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排版 / 周夢玲
楊喜盈 你近來有沒有靜下來的時間? 每日我們趕上課、忙莊務、Yo Hall、與朋友 Re U 或是不停回覆訊息,你有沒 有為自己留下喘息的空間?往往我們只能在狹窄螢幕了解世界,或是從某某打聽消 息。生活中每一個微小角落,在人們眼睛裏褪色,只剩下條條框框,我們對它們只 有模糊的印象,不知道它們動人的故事。 今期《格》,我們回到香港默片時代,一探黑白世界的故事。還會造訪聘請聾 啞人士的餐廳,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此外,我們踏入貓書店,尋找舊書店另類的 淘書樂趣。不止於此,我們將會為大家剖析熱門動漫電影《聲之形》,還有話題終 結者的心聲。除了輕鬆的題材,記者還會探討浸大之道、港獨、同性戀美學,以至 靜音車廂的安靜文化,將生活的微小角落重新上色,希望我們都對不同事物有新的 認識。 我們致力發掘那些褪色的及被忽略的記憶,希望你們在閱讀這本《格》時,記 起各有色彩的特別故事。
成员名单
總編輯: 楊喜盈 (HUMN Yr2)
執行編輯(校對): 鄭寶文
副總編輯: 胡嘉熙 (CPW Yr2)
(CHIL Yr2)
秘書兼記者: 曹雅柔 (TRAN Yr2)
司徒慧賢
執行編輯(美術):
(CHIL Yr2)
林君玉
(HUMN Yr2) 鄧楚盈
執行編輯(校對)兼記者: 楊渝萍
記者: 陳偉業
(TRAN Yr2)
黃時領 (TRAN Yr2) 周夢玲
1
(CHIL Yr2)
(HUMN Yr2) (CPW Yr2) 黎曉欣
(TRAN Yr2)
目錄 專題 | 默 前言——這是我的沉默 P.3 我們的默片時代 P.4-6 我是話題終結者 P.7-8 在沉默中溝通 ——聾健共融餐廳專訪 P.9-10 安靜的迷思——靜音車廂 P.11-12 彷彿在靜謐之中 聽見你的掙扎 P.13-15
社會版 一零九五零 P.16-18
校園版 浸大之道 P.19-20
文藝版 都市角落的貓書店 P.21-22 從古今看同性戀藝術 和大眾的偏見 P.23-25
主題投稿 微型小說 P.26-27
自由投稿 小聚 P.28 默,也是一種選擇 P.29-30 2
3
代 時 片 默 我們的 文 / 楊喜盈
排版 / 鄧楚盈
每次看電影,在播電影之前,都會有 All around you 環繞耳際,昭示這家戲院的音響 還不錯。可是,最早期的電影沒有背景音樂,演員也不會讀出對白,那就是默片,又名無聲 電影,即沒有配音的電影,發明於 1860 年代。最早期的默片被華人認為是西方的「雜耍」, 被稱為「巧奇洋畫」,大多都是一百尺左右長的短片,放映時間也不到一分鐘,香港人也只 作討討新意思或是為消閒而看。
【電影如何傳入香港】
【電影初時的模樣】
余慕雲(1996)指在 1896 年初,路易•
1899 年後,香港已開始有電影商業放 映,最早期的默片大多來自美國和法國的 公司。根據《香港映畫・拓荒演進──初創 時期》所述:「內容是所謂遊歷片,其實 只是活動照片,銀幕上所見的只是人的走 動,樹的搖擺,火車行駛,馬的奔跳等, 背景是地方的街道。」而在 1903 年年末, 香港公映了一些故事紀錄片,如《月球旅 行記》和《基督的受難》,還上映了來自 日本、英國和意大利的影片。至 1906 年, 在香港放映的電影愈來愈多,放映業也開 始蓬勃,不止在夜間放映,甚至有日間放 映的場次。
盧米埃爾僱用二十多個助手在世界各地放 映他的電影,而其中一 個助手曾到 訪香港,電 影就是這樣 傳 入 來。 直 到 1898 年, 美 國 的「 湯 默 斯•愛迪生 公司」委 派一名攝影 師到不 同地方拍攝 影 片, 香港才再次有 電影活動。那名攝 影師在香港拍攝了五部短片,名為《香港 街景》、《香港總督府》、《香港碼頭》、 《香港商團》和《錫克炮兵團》。
【香港人首次參與拍攝】 在 1909 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老闆,猶太裔俄羅斯人賓杰門 ‧ 布拉 斯基 (Benjamin Brodsky) 來港拍攝《偷燒鵝》。影片除了攝影師,其他的主 創人員都是香港戲劇和演藝界人員,故被譽為首部香港 人參與拍攝的電影。《偷燒鵝》的導演是梁少坡,演員 有梁少坡、黃仲文、黎北海。故事講述一名黑瘦的小偷 (梁少坡飾)欲偷另一名身形肥胖的燒鵝販(黃仲文飾) 的燒鵝,而在偷鵝的過程中被警察(黎北海飾)捉住。 周承人、李以莊(2005)指《偷燒鵝》是以當時美國詼 諧片為模仿對象,當中包含美國喜劇片元素,如瘦小偷 和胖商人的身形對比和警察捉小偷。
4
【第一部香港出品電影】
st
1
第一部香港出品的電影是《莊子試妻》,這是一 部由香港人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香港電影之 父」黎民偉說:「《莊子試妻》一片的拍攝,是由我們以『人我鏡 劇社』名義與華美公司簽約,凡演員劇本以及一切服裝、佈景、 道具等均由『人我鏡劇社』供給。攝影、洗印、子母片、舟車費 以及膳食由華美負責。影片所有權屬於華美,而『人我鏡劇社』 一次過獲得港幣幾百元的酬勞。」1 故周承人、李以莊(2005) 認為《莊子試妻》的所有權屬於華美影片公司,而華美影片公 司是一所美國公司,所以難以視之為香港影片。
《莊子試妻》全片二本,放映時間為 15 分鐘,全片使用實景拍攝。《莊子試妻》 是由黎民偉所飾,導演則是黎北海,角色 包括莊子(黎北海飾)、莊妻田氏(黎民 偉)反串、婢女(首位踏入香港銀幕女演 員──嚴珊珊飾),其餘演員大多為參與 過拍攝《偷燒鵝》的「人我鏡劇社」成員。 《莊子試妻》講述莊子假裝身故,化身患 病的楚國貴族公子挑逗田氏,並誘田氏開 棺取莊子的頭顱為他治病。而田氏禁不住 引誘,貪新棄舊,最後莊子現身說白,而 田氏也羞愧不已而自盡。
