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9 OCTOBER

Page 1


October 2019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目錄 | Content

用國樂跨界 與世界交朋友

Meeting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with Chinese music charm

03

器樂大賽首獎桂冠回娘家

3 大名家攜手 展現精湛樂音

04

四十不惑 任重道遠

08

臺北市立國樂團四十週年團慶音樂論壇隨筆

The Road being through and looking ahead: Notes on the Symposium 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傳承與創新 缺一不可

指揮大師閻惠昌 12 月客席北市國

14

暢樂之夜 前輩之音

TCO 前三任指揮齊聚 重溫美好記憶

16

21 世紀聽梁祝不一樣

3D 虛擬實境 沈浸全包覆樂音

18

琵琶狂狷者 紀永濱

22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藝術顧問

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依姓氏筆畫順序)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黃立鳳、呂冠儀、蘇盈恩、林儀貞、林克威、何佩庭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陳蓉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HUANG Li-Feng, LU Kuan-Yi, SU Ying-En, LIN Yi-Chen, LIN Ko-Wei, HO Pei-Ting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Sunnie CHEN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用國樂跨界 與世界交朋友 Meeting friends around the world with Chinese music charm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光輝十月,金風送爽,臺北市立國樂團也在各種祝

北市國藝術顧問林谷芳表示,北市國是少見在傳統

福聲中,穩穩地邁向 40 歲。

核心之外可以多層次展現樂團多元發展的演藝團 體,不但展現了臺灣自信,也發揮臺灣創意優勢,

這個樂季是我來北市國規畫的第 5 年樂季節目,又

的確有了「四十而不惑」的氣勢,值得期待。這份

適逢樂團 40 週年,很多音樂家、很多作品,都自然

鼓舞,也讓我們上下更加努力,期待下一個 40 年

而然、理所當然地必須出現在這個樂季,使得今年

的輝煌燦爛。

的節目在兼顧傳統與創新之間,多了一份懷舊氛圍。 即將到來的音樂會上,我們邀來了曾受邀在紐約卡 即將來到的音樂會包括臺北市立國樂團歷年演出次

內基廳、林肯中心及柏林音樂廳等演出的臺灣旅瑞

數最多的作品幻想曲《秦 • 兵馬俑》,將再度完整

大提琴才女簡碧青,她將與夫婿也是知名作曲家法

呈現,這可以說是北市國最拿手的口袋曲目之一,

比安 • 穆勒相接返臺,演出大提琴與國樂團合作

相信反覆的淬鍊,可以為樂迷帶來新意。

的《臺灣狂想曲》,以琴聲來歌詠故鄉之情,也歡 迎樂迷與我們一起用音樂感受臺灣這個土地的美好 力量。

In the glorious October of celebrating our National Day, the Taipei

TCO's consultant LIN Ku-Fang stated that the group is a unique

Chinese Orchestra (TCO) is also marking its 40th birthday while

one developing diversity based on the tradition. It not only reflects

receiving a multitude of congratulatory messages poured in from all

Taiwan's confidence, but also exerts Taiwan's creative power. As a

corners.

saying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oes,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TCO has gained momentum and it is

As the General Director of TCO, I have participated in

worth the wait. With all the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we will

programming five concert seasons; it seems naturally to introduce

keep working together and moving forward to embrace next 40

these leading musicians and excellent works to coincide with our

years of brilliance.

40th anniversary. Under consideration of keeping tradition and bringing innovation, I found the arrangement added a nostalgic atmosphere to this season as well.

In addition, at the concert, TCO will invite a world-renowned Cellist Chien Pi-Chin to present her affection for the hometown with Taiwan Rhapsody, tailor-made for her by her husband, also

In the forthcoming concert, TCO will play one of its most played

the famous composer Fabian Muller. Chien has performed in major

signature works the Fantasia – The Chin Dynasty Terro Cotta

concert venues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Carnegie Hall, Lincoln

Soldiers . TCO believes we will present new facets to audiences

Center in New York and the Konzerthaus Berlin in Germany. We

after years of efforts in music.

cordially welcome concertgoers to enjoy the event and experience Taiwan's beautiful music power together.

3


封 面 故 事

器樂大賽首獎桂冠回娘家

3 大名家攜手

C o v e r

展現精湛樂音

戴亞、張強與嚴潔敏 3 位都曾是「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首獎得主, 如今都已成為國樂樂壇名家。

S t o r y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慶祝臺北市立國樂團 40 週年,今年迎來中國「三冠笛王」戴亞、琵琶名家張強及二胡 演奏家嚴潔敏來臺與北市國同台演出拿手曲目,樂迷有機會見證昔日的首獎新星成長到今 日大師級地位,在音樂詮釋手法上綻放成熟淬練的氣勢。

4

慶祝臺北市立國樂團 40 週年,今年迎來中國「三冠笛王」戴亞演出《雪意斷橋》。


「臺北市民族器樂大賽」初期是 於 1987 年接受文建會委託,由北 市國辦理「民族器樂協奏大賽」, 當時的比賽分為琵琶、二胡及笛子 三組。1993 年起改由北市國自行主 辦,名稱也改為「臺北市民族器樂

( 協奏 ) 大 賽 」, 比 賽 項 目 改 為 每 屆一項樂器,到今年已辦理 26 屆, 除了琵琶、二胡及笛子外,期間也 陸續加入了古箏、打擊、揚琴、指 揮及作曲等項目。

