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k road 2018 june

Page 1

June 2018

新絲路

弓弓訴人意 弦弦道世情

琴藝術節巡禮

北市國駐團音樂家朱昌耀 年金 海 市 伽 2018

2018 Gimhae Gayageum Festival: A Vantage Point on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不遺餘力推廣國樂教育

教琴也帶心 深厚師生情

林月里、林昱廷

B i m o n t h l y

O r c h e s t r a

C h i n e s e

T a i p e i

北 市 國 樂 雙 月 刊

Chinese Music in the new Silk Road

| 國樂新絲路

59 No.


April 2018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客座主筆時間

Guest Columnist Session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TCO 藝文馬克 TCO Artistry Mark

目錄 | Content 以傳統定錨 引領臺灣國樂往前走

01

2018 年金海市 伽倻琴藝術節巡禮

02

Anchored in Tradition, Developed with Innovation

2018 Gimhae Gayageum Festival: A Vantage Point on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弓弓訴人意 弦弦道世情

北市國駐團音樂家朱昌耀

06

血淚大地下的人性光輝

─王丹紅《大地悲歌》

08

當國樂遇見合唱

10

鄭立彬與陳麗芬的午後對談

這些年那些事

Music Memories 新生代麥造

Greeting! New Generation!

教琴也帶心 深厚師生情

林月里、林昱廷 不遺餘力推廣國樂教育

14

音樂世界 隨心遨遊

二胡新星 莊佩瑾

發行人

鄭立彬

總編輯

鍾永宏

18

藝術顧問

(依姓氏筆畫順序)林谷芳、林昱廷、吳榮順、施德玉、黃光男、湯良興、樊慰慈、鄭德淵

編審委員

陳小萍、葉翩翩、蔡珮漪、呂冠儀、吳幸潔、蔡玉楓、吳孟珊、方馨

企劃/執行編輯 翻譯 Publisher Editor-in-Chief Artistic Advisors

築文創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Hermia LI CHENG Li-Pin CHUNG Yung-Hung (by order of Chinese surname) LIN Ku-Fang, LIN Yu-Ting, WU Rung-Shun, SHIH Te-Yu HUANG Kuang-Nan, TANG Liangxing, FAN Wei-Tsu, CHENG Te-Yuan

Editorial Review Committee

CHEN Hsiao-Ping, YEH Pien-Pien, TSAI Pei-Yi, LU Kuan-Yi, WU Hsing-Chieh TSAI Yu-Feng, WU Meng-Shan, FANG Hsin

Executive Editor.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or

Nesting Instinct Arts Co.LTD. Hermia LI


新思路 |The New Route of Thinking

以傳統定錨 引領臺灣國樂往前走 Anchored in Tradition, Developed with Innovation 團長 General Director

我常常思考「臺灣國樂」的定義,如何有別於其他華

新樂季即將開展,我們邀請到二胡演奏名家朱昌耀擔

人地域的發展,走出一條充滿辨識度的音樂之路。我

任駐團藝術家,展現他一身經典江南絲竹的音樂魅力,

認為,國樂可以是臺灣的音樂,可以是中國的音樂,

也為明年度的民族器樂大賽二胡項目預做準備。新樂

也可以是世界的音樂,我們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本

季裡將演出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的國樂與合唱改編

來就是多元文化相互影響,北市國的「不設限」,正

版《馬蘭姑娘》,展現人聲與國樂團的交融。明年是

足以反映臺灣社會的多元文化。

北市國成軍 40 周年,我們有很多慶祝計畫,敬請大 家拭目以待。

過去北市國嘗試演出印度音樂、土耳其音樂與泰國音 樂等等,雖然票房不見得爆滿,但異文化的撞擊,的

展開第二任任期的第一年,感謝各界長官、師長、北

確讓團員緊張,但也大開眼界;明年我們也會與甘美

市國所有工作夥伴以及樂迷們的溫暖支持,北市國將

朗合奏,演出印尼音樂,希望幾年下來的實驗,可以

會持續以「臺北多元藝術文化、兼顧傳統與創新精神」

看見累積的成果。

為核心價值,帶給全國樂迷更多的音樂選擇。

I often ponder on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e progress we've made in recent years. Our new

music in Taiwan, on how we can carve out a path

season will begin with new artist-in residence ZHU

different from that taken by the greater Chinese

Changyao, an erhu player who carries the spirit of

community, and how such musical artistry can be

classic Jiangnan sizhu music. ZHU is warming up

imbued with Taiwanese elements. Also I believe that

for the TCO's annual ethnomusic competi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does not belong to Taiwan or China alone – it is very much a music of the

Compositions by CHIEN Nan-Chang, Taiwanese

world.“No Reservations”, the title theme of Taipei

composer extraordinaire and National Award for

Chinese Orchestra's 2018/2019season, reflects this

Arts laureate, including a choir rendition of“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that make up the

Maiden of Mulan,”were also chosen to showcase

foundation of Taiwan's society.

th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horu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Next year marks our 40th year of

In recent years, TCO has embraced new frontiers by

establishment, for which we plan to celebrate with

collaborating with the musical traditions of nations

many special projects and collaborations. This also

such as India, Thailand, and Turkey. Although these

marks the first year of my second term as director.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didn't always translate into better ticket sales, sparks flew as our musicians

