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改變也意味著向過去道別, 我們的腳步沒 有 停下,雜 誌 是 初心,即便 不 再是單純的 一本雜誌,但也是因為它我們找到了新方 向, 並勇敢的選擇去改變。 回想 獨誌The Loner 的建立 過 程, 皆在堅 持與他人幫助下成長至此。曾經讓我快樂 又 心 碎,感動又自豪, 即便如此, 因為這 個 雜誌所遇到的人事物, 不論好的壞的, 始終 都是感動著我的, 也是讓我能夠往前邁進 的。 在經 歷兩年的工 作、計 劃和等 待,服 裝 設 計 本 科 畢 業 的 我, 2015 年 終 於 如 願 拿 下獎學金, 前 往米蘭就 讀。那一年隻身一 人, 畢業時, 已是炎熱的夏季。是課 程結束 後第一 個悠閒也是終 於能好 好的與朋友 Facetime 的一 天 — — 獨 誌The Loner 這 概念來得很急, 幾乎不加思考的從口中碰 出, 一邊與朋友討論著, 一邊思索著該以什 麼樣的形式出現。 「就是一本雜誌吧!一本能講出我們想法的 雜誌!」聽起來也許有些魯莽, 但在同年十 月、如此短暫的籌 備時間裡我 們發出了創 刊號【小清新之必要!小民的反抗文化!】 。 就是這樣帶點叛逆的反抗, 想做雜誌的我, 想寫文章當作家的她, 做過編輯想發聲的 他,想要嘗試 不同的她,集結起 來,不需要
等待舞台, 想做!想寫!就四個字。對我們來 說如果不這 麼做 顯 得現實生活更讓人窒 息。 當然, 這五刊的運作, 雖然有許多朋友無條 件大力支持, 但在雜誌運行上的資金與各 項雜支仍由我單方面支撐, 十分吃緊又吃 力。除了資金, 在平日正職工作與製作雜誌 的平衡點拿捏, 也是相當有限。雜誌的每個 工作環環相扣, 即便是如何努力, 每個人終 究不同一個模子刻出, 個性不同, 做事方式 不同, 處事態度不同, 無法時時維持在良好 的狀態, 更無法用自己的標準規範或限定 他人, 持續在下班後繼續掌握好另一份工 作運作下去。 我常覺得能聚在一起的情分是寶貴的。但 也因為情分,於 是在這 個純 熱 情、看不見 報酬的雜誌過程中, 拖延便成了每月例行, 懶散影響了許多後續作業。環環相扣下的 工作, 一個人的拖延, 造成許多人的熬夜。 長期下來, 工作時數的壓縮, 即便是再如何 有熱情也覺得不堪其擾不勝負荷。在來回 討論後, 「 有人離開」成為是必然的結果, 這 是時間與現實刻就的樣子。然而, 這也並非 是件壞事, 因為我們都在嘗試中更 確定了 自己的想望, 腳步也能更不加思索的前進。 對於後來, 在此我都真切的祝福著。 擁 有 獨 誌The Loner 的多數時間,我 仍是 開心的, 因為能與眾人一起 做想要的事是 難得的經驗。我從不是一個習於言談社交 的人,但是因為獨誌,讓 我 跨出了很多步, 更因為它, 我更認清我的缺點與不足。在這 條不算長的路上, 能遇到很多有熱情、有能 力且善良的人, 是我的幸運。 而每一刊、每一次的訪談與合作都讓我深 深覺得,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仍有很多人才 整合的可能, 如同我們為自己寫下的標語:
3
這一刊就讓服裝設計出身的我找回初心, 帶 著 最 喜 歡 的 服 裝 主 題 與2016 年6 月 開 始 發 想 的 獨 誌The Loner 宣 告 著 我 們 即將的轉 型,並重 新出發。 未 來 獨 誌The Loner 將會 逐步改變原發刊的線上形式, 並將網站功能化形 成更 友善的平台與各 位讀者們分享, 並以影音形式採訪紀錄更 多關於The Loner 在追尋夢想與過程中的 日常與想法。
「The Loner is not alone」 ,這 是 一 個,當 孤 獨者 願意並開始 集結了才能誕 生完整 的作品, 同時 也是我 們最 初始 為獨 誌The Loner 所做的核心概念。
4
於是這也萌生了想讓獨誌The Loner 改變 的第一步, 我常問自己: 若每一次 每 個人 想 大 膽 地 為自己嘗試 一 次,他們能否也能像 獨誌The Loner 這 般 幸運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希望獨誌 未來 所創立的平台能讓 這 個 答 案 變 得 是 肯 定 的。Patti Smith 在 她 的 著作《時光列車》中有句打動我的話: 「並 不是所有夢想都需要實現」。我知道這 個 人生還能擁有很多夢想,這堆做完了換下 一堆做, 即便我們只是完成了一些根本沒 人知道的事。一步一步地這些沒有人知道 的,我 們持續 實 踐 著,相信「 巧 遇的幸運 」 也都是能夠被創造的。
在此, 要藉著這個版面, 好好地感謝所有在 急難時伸出手拉獨誌一把的朋友們。 礙於人力與資源的限制, 獨誌的草創規劃 做了無數次修正, 放棄了許多原有的概念。 感謝MiLi, 在初期協助尋找撰稿人, 並在建 構網站與主題方向規劃期間協助定下了雜 誌的標準字與排版樣式。 謝謝一起創刊的朋友們: 曉涵在每次缺稿 時瘋狂地趕稿補上版面, 並協助雜誌採訪; 欣瑞在刺青時仍不忘協助雜誌寫稿, 採訪 部分也大力支持。特別感謝這段時間有你 們一同決定獨誌的大小事, 雖然最終還是
必須暫時休刊, 但很高興我們能共同擁有 一起工作的難忘回憶。 再來感謝的是這輩子如果沒 有獨誌可能 也無法相遇的文學組合: 先是遇到目前在八寶聯網擔任【邊緣人聽 音樂 】的DJ 立 蓁,她以自身多年在獨立音 樂界的經驗, 以及專業的音樂採訪協助獨 誌每單號刊的音樂訪談。接著透過立蓁牽 線, 認識了 【白搖滾】一書的作者仲嫣, 協助 文章審 稿並負責每期在柏林的採訪與 稿 件撰寫, 在過程中也一直很幫忙我, 給了很 多很好的建議。 再接著因為仲嫣, 有了從二刊陪著我們到 最後的貓飼料, 協助細膩與中肯的修改稿 件、寫稿與專題採訪, 因為飼料, 獨誌成功 出現第一篇與網紅的訪談(詳見第四刊:遇 見汪綺) 。再來是曾出版過【請為我讀詩】 、 【親愛的鹿】等兩本詩集的予騰, 以他的犀 利筆鋒 協助我 們每一刊點 題的重要主題 文; 以及目前在成功大學就讀中國文學碩 士班的阿楓, 在我們缺稿時, 在四十八小時 的超快速時間內完成專業文章。有著十多 年撰稿經驗且文章內容深度豐富的Daria 情義相挺, 大力以文稿贊助獨誌, 讓雜誌內 容更 加多元精彩;還 有用心 經營 【Cr ystal palette by Kris Kao】部 落 格 的 部 落 客 Kris,她在每一期的觀 點專 欄中以 她的生 活經歷, 帶給帶給獨誌不一樣的女性觀點 與美好色彩。 世界好小!意外地在高中學長俊捷的推薦 下認識了這群很棒的人, 謝謝他們願意給 我機會, 也願意給獨誌The Loner 機會, 持 續地陪伴我們努力很久, 不問回報也不計
此外還衷心感謝所有協助寫稿的友人們, 以自身在各行各業身處的角度,加上對寫 字的熱 情或嘗試, 替獨誌 積累了許多不同 面向的文章。謝謝Fran 一口答應協助我們 創刊號的 稿 件 撰 寫;謝 謝Mori 分 享 他 獨 特的觀點, 讓雜誌多了一份想像; 謝謝Stan 大力協助撰寫酒類專欄, 並協助我找到更 多的撰稿人。 謝謝婉柔, 在百忙中抽空, 讓我做了人生第 一個專訪, 謝謝人在日本的Lazybeat 為雜 誌跑了許多景點, 寫下許多觀點有趣的文 字。謝 謝Jin 在百 忙中抽空撰寫並 製 作 紀 錄下美味又漂亮的食物專欄;謝謝Bao P. 在創刊時推了我們一把, 並協助撰稿。謝謝 雖然目前人不在台灣,但很感謝她一 Y.C, 路 來的幫 忙,也是我的 依 靠;謝 謝Y. 協 助 我們二刊的訪問;謝謝りんご, 幫忙我們拍 攝前導, 分享了她多年來累積的想法與經 驗。 謝謝 佩蘭的文字稿與支持著我 們想 做的 與能 做的,雖 然計 畫最 終 沒 有 成 形,但 仍 舊感謝她的熱情幫助。謝謝八神太一為我 們雜誌撰稿與宣傳;謝謝湘薇在創刊時提 出很多很棒的建議, 以及她在最後一刊撰 寫的文章。能在這樣的年代遇見這樣充滿 熱情與想法的人們, 我真的由衷的感激 在 心。 最後, 一本雜誌的構成, 攝影與插畫也是絕 對 重要的,每一張 照片皆是 構 成 獨 誌The Loner 每一刊的精神元素,在此特別感謝 採 訪 攝 影團隊:謝 謝Yi-Han Chang,我非 常喜歡她眼中的柏林, 與拍攝出來的視角,
