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9 April

Page 1


April 2019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目錄 | Content

傳統是基底 孕育當代新創意 Based on Tradition, Cultivated with Creativity

03

TCO 劇院《我的媽媽欠栽培》

來看臺灣歌劇與西方歌劇的邂逅與對話

04

亞洲音樂的「聚」與「散」

06

Gathering and Scattering :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Music 國樂與小提琴的唱和

林昭亮首演《春之雪》

12

好手吳欣怡、李暢 北市國共奏

分進合擊 東西鼓藝對戰

14

TCO 學院國樂團與你一起瘋電玩

任重刁鵬兄弟首攜手 編創類電玩音樂劇場

16

國樂搖籃的推手 陳如祁 國樂名家李英 愛音樂從一而終

18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20

藝術顧問

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依姓氏筆畫順序)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黃立鳳、呂冠儀、蘇盈恩、林儀貞、林克威、何佩庭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陳蓉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HUANG Li-Feng, LU Kuan-Yi, SU Ying-En, LIN Yi-Chen, LIN Ko-Wei, HO Pei-Ting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Sunnie CHEN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傳統是基底 孕育當代新創意 Based on Tradition, Cultivated with Creativity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以傳統為經,創意為緯,臺北市傳統藝術季 ( 以下

如果說類電玩音樂劇場是重金屬搖滾,那麼金馬、

簡稱「傳藝季」) 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每一檔節目都

金曲雙金得主李欣芸製作的「有閒來坐—臺北城的

有新嘗試,希望在這個崗位上,留下當代國樂的多

10 張椅子」音樂會,就是那股輕輕淺淺卻耐人尋

元面貌。

味的鄉村民謠風。這場音樂會讓國樂加入了攝影與 多媒體元素,把臺北市民的日常,成為音樂會的亮

在此我想特別介紹今年傳藝季的幾檔節目,「類電

點,一閃一閃,用音樂訴說臺北市民的生活軌跡。

玩音樂劇場—巴別之塔:奪回勇者之心」讓國樂加 入了劇場元素,以破關概念設計音樂會進行的情節,

在北市國的大家族裡,每一個環節都同等重要,為

讓音樂會多了樂迷可以參與的動機。這次擔任演出

了慶祝北市國成立 40 週年,我們特別邀請 TCO 創

的是國樂新生力軍臺北市立國樂團的附設學院國樂

團以來 6 位曾任樂團副指揮及 4 位現任聲部首席,

團,不少團員都為了這場音樂會卯足全力彩排,作

10 位優秀音樂家共同攜手演出「十全十美」音樂

曲家任重跟刁鵬兩兄弟的音樂更是處處有驚喜,相

會,用音樂會將北市國所擁有的美好榮耀,獻給每

信不會讓樂迷失望。

一位曾經在這裡付出過的藝術家與行政團隊。

The 2019 Taipei Traditional Arts Festival (TTAF) which kicked off on March 7 is in full swing with diverse performances. The event featuring creative works with new experiments, expects to bring different face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to audiences.

If we depict the production mentioned above as heavy metal music, the concert titled "Come Have a Seat-10 Chairs in the Hometown Taipei" produced by Cincin LEE, the laureate of the Golden Horse and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is like folk music style which brings a light and intriguing touch in her work. The performance is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music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photography and multimedia, portraying daily life of Taipei citizens.

I hereby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 event's specials, such as a production, titled "Video Game-Inspired Music Theater-Babie Tower: Recapture Hero's Heart,” an inventive bl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with video game and theatrical elements. The performance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directly engage the audiences and invite them to beat the games together. The composers JEN Chung and his brother DIAO Peng, with members of TCO Academy Orchestra will provide a pleasant surprise to appeal to concertgoers.

As a big family, TCO values every artist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once worked with us. Therefore, the organizer has invited ten musicians to present a concert called "Perfect Ten" to celebrate our 40th year of establishment. These artists include six former deputy conductors of the orchestra and the four current chief vocalists. With this concert, TCO will give its glory to those who have hitherto devoted their time and efforts here.

3


封 面 故 事

TCO 劇院《我的媽媽欠栽培》

C o v e r

來看臺灣歌劇 與西方歌劇的邂逅與對話

S t o r y

當臺灣歌劇遇上了西方歌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今年臺北市立國樂團的 TCO 劇院推出原創新作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結合歌劇的美聲、臺灣歌仔戲 和臺灣歌謠,加上國樂、偶戲,展現多元文化文化融合及臺灣特有的藝術原創生 命力。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展現多元文化融合以及臺灣特有的藝術原創生命力。

