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9 AUGUST

Page 1


August 2019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目錄 | Content 北市國慶 40 新樂季名家領航

TCO marking 40th anniversary, gathering top musicians for new season

03

北市國 40 歲 生日快樂!

向經典致敬 綻放新世代榮光

04

中樂、華樂、民樂和國樂 異中求同 同中有異

08

Seeking common ground, embracing diversity in Chinese music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國樂、嗩吶、藍調何必設限?

音樂世界 郭雅志自由行

12

首度與國樂合作

穆勒和簡碧青的臺灣狂想曲

14

陳澄雄指揮棒一揮

歡迎來到國樂新世界

16

八年一瞬 鍾耀光持續為國樂啟程

18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藝術顧問

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依姓氏筆畫順序)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黃立鳳、呂冠儀、蘇盈恩、林儀貞、林克威、何佩庭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陳蓉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HUANG Li-Feng, LU Kuan-Yi, SU Ying-En, LIN Yi-Chen, LIN Ko-Wei, HO Pei-Ting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Sunnie CHEN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北市國慶 40 新樂季名家領航

TCO marking 40th anniversary, gathering top musicians for new season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臺北市立國樂團今年邁入第 40 個年頭,回首創團之 初在歷任團長、音樂總監、指揮及團員一步一腳印 全心投入下,這幾年逐步打造出屬於樂團的獨特樂 音,同時也在國樂傳統豐厚基礎上,大膽開創更多 新的可能性。北市國值此特別的時刻,將在新樂季 端出十個系列節目,以「名家慶團圓」的大方向擘 畫多達四十多場精采豐富的表演,讓樂迷看到這些 年來我們的成長及累積的成就。

2019/20 新樂季節目有「團長系列」、「總監系列」、 「市國之星系列」、「再現經典系列」等,其中「團 長系列」邀請到陳澄雄和鍾耀光兩位前團長回團續 前緣,加上我執棒也是北市國首度登上衛武營國家 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樂會;「總監系列」分別 邀請三位音樂總監,包括香港中樂團閻惠昌、新加 坡華樂團葉聰及北市國前音樂總監邵恩與樂團一起

奏響大師樂章。「市國之星系列」邀請曾在北市國 擔任指揮的李時銘、郭聯昌、陳中申及樂團前任及 現任團員同臺共譜市國之星情緣。 值得一提的是「再現經典系列」,將重現 40 年來 北市國經典代表作品,如創團音樂會開場樂曲《鑼 鼓操》、今年首演 60 週年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今年首演 80 週年的《黃河大合唱》、樂團 40 年 來演出最多的作品幻想曲《秦.兵馬俑》,以及 2016 年和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的跨界製作「界」, 其他還包括有「首席指揮精選系列」、「國樂星勢 力系列」等。另外新樂季在明年也會推出音樂劇、 舉辦臺北國際指揮大賽等,檔檔都是強棒。

40 年走來實屬不易,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這個極具 時代意義及喜慶氛圍的新樂季吧!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 will celebrate the 40th

music director to present a superb live music experiences with the

anniversary this year, starting from September, its birthday month.

group. Another TCO Star Series will invite former conductors such

With years of devotion of former and present general directors,

as LI Shi-ming and GUO Lian-chang and CHEN Chun-Shen with

music directors, conductors and team members to the group,

former and current members of the group to share the stage.

TCO has gradually grown in prominence, and developed its own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e opening concert of the season will

unique sound. In addition, the group has boldly enabled innovation

represent the classic repertoire of the leading group over 40 years,

based on the rich tradition these years, which also opens up new

such as Gongs & Drums , the opening piece of the first concert

possibil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presented by TCO since it founded in 1979. The others include

To celebrate the milestone anniversary, TCO curates ten of series

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the 60th anniversary after

concerts in the upcoming season featuring the theme titled “Top

its premiere; Yellow River Chorus ,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its

Musicians Celebrating Reunion.” The event encompasses more

premiere, as well as The Chin Dynasty Tema Cotta Soldies , the

than 40 performances which will present audiences significant

most-played music piece of TCO, and a crossover with the Ju

progress and the achievements we have made.

Percussion Group called “Boundary ,”the sensational show

The 2019/20 season includes series of performances such as titled

premiered in 2016.

General Director Series, Music Director Series, TCO Star Series,

Other highlights include Principal Conductor Selection, Chinese

Classic Representation Series and many others. TCO's General

Music Navel Force Series, and many others; later next year, the

Director Series will invite two former directors David CHEN and

organizer will launch a musical as well as host a 2020 Taipei

CHUNG Yiu-Kwo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group, and I, as present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 with the Taipei Symphony

general director, will also lead TCO to premiere at the National

Orchestra.