不管是臺灣或中國大陸,許多器 樂學習者或許都曾參加過許多的大 小賽事,而歷年獲得本大賽優勝前 三名的參賽者,大都已成為目前樂 壇著名演奏家,如琵琶的張強、蔣 婷、蘭維薇,二胡的嚴潔敏、馬向 華、于紅梅、邵琳、黃晨達、楊雪、 趙元春、閆國威、蔡鎮宇,笛子的 戴亞、侯廣宇、唐俊喬、劉貞伶等。

南北交融 戴亞盡顯竹笛神韻 來自中國的三冠笛王戴亞,曾先 後獲得 1989 年首屆「山城杯」民 族 器 樂 電 視 大 獎 賽 笛 子 第 一 名、

1995 年 5 月「 國 際 民 族 器 樂 獨 奏 大賽」笛子第一名及 1995 年 6 月 臺北「第三屆民族器樂協奏大賽」 笛子第一名,是唯一一位拿下三項 「民樂大賽」首獎得主。

拿下臺北大賽首獎後二十多年

1994 年二胡演奏家嚴潔敏奪下「臺北市民族器樂 ( 協奏 ) 大賽」 的桂冠,她以超絕演奏技巧而聞名,曾首演過許多難度超高的當 代作品,這次演出的《太陽祭》就是需要高度技巧才能駕馭發揮。

5


封 面 故 事 C o v e r S t o r y 張強以琵琶拿下 1993 年第一屆「臺北市民族器樂(協奏)大賽」的首獎,同時也是許多賽事的常勝軍。這次他帶來作曲家陳思昂於 2013 年創作的琵琶協奏 曲《坐看雲起》。

來,戴亞先後多次與世界一流交響樂團合作,並

技巧所能承載的,更是南北通融的氣息與不同技

舉辦了獨奏及協奏音樂會,在國際上獲得極高聲

巧的交融才能達到。

譽。他也研發八孔笛,2008 年推出《八孔笛—新 改良竹笛應用教程》一書,並致力於笛子協奏曲

指尖傳情 張強琵琶張力大

的創作,先後委約並首演了《愁空山》、《楚魂》、 《陝北四章》、《牧童的幻想》、《釋迦之沉默》、

張強以琵琶拿下 1993 年第一屆「臺北市民族

《陌上花開》等 13 部大型笛子協奏曲,對笛藝

器樂(協奏)大賽」的首獎,同時也是許多賽事

發展著力良多。

的常勝軍。在許多樂迷眼中,張強是實力超強卻 毫不張揚,屬低調踏實的學者型音樂家,演奏技

戴亞笛藝精湛,剛柔並蓄,並完美結合北方的 豪放與南派的秀美,其音樂極富感染力,有「京

巧全面、音色豐富、曲目風格廣,且功底紮實, 同時致力推廣不同形式的當代音樂作品。

城笛王」的美譽。這次來臺他端出《雪意斷橋》

6

這首曲子,演繹西湖旁「白蛇傳」中淒美動人的

這次他帶來作曲家陳思昂於 2013 年創作的琵

愛情故事。他指出,此曲的演奏不光是南派笛子

琶協奏曲《坐看雲起》,這首作品的靈感來自


唐 代 詩 人 王 維 的 五 言 律 詩《 終 南 別 業 》, 張強將以自己獨到手法詮釋曲中「行到水 窮處,坐看雲起時」中由禪思轉化成複雜 情緒的過程。

挑戰高難度 嚴潔敏拉全本《太陽祭》 1994 年二胡演奏家嚴潔敏奪下「臺北市民 族器樂 ( 協奏 ) 大賽」的桂冠,她以超絕演 奏技巧而聞名,曾首演過許多難度超高的當 代作品,這次演出的《太陽祭》就是需要高 度技巧才能駕馭發揮。 這次她將挑戰長達 20 分鐘的全本《太陽 祭》,這首樂曲是著名作曲家張朝的嘔心瀝 血之作,從少數民族,基諾族的太陽鼓舞中 吸取了音樂靈感,充分發掘二胡與民族管弦 樂特性,並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值得 期待。

器樂大賽影響大 帶動本地水準 一年一賽,轉眼民族器樂大賽舉辦 26 年, 其目的就是希望透過比賽,讓所有參賽者及 樂迷都能藉此觀摩、交流,並提升自我演奏 水準。剛舉辦的前幾年,所有優勝獎項幾乎 都由中國大陸參賽者獲得,但在近幾年,已 漸漸有臺灣的參賽者進入決賽,甚至獲得優 勝前三名的佳績,尤其在笛子、打擊方面的 表現更是出色,這顯示了臺灣國樂教育及這 項比賽對臺灣學習者的影響。

未來,北市國將繼續舉辦協奏大賽,除琵

學者林谷芳將擔任「大師.大賽─樂以人揚」音樂會主持。

琶、二胡及笛子為主要項目外,並擴大到指 揮項目,希望藉此能全方位發掘樂壇新秀, 推動國樂在豐厚傳統基底下,走出當代多元 風格。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四十不惑 任重道遠 臺北市立國樂團四十週年團慶音樂論壇隨筆

G u e s t

The Road being through and looking ahead: Notes on the Symposium 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一個職業樂團在社會中的誕生,不但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該地區的專業藝術水平,同時並兼 具著當地文化高度的標竿作用。 文/樊慰慈(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By Dr. Fan Wei-Tsu, Dean, College of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TCO Photo

S e s s i o n 北市國四十週年團慶音樂論壇部分與會嘉賓合影。

成立於 1979 年的臺北市立國樂團,從草創之初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fessional orchestra

篳路藍縷地經營,歷經前二十餘年步步為營的擘

in a society not only reflects the artistic caliber

劃及茁壯,至近年逐漸塑造本身特色,已儼然成

of the region but signifies the cultural standard of

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現代國樂團。

its people. First founded in 1979,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 went through a series of staggering

8

而樂團特色的建立,不外乎從演奏和曲目兩方

stages at the beginning until finally blossomed

面著眼。在演奏的技術水平上,臺灣專業國樂團的

into a power house of Chinese orchestra in the Far


職業國樂團在臺灣的發展及影響 ( 一 ) 經營理念。右起 : 朱宏昌、劉文祥、林昱廷、鄭立彬、孟美英、陳鄭港。

East region over a decade later, through the hard

產生,為此地幾所國樂科班培養的高材生提供了朝

works and wise planning of all people involved.

