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Page 1

World Journal

慶 40 周年 1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世界日報12日舉行40周 年社慶茶會,左起為世報 副董事長李厚維、州眾議 會助理議長奧迪茲、世報 執行董事李德怡、駐紐 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章文樑大使、州參議員 高頓、國會眾議員孟昭 文、州參議員史塔文斯 基、聯合報系董事長 王文杉、世報北美總 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 社社長楊仁烽、市長 辦公室華裔代表林漢 明、公 益 維 護 人 詹 樂霞代表陳風。 (記者許振輝/攝影)

0 4 輝 光 報 日 世界 華媒第一品牌 美 北 續作

 《世界日報》今年邁入40歲。孔夫子說 「四十而不惑」。創刊40年來,世界日報始終 懷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投資再投資、進步再 進步」的理念,懷抱新願景不斷進步、不斷開 創,伴隨所有華人移民實現平等、自由、開放 的「美國夢」。 40年來,我們和每一位讀者,每一個移民家 庭一樣,嘗盡移民創業、為生活打拚、適應新 家園的酸甜苦辣,也站穩了北美第一大中文媒 體的地位。但我們知道:世界日報的使命還沒 有完成。隨著中國崛起,華人移民美加人口日 增,電腦網路和智慧手機普及化,數位新聞、 行動媒體時代到來,我們也跟著轉型、蛻變。 就像所有愛護我們的讀者、廣告客戶一樣,我 們正投入網路時代的大潮中,擁抱數位時代的 到來! 1976年2月12日,世界日報在紐約、舊金山 兩地同步創刊,全面改變了華文報業生態,掀 起美國華文報業編印的大革命和業務大革新, 擺脫各大華埠中文報紙都利用剪輯拼湊成版、 每周出版一次,新聞早已成舊聞,內容零星雜 亂,編排印刷簡陋,只堆放街頭角落免費拿取 的傳統。 當年世界日報訂用國際電訊,租用人造衛星 線路傳版,購置新印刷機器,新聞內容緊隨 事件發展,每日出版從創刊初期的16頁,直到 後來數十頁。近年我們經常出版超過100頁, 2014年更創下單日出報140頁的新紀錄,超越 絕大多數英文報紙。 當年,世報首創一年365天、天天出報,周 六、周日和節假日都不休息,以保障對讀者服 務不中斷,這是空前創舉。創報時期,我們克 服了許多技術上的障礙,並讓美國政府認識 到,我們來美國辦報是宣揚民主、自由及法治 觀念,服務僑胞,不帶任何政治使命和任務, 更不為任何政黨服務,所有創刊工作人員最後 拿到了美國政府合法工作許可,我們才順利創 刊發行。

關注世界大事 服務華人 事實上,世報創刊後也用內容證明,是可媲 美主流報紙的專業媒體,內容平實可靠、立場 客觀公正。尤其創辦不久,1976年9月9日,毛 澤東逝世,是轟動世界的大新聞,世界日報立 即以四個全版加上一個畫頁,配合多角度評 論,把毛澤東一生功過事蹟完整呈現。在當時 通訊技術有限、尚未電腦化編排的情況下,這 是艱鉅任務,但世界日報做到了! 第二天,世報上市後,各地零售被搶購一 空,從此建立各種不同背景讀者的口碑,銷路 和廣告一路直線上升,奠定在北美的中文媒體 領袖地位。此後,世報逐步在北美各重要城市 布設記者,作為自採消息來源,構建成北美最 綿密的華文媒體採訪網絡;業務方面則採現代 化管理模式,逐漸把發行網擴展到整個北美 洲,訂戶報甚至遍布中南美洲。 1980年6月,世界日報配合南加及德州華人 移民的快速成長,設立了洛杉磯分社,負責美 國西南和美南各州業務。7月1日,世界日報總 社也從紐約華埠窩克街,遷到皇后區法拉盛地 段,帶動法拉盛華人新社區興起。 1989年7月,紐約世界日報遷址法拉盛九年 後,再把核心基地遷到白石鎮自建的大廈,隨 後在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也成立了分社,負 責加拿大東西兩岸的新聞、業務和發行。 隨著華人社區壯大,世報與「紐約時報」

與「洛杉磯時報」建立合 作關係,新聞互用資訊,也推出送報到府服 務;新聞資訊量與廣告都呈現倍數成長。 參與創報的世界日報副董事長李厚維指出,世 報40年見證也參與了北美各地華人經濟和政治 力量的成長,和許多在北美生根立足、事業有成 的華人企業,共同營造今天北美華人社區的繁榮 和壯大,整體成就讓主流社會刮目相看。 他說,40年來,世界日報服務讀者的宗旨始 終不變。創辦人王惕吾當年提出,「不管來自哪 裡,只要是中國人,就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這 是有遠見、深具決策高度的方針。世報始終秉 持惕老的「正派辦報」精神,公正、客觀就是世 報奉行不渝的編採方針,不預設立場、不偏袒 任一方,盡力服務來自全球各地的讀者。

資訊豐富 貼近生活需求 近幾年,世報編採方針大幅調整,以News You Can Use的實用導向,貼近讀者生活需 求;在地化的新聞取材,成為北美最貼近本地 需求的媒體,許多報導屢被台海兩岸媒體、網 站引用。世報版面風貌也有很大變化,2008年 北京奧運推出跨頁報衣後,每逢北美與兩岸三 地重大事件,世報都規畫報衣,並用幾個專版 翔實報導,充分展現新聞深度與廣度。 言論方面,近年世報厲行重大突發新聞,社 論或學者專家評論,都能同步見報,「熱炒」 新聞。把新聞事實結合深度解析、前瞻評論, 立體交織成讀者每天熱騰騰的資訊來源。 除了傳統印刷報紙,配合讀者從桌上電腦、

專刊

4 5 3 0 1

手提或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不同 介面的閱覽需要,世報在媒體載具方面也做了 很多革新。1999年12月,世報率先推出新聞網 站www.worldjournal.com,至今已成北美華人不 可或缺的新聞和社區動態來源,也是北美最在 地化的新聞網站。 2007年8月,推出電子報ePaper,以全真的報 紙版面上網,用電腦滑鼠看報紙不用翻報紙, 送報從此無遠弗屆。2010年10月,推出電子報 第二版,讓北美與全球網友零時差瀏覽世界電 子報,快速掌握天下大事。 2015年7月,我們又成立「世界生活網」 (www.wjlife.com),結合商業廣告、分類廣告和 生活資訊,讓報紙刊登的廣告,同時可出現在 生活網,增加廣告的曝光率與加乘效果。讀者 上網查找各種廣告,也能看到相關生活實用訊 息,譬如:醫學百科、法律天地、教育指南、 旅遊資訊、汽車情報、房地產、稅務、保險、 流行時尚、健康美食等,包羅萬象。每月瀏覽 頁數超過120萬,還在快速增加中。

王文杉感謝讀者對世界日報的支持。 (記者許振輝/攝影)

影音加持 緊跟數位潮流 這兩年,世報網站「即時新聞」,力求「和 時間賽跑」,每天撰發數百則美、加、大陸、 台灣、港澳和國際最新消息,讓讀者隨時隨地 可掌握「《世界》發生了什麼」。本月起,世界 新聞網開始提供本報記者拍攝、傳送的第一手 現場影音新聞,使世報新聞從文字、照片進入 影音視頻,各種載具搭配整合,一體呈現的新 時代。譬如近日加州聖伯納汀諾市發生恐襲, 我們記者就提供了許多一手的影音消息。這些 創新,使我們網路每月讀者瀏覽的頁面,已高

王文杉(左)頒 發特殊貢獻獎給李 厚維,表揚他辛勤 耕耘40年,對世界 日報的成長居功至 偉。 (記者許振輝/攝影)

世報北美五社社 長、民選官員、僑 界代表、老讀者與 客戶等逾百人出席 40周年社慶茶會。 (記者許振輝/攝影)

楊仁烽強調世報會持續扮演北美最有影響力 的媒體平台。 (記者許振輝/攝影)

達3600餘萬! 40年來,世界日報一直是新移民、老移民每 天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因為和兩岸三地 報紙服務對象不同,我們發展成全球最獨特的 一份華文報紙,深受兩岸及北美主流媒體及官 方重視。中國前總理溫家寶訪問紐約時就曾兩 度公開說,「世界日報我幾乎天天看,厚厚的 一疊,看都看不完」;馬英九總統更在留學時 期,就成為世報讀者。說明世界日報的品牌信 譽,和在全球華文報業的地位和關鍵角色。