Kaohsiung Center for the Arts (Weiwuying) in the southern Taiwan

The 40th birthday is a significant landmark, it has been a long road

in next year.

and not an easy process to go through for the group. During this

In addition, TCO will also invite three music directors, including

special time, we would like cordially to invite everyone to join us

YAN Huicha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YEN Tsung

for a gala musical celebration.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and SHAO En, TCO's former 3


封 面 故 事

生日快樂!

C o v e r

向經典致敬 綻放新世代榮光

S t o r y

臺北市立國樂團的每一場音樂會,都是音樂家、藝術行政與每一位參與的樂迷共 同參與的美好瞬間,也因為眾人的全心投入,讓樂團的音樂之根更加扎實、壯盛。 40 年來,臺北市立國樂團透過每一場音樂會種下飽滿的音樂果實,如今蔚然成 蔭,帶給臺灣與全世界屬於臺灣的國樂音樂森林。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即將來臨的北市國 2019/20 樂季中,看見樂團開創格局的企圖心。十大系列音樂會有「再現 經典系列」,將以往叫好叫座的曲目如《鑼鼓操》、《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幻想曲《秦.兵馬 俑》及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合作的「界」音樂會重新搬上舞臺;「團長系列」請到前任團長陳澄雄 及鍾耀光回團續前緣。

一步一腳印

感恩傳承

「市國之星系列」齊聚多位樂團前指揮及前後任團員共譜情緣、「首席指揮系列」邀請多位名 家共襄盛舉、「國樂星勢力系列」結合了科技和音樂,其他還有以室內樂形式演出的「小而美系 列」等,提供樂迷更多元的節目選擇。

4

迎接 40 週年慶,北市國邀樂迷參與具時代意義及喜慶氛圍的新樂季。


鄭立彬團長指出,現在北市國的聲響確實不同 了,這些都不是瞬間到位,要感謝前輩們的努力 才有今天,尤其是前幾任團長的戮力付出,如前 團長陳澄雄對樂團最大的貢獻就是要求國樂團都 要會看五線譜,影響深遠;王正平先任指揮,後 修完博士學位返國接任團長,打開兩岸文化交流; 鍾耀光打開國樂之路,任內規劃和很多國際樂團 及名家合作,為國樂開創更大格局。而他接任後, 試圖建構國樂新聲響美學,並以打造屬於這座城 市的「臺北之聲」為目標。經過幾年的努力,現 在樂團的音色更為豐厚溫暖,有助於形成屬於北 市國自己的獨特聲響。

鄭立彬也強調,國樂發展關鍵在「作品」,樂 團持續鼓勵作曲家創新,也與西方音樂家合作, 如之前演出作曲家霍夫曼(Joel HOFFMAN)、 小提琴家林昭亮世界首演的《春之雪》第 2 號小 提琴協奏曲以及合奏曲《鸚鵡螺的對稱》等,希 望能以這種方式逐步將國樂帶出華人圈,登上國

鄭立彬團長期許北市國能打造「臺北之聲」的獨有風格

際舞臺。

團慶音樂會 鑼鼓操熱鬧開場 配合團慶來臨,臺北市立國樂團在新樂季開季 就推出重頭戲「40.60.80 - TCO.梁祝.黃 河」音樂會,以當年王正平團長創作的《鑼鼓操》 熱鬧開場,這首作品是 40 年前創團音樂會第一 首曲目,安排在這時間點重現,格外具有意義。 北市國成立於 1979 年,1980 年 2 月 1 日舉辦 創團音樂會,第一首演出的曲目《鑼鼓操》,當 年曾盛行一時,但隨著新的作品陸續推出,這首 曲子反而較少演出。鄭立彬認為,好的作品如果

小提琴家呂思清再度與北市國合作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沒有機會一演再演,就無法成為經典,這也是樂 團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5


封 面 故 事 C o v e r S t o r y 瞿春泉擔任「首席指揮精選系列」四套節目的指揮。

文化評論家林谷芳應北市國之邀將擔任本樂季 2 場音樂會導聆人。

今年也是知名《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 60 週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自 1993 年開辦以來,

年,《黃河大合唱》首演 80 週年,鄭立彬表示,

被公認是最公開、公正、公平的大賽,也是全球

對國樂發展來說,這二首無疑是很重要的作品。

國樂界最權威的賽事之一。每年以琵琶、二胡、

鄭立彬強調,雖然是原曲重現,但相信團員表現

笛子三項樂器為主要比賽項目,歷年來的優勝者,

和詮釋會有所不同,如現在柏林愛樂演出貝多芬

多已開枝散葉,成為當今樂壇佼佼者與舞台最火

樂曲也會有不同,新的世代演奏者總是會賦予經

紅的演奏家。新樂季則將迎來「臺北國際指揮大

典新的生命。

賽」,勢必將引起國際樂壇之矚目。

大師加上火紅演奏家 TCO 舞臺星味濃

「總監系列」首場由閻惠昌揭開序幕,演出「唐 響-閻惠昌 & TCO」,現任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 兼終身指揮閻惠昌,以全方位與各領域互動,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首席指揮精選系列」,其

