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島嶼注定漂流?崇洋媚外的邊界/獨誌 The Loner No.03

Page 1



2017 年才拉開序幕, 果決的出走還是令人感傷, 我們在登機口送別親友, 哪怕故人就不再回 到這塊土地了; 這島嶼真在扼窒人們順暢地呼吸嗎?國境之外又能坐擁多少自由呢?生活帶來 不痛快, 讓青年們都憤怒了, 又讓青年們屈軟了, 最終青年們竟是拍淨屁股站起來, 重新審視身 周更多跨越的可能; 這一期《獨誌》帶著你推倒意識上的國界, 在不同窗孔窺看在地美學, 拉起 耳朵灌入台灣樂界的新聲音, 判別嘴裡嚼的速食是否不懷好意。我認為遷徙是人類的本能, 不 論是身體或精神上的;而文化只是種選擇, 任何的傾向都是自由意志的註解。做個假設, 這世 界如果是一塊平板, 我相信它早就被摔碎了, 來與我同踏在寄寓各種歧見的碎片之上, 果敢划 開步伐吧。

獨誌理念。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都是孤獨地開始了 一場 追 尋。為自己想 做的事 情而努 力,像 苦 行僧般的舔拭傷痕, 奮鬥的路上充滿著孤獨 感, 也因為如此我們稱之為每個人都是獨人 The Loner。 「 但這卻不是一本孤獨的雜誌, 這是屬於走 在道路上的孤獨者們的雜誌。」 這本雜誌草創之時, 我們也像The Loner 般 覺得是孤獨的一場追尋, 但很快透過眾多朋 友間的大力支援, 一個接著一個的暖意, 我們 認識了很多人!也慢慢的將這本雜誌從雛形 雕塑到現 今的我 們, 雖 不 夠完善,但 這 都是 我們這些"The Loner" 傾注專業與熱情一步 步地完成。

「 The Loner is not alone. 唯有接觸人群, 分享想法, 不停歇的執行, 讓期待發生, 才是 The Loner 的意念。」 如雜誌三個關鍵字一樣, 尋找・獨人・志趣, 我 們想啟發讀者, 在尋找志趣的過程中, 也能有 機會藉獨誌辦的活動, 認識到異領域的人並 有所啟發;再對照自己志趣走向時, 也能有一 位" 在路上" 的人能參照、被鼓舞。對讀者來 說, 尋找・參與・共享也是絕對的主軸;做自己 喜歡的事情, 走自己想走的路, 不被名氣拘限 的獨人們, 《 獨誌 》就是與 你最合拍的傳媒; 喜歡的事做得很認真, 理當分享給這個世界 知道, 因為在這個因網路被消彌界限的世界 裡, 你永遠都有機會被看到。

3

總編輯的話。


本期主題

崇洋媚外的邊界 這島嶼注定漂流


THE LONER NO.03 / JANUARY 2017

06 10 19 40 44

The Loner's View |獨誌觀點| 踏破鐵鞋無覓處?不如穿雙拖鞋吧。

Just An Idea |觀點| 速食人間煙火 |觀點| 匆匆那年, 留不下曾經以為的一眼瞬間 |街訪| 來自遠方的挑逗: 我的故鄉老是在外 |歌單|「流離前在他家門口揮揮手」 The Loner on The Road |專訪| 說唱作為對抗歧見的扳機 : 蔡惟先 Shian Tsai |專訪| 帶杯珍奶走往圍牆 |專訪| 新生代的音樂逆襲 ! 老靈魂少年的烏托邦: 椅子 Chairs'

This is The Way I Live, Wanna Join? |料理| 我的城市從不下雪 |酒單| 迎接新年度的氣泡酒

The Things to Share |書薦| 走出自己崇洋媚外的幽默之道—— 「帶走月亮的女孩」A Map of Home |影評| 太慢忘記家鄉的臉龐


6

The Loner's View


文:謝予騰/編輯:張仲嫣

「交址人足躡皮履, 正似今畫羅漢所躡者。以皮 為底, 而中施一小柱, 長寸許, 上有骨朵頭, 以足 將指夾之而行。或以紅皮如十字, 倒置其三頭於 皮底之上, 以足穿之而行。皆燕居之所履也。地 近西方, 則其服飾已似之矣。」 ( 南宋. 周去非《嶺 外代答》)

這座島不得不好好討論, 一個屬 於美學的問題。 「美」這事, 到底能幹什麼?受臺灣教育的人, 十 個之中大概八個左右會答不上來, 或給不出一 個明確的答案, 畢竟對一般島民的日常來說, 這 「東西」一不能摸、二不能吃, 三不是錢、四不能 增加考試分數, 除了偶爾出門遊玩, 看到心儀的 對象打扮起自己, 能夠增添一些吸引目光的風采 之外, 似乎很難在生活中, 意識到 「美」 的存在。 然後接著起來的是這陣子, 東北亞的文化強權 開始對外拓張文化版圖, 日本、韓國的影視節目 大量地出現在螢光幕前, 讓部分島民由對偶像 明星的愛慕, 轉而到此二國旅遊, 進一步出現了 一種「臺灣男人穿衣服很隨便。」 、 「 臺灣男人比 較不愛美。」 、 「 臺灣帥哥真的很少。」的說法, 甚 至登上了媒體版面與新聞。 我並無意洗 刷到底臺灣男人是不是比較 不帥 的問題,但對 於「愛美」這 個詞的定義,倒覺 得 需要討論一下。按柏拉圖的說法, 在西方的美學 之中, 美的本身是一種 「idea」 , 朱光潛稱之為 「理 式」 , 葉朗稱之為 「理念」 , 用更簡單的說明, 是類 似一種瞬間存在卻又永恆不滅的內心感動。 (註 一) 在這個論述之下, 對於「美」本身, 並不是一個可

以被完全依附在任何單一或唯一形式下方能出 現的概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顆光彩奪目的寶 石, 在一個貿易商人的眼中, 充其量可能不過是 塊價格比較高的石頭;臺北街頭一片巴掌大的 葉子, 看似平凡無奇地落在一個詩人的肩頭, 卻 可能代表了詩人心中那生生世世所期遇的靈魂 的重量。 (註二) 說了這些, 重點是要表達, 「 美」的本體、本質, 很 難被任何一個事物或事件給獨佔或代表, 甚至 於每一個人的美感體驗、審美觀都會是不一樣 的, 由此說來, 以「愛不愛美」的問題, 來討論 對 外表包裝、打扮的重視, 這樣的論點打自一開始 就存在著謬誤。 另一個問題, 是「美」這個字的本義, 其實與我們 現在所認知的 「美」 , 是有所不同的。按許慎《說 文解字》的說法, 「 美」的字本義是: 「 甘也。从羊 从大。羊在六畜主給 膳也。美與善同義。」再去 看 「善」 (段玉裁注 「善」 同 「譱」) 的解釋為「吉也。 : 」 翻成今天的解釋, 大概就是「好的」 、 「 有利的」 的 意思;也就是說, 現 代討論的 「美」的本質, 若如 朱光潛所說是「沒有用處的」 、無「利害」 關係的, 則 「Aesthetics」這 個詞,壓 根 不 應 該 翻 譯 成 「美學」 二字。 (註三) 說 得更 簡單一點,東 方說的「美」 ,是比較 偏重 於形而下的, 它可以被廣泛地放到生活的每一 個角落, 只要是相對起來「好的」、 「 有利的」 ,都 可以是「美」的一種體現, 故而部分的人便將生 活中的自在隨意, 當成是「有利的」概念, 進一步 推 展成一種態度,於 是 便出現了「到底穿拖鞋 禮不禮貌」、 「 臺灣男生穿衣服隨 便」、 「 藍白拖 是庶民文化代表」的議題。 這 些 論 題 其 實 沒 有 對 錯,也無關乎 高尚或 低 俗。他們不過 適性而為, 選擇相對起來舒 適的 樣子罷了。 《 嶺外代答》中所記載的那些南方人, 在將近一千年前已經是這樣選擇了, 更無論現 在比當時的他們更熱、更南的海島了。

7

踏破鐵鞋無覓處? 不如穿雙拖鞋吧。


步讓自己變得更好, 也就是見賢思齊, 當然是有 必要的;但不是看到別人的做法為什麼「好」 , 就 「人家做什麼都好」地把東西一股腦全部拿回 來看待自己、改變自己, 也不管高矮胖瘦赤綠青 黃, 一心認 為自己就該長成別的人樣子才叫好 看...... 我想不是梳了中分頭,人人就 都是劉德華、金 城武的概念, 是大家可以瞭然於心的。

8

其次, 藉著外在所傳回的訊息, 告訴我們一件事: 一個族 群、 民族, 乃至於國家的生活美學, 是由 每一個最小的基數所共同建立起來的, 文學、美 學、文化, 這些看起來很巨大的名詞, 其實都是 由細細小小的生活不斷積累而成。

先撇開到底傳說中的外國人是怎樣認為 拖鞋不禮貌,今天臺灣社會的根 本問題 是對自我 服 裝 選 擇的不瞭 解、自悲 與 鄙 視--日本人的木 屐已然成為一種 傳統 文 化的象 徵,但 若如我 個人多年前的經 驗, 穿木屐到臺灣大學校園閒逛, 就算不 是 進 教 室上課,還 是 會 被 老師問: 「你會 穿現 在這 個樣子, 去見女 朋友的爸 爸 媽 媽嗎?」 「 那你怎麼可以穿這 樣來見老師 呢?」但明明我只是來找學弟哈啦的呀! 入 境隨 俗當然是很重要的一 件事,但是 把國外的 「習俗」拿回臺灣來「制約」 , 則又 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 外國的月亮看起來一定和本國的月 亮會 不 大一樣, 無論 是 移 情作用或者角 度問題。但總之, 不同的文化一定會有相 對的文化衝擊, 看見別人好的地方, 進一

如果臺灣人真的將藍白拖當成是庶民文化的重 要元素之一, 那就應該要樹立一種屬於島民們 的共同認可, 建立在藍白拖之上的庶民美學, 這 樣也才可以 在外 人面前挺 起 胸膛地說: 「 這就 是我們的庶民文化, 不好意思, 請你尊重。」

何 { 不 形 塑屬 於 自己的、島嶼 的 美 學呢 ? }

那 { 為 什 麼現 在民眾 在夏 夜 穿 拖 鞋,不 能 進入 總 統 府 夜間 參 觀呢 ? (}註四)

七年級 生大 概 在小學時 代,都 會 看到一 些文章中,特 別提到當時的臺灣人出國, 很是被外國人瞧不起, 除了吵鬧、不守規 矩之外, 服裝不整齊也是其中一個大項; 而不整齊服裝中, 又以「穿拖鞋」為大宗, 這似乎造成了臺灣人的一種集體潛意識 中的心理陰影: 「 原來拖鞋很不好!」 。

將那些輕便、舒適融入於生活之中, 成為 一種生活的方式、品味與形態, 不正可以 解決長久以來, 島民自認 獨特文化、軟實 力不足的問題嗎? 二十 世 紀 九 〇年 代中期,大 部 分的人 都 還 不習慣 使 用手 機時,誰能 想到二十多 年後, 背面有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的智慧 型手機, 已經成為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 份?我並不是一個唯物論者, 但也無法否 認 人類 社會,確實會 跟 著器 物的變化而 有所改變。 故而, 如拖鞋這樣的鞋類形式, 在東亞地 區已經存在有千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了, 這 代 表它本身,原來就蘊 含了很 深 刻的文 化內涵, 而在這原本就有長遠歷史、文化 累積的基 礎 上, 嘗試 發揚它的文 化與美 學, 對島民 們來說, 是站在打擊區面對一 顆 紅中直球的大 好 機 會, 關鍵 點不 過是


註一: 見葉朗《美學原理》 (臺北, 信實文化, 2014 年 4 月) , 頁 52。 註二: 請 Google 周夢蝶〈積雨的日子〉 。 註三: 見朱光潛〈我 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 收錄於《談美》。註四: 請見總 統府網頁新聞稿: https://goo.gl/L14TTX

9

至於部分人擔心長久以來累積的價值觀, 會不 會 造 成 這 種 庶民美學發 展上的阻 礙?我只能 說, 當年我們的父執輩, 為了想要說自己的土話 (閩南話、客家話、原住民語) , 不也是和一言堂 的政 府槓上了嗎?寶可夢風 潮退 燒之 後,仍徘 徊在大小公園抓寶的, 又有多少是原來不大會 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長輩呢? 不要小看庶民文化, 它才是推著這個世界不斷 前進, 又使尖端文化不至於過於極端的重要基 礎。 比起面對國家暴力、蠻不講理的巨大力量的父 執輩, 推廣、形塑新美學的我們, 不過是要對付 一種簡單的意識形態罷了, 想想這有什麼好怕 的?占領又和平撤出立法院這種可以向後世說 嘴上百年的事, 我們都完成給世界看過了, 這樣 程度的美學革新, 於我 們又何難之 有?前兩天 在網路上看到, 法國品牌愛馬仕(Hermès)推出 要價兩萬多台幣的拖鞋, 看來卻和藍白拖沒兩 樣;有些文章討論 起這件事, 用的角度竟是「我 島究竟要到什麼時候, 才能生出一雙兩萬多元, 又賣得出去的藍白拖?」 我覺得這個論點很怪異, 一個庶民誰會花兩萬 買一雙藍白拖?兩百元都被嫌貴了吧? 重點根本不是一雙拖鞋到底要賣到多高價, 而 是未來, 島民們能不能用一種有文化、美學基調 而舒適且自信的心態, 將腳上所穿的拖鞋, 在不 受到他人以異樣眼光和刻板價值觀影響下, 於 任何自己所希望的時間、地點, 踏遍島嶼的每一 座建築、任何一寸土地, 看盡每一道期盼已久的 明媚風光。

