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O SILK ROAD 2019 March

Page 1


March 2019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目錄 | Content

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歌劇

Birth of a New Drama, Creating a Voice of Our Own 穿越古今橫跨東西

2019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繽紛登場

04

淺談「新江南絲竹」

06

An Introduction to New Jiangnan Sizhu Music 來自異鄉的美麗樂章

密吉爾.羅徹特的臺灣琴緣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雙金音樂得主李欣芸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03

拉高比賽規格迎二胡新星 用音樂重新定義臺北

10

14

16

絳帳春風話昔時

國樂團草創維艱 李時銘努力守護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18

藝術顧問

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依姓氏筆畫順序)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黃立鳳、呂冠儀、蘇盈恩、林儀貞、林克威、何佩庭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陳蓉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HUANG Li-Feng, LU Kuan-Yi, SU Ying-En, LIN Yi-Chen, LIN Ko-Wei, HO Pei-Ting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Sunnie CHEN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歌劇 Birth of a New Drama, Creating a Voice of Our Own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歌劇是表演藝術的綜合極致呈現,包括音樂、文

這也是今年樂季最大亮點,由歌仔戲臺灣媽媽呂雪

學、戲劇、舞蹈、舞台設計、服裝設計與燈光設計

鳳、老文青澎恰恰加上聲樂家湯發凱共同演出,用

的總和,歌劇最早出現在 17 世紀的義大利,而後

歌、戲、偶、音樂,歌詠悲喜交織的倫理親情,書

傳至歐洲各國到全世界,都有不同的發展,至今歌

寫臺灣媽媽們在大環境的考驗之下總是為家庭犧牲

劇的表現已經是一座城市是否有足夠文化發展的指

奉獻的樣貌,不但展現臺灣多元文化,也希望透過

標之一。

這齣歌劇,重新定義臺灣歌劇。

2015 年上任之後,思索北市國的跨界節目已經饒富

除了歌劇之外,今年傳統藝術季也將舉辦臺北市民

成績,可以循序推出歌劇,我們推出「TCO 劇院」,

族器樂大賽,首獎得主將可獲得與新加坡、香港、

以「一年歌劇、一年音樂劇」的作法,深受樂迷矚

澳門、上海、北京等海外樂團演出機會,這也正式

目,歌劇首先推出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原創歌劇

宣告民族器樂大賽提升比賽規格,持續提升北市國

《李天祿的四個女人》,反應不但熱烈,也為北市

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國拿下傳藝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由路寒袖與賴美 貞共同獲獎。

量身打造曲目,持續追求「臺北之聲」一直是我們 追求的目標,希望透過傳統的基底作嶄新的嘗試,

北市國今年將再度推原創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

大膽的交融,持續為國樂發展盡一份力。

Opera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rt form of all, which incorporates a number of art styles encompassing music, literature, drama, dance, costume design, as well as stage and lighting technology. The art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7th century, and then spread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oda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a city's cultural development.

music and puppet shows. Also the organizer invites three artis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Taiwanese opera actress LU Hsueh-feng, actor PON Cha-Cha and tenor TANG Fa-Kai to share a stage. The bittersweet drama showcases a mother's love and her sacrifice for the families under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reative work, TCO intends not only to present Taiwan's diverse cultures, but also redefine the “Taiwanese drama.”

After taking office in 2015, I initiated a new project called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heater," presenting opera and musical productions by turns, under consideration as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organized by TCO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2017, TCO presented an original opera called “The Four Women in Puppet Master Lee Tien-Lu's Life,” a work created by the laureate of the National Award for Arts CHIEN Nan-Chang. The art has received enthusiastic responses and earned recognition in the best lyrics category at the 2018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Traditional Arts and Music, the honor shared by lyricists LU Han-Shiu and LAI Mei-Zhen. After the first year's success, TCO will bring another new drama in May in 2019, titled “My Mom Needs an Education.” The production features an inventive blend of different performing styles such as songs, drama,

In addition to opera, another highlight of the season is the Taipei Chinese Instrumental Competition, which has been held annually in the spring. However, this year, the winner of the event will earn the honor in collaboration with five oversea musical groups from Singapore, Hong Kong, Macau, Shanghai and Beijing City. The new changes formally announce the contest has expanded the scale to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which will undoubtedly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group's influence to the world Chinese music scene. TCO has been carrying on the mission promoting custom-made musical pieces and pursuing of the "Sound of Taipei." Assuredly, the group will continue its ongoing effort to proceed innovative experiments and boldly imbue new elements with traditional classics. 3