索、交融,創下無數中樂發展里程碑。在他指揮

中「大師.大賽-樂以人揚」音樂會除了由北市

棒下流瀉出的樂音以細膩流暢著稱,樂曲在他獨

國首席指揮瞿春泉擔任指揮,文化評論家林谷芳

到之詮釋下,更顯得精妙且富感染力。音樂會中

擔任導聆,邀請「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前三屆

獨奏家則由「排簫王子」張中立、琵琶巧手張瑩

大賽首獎得主張強(1993 年琵琶得主)、嚴潔敏

擔綱,展開一場從古至今、古典到當代的超時空

(1994 年二胡得主)、戴亞(1995 年笛子得主)

音樂盛會。

來臺與 TCO 再現精湛的演奏。

6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也將客席北市國。

香港中樂團琵琶巧手張瑩應邀來臺與北市國合作演出。

帶動國樂國際化 實驗委創不會停 在呈現 40 年來努力成果的同時,北市國一直 思考在現有基礎上,國樂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鄭立彬表示,樂團在致力打造「臺北之聲」的目 標下,這些年一直都是演奏最多臺灣作曲家作品 的樂團,未來樂團也會持續鼓勵更多傑出作曲家 創作,和各方藝術家開創出更多國樂可能性,一 起將時代之音流傳下去。

鄭立彬表示,北市國是臺灣第一個專業國樂團, 在前輩們多年貢獻付出下,一直朝著目標前進, 也越來越有自己的風格,他期許如同當年指揮大 師奧曼第(Eugene ORMANDY)打造費城管弦 樂團一般,「未來樂迷想起北市國,就會想起北 市國所演奏代表這座城市的標誌性樂音。」

「唐響-閻惠昌 & TCO」音樂會中排簫王子張中立將演出閻惠昌創作的排簫與 樂團《秋韻》。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中樂、華樂、民樂和國樂 異中求同 同中有異 Seeking common ground, embracing diversity in Chinese music

G u e s t

文/周凡夫 By ZHOU Fangfu 圖/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

Photo HKCO、SCO、TCO、NCO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同一文化傳承,卻有著多元的繽紛面貌。使用

With rich and diverse facets based on the

同一種樂器,演奏同一首樂曲,在臺灣叫做「國樂

same cultural heritage, Chinese music was called

團」,但在中國大陸,民族樂團叫做「民樂團」,

“ Minyue ” in mainland China, “ Guoyue ” in

香港稱呼「中樂團」,新馬則叫做「華樂團」。

Taiwan,“Zhongyue”in Hong Kong and‘Huayu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even though the same

以商業金融為發展主軸的香港,最有名的音樂

piece of music is played by the same instruments.

團體不是香港愛樂,而是香港中樂團,一個文化團

S e s s i o n

體可以做到港民認同並支持,藝術總監閻惠昌的成

In Hong Kong, a financial center, the most famous

績不容小覷。成立於 1977 年的香港中樂團,資金

music group is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充裕,現在已成編制龐大、基本曲目最多的全職中

(HKCO), which was founded in 1977; the group

樂團。

is a professional full-sized, well-financed Chinese orchestra, with a wide variety of repertoire. It has

8 成立於 1977 年的香港中樂團,現在已是編制龐大、基本曲目最多的全職中樂團,樂團由 40 年前的 70 多位團員已經擴大成目前 91 位團員的大型樂團編制。


新加坡華樂團融合南洋樂風與民族樂團的特色,已經具有高度辨識度。

發展前期由於中國尚未改革開放,香港中西文

earned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from Hong Kong

化衝擊,作曲家作品自然加入西化元素;現在採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its Artistic Director

公司化經營,除了經典、教育等演出之外,樂團

YAN Huichang, the achievement he has made is

還有研究部門,專門研究樂器的改良。

superior.

同處大灣區,除了香港之外,還有分屬不同管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group's development, its

治體制的廣東民族樂團與澳門中樂團,各自因管

music naturally added Western elements under the

理架構的不同,在地城市文化的相異,面對不同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uring the

的發展問題,除了生存之外,如何拓展觀眾又要

period that China had not yet reformed and opened

兼顧發揚民族文化精神,這也成為當今中外不同

up. In recent years, HKCO has implemented the

演藝團體都要面對的問題。

corporate model; it founded a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musical instruments,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民樂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 高,上海民族樂團有自己的新江南絲竹,廣東民

in addition to holding concert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族樂團有自己廣東音樂、廣東漢樂的深厚傳統, 音樂上也注入了各省不同地方戲曲文化,各自展 現不同的民樂姿態。

Along with HKCO, the Guangdong Chinese Orchestra and the Macao Chinese Orchestra are all situated in the Greater Bay Area. These groups

臺灣則以職業樂團帶領民間樂團一起前進,其

are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structures, facing

中代表性樂團正是臺北市立國樂團,該團 1979 年

various city cultures and different problems. They

以完整的公務機構成立,至今 40 年,成為臺灣大

are fighting with issues such as how to attract

型國樂團的代表性樂團之一。1984 年成立的「實

more audiences while carrying on traditional spirit,

驗國樂團」,2008 年移撥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

together with their surviving problems. These are 9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籌備處更名「臺灣國家國樂團」,2012 年正名為

also the obstacles that art groups in the world have

「臺灣國樂團」,持續發展臺灣在地絲竹之音,讓

encountered today.