平凡媽媽不平凡 改編挑戰大 原著作者楊富閔在書中描寫的是他生長的

4

《我的媽媽欠栽培》改編自作家楊富閔同

家鄉臺南大內的生活和他的媽媽,生動呈現

名原著,編劇兼導演游源鏗表示,這將會是

傳統媽媽堅毅樂觀的生命力。新劇中要表現

齣特別的歌劇,當初討論時想以家中最平凡

的也是這些看似平凡媽媽生活中的「不平

的媽媽當劇中主角,但如何將平凡的媽媽寫

凡」。游源鏗談到,劇中媽媽們無所不能,

出韻味且讓人感動,是很大挑戰。

操持家中大小事,其中呂雪鳳飾演的這位媽


臺北市立國樂團的 TCO 劇院推出原創新作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結合歌劇的美聲、臺灣歌仔戲和臺灣歌謠,加上國樂、偶戲,展現多元文化融合。

媽什麼都會,導演用很多細節讓角色立體化,讓人更親近,如媽 媽去工廠車衣補貼家用,過年也會寫春聯到菜市場賣,內容是 「天增歲月人增瘦,春滿錢坤福滿樓」,讓人看了不禁莞爾一笑。

這齣作品將在溫馨五月登場,游源鏗指出,劇中有多位媽媽, 如觀眾仔細觀察,可能也會發現你媽媽、鄰居阿姨的身影在其 中。劇中道出天下母親的辛酸,她們為家庭犧牲,放棄理想,用 盡一生相夫教子,看似什麼都有,卻沒有自己。整齣劇表面上是 談媽媽,但更深入其實也是在談歸宿、故鄉或是某種依靠,有母 親的故鄉。

卡司堅強 充滿語韻之美 值得一提是,全劇充滿語韻之美。游源鏗說,全劇押韻,從語 言、吟唱到國臺語都押韻,觀眾會發現臺灣歌劇和西方歌劇在此

《我的媽媽欠栽培》演出卡司堅強。

邂逅對話。

這次演出卡司堅強,游源鏗擔任編導外,另請到鄭嘉音擔任 導演、顏名秀作曲,曾奪得金馬獎的歌仔戲名伶呂雪鳳、演員及 綜藝主持人澎恰恰及知名男高音湯發凱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同台 飆戲。

難度高 演員超期待 澎恰恰說,臺語是很有趣的語言,希望透過這齣歌劇讓大家了 解臺語之美。而呂雪鳳則在記者會中當場獻聲展現臺語的多元創 意運用,不過她也坦言這次表演集合多樣表演形式,難度頗高。

至於最近勤練臺語的湯發凱幽默地說,現代聲樂家不太好混, 除了東西方不同唱腔、民謠、流行樂,還要加碼學偶戲及舞蹈等。 但他認為,雖辛苦,也很期待。這次演出是世代交接,傳統和現 代結合,預期產生許多精采火花。 歌仔戲名伶呂雪鳳演出媽媽的不平凡。

5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亞洲音樂的「聚」與「散」 Gathering and Scat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Music

G u e s t

文/吳榮順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 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By Wu Rungshun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icology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Photo courtesy of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音樂學者吳榮順經常為傳統藝術發展作導聆與講解。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二十世紀初,中國早期的比較音樂學者王光祈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ANG

曾按照各地域民族使用音階的不同,將世界音樂

Guangqi, an early Chinese comparative musicology

體系分成三大樂系:以五聲音階 (pentatonic) 為

scholar, divided world music into three major

基礎的中國樂系;以七聲音階 (septatonic) 為基

systems which were the Chinese music system

礎的希臘樂系以及以微分音階 (micro-scale) 為基

based on the pentatonic; Greek music based on

礎的波斯阿拉伯樂系。

the septatonice and Persian Arabic music based on micro-scale.

這種分類法,從今天世界音樂的角度來看,誠

S e s s i o n

然失之於簡化了區域音樂與族群音樂的多樣性及

The classification wa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主體性,同時也忽略了音樂文化輸出及輸入的涵

music scales using by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化現象,但不可否認的王光祈的論點,卻也點出

various regions, it was certainly simplified too much

了亞洲地區東方以五聲音階的中國音樂,與亞洲

from today's perspective, especially in showing the

地區西方以微分音階的波斯阿拉伯音樂,兩大支

diversity and subjectivity of regional and ethnic

配點共構所形成的亞洲音樂文化圈。

music, while ignoring acculturation of music culture

6 馬來西亞的傳統音樂發展受宗教影響頗深。


這兩個支點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互

through output and input process. Nonetheless,

動,才在各個基礎文化之下,融合之後再發展出

Wang also reveals the Asian music culture circle

各國的音樂文化系統。

which is majorly formed by the pentatonic of Chinese music and the micro-scale of Persian Arabic

從地理區劃來看,東北亞的中國、韓國、日本

music. These two pivots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及臺灣,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及

music culture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migration over

緬甸,中國音樂的影響力是呈幅射狀,向東 ( 東

the years.

