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 Vol.
試刊號
發刊辭
文化實驗,一種文化翻轉、創意撞 擊的青年不服從態度,將自此展開。 1980 年代起,陳奇祿提倡的民間傳 統工藝,造成民藝的翻轉復興;陳其南 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撞擊了社區的文 化創意。 在1990 的「天 然 雲 端」世 代 已 成 長 至二十八歲的今天,文化實驗場要展現 的是當代青年的創造者文化、分享者文 化、參與者文化,希望藉此締造從雲端 分享平台、創新社會媒體、人文數位技 術、當代藝術之眼到城市循環經濟的文 化創作生態系。 《CLABO 實驗波》,文化創造者的群 像匯流之處,文化實驗計畫的夥伴平台 群聚之所,藉著文化實驗的嶄新故事, 2018,我們於此共同朝向未來!
2 - 3
文化雲 實驗端 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 九個提問
從過去的「空總」,到現在的「文化實驗 場」,您心中是不是也有很多疑問? 我們匯整了過去這幾個月以來,由鄰近 居民、藝術創作者、文化工作者、媒體 人,以及關心這項計畫、這個場域的人 們所提出過,頻率最高的九個問題,由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副 執行長龔卓軍,為大家一一解答!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實驗場Q&A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於今年啟動六年建構工程計畫。
Q1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是要實驗什麼?
願意參與、願意問問題、願意找出問題的態度。
與一般的科學實驗室有何差別?
這種態度和一般科學實驗室是有一些差別的, 科學實驗室有目的性,是理性思維的,它必須
賴香伶(以下簡稱「賴」) —我們每天生活所累積
很精密、可以測量,能夠被檢驗;但是文化實
出來的就是文化。而文化實驗本身是一種「體
驗需要更多創新的嘗試,只要經長時間的浸潤
會」,一種「再認識」,是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
與推動,就會有百花齊放的可能。
認識,再擴大到對外在環境,以及對社會關係 的認識。
龔卓軍(以下簡稱「龔」)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即在提供一個空間、
不像過去的科學實驗室,實驗場提供的是一個
一個場域,或者提供一些資源,讓來的人能一
場域或生態系,去孵化各式各樣創新的想像與
起實驗、一起探索,同時也讓大家嘗試怎麼樣
行動。
將文化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它可以是什麼樣的
比 較 接 近「文 化 實 驗 場」的 概 念 其 實 是
形式?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在這裡,文
1980 年代逐漸出現的,最早是麻省理工學院建
化不應該是一個抽象的東西,而是可以感受、
築 與 設 計 學 院 的MIT 媒 體 實 驗 室(MIT Media
體 驗 的。 在 這 個 場 域 中,「共 感」、「協 作」、
Lab),既然是由建築學院建立的,它就不可能
「共創」、「感同身受」是很重要的,希望能引
是一個純科學實驗室,而是從純粹科學的場域
發大家的主動關注與參與。
轉換到大眾生活的場域,不僅思考不同媒介在
實驗場不一定要實驗什麼,我覺得實驗就
當代可能的發展,還有這些研發中的新技術該
是一種態度,一種原初的態度,就是願意好奇、
如何在文化生活裡被運用,例如它研發了網路
4 - 5
負育群帶聚落的實驗建築講座(上);共學平台草苞實驗室的系列工作坊(左、右)。
瀏覽器、無線網路等新技術於商業、市場、社
的各種問題。而這個開放性也支持各種創新的
會溝通等場域中被運用的可能性。
計畫進來,透過計畫進駐的方式讓實驗場這個
另 一 個「文 化 實 驗 場」的 趨 勢 是 城 市 實 驗 室,這種類型的實驗室則關注社會場域、空間 場域與生活場域在當代如何被重新構造,例如 荷蘭在想像五十年以後的城市規畫,面對氣候 暖化、水資源的缺乏和海洋線的上漲,該與海
生態系能夠提供各種跨域的資源媒合,以及軟 硬體的支援。
Q2
為什麼要在臺北市中心的精華地帶做 文化實驗場?