封 面 故 事

穿越古今橫跨東西

C o v e r

2019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

S t o r y

繽紛登場 幽默如原創國樂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澎湃精彩如二胡名家黃正銘的《阿銘 上菜》,還有創新多變的臺北木偶劇團推出的《長坂坡》,持續與新生代樂迷接 軌的類電玩音樂劇場《巴別之塔:奪回勇者之心》,也有復刻版經典再現的新編 歌仔戲《女人花》,由臺北市立國樂團所主辦的臺北市傳統藝術季一直是臺北市 最重要的傳藝舞臺,這個大舞臺只為傳統服務,只為藝術打磨,共同為分享傳統, 欣賞傳統而努力。 文/倪暐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4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節目,俯拾皆有亮點。


臺北木偶劇團將展開一場獨特的華麗偶戲世界。

臺北市傳統藝術季自 1988 年開辦以來,今年

量身創作《鸚鵡螺的對稱》一曲,讓北市國將國

邁入第 32 屆,這個於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

樂推向世界舞臺的願望持續推進,也為今年傳藝

是全臺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

季畫下完美句點!

不設限國樂,讓傳統表演藝術在這裡發光。今年 的傳藝季自 3 月 7 日起至 6 月 12 日止,為期三

十全十美 向國樂前輩們致敬

個多月,涵蓋了歌樂舞劇等不同領域的表演形式 及團隊,備受外界注目。

探索中西打擊樂的魅力,北市國「分進合擊」 音樂會則邀請到國際知名的臺灣擊樂演奏家吳欣

傳藝季以展現「臺北多元藝術文化,兼顧傳統

怡與澳門中樂團擊樂首席李暢,分別以中西擊樂

與創新精神」為核心價值,每年推出不同主題的

與 TCO 一起分進合擊。推廣「新江南絲竹」多

傳統藝術表演活動。3 月 7 日於國家音樂廳剛落

年的中國音樂家顧冠仁則將帶來新江南絲竹音樂

幕的開幕音樂會「安平風雲」結合雙樂團、三合

會,感受與當代接軌的江南風情。「十全十美」

唱團、近 300 人共同在舞臺上演出,其中委託臺

音樂會則是北市國感念每一位曾經為北市國付出

灣作曲家李和莆與王蓂新創作品,持續探索國樂

過的音樂家,鄭重邀約他們重返北市國,名單包

與人聲的交響,東方式的典雅與西方式的動漫風

括 TCO 歷任 6 位副指揮盧亮輝、陳如祁、李英、

在同一場音樂會中並存,跨度不可謂不大。

吳瑞呈、邱誓舷與江振豪以及 4 位聲部首席王銘 裕、謝從馨、林子由、馬翠妤將一起舉行世界首

中西合璧 林昭亮壓軸登場

演委創協奏曲新作,共譜十全十美。

其他亮點還包括臺灣最具知名度的小提琴家林

從臺灣到世界,從傳統到現代,從古典到跨界,

昭亮將重返北市國,世界首演《春之雪》第 2 號

今年北市國傳統藝術季端出的菜單毫不設限,俯

小提琴協奏曲。該曲由作曲家喬爾 • 霍夫曼為林

拾皆是亮點,也驅動了國樂在 21 世紀發展的更多

昭亮量身創作,以國樂編制搭配演出,也為國樂

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跨界合作再添亮麗一筆。霍夫曼也受邀為北市國 5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淺談「新江南絲竹」 An Introduction to New Jiangnan Sizhu Music 文、圖/顧冠仁 By Gu Guanren Photo courtesy of Gu Guanren

G u e s t

「江南絲竹」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地區,是中國民族音樂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 民間樂種之一,音樂具有典雅、細膩、流暢、委婉的特點,是秀美的江南山水及善良 純樸江南人民性格的生動寫照。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已故民族音樂理論家黃翔鵬先生對傳統有著極其精闢的論述,他指出:「傳統音樂既 在發展變化中延續生命,又能在形態轉化中保留遺傳基因,大體承襲了民族風貌而青 春不朽。傳統音樂的生命之美,在於它從來不是僵死的、空有軀殼的木乃伊」。

Jiangnan Sizhu is a gen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with regional character, which is popular in Shanghai,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s. The music is play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string (si) and woodwind (zhu) instruments, featuring its elegant, delicate, smooth and euphemistic expression, which vividly portrays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and local people's kindness nature.

S e s s i o n

Late musicologist HUANG Xiangpeng provided incisive comments about “tradition,”saying that "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 is that it never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 and deceases like mummy. It inherits folk music style with vigorous power, not only maintaining its life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but also preserving genetics during transformation.”