謝予騰 1988 年生, 臺南縣新營市人, 嘉大中文、中正台文所畢業, 現任教輔英科大、成大博士班就讀中。回想輕狂的日子, 驚 覺如此胡來的自己到底如何倖存下來, 不被那些突發的可 能擊落, 竟有種僥倖之感, 自覺自己或也不過生命中投機的 那個集團; 曾相信此生終 會上岸, 但如履薄冰的現在, 懷疑

這才是我認 為,應該要被 發 展出來的,屬於島 嶼自己的美學觀。

The Loner's View

我們有沒有發現、回想起它這一方面的價值, 若 能在材料與質地上進行更仔細地研究與發展, 或許讓拖鞋在方便之餘, 更真切地適合於生活 中的各種場合, 創造出屬於拖鞋的文化認同。

到底誰又能真能到得了彼端?曾獲南瀛、臺南、桃城、全國 優秀青年詩人等獎, 出版詩集《請為我讀詩》、 《親愛的鹿》, 短篇小說集《最後一節車廂》。


Just An Idea

觀點

關 { 於 文 化 霸 權下 的 速 食 隨 想

速食文化跟著全球化步伐席捲了每個角 落, 無所不在、快速增生並永遠燈火通明, 隨時歡迎世界各地需要它去餵飽的人們。

大學時期課堂時間緊湊, 為了快速填飽肚 子解決午餐迎戰下一門課程, 常常會選擇 校園裡轉角的麥當勞來填飽肚子, 不加思 索地點購套餐與飲料, 這彷彿是盤古開天 闢地以來渾然天成的完美組合, 專門被創 造來滿足我這樣擁有血肉之軀飢餓本能 又懶得思考午餐選擇的人。於是在有課的 日子裡三天兩頭往麥當勞跑, 後來倒也無 意識地成為飲食習慣與喜好選擇。 而後我開始凝 視著所剩無幾的雞塊以及 被吃完薯條的殘存紙盒, 暗暗思考隱藏在 這些速食背後的訊息。它表面上帶給我們 一種現代化獨有的快速與效率印象, 似乎 速食及其背後代表的西方文化總能以科 學、文明的方式 解決問題,讓 世 界一勞永 逸的和諧運作。 實際面而言我們可以想想, 要有多龐大的 供應鏈才有辦法支持這樣的全球性跨國 產業?

文 : 貓飼料 / 圖 : Tom Sodoge / 編輯 : 張仲嫣

不從行銷以及包裝耗材著手分析, 光是食物的 來源就可以直接聯想到規 模經濟 衍生的高密 度畜牧農場、單一化大規模的種植活動, 以及為 了達到高產能所必須搭配的基因改造, 與農藥 抗生素的大量投入等等問題。個別問題複雜難 解, 全部的問題混雜交織在同一份麥當勞套餐 當中更是令人無解的想哭, 只好花些時間循序 漸進的理解思考。紅黃紙盒背後隱藏的問題子 集,揭示了在 全 球 化的歷 程當中,龐 大的跨國 企業生存與成長帶來的困境、成本。

除 { 此 之 外 還 把 我 拉回國 小三年 級 的時光。 }

} 10

速食人間煙火

在成長的記憶中, 父母總 會以 麥當勞當作 假日出遊的小驚喜,快樂兒童餐的硬 挺紙 盒, 歡樂包裝著香酥油炸的神奇美味, 嘴裡 塞滿佳餚手上也沒閒著, 賞玩著最新的主 流卡通玩具, 凱蒂貓、史努比、小叮噹, 鮮豔 塑膠 玩具都來自這 神奇的紙 質外帶盒;或 者總是在考試成績出來以後藉以表揚的麥 克雞塊全家餐, 稀奇珍貴一年只有機會吃 到一兩次。這些獎勵行為有意無意間已讓 我對麥當勞這個另類的美國大叔符號投射 崇拜與熱愛的情感, 此一符號背後彷彿是 無限的歡樂愉悅、充滿正向地與這世界所 有的美好互相連結。 但二十二歲的今日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個


來 { 說 說品 牌 神 話 符 號以 外 的 食 物 實 際 情 形吧。 }

資本主義千變萬化所衍伸出來的其中一個 樣態--規 模經濟的生產模式。由於 規 模 經濟在一定範圍內大量生產能夠降低長期 總成本, 大型跨國企業在進行產業原料操 作時就能夠輕易以 低 成本 產出大量產品, 進 行企 業生存必 須的生 產與再生 產系統 循環中, 然這樣的操作會 產生額外的社會 外部成本。 想像一下自己的大麥克搭配薯條可樂附番 茄醬套餐, 再尋常不過的餐點在你看到他 們之前的社會生命歷程是怎樣的? 大麥克的前身為例--牛肉與麵包, 成群的 牛隻被關在連轉身 都有困難的鐵 欄之中, 吃著如果不是因為會餓死、牠們連碰都不 願意碰的基因改造玉米小麥飼料。那裏頭 充滿著牠們未知的成分與抗生素, 終其一 生處在身體感染潰爛與復原的循環中, 最 後的結果當然是在還沒有看過真正的天空 與草地之前就 被 屠宰攪 碎 成大 麥克原物 料。 大麥克套餐的麵包、薯條與番茄醬有著差 不多的命運, 基因改造 使得單一作物基因 同質性高, 須搭配特定的農藥 使用防止病 蟲害, 高度頻繁的土地使用造成地力喪失 與沙漠化問題, 越來越少可用於耕種或使 用的土地;並且大量農藥使用造成短期無 法復原的土壤與水污染, 使得種植這些作 物的當地居民無法再擁有健康生活的基本 條件。

度的演藝人員(如蔡依 林 )與主流卡通人物形 象營造一種時尚、主流、歡 樂、健 康(以 及 任 何 你想像得到的正面詞彙) 的廣告效益, 進而吸引 來自不同性別、勞動階級、年齡等等向度組合的 消費者, 達到廣告效益與品牌經營的極致。 並非 本 文 有意 識 一昧 批 評 跨 國企 業,但 透 過 這樣的揭示過程想論述的是:我們有權利知道 自己所吃下去的是什麼東西,面對這些問題其 實有更多的選 擇,不只是選 擇消費與否,而是 要更 廣闊的去思 考消費背後牽涉到的三個存 在主義式的命題:食物從哪裡來?為什麼到這 裡?以及它們將會到哪裡?多花一點時間去尋 找答案, 並在其中發揮自己身為人類個體存在 所擁有的能動性,用自己的力量慢慢地改變這 個世界。 當然我們仍可選擇一無所知的消費與進食, 重 點是你想如何對待自己所棲居的這片天空、土 地與海洋。

貓飼料 六歲以前活在二十世紀末的男子, 宜蘭人, 咖啡因成癮。認 為雙性戀異常迷人, 如同雨夜或熱水澡。嗅覺不 佳但喜歡 感受氣味, 偶爾心靈月經會氾濫即使不曾擁有子宮。眼淚是

而可樂的組 成 基 本上就是大量的碳 水 化 合 物與 基改玉米精製 成的高果 糖 糖漿等 無可奉告的 「秘密配方」 。關於上述突顯與 未突顯、隱埋與不隱埋的問題, 從系統性的 行銷廣告便可略知一二, 麥當勞常以高知名

奢侈品, 極端難過仍哭不出來的假性乾眼症患者。天生的左 撇子, 對於小學硬筆字筆順與書法課總是不及格被迫留校 重寫感到無奈, 但字沒有因此變美, 右撇子老師紛紛表示都 不知道怎麼教小孩了。人生是一聲細碎的輕嘆, 曾經覺得自 己會養隻貓然後孤獨老死最終變成貓飼料。

11

已被神化的符號, 及隱含在質感、包裝、設計、行 銷背後未能被突顯以及刻意隱埋的問題。原本 未能顯露的, 以及可以輕易埋藏的, 在網路崛起 以後開始變得無所遁形。


Just An Idea

匆匆那年, 留不下曾 經以為的 一眼瞬間

12

文 : Kris Kao / 圖 : Dan Riñon / 編輯 : 張仲嫣

為你我 用了/半年的積蓄 飄 洋過 海的來看你 /為了這 次 相聚/我 連 見面時的呼吸 都曾反 覆練習 每次聽到 「飄洋過海來看你」這首歌, 我的思緒 就會飄到遙遠的呼和浩特。曾有一個蒙古人, 在 大漠裡跟我說: 「留下來吧, 別走了。你要是留下 來, 我定給你買一台冷氣, 我知道台灣人家裡都 有冷氣的。你留在這, 我 會 讓 你 過 得像 在家 裡 一樣, 絕不委屈你。」沒想到我視為理所當然的 生活必需品, 在他口中, 成為了一個保我生活無 虞的承諾。我那時笑了一下, 問他: 「留下來是留 多久?」 「 也不是很久, 就七、八十年吧。」 我和他是在台灣機場認識的。 那時他正要回內蒙, 而我要去北京。長長的登機 隊伍裡, 我拿著兩大袋行李, 後面的人問: 「 你一 個人能拿嗎?」一開始還不確定他是在對我說, 直到他重複了兩三次, 我才拿下我的耳機, 回頭 看到一個戴草帽(沒錯, 就是魯夫的草帽) , 褲子 一邊長一邊短, 眼睛小小的人。 「要不, 我幫你拿吧。」 「 不用, 我一個人可以。」這 是我對旁人一貫的答案。生活的各種磨練讓我 早已了解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這突如其來的善意 讓我無所適從, 只好在回答後自我尷 尬地躲回 漫長隊 伍的等待中。沒想到這時隊 伍卻因班機 延誤而散去, 少了人群遮蔽, 我拿著行李坐到一 旁,後面那人跟了上來。這一跟, 就跟 進了我的 生命。 登 機。他特意換了座 位到我的旁邊。我 們一同 飛往北京, 一路上, 他和我分享在台灣的所見所 聞。這是他第一次出國, 第一次看見海, 覺得那

片深藍比想像中還要遼闊;覺得台灣人很奇怪 怎麼都喜歡吃檳榔, 問我台灣人為什麼都那麼 喜歡 珊瑚?因為參 加的是環島團,他對台灣 所 有的理解全建構在信口開河的導遊身上。而他 眼中的台灣雖然很小, 卻具備了所有景色。 「最令我驚訝的是這 裡的人,你 們台灣人怎 麼 都那麼溫柔, 每個人說話都輕聲細語, 跟我們那 裡完全不同!」順著他說話的神情, 可以看見草 原對大海的欣慕;那種從尚未見面的期盼到相 遇後、渴望探索更多姿態的崇拜。 我 們交換了聯絡 方式,他讓我獨自在北京的日 子裡時刻有他的關心。長假時, 他邀請我和我的 朋友到內蒙玩。天還未亮, 我滿心期待走下火車 準備到草原騎馬和去沙漠數星星時, 瞬間蜂 擁 而上、團團包圍住我們的黑車司機差點沒把我 嚇 死。這 個時 候,他像 英雄一樣推開重重人海 朝我走來, 說: 「 幸好我堅持來接你, 不然你不知 道會被載去哪!我先送你們去酒店, 晚上咱們去 吃飯。」我還記得, 當天的晚餐是駱駝肉、囊餅、 以及加了牛肉乾的鹹奶茶。 記憶它總是慢慢的累積/在我心中無法抹去 離開內蒙時, 他告訴我他會來北京找我。很快地 他也依 約前來。那是 他第一次來到北京城,他 說, 想去天安門看升旗, 這是他畢生志願之一。 除了天安門, 我們還去了很多地方, 故宮、後海、 圓明園, 這些名勝古蹟他一張照片都沒拍, 直到 到了我的宿舍門口, 他拿出手機拍了一張照。他 說: 「 這是你每天會看到的景色, 我想和你看一 樣的風景。」 他盡他所能地克服超過一千公里的距離。期間, 有一次我曾臨時要回台北,他對我說: 「 等 你回 來的時候, 我去接機吧。」 「 接機?你要從內蒙來 北京接我?」 「 是啊, 不然這次誰幫你拿行李呢。 你看我票都買好了。」來回十六小時的車程, 只 為讓我平安到家。那天晚上我抵達北京, 隔天一 早他又坐火車回去上班了。 陌生的城市啊/熟 悉的角落 裡/也曾彼 此安


