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9 December

Page 1

December 2019

新絲路 No.

國樂新絲路

68

| Chinese Music In the New Silk Road

書信搭橋

莊奴和鄧麗君的音緣傳奇

淺析北市國的

現代﹁國樂﹂聲響美學

首席指揮瞿春泉精選

崑曲與國樂相遇牡丹亭

指揮名家劉江濱

開發國樂藍海

北 市 國 樂 雙 月 刊

T a i p e i

C h i n e s e

O r c h e s t r a

B i m o n t h l y


December 2019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追光人物

Stunning Figures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TCO 音樂實驗室 TCO Music Lab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目錄 | Content 音樂不分中西 指揮大賽擴大學子視野

Crossing Musical Boundaries—— TCO to Hold a Conducting Competition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03

書信搭橋

莊奴和鄧麗君的音緣傳奇

04

淺析北市國的現代「國樂」聲響美學

08

Simple Analysis of Acoustic Aesthetics in TCO's Chinese Music 自由進出東西樂

指揮大師葉聰訪臺揚國風

14

北市國聯手全民大劇團

演繹臺灣電視史

16

首席指揮瞿春泉精選

崑曲與國樂相遇牡丹亭

18

指揮名家劉江濱 開發國樂藍海 二胡名家王瀅絜 在挑戰中享受音樂

20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24

藝術顧問

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依姓氏筆畫順序)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黃立鳳、呂冠儀、蘇盈恩、林儀貞、林克威、何佩庭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陳蓉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HUANG Li-Feng, LU Kuan-Yi, SU Ying-En, LIN Yi-Chen, LIN Ko-Wei, HO Pei-Ting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Sunnie CHEN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音樂不分中西 指揮大賽擴大學子視野 Crossing Musical Boundaries—— TCO to Hold a Conducting Competition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大師接續蒞臨,音樂會持續創新的 2019 年,即

值得一提的是,臺北國際指揮大賽前三名獲獎者

將結束,感謝樂迷們與臺北市立國樂團一起度過精

將有機會獲得臺北市立國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

彩的 40 歲團慶。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我們也將繼續

團、匈牙利杜南伊管弦樂團以及其他重要樂團等邀

開展「首席指揮精選系列」、「總監系列」以及「國

請合作演出,這些邀演不分國樂團與西方交響樂

樂星勢力」等主題演出,希望帶給樂迷精彩的國樂

團,臺北國際賽指揮大賽要肯定的是,能夠透過指

生活。

揮的技巧與感受力,成功駕馭樂團,為音樂服務的 全方位指揮人才。

北市國 2020 年即將舉行臺北國際指揮大賽,不同 於其他國樂團所主辦的指揮大賽,北市國與姐妹團

音樂只分好壞,不分文化,不分語言,理解西方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攜手合辦,希望透過國際指揮大

音樂中巴赫為宗教服務的全心虔誠,感受浪漫派的

賽,發掘並培育出優秀的青年指揮人才,但更希望

情感勃發;自然也可以理解東方音樂中的文人留白,

能透過指揮大賽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推動音樂發展。

清淺如水,拭目以待 2020 臺北國際指揮大賽!

As 2019 comes to an end, the fruitful year of meeting man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top three winners of the

world-renowned musicians and innovative programs, I and the

competition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 stage

members of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 hereby express

wi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orchestras, such as TCO, TSO,

our gratitude to fans for celebrating TCO's 40th anniversary

Dohnanyi Orchestra Budafok, the important symphonic

together. With the new year is approaching, TCO will keep

orchestras in Hungary and many others. The aim of the

displaying various spectacular series in 2020,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is to let the young musicians successfully master

Principal Conductor Selection Series, the Director Series and

the music groups through their authentic skills and sensibility,

the Chinese Music Novel Force Series, anticipating to bring

to develop all-round abilities.

audiences fantastic experiences in Chinese music. Perceiving sacred and religious mind and romantic emotion One of the highlights for next year is the Taipei International

in German musician Johann Sebastian Bach's works, listeners

Conducting Competition, starting in March. Unlike contests

can also easily grasp the aesthetic approach of oriental artists

organizing only by Chinese music groups, TCO will co-

to leave certain portion of their works blank. In other words,

organize with its sister group the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music is either good or bad, regardles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TSO) this time. As the event involves western and Chinese

differences. Therefore, let's look forward to the upcoming

orchestras, TCO expects to discover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exciting event and witness the birth of rising stars.

new talents while encourag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through the event. 3


封 面 故 事

書信搭橋

C o v e r

莊奴和鄧麗君的 音緣傳奇

S t o r y

已故巨星鄧麗君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歌,但很多人不知道許多作品 幕後創作歌詞的是華語流行音樂詞壇泰斗莊奴。兩人之間數十年亦師 亦友,有如父女般的情誼及流傳下來眾多不朽樂音,將由臺北市立國 樂團與學者沈冬的合作,明年 2 月 21 及 22 日搬上中山堂舞台。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黃浩然、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4

已故巨星鄧麗君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歌,但很多人不知道 許多作品幕後創作歌詞的是華語流行音樂詞壇泰斗莊奴。