爭地填更多的海?還是該還地於海,重新改造 與海共構的房屋道路交通系統?於是發動全國
賴 — 在臺北市中心做文化實驗場有幾個不同
不同階層與專業的人,公開辯論了九千小時以
層面的意義。首先第一個層面,在這裡建立一
上,再慢慢組成委員會來決定最終政策方向,
個以文化實驗為基礎,而不是以經濟產值為思
決定未來五十年的國土規畫原則。
考的場域,有其宣示性與指標性的意義。它代
所以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作為提供文化創 新的生態系,雖然強調運用科技,強調社會性,
表政府以文化作為推進器的決心,高舉文化對 未來社會的創新及文化力發展的影響力。
但裡面一定有藝術的角色,因為當代藝術可以
第二個層面,這塊場域除了文化實驗外,
發揮高度想像力,而且有移動於不同介面的彈
也將提供民眾文化體驗與實驗的機會,尤其是
性,不是像過去國家使用一個封閉系統、從法
能夠讓人們參與文化生產前端的實作與發展,
規面去解決城市問題,而是保持一種開放性跟
藉此,讓這裡成為親近大眾日常生活,大家都
參與性為前提,來討論與面對未來社會、城市
能共同參與的地方。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實驗場Q&A ]
第 三 個 層 面, 從 地 理 景 觀 和 城 市 紋 理 來 看,文化實驗場周邊是臺北市高度商業發展的
Q3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會做什麼用途? 發生什麼事?
區域,並且鄰近住宅區,在這裡如果有這樣一 個公共空間與文化實驗的平台,將能改變臺北
賴 — 臺 灣 當 代 文 化 實 驗 場(C-LAB)成 立 於
城市發展的地貌。
2018 年,是由文化部所屬之「臺灣生活美學基 金會」負責規畫執行,目標是推動文化實驗和社
龔 — 我 們 可 以 用 法 國 龐 畢 度 中 心(Centre
會創新,並提供公眾文化體驗,探索文化未來
Pompidou)做一個參照點,它除了有一個美術
性。今年開始啟動的是一個六年的建構工程計
館,還有公共媒體圖書館,另外有一個音樂與聲
畫,並非馬上開放這個園區,而是由此基金會
學研究中心(IRCAM),作為實驗新型態藝術的
作為中介組織,再透過這個組織接手來啟動六
實驗中心。龐畢度中心成立於1977 年,IRCAM
年建構計畫。目前屬於六年計畫的第一階段,
也成立於同一年,距離現在的2018 年,已經有
從2018 年 至2019 底, 主 要 在 於 推 動 文 化 創 新
四十年以上的歷史。臺灣過去的國家級藝術文
生態系的經營,目標是活用現有的空間,積極
化中心,比較強調展演等整合功能,或者是有
發展各項實驗計畫和活動,同時提出下一階段
一些藝術補助與仲介的機構,但不太強調文化
的發展策略和整體規畫。第二階段是從2020 年
的實驗性,所以進入2018 年我們重新思考當前
至2023 年,將針對前一階段的規畫,逐步落實
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新型文化園區。這個園區應
共創工作空間、藝文場館、排練室、教育基地、
該要能處理創作生態從上游到下游之間的關聯
國際進駐場域、民眾參與區域和相關附屬設施
性,必須是一個實驗性很強的場域,不能是一
的設置整建。今年重要的活動就包括展覽、藝
個封閉的機構,必須要開放,才能產生連結,不
術節、電影放映、國際論壇、工作坊和講座,
僅是創作從上游到下游產生連結,在實驗性很
歡迎大家參考電子報中2018 年重要活動列表。
強的實驗室之外能夠與社會產生連結,另外在 不同領域、國際機構之間同樣要產生連結。從 這個想法來看,如果不在臺北市中心來做這件
Q4
裡面的建築是古蹟嗎?這裡的館舍會 對大眾開放嗎?圍牆會拆掉嗎?