6 今年 77 歲的顧冠仁出生於中國江蘇,自幼學習江南絲竹音樂,江南絲竹深植其生命。


顧冠仁認為得先理解傳統絲竹樂的特點,不能在沒有傳統的基礎上創作。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一批作曲家在學習傳統 的基礎上進行了「新江南絲竹」的創作,並分別 在 1987 年 ( 首屆 ) 及 1992 年 ( 第二屆 ) 於上海 舉辦的「海內外江南絲竹創作與演奏比賽」中湧 現了《詠南》( 朱毅 )、《綠野》( 顧冠仁 )、《江 畔》( 胡登跳 )、《廟院行》( 彭正元 )、《秋雨》( 彭 正元 )、《梅花引》( 朱毅 )、《秦淮月》( 喬惟進 ) 等獲獎作品,不少作品至今還是專業樂團及業餘 社團的常演曲目。 由「陽剛民間音樂館」館長楊剛在 2012 年及 「長三角江南絲竹聯誼會」會長曹建國在 2018 年委約創作中,又出現了《媽媽的愛》( 劉德海 )、 《東灘晨曲》( 顧冠仁 )、《水仙》( 周成龍 )、《江 南行》( 杜小甦 )、《品茗 . 觀魚》( 顧冠仁 )、《芙 蓉三疊》( 朱毅 )、《翠柳》( 王愛康 )、《絲竹鄉韻》

( 朱昌耀 )、《燈會》( 崔新 ) 等各具特色的好作品。 近三十年來,作曲家們認真學習傳統、勇於創新, 在「新江南絲竹」創作中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為江南絲竹樂種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結合自已多年來的創作實踐以及以上作曲家們 的新作品,談一下「新江南絲竹」出「新」的幾 個方面。

從民俗活動到面對大眾 一、傳統江南絲竹的社會功能一是配合節慶、 廟會、婚嫁、祝壽、生子、喪葬等民俗活動,製 造氣氛、娛樂群眾;二是在農村的宅邊、 塲 地, 城市的客廳、會館、茶樓等地自娛自樂,豐富人 們的文化生活。而「新江南絲竹」面對的是廣大 的聽眾,特別是職業樂團演奏的曲目必須要得到 聽眾的認可。功能的不同,藝術上必須要出新。

吸收其他藝術精華 海納百川 二、新的觀眾、新的題材要求作品要有新的音 樂語彙。傳統江南絲竹發展初期就是在廣泛吸取 江南地區民歌小調、民間樂曲、宗教音樂、戲曲 曲藝音樂的養分而發展起來的,但當樂種進入城 鎮後,對樂曲精雕細刻,留下了藝術水準較高的 「八大曲」,同時也帶來了音樂語彙較為單一、

Started in the 1980s and moving into the 20th Century, a group of composers carried out the work of creating“New Jiangnan Sizhu Music ”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tradition. Many prize-winning works appeared in the competitions such as the first and second e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Jiangnan Sizhu Music Competition held in Shanghai in 1987 and 1992. Among those famous creative pieces included "Ode to Jiangnan" by ZHU Yi, "Green Fields" by GU Guanren, "By the River" by HU Dengtiao, "Autumn Rain" and“ Temple Trip ” by PENG Zhengyuan, "the QinHuai's M o o n l i g h t " b y Q I A O We i j i n a n d m a n y others, which are still the regular repertoires played by professional orchestras and amateur associations in these days. In addition, more pieces commissioned by the YANG Gang Musical Instruments Museum's director YANG Gang in 2012 and Cao Jiango, the leader of the Yangtze River Jiangnan Sizhu Association, in 2018 came up. The works included "Mother's Love" by LIU Dehai, "Dongtan Morning" by GU Guanren, "Narcissus" by ZHOU Chenglong, "Jiangnan Trip" by DU Xiaosu and among others. In the past 30 years, composers earnestly studied tradition and embraced innovation. They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Jiangnan Sizhu Music.”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Combin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creating new pieces over the years and the new work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omposers, several new facets of the “New Jiangnqn Sizhu Music” are discussed as follows:

G u e s t

有感傳統的絲竹樂需要有新作品支持,顧冠仁身體力行,在創作大型作 品的同時,也不忘探索新江南絲竹的創作。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作曲家顧冠仁的中樂作品,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馳譽樂壇,一直伴隨著 海內外中樂樂迷成長。

貧乏的問題 ( 八大曲實為《六板》、《三六》以

S e s s i o n

及《行街》這幾個系統的變體 ),「新江南絲竹」 必須發揚傳統江南絲竹初創期善於吸收其它藝術 品種精華,海納百川,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又有 江南絲竹韻味的新音樂語彙。