We hereby offer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fans,

encounter new music, cultures, and perspectives.

work partners, TCO members, mentors, and the government for your warm support. Our orchestra

Among our collaborations planned for next year

remains true and anchored to the principles

is a program centered on Gamelan, a traditional

of showcasing the artistic diversity of Taipei,

percussive music of Indonesia. We hope our

preserving tradition, and taking music to new

2018/2019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s will reflect

frontiers.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2018 年 金海市

伽倻琴藝術節巡禮

G u e s t

2018 Gimhae Gayageum Festival: A Vantage Point on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文/樊慰慈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箏藝之研藝術總監) 圖/樊慰慈提供 Written by FAN Wei-Tsu, Dean, College of Ar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Founder, Institute for Art of Zheng Photos courtesy of FAN Wei-Tsu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金聖國:《絃路》協奏曲 ( 首演 ) 由伽倻琴 ( 文良淑 )、古箏 ( 樊慰慈 )、日本箏 ( 吉村七重 )、蒙古箏 ( 芭珊谷欽巴特 ) 主奏, 金聖國指揮伽倻琴樂團協奏。 2018 金海伽倻琴藝術節,伽倻琴樂團專場音樂會,韓國金海市藝術中心,4 月 7 日。

S e s s i o n

一、伽倻琴簡介 伽 倻 琴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據說起 源於古朝鮮「三國時代」的伽倻國(西元 42~562 年)。傳統的伽 倻 琴有 12 絃,以彈奏宮廷樂和 民俗樂(散調)為主。1960 年代後伽倻琴的樂器 形制產生變革,琴體擴大,有 18 至 21 絃,以彈 奏當代音樂為主。伽倻 琴至今仍保持以指肉搊彈 2

的傳統,琴音圓潤,不同於古箏需戴上義甲彈奏。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Gayageum music still immerses deeply into the country's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ulture. Its repertoire nowaday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categories: court music, Sanjo, and contemporary music. The performance of Gayageum is most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Janggu, a two-sided Korean drum, in solo or nsemble settings with other Korean instruments. However, Gayageum orchestra has been in


無論是傳統的宮廷樂、散調或當代創作,伽 倻

近代創作曲之夜,一位韓國女作曲家的作品 Desire to Fly,以三臺伽倻琴和爵士樂隊演奏。

琴多以杖鼓伴奏、器樂重奏、合歌等形式演出, 較少純粹獨奏。近二十年來,韓國各地並成立了 越來越多伽 倻 琴樂團,群體合奏演出的形式已成 為一大特色。

二、金海市伽倻琴樂團 伽 倻 琴 合 奏 近 年 在 韓 國 逐 漸 蔚 為 風 尚, 成 立

韓國金海市藝術中心音樂廳,大堂懸掛著本屆伽倻 琴藝術節的直幅。

於 1998 年的「金海市伽 倻 琴樂團」是其中專業 性最高的一個團體。前後三任團長分別為釜山國 立大學韓國音樂學系的金南順教授,梨花女子大 學韓國音樂學系的文在淑教授,和首爾國立大學 音樂學院的李知玲教授。由於入團的專業條件較 高,目前包括歷任團長在內總共只有 31 位團員。

2011 年第二任團長文在淑在金海市創辦伽倻琴藝 術節,成為韓國伽倻琴最重要的年度盛會。

三、金海市伽倻琴藝術節 在金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伽倻 琴藝術節在該市 的藝術暨體育中心的音樂廳舉行。每年除了由老 中青各代的伽 倻 琴好手及樂團擔綱演出之外,也 不時邀請亞洲其他地區的箏家共襄盛舉。 本屆藝術節於 4 月 5 日至 7 日召開,每晚都有 一場各具特色的音樂會:

1、近代創作曲之夜,展現伽倻琴作品多元的風

vogue in recent years and Gimhae Municipal Gayageum Orchestra (GMGO) is one of the main contributing forces in its development.

格,包括今年初剛去世的伽倻琴大師秉冀的代表作 《散調》,美國旅韓作曲家 Donald Womack 為伽 倻琴、中提琴與杖鼓所作的 Interwined ,及一位韓 國女作曲家的作品 Desire to Fly ,以三臺伽倻琴和 爵士樂隊演奏。在配器上,這些作品大多具有獨特 的編制,伽 倻 琴本身音量較小,但經過適度的擴 音,仍能在保持原有音色下取得聲部間音量的平 衡。配合曲目偏向現代與爵士的調性,舞臺燈光略 嫌黯淡,在藍色和紫色電腦燈的烘托下,臺上兩株 櫻花樹的園藝造景顯得戲劇效果十足!