實用百科全書 無所不包 世界日報總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社社長楊仁 烽說,他來北美世界日報服務迄今三年,在紐 約工作或出差赴洛杉磯、舊金山和溫哥華、多倫 多,經常遇讀者或社區領袖對他說,很多新移民 從下飛機那一刻起,買一份世界日報,就一切搞 定;也有親友告訴新移民,一定要看世界日報。只 要有世界日報,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搞定。 他說,我們每天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和教育、 科技、醫藥、居家、園藝、投資、養老、副刊 等消息600多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備。 世報有如一本每天出版、內容包羅萬象的「實 用百科全書」。 楊仁烽說,邁入40年,世報營業網不斷擴張, 服務平台不斷轉型求變,但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期 勉世界日報扮演好「三座橋樑」的使命,則始終 如一。那就是,世界日報不但要扮演好華人移民 社區與主流間的橋樑,也要扮演好華人移民與家 鄉,華人移民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群華人及本 地生長的下一代移民間的橋樑。 他強調,面對媒體新環境的挑戰。世界日報 追求永遠創新的承諾不變,永遠給讀者最好、最 新、最完整新聞的初衷不變;下一個40年、80年、 100年,世界日報要轉型、要創新、要永續經營, 數位媒體也要成為北美華文報紙的領航者,繼 續維持「第一品牌」地位,為美國500萬和加拿 大150萬華裔同胞,提供各種最權威翔實資訊, 扮演北美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媒體平台,服 務廣大的華裔同胞。這是世報對愛護我們的讀 者和客戶,另一次莊嚴的承諾和使命。 (記者陳世耀) 45301-A


4 5 3 0 2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專題演講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2

生長於美國的趙安吉(上圖右起)說一口流利中文,獲兩個姐姐趙小美、趙小蘭,以及父親趙錫成鼓掌表揚。右上圖為2011年1月19日,歐 巴馬總統在白宮款待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趙小蘭部長與趙錫成博士應邀出席。 (記者朱澤人攝影、趙小蘭提供)

How to Enter and Engage More in Mainstream America Thank you for that very nice introduction. What a great pleasure it is to be here with you today to celebrate this auspicious occasion! Congratulations to World Journal on its 40th anniversary! What a milestone this is! For so many immigrants, the World Journal is their lifeline to the world. The news that World Journal provides helps immigrants stay connected with their old country, and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ir new country, America, and within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Our family has a subscription to World Journal. It arrives every morning and my father reads it instead of the New York Times! Speaking of my father and family, I am so pleased to be accompanied by my father, Dr. James S. C. Chao, my sister, May Chao, daughter #3, and youngest sister, Angela Chao daughter #6.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ll four of us have appeared in public together in decades! To understand my career and life, I hope I may share the story of my incredibly inspiring parents, Dr. James S. C. Chao and Mrs. Ruth Mulan Chu Chao. As you may have heard, my mother, Ruth Mulan Chu Chao, was the foundation of our family. A great part of our family’s advancement in America is due to her diligence, sacrifices, determination, and love. In fact, she and my father share a beautiful love story. At the age of 21, she married my father, a young man of great diligence, perseverance, optimism, and promise. For the first seven years of their marriage, my father worked as a merchant mariner steadily progressing in his career to become one of the youngest sea captains in Chinese history by the age of 29. His career took him away from my mother and their home for months at a time. While he was away trying to advance his career for the betterment of the family, my mother faithfully managed the household and tended to the children. For example, when my mother was about to give birth to me, my father dropped her off at the hospital and then rushed on board his ship as it was sailing for another assignment. His ship did not return to home port for another month. So, my father did not see me until I was one month old. Like most Chinese, my parents alwa ys emphasized education. My father always wanted to pursue advance education so he could advance and find more opportunities. So he took the National Mariner Examination, scored number one and broke all the records. Thus, he was written up in the newspapers and the government sponsored him for study abroad. Even though she was seven months pregnant and did not know how long they would be separated, my mother bravely supported the decision for my father to go to America to fin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our family. Our young family was separated for three long years as my father tried to save enough money and get the necessary papers to bring us to America. We came to America on a cargo ship instead of an airplane and our first home in America was a small apartment in Queens. My father did not see his third child, May – who’s here today – until she was three years old. Like all newly arrived immigrants, our initial years in America were very difficult.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very few Chinese or Asians in America. In fact, the Asian population in America totaled less than 1%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We didn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couldnt eat the American food, didnt understand the culture or traditions and had no relatives or friends nearby. But throughout all these challenges, my parents always maintained their optimism, and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They worked very hard, did everything themselves, and made many

sacrifices so their children would have greater opportunities. Because we grew up in such a secure and loving family environment, we never doubted that our futures would be bright. Throughout her life, my mother steadily worked in the background, helping to make our home a place of solace and comfort. In the 1960s, Chinese food ingredients were hard to find in supermarkets so my parents would have to make weekly trips to Chinatown from Queens to buy the necessary food items. Every night, my mother was able to make delicious and nutritious meals for us. Our home was a place of comfort and solace. She made sure we celebrated all the major Chinese holidays and the children understood the story behind each major holiday. As our family situation improved, eventually three more daughters would be born in America. We finally moved to a house. On the weekends, as my father worked around the house, he would always have one of the daughters help him, for example, carry the tool box, help focus the flashlight for him. As we helped our father, he would talk to us about Chinese philosophy, my parents life growing up in China, our grandparents. My mother was one of the few women of her generation to receive an education, having attended Ming De Girls High School in Nanjing. Her studies were interrupted by the wars which ravaged China at the time. But, she never gave up her desire to finish her education. At the age of 53 years old, she finally obtained her Masters degree in Asi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rom St. John’s University in Queens. It is so typical of her self-effacing nature that when she received the news of her ultimately fatal illness on January 11, 2001, the same day that the President announced my nomination as Labor Secretary, amidst the excitement, she said nothing, not wanting to spoil the moment for her family. She attended my swearing-in at the Oval Office the week she began her chemotherapy treatments. Despite the wrenching side effects, again, she said nothing to the family not wanting to spoil the atmosphere. My mother sadly passed away August 2, 2007. But, the lessons she and my father taught their children have stayed with us. For example, my parents taught us to take pride in our Chinese heritage. They taught us to take the best from East and West. Armed with this combination, they said this would be our advantage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national world. The Asian American population today is the

fastest growing subgroup in America. And, our increasing numbers will be transforming America. Asian Americans now make up 5.8%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up from less than 1% in 1965. We are a population group that has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immigrants within our midst. About 74% of Asian-American adults were born abroad. Two-thirds of recent adult Asian immigrants are either college students or college graduates making Asian Americans the highest income and best educated racial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 world economy that increasingly relies upon high skilled workers, this bodes well for Asian American population. We as a community believe in individual humility, modesty. We place a strong emphasis on family and education. We respect our elderly. We are hardworking and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hard work and positive results. These are wonderful attributes which we should share with mainstream America! As an immigrant myself, I can still remember how vulnerable we felt as new immigrants to this country, how bewildering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seemed, how anxious we were to be able to gain a foothold in mainstream American society and do well in this new country. So, I hope I may share some observations, while greatly generalized by necessity in this discussion, will hopefully provide some insights on how to enter and engage more in mainstream America: 1. Dont be afraid. Have confidence. This is a wonderful country with so many opportunities. If you miss one opportunity, dont worry – there will be other opportunities that will come along. By and large, most Americans are generous, open, and friendly people. They are open to new experiences, willing to help strangers, and relatively uncomplicated. 2. America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comprising of all different races, ethnicity, and heritages. Today, African Americans comprise about 14% of the population, Hispanic Americans comprise about 18% and Asian Pacific Americans comprise about 5.8%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ver the next 40 years, whites are projected to become less than half of the U. S. population. Hispanics will see their population share rise to 24% by 2065. Asians will become 14% of the population. So, no one group will be a majority population. So, don’t be afraid to be a part of this increasingly

2005年5月14日,趙錫成博士與女兒趙小蘭在艾利絲島接受「傑出移民獎」,此為父女檔同獲頒獎 之首例。從左至右:麥康諾參議員、趙小蘭部長、趙朱木蘭女士與趙錫成博士。 (趙小蘭提供)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society. 3. Get involved and learn more about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How do you do this, you may ask? As much as we enjoy our friendships with other Chinese – try to meet other groups of people. One way to do this is to join nonprofit charity groups – this is a low risk way to learn about American culture, practice language skills, and 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 And, aim to go on the board. Leadership skills are not inborn. Good leadership skills comes through practice and it is never finished. When I was Secretary of Labor, I was always very aware of trying to be a good leader every day – to persuade, to inspire, to motivate others to a common goal. And, if you dont get into one organization, dont be discouraged. Try another. There are so many organizations in America. 4. Strong communications skills in this dynamic, open, vibrant society – verbal and written – is important. America is a country of immigrants comprising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languages.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there is a tradition of being direct and candid in communications. 5. If you make a mistake, don’t worry.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as so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thinking that if I make a mistake, I will NEVER get another opportunity again. And, that I would disgrace my family. Then, I learned: In America, people are very tolerant of mistakes. In Silicon Valley, in fact, mistakes are considered merely the steps to the next successful projects. Mistakes occur all the time in American life. You probably notice it more than others around you. In this country, very few mistakes are fatal. There are so many opportunities, most of the time, you can always recover. So, don’t dwell upon it. Learn from mistakes and just keep on going. 6. America is a country that responds to energy. If you have determination, drive, and your willing to work hard, most likely, you will get somewhere. People succeed here because they love what they do. Chinese culture encourages our children to shore up their weaknesses. American culture does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a person’s weaknesses. It emphasizes cultivating a person’s strengths, talents. So, just keep on trying. 7. Relatively speaking, American culture emphasizes individualism. Thi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actions and thinking can, in some instances, appear perplexing to Asians as our culture emphasizes the family, the group. 8. Yet as individualistic as Americans are, they also work well together as a team. There is not so much top-down hierarchy or management. Americans value teamwork. So, learning to work in a team, gaining the good impression of other teammates, not only the boss, is important. I hope these observations – which are by no means definitive – are interesting and helpful. As we adapt to Mainstream America, we should continue to treasure our Chinese heritage. We are bridges between two cultures. With increasing diversity of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there is much greater acceptance and interest in other cultures. Asia is rising in the world. This means Asian Americans can contribute much to enhancing better U. S. Asia relations through our own unique experiences and understanding of Asia and China. I believe the future will be bright. On behalf of my father, Dr. James S. C. Chao, and my family, thank you for being here – for your interest in hearing about our family’s life journey and story. I hope you are encouraged and will not be afraid to enter mainstream America. I’m going to ask my father, Dr. James S. C. Chao, sisters, May Chao and Angela Chao to come on stage and all four of us will be more than glad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Thank you! 45302