讓作品跟演奏更具時代感

1. The traditional social function of Jiangnan Sizhu music is to create atmosphere and entertain 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held in the events such as festivals, temple fairs, marriages, birthday parties, funerals and many others. Also the genre is played in informal gatherings held in the sites such as next door open spaces in countryside, or public halls and tea houses in cities.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for self-entertainment and enriching cultural life. However, as "New Jiangnan Sizhu music" faces much larger audience, professional orchestras have to take new approaches to earn recognition. 2. New audience, new subjects require new musical vocabulary. In the early days of traditional Jiangnan Sizhu, it extensively absorbed the nutrients from folk songs, folk music, religious music and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owever, when the music entered the town, it was influenced by delicate culture and developed new styles, which was called "Eight Great Pieces," the transforming systems of Liu Ban , San Liu , and Xing Jie . The music should carry forward its nutrient absorbing from other varieties, to create new vocabulary in the modern day.

三、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欣賞習慣、要求也在 悄然發生變化,傳統樂曲的單線旋律、單一調性 等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欣賞要求,「新江南絲竹」 使用了多聲部的寫作技法,使樂曲線條更豐富、 層次更分明:在調性上要有所拓展;配器色彩要 豐富、多變;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可採用多樣的 結構形式;演奏處理上要有層次感,加大演奏情 緒幅度的變化等等。總之,要讓作品和演奏更具

3. As new audience's habits and requirements are quietly changing,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New Jiangnan Sizhu" used polyphony texture, instead of monotone, to make the music rich and more perceptible.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audience, the musicians should make music pieces and performances contemporary with extended notes and rich instruments.

時代感,讓更多人喜愛這門藝術。

不受地域及文化背景限制 四、過去演出沒有樂譜,傳統方式就是口傳心 授,大家聚在一起反覆練習、磨合,達到自娛自 8

樂的目的,但現在年青人生活節奏快,用這種方

4. Nowadays, the lifestyle of young people is fast, and it is less likely to gather them to practice folk music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way, which will also make them lose interest and patience in learning. Therefore, the composer reflects his requirements about “New Jiangnan Sihzu” music in the score in detail, to make


生於 1942 年的顧冠仁,見證著中國民族音樂數十年發展。

法來學習音樂已經不切實際,也會讓他們失去了 學習的興趣和耐心。「新江南絲竹」由作曲家把 對作品的要求詳細地體現在樂譜上,讓人易學、 易得到較好的合作效果 ( 每個樂器演奏在風格、 韻 味 上 的 體 現 還 需 要 老 師 的 指 導 )。2014 年 我 的「新江南絲竹曲集」總、分譜及 CD 出版後, 計數甚多難以統計,海內外約有一百多個職業、 非職業樂團、院校排練演出了這些曲目,並先後 由上海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蘇州民族管弦 樂團、香港中樂團、新加坡鼎藝團等九個職業樂 團、院校舉辦了專場音樂會,這次臺北市立國樂 團是第十個專場音樂會,這說明「新江南絲竹」 已經不受地域及文化背景限制,開始在海內外廣 泛傳播,這是發展中國民間樂種有意義的探索之 路。

對於傳統民間樂種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原汁原味 的收集、保存、學習,這工作很重要。在傳統的 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樂種與現代人的文化生活結 合起來並得以更廣泛、長久的傳承,這工作同樣 重要。但這是二個範疇的工作,既不應混淆,更 不應對立,從事這二方面工作的同仁應相互尊重, 共同為傳承、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作出努力。

it easy to learn and to cooperate; however, musicians'performances also need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 2014,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my "New Jiangnan Sihzu Collection," including scores, and CD, more than 100 professional and non-professional orchestras and colleges presented these repertoires across Asia. Nine professional music groups held concerts presenting these repertoires, such as the Shanghai Chinese Orchestra, the China National Traditional Orchestra, the Suzhou Chinese Orchestra,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Ding Yi Music Company based in Singapore.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holds the tenth concert this tim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usic is not restricted by geography and culture and has begun to spread widely. It is a meaningful exploration for Chinese folk music. A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 music is important,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congregate modern cultural life and to innovate based on the tradition. The preservers and innovator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 and strive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art together, instead of treating others with hostility.