向職業舞臺發展的出路,因此北市國這四十年的歷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orchestra is best shown

程,也同步見證了臺灣在專業國樂教育上的成果。

in its choice of repertoire and the way how it is performed and presented. Regarding the standard

在曲目的藝術特質上,現代國樂團的特點即為

of the performance, the realization of a professional

不斷從新曲目中探索各種可能,北市國多年來持續

Chinese orchestra in Taiwan is a direct result from

經由作曲比賽或委約國內外作曲家創作,以開拓曲

the first generations of Chinese Music major students

目的廣度及深度。經過歷任指揮及音樂總監的揉塑

freshly graduated from colleges in the late 1960s

下,團員高度的演奏能力與各種特色曲目或演出型

and through 1970s in Taipei. The bring about of

態的結合,即形成了在音樂上專屬於北市國的醒目

such a professional orchestra also provided some of

標記。

those young musicians the platform entering a more stable music career. A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邁入不惑之年的里程碑,北市國於本年度音樂季

the repertoire, unlike that of most Western classical

啟動之時,特別隆重地在 9 月 9 日及 10 日假臺北

orchestra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了為期兩天的「四十週年團

Chinese orchestra is its relentless tacking of novel

慶音樂論壇」,一方面邀請多位歷任樂團行政、資

possibilities of the sounds through performing new

深團員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

compositions. TCO has complimented this goal by

對於該團在組織營運和藝術風格發展上的變遷及

dedicating itself in commissioning new works and

未來展望進行探討;二方面也邀請了來自海內外多

establish competitions for young composers. Under

個職業國樂團的負責人,針對各地的發展特色進行

the leadership of its Music Directors and Resident

多方的切磋和意見交換。議題的層面不僅止於北市

Conductors through these years, TCO is now having

國,更實質涵蓋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專業國樂團在

its musical trademark deeply stamped in its fine

臺灣披荊斬棘的歷程;議題的範圍也不限於臺灣,

performances.

包括現代國樂團在亞洲各地區的發展概況、問題與 前景。除了開幕式及最後的綜合座談,論壇共分 6

Passing through its 40th Anniversary milestone,

個場次:

9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一、職業國樂團在臺灣的發展及影響 ( 一 ) 經營 理念 二、職業國樂團在臺灣的發展及影響 ( 二 ) 創作 演奏 三、經營策略與發展前景:職業國樂團在全球的 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 四、奠基開創:北市國的第一個二十年 (2000 年 以前 )

TCO was organizing a music symposiu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urrent music season. On September 9 and 10, the two-day event was held at the glorious Guangfu Hall in Taipei's historical building Zhongsan Hall. The list of distinguished guests literarily fills the pages of who's who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scene. It can be defined in two major categories:

G u e s t

五、紮根茁壯:北市國的第二個二十年 (2000 年 以後 ) 六、推廣教育與交流合作:國樂在全球的發展狀 況與未來前景

1, Former conductors, retired musicians and officials of TCO, as well as scholars and journalists in the field, who could deliver unique opinions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from their vantage point, jointly discussed the 其中第四、五場以北市國在過去前二十年及後

development of TCO'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二十年的歷史為議題,分別邀請了樂團開創之初至

artistic styles from the past to the foreseeable future.

中後期的指揮如李時銘、陳如祁、吳瑞呈,副團 長如郭玉茹、陳小萍,資深團員或首席如林江山、

2, Guest speakers from other major Chinese

王銘裕,以及不同時期曾深入觀察樂團的學者和新

orchestras in Taiwan and from abroad. These

聞工作者如沈冬、蔡秉衡、林采韻。臺上無論是圖

sessions were highlighted by heated exchange of

文並茂地精采介紹罕見的北市國早期史料,或是娓

ideas among the past and current leaders of these

娓道來創團初期的點滴秘辛與當事人才知道的小

orchestras. The topics evolved were far beyond

故事,都讓臺下觀眾能深刻回顧過去的歷史,對未

those concerns TCO itself, but the development

S e s s i o n 職業國樂團在臺灣的發展及影響 ( 二 ) 創作演奏。右起 : 顧寶文、李英、鄭德淵、蘇文慶、陳中申、黃正銘。

10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music field in Taiwan for

曾走過那段歲月的部分年輕團員或科班學子而言,

the past half century and interesting perspectives

或許具有不少啟示。此外,不少已退休的團員也在

generated in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臺下參與,一同回顧過去四十年的精彩記憶,讓場 面更顯溫馨。

Besides opening ceremony and a comprehensive closing talk, the symposium consisted of six major sessions. The topics are as follows:

第一、二場的議題則將範圍擴大,分別邀請到 臺灣各大職業國樂團的負責人或代表,分享各團的 經營理念並介紹各自的編制規模;以及長期參與公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orchestras in Taiwan and its influences, Part 1: Concepts of management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orchestras in Taiwan and its influences, Part 2: Performance styles and commissioned works 3.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 Chinese orchestra around the world and its future: Business strategy and prospects 4. Foundation and pavement: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TCO (before the year 2000). 5. Strengthe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next two decades of the TCO (after year 2000). 6.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 Chinese