鄧麗君逝世後,莊奴將兩人往來書信集結出版 「怎能遺忘鄧麗君」一書。

「書信音緣」音樂會主持人沈冬 ( 右起 )、音樂會顧問,也是莊奴先生的兒子黃浩然及製作人廖詩昀。

這場「書信音緣」音樂會由沈冬擔任導聆主持

的頂尖歌手。這兩位明星一台前、一幕後,雖僅

人,她強調,將呈現當年兩人往來書信手稿及 18

在鄧麗君小時參加音樂比賽時見過一次面,卻透

首代表曲目,有傳統亦有創新,加上充滿文學氛

過歌曲、書信締結了深刻的情誼。透過一封封書

圍的視覺享受,讓樂迷感受跨越時代的藝術力量。

信,他們分享對於音樂、親情以及人生百種感受 姿態。鄧麗君逝世後,莊奴將兩人往來書信集結

一面之緣 創造音樂永恆

出版「怎能遺忘鄧麗君」一書,也寫下關於他的 歌詞、對鄧麗君的感受與懷念以及他們之間的緣

莊奴本名王景曦,出身於北平世家大族,在其

分及情誼。

母古典詩詞薰陶及白話文運動影響下,莊奴寫詞 特色是雖淺近,細究可發現其中有很多文學典故。

6 主題 3 層面 展深厚情誼

當年他以「黃河」為名來臺,取了筆名「莊奴」, 字意為佃農,指幫忙種田的奴隸,其中意涵有努 力筆耕為大眾服務之意。

音樂會由沈冬、莊奴的兒子黃浩然及製作人廖 詩昀從莊奴作詞多達三千多首曲子中海選出來, 廖詩昀談到,好的曲子太多,真的經過很大的掙

沈冬表示,2020 年適逢鄧麗君逝世 25 年,身

扎才選出這 18 首。原則上以莊奴的歌詞為主,

為流行音樂研究學者,有種使命感和責任推出這

如《原鄉人》、《風從那裡來》、《風兒多可愛》、

場音樂會,也希望能帶大家從不同的面向看鄧麗

《小城故事》等,另外兩人在書信中討論過,出

君。莊奴對鄧麗君來說是老師,是她作品的幕後

自古典詩歌的兩首曲目,一首取材自李後主詩詞

推手,期盼不只是歌曲,更透過兩人的往來和歌

的《獨上西樓》及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

曲的故事,重新讓大家憶起這些珍貴的音樂記憶 與資產,並思索在時代的洪流中,人與人之間真 摯的情誼與情感的價值。

沈冬希望呈現一位歌手和詞人間的情感,他們 對音樂詮釋和想法,不只是聽歌,也能了解鄧麗 君和莊奴的想法。音樂會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層

莊奴與鄧麗君,一位是兢兢業業創造國語歌壇

面是呈現詞人和歌手對音樂的情感;第二個層面

經典無數的詞人,一位是敬業愛人風靡華人世界

是呈現他們之間的書信,以及書信衍生出來的一

5


封 面 故 事 C o v e r S t o r y 歌聲、氣質及神韻與鄧麗君相似的紀秋鈴是莊奴親自認證。

聲線優美古典的林俊逸將以傳統方式演繹 鄧麗君歌曲。

黃妃雖以臺語演唱聞名,但是其實演唱國語歌曲的 實力也不容小覷,這次將演唱鄧麗君歌曲。

些觀點。透過鄧麗君寫給莊奴的書信及莊奴對歌

歌唯唱聲」來形容他這位忘年之交是「唱歌兼唱

曲的記述,深入他們兩位內心的觀點與想法,另

情」。

外強調就是音樂上的創新並結合視覺投影,強化 欣賞的氛圍。

老鄉好請誼 一起把歌唱

新生代歌手 令人驚艷 這場音樂饗宴,以傳統方式演繹歌曲的有歌聲、 氣質及神韻與鄧麗君相似的紀秋鈴,聲線優美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莊奴和鄧麗君可是同鄉。

典的林俊逸與知名臺語歌手黃妃。黃浩然指出,

沈冬特別提到鄧麗君一封令她印象深刻的信中寫

紀秋鈴是莊奴親自認證的,曾拜入莊奴老師的門

道,「人家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我

下;以較為創新方式編曲演唱的則是舞思愛.羔

們是『老鄉見老鄉,一起把歌唱』」,展現她可

露及方宥心。

愛的一面。對鄧麗君來說,莊奴是位有學問且關 懷她的老人家,信中可看到他們間很多令人感動

製作人廖詩昀表示,大家好奇的可能是黃妃的

的細節和情感,不只相濡以沫,也互相提攜、互

加入,她在網路聽到黃妃一段訪談中演唱鄧麗君

相成就,充滿正能量。

歌曲令她非常驚艷而力邀。黃妃雖以臺語演唱聞 名,但是其實演唱國語歌曲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沈冬指出,對鄧麗君來說,莊奴是位學養兼俱

將帶來讓人驚艷的演出。

的爸爸和老師,為她指引方向。莊奴曾以白居易 「問楊瓊」詩句中「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 6

舞思愛及方宥心也屬全方位的歌手,都屬唱將


舞思愛屬全方位的歌手,屬唱將型,會以老歌新編方 式唱出不同特色。

方宥心也屬全方位的歌手,會以老歌新編方式演繹 鄧麗君歌曲。

莊奴手稿。

型,她們會以老歌新編方式唱出不同特色。廖詩 昀提及,當年鄧麗君也是覺得古詩詞很美,以當 時的方式詮釋,而有了《但願人長久》及《獨上 西樓》。秉持相同的精神,深感音樂和視覺上都 要與時俱進,這次也請到國樂作曲家劉至軒進行 全新編曲、知名新媒體藝術暨劇場影像設計師張 博智擔任影像設計,讓老歌在保有舊有的韻味之 外能夠在欣賞上更添當代的美感。

黃浩然也憶起鄧麗君曾在給父親書信中提到, 希望歌曲用當代手法呈現古代詩詞,這想法在她 參與製作的最後一張專輯「淡淡幽情」實現,如 今是她百張作品中評價最高的經典。鄧麗君一路 走來不斷成長,從莊奴的書中可看到她想回到中 國古詩詞文學路徑上實現音樂理想。

黃浩然期待這場表演,尤其是音樂會中以書信 訴說兩人間的互動,串連演唱,還原當年創作歷 程故事,也生動傳達音樂中豐富的情感。 莊奴與小城故事唱片合影。

7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淺析北市國的現代「國樂」聲響美學 Simple Analysis of Acoustic Aesthetics in TCO's Chinese Music

