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8 August

Page 1

August 2018

新絲路

國樂 • 合唱 • 原住民

錢南章︽馬蘭姑娘︾北市國動人新詮 客座主筆時間 林谷芳

主體性 建構國樂作品的美學 Subjectivity - Building beauty of the works in Chinese music

中西博採,理念清晰,情深韻濃

雙棲指揮家 劉沙

B i m o n t h l y

O r c h e s t r a

C h i n e s e

T a i p e i

北 市 國 樂 雙 月 刊

Chinese Music in the new Silk Road

| 國樂新絲路

60 No.


August 2018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目錄 | Content 前進的節奏 Notes of Progress

03

國樂 • 合唱 • 原住民

錢南章《馬蘭姑娘》北市國動人新詮

04

主體性 建構國樂作品的美學

06

Subjectivity Building beauty of the works in Chinese music 理念清晰 情深韻濃

中西博採 雙棲指揮家 劉沙

10

了解國樂 從認識樂器開始

12

「思無涯」工作坊 連接作曲家與演奏家的美好平臺

表演藝術的新浪潮

14

─電影音樂會

用音樂安頓心靈

─國樂界的辛勤園丁 許輪乾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16

藝術顧問

(依姓氏筆畫順序)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呂冠儀、吳幸潔、蔡玉楓、吳孟珊、方馨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Hermia LI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LU Kuan-Yi, WU Hsing-Chieh TSAI Yu-Feng, WU Meng-Shan, FANG Hsin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Hermia LI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前進的節奏 Notes of Progress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盛夏八月,陽光熱情,臺北市立國樂團嶄新樂季也將

傳統文化為音樂素材,持續探索國樂團結合人聲的

熱情展開,在此之前,北市國錄製國樂前輩專輯「松

可能性;「李天祿的四個女人」選擇以閩南語為演

竹梅—聽見鄭思森」、以原住民素材所創作的「瘋.

唱主要語言,但以西方數百年發展的歌劇融合臺灣

原祭」專輯以及臺語歌劇「李天祿的四個女人」三張

傳統素材作為演出形式,三張專輯裡有前輩的巍峨

錄音,一口氣入圍第 29 屆傳藝金曲獎八個獎項,這

身影,有臺灣當地的文化映照,也有面對國際樂壇

對所有北市國上下都是莫大肯定,也是給一向擁有傳

北市國正面迎戰的勇敢姿態,三張專輯,正可以看

統,求新求變的北市國最重要的鼓勵。

見北市國大步前進的決心。

這三張錄音,正是北市國持續在國樂世界努力前進的

感謝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北市國新樂季裡我們有許

方向。

多新計畫,包括相隔八年,我們將再次展開美國巡 演,並將挑戰美國東岸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場地卡內

「松竹梅—聽見鄭思森」是紀念臺灣國樂前輩指揮

基音樂廳;我們也將迎來樂團 40 歲生日,歡迎您走

鄭思森的音樂會現場錄音;「瘋.原祭」以原住民

進音樂廳,與我們一起感受北市國前進的節奏!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s fervent new

that fuses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with the

season is as passionate as the summer sun. Three

traditional songs and vocals of Taiwan's aboriginal

TCO albums — respectively dedicated to a local

tribes; and“The Four Women in Puppet Master

trailblazer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the musical

Lee Tien-Lu's Life” is a western-style musical set

heritag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and an

to the Hokkien language.

inventive blend of the Hokkien language with the Western musical —have received eight nominations

These three albums embody the musical pioneers,

at the upcoming 29th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 aspirations of Taiwan.

Traditional Arts and Music.

Also represent the TCO's pursuit of progress and ambit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Within these albums, demonstrate the right direction that TCO keeps striving for in the world

With the gracious support of Taipei's Department

of music.

of Cultural Affairs, TCO has curated another season filled with surprises and challenges,

“Pine. Bamboo. Plum Blossom: Works of Cheng

including a performance at the iconic Carnegie

Si-Sum” is a live concert album commemorating

Hall eight years after our last American tour. We

the late Taiwan conductor Cheng Si-sum, a pioneer

look forward to celebrating our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classical music;“Taiwanese Aboriginal

with you and sharing the rhythm of our journey as

Carnival” is an exploration of indigenous heritage

TCO presses forward. 3


封 面 故 事

國樂 ‧ 合唱 ‧ 原住民

錢南章《馬蘭姑娘》北市國動人新詮

C o v e r

錢南章表示,原住民所使用的文字是另一種美學的呈現,「雖然一般民眾對原住民語言 並不熟悉,但就像國人欣賞西方語言演唱的樂曲,還是可以聆聽品味一樣,希望大家也 可以多感受原住民的語言之美。」 文/陳凜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S t o r y

