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周年大選黑箱作業 牙科診所意外 學生會解僱子君 校長遴選 美國財政懸崖
二零一三年二月號
非賣品 免費取閱
專題 殖民時代
文藝 香港漫畫/插畫發展 專訪黃照達、波嘍夫
大仙 Club 專訪郭家麒
更多精彩內容 名家專欄 越明泉 讀者來信
殖民 時代
編輯室 我們要的是太陽,是春日, 是充滿了歡笑的好生活, 雖然目前是一片混亂。 ——曹禺《日出》
這樣就過了一年,而一月號亦是本閣於任期內最後出版的刊物。 這一年實在過得很不容易。猶記得一年前大家都被模擬諮詢大會 挫去不少銳氣、大選期間馬不停蹄的宣傳工作令人身心俱疲、上莊後 一連串的突發事件使大家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亦有人公然挑戰和 企圖擊潰校園傳媒「第四權」的角色。面對如斯壓力,一眾編輯未 有退縮,反而合力抵抗黑暗,繼續彰顯公義,體現我們參選閣名「泉」 的含意。 二零一二年是學苑成立六十周年。種種難關令編輯不禁擔心學苑 能否在將來繼續運作,但我們堅信,即使未來的路如何難走,也總 會有人把它走完。
2
目錄
編輯室 致歉啟事 苑論 新聞
大選黑箱作業特輯
7
.選委會疑黑箱作業 提前截止周年大選提名
2 5 6
8-17 .周年大選黑箱作業事件簿 18-19 .民主牆屢遭清洗 會長文章幸免於難 20-21 .兩選委會各自表述 周年大選陷憲制危機 22-23 醫療工具未完全消毒 牙科診所現罕見意外 24-25 學生會外務乏力 各屬會紛紛頂上 26-30 資深學生會員工子君遭無理解僱 勞資審裁處勝訴惟薪金仍遭拖欠 郭家麒訪問 P.70-72
31-32 違承諾不對話 循走火道離場 陳冠康被嘲「走佬學生領袖」 33
黃宏發:學生會作為政府理應「檢點啲」
33
校長遴選競爭激烈 已物色逾六十名候選人
34
臨崖勒馬 美參眾兩院通過新法案
35-39 二零一二年度實事回顧:學生會七大懸案
一期一相 專題
41
引旨
40
42-44 社會保障 保障了誰? 45-46 從好評到負評:教育發展停滯不前 47-48 廉政路 48-49 也談警權 50-53 從殖民時代走到遺民時代-專訪戴耀廷 54-56 回歸十五年 換湯不換藥 57-60 了解殖民經驗 建構本土意義-專訪羅永生 61
結語
文藝
62-65 香港漫畫插畫發展 66-67 黃照達 ——「畫漫畫是一種戰鬥」 68-69 走進波嘍夫的黑白世界
黃照達訪問 P.66-67
大仙 Club
70-72 仁心代議士
官腔
73
二零一二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議續會遺憾名單
專欄
74-75 浪漫的逃亡/小魔怪:你不知道的事 76
Think Different /風扇男孩:還是擦乾淚眼 藏掉滿眶吶喊
77
啷啷有聲/香港大學學生會中國教育小組: 冬季考察團團友分享
不能放任那些孩子這樣活下去
3
77
我行我素/純粹:秘密
78-79 Investment Express / Investment Society, H.K.U.S.U.:How to determine the
opening price ( 開市價 ) of a stock?
79
法聲/ Law Association, H.K.U.S.U. ︰ Take it less harmful
80
Ch!sin / Chikin:小伙子成長的歡樂與失落
81
框住.目前.大概/ Sam:日落吳哥
82-83 QSA 專欄/ Queer Straight Alliance:Everyone has a gay friend 83
啟蒙時代/蔡燿輝︰正義的歷史
84-85 念奴嬌/安娜︰致會長之回信 85
筆落驚風雨/不隨風:一個城市的死亡
- 越明泉
86-87 我看曉波 87
- 讀者來信
87
- 休刊啟事
波嘍夫訪問 P.68-69
4
致歉啟事 本編輯委員會(下稱「編委會」)就未能兌現所有參選承諾謹此致歉。 編委會原定於 2012 年 11 月出版學苑六十周年紀念特刊及於 2013 年 1 月出版《學 苑》二零一三年一月號(下稱「一月號」),惟因上任後改變工作方針及人手安排 問題,致未能如期完成。 編委會於評議會第一次常務會議後決定開設學苑即時新聞專頁,以補印刷刊物 未能緊貼突發新聞之流弊。豈料一年之間,大事不絕。一眾編委走訪校園,列席議 會,跟進消息,可謂疲於奔命。原定預留商議六十周年特刊出版事宜之時間亦因更 新即時新聞而所餘無幾,為免只為達成參選承諾而粗製濫造,本編委會最終決定放 棄六十周年特刊之出版計劃。 至於一月號延誤出版問題,則源於周年大選風波及兩名編委決定參與周年大選。 兩名編委已提交暫停職務傳閱議案,惟評議會主席遲遲未有宣布,致令評議會無法 處理相關議案。儘管如此,編委會內部已允許其暫停處理學苑所有職務,以免出現 利益衝突。由於大選風波事出突然,編委會需調配成員長期跟進,加上人手驟減, 引致出版延誤,編委會需於 2 月方能完成有關工作。 本編委會再就上述問題向讀者致歉,引致不便,祈為原諒。如評議會就此提出 遺憾議案,編委會亦無異議。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輯委員會 謹啟
5
論 論學生會檔案管理及資訊自由 港大學生會享百年歷史,為香港歷史最悠久 學生會。身為昔日學界先鋒,保存文件對於學運、 歷史研究、學生會制度更革均彌足珍貴 。可惜觀 乎學生會憲章及各份守則,鮮有提及檔案管理及 資訊自由。
相關資料最終可能無法保存,變相令有關部門免卻 問責。筆者翻查紀錄,更發現今年度評議會未有委 任榮譽檔案師及秘書處,重要文件之存貯僅繫於榮 譽秘書一人之手。沒有相關法規制約,公共檔案 難以妥善保存,何人得益,何人受損,毋須明言。
評 議 會 附 例(Council By-laws) 及 議 事 規 則 (Standing Order)數節條文均有提及學生會檔案 保存方式。按以上條文,評議會設榮譽秘書一職, 負責摘下會議紀錄。此外,評議會設秘書處(Union Council Secretariat),由榮譽秘書、常務秘書及兩 名由評議會委任的基本會員組成,由榮譽秘書主 理,按評議會主席要求收集幹事會、屬會及評議會 屬下委員會的各類文件、管理收藏各類檔案的評 議會圖書館(Union Council Library)。附例亦提 及每份會議紀錄應有內容,如會上表決議案、決 議後個別評議員的評論及異議等,但未有劃一每 份會議紀錄的格式,更未有提及其他重要文件如 每項政策的建議書及報告書以及所謂「機密文件」 之處理方式,致使每屆學生會檔案格式難以統一, 部分文件更有散失之虞。2011 年度學生會修憲, 增榮譽檔案師(Honorary Archivist)一職,惟未列 其職務。由是觀之,學生會現時缺乏一套專業檔案 管理機制,重要資料能否妥善保存視乎每屆人事, 甚為兒嬉。
香港大學法學院合聘教授 Dr. Justice William Waung 去年於一個研討會中指出,政府於 2011 年 4 月至 9 月間銷毀行政長官辦公室、中央政策組及 十二個決策局的檔案厚度達 1181.71 米,大多未經 歷史檔案館審核。前車可鑑,筆者故此倡議來屆學 生會制定檔案守則,並以各種行政措施確保公眾知 情權。檔案守則須劃一各類文件格式,指定文件 繳回秘書處限期,以及設立機密文件解密年期等。 行政措施方面,當局可加強秘書處職能,確保評 議會圖書館有效運作,對外開放;當局亦可考慮 以電子形式保存古舊文件,定期更新評議會官方 網頁,另可研究將文件副本交予特藏圖書館保存。 妥善保存所有學生會文件,並立檔歸檔、對外開 放,方可確保會員知情權,亦能監察評議會、幹 事會以至各屬會有否向公眾負責。
檔案保存質素直接影響公眾知情權。以本屆 學生會為例,榮譽秘書沈顯龍工作效率備受質疑, 行將離任,仍未完成份內之事。學生會修憲將近 一年,至今仍未上載最新版憲章至評議會網頁,妨 礙會員查閱內容。評議會會期亦將結束,至今曾召 開四次常務會議、九次緊急會議,惟評議會只曾接 收及通過一份由沈氏製作的第一次常務會議紀錄。 須知評議會第一次常務會議多為例行公事,但該 份紀錄仍錯漏百出,需經評議員糾正後方獲通過。 如今屆會期之內未能收回其他紀錄,恐換屆後亦難 以追溯,即使來屆評議會成功收回紀錄,亦難以鑑 定內容是否真確,或令學生會留下一年空白歷史。 今屆各評議會常委會如財委會、時委會及選委會等 亦喜以閉門會議避開傳媒及公眾監察,有關會議 紀錄如何處理、機密資料何時解封又無明文規定,
各界近年倡議港府制定檔案法及資訊自由法, 確保各類政府檔案獲妥善管理、公眾有權獲取政府 保存資訊,促進言論及資訊自由。事實上,香港 周邊地區,諸如台、星、馬、日、韓等地均已立法, 中國大陸及鄰埠澳門亦有相關法規,西方民主國 家更不在話下,香港著實落後國際水平。不過, 縱使本港仍未立法,亦絕非學生會不考慮立例之 藉口。多年以來,港大學生會擔綱社會運動先導, 學生會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言,遠遠早於港英政 府確立中文為香港法定語言;學生會幹事早已經 由普選產生,港人至今仍未可以普選特首;學生 會設全民投票機制,於本港更是遙不可及。故此, 香港仍未立法不礙學生會立例,反之,學生會可 同時研究於會內立例或提出建議,協助制定本港 未來制定檔案法及資料自由法,如此則相得益彰。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總編輯 謝智浩
攝 /Jackie Cheung
新聞
文 / 司徒永灝 攝 / 謝智浩
選委會疑黑箱作業 突然截止周年大選提名
1 月 2 日凌晨,評議會主席譚振聲自行宣布散會,其後遭榮譽秘書沈顯龍拉走,大批會眾追趕,要求交代。
【學苑專訊】2012 年 12 月 31 日下午,有同學發現一通 告張貼於學生會辦事處長開的大門後,通告內容指周年 大選提名(包括學生會幹事、校園電視主席及副主席、 學苑總編輯及副總編輯、普選評議員)由 9 月 17 日開 始至 12 月 31 日結束。1 月 2 日凌晨,評議會上投票表 決推翻選委會決議,並重新定出提名期以及選舉日期。 席間有幹事會成員先後離場、評議會主席突遭榮譽秘書 「拉走」。其後發生連串事件,甚或出現憲制危機。
會第一次有關周年大選的會議前已離任評議員,相信其 職務不能延續。柯文俊於 1 月 1 日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 議中,交代 12 月 13 日會議內已通過多項決議,包括周 年大選提名期、院務委員會選舉提名期、大選中央諮詢 大會日期、周年大選日期以及院務委員會選舉日期。換 言之,選委會得出提名截止日起至提名截止日之間實際 只有 18 日,更遑論選委會並無以 Mass Email 或其他廣 為同學接觸的媒介宣傳相關日期。 評議會主席譚振聲於 1 月 2 日凌晨自行宣布散會後 與榮譽秘書沈顯龍離開。評議員遂根據評議會議事規則 及評議會附例另立署理評議會主席及榮譽秘書續會。並 於續會期間決議暫停三名選委會成員(柯文俊、沈顯龍、 黃柏榮)職務,同時於會上委任六名評議員為新選舉委 員會成員。兩選委會各自運作,互不承認。(詳見另文)
12 月 31 日,有讀者發現學生會辦事門大門後張貼了選舉委員 會發出有關大選提名期的通告,該通告不見於學生會其他資 訊渠道。(讀者提供圖片)
選舉委員會於 12 月 13 日召開閉門會議討論周年 大選事宜,出席者共三人,包括常務秘書柯文俊、評議 會榮譽秘書沈顯龍及文化聯會會長黃柏榮,內務副會長 張楚晞因事未克出席,其餘三人(李志雄紀念堂學生會 代表胡鎮傑、經濟及工商管理學會代表何婉如及牙醫學 會代表張均培)則已先後離任評議員職務。根據評議 會附例 Section Six) XIII) ,「選委會成員於準備選舉時 適逄評議員任期完結,應繼續負責準備該選舉至其完 結。」(“Any Committee member whose terms of office in Union Council expire during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for an election shall continue to conduct the election till the completion of that particular election.”) 由於三人於選委
1 月 7 日中午 12 時,周年大選提名結束,共兩個候 選幹事會內閣參選,成為自 2009 年以來,前次出現大選 「撼莊」境況,且兩閣均是以「齊莊姿態」參選。兩閣 分別為「SPARK 煥薪」以及「HKUnite 弘曦」,前者稱, 「過去一年,風波不斷,儼然一場鬧劇,令港大人蒙羞。 有見及此,來年我們有責任撥亂反正,使學生會做到以 學生為本的目標。」後者稱,「眼見現時港大學生會已 走到禮崩樂壞的邊緣,我們希望匡正風氣,為港大學生 會帶來晨曦曙光。」「SPARK 煥薪」僅交提名表予原選 委會;「HKUnite 弘曦」則同時交表予兩個選委會,兩 閣 facebook 帳戶 / 專頁於 1 月 8 日及 9 日先後上線。
左為煥薪閣閣徽, 右為弘曦閣閣徽。
文 / 司徒永灝 謝智浩 攝 / 謝智浩 司徒永灝
周年大選黑箱作業事件簿
【學苑專訊】周年大選風波涉事眾多,本刊特製以下時序,列出重要事件,以供參考。(時序截至 1 月 31 日止)
9
10
11
12
13
14
15
泉知識 泉知識:周年大選事件詞彙表
16
17
文/司徒永灝 攝/司徒永灝
民主牆屢遭清洗 會長文章幸免於難
民主牆疑遭清洗。(讀者提供圖片)
【學苑專訊】周年大選引起爭議,民主牆於 1 月內筆 戰不絕,更屢遭清洗,惟會長陳冠康的個人意見文章 則一直幸免於難。 1 月 5 日晚上,有讀者攝下民主牆狀況,交予本刊。 相片可見有「反對 TSA 滲透 打倒陳冠康集團字樣」以 及早已張貼其上的「我在香港守護台灣」,另有多名 評議員早前發出的聲明《一群良心的評議員 對香港 大學學生會學生會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議嚴正聲明》, 該聲明內容重申於 1 月 2 日晚上 7 時 30 分舉行的香港 大學學生會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議續會乃合法,故其 所作決定當為有效。聯署該聲明者句括多名 2012 年度 及新任(2013 年度)院會、舍堂評議員以及兩名學生 會幹事,共計 25 人,牆上尚上會長陳冠康文章《一場 發生在港大的荒謬事件》。 18
1 月 7 日早上,有讀者攝得民主牆遭「清洗」,只 剩下「香港 守護」等四個大字及陳冠康之公開信。根 據學生會內務守則,民主牆上「每篇文章張貼時間限 為七天(須註明張貼日期);行政秘書可延長期限; 不可遮蓋未過期之文章」除「我在香港守護台灣」大 字超過七日期限外,其餘遭移除文章並未超逾七天, 符合守則所言,理應可留在牆上。 內務守則列明「常務秘書及行政秘書擁有民主牆 之管理權」。本刊記者向行政秘書胡逸晞求證,胡表 示該兩日內未有移除任何文章,暫未知何人擅自移除 該等文章。 此 外, 陳 冠 康 的 文 章 除 出 現 於 民 主 牆 及 Mass Email 外,亦見於紐魯詩樓外、邵逸夫平台以及學生會 告示板等,被質疑公器私用。
陳冠康兩周三文 斥有人輸送利益 同日 10 時 15 分及 25 分,陳再發出兩封內容完全 相同的 Mass Email 呼籲「捍衛法治精神」、「維護程 序公義」,論點與前文《一場發生在港大的荒謬事件》 類同。至截稿前,陳再以 Mass Email 發出《選戰風雲 (1)之利益輸送》一文,指有人與評議員「裡應外合」 借評議會之力推翻選委會的決議,涉利益輸送。候選 內閣「弘曦」撰文回應陳冠康指控。
左上:民主牆;右上:紐魯詩樓外; 下:學生會告示板
泉知識 泉知識:會長微播天下 截稿前,陳冠康已透過 Mass Email 發文六篇,網民戲稱其為「陳博客」、「Dan the Blogger」及 「微播天下」等。文章內容大同小異,以遣責校園傳媒報導失實、評議員利益輸送、「功能組別」把 持評議會、指責個別幹事會參選內閣及「可能會開罪一整個政治勢力集團,毫無益處」等個人評論為 主。不少同學不滿陳冠康以公器發放個人評論。有人製作改圖,張貼於校園各處,抗議陳冠康公器私 用,企圖操控選舉。
文 / 司徒永灝 謝智浩 攝 / 司徒永灝
兩選委會各自表述 周年大選陷憲制危機
常務秘書柯文俊交代選委會 12 月 13 日閉門會議內容。(讀者提供圖片)
【學苑專訊】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議期間,評議會主 席譚振聲自行宣布散會後與榮譽秘書沈顯龍離開現場, 評議員追截不果。譚、沈離開後,評議員嘗試聯絡二 人不果,遂根據評議會議事規則及評議會附例另立署 理評議會主席及榮譽秘書續會。續會期間通過暫停三 名選委會成員(柯文俊、沈顯龍、黃柏榮)職務議案, 並以三分之二大多數票通過改組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 法。會上同時決議委任六名評議員為新選舉委員會成 員。不過,柯文俊聲稱其選委會方為合憲,兩個選委 會於 1 月內各自表述,引發憲制危機。 周年大選將於 2 月 5 日至 2 月 8 日舉行,提名期 已於 1 月 7 日中午完結。參選者須向周年大選委員會 (Annual Election Commission)提交表格。其中候選幹
評議會再召會 譚振聲再逃走 新任選委會曾聯絡譚振聲要求召開評議會商議現 時兩個選委會合法性,直至 1 月 29 日,譚振聲終通知 評議員開會。該次會議為第十次評議會緊急會議,議 程有三: 一、對評議會主席不信任動議 二、對榮譽秘書沈顯龍不信任動議 三、委任 2013 年度周年大選及院務委員會選舉之選 舉監察官及選舉主任。
事會內閣「弘曦閣」成員、候選校園電視正副主席、 候選學苑總編輯,副總編輯以及兩名候選普選評議員 均同時向兩個選委會交表。而另一候選內閣「煥薪閣」 成員以及另外九名候選普選評議員只向原選舉委員會 遞交提名表。 譚陳濫發電郵 聲稱續會違憲 評 議 會 主 席 譚 振 聲 及 會 長 陳 冠 康 多 次 發 Mass Email 指第九次評議會緊急會議已於 1 月 2 日清晨時散 會,其後「續會」違憲,故所有決議無效。96 年評議 會主席傅俊毅以研究生身份致函譚,認為評議員續會 方式無誤,並指根據評議會附例及議事規則,譚不能 單方面宣布散會。
會議甫開始,評議會主席譚振聲即宣布多名評議 員失去席位。李志雄紀念堂學生會代表被指未有按完 全符合議事規則委任莊友提出取代職位、李國賢堂學 生會代表及聖約翰學院學生會代表均被指委任選舉監 察官出現問題而不符(大學堂宿生會代表早前亦被譚 指出因同樣問題而失去評議員席位)。 期間會議不斷爭議以上評議員是否具有席位。譚振 聲多次嘗試將議程由 A1. To read out the correspondences 移至 A2. To receive and adopt the agenda,遭大部份評議 員拒絕。反對的評議員認為,由譚振聲提出的評議員
1 月 30 日晚上評議會會議,過百同學到場旁聽。
身份問題尚未解決,不宜移至下部份議程。楊祖宜曾 於第一次常務會議投票贊成譚振聲出任評議會主席, 評議員表示若根據譚之邏輯,楊祖宜「從未上莊」, 則該票有問題,譚的評議會主席身份是否合憲則成問 題。 有評議員提出暫停譚振聲評議會主席一職,沈顯 龍隨即又以「體育聯會替代代表二」身份反對。評議 員質疑譚於會議之先未有按例宣讀其替補評議員身分, 對譚裁決沈具投票權提出挑戰。有幹事會成員於點算 有效票數後才進入會場,譚振聲隨即重新點算,院會、 舍堂評議員離場抗議。譚宣布不足法定人數休會,惟 不足一分鐘內,譚突然宣布因議事混亂,扑槌散會, 並收拾物資離場,此舉明顯有違議事規則。 陳譚再發電郵 涉嫌欺騙會員
幹事九龍開會 決議強推公投 幹事會於 1 月 31 日凌晨 4 時 30 分於元州街麥當勞 召開會議。陳冠康於會上提出,基於評議會無法處理 大選問題,故須以全民投票方式通過委任選舉監察官 及選舉主任,並要求表決。最終,陳樂怡、胡逸晞及 連嘉欣三人表明不同意有關做法,其他在場幹事則贊 成,通過議決。 幹事會的全民投票提請獲譚振聲接納,並安排於 2 月 5 日至 7 日舉行,日期與周年大選(2 月 5 日至 8 日) 重疊。兩名候任周年大選選舉監察官鄧喜添先生及楊 愛蓮女士就此事致函評議會主席譚振聲,表示基於二 人不能於大選首日履行職務(如檢查票箱),故不適 合出任周年大選的選舉監察官。是次周年大選很可能 因為沒有選舉監察官之故,無法合憲舉行。
其後陳冠康、譚振聲發出共三封 Mass email,分別 指評議會遭功能組別把持,無法議政,又謂有評議員 集體離場,致主席宣布散會。其中「由於法定人數不 足,評議會主席只能無奈地宣佈散會」一句明顯與事 實不符,涉欺騙會員。 譚的電郵則指於評議會已於第十次緊急會議期間 決議第九次緊急會議續會違憲;及柯文俊主持之選舉 委員會為「唯一合法合憲舉行今屆周年大選(2013) 的機構」。 譚振聲的電郵涉假冒評議會之名作出所謂決議, 明顯欺騙會員。評議會第十次緊急會議期間,並無就 上述議案表決,會議由開始至結束從未討論上述事項, 甚至從未通過議程。 譚振聲及陳冠康循西閘附近離去,大批會緊隨其後。二人行至 任白樓欲截的士離開,遭同學攔截,要求下車交代。期後有人 報警,警方調解後,二人終離去。
文 / 謝智浩
攝/謝智浩
事發的大學保健處牙科診所,位於明華綜合大樓 3 樓。
醫療工具未完全消毒 牙科診所現罕見意外 【 學 苑 專 訊 】2012 年 10 月 30 日 下 午 至 11 月 2 日 上 午期間,醫療保健處(University Health Service)牙科 診所出現罕見意外,一批醫療器具未完成全部消毒程 序,引起公眾疑慮。事件至今,當局已成立調查小組 並完成調查,亦已按專家指引為受影響病人(Exposed Patients)及源頭病人(Source Patients)驗血及注射預 防疫苗。 事發後校方成立調查小組,成員包括香港大學李 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 袁國勇教授、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盧展民教授、瑪麗醫 院感染控制主任鄭智聰顧問醫生。衛生署特別預防計 劃黃加慶顧問醫生應邀以校外專家觀察員身份,為調 查小組提供意見。調查報告已於 12 月 5 日呈交大學保 健事務委員會討論。
