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場雙週刊第十五期 - 2019年9月26日 The Art Venue Bi-Weekly Issue 015 - September 26, 2019

Page 1

issue 15 隔週四出版 On alternate Thursdays

表演場雙週刊 The Art Venue Bi-Weekly

26.09.2019

CONNECTING YOU WITH PERFORMING ARTS

以舞蹈對話 細說過去、當下與未來

城市當代舞蹈節 2019 《極光雙男》 舞蹈家Tero Saarinen與音樂家Kimmo Pohjonen 探索自身和彼此之間的界限 Breathe Choreographer Tero Saarinen and Composer Kimmo Pohjonen Explore the emotional boundaries of people 香港劇團巡禮(二) 李俊亮專訪:香港劇團的現況與挑戰 同流/浪人劇場/進劇場/劇場空間

ISSN 2663-9521

theartvenue.net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3 :

藝術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表 演場》也為此而成立。「美」是全人 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著名台灣美學大 師蔣勳說:「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 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 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 信。」,他更著書《美,看不見的競 爭力》來道出,不論生活美學還是企 業的創意美學,都會激發無窮的競爭 力。 「美」從來是香港人很著重的事,但過 去二十年,我們好像忘記了「美」的 重要。直到最近,我們重拾「美」的 重要,到處都見到香港人的創意與美 學力,更見到很多人對生命價值的選 擇,非常令人感動。也因著這種 「美」,令世界重新認識香港,我們也 重拾信心,邁步向前,迎向未來!

陳慧明 表演場 創辦人及主編

Arts promotion is the reason why The Art Venue is published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a society. Aesthetics i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esthetics is a clear choice of one’s life values. It greatly inspires one’s vitality or self-confidence”, said Chiang Hsun, an influential contemporary poet and author in Taiwan. Chiang’s book, “Beauty, an invisible competitiveness” explains how aesthetics in daily life or aesthetic creativity in business can inspire unlimited competitiveness. Hongkongers once forgot the importance of beauty. But now, we have shown the world how creative and beautiful we can be. We see many have made choices based on their appreciation for the values of life. The world now sees Hong Kong differently. We have also regained our confidence to move forward and to fight for a better future.

Winona Chan

Founder & Editor-in-Chief The Art Venue

出版、編輯及廣告 Publishing, Editing, and Advertising

表演場 The Art Venue

《表演場雙週刊》由創辦人全自資出版。 The Art Venue Bi-Weekly is wholly financed by the founder. 香港觀塘鴻圖道75號KOHO六樓 6/F, KOHO, 75 Hung To Road, Kwun Tong, Kowloon

電郵 Email: info@theartvenue.net © 表演場。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引用,敬請註明出處。 © THE ART VENUE. ALL RIGHTS RESERVED. 設計 Design 檸檬101(香港)有限公司 LEMON101 (HK) Limited 香港九龍觀塘道396號毅力工業中心6樓P室 Flat P, 6/F, Everest Industrial Centre No.396 Kwun Tong Road, Kwun Tong,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 Tel.: 2877 2181


城市當代舞蹈節2019 以舞蹈對話 細說過去、當下與未來

兩年一度的城市當代舞蹈節(CCDF) 今屆將於2019年11月16至24日在香港舉 行。今年CCDF將會為大家帶來一連串 本地及海外精彩創作,分別在不同的場 地上演,包括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 由空間大盒、自由空間盒仔、香港兆基 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以及葵青劇院演 藝廳,令觀眾可以在特別安排的空間, 以獨特的角度來欣賞不同的舞蹈作品。

RE-MARK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5 :