她鏡頭下的每張照片總是讓我驚艷。謝謝 柏宇協助我們的採訪攝影;謝謝廷宇協助 雜誌拍攝主題 文照片與採訪時的人像 攝 影。謝 謝Jonathan 於 每 單 號 刊的音 樂 人 採訪及 側拍;謝謝奕翔從創刊與我們共同 努力到最 後,及 協助攝 影 集採 訪。感謝 和 我共同製作後三期封面的書維讓雜誌的構 想與主題能夠成功完整地表述於圖像;還 有負責每期插畫的Ku, 謝謝他精美的插畫, 總是非常用心地製作。 回頭想起創立至今的一切, 無論經濟或身 心上的壓力皆令我感覺痛苦。在這一路上 也曾因為合作過的人, 他們說過的話、做過 的事, 掉了許多眼淚, 忘記自己的本質。獨誌 是我的夢, 是大家一起的夢。而在現在的階 段, 在這個 「夢」的底下放上一個逗號並好 好靜下心籌備, 我覺得這會是對於這本雜 誌告別時最好的樣子。 好 好 休 息充電、重新籌 備計畫, 對 未來 進 行全面性思考, 對於曾在獨誌的每一個人, 這個逗號都是重要的。因為是獨誌的大家 讓一切開始運轉, 也是因為大家, 這個夢能 有著完整圓潤的逗號。 此生能與這群人相遇, 對我來說是最好的 禮 物, 我 有說 不完的感謝。這一次讓 我 們 再度凝聚, 為了更美好的計畫奮鬥。最後, 無 論 獨 誌The Loner 的 概 念 是 否因我 而 生, 它永 遠 是屬於 大家的。沒 有 你 們就沒 有 獨 誌The Loner,也 不 會 有 這 個 改 變。 如 同 我 在 最 初 所 寫: 「 The Loner is not , 也是因為你們存在, 才有後來的我 alone」 與未來的、嶄新的獨誌。 謝謝!〔完整感謝名單請見版權頁。〕
5
較付出, 一路相挺至最後。
6
初 路・出 路
s t ill on t he r oad
THE LONER NO.05 / JUNE 2017
08
The Loner's View |獨誌觀點|時尚, 纏繞歡愉的蛇信
10
Just An Idea |觀點| 衣服的表徵與必要性 |觀點| 別再說衣服美了, 看! 我的衣服超好玩! |街訪| 與快速切割的穿衣之道 |歌單|「反覆詠誦的詞: 時尚」
19 50 52
The Loner on The Road |專訪|時尚的另一種可能 — Susanne Wagner 蘇珊華格納 |專訪|穿著藝術外衣的實驗家 Acid Lab 蘇義傑 |專訪| 貪心人生的建構 Indice Studio 李豪
This is The Way I Live, Wanna Join? |料理| 不時不吃
The Things to Share |影評| 誰殺了男孩?—復仇野火漫全城 |展覽| 編織你的視角
The Loner's view
時尚, 纏繞歡 愉的蛇信
8
作 為 建 構 時 代 的 一 員 ,似 乎 每 個 人 都 知 道 ,所 謂「 時 尚 」,該 是 什 麼 樣 子 。
時尚的名詞充斥各 個角落, 卻又無法言說其所 以然。它所連帶出的想像是如此美好, 讓每個人 都想擁有, 在追隨的過程中, 懷以無比的熱情和 歡愉。因為, 它告訴人們:信我者, 你將得以做自 己的主人;你將得以用所喜愛的一切為自己下註 解。
出:遊戲不同於日常生活, 遊戲中的人們具有絕 對的自主性, 能夠自願參與和退出遊 戲, 並區別 遊戲內外成員的差異。但遊戲成員必須服從於 遊戲規則, 否則遊戲無法持續進行。如同一個看 不見界限的框架, 遊戲人有著「我正在遊戲」的 意識而相互較勁, 並在過程感到快樂。
然而若看見的都是事實, 那麼真相是什 麼?眼 見為憑是如此的單薄, 快樂是一種陷阱, 熱情則 是愚昧的修飾, 在時尚二字耀眼的背後, 有著它 的脈絡、它的界限、它的規則— — 或者這 樣說 會更加適合。人們走在時尚畫出的軌跡上, 帶著 期待熱切地走著。
但是在遊戲的視角下, 快樂的名字太過抽象。人 人都期待自己成為 ( 他人的)理念型, 那才是最 大的快樂, 可卻沒有人作得到; 於是遊戲的人們 焦慮著自己和別人一樣, 同時也擔心自己和別人 不一樣。他 們比較,他 們既 作用為他 們觀 察的 起點, 又作為他被觀察的別人所觀察的客體 (註 一) , 推演在他者心中的位置— —關於自我的定 位來自於他者的目光。
如此拆解再建構後的化約, 時尚的真實輪廓似 乎就此顯現:那像是場遊戲。 荷 蘭 文 化 歷 史 學 家Johan Huizinga(1872— 1945)對於遊 戲的性質有著極深的貢獻, 他指
遊 戲中的種種情緒, 甚至是「遊 戲人」這個角色 的自我都是因為 「被」承認與否而產生。在此, 可 以對應到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所言: 「自我
性的矛盾心理狀態, 在主觀與客觀間擺盪的狀 態。
這裡, 燈紅酒綠, 紙醉金迷。你被這些華麗的閃 動引住, 極度渴求明瞭隱喻身後的喻體。在你展 開渴求的那瞬, 事實上 你已進入到了一個名叫 「時尚」的遊 戲 裡頭。你, 身為玩家, 同時身為籌 碼。而遊 戲規則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唯一的法 則如下:這是最好的遊 戲, 也是最壞的遊 戲。你 隨時可以喊暫停退場, 但你做不到。因為時尚的 光環是如此亮眼、如此 歡 愉、如此令人著迷的 不願摘下。 那麼, 遊戲開始。
註一: 出自德國社會學家尼可拉斯魯曼之 著作《社會之經 濟》 (die Wirschaf t der Gesellschaf t) , 2009 年出版 中 譯本之第286 頁。
意識是自在自為的, 這是當它、並且因為它是為 另一個自我意識而自在自為;也就是說, 它只能 做為被承認的存有而存在」 (1941: 155) 。 時尚的領域裡, 我們渴望被看, 我們渴望在他人 的眼眸中倒映出的自己, 有著至高他者的樣貌。 渴望的源頭是什麼?是為了逃避空缺而來。透 過符號的暗示性感受, 沒被自我意識到的空缺 如同夢般以轉化的形式出現:尋求另一個承認 的目光。在遊戲過程中似乎創造了許多可能性, 但事實上只有一個— —讓遊戲繼續運轉。
張仲嫣 生於1989 年的絲絨革命, 來自南國高雄, 畢業於 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現居柏林, 正職身份為洪堡大學研究生。喜歡沙 特, 討厭黃瓜。重度中二病患者, 最大的夢想是睡飽卻怎麼
於是時尚掉入了永劫回歸中。
也做不到, 常常走在路上因太過專注思考而摔跤。認為寫字 是自我唯一與世界對話的途徑, 期待以不同的文字方式表
我是時尚遊戲中的玩家, 渴望成為贏家, 卻也渴 望脫離他者的目光。因此, 抱著直視問題的勇氣 用力望著缺口。換 句話說,這 篇文章 所要敘 述 的, 是我的事情, 也是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通則
現社會議題, 除卻小說的華麗與社論的厚重, 以平淡的手法 直入問題核心。只願將人生概括為愛人還有呼吸。著有實 驗性類音樂小說《白搖滾》; 自2016 年開始立志成為寫字的 厭世瘟疫少女。
9
而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 當你翻開精裝書的第 一頁, 各色彩光爭相閃耀, 絢爛奪目, 刺得你睜不 開眼。定睛, 發現自己似乎掉進了愛莉絲的魔境, 眼 前 的Chanel、Gucci、Chloé、 Prada、 Hermès 已不再只是拼音文字, 而是一個又一個, 華麗的 隱喻。
Just An Idea 10
Fake
it!
衣 服 的
un til y o u ma k e it 表徵 與必要性
睡衣扮相去談生意, 也不能穿著球衣去簽合約, 如同我不能穿著瑜珈褲去約會一樣。衣著代表 著一個人的整體形象, 以及想向外呈現的感覺。 看過慾望城市的人就知道, Carrie 在第一次跟 穿了一件 極度性感的洋 MR. Big 約會的時 候, 裝, 甚至有點輕挑, 以致他們第一次約會就上床 了。而事後Carrie 跟Big 都怪罪那件洋裝 — — 或許有些結果論, 但服裝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 必然的結果。 除此之外, 世上那麼多精品存在的意義只為了 代表膚淺的消費文化嗎?那就大錯特錯了。撇 除 精湛的工藝 傳承, 還 有設計感跟時 代精神。 除了裡面繡金線一 CHANEL 的外套之所以貴, 件可以穿十年版型都不塌掉, 最為人稱道的, 是 她當年成名的原因:她的設計解放了女性, 讓女 人身著褲裝, 在戰 後時期出外工作更加行動自 如。靠著套裝就可以讓女性獲得長久以來身體 受到束縛的自由, 你還能不相信服裝的力量嗎?