2、傳統宮廷樂及散調音樂會,由韓國伽倻琴前 輩名家及伽 倻 琴樂團演出。主要的曲目包括池順 子演奏的散調,安淑善彈唱韓國傳統音樂《湖南 歌》、《春香歌》,以及他們兩位加上李知玲和

Established in 1998 by Kim Nam Soon, Gayageum Professor at the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with the sponsorship of the Gimhae City government, GMGO currently has 31 members and has bee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its third Music Director Yi Ji-Young, Gayageum Professor at th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ince 2012. A major breakthrough happened in 2011 when GMGO inaugurated the Gimhae Gayageum Festival under its second Music Director, Moon Jae Sook, Gayageum Professor at the Ewha Womans University. Held annually at the Gimhae Arts and Sports Centre, the Festival showcasing Gayageum virtuosi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renowned guest performers of various zithers from other Asian 3


2018 年金海伽倻琴藝術節製作精美的節目冊

客 席 主 筆 時 間

countries, has since evolved into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vents of Gayageum music in Korea.

G u e s t

Taking place between April 5 and 7, the 2018 edition of the Festival included three evening concerts each devoted to a specific category of music.

E d i t o r i a l i s t S e s s i o n

1, An evening of contemporary music, explores a wide variety of ensemble works for Gayageum and other traditional as well as Western instruments. Some of the music performed are as follows: a Sanjo by the grand master of the 20th Century Gayageum, Hwang Byungki (1936-2018) who passed away just recently; Intewined for Gayageum, viola and Janggu by American composer Donald Womack who contributes profusely on music exploiting traditional Korean, Japanese and Chinese instruments; Desire to Fly for three Gayageums and Jazz band by a female Korea composer.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these works is the instrumentation, uniquely arranged and knitted to generate the desired colors or auras fashioned by the composer. As if to illuminate the music's fusion idioms, the stage was stylishly decorated by some Sakura trees brushed with purple and blue light. 2, A concert of Korean court music and Sanjo, performed by grand masters of Gayageum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The main works include: Sanjo performed by Chi Shun-Zi; traditional folk songs sung by Ahn Sook-Sun with her own accompaniment on Gayageum; Prof. Yi Ji-Young, as a percussionist, joining in the final work for traditional chamber ensemble with Gayageum, Geomungo, Daegeum, and Janggu. In contrast with the contemporary setting in the previous evening, the stage of this concert, along with the music, would transport the audience to a bygone era with colorful silk costumes and wood-framed paper windows as props.

4

3, A concert for the GMGO devoted to music written mostly by middle-generation composers. The concert opened with a grand gesture by

大琴、玄琴、杖鼓演奏家一起合奏的壓軸。相對 於第一場所主打的當代音樂,這場音樂會呈現給 觀眾的是原汁原味的古樸傳統,不但所有演奏者 均身穿傳統服裝席地演奏,舞臺設計也改以舊式 的木格紙窗為背景,視聽元素及整體氛圍的拿捏 均很到位。

3、伽倻琴樂團專場音樂會,以韓國中、青年作 曲家的創作為主。開場曲由伽倻琴樂團擔任彈唱, 展現韓國娘子軍高亢的嗓門!接著伽倻 琴樂團三 位歷任團長難得地同臺演出,其中金南順與文在 淑彈伽 倻 琴,李知玲則以韓國小揚琴伴奏,展現 她多方面的才華。而壓軸曲目則是該團委託韓國 國立國樂團常駐作曲家金聖國創作的《絃路》協 奏曲,首演的獨奏者分別是文良淑(伽 倻 琴)、 吉村七重(日本箏)、芭珊谷欽巴特(蒙古箏)、 樊慰慈(古箏),並由金聖國親自指揮金海市伽 倻琴樂團。

4、此曲以《櫻花》、《茉莉花》等各國民謠如 為素材創作,曲式綿密、配器精準,並讓四位獨


傳統宮廷樂及散調音樂會,伽倻琴前輩名家安淑善 ( 左二 ) 彈唱韓國傳統音樂《湖南歌》、《春香歌》。

奏者都有各自發揮的華彩樂段,最後以具韓國音 樂特色的 6/8 拍節奏推向歡快的高潮,確屬一首 演出效果極佳的協奏曲!金聖國在指揮上不但工 作效率高,對音樂詮釋的重點也會不厭其煩地反 覆要求與確認,首演結果讓臺上臺下都露出滿意 的笑容!