打響頭炮的開幕演出是由屢獲國際殊榮的 舞蹈藝術家桑吉加編舞,本地著名音樂人 龔志成負責原創音樂的《Re-Mark》。全 新作品《Re-Mark》延續他於2018年5月 為意大利佛羅倫斯法比加藝術節開幕節目 的創作意念,並將他對佛羅倫斯這座文藝 復興城市的印象在全新落成的西九文化區 自由空間再生,與CCDC舞者重塑香港這 個變幻急速的面貌,為「城市當代舞蹈節 2019」打開序幕。 期間由載譽重演的《Almost 55 喬楊》接 力,演出只得一場,不容錯過!台灣編舞 家周書毅聯手一眾舞台藝術家聯手,為現 年55歲的喬楊,少數在此年齡層仍活躍於 表演台上的舞者,共同創作出屬於她的舞 作。喬楊曾獲法國巴黎國際舞蹈大賽「現 代舞雙人舞金獎」,並於1996年加入香港 城市當代舞蹈團。國際著名舞蹈家、雲門 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老師說,「常有人問 我,舞者可以跳到幾歲。喬楊不問這個問 題,只是天天跳,愈跳愈好。55歲,跳得 比年輕時好,多了滄桑,多了圓熟。看完 她的舞,心裡溢滿感動,不想說話,只想 護住那感動,像小時候攏著手護著螢火 蟲。從未看過這樣的表達,也不知將來是 否有福再見。」

ALMOST 55 喬楊


© 高雄電影館,舞者:葉王洲、楊雅鈞、王甯、方妤婷、潘柏伶、林修瑜

VR 舞蹈影像

《留給未來的殘影》,由11月13日起至11

留給未來的殘影

貫 穿 整 個 C C D F 的 是 V R 舞 蹈 影 像 ── 月24日期間,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 空間盒仔安排多場播映。由台灣電影導演 陳芯宜負責導演及編劇,舞蹈家周書毅擔 任編舞及舞者,《留給未來的殘影》去年 於台灣首次上映的時候,場場爆滿。透過 VR影像,作品將觀眾帶入一個虛幻的空 間,跟隨周書毅穿梭於不同的記憶深處。 觀眾帶上VR的儀器後,在空間裡走動, 可以觀看到不同的場景,是屬於非常個人 的觀舞體驗。

城市當代舞蹈節2019節目

Programmes of the City Contemporary Dance Festival 2019

© 高雄電影館,舞者:周書毅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07 :

珍·

Rising Stars 點星 撰文: 鍾珍珍

剛從廣州參加大灣區的粵劇申遺10周年活 動回港,會中各位學者前輩也在談論有關 人材培訓的考慮,還強調藝術行政人員、 編劇、導演及舞台人員/設計等相關人員 的缺乏,14億人口的內地都在憂慮這回 事,我們只有700萬人口的香港,不是顯 然易見的極缺嗎? 看來要點一下水銀燈後的「星」了-蕭 健邦,我們都稱他-Leo,現為自由身 舞台工作者,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燈光設 計畢業,獲多項奬學金到內地及海外交 流,曾與多個香港專業劇團合作擔任燈光 設計。 香港的粵劇由於資源問題,慣性也不太特 別注重燈光設計這一門,很多劇團公演時 都是舞台監督或其他懂一點燈光的同事兼 任。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第一個自行製作 的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 (新編),認 真的邀請了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響設 計等來加入,為求豐富創作,給實驗性小 劇場創作添上多一層的探索。Leo 亦是第 一次參與粵劇的設計工作,現在是我們創 作隊伍的中堅隊員………第二齣的實驗性 小劇場創作正密鑼緊鼓的籌劃中,亦是由 Leo 為我們構思燈光變化。 希望今後大家亦多關注Leo (蕭健邦) 的創 作,最快就是10月初來戲曲中心看小劇場 粵劇《霸王別姬》(新編)的公演場啦。