錢南章認為,原住民所使用的文字也是另一種美學的呈現, 縱使一般民眾對其語言並不熟悉,但如同國人欣賞以西方語 言歌唱的音樂,依然能夠毫無滯礙地玩味其中的在地風情。

國家文藝獎得主作曲家錢南章的《馬蘭姑娘》

欣賞原住民語言之美

於 1996 年創作並首演,橫跨 20、21 世紀,是臺 灣管弦樂合唱曲目的經典代表作品。樂曲長度將

國樂版的第一首歌曲將改為錢南章創作的新曲

近 40 分鐘,涵蓋 8 首原住民歌曲,氣氛熱烈,旋

〈謝謝你,朋友〉,由夫人賴美貞填詞,並邀請原

律動人,該曲在首演後在臺灣樂壇大獲好評,委

住民朋友張國榮(Buya Bawnay)翻譯歌詞,以

創單位台北愛樂合唱團遠赴歐洲與當地交響樂團、

「謝謝你,朋友,歡迎來到我們的部落,我來告訴

合唱團聯合演出該曲,也受到熱烈歡迎,早已成為

你們部落的故事」的核心概念為引子,帶領聽眾一

台北愛樂合唱團的招牌曲目。今年則將由臺北市立

同欣賞原住民的音樂之美。

國樂團將管弦樂版改編成國樂版在新樂季中演出, 展現人聲與國樂團合作的國樂新聲響。

錢南章表示,原住民所使用的文字是另一種美學 的呈現,「雖然一般民眾對原住民語言並不熟悉,

4

但就像國人欣賞西方語言演唱的樂曲,還是可以聆


聽品味一樣,希望大家也可以多感受原住民的語言 之美。」

劉至軒說,有些樂章,錢南章老師運用了許多 木管樂器的斷奏技巧,他則將這部分移給彈撥樂器

合唱入國樂 豐厚音響表現

處理,希望會有貼合感。劉至軒說,希望透過這部 作品的改編及演出,讓大家聽見臺灣國樂表現型態

錢南章個性沉靜,謙沖樸實,他譜寫過國樂曲

的進步與改變。

目,但對國樂器的掌握謙稱「不太熟悉」,這次臺 北市立國樂團將演出國樂團與合唱版本,錢南章授 權其他作曲家改編,北市國委託經常創作國樂作品 的作曲家劉至軒擔綱。

劉至軒說,原住民音樂是在地的重要文化資產, 從簡單的旋律就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馬蘭姑娘》本身已經完成了一個新的表現形 態,讓更多人聽到原住民的音樂,作品本身具有相 當高的藝術價值。」

人聲補足國樂團中低頻不足的問題 劉至軒說,由於國樂團中低音頻較為不足,人耳 長時間處在高音的環境之下,聽覺容易疲乏,「所 以我在譜曲時,會盡量加入中頻的聲音,我認為加 入合唱來彌補國樂團中低頻聲音不足的做法,是很 好的方式。」

錢南章的《馬蘭姑娘》於 1996 創作、首演,迄今橫跨 20、21 世紀,是臺灣管弦樂合唱曲目 的經典代表作品。

改編與原創所要面對的挑戰不盡相同,劉至軒 說,他從讀譜時就已經與錢南章老師交流與溝通, 「作曲家其實就是透過樂譜在說話,展現他們對於 聲音的想法與巧思,在讀譜時,自然就會開啟與 作曲家的對話。」劉至軒先編曲,之後再與錢南 章老師討論。至於改編《馬蘭姑娘》的最大挑戰在 哪裡?劉至軒說主要在於國樂團本身的編制,「國 樂團缺少像西樂的法國號這種泛音齊全又具備包 容性的樂器,大家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銅管樂器音樂如何在國樂團展現 一大難題 劉至軒表示,從中低音頻豐富的交響樂團轉化 到以高頻聲音為主的國樂團,當中必然產生落差, 必須從音色的厚度與包容度加以思考,「錢南章老 師在某些樂章中運用了大量的銅管樂器,這些樂段 所創造出來的厚度不太可能用嗩吶就可以複製,它 需要用音色疊加方式,如加入打擊樂器來呈現。」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即將在北市國新樂季開季音樂會中 首演國樂版的《馬蘭姑娘》。

5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主體性 建構國樂作品的美學 Subjectivity Building beauty of the works in Chinese music

G u e s t

文/林谷芳 圖/林谷芳、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Written by Lin Gu-Fang Photos courtesy of Lin Gu-Fang,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S e s s i o n 6

文化學者林谷芳早期透過琵琶表現文人情懷。


進入 21 世紀以來,談文化總是說多元,強調 多樣,彷彿不談多元價值就很落伍,但事實上, 談多元之前,須先談主體性的建構,沒有主體性, 談多元就等於沒有自己。

不管是臺灣的國樂團也好,中國大陸的民樂團、 香港的中樂團到新加坡的華樂團,各地樂團都會, 也都必須發展屬於自己當代的國樂作品,透過作 品打造樂團的特色,但我是認為合乎美學建構的 國樂發展一定要觀照到下列三個方向:

首先,美學是有傳統的,談中國音樂,用中國 樂器演奏,就要尊重中國音樂歷史發展出來的傳 統。

傳統中國音樂,自其階層屬性而言,一般可分 為宮廷、文人、民間、宗教等四大類;其中,宮 廷音樂具有濃厚政治儀式及官方酬酢的功能,宗 教音樂則有其儀軌性的目的,因此在藝術上,文

Speaking about culture, it often refers to diversity and subjectivity, since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In fact, when we talk about diversity, we need to consider build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ulture. Orchestra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Taiwan, China, Hong Kong, Singapore all have developed their works by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that conforms with aesthetic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factors. First of all, any aesthetics have its own traditions. We should respect tradition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through performing with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properly. In Chines music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s often divided into four

人與民間音樂才是中國音樂的主體。

中國樂器的本質就是一種生命美學,一種生活 美學,一種境界美學,文人樂器如琴,演奏上就 須體現文人美學的「寧拙毋巧」、「寧醜毋媚」, 像足以作為中國音樂經典的《瀟湘水雲》,演奏 上的音色就不能太柔美華麗,因為樂曲乘載山河 破碎,既極目蒼茫,心中別有懷抱,你就不該只 求外相的美。

從 樂 器 型 制 而 言, 琴 器 本 身 便 是 天 地 縮 影, 琴 上 方 呈 圓 弧 狀 的 面 板 是 謂「 天 圓 」, 下 方 為 「 地 方 」; 而 琴 身 長 三 尺 六 寸 六 分, 即 象 一 年 三百六十五日有餘;用以標示泛音位置的十三 「徽」,則表示十二月與閏月。對文人來說,習 琴就是「面對天地」,就是「與大化交融」,這 樣一件樂器從形成到流傳演變,有它的建構過程, 與演奏法息息相關,談創作,你首先得尊重這歷 史角色。 琵琶演奏家吳蠻的演奏超越傳統,與當代音樂 相呼應,也增加了國樂作品的深度與廣度。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G u e s t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S e s s i o n

categories including court, culture, folk and religion, of which court music usually has one function with strong politics rites and another function for pork barrel. In addition, sacred music has a primary purpose in training body, speech and mind. From artistic point of views, therefore culture and folk music are considered the main subject of Chinese music.

如何創作出具有美學價值的國樂作品?第二點 是要尊重樂器這「器物」本身的特質,你可以創 新,可以突破,也可以改良樂器,但器物本身就 有他自己的結構個性,以這特性組合而成的樂團 也 有 自 己 的 特 質, 你 如 何 變, 都 要 先 知 道 這 個 「本」,尊重它的特質,否則創作到最後,就只

The essence of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types of life and living aesthetics, citing playing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Guqin as an example, performers should better to be clumsy than have artifice as well as better to be ugly than ingratiating on their skills. For examples, the classic Chinese song named“Clouds and Waters of River Xiao and Xiang”, performances often are required not to be too gentle and fancy as the entire piece of the music depicts the country was destroyed by wars and people were on the brink of the hopeless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performance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beauty of surface.

會成為藝術家的自說自話。 臺灣 40 幾年前開始面對傳統崛起,但很多音 樂家還是認為樂器是中性的,認為作曲家若能掌 握中國風格,就不必考慮樂器是中國樂器還是西 方樂器。但結果是作曲家,尤其是受過西方訓練 的作曲家,即便來自中國,總得面對中國樂器本 身個性太鮮明的問題,作曲家如果無法在此掌握, 8

作品就會流於平板無味,空有形式上的連接,往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e instrument, Guqin, which is normally 3 chi, 6 cun and 5 fen (approx. 136 cm), representing the 365 days of the year, shows the both images of the sky and the earth because Chinese generally believes that the sky is round and the earth is flat. Learning and playing Guqin is equally to face the sky and the earth as well as to integrate


with all natures.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uqin has its own path, which is related with performing skills. Therefore, speaking about creations, we have to respect history.

往只成為一個符號,帶不來傳統的復興,也做不

Secondly, musician still have to respect the traits of the “ instruments, ”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create a piece of a Chinese music wok. Every instrument has its own structure, we could be creative, be originality, could even modify the instruments, However, we still have to follow its “foundation.”