私立樂團的指揮家和作曲家,分別從創作和演奏的 角度,細數數十年來整個臺灣國樂界在曲目淬鍊、 累積、研推上的經驗值與甘苦談。前者包括北市國 團長鄭立彬,高市國負責人、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 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朱宏昌、桃園市國樂團團長孟美 英、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團長劉文祥,以及臺灣國 樂團助理研究員陳鄭港;後者包括蘇文慶、陳中 申、李英、黃正銘、顧寶文等。這兩場的主持人都 是臺灣國樂界最富經驗的耆宿,分別為中華國樂學 會現任的理事長林昱廷教授及臺南藝術大學音樂 學院院長鄭德淵教授。

第三與第六個議題,則分別做為兩天論壇的壓 軸,更將目標擴大到世界性,邀請來自香港、新加

經營策略與發展前景 : 職業國樂團在全球的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右起 : 王蘭生、何偉山、樊慰慈、錢敏華、陳小萍。

11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亞州地區的國樂團負責 人、指揮、作曲家,和臺灣代表們共同探討國樂

orchestra around the world and its future: Audience cultivation and exchange programs

及職業國樂團在各地的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主

G u e s t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要的國外與談人包括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

Sessions 4 and 5 concentrated on TCO's history

新加坡華樂團行政總監何偉山、新加坡華樂總會會

for the past 40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79.

長鄭朝吉、馬來西亞沙巴華樂學會秘書長江賜良、

Panelists included the orchestra's former conductors,

菲律賓僑中學院民樂團行政主任蔡清水等。較為遺

retired musicians and officials, as well as scholars

憾的是因近期大陸對臺政策突變,使原本受邀並應

and journalists who have been long time observers

允來臺與會的一些民樂團代表或專家臨時無法成

of the orchestra. Slides of rare historical pictures

行!然而在海內外與會者輪番精闢發言中,仍將這

and documents were shown, intriguing anecdotes

兩場論壇的議題導向高潮,見證了無論在資源多寡

were fondly revealed, all contributed to some of

的條件下,傳統及現代國樂合奏的演奏型態已紛紛

the most memorable moments in this whole event.

在許多亞洲社會裏生根茁壯,進而推向歐美藝術音

These talks were also most valuable to and, perhaps

樂的演出市場。

very inspiring for, those younger generations in the audience who didn't have the chance to personally

當大量移植自西洋管絃樂音響技法和美學的現

go through the early stage of this developing musical

代國樂合奏放在世界樂壇的平臺上,還能昇華出多

genre. Some of the retired members of TCO in the

少堪稱自身獨具的特色?這是北市國首席指揮瞿

audience also participated fervently during the Q &

春泉在論壇裡不斷提出引以為憂的一項觀點。筆者

A sessions.

前不久也曾在一篇文章裡點出當前整個現代國樂 發展(不只是在臺灣)所面臨的三大問題:

Serving as the main events at the end of each day during the symposium, Sessions 3 and 6 broadened

S e s s i o n

一、極端多元的節目型態,十八般武藝一應俱全, 卻難以形塑真正的藝術個性; 二、創新曲目量暴增,展現蓬勃的創作能量,唯 缺乏充分沉澱與思想反芻; 三、社會生態急遽改變,從過去由少數菁英引領 風騷,對照當前以票房市場為王道。

the scope of focus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Panelists included composers as well as conductors and managers of Chinese orchestras from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 and Philippine. Besides each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ir own orchestras, ideas were exchanged between them and

上述現象已在樂壇瀰漫了十餘年,已不是北市國

their colleagues from Taiwan, with special attentions

能獨自解決的問題,而是在未來可見的歲月裡,需

paid to the future of Chinese orchestras in global

要和世界各地的國樂團繼續共同面對的問題。

perspectives. It was most regrettable, however,

奠基開創:北市國的第一個二十年。右起:林江山、李時銘、樊慰慈、沈冬、郭玉茹、 陳如祁。

紮根茁壯:北市國的第二個二十年。右起:王銘裕、蔡秉衡、陳小萍、鄭立彬、 吳瑞呈、林采韻。

12


推廣教育與交流合作:國樂在全球的發展狀況與未來前景。右起:劉江濱、鄭朝吉、瞿春泉、林谷芳、錢敏華、江賜良、蔡清水。

that invited representatives from all major Chinese

published article, this author also deduced that the

orchestras from Mainland China were unable to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has

participate in this event due to political tensions

been facing three problems:

being built up in recent months.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all the participating panelists still brought the discussions to a climax which came to the consensus that, regardless of the amount of each orchestra's revenue or financial resources, it has become clear that the gen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orchestral music included, has become a fait accompli and will keep evolv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hoped that this genre can also be spread to a broad audience globally. Reflecting upon the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as well as its raison d'être and the aesthetics behind it, however, questions have been raised constantly concerning the heavy Western

1. The pervasive multi-style programing that constantly requires performers to be, well, multi-talented! The cultivation of a true artistry seems to be in jeopardy though. 2. Under the quick expansion of new repertoires in all directions, both music and performance styles are having a hard time to become fully settled and being reflected upon. 3. The society and working models of how music had being nurtured, employed and appreciated have all being drastically changed in recent decades. Instead of a few trail blazing “wise guys,” the box office has turned to be the name of the game.

influences! As Qu Chunquan, the Chief Conductor of TCO, pointed out repeatedly, without having a

These overwhelming questions by no means are

deeply rooted tradition and cultural self-awareness,

to be borne by TCO alone, of course. But in the

how a global audience, Westerner included, would

foreseeable future, most likely they will continue

evaluate, let alone appreciate, the hybrid nature

to serve a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most Chine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usic? In a recently

orchestras around the world to bear.