四、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在藝術發展上,韓國一方面大膽吸收外來的現 代及流行元素,二方面卻能十分執著於保留傳統, 包括對於師道與師承體系的尊重。讓我印象深刻 的是,第三場音樂會下午伽 倻 琴樂團在彩排時, 前任團長文在淑親切卻很有威嚴地走上舞臺探 視,全體團員立即恭敬地起立向老師致敬!其次, 三場音樂會雖然只是單純以器樂為主的演出,並 非劇場形式的表演,但主辦單位仍精心設計了不 同的舞臺造型與燈光效果,簡約而不過份花俏, 適度烘托出各場演出不同的音樂氛圍,讓觀眾在 視聽上都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the Orchestra in its full force, not just playing but with high-pitch singing par excellence! The three Music Directo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GMGO, Kim Nam Soon, Moon Jae Sook and Yi Ji-Young also performed together in this rare occasion for the next piece in the program which is without doubt a tour de force in music making. The Grand Finale of the concert is the premiere of String Road Concerto by Kim Sung-Kook commissioned by the GMGO. Written for four soloists (Gayaguem by Moon Yang-Sook, Koto by Yoshimura Nanae, Yatag by Baasankhuu Chinbat, Zheng by Fan WeiTsu) and Gayageum orchestra, this time under the baton of the composer himself, this work tactfully incorporates traditional melodies or folk songs from Korea, Japan, Mongolia and China, and gradually builds up the climax by transforming the 6/8 time from its pastoral nature to an ecstatic outburst. There are writtenin cadenzas for all four soloists to showcase their individual skills. Essentially a Concerto Grosso by design, the ensemble parts are very well written which make this work not only a marvelous vessel for the musicianship but an effective concerted piece that audience could easily enjoy! During the course of artist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Korean music seems to have fervently absorbed contemporary and popular idioms from other cultures. But most interestingly, it still manages to show deep reverence for the tradition, whether being the music within or its accompanying formality and etiquette. I was deeply impressed during the rehearsal for the third concert when Prof. Moon Yang-Sook came on stage to greet GMGO players. The latter, many of them being teachers themselves, uniformly stood up right away and bowed to their former leader, a quintessential Oriental tradition no longer commonly practiced nowadays. Just like th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stage designs the organizer carefully prepared for each of the three concerts to accommodate the musical styles, the Gimhae Gayageum Festival seems to be a good example for being a successful fusion of things old and new, not only aurally but visually, not just outwardly but also inwardly. 5


封 面 故 事

弓弓訴人意 弦弦道世情

北市國駐團音樂家朱昌耀

C o v e r

應北市國團長鄭立彬之邀擔任北市國駐團音樂家,朱昌耀表示,駐團音樂家機制是樂團 建設的一種創新,「我能夠擔任樂團下一樂季的駐團音樂家,這是北市國對我的信任, 我感到非常榮幸。」 文/倪暐 圖/朱昌耀、臺北市立國樂團

S t o r y 二胡演奏家朱昌耀 2018 年獲選為「2017 年江蘇省十大中華文化人物」。

臺北市立國樂團的 2018-2019 新樂季開幕,迎

鄉」,在這裡,江南絲竹、崑曲、評彈到古琴等都

來了駐團音樂家朱昌耀。這位江南絲竹的二胡代表

是國家級和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正是在這

性演奏級人物,多年來深受大陸文化界重視,他不

樣深厚的文化底韻中成長。」

但拿到江蘇省最高級別的「紫金文化獎章」,今年 也拿到「2017 年江蘇省十大中華文化人物」等大

集演奏、作曲、行政專才於一身

獎,這些獎項不只有音樂或藝術,而是文化方面的 綜合獎項,著實難能可貴。

朱昌耀集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於一身,他是中國 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6

朱昌耀說,作為江蘇音樂界的一份子,「我只

中國二胡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

是做了一些我應該做的事情,我學琴至今 50 多年,

主席、江蘇省音樂家協會主席,並擔任江蘇省演藝

從事專業藝術工作也有 40 多年。多年來,我一直

集團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及蘇州民族管弦樂團

在江蘇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上耕耘,從未離

藝術指導。

開。」朱昌耀說,江蘇及蘇州一直被稱為「民樂之


創 作 的 主 要 代 表 作 品 有 二 胡 獨 奏 曲《 歡 慶 鑼

熱愛獨具韻味的臺灣音樂

鼓》、二胡獨奏曲《江南春色》和二胡協奏曲《楓 橋夜泊》等,所創作和演奏的曲目都已錄製成專輯

朱昌耀說,好比臺灣民謠、歌仔戲等戲曲音樂,

在國內外出版發行。朱昌耀曾多次赴美、英、德、

北管、南音等,他都非常喜愛,「所以才有了《阿

法等國演出,琴音被譽為「如杯中醇酒,滿而不

里山情話》、《日月潭隨想》、《臺灣風情組曲》

溢」、「弓弓訴人意,弦弦道世情」,充滿豐美的

和《臺灣民謠四首》等作品創編。」朱昌耀說,他

江南情調。

一直把來臺灣演出作為自己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 的動力,「在我創作的作品中,江南和臺灣兩個主

感謝北市國的信任

題占了很大的比例,我更喜悅的是我的演奏和創 作,都受到臺灣的行家和觀眾喜愛及歡迎。我認為

這次應北市國團長鄭立彬之邀,來臺擔任北市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最好的方式,超越任何

國駐團音樂家,朱昌耀表示能夠擔任樂團下一樂季

語言和文字,我們能做音樂是很幸福的,要特別珍

的駐團音樂家,「這是北市國對我的信任。」朱昌

惜!」

耀說,能夠為中國音樂發揚光大,兩岸文化交流發

朱昌耀身兼二胡演奏家與作曲家,在中國音樂界表現亮眼。

展而努力,「我責無旁貸。」 朱昌耀於 9 月份與北市國合作演出兩場音樂會, 一是他將與北市國合作演出自己創作的《阿里山情 話》,朱昌耀說,「這首《阿里山情話》樂曲以一 個江南人的視角感悟臺灣,表達了一個江南人的臺 灣情懷。還有一首是我用臺灣的大廣弦演奏我改編 的臺灣民謠《思想起》。」另一個專場音樂會在國 家演奏廳,朱昌樂將與北市國絲竹室內樂小組合作 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絲竹樂曲,「希望與北市國的 演奏家們與我一起,感受江南情愫。」