則是創作中能否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質,映照特殊

Taiwan saw the raise of tradition around 40 years ago, at that time many musicians, who believed music instruments are nature, also believed that as long as they could control well on their style, which means Chinese, there were no need to consider their music instruments, which are from the east or the west. Composers, especially of those who have

到被時間淬鍊,成為傳世經典。

如何創作出具有美學價值的國樂作品?第三,

時空下的文化觀照。畢竟,樂曲如果無法呼應當 代,共鳴度與正當性就將大減,遑論經典的沈澱。

received training from western-system education,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music instruments being too distinct. If composers could not manage well their works, the work will just sound bland and tasteless. Furthermore,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with features of local culture as well as to refle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essential to create piece of Chinese music works with aesthetics. After all, a piece of music work might lose it resonance and legitimacy from audiences without reacting the current events.

國樂團要有自己的音樂特色,就必須建構屬於自己獨特的聲響美學。

9


追 光 人 物

理念清晰 情深韻濃

中西博採 雙棲指揮家劉沙

S t u n n i n g

對於臺灣喜愛國樂的樂迷來說,「劉沙」 (1978~) 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曾多次來到 臺灣與臺北市立國樂團、新竹市青少年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等合作,在新竹竹塹國 樂節的演出多首作品影音都有 28 萬次以上的點閱率。然而除了國樂之外,這位現年 40 歲的指揮家,同時也是一位受過嚴格訓練的西方交響樂團指揮,也譽為中國當代 最具活力橫跨中西樂的「雙棲指揮」。 文/廖詩昀 圖/劉沙 劉沙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多年,深具默契。

F i g u r e s 1993 年,劉沙正念初中二年級,學習多年鋼琴

學附屬中學。從 1994 至 97 年,劉沙與父母一家

的他在一月一日的新年時,看見了「維也納新年

三口,以幫助劉沙考上指揮專業為目標,除了學

音樂會」轉播裡大師慕提的演出。慕提的指揮讓

校嚴苛的課業,在課後就是念音樂。高中三年,

劉沙徹底著迷,開啟了他學習指揮的念頭。當時

每兩週從濟南搭火車到北京,除了向徐新學習指

的他念的是一般中學,劉沙開始主動寫信給許多

揮,也學習視唱、聽寫等。高考放榜,普通中學

指揮教師。當時李心草剛獲得中國指揮金獎,劉

出身的劉沙同時名列上海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

沙找到了李心草的老師—中央音樂學院的主任徐

院兩個龍頭學校指揮專業榜上,顯見他追求指揮

新,在徐新的鼓勵下到了北京,讓徐新為他鑑別

之路的決心。雖然曾經跟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張國

程度、提出未來發展的建議。

勇教授許諾將到上海音樂學院就讀,但劉沙最終 還是選擇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因為高考後三

高度行動力 積極實現指揮夢

天,母親病逝,再加上父親擔憂我不適應南方風 土氣候,我也考量父親隻身一人住在濟南,所以

10

以 1994 年劉沙從初中畢業後,進入了山東大

雖然對張老師很不好意思,還是選擇了留在北 京。」


不自我設限 開啟廣闊指揮之路 中央音樂學院大二時,劉沙開始擔任當時民樂

指揮劉沙與中央民族樂團演出民族器樂劇 《玄奘西行》謝幕時,掌聲不斷。

系指揮王甫建教授的助理指揮,協助一些民樂小 組節目的排練,開啟了他對民樂的認識。大四時, 劉沙開始在當時由顧夏陽擔任團長的中央民族樂 團實習。「那時排練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像是劉 湲的《沙迪爾傳奇》、杜鳴心《丹青韻》、趙季 平《東渡》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作品,也讓 我開啟了更多的體驗與音樂視野。」

由於實習優秀成績與團員好評,畢業後劉沙被

劉沙 2017 年客席天津交響樂團演出,指揮 邀約不斷。

聘入了中央民族樂團,從助理指揮成為常任指揮。 雖然工作順利,但對劉沙來說,卻還是有些遺憾。 劉沙長年以來就十分欣賞俄羅斯的文化,他提到 中國與俄國(蘇聯)之間,有許多深刻的連結與 影響,在中國不管是音樂、繪畫、芭蕾、小說、 電影,都常常可以看到濃厚優美的俄羅斯風情, 加上 2003 年隨樂團出訪聖彼得堡後,更加深了 劉沙對於留學俄國的嚮往。