13


追 光 人 物

傳承與創新 缺一不可

指揮大師閻惠昌 12 月客席北市國 閻惠昌說,任何悠遠流長的藝術,兩條路都得選擇,一是傳承,二是革新,有 些人只看到一條路,這就會讓發展的視野受限。

S t u n n i n g

文/王俞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溫文儒雅,有條不紊,指揮棒下的節奏

F i g u r e s

明確,情感奔騰的知名指揮家—現任香港 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多年 來以全方位與各領域互動,讓香港中樂團 這樣一個單純的文化團體可以做到港民認 同並支持,急火慢燉,終成國樂大宴,閻 惠昌功不可沒。

積極與社會接觸 獲取大眾認同 閻惠昌於 1983 年受聘為中國中央民族樂 團首席指揮兼樂隊藝術指導,自此展開指 揮生涯。他曾來臺擔任高雄市國樂團駐團 客席指揮,先後指揮過北京、上海、臺灣、 新加坡、香港等地專業樂團,也跨足指揮 交響樂團。

閻惠昌更擅長溝通,積極與社會接觸, 舉辦社會大眾認同的活動,並同意樂團跟 流行樂手合作,演奏流行曲目,就連廣東 大戲也都擔任配樂,使得國樂可以傳播到 香港居民的各個生活層面,至今已有十分 正面的口碑,「溝通非常重要,我需要團 員跟我一起配合,達到共同的目標,能夠 溝通是一個音樂總監必備的條件。」

14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將客席北市國。


香港中樂團成績出色 功不可沒 成立於 1977 年的香港中樂團,現在已是編制龐大、基 本曲目最多的全職中樂團,樂團由 40 年前的 70 多位團員 已經擴大成目前 91 位團員的大型樂團編制。 排簫王子張中立擔任《秋韻》獨奏。

在閻惠昌手上,香港中樂團除了經典演出以及拓展教育 之外,樂團還有研究部門,專門研究樂器的改良,目前所 有弦樂及演奏阮樂器的團員也已經改用樂團研製的改革環 保樂器,根據核心技術研發者也是中樂團樂器改革部主任 阮仕春的資料,改良之後的胡琴樂器的音量比傳統胡琴音 量大了三分之一,樂團整體音色整齊,音量壯大,比起兩 岸四地國樂團來說,能表現的曲目跟情感的確寬闊不少, 這也是閻惠昌劃時代的貢獻。

傳承與創新 缺一不可 閻惠昌說,任何悠遠流長的藝術,兩條路都得選擇,一 是傳承,二是革新,有些人只看到一條路,這就會讓發展 的視野受限。

這次受邀指揮北市國,閻惠昌將帶來彭修文、蔡惠泉的 《豐收鑼鼓》,劉湲的音詩《沙迪爾傳奇》,《塞上曲》、 《霸王卸甲》兩首古曲改編之外,也將演出閻惠昌為排簫 與樂隊所寫的《秋韻》以及伍卓賢的《唐響》,曲目選材 特殊,更見風光寬闊,令人期待。

香港中樂團琵琶巧手張瑩應邀來臺與北市國合作演出。

15


藝 文 馬 克

暢樂之夜 前輩之音

TCO 前三任指揮齊聚 重溫美好記憶

T C O

回首 40 寒暑,前輩音樂家們對 TCO 如同孩子般呵護,用一顆喜愛國樂的心,為國樂「唱 醒了沈睡的夜……唱出來了美麗的早晨的太陽。」猶如楊喚詩中美麗的主角們! 文/明瑩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A r t i s t r y M a r k 充滿人文涵養的李時銘指揮認為,樂曲本身的內含與精神是不變的要素。