事,大概很難產生連結的群聚生態擴散效應。 從目前規畫執行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基
龔 — 園區內的舊辦公大樓,也就是日治時期
金會的角度來思考,我覺得當代文化實驗場算
的 總 督 府 工 業 研 究 所, 已 全 棟 於2015 年 由 臺
是一個很大膽的嘗試,以臺北市中心的一個地
北市公告為市定古蹟。此外,極富冷戰歷史價
理位置,面向未來的文化與藝術生態,除了過
值的原空總戰情大樓、碉堡及防空洞等建物,
去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文化中心,我們能
亦於同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物,相關的建物調查
夠有什麼新的想像、新的概念與規畫?基金會
及保存也正依循標準的文資程序,開始進行長
如何能夠超越既有的組織,提出一種符合未來
期研究和修復工作。走一趟臺灣當代文化實驗
具有挑戰的文化園區?而提出新的概念與新的
場,即可感受臺灣從早期產業發展一直到冷戰
可能性的同時,本來就需要很多對話,很可能
時期的特殊氛圍,在此階段,園區內將進行不
遭受批評。如同龐畢度中心在法國自1964 年到
同程度的工程及實驗計畫,但我們十分歡迎民
1977 年從提出構想到建造完成,也產生很多對
眾充分地使用臺北市中心這個罕見的廣闊開放
話與批評,但從當代來看,當初龐畢度中心的
空間。而不同類型的活動及計畫,也將會陸續
想像其實是很具未來性的。
舉辦,屆時民眾將有機會走進不同的館舍及場
6 - 7
域,共同參與文化實驗的建構過程。對於圍牆
業工作者,我們有一系列完整的專案計畫進行
拆除與否,我們有進行過許多討論,目前仍需
實驗性的發展,同時亦透過「Creators」徵件計
同時傾聽周邊社區的寶貴意見,並同時參照未
畫邀集各類實驗創新者開始進駐文化實驗場。
來整體計畫(master plan)的規畫方向,進行
除此之外,我們也開始積極研擬相關的管理方
最終的定奪。也因此,在該過渡階段,我們也
法,預計將在近期公告大眾使用及借用場地的
將善用圍牆自身的特質,開始陸續邀請國內外
辦法。除了一般性的場地租借之外,我們也在
藝術家來針對圍牆空間進行再造和設計,藉此
思考是否可能透過諸如都市農場、建築實驗等
創造出友善實驗及創新的場域氛圍。
方式,來創造民眾可長期、深度共同參與的可
Q5
能性。 這塊場域曾經有豐富的歷史記憶,未 來這裡舉辦的活動是否會和這裡的歷 史背景相關?
Q7
文化實驗場和之前的空總創新基地有 什麼不一樣?
賴 — 未來這裡的活動不一定要與歷史與地理
龔 — 原空軍總司令部遷出現址後,這個基地
背景相關,但剛好今年接下來的兩檔展覽會從
在2015 年改由經濟部接管,轉型成為「空總創
這 裡 的 場 所 脈 絡 出 發。 首 先 是9 月1 日 登 場 的
新基地」。2017 年這裡成立了「空總文化實驗室
「時 間 另 類 指 南」, 將 從 物 件 史、 口 述 史、 影
籌備小組」,並在今年1 月起,改轉由文化部規
像、製圖、文字與聲音現場等不同模式,對於
畫營運,正式定名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場所脈絡進行考察與再
過去經濟部較著重在這塊基地扶植新創產業,
想像。此展覽將疊合不同時空的歷史星叢,橫
建立技術與新創產業結合的平台。現在文化部
跨現實與虛構,以跨領域的文化生產,帶領觀
則以打造文化創新生態系為目標,推動文化實
者重訪這塊場域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工業研究
驗和社會創新,並提供公眾文化體驗,探索文
所,到戰後的空軍總司令部的脈絡。11 月10 日
化生活的未來性。也因此,相對於「空總創新基
啟動的「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則委託藝術
地」,「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重視的將不是傳
家從實驗場的場所出發,創作和這塊場域呼應
統概念下的經濟產值,而是如何透過建構具有
的藝術作品,讓大眾來參觀時不僅能欣賞展覽
國際性與市民參與性的實驗基地,來鼓勵和照
裡呈現的內容,也能對這塊場域豐富的歷史脈
料具備實驗性的文化計畫,並思考如何於其中
絡有更多的了解。
有效地聯結不同領域的可能性,藉此建構出一 個更加多元、更追求獨立性、更強調實驗價值
Q6
裡面的空間這麼多,大眾可以申請使
的文化場域。我們希望文化實驗場不僅是務實
用或進駐嗎?