對於劉沙來說,俄國有最好的指揮教師與教學

劉沙與家人感情深厚,常常一起去聆賞音樂會,圖為他們準 備出發到西安欣賞閻惠昌指揮作曲家王丹紅的專場音樂會。

系統,加上地處中西之間,既有西方音樂的完整 架構又有東方的線條美,是最理想的學習之地。 工作到第十年時,他在樂團的支持下留職停薪,

哲學、宗教累積其深度,因此在演奏上會產生出

樂團甚至還為他支付了一半的學費,讓他能前往

一種崇高、神聖的美感,帶來一種精神上的過癮

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進修。在聖彼得堡的時

感,而「演奏民樂時,是一種說母語的感覺」,

光,劉沙向亞歷山大.波利舒克教授 ( Alexander

表達出屬於自己文化的親切與感情。劉沙特別提

Polishychuk)學習穆辛指揮法,並在三年修完了

到他委託羅麥碩作曲的《胤禛美人圖》及張朝的

44 門課,學院破例讓他在求學的後兩年回國工

《七彩之和》,他特別欣賞這兩個作品將國樂的

作,最後再回到學校進行畢業考試。2016 年他正

特色、樂器的文化與音色都做了很好的表現。

式完成學業取得碩士學位,並被中國民族管絃樂 協會選為十大傑出指揮,那年他 38 歲,是所有 入選指揮中年紀最輕的。

「民樂的作品太少了!」劉沙說,因此除了指 揮,他更積極的善用自己四處巡迴的機會,將他 所發掘的新作品、好作品帶到各處,譬如九月他

兼容並蓄 推廣開發新作不遺餘力

將與北市國演出香港鬼才作曲家伍卓賢《唐響》, 這將是該作品首次在臺灣演出。中西美學兼備的

對於國樂與西方交響樂的指揮,劉沙認為兩者

劉沙,目前仍積極地活躍於世界樂壇的舞臺上,

的「技術環節是一樣的」,但是西方交響樂多以

成功的讓當年植入在自己內心的小小指揮種籽, 開展出獨特而優美的枝枒。 11


藝 文 馬 克

了解國樂 從認識樂器開始 「思無涯」工作坊 連接作曲家與演奏家的美好平臺

T C O A r t i s t r y

相對於西方管弦樂團,數百年累積的豐富作品資源,國樂團對於新作品的需求,更形迫 切,更需要熱情的創作新血投入,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別規畫「思無涯」工作坊活動,以 樂器現場的實奏示範,為有志於國樂新創作品的作曲家們,提供一個零距離實際接觸國 樂器演奏實務與聲響表現的機會,透過北市國團員們的解說與示範,讓作曲家了解國樂 器背後獨特的人文與演奏美學。 文、圖/羅嵐君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來自各領域的專 業人士,有志一同投入國樂新創。

M a r k 擔任活動引言以及主講的作曲家陸橒目前是

入圍第 16 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作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曲人獎。2004 年、2005 年分別又以《弄獅》( 嗩

2003 年以二胡與國樂團作品《西秦王爺》在文建

吶與國樂團 ) 與《臉譜集》( 琵琶與國樂團 ) 獲得

會民族音樂創作比賽中初試啼聲,榮獲首獎,並

文建會同一比賽之最高獎項。2005 年受臺灣國樂 團委託創作笛與國樂團作品《山.樂》受到歡迎, 至今依舊創作不輟,是臺灣當代創作國樂作品不可 忽視的作曲家之一。

記譜法 是作曲家與演奏家溝通方式 面對臺下對於國樂器充滿好奇的眼神,陸橒在 現場無私分享多年創作經驗。她首先談到新創作品 12

北市國揚琴演奏家李庭耀現場示範揚琴演奏技巧。

最關鍵的問題「記譜法」。「記譜法」是個看似脈


絡簡單,卻經常構成新創作曲與演奏者之間的關鍵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強調,國樂對於新創作品需求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議題,「從發展時間座標來看,20 世紀早期國樂 作品的記譜法採用簡譜居多,1990 年以後才開始 使用五線譜。」陸橒表示,「早期的國樂作品不論 是獨奏作品或是合奏作品,對記譜法沒有太在意。 或者是創作者並沒有受過專業的作曲訓練,有可能 是一位演奏者,寫了一首小曲子,他就用自己想像 的記譜法記下來了。」

陸橒說,一旦記譜法因人而異,作品交給演奏 家來演出,就會產生理解不同的問題;其次,五線 譜畢竟是從西方流傳過來,「如何在譜面上將國樂 器的指法或是對音樂的要求,記錄下來,這也是國

展望國樂新創作品的契機,陸橒認為,要讓整個大環境有不 同風格的東西存在,色彩斑斕了之後,才有機會留下經典。

樂創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不管採取什麼樣的記 譜法,樂譜都是作曲家與演奏者溝通的重要媒介,

作品的存在意義來說,更形重要。陸橒表示,越是

理解與使用記譜法,就與新創作品間產生了重要的

資深的演奏家,對於「改譜」越有經驗,「年輕的

關鍵作用。

作曲家可能會忽略一件事,改了,演奏家沒有告訴 你,年輕作曲家覺得:『哇還不錯嘛』,以後就繼

掌握國樂樂器特性

續這樣寫,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近距離感受、認識、理解國樂器的演奏與聲響

陸橒說,這也是為什麼北市國要舉辦「思無涯」

特性,是舉辦「思無涯」工作坊的宗旨之一。陸橒

工作坊以及「作品 try 一下」的活動,「就是希望

說,不管創作西樂或國樂,都應該要掌握樂器的

製造機會,讓演奏家與作曲家在共同的場域之內得

特性與演奏技巧,「研究樂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以相互理解,為新創作品提供一個精確有效的溝通