Featured Story

專題

報導

極光雙男

兩副劇烈扭動的肢體,各據一方;現場

家演出超過170次。被譽為當代舞壇其中

奏著電子音樂,節拍富規律;燈光慢慢

一位耀眼的明星,奠定Saarinen職業舞

亮起,直至滲滿整個舞台;音效開始逐

者的生涯;他少年時上過古典芭蕾班,

漸遞增,從模糊到清晰一路向上飆,肢

曾師從日本舞踏大師大野一雄,又涉獵

體動作亦由起初的薄弱生疏,變得絢爛

不同類型的舞種和傳統音樂,造就他自

嫻熟;他們像是開闢出一個共同表演

成一格的舞台表現。

區,將舊事忘卻迎向新生。

被稱為手風琴界的Jimi Hendrix和

演出由舞者及編舞家Tero Saarinen、手

Björk,Kimmo Pohjonen在過去30年

風琴手兼作曲家Kimmo Pohjonen聯手

間,曾不下數百次參加世界音樂、爵

合作,在首演的晚上他們全情投入,帶

士、藝術、實驗音樂節,以及在世界上

給觀眾刺激感官的感受,予人他們合作

最負盛名的音樂廳演出。

已久的印象。

憑藉他野性、搶眼的演奏表現,這位從

雖然已經創作無數作品,兩位享譽國際

小就演奏手風琴的獲獎音樂家,創造出

的藝術家仍然努力不懈,透過肢體動

強烈的個人風格。Pohjonen會創作自己

作、聲音和視效的實驗,力圖突破創作

的曲目,並在芬蘭和國外與不少跨界別

的界限。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經常用

藝 術 家 合 作 過 , 包 括 K r o n o s

不同新科技豐富演出,這一次亦不

Quartet、Pat Mastelotto、Eric

例外。

Echambard……備受讚譽。

Tero Saarinen曾代表與自己同名的舞

直到Saarinen和Pohjonen二人前往中國

團,到世界各地表演,遍及40個國家,

參加一個演出展覽會,才在同一舞台上

他自創獨特的動作語彙,表現人性內在

合作。

的真實。紐約時報和澳洲人報的評論 家,均指出他的當代舞作品,是近幾十 年來最好的。

「在我們的表演中,Saarinen有大幅度的 跳躍舞動,相對地讓我在音域上可盡情 發揮,感覺很棒!這次聯手是一次千載

他的獨舞作品HUNT,創作靈感來自Igor

難逢的創作,絕對值得大家期待。」

Stravinsky的《春之祭》,已在32個國

Pohjonen如此評論作品。

In photo: Kimmo Pohjonen, Tero Saarinen Photo: Mikki Kunttu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09 :

Saarinen說當二人第一次即興表演,已

撰文:Hannele Jyrkkä

有震撼的感覺。

(自90年代起,作者便撰寫關於舞蹈的文

「我們的合作,讓我腦海裡充斥著一個念 頭,那就是找回開始跳舞的初心,有返 璞歸真的動力,激起新的火花,令我想

章,並身兼評論人。) 譯者:Carey Li

繼續探究下去。」

一起北歐優惠

包含兩位藝術家創意的成果,《極光雙

9月30日或之前訂購舞台節目門票

男》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創作。

最高可獲7折優惠

當兩位各具獨特風格的藝術家走在一 起,會碰撞出什麼化學作用?他們是各

「世界文化藝術節」 北歐五國

自強勢保留獨特之處,還是發現還有其 他可能性?那又是否需要放低一些自己 的堅持? 再進深一層思考,作品提出一個問題, 人願意隱藏自己到哪一程度,表演令觀 眾深思,究竟如何對待自身和彼此之間 的界限。演出伴隨著Tuomas Norvio設 計的電子節拍,震耳欲聾,冷冷地持續 重複著,就像敲響心靈的雷鳴聲。 《極光雙男》另一創新地方,是負責舞蹈 的Saarinen亦會彈奏很多不同聲音,並 通過耳機與Pohjonen聯絡,這不是舞蹈 中的常見做法。在同一時刻,Pohjonen 揹著沉甸的樂器不停旋轉,沉醉於越趨 激烈的舞動中。 「我們的演出本來傾向將憂鬱、悲傷和詩 意元素帶進藝術表演,現在我們成為合 作 團隊,覺得需要帶出幽默、可笑、荒 唐的人性表現。」Saarinen說。 Mikki Kunttu─燈光設計師,已和 Saarinen 合作超過20年,這次創作壯觀 的燈效,以絢麗的燈光觸動觀眾的情 緒。由服裝設計師Teemu Muurimäki設 計的戲服,極簡潔卻惹人注目,以強調 構建角色的形象,獨立的個性猶如要與 他人分割開來,卻同時彼此呼喚著。整 體呈現普世價值,並與我們的內心 呼應。