保健處安排受影響病人注射乙型肝炎預防疫苗。
調查小組經過現場搜證及分析資料後相信,事件 涉及人為疏忽,惟情況非常罕見。小組認為,10 月 30 日下午 15 分,工作人員可能未有啟動高壓消毒爐,隨 後未核對消毒爐的打印標籤及器具的包裝標籤是否已 變色,以確定消毒程序完成,而未完成消毒程序的器 具其後再被放到儲物層架上。換言之,事件涉及至少 3 個步驟出錯。由於消毒爐每日需啟動 3 至 4 次、涉及 器具眾多、牙科手術助理員工作繁重,故當日當值人 員均未能清楚記得上述時段中,有否親手處理該次消 毒程序。 調查小組提多項建議 牙科診所將會全數採納 為免同類意外再次發生,小組提出多項建議,牙 科診所將會全數採納。小組認為應參考英國或澳洲牙 醫學會的防感染建議,每次使用消毒爐時均詳細紀錄 其消毒日期時間及有關已經變色的標籤,以顯示消毒 程序完結,以便出錯時追查源頭。小組亦認為,應改 由一位較資深的牙醫長期領導並對診所運作問責,取 代過往三位牙醫輪流領導診所的做法。 22
校方新聞稿展示相關儀器消毒前後的狀態。 (校方新聞稿網頁截圖)
此外,小組提出多項長期改善措施,計有定期審 核各項紀錄;加強紀錄核對各項指標、簽署及微生物 測試的結果;委派專人負責統籌各項器具清洗及消毒 工作。據了解,處方打算增聘牙科手術助理員,並已 面見應徵者。 稍後安排再驗兩次血 全面確保到診人士安全 截至 12 月 31 日,處方已大致完成第一次抽血程 序。處方成功聯絡 250 名受影響病人及 126 名源頭病 人,僅 1 名源頭病人未能聯絡。250 名受影響病人中, 247 人於 12 月 4 日或以前進行血液測試;1 人於當時未 能聯絡,惟其後覆診並進行血液測試;另 2 人只接受 口頭診症(Verbal consultation),毋須檢驗。126 名成 功聯絡的源頭病人中,1 人只接受口頭診症,毋須檢驗; 3 人拒絕檢驗。結果顯示,沒人病人對 HIV 病毒及丙 型肝炎測試呈陽性反應,部分病人對乙型肝炎有抗體, 少部分則屬乙肝帶菌者。(詳細數據見附圖)
截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的驗血結果。(校方提供圖片)
大學醫療保健處 (Health Education Officer) 馬家美 小姐回應本刊查詢時指,處方已安排再為受影響病人 及源頭病人抽驗兩次血液,確保到診人士安全。兩次 抽血日期分別為 2013 年 1 月 23、24 日及 5 月 7、8 日, 驗血後數天則會有報告,有關日子已通知兩類病人。 此外,如果病人在上述日子離港,保健處亦會作出相 應安排。 預約服務無明顯減少 相信病人信心未受影響 馬表示,保健處接觸每名到診人士時,均會詳細 講解及釋除其疑慮,又指處方接獲的意見正面,部分 病人贊揚處方應變迅速、安排嚴謹。本刊記者於 1 月 中檢視牙科服務預約情況,發現 1 月、2 月及 3 月初均 已爆滿,相信病人對於牙科診所信心未受大影響。
牙科服務預約仍爆滿,病人信心似乎未受影響。 (網上預約系統截圖)
受影響同學意見
社會科學學院二年級黎同學: 當局應變不錯,毋須學生會 「踼一腳,郁一下」;不過當局 僅以電話通知驗血狀況,不提供 書面報告,有待改進。未來仍會 到牙科診所診症。
社會科學學院二年級黃同學: 當局應變做得好,但仍然 未有信心再到該處診症,亦不 會再繼續驗血程序。
23
文 / 司徒永灝 謝智浩
學生會外務乏力 各屬會紛紛頂上 【學苑專訊】「三.一二登報聲明事件」後,評議會 時事委員會近幾停止運作,香港、兩岸、國際發生多 項大事下均未有任何聲明及跟進活動,甚至未曾召會。 相反,不少屬會則較過往更重外務,於多項重要議題 上發聲,填補學生會外務上的缺口。 時委會一年僅兩會 學聯首代缺席學聯 評議會常設委員會時事委員會主要「鼓勵同學關 心中外時政」,其最大權力為「以學生會名義發出有 關時政聲明」,但其後須經評議會追認。時委會成員 包括時事秘書(主席)、評議會主席、會長、內務副 會長、外務秘書、兩名非幹事評議員、一名普選評議 員及八名基本會員。時委會於一年內只曾召會三次: 第一次為商討「三.一二」反黑金政治聲明;第二次 法定人數不足而流會;第三次則討論反黑金政治聲明 後續處理及初步制定今年度時委會規則。不過,時委 會定下規則後,便再沒有開會,未有就一年來的重要 議題討論及發聲。 學 聯 代 表 團(Delegation to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udents)為評議會常設委員會之一,學聯代表團 首席代表(Chief Delegate)一般由外務副會長擔任, 惟現屆幹事會該席位從缺,評議會委任會長陳冠康 為 學 聯 首 席 代 表。 陳 任 首 代 期 間, 多 次 缺 席 會 議。 截至 2013 年 1 月 16 日,本屆學聯召開了 3 次常務會 議 及 37 次 特 別 會 議( 其 中 1 次 流 會 ), 陳 僅 出 席 8 次。 根 據 評 議 會 過 往 紀 錄,2008 年 度 外 務 副 會 長 及
學聯代表團首席代表余智聰就曾經因為出席學聯會議 次數太少而遭評議會遺憾。學聯代表團於評議會第 三 次 常 務 會 議 提 交 的 半 年 報 告 提 及,「9. The acting Chairman has assigned Miss Bernice Lin and Mr. Ernest Chueng, members of the DHKFS, to attend the weekly regular meeting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HKFS on behalf of him,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on, if he is engaged with other commitments. The acting Chairman is grateful for the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of Miss Bernice Lin and Mr. Ernest Cheung.」不過,無論按照評議會附 例和學聯憲章,首席代表均沒有權力自行委任其他代 表團成員代其出席。 保釣揮動五星紅旗 其他議題鮮有發聲 幹事會於 8 月 16 日發起保衛釣魚島遊行,近十人 參與,期間揮舞五星紅旗。遊行後會方上載照片到其 facebook 專頁,部份網民質疑其行動動機,為何缺席 大量社會議題如反對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卻於保釣 運動高舉旗幟。部份網民不滿幹事會以「香港大學學 生會」名義發起該遊行,認為其立場遭騎劫。 陳冠康於就職演說時曾提及,「成立社會關注小 組及國際關注小組,深入研討特定議題,與同學互動, 並將同學的聲音化為行動綱領及制訂學生會立場」; 「建立不同的時政評論平台,鼓勵同學踴躍發聲,並 從中收集同學意見,讓學生會的外務工作不會脫離民 意」。一整年間,學生會只有刊登「反黑金聲明」, 呼籲同學參與遊行、六四晚會等,其他承諾均未有兌 現。 三院會曾就社會議題發表聲明 2012 年 12 月,外傭居港權案上訴至終審法院,律 政司建議終院提請人大釋法,解釋 1996 年特區籌委會 報告書。社會科學學會以及法律學會分別發出聲明指 律政司「目的不清」、「程序不當」、「影響司法獨立」 以及批評律政司「漠視香港特區司法自主」。學生會 並未就該事發任何聲明,甚至並無於時事委員會上討 論。 文學院學生會則於 12 月發出聲明,要求中策組立 即撒回有關奪去研資局審批撥款權的決定及對計劃的 各項撥款修訂,並反對學術自主遭到政治干預。去年 11 月 13 日,中央政策組表示將於下年度開始收回大學 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公共政 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控制權。中策組表示該行動旨在要 求學者「加強政府政策的理論基礎」,令人懷疑日後 審批撥款是否只以「加強政府政策的理論基礎」為準 則,以及影響學術自由。
幹事會及部分會員前往日本駐港領事館示威。(截於學生會專頁)
三院會:學生會外務工作令人失望
令人大失所望。再者,在其他社會議題上,例如開設 國民教育科等,學生會卻冷淡處理,無視了部分學生 強烈反對開設國教科的聲音,相較其他大學學生會的 積極參與而言,確是黯然失色。」
現屆幹事會於參選時已缺外務副主席,於「反黑 金聲明」事件後,唯一的外務秘書趙希彤亦請辭而去。 換言之,學生會自 3 月起無人名義上負責外務工作。 本刊訪問文學院學生會、法律學會及社會科學學會, 三院會均不滿現屆幹事會外務表現。文學院學生會 指,「這年度學生會的外務活動多流於表面及形式化, 一個資源充足及有萬多個會員的民意基礎,理應可做 得更多。」;法律學會指,「學生會的確在某幾項議 題上積極發聲,可惜所發之聲未如民意,偏離學生共 識,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在不少社會大事上學生會亦 三緘其口,沉默不語,辜負眾選民期望。」;社會科 學學會則指「學生會作為一個代表港大學生的組織, 在未經充分諮詢下花上鉅額發表 3.12 黑金聲明,此舉 不但未能準確反映學生意見,更染有政治色彩,實是
文學院學生會更質疑幹事會無兌現政綱承諾,並 無積極「鼓勵同學表達意見」,更遑論「挑選同學當 中的出色評論於刊物內」。其中尤以「加強香港大學 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的功能;加強與屬會時事秘 書的合作,以提高參與社會事務的成效。」為甚。時 事委員會於登報後拒絕交代刊登聲明之準則 ,又拒絕 公開有關會議紀錄,未有向會員交代。其後時委會更 從未開會,根本未見「加強與屬會時事秘書的合作」 的意向和行動。
泉知識 泉知識:現屆幹事會競選政綱提及之六大外務計劃 一、 分別就本地及國際議題上成立一個關注小組, 小組會深入研究議題,並出版刊物及舉辦論 壇。 二、 在 Facebook 專頁轉貼社會及國際議題,鼓勵 同學表達意見,並挑選同學當中的出色評論於 刊物內。 三、 動員及邀請同學參與政策諮詢及社會運動。
特首選舉期間,時委會發出反黑金政治聲明,花費港 幣 38 萬刊於八大報章,後遭評議會推翻。(資料圖片)
四、 在提高校園裡的討論時事風氣上,擔當領導角 色;提供更多機會讓同學表達對社會及國際議 題的意見。 五、 加強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時事委員會的功 能;加強與屬會時事秘書的合作,以提高參與 社會事務的成效。 六、 舉辦時事評論比賽,鼓勵同學用文字發聲。
社會科學學會於街頭派發《喧紙》。(社會科學學會提供圖片)
文 / 司徒永灝 謝智浩 攝 / 謝智浩
資深學生會員工子君遭無理解僱 勞資審裁處勝訴惟薪金仍遭拖欠 【學苑專訊】服務學生會逾三十載的職員陳子君小姐(子君)於月前遭學生會解僱,過程涉及個別評議 會成員私下審問子君、評議會閉門會議、調解談判破裂、鬧上勞資審裁處,近日有校友發起網上群組「生 日不快樂 港大百週年恥辱」將事件公諸於世。本刊記者聯絡到子君,了解事件箇中原由。子君展示相關 文件,其中勞資審裁處已裁定港大學生會敗訴,必須於 2012 年 12 月 20 日前賠償欠薪,惟子君至今仍 未收足款項,法律上,子君現時有權申請抄封港大學生會。
子君講述其「受審」經過。
26
7 月 25 日:有人翻箱倒櫃 五人再審子君 7 月 25 日早上,子君回到學生會辦事處,發現儲物室遭翻箱倒櫃,夾萬亦遭損壞。其時常務秘書柯文俊、 大學事務秘書一陳樂怡、大學事務秘書二劉卓怡在場。柯稱與子君尋找該 ipod,後借故支開她,其後柯多次 對空氣說話,如「我係被委派出來做依件事,但唔關我事架」。及後,當子君於夾萬上藥櫃後方找到用公文 袋包着之 ipod 時說「就係依嗰櫃搵出來」。當晚,張楚晞截停子君及 Sylvia 二人,帶往審問。五人續審問 尋回 ipod 經過,葉鍁婷以 iphone 拍攝審問過程。「審訊」完結後,子君問葉事件是否告一段落,葉指「視 乎 committee member1 決定,我個人不能代表。」子君再問葉事件「會否上 Council(評議會)」,惟評議會 主席譚振聲早於 7 月 23 日發出電郵,指按張楚晞動議,李君同、許凱迪、楊祖宜和議,要求召開評議會會 議,議程為「1. To report the progress and issue arising from the notebook programme」。子君事後得知張楚晞 於 7 月 24 日晚向 iCampus 公司索取當年所贊助 ipod 序號,以為所有事件已完結。 1
按照評議會司法程序,評議會仲裁委員會(即 Judicial Committee,包括評議會全體及 6 名獲委任的前評議員,今年度未有委任 6 名前評議員,故仲委會即評議會全體)有權成立 5 人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處理爭端,賦予仲裁權力,惟必須經評議會決議 組成。可予以仲裁的事務亦僅限於屬會爭端,而不適用員工事務,暫未知葉所指 「Committee」為何物。
7 月 24 日下午:前評議員化身「法官」 密室審判子君 2012 年 7 月 24 日下午約 5 時,內務副會長張楚晞突然召見子君到會議室,當時 現場有以下人士: 1. 2. 3. 4. 5.
葉鍁婷 Fion Yip (2009 年度文化聯會主席 ) 許凱迪 Dazza Hui (2011 年度行政秘書、2012 年度普選評議員 ( 現已離任 ) 楊祖宜 Joey Young (2012 年度李國賢堂學生會代表 ) 張楚晞 Ernest Cheung (2010 年度普選評議員、2011 及 2012 內務副會長 ) 李君同 Clinton Li (2012 年度學生福利秘書 )
子君形容,葉鍁婷當日「形同法官」,質問子君「Helix 公司有否饋贈其電腦」, 有人更設置攝影機,情況有如「密室審判」。葉當時不屬幹事會成員,又非評議員, 子君表示不知道葉以何身分審問她。 子君回應五人指,2011 年曾託時任學生福利秘書陳進龍購買一部手提電腦,許 凱迪插口指陳曾提及「有冇人需要買 Notebook」,張楚晞停止攝影機並質問許「你 講咩?」陳兩個月後仍未回覆是否已購買。子君曾想取消訂單,此時陳致電指電腦 已放於學生會辦事處,子君發現其所購電腦與許凱迪所購電腦置於相同地方。子君 即時聯絡該公司負責人,惟多次聯絡不果,後與另一名職員溝通,並寄出支票,付 清該電腦款項,子君後來收到該公司回條指款項已收妥。子君向該五人指有齊各項 證據證明付錢購買電腦,並即時出示包括支票、單據、Helix 公司「收妥款項」回信 等。 五人續審問子君有關學生會辦公室內的一部 ipod 去向。2010 年, icampus 公司 曾贊助 5 部 ipod 及 3 部 Macbook 予學生會作活動之用。活動後,4 部 ipod 已送出, 餘下一部 ipod,子君及另一名負責會計的員工 Sylvia 經當年署理財務秘書霍俊杰批 准後作「員工 welfare」之用。不過,由於幾年來未有重辦員工周年晚宴,原作員工 抽獎之用的 ipod 則置於學生會辦事處,從未拆封。五人質問子君 ipod 置於何處,因 事隔數年,子君無法即時找到,五人不情願下「放走」子君,容其明日再找。
7 月 27 日:閉門會議 決議解僱 評議會會議原定 7 月 24 日召開,當日張楚晞通知評議會指由於颱風關 係,手提電腦購買計劃供應商未能準備充足,故會議將延遲直至另行通知。 7 月 26 日,譚電郵評議員指會議將於 27 日晚上 9 時 15 分舉行。 據悉,席上有人提出閉門會議要求,在無人反對下通過議案,決議解僱 子君,整個討論中未有提及子君的名字,直至譚讀出議案時,評議員方得知 當事人是「子君」。兩校園傳媒均未能出席會議,事件一直因其保密性質而 未有外傳,包括當事人子君亦不獲知會。 其後,數名同學及校友分別得悉有人指子君「盜竊」,於校園遇到子君 問其「有冇事」,子君當時並未得知已經評議會閉門會議的解僱決定,故回 應「無事」。
9 月:子君遭正式解僱 學生會拖欠薪酬
8 月:幹事致電 Helix 老闆:「當冇收過 陳子君支票」 8 月尾,子君於校園偶遇 Helix 公司 老闆,老闆指「對子君唔住」,表示曾有 現屆幹事聯絡他,要求他「當冇收過陳子 君嘅支票」,並視其為「假支票」,老闆 並無答允,子君自此察覺不妥。
9 月 7 日, 行 政 秘 書 胡 逸 晞 [ 註 2] 通 傳 指, 會 長 陳 冠 康 想 面 見 子 君, 正 式 告 知 解 僱 決 定。9 月 17 日 財 務 秘 書 朱 迪 文 透 過 職 員 Sylvia 告知子君簽署支票,子君查證支票後發 現少於學生會員工守則列明應得款項,拒絕簽 署。朱電郵告知解僱原因為「行為嚴重失當」 (serious misconduct) 及「 工 作 表 現 令 人 不 滿 」 (unsatisfactory working performance),並指該等 款項根據工作表現發放,暗示不會發放該等款 項予子君。
10 月 15 日:子君發出律師信 學生會不予回應 10 月 15 日,子君透過律師發信予學生會評 議會,要求解釋解僱原因。學生會一方則回應 指,事件「進入司法程序」不便解釋。
12 月 14 日: 學生會敗訴 須限期內付款
10 月 10 日:子君與學生會往勞工處調解 勞資雙方未達共識 10 月 10 日,子君在前會長郭永健 協助下,尋求勞工處協助,並與學生 會一方進行調解(mediation)學生會 一方由會長陳冠康、財務秘書朱迪文 及葉鍁欣(暫未知以何等身份代表) 出席。子君指出資深員工皆無簽訂書 面合約,僱傭關係及各項協議乃根據 最 後 於 2009 年 修 訂 的 學 生 會 僱 員 守 則,當時有學生會一方代表指,「我 地唔跟呢份(守則)」,雙方最後未 能達成共識。
由於調解失敗,子君入稟勞資審裁處。12 月 14 日,審裁 處開庭裁決,指該僱員守則有效,學生會須根據該守則,於 12 月 20 日前付款予勞資審裁處,再轉交予子君,當時,身為 僱主的幹事會委派評議會主席譚振聲出庭應訊。 據勞資審裁處資料,原告及被告雙方都可申覆核判決, 惟必須在裁斷日起計 7 天之內,向審裁處提交。「覆核時, 審裁官可將整項申索或其部分重新處理或重新聆訊, 而對原 來的裁斷或命令可予以維持、更改、或推翻。」雙方亦可「以 裁斷或命令在法律上有錯為理由,或以裁斷或命令超越了勞 資審裁處的司法管轄權為理由」,於 七日內提出上訴。學生 會並無就裁決提出任何覆核或上訴。換言之,學生會即接受 該判決,理應付清欠款。
2013 年 1 月:學生會非無力償還 仍拖欠 款項 調解員曾致電陳冠康,陳指「會付款」, 惟截至 2013 年 1 月 16 日,子君仍未收到欠 款共萬餘元。法例規定,審裁處如判定債務 人沒有付款,判定債權人可向審裁處申請一 張裁斷證明書,並在裁斷發出日期起計 12 個月內向區域法院或其設於審裁處的櫃位登 記,其後申請由法庭執達主任執行判決。執 達主任可執行「扣押債務人財產令狀」,扣 押債務人財物及實產。故此,子君現時有權 申記抄封港大學生會。
子君:白色恐怖下工作 子君表示,自己過去兩年在白色恐怖下工作,身心俱疲。子君展 示的文件中,包括一篇有關其密室審訊的詳細紀錄,節錄〈後記〉如下:
「這樣的審訊,簡直秋後算秋(帳)呢?由於我在這機構服務了 三十多年,得到幹事們的信任。所以,將 SU 事與物,大至一個夾萬, 小至一條合作社鎖匙都交給我保管。因為他們覺得,年年幹事轉庄, 沒有任何延續性,好多時 SU 的重要嘢,很容易遺失,責任就交在我身 上。故我現在感覺得好無辜及寃枉。其實,這裡的制度, 最終的決策 人都是幹事會的成員。 這兩年學生會員工每天過著白色恐環境工作,加上今年三十八 萬黑金事件、罷免事件。再經此兩件事件後,員工們就覺得政治籠 罩整個學生會,發覺幹事會將會大清血,可能我是第一個成為他們 的政治犧生(牲) 品。因為幹事會已密秘聘請了一個年輕的 Event Manager,還叫 I.T. 同事亞龍保密。其實,員工們早已知曉這件事。 這年整個學生會都是 Ernest 掌管哂,其他幹事是應聲蟲甚至連現屆會 長 ( 真可憐 )。」
李國賢堂宿生會代表: 我地一致認為証據指向子君拎走左部 ipod 本刊即時新聞報道事件後,涉事的李國賢堂宿生會代表楊祖宜主動聯絡本刊,講述其對事件的 理解,楊認為購買手提電腦一事情有可原,惟「有關 ipod ge 事」方為解僱主因。楊的解釋文章亦已 張貼於其所屬舍堂,節錄如下:
「 有 關 ipod ge 事, 個 人 認 為 係 接 受 唔 到, 亦 都 係 肯 定 呢 位 員 工 留 不 得 ge 主 因。 事 關 係 2010 年 icampus 有送過 5 部 ipod 俾 SU,有兩部送左俾同學,有三部放左係 SU 諗住遲 D 會唔會係 welfare week 搞個抽獎送埋出去。子君係 interview 度話係有人提議過不如拎出黎做員工抽獎, 而當時 office 得芝姐、子君同 sylvia 三個 staff,芝姐話唔識用所以冇興趣,而又該年冇搞到員 工周年晚宴,件事就不了了之。完左 interview 我地就叫子君即刻搵返所有未送出去 ge sponsor product 出黎,等一切清清楚楚,防止以後再有關於 notebook program ge sponsor 懷擬(疑)俾人 用作私人用途 ge 問題發生,咁諗住件事都告一段落,點知花左大約個幾鐘 ge 時間,好多 software 同 hardware 都搵到出黎,就係搵唔到一部 ipod。由於當時已經接近收工時間加上子君要出去幫手 添置巨 O 物資,就話第二日再搵過,但係子君就話部 ipod 之前話會做員工抽獎果陣拎過出黎試用, 可能另外擺開左,又可能會花花地,未必全新。個 committee 為免冤枉好人,就連夜再搵多次成間 office 再每個櫃都影左相,記低哂 D 物品 ge 位置。到到第二日叫左常務秘書柯文俊幫手睇下子君 會係邊度搵到部 ipod,子君第二朝返到 office 唔駛一個鐘就搵返部 ipod(連埋個盒,不過機 s 身 有少少花),話放左係儲物室 ge 其中一個櫃 ge 夾萬上面,子君所指 ge 位置咁岩係我負責搵同影相 ge,位置大細亦都唔會放得落一部連盒 ge ipod,所以我地一致認為証據指向子君拎走左部 ipod, 無論佢拎走左之後有冇用過都好,子君個人操守都係有問題,所以決定 call ecm 去向 council 解釋 同提出解僱子君 ge 要求。」
