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第八期

Page 1


編者的話

文/黃靖茹

歷史課本上所寫的香港,論經濟,香港是亞太區首屈一指的金融貿易樞紐;談文化,香 港中西文化匯聚塑造出港式的建築、飮食風貌;講政治,香港由議席委任制走到今日的 選舉、問責制度,行政、立法、司法體系完整而獨立。 曾經,我們所聽盡是香港的繁榮、自由、穩定,而伱會慶幸自己生於這片土地,以一闋 幻彩去歌頌它的輝煌亦不為過。只是歷盡千秋,煙霧浮過,光景逐漸褪色。飽受時間的 洗禮,我們才驚覺會過期的不止罐頭和保鮮紙,還有城市和記憶。 逆流之中,冀盼我們能繼續憶記,尋回最初的精神,共勉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電影《一代宗師》

成員介紹 總編輯:

黃靖茹 (HUMN Yr2)

副總編輯:

鄧子泓 (CHIL Yr2)

秘書:

阮愷琳 (CPW Yr2)

執行編輯(美術) 陳明珠 (CHIL Yr2) 執行編輯(美術)兼記者: 黃碧鈺 (CHIL Yr2) 王潁琪 (HUMN Yr2) 葉文龍 (CPW Yr2) 執行編輯(校對): 陳磊基 (CHIL Yr2) 執行編輯(校對)兼記者: 張沅琛 (TRAN Yr2) 宋樁蕾 (TRAN Yr2) 鄧烷娜 (CHIL Yr2) 記者:

1

李日朗 麥嘉怡 伍澤朗 曾昭妍 黃頌賢 謝 彤

(CPW Yr2) (CHIL Yr2) (HUMN Yr2) (MUSI Yr1) (CPW Yr2) (CHIL Yr2)


目錄 專題|本土・褪色 03 04 05-06 07-08 09-10 11-12

前言——獅子山下 時間線 尋回香港特色——香港本土文化的組成 港產片 Made in HK 非無「俚」頭文化 「殖」看香港路

社會版|吱格 13-14「 咩事,伱都係返出去先。」 西九故宮爭議看諮詢式政治 15-17 保育之下——消失中的我城

文藝版|格調

18-21 網絡小說的異軍突起——網絡寫手羊格

投稿

22-23 一步⋯⋯兩步⋯⋯三步⋯⋯ 24-25 謬城誌 26 相片投稿

攝影版|定格 27 光怪陸離 28 塗鴉

人物專訪 29-30 專訪周耀輝老師 ——回歸音樂的粤語歌曲

2


3 | 專題 | 本土・褪色


1950-1960年代 粵曲是當時的流行音樂,由粵劇所 衍生而出,主要人物包括有「粵曲 王子」之稱的鄭錦昌以及有「粵曲 王后」之稱的麗莎。

1970年代

廣東歌真正興起的時期是七十年 代,許冠傑是代表人物,他的廣東 歌不乏反映社會之作,在當時以英 語和國語歌為主流的香港樂壇上創 出一片新的潮流。令人耳熟能詳的 《半斤八兩》便是一大經典。

1980年代

1990年代 在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由「四大 天王」為主要歌手,即張學友、劉 德華、黎明、郭富城等人,他們的 不少音樂更參與了國際的音樂典 禮,奠定了廣東歌的重要地位。

2000年代 李克勤、陳奕迅、容祖兒等歌手是 早期的樂壇代表,這時候的廣東歌 仍是佔有一定地位的。直至近幾 年,雖然仍有不少新晉歌手和組合 相繼出現,但名氣、受歡迎程度和 影響力已大不如前,香港樂壇陷入 了低潮。

港產片

1970年代 邵氏兄弟為香港的粵語電影作出了 很大的貢獻,這是港產電影真正興 起的時期,《七十二家房客》便是 經典例子。 嘉禾電影公司的成立也是香港電影 崛起的原因之一,他們與李小龍簽 約,憑著功夫電影令知名度大大提 高,《唐山大兄》便是一例。

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

排版/黃碧鈺 文/謝彤

廣東歌在這個時期最為盛行,許多 經典歌手都是在這時候誕生的,直 至現在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他們的風格獨特,實力出眾,令粵 語歌的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 羅文、陳百強、張國榮、梅艷芳等 經典音樂人都是在這時候崛起的。

時 間 線

廣東歌

這段時期是港產片的巔峰期,新藝 城公司和德寶電影公司的成立更加 確立了香港電影的地位。當時,香 港的鄰近地區都是港產片的市場, 例如新加坡、台灣、泰國等地,都 喜愛香港電影。而這段時期經典的 電影有《阿飛正傳》、《胭脂扣》 等。

