方的濫權,抗爭者開始掌握抗爭的工具及儲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提出社會心理學

備。2019年6月12日前夕,網上已流傳物資表。當

中的「規範」,他指出大家一直在摸索社運的規

中,口罩、生理鹽水、雨傘、頭盔和眼罩等用以抵

範,協商可接受的抗爭方式。以往港人表達訴求

擋警暴的工具,相信都是由有抗爭經驗的示威者

的方式以和理非為主,包括投票、聯署和在網上

提出。

分享政治消息等。雨傘運動中,港人參與佔領街 頭及集會,社會中的規範進行轉移,港人對表達

三、民主路上意見分歧及和理非的不足

訴求的方式接受度提高,是抗爭的進化。然而,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葉盛泉指

雨傘運動的支持者及留守的抗爭者以和理非為主,

這種現象長期而言會令港人「脫敏」,即變得麻

姑勿論街頭抗爭、陣地戰等經驗,不少抗爭者是首

木。不少學者亦提出單靠情緒,例如面對警方濫

次表達訴求,而示威現場的決定未必符合他們的意

捕時的義憤,不能令運動長期進行,要如何維持

願,有「大台不代表我」的聲音出現。例如2014年

社會運動,港人仍在摸索中。

11


攝排文 影版 /

無大台的抗爭

/ / 勉 Eric Fung Ming Yan

比勉

12

過往爭取民主運動由泛民主導,時事評論員劉細良指出傳統泛民的抗爭方式以不犯中共 底線為首,然而,反送中運動沒有大台,更見抗爭的活力與多元。反送中運動中,港人 的覺醒上升至思考抗爭方法,把抗爭融入日常生活,同時,每個人都可以發聲及策劃活 動。雖然運動中無大台,但抗爭者善用加密的網路平台連成組織,包括消息頻道、法律 支援、人道及支援基金、物資組等,並在 Twitter 引起國際關注。港人靠口號背後的信念 連繫彼此,以命運共同體抗爭。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為核心價值共同抗爭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本是梁天琦參與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競選口號。筆者對口號有以下詮釋:港人要 取回權利,不同年齡的人只要相信並擁抱自由,都可以通過參與社會運動,反抗舊有體制及獨裁,爭取新 時代。反送中運動中,抗爭者在認清政府的無能、港共政權企圖通過修例徹底粉碎一國兩制及警隊的無恥 反映法治無存後,都認同唯有光復香港,奪回港人的公民權利,捍衞香港核心價值,方可救港。所謂核心 價值,除了民主和自由,亦包括「追究警隊」背後反映的法治及人權、「撤銷抗爭者控罪」及「收回暴動 定性」反映的公義。這不只是本土民主前線的競選口號,無論屬於哪個政黨,和理非、勇武,甚至是任何 一個關心香港的人,固然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但都以共同目標為首抗爭。

13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濬靈指出抗爭者作出行動,是因為認同群體理念背後的 公義,而立場新聞亦在12月17日轉載鄭立的文章,提出五大訴求背後統一的出發點在 於抗爭的合法性,及堅信這場抗爭是公義的。抗爭者堅持抗爭,並高呼口號,使運 動參與者因為香港人身分認同,及對核心價值的擁護,連成命運共同體。立法會議 員區諾軒引用西方始於70年代浮現的概念:「政治機會結構」(Political-Opportunity Structure),就是指人是否願意參與社會運動是關乎成功機率。雨傘運動中不少人認為 佔中也不會成功爭取公民提名,而沒有支持運動;反送中運動中,抗爭者在經歷百萬 人同行後成功阻止逃犯引渡條例通過,對爭取訴求有了希望,而這份「一齊行先見到 希望」的信念,是抗爭者堅持的動機之一。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沒有藉口不抗爭 「兄弟」和「手足」等稱呼表現了命運共同體下抗爭者產生血脈相連的感受,因此對 於警方暴行令其他抗爭者受傷,我們除了惻隱所導致的義憤,亦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 的痛心。加上作家鄧小樺形容「我們連名字都不曾互通⋯⋯對於手足的遭遇,我當時 完全無能為力」,可以說,我們就連抗爭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能憑著他們被捕時大 喊、或受傷時用力説出自己名字的方式得知對方名字的讀音,連是否誤會成同音字都 不清楚。這種無法幫助、不知道抗爭者後續情況的無力感亦加劇我們的痛苦,而梁繼 平直指,痛苦是語言及價值之外連結港人的因。「兄弟」和「手足」的用語表現抗爭 者為內部的共同理念互相扶持,這種由抗爭者自己因理念而選擇的血脈,甚至比無法 選擇的原生家庭更令抗爭者珍惜。 立場新聞在7月3日轉載政治平台「睇政-Seeing-Politics」文章,當中引用了 David Graeber 在《 The Democracy Project 》中提出實踐群眾運動的一項要點:運動中 抗爭者不須被迫參與他們不是絕對同意的行動,可以平等參與決策。這呼應了「直接 民主」(Direct Democracy),即任何會被行動計劃影響的人,在該計劃如何付諸實踐 上,也該享有同等的發言權。雨傘運動中,抗爭者內部對抗爭方式與目的出現分歧, 亦未必認同領導者的決定,導致「拆大台」現象。在反送中運動中,抗爭者以此為 鑒,不分「和」「勇」。社會心理學中,個體會被社會中的其他個體、群體或事物影 響。個體在願意接受影響後,亦有建構影響的能力,此為雙向過程。運動中,當抗爭 者接受並認同群體信念,便以個體的能力作出不同的行為令運動延續。這是由港人覺 醒,發展到「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方式盡力發聲」的進化。在區議會選舉中,黃大仙 區由非建制派拿到全部議席。黃大仙作為其中一個多次爆發警民衝突的地方,有如此 結果,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一般市民上街也能感受警方對社區環境及人權的損害,驅 使市民以投票表達對管治者的取態。 抗爭者在接收不同資訊後,根據崗位:包括哨兵、「家長」、前線、後勤、物資組、 文宣組和商家等決定行動,這些崗位亦可以互換與重疊。各人通過各區開花、組成人 鏈、聯署、製作及轉發文宣、遊行、捐出物資和響應三罷等,進行抗爭。專業人士則 運用知識推動運動,理科精英嘗試檢測社區內二噁英成分及分量、社工界提供平復 情緒的援助、學者發表分析、插畫師以繪畫形式諷刺警方或鼓勵抗爭者。在日常生活 中,包括飲食、消費、電視節目至交通運輸方面,抗爭者杯葛中資與黑心企業,採取 革命戰略——黃色經濟圈。中國及港府最重視商界及經濟,甚至停留在「青年上唔到 車所以搞事」的思維,黃色經濟圈除了是種表態,亦是打擊中國及港府最重視的中資 企業。沈旭暉提出黃色經濟是要長遠地「『光復』對衣食住行的控制權,從而減低對 未來出現威權、極權社會的結構性依賴,進行的一場『時代革命』」這場運動中,人 人都可以發聲,亦有多種方式發聲,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藉口不以行動抗爭。 14


「不分化,不割席」:理解與反思 雨傘運動中,經歷領導者被捕和佔領時間長,抗爭者除了逐漸失去信心,亦令部分人 認為抗爭變質。同樣在反送中運動初期,不少勇武抗爭行為被認為「變質」及理念不 明,例如衝擊立法會、運用「火魔法」和裝修商鋪等。由於不少人是首次參與社會運 動,不理解勇武抗爭的必要,因此像雨傘運動時一樣,有割席傾向。 不割席的精神,不是照單全收,而是理解及反思。網民在每一次行動後都會共同反思 底線、準則和戰略,達成共識,亦同時讓其他抗爭者理解行動原因與目的。對勇武行 動,網民反思面對不同政治立場的商家及企業採取的行動,亦有「私了」的準則。對 和理非行動,則有區內開花時的戰略部署。建立黃色經濟圈後,網民亦反思對於「黃 色」的準則,提出無須執著於商家達成某一項特定的「黃色」行動,只要能證明商 家支持抗爭,都可以納入黃色經濟圈。正正因為有理解與反思,才令反送中運動能 延續。 長遠抗戰 抗爭者使用口罩及不易辨析的黑色裝束(Black-Bloc)隱藏自己的身分,固然減低被 清算的機會,但同時令警方基於抗爭者一體化,抱著寧枉勿縱,甚至報復心理,濫暴 情況加劇。警權凌駕於重視人權與公義的地方應有的法治,甚至有不少人以街坊打扮 或穿著校服出現於示威現場,或者只是叫口號、舉起文宣,都被警方無理以槍威脅或 攻擊。 組織以網上平台為主,抗爭者太易獲取消息,而消息零散、信息量太多。每個人都可 以匿名發表意見,亦容易轉發消息,運動初期已有不實消息傳播。日程表亦出現過同 一時間有兩個和平集會的安排——由於人人都可以策劃活動,令活動及消息太多、太 散,不但令抗爭者疲倦,或未能針對警方最新動態作出部署,更重要的是港人開始對 集會、濫捕感到麻木。David-Graeber亦提到抗爭者之間達成共識要點:「認清和不 斷反思核心且廣泛的共同目標是重要的,面對不同的行動訴求,我們都能對準我們的 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思考。」這亦提出去中心化運動在長遠抗戰要考量的地方:當警 方凌駕法治情況加劇及抗爭路徑的效果開始顯著,我們要思考並部署該如何動員抗爭 者,制定短期目標,調整抗爭路向。 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9月頭曾經以電話訪問市民,逾70%受訪者表示設立獨 立調查委員會必須落實,而27%受訪者堅持「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20.5%受訪者 堅持「不檢控或特赦被捕人士」、18.1%受訪者堅持「撤回暴動定性」,主流民意即使 堅持五大訴求,亦有優次之分,並非全無討論空間。然而,中央半年來稱全力支持林 鄭政府鎮壓暴力的處理模式。當中央認為主流民意是寧願「攬炒」,也沒有討論如何 落實訴求的空間,而香港又缺乏政治領袖談判,不少學者都擔心中央介入並以暴制亂 的情況會發生。這些都是長遠抗戰中存在的考量。 由雨傘運動時抗爭者平和理性,到警隊在無人衝擊的情況下連續施放催淚彈,誰才是 暴徒,我們5年前已經心知肚明。良知與認清香港的死局就是我們堅持追求民主的領 導。劉細良明確指出唯有政府主導,以行動捍衞香港核心價值,而非以公關手段敷衍 和以暴力鎮壓抗爭者,民粹才有可能退潮。他亦提出,獨立調查委員會背後所爭取的 攝影 / Sam Cheung

核心價值,是我們在香港生活的理由。因此,政府一日不正視港人訴求,我們必奮力 反抗。 15


攝排文 影版 / / / 無 Eric Fung Ming Yan

比焰

公義 與警隊、 政府和法律的距離

16


17


目睹半年來無數的警暴場面,不少人會以雨傘 運動時的警民關係與現今作對比。的確,雨傘 運動時曾出現示威者用雨傘替警察擋雨、警 察借水給示威者喝等畫面,但我們不要忘記, 「黑警」之說早在當時已經出現。雨傘運動 的開始,正正是因為2014年9月28日,警方發 射87枚催淚彈驅散市民,激起更多市民上街佔 領。紀錄片《未竟之路》當中已見警察無故 向示威者噴胡椒噴霧,更經常放走毆打示威者 的親政府或江湖人士,亦有示威者指出,曾 有自稱黑社會人士推撞旺角佔領者時跌出委 任證。2014年,時任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對警員 說:「你哋冇做錯到」,死不認錯。2019年, 警方變本加厲,粉飾、包庇和扭曲警員的種種 違法行為,繼續以絕不認錯的態度面對市民。 許多問題早已潛伏,直到今年醜惡的一面顯露 無遺,廣為人知。我們發現了:原來這群違 反法律的警察不會受法律制裁。2014年雨傘運 動,律政司在一年後才落案控告「暗角七警」 和朱經緯;反送中運動半年間,律政司選擇性 控告,大量被捕者立刻提堂,但在現有制度

下,並無警察被捕,「香港還有法治」的假面 具灰飛煙滅。 所謂的「現有制度」,在控告和監察警隊兩 方面早有漏洞。現行制度下,只有律政司才 有刑事檢控權。假如律政司拒絕控告,市民有 兩種方法,一是私人檢控,二是民事索償。 私人檢控案例不多,是指由市民取代律政司 的角色,直接作出刑事檢控。然而,私人檢 控需要大量金錢,而且須要自行負責原屬律 政司工作的檢控程序,和警方的調查搜證工 作,但市民卻沒有警方的資源和調查權力。由 於私人檢控在裁判法院審訊,因此每宗罪案 的最高判刑只是兩年,不同罪行同期執行的 最高判刑為三年。最後,律政司還有權以沒 有勝訴機會、檢控沒有根據,或原因瑣碎等 理由終止檢控。民事訴訟可以由多名市民集 體以民事控告警方索償,但只能判警方金錢 賠償,不能像刑事案件般將涉事警員判刑。 可是,民事訴訟同樣需要大量金錢,申請法 援須要符合經濟審查才能獲得援助,而且 「包攬訴訟」(包攬訴訟者協助當時人打官

攝影 / Chau Man Sum 周文森

18


布袋彈射中後腦,被拘捕後在警署再遭暴力對 待,身體多處受傷;曾鈺成進入理大後,承諾 走出理大的示威者不會受警察暴力對待。由此 可見,警察濫暴、用私刑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 實。警察拒絕出示委任證,指罵、驅趕、毆打要 求警察出示委任證的市民,以去人性化字眼稱 呼示威者、記者、街坊等違反警例的行為已被 高層默許,不斷出現而對市民沒有任何交代。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

司,倘若勝訴則可獲得部分賠償作為報酬)在 香港屬違法行為,並不可行,市民即使有理據 也因為自身經濟狀況,未必能夠負擔控告費用 而被迫放棄。 監察警隊方面,現時有投訴警察課和「監警 會」。投訴警察課本已屬「自己人查自己人」, 如同虛設。根據數據,在2015至2018年,投訴 警察課處理9,039項指控,當中結果是「獲證明 屬實」的只有198項,其他則是「無法追查」、 「無法證實」、「無法完全證明屬實」等等。 加上自6月起,警民對立的衝突更加惡劣,投訴 警察課更難會懲罰涉事同袍。至於監警會,其 權限嚴重不足。監警會本來就沒有自行調查、 傳召證人或證物的能力,只能在市民向投訴警 察課投訴後,監察警方處理投訴是否恰當,以 及要求警方澄清或重新調查。監警會亦沒有定 罪的權力,只能依靠警方處理。根據監警會最 新的報告,過去兩年通過的投訴個案中,沒有 任何一位違規的警務人員須要面臨刑事訴訟, 只有16位須要紀律覆檢,196位接受不痛不癢 的內部警告和訓諭。監警會所有成員均由行政 長官委任,不少被委任者是親政府人士,例如 作為監警會副主席的張華峰,在電台節目訪問 指贊成速龍小隊不一定要展示警員編號,令他 們執法時沒有後顧之憂,令人質疑成員能否做 好監察警方的工作。 法律以外的問題亦值得關注。即使市民被捕, 最後亦不一定會被成功檢控和定罪。然而, 即使律師滿腹法律知識,也無法阻止警察在警 局用私刑。例如Now新聞台車長在取車時疑被

政府用法例打壓異見者和示威者的情況愈來 愈嚴重,包括取消選舉候選人或當選人資格 (Disqualify,簡稱DQ)、控告暴動罪和引 用緊急法,與雨傘運動時不可同日而語。從 2016年開始,政府不斷肆意在選舉中DQ候選 人,包括立法會選舉前DQ大量候選人,選舉 後經過人大「釋法」僭越法例,DQ了6名勝 選的議員,去年區議會選舉候選人黃之鋒亦 被DQ。這些舉動剝奪了市民的基本政治權 利,侮辱選民的投票權,也更加證明香港政制 民主程度有限。港英政府在1970年訂立的暴動 罪,在雨傘運動時沒有運用,但在2017年旺角 衝突首次使用後,政府在反送中運動便不斷使 用,例如11月18日有242人在理工大學外被捕, 全部被控暴動罪;96人在9月29日反極權大遊行 被控暴動罪。暴動罪是港英時代遺留的惡法, 條文對參與暴動的定義非常寬闊,即使被捕者 只是出現在被定性為暴動的場合,而他們沒有 參與任何暴力行為,也可以被控暴動罪。《緊 急法》授權行政長官在緊急或危害公安的情況 下,可以無須經過立法機關審議,隨意訂立法 例,政府在主權移交後首次以《緊急法》訂立 《禁止蒙面規例》,後來被高等法院宣佈違 憲,停止執行。由此可見,雨傘運動後,政府 用盡方法打擊異見者。

時代愈來愈壞早已注定,但覺醒、挺身而出 的人也愈來愈多。在《On-Tyranny,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書中,其 中一堂課就是說「Be calm when the unthinkable arrives」。抗爭之路漫長,更荒誕的事隨時出 現,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以時代賜予的勇氣 和智慧沈著面對。 19


風雨同路 5年前的一場雨傘運動,激起了我們的熱淚。街道上 築起的雨傘陣並不是人們畫地自限,而是社會追求 民主自由的體現。數年的時間讓我們抹掉眼淚與溫 情,思考民主之路何去何從。直至2019年發生的反 送中運動,市民心中所追求的,已不單是雨傘運動 中高喊「我要真普選」的口號,當中目標的改變, 也值得我們關注。 一國為實,兩制為虛? 在中國取得香港管治權前,曾於《中英聯合聲明》 中承諾以「一國兩制」為治港原則。而香港的《基 本法》更列明香港的法治體系須獨立,行政長官也 應由香港公民選出。話雖如此,特首選舉程序卻從 來都不公,中國人大常委會擁有基本法的解釋權, 沒有篩選機制的一人一票「真普選」最終未能實 現。於是在2014年,香港民眾以靜坐和遊行等方式 表達抗議,展開為期 79天的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與反送中運動之共同目標 反觀反送中運動,我們應如何理解和定義這場運 動所追求的目標?與其說它是雨傘運動的複製, 不如視它為雨傘運動的「續集」。反送中運動隨 著時間推展,形勢一直有不同變化,如果5年前 「真普選」訴求成功落實,那麼今天反送中運動其 中一項訴求,便不會再次出現「真普選」的字眼。 今天在任特首林鄭月娥若真是在普選的民意下應運 而生,我們所聽到的那些「偽正經笑話」大概不至 令人崩潰。由此可見,雨傘運動與反送中運動被連 上關係是有原因的。 《逃犯條例》風波 2019年2月13日,香港政府宣佈修訂《逃犯條例》,引 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在民間人權陣線(民陣)舉辦 的「6·9遊行」中,市民穿上白衣,反對逃犯條例 修訂草案,更引發第一次堵路行動。然而,政府漠 視民意,宣佈逃犯條例修訂二讀於6月12日如期舉 行。正當此舉燃起了大眾的不滿與怒火時,政府更 在3日後宣佈暫緩修例,而非撤回條例,其「目中 無人」的姿態是有目共睹的。雖然,特首最後決定 20


文 / 夕溢生 排版 / 比 攝影 / Chau Man Sum 周文森

撤回條例,以為可以平息一切,可惜又衍生了 另一場「定性暴動」的風波。這種似是而非的 「暴動定性」無疑令人質疑背後的目的。或許,港 府認為這有利警方日後鎮壓行動時的合理性和武力 程度,甚至逐步對事件的定性升級,從而作出一種 有效的「管理」方式。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反送中運動發展至今,民眾高呼著「五大訴求,缺 一不可」的口號,當中包括徹底撤回修例、收回暴 動定性、撤銷對所有反送中運動裏抗爭者的控罪、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警察濫權問題以及實行真 普選制度,當中牽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而值得 肯定的是,反送中運動比起雨傘運動追求普選的目 標更為多樣。我們的特首正式宣佈將「撤回」修 例,卻拒絕其他的訴求,令示威者要循不同的路徑 發聲,尋求「解脫」的出路,難道一切問題的出現 只是政府口中的「無中生有」? 守護我城 反送中運動中,我們所追求的,或是說捍衞的,是 香港自身有著的民主自由,這不是一個求進步的社 會應秉持的價值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成了路」,香港人在通往自由進步的道 路上,應找不到要背道而馳的任何理由吧。無論是 反逃犯條例、反送中運動、逆權運動、民主運動、 政治覺醒運動,或是時代革命也好,名稱上的不同 也沒阻礙我們理解香港反送中運動背後的意義。香 港人只想好好守護逐漸被侵蝕的自由,只想維護每 一位不畏強權而願意發聲的人,只想在法律的保障 下受到公平的對待而已。 風雨迷霧中的聲音 兩場運動的目標不盡相同,而當中形式、訴求、性 質、參與界別等也有一定的變化。政府不斷進行拉 鋸及譴責示威者同時,有仔細看清抗爭訴求,以及 運動的發展方向嗎?兩場運動中的示威者,他們甘 願在催淚迷霧中發聲,而你仍能選擇視而不見,禁 絕那些「被困」的聲音嗎? 21


排版 / 比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

港人爭取民主已超過30年,到現在為止,還未達到目標。 在這三十多年,香港發生過一波接一波的民主運動。到現 在為止,共有 4 波運動。當前的「反送中」運動,五項訴 求之一是實行雙普選,正是承繼過去的 3 波 民主運動,是 最新近的第四波民主抗爭,亦是到現在為止力量最大的一 場民主運動。

22

戴 耀 廷

一 波 接 一 波 的 香 港 民 主 運 動


沒有人能知道通過這一波民主運動,港人能否達成

第一波民主運動(1989)