國樂更接地氣。

With the rise of China, its folk music has also

G u e s t

新加坡華樂團則是新加坡的旗艦藝術團體,自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e Shanghai Chinese

1997 年首演以來,擁有超過 80 名團員,除了發

Orchestra has developed its own genre called new

展中華文化的傳統傳承之外,也融合新加坡當地多

Jiangnan Sizhu. The Guangdong Chinese Orchestra

元種族文化內涵,汲取獨特的南洋文化,發展成具

has its rich tradition of Guangdong music and

多元文化特色的樂團。2002 年上任至今的音樂總

Guangdong Hanyue music. These genres showcase

監葉聰,以創作融合東南亞樂風於華樂團,找到了

diverse styles after being injected local opera

自我認同與發展的方向。

element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同是華人,因地域不同而分別奏出了中樂、華

Taiwan's Chinese music groups has been

樂、民樂和國樂,而這四種「樂」是在「中」、

developed in different ways, which is professional

「華」、「民」、「國」四字中各自解讀。中樂

Chinese orchestras leading private music groups

團、華樂團、民樂團和國樂團,英語都叫 Chinese

moving forward together. Among those, the Taipei

orchestra,除了歷史發展過程不同,地理位置與當

Chinese Orchestra (TCO) is one of the leading

地文化也讓民族音樂發展出同中求異、異中有同的

examples. As a public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多元面貌,持續發揚民族音樂的傳統力與實踐力。

in 1979, it has become Taiwan's largest Chinese

S e s s i o n 臺北市立國樂團製作的臺灣歌劇已經有突破性的成績,圖為《我的媽媽欠栽培》演出謝幕,場面熱烈激動。

10


orchestra today after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multi-ethnic elements and draws on its own. SCO

Another public group is the National Chinese

features an orchestra showcasing cultural diversity.

Orchestra, Taiwan (NCO), which was founded

YEH Tsung, the music director who took office in

in 1984; it was called the National Art Academy

2002, has led the group to find its identity and a

Experimental Chinese Orchestra originally. Later

new direction of creating novel works by blending

in 2008, the orchestra was administrated by the

Southeast Asian and Chinese music.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National Headquarters of Taiwan Traditional Arts under the Council

Literally, the traditional music is called “Chinese

for Cultural Affairs, and was renamed “ the

music” in English, but varied in mandarin due to

Experimental National Orchestra." In 2012,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the geographical

authority officially called the group NCO, with

locations and various cultures. However, the genre

an aim of promoting Taiwan's Chinese music and

has developed its various facet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it approachable.

seeking common ground and embracing differences, which will keep promoting the art to move forward

The 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 is Singapore's

and pass it on.

flagship music group. It has more than 80 members since its debut in 1997.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it also absorbs nutrients of Nanyang culture, integrates Singapore's local

臺灣國樂團與韓國演出團隊互訪,希望深化交流。

11


追 光 人 物

國樂、嗩吶、藍調何必設限?

音樂世界 郭雅志自由行

S t u n n i n g

郭雅志,一個在國樂界閃亮的名字,如同他的樂聲一樣,閃耀迷人。 文/廖詩昀 圖/郭雅志

從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到香港中樂團,郭 雅志用他的音樂征服了國樂愛樂者,然而 他不以此滿足,把眼光放向了世界,Yazhi

F i g u r e s

GUO 從此在新的領域發光,也讓嗩吶還有 眾多國樂器登上了新世界的舞台。

從傳統出發 走向世界 談起郭雅志的音樂之路,年少時因父母 之故學習傳統器樂,接著進入劇團,後來 受到同儕影響,他見賢思齊花了兩年的時 間考取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也在畢業後 順利留校任教。在中央的日子裡,郭雅志 接觸到大量現代實驗性的音樂。「那時候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已經出了很多有名的作 曲家了,像是陳怡、譚盾、郭文景……, 加上當時的指揮王甫建的要求很高,那時 候進步很快。」