1990年代中後期-2000年代 由九十年代中後期起,港產片的素 質開始下降,以致受歡迎程度亦相 應減低,由盛轉衰。直至近年,香 港電影更是趨向商業化,未能令電 影工業起死回生,不復以往的風 光。

本土・褪色 | 專題 | 4


5 | 專題 | 本土・褪色


本土・褪色 | 專題 | 6


7 | 專題 | 本土・褪色


提起香港電影,無數明星和製作立馬浮現腦海。的確,縱然常被笑稱是「彈丸之 地」,但這偏處一隅的小城,出品好歹也曾風靡一時。 港產片輝煌的歷史,要由火紅年代說起。《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 江》,這些片子不僅讓李小龍闖出名堂,更是叫香港電影抬起頭來。穿著一襲黃 衣,無論是手裏揮舞的雙截棍,還是一劈一踢的硬功夫,莫不讓人印象深刻。可這 功夫片的熱潮隨著他的離去迅速被取替。另一邊廂,市民開始為自身權益走上街 頭,一齣齣市井電影道出他們的心聲:《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許氏兄 弟以嬉笑怒罵的形式描繪當時社會形勢:一句「我地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 做奴隸」就把工業興起下「打工一族」的無奈直擊市民心坎裏。替這個年代作結 的,是一九七九年「新浪潮」的崛起,不少新晉導演都擺脫電影業以往商業主導的 定位,拍起非商業電影。導演有更大自由度著墨我城百態,渲染都市色彩,在主流 氛圍中散發異香。 踏入八〇年,堪稱「現代三國」。一代影視巨頭邵氏退下火線,電影界由三大公司 稱霸:以小品、都市喜劇作賣點的新藝城;以成龍為頭牌,專攻功夫喜劇的嘉禾; 以詼諧逗趣的洪金寶領軍,掀武打靈幻片熱潮的德寶,電影業邁向盛世。同時 《省港旗兵》對中港兩地經濟、民生的發展程度的落差和對偷渡來港犯案的 「旗 兵」(暗指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的描述,均反映現實中《中英聯合聲明》喚起 市民對九七回歸的恐慌,港人身份問題受到重視。越戰過後的難民困擾、經濟穩定 下社會的「向錢看」,都在電影得到反映。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裏,周潤發 口叼一根煙,豪氣乾雲地講著信義,刻劃宛如金庸筆下為兄弟兩脇插刀,在所不惜 的江湖價值,可說是香港黑幫電影的黃金片子,讓港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迷惘跟難 受,在英雄人物身上找到慰藉,更是造就九十年代「古惑仔」忠義兩全的推崇。不 得不提香港政府在一九八八年引入電影三級制制度,對接下來的影視發展投下震撼 一彈。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是情色電影的黃金時期。許許多多說得出名字的影帝級男 明星都在此時參一腳,更別提那幾個撩撥萬千少男心波的性感女神。反正火辣辣的 香豔場景比比皆是,片子就留給大家自行回味吧。 「燒雞翼,我鍾意食。」儘管不愛吃燒雞翅膀,也不可能沒聽過他——周星馳的大 名。就在政局不穩,面臨政權移交之際,他的無厘頭文化紓緩了市民的焦慮。戲中 角色不文帶點誇張的表情動作,配合精闢的廣東話,無厘頭風格獨創先河,稱霸整 個九十年代。當中的對白成為不少香港人的口頭禪,如花和綺夢兩個角色更為人津 津樂道,讀者也對他的作品如數家珍嗎?當然,搞怪、風月片盛行同時,王家衛和 許鞍華,一個走不出過去,一個籲人活在當下的文藝風格也不能忽視。不論是旭仔 所說沒有腳的鳥,還是天水圍人的寫照,導演們都用鏡頭詮釋都市細膩情感,關注 本土議題。 二十一世紀的電影院逐漸充斥「大卡士」、大製作的合拍片,「港產片」的界線愈 來愈模糊。「很多人現在講香港電影是不是消失了。其實不是,是進入了裏面,變 成了內地電影的一部分。」杜琪峰這番言論雖然我情懷上很不能接受,但也明白這 是產業需要。幸好社會議題紛紜不斷之時,偶爾還會有激動人心的小品,吸引久不 進院的觀眾欣賞。