In photo: Kimmo Pohjonen, Tero Saarinen Photo: Mikki Kunttu

《極光雙男》


Breath Tero Saarinen and accordionist and composer Kimmo Pohjonen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ir first full-evening duet. Right from the start, it is as though the two have always performed together. In work after work these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rtists have not hesitated to experiment with movement, sound and visuals, breaking through the bounds of creativity.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both have also employed the latest technology in various different ways. And this time is no exception. Saarinen has performed with Tero Saarinen Company on all continents, in 40 countries, and over the decades has developed a totally unique movement language that drills down into the core of humanity. Critics from T he New York Times to The Australian have ranked his contemporary dance works among the best of recent decades. In photo: Tero Saarinen Photo: Mikki Kunttu

Two convulsing creatures. Each on their own pier. A steadily pulsing electronic beat, a horizon that slowly fills with light. The soundscape that advances little by little from a mumble and a rumble to soaring heights, combined with movement that builds up from fragility to gorgeousness and harmony, seems to give rise to a third pier of their own. The other can only be reached by overstepping the familiar. We feel all this and much more flooding our senses as dancer and choreographer

Saarinen performed HUNT, his solo creation based on Igor Stravinsky’s Rite of Spring, over 170 times in 32 countries. Hi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brightest stars of contemporary dance is firmly grounded in his career as a dancer, in his unique stage presence, and in the mesmerising potions that he conjures out of knowledge gained both from the ballet classes of his youth and from the Butoh teachings of his master Kazuo Ohno in Japan, as well from various igniting sparks from different dance and music traditions. Known as “the Jimi Hendrix” and ”the Björk” of the accordion, over the last 30 years, Kimmo Pohjonen has appeared as a performing artist at hundreds of world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11 :

music, jazz, art and experimental music festivals, as well as in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concert halls. Through his untamed, luminous performing and playing, this prize-winning musician who played accordion from a young age has created an absolutely distinctive style of performing art. Pohjonen, who composes his own repertoire, has created acclaimed, multiartistic collaborations in Finland and abroad, with Kronos Quartet, Pat Mastelotto, Eric Echambard and others. Saarinen and Pohjonen still had to travel all the way to an art showcase in China to end up on the same stage. “In our short performance together, Tero provided me with such a great counter movement that I didn’t need to hold back at all. What a great feeling! This duet is a once-in-a-lifetime creation, and I feel it was worth us waiting until this moment to realize it,” Pohjonen comments. Saarinen says that the very first improvisation session for the new duet was a wake-up experience. “I was overcome by a sense that together we had been able to put a finger on the reason I originally started dancing. A kind of primal force or initial spark. I just wanted to dive into that feeling.” The end result, the work of five visionary artists, Breath, is an ingenious creation. What happens in practice when two strong artist identities that have evolved in the same way collide? Can they both stay equally strong, and maybe even discover a third force? And do you then have to let something of yourself go? On a deeper level, the question arises of how far a person is willing to shield themself. The work inevitably compels spectators to think about how fanatically we hold on to our own, and even to each other’s boundaries. In the midst of all this, the quaking electronic beat built up by

Tuomas Norvio inexorably repeats like the thunder of a heart. Another innovation in Breath is that Saarinen produces a lot of sound and communicates with Pohjonen via an in-ear monitor, not a common practice in dance. Pohjonen, meanwhile, surrenders to an increasingly intense whirling movement, together with his heavy instrument. “We both have tendency to sink into melancholic, sad, poetic depths in our art. Now, working together, we also needed to go through humour, grotesqueness, and the absurd manifestations of humanity,” Saarinen comments. Mikki Kunttu – Lighting Designer and Saarinen’s collaborator of more than 20 years – has created spectacular lighting that densely unleashes the mood. While Costume Designer Teemu Muurimäki’s costumes in all their minimalism cry out to be noticed, accentuating the vision of the characters as the last of their kind, alienated from everything – yet tenaciously reaching out to the other. The wholeness grows into a universal vision. Within all of us. Written by: Hannele Jyrkkä
 (The author has worked as a dance journalist and critic since the 1990’s.) Permission of use of text is granted by Tero Saarinen Company