12

郭雅志用精湛琴音,優游於東方跟西方音樂世界。


郭雅志回憶起那段日子,「透過現代音樂突破了一些難關後, 民族音樂反而更有趣了!」除了學院生活,郭雅志還是一名活躍 的「棚蟲」,「棚蟲就是經常跑錄音棚、錄影棚的人。」郭雅志 說,他演奏嗩吶反應快,加上當時正流行「西北風」,嗩吶大受 歡迎,於是他獲得了很多進棚的機會,也鍛鍊了強大的適應力、 接觸更多種音樂文化。熱愛求新求變的郭雅志獲悉香港中樂團招 聘嗩吶首席,在 1999 年,他毅然放棄了中央音樂學院教師一職, 前往香港發展。之後的十年,累積了豐富的舞台及藝術經驗,並 獲得 2012 年度香港最佳藝術家獎。他並不滿足於此,郭雅志嚮 往更寬廣的世界舞台,於是他辭了香港的工作到了美國 Berklee 音樂院求學,鑽研爵士樂。

爵士樂隨性 呼應傳統民樂即興 其實早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日子,郭雅志就很喜歡爵士樂 了,「爵士音樂很多隨性、即興的地方,其實很接近民間傳統。」

郭雅志經常受邀在美國柏克里音樂院演出。

郭雅志說,雖然傳統中很多即興的成分,但是現在的國樂裡卻逐 漸失去了這個方法與能力,於是郭雅志決定去學習爵士樂即興的 方法。到了美國,除了爵士樂,他也接觸到大量的世界音樂,在

Berklee 學習爵士樂的人來自世界各地一百多個國家,學校裡開 設了各種世界爵士,有印度、中東、猶太、蘇格蘭、拉美、非洲 ……等,就是沒有中國傳統音樂,他成了這裡的第一位。

「印度、中東音樂適應力強,即興文化也很強,所以和爵士樂 搭配非常的多,相比之下我們的音樂即興文化弱,調性變化也受 限制。」郭雅志說,不同的世界音樂與爵士樂成了他的鏡子,面 對中國傳統器樂的劣勢,幸好他在中央時期發明的活芯裝置,讓 他的嗩吶演奏能不受音階調性的限制。於是在原有的傳統表演基 礎上,他以自己擅長的各式中國管樂器、傳統樂器,吸收了爵士 樂的特色,逐漸打造出屬於自己的「雅志藍調」。

不設限 藝術無界

早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之時,郭雅志就很喜歡爵士樂了。

「傳統、民族音樂已經逐漸失去了『生活感』,似乎只能存在 於音樂廳裡,但是爵士樂卻在充分地保留在日常生活中。」郭雅 志十分感慨,去年他錄了一張專輯《八千里路》,裡面使用嗩吶、 管子、笛子、葫蘆絲和陶笛等多種中國管樂器,來演繹世界音樂、 爵士樂及六、七個不同國家的音樂,宛如郭雅志與他的同儕們, 從自己的國家走向世界的縮影,「傳統如何繼承、又如何適應現 代的環境 ?」郭雅志提出了這個大問題,但他並不憂愁也不長篇

2015 年郭雅志在臺灣舉辦的臺中音樂節上與德國及臺灣 本土音樂家合作演出。

大論,一路走來,音樂跟隨著他的生活、眼界一直擴展,聽聽他 的演奏,答案或許就藏在他那多元無界的樂聲中。

13


藝 文 馬 克

首度與國樂合作

穆勒和簡碧青的臺灣狂想曲

T C O

《臺灣狂想曲》是獻給臺灣,也是瑞士知名作曲家穆勒為太太簡碧青量身打造的大提琴 協奏曲。 文/陳蓉

圖/簡碧青

A r t i s t r y

對長年居住在國外的大提琴家簡碧青,年長後

音樂打進了觀眾心裡

發現的臺灣,美得令人驚嘆又驕傲。簡碧青深深

M a r k

感覺到,臺灣是「心」的故鄉,有一股說不出的

應北市國之邀,簡碧青將回臺灣和樂團首度合

親切及溫馨感。簡碧青說,年輕時的她沒有好好

作,世界首演穆勒創作、江賜良配器的國樂版《臺

體會臺灣的自然與美,在瑞士認識先生也是知名

灣狂想曲》。前幾年在簡文彬指揮,與國立臺灣

作曲家穆勒(Fabian MULLER) 之後,才和他一

交響樂團演出這首結合西方音樂及臺灣民謠新作

起「發現」了臺灣。

時,簡碧青說當時很多聽眾跟她分享時眼眶微溼, 這首樂曲帶著難以言喻的故鄉情感,打進了他們 心裡。

14 應北市國之邀,夫妻檔大提琴家簡碧青將回臺灣和樂團首度合作,演出夫婿也是瑞士作曲家穆勒創作的《臺灣狂想曲》。


簡碧青在臺灣出生長大、留學瑞士,是國際知名的大提琴獨奏家和室內 樂專家。

《臺灣狂想曲》的題材出自於臺灣的民謠及原 住民的歌曲,簡碧青說穆勒譜作這首樂曲時,以

簡碧青說,年 輕時的她沒有好好 體會臺 灣的自 然 與 美,在瑞士認識先 生也是 知名作曲家穆勒 (Fabian MULLER) 之後,才和他一起「發現」了 臺灣。