30
楊解釋,該「委員會」成員為全為「HKUSU notebook program committee」成員,她形容葉鍁婷 為「PCLL 高材生,算係幫手提供法律意見 ge 人」。至於該會如何產生,楊表示不知情,僅表示只 知有關事務每年均由學生福利秘書主理。楊又指,評議會第六次會議閉門及不提名字乃「念在子君 都係 SU 做左咁多年,而呢件事亦都會影響 SU 聲譽」,但並無解釋為何該會議於 7 月 23 日,即早 於「審訊」前已提出召會。本刊查詢為何「委員會」不報警,楊則回應「都未 confirm 真係唔見左, 話搵唔到之嘛,同埋子君做左咁耐,盡可能都唔想報警」。楊又著本刊向主理「委員會」的學生福 利秘書李君同查詢及確認事件詳情,本刊隨後電郵聯絡,惟截稿前未獲回應。
文 / 謝智浩 攝 / 謝智浩 司徒永灝
違承諾不對話 循走火道離場 陳冠康被嘲「走佬學生領袖」
會長陳冠康於晚宴致辭,示威者手持橫額抗議。
【學苑專訊】學生會百周年晚宴於 1 月 18 日晚上 7 時 於黃克競平台舉行,期間一班舊生到場就資深職員陳 子君小姐(子君)遭解僱一事抗議,並要求會長陳冠 康交代。陳起初不願於會場交代,雙方於場內交涉良 久後,陳於講台上宣讀學生會一方就事件的聲明,並 承諾晚宴結束後與示威者對話。陳於晚宴結束後未有 與示威者對話,僅急步前往百周年校園,示威者緊隨 其後,斥其「走佬學生領袖」,陳則回應指有校友分 享環節。然而,陳於校友分享環節期間,竟突然抽身 循會場走火通道離開,再沒有返回會場與示威者對話。
及後,該批聲授子君的舊生手持橫額走進陳冠康 就坐的宴席,要求其交代。陳起初不願於席上公開交 代,惟雙方後來達成共識,陳冠康承諾先公開宣讀學 生會聲明,於宴會結束後方與舊生對話,舊生始退出 場外,於場外守候。 校友分享 會長離場 不過,晚宴結束後,陳未有親自或透過發言人知 會在外守候的舊生,反而急步離去,前往百周年校園。 示威者緊隨其後,斥其「走佬學生領袖」,違反承諾
會長致辭 舊生抗議 是次慶典除了慶祝港大學生會成立百周年外,亦 表揚前學生會經理呂君發先生(人稱發叔)及剛卸任 的榮譽司庫趙啟超先生,故不少著名學生會成員如張 炳良、黃宏發、李永達、周梁淑儀等亦賞面出席,吸 引大批記者到場採訪。一班響應「生日不快樂 港大百 週年恥辱」行動,聲援子君的舊生(主要為 90 年代及 00 年代學生會成員)於 7 時前抵達會場,派發「撐子君」 貼紙,向其他年代較久遠的校友講述解僱事件經過。 晚上 8 時,會長陳冠康上台致辭,該批舊生則帶 同橫額聚集於陳身後抗議。陳發言期間,舊生叫喊口 號,聲言為子君討回公道,並要求陳冠康、譚振聲下 台,大批記者在場。陳則表示,希望舊生予以尊重, 不要打斷其致辭。
「生日不快樂 港大百週年恥辱」行動標誌(資料圖片)
示威者要求會長陳冠康交代,雙方爭持不下。榮譽秘書沈顯龍整晚 手持攝錄機拍攝示威者,又不時與內務副會長張楚晞耳語,張則整 晚未有公開發言。
不作對話。在示威者追問下,陳方回應指有拍照儀 式及校友分享環節。幹事會先安排出席晚宴的校友 先到百周年校園大會堂(Grand Hall)外拍照,再繼 續前往法律學院大樓,示威舊生則一直尾隨陳冠康。 校友分享環節約晚上 9 時於法律學院大樓一樓 模擬法庭(Moot Court)舉行,多位知名的前學生會 成員如 66 年評議會主席黃宏發及 75 年會長麥海華 等於席上分享,陳冠康當時坐於觀眾席第一排。期 間,部分示威者入席,另一批則守候於模擬法庭正 門外。黃及麥發言後,有台下的前幹事發言,言詞 間亦有批評今屆學生會之意。陳冠康突然起身並循 走火通道離去,當時火警鐘未有鳴響;有校友試圖 追趕,推開該防火門,火警鐘隨即響起。直至分享 會結束,陳亦未有回到會場。 校友撰文 看法不一
陳冠康終上台宣讀聲明。
部分校友事後於報章撰文,表達看法。77 年評 議會主席陳莊勤於明報撰文,批評舊生「踩場」屬 流氓行徑;09 年行政秘書鄭丞軒隨後於明報撰文回 應,反駁行動非為踩場,而是為老員工討回公道; 95 年畢業生楊漢群則於成報撰文,就解僱及欠薪事 件提出數點質疑,並指出關注事件的人都希望看到 公道獲得維護。
泉知識 晚宴結束,陳冠康急步前往百周年校園,示威者緊隨其後。
泉知識:走火通道為火災期間的緊急逃生通道 會長陳冠康循模擬法庭(Moot Court)內左 側走火通道離席,該通道是火災期間的緊急逃 生通道,連接模擬法庭與法律學院大樓逃生集合 處。遇有火災,場內人士應推門防煙門逃生;惟 一般情況下,防煙門應掩閉,所有人士不應經該 通道出入。此外,防煙門接通警報系統,一經推 開,火警鐘理應鳴響。校方會定期測試警報系統, 如發現警鐘失靈,須安排專業人士檢查及維修。
校友分享環節於模擬法庭舉行,期間陳冠康循走火通 道(箭嘴示)離開。
文 / 謝智浩 攝 / 謝智浩
黃宏發:學生會作為政府理應「檢點啲」 【學苑專訊】學生會晚宴結束後,設 有校友分享環節,不少著名校友應邀 上台分享對學生會的見解。前立法局 主 席、66 年 評 議 會 主 席 黃 宏 發 言 時 指,學生會會員是(基於必然會員制) 「被踢入會」,學生會作為政府理應 「檢點啲」。 黃認為學生會本份為管理學生會 的資產,更不點名批評今屆學生會挪 用大筆金錢登報發政治聲明,個別校 友回應時亦引用及批評今屆學生會登 報聲明事件。坐於第一排的會長陳冠 康,未有回應黃及其他校友的見解, 更於其他校友發言途中,離席遁去。 66 年評議會主席黃宏發及 75 年會長麥海華於台上發言。
校長遴選競爭激烈 已物色逾六十名候選人
文 / 司徒永灝
【學苑專訊】現任校長徐立之教授去年與校方續約, 留任最多十八個月,直至校方物色到新校長為止。現 時物色委員會(Searching Committee)共收到超過 30 個提名以及 30 個申請,正搜集資訊及篩選合適者。而 遴選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的成員則尚未選出。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助理總監 ( 傳媒 ) 徐佩瑩表示,校長 遴選過程繁複,需時處理,未有回應遴選過程是否設 限期。
學生會會長以及研究生會會長,邀請其安排選舉以選 出上述學生代表加入遴選委員會。該選舉一切安排, 包括提名期,將由學生會及研究生會自行訂立。直至 2013 年 1 月中,學生會從未通知同學有關該選舉事宜。 現屆幹事任期將於 2 月屆滿,但現今連提名期亦欠奉, 相信該選舉不會於本屆學生會會期內舉行。
校長遴選過程主要由兩個委員會負責。物色委員 會負責物色具資歷的人選,安排討論及會面,並向遴 選委員會提交報告,該委員會已於本地及外地報章刊 登招聘廣告,亦已委任獵頭公司協助。遴選委員會考 慮及審核物色委員會提交候選人之資歷,與經篩選候 選人會面,並議決一位最終候選人,於諮詢教務委員 會(Senate)後推薦予校務委員會(Council)審議及委 任。
坊間傳媒報道指,現時各大院校任命校長時須知 會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高靜芝,更有傳中策組下令人 選須以本地學者為先,以防有人「不識時務」、選出「第 二個徐立之」。徐佩瑩回應指,校長人選經教務委員 會諮詢後由教務委員會委任,不論校監(即行政長官 梁振英)或中央政策組,皆無介入,以往校長遴選程 序亦如是。
遴選過程不涉特首中策組
三名居美華裔學者有意競逐 本科生代表選舉未有消息 遴選委員會成員包括「一位由本科生及研究生選 出的全日制學生代表」,惟至今未見任何選舉安排。 徐 表 示, 教 務 長 韋 永 庚 已 於 2012 年 10 月 25 日 電 郵
此外,逾 60 名人選中,至少三人身分已在傳媒報 道下曝光,三人均是在美任教華裔學者,分別為史丹 福大學商學研究院教授李效良、統計學教授王永雄以 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游景威。 33
文 / 楊振東 編 / 謝智浩
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連任後,便要著手解決財政懸崖。(資料圖片)
臨崖勒馬 美參眾兩院 通過新法案
【學苑專訊】美國時間 2013 年 1 月 1 日凌晨,美國 共和黨參議院領袖達成妥協提出新法案,眾議院隨即 通過新法案,主要內容為向年收入超過 45 萬美元的 家庭或 40 萬美元的個人增稅,最高收入稅率提高至 39.6%,投資所得稅率由 15% 增至 20%,年收入低於 45 萬的家庭或 40 的個人則繼續享受減稅優惠。美國 政府原定於 2013 年 1 月開始每年削減 1100 億美元支 出亦因新法案而延遲兩個月執行。延遲執行法案是為 了延緩財政懸崖,若美國政府仍未能想出長遠解決方 案,美國最終也會墮進財政懸崖。
短期過度削赤恐礙經濟復甦
財政懸崖源自稅務優惠到期
牽動香港經濟 學者態度樂觀
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由美國聯儲局局長伯南克 提出,是指美國在 2012 至 2013 年之間,美國政府多 項稅務優惠措施到期,國會同時啟動削減赤字機制, 令政府 2013 年的財政預算大幅緊縮,加重人民和企業 的稅務負擔。
香港經濟與美國經濟不可分割,美國民主、共和 兩黨達成協議,延遲執行「預算控制法案」後,恆生 指數急升,創一年半以來新高。外界預期,美國若再 度步入衰退,對香港經濟自是不利。
早 在 2000 年, 美 國 科 網 股 泡 沫 爆 破, 造 成 經 濟 衰 退。 當 時 美 國 總 統 喬 治 布 殊 提 出 了「Bush Tax Cuts」,提供稅務優惠以刺激消費。2008 年環球金融 海嘯後,美國經濟尚未穩定的情況下,總統奧巴馬延 長這一項稅務優惠,意圖刺激消費,以解經濟危機。 自 2000 年起,美國推出多項刺激經濟計劃而致開 支劇增、負債纍纍,更於 2011 年達到其舉債上限。 2011 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通過「預算控制法案」 (Budget Control Act of 2011),訂明於 2013 年 1 月 1 日,喬治布殊時期所訂下的減稅措施將會到期,入息 稅率亦會增加 2%。預計將有一千多項政府預算將被 大幅刪減,當中包括國防及醫療的相關預算。 34
故此,有指財政懸崖一方面雖能銳減美國政府赤 字,帳面上改善其財政困難;但另一方面,經濟仍未 復甦,國民稅項負擔加重,政府支出減少,不利經濟 復甦。再加上,美國債務上限問題仍未解決,令美國 財政資源實在有限。有經濟學家指出,在短期內過度 削減開支,並加重人民負擔,不但阻礙經濟復甦,亦 有可能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令美國 GDP 大減,再 度陷入經濟衰退,甚至影響環球經濟狀況。
不過,亦有不少經濟學家抱樂觀態度,認為雖然 預期美國消費較上年弱,但美國經濟會在 2013 下半 年反彈,GDP 持續上升,核心通脹率不會明顯上升。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教授王家富預期本港全年 GDP 增長為 3.5% 至 4.3%,主要受惠於歐債危機漸趨 穩定,中國大陸經濟「保增長」的方針,以及低息環 境有助刺激消費投資,王又對美國財政懸崖持樂觀態 度。
民主共和兩黨會否各自讓步,成為解決財政懸崖關鍵。 (資料圖片)
二 零香 一港 二大 學 學實 生事 會回 顧
二零一二年度實事回顧:學生會七大懸案 文 / 謝智浩 司徒永灝 攝 / 司徒永灝 謝智浩 【學苑專訊】2012 年度學生會會期即將結束,本刊特製此特輯,回顧過去一年學生會七大懸案。
第一案、官方文件不知所蹤 發生時間:全年
沈顯龍於會議期間,疑未有克盡本份紀錄會議重點,反而 在檯面下使用平板電腦。(同學提供圖片)
今年度學生會多份官方文件未有公開。評議會官 方網頁近一年未有更新,既未上載最新版本憲章, 亦未見 2012 年度評議員名單及 2012 年度評議會常設 委員會名單。多個評議會常設委員會如財務委員會、 時事委員會及選舉委員會以至評議會均曾召開閉門會 議,相關會議紀錄雖涉公眾利益,惟未能公開,亦是 登報聲明事件、大選黑箱作業事件及解僱資深員工事 件等多宗大事的源起。 此外,評議會第一至第九次緊急會議以及第二至 第四次常務會議記錄至今仍未呈交評議會,予以審批 及通過。評議會會期尚餘不足一個月,料會期內未 能趕及召開常務會議,通過相關文件。據悉,去屆評 議會榮譽秘書黃保傑會於每次常務會議 3 天前將會議 紀錄送交各評議員。今屆榮譽秘書則僅於評議會第二 次常務會議中,呈交評議會第一次常務會議紀錄及第 一次緊急會議內各項決議,更遭評議員批評其錯漏甚 多。 評議會於第八次緊急會議中討論對沈顯龍的不信 任動議。期間,不少評議員批評其未有盡責,記錄會 議實況;沈回應指會議紀錄應於常務會議呈交。及後, 評議會第三次常務會議中,原定接收及通過會議紀 錄之議程,惟評議會主席譚振聲指影印機故障,沈顯 龍及常務秘書柯文俊前往搶修,至該會議休會,沈仍 未有呈交任何會議紀錄。評議會第十次緊急會議結束 後,有基本會員去信沈顯龍要求盡快交出會議紀錄, 惟截稿前沈仍未交出相關紀錄。
評議會網頁近一年未有更新。(網頁截圖)
第三案、 傳媒預算遲遲未決 發生時間:全年
評議會財務委員會主理學生會財政。
時至 2013 年,2012 年度校園傳媒預算仍未通過。 根據財務守則第 3 章傳媒基金(Media Fund)第 18.8 節 的規定,學生會須按照學苑或校園電視已獲批之財政預 算(approved budget)撥款;反之,評議會未批核有關 預算,兩校園傳媒則不可獲得撥款。據財務秘書朱迪文 信函指,學苑財政預算早已於 2012 年 7 月獲財務委員會 審核。不過,評議會遲遲未有開會處理撥款。大學堂宿 生代表畢子朗曾於 2012 年 12 月 14 日動議於 2013 年 1 月 5 日召開評議會第五次常務會議處理周年大選、通過
9 月公投期間,有可疑人士清理民主牆上批評幹事會做法的文章。(同學提供圖片)
第二案、 民主牆上不見民主 發生時間:全年 按照內務守則,學生會民主牆上文章除逾期及未有 註明學生編號和張貼日期外,不得隨便移除。不過,本 年度數宗大事期間,民主牆經常被選擇性清空。部份嚴 守民主牆規則文章屢遭移去,當中絕大部分帶有對學生 會批評之意,部份沒有按照守則張貼的文章及學生會公 職人員張貼的文章則仍留在牆上,如 2013 年 1 月,會 長陳冠康多篇談及大選的文章覆蓋半片民主牆。未知是 否有人私自「執法」,移除文章。 截稿前民主牆多次出現人抹黑多名評議員的文章。 其中一次發生於 1 月 27 日,一名同學準備於民主牆上 張貼人身攻擊文章,遭同學發現並喝止,該名同學在榮 譽秘書沈顯龍攝錄下繼續張貼。
校園傳媒預算及委員會工作報告等事務。評議會主席譚 振聲同日晚上回覆電郵指已收到相關要求,將於稍後處 理,使所有評議員能準備考試,惟最後因大選問題未有 召開常務會議,相關議程亦遭擱置,暫未知何時重返討 論。 學苑總編輯謝智浩其後致函財務秘書朱迪文尋求協 助,朱回函指對於情況感到遺憾,並提出兩項解決辦法:
2013 年 1 月,大選事件未平,民主牆屢遭清 洗,惟會長陳冠康之文章從未被移除。
一)盡力聯絡評議會主席討論有關事項,期望於會 期結束召開評議會前通過預算;以及 二)考慮使用 Form A,即由校方直接支付金額, 有關款項其後會轉至幹事會財政帳戶,惟須先召開會議 討論其可行性
第四案、 內副「證據」/「轉軚」事件 發生時間:評議會第三次緊急會議(2012年4月24日晚上至25日凌晨) 評議會第三次緊急會議正式召開之前,大部分 院會、舍堂評議員不滿譚振聲未有按評議員建議安 排更寬敞的會議場地,供基本會員旁聽,拒絕進入 由譚安排的會議場地——學生會大樓 106 室。部分 幹事如會長陳冠康勸籲評議員先入內開會,再通過 議案更換會議場地。社會科學學會代表池嘉怡與其 理論之際,內務副會長張楚晞突然性情大變,怒斥 池為「政黨走狗」,並自稱「我對眼就係證據」, 惟至今未有呈上相關證據予評議會參考。 該次會議主要討論基本會員提出的罷免公投安 排。由於該公投涉及罷免評議會主席譚振聲,有評 議員認為由其主持公投有利益衝突之嫌,且憲制僅 規定公投由評議會主席主持,而非譚振聲主持,故 有評議員提議先由因其所屬舍堂仍未成為正式屬會 而暫未具有投票的馬禮遜堂宿生會代表古羲民出任 署理主席,主持該次會議,確保有關公投安排的討 論能公平進行。惟張楚晞突然指該席不屬評議員,
經討論後,有評議員要求表決。譚振聲詢問有否評 議員反對之際,張表示反對,由於有人反對,按議 事規則,議案須要表決。表決期間,張卻投下棄權 票,致使議案出現 22 票贊成;0 票反票;22 票棄權 下不獲通過。現場數十名旁聽會眾質疑張「轉軚」, 利用棄權策略否決議案。(如張投反對票,其他人 維持投棄權票,議案將獲得通過。) 張則駁斥指,自己要求投票而非反對,去屆會 長李子樹建議提供直播服務的校園電視截取相關片 段供評議會參考。校園電視其後播出片段,清楚顯 示張楚晞於譚振聲查詢有無人反對時舉手,譚更確 認,「張楚晞副會長反對」,會眾譁然。不久,一 自稱「full member」(基本會員)的不明男子闖入 會議場地叫囂,譚即宣布「議事混亂」散會,事件 不了了之。據悉,馬禮遜堂代表曾就其身份問題提 請修憲委員會處理,該會亦有就事件召會討論,惟 相信於評議會會期完結未能解決有關問題。
內務副會長張楚晞於評議會提出以「眼睛」作為指控的證據。(校園電視提供圖片)
第五案、 資深職員無故遭辭 發生時間:2012 年 7 月至 9 月 詳見今期報道。
38
舊生於學生會百周年晚宴期間回校抗議,聲援遭解僱的子君。
第六案、 普評突然中途離任 發生時間:2012 至 2013 學年開始前 普選評議員一許凱迪突然退學,事前並無任何 公布,至有評議員追問許去向時,譚振聲方指出許 已退學。許為本年度唯一普選評議員,按評議會附 例,多個常設委員會均有預留普評議席,故此,許 於評議會第一次常務會議獲委任為時事委員會、大 學事務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學聯代表團及評議會 事務委員會之委員,暫未知其離任有否影響各委員 會之運作。此外,憲章訂明普選評議員須遞交兩份 報告,分別於任期中以及任期完結後遞上評議會, 許並未提交任何報告。 許曾於競選時許下多項承諾,如「通過監察學 生會,提高其施政效率」、「堅持本部大樓保留教 學用途」及「監察百周年校園設施使用符合同學利 益」等。不過,許於登報聲明事件後,被指多次投 票立場與幹事會一致,未有發揮其監察角色,更曾 面臨被會員罷免。 許任內曾與數名幹事參加名為「第三屆兩岸四 地青年領袖峰會」的交流團,前往武漢交流。惟該 交流團並未於評議會討論,未知上述人等是以評議 員或個人名義出席,亦未知是否涉及學生會公帑。 部分武漢學生傳媒曾報道上述人士出席交流團實 況,至少兩名成員曾代表港大學生會發言。報道亦 提及許凱迪的「微演講」:「來自香港大學的許凱 迪同學在微演講中介紹了港大最有特色的是學生自 主和讓學生參與,以及港大學生會的口號為團結一 致、獨立自主,分享了港大學生自治的經驗。」 許凱迪參選曾選評議員的政綱重點(資料圖片)
第七案、 全民投票不了了之 發生時間:不信任錢大康、周偉立公投後 幹事會於 2012 年 9 月提出對兩名校方高層錢大康及周偉立的不信任公 投,有關公投缺乏討論,備受爭議。不過,幹事會堅持於開學首三日投票, 期間,不少新生於票站外派發傳單,但當有人問及錢、周二人是誰時,該 等新生並不能清楚指出二人職位,又或負責何等事務,更不清楚因何事遭 罷免。 9 月 20 日晚上,點票結束後兩名選舉監察官(Returning Officers)發現 兩款不同設計選票,故拒絕簽署點票結果,並呼籲徹查事件,該要求被無 視,事件不了了之,無疾而終。
幹事會向兩校方高層提不信任公投,抹黑海報於投票期遍佈校園, 所載「獨裁者」指控與會長陳冠康的新聞稿用字不謀而合。
《觀縫》 攝 / 天水先生
殖民時代 香港回歸將近十六年,社會日趨動蕩,充斥着各種不滿的聲音。近年,政府的管治和香港的社 會環境都引起了各界激烈的爭辯,從去年國教成科引起全城爭議,到今日水客橫行、奶粉短缺等問 題,都反映出今時今日的香港人不能再對社會議題坐視不理,因為這都關乎我們未來的香港,屬於 我們將來的家。 但對現今社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可能會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社會上有人提出港獨旗號, 認為香港應該脫中國而獨立;又有人認為香港始終屬於中國,中港矛盾應從制度上解決,香港不應 得到自治權。 以上看法涉及香港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問題,亦與近年港人逐漸建立本土意識有關。若談及身 分認同及本土意識,我們必然要追溯香港的過去,特別是殖民時期的歷史。一來,這有助我們分清 自己的身分問題,分清我們應該是英國人,中國人,抑或單純是香港人;二來,這亦有助我們理解 今日香港的位置,繼而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得到一點啟示。 故今期學苑專題《殖民時代》將探討香港回歸前後的政策,提供部分背景資料,有助讀者理解 今日的香港。同時,三位教授將與我們分享今日香港在法治、經濟及文化上所遇到的挑戰,而我們 該如何應對。
前九龍英童學校 落成於 1902 年,是香港現存最古舊的維多利亞時代英童學校建築,建有寬闊的遊廊、較高的樓頂,以及金字瓦頂。 目前是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辦公室。
41
文 / 馮予晴
社會保障 保障了誰?