創作過程中佔比很重。我最近創作了一部尺八跟日

平臺。讓這些年輕的創作者,或是經驗比較淺的創

本箏的作品,這兩個都是我不熟悉的樂器,研究

作者,他們有機會跟演奏家進行溝通。」

樂器的時間,甚至多過我創作的時間。掌握樂器的 特性之後才知道要如何發揮,才知道要如何記譜, 才能記得更清楚。」

陸橒表示,「演奏家可以直接說:『這裡不能 演奏』、『這個效果是不是你要的』,讓他們更 能夠明白,這樣寫下去,國樂器的聲音是怎麼樣,

「假如作曲家確實研究了樂器,並且將之精實地

就不會提出對演奏家而言很無理的要求。」

記錄在樂譜上面,演奏家就會毫無疑問地去演奏。 如果沒有研究,演奏家覺得樂譜的要求是無法演奏

期待更多作曲新血投入

的話,他當然有可能去修正樂譜,甚至不會在你同 意的情況之下,因為不是每次排練,作曲家都會到 場。」陸橒說。

展望國樂新創作品的契機,陸橒認為,「要讓 整個大環境有不同風格的東西存在,色彩斑斕了之 後,才有機會留下經典。」陸橒說,今年的學員

演奏家的回饋 作曲家的成長

來自各個領域,都很有心投入國樂新創作品,「很 期許未來能有更多新血注入,一同灌概國樂這片繁

作曲者與演奏者清楚而有效率的溝通,對一首

花似錦的音樂園地。」 13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表演藝術的新浪潮 ─電影音樂會 1888 年,結合表演、視覺與聽覺藝術的新興表現型態—電影誕生,在每秒約 24 格的放映速度下,體現人世間的悲 歡離合。搭配上音樂相輔相成,使得電影當中的情感更能引起觀者共鳴,甚至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絕佳效果。好 萊塢著名製片彼得 ‧ 古柏 (Peter Guber) 曾經說過:「電影音樂是影片的心臟與靈魂」,印證了電影配樂在烘托氣氛 方面的重要地位。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觀看恐怖電影時,如果將耳朵摀住,暫時不聽音效,恐懼的效果就 會瞬間大打折扣,類似的觀影經驗足見音樂確實具有催化的效果。 文/陳凜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T C O

談到臺灣電影與音樂結合的歷史,從影生涯 60 年的導演李行,無疑是當中的指標人物。

M u s i c L a b

與古典、流行樂壇的 緊密結合的獨立產業

勃發展,此時期的作曲家多半與古典樂界有著緊密 的連結,例如法蘭茲.威克斯曼,其為電影所改編 的《卡門幻想曲》不僅深受小提琴巨擘海飛茲喜

早期由於技術限制,默片是最主流的形式,尤

愛,迄今仍是眾多小提琴家爭相挑戰的經典曲目。

以卓別林的作品蔚為經典。此時的影片縱使沒有對

而美國籍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喬治.蓋西文在短暫的

白,音樂仍不可或缺,多數電影院會聘請樂師在現

人生歲月中,除了將古典樂成功結合爵士樂與藍調

場演奏音樂,以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隨著技術進

音樂之外,也是踏足電影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

步,電影在 1930 年代正式邁入有聲時期,例如卓 別林的《大獨裁者》就是該時期的作品,許多古

廿世紀新興的音樂類型

典作曲家也受到電影音樂這個新興的領域所吸引, 聖桑、蕭士塔高維契就曾經為電影譜寫過配樂。

電影音樂同時也受到流行樂壇的諸多影響。爵 士樂是 1950 年代的電影配樂中非常受歡迎的音樂

14

1930 年代至 1950 年代之間,電影配樂持續蓬

元素,最經典的例子應屬亨利.曼西尼( Henry


Manicni)的《第凡內早餐》,耳熟能詳的《頑皮

北市國瞿春泉指揮即將與樂 團演出精彩的電影音樂會。

豹》配樂段落,也是出自其手。50 到 60 年代期 間,出現了非常重要的幾位作曲家,除了亨利.曼 西尼之外,譜寫《海上鋼琴師》、《新天堂樂園》 配樂的義大利傳奇大師顏尼歐.莫里柯奈(Ennio