趙衛防(2007)指出《莊子試妻》奠 定了香港至中國故事片的基本元素,即主 題方面為勸善警世,表現傳統的倫理道德; 在藝術手法上,則以戲劇的矛盾與衝突作 為基礎敍事方式。此外,電影使用了攝影 特技表現莊子的鬼魂,這種特技在中國電 影史屬首次亮相。周承人、李以莊(2005) 指這部電影讓女人在銀幕上演出,衝破當 時男女不同台的封建習俗。但在電影意識 上,卻是維護封建禮教傳統,道出當時社 會保守的風氣,只要求女性守節、男尊女 卑。 相片來源:每日頭條
黎民偉 1
5
黎北海
嚴珊珊
黎民偉《失敗者之言──中國電影搖籃時代之褓姆》轉載《當代電影》2004 年第 3 期第 31 頁
【默片時代職業──解畫人】 早於 1916 年香港便有「解畫人」,或稱「電影講解 員」,俗稱「解畫佬」,戲院會聘請專人在放映默片期間 從旁講解劇情。因為當時香港人知識水平低,大多沒有接 受過教育,看不懂默片的字幕,故有解畫人從旁講解。在 舊式戲院,銀幕的牆邊會搭起一道長樓梯,約有兩層樓高, 而最高處設有一個鐵籠,解畫人會在放映前爬進鐵籠裏坐 好,然後向觀眾大聲講解電影內容。
【總結】 香港電影從「雜耍」轉為「文化商品」,而電影的技 術更是一日千里,默片除了為當時港人的生活帶來調劑 外,香港人能透過電影得知時局,或接受教育,香港的默 片亦成為宣傳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媒介之一。默片的傳入為 香港帶來商機、新思想、新技術,雖然很快就被有聲電影 所取替,但默片確實啟蒙了 1900 年代的香港人。
引用書目: 余慕雲(1996)。《香港電影史話卷一默片時代》。香港:次文化堂有限公司。 周承人、李以莊(2005)。《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香港:三聯書店 ( 香港 ) 有限公司。 趙衛防(2007)。《香港電影史(1897-200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講古王(2014)。《香港趣味小掌故:港昔生活篇》。香港:超媒體出版有限公司。
6
我是話題終結者。雖不如趙匡胤遭黃袍加身那般威 風,我卻也是被他人擁立而坐實這個封號的。為 此,我不高興。話題終結者,顧名思義,是指為人 與人之間交流畫上休止符的罪魁禍首,有些更會被 斥責為「滅緣」的千古罪人。只要是對話,包括電 子及現實世界中進行的,都是我們的攻擊目標。我 明明不想成為這樣的人。然而,小女子不才,扼殺 對話的次數實在不勝枚舉。有鑒於此,只能仰天長 嘆:擁有這個稱號也是無可厚非呀!
我 《
7
是
話
題
終
終
結
者
》
文 寶 鄭 玉 / 文 林君 / 版 排
若真要訴說我使人啞口無言的事蹟,實在是三天 三夜也道不盡。曾妄圖擺脫這身分的我略作分 析,歸納出往往會終結話題的兩種情況。一、發 送GIF動圖。不知大家是否知曉WhatsApp有搜索和 發送動圖的功能?本人自認是GIF動圖狂熱者。 那些趣味盎然的動圖總能獲得我的青睞:有些是 讓人捧腹大笑的改圖、有些是可愛滿分的卡通動 畫、還有些是精緻的賀圖。我深信它既能表達我 的所思所想,又可帶出我幽默的一面。奇怪的 是,每每我發送GIF動圖,都會引致沉默的局面。 大家大多選擇已讀不回,更甚者直言從不會下載 那些我精挑細選的動圖。其實,我常常滿心歡喜 地揀選及發送合適、有趣的GIF動圖;滿心期待對 方的回應,一個表情符號即可。「投之以GIF動 圖,報之以GIF動圖」也是個理想局面。可為甚 麼大家總是沉默以對呢?二、說逗趣的話。實不 相瞞,我為人風趣,亦熱衷在談吐之間裝作不經 意地流露這一面。但是,聊天對象往往都被我的 幽默所震懾。就以近期的對話為例:同學甲懨懨 地說:「我生病了,醫生說我患上一種炎症。」 「前列腺炎?」「扁桃腺炎?」同學乙和丙擔憂 地猜測。「柴米油炎!」 同學丁興奮地叫嚷。 接着,是一片寂靜。沒錯,我便是這位趣致的同 學。說逗趣的話並非易事,須考慮時機、合適度 和有趣度。撫心自問,我那次答話實在是達至「 爆趣」程度。雖未能引起哄堂大笑,但也奢望能 換來一句「你真有趣!」。可為甚麼大家總是無 言以對呢?
「你不是話題終結者。」我多想別人對我說這句話。擁有「話題終結者」 這惡名,除了代表他人對我的定義,亦表示我須背負扼殺對話的重罪。雖 罪不至死,但也足夠讓我不好受。當所發訊息只落得個「藍剔」的下場; 所說的話連淪為笑柄的資格也沒有時,我都感到悵然若失。是我的GIF動 圖不有趣嗎?是我說錯話了嗎?為甚麼大家都沉默了呢?一個表情符號、 一道笑聲、一個字、一句答話,便足以讓我死灰復燃。或許你會覺得不斷 地回覆、答話很麻煩,是不需要的;適當的沉默,是需要的。其實,我只 是不想看到靜謐的局面,我只是想和大家的對話能無限延續……
雖則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同道中人呀,不妨和我結交為友。我 保證,你我談話時,你絕不會是話題終結者。
8
在沉默中溝通
--聾健共融餐廳專訪
文/曹雅柔、黃時領 排版/黃時領
平日在餐廳,你和朋友向侍應點餐時七嘴八舌,然後侍應只是簡單地回你一句:「請稍 等。」但在這間餐廳,你和朋友只要默默地指向你想要的餐點,然後侍應便會報你一抹 微笑,然後給你下單。 香港社會講求平等、消除歧視,有餐廳東主身體力行,聘用聽障人士,推廣聾健共融。 所說的就是位於紅磡,一間名為「Friends 有情有意」的意大利餐廳。侍應是需要與客人 溝通的職業,那麼聽障人士是如何接待客人的呢?我們有幸訪問到餐廳主任。
Q1: 為甚麼聽障人士會選擇這份工作? A:其實他們都是自己來應徵, 有些是因為工作的地方與住處 相近, 有些是朋友介紹。
Q2: 你們在工作上有沒有遇過甚麼趣事/ 特別的經歷? A:在這裏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 一些特別的經歷,因為我們這兒是一間特 別的餐廳,很多其他餐廳會發生的事這裏 很少發生;常在這裏發生的情況又未必會 在其他餐廳出現,例如會有客人問這裏的 侍應是不是失聰的?