瑞士作曲家穆勒創作手法及作品巧妙地融合了現 代與傳統的元素,深受聽眾欣賞和喜愛。

是瑞士音樂界公認為這個領域最重要的拓荒研究 者之一。

西方音樂的思維來表現,運用了交響樂團的編制, 「現在有這個機會和國樂團合作,臺灣的民謠將

對自己的曲子首度和國樂團合作,穆勒表示,

回到它特有的純真及自然美,但又透露出古典音

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很好奇自己為西方交響樂

樂的創新思維。」簡碧青也將在這場音樂會中帶

團譜寫的樂譜是如何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出,「我

來琴齡超過四百年,19 世紀時曾被英國皇室所擁

年輕時很喜歡聽國樂唱片,不久前我也為琵琶和

有的大提琴與北市國合作。

弦樂四重奏寫了一首曲子。對於作曲家而言,中 西樂結合確實讓音樂表現力更豐富。」

簡碧青說,之前在國外的音樂會上,她總是會 演奏臺灣民謠作為安可曲,「或許是想念家鄉,

他並提到,雖然大部分時間他和太太都住在瑞

先生常常會幫我改編臺灣民謠,有時候是大提琴

士的蘇黎世,但如果離開臺灣太長時間,有時還

與鋼琴的二重奏,有時候以弦樂團伴奏,這些音

會「想家」,臺灣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臺

樂,常常把我帶回臺灣。」

灣狂想曲》是獻給臺灣,也是為太太簡碧青量身 打造的大提琴協奏曲,穆勒說:「臺灣豐富的多

東西方融合又一新嘗試

元文化,眾多風格的音樂,當然還有原住民豐富 的歌唱,讓我深深著迷。我很高興能以這些元素

2012 年在舒馬富斯(Gernot SCHMALFUSS)

創作,如《臺灣狂想曲》第二樂章的主題〈來甦〉,

指揮長榮交響樂團伴奏下,簡碧青與世界知名的

這樣的旋律對我來說,是生命中遇到的最美妙的

巴西大提琴家曼內塞斯(Antonio MENESES)

旋律之一。」

在臺北國家音樂廳呈現臺灣首演、穆勒所創作的 雙大提琴協奏曲《天使的對話》,安可曲是穆勒

臺灣 美麗靈感的來源

為二把大提琴所改編的一首臺灣民謠。拉完後, 掌聲不斷,聽眾異常的喜歡。簡碧青指出,由於

發現臺灣音樂的豐富多采,穆勒未來音樂創作

這場音樂會引發從小就極愛好各國民族音樂的穆

有了更多要加入臺灣元素的發想,他透露最近正

勒,改編臺灣民謠及老歌給大提琴和交響樂團的

和妻子展開了一項新企畫,嘗試將不同茶的味道

動機。回到瑞士後,在 2014 年完成了《臺灣狂

昇 華 成 音 樂, 近 期 將 推 出「 茶 之 樂 」(Tea for

想曲》的改編及作曲。2015 年 Sony 唱片公司與

Two Cellos)CD,特別的是,目前專於作曲的他,

簡碧青合作出版了《臺灣狂想曲》專輯,由簡文

這次以作曲家及演奏者的身份和妻子聯手錄製這

彬指揮及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伴奏。穆勒曾為

張專輯。穆勒說,因為太太的關係,臺灣已成為

瑞士創辦了第一個國家傳統民族音樂機構「瑞士

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顯而易見的,臺灣已

民族音樂協會」(Haus der Volksmusik),他也

經在我的音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5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陳澄雄指揮棒一揮

歡迎來到國樂新世界 花了三個月時間,臺北市立國樂團前團長也是指揮家陳澄雄以手刻音符,親手改編成國 樂版本的德沃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已經熱騰騰出爐,訪問之時,陳澄雄還是不忍脫手, 連分譜都不假他手,老花眼鏡一戴,總譜分譜散落大桌子,他持續檢查、修正,如今這 首樂曲即將在北市國音樂會上首演。 文/倪暐 圖/張震洲、臺北市立國樂團

T C O M u s i c L a b 指揮陳澄雄擔任北市國團長期間,首創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發展至今已經成為臺灣傳統藝術節目演出的重要平臺。