本土・褪色 | 專題 | 8


9 | 專題 | 本土・褪色


本土・褪色 | 專題 | 10


11 | 專題 | 本土・褪色


本土・褪色 | 專題 | 12


13 | 社會版 | 吱格


吱格 | 社會版 | 14


文/鄧子泓、黃靖茹 排版/黃碧鈺 這些年來,香港社會越趨關注政府如何運用或保護承載本土歷史文化的建築,從利東街的重建計 劃、皇后碼頭拆卸、到近期清拆衙前圍村,爭議和不滿此起彼落,批評政府及市建局的眼光狹隘, 無視建築背後的文化及歷史價值。這次,筆者希望從利東街重建項目、藍屋活化項目、甘棠第的復 修及活化、以及衙前圍村的清拆事件,回顧過去到現在政府的保育政策,並了解到底是哪一部份的 問題,令香港本土文化日漸褪色。 然而,何謂活化?何謂保育?筆者認為從1999 年完成修訂的《布拉憲章》(Burra Charter)入 手最合適不過。《布拉憲章》中第七條寫道「 一個地方應該有共容性之利用。」¹,第八條就 提到「維護要求保留對於地方文化重大意義有 所貢獻之一種適切的視覺場域與其他之關 係。對於場域或其他關係有不利影響之新建、 拆除、介入或其它之改變,並不適切」,而第 二十二條就提到「重建只有在一個地方經由破 壞或改變而致不完整,而且只有在有足夠的證 據去重製一個早期狀態時才適切。只有非常稀 少之案例,以重建作為一種維持地方文化重大 意義之利用或實務一部份時,可能會是適切 的」,至於第十五條則提到「拆除一個地方具 有重大意義組構物基本上是不能接受的。然而 某些可能作為維護的一部份的小規模拆除是適 切的。被移除的具有重大意義之組構物在情況 允許時,應該被重新回置。」²。

由條文內容可見,所謂「活化」及「保育」, 是對建築或整個地區,外貌上以及文化歷史價 值上的保存,指一切保護歷史建築使其文化意 義得以保存的措施,包括修復、翻新、改建及 活化再利用。³本文將圍繞此定義,去審視香港 的保育政策。 不如按時間順序討論,先看看政府在保育甘棠 第上的處理手法。甘棠第由1914至1959年作為 何甘棠一家的居所,以及1960至2003年間用作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教堂,其中西合壁的 建築特點,以及見證殖民時代華人精英社會的 歷史背景,使其有莫大的文化價值。在2002年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曾打算拆卸甘棠第,興 建一所宗教暨教育中心。當時社會強烈反對這 個計劃,最終政府於2003年與教會達成協議, 以5300萬元購入大宅,並斥資9000多萬元修葺 甘棠第,將大宅活化為孫中山紀念館。修葺工 程以將大宅復修至教會佔用以前、加入防火設 備和無障礙通道的同時不破壞建築原有結構為 目標,務求「原汁原味」重現甘棠第昔日面 貌。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亦能夠好好保存下 去,讓市民能夠了解殖民時期的階級觀念和華 人精英的特殊地位。

《布拉憲章》1999 (Burra Charter) ¹此條文以下另有一註,大家須留意:「註:政策底該表明 一種利用或多種利用之組合或利用之限制,以保留地方之 文化重大意義。一個地方之新利用應該牽涉到最少之改 變,對重大意義組構物及利用,應該尊重關聯性與意義, 並且在適切時,應該提供對於有助益地方重大意義之持續 執業。」 ²以上三條條文引自台灣文化資產局中,傅朝卿所翻譯的 《布拉憲章》,詳見台灣文化資產局網站: https://goo.gl/QTMIyJ ³引自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解釋,詳見: https://goo.gl/cNsE3M

15 | 社會版 | 吱格

孫中山紀念館館址 「甘棠第」


不過數年以後的利東街重建項目,即H15項 目,就與甘棠第一事的手法截然不同。上世紀 七十年代以前灣仔一直是香港的一個重要印刷 中心,而利東街正是「核心中的核心」,並如 大家所熟悉,是香港唯一一條「囍帖街」,有 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既是見證香港印刷業 的光輝,亦在傳統婚嫁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如此一條重要的街道卻於2004年被納入市 區重建藍圖中,市區重建局並於2006年提出將 利東街重建為一條一百米長的步行街,街道中 央建四層高的商場,街道兩端則各有兩幢二十 至四十層高的住宅。至2013年,與市建局合作 發展利東街的信和置業及合和置業提出發展計 劃,提出以中西合璧、新舊交融為發展方向, 但所謂的保育,不過是在建築中用上灣仔特色 窗花(請讀者們不要感到疑惑,筆者也只是直 引發展商的說法,「灣仔特色」恐怕是一個不 解難題),以及戰前的香港階磚。重建工程完 成以後,筆者到訪利東街不下五次,發展商所 說的階磚和窗花無影無蹤,而且全街都是不同 知名品牌的旗艦店,或不少主攻中高檔市場的 商舖,不見一家印刷店,充其量就只有一間 賣「利是封」和各種不同賀卡的商店,在商場 地庫。街道兩旁走歐陸風格,不論是建築物外 貌、街燈、路旁的坐椅和擺設,或是街道的主 色調,都不見中式特色,更沒有昔日囍帖街的 痕跡。灣仔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及以往社區的 人際網絡,人情味,就這樣被推土機和吊臂清 得一乾二淨,而利東街至此,一街道名和一高 檔次步行街罷了。