地面對臺灣文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同時更已準 備好要為臺灣的社會提出關於未來想像的論述。
龔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雖然占地廣大,但 許多建物也正在開始陸續進行各類修復、修繕 及翻新等工程。因此在未來的不同階段中,將
Q8
文化實驗和現在所謂的「搞文創」有什 麼差別?
會有不同的公共空間陸續進行開放。針對臺灣 的文化實驗,我們規畫了從專業者、青年創新
賴 — 文化實驗也來自一種文化創意,現在所
者到社區大眾等不同層級的參與方式,針對專
謂的搞文創聚焦在產業面比較多,相較於產業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實驗場Q&A ]
「星光電影院」露天播放楊德昌導演的《一一》(左)、Creators 計畫徵選進駐團隊見面會(右上)、法國Yes We Camp 團隊的工作坊(右下)。
面,文化實驗比較重視創造想法的提出,以及
的, 但 實 驗 場 更 重 視 透 過 創 新 的 實 驗 計 畫 進
創造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測試、修正與討論,
駐、工作坊、會議等方式來呈現創造的過程。
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從0 到1」的過程。 龔 — 文化實驗場和華山、松菸都是一個文化 龔 — 文化實驗場強調的「從0 到1」,就是從
的聚落或園區,華山和松菸裡面有展覽、演出、
什麼東西都沒有開始,但是有某些藝術家或是
電影院,也有商店,它們著重在文化從生產到
文化創作者,他們也許很想要創作某些東西,
消費端不同的表現形式。而文化實驗場則是著
但是可能沒有條件接觸到一些尖端的技術或條
重於知識生產與藝術生產的生產端,這個生產
件,所以文化實驗場就是提供一個開放系統的
端 可 以 有 什 麼 樣 的 表 現 和 組 織 形 式, 在 這 個
文化生態體系,讓創作者在創意生成過程中,
創造過程裡需要什麼樣的支持、需要什麼樣的
能從不同的實驗概念與創新技術中得到支持,
補助,還有需要什麼橋樑、支援與陪伴,這是
然後能進行創意的發想與共創。
實驗場探索的任務。松菸當然也有實驗室,也
Q9
有一小部分在處理藝術創作端發想的過程,但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和華山、松菸等
目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在文化部的協助規畫
文創園區有何不同?