W
rit
te
nb
y
Kris 台北人。極端的矛盾、不安現狀, 一直處於迷失 與尋找的過 程,但因為是 個路 癡 所以一直走 不到所謂的終點。討厭麻煩, 唯一堅持的愛好 就 是 寫 作。有 個blog, cr ystal pallette by 我認 為生命中的每個 Kris Kao, 意為調色盤, 元素都豐富了你生活的色彩, 希望自己就像調 色盤一樣, 分享更多不同的可能。
11
文/:Kris Kao /編輯:張仲嫣
要我來寫衣服這 個主題, 再 適 合 不 過了。我的 正職工作是個時尚編輯, 除了喜歡買衣服我還 賣衣服, 同時, 我還非常會看衣服。我常常走進 一間店, 隨便一指就能正中店裡最貴的款式, 朋 友都說, 如果我挑男人也這麼準就好。 對我來說, 衣服象徵著人的品味、社會地位、消 費習慣, 以 及 禮 節。沒 錯,就 是 禮 節,在 什 麼場 合 穿什 麼 衣 服 是 基 本的 禮 貌。有 人 說, Steve 你曉 Jobs 到哪都穿著黑色高領衣加上牛仔褲, 得他那件上衣是三宅一生褲子是Levis 的嗎? 但在他還不是為人所知的 「賈伯斯」之前, 他穿 的又是什麼你知道嗎? 但倒也不是一定要滿身名牌才稱得上品味或者 有社會地位, 重要的不是品牌, 而是態度。態度 決定了你穿衣服還是衣服穿你。說到這個, 不得 不提power dressing, 這是一個關於穿對的衣 服會比較有能量的理論, 而我相信這個說詞。 你想成為什 麼 樣的人,你就要先扮 成那 樣子,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你 沒 有 辦 法 靠 著
Just An Idea 12
別 再 說 我 的 衣 服 美了! 看 !我 的 衣 服 超 好 玩 文/:郭湘薇/編輯:張仲嫣
服裝是時代的一環, 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與服 裝之間的關係緊扣不離, 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 社會行為— —網羅所有能見物, 舉凡性別、 自我 意識、社會和時尚。時代的浪潮讓服飾在生活中 傳遞意義, 將它一批批推往下一個經典, 週而復 始, 意識隨之更迭, 在在反映時代中人們的思維 與技術變異。 服裝是件可以出賣內心價值觀的小事。 每一季市場架上滿滿的渋谷限定和名人加持, 更不消說千萬雙名鞋中的一只限量款,你的穿 搭就猶如最沉默的自我介紹, 什麼也沒說卻也 早已說得天花亂墜。它樹立了一種(你的)風格, 也同時成為一種偽裝。 但它也是件展演時代、紀錄時代的大事。 時代大紀事牽動起服裝的情緒:好比當年阿姆 斯壯登陸月球, 掀 起人們對宇宙及黑洞所嚮往 的瘋狂, 這些全反映在1960 年代, 法國時裝大 師將時尚圈帶進太空時代。又好比同時的英倫 次文化龐克崛起、美國服裝文化的學院風潮流, 不同族 群 在外 貌 上相互競爭,極盡 仇 愾, 各種 概念植入60 年代的每一個角落, 成就了該時代 的複雜與多樣。而延伸至70 年代, Disco 舞廳 文化從台上搖至台下, 也搖出了人們激 情與狂 歡背後的迷茫無助。 略 述以上服裝始源的線索, 其中的風尚必與文 化、政 治、經 濟 相連。縱 看不同時 代,令人驚奇 之外也偶有彆扭, 而對著對著父母親或祖父母 喊 著: 「 我才不 會穿那樣的衣服!」的反叛聲音,
也從未停歇。 時間來到今日, 服裝早已乘著科技與時並進, 純粹 的美與勢力劃分, 漸漸 被 迅 速 攀升的未來技 術, 稍稍搶上一點風采。打著機能性的穿戴科技與智 慧織品, 它們力求效能和情境式提醒, 好玩、易於 操作, 這些性質都將在設計成穿戴式產品時被設 計師納入考量。服裝 不再是設計業的專屬, 科技 業早已悄悄搭上 趨勢。除了外型, 防水與 便利清 洗等性質都將是未來關注的焦點。設計的出發點 永遠來自需求, 人們可以忘記攜帶任何產品出門, 但 不 會 忘記穿上衣服, 因此, 穿戴式裝置在服裝 上的運 用, 總 有一天,會比裝 飾性的首飾配 件來 得更為重要。 我曾經收過一件發熱背心, 它使用行動電源供電, 使背心能維持溫度, 在左胸處還有設計一顆電源 鈕, 雖然外型不甚美麗但功能卻是具有強大的前 瞻性。如此, 可以看出科技的進步在世代間大幅改 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 更入侵了穿著與娛樂, 增加 了不少跟服裝有著低聯想度的功能, 它們或許可 以散發光與熱、顯示數 位影像, 又或者可以收集 能量, 具備生理監測、通信等系統, 甚至還可與其 互動娛樂, 這些功能可以讓你「穿」在身上任意行 動。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遽增, 設計者也在自生能 源上動了腦筋, 穿上可自行循環的熱電裝置, 在活 動下所產生的熱能, 本身就輕易形成一個行動的 小型發電廠。 這些智慧型的先驅產品, 曾一度在市場中被視為 怪異發明, 不過, 昔日的天方夜譚, 漸漸在市場取 得入場券, 有誰能料想以後穿在身上的到底還能 囊括哪些功能呢?它們早已經超越了過去衣服所 被定義的美, 或許有一天,衣服不 會 再借用 「美」 來當作形容詞— — 「看!我的衣服超好玩!」
13
人類的穿衣動機是什 麼?是肉體上的蔽寒, 還 是維持儀表的端莊?是最底線的人類需求, 抑 或爭艷的裝飾?
14
2013 年快速時尚崛起, 翻轉時裝高高在上高不 可攀的地位, 快速、廉價、唾手可得。至今2017 年越來越多品牌加入快速時尚的行列, 這塊大 餅眾多企業等著分食。然而, 除了為人詬病的環 境污染、壓榨勞工、嚴重抄襲等等客觀 存在的 問題, 拉出的是在這孜孜不倦的時尚循環中, 流 行週期壓縮得更短暫更及時, 穿著服裝的人也 就是我們, 是無意識地在這股洪流中載浮載沉, 還是有意識地挑選穿戴身上的表徵?三個受訪 者, 他們定義服裝與人的關係, 在各自表述的對 談中, 我們好像得到了一點點答案了。
15
文/編輯:吳曉涵/插畫: Ku
與快速切割的穿衣之道
街訪
{ 鍾意緩慢地穿戴}
Just An Idea
Dee (27 歲) 這有太多面可以定義了啦!但廣泛地說, 衣服絕對是藝術品。每 一件衣服都有設計師的美感和設計在裡面, 透過每個人的穿 著搭配, 同樣的衣服呈現的不會是相同的樣貌和風格。服裝與 人是有關聯性的, 但不能概括整個人, 人很有趣的, 不可能只有 單一的面向。時尚是個變動的迴圈, 由服裝與人的關聯延展, 即 使是大範圍的當季流行風格, 穿出的也會是屬於個人的味道。 挑選服裝, 我在乎搭配性和實穿性, 當然現在的流行也會影響 到我, 這就得考慮是不是適合自己了, 像有一陣子超流行平口, 也許某某人穿很好看, 但是不適合我, 這就不是我會選擇的東 西。 ”不論選擇什麼樣的衣服單品, 加上自己的想法或是自己
16
的一點什麼, 創造出來的才會是加乘的價值吧! “ 非到必要, 不然我不會購買快時尚的商品, 當你了解這個產業 其實對環境有很大的負擔, 就會在購買之前考慮一下了。快速 地產出一批接著一批商品, 購買的人穿了幾次就丟棄, 其實是 很浪費資源的。不過如果他們能妥善地處理可能造成的問題, 對設計師也友善, 還是會有存在的必要性啦!畢竟還是有很多 人喜歡這樣快速的節奏, 當然也和社會風氣什麼的有關吧! 姑且不論環境的問題單純就他們的東西來討論, 我也會選擇 其他替代性的品牌, 因為其實快時尚的單品, 很多都是比較低 價的基本款, 相對的質感也會沒那麼好, 那還不如認真去買那 些經營品牌有質量的衣服。品牌不等於質感這是肯定的, 但有 些品牌確實是保證了品質。
Caroline (24 歲) 衣服當然是藝術品啊! 民生用品是物質層面的, 比如說牙刷, 就 算是不同的人使用同一把牙刷, 它的功能就是刷牙。而同件衣 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 呈現的感覺絕對不會一樣。衣服是具體 的, 感覺是抽象的, 就像鑑賞一件藝術品, 關於美感的體驗, 我 想觀賞者之間是很難相同的。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所謂快時尚的服裝, 因為在這產業結構下 的產品, 民眾一窩蜂搶購, 出了下一季又繼續沒完沒了的追逐, 開設大量的分店, 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取得是很好, 而且又平價, “但是不經思考地挑選, 人個性的獨特好像都被掩蓋了。”我現 在穿的服裝基本上是可以代表“我”這個人的, 視情況有不同 的比重, 今天是 80%, 隔天的穿著也許只有 45% 的我。不可能 有人可以駕馭每樣東西, 畢竟風格太多種了, 我喜歡的東西不 一定適合我, 所以就參雜點相關元素進去, 一副耳環、 一頂帽子, 整個人呈現的層次更加豐富, 又可以達到自己想偷偷有某種風 格的目的, 這就是搭配的趣味吧?哈哈!選擇衣服我只在乎兩 件事, 材質跟版型, 其他就沒有特別注重。現在穿在身上的衣服, 也許不會到讓人驚豔, 但一定會是舒服的感覺, 這點我倒是很 有自信。
17
Clear (23 歲) 衣服完完全全包含了藝術的成分。應該不會再有人把衣服當作純粹的民生用品了 吧? 服裝是可以展現內在, 將部分自我具象展現的方式。就算只是一件素色 t-shirt, 選擇怎麼樣的款式、 剪裁、顏色⋯⋯都會拼湊出穿著者內在的樣子, 他在乎什麼、他 喜歡什麼都可以從這些細節窺知一二。 通常大家對於陌生人的第一印象, 不是臉就是穿著打扮, 但要盡量提醒自己別這麼做, 因為這非常容易有誤差, 的確, 服裝在某種程度可以代表一個人, 但絕對不會是全部。 我當然也不希望別人因為我的穿著來評價我, 有時候也會覺得很辛苦, 希望得到別 人的認同, 同時又很想做自己。但發現這是沒辦法的事, 我是那種會趨於別人眼光的 類型。 我蠻勤儉持家的, 哈哈! 所以我挑衣服的準則是, 簡約、 可以穿很久, 不是太流行的風格。 我不反對快時尚啊! 雖然快速, 但還是有很多經典的款式。每件衣服穿在不同人的身 上都會有不同感覺, 像 zara, 就提供一個很好的空間, 價格不貴、 容易取得, 讓每個人 都可以輕易的找到適合自己, 也符合當時流行的裝扮。不過就算是在夜市裡沒有牌 子的東西, 其實如果穿在身上好看, 也能體現美的價值啊! 我有幾個在 ig 上追蹤的女 生, 他們跟我穿著風格很不一樣, 而且用得東西其實也都不貴, 但我發現 ” 只要氣質、 體態對了, 穿上適合自己的裝扮, 都能創造屬於那個人的氛圍。 “
Ku 1992 年生。經常淌洋在白日夢中的雙魚。習慣用紙筆捕捉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努力不被功利世界牽 著走的平凡人, 快樂生活是唯一理想。是隻熱愛閱讀的雜食性書蟲, 時常幻想自己被淹沒在文字與書 海中。 目前在獨誌The Loner 擔任雜誌內頁美術插畫編輯。
歌單 18
反覆詠誦的詞:時尚
1.Amy Winehouse - Fuck Me Pumps 你打扮得像個明星, 穿著是你的武器! "Cuz you all look the same, Ever yone knows your name, And that's you whole claim to fame. " 今天想在bar 喝杯免費的酒, 今天想認識一個足球員, 今天只 想賣弄風騷, 今天我正翻了! ! 這是老娘的事情, 干你屁事?
2.David Bowie - Fashion 猶如軍隊的人們啊! 時尚一聲令下, "Fashion! Turn to the lef t, Fashion! Turn to the right" 叫你向左轉,居然也不問為什麼的就這麼盲目跟隨啊! 也對, 信仰、穿著、外表都相同, 還需要什麼原因呢? 時尚的跟隨著, 服從就對了! !
3.Of Montreal Suf fer For Fashion ”We just want to emote 'til we're dead I know we suf fer for fashion or whatever“ 我們都在為了些東西而苦惱, 時尚啊或隨便什麼, 打扮成某種 樣子很容易, 但要如何了解自己呢?事情不該是這樣的!觀看 現實的眼睛,我們注視著、表達著,即使這都叫人受苦。
文 編 /輯 吳 : 曉涵
4.Emeli Sande - Heaven “Will you recognize me In those flashing lights?” 你會認出我嗎? 如果沒有光鮮亮麗的表面, 在閃爍的燈火裡,我還能被看見嗎?