9
Q3:既然員工有聽覺障礙,那麼他們是如 何在餐廳中工作呢? A:餐廳會向初來工作的同事提 供培訓,一邊學一邊工作。一 開始他們會學習基本的東西, 例如記檯號,讓他們覺得自 己的能力還可以學習進階的東 西。接下來就會學點餐、用電 腦輸入客人點餐,最後就學習 如何替客人解決問題。
Q4: 培訓聽障員工 的難度在哪裏? A:最難是要令他們 有自信心。其實他 們跟我們普通人沒有大分別,最大的分別 是有沒有自信心去做。我們能聽見,但他 們聽不見,所以第一步就會膽怯。他們不 害怕的話,甚至會比新入行的年青人做得 更好。
Q5:大眾對殘疾人士或會存有歧視的目 光,當初有否擔心過餐廳會無法吸引客 人?因為始終是一門生意,沒有客人就難 以經營。 A:做生意賺錢與否其實與聽障員工關係不 大,以做生意來說是必須要賺錢的。餐廳 第一年經營都虧蝕了過百萬,第二年開始 着重收支平衡,因為經營餐廳不可能只做 宣傳,還要顧及食物質素等其他的因素。
Q6:你們有沒有舉辦一些活動去增加大眾 對手語的認識或推廣手語? A:我們有舉行過名為「無聲飯局」的聚 餐,直至現時已經舉行了三百多場,接下 來七月份也會有幾場飯局。在飯局中,客 人不用紙筆、聲音去溝通,靜靜地吃飯, 藉此進入聾人的內心世界。香港人生活繁 忙,他們可以在飯局中令自己靜下來與身 邊人溝通。
後記: 我們坐下來看了看菜單,心中選好自己想吃的菜,一如既往,我們揮手讓侍應過 來,「唔該要一份澳洲西冷。」話剛說出口,才發現這位侍應是聽不到的。他指了 指菜單上的菜來確認點單,我們連忙跟從指示,指着我們想要的菜給他看。他再指 了指餐紙上的飲品,示意我們點飲品,我們才注意到餐紙上印上了各式飲品、調味 料的名稱。點餐後,再仔細看看桌上的擺設,發現了點餐和結帳的牌子,驚覺剛才 我們有多不禮貌。 在這裏要再次感謝餐廳主任願意接受訪問。主任一言驚醒夢中人,聽障人士本來就 與普通人無異。他們只是聽不見,但對工作的熱誠、工作的能力和我們一樣,甚至 比我們更高。就算是聽不見,他們都努力與客人溝通、與同事合作。在這個無聲的 世界,他們用手語溝通,只是溝通時大家都合着嘴巴,不像我們吵吵鬧鬧。單靠一 個手勢、一個眼神就可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對方亦完全明白,大家都在沉默中溝 通。溝通最重要的不是聲音,是心。沒用心聆聽,就算別人說了長篇大論都會「左 耳入右耳出」。用心去感受,就算沒有聲音,就算是靜默,你仍能理解當中的意 思。希望下次我們學了一些手語再來,嘗試感受在沉默中溝通的氣氛。
手語小知識: (圖片取自餐廳餐紙)
謝謝/唔該
結帳
10
不知道大家有否幻想過一個場面:你醒來,發覺自 己置身於一個極度寧靜的環境之中。你聽到自己呼吸的 聲音、脈搏跳動的頻率。只有你自己一人身處於這個空 間中,周邊是一片虛無,而你就在這片空間,享受着這 一刻的靜謐。突然,一聲巨響劃破了這片安靜…… 或者,我們舉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吧。 在圖書館裏,你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或是專心致志地 溫習。突然,在兒童閱讀區那邊傳來了小孩肆無忌憚的 笑聲。又或在戲院裏,你正在專注大銀幕上發生的故 事,誰知前排那一對情侶正在旁若無人地你儂我儂,後 排的青年人正在跟鄰座討論劇情…… 以上的情況可能是誇張了一點,但我相信每個人都 會經歷過在安靜的環境中,突然被一些噪音破壞了氣 氛,亂了思緒的場面。在公眾場所中,有一些地方必須 要你保持安靜,但有些地方卻被大眾遺忘──例如地鐵 的車廂。
基於減低港鐵車廂內電視對乘客的滋擾,香港政府 在2011年向港鐵發出指示,在東鐵綫、西鐵綫、馬鞍山 綫、觀塘綫、南港島綫必須設置一節靜音車廂。可是設 置了靜音車廂之後,成效是否十分顯著呢?車廂內的噪 音似乎依然未能減少。也許這是因為港鐵根本沒有明顯 的標示,提醒該節車廂為靜音車廂;又或者是因為此舉 沒有足夠的宣傳,使得大眾根本不知道香港有靜音車廂 的存在吧。 說起靜音車廂,就不能不提起推行靜音車廂的國家 ──韓國和日本吧。筆者曾經到這兩個國家旅遊,發覺 兩地的地鐵車廂確實是非常安靜。尤其是以有禮見稱的 日本,車廂中寂靜得連呼吸聲也能聽到,橫看了幾眼, 都可見到日本的市民都戴起自己的耳機,低着頭滑手 機。即使人們要交談,也只是低聲地說着話,不會滋擾 到別人。而筆者也只好低下頭,瀏覽着手機屏幕中顯示 的資訊。
11
香港與日本的車廂文化截然不同,也許這是各地公民教育的差別和本身 文化差異所造成。日本人好靜,覺得安靜是種生活態度之外,更是對人的禮 儀,於是才有了靜音車廂的出現,為的就是希望國民在公共場所中不要製造 噪音,滋擾別人。香港的車廂卻不然,我們每天在地鐵車廂中都能看見不同 的光景:中年婦人捧着手機高談闊論、小孩子在車廂中追逐和打鬧、嬰孩在 母親的懷裏哭了起來,假若那天你有足夠的「幸運」,也許能夠看見車廂中 上演舌劍唇槍的戲碼。因為文化不同,兩地的車廂都有着不同面貌。 「靜」一字,在我們生活中似乎經常出現。在年幼的時候,老師要求我 們在上課時要保持安靜,使同學能夠集中於課堂之上;在戲院看電影時要保 持安靜,不可以滋擾到其他觀眾;在圖書館裏也要保持安靜,免得影響其他 讀者的閱讀體驗。以上云云事例,都是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例子。從大人的強 制性要求,到長大後靠自己自律去遵守的規例,「安靜」這個詞語都一直伴 隨着我們的成長。對於我們來說,安靜是一個命令、一個規則。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要按照社會的期望去遵守這些規則呢?我們 大可以隨心所欲地破壞那些不成文的規矩,但我們卻情願遵守。在這個時 候,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終於起到了作用:我們在那顆自私的心裏,留了 一片小小的空間去體諒別人,為了共同創造一個美好公共空間。這可能就是 公民素養突然醒覺的一瞬間吧。 也許有一天,我們忽然醒覺,我們活在紛擾喧鬧的世上太久,卻忘了為 自己、為別人留一點安靜的空間。
12
躲在危牆角隅的「弱虫」
那麼到底甚麼是「弱虫」呢?「私たちは弱虫だった(我們曾 經是懦弱的人)」這一句觸動人心的對白出自電影版《聲之形》。 「弱虫」一詞在日文中原與漢字字義一樣就是弱小的昆蟲,後引申 指懦弱怕事、自卑的人。而在電影之中,每個角色都是「弱虫」, 內心都有軟弱的一面。他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在成長的路上 不斷吶喊掙扎,再得到各自的領會。而要克服重重困難的關鍵,《聲 之形》的故事多少給予我們一些體會。
香港版《聲之形》電影海報(圖片來源:Neofilms 新映影片)
男主角將也在小學的時候,就恰比一隻披上狼皮的 羊,利用欺凌、暴力、試膽等方式去掩飾內心的軟弱。 然而,他忘掉了自己也是被狼啃咬着骨頭的「可憐蟲」。 當面具被揭開後,真實的一面暴露出來,那瞬間所產生 的恐懼足以讓人無法再次逞強下去。他開始將自己封閉 起來,害怕與人接觸,擔心別人會介意自己的過去而再 次排擠自己,漸漸地成了一位孤僻的人。又如女主角硝 子,一直以來因為聽障不斷受到同學的排擠,她卻選擇 了默默忍受,嘗試以釋出善意來改善問題。這做法固然 在大人眼中是一種可取的「軟手段」,但在未成熟的孩 子眼中,他們對聽障的不理解只會讓事態變本加厲、一 發不可收拾。那麼在成長之中,「弱虫」就無力改變些 甚麼嗎?