出身工人家庭 奮發好學 朱昌耀 1956 年出生於工人家庭,「在我的家族 裡,我是唯一一個從事專業藝術工作的人,我今天 的成就,是老師、同行和大家的關心幫助,使我 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二胡演奏 家。」回首自己的藝術人生道路,朱昌耀說,「我 感觸最深的是,藝術家的藝術生命是與觀眾緊緊聯 繫,因此要做人民的藝術家,深懷關愛之心,努力 幫助他人;更要正確對待自己,永遠保持平常心。」

作為兩岸文化及民族音樂交流最早的使者之一, 朱昌耀來臺演出已經二十多次,從北到南與專業和 業餘等樂團合作,音樂會不下數十場,「臺灣的人 文、山水,美食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我最喜歡的還 是具有獨特風韻的臺灣地方音樂。」

7


藝 文 馬 克

血淚大地下的人性光輝

─王丹紅《大地悲歌》

T C O

由中國大陸當代作曲家王丹紅所譜寫的《大地悲歌》壓軸,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已於 6 月 9 日圓滿結束,作品自中國抗日戰爭中取材,以人聲以及國樂重現當年重慶飽受轟 炸的歷史。王丹紅在音樂會後表示很感動,「北市國把我的作品做了完美的詮釋。樂 團獨特的聲音也啟發了我,在未來的作品中可以有一些新的思考。」

A r t i s t r y

文/陳凜 圖/北市國提供

中國青年代表作曲家 呈現磅礡交響作品

《大地悲歌》首次於臺灣演出,並使用中文演 唱,也讓樂迷更能直接體會其中的情感。擔綱女 高音的張芳瑜提到,曾經學習過二胡的經驗,讓

M a r k

臺灣樂迷對於王丹紅並不太陌生,在 2016 年

她與國樂團的合作備感熟悉,她也表示,國樂的

新竹竹塹音樂節就曾舉辦以她創作的各種樂器之

表現方式與音樂劇相當不同,不僅旋律線條更長,

協奏作品為主的音樂會,顯現她對於不同樂器特

也更常使用頭部發聲。雖然作曲家曾經向指揮表

性的掌握力。王丹紅的創作不僅量多質精,更是

示,希望女高音的聲音傾向流行歌手的唱腔,不

各大重要國樂比賽的指定曲目。她的作品中時常

過實際上仍須拿捏民族與流行唱腔之間的分寸;

出現新穎的和弦組合,為傳統樂器的音響世界另

再者,由於音樂劇與這個作品表現吶喊方式不相

闢蹊徑,同時亦善於掌握各地風俗民情;此外她

同,須將聲音調整到更具張力卻不過於暴力,這

更能以現代的角度解構傳統音樂藝術,重新定義

些都具相當程度的挑戰性。張芳瑜說:「整體上

傳統與鄉土美學。

指揮仍然讓我自由發揮,非常榮幸有這樣的合作 機會」。男中音李增銘也是現今活躍於臺灣樂壇 的聲樂家,曾與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蝴蝶夫人》、 《莎樂美》等劇。而合唱指導陳麗芬多年來致力 於推廣合唱音樂與相關人才的培育,皆有不凡成 就。她認為國樂團的音響特色與西方樂團截然不 同,合作上更須注重發聲法上的差異,必須從發 聲、唱腔上做出調整,才能更加融合。

以國樂書寫歷史血淚 訴說絕望與希望 以音樂描述戰爭的殘酷悲苦並非首例,西洋古 典音樂史上就有不少著名的交響作品,諸如布列 頓的《戰爭安魂曲》、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七號交 響曲。不過以國樂、中文作為載體,並揉合濃烈 地域特色的大型交響作品,便較為少見。

《大地悲歌》共十個樂章,在序曲之後,直接 以〈大轟炸〉震撼觀眾聽覺感官,接著音符引入對 於故鄉的思念;第四樂章〈參軍去遠征〉描寫青年

8 曾與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蝴蝶夫人》、 《莎樂美》等歌劇的男中音李增銘。

學子紛紛投入戰場;而大後方的民間生活情景則於


80 後大陸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大地悲歌》以音符重現戰爭悲歌,呼籲 世界永久和平。該曲在臺灣由北市國擔任首演,氣勢磅礡之餘更見真情。

〈稻花香〉呈現。隨後再度轉為危機四伏的樂段, 〈生死之門〉、〈燃燒的石頭〉描繪日軍猛烈轟炸, 使得重慶陷入火海,但也帶出反擊將士們的吶喊, 引領作品進入第三階段。第八樂章〈山城之夜〉, 以安魂曲的形式弔唁保家衛國的亡靈;接著以〈天 堂〉為名,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最後用〈希望之光〉 明白揭示對於和平的祈願。王丹紅也曾表示這部作 品的音樂性遠大於戲劇性,並且「更大程度地抒發 了人類的情感」。