9


追 光 人 物

來自異鄉的美麗樂章

密吉爾.羅徹特的臺灣琴緣

S t u n n i n g

2017 年 10 月 27 日,宜蘭市長江聰淵為感謝瑞士知名指揮密吉爾.羅徹特長期 對宜蘭的貢獻,特別於「 2017 丟丟銅蘭城國際音樂節」開幕典禮中致贈榮譽市 民,表彰他對宜蘭音樂教育的的貢獻。昔日他所指導的當代樂坊、蘭陽舞蹈團 和蘭陽戲劇團也都分別致贈紀念品和宜蘭名產,希望他永遠記得這溫暖的宜蘭 味道。睽違臺灣十幾年的羅徹特教授眼淚泛眶,感謝了大家。 文/李建興 圖/李建興、臺北市立國樂團

F i g u r e s 10

羅徹特教授拍於家中。


2016 年 11 月李建興親赴瑞士邀請羅徹特夫婦參加丟丟銅音樂節。

回顧密吉爾.羅徹特先生幾年的耕耘,為宜蘭

夫妻鶼鰈情深 年過半百離鄉來臺

開啟世界之窗,讓更多音樂家透過羅徹特教授看 見世界。

1985 年,54 歲的他接受臺灣的邀請毅然離開 家鄉來臺任職,和他的夫人展開嶄新的異國生活。

洛桑音樂學院院長世界金獎指揮

師母就說不知什麼力量推著他,讓他跟著教授從 歐洲的中心瑞士搬到臺灣來,從氣候、飲食到生

密吉爾.羅徹特先生是瑞士知名指揮家、作曲

活習慣等等一切都是那麼陌生,到現在沒想到臺

家、曾任瑞士洛桑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1975 年

灣成了他們最思念的第二故鄉。來臺後曾任臺灣

榮獲 RIO DE JANEIRO 國際樂團指揮大賽首獎、

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高雄市交響

金 牌 獎 及 Villa Lobo 獎, 法 國 ST LAURENT

樂團、巴哈靈感室內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臺

DU VAR 城市獎,並獲選登入劍橋英國音樂和音

灣國家國樂團、榮星合唱團、宜蘭當代樂坊樂團

樂家的國際名人錄。

與蘭陽戲劇團等指揮,並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

1977 至 1980 年間任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愛樂 交響樂團、布加勒斯特電視廣播樂團、薩都麻愛

學 ( 下稱北藝大 ),他的蹤跡走遍了臺灣各地,如 今有些學生已回北藝大任教,作育英才無數。

樂交響樂團、普萊文愛樂交響樂團、瓦爾那愛樂 交響樂團之客席指揮。1982 至 1985 年間任土耳 其伊斯坦堡交響樂團及伊斯麥交響樂團指揮。

羅徹特的書房,非常特別,他準備樂譜和資料 分類的方式,就像圖書館一般,分門別類,有條

11


追 光 人 物

不紊;除此之外,羅徹特練團的要求與堅持,在樂界也是出了名,每次 練習師母都是提心吊膽,師母總不時都需要在身邊擔任滅火隊。時至今 日,他們依舊形影不離,是愛情的堅貞,也是天長地久的信任。

臺北市國樂團牽起傳統創作之因緣 S t u n n i n g

羅徹特與臺北市立國樂團有許許多多的合作,其中更為兒童合唱團 和國樂團改編了一系列的臺灣民謠,並錄成 CD,曲目有大家耳熟能詳 的《西北雨》、《天黑黑》、《火金姑》和《秀才騎馬弄弄來》等等, 這可說是其與臺灣傳統音樂重要因緣。並和多位重量級演奏家演出協 奏曲,為再續未完成演奏盧亮輝先生《春夏秋冬》的願望,今年 88 歲 高齡的他將再度來臺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做專場的演出,這以歲月譜

F i g u r e s

寫的生命樂章,值得期待。

12 羅徹特獲頒宜蘭市榮譽市民。


在宜蘭進行一系列傳統創作 1995 年密吉爾.羅徹特應當代樂坊之邀擔 任該團指揮,而後牽動宜蘭的樂團全新的音 樂學習觀念風潮。他剛到宜蘭期間,宜蘭還 沒有演藝廳也沒有其他專業表演空間,許多 學子甚至都需到臺北上課,然此時能有國際 知名指揮願意到宜蘭來任教實屬不易,當時 當代樂坊的學子不乏許多全國比賽冠軍之學 生,如今日已任教職之曾婉嘉、鄭亦均、曾 怡羚、楊智博、張智堯、陳仕杰、羅堂軒、 黃奎翰、林亦宣等等。除了指導音樂外,他 也啟發了大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也為當代 樂坊牽起國際因緣與展演空間。