慰/也曾相擁嘆息/不管將會面對什麼樣的 結局

13

兩個城市來來回回, 除了甜蜜更多的是負擔。他 是典型的蒙古男人, 直接、坦率, 第二次見面就 鉅細彌遺告訴我他的身家背景, 每個月工資和 銀行存款。他總是想到什 麼就說 什 麼, 我還記 得, 有一次, 我在北京遇到變態, 給他發了微信, 下一秒鐘電話就響了, 他氣沖沖地說他現在就 要坐飛機過來, 要狠狠教訓那個人, 還要我跟他 回去, 北京太危險不能待了。殊不知那時的他對 我來說也是個陌生人。 除 此之 外,他的生活習慣跟 我大 不 相同。最 有 趣的就是我們常為了應該多久洗一次澡爭執, 他覺得四、五天洗一次就差不多了, 天氣太乾, 不用每天洗。但看到我瞪大眼睛之後, 立刻改口 說: 不過這我們都可以討論。我也曾隨他到內蒙 小住了幾次, 朋友知道我在內蒙時紛紛問我平 常是不是騎馬出門, 我的蒙古王子有沒有送我 汗血寶馬?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平日,在 他工 作時間裡,我 都 是一 個人 在 路 上 走,想看看這 個他長大的城市。呼 和浩特是 個 建設中的城市, 到處都在蓋樓房, 揚起的煙塵比 北京的霧霾還嚴重。在這個地方, 我沒有朋友、 沒 有家人, 沒 有任 何熟 悉的景象。每天 零下的 氣溫、過膝的積雪帶給我滿滿的無力, 我漸漸看 不見這個城市的美, 目光所及之處滿是荒涼。那 個時候, 我知道了這個城市, 不是我最終能留下 來的地方。 在漫天風沙裡望著你遠去/我竟悲傷得不能 自己 「我要走了, 要回台灣了, 明天就走。」 「你訂晚上的車吧, 我送你。」 「不用了拉, 你上班忙。」 「哪能呢。」

Kris 台北人。極 端的矛 盾、不安現 狀,一直 處 於 迷失 與尋找的 過 程,但 因為是 個路 癡 所以 一 直 走 不 到 所 謂的 終 點。討 厭 麻 煩,唯 一 堅 持 的 愛 好 就 是 寫 作。有 個blog, cr ystal

在最後一天, 最後一分鐘到了車站, 連道別都來 不及便急忙跑上火車。上車的那剎車門在背後 關起, 我想起了我們沒有說再見。

我認 為生命中的每個 pallette by Kris Kao, 意為調色盤, 元素都豐富了你生活的色彩, 希望自己就像調色盤一樣, 分 享更多不同的可能。


14

Just An Idea


連 + 鳯騏/插畫: Ku

群眾在跨年夜都沸騰了, 朋友們脫下大衣跳出 誇張 舞步, 對 彼此 敬 酒;話題 轉 移到倫 敦眼 施 放的新 年煙火是多麼 震 撼,好 棒呀,英國人真 好, 大夥兒嘴角帶點羨慕的說, 台灣越來越難待 了? 「全世界都一樣難待。」留英工作過的老大 哥吐出滿口酒氣, 似乎觸碰到眾人敏感處, 他換 了種柔軟的語調: 「 只是想說, 大家都對現況不 滿, 覺得到了外國就能被拯救。」語畢眾人沈默 了。 台灣就是鬼島的論 述永無終日, 在地看待外國 人複雜的眼神, 羨慕、嫉妒、厭惡、崇拜?我們不 能確定, 只覺得少了些個人意見, 獨誌找來三位 不同身份血統的受訪者, 讓他們自由表述, 如何 看待土洋之間的距離。

15

文/編輯:余宙/攝影:張書維

我的故鄉老是在外 來自遠方的挑逗

街訪

{ 你不需選邊站}


Just An Idea 16

Kate 烏克蘭+台灣血統女(24) 每次走在街上, 路人瞥見我的臉, 都會露出一副 「這是外 國人耶」 的表情, 我也希望單純是因為我長得美, 哈哈哈; 我在台灣生活了10 年, 最好的朋友都是台灣人, 還是覺 得被區別得很明顯, 在餐 廳點餐的時候, 被用英文詢問 要吃什麼, 開口說中文總是嚇到店員, 雖然心裡會受傷, 也只能笑笑的。我不太喜歡混血兒這種講法, 好像有純 正血統才是對的。我媽媽是烏克蘭人, 同學或同事都會 問, 妳媽媽就是「烏克蘭新娘」吧?事實上根本不是, 真的 好煩, 有時候乾脆放棄了說是啊, 就是外籍新娘啊;很奇 怪的是, 同樣是跨國婚姻的下一代, 我因為有一張「白人 臉」 , 跟東南亞血統的台灣人受到的對待就是不一樣。歧 視無所不在, 歐洲人彼此歧視, 又歧視外國人, 台灣人也 歧視外國人。 「所有歧視裡面藏的,都是恐懼和羨慕。」 不熟習的文化和經濟體, 光靠片面了解就抱持期待或厭 惡, 這就是歧視。比起一起生活過的歐洲人, 台灣人對歧 視比較不加掩飾, 不知道算不算誠實呢?我對自己身份 認知的困擾就不談了, 沒有多少人真正在意, 不是嗎?

關關 台灣女(21) 我喜歡外國啊, 很難說原因是什麼, 只覺得很多東西拿 來跟台灣做比較, 哇, 一下子就看得出來外國比較好, 我 知道世界很大, 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台灣也有很多很棒 的地方;但是就是忍不住啊, 嚮往那種自由的感覺, 台灣 就怎麼說⋯其實過的是外國人的生活啊, 打開ig 每個國 家的女生穿搭風格都是國外來的, 吃的用的流行也都是 外國的, 那為什麼不直接想辦法去國外生活呢?我這樣 說好像很笨, 台灣人就是很愛管別人在做什麼, 有太多 意見, 每個人都壓力好大。歐美重視個人空間, 那樣的生 活方式比較適合現在的年輕人吧。 「崇洋媚外又不是犯罪。」 跟外國男生交往, 是因為他們都比以前的台灣男友更成 熟, 或是我在他們身上得到自己在成長的感覺, 這樣就被 酸民說哈洋腸什麼的, 這真的很好笑耶, 指責別人崇洋 媚外的人, 根本就是自卑吧?重點根本不關你的事。


17

(33) Marco 巴西男 嗨, 獨誌的讀者你們好, 我在台灣住了一年多, 平常我在教小朋友踢足球和 溜滑板, 還有介紹外國的朋友在台灣玩。台灣是一個很棒的地方, 真的不要 覺得你們比不上其他的國家, 在我的國家巴西生活, 工作更辛苦, 治安又很 差。我知道台灣人很喜歡白種人, 白種人的女朋友都很多, 哈哈, 我們國家的 女生也很喜歡白種人; 雖然看我的臉就知道我不是白種人, 但是我的頭髮很 長、有很多刺青, 又很愛笑, 台灣人還是對我很友善很熱情啦!你們說的崇洋 媚外其實每個地方都有, 像我在巴西也不是混得很好, 但是還可以在台灣 生活, 證明這個地方比很多地方都好。台灣人不習慣搬家到別的地方, 從出 生到死掉都在同一個城市, 如果你們常常移動的話, 就會像你剛才說的 「國 際 觀」一樣, 其實就是到處跑來跑去, 想去哪就去而已啦。這個世界到處都 有自己的特色, 你去過的地方越多, 就會有越多不同文化的習慣在身上。 「然後你就被文化拋棄了!」 意思是你會變成一個很成熟的人, 你懂很多文化, 學會接納; 雖然你會懷念 家鄉, 但跟別的地方比起來, 你不在乎分出好壞了。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你會非常謝謝你遇到的一切, 你知道你只是選擇喜歡的地方跟方式活下去; 我很喜歡中國版vice 雜誌的標語「世界在下沈, 我們在狂歡」 , 就是那種感 覺啦!

Ku 1992 年生。經常淌洋在白日夢中的雙魚。習慣用紙筆捕捉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努力不被功利世界牽 著走的平凡人, 快樂生活是唯一理想。是隻熱愛閱讀的雜食性書蟲, 時常幻想自己被淹沒在文字與書 海中。 目前在獨誌The Loner 擔任雜誌內頁美術插畫編輯。


歌單

「流離前在他家門口揮揮手」 文 吳 : 曉涵

18

之後就沒再見過了

1. Camille - Home is where it hur ts 誰 說 家 是 避 風 港? "Home is not a harbour, Home has not a hearse. Home is not a har vest, Home home home. Is where it hur ts. " 離開因為, 家是讓你心碎、受傷的地方。

編 / 輯 余: 宙

2. Ed Harcour t - Shanghai 每座城市迷人可愛的地方, 就是給人重新開始的權力。 " I'll learn the mar tial ar ts. We'll have our own rickshaw car t." 與心愛 的人探入陌生的國度, 融入當地的生活民情, 不覺得特別浪漫 嗎?我們要搬過去了!大家掰掰!

3. AaRON - Blouson Noir (Clip Of ficiel) 身在異地, 什麼都沒有, 沒有朋友、沒有依靠、沒有快樂, 失眠 的夜晚獨自走在街上。聽見整座城市的哀嚎?應該是對隔離罩 停不下來的爬搔。

4. Beady Eye - The Beat Goes On 世界末日的崩絕, 睡一覺卻發現還沒有死掉, 好像也沒有什麼, 總是得放棄什麼。對於夢想的熱情埋在燃灰, 就算不知道在哪 裡, 即便需要更久, 還是得出發啊!沿著我心遺忘的節奏才行 啊!

5. Radiohead - 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 「I wish that they'd swoop down in a countr y lane.Late at night when I'm driving. Take me on board their beautiful ship. Show me the world as I'd love to see it」就 像蝸居在地下室, 患有思鄉病的外星人, 想念夏日氛圍的氣息, 期待終有一天, 乘回太空艦繞繞, 看看這 真實的世界, 然後回家。一切都會沒事的沒事的沒事的, 就算 不安將燒盡了你。


蔡惟先 Shian Tsai 1986 出生於桃園, 台北人。 2011 墾丁春天吶喊 (Rrepresent DaFellaz) 2012 How We Roll 新生橋下跨年派對 2014 發行首張Mixtape - 鄰家御宅族 Otaku In The Hood

「人生狠狠碾壓我, 聽吧 ! 身軀深吐的 節奏。 」

The Loner on The Road

專訪

說唱作為對抗歧見的扳機 : 蔡惟先 Shian


The Loner on The Road

SHI A N TS AI - 蔡惟先 這個圈子, 認識這些人, 會去他們的表演, 自己也 有了一些演出你知道嗎?隔壁住了一個玩饒舌的 御宅族

20

獨: 2014 年出的個人首張 Mixtape《鄰家御宅 族》, 你最主要的構想是什麼?

扣 { 下 唇 舌 噴 出一朵 花

文 : 余宙 / 攝影 : 曾奕翔 & 潘柏宇

晚上十點半與蔡惟先 Shian, 見面在台北 東區營業至四點半的咖啡店。下班趕到的 站在門口打了聲招呼, 指頭挾起菸與 Shian, 我們抽了一支。玩甩饒舌十幾年的 Shian, 沒有外界對所謂 「饒舌歌手」的刻板印象, 他不驕也不傲, 沒有那股意氣用事。說他 酷, 卻不又拒人於千里之外。擅長說故事的 在被訪問的同時, 也不侵犯的觀察周 Shian, 圍。

} ( 蔡惟先Shian 以下簡稱S, 獨誌簡稱獨)

// 生命從來就不是一場玩笑 // 獨:在什麼時間點或原因, 讓你從一個單純的饒 舌樂欣賞者轉變成製造者?走到幕前,被看見, 現場演出的機會, 又是怎麼獲得? 一開始創作在高中, 為了班際籃球比賽寫了第 S: 一首歌(笑)買那種打 CS 用的很爛的麥克風, 錄 一些歌, 上傳到一個網站, 滾石可樂。當時沒想那 麼多, 一個念頭 「幹, 我要把我的音樂放在那上面, 給 我同學聽。」後來滾 石可樂關了, 我改把歌 往 因此認識了一些前輩。他們有時 StreetVoice 丟, 會在河岸留言舉辦一些演出, 我會到現場看表演, 與他們交流, 討論最近寫什麼歌啊, 有什麼想法 之類, 經由一段時間的接觸, 有些覺得我作品不錯 的前輩想跟我合作 「欸~我原本只是隨便玩玩的, 想不到會有人喜歡我的東西」 那時算是漸漸踏進

有一部日本動畫 「新世紀福音戰士」 , 它的製作 S: 人岡田斗司夫, 是這樣形容御宅族的: 「 大家的喜 好都是人云亦云, 不過是怕被眾人排擠而選擇的 興趣而已;但我們不是!我們是因為自己喜歡, 所 以才選擇了它! 而且就算因此遭受歧視, 也一樣會 選擇它! 我認為就是要有這樣強烈的意識和自負, 才配稱之為御宅。」 我覺得很酷!就把這段話擷取在這張 Mixtape 裡。它原本是用來形容, 在自己專業領域裡埋頭苦 幹, 很認真投注熱情, 沒心思去管其他事, 把精神 都花在一件事上面, 可能不擅長跟別人交往社交, 不會特別打理自己, 是這樣子的一個族群。我不知 道為什麼轉傳到台灣, 這個名詞就被污名化了。我 將 「我認為御宅族可能會有的想法」 串成八首歌, 希望把普遍認為 「宅」 就是不出門啊, 只會打電動啊, 這種觀念給導正, 御宅族是一群擁有強大的意志, 很酷的傢伙!