郭聯昌指揮與國樂淵源深厚,在他心中音樂只有好壞之分, 而無中西之分。

如同人的一生,孩提至青少年時期,係人格養

養的李時銘時任副團長兼指揮,甫從法國留學歸

成的重要階段,而今 TCO 進入不惑之年,仰賴

國的郭聯昌為臨編指揮,五燈獎五度五關的臺灣

草創之初前輩音樂家的耕耘努力,為 TCO 奠定

品仔仙陳中申則任職研推主任。短暫的時空交會,

了堅實的基礎。11 月 30 日市國之星系列「暢樂

3 位風格大異其趣的音樂家,共同為 TCO 辛勞的

之夜」音樂會,便將 3 位在 TCO 成長史上舉足

打拼著,點點滴滴的心血,將化為翩翩音符,在

輕重的音樂家李時銘、郭聯昌、陳中申齊聚一堂,

「暢樂之夜」裡與樂友們一同細數過往。

同場擔綱指揮。 音樂會曲目由《夏日裡的舞蹈》和《山泉》揭

一步一腳印

開序幕,作曲家顧冠仁與周成龍超過 20 年的經 典國樂作品,旋律性與表現力強,具有強烈的民

16

若將時光倒轉至 1987 年,那一年 TCO 剛滿 8

族與地方風格,李時銘指揮認為:「音樂的發展

歲,也是李時銘、郭聯昌、陳中申 3 位音樂家同

會改變人們追求的音響與配器,但樂曲本身的內

時在 TCO 服務的時光,走過最初幾年的篳路藍

涵與精神卻是不變的要素。」本次暌違 20 多年

縷,8 歲的 TCO 業務已經蒸蒸日上,充滿人文涵

再次回到 TCO,李時銘非常期待,新一代的團員


3 首樂曲,分別是傳統風格 的《東北風》、十分挑戰樂 團與指揮的《慶節令》,以 及全新創作發表的琵琶協奏 曲《對雪》,並與 TCO 琵 琶演奏家鄭聞欣合作。

集演奏、作曲與指揮於一 身的陳中申,音樂會中將以 自己譜寫的作品為主,著名 的嗩吶協奏曲《扮仙》將由

TCO 新生代演奏家劉庭倩 擔綱,此外曾於 2006 年第 十七屆金曲獎帶領 TCO 入 圍四項大獎的楊喚童詩作品

瞿春泉全新創作的中胡與樂隊《蒙古民歌「依靠」 主題變奏曲》,將由陳中申指揮、TCO 中胡首席 林佳慧擔綱演奏。

《水果們的晚會》、《春天 集演奏、作曲與指揮於一身的陳中申,音樂會將指揮自己譜寫的作品。

在哪兒呀》,本次將與「音 契青少兒童合唱團」合作演 出,陳中申期待音樂會如同

們在技術方面當然遊刃有餘,因此他將著重與團

詩人楊喚筆下所寫:「請夜

員們溝通樂曲的文化內涵,詮釋傳統音樂的語言

風指揮蟲兒們的樂隊來伴

與風格,當然,更希望大家都玩得開心,用喜愛

奏, 這 奇 異 的 晚 會 就 開 了

國樂的初心與初衷來演奏。

場。」引領觀眾奇幻般的穿 越時空,感受 TCO 的過去

為北市國發展 留下足跡

TCO 琵琶首席鄭聞欣,將演繹新銳作曲家任重創 作的琵琶協奏曲《對雪》。

與現在。

與國學底蘊深厚的李時銘指揮不同,留學法國

回首 40 寒暑,前輩音樂

的郭聯昌指揮強調「中樂為體、西樂為用」,學

家 們 對 TCO 如 同 孩 子 般

生時代曾參加中廣國樂團擔任倍革胡演奏,又在

呵 護, 用 一 顆 喜 愛 國 樂 的

國防部示範樂隊與蘇文慶、柯仕寬、李英等國樂

心,為國樂「唱醒了沈睡的

人熟識,郭聯昌與國樂淵源深厚,因此在他心中:

夜……唱出來了美麗的早晨

「音樂只有好的音樂和不好的音樂,而沒有國樂

的太陽。」猶如楊喚詩中美

與西樂之分。」在本場音樂會中,郭聯昌將指揮

麗的主角們!

為慶賀 TCO 團慶。陳中申將與 TCO 嗩吶演奏家 劉庭倩合作《扮仙》。

17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21 世紀聽梁祝不一樣

3D 虛擬實境 沈浸全包覆樂音 林經堯說,布景和布偶、甚至音符都是抽象的東西,這些反而襯托出情感的真 實。他想透過這模式講音樂,呈現完全不同於過往的風貌。 文/陳蓉 圖/臺灣聲響實驗室

T C O 21 世紀聽《梁祝》樂曲很不一樣!今年臺北市立國樂團慶 40 週年,特別邀請 30 年前

M u s i c

在臺灣首演《梁祝》樂曲的小提琴家蘇顯達同台演出,更加碼進行一項新嘗試,邀請臺 灣聲響實驗室計畫主持人林經堯擔任製作人,運用團隊新科技,引進最新聲響及 3D 虛 擬實境技術,要以全然感官刺激包覆觀眾,帶給樂迷一場嶄新另類的感官饗宴。

L a b

音樂好有趣 傳統有新意 從小學鋼琴就喜歡即興,大學主修作曲,研究所選新媒體,林經堯的音樂之路可能和 他天生對各種事物,尤其是聲音好奇有關,因此在遇到北市國團長鄭立彬,聊到今年將 重現蘇顯達老師演出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都希望不只是「重現」,而是能做場不 一樣的音樂會。

在腦力激盪下,團隊有了很多規劃和想法,先是運用「聲景」技術讓遠處聲音不僅限 舞台模式,而是可透過環繞式喇叭讓聲音包覆觀眾,使得樂迷可以全方位沈浸在音樂氛 圍下。除了利用電子科技讓樂迷感受到聲音更豐富及不同,視覺上也將 3D 電影製作技 術直接導入音樂會中,製作梁祝影片,屆時觀眾要戴上 3D 眼鏡欣賞《梁祝》作品。

18 梁祝淒美愛情的立體世界。


影像部分強調實驗精神,大膽引進 VR 技術中 的沈浸式立體畫筆,讓藝術家作畫的手轉化成有 如一支立體筆在空中揮灑作畫。他並請到香港知 名沙畫動畫家海潮嘗試從過往擅長用手指在沙上

由臺灣聲響實驗室計畫主持人林經堯擔任製作人,將運用團隊新科技, 帶給樂迷一場嶄新另類的感官饗宴。

快速畫出 2D 動畫,轉換成利用新媒材創作,一 筆筆畫出梁祝的愛情世界。

虛擬加布偶 襯托有情世界 在人物部分,林經堯請到真快樂掌中劇團。本

畫中的虛擬世界中,利用工研院 IP 實驗

身是布袋戲迷,這次特別選擇將布袋戲放進海潮

室 的 360 度 體 積 補 捉(Volumetric Video

Capture)拍攝技術,運用每個角度攝影機 詳實紀錄布袋戲偶的動作,再與海潮建構 的虛擬世界結合,製作一場可讓觀眾沈浸 在包覆式樂音環境下,同時視覺上又可觀 賞到梁祝淒美愛情的立體世界。