4 5 3 0 3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專題演講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3

趙家四人在世報40周年社慶難得齊聚一堂,上圖前右起為趙小蘭、趙錫成、趙小美、趙安吉。左上圖為1954年,「慈雲輪」 回航台灣,趙朱木蘭女士與女兒趙小蘭探訪當時在船上擔任大副的趙錫成博士。 (記者朱澤人攝影、趙小蘭提供)

我們向來謙虛為懷,非常重 視家庭和教育,尊敬長輩。 我們勤奮工作,相信只要埋 頭苦幹就會有收穫。

前勞工部長趙小蘭12日祝賀「世界日報」創 刊40周年社慶演說全文: 恭喜「世界日報」創刊40周年!這是何等了 不起的里程碑!對於許多移民,「世界日報」 是他們與整個世界連繫的生命線。「世界日 報」提供的新聞,協助移民與祖國保持連繫, 並瞭解美國這個他們的新國家,以及他們當 地社區發生的事情。我們家就訂了「世界日 報」。家父一直看每天送到的「世界日報」, 不看「紐約時報」。 談到家父和我們家,我很高興家父趙錫成博 士、三妹趙小美和排行第六的小妹趙安吉能夠 陪同出席。這是幾十年來我們四個人首次一起 在公開場合露面。 為了讓大家瞭解我的事業和生活,我希望與 大家分享極富啟發性的家父趙錫成博士和家母 趙朱木蘭女士的故事。諸位可能聽說過,家母 趙朱木蘭是我們全家的基石。我們家在美國的 發展,有很大一部分應歸功於她的勤奮、犧 牲、決心和愛心。 事實上,她與家父擁有一段美麗的愛情故 事。她21歲時嫁給家父這個非常勤奮、堅毅、 樂觀和前程遠大的年輕人。 他們結婚最初七年,家父在商船上埋頭苦 幹,29歲就名列中國最年輕的船長。他的事業 使他經常離開家母和家園,一出門就是幾個 月。他離家為事業打拚造福家人時,家母專心 持家和照顧孩子。 例如,家母即將臨盆生我時,家父把她送到 醫院,然後就趕著上船出海執行任務。過了一 個月後他的船才返回母港,因此家父直到我滿 月才看到我。 就像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我的父母很重視教 育。家父一直想繼續進修,以追求上進和尋找 更好的機會。因此他參加全國海員考試,拿到 第一名,並打破所有紀錄。報紙報導這個新 聞,政府也送他出國進修。家母雖然正懷著七 個月身孕,而且不知道這一分手要多久才能重 聚,她仍勇敢的支持家父到美國為全家尋找更 多機會的決定。 我們這個年輕家庭分離了三個漫長的年頭, 在這段期間,家父努力存錢,並拿到必要的文件, 把我們接到美國。我們搭乘貨輪到美國,而不是 搭飛機。我們在美國第一個家是(紐約市)皇后區 一個小公寓。家父一直到三女,今天也在這裡的 趙小美三歲時,才看到這個女兒。 就像所有新移民一樣,我們在美國最初幾年 過得非常辛苦。當時美國華人或亞裔很少,事 實上,當時亞裔只占全美人口不到1%。 我們不懂美國的語言,吃不慣美國食物,不 瞭解美國的文化或傳統,附近也沒有親戚朋 友。但是,在經歷這些挑戰的過程,家父家母 一直保持樂觀,對未來會過得更好充滿希望。 他們賣力工作,凡事都自己動手,做了許多犧 牲,以讓孩子有更好的機會。由於我們在這種 充滿安全和愛心的家庭環境成長,我們從不懷 疑我們前途會很光明。 家母一生一直在幕後工作,協助把家打理成 安祥舒適的地方。1960年代,在一般超市很難 買到中國食材,因此家父家母每個星期必須從 皇后區到華埠採購必要的食品。家母每個晚上

亞裔優秀特質 有助融入主流

都會為我們烹煮營養美味的餐點。我們家是舒 適安祥的地方。她確保我們大家一起過主要的 中國節日,並讓孩子們瞭解每個重要節日背後 的故事。 隨著家庭情況改善,家裡又多了三個在美國 出生的女兒。我們最後終於搬到一棟房子。家 父在周末打理房子四周環境時,都會要一個女 兒幫忙,像是幫他拿工具箱,或拿著手電筒幫 他照明。我們幫忙時,他會跟我們談中國哲學、 他與母親從小在中國的生活、我們的祖父母。 家母是她們那一代少數曾受教育的婦女,上 過南京明德女子中學。她的學業因中國戰亂而 中斷,可是她從未放棄完成教育的念頭。她53 歲的時候,終於從皇后區聖若望大學拿到亞洲 文學和歷史碩士學位。 家母本性謙沖,在一些方面表露無遺。2001 年1月11日她聽到自己得了最後宣告不治的惡 疾當天,正好趕上總統宣布提名我當勞工部 長。在大家歡欣慶祝之時,她對自己的情況隻 字不提,免得破壞全家人的興緻。她開始接受 化學治療那個星期,還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參 加我宣誓就職儀式。雖然化療引發非常難過的 副作用,她仍然不告訴家人,以免影響氣氛。 家母不幸在2007年8月2日去世,可是我們這些 孩子永遠記得她和家父對我們的教導。 例如,家父家母教我們對自己的中國傳統引 以為榮。他們教我們對東方和西方的長處兼容 並蓄。他們表示在日益國際化的世界,結合這 些優點將成為我們的優勢。 亞裔美國人現在是美國成長最快的族群, 我們亞裔人口增加也將改變美國。美國亞裔 已從1965年占不到全國人口的1%,增加到占

5.8%。我們是移民比率最大的族群。美國亞裔 成年人約有74%生在其他國家。 近年移民美國的亞裔成年人,有三分之二是 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使亞裔美國人成為美國 所得和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在日益仰賴高等 技能工作人員的世界經濟體系,這對亞裔美國 人口是很好的預兆。 我們亞裔向來謙虛為懷,非常重視家庭和教 育,尊敬長輩。我們勤奮工作,相信只要埋頭 苦幹就會有收穫。 這是我們應該與美國主流社會分享的優秀特 質! 我本身就是移民,我仍然記得在美國初來乍 到時感到何等惶恐,對美國主流文化覺得何等 困惑,如何亟於在美國主流社會站穩腳步,在 這個新國家有一番作為。 因此,我想分享一些看法。雖然在這裡只能 做概括性的討論,我乃希望能為如何進入和加 強參與美國主流,提供一些心得: 一、不要害怕,要有自信。這是個充滿機會 的美好國家。錯過一個機會不要緊,還會有其 他機會。 大多數美國人都很慷慨、大方和友善。他們 樂於接受新的經驗,願意幫陌生人,個性也較 單純。 二、美國正日益多元,人口包含各種不同族 裔和傳統。非洲裔現在占美國人口14%,西班 牙語裔占大約18%,亞太裔占大約5.8%。 未來40年,預計白人將只占美國人口不到一 半。到2065年,西班牙語裔的人口比率將提高 到24%,亞裔將增加到14%。因此沒有一個族 群將占人口多數。所以不要害怕成為這個日益

2001年3月6日,趙小蘭在白宮宣誓就任勞工部長,趙錫成博士與趙朱木蘭女士前往分享女兒的榮 耀。 (趙小蘭提供)