爭取民主的目標,但肯定可以說,經過一波接一波 的民主運動,愈來愈多港人擁抱民主自由的價值,

香港第一波民主運動的觸發點是在1989年4至6月期

並會為爭取落實民主自治付上個人的代價。一天未

間發生在北京的學生運動。當時北京學生的政治訴

能爭取得到民主,一天他們都不會放棄。

求主要是針對中共的貪腐,他們要求改革但還未很 具體地提出要中共實行民主改革。香港一些人組織

或許在「反送中」運動後,可能還會出現第五波民

起支援北京學生的行動,並定性為支援愛國民主運

主運動。故此,要為下一波民主運動做好準備,就

動。但當中共採取強硬手段,血腥鎮壓北京學生及

要檢視過去一波接一波的民主運動,分析其異同及

市民,發生了「六四事件」,這場本是支援中國

得失,並從中吸取教訓,冀盼下一波民主運動能有

內地抗爭的社會行動,轉化為香港的第一波民主

更大震撼,終能為香港帶來真正的民主,實現民主

運動。

運動的終極目標。 發生遠在北京的學生運動,會觸發港人組織起大規 回顧過去的每一波民主運動,焦點通常都會在於引

模的社會行動去支援,是因為在之前已有一段相當

發大量群眾參與的街頭行動,也就是那一波運動的

長的醖釀期,讓部分港人看到民主對香港未來發展

爆發點。但會出現這爆發點,社會必然經過一段不

的重要性。在上世紀70年代始,有更多在本土成長

短的醖釀期。當抗爭的能量累積達到臨界點,經某

的港人得到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他們吸收了西方的

一社會事件觸發,引致大量群眾走上街頭。在爆發

民主自由思想,其中一些先行者,組織起社會行動

後,社會行動即時捲入大量的群眾及吸引全城人的

去挑戰當時港英殖民政府一些不公義的社會政策與

關注。後續行動會持續一段時間,然後至少在表面

措施。但當時這樣的人仍是非常少,他們也還未具

上會靜下來。但看來是前一波運動結束後的靜寂

體提出香港要實行民主的訴求。

期,往往就是下一波運動的醖釀期。經過一段時間 的醖釀後,新一波民主運動會承繼之前已達成的成

到了80年代初,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開始談判香港

果,但又以有別於前一波運動的新形態爆發,目標

前途問題。當時香港的民主力量還未成型,普羅市

不變,但力量更大。

民的民主意識仍是薄弱。大部分港人基於現實的考 慮,也有出於對中國的民族感情,接受中、英兩國

在醖釀期(前期)、爆發點(中期)及爆發後(後

政府對香港前途的安排。兩國同意在1997年當中國

期),除了直接參與社會行動外,還會有一些人去

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

負責做號召、統籌、宣傳等工作。不同的人亦會在

區,實行高度自治,立法會成員及行政長官都會由

每一波民主運動的前、中、後期相繼參與。很多時

選舉產生。

候,一些在前一波民主運動中只是一般參與者或旁 觀者的,到了下一波運動時,會成為了運動的核心

港英殖民政府在過渡期間開始推行代議政制,慢慢

或積極推動者。

提升了一些港人對民主的期望。香港的民主力量逐 漸成型,積極參與的人主要是知識分子。他們開始

本文會比較過去三十多年來香港發生過的一波接一

組織一些合法的社會行動,如集會、遊行等,向港

波民主運動,看它們在醖釀、推動者、參與者、組

英殖民政府提出具體落實民主的訴求,要求1988年

織架構、社會行動的性質及原則、策略、爆發點、

的立法局選舉要引入符合普選原則的地區直選。但

結束、延續等的異同與得失,從而推算下一波民主

在中共的阻撓下,這訴求被港英殖民政府所否決,

運動會面對甚麼挑戰。民主抗爭者都會從之前的運

令一些為數仍不算多的民主派人士非常失望。

動學習和修正,而新一代的民主抗爭者會透過社會 行動招聚和累積起來。香港的民主力量,會從一波

當時的民主派人士組織起一個政治聯盟,就是香港

接一波的民主運動及一代承繼一代的民主抗爭者,

民主同盟(港同盟,也就是民主黨的前身)。時任

變得愈來愈強大。終有一天能達成民主運動的終極

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會長司徒華及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目標。

李柱銘是港同盟的領袖,他們也是香港民主運動的

23


第一代領袖人物,在香港及國際社會都有不少

香港的民主力量到此階段已成型,主要策略是

的號召力及影響力。司徒華及李柱銘同被中共

由一群擁抱民主信念的社會精英透過體制內的

邀請參與起草香港特區憲制法律《基本法》,

渠道,與當權者談判出一份邁向民主普選的時

二人以少數派的身分在起草委過程中力爭香港

間表及路線圖。這些民主派的政治精英以集

能盡快落實普選,及加入更多保障香港自主自

會、遊行、民調、簽名聯署和投票選舉等合法

治的憲制安排。但他們的意見往往被佔大多數

的社會行動,去動員普羅市民支持香港的民主

的內地委員及親中共的香港委員所否決。在北

發展,普羅市民也仰賴他們的領導去爭取民主

京學生運動爆發前,香港已累積起一些爭取香

權利。

港民主的政治能量。 1990年通過的《基本法》已訂下了實行普選的 當北京學生運動如火如荼之時,由不少民主派

時間表,但仍有政治空間去盡可能擴大民選的

人士組成的全港市民支持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

元素。主權移交前,末代港督彭定康引入的選

(支聯會)組織了多次萬人集會及兩次百萬人

舉改革,導致中、英政府之間的爭拗,令順暢

的遊行支持北京學生,捲入的人數遠超過去在

的過渡安排被打亂。由沒有普選元素的臨時立

香港發生過的本土社會行動。在「六四事件」

法會替代了民選元素歷來最多的最後一屆立法

爆發後,支聯會再次組織百萬人遊行、集會、

局,為香港的民主發展留下了陰影。

靜坐抗議中共鎮壓學生。但在中共強硬鎮壓內 地的抗爭行動下,香港的街頭抗議也很快靜了

在主權移交後,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惡劣

下來。

施政,經濟下滑,令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逐 漸累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主權

或許對絕大多數參與過支援北京學生的港人來

移交後兩年,在董建華的提請下,動用了解釋

說,這參與民主抗爭的經歷只是很短暫,並沒

《基本法》的權力,推翻了終審法院有關居留

有帶來深刻的改變。在之後的十數年,很多港

權的裁決,使港人擔心香港的法治將難以維

人有更多機會回到中國大陸,當中共重回經濟

持。在 2002年,董建華強行推動「二十三條」

改革開放之路,很多港人對香港民主的訴求,

立法,制定會有可能用來壓制港人自由的國

或是摒棄了、忘記了、壓抑了。但經過了第一

家安全法律,重新挑起港人從1989年「六四事

波的民主運動,總還是比之前多了不少港人,

件」開始已深深種下的憂慮,害怕他們的自由

在心中已注入了堅決的民主信念,要在香港建

會被中共利用法律的手段剝奪。

立起民主制度,好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抗衡專 制的中共政權,以守護港人的自由及香港的法

在第一波運動之後,香港的公民社會逐漸成

治與自治。

熟,支持民主自由價值的不同政黨及公民社會 團體組成了一個聯盟組織,就是民間人權陣線 (民陣)。「二十三條」立法成為了香港第二

第二波民主運動 (2003)

波民主運動的觸發點,民陣號召市民上街抗 議,有超過五十萬人上街反對立法,再有數萬

第一波民主運動爆發後的靜寂期正是第二波運

人包圍立法會,加上本是支持立法的建制派政

動的醖釀期。靜寂其實只是相對而言,在14年

黨自由黨倒戈,終導致董建華擱置立法。

後再次有大量群眾在2003年走上街頭前,還出

24

現過大大小小的街頭行動,延續上一波運動的

組織及領導行動的民主力量已變得擴散,不只

基本策略,就是民主抗共。

集中於一個或兩個政治組織,不同的公民社會


團體都開始關注香港的民主發展,而不只局限

中共也醒覺到,主權移交後近10年,還是未能

於政黨。雖說民陣是這次大遊行的組織者,但

得到港人的真心認同,且看到香港爭取民主的

其角色也不能說是中央集中的領導模式,更多

力量日漸壯大,其在香港的代理人難以應付,

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參與的人數未必及得

才會出現2003年的50萬上街,最後不單保護國

上前一波的運動,但引發這次爆發的事件更貼

家安全的法律未能如期制定,連由中共一手提

身及迫切。從不同的研究都顯示,第二波運動

拔的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也要下台,得換上

的參與者主要是香港的中產階級。

一名前港英殖民地官員曾蔭權。因此,在街頭 回歸相對靜寂後,中共部署更積極介入香港事

在西方的民主發展,中產階級都是主要的轉化

務,並想盡方法分化香港的民主力量。

力量。本來以香港的經濟發展,按著現代化理 論的推算,香港中產階級應更早捲入香港的民

在第二波運動結束後,香港的民主力量仍是採

主運動,但直至2003年,才有明顯的證據看到

用之前的策略,希望透過政治精英以遊行、

香港的中產階級終醒悟過來,明白民主權利的

集會或其他合法的行動動員市民支持,與中

意義。或許受中國文化中的務實思維所影響,

共談判以得出一個能盡快落實民主普選的時

香港的中產階級起碼遲了十多二十年才起來捍

間表。本來按《基本法》的規定,在2007年及

衛他們的權利。

2008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所有議員都可由普 選產生,但中共運用解釋《基本法》的權力,

這一波社會行動的觸發點是保護自身的自由及 權利,即使這次能透過大規模的社會行動迫使 當權者讓步,但人們很快看到沒有民主制度, 相類似的惡法還會有機會再次提出來。故此, 在行動達到了即時目標後,街頭行動結束,這 一波民主運動好像很快就靜寂下來,但已為下 一波民主運動的醖釀期,注入了較大的動力, 只是還是要再累積11年才到下一波的爆發點。

兩次把實行的時間押後。 經過兩輪政改,立法會的民選成分只有非常輕 微的改進,最後只得出一個2017年的行政長官 會由普選產生,之後一屆的立法會所有議員由 普選產生。但中共對甚麼是普選,卻早已表明 了很大可能要經過政治篩選,所有候選人都得 是中共支持的,才會交港人一人一票選出行政 長官。在這過程中,民主派及不少港人都看到 中共實缺乏誠意落實普選承諾,很大可能會以

第三波民主運動 (2014)

假當真。

第二波民主運動已成功把香港民主力量的基礎

在這段時期,街頭行動的性質也出現了微妙的

大大擴展,從民調可清楚知道已有超過一半至

變化。透過一個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社會行動,

6成港人是支持民主普選的。但面對強大的中

如守護「天星碼頭」、守護「皇后碼頭」、反

共,這還是未足夠的,因這些人當中不少都仍

高鐵、反國民教育等,參與抗爭的人更願意為

抱持功利主義的心態。他們無疑是希望有民主

了爭取的目標付上個人的代價,更多人願意積

的,但卻總是希望由其他人來為他們爭取民主

極組織行動,不再止於只是在有政治組織如民

的權利,自己需付的代價愈少愈好,頂多就是

陣號召時才上街遊行、集會。一股本土意識及

參與合法的遊行或集會表態。因此第三波民主

港人身分認同已在香港社會萌芽,爭取民主已

運動要能再次發動起來,就是如何令這些人願

不只是消極地為了抗共,更是要實踐香港自主

意多走一步。

自治。

25


由於民主運動已擴展得比較闊,對

運動的影子,以動員市民參與社會

爭取的整體策略、步伐、社會行動

行動去迫使當權者在談判時作出更

的性質、民主選舉的具體內容等,

大讓步,只是社會行動的性質由過

民主力量中出現了不同看法。中共

去合法的行動轉為不合法但非暴力

利用這段時期民主力量的內部分

的公民抗命行動。

歧,挑撥分化,成功令較激進和較 温和的陣營分裂。

當中共拒絕了和平佔中的方案,和 平佔中開始正式籌劃佔領的公民

在梁振英接替曾蔭權為新一任行政

抗命行動。原先的計劃是在2014年

長官時,香港民主運動又到了另一

10月1日開始佔領行動,但因學生在

個關鍵點。若繼續採用上一波民主

9月26日跳入了政府總部外的廣場,

運動的策略與方法,只是以合法的

觸發佔領行動提早在9月28日發生。

行動去動員港人支持,並透過談

之後,大量示威者走到金鐘一帶的

判去爭取中共放權,看來已不會有

主要交通幹道。警察發放87枚催淚

效。在2013年初,3名不隸屬政黨

彈嘗試驅散群眾,反導致更多人走

的民主派人士(佔中三子)提出了

上街頭,爆發了「雨傘運動」。除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和平佔

卻在金鐘以外,還有旺角及銅鑼灣

中)運動,倡議萬人以公民抗命的

的街道都被佔領。經過79天佔領,

佔領馬路行動去迫使中共履行憲制

中共最終還是不願讓步。

承諾,讓香港能有真正的普選。 佔領或許是由學生的行動所引發, 和平佔中有別於之前民主運動的組

再由佔中三子發出全面的號召,但

織模式,在2013至14年間,籌辦了

學生組織與佔中三子、及支持行動

3輪的商討日,收集支持這運動的民

的民主派政黨和公民社會團體,都

主派政黨、公民社會團體及普羅市

不能領導佔領時期的行動,因為

民意見,最後定出了2個普選行政長

大部分人都是受警察發放催淚彈激

官的選舉方案,交民間公投決定。

發而自發上街。佔領的範圍相當廣

經80萬人投票勝出的方案,和平佔

闊,要由抗爭者自治管理,令社會

中把它交特區政府及中共考慮,以

行動出現去中心化的現象,再不是

作為進一步談判的基礎。

由單一組織號召或統籌。到了後 期,抗爭者更主動地要求去中心

雖然和平佔中的組織架構加入了更

化,令香港民主運動的形態出現了

多由下而上的元素,但運動仍是以

明顯的變化。

佔中三子為首,有著之前兩波民主

攝影 / ph

26


27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第四波民主運動 (2019) 在「雨傘運動」結束後,香港民主運動又進入了

當時採用的論述主要是參考流行於西方社會的公

另一靜寂期。或許很多人覺得香港民主運動經過

民抗命理念,就是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對

了3波運動,尤其是剛過去的那一波運動,經過那

公民抗命的見解。羅爾斯認為他提出有關公民抗

麼大程度的社會動員,連公民抗命也進行了,街

命的論述,只適用於接近公義的社會。公民抗命

頭行動從沒試過可以持續那麼久,但仍是未能達

其中兩個重點是違法的行為須是非暴力,及公民

到目標,最終還是失敗了。正因這一波運動,更

抗命者須承擔罪責。納入這些條件主要是因應在

多人投入了更多,當還是不能達到目標,感到灰

接近公義社會內的民情,若要成功爭取得到人們

心的人就更多,沮喪的感覺就更強烈。一些人甚

的認同,就要達到高的道德標準。

至懷疑香港民主還有沒有希望。 在第三波運動爆發前的香港,在2013至14年 更惡劣是在「雨傘運動」後,中共不單封殺了香

期間,香港應符合羅爾斯所說,是接近公義

港走向民主普選之路,利用法律、體制內及體制

的社會。香港雖還未是民主的制度,但已有

外的權勢,加強打壓民主力量的力度,並弱化能

明確的民主發展時間表,而當時的行動正是

制衡當權者的各種力量,包括了民主派政黨、公

希望中共能落實普選的承諾,朝全面民主化發

民社會、傳媒及法院。香港也由半民主變成為半

展 。 另外,因當時香港社會普遍還是保守的,

威權的時代。

過 去港人都 是以 和 平及合法 的 方 法 去 爭取 民 主 , 要以不合法的公民抗命去爭取,以當時

但對民主運動最致命的傷害,是民主力量內部的

的香港民情去看,也不容易爭取公眾認同,故那

分裂。第三波運動的主流抗爭原則是公民抗命。

時候以包括了非暴力及承擔罪責這兩項要求的

28


公民抗命理念為抗爭的基本原則,亦是情勢所

和勇合流

需 。 抗 爭 者 中 的 「 和 理 非 」 都是認同這原則的。 在「反送中」爆發前夕,香港社會早已不是接近公 由於佔領曠日持久,一些「勇武」抗爭者在佔領的

義的社會,港人反感到制度的不公義變得愈來愈嚴

後期,已嘗試超越非暴力的界線,認為要使用更激

重。到「反送中」爆發後,隨著特區政權及警隊的

進的方法才能迫使當權者讓步,卻惹來「和理非」

腐化,在犯下了大錯遭港人強烈反抗後,卻沒有官

的批評。起先「勇武」抗爭者仍屬極少數,但在佔

員願意問責,反要用暴力手段去打壓反對者,香港

領結束後,因未能立時達到改變政制的目標,認同

由半威權淪為全面威權的狀態。

「勇武」的抗爭者大幅增加。「和理非」與「勇 武」的分歧持續,在2016年爆發的「旺角事件」時 浮面。當權者利用此去挑撥分化抗爭陣營,成功打 擊民主抗爭力量。 往往在最惡劣的時候,反會刺激出新的領悟及契 機。第三波民主運動其實已把民主抗爭的意識深入 及廣泛地種入了香港社會,只是當權者在之後加 強打壓的力度使抗爭者感到自由空間被進一步壓 縮。但在壓迫之下,反刺激起抗爭者新一輪的策略 覺醒。 在這醖釀期,無論是「和理非」或是「勇武」的抗 爭領袖,都先後被起訴及送進監獄。雖然大家對抗 爭手法及步伐有不同看法,「和理非」和「勇武」 都感到他們的自由及自主正受到嚴重威脅,醒覺到 如不團結起來,就會被當權者逐個擊破。很多人也 明白到這場民主抗爭運動是不可能一戰功成的, 必須持久抗爭,堅持下去,才有機會見到成功的 一天。已擁抱民主抗爭信念的港人的政治訴求,或 會被強權一時壓抑下去,但一日這些訴求未得到正

因此,不少「和理非」雖還是會堅持用非暴力的方 法抗爭,但對其他抗爭者使用了某程度的暴力,他 們會有更高的容忍度,不會讉責。當人們已對警察 及檢控部門完全失去信心,蒙了面的「勇武」抗爭 者不願承擔罪責,也不會被認為是不合理。事實是 在一個專制的社會,不公義的程度愈高,以行動去 與一個不斷打壓公民社會的政權抗爭,公眾所能接 受的激烈程度就會愈高。 這也不是說抗爭可沒任何底線,抗爭仍是要有原則 的,只是抗爭者須符合的道德要求會較低。抗爭行 動主要仍是為了實踐公義而作,行動不能傷害其他 人的身體及威脅他們的生命,例外是當另一人的身 體或生命受到真實及迫切的威脅,而當時只有使用 對稱的武力才能阻止悲劇發生。 當「和理非」擺脫了政治潔癖,不再要求所有抗爭 者都須達到非常高甚至是不合理高度的政治道德標 準或要求,「勇武」也自知怎也不是抗爭陣營的大

面回應,他們很自然地會等候下一個爆發點。

多數,知道必須有「和理非」的認同及支援,才能

第四波民主運動的觸發點是特區政府推動《逃犯條

亡齒寒的道理,令當權者的分化策略再無效,達

例》修訂,嘗試強行把香港與內地的法制融合。沒

成「和勇合流」的反制策略。「兄弟爬山,各自努

有人能預見「反送中」的抗爭會在2019年6月爆發,

力」成了的新抗爭共識,令抗爭力量可大大提升,

更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抗爭運動會超過6個月,到現在

變得更堅韌不屈。

在街頭前線打拼。「和理非」及「勇武」明白了唇

仍持續著。 當權者不斷呼籲人們要與暴力割席,就是希望分化 在2019年6月9至12日間爆發的「反送中」運動,過去

「和理非」及「勇武」,但當政權的制度暴力不

30年用過的抗爭方法,包括合法遊行、公民抗命佔

斷,沒有一名作出錯誤決策的官員問責下台,警暴

領街道、及衝擊警察防線,在4天之內全都用上了。

仍是每天在發生著,那麼「和勇合流」就會繼續是

香港的民主抗爭更走向另一台階。

抗爭的重要策略,直至當權者讓步。

29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31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32


多元及去中心化 香港的抗爭形態已演變至一個新的形態,即合法與不合法、非暴力 與暴力抗爭混雜在一起。除了佔領街道外,破壞公物、塗鴉、連 儂牆、及其他非暴力方法也會有人採用。同時,遊行、集會外,投 票、唱歌、人鏈、罷工等其他合法抗爭方法,捲入更多反對政府及 同情抗爭的人參與,因代價及風險較低。最新的做法是用消費者的 身分去抗爭,建立黃色經濟圈,以消費力量去支援及宣揚抗爭理 念。當然,勇武的抗爭者還會不時以他們認為是合乎原則的暴力去 向當權者施壓。 當抗爭運動變得自發及多元,也很自然地會去中心化。人們常說這 是一場沒有領袖的運動,這不完全對,只能說這是一場沒有傳統模 式領袖的政治運動。傳統模式的領袖是由一名具魅力的領袖振臂一 呼,然後其他人響應跟從。但當公民社會已醒覺及變得成熟,公民 會自行組成群組,並策劃、執行各種各樣配合這群組成員特質的抗 爭行動。這些群組是有它們自己的領袖,只是沒有一名傳統模式的 領袖去領導所有群眾。各個抗爭群組仍需要一些人去統籌行動,但 他們的領袖模式是促導而非指揮。 在「無大台」下,抗爭者發展出「不割席、不譴責、不篤灰」的抗 爭原則,成功中和了中共過去幾年分化民主抗爭力量的詭計,令抗 爭力量能重新凝聚起來。去中心化的抗爭才可以隨著「反送中」乘 勢而起,且有力持續不斷。

33


策略投票 由這一波民主運動的醖釀期開始,已有民主派人士 提出用選票去抗爭。香港特區立法會的組成結構, 尤其是功能界別的議席,就是要確保由中共能信任 的人來主導立法會,以配合特首的行政主導施政。 因此,要突破現有憲制的局限,民主派就要奪取立 法會議席的一半。即使未能達半,只要議席數目能 接近一半,制衡的力量仍會大大增加,受中共操控 的特首也不能在立法及公共資源調撥上予取予携。 這雖未能改變憲制不民主的本質,但起碼香港的自 治就不會那麼容易被蠶蝕掉。 民主派要在立會奪半雖是非常困難,但因立法會有 一半議席是由地區直選產生,以民主派過去多年選 票總數上的優勢,始終保持55%以上的支持度,只要 能在地區直選上取得更多議席,再在功能界別選舉 也多取一些議席,立會奪半並非是不可能的。只是 過去當權者利用地區直選的比例代表制特質,令民 主派在地區直選往往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導致 多年來在地區直選都是贏選票失議席。 要突破這困局,就要促使民主派各政團在參選安排 上做好協調,免得有太多參選名單做成惡性競爭, 之後就是讓支持民主派的選民接受策略投票的思 維。策略投票就是選民投票時不是支持他最希望支 持的候選人,而是願意投票給屬同一陣營,未必是 他的第一選擇,卻是最有機會勝出的候選人。只要 民主派選民能把選票平均分配到各參選名單,那就 可以反過來利用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的槓桿效 應,取得超乎比例的議席數目。 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因民主派政黨還未看見協調 的重要性,最終只能依靠選民的策略投票來力挽狂 瀾。原先只是估計最多有20%支持民主派的選民會策 略投票,想不到最後竟有近40%選民成為了策略選