// 書寫故事的筆法 // 獨:那我可以說,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類型, 或是怎 麼定義你在做的音樂? 唸書的時候接觸的是熱狗、 蛋堡這一些前輩, 一 S: 開始還在摸索, 受他們影響, 會學著他們創作的方 式, 這個時候比較難定義我的東西。最近幾年, 就 是我發《鄰家御宅族》之後, 比較有一個風格出來。 我覺得我寫詞譬喻的方式, 找不到其他人跟我一 樣。 我想寫一首歌的話, 我會找國外有沒有具備感覺 的曲子, 之後找中文饒舌界裡, 有沒有人做這樣的 東西來聽聽看。模仿國外那種風格, 做出我想要 的樣子, 但是是唱中文詞, 那就變成我的風格, 因


為我沒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像他那樣, 有點落差, 可能有點像又不太像, 那就是我的風格。

是賦予它本質。因為饒舌歌就是聽這個歌手想 S: 傳達的故事、事情。不像其他音樂類型, 饒舌就是 一個不斷循環的 loop, 可能很適合當背景音樂, 但它是一個沒有被做滿的東西, 要把饒舌歌手的 聲音放進去, 才能完整。透過故事、戲劇, 或者類 似脫口秀的形式, 如果不了解這個文化背後的意 思, 就沒辦法瞭解, 他押這個韻, 他寫這一段詞有 趣的地方。所以我用中文創作, 聽得懂中文的人, 就能了解我寫這段話、 某句雙關語的趣味, 這就是 文字的趣味。

21

獨: 你認為你做的是饒舌, 代入的是中文不是英文, 你會覺得改變了它的本質嗎?

獨誌與蔡惟先Shian 採訪的過程。

獨:一首歌從一個念頭建構到整首歌, 整個流程 是如何進行的? 我認為饒舌是透過音樂表達一個故事, 所以詞 S: 在饒舌音樂裡面的成份非常重要, 要觀察生活裡 各個細節獲取靈感。 比較常發生的是, 我看了一部 電影, 它某個場景橋段, 我覺得應該要出現什麼音 樂, 或者是這個畫面可以拿來說什麼; 如果光是角 色對白還不足表達我的激動, 我會把它寫成一首 歌, 把導演想講的、與我想講的加在一起。也有可 能是聽了別人的歌「哇!我怎麼沒想過要可以這 樣做?」 去思索有什麼是他沒能觸及的, 或是我能 導入什麼不同想法。

早期Shian 都會以手寫的方式紀錄創作過程。

有了初步概念後, 先找曲子, 上網聽一些節奏, 找 出我要的氛圍, 如果都沒有的話, 想辦法自己做, 或 是請來朋友幫手, 等到音樂出來了, 再開始寫詞。 有時候跟朋友聊天的當下, 「欸我覺得你講這句 話很有趣! 」 就把它記下來, 把它變成副歌, 主歌就 造著這個延伸, 這時候詞出來了, 再去找適合的伴 奏。 獨:你現在有工作, 自己的時間跟精力要怎麼分 配?因為你想要把饒舌變成人生的主軸, 那肯定

目前Shian 則是以Evernote 作為創作工具。


The Loner on The Road 22

SHI A N TS AI - 蔡惟先 要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跟精力分配上去。 以前覺得有工作, 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 有段時 S: 間我沒有工作, 專心做這張《鄰家御宅族》, 做完 之後我發現, 沒有什麼靈感了, 寫不出什麼東西。 後來才懂工作也不是件壞事, 它除了幫你餬口飯 吃之外, 也讓你接觸平時沒機會碰到的人事物, 激 起不同的想法。所以不一定要把工作辭掉才能做 好創作。過去藝術家是與人群分離的, 現在不一 樣了, 因為藝術這件事還是牽扯到商業, 把作品端 出去的過程, 還是得靠人。你得接觸外面的世界, 去面對這個世界。不跟別人相處, 躲起來, 那就絕 對寫不出東西來, 故事就在講人嘛!你要寫人的故 事, 你一定要跟人接觸啊!才能知道別人在想什 麼 。

// 角鬥場的合作與鬥爭, 我們是朋友 !// 獨: 那可以說一下, 你以前的合作經驗嗎? 那時候我們跟 Josh 住 S: L.C 小光是我的好朋友, 在 一 起,每 天回到家, Josh 就 會 敲 敲 樂 器 什 麼 的, 可能早上 起 來,他就 會 說 「欸昨天我 做了一 首 beat, 來聽聽看有什 麼想法。」小光後來自己 出 了 一 張 Mixtape 叫《We Rap Good》,我 在 裡面寫蠻多歌的, Feature 了四首 歌。後 來 有 個 因為之前合 作過一些 Beatmaker 叫 Goodie K, 歌曲, 他正好在做一張自己的專輯, 裡頭全用自己 做的 beat, 他找朋友幫他唱這些節奏, 裡面有兩 首是我唱的, 叫做 特異功能人士, 還 有 Monday 因為都是跟 Blue。這兩次合作經驗都非常有意思, 自己的朋友弄, 做出來的樣子彼此都很滿意。 獨:玩同樣的音樂, 或多或少算是競爭者, 聽起來 很妙的是, 其實這個圈子彼此是朋友的比例, 可 能比其他音樂種類更多? 大家在音樂上可能會理念不同互嗆!但這種行 S: 為又是在幫彼此破關, 就算鬧得比較僵的階段不 相往來, 以我自己看到的幾個例子, 最後彼此也處 得蠻好, 音樂歸音樂, 人的事情又是另一件事。其

他音樂類型可能比較不像嘻哈那樣子, 一首歌 聽眾可能會覺得 「一首歌裡 Feature 很多很多人, 面好多人哦! 可以聽到很多人的歌詞, 內容很豐富 啊! 」 可是站在創作者的立場, 又有另一層想法, 我 不能輸給他, 我不能在這首歌輸給他, 我希望這 首歌裡面大家會最喜歡我的段落, 這是在一首歌 裡面的競爭。所以大家很喜歡這樣子找很多人 因為競爭會激起更多有趣的火花。 Feature, 獨:對一般人的觀感來說, 「 欸你們玩饒舌耶!應 該很酷」或是說你們有一個態度, 如果我不是像 你們一樣, 我應該不太敢跟你們往來, 有一種距 離感, 會覺得你們有自己的文化。在這個圈子, 是 不是有所謂的 Diss 文化, 會在一些議題上面, 用 歌來較勁? 因為這就是嘻哈 文化, 國外 就是這 樣子。 S:對, 最 早 創 作 饒 舌的 非 裔 美 國 人,生 活 在 一 個 很 所以其實反抗是它的本質, 對於 struggle 的環境, 一些議題, 不意外會有比較激烈的言論, 這個文 化就是這樣。 獨:所以假設A對於一個議題的感想是這樣, 他 在他的作品裡表達, 另外一個人不同意, 同樣用 他的作品, 回敬給這個人?或者他討厭這個人, 就乾脆把他寫進自己的歌裡? 討厭一個人, 也可能是討厭他做某些事的行為, S: 不一定是針對這個人, 應該是他本來就是要寫這 個議題, 剛好他不爽這個人、不爽這件事, 他就把 這個代入進去, 通常是這樣子啦! 有的人可能比較 直接一點, 會直接指名道姓, 我不會這樣, 我會乾 脆把事情寫出來, 讓別人對號入座, 哈哈哈!

// 他們喜歡我罵我也聽我 // 獨:現在網路上, 或者現實上, 有些在關注你動向 的人, 我暫時說他們就是粉絲或是喜歡你的聽 眾。你做這樣子的創作,參與進去, 其實你變成 圈內人, 可以說是有知名度。有了關注, 隨之而來 也會夾雜一些批判的聲音, 有人喜歡, 有人討厭,


23


The Loner on The Road 24

SHI A N TS AI - 蔡惟先

你對這種事的感想會覺得怎麼樣? 以前我會很希望大家都喜歡我的作品, 很在意 S: 別人的看法, 後來我就覺得還好, 其實我就是在做 我喜歡的事情, 你喜不喜歡跟我沒關係, 我的風格 就是這樣子。每個人聽音樂的時間長短不一樣, 認 識的深淺也不一樣, 會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接觸嘻 哈還沒那麼深的人, 他有一種看法, 那可能老屁股 也會有一種看法, 如果你每種看法都要顧的話, 你 不用做音樂了。回饋的差距總是很大, 一直修改自 己的東西去迎合別人, 那就不是原本我要做的東 西了。 獨: 現在你算是走了一段距離, 對於年紀比較輕的, 或是他後來才有興趣接觸的人們, 有什麼建議給 他們嗎? 這幾年我覺得, 現在的小朋友都非常聰明, 我在 S: 20 歲的時候, 跟現在 20 歲的他們想的不一樣, 我不敢亂給建議。因為有很多新生代創作者, 其

實都蠻厲害的, 我唯一能說的就是多聽音樂, 多跟 別人交流! 獨:那近期有什麼計畫?以及在這一塊生涯發展 的長期計畫? 有合 S:最近與滾 石旗下的團體獨聲子 zenbo, 作一首歌。 目前希望上半年能順利發行準備中的 當然是時間允許的狀況下啦! 比較長期的計畫, EP, 是籌備一張全部都是我做的節奏跟饒舌, 全原創 專輯。饒舌部分可能找一些朋友來跨刀, 但 beat 的部分要我自己包辦。 目前我只能擠一些時間出 來寫詞, 覺得曲子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摸索, 但我 希望有天能做出這樣一張專輯來。 獨: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目標呀? 時間啊?覺得自己的眼界還沒到一個程度, 現在 S: 寫來寫去, 只能寫出一種程度的東西。希望我可以 好好的過生活, 累積多一點不同的想法跟看法, 腦


袋吐出來的東西才不一樣, 現階段我能寫的東西, 已經不是我想做的, 以我出過的歌來說, 用國外的 分法, 算比較偏 old school 90 年代的風格, 現在 流行的嘻哈曲風卻還沒有試過, 我想要找新東西, 現在流行一種叫 trap 的曲風, 以前我很不能接受 這些東西, 覺得 「幹, 這三小! 」後來發現音樂就是 常接觸, 越來越熟悉它, 就會挖掘出一些美好的地 方, 像我現在就很迷這種曲風。

宋岳庭有說過: 「沒有自信之前, 先用你的勇氣。 」 S: 其實也不用想那麼多, 很多事你要先去做再說, 才 會有後來的事情發生, 你如果只是在想沒有去做, 那事情就不會發生, 事情不管是好的壞的, 都是 一個經驗值。 獨: 謝謝你接受我們的採訪! 謝啦。 (賊笑) S: 25

// 台灣的滷肉飯還是美國的饒舌?// 獨:你會不會覺得現在饒舌圈有崇洋媚外的感 覺?或是說說你覺得這個圈子是怎麼看待外國 來的東西?因為這個東西源自外國, 那會不會覺 得外國還是比較好, 台灣比較爛 ? 像你剛說的, 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來自國外, 國外 S: 發展的確實比較成熟, 崇洋媚外是用了比較重的 詞彙來形容這件事, 但事實的確是這樣子。光是 在亞洲, 台灣跟日本韓國比, 資源就輸他們很多, 說想法內涵什麼的, 我覺得台灣日本韓國, 一定也 可以做到像美國那樣子, 只是人才可能還沒被挖 掘, 不知道躲在哪, 或者是已經有人已經在練功, 他們一定有辦法做得像國外那樣, 只是需要時間。 獨:把國外視為一個目標,還是說我們做的是一 樣的東西, 可是要走不一樣的方向? 我覺得不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文化, 來變成自己 S: 風格; 嘻哈音樂本來就來自美國, 就像滷肉飯本來 就是台灣的食物, 有一個國外廚師想要做什麼義 式滷肉飯, 或者是日式滷肉飯, 那就不是滷肉飯。 畢竟現在都沒辦法模仿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就要 想做出自己的風格, 我覺得是想太多。

本期專訪撰稿人

吳曉涵 秋天出生, 只是一個平凡人。每天大量攝取咖啡因, 因為容 易睏。在百無聊賴的午後, 無所事事躺著發呆放空, 對我來 說永遠是最正經的事。喜歡猜火車, 喜歡Radiohead, 喜歡

等到有辦法完全複製出國外那種風格, 你才去想 怎麼變出新花樣, 你現在連複製都沒有辦法做到 的話, 那先學別人吧!