多族裔、多文化社會的一份子。 三、加強參與和學習美國主流文化。你可能 會問,要怎麼做?雖然我們很享受與其他華人 的交情,可是不妨嘗試接觸其他群體。有個方 法就是參加非營利性的慈善團體。這是學習美 國文化、練習語言技能和發展領導技巧的一種 低風險方法。把加入委員會當成目標。 領導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培養良好的領導能 力必須不斷練習,而且這種學習沒有止境。我 當勞工部長的時候,隨時都在注意每天試圖做 個好領導人,設法說服、啟發、激勵其他人, 以達到共同目標。 如果你未能加入一個組織,不要氣餒。嘗試 別的組織。美國有很多組織。 四、在這個充滿活力、開放和生氣澎湃的社 會,強大的語言和文字溝通技巧非常重要。 美國是個由擁有不同文化、傳統和語言的人 所組成的移民國家。為了避免誤解,形成了直 截了當和直話直說的溝通傳統。 五、犯了錯不要擔心。我成長過程很怕犯 錯,以為一旦出任何錯,就「永遠」沒有別的 機會,也怕使家人蒙羞。 後來我學到,在美國,大家對犯錯很寬容。 事實上,在(加州)矽谷,犯錯被視為只是達到 下一個成功計畫的步驟。 美國生活隨時都可能出錯。你可能比四周的 人更注意到這種情況。在這個國家,很少錯誤 是致命的。在這裡機會太多了,而大多數時 候,犯了錯都能夠扳回來。因此,不要想不 開。從錯誤中學習,繼續向前邁進。 六、美國是個對能量很有反應的國家。你只 要富有決心、衝勁,願意賣力工作,十之八九都 會有所成就。很多人在這裡獲致成功,因為他們 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中國文化鼓勵孩子改善弱 點。美國文化不特別注意個人弱點,卻強調培養 長處、才能。因此,繼續不斷的嘗試。 七、美國文化比較注重個人主義。這種強調 個人行動和思想的傳統,有時會讓亞裔感到困 惑,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家庭、團體。 八、但是,美國人雖然講究個人主義,他們 也注重集體合作。他們鮮少從上到下的階級或 管理體制。美國人重視團隊工作,因此學習參 與團隊作業,讓隊友而不只是老闆留下好印象 很重要。 這些看法並非絕對的,而我希望它們能讓大 家覺得有趣和有幫助。 在適應主流美國的過程,我們應該繼續重視 我們的中國傳統。我們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橋 樑。隨著美國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日益趨於多 元,美國對其他文化也更能夠接受和感興趣。 亞洲正在世界崛起。這表示亞裔美國人能夠經 由我們獨特的經驗,以及我們對亞洲和中國的 瞭解,對促進美國與亞洲的關係做出很多貢 獻。我相信未來是光明的。 我謹代表家父趙錫成博士和我的家人,謝謝 諸位來到這裡,謝謝你們對我們家人的歷程和 故事感興趣。我希望諸位獲得鼓勵,不要害怕 進入美國主流。我現在要邀請家父趙錫成博 士、妹妹趙小美和趙安吉上台,我們四個人將 樂於答覆任何問題。謝謝! (編譯黃秀媛、高夢梓) 45303


4 5 3 0 4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右二)頒發忠誠讀友獎給長期訂閱世報的讀者,感謝他們的擁護與支持。

精神家園 讀者愛護 絲建江

登廣告與世報結緣

1984年矯正牙醫專業畢業後,絲建江到洛杉 磯開辦牙醫診所,也是在那時與世報結緣。他 說,當年來到南加開診所時還很少有華裔牙醫 師,於是便在世界日報登廣告招攬生意。當時 效果非常好,幾乎每天都有華裔民眾帶著孩子 來,但可惜幾乎每一個來咨詢的客人都只是簡 單問兩句便轉身離開,後來一位顧客的一句 「你好年輕啊和我女兒差不多大」,這才點醒 自己,原來是因為年齡太小。絲建江說,大家 都是願意將白髮染成黑髮,但當時還真希望能 將一頭黑髮染白。 絲建江說,初期生意受年齡局限,便想如何 能讓讀者知道自己專業過硬,那時世報家園版 征稿,於是開始每周將矯正牙齒的一些知識寫 成文章後投報刊登,而此舉不僅賺得不少稿 費,更成了「救命」良藥,短短幾個月後,慕 名而來診牙的病人趨之若鶩。世界日報不僅解 了沒生意的燃眉之急,還給予不少稿費。如今 40年社慶又被選為得獎讀者,不僅賺了世報一 張機票和免費房間還得到頒獎。他笑稱,對自 己來說,世界日報真的做到仁至義盡。

林珊

全方位照顧華人社區

來自台灣的林珊,從1985年開始便堅持每日 讀世界日報,她說,那時還是學生,到南加後 延續之前在台時讀報習慣,在眾多報紙中選擇 內容最精彩的世報。1987年台灣報禁解除,那 段時間世報版面特別精彩,尤其是副刊最棒, 從文章中能讀出傳統台灣辦報人的氣質,所以 每年365天會買超過350天的世界日報。 林珊透露,在86至87年之間有剪報習慣,現 還保留著當年的副刊以及那一年NBA決賽湖人 隊對戰凱爾特人隊比賽的報導。要說讀報以來 印象最深的一篇報導,要算是「陳水扁鋃鐺入 獄」。她表示,通過不斷的發展壯大,如今的 世界日報越發成熟,廣度和觸角不斷伸展,如 今無論是地域上、人文上都全面照顧海外華人 的衣食住行。

短短40年竟發生這麼多變化。除了世事變遷, 自己如今也已70有餘,雖然時時搬到不同地方 居住或到海外出差,但不間斷的是閱讀世界日 報,如今也珍藏著舊報紙不認丟掉。

陳碧玉 各種資訊取之不盡 目前在南灣凱薩醫院擔任護理長的陳碧玉36 年前仍在讀研究所的時候,到紐約打工,在紐 約的中國城看到世界日報,頓時思鄉情切, 驚喜萬分。 陳碧玉喜歡寫作,於是提筆寫了 「追憶百歲人瑞外曾祖母」投稿世界日報,同 年9月5日,文章被世界日報登出,這是陳碧玉 與世界日報結緣的開始,從此她不斷投稿世界 日報,參加徵文比賽。 陳碧玉說,自從36年前與世界日報結緣後, 就一直是世報忠實讀者,從世界日報吸取各種 資訊,對她而言,世界日報就像取之不盡的寶 藏,豐富了她在美國的生活。 陳碧玉說,2001年九一一恐襲發生,世界日 報報導非常周詳,因為她所住的地方電視收訊 效果不佳,平常都看世界日報去了解事件的發 展。她對世報的精采詳實報導讚不絕口。

王鄭勝利 人文氣息值得品味 來自台灣的王鄭勝利已訂閱世界日報40年。 她說,世界日報資訊豐富、分析專業,又能

楊雲美 緣分綿延恩情不斷 前台灣媒體工作者楊雲美今年已85歲,從 1980年移民南加便堅持閱讀世界日報,40年不 間斷。楊雲美說,當年七歲多的兒子楊映文酷 愛繪畫,正巧世界日報開設兒童畫廊版面,於 是從那時起幫助兒子不斷將繪畫作品投稿刊 登,幾乎每一期都能拿到第一名。藉助世界日 報的平台鍛煉,兒子的繪畫水平也不斷增長。 她透露,1982年兒子的一張雷根總統畫像被 總統本人認可,不僅寄來親筆簽名信,更邀請 兒子前往白宮。而世界日報在1982年6月21日 刊登的兒子為總統畫像消息,正巧和總統與高 華德會談中華民國關係是同一天,這種巧合也 是緣分註定,於是保存了這張30多年的報紙。 楊雲美說,多年來與世界日報的緣分綿延, 幾乎世報舉辦的每一次活動,每一個講座都有 出席參加。同時也得到了報社的厚愛與關懷,先 生曾在一場活動上抽中腳踏車,而幾年前自己 在世報活動中又抽中一輛豐田轎車,十分感謝 世界日報對家庭的關懷,也為有這樣一個有擔 當、有正義感、堅持原則的華文報紙而驕傲。

蕭乾

兩岸三地常伴左右

南加工程師蕭乾先生80年代來美後,每日閱 讀世報,並保存當年報紙留念。如今蕭乾先生 還保存著當年世報報導美國總統卡特,提出向 中華民國贈予武器的報導,對比今日,他表 示,很難想像當年美國向台賣武器如此慷慨,

忠誠讀友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4

(記者許振輝/攝影)

世界日報12月12日於紐 約慶祝創刊40周年,多 年來世報的成長離不開 讀者們的擁護與支持, 北美各地更不乏一路見 證世報成長、來自兩岸 三地的忠實讀者。 他們對世界日報數十年 來堅持為華人社區提供詳盡 的新聞報導、實用 的生活資訊,深 表讚賞與感激。

讀到家鄉的消息,非 常親切符合家人的口 味。其他報紙的報導 重心不同,她總是讀不習慣。 身為國中國文老師的她,特別愛讀家園版和 副刊文章,茶餘飯後細細品味個中的人文氣 息。有空時她也愛讀養生食譜和生活專欄,還 會剪下有用資料,增進自己的廚藝和知識,在 僑社工作的先生則對政治和國際新聞特別感興 趣。由於夫妻兩人同讀一份報紙,有了許多共 同話題,互相討論時事。 王鄭勝利說,40年來印象最深刻的報導是 1988年1月14日蔣經國過世當天的報導和社 論。鉅細靡遺探討了經國先生生前的貢獻、想 法、決策立意與處事態度,內容客觀、下題醒 目、分析準確,很能引起讀者共鳴,深感贊 同。世界日報馬上就40歲了,她保存了這份報 紙的創刊號,也是對於這份報紙一直以來陪伴 她的一個紀念。