利東街(重建前)

利東街(重建後) 相片來源:維基百科用戶-Wpcpey 事實上,這一種「發展就是硬道理」的保育方 法不單反映在利東街一事上,諸如舊灣仔街市 的活化改建,以所謂「主體保育」的概念,僅 保留建築物的外殼(而事實上舊灣仔街市的通 風設計是其中一個重要建築特點,但發展商卻 一律以落地玻璃封起大門的通風設計),然後 拆卸街市後半部份興建46層住宅,前半部則為 中高檔次商場,原有建築特色和功能通通失 去;中環皇后碼頭就因基建和興建商業大廈而 被清拆;尖沙咀前水警總區總部就有如被私有 化的古蹟,原貌雖得保存,但大部份設施都屬 酒店範圍不能進入,市民只有於指定時間參加 導賞團方可一睹內部建築,古蹟淪為另一個高 級商場……從這些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政府無意 保留本地的歷史文化特色,任由這些特色被發 展的步伐踏至褪色,甚至消亡。很多所謂的活 化計劃最後的結果都是古蹟被私有化,前大澳 警署、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摩星嶺白屋(殖民 地時期政治部的扣押中心),及灣仔莊士敦道 的和昌大押,都有這樣的情況。市民或難以進 入建築之中了解背後的歷史文化,或是只能眼 睜睜看着發展商任意改建,甚至拆毀古蹟再發 展,令古蹟所代表及保存的香港特色從我們眼 前溜進時間的洪流,一去不復返,與《布拉憲 章》的精神可謂大相逕庭。

吱格 | 社會版 | 16


17 | 社會版 | 吱格


格調 | 文藝版 | 18


19 | 文藝版 | 格調


格調 | 文藝版 | 20


後記 其實這次訪問的準備過程比較倉卒,所以在此要先感謝羊格毫不猶豫地 答應了我們的訪問,在訪問過程中亦主動地和第一次見面的記者說笑,令訪問充 滿輕鬆的氣氛,且不厭其煩地回答記者的問題及追問,萬分感激! 香港的網絡小說由不被看好,被視為文學異端,到今天變得受年青人歡 迎,甚至能在實體書市場上佔一席位,羊格等一眾網絡寫手在其中的努力是不可 忽視的。羊格在訪問中多次謙稱自己只是寫手而非作家,也說出書並非一件偉大 的事,但對網絡小說的發展而言,他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教畜》、《我去左 幫個學生妹上門補習》,以至最近的《我夠膽講,無嘢痴線得過要去追個文青女 仔》都在網上引起迴響。值得注意的是,他寫的故事大多是從社會話題和日常生 活中取材,而一些較著名的網絡作家也會以愛情小說為主打,但不少評論認為愈 來愈多人寫網絡小說令小說質量變得參差,仿佛誰也可以當作者,一些作家的文 章其實文筆和字句都不達作家水平,但卻有一定的讀者群甚至粉絲,令人不解。 羊格就認為其實「百貨應百客」,有人支持這樣的作品,也沒有辦法,筆者也只 能希望一直被詬病的香港讀者水平,有一天能提高至令作者水平也隨之提高,不 只以取悅讀者為目標,不只以每年出書數多為勝利。 羊格在訪問中也提及網絡小說轉為實體書時的一些情況,如網絡小說出 版成實體書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要刪減內容:減「甜」、減拖戲內容等;又講到網 絡作家的辛酸,每天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找時間寫小說,以兌現和讀者的承諾, 因為不是每個網絡作家都是全職寫手。這些有趣和不為人知的事,都令我們更能 了解香港的網絡小說界。老實說,對比大陸和台灣,香港的網絡小說發展實是過 為緩慢:網絡平台、作家質素、文章類型、讀者數目,都無一能相比。那麼,香 港網絡小說的出路,也相信只能靠這一班為興趣,享受寫作的人,繼續「愚蠢 地」做著這不能賺錢,卻又意義不凡的事了,使香港的網絡小說在二百年後能名 正言順地成為文學界一員。