香港的堅尼系數於榜首久居不下,貧富懸殊的情況備受大眾關注,但市民對民生政策的呼聲 並未喚來長遠規劃;相較於七十年代的港英政府於各範疇推行短期規劃,「從無到有」,被喻為 福利政策的 Big Bang;歷屆特區政府則經常被批評,「無遠景,政策背後無概念」。是這份落差令 人懷念港英時代嗎? 要評論現階段政策發展表現如何,要先看看現今社會保障如何。根據管治班子對香港市民的 期望,它一直相信市民退休後的經濟收入來源為: 1. 強積金 2. 個人儲蓄 3. 綜援
那麼,大家都受「保」了嗎?
42
?
強
積金 特區政府走的一步
由香港發展成工業城市那年代開始,管治班子都愛 強調香港的經濟很脆弱 (FRAGILE),凡擴闊稅基或增加 開支,政府的回應總會充滿恐懼--「削弱香港在市場 上的競爭力,後果不堪設想」……面對眾多退休保障的 方案,對特區政府來說,落實推行強積金已是一大步。 為了減輕政府負擔,香港的強積金並未仿效西方由 政府營運的手法,強積金變相打了個折扣;受到保障的 亦只限推行而來的受僱人士,其他如強積金下限可獲豁 免的基層市民皆未能受惠。 強積金提出至今,也曾出現一些「小修小補」的調 節,但成效依舊備受質疑,早前再次被提起的全民退休 保障機制也未獲政府正面回應。
個
人儲蓄 靠人不如靠自己
銀行存款、股票投資、基金、外匯、期 票、樓、鋪位、車位…投資累積財富的方法 看似很多,但對於沒有本錢入市、沒有技術 的人來說,單單依靠儲蓄過下半世是遙不可 及的。 顯而易見,現行方針只能保障中上層的 市民,最需要支援的一群都不能受到這兩個 方法保障。
包底?
那麼,綜援
綜
援 原地踏步
由港英政府設立,綜援本應是一張安全網,但沿用至今卻充滿「倒刺」、「漏洞」, 讓市民掉出了受保範圍。至今,領取綜援人士遠比合資格人士為低,特區政府有回應過 嗎? 「倒刺」:歧視 於港英年代,傳媒刻意渲染和政府廣告的用字,把領取綜援的人士標籤成「社會的 蛀米大蟲」、「大食懶」、「負累」,令部分市民至今堅持自力更生,為尊嚴拒絕政府 援助。 隨著時代轉變,大眾普通明白了「福利不是施捨,而是應有權利」。但時至今日, 政府仍未能針對市民怕歧視而不受援助而採取相應措施或教育。反之,梁特首於施政報 告強調「打擊濫用公屋」,立法會議員於屋苑海報稱「四肢健全慎莫貪」綜援,都揭示 了政府在人性化等軟件管理未有躍進。 漏洞:無質素生活 政府好像不曾統計香港多少人無家可歸,多少人屈住籠屋,政府也不曾定義何謂貧 窮。但從綜援金額的計算方法,可見政府的定義傾向「絕對貧窮」( 即生存受威脅 ),落 後絕大部分已發展國家(美國除外)所採納的「相對貧窮」。 活在絕對貧窮,生活質素並未受保障。政府推行了強制措施要綜援人士重投勞工市 場,但重投並未換來更多收入(綜援金額會有相應調節)。
只是生存,不是生活 是你要的保障嗎?
43
其他保障
關
愛基金 安全網下的一層網?
特區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和商界注資的基金,表現了現行社會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只想「小修小補」,抗拒 改革的心態。但缺乏系統性的小計劃能否令市民受惠呢? 「資助遊學團」備受爭議,對長期病患者的藥物資助杯水車薪,多重條件往往令合資格得到惠利的人少 之又少。這是一張足夠承托力的安全網嗎?
生
果金 目的扭曲掉了
設立長者生活津貼 ( 俗稱生果金 ) 的原意本為對長者的敬重,社會感謝他們多年來對香港的貢獻,意謂:「俾 少少錢你飲茶,買尐生果食下」。這只是一種關愛的表現,而絕非一個賴以維生的收入。唯特區政府一直忽 視市民不願領取綜援的原因,到後來被民意左右提高生果金金額,變相默認長者可依賴生果金維生。此舉令 長者一直要求生果金隨著通漲增加,扭曲了意義的津貼亦成了一種資源錯配:無入息審查的情況下,無需以 生果金維生的長者亦領取了同等金額的津貼。若特區政府未能就此作出改革,香港政府於「長生津」的支出 將隨著人口老化不斷增加是可預見的。 香港社會保障 制度發展,回 歸後的多為小 修小補,富概念的制度 長者不願領取綜援,害怕歧視的同時,用「長生津」來持長者生活並非長久之計。 改革確未有出現,難怪 這兩難有解決辦法嗎? 被評為缺乏規劃,較回 早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永新教授已提出名為「頤老金」的 歸前的時代失色了。 三級制長者生活津貼:最底層為無入息審查,所有長者均可領取的津貼;有需要生 活津貼的長者則可在申報資產後獲批額外的金額。此機制正是為了取代生果金避免 資源錯配,又解決了長者抗拒綜援的心理關口,唯政府並未有採納。
生果金 VS 頤老金
綜觀
從好評到負評: 教育發展停滯不前 英皇書院 始建於 1923 年,校舍的建築屬於傳統英式學校建築,設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紅磚建造的圍牆及 於門口的麻石圓柱,已列為為香港法定古蹟。
文 /H
教育政策一直是香港人最熱烈關心的議題之一, 皆因香港的父母都望子成龍,希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 教育。然而,回歸後的教育政策不是不得民心,就是 反覆多變,教人無所適從:無論是回歸初推行的母語 教育,還是去年的國民教育,均惹起極大的爭議。雖 則香港人都知道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但對於 現況的種種不滿,難免回首懷念殖民時期,甚至情願 回到過去也不願 carry on。 英國統治香港百多年,香港教育制度起初也不太 完善。在十九世紀,教育都是依賴私人或教會辦學, 導致有漢文學校及英語學校,形成雙重學制,教育政 策混亂。大專教育方面,政策同樣乏善可陳,港督盧 押在 1908 年才表示希望創立一所大學,1912 年才正 式成立香港大學。 當然,香港人懷緬的不是英殖初期百廢待興的香 港,而是七十年代後的香港。在這段時間,教育政策 逐漸普及化、決策方法亦傾向開放,讓市民嚐到不少 甜頭。 港英政府摒棄精英教育的方針,在 1970 年推行 小學強制教育,1978 年推行九年免費教育,是亞洲 最早推行六年及九年免費教育的地區之一。此外,通 過設立更多官立及資助學校和實施電腦統一派位制 度,官校與資助學校的教學資源得以增加,成功縮窄 與私校的距離,消除名校效應,令更多普羅大眾獲得 有質素的教育。高等教育方面,中文大學在 1963 年 成立,不但有別於英國在殖民地普遍只設一所大學的
編 / 振東
傳統,學位的增加亦打破了大學學位被中上層社會 壟斷的局面。中文大學的成立,更代表在英國人統 治下、英語為唯一官方語言下,港英政府對中文的尊 重,而中大的成立更掀起了「中文運動」的序幕,最 後成功爭取中文與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在決策方面,很多政策上的改動都有廣泛諮詢, 聽取民意。港英政府在經歷過六七暴動後深明與市民 溝通的重要性,於是改組由英國顧問主導的教育委員 會,加入私校的代表,又設立教育統籌委員會,家庭 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等教育諮詢機構。這些機構以 社會人士與專業人士為主,官員不多,在 1996 年就 有多達十一個,能反映一定的民意。以教育統籌委員 會為例,該委員會的成員有廣泛的代表性,決策過程 透明度高,不少爭議性的政策改動,如統一預科和專 上教育學制、廢除中三評核試等都是經過廣泛諮詢才 實行的 1。 可惜,回歸後的香港很多教育政策卻惹起不少爭 議,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母語教學。母語教學既可抹 去重英輕中、富殖民色彩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當 局認為母語教學能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致讓英語 成為同學學習的絆腳石。可惜的是,母語教學非但不 能解決重英輕中的問題,更造成標籤效應。以英文作 為教學語言的學校被追捧為名校,同學家長皆以入讀 英文中學為榮;相反,中文中學的同學卻被標籤為次 一等。其實,這標籤效應只是反映了社會上重英輕中 取態上的根深蒂固而已。雖則香港社會提倡「兩文三 語」,但兩文應如何平衡呢?或其實香港市民認為有
平衡的需要嗎?學術界以英文為主導,要升大學必須 有良好的英語作為基礎,所以同學爭相入讀英文中學 是不難理解的。加上社會上崇洋心理仍存在,認為英 語比中文高等,懂英語的人更為高級,導致「兩文三 語」嚴重畸型。在中文被歧視的情況下,即使發起多 少次中文運動、政府如何努力推動,母語教育也注定 失敗的。
「當局此舉是想消除學校的 標籤效應,但實際上只是 換湯不換藥的舉動而已。」 更甚者,教育局決定在 2008 年微調教學語言政 策,不再分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而是以英文班與中 文班區分。當局此舉是想消除學校的標籤效應,但實 際上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舉動而已。即使實施了微調政 策,充其量只能解決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問 題,而另外的百分之六十的學生在更缺乏良性影響的 情況,英語水平、以至整體學習水平都只會每況愈下 2 。再者,家長依舊會認為全英文教學、或英文班較多 的就是好學校,標籤效應依然存在。所以,雖然中中 升大學率的確比英中低,但政府仍應拿出中中學生入 讀大學的數據,以宣傳中文教學對英文能力較差的同 學的好處;亦需增加中文班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提 升他們的英語水平,以及消除重英輕中的社會風氣, 提升港人對自己語言文化的認知和信心。 除了母語教學外,去年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 成科更是鬧得熱烘烘,導致十多萬的市民在公民廣場 集會,數十人絕食,無論是學生、教師、家長或普通 市民皆要求當局撤回此科。從國教科課程指引中,已 見此科有情感灌輸、洗腦之嫌,加上在欠缺廣泛諮詢 下,政府一意孤行硬推國教科的做法更是為人詬病, 與回歸前推行具爭議性的教育政策會先有廣泛諮詢形 成強烈對比。再者,此科與母語教學相似的是兩者都 在文化上同化於中國。推行母語教學、普教中在一定 程度上是希望香港學生在語言上與內地更統一;然而 國民教育卻志在培育學生在認知、情感和行為層面認 同國家,甚至以培養愛國情懷作為其終極目標,至於 學生對國家發展、黨統治所需要的批判性思考則不是 此科的核心價值,與真正的教育價值背道而馳。
1
此外,曾蔭權政府雖銳意發展教育產業,但近年 在中小學界都引起不少問題如殺校風波、名校直資化; 高等教育又有副學士學位過分膨脹,銜接性與認受性 成疑等種種問題。前者將教育商品化,官校被殺、直 資學校學費昂貴,皆造成明顯階級分野,出身好的學 生有更多機會、資源裝備自己,不但違反孔子「有教 無類」的精神,亦造成出身較差的學生「輸在起跑線」 的不公平現象。至於後者更被稱為「教育八萬五」、 「教育大躍進」,政府投放在副學士的資源不多,銜 接大學又困難,再者他們一般只被視為中學畢業生, 既升不到大學,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更要揹起昂貴的 學費,都是政府短視所種下的惡果。 當然,這不代表英殖時期的教育政策全都好,亦 不代表回歸後的政策全都差。所謂「創業難,守業更 難」,殖民時期的教育政策大多是「從零到一」,如 普及教育、增設大學等。但當下更需要的則是深化、 優化,甚至改革整個教育體制。現在教育之道功利至 上,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曾說:「都因一般教 育者將教育看成一種手段,而不看目的,所以一糟至 此!校長教師們既將教育看做權勢和金錢的階梯,學 生們也將教育看做取得資格的階梯。」正正因為學習 已經不再是目的,不再是興趣,不再是為了培養學生 修養,所以狀元才大多選商科和專科,商學院和專科 學院才有更多資源,人文學科的地位日漸下降。所以, 教育改革者必須拒絕教育商品化,致力培育對學習有 熱誠、對社會有承擔的下一代。 面對眼前教育政策的諸多不是,我們不免緬懷過 去的美好。但其實很多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回歸前沒有 的,所以以前的方法並不管用。在推行旨在中港融合 的教育政策上,我們不能再維持現狀,國民教育是明 顯例子,市民必須參與,影響政府施政。在普及教育 方面,很多家境普通而又考不進 18% 資助學位的大專 生不是申請不到資助沒錢繼續升學,就是副學士畢業 後要揹起十多萬債。在政府有多達 7000 億儲備 3,每 年多撥十億元,就有多五千個副學士畢業生能升上大 學的情況下 4,政府理應運用儲備落實真正的大專教 育普及化。最後,香港的教育政策必須釜底抽薪,改 變令學生害怕失敗和失去自信的教學模式,摒棄追求 「正確答案」的填鴨式教育,鼓勵同學獨立思考,激 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5。香港的教育政策是時候改變, 是時候 carry on 了!