13
文/胡嘉熙 排版/周夢玲
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吶喊
彷彿在靜謐之中聽見你的掙扎 ── 從《聲之形》看「弱虫」的破繭之旅
「為甚麼要選擇沉默?」沒有勇氣、沒有力量、沒有關 係……可以讓顫抖着的心坎平靜下來的理由都給堆砌出來, 卻掩藏不住自己是「弱虫」,只懂逃避問題的事實。
朋友的定義就是沒有定義
「弱虫」還未尋得擺脫陰霾的路,別 人突如其來的關心卻使他們手足無措,躲 避抑或默許更成了一大難題。上了高中, 將也依然是「弱虫」,但他看見同學永束 被不良少年強借單車的時候,他嘗試以自 己的單車來幫助別人。儘管他失去了單車 也算不上解決了問題,但這個舉動已經足 以讓永束認同內心善良的他,一心想成為 將也的朋友。沒有甚麼特別的儀式,沒有 一起經歷甚麼生死患難,兩人自自然然地 成為了所謂的「朋友」。對於家人以外初 次的關心,將也陷入了對「朋友」的迷惘 之中,他又為了解開疑惑問永束:「你對 於朋友的定義知道些甚麼嗎?」而永束亦
「朋友」一詞對於將也來說依然陌生(圖片來源: Neofilms 新映影片)
很簡單明瞭地就把濃霧撥開:「這樣的定 義不是本來就不需要有的嗎?」朋友並非 透過言語就能解釋它的出現,相反在寂靜 之中,兩人的默契已經說明了一切。信任、 堅定、真誠……這一切都推翻了將也的既 有認知,在成長的過程,「朋友」二字已 經變得虛無,如今卻實實在在的打在人的 心頭上。那到頭來,無明的前路不再是死 巷了,「弱虫」要如何蛻變呢?
絕望的盡頭迎來希望 真正能讓人從陰霾之中走出去的,也 許並不是簡單地改變生活環境便行。就如 將也上了高中仍走不出過去,硝子重遇舊 同學後又因過去而變得自責,兩人由始至 終都未解決過長久以來的心結,更一度以 輕生來逃避。而電影就選擇了以自殺與拯 救的鏡頭來迫使主角兩人成長,他們亦在 最後選擇了坦然面對自己的軟弱,把自己 內心的恐懼訴說出來,從此放下自責、自 卑等強烈的負面情緒,脫殼成長。儘管現
想要將內心的感受傳達出去的硝子(圖片 來源:Neofilms 新映影片)
實中並非要用如此極端的手法才可以得到 改變,但要克服這股無助的迷霧,「弱虫」 首先要明白自己軟弱,再而坦承面對這份 軟弱,把你的內心、情感傳達出去。
14
超越言語的神秘力量
原作者大今良時以「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達情感的困難」為主題來繪畫 出《聲之形》這一部作品。她透過女主角硝子患有弱聽這一設定來突出主 題,又將作品名稱中的日文新字體「声」改回傳統舊字體「聲(包含了声、 耳、手)」來表達「傳達情感的方法並不只有聲音」,這些做法都很明顯 地了解到作者的用心。那麼傳達情感不只有聲音的話,還有甚麼方法呢? 是文字?還是動作?傳達情感的方法其實如作者所言有很多種,然而當中 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人的「心」,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聯繫並非一言一語、 一舉一動便足以說明。就如片中硝子將「すき(喜歡)」讀成「つき(月 亮)」引來觀眾大嘆可惜,就知曉單單言語並不足以解釋內心的情感。 「弱虫」在成長中更應先學習認清自己的內心看法,將最真摯的一面傳達 出去,不論方法是甚麼,令人感受到自己的真切,才是溝通、人際關係中 最重要的一環。
依然軟弱的我們,經已不再軟弱
其實上文提到的對白是有後續的,「我嘗試去改變自己,變得堅 強起來,但還是不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仍然只是一隻『弱 虫』。」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經歷、選擇。曾經被軟弱所束縛 着的我們都困在自己所設的枷鎖之中,無辦法從比較、自卑、不安之 中抽離。每個人都有軟弱的地方,重點是我們要接受軟弱、認識軟弱, 當作生命的一部分,這樣我們才會振作起來。用心與人交往,用心傳 達感情,成長經已不為然跑動起來。
「無聲勝有聲,我們都在沉默當中尋覓着那顆閃爍的心。」
電影
版《
聲之
這部電影講述男主角石田將也在小學時帶領同學欺負有聽覺
形》
障礙的女主角西宮硝子,事件被揭發後同學推卸所有責任到將也身上,自此將 也成了被欺凌孤立的對象。上中學後因過去欺凌事件而受到同學排擠,高中時更加 自我孤立,一度有輕生的念頭。後來將也為了彌補過錯便開始尋找小學同學而漸
漸與硝子交好,卻因從前的不理解互相又產生矛盾,最後大家透過表露心聲終 化解一切誤會。
15
男主角將也作弄弱聽的女主角硝子 (圖片來源:Neofilms 新映影片)
簡介
出外旅遊,入境前須因應當地要求填寫一份申報 表,當中有一個欄目要求你申報自己的國籍。此 時此刻,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是中國,或是香 港?你壓根兒覺得自己與「中國人」三字格格不 入。當聽見別人問:「你是中國人嗎?」,又會 急忙澄清非也非也,再面露窘態說:「我是香港 人。」香港人口裏說的是廣東話,中國人倒是說 普通話,兩地人民身上又帶着不同的氣質。你想 拒絕填上中國。但若填上香港,那香港倒不就成 了一個國家?香港國?套用一齣電影的對白:「 你發夢啊?」
《一零九五零》 文/陳偉業、黎曉欣 排版/林君玉
「香港獨立」本是一場醒不來的夢。 小記非要讓大家一起發這場夢,只是事後孔明容易,困難在於能否深入淺出了解港獨在 香港短短兩年的發展,為甚麼有人會提倡它?為甚麼會有人極力反對它?香港獨立是一 個概念,更是一小撮政黨緊執的信念。當初接觸「港獨」,大抵是新東補選,以「光復 香港,時代革命」為競選口號的梁天琦先生。他的政綱中提及「民主自決」,執信「港 獨是必須的」。港獨分子表明自己深信「支爆」(支那爆破)必然會發生,而香港人不 能單單依靠中國,港人需要自救。同時,他們相信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不會擁有真正的民 主。因為在港獨的呼聲出現之前,回歸多年,政改卻遲遲未如民意,「真普選」無了期 推遲。當「689」或「777」也能順利當選,當時間悄然流逝,但這「超然」的行政長官 仍非由香港人所揀選。政治的無力感讓我們相信,相信香港獨立能另闢蹊徑,相信香港 獨立是港人的出路。 的而且確,港獨分子的理念懸殊。他們之 間的紛爭源源不絕。香港獨立黨希望香港 回歸英聯邦。民族黨認為香港應獨立成主 權國。本土民主前線則認為香港人應勇武 抗爭,最終目標既可獨立成國,亦可接受 一切對香港有利的方案。