21 | 文藝版 | 格調


投稿 | 22


23 | 投稿


投稿 | 24


25 | 投稿


投稿 | 26


27 | 攝影版 | 定格


定格 | 攝影版 | 28


專訪周耀輝老師 ——

回歸音樂的粵語歌曲 文/鄧烷娜、麥嘉怡、黃碧鈺 排版/黃碧鈺 周耀輝是香港著名的填詞人以及我校文學院人文及創作系的助 理教授。他雖然不是研究粵語流行曲歌詞的專家,卻以參與者 的身份將香港流行曲的發展娓娓道來。 訪問終於完成了,從搜資料到發邀請 函,到完成訪問,已輾轉過了兩星期。 當我整理著手上的訪問資料時,我卻是 想起了那天。 那天,歌聲乘著維多利亞港的海風迴旋 在中環碼頭,我踏著斷斷續續的旋律而 走,終於停駐在演唱的樂隊前,簇擁在 聽歌的人群中。那是一首陌生的粵語歌 曲,我說不出歌名,卻覺得很動聽⋯⋯ 我想耀輝是對的,他說:「現在從事音 樂創作的門檻較以往低。我們容易在網 絡上找到同好,三五成群地創作音樂, 透過網上平台和細小的音樂場地發表自 己的作品。」穿過街頭與隧道,或許你 與我一樣,都曾停下腳步去欣賞那一場 偶爾的音樂表演。既然音樂創作不乏發 表的渠道,理應香港的音樂事業會蓬勃 發展,但為什麼近年香港樂壇卻是輝煌 不在,而粵語歌曲看起來更是奄奄一 息? 耀輝解釋說:「在殖民政府時期,香港 流行曲從國外吸收了許多不同的元素。

29 | 人物專訪

在全球華人心中,香港流行曲前衛而時 尚,也是唯一能流傳的華語歌曲。然而 ,台灣開放以後很快便取代了香港成為 全球華人主要的音樂來源,而近年內地 的音樂市場亦發展得很快。」歷史的特 定處境成就了香港樂壇的黃金時期,那 麼時代的改變是否意味香港樂壇難以逃 過步入式微的厄運? 耀輝不否認從商業的角度而言,香港的 音樂市場的確衰退了。然而,放下了文 化工業的思維,重回音樂創作的角度而 言,卻是一番新景象:「現在有不少獨 立的音樂單位出現,他們比較自主地發 表一些他們關心的題材,這些題材大多 與城市生活有關係。」原來香港流行音 樂的題材正邁向多元,改變了過往以情 愛為主的創作方向。耀輝又補充:「由 於香港流行音樂已經不可以成為全球音 樂的主流,我們無謂以成為大明星或擁 有龐大的歌唱事業為目標。在這樣的氛 圍下,大家放棄了商業和名利的野心, 更踏實地創作音樂,回歸音樂。」


至於談及粵語歌曲時,耀輝仍然抱著樂 觀的態度:「在語言政治下,粵語變成 次等的文化創作。然而,粵語歌曲在過 往所經營的形象卻遺留下來,不致被淘 汰。現在雖然沒有龐大的偶像主導市 場,但粵語歌曲仍零碎地被聆聽。我無 法評論這是好是壞,我認為只是聽歌方 式不同。因為喜歡音樂的人繼續創作發 表音樂,粵語音樂仍然活潑生存。」雖 然你與我聽的那一首粵語歌曲不一定相 同,但在大家的播放清單裏卻必然有粵 語流行音樂的位置。 我想,香港樂壇曾經如此輝煌,現在又 如此的生機勃勃,必定會存在著一首能 代表香港的歌曲,又或者我們應該創作 更多富香港特色的歌曲。

此時,耀輝卻說:「我們不需要標榜香 港特色。它不能被片言隻語去概括,它 多元而混雜。只有我們不為『香港』下 定義,它才能繼續生長和包容。對於我 來說,這才是『香港』。所以,我們只 要能誠實面對此時此刻的生活去創作歌 曲。這已是最好的回應。」 創作音樂的人放下了偶像的枷鎖,放下 商業的考慮,是捨棄了名利的束縛。這 使音樂創作的動機變得簡單而純粹,音 樂創作追源溯流地回歸音樂的本身,一 切的創作只因熱愛音樂而生。於是,我 終於放下手上的墨水筆,打開網頁,嘗 試尋回那天那首動聽的歌……

人物專訪 | 30


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 文学院学生会編輯部 联絡我们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quare.FAS Email square.fas@gmail.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