《香港教育史》方駿、熊賢君主編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教育思路 》黃均瑜著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11 3 香港財政儲備將達近 7000 億 新浪財經 9/1/2013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3452-5552759/1.html 4 副學士──失敗教育政策下的「零餘者」 馮偉才著 《香港教育大零落》彭志銘編 次文化堂出版 2012 5 《學生是如何失敗的?———對教育改革的期望》 許寶強 明報 24/7/2005 http://www.inmediahk.net/node/53319 2
文 / 緒 五兒 編 / 振東 又青
五零年代,戰後的香港社會急劇發展,加上 國共內戰,大量人口湧入香港,政府積極發展基 本公共服務以迎合人口需求,如增建住屋、着手 改善醫療系統,以提供廉價的健康服務予市民。 然而,公營服務的發展遠遠未能追上急速的人口 增長,資源不足,以及監管不嚴,造就日益猖獗 的貪污問題。
貪風盛行 從日常小事到涉及公共利益的大事,處處可 見貪污蹤影,如《歲月神偷》中病人要給「阿 姐」茶錢才換得合理服務;《七十二家房客》中, 消防員的一句對白尤其深刻:「有水有水,冇水 冇水;要水過水,冇水散水!」語帶雙關地道出 若要滅火,必先付款。雖然只是句插科打諢的玩 笑,卻反映出當時公務員團隊腐敗之風盛行。同 時,「走後門」風氣亦司空見慣,部份市民為求 縮短輪候公屋時間、加快取得學額,往往賄賂公 職人員,貪污風氣大盛。雖然政府在 1952 年設 立警隊反貪部,處理市民的貪污投訢,但情況沒 有大起色,因為作為執法者的警務人員,正正是 貪污最嚴重的一群,他們以權謀私,貪贓枉法, 當中有警員制地以「集團形式」進行貪污枉法 活動,其肆無忌憚之舉令普羅大眾敢怒不敢言, 只能繼續啞忍。當中最盡人皆知的例子,莫過於 「五億華探長」呂樂,他歷任港島、九龍總探長, 位高權重,盛傳與黑道有密切關係,收賄、行賄 不計其數,資產之多,與收入完全不相稱,並得 以在壯年退休,可見警察貪污十分嚴重。
轉捩點─廉政公署成立 市民眼見貪污情況愈演愈烈,飽受欺壓,怨 氣不斷累積,在「葛柏案」中激起社會長期以來 的不滿情緒,向政府反映肅貪的強烈訴求。葛柏 為警務處總警司,斂財逾四百萬元,卻藉助其身 分輕易潛逃英國,引起輿論極大迴響。1973 年 8 月,大批學生、市民自發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 「反貪污、捉葛柏」集會,痛陳貪污禍害、警處 打擊貪污成效不彰。然而警方卻票控部份人士, 引發更大民怨,社會鞭撻之聲不絕,市民高呼 「貪污有罪,集會無罪」,以示威行動敲響政府 的警鐘,使港督麥理浩在 1973 年 10 月正式向 立法局提出設立一個撲滅貪污專員公署,並有別 於過往的反貪部,公署直接向港督負責,且獨立 於公務員體系,名為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專 門調查貪污案件,首任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則為前 民政司姬達。同時,麥理浩下令全力追緝葛柏回 港受審,以平民憤。
警廉衝突 可是,廉政公署的成立並不表示肅貪工作自 此一帆風順,其中包括人手、資源的不足,增加 檢舉的困難,例如首 10 個月就有近 6000 個投 訴,加上廉政公署的反貪對象多為警務人員,許 多過往曾犯貪污罪的警員人心惶惶,終在 1977 年 10 月發生數千名警員與家屬的集會,要求警 務處處長「主持公道」,削減廉政公署權力。集 會過後,更有數十名警員到廉政公署位於金鐘的
廉政路
前中央裁判司署 中央裁判司署的第一代建築建於 1847 年,屬希臘古典風格。其正面建有宏偉的石柱,帶出莊嚴肅穆 的感覺,並砌築有花崗岩護土牆。屬於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現為香港法定古蹟。
47
執行處總部搗亂,毆傷 5 名廉政公署職員,外界稱之 為「警廉衝突」。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縱然 廉政公署和警務署長均譴責滋事警員,但警察團體卻 表示其強硬立場,情緒高漲,令社會部份人士擔心事 情發展下去會危害香港治安,廉政公署則主張繼續調 查,多方意見擾攘爭辯約一星期後,港督麥理浩最終 讓步,頒發「局部特赦令」。除已被審問、被通緝、 身在海外人士外,其餘人士在 1977 年 1 月 1 月前犯 的貪污罪行一概不追究,緩和警廉之間的緊張關係。 特赦令無疑在短期內打擊了廉政公署的士氣,但 同時強調「只此一次」,亦表明不會再作任何讓步, 表達政府反貪的決心。除了對公營機構審查嚴格外, 廉政公署更密切監察著公職人員的操守。所制訂的 《防止賄賂條例》中,規定了公職人員不能接受利益 作為執行職務的報酬,或是在合約事務上給予協助或 運用影響力;享有的生活水平或擁有的財產亦須與其 收入相稱,否則即屬違法。如七十年代高級警長黎民 佑,因存有超出官職薪酬所得的巨款,被揭發藉工作 之利縱容罪案,收受賄款,終被判監禁及沒收財產。 嚴厲的法例符合社會對公職人員操守的高要求,亦令 官員未敢以身試法,成功遏制警隊的貪風。加上市民 踴躍回應廉政公署的宣傳,不廉則鳴,挺身而出去指 證貪污罪行配合廉署執法、預防、教育三管齊下的措 施,令香港漸漸成為一個廉潔都市。
也談警權 香港警察自九十年代發展成服務型警察隊伍,一 直被世界各地公認為最高質素警隊之一。警察在維 持治安及防止罪案發生方面,擔當著愈來愈重要的角 色。可惜,近年有關香港警察的負面消息有增無減, 從濫用警權,到管制遊行,無不令市民質疑警察的專 業及可靠。 其中轟動一時的案件為 2003 年高級警司冼錦華 免費嫖妓一案。冼錦華由於縱情聲色,三度安排免費 嫖妓,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成為歷來被判 刑中最高級華人警察。其後更出現警員強姦女報案人 等醜聞,令警察自港英政府肅貪以來所建立的專業形 象毀於一旦。 自 2011 年具鷹派作風的曾偉雄接任警務署署長 一職後,警方對遊行示威及傳媒採訪的態度漸趨強 硬。2011 年 8 月 18 日,當時任職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的李克強造訪港大。其間,警方為了不使領導人難堪, 不但多次阻撓傳媒採訪,更有三名學生在梁球琚側門 口,被警方推倒在後樓梯後禁錮一小時。去年七一大 遊行,警方更出動水馬及巨型胡椒噴霧阻擋示威者, 事件不但妨礙了正常的民意上達,更嚴重破壞市民對 警方的信任。如此一來,市民難免會懷緬港英時期的
但事實上,香港自英殖時期保持的廉潔制度面對 不少挑戰。早在零三年,廉署展開打擊「勁歌金曲」 季選涉嫌有唱片公司買獎的“舞影行動,高調拘捕電 視台及唱片公司高層合共二十八人,其中拘控環球 唱片有限公司前總裁陳少寶,但廉署人員因在蒐證時 「技術犯規」,陳少寶被判無罪並當庭獲釋功敗垂 成。去年的貪污醜聞更是接踵而至,先是前特首曾蔭 權因接受富商款待面對貪污指控,再來是廉署起訴前 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與新鴻基地產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 炳聯觸犯《防止賄賂條例》,官商勾結不言而喻,嚴 重打擊香港的廉潔形象。最令港人吃驚的是早前政務 司司長林鄭月娥的評論「廉政公署阻礙政府施政」, 公然踐踏香港的核心價值。接二連三的貪污醜聞以至 現任高官的取態,難怪《華爾街日報》及美國傳統基 金會在本月公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香港雖然連續 第十九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廉潔指數得分 卻是首五名地區中最低。評分後映香港清廉公正的基 石,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的而且確,高效的廉政 公署曾令香港成為亞洲最清廉政府之一,其他國家及 地區紛紛仿效,但這個令港人引而為傲的廉潔形象實 蒙上一層濃厚的陰影。
文 /MM 編 / 振東 又青
皇家警察,皆因他們在處理示威遊行時所採取的態度 相對溫和。以 1977 年維多利亞公園的保釣示威為例, 威利警司嚴厲清場,很多示威者頭破血流,但港英政 府深明如以襲警罪名控告示威者,等同於將示威的市 民當作暴力黑幫集團成員同等處理,是輕賤權力,更 會令警察日後在行使刑法權力時動輒濫權,所以政府 並無控告示威者。諷刺的是,三十多年後的香港,一 名示威者只在警員耳邊吹口哨就被判襲警,令社會嘩 然。究竟,現在的警察是否已神聖不可侵犯? 監警會乃行政長官委任的獨立機構,專責監察警 務處,並找出警隊工作的缺失。但市民認為評監警會 是「三無組織」,無調查權、無處分權、無定案權, 只負責提供建議,變相成為無約束力的機構。真正的 調查權又歸香港警務處監管處服務質素監察部的投訴 及內部調查部所有,調查欠缺公信力與說服力。在缺 乏獨立且具影響力的組織底下,警察的權力根本難以 被監察和肯定。 其實,比較港英時期及回歸後的警察質素意義不 大,因為社會環境已大變,更重要的反而是時下警方 和示威者的紛爭,他們的敵對關係源於警方未能在維 護公眾秩序的責任和保障港人示威權利兩者中取得平
域多利監獄 建於 1841 年,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磚石建造的首所監獄,與舊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組 成中區警署建築群。2006 年結役後將復修為旅遊用途。
衡。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於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 公約收納入香港法律,基於人權法在香港法律中享有 凌駕性的地位,警察的權力是受到限制。反觀現時警 隊維隱風氣日盛,胡椒噴霧已成了對付示威群眾的標 準裝備,近年警方更引入一款名為 LRAD(Long Range Acoustic Device)的新式武器,平常可作喇叭使用,亦 可發出高分貝聲音,作警告威懾,令人頭暈和耳鳴, 從而減低示威者的反抗能力。在剛過去的元旦「倒梁」 遊行中,警方禁止遊行團體在沿途設立街站;用水馬 刻意令遊行示威者滯留導致交通癱瘓,以醜化遊行示 威者,亦是常見技倆。警察透過種種方法去踐踏市民 遊行的權利,顯而易見。
際人權法—不干預遊行;即使遇到交通和暴力的障礙, 警方的角色是協助示威順利進行,而非打壓。此外, 針對警權過大的問題,監警會應加強其監管功能,例 如:在職能中加入有「覆檢」個案的職權,並非單單 「觀察」,亦應享有調查投訴的權力,使其不受限制 地搜查證據。
改善警民關係,互相溝通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警 方要尊重和維護市民表達訴求的權利,再來是遵守國 參考: 陳雲:「如何毀滅一隊警察」《信報》,2010 年 1 月 26 日
49
訪、文 /Key Lily 編 / 振東
從殖民時代走到遺民時代 ─ 專訪戴耀廷
戴耀廷,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曾任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八五年底,中央為收集香港各界 對基本法意見,成立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並從學界揀蟀。那年,戴耀廷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就讀三年級, 通過大學生每人一票普選,擔任一百八十名委員之一。
當選第一任民選基本法諮委 影響一生 對當時學生群體來說,學生能夠有一個普選代 表,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但戴教授坦言,身處諮詢 委員會時,能發揮的實質作用其實有限,因為某程度 上諮委會只是一個政治花瓶,過程中並沒有很大的效 果。直至諮委會結束時,其實也不太影響到基本法起 草的工作。對於個人得著,戴表示:「作為法律學院 的學生,我很關注公義問題,亦會考慮如何運用自已 的法律知識在社會的整體公共事務上。恰好當時有基 本法起草的工作,我覺得運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知識參
與當時一件重要社會事務,能夠發揮一己所長,所以 便去了參選基本法諮委。當中的得著頗大,起草工作 對我個人是一個重要歷程。當中的體驗給予我刺激去 思考,直到現在,我仍然繼續致力於基本法的研究工 作,當選諮委可謂影響我的一生。」 解讀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有否成功落實備受眾多 香港人質疑,戴耀廷認為須視乎我們怎樣定義一國兩 制。環觀香港,大眾對一國兩制的主流解讀有兩種,
一部份人以「一國」為先,另一撮則以「兩制」為先。 「一國論」是以「兩制」為手段去實現「一國」這「一 國兩制」的終極目的,而持「兩制論」的人並不是要 搞港獨,只是認為既然香港享有高度自治,那麼中央 政府就應信任港人自行按其本身的標準去決定香港的 事務。根據這種尺度,中央政府應只在必要時,才行 使《基本法》內的權力去決定香港的事務。這兩種看 法自基本法起草開始,已經在廣泛事件上不斷爭持及 相互較量。建制派以「一國論」為前提,但「兩制論」 卻在民間影響力甚廣。所以,他認為,在審視一國兩 制是否成功前,雙方須接受一個有共識的一國兩制。 因此,在未有結論前,我們很難斷言一國兩制成功與 否。他又指,如果一國兩制的目標是確保香港人能享 受到高度自治,那認為不是完全成功或失敗,因為實 際上我們的確有一定的自治程度,但仍有很大改進空 間。 人權自由水平不進反退? 對於有人質疑香港在回歸後人權及自由水平不進 反退,戴耀廷認為回歸前的人權及自由水平亦非處於 高水平。一九九一年,當時的立法局通過人權法案條 例。港英政府曾就香港本身的一些條例,如公安條例 及人權條例,使其更貼近國際標準。回歸後,香港繼 續有人權法,公安條例及社團條例雖有少許倒退性修 改,但整體上香港人權保障仍符合國際最低要求。總 括而言,回歸前後的人權及自由水平差距不大,兩者 均徘徊於合格邊緣,談不上有高度保障。戴教授指出, 殖民地時代留下對最有價值的是法治制度,這個法治 制度在亞洲地區內得以維持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亞洲 地區有法治的地方亦為數不多。法治對保障人權甚為 重要,為民主發展開路。法治由殖民地時代早期已開 始,社會保障在麥理浩執政時奠下基礎,但並不足夠。 未來我們仍要著眼於如何在港英政府建立的根基上繼 續發展,而非倒退至港英時代。 廿三條只為無牙老虎 ? 廿三條是本港極具爭議的問題,甚至曾引起各界 恐慌。戴教授認為,單純地以法論法,香港有一個 憲制責任去立基本法第廿三條。但當中亦滲透一些政 治考量,例如香港的民情及廿三條的作用。他表示, 廿三條的訂立不過是中央對香港一種姿態的表現,即 使廿三條成功立法,政府運用此法例檢控的機會亦不 大,因為有很多行為現時法律都已經可以成功處理控 訴。另外,他又指出特區政府於 2003 年已作出很多 妥協。按最後的版本,廿三條的殺傷力及影響頗小, 所以廿三條其實不過是一種姿態的表示,立法以後並 不會對香港人權問題造成很大影響,但不立法亦不會 對中央主權構成實質影響。 廿三條問題產生與上文提及一國為主抑或兩制為主之 間的衝突有關,北京政府認為香港處於一國之下,為 廿三條立法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香港市民大眾認為連 無殺傷力的廿三條都不想要,看到大家是處於一個不 信任下拉鋸。
當年董建華要求立廿三條是因為希望確保國家利 益,但港人對一國仍有很強的疑慮。加上當時經濟環 境不理想,適逢沙士肆虐,政府處理手法不當,使香 港人更排斥,所以形成衝突,造成幾十萬人上街的局 面。戴教授總結指,除非港人能解決這根源問題-一 國兩制解讀的差異,否則再能言善辯的官員都無法說 服市民,所以未來的日子立廿三條是困難的。 人大釋法 除了廿三條以外,基本法牽涉另一個備受關注的 爭議,就是釋法問題。戴教授表示他一直覺得,釋法 有寫於基本法,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人大常 委的權力,所以不能說釋法是違憲的行為。釋法是合 法、合憲的行為,但行為合法是否代表一定要用呢? 戴耀廷的答案是不一定。他認為要考慮的是,在一國 兩制之下,香港這與內地實行的法制不同。一國兩制 之外,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包括戴耀廷主張的司法自 治。按照他的說法,司法自治其實已包含了司法獨立, 更進一步要求法院必須對在法制所管轄的地域內的所 有法律紛爭享有管轄權,並享有相關的權力。 按照胡錦濤主席的說法,要尊重兩制的差異,他 認為只有在非不必要時才應動用釋法機制。以這個角 度看,過往四次釋法,包括終審法院自己提請,都並 非到了非不必要的地步。事實上,過去四次釋法處理 的問題,毋須動用釋法機制亦能解決,但最後特區政 府及人大常委都選擇了以釋法的方式處理。談到今次 最新的一次釋法(未正式提出釋法),戴認為今次釋 法的理據更為薄弱。 前朝政府遺下之政策問題 對於有人揣測港英政府在移交主權前刻意留下部 份政策問題。戴教授表示,他不會從陰謀論角度去看 待事件,但深感主權回歸後香港整體管治環境有所改 變。他認為,很多問題不是英國人刻意留下,兩個時 期的最大分別是市民對政府有不同期望,很多事件在 九七年前港人不認為是問題,但九七後卻備受重視。 究其原因,英國政府只是以租借形式管治,所以普遍 香港市民對殖民地政府視之為過客,都沒有太高的期 望及歸屬感。主權回歸後,港人相信港人治港,對香 港期望自然增加了。客觀地審視,香港政府的確做得 比英國政府好,但市民依然感到不滿,他認為主要是 期望的落差,這亦是很多大陸官員不解的地方。 另一方面,制度上亦有所改變,九七之前,政府 制定政策的運作模式是由下至上,即當局級、署級的 公務員發現了問題,就會向上級提出政策建議,一級 一級遞進予主要官員。上下級之間的討論及交流,會 使政策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下降。他認為,自從董建華 政府自從引入高官問責制後,政府整個運作模式變成 由上至下由特首本人或是各主要官員提出政策,具體 情況交由下級處理。由於此模式欠缺之前由下正至上 不斷審視的過程,所以使現在的政策出現很多問題, 此體制或解釋了為什麼九七後管治問題增加。 51
制訂政策須「上而下、下而上」 戴續稱,在香港這種高教育水平及成熟發展的多 元化社會,制定政策單純由上至下已行不通,無可 避免要由下至上,但由下而上不代表政府失去領導角 色。他表示最理想是上下互動,特首或主要官員提出 政策後,相關局及署的公務人員有足夠的時間討論, 並可以開放地提出意見和修正的建議。同時,公務人 員應按過去方式提出政策建議。戴耀廷又指,香港公 民社會成熟度很高,很多時對公共政策具備自己一套 想法,但過去事件卻反映公民參與性質及程度不足。 戴認為若政府能吸納他們的意見,讓大眾參與構思、 草擬、制訂政策及當中過程規劃,便能真正做到上下 互動。 戴耀廷補充,將高官問責制抽空來看是絕對沒有 問題,現時許多民主國家都有採用。問題出於當沒有 其他相配關的配套迎合時,就很難發揮到高官問責制 的作用。其他國家的高官問責制透過他們的政黨政治 去提供政治人才,然後擢升成問責官員,組成一個團 隊去推動政策。當有完善配套去配合高官問責制時, 高官問責制的作用得以充份發揮。但香港的情況卻截 然不同,只有高官問責制,欠缺其他配套。他甚至認 為,過去政府尋找問責官員人選時完全沒有考慮雙方 是否有共同理念,只是拉雜成軍,亦缺乏有系統的政 治人才培訓。按戴耀廷所言,只拿取高官問責制軀殼, 而忽略其他配套,如人材庫、政黨政治等,令市民懷 念公務員制度。至少,公務員的職位有根有據,每個 位置都要經歷一段時間磨練。但他指出,公務員制度 治港肯定不是未來方向,因這只是合格的處理方法, 如果香港有全面的民主改革,高官問責制可以是一個 良好配套帶領香港走向更佳發展。 愛之深、責之切 有分析指回歸後市民對政府要求提升,是出於中 國大陸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希望祖國強大。戴耀則廷 認為主因反而是市民相信港人治港,對香港的歸屬感 增加。他續指,香港本土的政治力量由上世紀七十年 代開始形成。本土大學生成長於八、九十年代的主權 移交過渡期,不會把自已當作過客,而是把自已當作 香港有血有肉的一部份。當他們投放深厚感情於成長 地時,對政府期待亦相應增加,與對中國政府期望或 所謂大中華情意結完全無關。戴耀廷又稱,客觀而言, 香港官員在各方面可能都較大陸官員表現得更優勝。 但是,很多時香港市民對大陸官員的評分卻比特區政 府官員更高,正是因為香港人對他們沒太大期望所 致。
52
今 日只 中有 國 :憲
法 , 但 無 憲 政