喜歡耍酷。不擅長看地圖, 永遠只記得回家 Nick Hornby,

獨: 請你給獨人一句話。

制, 而後, 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的路。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 能夠好好過完今天就好。莫名 的偏執, 總是在特定的時刻折磨自己, 世界有時太吵了。 19 歲失戀開始寫字, 無病呻吟憤世忌俗, 這算是自我療癒的機


The Loner on The Road 26

SHI A N TS AI - 蔡惟先

・搶先聽・ https://soundcloud.com/stothen_0

・活動預告・ SHIAN TSAI 即 將 於 2017 年 2 月份 在 台中市 詳細活動消息, 請持續 BABA* 咖啡廳有現場演出, 鎖定獨誌 The Loner Facebook 官方粉絲專頁!


The Loner on The Road

專訪

帶杯珍奶走往圍牆

溫濟豪 Chi-Hao Wen 2012 於 柏 林 哈 克 市 場(Hackescher Markt)開 設COMEBUY 至今。

「有些事一定要堅持。做飲食的良心很 重要, 不能為了貪短期暴利做出對不起 自己與別人的事情。 」


COMEBU Y BERLIN

溫濟豪 座落柏林哈克市場 (Hackescher Markt )的 COMEBUY 是當區最搶眼的台灣符號。是的, 正是

28

那個 COMEBUY, 那個在台灣街頭巷尾隨處可見 的手搖飲料店。2011年開設至今, 走過德國顧客 群對於點餐方式不適應的挑惕, 捱過歐洲毒珍珠 COMEBUY 和它的台灣味在 的訛傳風暴。六年來, 柏林飲料市場成功佔領一席之地, 提供思鄉學子 精神上的慰藉, 還成為街頭年輕人口中 「最酷」 的 飲料。

・因為是柏林, 沒有其他理由・

柏 { 林

文/編輯:張仲嫣 / 攝影:Yi-Han Chang

「請給我一杯珍珠奶茶。」

專訪特稿 COMEBU Y

「請問甜度冰塊?」 「微糖 .... 嗯, 我要熱的。」

}

棕色長髮的他熟練地點餐, 約莫三分鐘後拿著手 上的號碼牌再度回到櫃檯, 領取飲料; 越過排隊的 人龍, 推開門。撕開吸管套, 啵! 吸管穿過杯頂的封 口膜。他雙手捧著杯身, 深吸一口杯裡的飲品, 溫 度中和了夾帶細雨的冰冷夜風, 他緩緩往街底走 去, 緩緩地, 咀嚼口中的韌性。甜膩和溫暖也緩緩 地蔓延, 從齒間, 延伸至每顆毛孔。於是夜不再那 麼地黑, 路也不再那麼地冷冽。

相較慕尼黑、科隆或是杜賽道夫等具有強大經濟 力與消費力的城市, 背著東西德分裂痕跡的柏林, 其所有發展仍處於開發的階段。然而也因為這座 城尚未定型, 供給來自亞洲的 COMEBUY 一個絕 佳的發展舞台— 以歷史為背景的觀光資源雄厚, 以及, 外來人口提供的多元文化色彩豐沛。 「我就是想說柏林這麼多元化的地方, 比較容易 接受台灣正宗的珍珠奶茶。」柏林 COMEBUY 老 闆溫濟豪這樣說。溫濟豪是在柏林長大的台灣孩 子, 說話時參雜純正的德國與台灣口音, 似是從他 身上, 便能看見柏林 COMEBUY 的縮影:對柏林 台灣兩地各有深刻的地緣與情感, 理解雙邊年輕 世代的習性。在這座城市販售道地的台式珍珠奶 茶, 該做的並非強行打破德國人的飲食習慣, 而是 在天秤的兩端平衡出接受度。 正因如此, 他將第一間店設立在哈克市場——而 非商店區或是賣場, 儘管這些地點能夠替他帶來 更高的利潤— 一個可以類比台北中山區的區塊, 熙來攘往的人潮, 新穎的設計及藝術氣息。他想 要創造一種氛圍, 一種 「喝珍珠奶茶也是很有藝 術氣息」 的感覺。為此, 他捨棄台灣手搖飲料的基 本攤販形式, 選擇了內部挑高的老式建築作為店 面, 內、外部各設有座位區。 「 他們不像台灣人, 習 慣拿著飲料就去散步或是逛街。況且德國又冷, 很少會有人會拿著冷飲邊走邊喝。我們知道, 打 入德國的飲料市場就必須走向他們的咖啡文化, 要能夠坐下來, 和朋友一同聊聊天, 休息、上網, 所 以才有了座位區。」 溫濟豪說。


比如水。不同於台灣水質的偏甜口感, 柏林的水相 當硬, 含有高濃度的鈣和鎂。雖對人體沒有危害, 卻成了 COMEBUY 立業初期最大的困境: 同樣的 茶葉會因為兩地水質差異泡不出相同味道。柏林 水源中大量的礦物質會使茶失去原有滋味, 嚐起 來苦澀, 無法回甘。並且, 台灣茶最著名的香氣會 被包覆其中, 沒有辦法釋放。水不像水, 茶也因此 不成茶。 這對標榜台灣現泡茶的 COMEBUY 來說, 是個極 大致命傷, 沒有了茶的獨特風味, 又怎能稱得上是 台灣原汁原味的飲料?為了克服難題, 溫濟豪在 初期投注大量時間金錢, 嘗試不同品牌的濾水器, 直到濾出近乎於台灣的、那種淌在舌尖上 「恰好」 的口感, 得以使台灣茶之美味在歐陸完整保存下 COMEBUY 才正式打開店門, 來。至此, 迎接柏林 客人的到來。

・甜度、冰塊?島國獨有的口味客製化・ 事實上, 珍珠奶茶在柏林並非全新引入的飲品。 早在 COMEBUY 進駐以前, 柏林已有 「歐洲風味」 的珍珠奶茶。它們有著繽紛色彩, 芋頭的紫、芒果 的橘, 和各式食用色素的亮麗。小小一杯飲料, 反 映著對亞洲的想像。 為做出區隔, 並樹立 「台灣飲品」 的形象, 從包裝到 COMEBUY 將台灣的模式和技術原原本本 服務, 地複製到柏林。當客人走向櫃台點餐, 店員會按 照標準流程主動詢問飲料的甜度冰塊比例, 並依 季節詢問飲品溫度是冷是熱。 溫濟豪驕傲表示 「這 : 是在其他德國珍奶店沒有的, 別的店沒有辦法做 到 『去冰』 或是 『少糖』 , 只有固定的份量。 若是去冰, 那麼份量就是會減少, 並不像在台灣會自動把飲 料添滿…... 這套標準是台灣的特有文化。」 然而開張初期, 「台灣特有文化」在一板一眼的德 國人眼中, 反成了找麻煩的規則: 「剛開始真的很

29

開業可以入境隨俗, 但按著現實面, 島國與德國終 究存在絕對的差異, 如同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 橫 在中央, 形成必須跨越的阻礙。


The Loner on The Road

COMEBU Y BERLIN

溫濟豪

30

不習慣, 他們 (德國人)會問說怎麼喝個飲料這麼 囉唆?為什麼要問這麼多問題?我們跟客人解釋 的時間往往比點餐時間還長很多。」 COMEBUY 始終堅持這套 隨著時間推移, 「囉唆」 模式。當客人有過經驗, 漸漸地, 也都欣然接受台 式的點餐流程, 不僅僅是對於異文化的好奇與體 驗, 還是因為他們理解並同意 「不是每個人都喜 歡一樣的甜度, 也不是每個人都合適相同溫度的 飲品」 , 而 COMEBUY 做的, 正是提供每位客人最 適合自己的、獨有的客製化口味。

「有個德國常客每次來都會點抹茶, 並要求 『雙倍』 的糖, 200%。每次都點。當客人有比較奇怪的要 求時我們會多做一些, 自己試喝看看, 這樣下一個 客人有類似要求才能解釋口感上的差異, 但雙倍 的糖我自己是覺得喝不下去 .....」 是了, 這就是客製 化的精髓——適合我的, 不一定是你的菜。

・喝珍奶是一種大人不懂的時尚・ 無論 是哪一國人,他 們之 所以 來到 COMEBUY, 正 是 因 為 對 於 亞 洲 文 化 的 喜 愛。走 進 柏 林 COMEBUY, 恍惚間會讓人有打開任意門, 從歐洲 一秒抵達亞洲的錯覺: 來自亞洲的歌曲、漫畫, 食 物和擺設。一間小小的店, 恰似將亞洲濃縮其中。 有的客人甚至太過熱情, 乾脆捲起袖子, 走入櫃台 當起 COMEBUY 的店員。即便因文化差異對手搖 飲料不夠了解, 需要相對而言較長的時間才能將 工作上手, 他們仍樂此不疲。

這裡, 是年輕人的異文化朝聖地, 供應著一般咖啡 廳喝不到的水果口味。 芒果、 百香果、 椰子以及蘋果, 誰會想得到水果能與早餐喝的紅茶搭配, 並且會有 如此不同的風味?而點餐台右側總是放置形形色 色的不知名食品, 那個名叫 「珍珠」的黑色小丸子, 根據老闆說明, 是 「類似馬鈴薯的食物製成粉後、加 上焦糖、黑糖製成的。感覺像是德國人的主食之一 Knödel 『Knödel (註一) 』」 , 只不過珍珠本身是甜的, 一般則是配著肉吃。那個長長的、 白白的 「粉條」 , 雖 然也是以粉製成的, 但老闆解釋它是個很有咬勁的 「麵」 , 是種像是 「Glasnudeln (註二) 」 的配料。 怪奇的敘述挑起年輕人膽大愛嘗試的好奇心, 喝 COMEBUY、 吃珍珠和粉 條, 還有其他他們不甚確

定名字的食品, 是一種 「很酷」 的表現, 是年輕人追求 的時尚——因為大人不喝! 因為爸媽覺得聽起來好 可怕! 值得一提的是, 年輕客人之中, 有一群特別的客人, 他們有著亞洲面孔, 卻字正腔圓說著標準德語, 他 們是在德國長大的亞裔青年。亞裔身份讓他們在 COMEBUY 的場域較 群體中的同儕更 顯 優 越, 即 便自身對於血緣文化早已疏離, 可身上的亞洲符號 COMEBUY 與特殊 性和稀有性, 使他們與眾不同: 來自亞 洲,和 他 們 有 相同 的 文 化 底 蘊,他 們 喝 COMEBUY, 不同於其他人追求的酷炫或是叛逆, 而 是 「我懂這些飲料, 因為我的血脈裡深藏東方文化」 的驕傲心理。進而在享用飲料的美好午後受到友 人簇擁與愛戴。


31


COMEBU Y BERLIN

32

溫濟豪

・下一步: 或許是鹹酥雞狂潮・ 歐洲原有的咖啡文化是慢速的, 手搖飲料則是代 表亞洲速度的快與移動性。COMEBUY 的出現對 柏林飲食文化有了程度上的影響力: 開店至今, 執 著於座位區的客人漸少, 外帶飲料的比例則不斷 提高。歐洲客人逐漸理解 COMEBUY 是 「帶著喝」 的飲料, 同時對於店內販售的亞洲食物, 例如包子, 也有了一起 「帶著吃」 的概念。 「我們早期賣過簡餐, 像是黑胡椒牛肉飯、 咖哩飯, 可是發現它們並不適 合珍奶 『可以帶走』 的性質。 但包子的話, 就可以 『一 手包子、 一手珍珠』 , 而且我們販售的是肉燥口味的, 是結合台灣的味道。」 溫濟豪說。 目前 COMEBUY 在歐洲有兩間店, 各位於東、 西柏 林, 每天往來人潮絡繹不絕, 靠得不是特別的廣 告, 而是實在的品質與道地的台灣味。溫濟豪表示: 「廣告的效果沒有口耳相傳來得好。其實也是要 感謝我們的客人, 透過社群網站拍照上傳、打卡, 替我們宣傳。我們自己說多好喝不見得會有人相

信, 客人更相信他們的朋友。當朋友告訴他柏林 COMEBUY 的味道就像在家鄉喝到的一樣時, 自

然會吸引更多歐洲客人光顧。」 如此亮眼的成績絕對不是一觸可及的。事實上, 2011年開業的柏林 COMEBUY, 在隔年便遇上一 個巨大危機: 2012 年德國毒珍珠事件。當時德國 新聞報導, 在檢驗中發現珍珠內含疑似 Styrene - 苯乙烯等九種致癌物質。事件自德國西部一路 延燒, 許多飲料店都遭受波及, 紛紛倒閉。雖然最 後新聞記者澄清報導是錯誤的, 各報紙也刊登致 歉聲明, 然而手搖飲料店所遭受的傷害與損失卻 都不了了之。 溫濟豪回憶道: 「當時 COMEBUY 也被影響的很 嚴重, 但好在我們是台灣品牌, 有許多亞洲顧客忠 實支持, 那段很辛苦的時間才支撐下來。為了這個 事件 COMEBUY 有整整兩年是低迷的。」 因此, 對