你當然能質疑他們不切實際,對他們的 理念不敢苟同。但不能否認我們身處的 地方盡是荒唐。人大釋法褫奪議員議 席、「空降」故宮博物館於西九文化中 心、高鐵工程以時間緊逼為由繞過工務 小組直接向財委會追加撥款⋯⋯大白象 工程勞民傷財。政府施政漠視民意,視 程序公義於無物。當一個地方,人治取 替法治;當一個城市,不再需依法辦 事;當一個家,容納不下你的聲音。
別怪孩子要獨立,別怪孩子嚷着要離家出走。你可以反對港獨,你亦可以 支持港獨,但謹記,不要讓你的家園強遭摧毀後依舊懵然不知。
16
這場夢仍在作,誰又會知道哪天才能醒過來。
如果未能夢醒,再繼續做夢,也是件不錯的 事。不過,我們不能設想現在香港不是中國 的一部分,畢竟按目前的情況任何人也不能 否認這等事實。但獨立之事是否就因「香港 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說話便成禁 忌?其實不然。 聯合國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在第一條第一項闡明人民自 決的權利:「所有人民都有自決權。他們憑 這種權利來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 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雖 說中國政府尚未正式於人大通過實施,認為 不受這公約具體條款的約束,但中國作為《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 於1998年曾簽約作實,其實應有義務遵守 締約而非違背之。單純從這公約而言,若香 港為中國的一部分,自決權利便理應受到尊 重。即使自決獨立只為小部分人的意見,但 只要是民眾的聲音便不應該被忽視。這才是 真正的「民主」而非「多數人的暴政」。
再者,奠定香港「回歸」中國的《中英聯合聲明》或違反住民自決原則。若某國擁 有的領土在地理上與本土相隔,而該領土的住民種族或文化與本土的住民不相同, 便表面 (prima facie) 符合列為殖民地的條件。 在這表面條件符合後,母國需再考 慮該領土的不同範疇是否與自身處於從屬地位,如是的話,母國便有義務向聯合國 呈遞資料,把該領地列入「非自治領土名單」。 而聯合國亦曾要求英國提供資料, 以將香港列入該名單之中。列入該名單後,母國應有責任讓領地的居民達至充分自 治,有主權決定未來。然而大英帝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定《中英聯合聲明》的過 程,從來沒讓香港住民有產生民選代表的機會,遑論參與其中。大英帝國亦不曾在 香港舉辦過公投,讓香港住民有自決的機會。追源溯流,簡而言之,《中英聯合聲 明》就「一國兩制」的確立,是否留於「一國」的討論空間從來欠奉,在這前提之 下,如今重新討論自決可謂正常不過。
17
更甚的是近代的自決權其實早已擴展至非殖民地,只是香港 有許多人仍然覺得行使自決權是大逆不道之事。然而1919年 26個愛爾蘭郡根據《英愛和平條約》獨立建國,成為愛爾蘭 共和國、1919年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脫離南斯拉夫獨立, 以至最近2014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均顯示自決獨立不論最 後結果如何,首先人民可行使自決權,而非禁忌。倘若這政 府確實偉大,最後舉行公投亦應獲得民心,無以為懼。中國 政府對香港自決獨立恐懼,其實正正反映他們也對自己的管 治失去信心罷了。 面對香港如斯境況,突然想起《中庸》有句頗為有意思:「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前半部分說 國家政治清明時,賢人的說話可以振興國家;後半部分則指 國家政治黑暗時,賢人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不過「國無 道」是真的「其默足以容」,還是只能容下人的沉默呢?還 望在體制之外,我們還能有一個地方討論這些切身之事,討 論我們自身的未來。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那五十年後又會 怎樣呢?相信有關港獨的言論總不會因制度壓迫就此沉寂。 「一零九五零」的日子不斷悄悄溜走之時,有些事情總會被 一一看清,發生的事情亦會訴說着某些故事。
只是你看完這篇文又早已不是「一零九五零」 了。
18
「浸大之道,在育全人,在國際,止於畢普(普通 話能力畢業要求)」如字面所解,這是香港浸會大學(下 簡稱浸大)的願景。若你渴望堅貞不渝的愛情,浸大和 全人教育便是很值得學習的例子了。如果它們是一對夫 妻,大概結婚金禧周年紀念已過數載,在這離婚率不斷 上升的香港亦是難得一見的難捨難離。
不過,堅貞不渝和感情要好總不能混為一談,就像 羅伯特 ‧ 史坦伯格 (Robert Jeffrey Sternberg) 的 「愛情三角論」中提及,承諾與親密兩者雖然有着關連, 可又不是劃上等號。浸大與全人教育是否親密方面,浸 大便像《國風 ‧ 秦風 ‧ 蒹葭》中的主人公,一直「所 謂伊人,在水一方」,全人教育卻可望不可即。可憐全 人教育早已風化成獅子山旁的望夫石,恰好在浸會大學 道的背後,好像從沒有靠近過般撲朔迷離。 其實也不至於從沒靠近,再準確點來說,浸大應該 靠近了一半,剛好踏着全人教育的影子——就是握緊了 「全」一字。 社會熱衷於追求完美,教育與美容兩大行業近年大行其道便為最佳明證。前者是完 美人士的「內功修煉」,後者是完美人士的「形象包裝」,兩者兼得則天下無敵。看到這, 同學不要誤以為浸大只靠近了一半,是說浸大沒有教授美容大法,不夠完美。事情恰好 相反,正正因為浸大太執着「完美」二字,只見「全」的萬夫莫敵便幻想過多,忽略了 最為核心的乃是「人」一字。浸大刻板地追求「全」一字,提供全方位的不同學科強制 同學修讀,卻忘了「全人」背後、人之所立背後源於選擇的自由。 過多了,那是過猶不及。只握緊「全」一字,斷章取義,全人教育便不完整了。 談過全人教育,國際化也應該好好一提,不過閱讀過久總會乏味,同學如若這時還 在學校的話,不妨抬頭環望四周,此時浸大便會告訴你這條路它走得如何。至於畢普? 同學若普通話不是太好,這應該會是一個延續,而不是止步。不過浸大的語文政策最大 特色便真的是「止於畢普」了。其實種種校政問題已經淪為老生常談,在此列舉一二不 過惟恐有新來的同學未了解身處的情況罷了。
19