憲政是以法治為形式保障民主制度基礎,同時透 過三權分立制衡政府,防止國家權力專橫。憲法,則 是實施憲政的前提。戴教授曾提出,法治可分為四個 層次,分別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 限權」、「以法達義」,而現時中國的法治發展仍側 留於「有法可依」的階段,雖有憲法,但離憲政很遙 遠。最近《南方周末》、《炎黃春秋》事件等反映, 自習近平主政後,中國民間希望能夠真正實踐憲政的 聲音逐漸浮現。事實上,國民對憲政的要求並不高, 只是希望回歸憲法,依足中國憲法,即所謂「有法必 依」。他指,依足憲法仍未達憲政最高標準,只是憲 政之路上一個起步,仍需要很多憲制上的改革才能達 致憲政。他認為,現時是中國一個關鍵時刻,視乎習 近平對憲政的接納有多大。戴教授對中國憲政發展不 會抱持過份樂觀態度,指自己不期望十年內有大轉 變,但希望至少能累積小變化,至習近平之後一代領 導人掌政時出現更徹底的改變。 本土意識與國族認同 最近數月,港獨風波越演越烈,戴耀廷認香港有 很強的本土意識,但不代表要排斥國家意識,自絕於 中國。假設中國走向憲政,其中一條出路是發展聯邦 制度。戴教授又提到,中國政府講求國家統一,若推 行聯邦模式,台灣未必不願意成為其中一部份,統一 機會率反而增加。中國各地存在民族、經濟、文化等 差異,適合推行聯邦制,但需向心力維持「一國」元 素。中國歷史令很多人憂慮,一旦削弱中央集權,就 會土崩瓦解。他覺得,雖然歷史上缺乏中央集權,國 家就會四分五裂,但不必受歷史命定論所綁,未來掌 握於自己手中。國人經歷過新中國的時代,加上全球 化乃大勢所趨,中國各個省份必定謹慎審視自己的定 位。各地雖有差異,但維持一國對大家都有利。然而, 聯邦制爭議性很多,需全中國討論,全部省份,但亦 需建基於憲政基礎上。
以台灣為鏡 談到華人社會,有人認為台灣憲政發展成熟度遠 超香港。但戴教授認為,憲政包括包含很多元素,如 法治、民主選舉。如果要為兩地評分,總分可能差不 多。台灣主要從民主選舉得分,香港則從法治得分。 台灣的經驗對中國發展有很大啟示作用,由一黨專政 到開放黨禁,民主選舉出現。其後多黨輪替,過程上 法治雖有缺失,但慢慢成功建立。他續稱,一個專政 政黨若要繼續執政下去,必須開放選舉,經歷失去政 權,再重掌政權。台灣的法治制度其實並不如香港一 樣完善,若果香港零七年出現普選,香港今年可能已 經出現政黨輪替。香港具法治基礎,對民主選舉有很 大幫助,出現混亂情況機會較少。從社會文化要求看, 香港早已達到民主選舉的要求。 香港法制的未來 戴教授表示,法制發展關乎整個憲政環境,法治 難以單獨生存。從全盤去看,法治作為憲政一個部份 未來憲政發展,前路難以預測。可以肯定的是,關鍵 在於 2014 年政改討論,未來一年是決定性的一年, 關乎上述「一國論」及「兩制論」兩種力量對決,最 悲觀的情況是兩敗俱傷。希望大家不會看見這種結 果,以對話代替對決,一步步推動憲政建立。對話成 功與否在於一國方面能否接受憲政在香港落實,包括 民主選舉,而香港必須有足夠談判籌碼,令對方不會 超越談判底線,例如實施普選。 他認為要迫使北京政府接近談判桌必須依賴群眾 力量及公民行動 ( 如反國民教育一役 ),令北京意識 到憲政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必須考慮如何安排憲政使 雙方達致最大利益。2013 年,無論對於北京、泛民主 派抑或公民社會,都是摸索及試探的一年。如要避免 對決,北京、泛民都需要意識上的改變。具體來說, 憲政在符合國際標準上,有妥協空間。所謂意識轉變, 是視乎符合普選此基本要求以外,泛民建制雙方能不 能找到妥協空間,重新設立一個政制遊戲規則,令雙 方都有機會嬴。過去,在功能組別制度之下,泛民半 邊腳被縛。因此,雙方必須想出一個政制模式,公平 起跑。但對泛民而言,因為輸了很多年,或以必定要 嬴的角度去看待,若果沒真普選,必定不肯妥協。相 反,按照泛民提出那一套遊戲規則,建制必定不肯妥 協,唯有拒絕推行普選或扭曲普選,所以泛民必須接 受可能會輸。
終審法院 終審法院的前身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整幢大樓以花崗石 和紅磚蓋成,設計採愛德華時代的新古典風格,曾先後用作 教育署總部、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及政府新聞處辦事處。
對於有人質疑公平的遊戲規則是否存在,戴教授 稱先要有意識上的轉變,才能嘗試新的概念,問題正 正在於大家意識上不肯接受,不肯想像發掘新的可能 性。談到對香港未來的展望,他表示不會天真地以為 問題很易解決,只是善意希望所有人從理性、共同利 益角度去看待問題,希望大家看到當中需要,運用創 意,嘗試解決問題,希望未來一年是對話,不是對決。 有種悲觀的論調指所謂九七回歸只是殖民地易 主,中國是另一個宗主國,香港仍是殖民地身份。戴 教授則表示,港英政府統治後期,香港已不是一個真 正殖民地,本土力量的形成足以左右管治。九七之後, 香港是具一定自主度的政治實體。公民社會、知識分 子、中產階級有足夠意識,不會無動於衷、任人魚肉。 他表示自己將嘗試以樂觀角度看待問題,但不會天真 地以為很易解決,鼓勵所有人從理性、共同利益角度 出發看待問題,看到出意識改變的需要,運用創意。
53
訪、文 / 五兒 緒 狂者
回歸十五年 換湯不換藥 司徒薇教授 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正致力進行有關後殖民主義的研究,亦熱切關 心香港的文化發展及保育運動,對香港回歸前後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對於今時 今日社會上一些留戀英殖時期的看法,司徒教授並不同意。她認為香港今日有不少 問題都源自於殖民時代,期望我們這一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故她於今期《學苑》 跟我們剖析於香港根深蒂固的問題,分享其獨到見解。
概論港英政府 司徒教授指出,現今香港社會中存在著「合 法且結構性的腐敗」,意指不公義已成為施政、 法律及市場系統一部分,甚或已成為香港運作 程序的一部分,植入了社會的常規與潛邏輯之 中。但事實上,這種運行方式早已在英殖時期 建立,罪魁禍首是當時港英政府與商界積極推 動的各種「自由放任」、「積極不干預」主張, 造就了種種新自由主義政策。隨著這些政策延 續到回歸以後,這種官商勾結所帶來的問題亦 一直累積至今,令不公義根深蒂固。 殖民政府在自由放任政策實施的宣傳策略 非常成功,令港人深信香港戰後的經濟發展是 源 自 於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得 到 港 人 的 認 同。 在 七十年代,原本是“Do-nothing”的自由放任政 策被包裝成為「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又在九十年代變為「最大支持,最 少 干 預 」(Maximum support, minimum intervention) 的方向。這其實減輕政府在提供社會援助的責 任,政府在社會援助上的討論亦大大減少。許 多人正受到這種資訊影響,認為香港經濟成功 是源自不干預政策。司徒教授直指,香港之所 以經濟蓬勃其實是世界時勢所致,因為當時其 他地區相對不景氣,而中國大陸亦未開始發展, 才令港人自以為高人一等。
揭開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面紗
54
新自由主義政策有以下三個特點:對市場 的放寬管制,公共資源的私有化和政府將醫療、 教育和其他福利的供應權開放於市場。一例是 香港法例賦予壟斷權,向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司 提供一定的利潤保證,如兩所電力公司;其他 國家或地區的人眼中,這是不可思議的,皆因 這完全違反了公平、透明及自由的市場原則。
新自由主義雖然重視個人自由,但這種自 由不一定是好的。在新自由主義底下,很多權 利都可能帶來惡果,即如市民有極大自由去擁 有個人資產,致令政府只能有限度地管制資金 及市場流動。同時,雖然在香港的民主步伐裡 面,我們經常強調自由,但這種自由只是一種 投票、選舉的權利,並沒體現到真正的平等以 及互助的一面。這種自由只能達致利潤極大化 (Maximizing profits),但根本不能達致平等,即如 政府難以調整稅收來改善社會不平等現象,甚 至是最低工資亦難以順利推行。 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延續下,貧窮及資源 錯配等社會問題自英殖時期起積累至今,愈趨 嚴重。從前的貧困家庭多能得到公屋作為社會 工資,而於九年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的保障下, 這些家庭能夠儲蓄,讓下一代得到專上教育, 從而向上流動。但在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公共 服務被私有化,以自資專上教育學位為例,一 些貧困而無法取得資助大學學額的學生將無法 負擔專上學位的高昂學費,最終因學歷低而被 剝奪向上流動的機會。 故此,當近年愈來愈多人站出來反對政府 偏袒大商家,例如有更多人開始關注「地產霸 權」,此即司徒薇教授所指的反新自由主義運 動,意思是指政府不再監管、規管市場,同時 亦要知道這問題是源自殖民地時代。
港英政府的管治特色 另外,根據司徒教授的研究,「分而治之」 是殖民管治的典型手法。例如當將基層市民分 化後,他們的注意力將轉移到資源競爭之上, 而非向政府要求政策上的進步。公屋富戶政策 正是一例:此政策把剛脫貧但仍未必擁有穩定
經濟基礎的家庭標籤為「富戶」,讓正輪候公屋的貧 困人士阻止「富戶」們繼續擁有公屋。但事實上,問 題的根本正是公屋數量不足,以致有需要人士輪候時 間過長;這正是轉移視線的例子。 這裏帶出一個意思,就是這些從殖民制度過渡至 今的制度實實在在地令新自由主義政策更容易和全面 地實施。司徒薇教授表示,因為這些政策使他們在很 多有利的決策位置,可以有效地給予政府很多壓力, 逼使政府通過教育、房屋、醫療的私有化、私營化, 令政府退出市場,讓市場照顧教育、醫療及房屋,故 今日香港市民要自行購買退休保險而不是由政府提供 保險制度、退休制度。著名股票分析員 David Web 的 網站 webb-site.com 其實是一個很厲害的資料庫,收集 了由殖民時代到現在所有大財團、大地產商的行政總 裁、財務總監等總裁級人士與大亨家族的重要成員及 從殖民時代到現在一直被政府委任至所有重要的政府 職務的資料,如城市規劃委員會、市區重建局、以前 的土地發展公司、機場管理局、鐵路管理局、與土地 及房屋有關的委員會等等。這些人士爭取做生意的機 會,但又往往被委任參與相關政策,有能力影響政府 決策,結果他們的公司就可以藉此賺更多的錢。這些 人由殖民地時代開始已經被政府統戰,一直過渡到今 天,他們所做的決定、所制定的政策變本加厲,造成 今天的結構性腐敗。可見,今天香港面對的社會問題、 這些不公義的政策與制度,其實很富有殖民色彩,我 們在反思香港發展問題的同時,必須審視去殖的重要 性。
時為政府甚少關注社會援助及民生事務之始。 以三年前迴響極大的反高鐵事件為例,這場政府 和市民在土地發展問題上的拉鋸,最後以財委會通過 撥款作結。市民即以包圍立法會表示反對和不滿。事 後有人歸咎於現屆政府不力,未能回應市民。但事件 中最激起民怨的是功能組別在表決中投贊成票,令議 案通過,其中投票支持 669 億撥款的人有何鍾泰(中 國建築的受薪董事)、林健鋒與石禮謙(新昌營造的 受薪董事)。兩間公司已表明會競投興建高鐵的工程, 而他們竟然有份支持通過撥款。這反映了甚麼呢?司 徒薇教授表示在菜園村運動當中,大家都聽不到去殖 這個議題,市民記得最清楚的可能是示威者衝擊功能 組別,這表面好像並非殖民地的制度,但事實上是從 殖民地時代過渡至現今的制度。因為這個系統其實是 殖民地時期英國人統戰香港精英的方法,而回歸後中 國繼續沿用,甚至加強了這個統治方法。廣州的高鐵 站之所以會建在石壁這麼偏遠的地方,就是為了功能 組別的既得利益者在這十八個地鐵站上蓋的物業發 展。如果興建高鐵是為了駁通中港兩地,為何高鐵不 是接通廣州市中心而是石壁?由石壁到達廣州市中心 要經過十八個地鐵站。霍震霆在東莞站上面有小南沙; 劉皇發的女婿是信和集團的總經理,他在當地也有物 業,還有更多其他人的種種利益。這十三個身兼人大 政協加上其他功能組別議員通過這條鐵路的撥款,只 是為了他們在大陸由石壁至廣州市中心那大八個地鐵 站上面的物業發展,以及西九站上面的物業發展。
功能組別-「合法且結構性的腐敗」 另一方面,於香港民主發展上,港人支持民主、 捍衛公民權利與自由的一方一向與反對民主的商界、 港府、中央一方對立。可是為何香港在回歸前從未落 實真民主?司徒教授認為,當時的港英政府與商界 根本無意實行民主。香港的行政局當時由商界精英主 導,但他們無意為香港發展民主,更致力令香港未來 發展流於空泛,即縱容各項利己傷民的新自由主義政 策的推行。英殖時期訂立的功能組別議席正是一大禍 根。在殖民地時期,一些專業人士或商人被委員為官 守成員。他們都較為溫順,亦從屬於英人,不會與其 他華人分享權力。在 1923 及 1935 年,房委會提出改 善住屋情況的建議,都是被這些委任官員大力反對。 1985 年,立法局討論增加民主元素,這些議員卻形容 香港人為政治上不成熟及政治冷漠。他們更指若香港 的選舉應該是間接選舉,而且是功能組別選舉。基本 法起草委員當中,即有七成委員有商界背景。結果, 基本法給予這些商家對香港政治體制有直接而且正式 的影響力。他們有投票權選出行政長官以及功能組別 議員,而功能組別議員只是由小圈子選舉產生,卻能 與普選議席同等地控制議案是否通過,極不民主,禍 延至今。這背景不但大大阻礙了香港民主進程,亦同
55
香港人的利益 香港的自主權 從上述可見,許多於香港社會存在的弊端實為英 殖時期所遺留的產物。可是,由於香港人普遍不習 慣從歷史、結構性角度去剖析問題所在,媒體甚或社 會都傾向把問題歸咎於其他原因如中港矛盾等,而並 沒有察覺欠缺長遠的政策與規劃才是問題的根本。因 此,當人們為領匯私有化、隧道私營化、對房地產市 場的放任政策等不公義的情況抗爭時,須理性探究問 題的起源以及與現今社會的因果關係,而非將一切訴 諸意氣,以為殖民地時期的事物皆為瑰寶。有人會問, 去殖之後呢?九七回歸前,社會上不乏對香港身分認 同問題的討論,但之後卻傾向以全球化的框架去理解 本土問題。然而,身分認同、本土意識的建立對發展 一個合適香港的制度十分重要,要發掘香港人身分的 特質,首先要積極關心、回應社會議題。 相信大家不會忘記清拆皇后碼頭這件事。作為一 個公共空間,皇后碼頭沒有苦主居民,但依然引起市 民強烈回應與訴求,因為它是香港最具象徵性的一塊 土地。除了處於香港中心的中心,皇后碼頭也是一個 「最庶民」的公共空間。司徒薇教授表示,這裡是港 人乘搭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天星小輪的碼頭,甚至是 菲律賓外勞及香港市民的公共空間。這是一個港人的 保釣運動,是香港身分及本土身分覺醒運動進行的地 方。中文作為法定語言的文化覺醒運動、反天星小輪 加價的一個民生運動、八九民運、推動香港所有勞工 法例的運動、爭取香港傷殘人士權益的運動都在這個 地方進行,香港第一次全部老師一起上街、還有其他 大型的教育運動也曾在這兒發生。若政府要把皇后碼 頭重新發展,規劃成一個有添馬艦政府總部、解放軍 總部、國際金融中心、大商場的地方,成為一個政、 軍、金的權力中心,即是取去人民的地方。 故此,皇后碼頭運動第一個最大型的動作就是 「人民登陸」。司徒薇教授繼續表示,2007 年 1 月 21 日人民登陸皇后碼頭,有如挪亞造方舟。從前英女 皇、港督坐船於皇后碼頭登陸,然後在軸線檢閱台檢 閱後進入大會堂做儀式;這次卻是本地的外勞團體、 被邊緣化的香港人、不同性別、不同階層的人士一起 乘搭名為「本土號」的船隻,由尖沙咀的天星碼頭起 航至中環的皇后碼頭上岸。人民登陸就是要去殖。除 了讓英國人用了二十次之外,我們每日都要使用這個 屬於香港人的碼頭,我們要重新定義它的意義。 顯而易見,要建立一個屬於香港的制度、理念, 第一步就是香港人作出對社會的承擔和參與,主動介 入社會議題,發出更多的聲音去代表自己,加強個人 與香港這片土地的聯繫,才能探究一個最合適香港的 制度。 但事實上,要引起公眾參與,為香港建立一套制 度,並非易事。司徒教授表示,在八、九十年代時,
56
多數人們都無知地相信賺錢才是硬道理,而認為政治 是留給政客玩弄的遊戲。這種無知正正令那一代的港 人不懂爭取一個對自己公平的制度,令劣政的弊病積 累至今。可是,她看到當今活躍於公民參與的人中, 她這一代,即呂大樂教授於《四代香港人》中所指的 「第二代人」依然甚少。她認為這一代人過分自以為 是,而忘記了環境的變革能令他們緊緊擁抱的物質財 產瞬間消失;她亦認為他們過分自我中心,只顧全自 己的利益而不會為下一代爭取更好的社會與政治制 度。她呼籲她的一代不要再把社會問題歸咎於中港矛 盾等藉口上;他們有責任令制度朝著好的方面改變。
參與式民主 司徒教授認為,真正的自由應該顧及每個人的自 由,令他們都能盡顯所長,有機會獲得繁榮及幸福。 人民應視民主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了解並熟悉社群 中的文化運動,人民爭取生活空間的渴求,甚至是生 存的意義,達至參與式民主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繫,共同追求對大眾整體有益的 事。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社群發展應是大 眾共同授權,大家在過程中學習,令公民品德及智慧 得以展現。這即令社會的決策者更為正義以及能幹, 繼而有更謹慎而且英明的政策,惠及廣大群眾,亦提 升社區的管治質素。政府可令更多小眾參與,例如邀 請過往在決策以外的公民一同參與。教授和專家能夠 促進社會間的溝通,並且激發有關社區發展方案的討 論,令知識和資訊得以傳遞,而群眾彼此之間,亦能 夠互相教育 (Mutual education)。 一個社群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存在各種差異, 而這種差異不能夠被統一,只能透過群眾之間的合作 和互作,在對立之中找到共通點,做到和而不同。 健康的民主應該能夠將差異帶出,持不同意見的 人能夠有公開的討論,並令這些討論成為爭辯。差 異不同於傷口,不能就共識而癒合或縫合;差異是一 個開口,必定要保持開放。社會各群組會自覺地與其 他群組討論、爭持,並爭取主導地位,但群組之間亦 會互相尊重,承認對方及其主張有權利存在,而非窮 盡所有手段來消滅對方。參與民主制的極致在於其包 容,視其他人及其他主張為社會必要元素。
寄語 司徒教授鼓勵年青人要積極爭取制度的進步; 她看到現在的年青人不比上一代的人怠惰,絕非媒 體上標籤的養尊處優。但可惜的是有些年青人會被 現今的制度折磨得自暴自棄,對現實中結構性的、 根深蒂固的不公與分化感到絕望。可喜的是,許多 年青人顯示出了比其父母對於社會更強的責任心; 她相信,年青一代將會更敢言積極,把建設香港未 來的重任肩負起來。
訪、文 / 狂者
了解殖民經驗 建構本土意義 -- 專訪羅永生
羅永生教授,現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專注於後殖民時期的研究,著有《殖民無間道》一 書,對回歸前後的香港形勢都有透徹而獨特見解。 在香港人本位上,羅教授認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 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轉化。香港人並不一致同意 這些轉化,甚至存在不由自主的情況。他認為香港 在回歸之後,出現主體性危機,所以這個問題應備 受重視。
政治冷漠不單是殖民時代遺產
是。我們期望這種一國兩制,希望它得到落實。
羅教授認為,殖民地時代遺產令一般人有一種政 治冷漠取向,但他並不認為單單源自於殖民地經驗。 即使在中國大陸,政治冷漠亦是十分常見,所以政治 冷漠本身並不是殖民地特有遺產,中國文化本身亦可 能造成政治冷漠。
香港人的身分及定位
殖民政府不鼓勵殖民地人民有主體意識,自然不 鼓勵人民關心政治事務。因為假若人民熱切關心社會 政治,容易引起批評,繼而威脅其統治。如果殖民主 義存在人民一定不會鼓勵關心政治,但我們卻不能把 政治冷漠完全歸咎於殖民主義。因為很多背景、統治 模式都造成政治冷漠,封建朝代都鼓勵政治冷漠。 特區政府向誰負責? 一國兩制底下,兩制之一,假如香港政府視其 對公民的責任為最高責任,政府當然要推動公民意 識。過去回歸後十幾年,這是社會共識。但今時今 日, 有 人 強 調 一 國 多 於 強 調 兩 制 就 有 另 一 種 闡 釋 (Interpretation),特區政府還要向一國,即中央負責。 對中央而言,責任當然不是鼓勵公民意識,而是穩定, 即所謂「維穩至上」。如此一來,政府必然不希望人 民關心政治,因為這更符合國家的利益。羅教授表明 他絕不同意,但站於一國大於兩制立場上的人會這樣 理解:這都是因為這個政府並不屬於我們。 如果香港政府完全有主體性,或主權的話,我們 並不需要爭論政府責任。政府當然要向自己國民負 責,並不需要向其他人負責,但因為一國兩制的背景, 香港便處於這個灰色地帶。 究竟特首代表香港人,抑或代表中央政府,這問 題存有很大爭議性。如果特首強調他由中央委任,我 們亦「吹佢唔漲」。在這個角度上,和當年英治香港 十分相似。 所以不少人認為,現今政府與港英政府相差無 幾,不過不失。港英政府都沒有香港人自主權和決定 權。但這種觀點可以說是「無要求」。羅教授直指:「我 們怎能說回歸是殖民主義終結,但今日的政府竟然同 殖民時代無大分別。當時人民無自主權,所以今日都 不需要。這種判斷是否合理?」我們要量度我們能否 拋棄殖民主義的其中一個準則是殖民時期過後人民的 主體性有沒有增強。如果沒有,我們的轉變都沒有意 義。所以回歸之後成長的人覺得,回歸之前都比今時 今日好,這是否絕對失敗、倒退?比殖民地時代還要 差,這是嚴重違反一國兩制精神。 回歸前港人已盼有主權 如果要和中國融合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設立基本 法、講一國兩制,只要建立一個臨時過渡政府,慢慢 和中國合併便已足夠。我們設立基本法、講一國兩制, 因為我們有個假設,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方式,中國大 陸亦有其生活方式,兩者需分清楚。分清楚後,回歸 以前,香港人雖然不能一人一票選出政府,但回歸 之後就要自己當家作主,中國領導人當時的講法亦如