戰爭悲歌下的人性光輝 重申普世價值 高潮跌宕的音樂不僅書寫歷史記憶,更深具和 平的寓意。對照現今動盪詭譎的國際情勢,各地 仍存在許多紛爭,然而無論文化背景如何不同, 音樂所能傳達的意象卻總能跨越藩籬,使得聽者 能夠一同進入深刻的哲思,產生共鳴,從而回歸

曾經擔綱演唱音樂劇《媽媽咪呀!》中國版女主角的女高音張芳瑜。

對於人類本質的重視與反省。 9


藝 文 馬 克

當國樂遇見合唱 鄭立彬與陳麗芬的午後對談

T C O

國樂與合唱的組合並非前所未見,然而,由於彼此分屬不同音樂表演類型,合唱又應該如何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影響 下,與傳統國樂共同合作,找出相對應的方式,擴充雙方的表演型態與內在的交流深度,一直是近代國樂的課題之一。 對於中國當代作曲名家王丹紅的《大地悲歌》,在人聲與國樂中的藝術表現、曲目寓意與聲音平衡、美學上,又會 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北市國鄭立彬團長與附設合唱團現任指揮陳麗芬,在這個命題下又有什麼樣的見解與詮釋? 透過訪談,與您一同分享。

A r t i s t r y

文/陳凜 圖/北市國提供

M a r k 10

作曲家王丹紅以「重慶大轟炸」為題創作《大地悲歌》,日前 在臺灣成功首演,由鄭立彬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女高音張 芳瑜、男低音李增銘與北市國附設合唱團共同演出。


陳麗芬以《大地悲歌》唱腔咬字的重要性說明合唱音樂的詮釋關鍵。

難忘的合作機緣 2015 年鄭立彬接任北市國團長後,延請國內知 名的合唱指揮及教育家陳麗芬老師前來擔任附設 合唱團指揮一職,借重陳麗芬在培育合唱人才等相 關專業經驗,帶領北市國合唱團與國樂團一同演 出。陳麗芬表示,「以往我所帶領的合唱團都是與 交響樂團合作,之前並沒有與鄭立彬合作的經驗。 我多半都是臺下的觀眾,看過他許多演出,包括錢 南章的《十二生肖》,但當然我還是比較熟悉管弦 樂團與合唱團的作品。由於以往都是與管弦樂團合 作,與國樂團合作是非常不同的經驗,確實讓我思 考了一陣子。不過,鄭立彬在交響樂團或國樂團都 有相當歷練,又是如此年輕的指揮家,加上北市國 附設合唱團又是全臺唯一國樂團附設合唱團,我很 樂意去嘗試這樣的結合。」

國樂聲響世界下的合唱團 一般而言,國樂團的中高音頻比較豐富,而交響 樂團則在中低音頻較為豐厚,陳麗芬在訓練團員的 方法上也有所因應。「對於音色方面,我從發聲法 開始著手」。陳麗芬認為傳統美聲唱法與國樂團合 作時並不完全契合,必須將合唱團高頻的聲音處理 地更明亮一些,況且發音都是中文,與義大利文、 德文、英文完全不同,故發聲法是陳麗芬著墨最多 的地方。

近年來北市國積極呈現許多不同型態的節目, 也因此擴充合唱團參與的表演類型及場次。合唱團 在前任團長帶領之下,已有相當歷練;而在鄭立彬 領軍之下,迄今已經表演過原住民、戲曲、歌劇等 諸多不同風格的樂曲,對於諸多創新挑戰,團員不

11


藝 文 馬 克 但接受度極高,更勇於挑戰以嘗試多元曲風為

T C O

樂。

講述一段故事。去年演出的還有《瘋.原祭》, 也是由我指揮首演(交響樂團版),當時再請

以人聲探索歷史與文化

作曲家李哲藝親自改編為國樂版本,後來發現

A r t i s t r y

重新編曲後有些樂章的表現效果比交響樂團更 至於近年合唱與國樂團合作的實例有哪些

為出色,更貼近其中的內涵;當時也邀請屏東

呢?鄭立彬回憶道,「自我上任後第一次真正

的原住民小朋友一起高歌,廣受好評,在此同

地合作應該是《媽祖香讚》(顧冠仁作曲,黃

時我也一直在想,還有什麼作品可以共同合作

瑩作詞),這部作品當年由杜黑老師首演,後

演出」,鄭立彬說。

來由我在馬祖指揮演出,我認為那是一部很不 錯的作品」。陳麗芬指出,《媽祖香讚》實際

M a r k 12

「其實這一次的《大地悲歌》也是運用人聲

細讀總譜 鄭立彬感動落淚

上屬於清唱劇的範疇,「當初團員原以為是一 部宗教性的作品,然而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其實