北亞 ) 及向南 ( 中南亞 ) 發展。臺灣除了原住民 的南島音樂系統,可以說幾乎完全承襲自此。以 下就分別介紹亞洲各國的音樂。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music is radiating from South Korea, Japan and Taiwan in Northeast Asia to Vietnam, Cambodia,

雅樂 日本的古典音樂

Laos, Thailand and Myanmar in Southeast Asia.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Austronesian musical

日本從第七世紀所流行的「歌垣」(Utagaki) 歌

system of Taiwan's aboriginals, the island

舞,一直到今天尚在日本民間保存的「雅樂」、

also inherited the same music culture. A brief

「歌舞伎」、「能」、「文樂」等等,都是日本

introduction to Asian music is as follows:

傳統的音樂,日本人稱為邦樂 (Hogaku)。原來在 西亞稱為 Ud 的四弦橫彈樂器,從西亞、中亞,

Gagaku, Japanese classical music

到中國變成琵琶之後,連同當時中國唐代的燕樂, 一起傳到日本之後,變成了日本古典音樂的雅樂

(Gagaku)。

Japanese traditional music, called Hogaku by locals, encompasses from a popular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ing style in the seventh century

琵 琶 這 項 獨 奏 樂 器, 來 到 日 本 之 後, 在 九 州

called Utagaki, to current well-persevered classics

一帶流行而轉化成為日本典型的說唱音樂,諸

Gagaku, Kabuki ,Hoh and Bunraku and many

如 薩 摩 琵 琶 (satsuma biwa)、 盲 僧 琵 琶 (moso

others. As for the origin of Gagaku, a four-stringed instrument, was introduced from West Asia, originally called Ud there, Central Asia, all the way to China, and turned into Pipa in China. The instrument together with Banquet Music in Tang dynasty was exported to Japan, and has since been called Gagaku. After coming to Japan, Pipa, the solo instrument, has became popular in Kyushu and is used in Japanese narrative storytelling, such as Satsuma biwa, Moso biwa, Heike biwa, and Kyuji biwa and Chikuzen biwa and among others. The combination of music system from China, and the Japanesestyle shamisen music system, coupled with the Japanese aesthetics emphasizing the body and beauty, develop a unique and beautiful performing style what we see today.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biwa)、平家琵琶 (heike biwa)、肥後琵琶 (kyuji biwa) 以及筑前琵琶 (chikuzen biwa) 等等都是。

Sanjo, the treasure of Korean music

前日本音樂的中國音樂系統與日本味十足的三味

Regarding Korean music system, it has been

線音樂系統結合之後,加上日本人強調「體態」與

deeply influenced by Agak, a genre of Chinese

「美姿」的形式美學,才發展成今天我們聽到歌、

music, in the past; its traditional melody called

舞、樂、劇樣樣都令人想屏息靜聽的日本音樂。

Sanjo, played by a solo instrument, is the treasure of the National Gugak Center these days. In addition,

G u e s t

散調 韓國音樂瑰寶

Korean typical music genres also include folk music Sinawi, later evolving into a narrative storytelling

大家過去稱為「高麗」,如今稱為韓國 (Korea)

performing style called P'ansoro, and Samulnori

的音樂系統當中,曾深受中國雅樂影響的「雅樂」

ensemble that originates from Korean farmers,

(Agak), 其 器 樂 獨 奏 的 散 調 (sanjo) 如 今 仍 是 國

featuring fou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樂院的瑰寶。民間韓國傳統的「巫樂」(Sinawi) 系 統 也 發 展 出 一 套 以 說 唱 為 主 的 P'ansoro 音

Refer to Southeast Asia, Vietnamese culture,

樂,以及高麗民間農民發展出來的四物打擊樂團

musical instruments, ensembles, music scores and

Samulnori( 農樂 ),如今都是韓國音樂的典型樂種。

language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hina. Due to i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Vietnam also has

S e s s i o n

東南亞方面,越南的文化、樂器、

close contact with the ancient Indian

合奏、樂譜和語言,都強烈的受到

Champa.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中國的影響。由於它地理環境,越

of Vietnamese music still maintains

南也和古印度的占婆王朝 (Champa)

the traces of culture from China and

有密切的往來。因此越南音樂的結

India. Certainly, the Vietnamese

構仍有中國和印度的文化痕跡在內。

people also contributed their own

當然之後越南人民也貢獻了他們自

traditional musical elements to

己的傳統音樂要素在越南音樂當中,

their music,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8 歌、舞、樂與劇,相互融合,有了現在日本音樂的面貌。


因此它與日本、韓國、中國是有很大的不同。越

from Japan, South Korea and China. Vietnamese

南的宮廷音樂,以及豐富的民間器樂合奏及歌唱

court music, as well as its rich folk instrumental

如阿陶歌 (Hat a Dao )、順化歌 (Ca Hue) 都是越

ensembles and singing such as Hat a Dao and Ca

南人的最愛。

Hue are Vietnamese favorites.