The Loner on The Road 33

於將來, 溫濟豪笑說他沒有 「稱霸歐洲」 這樣大的 野心, 只希望能夠慢慢來, 掌握好品質與控管。擴 點速度不需要快, 保守一點, 一切都準備就緒後 再設立下一個目標。 而醞釀中的計畫, 是在柏林續開第三家店, 並且結 合更多台灣吃食, 若是一切順利, 不受德國法規刁 難, 將會是一間結合手搖飲料與鹹酥雞的濃厚風 味台灣小吃店。相信屆時將是繼珍珠奶茶後, 另 一股新的炫風——用歐洲人熟悉的炸雞與其獨 有香氣, 搭配陌生的工具 (竹籤) 邊走邊吃。 再一次用台灣庶民文化,顛覆歐洲人的飲食想 像。

本期專訪撰稿人

張仲嫣 生於1989 年的絲絨革命, 來自南國高雄, 畢業於 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現居柏林, 正職身份為洪堡大學研究生。喜歡沙 特, 討厭黃瓜。重度中二病患者, 最大的夢想是睡飽卻怎麼 也做不到, 常常走在路上因太過專注思考而摔跤。認為寫字 是自我唯一與世界對話的途徑, 期待以不同的文字方式表 現社會議題, 除卻小說的華麗與社論的厚重, 以平淡的手法

註一: 是一種用馬鈴薯泥混合麵包屑、牛奶與蛋黃 Knödel,

直入問題核心。只願將人生概括為愛人還有呼吸。著有實

製成的丸狀食品, 為德國南部、波蘭、捷克等地平日的主食

驗性類音樂小說《白搖滾》; 自2016 年開始立志成為寫字的

之一。註二: 即台灣所食之「冬粉」 。 Glasnudeln,

厭世瘟疫少女。


新生代的音樂逆襲 老靈魂少年的烏托邦 : 椅子 Chairs'

文 : 孫立蓁 / 攝影 : Jonathan / 編輯 : 余宙

今年一舉入圍金音獎 「最佳新人獎」 「 、最佳民謠 專輯」 和 「最佳民謠單曲獎」 的超級黑馬新人團 「椅 子 Chairs'」 , 充滿靈魂的作品竟出自團齡不到兩 年的 「老」 少年們! 自台中發跡的他們, 在一次全台 單車環島旅程中, 重新洗滌自身心靈, 從而找到歸 屬感, 決定將感受到的濃濃人情味, 全數注入他 們的第一張專輯 —《Cheers! Land》。


椅子Chairs’ 於2014 年正式啟動樂團, 歷經第 一張專輯發行、團員更迭後, 才穩定了目前的配 置。創團經歷別於一般樂團, 他們從創作音樂的 過程中找到自我, 才慢慢摸索出 「樂團」的意義, 並持續積極發展中。 四 位 團 員 在 大 學時 期就 決 心 要以 單 車 環 島, 2014 年順 利按照計畫完成,他 們在旅 程當中 獲 得滿 滿的感動,決定將 這 個感動記 錄 下來, 也馬上 有了想 法: 「 有一 塊 土 地叫做『Cheers! 在這裡發生很多的故事, 我們將故事寫 Land』, 成歌曲, 然後一首一首串聯起來。這些歌曲看似 各自獨立, 可是互相又有所關聯, 如同我們的小 小生活圈, 每個不同的個體, 每天都還是會發生 不同的交集。」 主唱 詠 靖 眼 神發亮的與我 們分 享一 個小 祕 密: 「 其 實 這 張 專 輯 的 歌 曲 排 序,是 按 照 環 島 經 過的路 線 做 整理的;一開始是〈島〉,描述 整 塊 土地的雛型,接 著〈年輪 〉寫的是 歲月,然 後 〈Kaleidoscope 萬花筒〉, 呈現 世 界百變的感

覺; 而〈後山舞曲〉則是為花東量身打造的風景, 最 後〈 到家 啦!〉、 〈 張阿 惠 〉和〈cheers!〉,溫 馨 感十足的作品, 是回程時在台中寫下的產物。」 從歌曲排序也能感受到椅子Chairs' 的細膩與 創意, 添加專輯趣味。

初生專輯遇伯樂, 難忘艱辛甜美過程 不過, 在最初椅子Chairs' 並沒有「做一張專輯」 的想 法,而是單純 想「 在能力所 及內做出最 好 的作品」 。恰巧當時結束了環島旅 程, 滿滿的感 動急需出口, 於是決定先將作品寫下來, 沒想到 《Cheers! Land》就這樣誕生了。 但毫無錄音經驗的他們, 如何製作出一張完整 的專輯?此時製作人便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此 次專輯由製作人 紀衍佑 一路帶領團員從零製 作, 甚至邀請了許多音樂家一起 編曲、演奏, 為 這張專輯增添更多的可能性。詠靖在一旁補充 說: 「 這次邀請到很多前輩們幫忙編曲及演奏, 主要的溝通還是由紀老師幫忙, 我們能做的就 只是提供畫面跟想法, 再從旁嘗試讓前輩們體 會我們想要的感覺, 所以其實壓力滿大的(笑) 。 這一年真的學到很多東西, 非常感謝紀老師!」

35

單車環島引出渾然天成老靈魂, 寶島土 地深入心


The Loner on The Road 36

音樂碰撞成就耳目一新靈魂樂 我們可以從專輯中聽到, 從民謠延伸出藍調、爵 士、古典等多種樂風,個性懷舊的他們, 分 別受 到不同領域的 「老音樂」影響, 才能迸出 「又老又 新」的火花。首先由爽朗的吉他手 仲穎 分享: 「以前我大部分都是聽流行樂, 直到大學才開始 接觸獨立音樂。其中影響比較深的應該是魏如 萱, 不管是歌唱還是旋律, 我覺得都跟平常聽到 的音樂非常不一樣;另外影響我很深的國外音 樂人是Jason Mraz, Jason Mraz 雖然只有吉 他搭配鼓的簡單配置,但創作出來的作品卻很 有味道。」 看 似 較 沉 默 的貝斯 手 伯元,一開口便 滔滔 不 絕: 「 高中時我受到社團影響開始 聽動漫 歌曲, 後 來 才 接 觸 到 搖 滾 樂,像 是Mr. Big、Guns & Roses、Scorpions 和 Bon Jovi 的 吉 他 手 當時就這樣聽了很多音樂被 Richie Sambora, 啟 發。轉 行當貝斯 手之 後,我非常喜 歡 貝斯 手 Jaco Pastorius,比 較 偏 向Jazz、 Fusion 的 樂 風, 雖然有點難懂, 可是他跟他整個樂團的互動 感覺很棒。」 鼓手 志祥 也迫不及待的說: 「 影響我最深的是 伍 佰,他的歌詞、口氣還 有情感,都讓我覺得很 激 動; 國外的話我喜歡Sting,他的音樂很多元, 讓我覺得『哇, 原來音樂可以這樣呈現!』」 詠 靖 接 續 談到他的創作 模 範: 「 我國小就 聽 披 頭四, 剛好家裡有專輯, 所以他們的作品我都很 熟,這 也是我 經常會 想到他 們、想向他 們致 敬 的 原 因;還 有John Mayer, John Mayer 讓 我 知道原來彈吉他可以這 麼帥 (笑) , 而且他的聲 音不高, 剛好我也是, 在創作上面就會作一個參 考。」 果不其然的音樂人名單, 從專輯 裡所呈現的氛 圍, 也不難理解為何少年的作品中會 有如此濃 厚的老味道。團員們坦言這些內化的音樂養分, 都是創作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默默的融入他們 的作品中。然而 「協調」才是他們最大的課題: 「協 調是我 們最近在學習的事情, 因為像詞曲這 個 部分, 本來它就是很 個人、主觀的東西, 現在來 說當然都希望大家都可以提供意見, 一起討論 出結果。不過這是個好玩的過程, 因為最後成品 才會是樂團的東西。」


37


The Loner on The Road 38

新生代的凝視: 台灣音樂環境 重新找到樂團定位, 參與過大大小小比賽及演 出的團員 們, 對於目前的舞台資源有什 麼看法 呢?仲 穎 認 為: 「 現 在 的 舞 台 形 式 好 像 從Live 不過只要舞台變多, 對樂團 House 變成音樂祭, 就是好事。」 而伯元則是另有看法: 「 雖然表 演的機 會變多, 但是不是能媒合 適當的舞台, 這可能還有加強 的空間;不過最近漸漸開始浮現很多不同風格 的舞台跟音樂祭, 讓樂團和聽眾有更多選擇, 這 也是一個不錯的發展。」詠靖也提出一個有趣的 觀 點: 「 現在很多人只想聽免費的演出,加上 做 音樂的門檻變低, 不花錢也做得出音樂, 所以不 花錢也請得到水準不好的音樂人, 那就會有個 問題 是: 『 我 們是不是還需要好的音樂?』這 樣 惡性循環的結果, 一定會影響到我們的音樂品 味跟文化, 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團員們一腳踏進台灣音樂環境後, 發現很多資 源可以利用, 對於表演者來說是有利的, 只是觀 眾們 「聽現場」 的習慣, 還是得慢慢培養。

「我們可能沒有能力改變整個音樂環境, 但是我 們可以先把自己的音樂先做好。其實很多人都 在默默 耕耘這 塊,像我 們前陣子參 加的《潮州 街音樂節》, 那個企劃書真的做超美的!製作單 位跟我說: 『 美是一定要的』。對於音樂來說 也 是一樣, 好的音樂值得去做, 然後留下來跟大家 分享。」詠靖有感而發的說。

最後 Chairs' 想對自己喊話 詠靖: 「 我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多聽, 音樂多到無法 想像, 這一秒聽完說不定下一秒又有新的東西 出現了, 能多吸收就多吸收。」 仲穎: 「對自己做的東西要有信心!其實我們剛開 始在比賽的時候, 常聽到一些很棒的團, 就會發 現自己需要進步的地方還 很多, 眼 界也隨 著一 次次的比賽變得寬廣;但現在會覺得音樂風格 這麼多元, 就專心把自己的作品做好, 不斷精進 自己比較重要。」 伯元: 「 應該 還是多買一些專輯, 這是我 個人的 堅持!然後只聽自己喜歡的歌曲是沒有問題, 不


過去追朔一些過去的軌跡還是很重要, 這些我 還是會去研究。」 志祥: 「 我也是希望可以多聽一點, 舉個例子好 了, 譬如說在國外, 你可能跟他聊一種樂風或是 一種感覺,他可能可以講個四、五個樂團給 你, 而且是很廣為人知的樂團, 但是這四個樂團在 台灣通常就會變很冷門, 大家就沒什麼感覺。如 果大家可以多接觸並且培養聽音樂的習慣, 了 解這些脈絡, 我相信一定可以發展出更多的可 能性!」

獨誌與椅子Chairs' 採訪的過程。

本期專訪撰稿人

獨誌與椅子Chairs' 採訪的過程。 孫立蓁 會在各個音樂祭、 喜歡在現場 Live house 偷偷出沒的人, 一起融入音樂。

獨誌與椅子Chairs' 採訪的過程。


料理

我的城市從不下雪 那 { 就自己來製造一些。 }

40

文 : Jin / 圖 : Jin / 編輯 : 余宙


This is The Way I Live, Wanna Join?

只遠眺過雪, 某年夏季在尼泊爾的山上, 走著四 天三夜的Poon Hill 小環線, 為省錢不請挑夫與 嚮導, 第四天凌晨登上三千公尺頂峰時, 放眼群 山盡是滿滿白雪的峰頭。另一段生活在東澳小 鎮的日子裡過冬, 飄雪沒有降臨, 但確實體會到 什麼叫凍到骨子裡。 小 鎮的日子 裡, 我和來自他鄉的同事 們在棉花 田旁的棉花工廠上班, 前後望去茫茫大地再無 一棟房子, 待在二十四小時機器不停歇的廠房, 彷 彿就是世界的軸心。我和兩 個愛 爾蘭男生、 一個德國女生上早班, 每天六點半開車去工作, 剛進入嚴冬的第一天, 德國女生燒了兩壺熱水 往引擎和車窗猛澆; 平地不下雪, 可車窗玻璃都 結霜, 冷得引擎也發不動。我通常待在旁邊跟愛 爾蘭男抽菸閒聊發呆, 瞪著地平線上的橘紅色 日出, 等待車熱走人, 我常想這顆發紅的太陽, 也 無法把零度低溫稍微加熱一點呀? 我 們期待來自食物的救 援,休 假日裡我 們開車 半小時, 在最近的城 鎮採買、閒晃,趕在日落前 回宿舍 做 飯。手撕豬、滷雞腿、牧羊人派、炸薯 條、煎牛排 與各 種口味的義 大 利麵,好 像吃 飽 了心就暖了, 明天起床又有了力氣, 繼續提著熱 水壺往車上澆, 幹活去。回來台灣後, 既見不到 雪, 冬天車窗也不會結霜, 有點懷念寒意刺著肌 膚、冬裡的太陽, 和年輕無畏的自己。 去永樂市場的迪化街上, 店家賣起五顏六色, 過 年常見的甘甜 糖果。我不愛吃 糖, 看著糖果 鮮 豔身軀紅紅黃黃藍藍, 又挑起在凍冽蒼穹下瞇 著眼, 穿越嘴裡呼出的白煙, 盯視那片白色大地 的片羽。我能對 這 股 悸 動能 做的, 只有把 糖 果 打碎了鑲 在餅乾中心烤, 星星的窗口在出爐時 滾燙燙地咕嘟嘟地冒著一個個泡泡, 冷靜下來 透著原有顏色又互相融合, 摘採幾縷紛亮的天 光。

星星餅乾/甘甜糖果鑲在餅乾中心烤

綁上麻繩後, 也可以掛著當飾品

Jin 高雄人, 目前暫時定居於台北。在澳洲的餐 館酒 館咖啡館裡的吧台與廚房流浪兩年;結束在東南

我又開始獨自生活著, 已到了不能也不想抱怨 生活匱乏的年紀了;沒 見識 過雪,那 就捲 起 袖 子自力製造一些呀!