民,導致一些失誤及混亂,但民主派最終還是取得 30席,是歷史上在立法會能取得的最多議席數目。 雖然之後中共利用一些當選議員在宣誓時政治表態 的行為,以釋法扭曲《基本法》有關宣誓的條文, 撤銷了6名反對政府人士的議員資格。當權者更利用 此機會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收窄民主派在議會內 的抗爭空間。但策略投票的思維已種入了選民的意 識之中,立會奪半的目標雖未能一戰功成,但有了 那麼多策略選民,只要做好協調,下一回能成事的 機會已大增。 採用相近的策略,另一個戰場就是取區議會。香港 憲制的核心是特首,在行政主導下他在香港管治上 擁有極大權力。在未有真普選前,特首是由1,200人 組成的選舉委員會產生。一直以來,中共透過定義 選委會的4個界別、各界別的選民基礎、及分配各 界別的席位數目,來確保整個選委會都在其操控之 下,保證當特首的人是中共信得過來的。只要民主 派選委的數目是少數,即使建制派選委中有一些是 不聽話的,局面總還是受控的。 第四屆特首梁振英在1,200票中只能取得689票,反映 了即使在建制派中也不是全都願意完全聽從中共的 指揮。第五屆的特首選舉,民主派進行了大動員, 取得近350個選委議席。在中共以極大力度箍票下,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取得777票,包括了由四百多名民 選區議員互選產生的117名選委。 若民主派能在400多名民選區議員中贏取超過一半議 席,這117名選委就會由建制派轉到民主派手中。那

34


麼在下次特首選舉,民主派手上就會有近500票, 雖還未足以直接決定誰來當特首,只要能與建制派 內不是由中共直接控制的版塊如商界的某些利益合 作,那就能有更多討價還價的能力。這起碼可讓新 的特首不再是唯中共之命是從的人如梁振英和林鄭 月娥,可以有更大空間防止香港的自治繼續被威權 侵蝕。 區議會選舉採單議席單票制,本來以民主派在地區 直選的選票優勢,不應多年來都處於弱勢,400多個 民選議席竟連30%也拿不到。這是因過去多年,很 多民主派支持者都忽略了區議會的重要性,投票率 偏低,比立法會少近11%。民主派政黨在缺乏資源 下,也未能在所有選區派人出選,導致不少建制派

攝影 / 比

人士自動當選。要成功,第一步就是要找人在所有 選區出選,接著就是要想方法,讓選民看到區議會 選舉不一樣的重要性,令2019年11月舉行的區議會 選舉的投票率起碼要達到立法會的投票率。 但到了2019年4月,仍未有足夠的人參選,也未看到 跡象選民會在區議會選舉時改變他們的投票行為, 很多人仍認為區議會投票不應涉及太政治化的考 量,應集中考慮候選人在社區工作的表現。 但因「反送中」所帶動的抗爭浪潮,令原先寄望不 高的2019年區議會選舉,最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 果。18個區議會452個民選議席都有反政府陣營的人 參選,成功改變了此區議會選舉的性質,不再只是 選出服務街坊的地方保長,而變成了對當權者處理 「反送中」的不當及警暴的變相公投。投票率是歷 史新高達71.2%,民主派以57%支持度取得86%的議 席,並搶得17個區議會的控制權。區議會雖名義上 只是諮詢組織,但在地區管治上有實質影響力,及 擁有一定數量公共資源的審批權。奪得這17個區議 會的控制權,讓民主派可以脫離反對派的角色,踏 進某程度的執政地位。

35


攝影 / Chau Man Sum 周文森

36


連結國際社會 中共在過去40年推行經濟開放政策,成功走向了國 際,因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在過去10年急速 擴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崛起成為可與美 國爭一日長短的強國。有了經濟實力,中共在國際 層面也擺脫韜光養晦的策略,通過銳實力把其專制 統治模式向其他國家輸出。西方自由世界已感到中 共的威脅,中國並沒有按預期,隨著經濟發展走向 民主化,反變得更加專制。中共不單壓制國內所有 反對聲音及嚴控人民的生活自由,更以其強大的經 濟力量,利用西方社會的自由空間,以滲透的方式 去干預別國的內政,惹來西方自由世界的顧慮。 「反送中」把香港再次提升為國際焦點,全球各國 都密切關注中共會如何處理香港的民間抗爭。美國 通過了《香港人權及民主法》,要求美國政府制裁 負責侵犯香港人權的中國及香港官員,並要求美國 國務院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每年進行一次審查,以 確定香港政治地位的變化是否有理由改變美國和香 港之間獨特的貿易關係。美國更會促使他的盟友也 制定相類似的國內法,去保障港人的自治權利。

首先是推算下一波民主運動會相隔多久才會再一 次爆發。第一波與第二波運動之間相隔了14年, 第二波與第三波相隔11年,第三波與第四波相隔只 有約5年,每一波民主運動之間相隔的時間變得愈 來愈短。每一波民主運動在爆發時會釋放出大量的 抗爭能量,之後社會很自然地會回到相對靜寂的時 期。但因民主力量經過每一波運動而一步步壯大, 但當權者仍不願讓步,反加大打壓,令抗爭的能量 能以更短時間就再累積足夠至另一臨界點,當某一 社會事年觸發就又再次爆發起來。因此,下一波的 民主運動有可能在更短時間就爆發,估計大概只需 2至3年又能累積起龐大的抗爭力量,關鍵的年份會 是2022年。 之前觸發香港民主運動的社會事件,兩次涉及特區 提出港人強烈反對的法律草案,一次涉及發生在 內地的事情,還有一次是由抗爭者主動啟動的行 動。沒有人能預知會由那一事件再次觸發大規模的 街頭抗爭,但如果特區政府重啟「二十三條」立 法、2022年特首選舉出現港人難以接受的結果、或 中國大陸發生全國性的政治突變令中共政權出現不 穩等事件,都有可能令大量港人再次走上街頭。

香港已成為了西方自由世界與中國專權世界交鋒的 刀尖。但也是因「反送中」是發生在中、美矛盾表

香港的民主抗爭在第三波運動後的靜寂期,也就是

面化這國際大環境下,中國本身的經濟已有不穩現

第四波民主運動的醖釀期,充滿無力及沮喪的負面

象,中共才不敢在這時候以更大力度去打壓香港的

感覺,但第四波民主運動已成功把香港的民主抗爭

抗爭。若不是懾於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共是有可能

帶至另一台階,故我相信第四波民主運動後的靜寂

以血腥鎮壓去結束的香港抗爭運動的,但現在卻是

期,也就是第五波民主運動的醖釀期,會與之前的

沒法以更強硬的方法去對付香港的抗爭,特區政權

醖釀期有不同的氛圍。

又無力制亂,香港的抗爭就只會持續下去。 第五波民主運動 (?) 第四波民主運動看來仍在進行中,沒有人能肯定它 會如何演進下去。但若按著過去的經驗去理解,第 四波運動的街頭行動或可以說是已完結了,現在已 轉到下一波運動的醖釀期。

稱這段時期為第四波運動後的靜寂期會不太適當, 有別於之前幾波的靜寂期,相信即使大規模的激烈 街頭行動完結了,但街頭也不會太安静,只是爆發 街頭抗爭的頻率會較低及規模會較小。經過了波瀾 壯闊的第四波運動,目標還是未能達成,或許有些 抗爭者會又一次感到失望,但相信抱持失落感的人 會減少,能積極地堅持去抗爭的人會更多。

從過去的經驗看,第四波民主運動已為香港的民主 發展打下了更廣闊及更堅韌的基礎,在接續的第五

抗爭者已有了新的抗爭覺醒,除延續第四波運動已

波民主運動的醖釀期,香港民主抗爭會繼續累積抗

達成的成果,還可以針對抗爭運動的需要,利用這

爭能量,以備下一個爆發點來臨。總結過去4波的民

醖釀期去進一步發展,使運動能在下一波運動爆發

主運動所累積的經驗,或能對第五波運動做一些合

時,能帶來更大震盪,有望動搖現在制度的根本,

理的推算。

達成民主自治的終極目標。

37


「農村」包圍「城市」

是多少,以判斷哪些名單有較大機會當選,並在選 舉日前的一至兩天公布結果,以供選民參考。

區議會雖只是諮詢機構,但仍可有一定的空間實質 地影響地區管治。現在民主派已有了區議會這橋頭

每名支持反政府陣營的選民可自我測試是否策略選

堡,在這段醖釀期,民主派可以採用「農村」包圍

民,問自己以下的問題:「在今次選舉,我是否願

「城市」的策略,各個由民主派控制的區議會可在

意投票給一名不是最想支持,但仍屬我支持的陣

社區層面實踐基層民主,在地區管治上引入更多公

營,及有較大機會勝出的候選人?」若答案是會的

民參與,令香港從社區層面開始民主化,以此「包

話,就是策略選民。配票可有不同方法,由選民自

圍」特區管治。這不單可突顯它的不民主及不公義

行決定。多元的配票方法在去中心化下應能更平均

本質,更可向公眾證明民主派是有執政的能力的。

地分配選票。

香港民主運動可利用已爭取得到的較大政治空間。

以現在香港選民策略思維的成熟程度,反政府陣

鞏固抗爭的基礎,及把抗爭意識通過各種方法在香 港社會滲透至更深更廣。只要能繼續擴展民主的基 礎及累積民主的經驗,除非中共敢完全推翻「一國 兩制」,它將不可能消滅香港民間的民主力量。中 共既消滅不了民主運動,還讓它在全港各個社區建 立起根據地,那就是民主運動部署向中共下一步進 迫的時候,以達成實踐民主的最終目標。

營在地區直選的35席中有很大機會取得22至24席。 如能在2020年選舉,保著現有7席功能組別,3席超 區,加上新添的1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若能搶回建測 規園界功能組別的1席,甚至連工程界和飲食界功能 組別的議席也搶到手,立會奪半就能做到。即使未 竟全功,如取得接近一半議席,當權者也不能再在 立法會予取予携。那麼抗爭運動就可奪得另一個體 制內的抗爭橋頭堡。

立會奪半 劍指新的特首 由於策略選民的基礎已相當廣闊,民主派可繼續在 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推動策略投票,有望奪取一半 議席。 整合2019年區選提供的最新數據,各小區投票給 支持反政府候選人的所有票數反政府陣營在2020 年立選時,在5個地區直選選區可能的得票率分別

在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之後,更重要的選舉就是 2022的特首選舉。因民主派在2019年區選已成功取 得一半議席以上,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的117名選 委,已肯定落在民主派手中。加上很大機會在其他 界別能取得比上屆多一些席位,民主派在2022年的 特首選舉,應可控制近500票。

是:港島55%、九東56%、九西56%、新東60%、

民主派不能直接決定由誰來當特首,但中共同樣也

新西58%。以這些數據可推算出反政府陣營在各區能

不能完全掌控局面,因失去了117 張選委票,已不能

取得的最多議席數目分別是:港島4席、九東3席、

控制選委會的大多數。香港商界的一些力量,手上

九西4席、新東7席 、新西6席,共24席。

雖只有近100張選委票,反因民主派的突破,讓他們 成了關鍵少數,變為造王者。故他們很大可能會與

以這推算為指標,反政府陣營各方力量在各區應協

民主派協商下任特首的人選。

調出與各區最多議席數目相近數目的候選名單。反 政府陣營也可進行初選由選民去決定由哪些候選名

商界提出的人選,相信不會再是唯中共之命是從,

單代表反政府陣營出選。如反政府陣營的候選名單

但也要是中共能接受的人物,不然中共還是可以不

最終還是超出該區能贏取的最多議席數目,那就依

任命選出來的人當特首。不過要得到民主派的支

靠民調的數據。在選舉日前,獨立及具公信力的民

持,他也得符合民主派的一些基本要求。成立特立

調機構可在各區進行大規模的民調(每區樣本超過

調查委員會、宣布特赦、及重啟政改,相信是民主

1,000人),看各區反政府陣營的各個名單的支持度

派對新的特首不能少的要求。

38


這情況有機會更早發生,若中共看到拖至2022年的

點,減少誤解,努力達成最大的共識,或至少能收

損失會更大,有可能迫令林鄭月娥辭職,那就要進

窄分歧,再經公投讓全民作出具公信力的決定。這

行特首補選。補選仍會由2011年選出的選舉委員會

應能縮窄政治精英與普羅市民之間的疏離,令公眾

來選舉產生,但不能連任的區議員選委按法律會失

對民主政治回復信心,使政治投機者不能用民主的

去選委資格,約有100名。在補選特首前,就要先

外衣去包裝起他們專權的本相,利用民主選舉所賦

補選選委。因現在民主派已是民選區議員的絕大多

予的空間,去實行只服務於既得利益階層和社會精

數,故民主派在補選特首時,手上也會有近450張選

英的統治。

委票。加上商界一些與中共已是貌合神離的重要人 物所控制的選委票,即使補選特首,中共也再難以

這民主程序不能等到已落實了真普選後才開始建

完全掌控局面。補選出來的特首也可能要符合民主

立,必須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亦要盡力在各方面

派提出的要求。

建立起來,以使當真普選能實行時,港人已對實踐 民主有了足夠的經驗。民主派既已主導了區議會,

無論是補選出來的特首或是2022年選出的下屆特

大可在地區管治上,在大小的層面,先實行這樣的

首,在現在已營造成的形勢,應會是一名過渡特

民主商討及全區居民共決的程序。這既有助解決地

首,意指他最主要的責任是重啟政改,讓香港能重

區的管治問題,也能累積民主實踐的經驗,讓香港

新走向民主,下一任特首及全體立法會議員能透過

能做到真正的自主自治。

真普選產生。 國際連線反包圍 當然他也有責任化解因「反送中」運動而產生的社 會矛盾,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披露真相,特赦違

香港民主抗爭可繼續通過公民外交,連結西方自由

法的抗爭者及前線警察,及要林鄭政權及警隊高層

世界的各國政府及公民社會,把香港的最新情況通

為犯下的錯誤承擔政治及法律責任。這樣,香港社

報全世界,並游說他們制定與美國的《香港人權及

會才能重新出發,重建已遭嚴重破壞的管治權威及

民主法》相類似的法律。只要成功在國際層面「反

法治。

包圍」中共及特區政權,在硬不下去但又要每天承 受政治代價的政治現實下,中共終有一天會軟下

共同決策的民主機制

來,且這日子不會太遠,那時候就是香港重新走上 民主路的契機。

過去因內部分歧,在中共的挑撥分化下,香港民主 運動曾陷入過低潮。第四波運動能成功突破,就是 因為民主運動的各方力量能團結一致。但中共必會 利用抗爭力量的內部分歧去分化民主運動,故必須 為此做好準備。香港的民主抗爭是希望香港能成為 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而在多元社會,有不同想法 是正常的。理性的討論甚至激烈的爭拗,在民主社 會是可以存在,甚至是應該有的,衹要這些分歧以 至衝突,不會惡化成難以化解的矛盾。 當香港民主力量又再次陷入爭拗中時,要解決紛 爭,就要由民間籌辦全港性的民主商討,再由公民 以公投去作出最後的決定。透過民主商討,不同立 場及意見的人,能掌握更全面的資料,聆聽到不同 意見者背後的顧慮,抱持開放的態度反思自己的觀

39


港人主體意識的覺醒

抗爭生活化

香港一直以來的民主運動,追求的只是民主自治。

現在也已出現了一些跡象,在這一段醖釀期中,抗

在「雨傘運動」後,中共製造出港獨這稻草人,把

爭者在心態上會與上一波民主運動結束後時不一

不少爭取民主自治的人都打成港獨分子,好合理化

樣。除了大家會更積極面對眼前及將要來的挑戰,

當權者去打擊港人民主的訴求。或許這並非其本

及對美好的未來有更強大的信心及盼望外,抗爭者

意,但本只有極少數港人會認真看待港獨這訴求,

更會把抗爭的意識滲進日常的生活去。

經當權者煽風點火,反成了星星之火,雖還未成燎 原之勢,但認同港獨的港人肯定有上升的趨勢,尤

不少人正在把抗爭及民主意識,以各種各樣的方式

其是在年青一代。

帶到個人生活的各層群體中,如工作環境(如組織

港人本來普遍並不存在分離意識,在中共不斷打壓 港人的合理訴求下,再經「反送中」運動助燃,在 不知不覺間,港人已孕育出愈來愈強的主體意識, 不少人都建立起強烈的港人身分認同。在這時候, 若中共能正面回應港人落實民主自立的訴求,雖則 仍會有一些人會繼續要求港獨,但相信絕大部分港 人都應會滿意,港獨也就難成氣候。但若中共仍是 漠視港人民主自治的訴求,在對「一國兩制」不再 抱任何寄望下,自然會把更多人推向港獨。 中共一直都高舉大一統的政治旗幟,亦以民族主義 來賺取統治正當性,故對所有倡議分離的意念,都 會以最大的力度扼殺於萌芽之時。香港的分離意識 與中國其他地方以種族或宗教來界分不同,是基於 價值信念,因而擴散的潛力是更大。更因香港有別 於台灣,仍是在中共的直接統治之下,若讓香港的 分離意識有機會進一步擴散,帶來的威脅比台獨更 大和更直接。 若在將來中共的中央政權因不同原因出現弱化的跡 象時,全國各地的地方主義會紛紛抬頭。不單中共 再難復存,連帶中國亦會岌岌可危。到時候香港的 民主運動亦會出現難以預見的變數。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40


工會)、專業團體、宗教團體、同鄉組織、街坊組

公義為新的價值,在推進中的政治民主化注入了消

織、業主戶、家長會、同學會、親戚族群、網上及

費為新的推動力。當黃色經濟圈能發展出可持續發

通訊群組、甚至朋友圈子和家庭中。

展的模式及動力,所帶來的轉變會是巨大的,將 不止於政治制度的改革,甚至會改變香港的經濟

現在黃色經濟圈仍在形成當中,只具雛型,但已慢

結構。

慢地從意識上改變著港人的生活方式。抗爭已由政 治與街頭,滲進了經濟與市場。這是一項相當大的

當下一波運動再次爆發時,這些從深層意識及行為

突破,因過去香港被視為只是一座經濟城市,大部

的改變,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

分市民都只熱衷於賺錢,但現在卻能把政治與經濟 整合在一起,在香港已相當成熟的自由經濟注入了

41


雨傘運動對反送中運動的 啟蒙作用 文 / 民間記者會金先生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排版 / 比

42


繼1989和2003年,2014年的雨傘革命再次孕育了一代香港人。79天的運動裏,3個社運概念—— 公民抗命、勇武衝擊、香港獨立,在香港悄然萌芽。可是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很清楚:和勇路 線相互割席、運動被中共港共分而瓦之、本民前與佔中三子或流亡或入獄、公民社會遍體鱗 傷,又歸沈寂。中南海及禮賓府中的人,彷似已得到最後勝利。 雨革以「We will be back」的呼喊作結,我們一直以為那天的呼喊聲只化作無力感和失敗主義, 瀰漫於香港社會。沒有人想過5年後的炎夏,港共強行修訂《逃犯條例》會換來「退無可退」的 吶喊響徹雲霄,不甘受壓的人民再度會師夏慤大道。這場以反對修例作導火線的運動,有人稱 之「反送中運動」,但更應正名為「光復香港革命」。「五大訴求」伴隨政權的傲慢與警方的 暴戾應運而生,當中「爭取(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雙真普選」一項,意味港人從未忘記雨傘革 命未竟之志,並決意從中共手上贏得這片土地的自主自治。光復香港革命或可被視為雨傘革命 的延續,細看之下卻可見兩場運動的訴求和本質雖近,但參與者本身已與5年前的自己不盡相 同。更值得留意的是,這些轉變往往是抗爭者之間不言自明的默契。 43


大台存廢 兄弟爬山

令抗爭成為主流聲音,亦為運動保持熱度。雨革 時,連儂牆主要為同路人間相互打氣,而現在除了

雨傘革命起於大台領導,佔中三子、學民思潮及學

保留此功能,亦旨在突破黃營的同溫層,將最新資

聯輪替掌權,引導運動方向。運動之始雖凝聚力

訊傳播到其他年齡層。和理非戰線更逐漸加入了籌

強,士氣高昂,群眾行動一致,但日後出現了「拆

備工會準備罷工及建立良心經濟圈的日常抗爭模

大台」、「大台不代表我」的反噬與爭執,甚至因

式,可見香港公民對於對抗政權方式的想像,正在

為「和理非非」派與「以武制暴」派出現路線之

擴展當中。

爭,互相唾罵,以致曠日費時,民意逆轉。最後和 理非失勢,未被重視的勇武派在無以為繼之下,雨 傘革命黯然落幕。 反觀光復香港革命伊始,「無大台」的抗爭旋即成 為各派別的默契。無台須建,有台必拆,並以「兄 弟爬山,各有各做」為口號,鼓勵「和理非」與 「勇武」於不同戰線奮力抗爭。及後甚至演變出 「和勇合一」,制定「和理非大規模上街表達訴求 並訂立死線 → 逾越死線勇武上街衝擊警方政權換 取政治力量及籌碼 → 和理非再度大規模上街賦予勇 武行為民意基礎,並再度表達訴求訂立死線」的策 略,確立和勇互補的抗爭循環。 化整為水 摒棄據點 雨傘革命以「佔領運動」為核心,在多個中心地區 設立大本營。此舉難免削弱運動的機動性,容易被 攻擊,甚至滲透。激情過後,抗爭者之間更漸生磨 擦與矛盾。前車可鑑,光復香港革命放棄所謂的 「陣地戰」,提出「若水」策略——「(意志)堅 如冰、(行動)流如水、(有利時)聚如露、(不 利時)散如霧」。 而「若水」的概念,更見於多變的抗爭模式及戰 線。面對中共、港共、警犬的文攻武嚇,雨傘革 命猶如以卵擊石,沒有升級叫價的能力。痛定思 痛,5年後光復香港革命一觸即發之際,「攻下輿論 戰」的聲音已不絕於抗爭者之間,及後和理非線、 勇武線、國際線,乃至後來的經濟線、議會線等均 火力全開。 全民抗爭 多線共進