鄭立彬說,「去年 9 月北市國的新樂季開季

是在述說一個故事,若以西方概念對照,是一

音樂會,我們演出了國家文藝獎得主錢南章的

部很好的 Cantata 清唱劇」。

《十二生肖》,曲中有許多吃重的歌唱部分,

鄭立彬:不論是國樂團或交響樂團都應該要時常與人聲合作,樂團將會產生不同的聲音。


鄭立彬與陳麗芬共同期許來年推出更多大型作品並持續推廣國樂聲響新美學。

這讓樂團有了更多處理歌唱聲響的經驗。」

《大地悲歌》的藝術價值

今年鄭立彬則選擇了同樣有國樂與合唱交織的

陳麗芬認為西方不乏有關戰爭的音樂作品,例

《大地悲歌》,「我先是讀完總譜,覺得很精彩,

如,布列頓的《戰爭安魂曲》……等等,皆相當著

去深思音符背後的涵義,也讓我思及淚下。」

名,但是對於臺灣的觀眾而言,然而是以外文演 唱,情感上就多了一層轉化的隔閡,而《大地悲

「在聲響平衡及美學上,我認為二者合作時,國

歌》的歌詞皆為中文,當團員清晰地唱出來之時,

樂團必須要『讓』,否則會聽不到合唱團的聲音。

就會讓觀眾覺得歷歷在目。「歌曲中唱到『讓我出

這裡也牽涉到我對國樂聲響美學的看法,以往聽國

去、讓我出去』或是大轟炸等場景時,其實是極為

樂印象最深刻的是:嗩吶一吹,其他樂器的聲音都

直接且富有畫面」。

聽不見;打擊一打,連嗩吶都聽不到。我也發現 大陸某些民樂團的聲響,也是建立在此概念上。在

鄭立彬亦表示,「談到《大地悲歌》,其實也有

我看來,可能是由於臺灣的國樂過往是以大陸民樂

人關心當中是否牽涉到政治層面的議題,我個人認

團的聲響作為參考,如同交響樂團會以柏林愛樂、

為並沒有什麼疑慮,不過政治、意識形態絕非考量

維也納愛樂為典範。近年我試圖重新定義國樂團聲

的重點,重要的是作品是否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

響美學的概念,目前逐漸看到成效,樂迷也發現北

這才是需要思考之處」。陳麗芬對此看法也表認

市國的聲音不一樣了,更為融合。以前甚至會在

同,她說:「合唱團中有日本籍的團員,在聽過這

一百人的合唱團前在架上麥克風,其實我覺得有點

部作品的主題之後,仍然堅持參與,所以本質上來

奇怪。不過由於這次《大地悲歌》合唱團的份量很

看,這部作品是以祈求和平的角度去譜寫,並非從

重,還是安排有擴音的設備,以免合唱團太吃力;

政治的角度去看」。

最重要的就是讓聽眾能夠不看字幕就聽懂合唱團 的每個咬字,每個聲音」。鄭立彬表示。

13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教琴也帶心 深厚師生情

M u s i c

林月里、林昱廷 不遺餘力推廣國樂教育

M e m o r i e s

以過來人的經驗,林月里、林昱廷都認為,臺灣國樂發展最需 要就是樂曲創作和人才培育,林昱廷說,現在國樂學會每年會 邀請新生代作曲家創作 10 首曲子,如今已經進入第 11 年,不 但累積曲目,也打造了臺灣國樂樂團獨特的演奏風格。 文/郭士榛 圖/林月里、林昱廷、張震洲

在 50 年前國樂正在臺灣慢慢興起之時,有一 批老師因為興趣跟熱情,不辭辛勞,北中南奔波, 透過學校、社團把自己所學貢獻出來,不但培養 了國樂專業演出人才,也讓非國樂科系的學子們 對於國樂產生興趣,甚至從本科轉到國樂發展, 百花齊放,現任國樂學會理事長林昱廷當年正是 有這樣的因緣被國樂名師林月里啟發,最後離開 建築本業,從事國樂教育與演出。 兩人也因為這樣,開展了至今長達 50 年的師 生緣分。

林月里考取幼獅國樂社通知。

14


林月里、林昱廷師生相見,暢談臺灣國樂的發展。

今年 67 歲的林昱廷表示,他自小喜歡音樂, 一心想學小提琴,但因家庭經濟不允許,只能默 默將心願埋藏心底,直到考進成淵初中,學校成 立國樂社,邀請林月里擔任指導老師,林昱廷說, 「後來我考上成功高中,也是林月里老師帶國樂 社團,在她的帶領之下,國樂社爭戰國內大小比 賽,都獲大獎。」林昱廷大學考上淡江大學建築 系,但最後他還是放棄建築,回歸音樂領域,也 繼林月里之後,成為臺灣國樂教育的重要推手。

林月里年輕時即教二胡和琵琶,受學生愛戴。

15


這 些 年 那 些 事 M u s i c M e m o r i e s 林月里指揮成功高中國樂團。

北、中部國樂之母 林月里目前是臺中市國樂團團長兼指揮、前臺

人周岐峰及一群熱愛國樂的老師一起到屏東指導

中市國樂學會理事長,畢生投入國樂教育和推廣,

國樂夏令營的孩子,雖然只有短短 2 星期,同學

對於臺灣地區推展國樂教育有著重要貢獻。她曾

們獲益良多,甚至還舉辦成果發表會。當時的「幼

任教於北、中多所學校的國樂指導教師,也經常

獅國樂社」帶起臺灣南部學國樂的風氣。

率團出國巡迴演出,她曾率領臺中市國樂團在梵 蒂岡演出,在教宗面前獻藝,表現出色。

林月里感受到當時中部國樂推動力不足,她便 決定在臺中舉辦自己的師生音樂會,也邀請作曲

16

林月里回憶民國 54、55 年間,當時救國團成

家洪鎮平一起創辦「華光國樂團」,聚合學國樂

立國樂夏令營,林月里隨著「幼獅國樂社」負責

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演出與參加比賽。後來華


光國樂團擴大成為「中興國樂團」,由楊秉忠及 林月里帶領樂團到全臺各地巡演,也到臺北錄製 了 2 張專輯唱片,民國 67 年還拿到「唱片出版 金鼎獎」,這也是臺灣第一張國樂唱片。