G u e s t

當今中樂、華樂、民樂、國樂都有各自的一套聲響美學觀,雖然大家使用的樂器都一樣, 但在樂團排位、編制、演奏習慣、對音色的審美觀卻都大有不同。我出生在華樂(區域) 世界,非常感恩有機會能和中樂、民樂、國樂的各專業樂團合作。因此我想以這篇短文向 大家分享今年我所聽到、看到的臺灣國樂……。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In Chinese music today, regardless each of the various terms -“Minyue”in mainland China,“Guoyue in Taiwan,“Zhongyue”in Hong Kong or“Huayue”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has its own acoustic aesthetics. The genres showcases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seating layouts, configuration of the Orchestra , customary ways of playing and even the concept of beau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musicians play the same instruments. Born in Malaysia, a“Huayue”world, I am really grateful to have opportunities to collaborate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inese music groups from various regions. I therefore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what I heard and saw in Taiwanese Chinese music this year in this essay…. 文/江賜良 By Simon Kong Su Leong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TCO Photo

S e s s i o n 8 北市國每一次的選演作品,都在追求音響與配器上更為豐潤壯闊的可能性。


One of my works titled Percussion and

Orchestra: Drumming in Harmony was presented in the Hsinchu Chinese Music Festival in July this year. The piece was played by the musicians from Hong Kong,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aiwan, under conductor LIU ChiangBing. Listening to the music, I noticed a very different sound world created. The experience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致力讓北市國有自己獨特的「臺北之聲」。

inspired me to think that there needs to be a new aesthetic concept generated to gather these young musicia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ith diverse training, which also triggered a question

今年 7 月,我的作品《和平鼓頌》在新竹國樂 節由劉江濱老師指揮聯合樂團演出。演出的作品 來自「中、華、民、國」樂的四個地區,並由來 自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聯合新竹青年國樂團 的演奏家們一起同臺演出。當下我覺得跟以往的 新竹國樂節有著很不同的聲響。由於各地的青年 樂手們都有著不同的培訓基礎,要整頓成一個聯 合樂團就得要有一套新的聲響美學觀了。因此, 就啟發了我思考要如何在「中 - 華 - 民 - 國」樂 的聲響美學中如何「存同求異」。

10 月 25 日,由鄭立彬團長親自指揮臺北市立 國樂團演出由我移植自瑞士作曲家 Fabian Müller 作曲的《臺灣狂想曲》,非常感謝鄭立彬團長讓 我連續數日近距離地觀賞他與北市國的排練和演 出。這次音樂會中有 5 首作品,每部作品都有著 不同的創作歷史文化背景,因此會發出截然不同

of how to "keep common ground while seeking differences". In addition, on October 25, General Director of the Taipei Chinese Orchestra (TCO) CHENG Li-Pin personally directed TCO to play the piece called Taiwan Rhapsody for Violoncello

and Chinese Orchestra , composed by Swiss composer Fabian Muller, and transcribed by me. Thanks to Cheng's generosity for allowing me to watch his rehearsals, the observation also urges me to reframe my thought in approaching creativity. Cheng is a very competent "sound engineer" on his own terms. He has his own unique interpretation while dealing orchestral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in managing the

的國樂聲響特色。這些音響、配器、作品的設計

integrated sound of the winds instrument, the

都讓我震撼,激勵著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理念。

purity of plucked strings, the intensity of bowed strings and the majestic touch of the percussions.

鄭團長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聲響工程師」,

It was worth mentioning that when he dealt

他在處理樂團演奏時,有著自己獨到的聲響詮釋。

with the flute parts, he often required members

尤其是對管樂的融合度、彈樂的純淨度、弦樂的

to make crisp, mellow and warm tones. This

濃度及打擊樂的雄偉度都有著很嚴謹的處理。其

reminds me of the Dizi in Jiangnan Sizhu and

中他在處理笛子聲部時,常常要求他們發出清脆

Kunqu, which is the basic timbre for today's

而又醇厚有溫度的音色。這讓我想起,其實笛子

orchestra ensemble.

在江南絲竹、崑曲中的音色是當今樂團合奏中必 備的基本音色。

One of the features TCO impresses me is its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ensembles under

彈樂的音色在當今的合奏中,常因為演奏手法

Cheng's baton. The plucked strings instrument

的不同、餘音「共鳴長短的差異」而產生雜亂的

nowadays often appear problematic and messy

音色。尤其是彈樂組的綜合音色在演奏長輪或節

note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laying skills 9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奏較複雜的樂句時,常出現讓人覺得彈樂「髒亂」

and the resonance durations, especially in

的誤解。北市國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好的平衡,

playing complicated passages. TCO manages to

餘音多少、長短的配合、共鳴音色的多少都讓來

achieve a good balance and brought enjoyable

自不同背景的聽眾感覺都很舒服的。

performances to the audience.

G u e s t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鄭團長在處理嗩吶群組和聲的時候曾說過:「一

Cheng mentioned the condition while dealing

個和弦的完美得讓聽眾聽起來是平衡的,在演奏

with the harmony of suona's family, He said

時往往需要做出不同的調整」。例如:「低音」

"the perfect chord requires various adjustments

在觀眾的耳朵是比較難聽到的,尤其在音色不是

in order to elicit a harmonious melody.” For

那麼突出的時候。高音嗩吶的音色容易讓聽眾發

instance, the sound of Suprano suona is easy

現,但是低音嗩吶卻反而需要演奏得更響亮讓和

for audience to hear, but the bass suona is

弦更為平衡。因此樂譜上所標記的音量張力都得

required to play louder to appear more balanced.

通過指揮與演奏家的耳朵重新做一個調整。

Therefore, the musical intensity marked on the score must be adjusted through the ears of

鄭團長在處理笙群組的樂句時,有時讓高音笙

conductors and the players.