攝影 / 比 與雨傘革命或魚蛋革命相比,民間對勇武抗爭的接 受程度亦變得更廣。政權近日以「暴力只會產生暴 力」的廣告詞企圖洗腦,事實是「黑警及制度的暴 力只會產生市民的武力反抗」。7月1日抗爭者佔領 立法會,在議事廳中央把基本法撕成兩半,這個畫 面是這次運動中最具歷史性的時刻。它標誌著一切 的武力(在當日仍僅是撞爆兩塊玻璃)都是來自極 權的暴力,那夜佇立在議事廳中央的「沒有暴徒, 只有暴政」已說明了一切,「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是 沒有用的」已道出兩代人用自由換取的教訓。上一 代香港人和這一代香港人,都見證了中共、港共的 暴力。上一代是透過電視看到血腥鎮壓,這一代在5 年前或許仍未感受到極權置於我們項上的利刃,今 天卻已親身經歷了7·21警黑勾結恐襲、8·31速龍 列車屠殺,還有無數警暴。當暴力和死亡逼近,武 力反抗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而在多種抗爭模式中,最大的改變可說是「國際戰 線」的出現。「攬炒團隊」及「G20團隊」多次眾籌

「和理非戰線」以眾多的人數、廣泛的年齡與社會

並於多國登報宣揚香港的抗爭運動,在港亦出現過

階層分佈、壯闊的政治光譜取勝,其反映的運動民

馬拉松式14國領事館請願遊行。另外,也有一些團

意基礎亦為抗爭取下首個輿論堡壘——「對抗暴政

隊如「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專門針對向

是香港主流民意」。不論是多次百萬大遊行,抑或

外國政客遊說,希望他們制裁中共,成果包括美國

18區遍地開花的「連儂牆」、人鏈運動等,除了

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44


公民社會 充權覺醒 5年前,雨傘革命爆發前及後,年輕一輩與年長一輩 對是否佔領有很大分歧。然而5年後,年長一輩較多 人視港共與警犬為敵人,兩代分歧縮小。父母甚至 祖輩除支持年輕人的訴求或行為外,更加看不過政 權的行徑,從2019年區議會選舉結果中可見,大多 數香港人支持「光復派」候選人,而這群支持者便 是以年長一輩佔最多。縱使區選因政治審查而不全 然民主,但成功光復17區區議會、使保皇黨幾乎亡 黨卻令不少人感受到選舉的力量。選舉過後,如何 為區議會充權的民間討論依然熾熱。 此外,公民社會無論在線上或者街頭也比以前更 有生機。自6月以來,港人抗爭手法層出不窮,除 了上述之列,更有「塞鐵」、「税局和你塞」、 「Airdrop宣傳大法」、「8・5罷工」、「9・2罷 工」、「9・3罷工」、「民間記者會」等等,都是

在,無論前身藍綠,只要開宗明義支持香港人,就 會被納入本土良心經濟圈範圍。 二、籌工會備罷工。經過多次一次性罷工,香港人 初嘗到「和理非」抗命的力量。各行各業的手足必 須盡快加入工會,以集體的力量與政權叫板。既得 利益者或矮化罷工為「搞事」,但罷工本就是發達 社會應有的權利,是勞資平等的象徵,遑論此權本 就訂於《基本法》之中。而「罷工權」本身就是為 確保官民、勞資溝通平台暢順的最後手段。 三、和勇誓死不割。經過 2 014年和 2 016年的教訓, 香港人已演變出「和勇不分,合眾為一」的覺悟。 不同的手足會具有不同的資源、能力、境界,這是 不爭的事實,因此,一場運動中也必然出現不同的 崗位——勇武手足衝擊政權,為港人爭取政治叫板 能力;和理非以人數震攝政權,為勇武提供合法

源於連登論壇及 Telegram通訊軟件。

性,明示民意永不逆轉。這樣的配合為我們提供了

民間記者會誕生於香港人之間,注定與族群同進同

權不能先易後難,逐個擊破;也不能視而不見,

退,同喜同悲,睹公權力之不仁不知而揭竿後快,

一笑帶過。同為港人手足的和勇必須堅持不分家,

但求為我城盡綿力,為同群舉燈火,為後代奪先

可以「靜靜雞」,但要贏就一齊贏。

一個可持續的街頭抗爭循環,加上無大台原則,政

聲。雨革時,我們任憑黑警每日下午四點於記者會 上把「暴力」、「搗亂社會秩序」、「破壞經濟」

四、國際線。《美國人權與民主法案》是眾海內外

等無理標籤釘在抗爭者身上,任憑政權為屬於群眾

手足經歷沒有硝煙的戰爭後的戰果,並成功引發骨

的運動定調,藉此重奪民意。5年後,極權欲重操故

牌效應,為英、澳、加、日和德等國的《馬格尼茨

技,但香港公民社會已深明話語權應回歸群眾的道

基法案》繼續鋪路,以圍堵中共,逼其鎖國。相關

理,屬於我們的社會運動,決不可由極權的謊言定

遊說組織如能繼續保持透明,保持與人民接軌,警

義。唯有以記者會形式面對本地及國際媒體,見證

醒自己勿成為大台,戰線方可繼續蔓延。香港人民

荒誕、注視恐懼、撕破虛偽、痛斥暴戾,光復香港

亦必須繼續運用群眾力量,繼續以聯署、集會等方

革命的真相、屬於香港人的真相才不會湮沒於政權

式表達支持,向國際展示決心。香港是香港人的香

所杜撰的歷史之中。

港,也是世界的香港。我們面向國際,是自由世界 頑戰極權的前哨。

踏入2020年,這場波瀾壯闊的光復香港革命仍須持 續,欲動政權之筋骨,革時代之惡命,香港人民必

縱使自由天賦,但是爭取民主之路注定崎嶇。香港

須看清以下4大令政權多番竭力瓦解的行動方針:

人,本來名不見經傳,我們忠實作息,有條不紊; 我們所求不多,只望有一個會保護我們的政府,繼

一、本土經濟圈。此概念提出數月,對家群起而攻

續我們平凡的生活。然而中共港共選擇了壓迫,絞

之,或嘲之不值一提,或喻之為黑幫行徑、或警之

碎了公義,抹去了餘地,是他們把我們逼成了戰

傷及基層。秉持「敵人反對的,我們就堅定不移」

士。我們將義無反顧,以最後的高尚死守我們方寸

的教導,本土經濟圈勢在必行,並希望達到以下目

之自由。一顆顆召喚「火魔法」、澆熄催淚彈、創

的:短期以經濟力量獎勵我方店主,杯葛對方店

作文宣圖、張貼連儂牆的心,會以勇毅大破大立,

舖;中期以誘因鼓勵更多良店開業,若藍店不改立

打造岀再耀寰宇的香港。最後俯首祝願,香港人,

場,則被淘汰而自行倒閉;長期讓良店遍地開花,

再起風雲。

內部競爭,使良心、質素兩不誤。然而,「本土經 濟圈」絕非一個迫害商家的概念,「偽黃」並不存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45


第二部分 學界在反送中運動的角色

攝影 / Chiu Yi Tung Iris 46


47


從學界到學生自發——在學校遍地開花 文/無焰

從雨傘運動醞釀「拆大台」到反送中運動的無 大台抗爭,許多人不再依靠大型組織從上而下 指導運動,自行籌辦不同活動,在各個崗位出 力。雖然是無大台抗爭,但各場抗爭活動同樣 需要組織、籌辦的人。大專學界方面,反送中 運動期間出現不少並非由各大學學生會領導的 自發活動。不過,學界其實並不限於大專生, 還包括舊生、中學生。校友身分也是促使更 多人參與的關鍵,例如11月中文大學(下稱中 大)一役,大量舊生趕回母校幫忙,而中學生 在這次運動的參與程度也比雨傘運動時大大提 高。 「自發」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著重探討在 這次運動中,學生如何在大專學生會或大型組 織的框架外,為運動付出大大小小的努力作紀 錄,盼能激發思考組織學生抗爭活動的多元路 徑,同時不忘中學生所付出的努力。 學生網上聯署:百萬人大遊行的先聲 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袁瑋熙指出,從抗爭後期 的問卷發現多於一半人在聯署後才決定出來遊 行。民間人權陣線在3月底和4月底也曾發起反 修例遊行,但參與者分別只有1.2萬人和13萬 人,亦未在社會引起熱烈迴響。根據端傳媒訪 問,5月24日中大校友聯署首先出現,在3日內 已有近1,800人簽署和表示每人願意捐款100元將 聯署聲明登報。同日稍晚,梁振英的母校英皇 書院也發起聯署,網上繼而湧現大量大學、中 學群體聯署,後來更出現各業界聯署、以居住 地區劃分的聯署、甚至「全港九新界離島師奶 聯署」等等。至6月2日,共有45個大專群體聯 署、343間中學校友聯署,各間中學總聯署人數 達17萬。由多間大學學者合作的現場調查數據 指出,分別有38%和27%的被訪者曾參與自己 中學或大學的聯署。由各間學校學生發起的聯 署,可以說是6月9日百萬人大遊行的先鋒。 48

排版/洛克的頭皮

大學生的抗爭 自2014年數間大專學生會退出香港專上學生聯 會(簡稱學聯)後,學界沒有可以代表大專生 的單一組織。在無大台的風氣延伸到學界下, 「自發」指的就是更多非大專學生會的學生走 出來自行為運動付出、組織活動,不再單靠該 校大學學生會領導。以本校為例,9月開學時, 部分學會組織籌辦各種罷課活動供同學參與, 例如傳理學會、視覺藝術學會和人文及創作系 學會等。此外,學生開設 Telegram群組,傳 遞抗爭訊息,商討籌辦多項活動,例如9月初 的「城浸之路」,逾千人橫跨本校和城市大學 的人鏈、「鐘樓」或李作權大道靜坐;小至在 新、舊校四周不斷貼上文宣、設連儂牆、擺放 抗爭相關藝術品和設放滿文具與文宣的紙箱供 同學使用等,這些皆是匿名學生的自發行動。 此外,中學文憑試愈來愈近,不少已畢業或現 屆大學生亦組織義教中學生的計劃,希望在學 業上幫助忙於「發夢」而未能兼顧學業的中學 生手足。 保衞大學 11月中「三罷」期間,警察在多間大學校園附 近與學生對峙,並向學生發出猛烈攻擊。在停 課期間,許多學生自發回校,阻止警察進入校 園範圍,其中中大和理工大學(下稱理大)的 學生曾遭受防暴警察以橡膠子彈、布袋彈和水 炮車的刺激性催淚水劑等武器猛烈攻擊,受傷 者無數。學生和進入中大支援的人在二號橋血 戰兩日,校長段崇智亦在現場吸入催淚煙須要 撤離。中大一役後,學生在校園搜集出2,356 枚 催淚彈彈殼。理大被警方圍封13日,出現人道 災難,最後共1,377人被捕,當中有810人從理大 正門離開,567人在理大外圍被捕。


中學生的參與 在反送中運動中,中學生的參與不可忽視。從 人鏈、罷課、集會到前線勇武也不乏中學生的 身影。根據政府新聞公報,截至11月21日,共 有902名18歲或以下的被捕者;理大圍城時,共 有超過300名未滿18歲人士走出校園。 「中學生罷課籌備平台」發言人鄭家朗表 示,9月首周共有來自337間中學、超過1.6萬名 學生參與罷課,多間中學學生或將桌椅搬到走 廊罷課、或於禮堂罷課、或於籃球場和操場靜 坐、默站、叫口號、掛橫額等等,而9月9日全 港聯校人鏈活動共有大約170間中學參與。此後 各中學繼續分別舉辦人鏈活動,不少人鏈活動 參與者在校門前遭警察檢查身分證和搜身,甚 至追截。 集會方面,9月開學前,在愛丁堡廣場有「8・ 22中學 生反修例集會」;9月14日在同一地點有「中學生 螢火之荊集會」;9月30日在遮打花園有「9・30中 學生罷課集會」。除此之外,在各區亦分別有 中學生聯校集會。例如10月18日,11間中學學 生於香港大學中山廣場發起的「中學生反警暴 集會」;10月26日的「港島及九龍區D1中學

校際游泳比賽」,除兩間國際學校外,其餘 20間學校學生在休息時段於場外築人鏈,反對 學界體育聯會的打壓;11月8日觀塘25間中學聯 校集會悼念周梓樂;11月11日將軍澳區聯校抗 警暴集會;12月28日13間元朗中學學生在天水 圍發起追究7 ・ 21的中學生集會等等。 學校遍地開花 時代革命到底 不少主流的論述總會令人看輕下一代的人。例 如不少老一輩的人,認為我們成事不足,缺乏 堅持,然而我們以這場運動的付出作回應。同 時,以往亦有對我們所謂「00後」的批評和標 籤,而在這場運動中,我們看到許多奮不顧身 爭取公義的中學生。11月11日,由332個中學生 組織聯署的《中學生抗爭五個月宣言》提到不 少中學生面對的難題,包括學校的打壓、家人 的威脅、經濟上和學業的壓力等等。然而,宣 言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既然政府勢要與我們 這一代人作對,那不管是5個月、5年還是50年 也好,我們定會奉陪到底。」 除了中學生,還有已畢業的校友、大學生、以 後即將就讀中學和大學的青年,政府勢要作對 的,是整個時代的革命。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49


被白色恐怖狙擊的學界 「白色恐怖」這一詞最早源於法國大革命,當 時政權為清除革命分子,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 搜捕和槍殺革命黨,當時掌握政權的皇室所用 的象徵顏色是白色,因此政權對革命黨所用的 暴力被稱為「白色恐怖」,這一時期因而被稱 為「白色恐怖時期」,後來這一詞亦被廣泛運 用於世界各地當權者對反對派的暴力鎮壓。而 出現過白色恐怖又離我們較近的台灣,也曾經 歷一段長時間被極權政府控制的慘痛時期。在 須要鞏固自身政權時,歷史上不同國家的政權 都會對威脅自己的勢力或聲音進行監控甚至滅 聲,造成全國上下的「寒蟬效應」。而諷刺的 是,推翻極權政府而建立的政權有時甚至會成 為另一個更獨裁的政權。 香港自回歸而來,民主不斷被收窄,立法會 的組成是其中一項證據。回歸前1995年的立法 局選舉經政治改革後,以選舉的方式選出全 部立法會議員。但回歸後,中國對當時的選 舉方式不滿,因此當時的議員任期只到1997年

50

文/垂頭的小黃花

排版/等攬炒 攝影/Jason Choi

6月30日。而回歸後的立法會選舉制度不但有倒 退的跡象,亦於2016年出現取消議員參選資格 的問題出現,不少人將此歸類為2014年佔中事 件後政府的報復手法,是白色恐怖的蔓延。 當然,將事件獨立來看,可以將之解讀為民主 派的部分權利被剝奪,但相比起台灣戒嚴時期 的白色恐怖相差甚遠。然而今年的國泰航空公 司因中國民航局的施壓而撤換管理層和解僱有 明確表達立場的職員後,香港開始在不同方面 受到中國的政治干涉甚至壓迫,而首當其衝的 當然是香港的學界。在發展超過6個月的反送中 運動中,雖然有不同界別的團體或指標性人物 冒出,但無大台和年輕人主導的運動模式令學 界這股具牽引性的主導力量成為首要的壓迫目 標。從不少限制言論自由和報復式的舉動頻繁 出現在學界中,可以明顯看出學生成為政權頭 號的狙擊目標。


51


由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方仲賢於8月在深水埗購 買觀星筆被捕事件開始,學界一直籠罩著白色 恐怖的氣氛,這些事件表面上只是警方對某部 分人士實施監控,又或是濫捕的開始,但其後 續卻影響香港的整個政治生態。因為香港有言 論自由的保障,市民才能不受限制地對不公義 的事情發聲,以集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 但警察以集體行動的方式濫捕,難以追究的警 暴和濫權情況嚴重,市民的公民權利被剝奪。 雖然方仲賢最後沒有被起訴,但實際上在大部 分人心目中已經留下「發聲有機會被捕」的效 果,寒蟬效應已經造成,很多想發聲的人都迫 於在被捕或失去工作的風險下而自我噤聲。政 府就是期望營造自我噤聲的風氣,壓下運動的 火焰。雖然不少人的確因此少於在工作場所和 社交媒體發表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每個人心中 對白色恐怖的厭惡和憤怒仍存在,恐懼沒有辦 法壓制人類渴求自由的天性。 由9月開始,學界都有發起罷課和「人鏈」活 動,希望靠此傳遞民主的力量。雖然一開始的 確對運動起不少鼓舞的作用,政府亦對此沒有 太多實際行動。但《禁蒙面法》一出現,教育 局就隨即要求學校提交罷課人數,變相而言不 是沒有打壓,只是遲來而已。當然,學界作為 傳遞知識的重要堡壘,政權當然首要想從教育 上達到鞏固權力的效果,不少自由民主和明辨 是非的價值觀都依靠教育傳遞予民眾,若教育 這重要基地失守,政治審查入侵學界,很有可 能白色恐怖就會全面入侵香港,如著名的文化 大革命一樣,知識清洗導致社會陷入大倒退, 甚至崩塌。 學界的審查愈發嚴重,從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的 言論就鮮明可見,他毫不忌諱地指出若校長未 能妥善處理「涉事」教師的問題,甚至支持這 些教師,就代表不能勝任校長一職,而不能勝 任的校長亦可被取消其校長資格。實際上,言 外之音是若不處置涉嫌參與反送中運動的教 師,校長亦可能會被剝奪職位。教育局作為 政府部門之一,不可能沒有在此時期對自己的

52

敏感發言作出考量,因此政府本身就是想通過 這發言達到「威脅」的作用,令學校高層人人 自危,無疑是運動近來平息不少而秋後算帳之 舉,令人不得不懷疑若運動完全停止,白色恐 怖甚至會瀰漫到各個界別。 根據聯合國在1966年通過的《公民及政治權利 國際公約》中指出,締約國須要履行責任,尊 重個人的公民和政治權利,包括生存權、宗教 自由、集會自由、選舉權、正當法律程序和公 平審訊等等。但現時在香港,從街頭隨處可見 的警暴、隨便講兩句「粗口」就可被拘捕、不 時披露被捕人士在警署受到虐待和有可疑浮屍 的新聞中,很難保證香港市民仍受此公約的保 護。因此,國際間不少評論亦指出香港正面臨 人道危機。若香港的警暴問題未能解決,而政 府繼續協助鞏固中央的權力,白色恐怖和人道 危機將持續肆虐。 歸根究底,香港的問題非一日之寒,而是長期 累積的詬病,對權慾愈來愈貪心的政府終於引 爆整個炸彈。白色恐怖出現的根本是香港從來 都不是一個民主政體,而是一個混合政體,雖 然我們有基本的選舉,但反對派會因選舉制度 問題而要花很多力氣去勝出,甚至往往會被政 府打壓。正正因為香港的選舉是在獨裁政體基 礎下出現的,因此很多不合民意的政策都無法 在這個選舉機制下被推翻,而很多訴求亦難以 跟隨民意設立,令政權可以肆意無視大多數的 民意,白色恐怖才會在沒有民主機制的保障下 出現。由此可見,香港的問題在於政治體制的 根本,而不在於表面一條已經被廢的「反送中 條例」。 白色恐怖無疑是獨裁政權的象徵,一個政治權 利被收緊和被噤聲的社會無論對經濟還是文化 都會是一個重創。因此香港想要走出困局,最 徹底的方法當然是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實現 真普選,但現階段來看,要走的路還很長。所 以現今我們首要的是守住學界這扇知識之門, 才能繼續藉由學術的力量傳遞民主的精神,於 苦難中繼續互相擁抱。


攝影/Jason Choi 53


攝影/Jason Choi

54


55


大學身陷政府以金錢打造的 囹圄裏 文/負皮蛋散 排版/等攬炒 攝影/Eric Fung Ming Yan

56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對大學的干涉 向來為人所詬病,它影響到院校的發展方向和收生 取向。雖然教資會在是次反送中運動中並非關鍵角 色,但配合近年學校管治架構赤化的問題,便嚴重 影響校方的政治取向、能否提供適切支援予受警方 不合理對待或人身安全受威脅的學生,以及阻礙學 生建立批判思考及人文素養。前兩項負面效果影響 到校方能否符合大眾期望,公平地對待不同政見的 學生;最後一項負面效果則影響到社運思潮的傳播 和繼承。 教資會是個透過公帑,根據大學的各個表現(學術 水平、國際化水平等)分配經常性補助金和非經常 補助金,和按大學所提交的《學術發展建議書》分 配第一年少部分學士學位學額的組織。它並非法定 組織,故無法定權力和行政權力,但會就受資助大 學的發展計劃向政府提供意見,其內部成員由行 政長官委任。香港現時大部分大學均受教資會控 制。11所大學中,除了樹仁大學、恒生大學和公開 大學為自資營運外,其餘 8所大學均為教資會資助。 當然,資助大學和自資大學最大分別在於財源。前 者須按教資會的評分準則,即《大學問責協議》, 並滿足其要求,便能獲得教資會以3年計分發的補助 金,故資助大學可享較穩定的財源;後者則需自覓 財源和資助,故其財政運作未必如前者般有保障。 雖然資助大學的收入較有保障,然而,正因資助大 學的財源主要來自教資會,其自主性則大受制肘,

對8所大學在收生、政治取態和發展路向方面均存有 負面影響。影響如下:

1. 為了盡收內地生,或導致大學政治立場媚共 由於大學需要金錢支撐發展大計及滿足教資會對國 際化水平和學術成就的要求,大學在取錄非本地生 方面傾向收內地生為主,以致校方處處遷就內地 生,或採取與之相符的政治立場。根據教資會和大 學共同訂立的《大學問責協議》和《界別表現衡量 標準》,當中第四個評分準則為「加強國際化」, 要求院校增加非本地生佔全校學生的比例和取錄來 自不同地區的非本地生。院校為了達到此要求故捨 難取易,取錄的非本地生因而以內地生為主。在 2018年度,八大學士課程約有8.5萬人就讀,當中 1.08萬人為非本地生,當中64%(即6,720人)為內 地生。而在本校,約800名非本地生中有91%(即 728人)為內地生,可見內地生在本校的數量確是 不容忽視,亦可見所謂「國際化」的要求已異化成 「內地化」。另外,非本地生的學費均為自資,故 院校收錄愈多非本地生,自然成為增加收入的直接 途徑。以2018至2019年度為例,本校內地生全年學士 學位課程學費為14萬元,而取錄人數為132人,再計 上內地生繳交學校的宿費,屈指一算,學校便賺了 以千萬元計的收入。這可見內地生已是學校的生財 工具,既能協助爭奪教資會的補助金,又能直接增 加學校的收入。

57


不但如此,內地生的利用價值亦在於協助學校進 行學術研究,從而增加學校的國際排名和有助爭 奪教資會補助金。根據香港大學研究院網頁的數 字,香港大學研究院有76.4%的修課式研究生為內 地生,達3,159人;而81.8%的研究式研究生為內地 生,達1,835人,以上數字顯示內地生成為研究院 的中流砥柱。然而,教資會的研究用途撥款是根據 院校申請研資局的研究用途補助金的結果釐定,其 餘則按學校的研究評審工作(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表現發放,這筆金錢平均佔各院校 總收入40%,研究用途撥款更佔經常補助金的25%。 而研究的成就又影響到國際排名的高低。以英國泰晤 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HE)評分準則為例,當 中與研究相關的準則佔了評分的60%。國際排名高表 示學校的學術水平高,又倒過來增加教資會對大學的 補助金額。故大學重視研究成果,這直接影響到院校 收入。 筆者並非要頌贊內地生,但他們在促成院校學術成就 上確有一定價值,院校可能為了爭奪國際排名或教資 會的補助金,於學術研究上過分倚賴內地生而於政治 層面自我審查或媚共,採取與之相同的立場。由於內 地生對院校有多重利用價值,院校可能因而處處對內 地生的過分行為取以包庇態度。事實上,內地生和香 港人的生活環境不同,自然造成政見不同,本屬合理 之事,然而,內地生的行為卻被包庇。於9月5日,本 校有內地女生於溫仁才大樓撕走文宣,更搶奪本地生 手機,本地生要求她交還時她卻襲擊本校記者,另一 聲援該犯錯內地女生的男子則挑釁在場本地生,但校 方竟叫當事人自行解決。部分院校校長則無關心被濫 捕的學生,反之處處譴責示威者暴力,或採取模棱兩 可的立場而不直接譴責政府。的確,導致院校校長的 立場媚共的背後因素多,可以是個人因素、環境因素 等,難以確實指明原因。然而,院校為了內地生所帶 給院校的利益而選擇媚共,也可以是推因之一,故院 校發展過分倚賴內地生的情況實不容忽視。

2.