中,將是用所謂的「全比例」,即以整個園區來 支援文化創作端的生成過程。
賴 —實驗場和華山與松菸同樣作為一個園 區,強調一種公共性,鼓勵大家來參與的性質, 以及希望跨領域的人來協作共創,這些是相同
8 - 9
實驗場 進行式
從2017 年起,籌備中的臺灣當代文化實 驗場已有三項實驗計畫率先登場,主題 包括科技藝術、實驗建築與數位人文。 這三個前導計畫,在過去幾個月來推出 了一系列講座、論壇、工作坊,群眾參與 及協作討論正在實驗場內逐漸發酵。今 年夏天的「Creators」年度徵件結果剛出 爐,入選的十三項實驗計畫團隊也將跟 隨腳步,在文化實驗場進行三至六個月 的 進 駐。《CLABO 實 驗 波》試 刊 號 將 先 介紹三項前導實驗計畫,未來我們也會 持續追蹤各項計畫開展出的大小活動。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實驗場進行式 ]
超維度互動
科技藝術實驗創新輔導推動計畫 由 超 維 度 互 動(Dimension Plus)團 隊 執
畫負責人蔡宏賢強調,科技不僅僅是單純
行的「科技藝術實驗創新輔導推動計畫」,
地投射未來,「我們看新科技,其實是如
自2017 年11 月起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
照後鏡般往後看。」就像摺紙,同時是一
場。這個計畫以推動科技與藝術的橋接為
種古老的技術,又與太空科技中的太陽能
目標,提供科藝創作者專業諮詢與輔導。
板設計彼此相通,「所以它是最古老的,
去年10 月率先登場的開幕活動「科技藝術
又是最前沿的。我們的角色處在這中間,
媒合展會」集合了穿戴式媒體、生物媒體
來來回回地游走觀看」。
藝術與數位即興塗鴉等工作者進行分享。 今年則分別邀請日本當代燈光設計家藤本 隆行、「Rhizomatiks Research」總監真鍋 大度與石橋素等,談論當代科技藝術的前 臺幕後,此外還有聚焦數位藝術加密貨幣 開拓應用的工作坊。10 月中的重頭戲是為 期五天的「後科幻:跨域共創工作營」,七 組講師將帶領上百位學員共同創作。該計
10 - 11
負育群帶聚落
實驗建築計畫 由建築師陳宣誠主持所組成的「負育群帶
作嗎?」兩場提案工作坊。不只是知識生
聚落」團隊,自去年起進駐臺灣當代文化
產與交流,計畫團隊同時間也以A 棟宿舍
實驗場。其實驗建築計畫,並不把建築視
為起點展開實體構築行動,並逐步向外擴
為 靜 態 的 表 現 物, 而 是 一 個 可 以 隨 時 更
張。他們充滿想像力的建築,正在改變舊
動、寫入、拆解、組裝的連結與關係,一
空總的環境,也回應了陳宣誠的想法——
個如海洋般活生生的生態系。這個跨出傳
當代文化是一個「如何參與?」的問題。
統建築疆界的計畫,整合了「跨領域採集
他進一步提到,「我們應該要創造出一種
研 究」、「提 案 式 工 作 坊」與「實 驗 建 築
工作狀態,讓每一個人從關心生活周遭開
團隊」,一方面透過和不同領域工作者進
始,產生一種學習能力與技術去認識環境
行檔案研究與知識生產,另一方面發展相
有什麼新可能。」
關 技 術, 不 聚 焦 在 單 一 建 築 體 上, 而 是 形成一個關係性的生產聚落。從今年4 月 起陸續舉辦三場國際論壇,包括「建築之 外」、「環 境 生 態」與「文 化 數 據」; 以 及「未 來 社 會 事 務 所」與「好 生 態, 不 合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實驗場進行式 ]
星輿
數位人文與網路平台架構規劃執行 由黃孫權主持、星輿公司(Xtrea.io)執行
戰 略、 以 鏈 結 開 放 資 料 串 聯 的 開 放 檔 案
的 實 驗 室 計 畫「數 位 人 文 與 網 路 平 台 架
網 絡 與 多 線 敘 事 等, 來 突 破 獨 角 獸 壟 斷
構 規 劃 執 行」, 試 圖 給 數 位 人 文(digital
的 平 台 社 會。 最 後, 以 網 絡 實 現「共 造」
humanities)這個學科領域一個更寬廣的
(commoning),連結空間的生產與網際
定義,超越傳統思維中僅僅視它為一種人
網絡的生產。11 月即將登場的大型國際論
文 學 的 數 位 應 用, 在 更 基 礎 的 層 次 上 倡
壇,將以智慧都市網絡(intelligent urban