羅徹特指揮音樂節各國聯合樂團。

除了指揮當代樂坊外,並指導蘭陽戲劇團、蘭 陽舞蹈團及許多國中小樂團,對宜蘭音樂界有巨 大的貢獻。並有許多音樂著作:《噶瑪蘭公主》、 《聽花人》舞劇音樂、歌仔戲《七字調》、《蘭 陽頌》雙小提琴與國樂團協奏與道教合唱音樂等 等無數的樂曲。他並為蘭陽戲劇團編寫樂譜,將 蘭陽戲劇團帶上國家音樂廳之舞臺;與蘭陽舞 蹈團合作以宜蘭故事為主軸創作舞劇《噶瑪蘭 公主》、以林午鐵工廠的銅鑼為發想創作《聽花 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心繫臺灣繼續為臺灣文化努力 退休後回到瑞士,他仍到處教學和演講,更多 次應臺灣駐外單位邀請介紹臺灣文化,他門前掛 著臺灣友人送的匾額,自詡為臺灣之家。

羅徹特說,「走過許多國家還是臺灣最有人情 味,而且在這裡發現了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這 樣的文化也豐富了我的人生,當我回到瑞士周遭 朋友對於臺灣文化都非常的好奇和喜愛,感謝臺 灣,我會繼續為臺灣文化而努力。」

13


藝 文 馬 克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

拉高比賽規格迎二胡新星

T C O

今年的首獎得主將會有機會在未來一年間與新加坡華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 樂團、香港中樂團及澳門中樂團等 5 個海外樂團合作。這項創舉也正式宣告比賽邁入國 際大賽的規格。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提供

A r t i s t r y M a r k 作曲家王珏中西兼擅,在音樂會上發表 他為嗩吶、竹笛與民族管弦樂隊所作的 《草原》。

大師偕傳藝新星同台獻藝,也傳遞了難能可貴的經驗。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今年邁入第 26 屆,為了持

2013 年是「打擊」、2014 年是「揚琴」等,也於

續擴大臺灣國樂在國際的影響力,主辦的臺北市立

2015 年推出 TCO 指揮大賽及 2016 年的國際作曲

國樂團有新創舉,首度將比賽規格提升為國際大賽

大賽,讓賽事更多元,打造國樂的各種可能性。

等級,參賽年輕好手除可互相觀摩展現好身手及獲 得獎金鼓勵外,首獎得主更有機會於未來一年間和

今年比賽項目聚焦「二胡」,團長鄭立彬表示,

海外 5 個樂團合作,積極提升優秀音樂新星的實力,

去年有近 200 位來自臺灣、香港及中國大陸年輕好

登上世界舞臺。

手報名,選出 12 位進入複賽及決賽。複賽入圍者 將於今年 4 月 15 日同臺競逐,進入決賽選手接著

聚焦二胡 12 人入圍複賽

於 17 日音樂會中齊聚飆技,最後優勝者可參與 19 日「二弦風情」音樂會,與胡琴名家、也是這次評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歷年來以琵琶、二胡及笛子 三項樂器為主要比賽項目,輪流舉辦。但也有幾年 14

嘗試不同的領域,如 2007 年比賽項目是「古箏」、

審團成員朱昌耀、宋飛、朱霖、陳春園、張重雪及 霍世潔等人同臺獻藝。


來自內蒙古的金山(阿 拉騰烏拉),是當今樂 壇馬頭琴名家之一。

首獎獎很大 與 5 大專業樂團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首獎得主將有機會在未來一年間 與新加坡華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香 港中樂團及澳門中樂團等 5 個海外樂團合作。這項創舉也 正式宣告比賽邁入國際大賽的規格。

鄭立彬指出,民族器樂大賽已辦了許多屆,現在看來前 幾屆的首獎及進入前三名的優勝者在現今國樂界的發展都 相當好,例如第一屆琵琶大賽首獎得主張強、第二屆二胡

2017 年賽事項目是笛子,由年輕好手歐陽孝宜摘冠。

大賽首獎得主嚴潔敏、第三屆笛子大賽首獎得主戴亞等都 已是首屈一指的音樂家。這個比賽已是華人世界公認規模 最大、也是最公平的賽事。

過往的比賽結束後除北市國邀請外,後續沒有演出規畫 的配套。鄭立彬指出,考量參賽年輕朋友著眼的並非獎 金,而是後續有更多演出機會,因此北市國去年就主動和 國外樂團連繫,協助首獎得主與國際樂團有共同演出協奏 曲的機會,成功促成與海外 5 個樂團合作契機,也使比賽 有了媲美西樂國際大賽般的規模。

挖掘優秀年輕好手的舞台,2018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首獎, 年輕好手楊婧以沉穩演出奪冠。