燕文智 世報副刊引發共鳴 居住在舊金山灣區佛利蒙市的燕文智現年 86歲。1981年移民美國之後他就開始看世界日 報,至今從未中斷過。他表示,剛來美國時還 沒有送報到府的服務,只有報攤可以買到報 紙。他特別喜歡看世界日報副刊,以前在台灣 時就喜歡看聯合報副刊上的文章和圖片。 燕文智最難忘世界日報副刊一篇題為「父父 子子」文章,並將這篇文章剪下來永久珍藏, 以此寄託對父親的懷念。 燕文智說,他1947年18歲高中畢業後原本準 備繼續升學。但舅父擔心國共內戰時局下生活 不易,建議他先工作。因此他在20歲那年離開 家人,隨工廠遷去台灣,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 父親,再也沒機會對父親盡人子之道。在台灣 時他曾輾轉通過新加坡等地往家裡寄錢。但是 父親已在中共「大躍進」年代離世。 燕文智對於描寫父子感情的文章都作剪存。 只是因工作及移民而多次搬遷,很多文章都未

能保存。因此這篇「父父子子」他一定要珍藏。

李明權 一報在手其樂無窮 佛州讀者李明權今年74歲,是柬埔寨華僑, 祖籍廣東潮州,1976年移民來美,最初落腳紐 約,居住16年,1992年因不耐天氣寒冷,遷往 四季如春的佛羅里達,迄今13年。 無論是在紐約還是佛州,他一直從不間斷看 世界日報。他來美39年,看世報看了39年,對 它感情深厚。李明權表示,非常喜歡世界日報 這份報紙,「我覺得華人社區何必要那麼多報 紙,光是世界日報一份就夠了」。 他喜歡看世報的新聞、副刊和周刊文章,它 的論壇文章也選得很有水準。現在雖然已是電 腦時代,李明權稱仍不習慣上網看新聞,「每 天一報在手,樂在其中,全知天下事」。他表 示,未來不管環境如何變遷,仍然會是世界日 報的忠實讀者。

廖文沃 剪貼20本推動創作 喜愛文學的廖文沃訂閱世界日報40年,最愛 世界日報副刊豐富、多元又具深度的各種文學 創作,讀到喜愛的文章還會剪報蒐藏,40年來 剪貼世界日報的蒐藏本厚厚20本;他還以「廖 叔」為筆名,多次投稿世界日報還獲得錄用, 成為他文學創作最大的動力。 年逾杖朝之年的廖文沃身體十分硬朗,每天 到華埠老人中心讀報、剪報、寫書法,廖文沃說, 「我一天都不能沒有世界日報」。廖文沃出生台 山,為了追求自由及美國夢,1951年經過香港輾轉 來到紐約,和許多新移民一樣從事洗衣及餐館 業,世界日報是他最佳的精神食糧。 廖文沃說,他最喜歡港副、小說世界、世界 副刊、上下古金等版面文章,看到好的文學作品 或重要的新聞大事都會剪報收藏,之後再細細品 味;喜好文學及書法的他不只會創作散文、評論 投稿世界日報,也會以書法書寫創作的詩詞投 稿,並將錄用的作品珍藏。憑著多年蒐藏,廖 文沃還獲得世界日報慶祝40周年慶的歷史悠久 剪報比賽中獲得第二名,讓他驕傲又開心。

傅運籌 華人角度力求充實 訂閱世報40年的讀者王鄭 勝利與丈夫王隆華專程從舊 金山搭機來紐約,參加40周 年社慶茶會。 (記者許振輝/攝影)

第一份訂報單 世報第一位訂報讀者潘仲 國12日展示他在1976年3月1 日的訂報收據,他笑說,當 時訂三個月只要9元,幾年 後價格漲至132元,當第一 號訂報戶真賺到了。聯合報 系董事長王文杉特別為潘仲 國頒發創報讀友特別獎,感 謝他40年來堅定不移支持世 報。 (記者許振輝/攝影)

長期活躍於保釣運動的傅運籌訂閱世界日 報40年,他表示,「世界日報長遠而穩定的堅 持辦報宗旨,理性包容各式各樣的觀點與立 場」。傅運籌年逾古稀,自台灣大學外文系畢 業並服完兵役後,於1968年到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UC Berkeley)建築設計研究所深造,1970 年代保釣運動在台灣及香港留學生間風起雲 湧,傅運籌熱血加入,在日本領事館、加州州 政府等地宣傳演講,保釣運動分裂後,最終被 台北列入黑名單,生涯規劃隨之改變;沒能追 尋建築設計夢的他來到紐約,在聯合國擔任翻 譯工作,一作就是30年。 1976年世界日報創立後成為喜愛文學藝術的 傅運籌最佳讀物。傅運籌說,世界日報觀點周 全,世界周刊也是質量最好的華文周刊,「雖然 創辦之初北美有許多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名氣 還不大,但其辦報宗旨穩定而理性,對各種觀 點較為包容,均衡報導台灣、中國大陸及美國的 新聞,對在美國需要開闊世界觀的華僑來說最 理想」。傅運籌期許世界日報持續堅持作為美國 華人、華裔中文報的立場,從華人角度看美國、 看中國大陸、看台灣、看全世界,「這是世界日報 最大的特點,盼在這方面力求充實」。 45304


4 5 3 0 5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傑出夥伴

威瑞森通訊公司等企業商家獲北美世界日報總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社社長楊仁烽(右一)頒發傑出夥伴獎。

整合行銷 服務至上 威訊無線 美 國 電 信 鉅 子 威 瑞 森 通 訊 公 司( V e r i z o n Communications Inc.,簡稱Verizon),紐約證券交易 所及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代號VZ。Verizon前身 由Bell Atlantic在1997年與NYNEX合併,2000年收 購GTE後改名Verizon,總部設在紐約,員工17萬 7900名,2014年營收1270億美元。 Verizon透過先進光纖網絡提供通訊和娛樂 服務,並為全球客戶提供結合商業方案,在全 美有1億1080萬零售連線。Verizon總部特設使 用者服務中心,有效和快速解決所有用戶申訴 問題。用戶分為家庭用戶、商業用戶、企業解 決方案和業務批發用戶,為所有用戶量身訂制 細緻周到。不斷投資優化網絡,從影音播放技 術、廣告播送及自動化電子商務、線上市集, 到網路影音內容等產業,朝一條龍整合。 Verizon致力融入族裔,積極參與各族群文化 慶典活動;該企業也為多元文化用戶備有母語 協助,包含中文(國語或粵語)、韓文等客服專 線。

美國信心藥業 美國信心藥業(Confidence USA Inc.)創立於 1919年,公司位於紐約長島,致力天然草藥、 維生素、礦物質和營養保健品的組合基礎,配 製營養保健品,利用植物和維生素的科學組 合,找出天然的解決答案,促進人類健康。該 公司所有產品都在FDA註冊,遵循GMP標準製 造,確保品質。 信心藥業和世界日報合作多年。世界日報嚴 謹辦報,廣泛的傳播力度和忠實的讀者,使信心 品牌成功進入美國華人家庭,更走向了世界。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新媒體和資訊傳播方 式衝擊傳統媒體,但民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和 公平事實的報導永遠不變。美國信心藥業期許 世界日報,讀者為上、社區為上、品質為上、 服務為上,一起打造華人繁榮健康生活,成為 忠實夥伴。

豐田汽車

5

(記者許振輝/攝影)

世界日報是北美華文報紙第一品牌, 每日出報100頁以上,厚厚一大份, 疊落分明。其中新聞600條,商業廣 告900則、分類廣告3000則,版面占 比各半,堪稱僑民生活的百科 全書。 世界日報在戰略上有在地優 勢,和企業、廠商合作,提供廣 告、網路、手機、演講、活動、座 談、專刊、特刊、展銷的整合行 銷。展望未來,世界日報將與商業 夥伴一起努力,與時俱進,繼續提供 讀者最佳服務。

次為委託人贏得重大賠償,其中包括金額高達 百萬和千萬美元的巨額賠償。 黎保利律師熱心公益,是救助流浪兒童的非 營利機構「紐約市聖約之家」的特別法律顧 問,也是數個非營利機構的委員會成員。出於 公益,黎保利律師為911事件中多位受害者進 行代理,包括一般受害者及消防員等施救人 員。黎保利連續四年被同行推選為超級律師, 在紐約州只有5%的律師能夠獲此榮譽。

勝訴。 顧樂斯律師事務所與 世界日報合作近20年, 世界日報宣傳力大大提 升顧樂斯律師事務所知 名度,幫助更多僑胞。 適 逢 世 界日報 4 0 周 年 慶,祈願未來有更長久 的合作關係。