5.Curr y & Coco - Top Of The Pop 只有宇宙是我們的對手,不需要太大驚小怪! ! “We're the top of the pop! Don't even fit into the char ts We're the top of the pop! Number one in your hear ts” 我們在最頂端, 從來沒想過要融入既定的結構裡 你知道吧!我超酷的! !
時尚的另一種可能
專訪 柏林 綠 色時尚設計師 — — 蘇 珊 華 格 納
20
Sus anne Wagner
21
文/編輯:張仲嫣/攝影:Yi-Han Chang
時尚是從 衣 飾原料中產生的, 時尚這 種信仰,必須透 過 服飾來展現。— —Ingrid Brenninmeyer 瞬息萬變。我們所處的時代瞬息萬變, 速度成為了決勝的關鍵。生活 被時鐘臉上的刻度細碎分割, 所謂完整, 必須透過拼湊而得。 時尚的名字亦是如此。按著時代脈絡透過服飾展現, 它從貴族間的 獨享轉變成街頭巷 尾的大量製造。因應新時代,他們多了個標籤: 快—時尚 (MAC-Fashion) , 從H&M 到C& A, ZARA 到Primark,像 是自山坡頂端往下滑行, 服飾元素被迅速地重複再製, 低廉的價格 打破了流行文化的壟斷, 市井小民不再被隔絕在外, 人人皆可成為 信仰時尚, 穿戴時尚。 LOOKBOOK 的一員, 然而陰影總躲在光的背後, 加速的結果帶來必然的混亂性。過量生 產的反面是過量污染與囤積, 平價價格的背後暗藏發展中國家的不 平等工作條件。 「作為一位時尚設計師, 我認為時尚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 在 我的作品中我會大量運用時尚的語言, 去闡述、關注其後的事件。包 括 產質(Productionsbedingungen) 、二氧 化碳 製造量、環 境 保護。 對了, 還有消費!消費是如何形塑我們的環境, 而時尚在這一環來說 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蘇珊華格納 (Susanne Wagner)這樣說。
Sus anne Wagner 蘇珊華格納
22
則的話, 它們之後會到哪裡呢?丟掉?燒掉?人 們以為丟進垃圾桶就是把東西處理乾淨了, 卻 從來不去思考地球是否能夠負荷過量的垃圾! 對蘇珊華格納而言, 過量的衣物必須有人使用, 因而開啟了她設計的核心理念: 二手衣物重生。 「那個年代,根 本沒 有什 麼Upcycling Fashion (升級再造時尚) ( 註一)的字眼, 現在的(媒體) 生態特 別把Upcycling 強 調出來,像 是一 個很 了不起的主題。...... 我就只是, 做我想做的事。」 在蘇珊華格納的工作室「KM13」處處能看見她 對設計的巧思, 甚至在許多細節上, 可以清楚看 見她的作品並不能僅被限制在 「服裝設計」 的類 別中, 「 我更希望將自己的作品以『藝術』做稱!」 她微微抬起她的尖下巴, 驕傲地說。 時尚無 疑 是 種「嗜 新 狂 」 (neomania)現 象,嗜 新狂也許是隨 著資本主義的誕 生才出現 在我 們的文明之中;在體制化的環境下,新奇是一種 可購得的價值。— —Roland Bar thes
蘇珊華格納, 來自柏林的綠色時尚設計師, 擁有 自己創立的獨立設計品牌「Frau Wagner( 華格 納小姐)」 。身為一位時尚語彙的創作者, 她運用 各種各類的素材表達 她創作的問題意識 — — 作為一個參與世界的人類, 該怎麼運用自己的 力量肩負起個人對世界的責任? 「大約十多年前我 便開始在跳蚤市場遊 走。我 發現那裡有太多太多衣服了!在二手的跳蚤市 集裡衣服數量都已這麼可觀, 從這推及, 可以想 見平日在市場上販售的衣物是過量的!」她將手 心向上攤開, 用雙手畫出了一個無形的圈, 以示 數量的巨大。如此誇張的肢體在這語境之下, 一 點也不令人感到違和。從平價到高價, 市場上每 一季兜售的衣物, 可見的早已無法計算, 藏匿在 冰山角下的量更不消說了。 於是她靈光乍現:她無法改變市場型態, 但是身 為一個設計師, 卻可以想辦法利用這些二手衣 物做出新的樣式, 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面貌, 否
最具代表性的, 莫過於她最熱衷的結合。 「我一直不斷思考, 二手衣物該如何重生?或者, 不 該 用『重生』這 個字眼, ......Frau Wagner 成 立至今, 我想『翻譯』 (Übersetzung)這 個詞會 更為恰當。」蘇 珊華格 納指著工作室中的衣 物 解釋著。那些精 緻的晚宴服,有著令人驚艷的 樣子— —上半身是具有機能性的運動外套, 下 半身或是雪紡紗, 或是毛料。一般概念上不可能 出現在正式場合的運動衣物經由她的巧思, 成 了最獨樹一幟卻又絕對舒適的訂製服。 的確, 重生的字眼有著(人類/設計師)太過主 觀上的權力宰制, 然衣物作為一種已存在的物 件, 它們無論如何仍是它們自己本身。而 「翻譯」 , 按著不同語境選取最適切的方式表達, 正是熟 捻時尚語彙的她的藝術手法。或許更是身為設 計師面對材料時的謙卑與尊重。 衣物的翻譯同文字一樣, 需要花上比直接創作 更多的時間, 事先要做上更多的功課。必須先將 衣服完全 展開, 才能作業。每 件 衣服所耗費的 時間成本無法計數, 因而價錢不斐。但同時這也 是其創作的迷人之處:每件成品皆有自己的樣 貌。
23
「 作品都是一次 性的。換 句話說, Upcycling 只 是一個取 得靈感的方式, 它是幫助我創造和設 計的一個過程..... 我創作版型、款式, 用不同的 衣物、材質去重新詮 釋這 個版型。這是一種挑 戰, 我 做 得很開心。」蘇 珊華格納笑著說。所有 作品都是最特別的, 是獨一無二的。它的背後藏 著一個理念, 一個關於 綠 色時尚、創造力,但又 充滿休閒舒適感的理念。
時尚不 是 個 人 創 造 的,而 是 所 有 參 與時尚生 產 過 程的 人 創 造 的,因此時尚是 一 種 集 體 活 動。— —川村由仁夜
「 我 不 知 道 所 謂Upcycling 在 其 他 地 方 是 怎 麼 被 呈 現。在Upcycling 成 為 一 個 象 徵 意 義 的主 題 之 後, 它 確實 在 社 群 網站 上 有 著 極 大 的關注 度。但 我 不 在意其 他人怎 麼 實 踐 這 個 議 題,我 將 我 的 作 品 定 義 在 高 級 時 尚 (High Fashion)— —也就是文化層面— —的領域。因 此, 我不會特別說我的東西是Upcycling, 我會 說, 這是Frau Wagner, 是蘇 珊華格納的設計, 不會被Upcycling 的概念限制..... 並且, 很重要 的一點, 我只在柏林販售。」 柏林。柏林是蘇珊華格納的創作搖籃, 她說, 沒 有柏林, 就 不 會 有蘇 珊華格 納,也不 會 有Frau Wagner 這 個品牌。是因為柏林、因為柏林的 跳蚤市場, 使她有了 「再生產時尚」 的創意激盪。 柏林 是 她 最 大的靈感來 源,這 裡,處 處 是來自 不同國度的人, 柏林是一個向世界開放的城市 (weltöf fentliche Stadt) 。 這 樣的 「向世界開放」是相應前東 德封閉政治 氛圍而生的:六、七〇年代, 因為東 德的壓抑, 隔 了一道牆的西柏林, 成為一個小型的社群。像是 一個小島, 柏林召集了世界上不為大眾所接受 的群 體, 來到此 處 成為一 個新的共同體。這 裡 有許多音樂家、藝術家, 人們可以自由地談論政 治, 推動同性戀意識發展, 以及任何禁忌話題。
01
24
工作室同時提供年輕設計師發表平台。
處 處都可 看到設 計巧思。 KM13
02
25
其再 造 設 計 作 品 。
03
04 工作室同時提供年輕設計師發表平台。
26
『該怎麼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意識, 在當時的柏 林相當強大。那是一個充滿反抗的時代, 是革命 家用思想去實踐的年代。 「我是西柏林人, 正是大衛鮑伊(David Bowie) 在柏林的時間點成長的。那個時點的精神, 是我 的創作 養 分。所以 我在設計時 會 放 進一種,那 種, 多一些些不一樣, 多一些些革命 性、地下性 (Untergrund)的元素在其中。因為那是柏林的 一部分, 更是我的一部分。」 她的反叛精神, 吸引許多和她理念相同的顧客 前來,從18 歲到80 歲,涵括幾乎 所 有年齡 層。 「這兩天有位客人買了一件非常迷人的晚宴服, 一樣是由運動外套作為主要剪裁設計的, 這位 太太已經76 歲了,從科隆來的..... 有些年輕的 顧客還會和他們的父母一起來。」 不僅創作具有濃厚的柏林氣息, 在銷售方面, 蘇 珊華格納的作風 也相當柏林: 當顧客喜歡她的 作品, 但礙於經濟能力沒辦法下手購買時, 他們 之間會建立一個默契協定— —客人可以以自身 的 「能力」與她交換衣服。好比替工作室的展覽 設計海報, 抑或替作品拍攝系列沙龍照。用以物 易物的概念, 換取各自想要的東西, 換得比金錢 更為難得的,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信與溫暖。
時尚不 是 有 形 產品,而 是 象 徵 性 產品,它本身 不 具體,也不能自行 產生意義。— — 川村由仁 夜
講到Upcycling 就不得不提它身後的綠色時尚 (Green Fashion)概念。 所 謂綠 色時尚, 以 較 概略 的說 法,是具 有 環 保 意 識 的 時 尚 概 念。它 著 重 於 公 平 交 易 (Fair , 使用有機環保織品 (Eco textile) , 並且 trade) 重 視 升級 再 造 設 計(Upcycling) 。一 切以 環 境