又逢學期之初,說過浸大的浸大之道,不知你的浸大之道在這些年的浸大教育下又 走成怎樣呢?接着筆者便會談談自身經歷以及看見他人所走的浸大之道,還望走的時候 大家也找到身邊有着這些夥伴,不會感到太孤單。如有雷同,確實是巧合吧。
(一)收 Grade 達人 早已踏入「三三四學制」末段的他們,對於考好成績這回事 已經爐火純青。經過不同考試的歷練,他們明白學習甚麼其實不 太重要。在這崇尚全人教育的浸大上課其實亦沒甚麼課特別喜歡, 即使有,他們都明白一個學期結束,再好的課也會下課。於是他 們從來都心無旁騖,目標始終如一,便是「靚 Grade」。自由選 修科?當然是 Level1 的課程吧,簡單易明工作量少,自己本身 沒多大興趣的通識教育課程若是「靚 grade」,滿足過讀畢數個 Level3-4 課程的畢業要求,這些科目讀多數個亦無不可。有「派 Grade」的科目,便有他們「收 Grade 達人」的存在。
(二)自由人 他們不喜愛受上莊的束縛,亦不喜歡了無新意的校政議題, 對於學業成績,他們也深明白成為學霸需下的苦功確實太苦,不 必強求拿 A,B 便好了,幸運的話還可以拿個 B+,想着表現不用 太出色,恰到好處,凡事留有餘地便好了。人生之久,大學生涯 之短,若將太多時間花在一個地方便不划算。有甚麼好得上用最 少的成本換取最多的享受呢?不上莊,不煩世事,不求爆四,便 成了浸大裏最自由的一羣,閒時參與些活動玩樂一番,忙時亦可 立刻抽離。他們早明白對大學來說,自己只不過是個過客,不需 太過費盡心力,重要的是在校園裏頭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 其他一切自由自在便好了。
(三)完美主義者 這裏說的完美主義者,是想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完美的那些人。他們知道不問世事 大概在別人眼中會觀感不好,於是便留意些校園議題以至新聞時事。但太過正經又會淪 於無趣,於是便努力參與不同的活動,努力成為比較有趣的人。是有趣了,但學業不太 可靠也總會和身邊人比下去吧,於是便再使勁讀了點書。大學五件事不做,不上莊似乎 又會有些遺憾,於是便走去上莊。最後校政時事上莊學業以至宿舍生活,他們都能娓娓 道來。雖說自身其實沒甚麼特別想去做,「但不用太認真去了解所有事情,能夠在適當 時候搭上嘴,這樣便好了」,他們多數都會存有這種想法。 浸大之道其實又豈止這些?若要說,大概千人千面,總不可能完全一樣。上述三例 可以全是你的浸大之道,亦可全盤非也,供同學一讀不過想讓同學回想一下自己的浸大 之道,或是想想這學期開始如何再走以後的路。畢竟要在浸大的浸大之道下保持自我, 另闢新路,一直以來都是困難的事情。
20
都市角落的貓書店 文/曹雅柔、楊喜盈 排版/周夢玲 炮台山接連天后和北角,天后的美食店開到成行成市,深受市民歡迎,而北角則 是地大物博,既可以購物又可以享受美食,還勝在價格相宜。炮台山夾在兩者之間, 食店不多,舊商場林立。炮台山的一座舊商場的地庫,有一間老書店,那就是森記圖 書。隱蔽角落的老書店,有不少客人遠道而來,除了是為了一探在書店生活的貓咪, 亦是為了淘一些「寶藏」回家。 這間老書店有兩個鋪位,藏書 1.5 萬,書由地上堆至天花板,甚至把書架擠得沒 有一點空位剩下。其中一間鋪位是賣二手書,而另一間則是賣新書。店內有不少墊子 供貓咪休憩,貓在書架上、地上遊走,或是待在貓窩,兩間鋪位都是貓兒的家。店外 放置不少貓的藝術品,諸如畫作、雕像,還有貓爬架供貓咪玩樂或休息,也有一些宣 傳領養動物的明信片和貼紙任客人拿取,可見店主實屬愛貓之人。此外,店主為了不 讓客人打擾貓咪的生活,在門上貼了告示呼籲客人不要逗貓,或是打擾牠們睡覺。 販賣新書的店鋪明亮乾淨, 雖然書山林立,卻亂中有序。書 非二手,但有些頗具歷史價值, 茅盾所著的《林家鋪子》初版、 王鼎鈞的《意識流》初版也出現 在書山之中,可謂書界的滄海遺 珠。客人認為有些在森記圖書裏 的書在其他書店並沒有,可見其 藏書豐富。此外,店主還會細心 地寫一些字條推介書本,這些字 《林家鋪子》書影,價 錢為$50
《意識流》書影,價錢為 $47
條有些是讀後感,或是摘錄書中 句子,由此吸引客人及讓客人了 解書中內容。
與賣新書的鋪位相隔一間理髮店就是賣二手書的鋪位。起初我們都以為是兩間不 同的書店,直至結帳才發現原來是同一間。
21
踏入二手書店就嗅到一股濃烈的氣味,可能是舊書和貓咪的氣味混在一起的味道吧。店 裏藏書都經過時代洗禮,書脊上的字都有點褪色。順手拈來一本,封面有着劃花了的痕跡, 打開內頁,紙張都泛黃了。在書的空白頁有一個簽名,應該是前主人一時興起簽下來的吧, 簽名旁邊寫着「1984」。一九八四年?距今有三十多年了吧?以三十多年來說,這本書的書 況算是不錯。不過翻書時也要小心一點,以免令書頁剝落。環顧整間書店,大部分的舊書都 是放在書架上。有些書會像平日在書店 看到的那樣直放,也有零星的書橫放在 書架裏,務求用盡書架每個空位。可是 店鋪地方始終有限,所以店家會在書架 旁「僭建」一棟棟書樓。沒有新書店的 整齊,但這種錯落有致的感覺也是舊書 店獨有的韻味。 和賣新書的鋪位一樣,在二手書鋪 位不時都會看見貓咪的蹤影。貓咪很喜 歡在書架頂部踱步,注視着我們這些不 速之客,看累了就回到自己的窩。牠們的床鋪放在近門的矮書櫃頂,貓咪想從書架回到矮書 櫃頂就需要一躍而下。只見牠弓起身子,後腿發力躍起,前掌着地,在窩裏轉一圈就捲成「貓 餅」呼呼入睡。在這裏閒逛時也要當心頭頂有沒有貓咪準 備回窩呢! 看了貓、選了書,我們就準備結帳,只見一位伯伯邊 看書邊逗貓玩,便以為他是店主了,怎料,他只是個熟 客。他告訴我們要結帳就到隔壁的鋪子。我們這時才恍然 大悟,原來兩個鋪位是同一間書店。閒聊間,他還熱心地 向我們介紹這裏的貓咪:頭頂帶橘色花紋、身體雪白的貓 咪黏人;全身虎紋的橘色貓膽子小…… 在大型的連鎖書店中,客人很多,但他們之間 不但不會交談,中間還隔了幾步的距離,如果不小 心走近了更會立即走遠幾步。在這間人流疏落的貓 書店裏,素未謀面的伯伯卻毫無戒心,和我們聊起 來。由此,我們感受到平日缺少了的一份親近。當 大型連鎖書店承受不了貴租金而頻頻搬遷時,這類 小書店仍然屹立實在令人佩服。但願這片小天地仍 然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22
浅谈中国同性恋文学艺术 中國古代同性戀文學作品的歷史為世界同志文學上最悠久的,起源於 商周,一直發展至清末,而且中間沒有出現空白和斷代,可見中國古代同 性戀文學千年不絕。 矛鋒(1996)指出中國古代最早的同性戀文學作品為《詩經・鄭 風・山有扶蘇》此詩表現了性祟拜、對同性情人的美貌,以至對其性器官 的熱戀和讚美。但程俊英(2004)在《詩經譯註》指此詩是寫一名女子 找不到如意郎君而發牢騷的詩。雖然無法確認作者是男是女,但是這首詩 被視為歌詠同性戀的詩已有很長的時間。