演奏家要發出比平時更低調的音色。鄭團長一般 都讓打擊樂非常克制地演奏,但在幻想曲《秦 •

Referring to the "sheng group," a Chinese

兵馬俑》時,鄭團長卻讓打擊樂暴力地演奏。經 過處理後的合奏效果,讓我聽到每個聲部的進出 都非常清晰,也讓樂曲猶如化妝一般達到更加扣 人的效果。

S e s s i o n

其實在當今的作品中,許多作曲家都讓演奏家 有著很大的自由空間,樂曲張力、演奏法、音色 控制都需要非常強大的二度創作。記得有一位嗩 吶演奏家曾告訴我,他在音樂會中最舒服的就是 演奏彭修文先生創作的幻想曲《秦 • 兵馬俑》。 這讓我深思,我們必須要更深入去學習彭修文先 生對國樂配器的精緻,以達到讓演奏者舒服的心 理狀態,也讓指揮能夠更人性化地去讓樂團展現 國樂之美啊!

這裡要提一下我當年隨李民雄老師的得意門生 楊茹文教授學習中國民族打擊樂時,讓我開啟了 對傳統民族樂器演奏的調適。傳統雙面排鼓的鼓 皮 是 牛 皮 製 造, 油 脂 的 厚 度 常 常 會 造 成 5 個 排 鼓得用不同力度及手法去演奏,以取得最好的音 量與音色。最高音的排鼓因為鼓皮非常緊,餘音 超短,因此與其他鼓一起演奏時,它會因震動較 少而讓聽眾感覺音量較小。例如,我們在演奏排 鼓的 16 分音符時,最小到最大的排鼓力度比例 是 60-40-40-55-70。當時我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 調適,但是這樣的調整卻讓演奏效果真的更加完 10

美! 北市國成軍 40 年,永遠希望可以與時俱進,展現現代國樂更多的可能。


mouth-blown free reed instrument, Cheng

conductor to show the beauty of human spirit in

sometimes lowers the Soprano sheng more than

Chinese music.

usual. Generally he restrains the percussion section, but showcases an unusual style of

My personal experience of learning from

violently beating notes in the piece called

Professor Yang Ru-Wen, student of Chinese

The Fantasia – the Chin Dynasty Terra Cotta

drum virtuoso LEE Min-Xiong, to play Chinese

Soldiers , composed by PENG Xiuwen. The

percussions, opened my eye and initiated my

result is prominent after all the adjustments the

adjustment process for playing traditional

conductor has done. Actually, in today's works,

musical instruments. For instance, playing

many composers provide the performers a lot

double-sided Chinese paigu, a set of ďŹ ve tuned

of freedom. I remember a suona player told me

drum, with its skin made of cowhide, musicians

that he felt most comfortable with the work of

have to apply different strengths and methods

Peng's The Fantasia – the Chin Dynasty Terra

to achieve the best volume and sound, due to

Cotta Soldiers . His words make me realise that

different thickness of the grease. The highest-

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composer's skills

pitched drum is with a very tight skin and short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mfortable psychological

sustaining ability. Thus when musicians play

state for the performers, and to allow the

these instruments with other drums, the listeners

11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G u e s t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北市國是少見在傳統核心之外可以多層次展現樂團多元發展的演藝團體,不但展現了臺灣自信,也發揮臺灣創意優勢。

記得鄭團長在處理姜瑩創作的《絲綢之路》高

may hear a lower volume due to less vibration.

潮熱烈的尾聲時,胡琴組演奏密度極高、速度極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playing a sixteenth

快的樂句時,希望團員能做到忙而不亂,急而不

note on paigu, the smallest to maximum

躁。在調整大家的演奏時,團長仍帶著微笑的臉

dynamic range is 60-40-40-55-70. I thought it

孔來嚴格要求。這外表冷靜、內心狂熱的處理難

was an incredible adjustment at the time, but this

道就是傳說中的「微笑就是力量」嗎?

adjustment really made the performance more effective!

S e s s i o n

鄭團長在調整聲部的鏈接與音色變化時,要求 各聲部之間一定要延續作品中上一個聲部的音

Recalling Cheng's unique conducting style

色、張力、演奏特色來做音樂的延伸。除了要保

when he was dealing with the warm ending of

持自身樂器的特色,也要融合其他聲部演奏的語

the work The Silk Road by JIANG Ying, the

彙。我在聽鄭團長處理經典(舊)作品時,有著

artist reminded members of Hu Qin, a family

他(新)的國樂聲響思維,在處理新的當代作品

of bowed string instruments, group playing

卻不忘國樂原有的經典韻味。而他源自西樂背景, 在國樂圈指揮多年,這不就是「新舊中西融合」 的臺北文化嗎 ? 這融合的觀念讓我想起曾看過臺 灣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臺灣各民族的母體 文化與海外文化都在臺北市融合起來……新舊融 合出發的多元文化刺激著臺北,將以嶄新的面貌 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

鄭團長所追求的樂團音色,除了要非常融合外, 其音色的和諧(樂的精神),處理聲部之間的井 然有序(禮的精神),使樂團音色結合了陰柔陽 剛之美,這都是具有禮樂文化的精髓,這讓我看 到鄭團長在國樂演奏中更是體現了臺灣的儒學觀 念。我是還沒有跟鄭團長交流過有關儒學這個問 題,但北市國所發出的融合、諧和的音色,讓我 12

想起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中庸主張

with extreme density and fast tempo, and also strictly required musicians to keep busy but not untidy. Always with a smile on his face, Cheng's conducting style displays an example of outward calmness but with an enthusiastic mind inside isn't that what people refer to as “the power of the smile?” In addition, in adjusting the links of the voices and the change of tone color, Cheng requires members of different groups to main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struments, while also integrating the vocabulary with other parts. I could find his works feature new approaches to acoustic arrangements, even while playing a classic (old) piece. Another thought I had is that Cheng with western music training has


been cooperated with various orchestras in

的不是毫無原則的調和,而是必須要符合禮的規

the Chinese music circle for many years. His

範呢!

case inspired me to think that it is like “Taipei culture ” , which is also integrating new and

我想,北市國今天所呈獻的獨特音響,更多是

ol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concept

反映了鄭團長所領導的禮樂精神文化。當今的北

of fusion reminds me of an article I had read

市國整體音響,也許很多人會跟以前的北市國做

in Taiwan, which noted that "Taipei is a center

對照,但我想這些準則都會跟著指揮及領導者的

for cultural fusion, merging local and foreign

新思維前進、時代的變遷、樂器性能的進步、演

cultures. The multicultural phenomenon is a

出設備的更新等而產生更多彩的變化。而鄭團長

catalyst for the city's evolution, and develops, in

所領導的北市國,從團長、行政、指揮到演奏

the eyes of the world, into a new phenomenon.”