Morri-cone)與名作無數的電影配樂泰斗約翰.威 廉斯(John Williams)都在此時嶄露頭角。隨著 音樂潮流轉變,作曲家也創造出全新的電影配樂風 潮,搖滾樂、電子樂也成為電影的重要背景之一。 到了近代,多數電影配樂仍以交響樂為基底,融合 各種現代音樂元素,創造出更具有表現張力的音樂 組合,由於史詩或是大製作的電影紛紛面世,電影 配樂的編制也隨之壯大,大型樂團、合唱團編制時 常可見。由於多年的發展,電影配樂其實已經逐漸 演變成專門、獨立的領域,尤其以美國電影工業重 鎮好萊塢最為發達。

叫好叫座的電影音樂會 電影配樂長期以來不僅能夠襯托劇情,當中所蘊 含的豐沛情感,也深受古典音樂演奏家喜愛。舉世 知名的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就曾與約翰•威廉斯合 作《辛德勒的名單》、《女人香》的主題曲;而大 提琴頑童馬友友亦曾於《臥虎藏龍》獻出琴聲。除 此之外,也有很多著名交響樂團於電影配樂的演奏 上享有極高知名度。例如倫敦交響樂團就曾為《星 際大戰》獻聲,辛辛那提管弦樂團亦是以電影配樂 聞名的樂團之一。另一方面 ,近年也興起現場演 奏的電影音樂會,在音樂廳舞臺上播放經典電影的 同時,搭配現場樂團動人的音樂演出。2015 年洛 杉磯愛樂便於好萊塢露天劇場演出《2001:太空

灣在此類的表演,目前仍相當少見。然而,臺灣

漫遊》等賣座電影音樂會;《魔戒》、《神鬼奇

仍有許多歷久彌新的電影與經典配樂。談到臺灣

航》、《哈利波特》、《星際效應》等電影的現場

電影與音樂結合的歷史,從影生涯 60 年的導演李

音樂會也深受樂迷、影迷歡迎。國內也曾引進《阿

行無疑是當中的指標人物,《今天不回家》、《彩

瑪迪斯》、《La La Land 越來越愛你》等賣座電

雲飛》、《龍的傳人》、《唐山過臺灣》等無一不

影音樂會,同樣獲得廣大迴響。

是經典的電影曲目,與長期合作對象翁清溪攜手打 造的電影歌曲《小城故事》,更是一代歌后鄧麗君

李行導演是臺灣電影的指標人物

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曲以清麗婉約的小調特性風靡 全臺,運用深具傳統特色的國樂團演繹,使樂迷從

不過相較於西方電影音樂會百花齊放的盛況,臺

全新角度體會在地音樂之美。 15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用音樂安頓心靈

─國樂界的辛勤園丁 許輪乾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訪談前輩音樂作曲人、演奏家,常會像挖寶一般找到些奇人異事。琵 琶演奏家許輪乾原來是位工程師,但從小就迷戀國樂,最後反而是在 傳統音樂中找到真正自己。許輪乾表示,民國 46 年他以竹笛考入初 創團的救國團幼獅國樂社,日後工作再忙再累,他每天定要找時間練 習,讓音樂技藝不會生疏和忘記。 文/郭士榛 圖/許輪乾

國樂「拓荒者」的傳人

許輪乾也透露,他的學習背景,不只跟廟會中的 北管、南管有些關係,甚至空閒也參與學習民俗

喜愛國樂成迷的許輪乾可說非常幸運,曾接受 幾位臺灣國樂界「拓荒者」包括周岐峰、高子銘、

傳統音樂的演出及活動,也深化了他對於國樂樂 器的接觸及喜愛。

李永森等諸位老師的指導傳授技藝,啟發初心, 成為終生的國樂愛好者、學習者,更是國樂教育

演出經驗遍歷島內國樂團

指導者、推廣者,至今已逾 61 個年頭,許輪乾說:

16

「以前那個年代在社團裡面,大家都要身兼數職,

和許輪乾詳談後才知道,臺灣大大小小的國樂

演奏時哪個樂器缺人就要過去補,這也讓我開始

團他都曾經參與演出,除了幼獅國樂社外,曾先

練習多種國樂樂器,舉凡竹笛、琵琶、柳葉琴、

後參加過中廣國樂團、陸光國樂隊、天籟國樂社、

大阮、中阮、三弦、古箏、胡琴等眾多樂器的演

中華國樂團、廣西同鄉會樂團、松山慈惠堂國樂

奏。」

團,可說在國樂界的推廣、演出經驗豐富。

許輪乾表示,在過去學習國樂,都是自發性的

許老師的教學經驗豐富,曾在多所院校、單位

喜愛,當時師資不足外,再加上學習要有錢請老

內任教,包括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

師,可是一般人都生活艱困,所以只好自己摸索

術大學、國立臺灣師大、交通大學、清華大學、

樂器,連樂譜經常都要自己手抄,「我對於藝文

東吳大學、華岡藝校、建國中學、臺北市南門國

類型的事務非常喜愛,舉凡傳統戲曲、傳統音樂、

中音樂班、慈航中學、中華顧問工程司、財金資

書畫、歷史建築、古蹟及古物等等,都會花心思

訊公司、氣象局等的國樂、古箏社團擔任指導教

研究,因而從小就涉略許多這方面的相關事務。」

師,也孕育了許多重要的國樂學生。


民國 57 年中華國樂團國樂演奏會琵琶演奏。 左起林培、顧豐毓、林月里、許輪乾。

許輪乾手抄十段大陽春工尺譜琵琶譜第一章。

教學相長 有教無類 談及國樂教學,許輪乾就想起往事,他指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前身,也就是國立藝專,起 初僅有音樂科國樂組,但在董榕森的一次演出中, 被當時的校長朱尊誼聽見,為之驚豔,當下就鼓 勵董榕森來成立國立藝專國樂科,董老師當時就 希望國樂未來方向可以朝向「學術化」、「專業 化」來進行,「所以學生們後來都有專業的音樂 理論要學習,在樂團中也依照自己的主修樂器來 演奏,確實與我當時學習的年代大有不同。」 幼獅國樂社活動。前排左 2 許輪乾、第二排 右 5 為國樂教育家林月里。

民國 100 年,許輪乾年滿 70 歲從臺藝大退休。 現在除了教導個別課以外,也在社區大學中教學, 他期待能讓更多人接觸國樂,並可以透過他的教 學讓他們喜愛國樂。

教學多年當然名師出高徒,像是林谷芳、鄭翠 蘋、魏德棟、戴佩瑤等人,現在都是社會知名人

2003 年中華國樂團至西班牙展演,左起笙演奏家吳武行、琵琶 演奏家許輪乾、打擊演奏家黃秀錦,與兩位同行的傳統戲劇表 演者合影,右 1 為笛子演奏家陳裕剛。

17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2006 年許輪乾帶隊參加內湖社區嘉年華。

士。許輪乾說 :「我對於學生會因材施教,也會分 別給個人訂定一些目標讓他們去努力,之前每個 學生上課,我還會寫評量表跟教學日誌,順便也 紀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藝專教學時,國樂科指 派給我的學生我都全部接受,從不會挑學生,只 要他們肯學,我都一定會教。」

最辛勤的教育園丁 在國樂界,許輪乾是大家公認最辛勤的教育園 丁,國樂的大大小小音樂會及活動,老師都不辭 辛勞的觀賞演出,自然對國樂隨時代變遷而有著 獨到的觀點與責任感,許輪乾表示,現在的音樂 會內容很多元,無論是傳統音樂演出或是跨界演 出,都可以看到國樂能量一直往外擴展;現在的

18

表演者及企畫節目的專業企劃人員對於音樂會也 1973 年許輪乾聽寫柳葉琴獨奏曲《銀湖金波》第二頁。


救國團總團部幼獅國樂社演出節目 單 , 節目單上國樂大師雲集。

許輪乾製作的教材《柳琴初步》第二頁。

很有想法,會有主題上面的設計,這個部 份對於帶動表演藝術市場及在票房上,都 會 有 很 明 顯 的 影 響, 至 少 這 對 於 觀 眾 及 宣傳的方向,絕對有很大的助益,「反觀 傳統類型的音樂會,目前看來臺灣的市場 及票房呈現上,都有明顯的衰退,這個部

民國 97 年到北市建安國小推廣國樂 , 左起許輪乾與邱君慧樂曲示範。

份也期待相關表演團隊可以更加強國樂的 推廣工作,讓更多人可以經由接觸進而喜

「國樂就是日常」

愛。」 回想自己的國樂生命史,許輪乾內心最 最在意音樂推廣和教育,許輪乾自民國

感激幾位啟蒙老師:琵琶周岐峰、三弦李

60 年代起即擔任中華國樂學會理事迄今,

永森、高子銘則是臺北工專玉虹國樂社的

曾任常務理事一職。在他擔任學會秘書工

指導老師。這些老師教導有方,使許輪乾

作時,積極吸收學生、國樂樂迷成為會員,

在樂器比賽中也是常勝軍,他曾於民國 53

他認為任何人都不容輕

年以二胡獨奏榮獲大專校園康樂競賽第二

忽,未來都有可能會成為

名,民國 54 年獲臺北市音樂比賽二胡第

國樂的尖兵或支持國樂的

一名,民國 57 年、59 年皆榮獲臺灣全區

死忠粉絲。

音樂比賽第一名。國樂活化了許輪乾的生 命,在他生命之中,「國樂就是我的日常, 與我的生活緊緊相繫。」

2010 年許輪乾與世曦工程登山社 ( 舊稱中 華顧問工程公司登山社 ) 一起登品田山。

1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