史考特證券

羅斯、李根、盧森堡、澤倫、福來克斯律師事務所

史考特證券公司(SCOTTRADE)熱烈祝賀世 界日報成立40周年,並感謝世界日報為保護和 弘揚華人歷史和文化的努力和貢獻。史考特亞 太服務中心2001年成立,和世界日報建立長期 合作關係,經過風雨變幻,尤其是2008年金融 風暴,合作始終不變。世界日報見證史考特亞 太市場的步步發展和擴大。 史考特證券公司由總裁Rodger Riney於1980 年成立,總部設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35年 來,史考特不懈努力,提供豐富產品和服務陣 列,創新交易平台和高級研究工具,幫助客戶 成功理財。 2001年,史考特創建亞太服務部,迄今服務 廣大的華人客戶的歷史。打造中文網站、交易 平台以及研究和交易內容外,在紐約、洛杉磯 和三藩市,設有6家亞太分行,並在全美500家 分行有50多家配有華語投資顧問為華人社區服 務。史考特證券公司衷心希望能和世界日報繼 續永久合作,共建美好的明天。

羅斯、李根、盧森堡、澤倫、福來克斯律 師事務所(Ross, Legan, Rosenberg, Zelen & Flaks, LLP)由3個律師事務所合併成立,分別位於曼 哈頓中城、皇后區法拉盛及新澤西州哈肯薩 克,團隊有多位精明幹練資深律師聯合主理; 另致力於當地社群組織,其團隊成員擔任外部 法律顧問,或在董事會和委員會的董事會服 務,並因此獲得許多榮譽和獎項。 該團隊特設的「誤診誤醫部」經驗豐富,擅 於承辦誤醫誤診賠償案件,由多位資深律師與 醫學專家、顧問合作,精益求精、探微究深,以 科學為根據,法律為手段,為蒙受誤醫誤診損 害的病人找回公道,爭取合理賠償。該事務所 有多位具法律培訓、處理案件經驗豐富的華裔 法學博士,提供各種法律諮詢,爭取權益。

顧樂斯律師事務所 顧樂斯律師事務所(Leslie Elliot Krause LLP)40 多年來為華人承辦意外傷害案件,包括汽車事 故、建築事故、旅行意外、滑倒、工地墜落、 誤醫誤診和其他類型意外受傷。顧樂斯律師事 務所以專業的知識幫助僑胞克服心理障礙,確 保權益並得到應有的賠償。 顧樂斯律師事務所協助大紐約區華人在最短 的時間得到最迅速的專業法律服務,成功祕訣 是為客戶調閱資料、尋找案例,集中一切對案 件有利的事證,最終為客戶負責,贏得官司的

安保健康保險 安保健康保險(EmblemHealth)創辦於1937年,提 供醫療保健承保和管理服務,提供廉宜、可持續 的優質健康保障,尊重並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 安保健康保險旗下網路覆蓋甚廣,包括優秀 醫生和專業醫護人員、三州地區(紐約州、新 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領先的急護醫院,以 及50個州的醫生和醫院。安保健康保險堅持致 力於提高客戶的滿意度與忠誠度,淨推薦值 (NPS)高達25%,這是衡量客戶將安保健康保 險推薦給親友之意願性的指標。現今健康護理 行業平均NPS為12% 。 安保健康保險多次與世報日報合作,拓展華 裔市場,以全版廣告長期刊登、合辦健保講 座,更積極參與州政府健保講座、麥當勞教育

作為汽車第一大品牌,豐田汽車(Toyota) 非 常重視華人市場,十多年來透過世界日報的平 面和數碼平台,推廣每年各款新車,擁有眾多 華裔車主,在華裔消費者品牌認同度高。 購車是個人或家庭的重要決定,需要掌握 全面資訊。Toyota意識到這一點,亦希望對華 裔消費者服務進入新層次,在著名廣告公司 Rezonate Media策畫下,Toyota計畫在全美華文 媒體贊助權威的汽車頻道,整合所有與汽車相 關的新聞。經過縝密的考慮,Toyota選中北美 最大的華文媒體世界日報進行合作,2014年8 月在世界新聞上誕生了汽車頻道。 這是雙贏的合作模式。世界日報正派辦報,蒐 集汽車界最新資訊,透過世界新聞網汽車頻道的 平台,給購車讀者最多最新的信息,做決定時可 好好參考。祈願長期合作,服務消費者。

博覽會等活動。安保健康保險與世界日報,一 起為提升社區民眾福祉努力。

羅瑞、尤克、馬克、雷恩律師事務所 羅瑞、尤克、馬克、雷恩律師事務所(Lurie, Ilchert, MacDonnell, Ryan, LLP)由經驗豐富的律 師和律師助理、案件調查員、翻譯和秘書所共 同組成,成立超過50年,專為華人解決意外傷 害和處理誤醫誤診的訴訟事宜。 羅瑞、尤克、馬克、雷恩律師事務所2009年 增添華裔業務,開始與世界日報合作。在多個 華人媒體投放廣告的實際收獲驗收後,以世界 日報的效果最佳。 世界日報在華人社區裡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在透過廣告經紀的解說,世界日報也在電子媒體 上做了許多努力,精神著實令人欽佩。只要報社 在社區的影響力不變,持續維護正義、為民喉舌, 律師樓與報社合作夥伴的關係將持續下去。

梅西百貨公司 梅西百貨公司(Macy's)1858年在紐約曼哈頓 第14街和第6大道的交叉口開了第一家店,經 營服裝、鞋帽和家庭裝飾品。1902年將旗艦店 遷移到紐約曼哈頓中城第34街與百老匯街、第 7大道的交接處。現在在全美超過800間店。 梅西百貨對族裔市場相當重視,在廣告市 場方面積極投入,也開設年度族裔工作坊 (Macy’s Workshop),試圖以該活動尋找少數 族裔或女性為首的中小企業合作夥伴,成為下 游合作廠商,將企業版圖多面向擴張,堪稱大 型企業經營的典範。該公司在華裔所有媒體中 獨青睞世界日報,合作從未間斷。

Google Google是全球性的網路巨擘,世界新聞網與 Google有密切的合作,從網路廣告到統計數字 及後台作業,都少不了Google的支持與後盾; Google亦是世界新聞網在network廣告部分最大 最主要的合作夥伴,對網站的過去、現在和未 來的發展卓有項獻。

Rezonate Media

黎保利律師事務所 黎保利律師(James C. Napoli)是凱撒.黎保利 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之一,是土生土長的紐約 客,與華人社區淵源很深,1989年在華埠成立 自己的事務所,代理嚴重人身傷害案件如施工 事故、牽引式拖車事故、非正常死亡、汽車事 故、產品缺陷、醫療過失、路面缺陷。現客戶 以華人同胞為主。 黎保利律師在法庭上以果決與感人著稱,多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楊仁烽社長(前右)頒發傑出夥伴獎給績優廣告客戶。

(記者朱澤人/攝影)

Rezonate MediaInc.(母公司InterTrend Communications)是北美著名亞裔廣告公司,專 長於新時代的廣告推廣策劃,包括傳統、數位 和多元文化的廣告平台,旗下客戶包括多間財 富500強企業——Toyota, State Farm, AT&T, JP Morgan Chase等等。 20多年來,Rezonate Media Inc.是世界日報最 忠實的支持者,與華人社區共同成長,努力使 主流品牌了解亞裔社區,尊重亞裔傳統文化, 消除隔閡,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 Rezonate Media Inc.祝願世界日報能更上層 樓,秉持創報精神,服務北美華人社區,繼續 成為華人在北美發展的領先媒體。 45305


4 5 3 0 6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卓越貢獻

世報副董事長李厚維(右一)頒發卓越貢獻獎給八位老客戶,未能出席者由工商服務部記者代表領獎。

情深誼長 攜手前行 2/12/1976

中華航空公司 中華航空(簡稱華航)是台灣最大的民用航 空公司,也是台灣最大的航空旅運集團-華航 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其主要轉運中心為桃園國 際機場,總部設於緊臨桃園國際機場的華航園 區。目前以經營國際客運及貨運航線為主,航 點遍布29個國家,現有118個航點。 華航創立於1959年,除了航空運輸服務的本 業外,也經營台灣機場的地面代理、航空貨 運、空中廚房、飛機維修、飯店經營、旅行 社、制服清洗、機內免稅品販售等周邊事業。 1970年開始發展飛越太平洋航線,擴展美國市 場。華航1976年2月12日在紐約世界日報創刊 號刊登廣告,從此藉世報作為其北美業務推廣 的平台之一。2015年更首創e化服務,貼心推 出社群網站客戶服務。 「致力最好的飛航品質,滿足每一位乘坐的 旅客」是華航的服務宗旨。

2/16/1976

榮發傢俬公司 榮發傢俬公司成立於1974年,在世界日報 1976年創辦後,即開始刊登廣告,一轉眼已40 年。 榮發傢俬公司負責人表示:「世界日報在社 區扮演重要訊息傳遞者,不論是在新聞時事或 是消費資訊方面,均帶給廣大讀者實用的訊 息。很榮幸本公司與世界日報共同成長40年, 見證了華人社區在美國社會從篳路藍縷到繁榮 發展的不同階段。今欣逢世界日報四十週年 慶,要藉此機會恭賀世界日報,也感佩世界日 報貢獻社區,關懷弱勢的精神,願世界日報再 創另一個四十週年!」