笙 寮國說唱藝術最重要樂器

K hene, the most impor tant i n st r u ment for Laos' na r r at ive storytelling art

Khene 是寮國及泰國的國家代表樂器,中文稱 為「笙」。笙分布在亞洲從日本到泰國、從孟加 拉到婆羅洲的自由笙簧樂器,都有相關的屬性。

Khene which was called“Sheng”in Chinese is

寮國和中國南方的「苗族」是使用六管笙,普米

regarded as th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of Laos

族是使用五管笙,金屬簧是鑲入碗狀木頭風箱當

and Thailand. Sheng is distributed widely from

中。中國境內的藏緬語族及孟高棉語族,甚至婆

Japan, Thailand to Bangladesh in Asia, also related

羅洲的某些族群使用的笙,音箱是由真正的葫瓜

to Borneo.

所作。在緬甸的卡冷族 (Karen),笙是以水牛角 來作音箱,這種情形在寮國及柬埔寨的少數民族

The free reed instru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from

也在使用。寮國人的笙,除了是歌舞的伴奏樂器

Japan, Thailand, and Bangladesh to Borneo. Lao

之外,它也是寮國人說唱藝術當中,最重要的催

and the Miao people in southern China use six-tube

化劑。

Khene, and the Pumi people use five-tube Khene, its metal free reed mounted on a bowl-shaped

緬 甸 位 於 東 南 亞 與 南 亞 之 交, 文 化 形 態 上 相

wooden wind chest. However, the instruments used

當程度的從東南亞與南亞當中區隔出來,音樂

by Tibeto-Burman in China and the Mon-Khmer

文 化 上 亦 然。 緬 甸 最 特 殊 的 是 所 謂「 強 風 格 音

groups, and even some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樂」:以排鼓來當主奏樂器的室內樂團 - 盛懷樂

Borneo, are made by real gourds. Other groups such

團 Hsaing waing,以及「柔風格音樂」:緬甸的

as Karen people living in Myanmar use scorpion

國寶樂器 - 豎琴 Saung gauk( 鳳首箜篌 ) 為主題,

to make the instrument's sound box; same method

或獨奏或來伴奏的宮廷歌,都是緬甸音樂最有魅

is also adopted by some minorities of Laos and

力的樂種。

Cambodia. In addition to being an accompaniment to singing and dancing, the instrument also is the

至 於 印 度、 尼 泊 爾、 斯 里 蘭 卡 的 南 亞 地 區,

most important catalyst for Lao's classic art.

tabla 鼓 及 sitar 琴 形 成 的 gala( 旋 律 型 ) 及 tala( 節奏型 ) 音樂系統,即興演奏主宰了一切,

Situ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outheast Asia and

南亞的音樂家一定深知 gala 和 tala 的關係,窮則

South Asia, Myanmar develops its own culture and

變、變則通是該區域音樂迷人的地方。

music style. The most special genres includes Strong style music, played by Hsaing waing Esemble,

以臺灣為最北端 南島音樂文化歌舞合一

featuring chamber music played mainly by a set of drums, and Soft style music, played by the country's treasure harp, called Saung gauk by local people,

除 了 這 兩 大 系 統 之 外, 亞 洲 音 樂 還 必 須 再

serving as solo or accomplishment for the court

包含北起以原住民音樂為主的臺灣,南至紐西

songs. All of these are Myanmar's most fascinating

蘭,西到馬達加斯加,東達復活節島形成的大菱

sounds.

形大洋洲島嶼區內所謂的「南島音樂文化區」

(Austronesian Musical Cultural Area)。 這 個 區 域

As for India, Nepal, and Sri Lanka in the South

可再細分成四個小區塊:(1) 馬來亞玻里尼西亞

Asian, improvisation performance dominates 9


(malayo-polynesia):臺灣、菲律賓、

everything, where Indian drum tabla and plucked

馬來西亞、印尼及馬達加斯加。(2) 密

stringed instrument sitar develop into two music

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關島、帛琉、

systems called Gala, melody type and Tala, rhythm

馬里亞納群島及加羅林群島。(3) 美拉

type. The musicians from South Asia are familiar

尼西亞 (malanesia):巴布亞紐幾內亞、

to those, which showcase charming music in this

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及紐西蘭。(4) 波

region.

里 尼 西 亞 (polynesia): 斐 濟、 東 加、 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及復活節島。

Taiwan at the northernmost of the Austronesian Musical Cultural Area

南島音樂文化區是以歌舞合一的方 式為音樂主體,器樂則是以簡單的竹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systems, Asian music

管 樂 器 為 主, 例 如, 鼻 笛、 排 笛 及

also includes so-called Austronesian Musical

竹管琴 ( 印尼 sasandu 或馬達加斯加

Cultural Area, situated in the area of large diamond-

valiha) 等 都 是。 然 而 隨 著 印 度 教、

shaped Oceanian islands, ranging from the

佛教、回教及基督教的輸入,以及東

northernmost point Taiwan, to New Zealand in the

南亞陸地民族的南遷,印尼、馬來西

south, Madagascar in the west, and Easter Island

亞及南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原南島民

in the east. The reg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族,已發展出以鑼群文化及竹群文化

sections, which are malayo-polynesia, including

為主的 gamelan 音樂系統或 kulindan 音樂系統。此外,澳洲的原住民音樂 則並不屬於南島語族文化區的成員, 其 木 管 (dijeridu) 泛 音 的 演 奏 是 完 全 自外於該文化區的音樂系統。