羅教授指出,殖民地經驗令香港人在認知、感性 上,都未必能與在中國大陸這些地區成長的人有一致 經驗。這令香港人獨特地有自己一套做事方式,或者 一種香港獨特文化,這是肯定的。 對於國族認同方面,羅教授並不覺得因為這一背 景,香港人便對中國欠缺認知。這說法有多種假設, 其中假設了我們不是真正中國人,而大陸人民才是真 正中國人。雖然彼此經歷不同,但不能夠把經歷不 同視為本質不同。大家所面對的都是中國近代歷史變 化,只是大家的反應和處境不同。 羅教授笑言:「香港人當然有好獨特嘅身分。」 這種身分可以屬於香港,亦在某程度上是屬於中國的 一部分。因為香港對中國有一種獨特看法或貢獻,我 們會做大部分中國人不會做的事,而我們所做的事亦 對中國有益,例如中國大陸人民不能指責政府,我們 能夠指責政府。香港有屬於自己的東西,羅教授亦表 示肯定。在國民教育一事已可見,中國其中一個問題 就是國家主義教育。但中國大陸並沒有成功從這個框 框走出來,而香港卻可以。我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 式,去處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問題。愛國主義教 育是否必需,我們可以否定,香港有這特別之處,而 大陸人民都會受到影響。羅教授不寄望我們能夠為整 個中國都帶來轉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所做的對 中國有很大影響。 另 外, 在 殖 民 地 背 景 成 長 的 人 的 文 化 意 識, 有 種 意 念 和 雙 重 性, 或 稱 作「 雙 重 意 識 」(Double Consciousness)。這種雙重意識十分重要,我們可從一件 事看到兩個影像 (Image),我們通常都處於夾縫中間。 這是我們比起中國大陸人民的優勝之處。這種雙重意 識可以打開更多思考和批判的可能性,令我們不容易 受一套意識形態統一及支配。 「香港自治對大家都好」 如果香港得到真正自治權,對中國和香港都好。 對香港好,因為這容讓香港充分發揮主體性,中國人 不會對港人嗤之以鼻。現時仿佛香港人欠了他們般, 「欠了」即有「睇低」之意,覺得我們不夠「中國人」。 我們無須妄自菲薄,我們值得尊重,有自己一套觀點。 這種做法、觀點,他們未必完全同意,但他們知道有 這種做法,而這種做法為香港人所特有。自治能令香 港人在一個龐大國家裡有一種自豪感和自信。 而在中國面對眾多內部問題時,為何不容讓人民 有更多選擇,令中國可以吸取更多東西,轉化成積極 元素呢?如果中國能容讓香港人自治,對中國亦好。 中國怕民主 因為欠缺信心 中國害怕香港這彈丸之地,因為他們沒有信心, 只有在它自己都弱不禁風時才會杯弓蛇影,連小問題 都不放過。以往,香港對中國的影響引起很多爭論:
在九十年代,任何香港的時代曲或其他流行文化, 例如鄧麗君的歌曲,都被中國大陸政府禁止,是為清 除精神污染,恐怕影響到人民的思維方式。但這些封 鎖只維持一陣子而已。不久之後,當地人民就不會理 會,他們會從香港的東西吸收自己喜歡的元素。今時 今日,中國大陸吸收了不少香港文化。政治上當然少, 但也有一小部分,例如廉政、反貪的風氣和做法,他 們都向香港學習。經濟方面同樣,例如管理的知識和 學問。中央會說這些思維概念會顛覆他們,但普通人 都知道根本不能構成威脅。中央政府正處身於內部失 去信心的狀態,所以特別敏感。 如果大陸能夠進行政治改革,香港便不會被視為 對中央的威脅,但政治改革當然不易。現時中國連自 己國民,甚至患有視障的國民都怕。在這種維穩過度 的狀態底下,過去多年於中國有很多起伏,有時寬鬆, 有時收緊。 港人自我踐踏? 普通話文化盛行,部分人覺得普通話是一種強 勢。但羅教授並不覺得這是由政府強推造成。政府沒 有立例規定全香港只能用普通話,反而只是很多人主 動去學,令學校改變政策,令這種文化變得優越。但 政府不是透過直接政治手段去達成目的,而是透過社 會意識力量對比,令更多人支持普通話和大陸文化, 造成這個強勢的狀況。我們應該鼓勵香港人珍重自己 的粵語文化,再次強調粵語不是次等語言,做到文化 自強。文化自強有很多十分細緻的工作,做得踏實之 餘亦能容納很多參與者。 擴闊公民社會 建立文化自信 羅教授形容:「香港人戀英就像小朋友找媽媽一 樣,這個媽媽打我,就要找另一個媽媽。」這是一種 急奏章的反應,或者是將怨氣、怒氣宣洩以示抗議。 但這種抗議又能否令我們更加積極面對,做更有意義 的事去改變現況呢?作為一個抗議行動,手持其他國 家的國旗其實只是情緒表達。「早前歐洲有『PUNK 仔』對社會極之不滿,甚至拿出納粹旗穿在身上,那
又是否代表他是納粹黨員?」其實這是一種發洩、抗 議,所以羅教授並不介意有人拿出港英旗。「但重要 的是,講完便要做實事。我們要認真地去做不同的事, 例如書寫,啟發民智,令公民意識提升。我們不只有 『懷念以前』這個選擇;在社會實踐上仍有很多不同 方式。我們需要認真地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化為行 動。」過去多年以來,不少香港人正致力做著同樣的 工作。羅教授認為,於現時一刻,港人都應從這軌跡 上作出深化和發展。 羅教授認為,要每個香港人都能夠表現其文化自 信,才稱得上成功建立了這種自信。對本土文化的自 信和自豪應該是看得見並感受得到,即如創作或其他 各種對外傳播的訊息。羅教授指如果這種文化自信和 自豪感得以建立時,他對香港未來感到樂觀。他直言, 我們不應該期待對方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退讓,「若要 說十年之內香港會否有真正普選,我不知道,因為這 是香港人不能管的,但我們亦要做實事,我們要推動 它。」 羅教授認為,香港目前應透過文化覺醒運動,建 立公民社會。除非這是一個極權專制的政府,即如今 日中國大陸的狀況,連一則簡短微博也會被審查,在 這樣的社會才能稱得上無路可走。但在香港,互聯網 和創作都不受審查,人民能夠自由辦報。羅教授直言, 「我們有好豐厚、好廣闊的公民社會空間正等待我們 去做。」他形容這是一個戰場,而在戰場入面,只要 我們更集中,更有步驟,不自亂陣腳,我們有很多不 同的事可以做出來,將香港人的文化特質、希望,以 及值得自豪的地方,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去鞏固它。簡 單而言,這是一場文化運動。羅教授亦充滿信心,認 為在這場運動裡,我們不會輸。普通話文化,大陸風 氣,都只是正在接近我們,我們仍未真正交鋒,未打 就不知輸贏。雖然它們有強勢,可能是大灑金錢。但 香港人仍有很多事可做,並非只有上街攔路——我們 可以推動文化和教育體制上的自強。「以國民教育一 役為例,未打之前都以為會輸,但竟然贏了。」這證 明香港人有事可做,而這方面只是其中一環。 59
香港有的是公民社會。我們有各種現時並未失去 的東西。在這一方面,我們有很大空間做各式各樣的 事。羅教授對此表示樂觀:「我們仍有好長時間去競 逐,一較高下。我們並非百戰百勝,但仍有好大空間。 我們現時仍未交鋒,尚有好多可變因素,而首要條件 是『唔好睇衰自己』。壞的因素當然存在,例如我們 在金錢和資源上不夠對手多,但若連文化都以金錢衡 量,那就失去了其本身意義。」 羅教授指,「香港人近年都察覺到不可以再如以 前般被動 (Passive);否則,人家不費吹灰之力即可以『處 理』我們。」這種狀況,即如在回歸之前般,以為只 做一件事,等外國傳媒關注、被國際支持 (Support) 就 足夠。但回歸之後外界都不太理會,我們唯有自己著 手去做。那個反應 (Reaction) 都是比較被動,但現時香 港人覺得在文化上受到威脅,覺得緊急 (Urgent)、「埋 身」,那就要起來摸索,探討哪些運動成功,哪些不 成功。大家應拿出愛護香港的熱誠,去摸索我們究竟 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都可以透 過組織和動員去制衡一些惡劣趨勢。這樣才能強化香 港的公民社會力量,我們並不是完全被條文制度,或 者某程體制力量完全控制。
深化理念 將口號付諸實踐
民都有能力去守護我們相信的核心價值,並非只懂說 「幾好」。現時滲透的形式都會運用我們自己的語言 (Language),他們都講民主,專制的人都會說自己民主 的;魚目混珠,令我們無招架之力。就算有類近價值 觀的人,都未能夠在這方面有充足鍛煉,因為我們從 未試過跟其他意識形態抗衡。我們講三兩句,但之後 卻不知所措。 「這就是政治」。人民要在過程中參與、處理實 際問題,從而建立公民質素、知道如何培養公民責任 感,知道如何判斷,即使無指引 (Guideline),但我們 有原則、有底線,做判斷時可以將公民文化「活出 來」。 香港社會薄弱的地方在於缺乏這方面的鍛煉,這 則歸咎於殖民地經驗。我們說殖民時期自由,其自由 在於其放任,而不是令被殖民者有主體精神。它們的 自由只是經濟自由,政府少干預。但若是幫每一個人 爭取權利的自由,它並不理會,所以香港的公民社會 正處於一個薄弱的狀態,並未成熟。「我們放眼歐洲, 我們今日所講的發展國家,他們經歷過很多挑戰、動 蕩,公民素養才慢慢孕育出來,令其公民素養有一定 基礎。公民素養並非單單由教育建立,而是在生活中, 累積了多個世代。」香港的主體性得不到成長,這是 殖民時代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不需要全盤否定殖民時 代,因為如果全盤否定,就連其優點都摒棄了。但又 不可以全盤肯定,這是我們懶惰時的想法。「我都有 呢種感覺,但唔夠架嘛!」我們都要看到其缺點,例 如它令到今日香港公民主體性不成熟、公民社會仍然 鬆散。即使談及文明程度,部分香港人自稱比大陸人 文明——但何謂文明,當中內涵又為何呢? 我們能聆聽不同意見,大家互相接受差異又能共 同工作。這種性格是公民質素的重要一環。「我們 要小心衡量這些問題,問題並非單是殖民時代是好是 壞,這是一個陷阱。有些人指責港人為殖民地走狗, 當然想一下子撥走殖民地的東西。即使昔日光景好, 但都已成過去。」
「香港的核心價值,每一點都值得仔細落實」。 落實不是指把核心價值變成口號,如果只成口號, 這些理念很難受得起考驗。當有人有套強勢理論反駁 時,我們不能迅速回應。喊口號看似很有力量,但當 別人「有系統地洗腦」時,我們不懂如何去招架。無 論在教育,或者文化意識上,不能只空談口號,而要 深化每一項核心價值。我們是否認真相信每一項核心 價值,又知道潛在的問題呢?我們能否守護 (Defend) 這些核心價值?例如自由、民主、人權,每一項都有 其正反兩面;又例如同志平權於今日成為複雜的爭辯, 但如果人權只是一種浮泛的口號,在完全不同的意識 形態接近時,就有可能放棄這項核心價值。羅教授形 容這是「體質薄弱」,不懂對打,不會預期其他意識 形態會怎樣過來。香港人以前在生活在溫室裡,今日 需要走出來。法治如是,法治本身亦有很多複雜關係。 我們相信這套理念,我們就需要守護它,令每一個公 60
發展具有本土意義,結合香港人自身經驗的自由主義 「我們應該花更多功夫建立、推動這東西。」因 為自由主義本身十分奇怪,某程度上它來自西方; 如果沒有殖民主義,自由主義未必能夠在香港發展。 它的到來沒有炮艦伴隨,所以它的來源、與殖民主義 的關係有著很強的張力。自由主義一日未能夠在地化 (localization),它都只是被施加於 (Imposed) 我們身上, 因為自由主義來自外地,與我們生疏;但如果它能在 地化就真真正正屬於我們。香港人懂得享受自由,但 要他們相信自由主義,總有一個罅隙 (Gap)。因為它 仍未在地化,我們對自由主義有所不滿,但我們又知 道它十分重要。既然殖民地時期已成過去,若要強化 我們自身獨特文化,深化當中內涵,我們需要這種具 有本土意義,並結合港人自身經驗的自由主義。
結 語
香港回歸以來,各種問題,諸如社會保障及教育層面的多個問題都沒有 被成功解決,反而是停滯不前,古今一轍。特區政府似乎更繼承了殖民統治 的特質,承襲了耽誤民生的功能組別,令商人有左右議會的權力,亦承襲了 港人對社會及政治的冷漠,令民怨及反抗大大減少,利其施政。這難免令人 懷疑回歸本身的意義,亦令港人對回歸沒有絲毫的興奮,反而視之為一個延 續。歸根究底,在於特首和功能組別議員都不是由全民直選產生,並非向港 人負責,而是向中央負責,向商家負責,致令港人在多種情況下都動彈不得, 失去自己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自梁振英上任後,各種問題漸趨白熱化,衝突一浪接一浪;加上前朝遺 留多種難以被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香港於未來數年定會有更激烈的討論和爭 辯。尤其政府無視民意,多以語言偽術矇騙市民,將問題一拖再拖,這些結 構性問題根本無法被解決,故港人只能盡力反抗。但除了以遊行表達不滿, 以示威爭取權益,我們仍需要在其他方面致力守衛並深化我們堅信的價值, 建構一套理念。這是一個繁複的過程,因為理論是要透過不同的挑戰,不斷 得到完善,才能成為令人信服,而且有代表性的綱領。此外,這些理論亦應 被宣揚開去,使其廣為人知,繼而擴大港人的本土意識。本土意識不在於令 香港獨立於中國,而在於加強港人對自己的信心,令港人清楚自己的身分和 身位,爭取享有我們應有的自主權,以保障我們的權益。 自由不會從天而降,更可能隨時被剝奪;要享受自由的美好,我們先要 明白自由得來不易。
立法會大樓 落成年份於 1912 年,大樓在落成之初是香港的 最高法院,在 1985 至 2011 年期間成為立法會大 樓。這座有逾百年歷史的兩層高花崗石大樓,採 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
61
文藝 李惠珍 以畫少女漫畫見稱,其著名 作品為《13點》。
王澤 其作品《老夫子》反映60至80年代的 社會環境的轉變。最常與貧窮、盜 竊、自殺及黑幫等社會問題有關, 亦會嘲諷當時的流行文化。
王司馬 原名黃永興,其著名作品為《牛 仔》,充滿溫馨和歡樂的元素。
黃玉郎 原名黃振隆,為香港第一大漫畫出版集團 文化傳信、玉皇朝的創辦人,其代表作為 《龍虎門》,於香港風行三十多年。
香港漫畫蓬勃期,很多經典及富代表性的漫畫作品都在這段時期出現。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八
麥家碧 麥家碧負責香港著名漫畫《麥嘜》 (故事創作為謝立文)的插圖,《 麥嘜》廣受小朋友歡迎且形象健 康,常帶出發人深省的人生道理。
牛佬(文啟明) 創作漫畫《古惑仔》系列, 以主角陳浩南的經歷講述香 港三合會的點滴,後期被導 演劉偉強改編為電影,大受 觀眾歡迎。
香 港 漫 畫 插 畫 發 展
文 : 四 月 奈 昔 赫 云 編 輯 : 黃 洛
馬榮成 原名馬榮城,80年代開始加入漫畫 行業。其漫畫風格寫實,曾經畫下 《中華英雄》、《風雲》等受人歡 迎的著名作品。
八十年代
李 雅 儀
受電影、電視、日本漫畫以及打機文化的衝擊。
九十年代
Mandycat 文地貓 現於網站yahoo style 刊載名為《office weekly》有關辦公室種種的漫畫, 內容有趣,貼近香港打工仔生 活,引發不少讀者的共鳴。
楊學德 以騎呢畫法聞名本地漫畫 界,作品內容生動搞笑, 從屋邨情懷到偽英雄主義 以至個人生活體驗,題材 廣泛。
CusonLo盧熾剛 廣告插畫師、政治漫畫家,多以政治及 個人生活經驗作為作品題材。
波嘍夫 (Beryl Foo) 以黑白兩色創作簡單的線條。 (詳見後頁專訪)
馬仔 多以生活趣事作為作品題材。
獨立漫畫發展蓬勃期。
千禧年代
陳某 著作有《火凰燎原》及《不是 人》,內容環繞現實與歷史, 講述三國時代的故事。
小克 原名蔣子軒,聾貓為其代表作,漫畫 多以時事和生活為題,現長居杭州。
黃照達 主要以父子生活及政治為題材,其筆下人物肖 像模糊、重複。(詳見後頁專訪)
尊子 作品散見於各大報 章,其具諷刺色彩的 政治漫畫深入民心。
凌國楓 擅長融合寓言故事及現實生活,色 彩簡單。
阿平 畫作色彩繽紛,多畫諷刺性漫畫。 溫水劇場 以「溫水煮蛙」的概念畫出 都市人備受壓迫的情況。
黃照達 —— 「畫漫畫是一種戰鬥」
文/李雅儀 攝/赫云 協力/黃洛 奈昔 Leo 黃照達現於明報專欄畫漫畫,筆下的人物重複 和面目模糊,畫風簡單清晰,表達了他對社會的狂 想和批判,呈現出富個人魅力的幽默,其政治漫畫 系列《嘰嘰格格》自 2007 年起於《明報》連載至今。 同時,他亦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過去 幾年,曾出版《Lonely Planet》和《Hello World》兩本畫集。
慢慢走向政治漫畫
重拾畫漫畫的興趣
黃照達筆下的人物通常都木無表情,漫畫色彩 單調,當中有著對香港社會的反映和折射。問及黃 照達對香港有什麼印象,他說自己最深刻的是 2007 年社會開始有關於中環價值的討論,對於中環價值 彷彿主宰了香港的價值觀,黃照達表現得十分反 感︰「我在香港成長,發現大部分人都很刻板,現 代社會很刻板,城市生活很刻板,既重複又面目模 糊,所以我創作的人物也很單一和重複,跟我用電 腦創作是很吻合。」有別於前輩尊子刻意用人物肖 像表達對時政的鞭撻,黃照達解釋︰「很多時候, 我看到立法會內不同的人物,議員、官員,我會疑 惑究竟那個是不是他真正的自己?還是到頭來只是 一場角色扮演?於我而言,個人在政治裡面其實是 不重要的,所以人物多數沒有樣貌。」
畢業以後,黃照達因為朋友介紹而在當年明報 的一份學生報《明 teen》作畫。「當時尚未開始畫政 治漫畫,只是以特約形式為他們畫插畫。後來認識 了明報的編輯,他首先介紹了我在明報《星期日生 活》畫封面,後來有一個關於政治議題的專題找我 黃照達說過自己算是行業中幸運的一個,已經 幫手,當時我沒有畫政治漫畫的經驗,但覺得可以 零投訴,既有明報這個平台讓他發表作品,就連浸 放手一搏,最後反應和效果不俗,便開始斷斷續續 大的教職也跟興趣有關,寓教於樂。一切驟看順利, 合作了一段時間。及後,又介紹了我到副刊作畫, 但原來他早年對畫漫畫也有過放棄和許多不確定 這時才開始固定每天在明報畫政治漫畫。」 性。不過,途中很多機遇和經歷使他重拾對漫畫的 執著,更肯定自己的路向。 社會刻板 中環價值主導
小時候的黃照達已經很愛畫漫畫,不過長大後 卻沒有繼續畫,後來進入中大修讀藝術系的經歷更 顛覆了他對漫畫的觀感,逐漸覺得漫畫並不是別人 眼中的「藝術」。他回想︰「我一向覺得自己會考 Visual Arts 拎 A1,畫步驚雲那種風格的漫畫很出色,但 中大藝術系的確拓闊了我的眼界,令我知道藝術世 界原來廣闊無邊,雖然我並不是刻意討厭漫畫,但 我當時覺得可以追求更多不同領域的事情,也就慢 慢放棄看漫畫和畫漫畫了。」不過,後來因為機緣 巧合,明報找了黃照達畫漫畫的緣故,令他有機會 重新接觸漫畫這個媒介、審視自己的性格和長處。 「到頭來我發現畫漫畫才是我最擅長和最有興趣的 事,這也是我慢慢摸索得來的結果,亦不會再覺得 漫畫是不入流的 Popular Culture。」 66
不願引導讀者 盼讀者自己思考
令人感動的漫畫
對於漫畫這個媒介,黃照達認為︰「漫畫跟小 說、電影很類似,都是用說故事的形式,不過比較起 來漫畫更加隨心隨意和『易入屋』,可能一分鐘就可 以看完幾格,可以很容易影響別人,影響亦很潛移默 化。你看尊子的漫畫,你沒有辦法單一去看一幅兩 幅,而是多年來作品慢慢建立的一種關係,帶出一些 思維和價值觀。」雖然黃照達打從心底希望自己的作 品能夠影響人,但他自己亦有顧慮,怕自己的理解會 誤導了讀者︰「畫政治漫畫牽涉很多價值觀和分析, 但我不是局中人,亦不可能掌握所有資料去判斷事 情,早年畫的時候還可以分辨忠奸,但近年真的很困 難,所以我畫的時候很擔心,有機會自己也被欺騙 了,所以很怕自己的立場引導了別人。」黃續說︰「為 了不願變成政治打手,現在我會愈畫愈小心,希望比 較抽離去看事情,讓讀者有自己答案,我希望自己的 作品在這樣的層面影響別人。」
成長於港漫的流行時期,黃照達視馬榮成為頭號 偶像,是神級的存在,但後來修畢中大藝術系,黃照 達有了另一種看法︰「靜心回看,我自己最喜歡的 應該是 Snoopy,因為現在的我著眼點再不是哪套漫畫 最好看,反而是從漫畫家整個事業來看,看 Snoopy 的 花生漫畫令我感動是因為它會跟城市和年代成長,這 是很偉大的一件事,漫畫家對於自己的工作的專注、 尊重和愛,還有讀者跟 Snoopy 之間的關係都令我十分 感動。」
漫畫是一 生的事業 活在這樣一個身不由己的時代和世界,能夠找尋 到人生的方向和事業並實踐出來是一件幸福的事。可 能是光說不做,可能是現實不允許,很多很多的理由 使我們無法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以致與夢想愈走 愈遠,甚至背道而馳。然而,聽黃照達娓娓道來他的 經歷和對自己工作的態度,漫畫在他生命中已經不 可或缺。他充滿肯定的說︰「畫漫畫是我生活的一 部分,是我認為能夠最舒服地表達自我的一種形式, 也是我做得最好的事情,雖然辛苦但我把它視為一種 戰鬥,不止是工作那麼簡單,更是一個 Career,跟社 會一起前行的經歷。」 時間永遠不夠用 成為自己筆下的主角 自從孩子出生後,加上教職和趕稿的生活都令黃 照達的生活忙得喘不過氣,似乎跟自己筆下的角色 不謀而合。對此,黃照達笑言︰「最難是時間管理, 即使趕完限期,也很難找到空間去更新自己。其實我 好似畫自己,我想每個城市人都一樣,不過我幸運的 是以往的練習或者工作給了我不同的方向發展,可以 用不同的思維去創作和教書,盡量不要重複。」