教資會成為中共透過港府控制院校的工具

由於教資會具再殖民和新殖民性質,故影響學術自 由,大學或會為了通過教資會檢定而自我審查,或政 治歸邊。教資會的新殖民性質(即延續殖民政府對院

58

校的管理方式)體現於以「表現為本」原則分發撥 款。回歸後,並不一定所有事物均存在去殖民化:教 資會繼續效發英國,以向納稅人問責為由,從管理、 研究和教與學3方面建立院校的質素保證制度,包 括繼續執行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檢討(Teaching and Learning Quality Process Review, TLQPR)、對研究 員執行兩輪研究評審工作等(RAE ),以上措施自港 英時期落實至今。香港又是唯一一個前英國殖民地使 用RAE作為評核高等教育研究質素的系統,此為新殖 民化。 而現今港府又用以上具新殖民性質的系統,配合教資 會的再殖民性質(即回歸後,香港被中央政府間接管 治,有如再次經歷被殖民。而教資會成為中央政府殖 民香港,間接管理院校的工具)控制院校發展,故教 資會的運作跟中共對香港的政治干預有關。教資會的 再殖民性質在於其組成部分:教資會成員由特首所委 任,特首只要增加紅色背景人士加入教資會,中共便 可透過教資會的「表現為本」原則遙距改變本港各所 院校的發展方向。根據教資會的網頁,當中提到「教 資會擬定最終撥款建議時,會一併考慮個別大學的特 殊需要和公式沒有計算的其他因素,視乎情況作出公 式以外的調整。」,而甚麼是「公式沒有計算的其 他因素」,卻無提及,難免令人懷疑這所謂的其他 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另外,現時教資會中有2名成員 有紅色背景(葉玉如為科大副校長和港區人大代表、 張杰為中共中央委員會委員),政府只要委任更多具 紅色背景的人士加入教資會,便可干預院校發展。事 實上,政府亦曾試過做出以上行為。2013年,時任特 首梁振英指行政會議成員應有相關專責範疇而力排眾 議,委任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兼時任行政會議成員 張志剛加入教資會。此行為在當時受盡批評,因為他 並無高等教育界(下稱高教界)的經驗和學術背景, 又曾發表針對學者的言論,卻被委任:當香港大學民 意調查結果對時任特首梁振英有利時,張志剛就稱港 大民意研究計劃「中立、專業」;但在梁振英在民調 中支持度屢創新低時,就批評調查「違反基本原則」 和點名批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當時高教 界擔心張志剛具政治任務,或會透過教資會的質素檢 定和對個別課程的意見,從而影響院校校長和校董 會,繼而因自我審查而影響學術自由和政治歸邊。然 而至今,此潛在問題始終未被解決。


至於院校運作的再殖民例子則有特首校監必然制。此 制度下,由於特首自動成為校監,故她/他可直接委 任校董會成員。然而,特首於各院校可直接委任的大 學校董人數百分比不一。8所大學中,香港教育大學 的校董委任百分比最高,有57.7%;最低的為中文大 學,有11.5%。若被委任的校董成員具紅色背景,則 有助中共間接控制大學校政。

3. 大學為爭奪資源而變得「重研輕教」,不利 學生發展而變相愚民 由於教資會準則重研究輕教學,故大學變得重研輕 教,學校埋首研究而剝奪不利研究成就的科目資源, 從而不利學生建立批判思考和價值觀,此有損社運思 潮的傳播,變相愚民。正如上文所言,教資會的研究 用途撥款是根據院校申請研資局的研究用途補助金的 結果釐定,其餘則按學校的研究評審工作(RAE)表 現發放,這筆金錢平均佔各院校總收入40%,研究用 途撥款更佔經常補助金的25%。因此,院校間為了透 過研究以爭奪上述的補助金,會忽視教學方面的需 要,以致部分資源本已不足的院校會抽走原先用於 教學的資源而投放到研究之上,不利研究的文史哲 社科往往首當其衝,被削減資源。以本校為例,於 2017年,宗教及哲學系的3位全職大學講師不被續約 而被學系邀請成為兼職講師;於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 行政學系任全職教學助理,亦須於其他院校兼任兼職 講師。兼職講師須遊走於各院校之中,按課時或任教 課數計算薪金。他們往往沒有足夠的資源和配套:沒 有獨立辦公室、學校放假期間不能進入圖書館備課, 職員電郵到學期完結就失效,導致學生課後聯絡不到 講師,這都不利師生溝通,有損教學質素。另外,人 性化來說,當一個全職講師轉為兼職講師,薪金少超 過一半,而工作量卻不是少很多、沒有有薪假期和醫 療福利、須遊走於各院校間和對院校又無歸屬感,自 然身心俱疲,有損教學熱誠,從而亦影響到教學質 素。以上種種使兼職講師若面對有疑惑的同學,都只 能以電郵溝通而不能面對面解答問題。若同學本身對 該文史哲社科課程有熱誠,或會因以上問題而熱情漸 減;本身對課程沒興趣的同學更會輕視文史哲社科而 未能建立興趣。當教師沒熱誠任教、同學沒熱誠學 習、院校風氣趨向輕視人文,社會於是亦然。

可是,文史哲社科的價值在於「人文素養」,從人本 關心社會。若院校把資源側重於研究之列,同學未能 透過哲學或人文學主動建立批判思考和價值觀,未能 從歷史科目中反思過去並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未 能透過社科了解社會中問題的前因後果和結構,更難 以對香港產生歸屬感和本土意識。學生作為未來社會 的棟樑、高學歷人士,卻不能從人本角度出發,關心 社會或解決問題,社會中低學歷的年齡層或更難活躍 地投身於社會運動和改革之中,進而難以傳播社運思 潮,故「輕教」是不利社會改革,亦變相愚民。 另外,大專教育講求創造知識和學者的社會參與, 以令社會進步或改革。當院校因教資會制度而變得 「重研」,研究職系的教職員為求追逐國際排名而埋 首研究。然而,若要有效提升院校排名,本地學者 的研究須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根據QS世界大學排 名,學術互評和院系論文引用數的評分比重共佔總分 的60%;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 中,論文引用數和研究的評分比重亦佔總分的60%。 是故,學者著重研究成果可否於國際上刊登並廣為人 知。然而,本地議題難以於國際學術期刊中刊登,學 者因而放眼國際大事而忽視社會問題。這豈不是猶如 清朝時人埋首教據學般本末倒置?知識分子原意在於 以知識貢獻,並改善社會,但如今學者(除了獲終身 教職者)受制於「重研」,為了升遷,非研究類別的 事項不做,更不論社會參與(當然包括政治參與), 知識分子身分被扭曲。當社會中最具權威和知識的人 才都不敢參與社會議題,或不進行針對社會問題的研 究,社會自然難以受惠於其知識而進步,社會其他人 士難以對本土議題「覺醒」,此為「重研」的後果。 公立大學備受限制,皆因錢作怪,政府以金錢打造囹 圄而大學身陷其中。顯然,政府控制大學發展的如意 算盤打得正響。私立大學則不用爭取排名、科研、經 費,又可自行決定開辦甚麼課程或收錄多少位學生。 可是,本港私立大學的發展落後於其他國家,自香港 百多年來發展至今,只有兩所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的 數量實須提升,以免高教界成為被政府拑制的工具。 同時,港府亦應改革教資會按院校表現分發補助金的 指標,及改革特首能委任成員加入教資會的制度,以 免院校投入「重研輕教」的輪迴,窒礙社會發展。

59


校 園 民 主 — 探 討 師 生 共 治 在 浸 大

60

學 生 會 前 署 理 會 長 雷 樂 希

我城近月發生的流水革命,讓整個社會都重新思考著不同政治概念,如 「人權」、「法治」又或者是「民主」對我們生活的意義,而五大訴求 中的「實現雙真普選」更是眾多訴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可見,港人對 民主的渴求是前所未有地高。 要實現高度民主的地方,固然不只是整個社會,而大學作為高等理念和 價值的追尋地,其實也很應該實現民主化。而校園民主化的理念具體是 怎樣執行?這個時候就要先談談「師生共治」的概念。 「師生共治」是甚麼?

「師生共治」的概念源自於60年代的美國專上學界。當時美國大學 教授協會發表了一篇題為《Statement on Gover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的聲明,內裏不僅提到要改革大學的決策方式,至較為 「集體決策」的方式,更表示其實學生也應被允許參與校政決策,因為 學生的聲音應該要被重視。聲明當中列出4點「師生共治」在學生權利 方面的指標: 1. 2. 3. 4.

學生發表意見應被尊重,學校不可針對學生言論作報復 擁有討論校政議題的自由 在涉嫌違反大學守則時,有公平審訊的權利 人人有同等權利去選擇是否聆聽別人的言論

大學裏的情況

了解「師生共治」的概念後,我們應該看看我校3個重要機關中「師生 共治」的情況。這3個重要的機關,分別是校董會、諮議會及教務議 會。校董會(Council)負責決策整個大學的發展方向及為最高的行政機 關;諮議會(Court)則是大學的諮詢機構;教務議會(Senate)為學校 最高的教務機構,負責各種學術事宜。我們且看看不同機關中,學生代 表比例的情況(若有職位空缺的情況,則作 0人計算;若一人於同一機 關身兼多位,則作 1人計算):


排版 / 等攬炒

攝影/Jason Choi

院校

學生代表佔校董會成 學生代表佔諮議會成 學生代表佔教務議會 員的數量(%) 員的數量(%) 成員的數量(%)

香港大學

24人中有2人為學生代 134人中有5人為學生 51人中有3人為學生代 表(約8.3%) 代表(約3.7%) 表(約5.9%)

香港中文大學

56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表(0%)

香港科技大學

27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84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63人中有 0人為學生代 表(約0%) 表(約0%) 表(約0%)

香港理工大學

25人中有1人為學生代 62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118人中有2人為學生 表(約4%) 表(0%) 代表(約1.7%)

香港浸會大學

34人中有1人為學生代 91人中有1人為學生代 91人中有11人為學生 表(約2.9%) 表(約1.1%) 代表(約12.1%)

香港城市大學

23人中有2人為學生代 214人中有5人為學生 148人中有3人為學生 表(約8.7%) 代表(約2.3%) 代表(約2%)

香港嶺南大學

32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43人中有0人為學生代 約58人中有人5為學生 表(約0%) 表(約0%) 代表(約8.6%)

沒有諮議會

153人中有11人為學生 代表(約7.2%)

以上的圖表闡釋了我校同學,在大學體制內的力量是何其低。 校董會: 當我們細碪當中,更不難發現魔鬼盡在細節:以校董會為例,校董會不單止學生代表人數少,在 校董會會議議程中,更有一個部分為「保留事項」,而這個部分的內容,是不允許學生校董旁聽 的。通常這些事項,都是關乎一些大學認為較為「機密」的事情,這是變相剝削學生代表的會議 參與權。 另外,校董會下設有多個常設委員會,例如是財務、人事、審計,以我自己在18/19學年擔任學生 會署理會長的經驗,學生校董是沒有選擇權的,只能「被加入」校園拓展及設施管理委員會,也 是變相令學生校董失去了參與某些校政議題的機會。以上兩點反映出的弊端,乃學生校董與其他 校董「同職不同權」。 不談體制內代表人數已經少,為何學生校董在某些方面的權力要比其他成員要少?然而,來自校 外界別且對高等教育並無深入了解的「校監」(特首)卻能委任校董會內的成員,擁有比學生校 董更大的權力? 61


教務議會的核心問題

又談談教務議會。從數字上看,教務議會的學生代表人數,在比例上要比其他兩個機關 要高——學生代表在教務議會中佔了超過10%的席位,但無容置疑,這也是不足夠的, 比例至少應提高至25%或以上。另一方面,教務議會並沒有像校董會般,設有「保留事 項」,而學生代表也能夠加入不同的委員會,審議不同事項。從學生代表的參與程度而 言,教務議會要比另外兩個架構進步。 我認為教務議會最核心的問題所在於議會內的「議員」並不太踴躍表態及發言。讓我舉 出一個較為人熟悉的例子:我在以往的任期內,處理過富爭議的普通話豁免試問題。當 時,我就這個議題撰寫了一篇文章,談到取消普通話畢業要求的理據,並在一次會議前 分發給不同的成員(大部分是學系主管或校長級的高層)。在那次會議中,我和其他學 生代表均踴躍發言,希望大學能解釋仍保留有普通話畢業要求的理據,並希望了解其他 成員的意見。可是,到最後其實除了一兩位大學高層有發言解釋外,其他成員也不發一 言,並無表態。到最後的表決,我們就議案表達了立場,但票數當然是少數。 事實上,這樣的「不作為」大有問題:在10年前設立普通話要求的時候,也是欠缺討論 下通過;而再在檢討、學生怨聲四起的時,大家依舊默不作聲,盲目跟從大學的立場, 這些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博士學歷的系主任和大學高層前們有如「橡皮圖章」。直到現 在,同學們也不知道這些大學教學政策的決策者是有何等理據去支持普通話畢業要求, 但是他們卻投下了決定性的一票。在議會內的辯論欠奉,連民主精神都有違背時,更遑 論有否尊重過學生意見,尊重「師生共治」的精神了。 我們該做甚麼?

要促進「師生共治」,先要了解到其實這個精神是建基於校園民主的基礎上。而要實踐 真正民主,一方面體制上當然要配合,例如是開放更多選舉甚至普選的席位,但另一方 面,更重要的是「公民參與」,即是你的參與。

62


同學可以透過參選學生會中央架構如幹事會,又或者教務議會學生代表及院務會學生代 表的席位,直接進入體制內發聲。但很遺憾地今年有一些學院的教務議會學生代表席位 懸空,希望以後能夠多些人參與,以善用現有體制,將最多學生聲音傳遞至大學不同的 架構內。 除了直接參選相關席位,在體制外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最基本的,也就是要同學的積 極參與。同學應對校政事務保持關心,更監察不同學生代表的工作表現,向他們提供不 同的意見。 不僅如此,學生代表在與大學方面討論校政時,往往面對「資料搜集與研究」的難關, 令代表未有足夠資訊及論據與大學方面據理力爭。因此,同學也可以考慮協助不同的學 生代表,從事研究工作。例如在2018年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成立了「校委會主席任命 程序檢討專責小組」,提出改革的建議並出版了相關報告,當中也有非學生會幹事或評 議員的同學參與。可見,同學也可從此類途徑推進校政改革的。 另外,學科學會亦不可或缺,因為它也能改善校政:學科學會除了為同學舉辦不同的康 體活動外,亦能促進同學關心學術事宜,以及代表同學對學系的政策發聲。學科學會作 為系內同學的代表,舉辦學系教員與同學對大學及系內政策的意見交流會,有何不何? 除此之外,學科學會比起上述兩個單位更加親近同學,更容易將相關資訊傳遞予其 會員,傳播及動員力上更大。所以學科學會可以和學生會幹事會以及教務議會學生代表 合作,鼓勵同學關注大學政策、聯合倡議不同的政策甚至動員同學參與不同校政相關的 行動,以增強學生在改革大學政策上的力量。 願同學可以多關心校政,提高校政民主化程度,實踐「師生共治」。光復浸大,光復 香港! 攝影/Jason Choi

63


第三部分:警權問題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65


全民監警,揭開保護罩 文 / Mini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

排版 / Ckwai

於透明度不高的制度裏,執法部門的施暴行為

給之代價,使公權力行之恰當,每人皆受到法律的

非一日之寒,非純屬巧合。有幸被攝錄、公開

保障?

及展開調查的警暴片段,無疑為冰山一角。而 一個人的信念,基於規範和習慣。賦予警方信

牴觸人權、新聞自由、武力使用和警察通例之有無

念的是制度的保護罩,政府的靠山;賦予市民 信念的是本應是制度的完善,然而連月的抗議

隨著示威發酵,「黃藍」陣營兩極化也使警權是否獨

未被聽從而不休。從 6 月 9 日演化的反送中運

大這命題的辨證變得困難。對於防護及攻擊之裝備

動充分證明,光是追求經濟安穩繁榮發展,紙

逐漸充裕及進化的示威者,執法人員之武力升級是必

醉金迷的社會不可行了。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

然的抗衡。然而,警察必須遵守具內部懲處效力和規

的調查,6 月前,一切看似和平,香港市民對於

管紀律的《警察通例》和《程序手冊》,且不具法律

警察持中立和支持態度。毫不意外,由 6 月惹

約束力的《世界人權宣言》訂立的基本人權,無論於

人詬病的拘捕和清場行動開始,信任度便大幅

任何情況下——即使於緊急狀態的戰爭時期也有限

滑落:由 6 月中旬 22.5% 的零信任滾升至 10 月

度地豁免規條——是必須尊重的國際共識,否則只會

的過半數受訪者對警察毫不信任(51.5%)。

淪為二戰的不思進取者,受到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 察等等人權組織的譴責。香港於 1991 年通過了《香

違法的人應受到制裁,聽起來合理,而且合法。

港人權法案條例》,以國際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維持治安、公有財產及人身安全的警察也不能