然而隨著印度教、佛教、回教及基 督教的輸入,以及東南亞陸地民族的 南遷,印尼、馬來西亞及南菲律賓的 民答那峨島原南島民族,已發展出以 鑼群文化及竹群文化為主的 gamelan 音 樂 系 統 或 kulindan 音 樂 系 統。 此 外,澳洲的原住民音樂並不屬於南島 語 族 文 化 區 成 員, 其 木 管 (dijeridu) 泛音的演奏是完全自外於該文化區的 音樂系統,當然,音樂不可能是靜止 不變的,隨著族群的遷移,國與國之 間的互動,強勢音樂文化淺移默化中 凌駕了原本的音樂傳統,此情此景歷 歷在目。幸而本世紀初隨著聯合國教 科文組織 (UNESCO) 推動世界非物質 文化的普世價值概念下,每個國家都 試圖用盡各種對策來保存原有的音樂 文化生態,但堅持與適應卻也成了亞 洲音樂無可迴避的、必須面臨的窘境。 10

與舞蹈相融,印度的音樂特色之一在即興。


Taiwan, the Philippines, Malaysia, Indonesia and

In additi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Australian

Madagascar; Micronesia including Guam, Perak,

Aboriginal music is not included in the area, so its

Mariana and Caroline Islands; Melanesia including

wooden instrument called Dijeridu is in different

Papua New Guinea, Solomon Islands, Vanuatu and

system.

New Zealand and Polynesia including Fiji, Tonga, Samoa, Society Islands and Easter Island.

C e r t a i n l y, m u s i c n e v e r s t o p s e v o l v i n g , following the mi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The area's music is mainly blending with danc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a phenomenon is

and its major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frequently

visible that the strong musical culture impacts the

made of bamboo, such as Nose ute, Pan ute and

traditional music. Fortunately, with the increasing

bamboo tube zither, the latter including Indonesian

awareness of preserving world's intangible culture

sasandu or Madagascar valiha. With the input of

promoted by UNESCO, many countries have taken

Hinduism, Buddhism, Islam, Christianity,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eserve their heritage, however,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Southeast Asia, the

it is still inevitable for Asian music facing a dilemma

Austronesian peoples in Indonesia, Malaysia

between persisting traditions and adapting new

and Mindanao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have

genres.

developed Gamelan or Kulindan music systems, which gongs and bamboo flutes take center stage.

11


追 光 人 物

國樂與小提琴的唱和

林昭亮首演《春之雪》

S t u n n i n g

這場音樂會也將是今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閉幕音樂會,指揮也是北 市國團長鄭立彬表示,霍夫曼的作品來自東歐民間音樂,中國傳統音 樂和波普的各種來源,並充滿了抒情和節奏的生命力。 文/倪暐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2017 年,國際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

F i g u r e s

祝》,備受好評,2 年後,北市國與大師再度合作,挑戰並世界首演美國作曲家喬爾 • 霍夫曼為他量身創作的《春之雪》第 2 號小提琴協奏曲,再次挑戰東方國樂團與西方 小提琴合作所散發的神祕音色。

首演 為樂團帶來新挑戰 這場音樂會也將是今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閉幕音樂會,指揮也是北市國團長鄭立 彬表示,霍夫曼的作品來自東歐民間音樂,中國傳統音樂和波普的各種來源,並充滿

12 小提琴家林昭亮以溫暖甜美的音色走紅於世界樂壇。


用音樂傳遞作曲家樂思,一直是林昭亮的最愛。

了抒情和節奏的生命力。就他所知, 霍夫曼住過北京一段時間,會說一點 華語,也讓這部作品備受期待。除了 首演《春之雪》之外,同場也將演出 喬爾 • 霍夫曼另一首樂作《鸚鵡螺 的對稱》,這也是世界首演。

迷人風采 琴音甜美明亮 林昭亮生於 1960 年,是臺灣在國 際上知名度最高的小提琴家之一。父 親是清華大學科學家,母親是臺大外 文系畢業的英文老師,夫婦都非常熱 愛音樂,經常在家裡聽唱片,聽廣播, 這讓小小林昭亮從小就對音樂熟悉。5 歲開始,林昭亮學習小提琴,7 歲師 從臺灣小提琴教母李淑德。

11 歲那年,父親過世,12 歲,林 昭亮隻身赴澳洲念書,「那是我這一 生中最艱難的時候。」林昭亮回憶那 時澳洲施行白澳政策,母親拿不到簽 證,他得跟著舅舅在澳洲生活,「我 母親是個非常堅強的人,她那時成了 寡婦,唯一的孩子又要自己出國,但 她還是捨了,這造就了後來的我。」