議:數位人文需要新的發問方式,新的網
fabric)為主題,作為推動智慧城市的認識
絡社會研究取向是為了能夠讓後人類學習
論與方法,從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生產以
新生命-社會的生活。因此,這個計畫關
及公眾參與的潛力,來檢視都市數位縉紳
心 數 位 技 術 的 人 文 化 與 社 會 駭 進(social
化所導致的區域差異與分配不公。
hacking)其 四 個 核 心 工 作 方 向, 包 括 批 判數位化、全球網絡研究、實驗即創新、 網路社會,於使用數位技術的同時進行文 化 研 究 批 評, 並 思 考 臺 灣 在 全 球 與 網 絡 堆 棧(planetary stack)中 的 位 置 與 文 化
12 - 13
文化 實驗者 群像
早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之前, 這塊島嶼上早已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文化 實驗。從野地錄音、實境遊戲、即興聲 響、有機建築、樂齡劇場、昆蟲採集到 部落藝術再生,這些不規則的文化進行 式,溢出了我們對於文化生產的刻板想 像。它們穿梭在現實與想像,遊蕩於都 會與荒地,在最虛構的時刻接著地氣, 在 自 我 觀 照 同 時 角 色 扮 演。《CLABO 實 驗波》試刊號推出的「文化實驗者群像」 系列,以人物影像誌的方式,收集這些 文化工作者持續進行中的冒險。他們的 實踐與視野,根植於這塊島嶼的生活經 驗,並慢慢定義著一種朝向近未來的文 化實驗。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 文化實驗者群像 ]
部落裡的神話與夢
拉黑子.達立夫 「我們阿美族有一個習慣,只要是明
現今,拉黑子持續帶領部落族人參與
天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前一晚的夢會先暗
藝術創作,希望能在勞動的過程中讓族人
示你。就像我每一次到海邊之前,只要有
了解自身的母體文化,並嘗試將自身的母
做好夢,都會幸運地撿到很好的物件。」
語及傳統文化透過個人經驗轉譯為當代藝
見面當天,拉黑子擺設了一桌花蓮海邊的
術語彙。這些橫跨各種不同體系的文化交
海 味 盛 情 款 待。 他 說, 他 昨 晚 做 了 個 好
會如同一個多元融合的實驗,在現今多元
夢,對於我們的來訪感到很期待。
的文化、傳統記憶與當代社會之間流動。
拉黑子收集撿拾了海邊的漂流木、廢 棄鋼鐵與海廢漁線,並結合部落文化與傳 統儀式的脈絡來創作,藉此探討人與環境 之間的共生關係。這種殘破的美學與他的 成長背景有關,身為阿美族的他歷經種族 隔閡極深的年代,年輕時隻身前往臺北, 隱藏身分才得以順利在設計公司上班,並 自學了設計與中文。
14 - 15
(文、攝影/陳沛妤)
聆聽寂靜的野地聲景錄音師
范欽慧 1997 年, 范 欽 慧 在 教 育 廣 播 電 臺 製
導覽、聲音採集等活動,帶領都市居民重
作並主持《自然筆記》節目,一路下來已
新認識自然聲響。經協會這幾年的奔走,
經超過二十年。幾年前,她受到美國自然
2018 年終於在林務局支持下,將翠峰湖步
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ampton)
道定為臺灣第一條認證的「寂靜山徑」。
的啟發,書寫了《搶救寂靜》一書,並號
被問到我們為何要聆聽大自然的聲
召志願者傳遞一顆「寂靜許願石」,喚起
音?范欽慧給出了她的定義:「為了重新
我們對於自然聲景的重視。
發現自己,重新發現自己跟這塊土地的連
范欽慧的聲景探索之路一開始從自 然保育意識出發,逐漸朝向聆聽文化的建 構。如何在臺灣吵雜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環 境中思考寂靜?多層次的聲音聆聽美學跟 文 化 究 竟 如 何 激 盪? 她 在2015 年 發 起 成 立「台灣聲景協會」,利用聲音線索建構 人與土地之間的生活記憶,期許作為鏈結 文化與聲景的平台,透過舉辦講座、聆聽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結。」 (文/高森信男.攝影/王世邦)