19


虛擬加布偶,襯托梁祝有情世界。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T C O M u s i c L a b 林經堯說,布景和布偶、甚至音符都是抽

布偶師在動作上更強調細緻身段演繹,希望

象的東西,這些反而襯托出情感的真實。他

能呈現出如京劇身段般但又情緒飽滿難以抑

想透過這模式講音樂,呈現完全不同於過往

制的感受,暗示祝英台受到禮教束縛,但內

的風貌。

心又渴望自由的掙扎。林經堯認為,這段的 呈現效果非常迷人,值得期待。

要落實這些開創性的想法並不容易,林經 堯不諱言創新的過程多次遭遇「撞牆」期,

視聽覺突破 表演更上層樓

例如拍攝布偶動作時,布偶太小要紀錄細微 動作並不容易,但都在大家努力堅持下克服

臺灣聲響實驗室首度和北市國合作,雙方

了。另外一大挑戰就是配合現場音樂呈現,

創意發想不斷,想做的事一件接一件,製作

這部分會在前方放置攝影機,讓影像化身演

龐大,但鑑於演出訂在 11 月 23 日在中山

奏成員一份子,精準跟隨樂句及拍子放映影

堂,和時間賽跑的情況下,這次呈現是濃縮

片故事。

的版本,團隊計畫明年將樂曲製成 VR, 讓 古典樂不再只能聽 CD,也可變立體,讓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問世已有 60 年,

眾可以在家中欣賞到這次創作。

音樂科班出身的林經堯也將自己對這首曲子

20

的體會放入影片中。他這次特別邀請作曲家

2015 至 2017 年間在法國進修博士後研究

陳家輝擔任聲音指導,並在這首曲子中抗婚

時的林經堯,遇到了法國「聲響與音樂統合

及音樂最高潮祝英台「 投墳」的那段,請

研 究 中 心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臺北市立國樂團慶 40 週年,特別邀請 30 年前在臺灣首演《梁祝》樂曲的 小提琴家蘇顯達同台演出。

and Coordination in Acoustics / Music , 簡 稱 IRCAM),讓他有了不同的想法。這個早在 1977 年就成立的組織,主要是協助運用新科技到音樂 上,結合當代藝術,發展諸多可能性,但臺灣在這 些方面的著墨仍比較少。在文化部支持下去年底 與 IRCAM 合 作, 並 在 空 總 臺 灣 當 代 文 化 實 驗 場 (C-LAB)成立臺灣聲響實驗室,目的幫助臺灣趕 上國際腳步,在音樂創作、及結合多元藝術發展上 提升聲音的層次。 這次「C-LAB 聲響藝術節系列─科技 X 音樂」 音樂會就是和 IRCAM 合作,希望藉由國際級技術, 和傳統藝術碰撞新火花。德國作曲家華格納曾提到 總體藝術觀念,藝術需整體考量全部因素,基於這 概念,這次呈現的表演不只是單一音樂,而是要帶 給樂迷全方位感官新體驗。

影像部分強調實驗精神,大膽引進 VR 技術中的沈浸式立體畫筆,讓藝術家作畫的手轉化成有如一支立體筆在空中揮灑作畫,一筆筆畫出 梁祝的愛情世界。

21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琵琶狂狷者 紀永濱 「琵琶音樂在整個表演藝術中只是一小部份,但在我生命中卻是很多很多,由於 自我的執著,與師長們的教誨與助力,至今還能留在舞台上演奏,真是十分地有 幸,二十多個年頭,雖不算短,但比起在演奏教學、創作、研究、推廣……各方 面有成的大師們,真是遙不可及,不足掛齒。」 紀永濱 1994.7

M u s i c

文/蘇筠涵 圖/陳中申、張沛翎、鄭聞欣、鍾佩玲、蘇筠涵

M e m o r i e s 22 紀永濱 (1961 年 10 月~ 2003 年 2 月 )(蘇筠涵提供)。


2003 年的春節,時逢大年初六,正值壯年的一代臺灣琵琶演奏家紀 永濱因急病驟然離世,留下一片譁然。短短的 42 年的歲月中,12 歲 起學習琵琶,有一半時光與之相伴,他對琵琶的執著、熱情、堅持與 信念,使他的音樂極富生命力,而他對音樂的追求,更推動了臺灣琵 琶音樂的發展。他任達不拘、真摯誠懇,隱藏在其粗獷外表之下,有 著一個幽默且溫暖的心,他的琵琶在細細雕琢與理性講究的基礎上, 連結以豐沛的情感與溫暖。

紀永濱,這是一個必須被記住的名字。

指觸見長、音色淨透、認真執著

1997 年夏,紀永濱與琵琶名家劉德海攝於雲南虎跳峽。(蘇筠涵提供)

「他的音樂很真,沒有看過如此真性情的演奏家。」鍾佩玲說。鄭 聞欣則說,「他可以為了一個小技巧,整日琢磨、練習到凌晨兩點還 可以聽到他的練琴聲。」

為了能赴北京向劉德海老師學琴,紀永濱毅然放棄臺北市立國樂團 演奏員的公職,為了理想義無反顧地赴京拜師學藝,讓劉老師備受感 動。民國 78 年春節,紀永濱赴北京學琴,當時與他一同前往的還有 見鏤法師(高玉玫)與現任臺北市立國樂團琵琶首席鄭聞欣,春節過 後,紀永濱便獨自留京習藝,歸零並重新打磨,經過沉澱與潛習,紀 永濱的音樂漸脫年少的陽剛,開始走向沈穩內斂。