6

(記者許振輝/攝影)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說: 「四十而不惑。」就是說人到了40 歲,才不為外物所迷惑。一個企業 經營了40年,已清楚自己的方向, 也有自己的定見。跟它一起成長 的客戶,關係已不單是生意上的合 作夥伴,更可說是相交甚深的老朋 友,能夠互相影響,能夠互相鼓勵。 以下是八位老客戶的介紹和 感言,讓大家一同回顧過 去,慶祝世界日報創刊 四十週年,並攜手迎接未 來。

亞裔社區為宗旨,自中、港、台等地進口各種 著名品牌的優質罐頭乾貨、米糧麵點、加工及 冷凍食品,供應給超級市場和餐館等。森美公 司產品及服務普受華人社區歡迎,是各界肯定 和讚譽的優良企業。 服務僑社和僑胞是森美公司的宗旨,配合市 場發展及消費趨勢,於2000年於新澤西州澤西 市建立總部及倉儲中心,服務美東市場外,並 於2007年在美中的芝加哥近郊開設分公司,新 建倉儲中心,服務當地僑胞。未來將視僑社發 展情況,逐步擴大市場規模。 森美進口公司日漸茁壯後,將業務範圍從美 國東岸拓展到西岸,並延伸到加拿大、中南美 洲、加勒比海,甚至遠及歐洲。該公司代理多 家著名品牌食品,例如台灣的味王、愛之味、 良友、唐山、五興、香港的維他奶、精記、鄧 海記、公仔冷凍食品、兆昌隆、品珍、八珍; 日本的萬字、八角和虎牌產品;泰國的金匙、 南洋以及菲律賓的牛頓如芬娜等等,不下100 多個品牌的食品。同時森美也發展了一系列自 有品牌產品,例如吉祥牌、金峰、閩江、泰山 等,也廣受消費者讚賞。

6/1/1976

中醫師涂全福 來自台灣的名中醫師涂全福、涂宏仁兩位父 子檔,行醫時間相加跨逾70年,早在台灣聯合 報創辦之初就開始刊登廣告,並與創辦人王惕 吾先生相熟半世紀。移民美國後,也是在世 界日報1976年創刊時就刊登廣告至今,從未間

斷。 兩位涂醫師之所以選擇 世界日報長期刊登廣告, 主要是肯定世界日報的新 聞內容充實、報導公正、資 訊豐富,相當具權威性,沒有譁眾取寵、也不 煽動人心,給社區帶來的是正面的導引。辦報 具有社會責任的使命,希望並期待世界日報能 繼續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糧食,加強社區報 導,做為華人與美國社會之間的橋梁。

6/14/1976

美國味全公司 美國味全公司由黃烈火先生自1972年創立至 今,該公司用心經營傳統食品事業,細心維護 食品安全,提供優質中華美食。該公司設有兩 座工廠,一為加州8萬呎廠房,二為田納西州 14萬呎廠房。負責銷售配送的六個分公司,位 於洛杉磯、舊金山、紐澤西、芝加哥、休士頓 和亞 特蘭大,具備3萬到6萬呎不等之倉儲, 以及嚴格溫控的配送車隊,銷售網遍及美國和 加拿大。美國味全公司秉持客戶至上的信念, 透過先進技術和現代設備,生產安全的食品。 美國味全公司與世界日報一直是良好的長期 合作關係,除了報紙廣告之外,還多次合作活 動。從最早期的食品展到近幾年的紅包設計比 賽、母親節賀卡設計比賽等,拉近與民眾的距 離。 值世界日報40周年,該公司稱讚世界日報是 美國華人界的第一大報,其影響力兼具廣度與

2/17/1976

懷恩警鐘 懷恩警鐘高宇權表示,「1976年我來美已16 年,創辦『懷恩警鐘』已有八年的光陰。那時 紐約還沒有什麼華文媒體,而北美世界日報的 出現,讓我興奮不已。因我深知,媒體是傳播 資訊的媒介,華人商家需要它!我毫不猶豫地 把廣告登在創刊的『世界日報』上,而且四十 年從來沒有間斷。從此我見證了世界日報的輝 煌,世界日報也伴著我們生意的發展,有了品 牌效應。」 他說,「在北美的華人,都喜歡看世界日 報,因為它是你最貼心的棉襖。就是說『只有 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在報上找不到的』;打開 世界日報,字裡行間,它溫暖著你、提醒著 你、安慰著你、無微不至的關心著你——誰還 能不愛?」

深度。近年發展電子報,與時共進,能及時傳 遞最新的消息。世界日報的廣大讀者大多數也 是該公司的忠實客戶,透過世界日報中立客觀 的新聞專業,實力堅強的廣告宣傳團隊,對企 業界的行銷推廣有很大的助益。 對世界日報的未來,該公司說世界日報一直 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華人媒體,提供即時新 聞、社區活動等,都是讀者與企業所樂見的。 日後可多與企業合辦活動,為中華文化傳承盡 一份力量,並舉辦公益活動,回饋社區和社 會。

10/6/1976

沈偉龍、楊心德牙醫診所 沈偉龍.楊心德牙醫診所自世界日報成立以 來,就開始與世界日報合作,推廣其對社區的 醫療服務,並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專業豐富的 看診經驗、細心親切的醫病關懷,獲得病患支 持,得以在社區持續服務40年並繼續下去。哥 倫比亞牙醫博士楊心德擁有包括隱形矯正等專 業證書,提供量身訂製隱形矯正、高級假牙 (磁牙)及牙套,以及一般牙科檢查、洗牙、蛀 牙診治、牙周病、美白等齒科服務。 兩位醫師對世界日報能夠立足40年,肯定其 對社區的定位與服務,並幫助各地來的華裔移 民了解家鄉消息。他們認為世界日報不僅是華 人與家鄉的連結,也幫助許多移民緩解在異鄉 生活壓力所帶來的鄉愁。 另外,網路科技是現代訊息的主要來源,兩 位醫師建議世界日報在網站設計與推廣方面可 以再精進,改善目前頁面廣告偏多且較亂的狀 況,加強閱讀的順暢度。至於讓社區變更好方 面,期望世界日報成為社區與政府的溝通管 道,多辦研討會幫助政府發布新政策的同時, 也讓社區反映意見。例如目前巴士專用道一 案,世界日報可以幫助政府與社區有更多的雙 向溝通。

10/15/1976

舒志文、舒家興眼科

6/1/1976

森美進口公司 創業59年的美國森美進口公司是美國東部主 要亞洲食品進口批發商,以提供最佳食品服務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世報副董事長李厚維(右)感謝過去40年來老客戶的支持,逐一頒獎表揚。

(記者許振輝/攝影)

世界日報第一家眼科醫師的廣告客戶舒 志文醫生,早於1970年代末於曼哈坦華埠開 診,15年前由其子舒家興醫生(David Shu M.D., Ophthalmology)完全主理。創辦人舒志文醫師 來自廣東,但非台山人,因此早期在開診時, 還被老僑認為是不會講台山話的「新移民」。 低調、認真,是舒氏眼科的招牌。回想走過 近40年的華埠歷史,看盡華埠的成長與變遷, 治療照顧無數雙眼睛。該診所表示30多年前的 青少年病人,現在都是中年的父母了,當時服 務的中老年耆老,現大多都已凋零。 該診所肯定世界日報服務廣大紐約僑民的貢 獻,自40年前選擇刊登廣告至今,從未改變, 未來也期待與世界日報與時俱進,一起服務更 多的讀者與需要的僑民。 45306


4 5 3 0 7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最佳拍檔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7

世報執行董事李德怡(右一)頒發最佳拍檔獎,表揚銷售世報的零售報點。左起:飛達西餅代表、新榕華貿易林娟清女士、大中華超市張惠利先生、昌發超市王傳厚先生、好運來超市代表、中國城超市鄧 龍先生、永強餐館批發陳強先生、合豐集團陳巧女士、大班餅店Christopher Ng。 (記者朱澤人/攝影)

發行通路 扎根社區 大中華超市集團 大中華超級市場在張利惠總裁成功的帶領 下,短短幾年在美國東部地區開設許多分店。 其經營理念就是要讓所有亞裔的家庭都能夠在 乾淨舒適的購物環境中,購買到喜愛的食品和 日常用品,讓生活更充實;此外更希望將華人 亞洲飲食文化,打入美國主流消費市場。在張 總裁及世界日報的共同努力之下,彼此之間產 生了有默契的合作關係。 張總裁提及:「不論是在世界日報上刊登廣 告或是贊助一系列活動,所獲得的效益都非常 顯著,顧客的反應也都相當良好,同時也期待未 來與世界日報能夠繼續互助合作,尤其重視顧 客的需要,不間斷地加強顧客服務,滿足顧客 需求,並一起攜手服務所有北美華人社區。」