國際公約》為藍本,為香港的人權發展立下了定海神

例外。若然警察能夠奉公守法,克制情慾怨懟,

針。不過,即使實行了人權的保障,基於經濟及政治

制約被賦予的公權力,那麼市民也沒甚麼好抱

考量,來自國際的制裁仍難以達成,最多只能以輿論

怨的。不過,警民衝突持續升温,拉鋸不下,

及媒體壓力壓垮政府。雖然國際特赦組織一度稱香港

身為「擁有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市民要守

警察使用不法武力,國際警務專家亦指出檢視的個案

住的不單是警隊如何以人道方式對待和理非和

中有七成警方違反武力指引——警員於 11 月 11 日因

勇武示威者,甚至普通市民;而是,警隊如果

不能控制情緒而向周先生開槍,開槍被形容是「電光

違反守則及法律,例如進行驅散行動時過分使

火石」間的最好處理方法。新屋嶺扣留中心的酷刑謠

用武力、隨意污辱、毆打及拘捕示威者、施行

言未辟、7 月 21 日失職於黑社會襲擊、公開展示記

私 刑 懲 罰 示 威 者 等 等, 能 以 甚 麼 制 衡 他 們,

者身分證於直播鏡頭、命令被捕人士伏地、拘捕時構

66


成性騷擾、布袋彈射中少女右眼致失明、葵芳地鐵

《警察通例》和《程序手冊》(另一本未被公

站內施放催淚彈、近距離向撤往太古地鐵站內的示

開的內部通令)對警察的約束力很小,亦令他

威者掃射胡椒球彈、拘捕和平示威者、腰斬受不反

們在執行職務時享有異於市民的待遇——市民

對通知書保障的和平集會及遊行、拒絕出示委任證、

的行為對錯由法律裁定,但警方值勤時的行為

不配備委任證徒有行動呼號執行任務和言語侮辱示

對錯卻只按上述兩部條例文件作決定,兩者承

威者等等。凡此種種,港府堅訛警察所做無誤,並

受的後果亦由此不同。警察對此非常放心。

會全力支持其做法。武力指引、新聞自由和我們賴 以生存的人權在政府面前形同無效的合約。於是我

9 月,因應示威,警方「改動」——與其說改動,

們知道,這不只是個別警察的過錯,而是保護網的

不如說是放寬——武力指引,當受到「頑強對

庇護和偏頗。

抗」時,可使用催淚劑裝置;遭受「暴力攻擊」 時,除了催淚劑裝置,更可使用低殺傷力武器

一、無監察力的社會

(舊稱中級武器),新增例如橡膠彈、布袋彈 和水炮車 ; 最後,「致命武力攻擊」的定義由

香港市民即使採取所有手法表達訴求,卻只能聽著

「意圖引致」改至「引致或相當可能引致」他

警隊和政府的「合理化」詮釋,等同被宣判監察權

人死亡或身體嚴重受傷,主觀判斷的界限已經

形同虛設,在公民社會裏是不能接受的。根據香港

放闊。我們由實際行為判別一個人的「意圖」,

法例第 232 章《警隊條例》第 46 條,《警察通例》

例如攻擊者已經打到警察流血不止;而「相當

由警務處處長制訂,並非法律條文,而只是警隊內

可能」意即當下的攻擊對象非一定要傷及他人

部作紀律處分的守則。不少部分不供公眾閱鑒,例

的性命,或正進行傷害他人肉體之行為,只須

如第 29 章「武力與槍械的使用」。早於 1992 年,

表露出舉動,例如拿起鐵通,殺氣十足,警員

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將《警隊條例》參

便可拔槍。

考英國《1984 年警察及刑事證據法令》修改,以規 範警權,包括公開《警察通例》,並交由立法會審

警隊武力使用、槍械及重大事故政策委員會每

批通過。警方當時拒絕接納。到了 2003 年,保安事

半年檢討一次武力使用通令的質素,這舉動當

務委員會於立法會曾提出公眾取閱《警察通例》的

然是好的。然而,警方一時將槍械及武力使用

事宜,惟警方認為公開全部文件「可能會傷害或有

原則披露,一時隱藏,不讓公眾於警務處官網

損警隊在防止、調查和偵查罪案及罪行方面的工作,

查閱,這難以令市民與警察之間產生互信,也

或損害警隊的正常及有效運作」。警隊和政府甘心

令獎懲準則隨着官方說辭浮動。市民,事實上,

於不透明度,也「自知」會受公眾質疑「搬龍門」。

很難衡量警方執法的公義,因為警務處可以隨 時更新通令,只須符合警務處處長「認為適宜

在不觸犯刑事罪行的情況下,警員違反《警察通

於管理警隊、使警隊有效率地履行職責及達致

例》,一般只受到內部聆訊的訓示或懲處。換言之,

本條例的目的和規定等的命令」便可。 67


二、誤讀容易的內部指引的出路 如果將行為指引交由立法會審議,或交由專業人士如警務專家或監警會等檢視並建議,雖然行政效率會降 低,但施政和執政效率會增加。至於為了釋除公眾的疑慮而全面公開行動指引,勢在必行。即使公開敏感 守則會危害公共安全及利益,警方也應向公眾積極披露「武力及槍械使用」指引,以讓公眾「有例可循」, 行使知情權,保障市民,也保障警察。外國不乏例子,如美國紐約、洛杉磯警方和加拿大温哥華警方均會 在網上公開不少武力指引。 以美國紐約警方為例,公開的「Patrol Guide」中包含「Force guidelines」(武力指引)和「Use of force」(武 力使用),列明了不同處境下——緩解(De-escalation)、主動反抗(Active resisting)、主動攻擊(Active aggression)、被動反抗(Passive resistance)和反抗拘捕(Resisting arrest),警方應該如何面對和使用武 力限制,促使對抗者繼續遵守法律,以及警方在面對不同處境時應遵守的原則,特別是特別是「採取必 要的行動來保護生命及所有在場者的安全」(Take necessary action to protect life and personal safety of all persons present),保護各人的生命及個人安全,包括拘留中的人。武力指引提及了使用過分武力的後果, 和不可使用火力的前提,包括不可因為財產而開火。反觀香港警方就槍械使用的指引,即使旺角衝突中, 有警員向天鳴槍示警,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只指警員臨危不亂地使用槍械,成功避免同袍受進一步傷害,其 行為是合理、恰當,以及別無選擇,均不是根據武力指引的條文解釋,市民到最後仍無從判斷該警員的做 法是否依例決定。 現時法律的《警察通例》,警察必須是在「不能以較溫和的武力來達到其目的時」,才可使用槍械,同時 列明,在下述情況可使用槍械: 「(a) 保護任何人,包括自己,以免生命受到威脅或身體受到嚴重傷害;或 (b) 拘捕任何企圖逃避警方拘捕的人,而該人屬警務人員有理由相信剛犯了嚴重暴力罪行的人;或 (c) 平息騷動或暴亂。」 根據《公安條例》,「凡有 3 人或多於 3 人集結在一起,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或作出帶有威嚇性、侮辱性 或挑撥性的行為,意圖導致或相當可能導致任何人合理地害怕如此集結的人會破壞社會安寧,或害怕他們 會藉以上的行為激使其他人破壞社會安寧」,他們即屬暴動,根據法律,是指參與非法集結的人破壞社會 安寜。資深大律師湯家驊稱,暴動需要由法庭判決,而非由政府定性。「騷亂」和「暴亂」只是警方的用 詞。那麼,只要一旦警方宣佈非法集結的時候,集會遊行的人便全部參與「暴動」了。即使警方在控制社 會運動,其武力亦需有所限制,如此才可以使警方不會為了「平息」事件而開槍了事。雖然警方開槍、鳴 槍和使用伸縮警棍是須要向上司報告,可是,如今上司,誰敢說他們做錯呢?被媒體公開的武力指引,分 了警方面對 3 種對抗程度時應採取的武力,與應對「頑強對抗」時,使用催淚裝置為驅散人群的原意相距 甚遠了。重提周先生遭受槍擊一事,只要該名警員覺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或面對的是一場騷亂或暴亂, 便可以開槍示警甚至傷人了,主觀判斷勝於客觀事實。只要整個反送中運動被定性為「騷亂」,警方是不 是於每個事件也能合理開槍呢?內部協調的理性認知,和個體的認知,取決他們的武力。現時,外界無法 制衡。於是,警方的武力升級,使警民之間的互信化為烏有。開槍事件增加,也可以見到,恐懼存在於兩 者之間。挽救信任,公開指引是第一步。

68


讓警方獨自處理指引的內容與執行是很危險的,因為普通市民永遠不知道 準繩在哪裏,其他部門似乎也無權過問。而且,守則用詞可自行解釋。所 以,尤其是半軍事化的部隊,更應受到監察。 三、監警會和投訴警察課能伸張公義? 雖然現今制度的監警會(全名為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和投訴警 察課提供投訴途徑,但司法效力存疑。警察違紀只受內部處分及聆訊。警 察干犯刑事罪行,由警方定奪是否落案起訴,搜集資料的還是警方。因此, 即使警察得到同僚的公正調查,也難保他們不濫用酌情權。而且,政府在 是次反送中運動充分表現依賴警隊執法的漏洞和習慣,特首林鄭月娥更明 言支持警隊執法,也為了警隊士氣,暫不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居然,她擱 置民怨,迂迴平息,把警隊形象繼續理想化,正義化,絕對化。 另一方面,投訴課會提供調查報告給監警會審核。監警會審核報告後,可以 通過或不接受調查結果。若不接受調查結果,投訴警察課則須重新調查, 像朱經緯案的爭議不能達成共識,監警會堅持「毆打」成立而投訴警察課 認為是「濫用職權」,監警會可向行政長官報告和公眾公開調查中的分歧。 然而,監警會沒有法定調查權力,根據官網,只有覆檢、監察和觀察的權 力。讓警權得以制衡,須尋找或設立一個獨立於警隊及政府人員的機構, 猶如三權分立的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始終,自己人審自己人,是籠中 搜寇,船上捉匪,家中叫賊,只會助長全部籠中鳥、船上人和家庭成員成 為一丘之貉,賊喊捉賊。搜證的是警方自身,即使警方觸犯如毆打或使用 不適當武力等的通例守則和法例,警方也可以對一些證據視而不見,同袍 的利益至上,不能達到公平公正的資料蒐集過程。事實上,投訴課認為投 訴指控不實或證據不足,該投訴便不成立。舊有的監警會成員不少也有建 制派的背景。因應運動,監警會一度有國際專家小組的加入,後來他們悉 數退出,稱是因為缺乏權力。因此,獨立調查委員會應由行政長官提出, 最好由「無政治立場」的法官擔任,並擁有法定調查權力,傳召證人提供 證供,與投訴警察課分開,研究這 7 至 8 個月的反送中接獲的投訴和懷疑 濫權越權的事件。不過,行政長官的人選的自我審查,也會影響這個獨立 調查委員會的公信力。 本文建議的具體實踐,還待資深專業人士一錘定音,使之不流於理想。事 實上,全民皆可為監警會,市民應善用僅有的權利,督促政府。市民是時 候檢視問題之根本:沿自港英時期的紀律部隊之架構運作是否合時宜,監 察警權的組成是否令市民和國際信服。

69


政府倚賴警方解決問題 文 / Pooh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

排版 / Ckwai

戰役連連,放眼不見盡頭。政治問題,理應政治解決,但政府並無答應訴求,令香港人墮入輪迴,警民衝 突每每上演,社會撕裂為黃藍兩派。香港政府利用警方解決社會矛盾,實屬治標不治本。本文將分析政府 依賴警方鎮壓之原因,以及其結果。

原因一、港共政府無力答應五大訴求

領取約 9.5 億的逾時工作津貼,大概有 1.1 萬名警 務人員獲得多達 86,000 元的額外薪金,稍後更會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民間對五大訴求進行

加薪(財委會通過了公務員加薪議案)。有錢又

綑綁,只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已不足以平息

有權,何樂而不為?再者,警察現時已毫無退路,

民憤。各訴求牽涉的問題複雜且緊扣,例如要求

一旦港共被迫答應五大訴求(尤其成立獨立調查

實現真普選一項更抵觸中共對港的政策(8 · 31

委員會)或甚至倒台,警方必面臨清算,因此警

決定),現時港共政府只是中共的傀儡,實行真

方甘於成為政權打手,協助鎮壓示威。

普選與否非由港府擅自決定,中央一天不讓步, 示威活動便繼續如火如荼。既然林鄭政府無力回

原因三、共產黨希望民眾內鬥

應民眾請願,唯有妄圖以警方武力鎮壓,出動威 力強大的水砲車及裝甲車(未於雨傘運動使用

相比反政府或支持政府,現今市民更多被分成黃

過),又以濫捕遏制民眾上街,期望用激烈手法

或藍,即支持示威或撐警。共產黨任由警方濫暴,

減少示威者人數,令事件降溫。警隊是政府手上

觸發民眾對其之仇恨。某些社會活動針對警隊,

僅餘的維穩機器,若政府答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

而非五大訴求,例如滋擾警察宿舍、干預警務人

會和撤銷被捕人士控罪,則被視作出賣警隊,同

員婚禮,和披露警員與其家屬的資料等。對共產

時要承受警隊倒戈相向的風險,故此政府無望實

黨來說,此舉百利而無一害,利用警力、擴張警

現五大訴求,須繼續與警隊「同生共死」。

權,首先收買了香港 3 萬名警務人員與其家人朋 友,就算有警員本身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也

原因二、警方樂於作政權鷹犬

因必須履行職務或受同袍牽連,潛移默化,自覺 與示威者形成對立關係,而示威者的反方則是親

經歷超過半年抗爭,警暴橫行,警方與港共政權

政府。當警察有支持政府的政治立場時,便有利

已成命運共同體。香港警察成了香港皇軍,以正

控制警隊達成政治目的。再者,讓香港市民因警

義之名,攻擊記者、阻撓救傷、剝奪人權、對示

暴問題內鬥,共產黨一方面不用親自出手解決問

威者施加肢體及言語暴力等。黑警開車撞示威

題,另一方面容易令民眾對政權的不滿轉化成對

者,以一句停職了事、開槍導致印尼記者失明,

警方的不滿,將政治訴求模糊化。雖說中共意圖

以「不確定前因後果」作答覆……朱經緯確實可

如此,但筆者認為警隊乃政權之爪牙,清算警隊

憐,如今警方襲擊市民比比皆是,卻未有一人受

即廢政權之手足,因此針對警隊即為針對政權。

處分。警隊利用違反法治之手法去「維護法紀」, 無視警察通例。警方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為各

運動發展至今,無論和平集會或較激進的抗爭活

種指控添上冠冕堂皇的藉口,市民相信與否已不

動沒有一週暫停過。2020 年的元旦遊行,在被腰

重要,重要是他們大權在握,不須負責。此外,

斬的情況下,仍有逾 103 萬人參與,政府預期落

示威行動令警察的收入增加,半年來,警務處共

空,依賴警方解決問題失敗。

70


短期結果一、進一步激發抗爭 抗爭活動能持續進行,除了靠香港人對抗極權的決心,警暴問題亦佔一大功勞。6 月 9 日的百萬人大遊行 後,林鄭政府堅拒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致大量市民於 6 月 12 日佔領添馬公園一帶,望阻止草案的 二讀辯論。但港府繼續背棄市民,選擇依賴警方武力清場,並施發約 240 枚催淚彈、約 3 發布袋彈、約 19 發橡膠子彈及約 30 發海綿彈。期間,警方在未警告的情況下,開槍傷及示威者的右眼,亦向正在離開 的記者發射催淚彈。國際特赦組織其後表示,香港警隊使用過分武力,違反國際人權法。當天的衝突,使 警民關係急劇惡化,市民難忘警暴,明言誓不原諒,進一步激發抗爭。林鄭宣佈議案「壽終正寢」後的社 會運動,許多都是由警暴激發的,例如 8.12 癱瘓機場,是為被警方射中眼球的少女鳴不平;8.18 的民 陣遊行,主題為「止黑暴,制警亂」;12.8 國際人權日集會,回應警方圍攻理大。反觀示威者起初大多 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現因警方的不適當武力而被迫進化,暴力只會助長更多暴力,那暴力是源自何方? 短期結果二、令外國有更多藉口介入 除了鏡頭下對示威者、救護及記者顯然而見的暴力外,警方亦受指控對被拘押者施加酷刑、虐待、甚至性 暴力。而警方多次中斷集會、批出反對通知書,更侵犯香港人和平集會自由與言論自由。香港警務人員的 暴行,全世界有目共睹,各國人士紛紛為香港發聲。11 月 27 日,美國總統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及《保護香港法案》,內容包括如香港建立關於國家安全的法例,美國將審視其是否牴觸《中英聯合聲 明》、有否限制香港市民和外國居民的人權,以及支持香港市民在選舉中能自由和公平地提名及投票,和 禁止美國公司向香港警隊售出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等的人群控制物品等等。不僅美國,德國版的《香港人權 與民主法案》現正推動,將來或有更多國家因香港人權危機而介入香港事務。 運動累月進行,終點遙遙無期。如港共政府成功鎮壓示威,香港則變成警察國家,警隊變為影響政治的工 具,警權凌駕法院,民主自由不再。無論如何,港共政府無能、警察暴行擺在眼前,就此善罷甘休實在無 理,望各位為犧牲的義士討回公道時,謹記對準政權,繼續為香港的未來反抗。

71


Eric Fung Ming Yan排版 /

Ckwai

紅衞兵化的香港警察 文 /小泰 攝影 /

72


「我甚麼都沒有,只剩下 3 萬警察。」特首林鄭月娥在一次和商界的閉 門會晤中說過這一句話。自反送中運動爆發以來,無論社會怨氣如何深 重,群眾聲音如何憤怒,特區政府仍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我行 我素,拒絕向龐大的民意妥協。後來政府即使撤回修例,仍無法力挽狂 瀾,皆因整個運動已由當初純粹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推行,演 變成爭取民主,拒絕赤化,抵擋中國共產黨對香港進行滲透工作的逆權 之戰,一國兩制的騙局也在這場政治鬧劇中赤裸裸地暴露在香港人雪亮 的目光中。政府為了鎮壓反對聲音,警察成為了國家機器,向市民施以 極端而不合理的暴力,製造寒蟬效應,為當權者護航。亞洲一流警隊的 墜落非一日之寒,從 2014 年的雨傘運動已有跡可尋。然而,是次運動他 們更變本加厲,警察在香港政府,以及幕後主腦中國共產黨血腥的手中 上演了這個政權最熟悉、最殘暴的拿手戲碼:民眾鬥民眾。

民眾的敵對 縱觀世界各極權政體的歷史,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從來 都是政府集權的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德國納粹黨意圖殺絕猶 太人,建立「優等民族」,組織了祕密警察「蓋世太保」,潛入市民的 日常生活,任意清算和捉拿政治罪犯;北韓則建立「人民班」的鄰里監 察團體,鄰里之間互相監視,確保沒有人會對國家領袖不忠,否則就會 被送進集中營,而告密者則可獲得賞賜。中國歷史上的政權更是這方面 的先驅,遠至秦朝時的「連坐法」、明朝時的「錦衣衞」,近代史的共 產黨再把人性的黑暗面發揮到極致,衍生出「批鬥」這種政治壓迫手段。 通過策動群眾進行杯葛、侮辱另一群民眾的政治運動,撕裂社會,藉此 消除階級分野。當然,歷史告訴我們 : 批鬥非但不能建立美好的共產主 義世界,還將一個國家推入萬劫不復的地步,文化大革命對中國人在文 化、人倫關係和國民心理上的影響至今仍存在。回到香港的問題,一場 反送中運動在社會上呈現不同的對立:政府和市民、送中條例支持者和 反對者(黃或藍的政治取態)、和個人認為最嚴重的警民衝突。警察早 已超越職權,預設街頭上和平表達訴求的民眾有罪(例如在不反對通知 書時效未過便指他們參與非法集結),並肆意懲罰,僭越了法庭作為司 法機構的身分。他們的暴力甚至讓大眾認為有一批大陸武警已混入香港 警隊中。事實上,這個推測非常合理,香港作為中國裏比較有言論和思 想自由的地方,也是一大外資來源地,面對反動的香港民眾,中國政府 當然不會置之不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過於張揚的手段如出動解放軍 會引起極大的國際關注,香港警察人數眾多、武器精良、調配靈活度大, 自然是潑滅香港革命火種的最佳工具。值得留意的是,警察的背景、行 動、和特點都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衞兵十分類近,無論出於歷史循環論 的弔詭,或是中共有計劃的扶植,都告訴香港人整場事態不容忽視。

73


香港警察和紅衞兵:純粹巧合?

警權問題,現今大部分的警察學歷較低,不符合知 識型社會的主流,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紀律模式 而言,警察必須對上司絕對服從,執勤時要遵受命

追溯到濫暴的背景,警察和紅衞兵都得到一股政治

令,職業性質又容易和市民發生衝突,自然衍生心

力量支持,緣由也十分相似。對於警察而言,香港

理負擔,加上警隊文化自成一角,強調從眾,和社

市民和國際社會再多的不滿,特區政府和中國政

會追求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脫節。自引爆第一發催淚

府一句「堅定支持香港警方嚴正執法」就為他們打

彈、向市民開槍威嚇起,警察便訴諸於用武力對付

了一支強心針,繼續沈醉在自以為正義的形象,大

市民的方法來釋放心理壓力,一步錯,步步錯,如

搖大擺地虐待市民。紅衞兵是毛澤東為進行政治奪

一輛失控的汽車撞向途人。在政權的推波助瀾下,

權,和實現社會主義而授權的合法軍隊,他們到處

配合原本有助增強凝聚力的因素,如薪酬和福利誘

大肆破壞,人民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一個群

因、訓練方式、缺乏獨立思考等,形成一股向心力,

體要士氣高漲,服從性強,就必須有凝聚力,即是

警察順理成章地變成國家箝制反對聲音的工具。以

人物願意為團隊付出,不會隨便離群的心理狀況。

上種種反映警察和紅衞兵的背景是十分類近的。

紅衞兵由 1966 年 5 月成立起,至 1968 年「上山下 鄉」解散,足足有兩年多的活躍時期,中間沒有

警方失去理性地壓迫群眾,和紅衞兵批鬥所謂資產

大規模的離隊情況出現;香港警隊一直維持 3 萬警

階級的行為無異。《警察通例》(下稱警例)明文

力,不排除更多,也沒有出現離職潮,這個現象和

限制警員執勤時的行動,包括必須佩戴委任證,讓

兩者原本受壓迫的出身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先談紅

市民辨識警員的身分、武力使用也有嚴格指引,只

衞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高壓管治下,青少年沒有自

可以在保護自己或他人免受生命威脅時開槍,亦要

己的意願,在教育、興趣、就業上要跟從政府的指

審慎評估當時的環境。自從 6 月的反送中運動遊行

示,加上階級成分流行,人一出生就受身分桎梏,

後,《警例》猶如無物,警員的委任證消失得無影

無法改變自己命運。於是在民眾醞釀的不滿情緒下

無蹤,只剩下面罩裏猙獰的目光。在萬餘枚催淚彈

演變成一場群眾運動,當毛澤東鼓動群眾批鬥當權

的煙幕裏,警察不斷對市民施暴,挑釁、辱罵、毆

派時,一呼百應,每位受壓迫的百姓孤注一擲,決

打、拘捕、強姦屢見不鮮,一次又一次侵犯人權,

心擺脫以前的陰影,形成一股極強的凝聚力。回到

似是報復的舉動。遙想中國的十年浩劫,紅衞兵批

74


鬥有聲望的知識分子,親戚長輩,同樣任用一系列

分是非黑白,用藉口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無恥程度

極不人道的鬥爭方式,遊街、嚎歌、剃頭、刑罰、

可見一斑。

抽打,對付他們心目中的政治敵人。只要有人瀰漫 資本主義的氣息,那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關連,一群

歷史的啟示

紅衞兵就會蜂擁而上,隨心所欲地批鬥。同樣地, 身穿黑衣的市民往往在警方眼中視為「暴徒」,有

紅衞兵化的香港警察在共產黨的利用下,導致香港

時即使搜出一個眼罩也能施加罪名,甚至濫用私刑,

陷入警察國家的狀態,社會上如出現一種新的階級,

實在有負專業警隊的銜頭。在去人性化稱呼中更是

他們並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政權堅持不退

如出一轍,紅衞兵視走資派及階級敵人為「牛鬼蛇

讓的前題下,示威者和警察的衝突只會繼續白熱化,

神」,警察以「曱甴」呼喝示威者。可見警方和紅

社會進入死局。未來是悲觀的,但考慮到香港警察

衞兵在行動上的雷同。

和紅衞兵背景、行動、和特點等多方面的相似,歷 史告訴我們物極必反的道理。紅衞兵到處批鬥的情

不得不提的是紅衞兵和警察同樣是指鹿為馬、詭辯

況持續大約一年後,全國爆發武鬥,不同造反組織

處處。香港警方沒有為對市民施暴道歉,反而在警

互相角力,是整場紅衞兵運動最混亂的時期,猶如

察記者會上堂而皇之地偽造大量藉口,混淆視聽,

內戰。中共為了平息武鬥,要求知識青年「上山下

包括「用腳推開」示威者、把鐳射筆演繹成鐳射槍、

鄉」,瓦解了紅衞兵。香港警隊的命運掌握在政權

在 7 · 21 元朗事件中使用「39 分鐘」到達現場,反

手上,預計必須要有一些具影響力的因素,大到足

駁記者指出的「八個字(40 分鐘)」才出現,簡直

以影響政權的穩定,他們才會棄車保帥。歷史巨輪

是挑戰全港市民的智商,再多幼稚園級數的詭辯也

是人推動的,作為時代的革命分子,必須盡力締造

無法掩飾他們的罪行。另一邊廂,紅衞兵以「破四

那遙不可及,但近在咫尺的轉捩點,才能見證降臨

舊」、「立四新」的名號,加上個人的理解破壞公

香港的榮光。

共設施,文物古蹟。又到處抄家,即使搜不到和資 本主義有關的證據,也要捏造事實,曾經有紅衞兵 在北京一處民居搜到一本數學作業,偏要迫人承認 是財產賬目,最後大肆破壞家中的物件。兩者皆不 75