1975 年,林昭亮轉往美國茱莉亞 音樂學院師從小提琴教母迪蕾,2000 年獲「音樂美國」選為年度器樂演奏 家,持續在國際樂壇發光,至今演奏戰鬥力不減,

年中返臺舉行音樂節

持續世界巡演,也任教於美國萊斯大學。 剛卸任長達 18 年美國西岸拉荷亞夏季音樂節

1988 年他灌錄作曲家西貝流士與尼爾森的《小

(La Jolla SummerFest)音樂總監一職,小提琴

提琴協奏曲》唱片,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為

家林昭亮完成階段性任務,接下來除了音樂上的

1989 年最佳協奏曲唱片。2000 年成為《音樂美

挑戰,他也將在臺灣舉辦大師新秀音樂節,為栽

國》(Musical America) 雜誌評選「年度器樂演奏

培臺灣音樂人才而努力。林昭亮認為,21 世紀古

家」,都是臺灣之最,林昭亮以才華橫溢的技巧

典音樂的發展在亞洲,「臺灣有音樂人才,但缺

及溫暖優美的樂音,贏得全球樂迷喜愛,演出足

乏外界刺激和挑戰,就無法茁壯成長;臺灣離大

跡遍及全球。

陸也很近,當大陸已經逐漸起飛,我希望把優秀 的老師帶回臺灣激勵學子,為臺灣注入正能量。」

13


藝 文 馬 克

好手吳欣怡、李暢 北市國共奏

分進合擊 東西鼓藝對戰

T C O A r t i s t r y

心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更是人類天生的節奏,無論東方或西方,都有擊樂的發 展;東方的打擊樂發展多元,從戲曲鑼鼓、腰鼓到打溜子等,每一種打擊樂器都代表 了當地的文化發展。近代東西擊樂的對話與交融,已成當代最有趣,也最富創造力的 音樂表現。 文/倪暐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M a r k

臺北市立國樂團在今年的傳統藝術季當中,

的《秦王破陣樂》,鍾耀光的《節慶》(2019

特別規劃了一場東西擊樂競合的音樂會,由北

年國樂版 ),以及美國知名女作曲家珍妮弗 •

市國首席指揮瞿春泉擔任指揮,邀請到美國西

希頓創作,郭岷勤編曲的打擊樂協奏曲,有西

北大學音樂系打擊樂副教授吳欣怡與澳門中樂

方打擊樂的全力展現,也有東方傳統鼓樂的音

團擊樂聲部首席李暢與樂團合作這場「分進合

色,堆疊演出,更顯對比與張力。

擊」音樂會。

曲目具有代表性 音樂會曲目包括劉長遠的《茉莉花開》、瞿 春泉改編古曲《將軍令》,錢兆熙、尹明衛的

針對這場音樂會,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

《巨龍騰飛》,張大華、林偉華 ( 王惠然移植 )

也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專任副教授吳珮菁表

14 擊樂演奏家吳欣怡擅長木琴演奏。

擊樂青年演奏家李暢來自鼓藝世家,表現出色。


示,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有其代表性,女 作曲家珍妮弗 • 希頓在美國非常活躍, 曾經獲得葛萊美獎,這首樂曲是她 2005 年為英國打擊樂家柯林所創作,由於柯 林的馬林巴木琴演奏得非常好,珍妮弗 在這首樂曲中也著重木琴的演奏,讓柯 林可以發揮強項。

除此之外,這是一首單樂章的綜合打 擊樂作品,從木琴、鼓鈸、小鑼等都有; 更重要的是在形式上,獨奏家還跟樂團 的擊樂聲部一起演奏發聲,等於是給打 擊樂更多發展的份量。除此之外,音樂 會中的《秦王破陣樂》也是亮點曲目, 樂曲用了很多有音高的擊樂器包括排 鼓、雲鑼等,可以讓音樂家有機會炫技 與表現。

分進合擊音樂會指揮 - 瞿春泉,展現東西方的打擊音樂魅力。

15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TCO 學院國樂團與你一起瘋電玩

任重刁鵬兄弟首攜手 編創類電玩音樂劇場

T C O

結合時下最夯的電玩攻塔遊戲,並量身打造數十首新創國樂電玩音樂,任重和刁鵬倆 兄弟首度攜手為臺北市立國樂團推出的「類電玩音樂劇場─巴別之塔:奪回勇者之 心」編創音樂及劇情,帶著觀眾一路破關的同時感受到國樂別出心裁且不同以往的豐 富性。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任重、刁鵬