桃李滿天下 亦師亦友 深通二胡、古箏、琵琶……等國樂器,林月里 回想過往表示,以前學國樂器的學生不多,帶著

林月里、林昱廷愛國樂是重要教育推手。

林昱廷……等這些孩子從初中到高中,最讓她感 動的是有帶到「心」,「我教學生社團時,自己 還在大學夜間部讀書,因趕上課時間餓壞了胃, 學生知道後,他們自己籌錢為我準備晚餐。現在 看到林昱廷在國樂發展上的成就,我是與有榮焉 的。」

林昱廷說,他印象很深刻的是,林月里在臺北 市立光仁中小學音樂班任教時,常會請當年才讀 大三的他到光仁帶領學生讀譜,指導學生演奏樂 器;在中、南部辦夏令營時,也給林昱廷教學的 機會;民國 62 年,林月里結婚後轉至臺中育仁 國小任教,林昱廷就接起臺北光仁音樂班國樂的 指導工作,「老師給我這些磨練的機會,讓我快 速成長。」

累積曲目 為國樂界打造獨特臺灣之聲 以過來人的經驗,林月里、林昱廷都認為,臺 灣國樂發展最需要的就是樂曲創作和人才培育, 林昱廷說,現在國樂學會每年會邀請新生代作曲 家創作 10 首曲子,如今已經進入第 11 年,不

林昱廷是建築界逃兵,只因喜愛國樂,無怨無悔。

但累積曲目,也打造了臺灣國樂樂團獨特的演奏 風格。

林月里則強調國樂比賽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平 臺,希望透過比賽,讓國樂學子們可以相互觀摩, 也有學習的目標。林昱廷說,「老師才比我大 5 歲,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沒有林月里老師, 就不會有今日的我。」訪談間師生真情流露,也 寫下國樂音樂教育動人的一頁。

17


音樂世界 隨心遨遊

G r e e t i n g !

二胡新星 莊佩瑾

文/陳凜 圖/莊佩瑾

新 生 代 麥 造

也打開了我的眼界。」

到北市國工作也是莊佩瑾的夢想,「第一次報 考北市國的時候,我還是個學生,因為這個團太 有指標性了,我真的是帶著一顆學習的心前來應 考,雖然失敗,但這次的應考經驗,對我有很大 的幫助,去年終於順利考上了。」

不忘初心 進入北市國工作到現在,莊佩瑾接觸到許多不 同類型的音樂會,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傳統藝術 季開季時,與原住民小朋友一起演出的《瘋.原

N e w

祭》。這場音樂會作品由金曲獎作曲家李哲藝創

G e n e r a t i o n !

時也邀請屏東地區的原住民小朋友一同合唱。莊

作,李哲藝走訪並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素材,選 取 9 個族群的傳統歌謠作為基礎進行創作,演出 佩瑾平常就很喜歡大自然,「聽到原住民小朋友 因為母親當年「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單純 的初衷,開啟了莊佩瑾的音樂之路。

純淨的歌聲,那種大自然的特質在都市是看不見 的,我一邊拉琴,內心也深受感動。」莊佩瑾說, 這也讓她時時提醒自己,別忘了對音樂的熱愛與

亮眼爽朗,去年考上臺北市立國樂團擔任團員

執著。

的莊佩瑾笑說,音樂的啟蒙最要感謝的是父母, 她從接觸鋼琴開始,後來念了高雄前金國小三年 級音樂班時,當時學校為了推廣國樂,規定音樂 班學生必須要再選擇一項國樂器做為主修,她最 後選擇了外型俐落、音色又特別的二胡,從那天 開始至今,二胡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淡卻不平凡的音樂旅程 莊佩瑾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畢業 之後,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演 奏與傳承組繼續精進,師承國樂前輩林昱廷。畢 業後,她積極尋求演出機會,除了獨奏之外,也 曾經擔任小巨人絲竹樂團首席、國立傳統藝術中 心臺灣豫劇團外聘二胡樂師,「這也是很奇妙的 緣分。」

莊佩瑾說,在她高中畢業成果展裡,臺灣豫劇 團看到了她,請她到樂團擔任後場樂師,為戲曲 演出擔任伴奏,「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以 18

前都只接觸國樂團的演出,完全沒有接觸過戲曲 伴奏,其實戲曲音樂與國樂有很多是互通的,這

與原住民小朋友合作演出《瘋.原祭》是莊佩瑾 進入北市國之後印象最深刻的一場音樂會。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