陳澄雄說,西樂中奏,數十年前國樂巨人彭修

也分高音、中音、低音,但可能都吹同樣一個音,

文訓練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時就已經做過,現在還

但西方交響樂團不同,即使只有兩把長笛,也都

要做的原因,「就是希望國樂團能從西方經典取

是用和聲處理,聽起來就豐厚,「我退休後這些

其所長,團員打開耳朵,讓自己可以更進步。」

年來,聽到的國樂都是打打殺殺,很形而下的東 西,只是大聲小聲的處理區別,這很貧乏。」

國樂不能只有大小聲 陳澄雄說,和聲就像漂亮的女人,身材要玲瓏 16

陳澄雄說,國樂音樂幾乎都走單線,六把笛子

有緻,有和聲的變化才會推動音樂前進,這首作


品,無論在主題概念、合奏能力以及旋律和聲上, 都稱得上是好聽的經典。 陳澄雄 1941 年出生於宜蘭,幼年時中國笛就 吹得很好,12 歲時即在宜蘭中廣電臺及臺北中 國 廣 播 電 臺 演 奏, 但 陳 澄 雄 喜 歡 西 樂, 後 來 獲 得獎學金赴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暨表演 藝術學院(今薩爾茲堡莫札特大學,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主修作曲,後再轉攻指揮, 成績出色,返國後陸續擔任教職,1984 年 6 月奉 命出任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在任七年間 創辦《北市國樂》月刊,致力提倡中國音樂、改 革演奏技術,並提升傳統樂器演奏人員閱讀五線

箜篌演奏家吳琳琴藝出色。

譜之能力。此項作為對於國樂團邁向國際與現代 化舞臺,功不可沒。

這輩子都在做喜歡的事情 這次老團長回團,內心殷殷期許,陳澄雄希望 團員不要浪費青春,在崗位上的每一天都能持續 學習,當北市國的團員才有價值。陳澄雄也認為, 現在國樂教育,國樂音樂學甚至國樂指揮、音樂 家都有很平均的表現跟水準,西樂指揮也可以偶

德沃札克《新世界交響曲》將由陳澄雄改編成國樂版本演出。

爾來客席刺激一下樂團,但國樂團的長遠發展方 向,還是需要國樂界更多的努力。

陳澄雄說,他很幸運這輩子都在做自己喜歡的

劉長遠作品 禁得起時代考驗

事情,「我喜歡德語,聽起來鏗鏘有力,這也跟 我的個性很像。」陳澄雄說至今都是工作來找他,

陳澄雄說,這次的音樂會選曲都是自己喜歡的

「我的工作也都是我的興趣,我覺得當時我把樂

作品,「過去擔任團長期間,因為要做推廣,不

團做得很有尊嚴,這也不是只有在樂團才這樣,

能挑自己喜歡的演,現在我卸任了,希望可以挑

現在的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女師專時,我也做

選已經成熟,也經得起考驗的作品跟大家分享。」

了很多改革,就是希望整個系統可以更專業。」

陳澄雄說,劉長遠的作品就有這樣的特點,這次 選了《茉莉花開》以及《抒情變奏曲》兩首之外,

陳澄雄回憶,當時為了要讓團員都要學會看五

也邀請目前兩岸三地相當權威的箜篌演奏家吳琳

線譜,都還要考試,為的就是加強團員的專業能

來臺,共同演繹協奏曲《空谷幽蘭》,陳澄雄說,

力,因為音樂發展越趨複雜,僅靠簡譜根本無法

所有彈撥樂的功能,箜篌都有,而且還有雙排弦,

詮釋現代作品的演奏,這也是進樂團工作的基本

比起豎琴更多變化,可以保留最具傳統味的彈撥

條件。因為這樣的堅持,國樂團演奏水準日益提

韻味,也希望這場音樂會帶給樂迷難忘的國樂新

升,與國際交流也有了共同的語言。

世界。 17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八年一瞬 鍾耀光持續為國樂啟程 在任內,他為北市國訂立「跨界」發展主軸,演出內容涵蓋舞蹈、 戲劇、文學、攝影等不同領域,豐富了國樂的各種可能性。

M u s i c

文/倪暐 圖/潘克定、臺北市立國樂團

M e m o r i e s

卸任北市國團長一職已經四年多,作曲家鍾耀光依舊活躍於音樂圈,他不但 跨足京劇、打擊樂團與當代音樂,他也指揮交響樂團跟國樂團,並在臺藝大繼 續任教;他還是維持打桌球的習慣,用急速卻又直覺的反應來維持自己的體能 與狀態。

這也像極了他過去八年在北市國擔任團長時的主動、精準作風,確定好方向, 眼神跟好球,一拍子就揮下去,成也好敗也好,都自己負責,自己承擔。

鍾耀光生於香港、留學美國,在臺灣成家,落地生根。他曾經出任國家兩廳 院主管,作曲則涵蓋東西方美學思維,旋律動人,配器更是一絕。他在任內為 北市國訂立「跨界」發展主軸,演出內容涵蓋舞蹈、戲劇、文學、攝影等不同 領域,重新詮釋國樂。

與北市國創造各種新可能 想做事的人,總會面臨有人喜歡,有人反對的兩極化處境,國樂界有它獨特 的身世與運作模式、學西樂的鍾耀光不是不明白,但來了就是要做事,鍾耀光 任內八年以作曲之筆,框架之外,攪動了國樂圈這股保守的池水。