家,都是臺灣本土的精英,所呈獻的是一個準確 反映臺北當地人文及文化的「真、善、美」國樂

Cheng's skillfu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a l s o s h o w c a s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Ta i w a n ' s

團隊。我想,這也就是鄭團長所奮力追求的「臺 北之聲」吧!

Confucianism. In addition to being harmonious, TCO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heng has been striving for a unified tone color and harmonious voices, with the beautiful fusion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which reveal the essence of the ritual and musical culture. TCO's unified and harmonious tone is reminiscent of Confucius's core idea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hich

在此,我期待著各地的「中、華、民、國」樂 都百花齊放、存同求異。 讓各地的國樂圈彼此之 間能夠更加親近、友善、寬容、尊重。衷心祝願 鄭團長與北市國秉持「臺北之聲」向世界發聲, 讓世界看到「臺北之美」,讓更多人一起體驗國 樂之美!

advocates the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doctrine without exceeding natural order and etiquette! The unique sound presented by TCO today reflects the ritual and musical spirit under Cheng's baton. Gathering many elites, the group boasts of demonstrating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of Taipei culture. This, I feel, is the "Voice of Taipei" Cheng is striving for! Here, I look forward to the Chinese Orchestras from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will all develop successfully, keep common ground while seeking differences, as well as respecting and befriending each other. In addition, I sincerely wish Cheng and TCO keeps to the path of "Voice of Taipei," and show the world the beauty of the city, while allowing more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charm and beauty of Chinese music.

北市國團長鄭立彬打造北市國國樂新美學。

13


追 光 人 物

自由進出東西樂

指揮大師葉聰訪臺揚國風

S t u n n i n g

應臺北市立國樂團之邀,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將來臺客席,帶 來一系列節奏明確,充滿鄉土之情的動人樂作。葉聰是少數能夠自由 穿梭在東西樂團又能營造樂團總體獨特音響的指揮家,他所帶來的豐 沛音樂能量也讓團員分外期待。 文/倪暐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F i g u r e s

葉聰祖籍上海,5 歲開始學鋼琴, 後來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和附中, 學的都是鋼琴專業。文革期間,葉 聰被分配到安徽省藝術學校任鋼琴 教師。文革結束後,他被調往東方 歌舞團任鋼琴伴奏。後來,他在姨 父中國著名指揮家韓中杰的建議 下,改學指揮,遠赴美國深造,生 活上的磨練讓他成長快速,更加珍 惜學習機會。

曾為巴倫波因代打演出 葉聰先後在曼尼斯音樂學院和耶 魯大學深造,1991 年美國交響樂團 聯盟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辦「指揮 家深造計畫」,葉聰還曾經與其他 兩位年輕指揮選入培訓計畫,還曾 幫忙指揮大師巴倫波英代打指揮音 樂會。

葉聰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時期,因為認識雨果唱片的新加坡 老闆易有伍,在他的牽線溝通之下, 接掌新加坡華樂團至今,成績出色。 他也出任過北美和亞洲多個樂團的 指揮,也是現任新加坡華樂團音樂 總監及美國印弟安那南灣交響樂團 桂冠指揮。

14 指揮大師葉蔥從西樂出發,鑽研涉獵民樂,兩者相乘,一舉 讓新加坡華樂團成為兩岸四地不可忽視的國樂團。


葉聰以新加坡華樂團為基地,在中國大陸傳入的民族管弦樂曲之外,加 上建構具有自身地域風格特色的「南洋樂派」,葉聰也舉辦作曲大賽,為 新加坡華樂團量身訂做相關曲目,形塑樂團更多可能性。

以華樂團為基地 打造南洋派華樂風 葉聰所主張的「南洋樂派」的確為國樂團的未來作出了一條明確可行的 道路。葉聰認為,作品不一定要借用現有的南洋民族曲調,但是精神上要 有南洋風格和味道,讓音樂昇華。第二作品本身要有內容,足以豐厚到打 動觀眾心靈,最後他以自己多年指揮經驗為例,他認為不少他指揮過的作 品都要很多年之後才可能受到認同,他希望作曲家要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讓樂迷更容易理解。

從文化視角出發,葉聰加入南洋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元素,透過國樂器演 出,展現多元的南洋風,背後對於各不同文化的平等看待以及與國樂的交 融開放,都讓葉聰在國樂界有了自己的高度,也值得讓其他「急於想要找 到自己個性」的國樂團一點提醒。

樂曲豐富 音色多元 這次訪臺,葉聰安排了深具民族特色的《國風》拉開序幕,大陸當紅作 曲家王丹紅書寫東北黑土地生命讚歌的《青紗帳》、譚盾受北市國委託創 作的經典之作《西北組曲》,以及秦文琛的嗩吶協奏曲《喚鳳》,為樂迷 刻劃中國各地風情與人文情懷。 這場音樂會也委託作曲家江賜良為 TCO 笛子首席賴苡鈞量身創作新曲, 並邀請著名嗩吶演奏家張倩淵與 TCO 同台,帶來精彩協奏曲目,感受多 元文化的國樂魅力。

即使已經身為指揮大師,葉聰依舊謙沖有禮,也讓團員如沐春風,從他身上就感受華樂之美。

15


藝 文 馬 克

北市國聯手全民大劇團 演繹臺灣電視史

T C O

國樂是傳統也可創新,臺北市立國樂團再次與全民大劇團合作推出《我的旁白人生》, 題材不再限於歷史古裝,而是以臺灣電視史為主軸演繹超過半世紀不同世代具代表性節 目主題曲及廣告歌,以綜藝化喜劇表演風格,帶領不同世代一起回到那段溫馨時光。