友善、永續發展為創作發想背景, 可說是快時尚 (Mac-Fashion) 的最強烈對比。 身為時尚設計師, 蘇珊華格納對於 快時尚展現 了極度不滿, 她說: 「 他們 (各快時尚品牌)模仿 時尚風潮, 用廉價的價格讓民眾在路上穿著他 們的衣服, 於是滿社會都是這樣的設計抄襲氛 圍。」 快速時尚對於 獨立設計師是有具有絕對 傷害 的, 因為當大眾的消費習慣透過快時尚養成後, 想到的僅是價錢低廉的品牌, 及其 「成衣」概念。 如此, 會 使消費者的思路中忽略了 「設計」的重 要性, 變成價格至上與計算的心態, 終將形成一 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品牌/財團將工廠設 立在開發中國家, 打壓勞工薪資, 給予低劣工作 條件;大量生產以降 低 成本, 並造 成污染 環 境 (特別是當使用化學纖維等材質時) ;而當商品 過季時, 原先大量製造的商品成了必須大量淘 汰的垃圾, 對 環 境生態造 成 新的負擔。迴圈在 每個季度一再重複, 資本主義下的消費社會不 僅更加浪費, 同時也是消耗著地球, 和不自覺的 人類。 然而, 時尚的背後勢必以消費作為支撐, 有消費 需求必然需要生產供給。所以無論是傳統時尚 或是永續綠時尚, 事實上仍不能避免生產與生 產過剩, 以及生產後滯銷的問題。 「許多人的『綠時尚』只是假議 題, 他們做的(商 品)一樣 有春 夏秋冬等四季款, 可這 樣的做 法 終 究一樣落入了消費意識的陷阱。」蘇 珊華格 納點出問題。 而身為一位無法迴避「生產」的設計師, 面對這 樣的難 題,她 得出自己獨到的堅持: 「 我只定義 我和我的綠時尚。我的綠時尚是一種「慢時尚」 (Slow Fashion) 。我不做夏季、冬季款設計, 而 是一整年的款式設計, 例如毛衣的再造生產, 無 分季節, 隨時可以擁有。我只做小量, 讓生產這
27
28
件事成為一個緩慢的過程。」除此之外她強調, 所有商品都必須以「公平交易」作為起點, 也就 是原料的取得。當然這會使得物料成本價格 偏 高, 但是, 若某些正義只需要多花一些費用就能 維持, 那麼她相信, 認同她理念的顧客群是會願 意支持這樣的行動的。 此外, 一般的時尚品牌從原料購買至生產、販售 皆集中在相當短 促的時間完成, 各 個過 程分 別 在 不同的國度,甚至 橫 跨 地 球,需要透 過 飛 機 等交通運輸工具將商品集中至品牌總部, 接著 再度分發到各處。運輸的往返間擴大了碳排放 量。 「但在我這裡沒有飛 機、沒有運輸的污染, 一切 來自柏林, 而且我只在柏林販售。在這方面相較 其他品牌, Frau Wagner 應該可以算是綠時尚 中的綠時尚。」蘇珊華格納眨著眼微笑說道。
某物之所以時尚, 完全是因為它可以象徵著 「當 下」。— —Daniel Miller
步或是與之競爭, 「 獨立時尚必須強壯起來!小 型的生產、有趣的設計, 這些東西才是柏林的特 色」 , 讓城中各角落時刻呼應那句專屬柏林的標 語:柏林 很 窮,但 很 性 感(Berlin ist arm aber 。 sexy) 「為此, 我成立了KM13 這個工作室, 在空間裡展 現設計的多樣性。可以創造生產, 也能提供新銳 設計師一個友善的平台發表作品。這對我來說 是很重要的。作為獨立設計師, 我認為最重要的 還是溝通、有場域能溝通, 讓 大 眾知道我 們存 在的重要性。」 「所以在未來, 我希望自己與KM13, 能繼續提供 這樣的(平台)性質, 推廣綠時尚的意識與認識, 與更多人對話, 一起拒絕快時尚。還有領域間的 交流也是不可少的, 進而結合更多好的獨立設 計與理念, 讓 『柏林』成為當代 『獨立設計』及 『酷 產品』的唯一代表名詞。」 「用我們的力量告訴世人, 除了快速之外,你還 能夠擁有怎樣的好的精神。」 「以及, 柏林有她獨一無二的時尚。」
作為柏林綠色時尚圈的顯著人物, 十多年來, 蘇 珊華格納致力於 她對於 環 境與設計的平衡理 念, 同時關注著柏林 — —這座餵養她成長— — 的城市一路 來的發 展變 遷。 「 在柏林 想要提 供 時尚這件事是相當困難的。」她說。
本期專訪撰稿人
在她眼裡, 柏林不同於倫敦的商業性, 可以提供 席捲 全 球的Top Fashion。柏林 沒 有 所 謂高級 時尚, 不僅是因為居民消費力偏低, 沒有機會購 買奢侈品, 更是因為柏林有著獨立於其他大城 的政治氛圍。
生於1989 年的絲絨革命, 來自南國高雄, 畢業於 東吳大學
是的, 正是「獨立」 二字。
特, 討厭黃瓜。重度中二病患者, 最大的夢想是睡飽卻怎麼
回朔蘇珊華格納所言的六、七〇年代, 自由的環 境造就了柏林式的創造力, 她的城市靈光, 並不 能以「時尚」一詞概括而論。或者該這樣說 — — 柏林與傳統時尚並不被放在同一天秤上。然, 這 座城不需要變成下一個巴黎或是米蘭, 追隨 腳
是自我唯一與世界對話的途徑, 期待以不同的文字方式表
張仲嫣 社會學系。現居柏林, 正職身份為洪堡大學研究生。喜歡沙 也做不到, 常常走在路上因太過專注思考而摔跤。認為寫字 現社會議題, 除卻小說的華麗與社論的厚重, 以平淡的手法 直入問題核心。只願將人生概括為愛人還有呼吸。著有實 驗性類音樂小說《白搖滾》; 自2016 年開始立志成為寫字的 厭世瘟疫少女。
29
30
穿著藝 術外 衣的實驗 家 專 訪 A CID L A B 主 理 者 — 蘇 義 傑
32
蘇義傑 2010
於手工鞋職人花田和夫門下學 習製鞋技術, 隨後在大阪當地製 鞋業從事設計及打樣。
2013
旅 居 於Nor thampton 將 傳 統日式 工藝融合英倫風格。
2014
開創個人訂 製 鞋 工 作室 KAZUO CRAFT
2015
受英國製鞋公會之邀參與 BEST OF BRITANNIA , 同年7 月與10 月收 到台中綠光計畫, 於華山日不落 展覽手工鞋作品。
2016
2 月於台北木 柵成立聯 合工作 室ACID L AB 岸汐職人聚落。
33
34
岸汐職人聚落 A CID L A B
35
文:吳曉涵/編輯:貓飼料/攝影:曾奕翔
座落於木柵路三段 神秘的103 巷, 原址是落寞退場的傳統產業, 由 KAZUO 召集幾 個設計師好 友共同創立《ACID L AB 岸 CRAFT 製鞋師 蘇 義 傑 接手, 汐職人聚落》。這是個以手作為主軸, 匯聚各個獨立藝術工作者的聯合聚落。 才剛滿一歲。 ACID L AB 很年輕, 「製鞋職人蘇義傑的空間需求, 是ACID L AB 的起源。」 在倫敦 創立個人手工作製鞋品牌KAZUO CRAFT 的蘇義 傑, 因回台需要空 間作為工作室, 遂開始尋找。他心想: 「 與其一個人埋頭苦幹, 不如找一群人一 起做吧!」除了分攤租金成本, 相對也能選擇更好、更寬敞的空間。連帶技術支 援、交流或者對外宣傳, 都可以進行整合。在產品使用的材料上, 共同進貨也 能以大宗訂單名義得到優惠的折扣。以上述需求為出發點, 他與幾個有相同意 願的朋友, 在三個月內, 從籌備到執行, 創立了這個聯合工作室— — ACID L AB 岸汐職人聚落。 「ACID L AB 位於台北城市外圍的木柵區, 老舊的靈魂注入鮮活的新血,儼然 可類比紐約的布魯克林。」 綜觀 都市的發展脈絡, 藝術性質高或者較地下(underground)的東西, 很難 從商業區生長開來。這些被歸類於次文化的產物, 在大眾尚未認可其中價值以 前, 都是從城市的邊緣發展萌芽的。蘇義傑曾奔波許多地方, 看了土城去了五 股, 最後發現木柵的優勢:這裡坐落台北市內, 沒有最核心區域肅殺的商業氣 息, 卻又是保有傳統氣息的文教區, 充滿自己的個性, 獨立店家的數目多於跨國
36
企業旗下的連鎖商業品牌。 「以整個氣氛來 講, 很 適 合發 展所謂文創的這 個行業。」蘇 義傑說。
的經驗, 也能增強創作者的自信。成立ACID 蘇義傑自己對ACID L AB 這段 L AB 後一年, 時間裡的各 種發生還 算滿意,做 過 很多不 同的嘗試, 來年的目標,也會 在這嘗試 裡面 找尋恰當的方向去加強。
「ACID L AB 裡的 每 一 個人,反 覆 實 驗,檢 驗他們對於理想的假設。」
A=Ar tist、C= Craf tsman、 I= Innovator、 D= Designer, L AB 則是實 驗 室,意味 著 這 些 人 在 此 實 驗 的精 神。ACID L AB 一直 在 實驗。蘇義傑笑著說「只能不斷地不斷地去 嘗試啦, 找尋最適合ACID L AB 的方向。」 同 時, ACID 在英 文 俗 稱 有禁 藥的意思,某 種 程度上,也代 表 著被主流當成不正統的一 個實驗室。這也是ACID L AB 的精神。
「ACID L AB 是 個 帶 有 生 命 的 場 域,在 每 一次的發生與落幕 之間,都在為它添 加血 肉。」
37
「保存現在不多的手作技術, 在非主流與主 流的輪 轉中,複 製出去,讓它不 會 消失,就 是ACID L AB 的存在價值!」
蘇 ACID L AB 未來的發展走向是手作教室, 義 傑說這是肯定也是必須的。手作在工業 革命後日趨邊緣化, 且越來越非主流。但也 是因為這個非主流的身份被文青與嬉皮族 群帶回後, 又開始漸漸取得主場優勢。蘇義 傑認為ACID L AB 的存在價值是: 「 保存這 些技 術,讓它存在。當漸 漸 有人 產生興 趣, 就可以找到這些東西讓它延續下去。」
「創作者創造出來的東西,是截至目前人生 所有經歷的總 和,它融 合 創作者的全部成 就一個整體。」 所有事情都是邊 做邊學習, 在執 行跟失敗 的過程當中, 找出更好的方式進行下一步。 蘇 義 傑 表示,與其人潮集散、走馬看花,更 希望來的人能因為這個地方有實質的體驗 或想法的收穫。對於創作較為入門的新手, 他們剛開始可能想要找到方向, 或者甚至只 有初步想法而沒有方向, ACID L AB 在此提 供經驗 及資源分享, 能在執 行面上給予相 當程度的助力, 讓新手們面對創作起初的各 項雜務, 執行起來能相對得心應手。 過去一年ACID L AB 跟許多藝術家或獨立 品牌 合 作辦活動, 多數 是 他 們初次的個人 展覽、發表 會, 皆能在這 個場域實現。對 蘇 義傑來講, 最大的回饋就是提供一個平台, 讓 那些藝 術家 和品牌, 能夠把 他 們原生的 價值發揮出來。在這樣的過程中, 攢積彼此