“Go Nordic!” Limited-time Offer On or before 30/9, Stage programmes full-price tickets 30% OFF

World Cultures Festival: The Nordics

Breath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13 :


C

M

Y

CM

MY

CY

CMY

K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15 :


Hong Kong Theatre Hub

巡禮(二)

藝發局劇團聯合宣傳前言 「藝發局年度資助劇團」為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年 度資助的戲劇界別藝術團體。有別於一般演出資 助,年度資助是為了讓劇團以專業模式發展而設 的恆常性營運資助,每年均由業界具一定資歷的 評審選出。部份獲年度資助的團體,更已連續二 十年獲得資助。因此,能成為「藝發局年度資助 劇團」 ,實為獲得業界認可、具有一定實力及水準 的藝團。 2019/20年度共有17個 「藝發局年度資助劇團」*。 為了讓廣大觀眾更認識這些優秀的劇團,我們今 年開始將會推出聯合宣傳。稍後推出的訂票小冊 包含了2019/20年各「藝發局年度資助劇團」於 本年度推出的重點製作。其中,於2019年10月之 後開始演出的13個製作更會推出聯合購票優惠, 萬勿錯過!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進劇場、影話戲、一條褲、浪人 劇場、普劇場、劇場空間、糊塗戲班、天邊外劇場、香港教育劇場論壇、 7A班戲劇組、iStage Theatre、演戲家族、劇場工作室、大細路、同流(排 名不分先後)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17 :

表演場受藝發局年度資助劇團聯合委託,

向前發展。行業內正面對事業發展的問

將協助出版宣傳訂票小冊子。與此同時,

題,未能將人材留下,劇團可考慮在人手

連續四期,以巡禮形式,介紹不同劇團及

編制上調整及加強,令行政人員及藝術人

其重點製作。我們更找來四位在不同崗位

員都有晉升及發展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有

上,對香港戲劇界發展有影響力的業界人

前景的發展方向,間接也會令劇團成長,

士接受專訪,幫助大眾進一步明白香港戲

以及能持續發展。」

劇界的現況與前景。

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 及戲劇組主席李俊亮專訪: 香港劇團的現況與挑戰 李俊亮(Indy)是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大 會委員及戲劇組主席,他是十位藝術界別 民選委員之一,並以獨立身份,活躍於劇 場表演及導演工作。

藝術創作 對於劇團的創作思維,Indy說: 「要貼近社 會脈搏,與社會聯繫,劇團需要在文本創 作方面,更進一步發展。同時,也要籍藝 術創作及呈現手法,去建立出劇團本身的 個性,令觀眾印象深刻,為劇團建立觀 眾,以長遠發展。」 外在因素 近年陸續有新場館落成及開幕,問Indy劇 團是否有受惠,他回答說: 「場地增加當

跟Indy談到現時香港劇團的情況,他就劇

然令劇團受惠,因為相對投入的資源也增

團營運、藝術創作,以及外在因素分享了

加了。我期待的是有更多獨立表演場地出

自己的看法。

現,並非由康文署管理,令劇團能夠有自

劇團營運

法國香港交流音樂會 由度去主辦演出活動。」除了資源以外, Indy也擔心言論自由的問題: 日期:9月27日(星期五)「如果劇團太

Indy覺得現時藝術撥款資助是足夠的,藝

倚賴中國巡演生存,當他們創作時,少不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團有更大的空間去作前瞻性的發展: 「現

免會憂慮言論自由的空間,不自覺地會有 時間:8:00 p.m.