小心去人性化在香港的火苗 文 / 負皮蛋散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Chau Man Sum 周文森、Eric Fung

排版 / Ckwai

2019 年 8 月,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林志偉兩次以書面形式發出 聲明,稱呼示威者為「曱甴」。及後,親政府人士如何君堯、親政府 市民、警員和親共內地人亦隨之稱呼示威者。早於 2019 年 6 月,示威 者亦開始稱呼警員為「狗」。然而,以上稱呼並不單是發洩自身心頭 之恨的言辭,更是向社會群眾鼓吹仇恨以煽動他人向被標籤者施予暴 力的言論,當中涉及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甚麼是去人性化? Emmanuel College Boston 哲學系教授蜜雪兒.梅斯(Michelle Maiese) 定義去人性化是透過心理上將對方妖魔化,從而使自身認為對方是比 人類低等的生物,故不需以人道方式對待之。簡單而言,去人性化即 標籤者去除對方之所以為「人」的特徵,如文明、理性思考、教養、 成熟等,然後標籤對方為次等的人,或不是人,最後去除自身的道德 規範和同理心,例如不認為謀殺或虐待他人是罪惡和錯誤的行為,從 而傷害他人。去人性化是一個過程,其最終結果是使標籤者集體以非 人道方式對待被標籤者,並合理化自身的行為。 由於去人性化使標籤者在標籤他人非人的同時,亦會把自身「人」的 本性(道德規範)消滅,故標籤者的行為正是失去人性的。去人性化 往往由鼓吹仇恨的言論帶起,一群人會因而認為另一群人威脅到自身 安全而仇恨對方,繼而施暴。歷史上的例子包括納綷德國政府把猶太 人標籤為藏污納垢和非光明正大的「老鼠」。另外,去人性化使標籤 者在貶損他人非人的時候產生優越感,自我感覺優越會使他的情感牽 著理性走,從而斷絕與被標籤者溝通,並忽視被標籤者的需要和訴求。

76


「黃」「藍」的去人性化進程 根據 Clara Riggio 刊登於美國雜誌《Psychology Today》的撰文,去人性化是個涉及 5 個 步驟的進程:先將一群人暗示為低智能或低道德水平,然後將對方比喻為具有傳染性及 令人恐懼的病菌及害蟲,再將對方比喻為令人厭惡的動物,繼而以暴力手段威逼對方, 最後把該群人從社會中邊緣化或趕盡殺絕。這 5 個步驟都影響著現今社會運動的發展。 事實上,示威者和親政府人士雙方都受著去人性化的影響,把不同人士「降等」。示威 者自 6 月起便稱呼警方為「狗」,比喻他們失去辨別是非的一面:原理是警員不懂分辨 政府和示威者的行為對社會孰是孰非,而盲從政府的指令。這有如主人使用看門狗看守 家門,但看門狗不能辨別是非而無差別地向經過家門者吠叫。送信予家庭的郵差被吠、 賊人被吠⋯⋯「狗」亦比喻警方愚忠的一面:警方作為公職人員,本應保持政治中立, 政治問題應政治解決,但他們被政府用作解決一連串政治問題的工具,卻不懂反抗。這 有如主人玩弄或虐待狗隻,但牠甘於被如斯對待。 而親政府人士(包括政客、警員、內地人士)則自 8 月起稱示威者為「曱甴」,比喻示 威者在他們眼中弱小的一面:原理是他們認為示威者蒙面,所作之為並不光明正大,故 一見到警察便四散,有如曱甴常於陰暗處出現,一受人類襲擊便四竄。另外,這稱呼亦 比喻示威者在他們眼中無益於社會而備受憎厭的一面:他們認為示威者的「暴力」行為 破壞社會安寧,又會反國家反政府,無益渺小的香港和偉大的祖國。這有如曱甴本身為 害蟲,身藏細菌,無益於人類社會,恨不得一見到牠便殺之。 可是,雙方的去人性化的程度不一,親政府人士去人性化程度大於示威者:親政府人士 的行為達到去人性化的第五步,而示威者的行為只達到第一步。須知道雖然雙方都有對 對方施予負面稱呼,但對象有別。親政府人士稱呼所有異見人士為「曱甴」,不論他是 勇武還是和理非示威者;示威者則稱警方為「狗」,卻不包括親政府的市民。同時,「曱 甴」的受討厭程度顯然大於「狗」,故親政府人士對示威者的仇恨稱呼已達去人性化的 第三步,而示威者對警方的仇恨稱呼只達到第一步而已。至於親政府人士對示威者的暴 力行為更是屢見不鮮。7 月 21 日,親政府者在元朗對示威者或平民無差別地施以攻擊、、 8 月 31 日警員進入太子站無差別地攻擊市民、12 月 25 日有市民於塘尾道持斧頭襲擊途 人⋯⋯縱示威者有對親政府人士作出「私了」行為,但性質有異:親政府者會有組織或 無組織地主動襲擊示威者,但示威者作出的私了行為是基於親政府者的挑釁或襲擊。是 故,警方或親政府者對示威者的行為已達去人性化中的第四步。至於親政府者和政府對 示威者的行為亦快將達到去人性化中的第五步:林鄭月娥稱示威者「Have no stake in the society」,試圖把示威者弱化成不是社會的人並只是少數、何君堯稱「殺哂啲曱甴」、 理工大學和中文大學戰爭中,警員不允許急救員進入理大校園和封鎖各處入口,引發人 道危機,又於中文大學徹日施放催淚彈,「驅散」大學內的學生;民間,親政府老闆不 僱用示威者,務求令他們前途盡毁、親政府家長不給零用錢予持相反意見的子女,務求 令子女不參加社運並因不能生活下去而聽從他們的意見。筆者在此處之所以指親政府者 和政府的行為快將達到第五步,是因為其行為尚未於社會中普遍,背後原因或是親政府 市民人數較少,而主流民意傾向不信任政府也不定。

77


制止去人性化進程是關鍵

成為把示威者去人性化的共匪。因而,親政府者本 著眼不見為淨的思想,不惜示威者「死晒」。

若去人性化的進程不被制止,發生大規模的人 道危機將是遲早的事。令人嗤之以鼻的是,政

缺乏同理心

府和輿論領袖如何君堯、屈穎妍等卻鼓吹仇恨 和暴力,加速去人性化的進程。若祈求政府帶

大家不欲人道危機的發生,因為人類明白到政治逼

頭制止對示威者的去人性化進程,顯然是件極

害所引發的人道危機是災難性的。當體會到被逼害

諷刺的事。那麼,親政府市民能否不受政府或

者的痛苦,故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理,

輿論領袖的影響,不把示威者去人性化呢?可

即使對方與自己政見不同,亦不想對方因而受逼害。

以,但當然有難度。我們須先了解親政府者為

以政見不同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否定他生而為人的

何能接受示威者「死晒」而接受不到物件上的

價值,是不理性的。同時人類透過過往的歷史了解

損毀。原因如下:

到,若政治逼害發生的話,對一地發展必然無好處, 因為沒有反對的聲音,不利一地進步。以偉大的祖

盲目的愛國愛港心理

國為例:中國人對政治事件和其他政策噤若寒蟬、 面對暴政亦只能逆來順受、一國為了讓人忘記過去

示威者正因熱愛香港,故容忍不到任何香港人

施政的失敗而重點發展經濟,忽視其他範疇的發展,

受如文化大革命級數的政治逼害,亦不希望有

民主發展更是停濟不前或退步、不少家庭因為政治

大規模的人道危機發生。反之,親政府者對偉

逼害而被拆散⋯⋯可是,親政府者或因為不相信和

大發達的祖國和港共政權包容度極大,部分人

不知道事實而不理解被逼害者的痛苦。而且,他們

會認同中共在文革和六四事件中暴力鎮壓異見

「知足」——只要有經濟發展便夠了,其他事情如

者是錯的,但都認為一個政府在國家發展之時

何都沒有所謂;他們「循規蹈矩」——他們親政府

難免出錯,而選擇包容中共的過失;部分人則

或自顧自的生活,政府逼害怎樣也不關他們的事,

不認為中共打壓異見者為錯,他們接受人道危

因為他沒如示威者般反政府。他們殊不知當你在重

機和政治逼害曾經發生。回到現時香港的情況,

要之事不反抗,即使你倖存下來,但政府已能得寸

前者會對親政府人士把示威者去人性化一事選

進尺,倖存的你只會受愈來愈多的規管。

擇視而不見,任由並不介意政治逼害和人道危 機在港發生;後者則跟隨激進輿論領袖的行為, 78


愛國愛港須知 其實,「愛」字本身是個中性詞,但經中共的渲染,「愛」 字成為你表達忠誠的字,對祖國有「愛」表示你不會對中共 構成威脅。可是,中共渲染的「愛」只是片面而自私的「愛」。 筆者愚痴,對改變「藍絲」想法尚存希望,只願親政府者能 明白以下兩點: 愛國 ≠ 和國家拍拖 愛國不是無止境地包容國家,愛港也不是無止境地包容港府 的過失。你們需要為兩地政府所作的錯事找藉口,事事為兩 地政府護航。既然你們明白到一個政府在發展一地難免會犯 錯,即是認同了政府是會犯錯的,而非事事作得正確。那麼, 你們又何必硬要事事都說政府作得對?這是很辛苦的,你們 看建制派便知道了。即管憑你們所見的事實作判定,打開心 境面對一切吧。 愛國愛港是愛他們的一切,而非只有金錢 筆者明白,老一輩經歷過從前貧苦生活,難免認為錢很重要。 對此,我是理解的。然而,時代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比從前 好多了,錢對港人而言,已非生活的一切,而是生活的一部 分;對港人而言,經濟並不是發展的所有,經濟以外還有其 他東西值得發展。愛港,應該是務求香港各方面發展得好, 而非單純追求經濟進步 。撫心自問,為甚麼你們愛移民到加 拿大、澳洲、英國等地?現時,我們的祖國如此偉大,貴為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比以上三個國家好多了,為何你們 仍要移民?你們愛以上三個國家甚麼?令你們移民至他國的 吸引之處,正因該國經濟以外的其他範疇發展得好,至於這 些範疇是甚麼,你們自己想想。 如果你的父母能透過賭博給予你零用錢,但亦正因顧著賭博 而精神萎靡,而你叫他減少賭博他便打你,你會怎樣做? 一個真正關心父母的子女是不會希望父母健康差下去而叫他 賭少一些,勸喻他們正正經經去賺錢;而非因為自己有零用 錢花而不勸喻他賭少一些,任由他繼續沈迷下去。因為前者 才是愛父母的表現,而後者只是愛自己的表現。 真的,愛比警暴強。現時社會中,警方是最熱烈把香港人去 人性的,每每把記者、示威者稱呼為「曱甴」,這是不理性 也不理想的,更絕不能接受,因為接受的後果就是警暴加劇, 或政治逼害而引發的人道危機。為了令社會能重歸理性,我 們要與警暴割席。 79


「曱甴」︰一個逃避道德對話的稱謂//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沐恩

攝影 / MM 排版 / 比

反送中運動已歷時半年,示威者與警察長久對峙,

由魔術(Magic)而非物理定律決定的世界觀

彼此之間敵意愈來愈深,「曱甴」、「警犬」之聲

生活。」沙特認為,情緒是一種選擇,我們之所

不絕於耳,這種「去人化」稱謂的危險性,不少學

以選擇陷入情緒,是因為情緒能改變我們的世界觀

者皆已論及,其中尤以德國納粹黨、盧旺達胡圖族

(Worldview),讓我們以另一個(不必真實)角度

將其種族屠殺的對象稱為「老鼠」、「蟑螂」的歷

看原本難以面對的世界。所謂改變世界觀是怎樣的

史教訓至為沈重。然則,單純指出去人化稱謂的危

一回事呢?在《伊索寓言》中,口渴的狐狸看到樹

險性未必有助於減少這些稱謂的使用,正如指出吸

上的葡萄,無奈葡萄位置太高,多番嘗試也採摘不

煙的害處未必能勸阻人吸煙一樣。欲正本清源,須

到。面對這個難以克服的困境,狐狸只好改變自己

了解使用這些稱謂的心理基礎,也就是說,到底警

的想法,本來心裏的想法是「樹上的美味葡萄長得

察和示威者懷著怎樣的信念與情緒,才會選擇貶斥

太高,想吃卻吃不到」,改變成「樹上的葡萄是酸

對方為非人類?雙方的信念與情緒有沒有差異?這

的,所以不必採摘」。既然葡萄不好吃,狐狸自然

種差異是否決定著雙方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想吃,既然不想吃,吃不到也不會失望,牠亦不 必繼續想方設法去採摘,自己面對高高的葡萄樹的

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林志偉形容示威者「無法無

無能,也就無足掛齒了。客觀世界事實上沒有因為

天」、「人見人憎」、「害怕曝光」,因此與「蟑

牠的新想法而改變,但牠的困境卻因為世界觀的改

螂無異」。儘管警方高層承認這稱謂「不理想」,

變而消失了。沙特認為,情緒也有種同樣的神奇效

但一眾前線警員沒有收斂下來,繼續在不同的公眾

力,能透過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幫助我們面對困難

場合喝罵示威者以至於所有黑衫人為「曱甴」。對

的世界。

警察來說,稱呼示威者為蟑螂是因為他們就像蟑螂 一樣叫人感到噁心,尤如看見排泄物必然會感到反

那麼,警察面對的困難是甚麼呢?噁心又如何改變

胃一樣,看見如蟑螂的示威者會感到噁心也是無可

他們的世界觀?作為執法者,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示

避免的事,噁心既然是不自主的反應,於是罵他們

威活動,警察須要時刻作出非常複雜的道德判斷。

為「曱甴」就沒甚麼道不道德可言了。然則,人

例如,《公安條例》17B 訂明「相當可能會導致社

的情緒真的如此被動和不自主嗎?存在主義大師

會安寧破壞」的行為即屬犯罪。問題是,社會的安

尚・保羅・沙特(Jean-Paul-Sartre)並不同意,他認為

寧怎樣才算被破壞?是否大聲叫口號或唱歌亦屬犯

情緒是一種協助我們面對困境的心理工具。他說:

罪?大聲唱國歌犯不犯罪?不發一言地舉起港獨標

「當前路變得太崎嶇,甚或完全看不到出路時,我

語又算不算破壞社會安寧?當警察認為示威者犯法

們會感到無法承受這個苛索而困難的世界。 然而,

時,怎樣的拘捕行動才算是最低程度的必要武力?

即使無路可逃,我們還是必須行動。於是乎,我們

擔心疑犯逃走是否就可以使用警棍打斷他的手腳?

嘗試改變這世界︰以一種相信事物與它們的潛能

疑犯疑似搶槍是否就可以開槍射殺他?這些都是每

80


一個被賦予公權力的執法者必須認真回答的問題,

知道他們說謊,但是他們依然在說謊」。能夠如此

每一個具體情況不盡相同,因此需要不同的理由去

無恥地說謊,正因為他們根本不視示威者為道德對

支持每一次的拘捕行為的正當性。可以想像,要時

象,不認為自己有必要認真回應他們的任何訴求,

刻作出這種專業判斷,需要高度的冷靜和自制力、

於是乎,無論自己的「解釋」有多錯漏百出也沒關

對法例與警例的透徹認識以及對整個社會的各方權

係,自己願意回應「曱甴」,已經對牠們仁至義

力制衡有基本的尊重,就目前香港警察的學養水平

盡了。

和心理狀態來說,這些要求可說是太難了。更有甚 者,當成千上萬的市民不顧一切地以身試法時,任 何正常智力水平的人都會問,為甚麼他們要這樣 做?驅使他們甘願被捕的理由是甚麼?一問及此, 難免要承認存在一些比法律還要高的價值,例如人 權、自由和民主。對於視法律為天條、以法律來界 定個人的存在意義的警察來說,「違法達義」的問 題是不可能回答的。最糟糕的是,雖然警察無法回 答這一系列的問題,但他們深知回答這些問題是他 們身為執法者的責任,不回答便是失職,他們一切 行動的合理性也就蕩然無存。面對這樣的困窘,噁 心這情緒便大派用場了。只要將示範者塑造成噁心 的蟑螂,不單對他們一切的暴力行為變得理所當然 (打蟑螂誰也不會手軟),更重要的是,他們既然 卑劣如蟑螂,那警察便再沒有必要向他們解釋拘捕 與毒打的理由,因為他們根本不是擁有任何道德地 位的人類,所以也就不必跟他們進行道德對話,上 面那些極難回答的問題便不用回答了。簡而言之, 香港警察沒有能力與示威者進行道德對話,於是選 擇將示威者視為蟑螂,由之而起的噁心感讓他們感 到自己不必向對方解釋自己任何行動的正當性,因 此也就巧妙而不自覺地逃避了困難的道德對話。這 從警方高層一系列極為離譜的「解釋」可引以為 證,例如將腳踢跪地男子說成是「用腳推開」,將

那麼,示威者稱呼警察為狗是否又代表著同樣的逃 避對話的心理?跟蟑螂不同,狗不是噁心的對象, 沒有人會認為可以肆意虐待狗,我們甚至對狗的 健康和幸福有一定的道德責任。狗的特性是絕對 服從和缺乏自主性,示威者用狗形容警察,是要嘲 諷他們只知聽從上司命令,盲目接受一切法律,而 不去獨立思考命令與法律是否合理。因此,藏在 「警犬」這稱謂背後的情緒不是噁心,而是鄙視 (Contempt)。這種鄙視並非為了逃避道德對話, 反而是渴望與警察進行道德對話、相信他們有責任 這樣做,卻被無理地拒絕而生。示威者沒有能力迫 使警察進入道德對話,唯有將他們貶抑為不懂進行 對話的狗,狗不與自己對話亦屬正常,不必太過憤 恨,就像侍應不肯把有問題的菜退回去,你知道他 只是按經理的指令去做,跟他吵架一點意義都沒有 一樣。這種鄙視同樣以改變我們的世界觀來面對困 境,不同在於警察是以噁心來逃避道德對話,而示 威者是以鄙視來忍受無法與警察進行道德對話的困 境,前者為因,後者為果,此因果關係不可不察。 值得一提的是,示威者雖以狗稱呼警察,但實際上 卻一直沒有放棄要求警察承擔道德責任,從他們堅 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訴求可見,他們要求的是 真相和公義,而不是單純的復仇。

亂打平民說成是「示威者喬裝市民」,將警察故意

去人化的稱謂在歷史上帶來數之不盡的災難,將人

撞倒市民說成是「雙方互不讓路」,即使這些謊言

視為非人永遠不會帶來公義與和平。然則,不同的

不斷被眾多市民自發拍下的影片拆穿,但他們還是

去人化稱謂背後藏著不同的情緒,對「曱甴」的噁

一直說謊,如諾貝爾獎得主索忍尼辛說:「我們知

心是為了逃避道德對話,對「警犬」的鄙視則反映

道他們在說謊,他們也知道自己是說謊,他們也知

渴望道德對話而不可得,前者求惡,後者求善,此

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

中人格之高低不可同日而語。 81


第四部分:訪問實錄

82


攝影 / Eric Fung Ming Yan

83


內 地 生 訪 談

文/金森 排版/港豬

住在香港的廣州人 施小姐是一名來港3年半的新移民,現時已經習 慣了香港的生活,但她指一開頭來香港住的時 候非常不習慣,因為生活方式、飲食、住屋都 與廣州的不一樣。 施小姐現時每個月都會返回廣州,因為在那邊 已經生活了幾十年,親人和喜歡的東西都在那 邊,所以即使現在已經住在香港有3年半,但仍 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廣州人,一個中國人。她覺 得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根永遠都在廣州。她認 為做人應該要飲水思源,認祖歸宗,永遠銘記 自己的血脈與身分,祖輩是中國人,永遠是中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84


國人。所以施小姐現時對香港並沒有甚麼歸屬 感,即使說著與香港話相近的廣州白話,亦都 不認為自己屬於香港,她又指現時看見年輕人 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時候會感到十分心痛, 認為他們這種想法是叛逆倫理,如同背叛母親 一樣。 被問及當初為何來港生活,她回答說有兩大 原因: 第一:是因為希望子女在香港接受更好的教 育。施小姐認為香港的教育比較全方位,整 體的教育質素亦比中國更好,所以決定來港 定居。 第二:是因為香港的各種福利都比中國多。施 小姐說,香港的醫療福利與質素是吸引她來的 主要原因,她認為在香港看醫生十分安心,明 碼實價不用擔心被騙財,公立醫院看急症亦都 是價廉物美,住院一晚都不用很多錢,比起在 中國便宜得多。 總括兩大原因,都不外是貪乎香港的各種福 利,並不是迫於無奈,需要來港定居,是她自 願並且選擇到香港定居。

想法改變 討論到一半,施小姐突然話鋒一轉,指現時回 想當初的決定,認為當時的自己十分愚蠢,因 為現在中國的課程內容比香港更艱深,無論是 中文科還是數學科的內容都比香港更好,在香 港更有一些老師向學生灌輸不良知識,洗學生 腦,令學生成為「反動派」,擔心子女被帶 壞;在經濟方面,她看到祖國發展得十分蓬 勃,所有東西都比香港好,比香港方便,單單 只看電子支付就能夠得知,所以十分後悔當初 下來香港定居的決定。 這個結論卻與施小姐當初選擇到香港定居的初 衷南轅北轍,短短數年間由原本欣賞香港教育 制度變成如今的否定;以前想安享香港有保障 的醫療福利,現在卻覺得中國的經濟、科技發 展比香港更快速。始終,安居樂業才是施小姐

的優先考慮。但料不及香港的教育為下一代帶 來思維上的轉變,社會運動逐漸崛起,在擔心 自身安全、經濟考量的同時,似乎中國電子支 付的便利讓施小姐又嚮往回歸祖國了。 其實,中國學生中也不乏支持香港的存在,當 然也包括被普通話包圍的浸會大學,特別是在 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戰役後,仍然還有為數不 少留在香港的中國學生。為了探討中國人對香 港社會運動的看法,筆者嘗試歸納幾位來自不 同大專院校的中國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希望 能夠為仍然未醒覺的中國人帶來一絲改變的 想法。

所謂同路人 相比起施小姐,幾位中國學生的身分認同很特 別,他們形容自己為「不中不港」,「主要係 同其他中國學生比就好香港,但係同真正嘅本 地人比就唔係啦,打個折扣啦」。在香港,他 們或許會比較容易融入和其他人溝通,但始終 和本地人之間存在著些微的隔膜——身在香港 感覺是異鄉人,和中國朋友相處時談到香港要 格外小心,反而對於香港人會有親切感,或許 是基於對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認同;而對 於這場抗爭的認知,或許也只不過是理解香港 人抗爭的理由,而非真正理解和同意「光復香 港,時代革命」八字。他們認同要給予本地人 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本地人優先的福利政策,而 當筆者大膽直接地詢問有關「香港獨立」的看 法時,他們亦直接地回答「冇所謂」,重要的 是要符合一個地方的發展方向,「香港人想點 嚟就點嚟」。 那麼他們稱得上是同路人嗎?