中國城超市集團 中國城超市集團在二十餘年的經營中不斷擴 展壯大,目前已經成為全美最具規模的亞洲超 市集團之一。中國城超市集團的鄧龍董事長表 示:「剛來到美國,沒有任何朋友,靠著世界 日報提供的資訊找到了房子,買到了車子,後 來開始創業,當然生意廣告一定要刊登在世界 日報上。」 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下,中國城超市的鄧董 事長從世界日報的讀者,變成了世界日報的合 作夥伴。鄧董事長除了每天定時閱讀世界日報 外,更幫世界日報拉進了廣大的讀者,甚至與 世界日報合作,將「每周特價」訊息刊登於報 紙上的超市,讓更多人獲得特價資訊。中國城 超市源源不斷地把中國食品及其他亞洲食品帶 到了美國,漸漸地中國城超市不只深受亞裔人 的愛戴,更吸引了許多外族裔的顧客。 最後鄧董事長也表示,非常感謝世界日報的 中立報導,幫助很多華人,同時也希望未來能 夠繼續與世界日報密切合作,開創不同的活 動,造福更多顧客,進而團結所有華人社區, 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世界日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在40年前創報時,就立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 世界日報」的宏願,美國地廣而華人分布零散,要達成此目標的確不易,但世界 日報仍兢兢業業以達標為己任,40年以來,發行通路中光紐約市的零售據點就 超過1200個點,美東地區累計超過1700個點,遍布紐約、新州、費城、大華府、波 士頓、亞大、佛州、芝加哥及美中地區,乃華文報業零售通路之最。 這些零售據點大都全年無休、夙夜匪懈、每天不辭勞苦地將世界日報,交 到每一位讀者手上;世報在此謹向全美各銷售世報的零售報點鳴謝,感謝這 40年來的愛護與支持,正是世報向前邁進的不朽動力。為了酬謝這些與世報 同步成長的最佳拍檔,本報特別邀請最具代表性的夥伴們前來領獎;這些夥 伴們與世報一樣,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 分,包括了連鎖超市、連鎖西餅店及餐館批 發三大領域的傑出品牌,與我們一起分 享這份合作40年的情誼。

與餐飲並進,在美東地區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好運來集團秉持「顧客至上、貨物新鮮、天天 特價」的經營理念;以有效率和親切的客服, 及時解決每一位客戶的問題;超市貨架上貨品 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以滿足僑胞生活上的一切 所需。 好運來集團公司的楊全國先生表示:「世界 日報作為北美華人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一 直跟好運來超市集團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依賴 世界日報的影響力,擴大了我們的市場與版 圖,每週的特價讓廣大的客戶更加了解好運 來。對於讀者而言,世界日報每日傳遞最新 的資訊新聞,讓美國華人更加容易了解實時動 態,以及華人社區的變化。祝福世界日報越辦 越好。」

大班餅店 25年前大班餅店從一家小店開始經營,從只 做結婚、生日等各種形式的蛋糕,到至今研發 出上百種不同的糕點麵包、熱食小點、及各式 飲料,大班餅店始終堅持著一貫的信念「重視 衛生,質量第一」。 儘管餅店林立,大班餅店仍舊以強化品牌競 爭力與內部管理為目標,在華人餅店中樹立良 好的企業形象。 大班餅店的吳機輝先生說:「世界日報是美 國華人圈中具影響力的品牌,與世界日報20多 年來的合作都很成功,從一開始刊登廣告,到 後來只要有新產品或新消息,都會藉由世界日 報來發布推廣,合作關係好到都把世界日報當 自己的公司看待了。」 大班餅店與世界日報在齊心合力互相幫助

之下,共同成長,未來除了永續經營 外,更希望能夠竭盡所能幫助弱勢團 體,美化所有華人社區。

飛達西餅 由華埠中央街餅屋起家的飛達西餅, 以「健康、營養、衛生」經營理念為宗 旨,在飛達西餅一步一腳印的經營及有 計劃的擴充之下,目前已成 長為在紐約曼哈坦、華埠、 法拉盛、森林小丘、艾姆赫 斯特有多家西餅店的連鎖集 團。 現在華人餅屋最大的優勢 在於食品健康,飛達一直嚴 格控制糕點的含糖量,並以 「絕不過夜」為原則,此 外,飛達下一步計劃打入主 流市場,希望能擴大讓其他 族裔垂青採用,並長期規劃 以連鎖方式,進一步擴展中 外市場。 20多年來,飛達西餅集團與世界日報同步成 長,相互支持與合作,未來將繼續加強社區活 動合作,服務華人社區。

新榕華貿易公司 對居住在外州的讀者而言,購買一份報紙是 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往往需花一、兩個小時 的車程,千辛萬苦只為買到一份報紙;幸好世

昌發超市集團

永強餐館批發

昌發超級市場的創始人王傳厚董事長擁有 二十餘年的零售業經驗,昌發集團創立於1997 年,是紐約地區最具規模的亞洲超市連鎖店之 一,更針對族裔多元化的特點,供應來自世界 各地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並提供實惠的價格 和優質的服務。昌發超市秉持著「新鮮、方 便、有機、健康」四大經營理念,開創生鮮網 上華人超市及快速宅配服務,讓民眾在家上 網,就能輕鬆備齊家中日常生活及飲食的需 求。同時,王傳厚董事長表示:「世界日報一 直以來都在北美華人圈中佔有重要的角色,有 極大的影響力;與世界日報合作過許多案子, 所帶來成果效益都令人非常滿意,同時也期待 未來能與世界日報擦出更亮眼的火花,並回饋 所有華人僑胞。」

永強餐館批發公司坐落於紐約,主要經營餐 館的食材及用品的批發,依紐約為中心對各外 州餐飲業提供服務,配銷業務從一個中小型的 配送批發商,迅速地轉變成了受到市場認同的 大型餐館批發配銷公司。 永強餐館配送的食材以新鮮、迅速為目標, 提供華人餐館優質的物流服務。

合豐貿易公司

好運來超市集團 好運來作為一個大型的連鎖集團,旗下超市

界日報有一群最佳拍檔,將世界日報透過其物 流通路,送至外州讀者手中。 新榕華貿易公司成立於1993年,自開張之日 起,該公司即與世界日報結緣。在當年互聯網 還沒普及時,華文報紙就是溝通華人世界的主 要管道,更是外州華人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工 具。 作為一家大型批發分銷運輸公司,該公司每 天除了運送餐飲業貨物,同時還攜帶成百上千 份世界日報到美東各地:上至麻省、下達北 卡、西抵俄亥俄州、東到長島頂端。所到之 處,報紙成為上至餐館老闆,下至普通員工最 歡迎的「貨物」,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利器。 公司創辦人林娟清女士恭賀:「世界日報隨著 我們的業務不斷擴張而無遠弗屆,而我們同時 也見證了世界日報的茁壯成長。希望世界日報 能伴隨我們公司成長的腳步,伴隨我們運貨車 隊的輪跡,日復一日,將文化和資訊帶到全美 各地,直至永遠。」

世報執行董事李德怡(前)頒發最佳拍檔獎,多家業者齊聚一堂。

(記者許振輝/攝影)

合豐貿易公司專門從事食、用品配送的大型 餐館批發公司,總部坐落於北卡羅萊納州,目 前在紐約州、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路易 斯安那州、密蘇里州和田納西州都設有配送中 心。 合豐貿易公司的物流和貿易網覆蓋美國大部 分地區,更遠至加拿大和墨西哥,並自成生產 加工、運輸倉儲和配送一條龍的服務。 45307


4 5 3 0 8 | A

世界日報慶40周年專刊

嘉賓雲集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SUNDAY, DECEMBER 13, 2015

8

世報40周年社慶茶會嘉賓雲集,左起為紐約中華總商會會長李可喬、國民黨美東支部常委王能、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州參議員史塔文斯基、世報執行董事李德怡、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章文 樑大使、市議員顧雅明、法拉盛華商會理事長徐朱留弟、律師莫虎、華商會總幹事杜彼得、市長辦公室華裔代表林漢明、法拉盛商改區共同主席莊振輝和州參議員高頓代表何靜兒。 (記者許振輝/攝影)

選區在布碌崙的州眾議員白彼得(左三起)與市議員崔馬克開車兩小時,專程參加世報40周年社 慶。 (記者許振輝/攝影)

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董事長張彰華(左二起)與神探李昌鈺共慶世報40周年。

市議員顧雅明(左)頒發表揚狀給楊仁烽社長。

(記者許振輝/攝影)

州參議員史塔文斯基(上圖左)與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右)表揚世報。

(記者許振輝/攝影)

王文杉(左圖中)與五社社長閱讀世報創刊號。

(記者許振輝/攝影)

(記者許振輝/攝影)

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左四)與世報副董事長李厚維(左五)與執行董事李德怡(左六),及五社社長韓尚平(左一)、郭俊良(左二)、楊仁烽(左三)、夏訓夷(左七)和牟善福(左八)合影。

(記者許振輝/攝影)

45308-A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