亞自助旅行近半年, 回到台北, 繼續在廚房做菜。 現為WuHsieh Lab 食物工作室負責人。 目前也於 獨誌The Loner 合作食物與料理專題之撰稿人。

41

雪從不落在這個熱帶島國, 冬天在這塊土地上 越顯溫暖, 十二月底的現在, 路上妹子的裙擺長 度, 還停留在夏天。


文 : Stan / 圖 : Stan+Anthony DELANOIX/ 編輯 : 余宙

「傾聽泡沫低語歡愉與成就。 」

42

酒單

迎接新年度的氣泡酒

讓 我 們一同迎 接2017 的到來!不 論 去年 過 得 好壞, 剩下甜美懷念, 或急著將糟糕回憶甩出腦 海, let go !做好迎接下一年的準備,新年與親 友同聚的場合, 就用氣泡酒為過去敲杯, 並期待 更好的未來吧。 Champagne -法國得意的香 檳,象 徵 奢 華 歡 慶的飲品。談到氣泡酒這名詞, 一定常聽到有人 問 「氣泡酒?是香檳嗎?」這問題不能說完全錯 誤, 只能說香檳太有名氣了; 其實氣泡酒是酒類 名稱, 如同紅酒、 白酒、粉紅酒等…香檳只是其中 一種氣泡酒。

檳產區出產、全程人工採收、使用指定的葡萄、 規定釀造的方式等; 在第一次裝瓶後, 每瓶香檳 至少要在酒瓶中二次發酵15 個月以上, 讓二氧 化碳的濃度與酒體風味更加豐富, 這也是為什 麼香檳的價格比其他氣泡酒來的高昂, 長年以 來成為高貴風華的象徵, 用來慶祝再也適合不 過了!

"Champagne! In victor y one deser ves it, in defeat one needs it." —Napoléon 「香檳, 勝利者應得它, 戰敗者更需要他。」 這是拿破倫說的過一段話, 不難聽出他有多麼 喜愛香 檳。而Champagne 這 名詞是 不能隨 意 掛在酒瓶上的, 需要符合相關法律:在法國的香

Stan 台北人, 習慣了台北的擁擠及快速偶爾也只想沉浸在酒的 世界 裡, 喜歡 跟 朋友分享各種酒類, 其中對葡萄酒又有特 別的熱愛, 酒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 享受品嘗但不瘋狂, 有時有點懶惰, 但又喜歡嘗試新的東西, 希望有天可以瀏覽 過全世界的酒。


來自義大利, 平易近人的氣泡酒。在氣泡酒中占 了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銷售量, 有人說Prosecco 是屬於平民的香檳;不同於香檳的瓶中二次發 酵所帶來厚重扎實的口感, Prosecco 在大鋼槽 中與酵母接觸時間約30 天, 還保存著自然的果 香, 挑逗舌尖的酸味及清爽的口感, 讓人不自覺 一口接一口地暢飲, 更有吸引力的是價格親民。

歡豐美香味 如果 你 喜 麼呢? 還猶豫 什

氣 泡 酒, 與 偏甜的

Moscato -香甜的大眾醉愛 不能不提同樣來自義大利的Moscato, 相信不 少人喝到的第一支氣泡酒, 就是這麝香葡萄釀 的蜜思嘉Moscato, 它以甜美的荔枝玫瑰花香 氣著稱, 甜口不酸澀, 酒精度通常在7% 左右, 沾 上唇 後讓女性停不下來, 讓它有 個別稱「少女 殺手」 。

息 歡氣 的狂 牙 西班 感受

Cava -感受西班牙的狂歡氣息 保留傳統工法 不是法國香 檳的專利, Cava 就 是西班牙人釀出的特色氣泡酒, 同樣使用瓶中 二次發酵法並用手工轉瓶除 渣, 一瓶Cava 在 法律規定裡, 熟成9 個月以上才能上市。果味奔 放而酸度較低, 非常適合搭配海鮮或肉類冷盤, 與Prosecco 或香檳比起來, Cava 的氣泡的細 膩度是另一類體驗, 很適合新春新體驗喔。 新春長假少不了圍爐跑攤, 不論 你屬意哪類氣 泡酒, 別忘了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這也是葡萄 酒最令人愉悅的本質呢。

This is The Way I Live, Wanna Join?

Prosecco -來自義大利

43

不會後 支 起步絕 酒,從 這 一 拍。 合 對 初 嚐氣 泡 絕 會,都 、吃 飯、聚 悔!要慶祝


44


—— 「 帶 走 月亮的女 孩 」一 書 是 作 者朗達・婕 拉 爾 (Randa Jarrar)將自身從科威特遇到波斯灣 戰爭, 舉家遷徙到埃及與美國的過程, 全書以傳 記的方式寫出;她特殊的出生背景(母親是希臘 與埃及的混血兒, 父親是巴勒斯坦人, 而她出生 在芝 加哥)以 及 傳統的伊斯蘭文化教育, 在戰 爭催化中起了 「不得不改變」 的作用。 而這些改變有時在她的父母、環境教育中是被 視為 「崇洋媚外」的行為, 或許「改變」在他們眼 中就等同於離經叛道的洋玩意。藉由這本書, 我 們得以窺視家庭與個人改變時的矛盾與衝突, 朗達・婕拉爾用高度的幽默與樂觀詮釋這看似 壓抑、卻帶著愛的過 程, 證明這 段 改 變是 值 得 的。

45

文:藍/圖: Susan /編輯:張仲嫣

A Map of Home 「帶走月亮的女孩」

走出自己崇洋媚外的幽默之道

書薦

{ 書眼看心理}


The Things to Share

書名: 帶走月亮的女孩 A Map of Home 作者: 朗達・婕拉爾 Randa Jarrar 譯者: 江淑琳 出版社: 大塊文化

46

妮達莉 (Nidali) 是本書的主角名, 在她出生之前, 父親已經幫 「他」 取好名字了。是的, 他的父親堅信 她的性別是 「男性」 , 以至於將原本取好的名字尼 達爾 (Nidal) , 加上了 「i」 , 才變成了女性的名字, 意 為 「我的掙扎」 。 這個 「改變」註定是掙扎的, 剛生產完的母親暴跳 如雷, 因為她視女兒為 「我的旋律」 , 沒想到卻有了 「我的掙扎」 這個名字。書中父親期望性別的心情, 是因為在傳統中親姊妹皆具有悲慘的生命歷程, 以至於在女兒未出生之前, 就期望著她是男孩; 然 在知道是女兒以後, 又與傳統背離, 執意要女兒在 學業上名列前茅, 成為一位作家。只因他相信女性 接受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這裡, 自我改變與父母之間那個最初的重量是有 直接關係的, 某些時候也可以視為父母盤根錯節 的期望, 是脫離那些民族傳統的枷鎖, 但又不拋棄 傳統所帶來的使命。 順從之後的背離, 所以開始在「別人眼中改變」 … 書中有一段講述妮達莉背誦可蘭經的比賽, 這個 獎項通常是男孩子獲得的; 母親為了鼓勵八歲的 妮達莉, 給了她一組神力女超人的貼紙, 那在當時 是女孩子們心目中超級偶像, 也是妮達莉最初改 變的勇氣。她將貼紙貼滿自己的房間、視神力女超 人為勇敢的來源, 即便父母不在家, 也能想像女超 人用繩索哄她入睡。但當她好不容易得到只有男 性才獲得的背誦比賽獎次, 回到家卻發現自己的 「力量來源」全部消失。她形容那片被撕去貼紙的 牆面: 「像是神力女超人的鬼魂佈滿我的房間。」

我為何會改變? “爸爸說 「 :遷徙是巴勒斯坦人天性的一部份, 我們人民把家鄉帶在靈魂裡一起遷徙」” “我 在心裡想著: 「這會不會太重了一點啊!」” 如她質疑影片審查的人把接吻畫面給剪掉, 她說: 「我從來不知道, 當一個人長大之後會變成一個 把接吻剪掉的人。」 更不用提她之後寫了一篇有關於朋友珊蒂為何 是埃及人、卻有一雙藍眼睛的法國史論文, 她認 為是拿破崙軍隊的某個軍官, 「強制播種」在她好 友某一代的曾祖母身體裡所致。而這在保守的教 育體系中, 她的文章直接被老師燒毀沖到馬桶裡, 以致於無法讓父母簽名, 還被強制留校察看。我 們可以說妮達莉的這些經歷來自於父母影響下 的改變, 而身處環境卻未曾改變的衝擊結果。當 然戰爭的原因更促使這些特質更為明顯。還好她 秉持最重要的財產為 「幽默感」 , 因而可以面對周 圍傳統加諸在她身上的標籤, 以及僵固的一切。 之後身處波斯灣戰爭 (註一)前夕的妮達莉受到 波及, 逃離了自己的國家科威特, 輾轉到了開羅唸 書。 書中提及這段錯綜複雜而又幽默的逃亡旅程: 「媽媽有埃及護照, 我有美國護照, 埃及跟美國就 快要來修理伊拉克了, 所以爸爸把我們兩人加列 到他那本可憐的約旦護照裡。」 我們可以從這句話體驗到既辛酸、 又矛盾的立場, 而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是多麼輕薄地毫無意義啊!

註一: 波斯灣戰爭: 兩伊戰爭結束之後, 伊拉克雖戰勝, 但卻背

最後妮達莉發現是 「信仰虔誠」 「 、 視氣象預報為 褻瀆真主」 的十八歲表哥伊薩姆所撕去的, 他表 哥形容神力女超人是 「不知羞恥的賤女人」 。那個 當下, 是一個女孩最初感受到 「背離」 的情緒, 在此 之後開始有許多類似與成長碰撞的 「改變」 出現了!

負了五百億以上的債務。 1986 至 1988 年伊拉克的財務陷入 危機, 但世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卻始終不答應伊拉 克提高油價的要求, 而此時科威特卻無視於 OPEC 產油配額 限制, 大量生產輸出石油, 導致油價暴跌, 引來了伊拉克的憎恨, 以致於擁兵眾多的伊拉克決定以武力來進行談判。


心測

走進書中找自己—— 當妮達莉被貼上負面標籤時

47

Clarisse Meyer /編輯: 文: 藍/圖: 張仲嫣

“ 「我沒有對她們說我的心都碎了。我沒有對她 們說我總是覺得好像有東西留在家裡, 直到我知 道我沒有帶出來的是家」” 妮達莉沒在書中強調救國衛民的偉大情操, 只知 道離開家、失去一切讓自己傷心欲絕。上述那段 話是她到開羅唸書後, 周圍同儕對她國家發出的 問號, 嘲諷她國家領導人之後的心情。然而她的 感受比外界想像的要簡單、 要小多了, 正值青春期 的她失去了家的根, 將父母加諸於自身的暴力瘀 青的痕跡, 當作地圖般的笑話帶過; 這時的她正探

索自己的身體、 開始輕嚐戀愛所帶來的歡愉, 值得 慶幸的是, 她從未放棄改變與嘗試。 當妮達莉習慣開羅的一切, 迎面來的改變是美國 的新生活, 而她也即將申請大學, 完成當作家的夢 想。可他的父親卻因為不信任美國的環境, 害怕 改變, 執意要她就讀離家最近的大學… 看到這裡, 你覺得以下哪句話, 最貼切妮達莉此 時的心情?


48

選擇 A 在我小時候, 爸爸拿他講的某個沉悶的巴勒斯坦 故事, 向我解釋他的家鄉之所以騷動不斷, 是因為 他是世界的中心……當我臉上閃出不可置信的表 情時, 即使當時我只有八歲, 我也完全注意到那不 是這個小地方騷動不斷的原因……在地圖上, 它 是在中心沒錯, 但這世界不是圓的嗎?有時候我 替爸爸感到憂心, 他蓋房子, 而且也是成人, 難道 他不知道, 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世界的中心嗎?