A r t i s t r y

文/陳蓉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默契強 再創新題材

前兩齣是古裝,團長鄭立彬這次想做國樂和現 代有關多元的題材,提到臺灣電視史這類表演方

M a r k

曾與北市國合作過《情人哏裡出西施》及《賽

向, 點 子 多 又 快 的 謝 念 祖 轉 頭 就 想 出 許 多「 新

貂蟬》兩齣作品,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表示,

哏」,過往電視節目有不少古裝及瓊瑤系列等好

以往的合作經驗已培養出彼此不錯的默契及革命

像都可以和傳統樂器做連結,也可從歷史角度來

情感。

看這時代電視狀態和人之間的互動,於是找來吳 世偉編導,故事就在這兩位大學同窗一來一往, 新哏一個接一個拋出下慢慢成形。

郭子乾領軍 模仿秀一絕 編導吳世偉提到,這次除了邀請郭子乾、卓文 萱、周定緯、林玟圻 Ctwo 及呂紹齊等重要演員 同台外,樂團也會全面參與,除了演奏包括歌曲、 片頭曲、廣告台詞及背景音樂等多達 32 首各類 音樂,北市國樂團團員本身也是演員,承擔劇情 發展的重要部分。

16

《我的旁白人生》由百變天王郭子乾領軍,他的模仿 秀一絕,也是臺灣電視史奇蹟。


他指出,劇中將國樂和臺灣電視做連結,敘述 寫史記的古人司馬遷,穿越時空監督現代正在書 寫電視史的研究生,後者除了正執筆寫電視史, 還要照顧家中老電視人─失智爸爸郭子乾。飾演 老電視人的郭子乾歷經臺灣電視史最輝煌的時 光,在劇中信手拈來一首廣告歌曲就開始模仿, 全劇在古有司馬遷,今有老電視人爸爸的劇情中, 將電視環境和歷史精彩串接。

《我的旁白人生》這次除了邀請郭子乾、卓文萱、周定緯、林玟圻 Ctwo 及呂紹齊等重要演員同台外,樂團也會全面參與。

電視主題曲 回到當年時空 謝念祖進一步說明,吳世偉是以比較像「攝影

具指標性節目主題曲外,也包括廣告歌。對兩位

棚」的概念將樂團安排在舞台上,有如當年「華

編導而言,最頭痛的是有些甚至因找不到原作者

視大樂隊」,又仿照現在知名的選秀節目,將樂

而必需忍痛放棄。

團團員變身評委,自然融入劇情一部分。值得一 提的是,劇中選出數十首電視主題曲似有種神奇 魔力,聽到會回到那齣戲及當時的自己。

吳世偉說,即使是《豬哥亮的歌廳秀》這首歌, 也差點找不到作者是誰而無法使用,還好編曲老 師認識作曲者而取得授權才能演出。

吳世偉表示,劇中將會呈現當年知名歌唱節目 《五燈獎》;電視主題曲系列最具指標性的瓊瑤

用戲記當下 重溫好時光

系列,這部分將演出《在水一方》、《煙雨濛濛》 等,也有《星星知我心》;西洋影集部分有陪伴

謝念祖說,這齣戲主要是想記錄臺灣的當下,

大家成長如唐尼奧斯蒙兄妹歌曲,《馬蓋先》、

在面對媒體亂象及生活當中許多「為難」的景況

《霹靂遊俠》、《天龍特攻隊》中主題音樂;港

下,不管是家庭、感情或是學業方面,都能因戲

劇《楚留香》主題曲也是重頭戲;80 年西洋流行

劇給人的溫 暖和希望,幫大家找到可以繼續前進

音樂代表節目余光《閃亮的節奏》等。

的動力。

最大考驗 版權取得

吳世偉則感性的談到,最懷念以前沒有網路、 手機的年代,大家飯後吃水果全家坐在電視前看

這齣具實驗性質的音樂劇,全長約達 120 分鐘,

節目聊天的時刻,但現在這種感覺沒有了,希望

舞台規模除了主要演員,更動員 26 位舞者,加

在兩天演出之時,在國父紀念館欣賞這齣作品,

上團員,十分壯觀。但其實最大考驗不只是彩排

觀眾能因這齣戲又重新聚在一起,找回那段溫 馨

演出,而是版權問題。這次大大小小包括各時代

時光。

17


T C O 音 樂 實 驗 室

首席指揮瞿春泉精選

崑曲與國樂相遇牡丹亭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 2001 年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中的《牡丹亭》更是經典,展現了崑曲這門「百戲之祖」的千姿百態。臺 北市立國樂團將與崑曲王子溫宇航合作,2020 年 1 月 7 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 以重新改編的國樂編制,浪漫演繹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 文/倪暐 圖/臺北市立國樂團

T C O M u s i c L a b

湯顯祖《牡丹亭》取材於唐 代傳奇《離魂記》,故事浪漫, 劇情大約是南宋時期南安太守 杜寶之獨女杜麗娘,在聽聞詩 經《關關雎鳩》後,夜夢一書 生,醒後因思念過深鬱鬱而亡。

牡丹亭之愛 超越生死 杜麗娘的靈魂來到地府,判 官卻查出她命不該絕,放她回 返人間。後書生柳夢梅赴京趕 考,與杜麗娘遊魂相遇,杜麗 娘指示柳夢梅掘墳,開其棺木, 並利用自己的屍體復活,兩人 結為夫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 高中狀元。但杜寶不相信認為 是妖怪之說,最後皇帝查明真 相,柳夢梅終於與杜麗娘相聚, 杜寶也與女婿盡釋前嫌,全劇 歡喜而終。