談及在日本學習製鞋的經歷, 蘇義傑說: 「日 本製鞋這個產業是非常傳統的, 日本的師傅 是很嚴格的。在這個年代, 師傅們其實很驚 訝年輕人居然會 想要接 觸這 個產業,所以 他 們也非常樂意去教 授。」在日本,蘇 義 傑 很幸運地在花田和夫師傅(註一)的門下學 習。這段期間, 他學習了純手作的製鞋功夫, 這背後深深影響他的, 不僅製鞋的技術, 還 包括了手工製鞋的嚴謹及細心, 「 好比鞋上 的蠟, 一般人可能去材料行買一塊 蠟 就可 以回來磨在線上,但我們都是自己煮的。師 傅告訴 你成分、做 法, 我 們就 拿 個小 鍋子, 在我 們那 個工 作室煮蠟,煮完才可以開始 上,那時 候 我 都覺 得, 『 天啊我 們到底 在幹
嘛!』以前做一雙鞋子, 一個月才能做好那一雙, 成品非常堅固耐用。如果純粹以這部分來講, 不 管機械再怎麼進步, 都沒有辦法做到的。」蘇義 傑 個人品牌KAZUO CRAFT, 也是為了感念當 初師傅的教導, 才以品牌命名向他致敬。
38
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創作人, 最終都會想要創造 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們稱之為品牌。蘇義 傑選擇了訂製鞋以及它背後的文化, 「因為對做 鞋著迷, 著迷到最後的結論就是你也想自己做, 變成這個產業的一份子。」 談及現代人挑鞋子, 對於舒服的定義普遍還不 夠了解。他說,所謂「 舒 服」是指這 雙鞋是否合 腳。如果腳型吻合, 不管是什麼樣式穿起來都是 舒服的。腳被 稱為第二個心 臟,顧 及 足部的健 康是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這也是他想要用訂製 鞋的形式, 而不是透過機械大量生產的原因之 一。 台灣長大, 輾轉在日本與英國倫敦深造的蘇義 傑, 製鞋的風格卻無法以東洋風或者英倫風等 名詞來分類。 「 我不會定義這就是來自哪個國家 的風格, 參雜哪部分的元素, 當然也包括台灣的 成分。因為這都是我的經歷, 我的人生。」在各個 國家吸收足夠養分後, 交織成屬於蘇義傑式的 製鞋風格。
許多優秀的國外藝術家合作, 背後連結的是更 多不同的眼界。ACID L AB 沒 有一個既定的公 式, 端看創作者如何選擇他想要的東西, 或者如 何將遇到的想法融 合 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 更多可能性。
「源於巨大的意志,這 座城市的職 人實驗室才 得以發生。」
「 你的心 靈是 很強 大的,如果當 你 認 為自己可 以, 事情是絕對 會 發生的。倒不是說技 術上需 要多精進, 而是你對自己的創作有多大的自信, 這是最重要的事情。」這是蘇義 傑最後想給 獨 誌讀者的話。 「這句話會不會有點嬉皮啊?哈哈。」 註一: 1931 年在日本北九州市出生。24 歲在大阪市西成區 開設丸福鞋店, 從事手工製鞋至今已六十多年, 除了持續本 業製鞋, 目前也在西城製靴孰等學校教授製鞋, 是大阪製鞋 職人的代表之一。
本期專訪撰稿人
「不設前提的ACID L AB, 給予各個獨立藝術工 作者自然的發展空間。」
台灣的人才、設計或是文化的實力上, 「 跟其他 國家相比絕對沒有比較差勁!如何與世界產生 連結, 才是需要思考的地方。」蘇義傑指出, 當人 持續待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塊土地, 看到同樣的 事情, 能見度有限的狀態下, 創作者的發揮空間 容易走向閉門造車的侷限。
吳曉涵 秋天出生, 只是一個平凡人。每天大量攝取咖啡因, 因為容 易睏。在百無聊賴的午後, 無所事事躺著發呆放空, 對我來 說永遠是最正經的事。喜歡猜火車, 喜歡Radiohead, 喜歡 喜歡耍酷。不擅長看地圖, 永遠只記得回家 Nick Hornby, 的路。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 能夠好好過完今天就好。莫名 的偏執, 總是在特定的時刻折磨自己, 世界有時太吵了。 19
由此連結到這 世界其 ACID L AB 是一個渠道, 他的地方。它的組 成, 除了本土的創作者,也與
歲失戀開始寫字, 無病呻吟憤世忌俗, 這算是自我療癒的機 制, 而後, 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39
40
貪心人生 的 建 構 — 專 訪 索 引工 作 室 I n d i c e S t u d i o:李 豪
INDICE STUDIO AW17 LOOKBOOK
42
43 文:吳曉涵 + 連鳯騏/編輯:張仲嫣/採訪攝影:曾奕翔
穿梭嘈雜的市場邊, 很難想像隱身在旁的 那 棟白色建 築 物, 是將台灣時裝美的觸角 延 伸國際,並持 續 深 耕時 裝 設 計的Indice Studio 根 據 地。Indice Studio 起 源 於 2014 年, 由一位藝術家與一位服裝設計師 所共同創立。 後因世事錯落 使得其中一方放棄, 身為服 裝設計師的李豪, 一肩扛下所有責任與創 業 艱 苦,堅 定 地 引 領Indice Studio 走 過 三年風 雨。他笑著形容自己: 「 我是 個滿貪 心 的人,不 管 是 在 物 質 或 精 神 層面,都 會 想 做 些 可 以 留 下『 什 麼 』的 東 西。Do or do not, there’s no tr y.」
44
「 透 過 每 一 次 謹 慎 蒐 集, 換 得Indice Studio 反 覆 跳脫框架。」
剛在歐洲發表完2017 年秋冬系列Under the Dome 的Indice Studio, 過往的風格是 反覆轉變的。靈感源自街頭風格及前衛的高級訂製服。在Indice Studio 還沒投身市場 前, 只能以現有二手資料評估, 因此李豪帶著Indice Studio, 實驗每一季的風格, 測試消 費者對商品的共鳴度、喜好, 搜集實際數據。 品 牌 從2015 年 創 立 至 今, Indice Studio 不 斷 嘗 試,直 到2017 年 秋 冬Under The 可以明顯看出與以往季度在設計上的明顯區別。李豪進 Dome 的系列才算是真正定型, 一步說明: 「 過去的作品比較簡單, 調性打得淺, 好處是受眾多、市場範圍更廣泛, 然而缺 點是它的識別度很低。」 而Indice Studio 在2017 年秋冬展現增強品牌識別度的野心, 遂Under The Dome 為 主題, 以「長時間氣候變遷等環境破壞問題, 然多數人類卻選擇視而不見, 只願相信自己 所相信的」作為構思起點, 通過不斷重組布料和圖樣, 搭配前衛、俐落的剪裁與立體版 型, 並注重接縫細節, 將概念融入其中, 強化屬於Indice Studio 自有的風格。除了衣服 本身的設計, 他認為作品最終的呈現, 所仰賴的還是「人」這個媒介。服裝終究只是一個 載體, 可人不同, 人自身的氣息與品牌本身的互動是最讓他期待的。他說: 「 好比同一件 衣服, 「互動」 , 才能展 A 穿起來會讓人想笑, B 穿起來卻顯得嚴肅。」透過人與衣之間的 現出品牌的多種樣貌。 參照社會現今概況, 李豪很清楚消費者所追求的是高識別度商品。他不諱言地表示, 許 多人樹立偉大的願景, 想做出驚天動地的作品, 但如果賣不出去, 就全是白費工夫。因而, 於他而言, 最主要的訴求是商品在商業價值上的體現, 也就是訂單量帶來的盈收。
INDICE STUDIO AW17 LOOKBOOK
45
46
「大環境的洪流中,維持直 挺 的 姿 態,源自大 量 擷 取 資訊、觀察, 自信才能無堅 不摧。」
這是一個講求快速、求新求變的時代, 起源於20 世紀歐洲的快時尚 (Fast Fashion) , 自 然也成為了快速產業的一環。以款式流行多變、量少、新品更換頻率快速、價格低廉為 特點, 快時尚翻轉了人們之於服裝的消費習慣, 輾平了高級時裝與路邊攤的分界, 將過 去象徵奢華的時尚, 變得平易近人。然而, 快時尚衍生的種種問題卻是不容忽視。2015 年, 一部紀錄片《時尚的代價》 (The True Cost) ( 註一)揭露了快時尚方便快速的背後 所付出的代價:嚴重的抄襲問題, 如ZARA 每年因為侵權, 支付數億歐元的罰款給深受 其害的各大品牌;嚴重的環境污染(紡織業是僅次於石化業, 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 。壓 榨勞工、童工等醜聞在新聞媒體上更是屢見不鮮。 對於當今席捲全球、 開設大量分店, 評價褒貶不一的快時尚, 李豪明確地表明不喜歡 「要 : 快, 就只能抄啦!這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價值觀, 也是設計師品牌越來越難做的其中一個 點, 因為快時尚太過氾濫。」面對這些渲染大時代價值觀的東西, 他的做法是回歸到原 點, 他說: 「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對應客群, 所以最終回到一個原點: 品牌調性怎麼訂立? 如果跟那些快時尚發展出來的品牌相異, 相應的族群就出來了, 兩者基本上就會是兩條 平行線。」 快時尚分食時裝這塊市場, 衝擊了引領全球時尚的各大品牌。導致世界各地時尚圈逐漸
47 INDICE STUDIO AW17 LOOKBOOK