M u s i c

理性加感性 兄弟聯手玩音樂

位理性,一位感性,刁鵬天馬行空,任重則擅 規畫,追求完美。所以前者可以因不同旋律和

L a b

談起電玩,擅長鋼琴、笛子及作曲的弟弟刁

畫面而打多種遊戲,後者玩遊戲專心玩一款,

鵬坦承那是他從小到大的最愛,很多音樂創作

一定要打到最高分破關才會更換。不過透過兩

的靈感都是由電動配樂而來,他說,電玩中有

人首度在製作方面的合作,任重意外發現「刁

很多聽起來很精采且平時在國樂中不會聽到的

鵬腦袋裡的另一個刁鵬」。

豐富和弦效果,都會記下來做為未來創作參考。 哥哥任重笑說,對刁鵬來說打電玩應該就是他

打破國樂限制 新曲讓人驚艷

的命,比太陽、水、空氣還重要。 談起這次編創發想,任重指出,其實一直覺 兄弟倆擅長樂器相同,但個性則大不同。一

16 類電玩劇場呈現國樂新領域。

得國樂的面向比較單一,但是如果拉高視野來


TCO 學院演奏表演一起上,與觀眾一起瘋電玩。

看,國樂是不是可以跟任何類型表演藝術發生關

主角,更能將這個優點放大。

係,因此有了這次嘗試。但新任務的挑戰性也大, 任重說,挑戰在於配器上的使用與氛圍的製造,

刁鵬談起新創曲指出,新曲目中男女主角都有

大部分的電玩配樂雄壯輝煌,銅管、低音樂器和

不同旋律及風格變動,例如女主角有弦樂團、小

擊樂的使用都非常強烈,國樂團在這部份限制比

絲竹版本等多達 4 個版本,男主角也有小調、大

較大,且通常聽到的電玩配樂都是實際樂器錄音

調皆為呈現心境轉換。他希望能達到音樂一出來

後,疊上電子模擬的器樂,可以更低八度,更渾

觀眾瞬間聯想到角色的效果。這次全劇編創 21 首

厚雄壯;加上戰鬥時候的音樂必須長時間維持,

曲子,單音樂部分即長達 70 多分鐘,其中有原

也是一種耐力與技術的挑戰。但值得一提的是,

創也有改編,當然自己最喜歡,也覺得特別滿意

國樂器在詮釋情緒方面非常有優勢,尢其是對於

的是男主角及女主角笛子和琵琶部分。

線條與旋律的展現,而這次選擇以琵琶與笛子為

挑戰度破表 邀觀眾一起玩到嗨 全劇是以電玩概念框架產生故事,不只有音樂, 也有精采電玩劇情,刁鵬並透露,這次設計有兩 關可以和觀眾產生互動。特別的是這次團員不只 要演奏,還要表演,連指揮也參與表演,挑戰度 破表,讓各路玩家一起進場破關玩到嗨。

任重和刁鵬兄弟私底下也是電玩玩家。

17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國樂搖籃的推手 陳如祁 2012 年,光復國小國樂團 40 週年音樂會,一共 243 人共襄盛舉。從 8 歲的二年級 生到 44 歲的校友齊聚,團練室裡熱鬧非常。四十年,人生閱歷早已各有不同,然而, 不變的是,當有人喊:「陳老師來了!」耳語便如漣漪一般覆蓋過原來的喧鬧,隨即 化為一片肅靜,彷彿法官即將開庭。東吳法律畢業的陳如祁,在國樂圈桃李滿門,給 團員們的印象甚是嚴肅;但當你和他平起而坐,才會發現他熱情而健談的一面。

M u s i c

文/彭彥翰、游坤義 圖/陳如祁

M e m o r i e s 1998 年陳如祁客席北市國定期音樂會「成吉思汗」謝幕照,攝於國家音樂廳。

音樂比賽話當年

推起國樂的搖籃

在 1949 年,國民政府播遷,加上「中華文化

熱愛國樂的陳如祁,法律系畢業當兵時,仍心

復興運動」的開展,國樂社團紛紛成立。於是,

心念念:「本來聽說中廣要成立職業國樂團,打

當陳如祁考上大同初中的時候,也順著這波潮流,

算要一退伍就去考。但後來沒有成立,於是就報

加入國樂隊。一開始,他跟隨楊作仁老師學胡琴:

考了北市國。」1982 年,陳如祁考進市國。他回

「那個時候,鄰居都覺得這是老人家在公園裡玩

憶,在陳澄雄團長任內,引進了許多香港作品,

的樂器!」上了成功高中後,則開始跟著林昱廷

如盧亮輝的《酒歌》、關聖佑的《祭神》等等。

老師上個別課。

這些作品交響化與管絃化程度更高,加上陳團長 西樂底子好,對音準、節奏與音色的精確掌握,

「那時候,音樂比賽是全臺灣一起比。也沒有

在那段時間,大幅提昇了北市國的表現力。

指定曲,每個學校自選兩首曲子。主要都演奏夏 炎、董榕森的作品。當時成功高中演董榕森老師 18

的《巨人頌》,已經算是非常困難的曲目了。」

後來,北市國成立了附設青少年國樂團,孕育 了許多當代臺灣相當有成就的國樂人。更重要的


是,當時團員也有許多人在學校社團擔任指導老 師,將現代化的國樂排練帶入校園,造就了國樂 比賽盛極一時的光景。

回過頭看,陳如祁擔任北市國副指揮,也指導 光復國小國樂團,而在 1994 年創立的「台北青 年國樂團」,也借用光復國小為團練基地,由陳 如祁擔任指揮。「光復國小」在陳如祁的帶領下, 也成為臺灣北部國樂種子的重要搖籃。 第一商標樂團演出實照,演奏曲目為董榕森老師創作的弦樂齊奏〈踏青〉 , 胡琴第一排分別是顧豐毓、陳如祁、吳榮燦,革胡首席為石榮芳。