[ 文化實驗者群像 ]
學院外的追蟲人
鳥正 一位博學的昆蟲學家不見得知道如何
鳥正已和多位日本昆蟲學家合作,甚
正確地採集到昆蟲,也因此,「昆蟲採集
至已完成吉丁蟲新品種命名的任務。他驚
家」便扮演起特殊的角色,來輔佐昆蟲學
訝於臺灣人對自身昆蟲資源認識的不足,
的研究。昆蟲採集家會因為昆蟲的類目而
不停地用時間和精力投入這門靜謐的事
區分不同的專業,有人專注於蝴蝶、有人
業。他說:「我現在的工作,是為了百年
熟悉糞金龜,而鳥正則專精於臺灣的吉丁
後的研究者」。
蟲,嘗試補足臺灣生物多樣性的拼圖。吉 丁蟲種類複雜繁多,且多數喜好居住於樹 冠層,鳥正甚至常常必須靠「直覺」,用 蟲網在樹叢間捕捉吉丁蟲。 作 為 一 位 專 業 的「追 蟲 人」, 只 能 憑 藉自由業的方式支撐經濟來源,因為天氣 瞬間的變化,以及採集者間口耳相傳的訊 息,都可能讓隨時待命的鳥正以最快速度 前往臺灣的某個角落進行採集任務。
16 - 17
(文/高森信男.攝影/林亮宇)
遊戲裡的臺灣歷史幻境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是一群熱愛遊戲
念,邀請讀者、玩家闖入城市空間,讓遊
和奇幻文學,但更關注臺北歷史的工作者
戲過程轉化為交換歷史的經驗、奇幻小說
所組成的同好團體,由臺大、政大奇幻社
成為記憶文化之文脈。透過如小說《臺北
的社員於2015 年創立。
城裡妖魔跋扈》、實境遊戲「金魅殺人魔
當想像力翱翔於奇幻世界的宇宙之
術」,以及桌遊「說妖」,臺北地方異聞工
中時,成員們難免會覺得和臺灣自身的經
作室串聯起臺灣的妖怪文化、日治時期的
驗和文化有所隔閡,於是決定結合過去接
歷史與當代城市經驗,這些作品讓參與者
觸社群營造的經驗,透過奇幻故事與實境
對城市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也為臺北城
角 色 扮 演 遊 戲(Live Action Role-Playing,
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及向度。
LARP), 來 重 新 觀 看、 體 驗 及 想 像 臺 灣 史,並思考族群融合的問題,藉此創造出 得以和當代觀眾溝通的平台。 工 作 室 重 視 古 蹟 價 值, 但 同 時 也 體 認到古蹟雖見證了歷史,對居民而言仍存 在距離感,因此以「城市還魂」為核心概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文/高森信男.攝影/王世邦)
[ 文化實驗者群像 ]
用劇場探索樂齡的人類學家
陳懷萱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的陳懷萱,從 一開始思考觀眾在哪裡,進而關注與社會
「老」。
對話、日常生活的人際網絡。人類學的視
從童年經驗、媽媽經驗到高齡生活,
角讓她對於符號、象徵、儀式更為敏感,
陳懷萱認為這些和每個人切身有關的生命
也於日後發展出建構角色、以身體作為社
過程常缺乏質性且多層次的探討,因此她
會觀察的社會設計。
透過工作坊、甚至挑戰社區課程的設計,
人類學的訓練對陳懷萱而言是跨領域
將人類學家的視角重新投射回每個人都能
且可以很大眾化,她與朋友發起共同經營
共同參與的對話。對她而言,人類學也許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臉書社群,請各行
就像是一種無止盡的學習方法,能活化社
各業分享如何在各自的工作場域中運用人 類學方法與知識。這個充滿在野精神的非 典型人類學社群,亦重視老年議題,從初 期的系列講座發展出戲劇結合人類學的工 作 坊, 透 過 設 計 角 色 探 討「老 的 多 元 性」 關鍵命題,一方面同理地體會當事人的心
18 - 19
理歷程,也進而關注身邊各式各樣不同的
會這座大劇場之中的每個演員。 (文/高森信男.攝影/王世邦)
來自南臺灣的即興人聲
劉芳一 即 興 音 樂 家 劉 芳 一, 約 在 十 年 前 踏
根據地的聲響社群「耳蝸」主要策劃者,
入實驗聲響的領域,工作室收集了許多稀
透 過 網 路 平 台 集 結, 在 過 去 幾 年 舉 辦 了