萎縮, 以義大利精品Prada 為例, 自2013 年起連續四年營業額不斷消退。延燒至今, 台灣的時尚體系也 跟著低靡。李豪認為, 台灣現在的整體社會環境普遍缺乏一種活力, 是自民國70 年代經濟起飛後的後 繼無力, 因為政府、企業只專注眼前, 忽略後續的安排。觀念由上一代延續至年輕一代, 導致缺少努力奮 鬥的拼勁。談及台灣紡織業的現況時, 他則表示: 「 企業體在建置的過程, 框架定型後再推翻是有一定難 度的, 改變是從根本上的破壞。」他指出這些企業還是依循過往的獲利模式, 然而這套模式已經無法套 用在這個時代, 「 基本上如果設計師品牌, 市場放在台灣絕對死, 台灣的消費度不夠, 他是沒辦法推動這 個的發展。」 至於台灣政府發放補助的機制, 李豪也提出他的看法: 「 補助的對象, 通常只有特定的幾位, 使得這些設 計師不需要實際的訂單支撐也能存活。當品牌有一個安全港, 前進的動力變得有限, 這其實是沒有意思 的, 其他有潛力的品牌設計師, 拿不到這些資源, 因為政府看的是績效評比。」也因為總是那幾個設計師 被關注、獲得資源, 當今設計師的名氣在台灣顯得相對重要, 他聳聳肩說: 「 但大部分都是叫好不叫座的, 我寧願不要那個名氣, 我要的是實際的東西!」認為名氣不是關注的重點, 銷量才是最應該在乎的。
註一: 時尚代價 (The True Cost) 片中深入時裝產業最前線, 帶你看到時尚生產工業的真相, 並獨家訪問到時尚大牌設計師們現身說法, 在購買高價的奢侈品之前, 我們都可以再思考光鮮亮麗的時尚商品背後的代價。
48
「身 上 貼 滿 眾 多 標 籤,藝 術 家、創業 家、商 人 等,這 次 他 全 部 撕 掉,留 在 身上的是身為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精 神指引。」
成立三年的Indice Studio, 走過風也跨過雨, 李豪帶著這個品牌走得踏實: 「 成就感源自 於, 我是一個會一直自我反省的人, 不斷往自己的內心挖, 各種潛因會顯現出來, 不管是 心靈上的沉穩度, 或是思考邏輯的組織能力, 甚至連所謂的智慧都是會一直往前走。這 東西某種層面上我覺得比物質更令人滿足。今天回過頭看三年前的自己, 中間差距的幅 度是非常大的。」 身兼品牌設計師、主理者, 同時還擁有多間公司的李豪, 認為自己的身份 其實比較像商人。當初誤打誤撞地開啟了Indice Studio, 如同他強調的貪心, 是他的潛 在動力, 在道德框架中適度應用。這對他而言其實是很好的特質。不安於只有設計師身 份的李豪, 現在也朝著T 型人才 (註二) 的身份發展。因為教育的轉變, 除了專才也開始重 視整體素質的培養, 現在企業部門輪調交錯已是常態, 具備多種技能是必須, 只有一項 專業的人被取代性會比過往高出許多。 「 做人做事的一個原則, Do or do not, there’s 也是他給不管是在創業或是正朝著夢想前進 no tr y」這是李豪一直以來的行事指南, 的人, 一個自己親身驗證過的建議。 註二: “T” 來表示他們的知識結構特點。 “—” 表示 T 型人才是指按知識結構區分出來的一種新型人才類型。用字母 有廣博的知識面“|” , 表示知識的深度。兩者的結合 , 既有較深的專業知識 , 又有廣博的知識面 , 這類集深與博於 一身的人才。
49 本期專訪撰稿人
吳曉涵 秋 天出生,只是 一 個平 凡 人。每
INDICE STUDIO AW17 LOOKBOOK
天大量攝取咖啡因, 因為容易睏。 在百無聊賴的午後, 無所事事躺 著 發 呆 放 空,對 我 來 說 永 遠 是 最 正 經的 事。喜 歡 猜 火 車,喜 歡 Radiohead,喜 歡Nick Hornby, 喜 歡 耍酷。不 擅 長 看 地圖,永 遠 只 記 得 回 家 的 路。沒 有 什 麼 偉 大的理想, 能夠好好 過完今天就 好。莫名的偏執, 總是在特定的時 刻折磨自己, 世界有時太吵了。 19 歲失戀開始寫字, 無病呻吟 憤世 忌俗, 這算是自我療癒的機制, 而 後, 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 攝影: Jin
This is The Way I Live, Wanna Join?
文/:
冬季限定的塔菇菜飯
不時不吃
50
Jin
「塔菇菜」或是塌棵菜、塌菜都有人喊, 這兩年在 台北的超市與市場街頭不定時出沒,但大多是 是農曆新年前後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墨綠色 的葉連著翠綠色的莖像一朵花大大地綻放著, 吃法與大多數青菜無異, 與薑或蒜大火爆炒, 口 感清脆, 類似常見的青江菜, 卻帶著股菊花的清 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冬天一到, 我便日日在 市場中尋找塔菇菜的蹤影。幾 個在自家田園栽 種、拿到市場販售的菜販我會特別留意, 只要在 攤位上瞥見會立即出手購入, 並仔細確認 他們 再次帶著塔菇菜擺攤的時日。 傳統市場是這樣子的: 當你在某樣相對罕見的 商品前面蹲了下來, 陸續從 你身邊經過的阿姨 阿伯也會 停下他們的腳步, 觀看你挑選的一舉
一動。問候 幾 句日常,順 道 詢問料 理 方式 與 價 錢, 接著加入買菜的行列一同挑選。 一開始 我 不 太習慣,但 在發 現 是常態 後,反 倒 幫著老闆推銷, 吆喝著大夥加入挑菜買菜的行 列。 因為塔菇菜實在太難得了, 一定要好好把握, 今 天買到難 保明天還 有, 獨樂樂不如眾 樂樂。這 樣幫襯往往得到歡樂的結果 — —支付價格的 零頭在秤重之後被省去。這是一個幾乎天天買 菜女子的小確幸。 塔菇菜買回來後, 我會仔仔細細地將底部的莖 洗乾 淨、再 切得細碎,接 著開始 翻找 冰 箱的角 落: 一些菇類, 一些年節時候必備卻總是無法吃 完的肝腸臘腸, 將它們也都切得碎碎的放在盤 子上。
51
空閒時 候 會 在市場買上一塊黑豬 梅 花肉與方 形 餛 飩 皮,包 成 有 塔 菇 菜 迷 人 滋 味 的菜肉餛 飩。而不是那麼有空的日子, 則將切得細碎的塔 菇菜放入土鍋, 在爐火上熱 著。加入一點麻 油 將肝腸與香菇拌炒後, 再加一點蠔油, 炒至鍋裡 的每樣食材皆完全釋放出香氣時,倒入洗好的 米與等量的高湯, 在鍋上悶著, 待米飯八分熟時 放塔菇菜, 熄火, 但並不立刻打開鍋蓋。 回頭處理幾件事後再到廚房將鍋蓋掀 起, 白白 的蒸氣往上不停冒著, 夾帶著麻油臘味還有塔 菇 菜的氣 息。這 怎 麼 樣 都 是 無 法留到下一 餐 的。塔菇菜飯只要一上桌, 就沒有不被吃淨的理 由。 已經連 著一個多禮拜沒在市場看到塔菇 菜了。下一次再遇上它鐵定要多買幾顆切成碎
末, 拌上同要細碎的豆干與之一同做成餃子, 放 在冷凍庫中陪我度過漫長的冬天。
Jin 高雄人, 目前暫時定居於台北。在澳洲的餐館酒館咖啡館裡 的吧台與廚房流浪兩年; 結束在東南亞自助旅行近半年, 回 到台北, 繼續在廚房做菜。現為WuHsieh Lab 食物工作室 負責人。目前也於獨誌The Loner 合作食物與料理專題之 撰稿人。
The Things to Share
誰殺了男孩?—復仇野火漫全城 52
脫下偽善, 赤裸邪惡 文:吳曉涵/編輯:貓飼料 導演:Jocelyn Moorhouse 片名: 惡女訂製服 The Dressmaker 演員: Kate Winslet, Judy Davis, Hugo Weaving
“The sense of being well-dressed gives a feeling of inward tranquillity which religion is powerless to bestow.” ——Rosalie Ham 《The Dressmaker》 狹隘的說, 服裝是個人的記號, 取捨 於 經驗, 累 積成品味。 《惡女訂製服》改編自Rosalie Ham 的同 名小說《The Dressmaker》, 作者在前言開宗 明義點出 「恰當的穿著給人們帶來內心的平靜, 是宗教的力量所不能及的。」但我們也能保留著 小疑問: 「時尚不啻為一種商品拜物教?」 《 惡女訂 製 服 》以 復 仇 為骨架,裹 著 怪 誕 荒謬 的表 皮,凝 視 過 往的 傷口並 奮力與 命 運 抗 爭, 才 是 它的 血 肉。提 著 皮 箱 與 一 臺singer 牌 縫 紉機, 穿著入時手工訂 製服, 吐出一口菸: “ You bastards, I’m back.” 10 歲 背 負 殺 人 犯 的 罪 名、被 驅 逐出故 鄉的Tilly Dunnage 回來了。重 返這個她只有短暫生活十年, 卻朝她生命潑灑 一身狼狽汙名的小鎮-Dungatar。 人煙稀少 但 50 年代 澳 洲西部 小 鎮Dungatar, 一應俱全。學校、雜貨店、診所、警察局、橄欖球 隊, 該有的機構都不缺乏。與世隔絕但自成一格
的Dungatar, 各式的居民聚集了微小的人性缺 劣, 共同豢 養 群 體的惡,儼 然 形 成一 個堅固不 催的法典, 沒有白紙黑字, 卻總有約定俗成的沉 默。欺善怕惡的教師、刻薄虛榮的雜貨店老闆、 好色無情的鎮長, 這些小奸小惡蠶食小鎮內裡, 在一片風沙的西部世界, 它顯得搖搖欲墜。 神秘挾帶詭譎出場的Tilly, 清算每個曾經踩 踏 她、纏繞在她身上數 十年如同鬼 魅的混蛋 們。 一場與別鎮的例行球賽, 她氣勢凌人出現在居 民面前, 在沒 有色彩、質地粗糙的畫面中, 與灰 頭土臉的他們對比, 一身大紅色洋裝的她, 美的 視 若無人。優 雅的詔示Dungatar 居民 — — 我 回來了。 “A dress can’t change anything!”這 句 話 來自劇中長 相平 凡、不 受 心 儀 對 象 注 意的 女 人Ger trude。但,一 件 衣 服 沒 辦 法 改 變 任 何 事?Ger trude 從 初 始 的 反 對 態 度 親 眼 見 識 Tilly 的一顰一笑牽動著場內廝 殺的男性賀 爾 蒙,輕 易 反 轉 球 賽 戰 局。 “ Watch and learn Ger trude, watch and learn!”Tilly 這樣告訴 Gertrude 的同時,展現了服裝的力量, 足以 撼