走進書中找自己—— 當妮達莉被貼上負面標籤時

選擇 B 「但是, . 妮達莉…什麼是更重要的呢?」 爸爸說, 然 後停頓了一下。 「妳的快樂, 還是我的快樂?」 …… 不是我們的。是我的。

選擇 C 他甚至沒有用過處女這個詞, 而是 「女孩」 , 他要我 一直當個女孩, 因為他不要我成為一個女人。 …… 為什麼他從來都不要我成為一個女人呢?我懷 疑是因為他一直以來都希望我不要過掙扎的生 活。

*你會發現這三個選項都與父親有關, 但這三個 選項都與這號人物背道而馳, 因為這本書中, 母愛 是支持妮達莉改變之一的動力, 所以我們必須從 父親的角色中去詮釋 「改變」 的情緒, 或許在你的 心裡, 也藏著像書中父親的這樣一號人物, 請試著 找出這個人, 與他對話吧!


你的選擇如果是 A 的話:

你的選擇如果是 B 的話: 這句話是妮達莉申請大學被父親發 現時, 父親所問的一句話。第二選項 其實涵蓋了很多情緒, 父親的快樂來 自於看著女兒成為一名作家, 有著巴 基斯坦傳統的延續, 又沒有傳統女 性悲哀的遭遇, 但當這一切加諸在 妮達莉身上時, 就像是她曾質疑過的: 「是否過於沈重?」而選擇這句話的 人, 或許在改變中試著妥協、平衡他 人加諸於自身的想像, 應該也期望自 己真實的面貌、 快樂, 可以自由地展現。

解析—— 當妮達莉被貼上負面標籤時

你的選擇如果是 C 的話: 這句話便有多為自己立場堅持的勸誡。 這句是帶著責備對方的意味存在。妮達莉在 申請波士頓的大學之後, 校方曾表示家人期 望她是在就近的德州就讀大學, 這句話便是 她對於父親干擾自己選擇的抱怨。她知道自 己值得更優秀的學校, 而父親也是如此相信, 但基於對環境的不信任, 他阻擋了女兒。不得 不說其實最讓選擇第三句的人憤怒的要點 不在於「被反對」 , 而是 「被不信任」 , 這是改變 時最讓人受傷的情緒, 當你面對他人質疑時, 可能根本擠不出一絲好感, 但可以試著誠實 面對 「因為在乎的, 所以心痛」 的情緒, 或許能 鼓勵自己朝著被信任的方向走。

書末妮達莉終於與家人得到信任的平衡, 順利成 為一位作家。在這跌宕的經歷中, 也許妮達莉的 路真的是被強迫改變, 但她也不得不接受標籤式 的考驗, 這之於我們也是相同的。在撰寫這篇書 薦時, 查閱了些書中所提及的歌手, 如: 烏姆・庫勒 蘇姆(Umm Kulthum) , 埃及著名女音樂家, 才發 現阿拉伯 (印度也是) 的娛樂世界的時間具有恆 久性質, 一個歌手死了四十年, 專輯依舊可以銷量 居高不下, 不難發現 「改變」 二字對這個國家有多 不容易。藉此現象也可看見, 當兩者之間的時間軸 不同步時, 那些像是 「崇洋媚外」 或 「食古不化」 的 標籤不也隨之盛產, 供人廝殺黏貼彼此嗎?

人停下腳步, 不往前走。或許道別不好包裝, 所以 貼上些情緒會好過些, 而那四個字的輕重, 其實在 多年累積的人情世故中宛若清風, 聽到時會想著: 「啊…是個過程」 。

後記:當我得知這個主題時, 內心想到的是數度 遷徙中, 那些來不及道別的人事物, 它們或許藏 著遺憾、帶點責備與疑問句的情緒, 但不至於讓

六年級生, 千禧年前的網路工作者一直到今日此時。橫跨兩

藍 性、心理與圖書專欄、廣告文案與動畫腳本等寫作平台, 正 朝劇本方向前進。居台南, 現為Yahoo! 時尚美妝編輯。

49

這個選項是妮達莉為了選擇離家較 遠的波士頓大學, 背著父親偷偷報 名的心情。在這句話中顯示出當你改 變時, 面對他人 「非我族類」 的思維, 會以嘲諷的角度去看待這種眼光, 堅 決地相信自己的原則; 不過你或許會 有不忍戳 破對方的惻隱之心, 並且 有試著改變對方思考角度的打算, 會 以實際行動去證明自己, 而少有言語 上爭論。


文 : 吳曉涵 / 編輯 : 余宙

「滋養我的卻不成為我。 」

50

The Things to Share

影評

太慢忘記家鄉的臉龐

給你一張船票, 離開這 個已經活膩了、毫無 未來的地方, 你走不走? 建 構人生,凍結成命 運的要素, 即是曬在眼前、 或隱藏在陰 影 裡的眾多選 項中,做出決定的勇 氣。能依循意志主動去挑選是幸運的; 尚有更多 未被完成的選擇, 是迫於無奈, 不得不的把心一 橫。 二戰後的1950 年代, 缺乏物資與工作機會的愛 爾蘭, 居民紛紛轉至美國尋求美好的願景, 形成 一股移民熱潮。 《愛在他鄉 Brooklyn》在這樣的 時空背景展開, 電影畫面運鏡充滿詩意, 配樂憂 傷而具有穿透力, 整部電影呈現平實的質地, 節 奏緩慢而不沈悶, 情感細膩內斂; 將這個算不上 特別, 也許能從某個親戚鄰居那聽來的經歷, 以 反向角度呈現出來。改編自Colm Toibins 的同名 小說, 置身傳統困囿的時代, 年輕的愛爾蘭女孩 Eilis Lacey, 心繫嶄 新的未來,遠 赴重洋至美國 移民的集散地—紐約布魯克林。這不僅是關於 移民者在異鄉生活的點滴, 更聚焦一名女孩蛻 變覺醒, 產生女性自覺, 成為一位真正獨立之人, 不被過去原生包袱所限制, 忠於內心的成長過 程。 "Homesickness is like most sicknesses. It will make you feel wretched, and then it will move on to somebody else." -《Brooklyn》 Eilis 成長在一個波瀾不興、 閉塞落後, 結構堅固

封閉的小 鎮, 每日生活都是可被看穿的透明玻

璃,今天、明天, 推展至20 年後的某一天,似乎 也不存任何差異, 她不快樂。 「 我無法花錢買到 Eilis 的姊 姊Rose 點出 妳 想要的未來 和生活。」 為何女主角滿心不捨, 還是必須選擇離開, 去撞 開布魯克林這扇未知的門樓。然而, 再熱烈的憧 憬,也會 被 隻身在外的孤 獨給 侵 佔,那是種無 從知曉當初離開是否正確的恐懼, 是一種茫茫 人海找不到歸屬的徬徨。 Eilis 就像個初來乍到, 佇立在岸邊的礁石, 面對

布魯克林碧波萬頃的巨濤, 種種未知的人事物 層見疊出,磨礪她的生命, 刻畫她的靈魂, 在她 的人生軌跡留下拖磨痕跡, 因為轉為一位無依 的異鄉人, 島岸揚起的浪花才顯得壯闊, 這塊年 輕的礁岩被 侵 蝕、被塑造, 那個不 起眼的女孩 開始不同了。她適應起初陌生異常的生活, 晚上 在大學進 修,與室友 建立友誼,本來 不上手的 工作也步入軌 道, 最重要的是, 女孩 戀愛了。同 樣來自異國的義大利青年— Tony, 熱烈而美好, 靦腆而俏皮, 全心全意地愛著Eilis, 他代表的是 年輕多元的布魯克 林。冷 冽的冬 天見到盡頭, Tony 是讓Eilis 從鄉愁中解放的關鍵, 這無藥之 疾轉移到別人身上, 春天來了。 "Home is home" -《Brooklyn》

親 人 驟 逝, 離 鄉的遊 子回家前,與 Tony 私自訂 下婚約, 無人知曉。外 貌同是那位出身愛爾蘭, 名叫Eilis 的女性, 大家舊識的她卻不太一樣了, 她穿著時髦入時、眉宇散發著不容侵犯的自信, 氣定神閒的直視前方, 並有了布魯克林習得的


專業技能, 那些過去對她不屑一顧的人們, 都了 解到眼前的這個女人, 不再是那位舞會上的壁 花、穿著姊姊的舊衣、只能在刻薄老闆經營的雜 貨店工作, 那位熟悉的女孩。

停損點。最後Eilis 又再次離開記憶中的故鄉愛 爾蘭, 第一次出走的戰戰兢兢已不復存在, 她從 容氣定, 她知道終歸何處。 愛的人在哪, 家就在哪。

Jim 到 Tony, 從愛爾蘭過渡到布魯克林, 家鄉到 新人生,過去到未來, 熟悉到陌生, 與世隔絕到 繁 華 混 亂,女 孩 到女 人。Eilis 的萌 懂 無 知被 一 次次 新經 驗 所撞擊,不管是懼怕、思念、喜樂、 心碎、興奮的旅程。兩個對立的極端, 都有留住 Eilis 的理由, 她的煎熬猶豫是符合人性的, 一旦 選擇, 就意味著另一種可能將被完全捨棄, 這是 攸關人生的困境。而讓Eilis 在生命關鍵上顯得 無畏 , 貼近一個真正來自心 裡的決定, 正是赴 美那段時日供給了轉變的熱能。 "One day you’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and you’ll realize that is where your life is." -《Brooklyn》

51

Eilis 再遇見了舊日裡愛慕的男人, 戀絲難斬, 家 世良好, 溫柔 優雅, 性情沈穩, 代表著愛爾蘭正 點男人的 Jim, 他的現身讓Eilis 掙扎於各種可能 性: 這她曾經熟悉的故鄉, 年邁的媽媽, 自小一同 生活的好友, 夢寐以求的工作, 安穩到他幾乎忘 記, 當初自己為什 麼要離開這 個小 鎮。然而,腐 Eilis 打工過的尖酸 老 朽至骨的傳統不曾消失, 闆娘, 戳 破了Eilis 在美國已經結婚的事實, 也在 Eilis 不再猶豫, 這一刻, 她覺醒了"I’d forgotten what the town is like." 這 才是 原來 小 鎮的 樣 子, 保守思維固執守缺, 每人都被無形的規則所 評價, 就算毫無道理。這與包容異己、凡事都有 可能發生的布魯克林根本上的差異。不單是愛 情的難題, 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男人, 指涉兩種不 Eilis 必須做出抉擇。 同的人生,

圖片來源: newsancai.com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 都有過 這 樣的兩個女人, 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 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 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 紅的 卻是心口上一顆 硃 砂 痣。」- 張愛玲《紅玫瑰 與白玫瑰》

片名: 愛在他鄉 Brooklyn 片長:117 mins 導演:John Crowley Emory Cohen、 Domhnall 演 員:Saoirse Ronan、 Glesson、Julie Walters

吳曉涵 秋天出生, 只是一個平凡人。每天大量攝取咖啡因, 因為容 易睏。在百無聊賴的午後, 無所事事躺著發呆放空, 對我來 說永遠是最正經的事。喜歡猜火車, 喜歡Radiohead, 喜歡 喜歡耍酷。不擅長看地圖, 永遠只記得回家 Nick Hornby, 的路。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 能夠好好過完今天就好。莫名

國界地域的劃分, 你我來不及參與, 人生抉擇是 如影隨形的課題, 來自哪裡是命中注定, 為自己 買張船票決定航駛的方向, 則端看義無反顧的

的偏執, 總是在特定的時刻折磨自己, 世界有時太吵了。 19 歲失戀開始寫字, 無病呻吟憤世忌俗, 這算是自我療癒的機 制, 而後, 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Special Thanks

發行單位/ 獨誌The Loner | 展現・獨人・志趣 [ 長倫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

依筆畫順序

出版日期/ 2017 月01月

Dar ia、 Jonat han、Kr is

讀者信箱/ info@theloner.co

昇 蓉、 張 書 維、 黃 廷 宇、

Kao、 Y i -Han Chang、吳

黃宸陽、 謝予騰、 蔡惟先

郵政信箱/ 10099 台北郵局第84-3 信箱 P.O. BOX 84-3, TAIPEI, TAIPEI CIT Y 10099, TAIWAN (R.O.C)

52

官方網站/ www.theloner.co 官方Facebook / @DuzhiTheLoner 執行總監/ 連鳳騏 總編輯/ 余宙 執行編輯/ 吳曉涵・張仲嫣・孫立蓁・林宜鴻 美術編輯/ 連鳳騏・張書維 特約攝影/ Jonathan・Yi-Han Chang・曾奕翔 ・潘柏宇・黃廷宇 執行企劃/ 宓欣瑞 本期封面設計/ 連鳳騏・張書維 本期封面攝影/ 連鳳騏・張書維 本期封面服裝+ 道具/ 私著 + 百吉牌藍白拖

版權申明/ 本刊所載之內容除部分圖片為CC 原作者所有, 且已標註於 雜誌上, 其餘皆為獨誌The Loner 所有, 未經本刊同意不得 做任何形式的轉載或複製;所提供的電話、地址、營業時間 與活動費用等變動資訊, 皆以2017 年1月資訊為主, 如有任 何變動, 仍須以實際店家提供的資訊為準。內文中如有任何

本期封面人物/ Gloria

非變動性的資訊錯誤, 寫信至info@theloner.co


53


5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