奇古怪的物件與樂器,只要能發出聲音的
超過四十場的演出,遊走南臺灣不同的實
東西都讓他著迷。最初他與玩低傳真搖滾
驗藝文空間,從早期的豆皮文藝咖啡館、
的谷奐暲(Runner)、藝術家丁麗萍等一
子宮藝文、三餘書店二樓到最近的新據點
同摸索即興聲響,用玩具、日常物件的聲
――Runner 經營的巴多池塘唱片,儼然成
響取樣混合筆電音樂。某次演出因為電腦
為南臺灣實驗音樂場景的重要推手。
臨時故障,被迫改以麥克風及人聲演出全 場,也意外開啟了他對人聲即興的興趣。 「我不太能唱歌,會記不住歌詞與旋律,所 以常會亂哼,或發出一些像是外語的音, 聽來很像但其實又不是」,劉芳一說。 小 時 候 的 聲 響 經 驗, 現 在 是 他 重 要 的創作養分。除了演出、自主發行專輯、 為舞蹈和劇場配樂,劉芳一也是以高雄為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
(文/游崴.攝影/林亮宇)
[ 文化實驗者群像 ]
捕捉島嶼地氣的實驗建築
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 由陳宣誠引領的團隊「共感地景創作」 於2015 年成立,其主張建築不應該僅是品
的菁英特質,透過第一線的調查而接上臺
牌的引介以及商業上的運用,更應該是探
灣的地氣,同時也希望透過親身的勞動經
勘臺灣身體及空間關係的觀察工具。
驗,共同構築出對於臺灣未來空間的新想
從教育到創作的現場,共感地景創作 並不侷限於將建築藝術以展覽的形式呈 現,反而更加著重透過教育及社區的調查 研究,理解臺灣人在使用空間上的特質。 陳宣誠相信空間美學的建構來自於微觀的 生活觀察,他不僅將此信念落實於中原大 學建築系的教育現場,同時也透過實際的 觀察過程,發展出各種萌生於在地的建築 語彙。 從游擊構築的實驗計畫「城市浮洲」, 到 跨 域 的 地 景「採 集」與 歷 史「繪 製」,
20 - 21
陳宣誠及共感地景創作不僅想要扭轉建築
像,以及標記出社會性、公共性的群體流 動與共感關係。 (文/高森信男.攝影/王世邦)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18年下半年重要活動 展
覽 9/1–10/7
時間另類指南
11/10–2019/1/27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
藝 術 節 9/8–16
夏日青年藝術節
電影放映 8/10–11
星光電影院
9/29–10/14
國際論壇 8/18
C-LAB 影展:影像的削去法
啟動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
共學平台 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草苞實驗室 7/16–18
蛋糕建築創作夏令營
7/24–25, 7/31–8/1
模造——體驗空間創作工作坊
8/22, 8/29, 9/5
磨石子作畫的裝飾奇想
海馬迴光畫館:月讀影視社 7/15
未顯影:影像的附身與媒介
7/29
未成像:影像的深度與焦距
8/26
未沖洗:影像的流通與編碼
立方計劃空間:學實學校 9/15
創新v.s. 使用:如何看待科技
10/27–28
謝英俊的建築實踐
11/24
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一):人類世及其不滿
12/8
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二):本草城市
12/22
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三):規模美學
2019/1/26
科學的邊界,邊界上的科學
2019/2/23
科學在旅行,旅行中的科學
* 以上活動由文化實驗場及各合作夥伴共同主辦,詳細內容請見臉書專頁與官網clab.org.tw。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電子報 [ Vol. 試刊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