即使後來返臺,仍持續地往返兩岸學習,從演奏、教學、編曲到創 作,不斷地在積累自己的能量,曾編有《兒汗不拉宮的回憶》、創作 獨奏曲《藍色琵琶》等曲,並參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專輯 CD 錄製有《滿

1989 年台北絲竹室內樂團參與南非羅德堡藝術節活動照片。 (陳中申提供)

江紅》、《楊貴妃》、《怒》等曲目。

台北絲竹室內樂團時期 返臺後,紀永濱加入由陳中申所發起的「台北絲竹室內樂團」,

1989 年底至 1992 年間,紀永濱隨著樂團到處巡迴、演出,後臺北絲 竹室內樂團雖因為成員的各自忙碌而逐漸停止了活動,但因為樂團而 發展出的曲目與精緻的音樂內容,為國樂帶來深遠的影響。

「特立獨行的一個人,不媚俗、不太屈服於世間的規矩,對自己所 堅持的,絕對會提出來跟你好好討論。」陳中申說。

1989 年台北絲竹室內樂團參與南非羅德堡藝術節活動照片。 (陳中申提供)

23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首創紫楓琵琶五重奏 先聲奪人

團體,為琵琶音樂寫下新頁。今日,以不同音域

1992 年,紀永濱重回市國工作,1995 年,基

的琵琶來組成重奏、拓展琵琶演奏可能的形式,

於開創與發展琵琶音樂新領域的理念,紀永濱發

可說是遍地開花,「紫楓琵琶五重奏」著實走在

起以琵琶重奏為主的「紫楓琵琶室內樂團」,集

前端。

合鄭聞欣、鍾佩玲、張舒淳與張嘉玲等優秀琵琶 演奏家一同追求琵琶重奏的和諧之美,期許開展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24

奏」成為華人樂壇第一個將琵琶音域拓展的重奏

陽剛外表下的細膩與童心

琵琶音樂的更多可能。 不若其外表的冷峻、不笑時的嚴肅,與其銅鈴 由於缺乏曲目,紀永濱除自己改編樂曲,更力

大眼掃來時的讓人心中一凜,來自臺灣屏東的紀

邀多位作曲家為此創作或改編樂曲,如顧冠仁的

永濱,經常以國臺語雙聲道進行教學,凡是紀老

《陽春白雪》琵琶五重奏即是為紫楓琵琶五重奏

師教過的學生必能感同身受老師剛毅外表下的幽

所編。後有感於五把琵琶音域的同質性太高與限

默可愛,他的細膩也流露在他對花草樹木與鳥獸

制性,而特請北京製琴名師滿瑞興為樂團製作兩

之喜愛與照顧上。

把低音琵琶,並定弦為「A1DEA」,較一般琵琶 之定弦低了一個八度,由於當時沒有所謂低音琵

鄭聞欣回憶,「劉老師與紀老師肯定是相互影

琶弦,就用大阮弦來充當,後又再製了一把高音

響的,在紀老師於北京習琴的時間,他帶著劉老

琵琶並定音為「dgad1」,至此「紫楓琵琶五重

師一起養鳥弄花,倆人都有著童心,很合拍。」

林石城為紫楓琵琶五重奏題字。 ( 鄭聞欣提供 )

劉德海為紫楓琵琶五重奏贈字。( 鄭聞欣提供 )


紀永濱是個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很難被拘束,他 的任性自得也讓他在二度回北市國工作數年後再 次投奔自由音樂家的身分。

培養後進不遺餘力 「老師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演奏上的影響,更 潛移默化我之於事物的眼光與信念。」張沛翎說。

1997 年暑假起,紀永濱開始往返北高二地,每 兩週一次的南下高雄上課,為一批高雄的琵琶學 子帶來紮實的訓練與視野,也將琵琶五重奏的形 式帶到高雄,於 1999 年「名師與高徒—紀永濱 師生音樂會」中,演出他所改編的《午夜的法魯

左上起:鄭聞欣、紀永濱、張嘉玲;左下:張舒淳、鍾珮伶。( 鄭聞欣提供 )

卡》。這一教,就是近 6 年的時間,直到 2003 年的春節。紀永濱除自己去北京學琴,也帶著學 生向劉德海請益學習,而對於經濟能力較差的學 生,更慷慨解囊,只為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

不潑人冷水,永遠跟你說加油!加油!加油!」

他不怕給予,只怕你不學。

臺灣製琴名師李榮華說,「紀老師的義氣與信任, 予以我在琵琶製琴上很大的支持與鼓勵。」

「 老 師 知 道 我 的 家 境 無 法 買 琴, 用 紙 板 畫 了 四十格,以一次一千元、讓我去老師家幫忙整理

1996 年 11 月,紀永濱曾經寫下「藝術要融入

環境與照顧花草的方式慢慢還錢。」陳茗芳說,

生活,音樂要赴之於演奏,生命要有意義,是我

「如果沒有老師的體諒與堅持,我不知道有沒有

一再走上舞台的驅動力。」至今紀永濱雖已辭世

可能是今日的我。」

16 年,但他曾所堅持的一切,至今都深深地影響 著他的友人與學生們,存在於十指繁弦當中,哲

紀永濱是以一種「弟子」的概念在教學生,也 同樣給予有理想的音樂友人們無限支持。「他從

刻有紀永濱之名的琵琶。(張沛翎提供)

人已遠,典範長存,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珍貴與 緣份,無限緬懷於傳承之中。

1996 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演出「新新琵琶家族」 紫楓琵琶五重奏創團音樂會節目單。(蘇筠涵提 供)

1997 年紀永濱、鍾佩玲琵琶二重奏音樂會封面照。 (鍾佩玲提供)

2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