資訊來源 一個人所接收的資訊很大程度決定了他對於一 件事的觀點,部分人只會挑選某些合符自己立 場的資訊來閱讀,這些中國學生則願意接收不 同立場的資訊:他們既會看家人發送的微信新 聞,亦會看很多香港人都喜愛的立場與蘋果 85


新聞。但是當中有很多假的新聞,例如中文大 學一戰當中大公報報導何君堯等人冒險救助中 國學生返回中國,「一聽就知假啦,」他們如 此形容,「只係個笑話。」如今香港充斥著各 種立場的媒體,新聞被篩選、被過濾;筆者 也很認同現時沒有完全中立的媒體,「雖然 我覺得明報係相對客觀,」也有人這樣補充, 「但係無論係咩報導都唔好完全相信。」對於 中國官方媒體只是「中共的喉舌」,這是絕 大部分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實,「基本上都統 一口徑,唔會見到有分歧。」談到中國媒體, 不得不談作為媒體的操守,幾位中國學生都 認為中國的媒體從來沒有傳媒的道德,不說報 導內容不盡真實,從來都只會為政權發聲。 「到而家都仲擁護中國嘅人都係訊息控制的 產物。」就好像只看微信的話,是不會知道有其他的 「現實」,這 些都是經過中國過濾訊息的影響。

86

對於未來 無論是抗爭者還是警察,他們都希望雙方不 要做「過火」的事。這個政權的面具已經 被揭開,在政府部門已失去合法性的情況下, 如何能夠重建信任?「但唔能夠理解警察,有 人撐腰就連法律都不顧,自己嘅專業水平全部 消失,係好恐怖嘅事」。至於對抗爭者和警方 的衝突,「雖然唔知啱唔啱,但係會質疑成 效」。他們也表示對政府已經沒有希望,「呢 個係死結」,這件事已經很難結束,而且演變 成一個長期的事情,形式也在轉變。如果說希 望解決反而是不現實的事,就現時的情況看, 政府不會想和解,「而且要跟上面的決定」, 香港政府也「話唔到事」。話雖如此,但其實 幾位中國學生也表示對中國沒有期待,相信不會 有變化。


到底何謂中國人?施小姐認為要「認祖 歸宗」,回歸血統,反之中國學生對此有獨特 的見解。他們認為比起「中國人」,以「華 人」自稱反而比較適合。「中國人呢個詞語其 實帶有一種民族或者國家嘅認知和自豪感,某 程度上其實係一種政治工具。」中國雖然利用 這種民族意識,但是結果香港一連串的政治 活動,例如許多人的政治啟蒙——雨傘運動, 反而激起了香港人對於自己獨特身分的重視。 「真正嘅香港人,應該會尊重同保育本地文 化、唔會被亞洲文化限制、樂於接受東、西方 文化的特質,同埋最重要嘅係認同香港嘅核心 就係民主同法治。」這是中國學生們所認為的 香港人。

後私隱的隱憂;中國學生懂得背後不成文的 規則,礙於政權卻不敢表露身分或表達己見。 當你選擇了安穩的生活,就會對背後的邪惡選 擇視而不見;然而最可悲的是,看清了現實 卻對此無能為力。當有中國人支持香港人的 時候,為何還會有一群總是活在平行時空、還 沒有認清事實的香港人呢?

或許基於年齡的不同,所注重的觀點也會 不同。施小姐看重經濟便利,卻沒有考慮過背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87


亂世中的記錄者:巨變、原則與人性 文/企鵝仔 排版/港豬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88


89


反送中運動的爆發,其「流水式」的抗爭方式 和五花八門的抗爭手段,以及其提倡的「無大 台」模式,可謂是香港社會運動的一大改變。 傳媒作為第四權,肩負監察社會權貴,還原真 相的重任,日夜奔走,以保障公眾知情權。自 6月初,上至傳統媒體,下至大大小小的網媒, 甚至學生媒體都對運動鉅細無遺的一一記錄。 時移世易,記者要完成採訪工作難上加難,一 方面要應對槍林彈雨的採訪環境,另一方面則 要絞盡腦汁發掘題材以及保護受訪者私隱,不 論是「老行尊」的攝影記者,抑或是網媒的實 習記者,似乎也只能邊學邊做,慢慢摸索。 攝影/Eric Fung Ming Yan 攝影/Eric Fung Ming Yan

90

香港的戰地記者 在6月前,誰又會料想到催淚彈會從金鐘、旺 角,蔓延至全港各區,甚至大學校園內;警方 竟向市民使用高殺傷力的子彈,布袋彈「爆 眼」,催淚彈擦傷眼角等的事屢見不鮮。昔日 的旺角街頭,現在搖身一變成為記者與防暴警 察進行「衝警盃」的賽道;記者身穿醒目的黃 色反光背心,在街頭上舉著相機,把一切盡 收於鏡頭之下。短短半年多,頭盔、豬咀及 眼罩成了記者的開工三寶;記者爭分奪秒記 錄事態的同時,煙霧瀰漫中伴隨著不時的槍聲


響起,如 今在香港,成為記者除了要「捱得苦」, 還要「唔要命」,不少行家也慨嘆自己竟然在 有生之年中當上戰地記者,而戰場竟是自己的 家——香港。

Billy Ho:「呢半年來發生嘅嘢,無 論係對你哋定我哋老行尊嚟講都係 前所未有。」 從事新聞業將近 30年,「老行尊」Billy Ho近 幾年主要在大學擔任講師,在反送中運動爆 發後近乎停工狀態,但他仍穿上反光衣、帶 上相機,毅然走上前線。當筆者問他早年的前

線攝記經驗,Billy反倒笑筆者的經驗可能比他 更多,以前的「前線」與現在「前線」相比 根本不算甚麼。在其早年的「攝記」生涯,曾 遭便衣警員無故挑釁,出言侮辱。但最危險的 一次就是在反送中運動的現場,即使他早已緊 貼電車路旁的舖頭,但仍有數枚催淚彈射落, 事後更笑言自己只是「甩咗幾條頭髮」。雖面 對前所未見的衝突現場,但他依舊保持極度冷 靜,即使身處在任教的中文大學(下稱中大) 現場,在二號橋上的自己仍然能以較抽離的角 度看待一切。時刻按捺自己情緒,保持冷靜, 似乎是記者在混亂紛擾之中的保命信條。

小寶:「你唔搵政治,政治最後都 係會搵你。」 小寶在網媒機構中實習,突如其來的反送中運 動逼使他到前線採訪。面對未知,他亦會擔心 及緊張,如在荃葵青大遊行中獨自一人走入二 陂坊拍攝,面對身旁不懷好意的打量,小寶坦 言「驚到仆街」,匆匆完成任務便立刻離開。 其前線採訪經歷可用「震撼」一詞概括,皆因 戰火早在不知不覺間蔓延到自己身旁,發生的 一切愈來愈切身,無人可以避開。以前覺得運 動與自己仍有一段距離,但當就讀中大的他看 見警方在校園中接二連三不斷施放催淚彈,昔 日同窗站在前線奮力對抗,現場有不少人無意 識地倒下,被義務急救員抬離現場,如此慘烈 的情境竟發生在校園內。對於警察濫暴日漸失 控,小寶只感到無奈:「唔希望喺自己嘅群體 裏面會有一個人受影響受傷,甚至係離開; 人對愈近嘅事會有愈大觸動,情緒就會受影 響。」反送中運動正正應驗了「你唔搵政治, 政治最後都係會搵你。」全程留守中大,小寶 心中忐忑,亦感到唏噓,慨嘆社會逼人,政權 可怕。身旁的朋友全都走到前線捍衛學校,受 傷流血被捕不在話下,而同為中大學生,作為 記者只能用鏡頭及文字進行報導,自己能做到 的確實很少,無力感愈發愈深。

實時直播的衝擊 反送中運動大大改變新聞業的生態模式, 「開Live」已成常態,媒體使用實時直播並輔 以旁述是在運動爆發後開始興起。其特點是由 記者第一身角度報導現場情況,使讀者安坐 91


家中亦有親臨其境的感覺。而立場新聞在芸芸直播中 脫穎而出,雖起初只有手提電話等簡陋設備,但立場 新聞的特點是其記者們的旁述風格。如「立場姐姐」 何桂藍(下稱何)在 7 月 1 日 示威者佔領立法會時, 眼見死線將至,但仍有示威著被拘捕的風險折回救走 「死士」,何在直播過程中不禁落淚,強忍情緒繼續 訪問。記者在現場所感受到的,似乎有透過實時直播 感染到觀眾,吸引大眾追看實時直播應該是那種臨場 感及旁述所渲染的情緒。 現時大大小小的媒體也會在衝突現場「開Live」,務 求讓觀眾即時了解現場情況,加上是次運動最大特 點「Be Water」,外界難以預計示威者的行動,觀眾 借以記者的角度,緊貼事態發展。小寶在9月後轉為 兼職記者,第一次獨自「開Live」便是紀念陳彥霖的 「赤腳行」,運動開始後留意新聞及收看直播漸漸成 為不少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變成娛樂習慣。實時 直播的同時輔以合適貼切的旁述,如何吸引觀眾繼續 收看對記者無疑是一大考驗,相較單純描述現場環 境,小寶認為在直播時可向讀者闡述更多背景資料, 借此補充畫面外的資訊,使讀者了解事態發展的同時 亦能深化其對運動的認知。 當然,實時直播也有其壞處,有觀眾追看直播是因記 者本身,而非其新聞價值,因此衍生出記者「明星 化」的問題。記者的知名度提高,亦會使其身陷險 境,如立場新聞的陳裕匡在果欄進行直播時,被人揮 拳襲擊,以及《蘋果日報》女記者在9月24日遭4名穿 黑衣黑褲的蒙面男子襲擊。筆者在現場亦曾看到示威 者向正進行直播工作的記者打招呼、閒聊,甚至送上 慰問品如食物或香煙等。雖然記者亦是反送中運動中 的一分子,但其目的與示威者大相逕庭,記者身處現 場是紀錄真相,監察實況和掌權者;而示威者則是以 自己的方式與政權及其爪牙抗衡。故此,身為記者亦 應要與示威者保持適當的距離,儘量不被外界影響其 不偏不倚的工作態度。 對於未能參與到運動中的市民,收看直播無疑亦算 一種安慰。雖然眼見防暴警察施暴,或是示威者奮力 反抗,屏幕前的觀眾亦無力改變現狀,但屏幕背後, 有一群人靠著截取直播畫面,整理被捕人士的臉孔, 放上Telegram、Facebook、連登等各種社交平台,讓 民眾瘋傳,目的是為了被捕者能得到及時並適當的法 律支援,並希望略盡綿力預防有「同路人」被消失和 被失蹤。這,應該是新聞媒體預計以外實時直播的 用途。 92


攝影/Chiu Yi Tung Iris

93


儘管實時直播已是大勢所趨,但仍未有動搖文 字報導的地位。以影像直接將現實呈現給觀 眾,亳不修飾的做法未免間接扼殺了大眾即時 反思的機會,接收新聞後,借閱讀文字,即時 理解並消化資訊,印象會比較觀看影像來得更 深刻。記者除了描述事實外,亦可借文字刻劃 出些微小且易被人忽略的細節,如受訪者時的 情緒、當時的氛圍等,給予讀者自行想像的空 間。小寶認為讀者仍要閱讀文字報導作為輔 助,因實時直播不能與新聞畫上等號,文字報 導綜合多角度描述及分析,較完整地呈現事 實,故文字報導依然有其存在價值。

傳媒道德觀 「紀錄事實為本分,謹記盡量客觀。」 記者在現場目睹一切,有藍絲因與示威者爭 辯,繼而動武,被「私了」,或看著示威者 被警方制服,不少被打至頭破血流,特別是 理工大學(下稱理大)圍城一役中,不少示威 者受到不人道對待。而記者能做到的就是按下 快門,將衝突一幀一幀的記下,甚至冒著被警 方以「阻差辦公」或「搶犯」的風險下,詢問 被捕者的姓名等資料;「幫同唔幫」的界線該 如何拿捏?至今應無人能掌握。而且,並沒有 任何專業訓練教導記者如何在不被捕、不受傷 的情況下繼續工作,不論是身為學生記者的 筆者,或像Billy一樣的「老行尊」,其實也是 邊學邊做。 Billy一直以來堅持記者不應介入及干預現場 情況,自己所撰寫的報導亦不會帶動風向, 影響局勢發展。反送中運動爆發後有不少網媒 湧現,當中有數間更以其鮮明立場的報導手法 吸引大批讀者。Billy注意到有少部分記者在現 場進行實時直播時,以主觀角度進行旁述,並 夾雜個人情緒及不少粗口用語,如有名男子 試圖清除路障,隨後被示威者打暈,該名記 者竟見死不救,依舊地開Live,並情緒激動的 批評男子的行為,中立客觀蕩然無存,Billy直 言:「(直播)方式冇問題,但情緒化嘅旁述 好恐怖!」。 作為記者,本著思索求真精神,務求追尋真相 以確認資訊的真偽,協助外界消除疑慮。小寶 94

在理大採訪時,警方呼籲在場示威者可經 Y core 離開,但示威者對能否安全離開終抱有顧慮。 小寶與其他行家作「先頭部隊」到 Y core了解情 況。可惜,當小寶走到出口時發現「中伏」, 出口處有60多名防暴警察駐守,並不斷施放催 淚彈,而自己亦被截查搜身,被防暴警察勒令 關掉直播。雖記者常自詡須保持客觀,但終究 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面對理大內不人道的 情況,校園內的記者及義務急救員亦被捕時, 小寶當刻只單純希望示威者能在不受傷的情況 下安全離開。但自己身為記者卻被防暴警察當 作恐怖分子般看待。 警察在理大半包圍的狀態下,肆無忌憚播放如 《友誼之光》、《監獄風雲》等的歌曲暗示示 威者將會坐牢;甚至出言諷刺示威者道:「我 知道Poly入邊嘅物理治療好好嘅,咁如果一陣 你哋有事呢,你哋都可以搵返你哋嘅同學幫 手!」,加上目睹警方把年幼的被捕人士視為 恐怖分子或殺人犯般看待,向已被制服的示威 者施予語言暴力,警察的形象雖早已崩壞,但 當刻小寶只覺得毫無人情味的他們是冷血的。 小寶認為警察去人性化的行為及態度,證實了 其職業操守的淪喪。顯然而見,警方所採取的 執法手段不人道,亦有違本港司法制度奉行的 無罪推斷論,警察在拘捕時並未有求證被捕者 的身分,便認定理大校園內所有人都是罪犯, 參與暴動。加上當時外界形容理大圍城如同當 年六四事件一樣殘忍,流言四起導致人心惶 惶,若沒有傳媒在場,校園內所發生的一切, 警方的執法手段及態度便無人知曉,更難以撫 平外界民眾的恐慌。 縱使記者與示威者的關係並不能以「朋友」一 詞形容,但面對超出預期想像的情況,如電影 《月黑風高》的情節真實發生在現實,眼見自 己的受訪者嘗試爬渠,拼死以離開圍城,作為 記者是否也要將這些畫面赤裸裸的呈現在大眾 眼中?理大內慘無人道的情況,所有記者都心 照不宣地選擇保護留守者,如在其休息或逃生 的地方中斷直播或不作即時報導。不少有關理 大內的細節,都是在事情告一段落後才披露在 大眾眼前。當政權迴避民意,執法者背棄守 則,政府任由警察血腥鎮壓人民,打壓異己; 媒體開始在新聞相片上打格仔,甚至記下被捕


攝影/Eric Fung Ming Yan

95


者的資料、被帶上的警車的車牌號碼,雖然 違反新聞原則,但面對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 秋後算帳的當權者,記者無可奈何也須稍稍 「過界」。 作為記者,記錄是我們的天職,在披露真相時 不遺餘力,同時亦須保障受訪者的私隱及其人 身安全,驗證資訊的真偽,判斷其新聞價值。 亂世之下,烽煙四起,記者願作守門人,遏阻 政權肆意摧毀言論自由。

鏡頭為劍 文字為盾 運動的記錄者 隨著運動逐漸進入白熱化,警察與記者的關 係亦愈趨惡化,前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更曾在 會見傳媒時稱「從來我對記者最客氣、最有 禮貌」。但前線記者所面對的是警員惡意的 挑釁侮辱,拍攝時被其以強光電筒照射,故意 阻擋拍攝,更用警棍及人手一支的胡椒噴霧威 脅記者。記者在其眼中淪為「黑記」,暴徒的 掩護。記者最常聽到的質問,應該是前線警員 的「影咗咁多個月啦,成日淨係影我哋,又唔 影下啲示威者掟汽油彈啊!」,面對警員的無 理質疑,現場記者依舊把鏡頭向著警員,堅定 地記錄一切。小寶表示其實只因警方所使用的 暴力相較示威者是「唔合比例嘅多」,因而曝 光在外界眼中,自然是警察濫暴的畫面為主。 現時香港正值風雨飄搖之時,當權者的權力不 斷膨脹,政府一面倒地推行施政,而記者作為 第四權,以報導事實為己任,借此向施政者施 加壓力,及試圖約束當權者的一言一行;同 時,媒體放大社會上較弱勢群體的聲音,使其 有表達訴求的機會。小寶確信記者繼續進行採 訪報導能與公權力抗衡,並認為這類似把「權 力再洗牌」,以平衡社會上的權力制度,及警 告當權者不能隻手遮天,忽視民意。面對日漸 加劇的警暴,政府繼續無視市民訴求,小寶認 為無論是自己進行採訪工作,抑或警方執法都 應合乎比例,避免一切過界行為,「無論政治 上、人生上,做嘅嘢要合乎比例。」,毫無理 由地施暴,迴避否認只會激化矛盾,對解決問 題毫無幫助。 現實並無絕對的中立客觀,但傳媒有權選擇其 定位及報導風格。當然,若記者選擇站在示威 者角度去撰寫新聞,必會吸引較多讀者收看。 但作為記者,應與示威者及運動保持距離,並 96

加以反思,傳媒的作用應是純粹報導事情發 展,抑或要去推動輿論風向?例如有不少記者 對地下醫療團隊、前線情侶、屠龍小隊等的示 威者進行深入訪問,內容主要圍繞其不為人知 的辛酸,以及其對運動的盼望。當社會上充斥 著這些較情緒化的報導訪問時,會否鼓勵更多 人盲目跟從,甚至「英雄化」了這些較激進的 示威者呢? 在 香 港 成 為 記 者 並 非 易 事,從 6 月 初 的 膽顫心驚,到現在無論如何混亂依然處變不驚, 面對不公及濫暴漸漸麻木並習以為常,歷經種 種,記者無疑也有不少的情緒,當然亦有自己的 立場。面對被失蹤和被自殺的案件,記者無法考 證,或是拼湊完整的真相;加上面對警暴,冷眼 旁觀他人不幸,可能無法從無力感中抽離,但終 究要緊記做好本分:若身為記者無法消化情緒及 冷靜地面對現場的一切,又如何將真 相呈現於 大眾眼前。Billy亦明言,面對如此切身的事件仍 保持極度冷靜無疑是「超現實」,但作為傳媒其 實須要「自己先抽離,令讀者都抽離去睇件事」 。緊記!切勿偏離事實,冷靜克制,避免報導夾 雜個人情緒及立場影響讀者觀感。 對於記者外出採訪屢次遭警方無理施襲,甚至 被侵犯私隱,最近更有《癲狗日報》記者被尾 隨並遭推撞直墮長樓梯底重傷一事。筆者對香 港新聞業的前景感到擔憂,但Billy認為新聞業 仍然有希望,全因現時仍不少有不畏強權,不 平則鳴的記者挺身而出。「新聞業仲有希望, 因為大家仲好大膽!」最後亦提醒筆者「做得 就要大膽,敢言!」。 在極權之下,人民受制於「禮樂」崩壞的制 度,只剩傳媒能與公權力抗衡,以平衡社會上 的權力制度;而記者拼命追尋真相,只希望倚 賴自己的文字,在現場拍攝到的相片及影片, 能完整拼湊出反送中運動,記錄屬於香港的一 次巨變,決不允許是次抗爭如六七暴動被當權 者惡意抹去,長埋歷史洪流之中,真相被後世 遺忘。

小寶:「係一種無可奈何,因為把 槍唔喺我手,自己得支鏡頭喺手, 控制唔到佢(防暴警察)射幾多粒 (子彈),但係我控制到報啲咩。」


攝影/Chau Man Sum 周文森

97


攝影/Chau Man Sum 周文森

98


製作組織//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臨時編輯委員會 地址: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楊瑞生紀念館502室 YSS502, Ho Sin Hang Campu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24 Waterloo Road, Kowloon Tong,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852) 3411 7882 電郵:sueb@so.hkbu.edu.hk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busueb Instagram 帳戶:hkbusueb 特別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CKWai Joey 戴耀廷先生 黃沐恩先生 雷樂希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文學院學生會編輯部 電郵:square.fas@gmail.com 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square.fas Instagram 帳戶:square_fas

民間記者會金先生 小寶

承印//

Billy Ho

綠藝(海外)製作

施小姐 ph MM

出版日期//

Sam Cheung

2020年2月

Chau Lap 周立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Chau Man Sum 周文森 Chiu Yi Tung Iris

註:

封面//

由於所有文章寫於2019年,故文章中有關年份的描

Joey

述均以2019年為起點作計算。

99


反送中運動政治特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