18 劉珈后扮相端莊,這次將演出崑曲《牡丹亭》中的精采橋段。


陳長燕是國光劇團中生代優秀演員,專攻青 衣、花旦,演唱風格溫婉典雅,本次演出將擔 任杜麗娘一角的呈現。

溫宇航是國光劇團一等優秀名小生,京、崑兩 門抱,深獲讚譽。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這劇 本一出,卻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

鄒慈愛是國光劇團出色的坤生演員,專攻文老 生,以唱功見長。她也參加現代劇場演出,研習 崑曲,成績出色。

擅長地方戲種 瞿春泉揮灑崑曲永恆情愛

廂記》。 這次北市國由瞿春泉領軍,新加坡籍的瞿 文化評論家林谷芳也是這場音樂會的主持

春泉是中國大陸國家一級指揮,也是臺灣女

人認為,崑曲與臺灣密不可分,他表示上世

婿,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常任指揮、新加坡華

紀 90 年代的大陸崑劇團,一度少人問津,

樂團副總監等,是目前兩岸三地最出色的國

但就因為到了臺灣演出之後深受歡迎,改變

樂指揮大師之一。18 歲時,瞿春泉考入上

了命運。林谷芳說,臺灣崑迷多為知識分子,

海民族樂團擔任二胡演奏,一直努力晉升到

早期私心喜愛,努力傳承,小眾但是不曾間

首席位置。後來文革爆發,瞿春泉因為會指

斷,直到大陸一流演員來訪演出之後,崑曲

揮,結果被分配到淮劇團等地方劇團擔任指

美學價值持續被演繹與闡釋,局面才得以改

揮工作,「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經歷文革,

觀。

但我因待在地方劇團,反而吸納也了解地方 戲曲的唱腔,讓我之後可以很道地掌握戲曲

臺灣有迷 崑曲不滅

韻味,反而成了我的強項。」

林谷芳說,大陸有最好的崑曲演員, 溫 宇

這 場 音 樂 會 將 由 瞿 春 泉 精 選 崑 曲《 牡 丹

航就是其中佼佼者;臺灣則有最好的崑曲文

亭》的經典唱段加以重新改編,崑曲名家溫

化人與觀眾,撐住了崑曲持續往前發展的底

宇航、陳長燕、劉珈后、鄒慈愛等擔綱演出,

盤,這樣的黃金組合,也讓崑曲更被當代人

都是國內一時之選,在這場音樂會中與北市

所接受與喜愛。

國一起穿越時空,聆聽國樂的百轉柔情與崑 曲的生死情深。

19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指揮名家劉江濱 開發國樂藍海 那一天,他照例提早半小時到排練廳吃午餐,緊接著,樂團的孩子們也在午飯後 陸續到來,他對於此起彼落的樂器聲,習以為常,等他猛然一抬頭回神,那畫面 讓他不由自主拿起手機,用照片留住那個瞬間。因為這群國樂的孩子主動調起音 暖起手,專注的神情既他既欣慰又感動。 文/倪暐 圖/劉江濱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20 劉江濱指揮精準,充滿感染力。


劉江濱 ( 左 ) 指揮純然自學,唯一拜師就是指揮大師黃曉同 ( 右 )。

他是劉江濱,離開北市國嗩吶團員一職之後回到 家鄉,致力國樂種子的培育,他一手催生「竹塹國 樂節」,至今已經成為新竹市重要的文化品牌,劉 江濱成功開啟國樂新藍海,讓國樂的感動長回每個 人的心中。

劉江濱出身臺灣新竹,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音樂學系,在文大國樂系求學時原本主修笛子,有 一次班導師也是已故二胡名家李鎮東老師找他談話, 說他笛子吹得不錯,人也挺聰明,建議他也可以考 慮轉主修嗩吶,因為嗩吶的將來出路一定比笛子好, 「我當下不覺得,但老師這麼說就試試看,但現在 會覺得這個決定卻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

開啟新一代嗩吶演奏風氣 劉江濱後來大學畢業、當兵退伍後就開始赴大陸 學習,並將其所學傳承與發揚,也從此開始臺灣新 一代嗩吶的演奏風氣。1997 年至 2006 年,擔任臺 北市立國樂團嗩吶演奏,期間多次擔任陳中申創作 的嗩吶協奏曲《扮仙》獨奏,演奏足跡遍及歐、亞、 美、非等三十餘國。

劉江濱現在一手創立新竹青年國樂團、新竹市立 青少年國樂團,擔任藝術總監暨指揮,每年率領樂 團出國到世界各地巡演,每每演出均獲得極大迴響。 而本人近年更活躍於兩岸三地一線專業樂團,深獲 好評。

「我覺得這些樂團經驗,北市國對我幫助很大。」 劉江濱說,在北市國吸收了許多音樂養分,因為在 北市國看到、聽到的都是最好的音樂家,最好的演

21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好聲音、奏出感動人好音樂,就是好指揮。」此 言不假,劉江濱也秉持這個精神,持續將國樂帶 給更多有可能愛上國樂的準樂迷。

積極嘗試新作 啟發團員想像力 劉江濱認為,現在的時代已經非常跨界,年輕

M u s i c

學子甚至國樂團都必須有自己想法,打開新的視

M e m o r i e s

研讀總譜,思考音樂,劉江濱希望可以帶更多新曲在臺灣演出。

出,能和許多大師一起合作,對於自身的音樂能 力成長很快;且當時的王正平團長與北市國也給 了他很多的獨奏機會,那是一段穩定學習的美麗 時光。

專心在新竹耕耘 距離劉江濱離開北市國今年超過 10 年,他回憶 也許是因為家住新竹,10 年樂團生涯每天通勤, 日子一久就容易倦怠;再加上他當時也輔導多所 學生樂團分部,且當時新竹沒有甚麼專業國樂指 揮師資,他得到太太的支持,決定辭職專心投身 新竹國樂耕耘。

帶著在職業樂團的工作經驗,他很清楚團員如 何演奏才會好聽,也對掌握聲部平衡得到很多的 幫助,加上他對音樂熱情驅動,他指揮棒下的音 樂深具感染力,也感動了無數樂迷從此愛上國樂。