做個有靈魂的音樂人 陳如祁認為,國樂團帶給學子的,是生活、藝 術、文化的綜合影響。而今天,他對國樂人的期 許則是在完美的技術上有更深刻的思想內涵:「空 有演奏技術沒有思想,就如同擺在服飾店裡的假 人模特,完美無缺但沒有靈魂。」這話說來輕易, 卻是他透過自己一生的付出,不曾間斷的理想。

如同時代的縮影,當「陳老師來了!」成為一 代國樂人的共同記憶,我們彷彿也見證了一位有

1998 年陳如祁客席北市國定期音樂會「成吉思汗」,與二胡大師蕭白鏞 排練留影,照片右起為陳中申、黃曉飛、蕭白鏞、陳如祁。

靈魂的音樂人,如何喚醒更多國樂人的靈魂。

1986 年陳如祁隨北市國訪美,拜訪陳香梅女士,中為當時北市國團長陳澄雄。

19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國樂名家李英 愛音樂從一而終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對臺灣的國樂迷來說,這段 文字不只是《易經》裡抽象的哲學觀,更是一段氣勢滂礡,宛若盤古開天闢地的交響 詩:鐘罄悠遠,曉音初鳴,天雷鼓動,人聲嘶吼……自從 1992 年首演起,《易之隨想》 彷彿是國樂版的「創世紀」,每次演出都使聽眾屏息,創作者正是指揮家也是作曲家 李英。

M u s i c

文/彭彥翰、游坤義 圖/李英

出身藝術世家

當時藝專的學風自由,學生積極,雖然資源不 多,卻造就了學生們創作的風潮,催生了包括蘇

M e m o r i e s

出生於舞蹈世家的李英,18 歲考取國立藝專國

文慶在內的一代作曲人,「我自己也被董榕森老

樂科五專部(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先後主修

師鼓勵寫了一首《風雨同舟》,當作畢業展的壓

了低音提琴、二胡,最後以大提琴為主修畢業。

軸曲目。」同時因為臺灣電影業的興盛,學生到

同時,他也修習西樂理論。李英回憶當時:「中

了四年級便有很多機會可以進入錄音室配樂:「那

西樂都是一起上課,西樂科也要學一樣國樂器,

時候董榕森老師、鄭思森老師、楊秉忠老師都接

這造就了很扎實的底氣。」

了很多錄音的案子,我記得當時還是學生的我,

20 李英老師指揮風格多元,帶動臺下觀眾與演出者互動,圖為 2008 年客席高市國演出實照。


以及陳如祁、蘇文慶都常常有機會進棚去錄音。」

我發現他們作曲時,使用很多沒有想過的奇異音 響,效果很好,同時又很有邏輯,這可能影響到

從學習低音提琴開始的國樂人生,也許就註定 了李英的與眾不同。

自己後來的作曲方向。」李英說。有趣的是,本 來想在西樂發展的他,卻在籌備華人圈的活動時 發現,國樂的語彙,還是最能打動自己的鄉音。

赴美攻讀作曲 返國貢獻國樂

1991 年李英選擇返國,隔年遇上北市國擴編,他 再度入團,同一年,《易之隨想》首演,李英也

1980 年代,25 歲的李英成為北市國的倍革胡

寫下他在國樂界的一頁傳奇。

演奏員,同時也從事舞蹈音樂製作,期間曾離開 樂團,擔任大卷文化有限公司音樂組組長;然而,

從《易之隨想》的磅礡到《小丑之舞》的諷刺,

在陳澄雄團長任內,受邀回團兼任,還參與了北

李英創作豐富,早已為臺灣國樂界留下不容忽視

市國第一次的美國巡演之旅。1987 年,李英遠赴

的聲音,看遍人生風景的他,一方面相信時勢造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UMKC)音樂院研究所求

英雄,也相信人的意志可以克服萬難。他表示對

學。除了低音提琴演奏之外,他更將觸角延伸到

於國樂人,除了建議也是祝福,「你既然選擇了

現代作曲、電子音樂作曲、爵士樂與錄音工程等

國樂,就要相信它,只要肯堅持一條路走到底,

領域。

你一定會出頭!」

「我去美國本來想做電影配樂,受到很多衝擊。

李英全家福,前排中間為李英之父李天民 - 前國立藝專舞蹈科主任,後 排右二為李英之妹 - 打擊音樂家。

1978 年,李英於國立藝專畢業時與董榕森主任(右一)及同學一同合影。

李英任職臺北市立國樂團期間,由北市國前團長王正平先生頒發服務十 年以上證書。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