邪惡居民們一個大禮。 當Tilly 意 識 到,故 鄉沒了所 愛之 人, 它只是一 個地名, 只是垃圾的聚集地。然垃圾 終 究是垃 圾, 不如一把火燒了!這不是復仇, 更不是和解, 而 是 對 命 運 戲 謔的嘲諷。Tilly 縫 製出無 數 美 侖美奐的服 裝,卻無法改 變 鄉愿的惡意 攻 擊, 最終只好提著當初回歸故土的那只皮箱, 在離 去的火車上隔 著窗觀 賞那座曾經滿載意義的 Dungatar 鎮 成為灰 燼,最終 塵封於 西部的風 沙之中。 衣著總是人們評斷對於 他者喜惡與褒貶的第 一步。無論Tilly 弱勢受迫的兒時或成人後重返 的女王姿態, 重複地映證這種亙古不變的劣根 性, 人們身為視覺動物恐怕永遠都無法擺脫衣 著時尚的牢籠。 圖片來源: http://www.shadowelectric.com.au/
吳曉涵 秋天出生, 只是一個平凡人。每天大量攝取咖啡因, 因為容 易睏。在百無聊賴的午後, 無所事事躺著發呆放空, 對我來 說永遠是最正經的事。喜歡猜火車, 喜歡Radiohead, 喜歡
愛人莫名 Tilly 終 沒 有 得到救 贖,母 親 過 世了, 其妙死了。生命就是在你以為幸福來臨而鬆懈 微 笑時, 給 你最致 命的打擊。頓時失去所 有的 唯一僅剩的就是她訂製服裝的能力。她也 Tilly, 運用裁縫技能同時設 局, 送給那些無以名狀的
喜歡耍酷。不擅長看地圖, 永遠只記得回家 Nick Hornby, 的路。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 能夠好好過完今天就好。莫名 的偏執, 總是在特定的時刻折磨自己, 世界有時太吵了。 19 歲失戀開始寫字, 無病呻吟憤世忌俗, 這算是自我療癒的機 制, 而後, 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53
動看似百年不變的Dungatar 鎮。從Ger trude 開始,小 鎮的女性 們口耳相傳, 一個接著一個, 成為Tilly 手工訂製服的信徒。不同以往窮鄉僻 壤 的 土 灰 色,此 刻的Dungatar 小 鎮 因 為Tilly 變得摩登而時髦。她絕倫的手藝, 一針一線開闢 她兒時不可望也不可觸及的認同感, 當年莫名 的殺人指控, 頓時成為歷史, 被寫下但再沒人想 起。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張愛 玲 《天才夢》 關於訂製服裝, 精準的尺寸是必要條件, 差之毫 釐失之 千里 不 容 有誤。Tilly 從10 歲離開母 親 被放逐的歲月, 去了享譽盛名的設計之都米蘭、 巴黎, 跟著卓越的設計師學習, 她內化了他們精 湛的創造能力, 成為她強而有力的武器, 沒有人 能搶奪、模仿。當年遺失記憶的殺人懸案, Tilly 搜集線索的來源, 就是那些為她的服裝而著迷 的居民們。Tilly 擅長縫紉, 將美縫進服裝裡, 釋 放穿著者外在的美麗, 勾勒出他們的心性。華服 的襯托下, 美好昭然若揭, 同時醜惡無所遁形。 服裝作為人與社會的介質, 是專屬於 個人的符 號, 也透 過各種形式彰顯 個體與 他者的落差。 小 鎮 居民 穿 著Tilly 訂 製 的 靡 麗 服 裝,取 用了 Tilly 的手藝,群體醞 釀的惡 卻沒 有消失。一場 結 婚 派 對中, Tilly 當年的 殺 人 醜聞被 掀 開,人 云亦云的群體暴力瞬間擴張, 穿著華美禮服的 居民, 一個個齜牙咧嘴張牙舞爪的再一次將她 推入深不見底的黑洞。Tilly 創造的華服即使再 美, 也不能抵擋上面爬滿的蝨子, 不能掩蓋著裝 者散發出的臭。 “You can create and transform people,use this power against them.” ——Rosalie Ham 《The Dressmaker》
The Things to Share
編織你的視角
文: 張仲嫣 Lazybeat /編輯:
前陣子去了趟首爾, 參觀了韓國國立現代美術 館首爾館(MMCA Seoul Branch) 。 國立現 代美術館位於景福宮與 傳統聚落北村 之間,保留了朝鮮王朝時代為行政中心的兩棟 磚造建築, 以及日據時期建造、 曾為國防部指揮 所的磚造房舍。融合歷史文化意義與實質建築 物,加入當代 建築, 從正面看相當樸實穩重, 從 旁看又可感受當代與 歷史文化並存且相互輝 映的面貌。 參 觀 時Galler y 3 與4 正 逢Craf t Narrative: The Place, Process, Perspective《 工 藝 工 坊 ∣直到成為工藝》的展期。透過工藝製作期間人 與物件的聯繫, 除了材料與技法, 成為工藝家前 所累積的經驗、態度、世界觀也在時間與空間上 再現出來。 展覽共分為三個主題: 「敲打」 、 「 搓揉」 、 「 編織」 ,
共展出六位工藝家作品。其中 「敲打時間」展示 了已成為韓國無形文化遺 產之一的方字鍮器, 標準比 例的合 金、無數 次的錘 鍊、敲 打、4 至5 人的團體合作; 「 搓揉空間」展示了從採土經過 多年準備直到製成陶藝; 「 編織關係」展示了同 為韓國無形文化遺產的韓山細苧麻編織, 耗時 且耗工的製作過程。 看展時不斷 想著:保 有、重視 傳統工藝技術果 然能成就出色的當代藝術家, 越深刻去接觸物 件本質, 就越能有所體悟。此次展覽, 除了展示 傳統工藝藝 術外,也展示了當代工藝藝 術。遊 走展廳間, 立即被其中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震懾 住,他利用紡織,創造出夢境中的世界, 各 種物 件重組而成的非寫實世界。不知作者是否想利 用夢境來展示本我呢? 回國後, 嘗試 與作者聯繫, 並 做了簡單的訪問。 令我意外的是, 作者相當相信命運。由此論述或
55
韓國藝 術家吳和珍的命 運藝 術
The Things to Share
許又多了一個觀看其作品的角度。
56
吳和珍(오 화진 Oh, Hwajin) , 從小看世界便 從「我的視角」為出發點, 在自身內部不斷進行想 像以滿足好奇心, 認 為出生至此的一切都是遵 照命運的安排, 創作則是照著純粹的本能進行, 盡可能的將自我本身挖掘出並向外展示。 作者自述, 大學及研究所都是專攻紡織美術, 或 許是因為與紡織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然而然就 選擇了紡織作為創作的素材。再者, 他非常重視 作品立體造形的呈現, 紡織是簡單並可活用的 材料, 不需要特別的工具及技法。最後,他的所 有作品幾乎都是一個人獨力完成, 紡織的性質 既輕又柔。他說: 「 對於獨自工作的我而言, 是相 當便利的素材。」 至於對 個體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看法,他則是 如此闡述: 「 在我所擁有的世界觀 裡, 世界的一 切都是命運所控制的, 並藉由緣分做接續, 比起 環境影響個人, 我更認 為該是每個人基於自己 命運去適應環境, 在相似的環境中, 基於個人命 運而產生了不同的意念, 不論是環境支配個體 或影響,和其傳達的事物之間全 都是由自體命 運所做出的程式設計。」
Lazybeat 日本爺爺殺手, 不管身於日本何處, 有日本爺爺的地方就會 被搭訕; 最愛在媽媽洗澡時進浴室抱著光溜溜的媽媽說我 要喝奶奶; 喜歡狗狗但想要跟貓咪結婚; 帥氣說著我只要有 電影跟搖滾樂就夠了, 一看日劇又無止境發射少女光波; 無 法抗拒草莓製品。
57
Special Thanks
發行單位/ 獨誌The Loner | 展現・獨人・志趣 [ 長倫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7 月06 月
Bao P.、Dar ia Lan、Fr an 、Ir v ing、Jin、Jonat han、
讀者信箱/ info@theloner.co
Kr is Kao、Ku、Laz ybeat
郵政信箱/ 10099 台北郵局第84-3 信箱
S t an、Y.、Y.C、Y i -Han
P.O. BOX 84-3, TAIPEI, TAIPEI CIT Y 10099, TAIWAN (R.O.C)
官方網站/ www.theloner.co 58
依筆畫順序
官方Facebook / @DuzhiTheLoner
Leo、MiLi、Mor i、Romi、
Chang、りんご、丁 丁、 八 神 太 一、小 蕾、王 俊 捷、余 宙、吳曉 涵、李富美、李 豪、 杜 漢 庭、宓 欣 瑞、東 東、林 佳瑋、阿 楓、阿 龐、孫立蓁、
執行總監/ 連鳳騏
張 仲 嫣、張 書 維、粘 婉 柔、
總編輯/ 連鳳騏
少 禾、陳 建 宇、曾 奕 翔、馮
連 婕、郭 委 霖、郭 湘 薇、陳
君藍、黃 廷宇、黃歆 瑄、瑜、
執行編輯/ 吳曉涵・張仲嫣・林宜鴻
葉 佩 蘭、廖子瑄、劉盈 麟 、
美術編輯/ 連鳳騏
先、貓 飼料( 林宜鴻 ) 、謝予
德、潘 怡 玓、潘 柏 宇、蔡 惟
騰、闕 筱 珊、嚴 采 蓁、籃 康 特約攝影/ Yi-Han Chang・曾奕翔
華。
執行企劃/ 宓欣瑞 本期封面設計/ 連鳳騏・張書維 本期封面攝影/ 連鳳騏・張書維
版權申明/ 本刊所載之內容除 部分圖片為CC 原作者所有, 且已標註
本期封面服裝+ 道具/ 私著+ 花草們
於雜誌上, 其餘皆為獨誌The Loner 所有, 未經本刊同意不 得做任何形式的轉載或複製;所提供的電話、地址、營業時 間與活動費用等變動資訊, 皆以2017 年6 月資訊為主, 如有
本期封面人物/ 連鳳騏
任何變動, 仍須以實際店家提供的資訊為準。內文中如有任 何非變動性的資訊錯誤, 寫信至info@theloner.co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