「山有扶苏, 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山有扶苏》 直到漢代,根據《史記》和《漢書》記載, 漢代不少皇帝有男寵或是同性情人,諸如鄧通、 韓嫣、董賢。而在武帝時期,武帝採用董仲舒 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皇帝所寵幸的 同性戀者被撰寫《史記》的司馬遷標籤為「佞 幸」,他們被封建禮教束縛。他們生前得寵, 有些卻在皇帝死後遭受迫害。甚至皇帝在位時 不能勇敢追求同性愛情,如成帝時期的張放被 要求數次遠遷。而漢代對同性戀的記載主要以 皇帝、武臣、貴族作為主角,描繪同性戀者在 宮廷和貴族生活中互相爭寵,而在權力和色慾 的角力下,同性戀者成為了權力鬥爭的犠牲品。 故漢代同性戀文學大多都塑造同性戀者為悲劇 形象。
断袖之交
23
文 楊 / 喜盈、楊渝萍 排版 鄧 / 楚盈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性戀美學初 步定下其美學原則及理想,而魏晉哲學主 張身心並重,任性任情。在《晉書・王 衍傳》中的:「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然則情之獨鍾,正在我輩!」表露出他們 衝破漢朝的傳統束縛,勇敢追逐自己所鍾 愛的事,包括對同性身心之美的愛慕。所 以,同性戀者在魏晉南北朝再次得到社會 的認同和道德基礎。
在《南史.卷五一.梁宗室傳上.長沙宣武王懿傳》中記錄了詩人庚信對同性 情人蕭韶不忘舊情的樣子:「韶昔為幼童,庾信愛之,有斷袖之歡,衣食所資,皆 信所給;遇客,韶亦為信傳酒。後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經江夏,韶接信甚薄, 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別榻,有自矜色。信稍不堪,因酒酣,乃經上韶床, 踐蹋肴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座,韶甚慚恥。」 魏晉六朝時期的社會對同性戀直言不諱,對愛情更加是無所顧忌地追求,對後 世的同性戀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清代是同性戀文學和藝術較易被大眾所接受的時代。 因為當時女性地位低下,男性美反而得到欣賞。加上越 劇和京劇的興盛,女扮男角或男扮女角也較為容易接受, 矛鋒(1996)更形容同性戀美學成為清朝社會「極普遍 的文化心態和審美追求」。清代的同性戀文學的重要發 展之一是出現同性戀長篇小說,諸如《品花寶鑑》、《弁 而釵》、《宜香春質》、《龍陽逸史》,當中以陳森所 著之《品花寶鑑》影響最深遠,甚至被後人稱為「同性 戀的百科全書」。《品花寶鑑》以梅子玉和杜琴言的戀 情為主線,旁寫一些紈袴子弟或商人玩弄男色(優伶) 的醜惡行為,對「情之正者」及「情之淫者」作出批判。
女扮男角 圖片來源:華韻社京劇
中國古代同性戀的美學遍佈不同藝術形式之中,平等 看待同性戀,甚至對兩情相悅的同性戀者給予讚美。而這與近代對同性戀者的態度 可謂相反,近代人甚至批判同性戀為罪惡,而這也使同性戀文學面對一段沉寂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耽美文學在中國大陸興起,不少網絡作家能在論壇、小說網站 發表耽美小說,類別也可謂五花八門,包括穿越、古代、星際、末日等等,當中不 乏佳作出版成書。可是,耽美屬於小眾文化,加上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並不開放, 使耽美小說難以成為主流閱讀文化,在文學領域也難以得到認同。
圖片來源:派派小說論壇、UC 小說網
24
浅谈香港现代同性恋电影的发展与偏见 有關同性戀的題材,除了出現於文學作品之中,同性之愛的概念亦被使用於電 影之中。同性戀電影出現在電影技術成熟以後的年代。1960 年代,一些名導演或是 藝術家開始拍攝一些帶有同性戀意識、或是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近代比較著名的男 同性戀電影有美國的《斷背山》、台灣的《藍宇》、香港的《春光乍洩》、以及近 期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月亮喜歡藍》。女同性戀電影則有法國的《藍色是最 溫暖的顏色》、台灣的《刺青》、香港的《蝴蝶》等。其中,《斷背山》在各大電 影節及頒獎典禮中獲得多個獎項,成為一部經典的電影,亦首次將同性戀電影真正 的帶到社會大眾眼前。但同性戀電影是否真的使同性戀者獲得社會的尊重呢? 游靜(2005)指出香港電影近十年來討論的性別與性向議題出現兩種情況:其 一,居住在香港以外的電影研究學者及性別研究學者,對香港電影裏所描述的身體、 性別與性相的呈現作出「細緻而充滿認同及嚮往」的論述;而本地學者及同志運動 的推動人士則抨擊電影的保守思想及電影對同志羣體的傷害。九十年代初至中期的 香港電影,出現了一些短暫懷疑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的電影角色,大量千奇百怪的男 女同志形象,以及「攣變直」的電影潮流。游靜(2005)認為:「可被解讀為異性 戀霸權體制中的創作者為異性戀觀眾不斷重覆地說一個關於『她者』的故事,來肯 定自身的權力中心位置。」 1 可見大眾傳媒操控同志形象,以伸展異性戀霸權。 雖然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如電視劇版的《孽子》,在香港得到了認同和掌聲,但 是在現實社會中,大眾又能否真正的接納同性戀者呢?香港其他的同性戀題材電影 如《天使》、《史丹利》及《心灰》曾發行 VCD,卻未有引起社會的正面迴響。其實, 恐同的心態一直存在着於社會之中。在香港,當有一些同性戀電影在戲院上映時, 男性不時因為看同志電影而被誤認為「基佬」,或是因為害怕被人誤會為同志而不 去看同志電影。 「歧视源於偏见,偏见源於无知。」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歧視、不理解,並不是 依靠某些作品於一時三刻就能抹去的。