「時間過得很快,我卸任都已經四年,常常有人要我回想我這八年到底做了 甚麼?」鍾耀光說,他與北市國一起,創造了很多新的可能,那六張與瑞典國 際知名唱片廠牌 BIS 的合作,正是其一。 這六張錄音包括四張與國際音樂名家如打擊樂家葛蘭妮合作的《擊境》、薩 克斯風演奏家克勞 • 德隆錄製的《氣韻》,長笛名家貝札莉合作的《胡旋舞》, 長號名家林柏格一起錄製的《行雲》。還有兩張包括與小提琴家呂思清合作的 《梁祝》以及鋼琴家陳薩的《情懷》,都做了國際發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其中專輯《胡旋舞》、 《擊境》分別獲得第 21、24 屆傳藝金曲獎「最

18


鍾耀光上任北市國團長八年,表現可圈可點。

2015 年 1 月,北市國舉辦國際指揮大賽,讓中西指揮學子在這個平臺競合。

鍾耀光至今依舊埋首創作,也不忘持續探索國樂發展。

19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M u s i c 在鍾耀光的帶領之下,北市國 2012 年展開歐洲巡演,並與當地樂界交流。

作曲家鍾耀光在擔任北市國團長期間大破大立,讓國樂圈有 機會思考自己的發展處境。

M e m o r i e s

佳民族音樂專輯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作曲人」獎。

鍾耀光說,他覺得另外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是任內成立了北市國附設學院國樂團, 這些團員在學生時期就有了參與樂團合奏的經驗,畢業之後培養出來的團員有三到四 成都考上其他樂團,包括香港中樂團、新加坡華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等等專任團 員,考到北市國的也不在少數,每次學員跟他分享考上樂團與新工作時,鍾耀光都相 當開心,「一開始大家好像很反彈,但其實這是長遠的規劃,總算也對全球國樂生態 有點貢獻。」

國樂指揮大賽 讓西樂中奏 除此之外,國際指揮大賽也是鍾耀光的堅持,強調參賽者一定要會指揮西樂跟國 樂,「要會指揮西樂,不是因為西樂比較強或是比較高貴,而是這些訓練都可以建立 起一個指揮的程度、品味跟美感的要求。」這也建立了一個觀念,鍾耀光認為,不是 只有學國樂的才能指揮國樂,張宇安、楊書涵這些年輕的音樂家都是國樂出身,再去 攻讀西方指揮,發展之路更為寬廣,這些都是臺灣的人才,也是國樂圈的驕傲。

除了這些之外,也有一些比較可惜的部分,一是樂器改革依舊是未竟之業,鍾耀光 表示,他記得香港中樂團曾經舉辦過一場國樂研討會,會中就有提出一個論點,如果 要提升國樂團的進步,作曲、指揮、演奏、行政與樂器改革「五環」,缺一不可。鍾 耀光說,香港中樂團選擇的樂器改革之路,是以環保材質取代傳統蛇皮,他則認為在 國樂器本身就有音域上的限制,成團之後有些「洞」,如果可以透過讓單一樂器進化, 也是一條新路。

鍾耀光回憶,當時考量甚久,許多大陸名家也都認為自己的樂器在國樂團中不可 廢,都有其重要性,最常見的就是彈撥類,包括琵琶、柳琴這些被視為音色突兀,不 適合在國樂團中擔任合奏,但鍾耀光認為國樂器本身就有自己的樂器性格與特色,不 可偏廢,柳琴、管與琵琶搭配得宜,反而會成為國樂團的特色。鍾耀光任內嘗試加入 20

高音阮、高音琵琶與大胡,的確豐富了彈撥組與拉弦組的音響。


樂器改革 未竟之業 在管樂部分,鍾耀光認為名家陳中申與製笛名家廖錦棟的笛子改良都 已經可以讓笛子音準比較準;笙跟嗩吶則在大陸有很多樂器改良,讓這 兩種樂器形制跟音域都有所擴充,就連管子音色都可以優美一點,「這 些部分在我離開之後沒有繼續,是我自己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

除此之外,與科技緊密結合的音樂會直播也沒有繼續進行,鍾耀光認 為在網路世界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就有機會吸引更多不同的觀眾,甚至 可以開發不同的演出型態,「現在像是新加坡華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 團就經常在做直播,也許可以成國樂團持續進化的下一步。」

年過六十,現在的鍾耀光卸任之後,依舊沒有停下自己前進的節奏, 這次再見,鍾耀光已經開始學拍片、學影像、學剪接、學配樂,連九月 北市交邀約指揮的專場音樂會鍾耀光都自己剪宣傳片,鍾耀光說,他認 為精通電腦,可以驅動電腦做很多事,不只是創作影片,還可以創作音 樂、製造影像甚至製作多媒體,他說下一波決戰的未來在影像,不能自 外,光是學剪接就花上他好多時間,但他只要想學的,他就要學到會; 想做的,就是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有成績,無論在不在位置上都一樣, 這就是鍾耀光。

在鍾耀光指揮之下,打擊樂天后葛蘭妮首度與北市國合作,雙方都有精彩的音樂火花。

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