不讓國樂受限,開發更多可能性,北市國除了今年的突 破,明年活動也很有看頭。鄭立彬透露,明年比賽會輪到 「指揮」,預計攜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共同舉辦「第一屆 臺北國際指揮大賽」,屆時預期有很多西方指揮家將來臺 參與,除指揮交響樂團,也會與國樂團合作,創造出國樂 更豐富的色彩。

給年輕新秀機會,器樂大賽見證了傑出傳藝新星的誕生。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至今已成年度亞洲國樂盛事,2018 年主要比賽項目是琵琶。

15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雙金音樂得主李欣芸 用音樂重新定義臺北

T C O

一個叩問。為什麼臺北是天龍國? 金馬獎、金曲獎雙料得主李欣芸從小在臺北生長,出國念書之後又回來定居、工作, 「明明我們就在這裡生活著,難道這裡有這麼不好嗎?」她決定要為自己生長的城市 盡一份力,以「臺北城的十張椅子」為概念舉行音樂會,與北市國合作,用自己擅長 的音樂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文/趙靜瑜 圖/謝三泰、李欣芸音樂製作

M u s i c L a b

這場名為「有閒來坐 - 臺北城的 10 張椅子」 影像音樂會召喚過去「故事島」系列與「心 情電影院」製作團隊,攜手臺北市立國樂團、 金曲歌手吳昊恩與攝影大師謝三泰藝術家, 讓音樂、影像與現場吟唱等形式相互交織, 緩緩訴說臺北城的前世與今生。

椅子就像是舞臺 用臺北城的十張椅子為題,李欣芸與製作 人程馗先生到處選材,「椅子就像是小舞臺, 在椅子上,人與人之間在這裡交流。」李欣 芸說她有一天去時尚現代充滿青少年次文化 的西門町,就在兩棟摩登大樓之間有防火巷, 巷弄極窄,裡面還坐著修鞋的老師傅,小小 的店面掛滿了五彩繽紛的鞋帶,老器具一應 具全,「那張藤椅,在上面坐過的人來來去 去,這就是臺北人的生活。」

李欣芸說,臺北還是有一些迷人的東西, 「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定義這個城市,讓從未 造訪過臺北的人感到自己對臺北已經很熟識, 也讓臺北的居民了解到,在天龍國為了生存 而努力地過著每一天,是ㄧ件多麼美好而值 得自豪的事。」

16 作曲家李欣芸用音樂重新定義臺北城。


攝影家謝三泰透過相機,記錄著整個 城市的轉變,影像有情,更有故事。

艋舺、迪化街入樂 這次李欣芸將以西門町、總統府、中山北路、 萬華龍山寺、迪化街到南港茶園等地點為靈感 創作,加上了烏來跟淡水兩個新北市地標,都 是她平常來去臺北有感覺的點。但是這次的創 作相當磨人,李欣芸希望挑戰自我,精熬慢燉, 常常八個小節就是自己過不去,一修再修,有 時候做了八個版本,最後只有一個可以用,「睡 夢中有了靈感,就像在追一頭白鹿一樣,趕快 爬起來記載譜紙上或是彈鋼琴錄下來,但也會 醒來之後發現這些靈感不值一提,怎值得讓我 醒過來離開床舖記下來,我想,這應該就是音 樂人的宿命。」

笙、琵琶獨奏 展現國樂美韻 李欣芸說,這場加入了影像的音樂會,希望 可以成為人們走進音樂廳聆賞音樂會的形式, 「這次的視覺由攝影家謝三泰負責,他的畫面 寫實,就像在說故事。」以國樂形式創作,李 欣芸說她非常喜歡笙獨特的音色,也會讓琵琶 等樂器有更多獨奏的機會,凸顯國樂的獨特語 言,這次也邀請歌手昊恩與國樂團一起拉開臺 北城的十張椅子,歡迎入坐,一起感受屬於臺 北城的輝煌與榮耀。

17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絳帳春風話昔時

國樂團草創維艱 李時銘努力守護 西元 1966 年,行政院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無論中學大學,校園內「國樂社」 遍地開花。當時才 16 歲的少年李時銘躬逢其盛,拿著一根自學的笛子,踏進甫成立 一年的「建中國樂社」,開啟了他的音樂奇幻人生。

M u s i c

文/彭彥翰、游坤義 圖/李時銘提供

M e m o r i e s 18 2016 年李時銘與逢甲校友國樂團在中興堂演出。


國樂發展初期篳路藍縷,李時銘必須兼習多樣樂器。

打開谷歌搜尋「李時銘」,首先會認識一位逢甲大 學的中文系教授;Dcard 版上一篇「我們的老師長得 很像火雲邪神」,也掀起熱烈討論,原來在學生的眼 裡,李教授學識豐富,當人不手軟。接著點開下一個 頁面,一篇文學講座紀實,則悄悄揭露了他迥然不同 的人生資歷,「李時銘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 所文學博士。(文略)在音樂領域浸潤已久,學養豐 厚,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以下簡稱「北市國」)指 揮、副團長及國立實驗國樂團(現為「臺灣國樂團」, 以下簡稱「實驗國」)專任指揮,2011 年榮獲中華民 國國樂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他,究竟是誰?