指揮自學 深具感染力 劉江濱說,他的指揮幾乎完全是自學,沒有甚 麼偉大的資歷,但他很感謝的是指揮大師黃曉同, 黃老師不只給予樂團成長極大的幫助,更對其個 人的指揮親力相授,黃老師說:「指揮只是音樂 一個樞紐,一位好指揮應回歸音樂初心,而不是 22

在於有多漂亮、瀟灑的動作,只要能讓樂團發出 劉江濱一路追尋經典,與已故二胡名家閔惠芬的合作讓他收穫豐碩。


野,對於新竹青年國樂團,很強辨識度就是可以

好、人才多,但大陸機會多,如果可以多加串聯,

聽見很多新曲子,「我沒有包袱,所以我只演自

相信對於國樂發展的推進非常有幫助。

己覺得好且聽眾喜歡的作品,甚至對於西樂中奏 也不排斥,人家已經寫好那麼豐富的音樂,為什

「我常跟孩子們說,可以做 100 分,絕對不做

麼不學習?但前題是要有好的配器,因為這些都

99 分。」這也是劉江濱常年的座右銘,即使如此,

可以打開團員的想像力。」

他仍只給自己打 88 分,「我覺得這是個好數字, 而且也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對於音樂永遠都應

多年來的兩岸工作經驗,劉江濱認為臺灣環境

有更完美的追求及超越。」

23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二胡名家王瀅絜 在挑戰中享受音樂 看她總是微笑,像個大學女生,其實二胡演奏家王瀅絜清秀的外表有一顆鋼鐵心, 驅動她不安於現狀,突破自我,走一條人煙稀少卻充滿挑戰的音樂之路。而這條 路上的前半段,臺北市立國樂團不曾缺席。 文/倪暐 圖/王瀅絜、臺北市立國樂團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王瀅絜過去曾是北市國二胡首席,但她和北

她第一次去參加北市國的夏令營,「王正平團

市國的緣分從國中就已經開始。王瀅絜國三就

長、李英老師都是那時候認識的老師,也都看

「破格」進了北市國,「那時因為音樂班裡國

著我長大;宋國生、閔惠芬這些老師都是那時

樂的同學很少,沒有可以合奏的訓練機會,於

候被北市國邀請來的名家,他們陪著我看譜,

是就去考被暱稱為小市國的北市國附設青年國

一句句帶著我去了解樂曲風格,透過一句句演

樂團。」王瀅絜說那時認識了許多一起打拼的

奏理解了傳統。」

同儕,「回想起來,那個環境是相互欣賞多於 互相競爭。」後來一路從國中到研究所,拿到

在北市國成長 挑戰不可能任務

了全臺灣第一個二胡演奏碩士,北市國始終在 身旁支持。

「北市國是我第一個職場經驗,我在這裡學 到待人處事、樂團生態及工作方法。」王瀅絜

王瀅絜說,她還記得國二升國三那年暑假,

說,在這裡也學習累積了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

24 在北市國擔任團員期間,王瀅絜吸收了許多傳統養分,也與樂團大師一起工作,收穫豐碩。


二胡演奏家王瀅絜離開公家樂團工作,選擇獨立音樂家之途,至今進入第七年,多次國外藝術村駐村經驗帶來的音樂自由度與成就感,讓王瀅絜鼓起勇氣不 放棄,繼續嘗試。

25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國樂作曲家、傳統經典、現代創新、世界融合以及移植自西方古典音樂的不同作品。

除此之外,在北市國還能近距離與音樂大師們包括閔惠芬、吳蠻、陳必先一起工 作,還參與了鍾耀光團長時期派給她的各種任務,包括有:為臺北市國小學童演出

M u s i c

的推廣音樂會「育藝深遠」主持人、和雲門二團合作的「跳 Tone !」擔任二胡協奏 與舞者同台演出、她還首度擔任與莎妹劇團合作之戲劇跨界製作「國樂情人夢」的 女主角。

王瀅絜說,從國中三年級就進到附設國樂團擔任團員,一路到北市國的協演人員、

M e m o r i e s

職務代理到考進團當正式團員,「北市國對我來說是孕育我成長的家,但是人在成 年之後若不離開家,就不算真正的獨立。」王瀅絜細細回想,那時的她不知道要怎 麼在「家」當大人,也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許多想法與聲音,於是,想要「轉大人」 的念頭逐漸浮現,也想自己獨立,出去闖蕩看看,測試自己到底有多少能耐。

演奏帶來最大的滿足感 王瀅絜開始與當代音樂家合作, 到國際藝術村駐村,大量吸取音樂 養 分,「 走 獨 奏 路 線, 能 夠 很 專 注地完成一個演奏者的職責,理 解音樂,與同行交流,讓聽眾可 以透過我的演奏接收到作品,這 個過程讓我很滿足。」王瀅絜說, 自己可以獨當一面,跟不同樂團, 不同指揮一起工作,「我自己是 王瀅絜在北市國擔任二 胡首席時參加國樂音樂 劇《國樂情人夢》,不但 讓 她開啟視野,也讓 她 感受到跨界的力量。

很享受,當然也一定有辛苦之處,我希望可以更完備我自己,從每一次的合作過程 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學習每一位夥伴的風範。」

珍惜臺灣的音樂環境 大家要團結 走訪世界各地,王瀅絜語重心長,她認為大家一定要團結,要珍惜臺灣的環境, 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音樂人要多交流,「研究、教育、創作、展演,比賽等等每 一個面向,都要有人長期去做,相互關注與合作,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她 也勉勵年輕國樂學子,「功夫扎實,心胸開闊,路就走得長遠。」王瀅絜說,「人 生沒有捷徑,不要怕麻煩,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認清自己的能力所在,然後,盡 情發揮吧。」

26


二胡獨奏家王瀅絜已經走出一條當代音樂之路。

2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