儘管當年《斷背山》在社會中掀起過一陣熱 潮,但是人走茶涼之後,那些突然冒出要關注同性戀群體的聲音戛然而止。未來, 社會應該要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同性戀群體和同性戀題材的作品,相信仍然需要繼 續討論、求知和理解。 引用書目: 矛鋒(1996)。《同性戀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林佳誼(2008)。《同志類型電影與社會情境脈絡─以〈十七歲的天空為例〉》。台灣國立政 治大學中 華傳播學會 2008 年年會論文。http://ccs.nccu.edu.tw/paperdetail.asp?HP_ID=1063 林奕華(2008)。《娛樂大家文化篇》。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游靜(2005)。《性別光影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叢書。 程俊英(2004)。《詩經譯註》。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 1
游靜 2005。《性別光影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叢書。第五章,頁
126-128。
25
「咦?你部電話無電啦?」 「係呀。」 「畀啲你吖,我對眼有!」 ──副總狙擊手
微型小 說
「請問有人在嗎?」 「沒有。」
排版/黃時領
「哦……」 ──筆名
「你還是沒變。」 「一樣的那麼漂亮。」 「活在我的夢裏。」 ──泫沅
「媽咪我要食飯!我要……」 「不如請工人囉。」 「其實係咪所有嘢都可以外判畀人做啫?」 ──失舟
26
「媽媽,婆婆在哪兒?我很想她。」 「她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爸爸,深圳離香港很遠嗎?」 ──莫夢莎
「我喜歡你。」 「我喜歡你喜歡我。」 「那就不是喜歡我了。」 ──筆名
「很久不見了,你好嗎?」 「我很久沒有來看你了。」 「還喜歡我帶來的花嗎?」 ──泫沅
「她這道題有做對嗎?我比她高分嗎?」 「她也是三年級學生,竟然比我高兩分?」 「不行!老師,請發另一份練習給我!」 ──莫夢莎
27
《小聚》 文/罗浩云
當閒話說得太日常
排版/林君玉
我們都習慣 傾聽,或者嘔吐
我們都知道顧影自憐太浪費 所以輕輕把枝節收藏
晨早
讓沉默在張弛中滋生
朦朧而灰白的天空 滲雜着讓眼瞳疼痛的日光
你提到快將到來的遠行
你說已不習慣如此早起了
是重複中的一個變奏吧
因為厚疊的書和假期的空閒
我自作主張介紹西緒弗斯
拉扯成橡皮圈鬆弛的頹廢
作為你的旅伴 在荒謬還未過時之前
好不容易才約定時間
在石頭滾下山以前
周圍的店鋪仍關着閘 何時開始我們欣賞寧靜
中途的時間最漫長
進行一段對話
不如當一個過客
關於書、通宵與他人
從容地適應雨滴的節奏
交織生活的紋理
再在某個寂靜的角落
或殘影
談談天穹的移換與顏色
28
很久以前,在網上看到一句有趣的話,結婚學概論: 一句話改變飯菜。我看得笑了出來,雖然還未結婚, 而且甚麼也沒有……然後在想,是不是只要甚麼也不 說,就會有美味的愛妻便當呢?然後我又想,原來保 持沉默也是一種選擇:說了好聽的話,山珍海味為你 送上,是一種選擇;說了不中聽的話,可能整個月的 飯桌都只放着一碟白菜,是另一種選擇;而甚麼都不 說,亦是一種選擇,選擇了一種最安穩的方式來決定 飯菜,至於好不好吃就不知道了。然則,很多人會認 為他們不用為這飯菜的好壞負責,因為自己甚麼也沒 有說,那天只有孤零零的一碟白菜,應該只是妻子恰 好心情很差而已。可是,沉默既然也是一種選擇,人 類就必須為此選擇及其帶來的後果負上責任。
人類一般保持沉默是因為想令自己立於 不敗之地,他們認為沉默是最安穩的方 法,令自己的利益不會受損,令自己的 聲望不會受損。最明顯的是在選舉中投 下棄權票或乾脆不投票的人,他們或許 沒有心儀的候選人,或許是反抗、杯 葛,但更多的是害怕所投的人落選後, 自己被眾人嘲笑,又或是害怕自己所選 的人其實是壞人,欺騙了自己。情況就 如看球賽一樣,自己的愛隊輸了就要承 受眾人的嘲笑,但球賽還好,不是甚麼 大事,很多時一笑置之就好,但選舉是 國家大事,不能兒戲,所以人們都會認 真思考作出的選擇與自身利益和榮譽的 關係,準確的說法是面子的保全。你可 能會反駁說根本沒有人知道你投了誰, 亦無人在意,但所謂的保住面子不就是 這回事嗎?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看別人 眼色幹事的人。然而,沉默可能是最安 穩的方法,但安穩的另一意思就是失去 改變的主動機會,正如你對妻子說了一 句話,就有至少兩個可能性:好吃的或
29
簡單的飯菜,但不說,有失去主動影響飯 菜的機會,即使亦有可能吃到魚翅海鮮, 也由你的選擇演變成妻子的選擇。選擇亦 然,選擇更多可能性比選擇沉默更好,革 命都是這樣來的,為何從前聽過、學過的 孫中山、拿破崙、米高柯林斯等,長大後 卻都忘掉了?
︽ 默 ︐也 是 一 種 選 擇 ︾
文/嫌疑犯 排版/兇手
社會上沉默的人多得很,除了不投 票、投棄權票的人,投了票的人也 有沉默的。不是自相矛盾,只是想 說這個世界會說話、發表的人只是 少數,世上也有很多「被消失」的 話,能發表、會發表的,多是有權 之士或知識分子。就如蘇格拉底的 審判,說話、發表最多的是蘇格拉 底本人和與其對抗的控訴者,其他 發表的人寥寥可數,他們說的話也 沒有受到重視。而更多的是一直在 聆聽的公民陪審團,他們全程沉 默,只是一直聆聽,然後投票了 事,參與、投入的程度相當低,難 怪柏拉圖不滿這種民主的做法。因 為討論的作用很大,也因此大學鼓 勵課堂討論,而蘇格拉底也喜歡透 過與他人討論、辯論解決自己和他 人的疑惑,而這過程正正就能激發 眾人思考,作出比沉默更好的選 擇,迎來更好的後續,與其只聽他 人的片面之言,倒不如參與其中。
存在主義提到,人生充滿選擇,而不選擇 亦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 人們需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好與壞皆應由 自己決定,沉默可能最安穩,但只有一次 的人生,何不選擇更多的可能性?即使結 果不如理想,至少是主動的選擇,而非沉 默所帶來變得被動的選擇。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