臺灣國樂史的見證人 在 1966 年,行政院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無論中學大學,校園內「國樂社」遍地開花。當時才

16 歲的少年李時銘躬逢其盛,拿著一根自學的笛子, 踏進甫成立一年的「建中國樂社」,開啟了他的音樂 奇幻人生;再過兩年,他進入政大華夏國樂團,見證 了該團從演奏廣東音樂小品,轉型成交響化國樂團的 歷程。李時銘說,「當時,學校社團技術最好的都在 師專,因為他們都集體住校,集體練習,充滿熱心。 屏東師專的國樂社,甚至可以全臺灣巡迴演奏,我都 會跑去聽。」李時銘從大學開始接觸指揮,經歷碩士 班、博士班,和華夏國樂團互相滋養、成長,逐漸在 臺灣年輕的國樂圈子裡有了一席之地。同時,李時銘 也拿起他第一根指揮棒。當時的他還不知道,這些都 只不過是他即將見證的臺灣國樂史中的一抹縮影。 19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20

北市國初期的宣傳照,李時銘當時彈琵琶。


博士班時期,適逢北市國成立,李時銘受邀擔 任研究推廣組主任,然而,因應團務需要,很快 轉入演奏組,並擔負起團務推動的責任。他回憶 創團初期的篳路藍縷,不自禁地笑起來:「當時 樂譜很少,我記得那時,我們從中廣複印了一堆 總譜,招考團員的時候還有一個附加條件:『每 個團員都要抄兩首曲子的分譜』!」遙想那個年 代,每個人都擁有幾本自己手抄的樂譜,那會是 怎樣的滋味啊?

樂團工時正常化的創制推手 因緣際會,李時銘前後出任北市國與實驗國的 專任指揮,若要說到他對兩個國樂團影響最深遠 的貢獻,不能不提他如何據理力爭,讓團員們的

李時銘帶著政大國樂團巡演。

生涯得到法制的保障。 例如,按「出勤管理要點」,北市國團員一週 有六個時段排練。當時教育局有意見,市議員也 質疑,樂團薪資福利比照中學教師,工時卻只有 一半,有不公平之嫌,「我親自向教育局人事室 報告,這六個時段是合奏排練,平常人上班可以 抽閒喝茶,合奏練習的時候,是分秒必爭,不上 廁所、不准喝水,連撥個頭髮都要挨罵。除此之 外,還得有時間個別練習、分組練習,而樂團並 無法提供足夠的練習空間。」並提議歡迎議員來 團親自體驗。於是,最後照原案拍板,確立了樂 團的法制工時。 除此之外,李時銘也爭取團員權益,依公務人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訪台和一群國樂人相聚,左二為李時銘。

員標準,新進人員年假 7 天,七年以上資深者才 得放 28 天。李時銘以合奏缺一不可的特性為理 據,為當時北市國團員取得了統一年假 28 天的

「音樂會命名」的先河,不再只有「第幾次定期

優厚待遇。而在實驗國草創時,他認為樂團成立

音樂會」,而讓演奏有了更豐富的想像空間。

依據僅憑社教司一紙公文,實為飄搖,於是他著 手擬訂組織規程呈報行政院核定,逐漸擴編,讓

今日「斜槓青年」正夯,李時銘此生橫跨中文

實驗國樂團有了發展的基礎。他也參與推動退休

學術與演奏實務,涉足大到創制,小及文編等,

儲備,讓團員的退休金有了法理依據。

可說走在時代的尖端。或許正因如此,他才能在 種種挑戰之間守住原則,李時銘表示,「不是國

有容乃大 無欲則剛

樂本科出身的好處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能有不同 的想法;面對利益的時候,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除了行政工作之外,李時銘也為北市國第一場

年近 70 歲的他期勉國樂人不管如何,都要喜愛自

音樂會設計節目單封面。某一年教師節音樂會,

己做的事;學海無涯,除了精進技藝之外,更需

國學淵源的他取字「絳帳春風」,開啟了北市國

要充實學養,讓音樂保有文化的根與傳統的底蘊。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