時由不同計劃提供的撥款申請機會是蠻多

自我審查的現象出現。」

的,劇團可以趁此機會,在營運模式上,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 17 :



The Art Venue Bi-Weekly 表演場雙週刊 :21 :

無垢之舞

與靈魂的直擊對視 文/ 盧健英

台灣有兩位國際級舞蹈家,都姓林,

2009年林老師創作《觀》時,炎熱的

如果說林懷民的作品是泥土的,充滿

初秋,我曾到景美的排練場採訪她,

對土地與人民的悲憫與發聲;那麼林

借來的排練場原先是個禮堂,一進排

麗珍的作品就是河流的,是在濃郁深

練場,人便也安靜清涼了起來,空間

邃的文化長河上,傳達對大自然最虔

裡秩序井然,舞者們趺坐等待,那確

誠無私的敬奉。

實是如紀錄片《行者》所形容的禪修

我對林麗珍的作品總有一種近廟神的 敬畏之感,因為那不只是舞蹈,而是 長期訓練下,舞者精氣與內在力量的 集體流動,靜時如水,動時如獸,一 場演出宛如一場獻禮。她不是多產的 舞蹈家,但單是《醮》(1995)、《花神 祭》(2000)、《觀》(2009) 三支作 品,將華人對四時節氣、民俗祭儀、

者的道場,先有精神才有身體,然後 在編舞家的錘鍊下,「練到讓肌肉的線 條都能充滿表情。」這是林麗珍最基 本的要求。也因而每一次觀賞無垢舞 團的演出,都宛如是一次與靈魂的直 擊對視,都不是看完就能起立離席 的,往往久久不能自已,就像平靜海 水下漩渦依然洄繞。

神話寓言的哲學與美學冶於一爐,就 足以成就她在國際舞蹈界裡獨特的 定位。 盧健英 專欄 資深媒體人、文字工作者、藝評家。 善於以簡練清新的文字,表達獨特的 舞蹈觀察與評論,是台灣稀有的重量 級舞蹈評論家。曾任中時晚報藝文新 聞中心副主任、台北國際藝術村主 任、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



V ue Bi-Weekly Ven Bi-Weekl -W -Weekl y 表演場雙週刊 : 23 : The Art Venue




Hong Kong Theatre Hub 2019/20 重點演出時間表 《大夜蕭條》 劇場工作室 27-28/9/2019 (8pm) | 28-29/9/2019 (3pm) 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魂遊你左右》(五度公演) 同流 3-31/10/2019 (8pm) (7, 13, 20, 27/10休演) 新蒲崗大有街16號昌泰工廠大廈3字樓

《放逐》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9-11, 16-18/10/2019 (8pm) | 12, 19/10/2019 (3pm) 前進進牛棚劇場

《湖水藍》 浪人劇場 17-19, 21/10/2019 (8pm) | 19-20/10/2019 (3pm)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2019版)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18/10/2019 (7:30pm*) | 19/10/2019 (2:30pm, 7:30pm*) | 20/10/2019 (2:30pm, 7:30pm)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設有演後談

《「 島物詩游 」也斯進劇場》 進劇場 29-30/11/2019 (8pm) | 30/11 - 1/12/2019 (4pm) 香港大會堂

《坂本龍馬の背叛!》 劇場空間 5-7/12/2019 (8pm) | 6-8/12/2019 (3pm)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我的50呎豪華生活》(海外版) 影話戲 12-15/12/2019 (7:30pm, 9:30pm) | 14-15/12/2019 (2:30pm, 4:30pm)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輕輕鬆鬆音樂劇《自私的巨人》 普劇場 21, 22, 28-29/12/2019 (3pm) | 25-26/12/2019 (2pm,5pm) 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四川好人》 演戲家族 23-24, 27, 31/12/2019, 1-2/1/2020 (7:45pm) | 26,29/12/2019,#28/12/2019 (#贊助專場,門票不設公開發售) (2:45pm) 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BB大個天之點、線、面》 大細路劇團 7-8, 14-15/2/2020 (7:30pm) | 8-9, 15-16/2/2020 (2:30pm, 4:30pm) | 9, 16/2/2020 (10:30am) 屯門大會堂文娛廳

《正是這樣的生活》(重演) iStage 19-22/3/2020 (五場)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瑪麗皇后》(重演) 糊塗戲班 15-16/5/2020 (8pm) | 16-17/5/2020 (3pm) 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8x2047》 一條褲製作 12-14/6/2020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2097》( 第三階段劇院版演出) 7A班戲劇組 19-20/6/2020 (8pm) | 20-21/6/2020 (3pm) 香港大會堂劇院



插畫:芝麻羔 Dreamergo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Rejoicing in hop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continuing instant in prayer.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