香港漫畫界真空期完結 獨立漫畫家的冒起 早年《風雲》、《龍虎門》、《中華英雄》等等 的港漫風行,但直至九十年代,漫畫界由盛變衰,開 始少了港漫的代表作。黃照達亦表示同意︰「早期港 漫獨大,但其實遺留到很多問題,因為當一類型的漫 畫主導了那麼多年,當無以為繼的時候,香港漫畫界 便會出現多年的真空期。」不過,近年耳熟能詳的獨 立漫畫家小克、楊學德、智海等等的確為漫畫界泛起 了一陣漣漪。黃照達認為他們的出現跟藝術教育的轉 型有關︰「以往港漫出身是靠跟師傅,以技術為主, 但新冒起的這群漫畫家就算不是藝術系出身,大多是 讀設計和廣告,他們的重點不在技巧上,而是思考, 強調作品內容和畫家的生活,以個人為本位。」不過 黃照達對本土漫畫的發展似乎不太樂觀︰「現在這群 漫畫家的地位都經過長時間經營,其中的一個因素是 由於社會忽然對漫畫這個媒介的重視,但我很擔心社 會大眾對於漫畫的興趣會退潮。而且,新一輩因為新 鮮感減退而要突圍而出亦更難。」面對這樣的困局, 黃照達對於傳承漫畫絕不怠慢,希望憑藉自己教畫漫 畫的機會,多做些研究支持行業的發展。 想試畫愛情漫畫? 細看黃照達漫畫的兩種主要風格,不難發現其作 品以針砭時弊或表現溫馨親情為主,問及他希望未來 有什麼題材上的突破,黃照達以半開玩笑的語調說︰ 「我想畫愛情漫畫,但婚後已經很少有這方面的感 應!」黃照達自言很受李安導演的影響︰「作為一個 藝術家,他真的很厲害,每套戲可以如斯不同,他厲 害的地方不止才華,是他敢於求變,當一套戲成功過 後,願意放下身段去試另一種迥然不同的風格,很多 人成功過後,都不願拋開自己的『招牌』,所以除了 政治和親子漫畫,我想畫有關愛情的題材,是我給自 己的挑戰,因為現在的我是畫不到的。」 雖然想試新題材,黃照達始終堅持希望繼續畫政治漫 畫,把它視為一生人的創作。 後記 這天,相約了黃照達在浸大的視覺藝術校園接受 訪問,聽他分享作畫經歷,了解他對自己興趣和工作 的態度,也窺探了他的工作環境。交談過後,筆者不 難感受他平日的忙碌,幸好忙的是喜愛的事,縱然營 營役役但仍覺有意義。未來,黃照達將會繼續他創作 路上的「戰鬥」,要做自己喜愛的事。
文、攝/ 黃洛 圖/ 波嘍夫
協力/ Daisy 李雅儀
走進波嘍夫的黑白世界 今年一月被國際創意設計雜誌 IdN 選為 Pick Of 中學想放棄 再執筆因太悶 The Month 的香港年輕插畫家。曾為本刊六四小說 《悼梁芝》及十月號《一覺醒來》創作封面及內 波嘍夫上載的作品超過五百幅,但原來大部 頁插畫,現為明報《星期日生活》創作版面插圖。 份畫作都是她入讀大學後才畫的。她平靜的道: 「中學的畫作不太特別:人樣怪、身體比例又掌 如果有閱讀明報《星期日生活》的習慣,又 握得不好,我曾想過放棄因為覺得自己的畫功沒 或是看過本刊的六四小說《悼梁芝》的話,相信 有進步。」可是,升上大學後她又再度執起畫筆: 波嘍夫(Beryl Foo)這個名字對同學並不陌生;今 「因為大學的課實在太悶,我受不了。後來越畫 期文藝版有幸邀請這位風格獨特的插畫家談談關 越多,連功課也不放過。」這樣看來百無聊賴的 於她的創作二三事。 課也不賴,至少它能逼使波嘍夫重新創作,而大 量練習更令她畫出富個人特色的作品。 小時 sketch book 大時 Facebook 大學教授提攜 從小說連載圖到封面 波嘍夫從小到大也喜歡畫畫,但若果是「有 紀錄的畫」則從 2011 年才開始。以前只會在 波嘍夫的作品多見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sketch book 上作畫以作收藏的她,近年習慣把畫作 究竟她為何能替《星》創作版面呢?「我想這個 掃描到電腦然後上載至社交網站的個人專頁與人 機遇是大學教授周耀輝先生給我的。我修讀過周 分享。問到她為何有這個改變,波嘍夫笑言黃照 教授所任教的『當代藝術狀況』,當時他在《星》 達是其中一個影響她的人:「大學時曾經上過他 有一個欄目專門開放予這門課的學生創作,我報 的漫畫創作課,習作是一份漫畫。由於手畫漫畫 名參加了三次。」周教授的創意計劃令波嘍夫首 很費時,我便想到把畫作掃描至電腦然後大量複 次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報紙這個平台上,此舉令更 製,於是我買了人生第一部掃描機。」在這之前, 多讀者接觸到她的插畫,也令波嘍夫於畢業後下 她多在大學筆記、功課作畫;有一天她突然覺得 定決心自薦成為各份雜誌的插畫師。「大學畢業 自己某一幅作品畫得不錯,故開始把畫作上載到 後我給不同雜誌寄過很多信,說我願意當他們的 社交網站。「其實起初是很隨機的上載,但現在 插畫師,可是回覆不多。」她頓一頓繼續說: 變成每天一次,感覺上意義不同了。」 「然後有天和周教授聯絡,他問起我的狀況,聽
畢後他說可介紹我予《星期日生活》的編輯或北 京《Timeout》雜誌認識,我便透過他認識了《星》 的編輯黎佩芬。」起初,波嘍夫只是負責創作連 載小說的插圖,間或會創作封面;直到去年九月, 《星期日生活》決定重新編排版面,她從那時起 便負責畫版面插圖了。 喜用黑白兩色 線條主義 「簡單」兩字完全可以準確地形容波嘍夫的 畫風。她筆下的人物以簡單明淨的線條所組成, 而大多數也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她認為黑、白這 兩種的顏色本身的對比效果已很強烈故一直沿 用。「我有嘗試以其他顏色作畫,但會顯得過份 溫馨可愛,不太符合我想帶出的效果。」那麼有 沒有想過改變風格呢?波嘍夫微笑著回答:「我 從來也不覺得自己的風格很統一,但外人看好像 都一樣,這是因為它們都只有黑白兩色及沒有背 景。」她坦言自己對背景和色彩掌握很不太好, 所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要努力學習。 至於會不會嘗試新的作畫方法,波嘍夫則說 根據 project 而定:「舉例說,若果是比較可愛的 project 我便會用蠟筆創作。」可見她作畫的彈性 非常高。 靈感取材自文藝 / 生活 波嘍夫閒時愛聽音樂、看電影、閱讀,她直 言大部份畫作都是從以上三種文藝消遣中取得創 作靈感,此外,她每每看到一些比較有趣特別的 東西也會把它們以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至於作 品的線條則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而畫出來的: 「因為我的身體很繃緊,所以我會畫『一舊舊』 的東西;而順滑的線條就能表達一種舒展的感 覺。」
後記
年前筆者無意中看到波嘍夫的畫作,怎料 一看就迷上她的簡單風插畫。假若同學課後不 想花太多時間看電影、讀太多文字,不妨用數 秒看一看波嘍夫的作品,或許你會發現愈簡單 的東西愈能讓你想得更多更遠。
盡量少字 盼聽讀者不同想法 訪問期間,筆者與波嘍夫談到香港插畫的發 展,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近年多了不同渠道和平 台發佈自己的作品。而關於本土插畫,她發現到 一個有趣的現象:「我發現香港大部份插畫都有 很多文字,有些可能是純粹搞笑,有些則想帶出 某個訊息。」反觀波嘍夫的作品只有少量配以幾 個單字或一句描述說明,基本上沒有太多文字。 筆者不禁想她少字的原因是否想試走與普遍插畫 的相反路線,這時她以肯定的語氣道:「我不想 用 caption 去控制讀者的思想,而且我的想法未必 是最好的詮釋。」正如她直言自己作畫從來都不 會有特定主題,很多時都是隨心畫,但所畫的或 所提供的資料盡量簡單和少,希望每個讀者看過 後都會有自己的一套解釋。波嘍夫由衷地盼望讀 者能自行詮釋到更多訊息,其後能告訴她自己的 想法。
波嘍夫心目中的「英雄式」插畫家 1. 智海(香港) 「他的作品多涉及文學,作品少字但準確,很 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 2. Aubrey Beardsley(英國) 「作品以黑白為主,他筆下的那種黑是像會拿走 讀者呼吸、中毒性的黑。」 3. George Barbier(法國) 「他擅長浪漫派的畫,線條非常優美。」 4. Edward Gorey(美國) 「他擅長以密集的線條作畫,其中一本黑色幽默 畫集《A-Z》描繪了不同小孩的死法,雖然內容古 怪但又不失可愛,很能引起讀者的複雜情緒。」 5. \Norman Rockwell(美國) 「他的功力非常深厚,多畫一些溫馨美國家庭式 的作品。」
大 仙 Club
大仙者,具深厚資歷之前輩也。大仙 乃為大仙分享之專區,好讓各前輩 club 暢談世事、港大事。大仙亦是港大獨 有名詞,故大仙 club 為港大學苑所獨 有。本刊每期都會專訪一名大仙,今 期的大仙就是郭家麒。
仁心代議士
文/黃穎恩
談港大生活
「香港大學孫中山醫學院」?
相信不少夢想當醫生的人視港大醫學院為理想學 府,能夠成功入學的學生都要面對繁重的學業,日夜 苦讀,再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當上醫生,不禁讓人 覺得醫科系的大學生活會是讀書 、 讀書 、 還有讀書。 但聽過郭家麒細說他在港大的一點一滴,就會發現可 能這些印象都是誤解。「港大對我無疑是一個里程碑, 大大改變了我。除了由一個中學生變成醫生,我還參 與很多校內和社區活動。一年級時,我擔任了醫學院 學生報啟思的副總編輯;二年級時,當上學生會醫學 會內務副主席,同時亦參與學生會的專題組織—教育 檢討小組,去審視香港的教育制度;三年級時,我更 投身工人的運動,主要推廣社區內工人的健康福利。」 從這裡發現郭家麒的大學生活不只限於讀書,更關注 到校內校外的發展,這些參與都不難解釋他日後的從 政之路。
二零零二年五月,香港大學為答謝及表彰李嘉誠 的十億捐款,建議醫學院以李嘉誠命名,這遭到不少 校友反對,當中郭家麒更聲言發起全球港大醫學院校 友籌款。問到他為何對此事有如此激烈的反應,他彷 似還未消一口氣:「到今天我都不能接受。」他續言: 「徐立之引入了西方的捐款文化,如果用這個角度去 審視所有事情,所有東西都可以賣,有錢就可以。」 他提到以前港大的建築物多以前校長 、 前教授命名, 例如:Knowles Building 以曾任一年校長的紐魯詩命名。 他不諱言:「我與李嘉誠並無個人恩怨,但我討厭地 產霸權,李嘉誠更是賺到盡,侵佔所有的行業,我就 是不能接受港大收了幾個臭錢就決定以他命名。」他 亦指出在港大校務委員會通過該項建議之前,並沒有 諮詢過港大醫學院 、 港大舊生會等組織。眼見現今 香港政府推行新政策時也不顧及民意,固筆者相當理 解郭家麒對校務委員會一意孤行決定的不滿。他強調: 「未有港大,已有醫學院;未有港大畢業生,已有醫 學院畢業生。何不以孫中山命名?港大醫學院值得保 存聲名,奈何十億已將我們玷污!」的而且確,在 金錢掛帥的社會當中,彷彿所有東西也有一個價,或 許不久將來還有「李嘉誠法律學院」、「李嘉誠文學 院」。郭家麒反問:「李嘉誠有什麼好?何不以孫中 山命名?他更是香港大學前身的西醫學院畢業生。」 要知道為一座建築 、 一間學院 、 甚至一所大學命名, 背後所彰顯的意義尤其重大,單以價錢去衡量乃是下 下之策。但一切已成定局,只能留待後人來判斷校務 委員會對港大醫學院的做法。
當醫生?當議員? 或許讀者與筆者都會疑惑為何當醫生的人會從 政,郭家麒卻以堅定語氣說:「我從政只有一個目的: 追求民主。」他續道:「其實任何職業 、 背景的人都 有機會從政,只是大眾覺得當醫生的訓練特別長,花 去很多時間,不太可能放棄當醫生;亦難以同時兼顧 兩份職業。」郭家麒則認為如果人對社會有不滿的地 方,從政就是一個途徑去改變社會。他舉例:「香港 有一半的議席都是功能組別產生,如果要改變香港的 政制,泛民也應設法佔得最多的功能組別議席。」所 以郭家麒於二零零四年參選醫學界功能組別,只望能 在建制派壟斷的功能組別中多取得一個議席。他直言: 「所以當時當上立法會議員所做的工作一點也不『功 能』,一心只想爭取社會和政制改革。」
郭家麒 現為立法會議員。一九八五年於港大醫科系畢業; 二零零三年取得港大文學碩士學位。曾擔任政府醫生協 會會長 、 香港醫學會會董 、 中西區區議員,於零四年以 醫學界功能組別首次晉身立法會。
立法會還是「垃圾會」? 問到對現時立法會的看法,郭家麒慨嘆:「立法 會一早已經被共產黨斬手斬腳。」他續道:「立法會 向來都是橡皮圖章,功能組別 、 政府 、 某些政黨以 及議事規則逐漸削弱其監察功能。」他視功能組別為 萬惡之首,但另一邊廂,中聯辦主席張曉明卻認為立 法會普選不一定要取消功能組別。他批評:「廢話! 直到今日,全世界任何一個真正民主的地方都沒有 功能組別,怎可能忍受作為一個國際城市仍有功能組 別?之前的政改方案最錯的地方就是超級區議會,變 71
相將功能組別再擴大,根本不可能代替普選議席。共 產黨一直都在騙香港人!」此話當真?當你留意最近 多條動議例如:促請政府捍衛法治及司法獨立的議案 都拜功能組別議員棄權而遭到否決時,你會明白郭家 麒所言非虛。但他仍堅稱:「要爭取二零一七 、 二零 二零雙普選是絕對困難,但絕對有信心!」對於如何 準備普選特首,他認為應先發展政黨政治,令政黨培 育有意從政之士,讓更多人可以去參選。由此可見, 有政黨背景的特首並無不妥,關鍵之處在於候選人有 否坦城公開以及其政黨本身的理念。
「蛇鼠一窩」 眼見香港政府班子在推行政策舉步為艱,一眾主 要官員實在責無旁貸。郭家麒一語道破:「蛇鼠一窩!」 他續道:「梁振英在僭建風波上反映他毫無誠信;吳 克儉在上任前的教育工作寥寥可數。」談到劉江華, 他苦笑:「政府委任他當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 等於打了香港人一記耳光。」當市民以投票選出代表 他們發聲的議員,剔走強差人意的候選人,政府偏偏 要委任已被選民淘汰的人當問責官員,試問這樣的一 個政權有尊重民意嗎?或許有人會認為政府根本沒有 人選可以委任,以維護梁振英,但郭家麒指:「一個 人做領袖,但沒有任何人願意相信 、 聽從 、 輔助他, 顯然而見是梁振英的問題。」
72
寄語大學生 談到香港的大學生,郭家麒眉頭一皺並坦言:「我 對這代的大學生十分失望。舉一個例子,早前反國民 教育科行動竟是一群中學生帶領,大學生呢?他們未 能先知先覺 、 更不用說扮演社會良心。」他亦特別提 到香港大學的學生肩負著特殊的任務:「一百年前, 港大的創立者希望香港能有一所學府可以改變當時的 中國;一百年後,任務都一樣,改變現時專制獨裁的 共產黨,給予中國人基本和公民權利。」此時筆者回 想去年港大學生會幹事會的所作所為,簡直是背道而 馳。對此,郭家麒表示見慣不怪,並指在他擔任醫學 會內務副主席時,目睹學生會幹事會變質。當時,面 對日本人纂改歷史,他不滿學生會會長對此毫無表態, 亦批評共產黨沒有腰骨,故聯同學苑總編輯蕭敏華發 動全港「滴血成書」運動,並把血書送上北京。這樣 的勇氣,實教筆者自愧不如。「大學生應反省自己的 行為,要有勇氣走到第一前線,令社會改變,因為他 們沒有包袱,可以帶領其他人改革社會。」難怪最後 他提到看不過眼大部分港大學生在八一八事件中對李 克強恭恭敬敬,未有勇氣表達內心的訴求。看來大學 生確是要三省吾身,才能扮演真正的社會良心。
官腔
官腔 —— 官腔者,官方說法也。本刊憲制上有責 任報導香港大學學生會會務資訊,本版內容均屬 學生會、評議會及學生會幹事公開發表的資訊, 本刊對有關內容概不負責。
二零一二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第九次緊急會議續會遺憾名單 對象:部分評議會選舉委員會成員 常務秘書
柯文俊
評議會榮譽秘書
沈顯龍
文化聯會會長
黃柏榮
相關遺憾動議: 「To regret the improper decisions made by the following members in Union Elections Committee 2012 who attended the UEC meeting dated 13/12/2012: 1)
Or Man Chun, General Secretary
2)
Shum Hin Lung, Honorary Secretary of Union Council
3)
Wong Pak Wing, President of Cultural Association」
動議人:社會科學學會代表沈君浩 和議人:建築學會代表許澤彬
73
專欄 小魔怪 我一直都認為丁丁和阿水很配, 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曾經。
我比阿水更早認識丁丁, 我們是對方在大學裡認識的第一 個朋友。 丁丁不是甚麼五官標緻的大美 女, 但我覺得她笑起來很有感染力, 我就是喜歡她習慣為難別人的任 性, 她的霸道在我眼中,是可愛。 我以前有想過追她的, 只是她好像對我沒那種 fu。 我失戀難過的時候, 丁丁會很兇地罵我, 不, 不要怪她, 她是為我好的。 這兇巴巴的女人只是嘴裡不饒 人, 她不睡覺也會陪我傳訊息, 她知道我不需要安慰, 我只需要人陪。 我說我有新的對象的時候, 丁丁會比我還要興奮, 告訴我女生喜歡怎樣的餐廳, 要我帶女朋友這邊去那邊去。 我覺得,當丁丁的男朋友,一定 很幸福。 阿水是我的玩伴, 我跟他,大概比我的親弟更親。
專欄——一眾潛藏於港大的能文之 士,現身本年度學苑中,既議社會 時弊,也言風花書月,無所不寫。
< 你不知道的事 > 那 時 候, 我 怕 單 獨 約 丁 丁 會 尷 尬, 就把這哥兒都叫出來, 多個人好像會比較熱鬧。 阿水跟丁丁很合得來, 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很相似, 都是頭腦很快說話很快那種, 我來不及聽他們在講些甚麼, 他們已經笑得快瘋然後轉話題 了。 那時丁丁經常弄很多零食給我 們, 我沒辦法知道是她對阿水好, 不想尷尬所以也弄我的份兒, 還是她最近真的對廚藝研究很有 興趣。 她也經常拿著舊式菲林相機, 究竟是她知道阿水喜歡, 還是她確實覺得拍黑白照很有 趣? 雖然我們經常三個人一起出去, 但我總是覺得我是多餘的一個, 有意無意之間, 我總想逃離這一個地方, 他們容不下我的那個世界。 丁丁那時常常埋怨我這個主辦人 躲懶, 不安排活動一起出去玩, 但她根本不知道, 每次見到她看著阿水的眼神, 我究竟有多心疼。 我一度懷疑,
丁丁會對我們的三人聯誼如此著 緊, 其實會不會是因為阿水? 丁丁突然變得溫柔又順得人意, 其實會不會也是因為阿水? 我發現阿水紊亂的儲物櫃突然變 得很整齊, 平常懶得抄的功課也突然交得很 足很準時, 再看見丁丁經常東奔西跑,忙這 忙那, 我的第六感告訴我是因為阿水的 緣故。 有一次, 我感覺到丁丁很煩惱, 她拿著電話在對話框打了很多 字, 然後刪掉,再打,再刪掉, 還是沒有傳出去。 而, 對象是阿水。 我陪丁丁在天台喝了一整晚的啤 酒, 平常很吵的她這一天特別安靜, 安靜得有點可怕, 風吹跌啤酒罐的聲音就更響了。 「不需要擁有,我記住就好。」 丁丁的牆上貼滿了許多旅行的照 片, 富良野的花海、 二世古的雪山、 小樽的夕陽。
所有專欄均不代表學苑立場。如同學有興趣成為本年度的專欄作家,歡迎與本刊接洽。 電郵:undgrad@hku.hk
以前說的是風景, 但現在的意思大概不止吧。 我不願意看著她難過, 我甚至有衝動伸開手臂緊緊抱著 她, 讓她靠著我的胸膛, 告訴她無論發生甚麼事我都會保 護她。 但我沒有這樣做, 對,因為我也不需要擁有。 丁丁還是沒有哭, 沒有說一句話, 只是一直看著很遠的天空。 我曾經好幾次裝無意試探他們是 不是喜歡對方, 丁丁總是耍手擰頭, 而阿水就會說我胡說八道。 但我很清楚有人撒謊, 至少有一個人, 撒了謊。 如果阿水喜歡的是丁丁, 我會鼓勵他, 我不介意把我喜歡的女孩讓給我 最好的兄弟; 如果丁丁喜歡的是阿水, 我會祝福她, 我希望的也只是我喜歡的女孩可 以得到幸福, 即使不是我給的。 但阿水沒有開口, 丁丁也沒有開口。 我們仨只是在不知不覺間沒有了 聯絡。 我也說不上為甚麼, 只是突然沉寂了。 丁丁沒有再說要搞甚麼聯誼, 我也沒有再主動找過他們。 我當時想的是, 如果我們三個人永遠都是好朋 友, 那該有多好。
但, 有些事情即使沒有說出口, 我們心裡還是清楚得很。
你只要記住, 我要的, 只是你快樂。
丁丁出國之前的那個晚上, 她說要我陪她, 然後她一直抱著吉他在西環碼頭 彈了很久。
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擁有, 我記住就好, 記住這一個晚上的旋律, 記住我們曾經有過的旋律。
她跟我說不准任何人送機, 究竟不准送機是因為她怕會捨不 得, 還是她有些人她不想見到? 那一夜, 我跟自己說, 對不起, 但這是我最後一次跟你在一起, 這也只可以是我最後一次跟你在 一起。 她一整晚都是彈著同一支歌。 沒有唱出來, 但王力宏的聲音還是在我耳邊狠 狠地敲著。 你不知道我為什麼離開你 我堅持不能說放任你哭泣 你的淚滴像 傾盆大雨 碎了滿地 在心裡清晰 有一些答案, 很早以前, 我就應該已經知道了。
那麼,請原諒我的自私, 我沒有辦法親眼看著你離開我, 那我只好在你離開我以前, 先從你的世界消失, 讓你的世界裡從此再沒有我的音 訊。 或許你不會懂, 要離開究竟需要多大的決心, 但無論我有多傷心, 我都不願意讓你看到我半滴淚 光。
後來, 我有收到丁丁的電郵跟明信片, 可是我都沒有回覆。 你不知道我為什麼狠下心 盤旋在你看不見的高空裡 阿水問我, 丁丁究竟去了哪。 然後我發現, 原來丁丁也選擇了離開阿水的世 界。
阿水不知道丁丁為甚麼離開他, 而丁丁不知道我為甚麼離開她。 多的是 你不知道的事 。 謝謝你, 送給我這一段喜歡你的日子。 世界上有個最美麗的國度, 聽說那裡叫作從前, 就在回憶裡面。
還是擦乾淚眼 藏掉滿眶吶喊 *
風扇男孩 年 終 最 常 聽 見 的 開 場 白 是「 看 過 孤 星 淚 沒 有?」,下一句便是「有沒有看到哭?」。但這不 是我第一次看孤星淚,第一次看卻是三年前於電 視播放的日本動畫版。那時候的印象十分深刻, 一直追下去卻一直在想,已經鬱鬱不歡了這麼久, 究竟何時才會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結局呢?動畫中的 Colette 是個可愛,水汪汪,到哪裡也要拖著布偶 的小女孩,Jean Valjean 卻是一個很嚴肅,戴著高 帽長著鬚的紳士。記憶中的故事描述很細膩,集數 多了,自然沒有那麼濃縮。 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只會翻拍成二流的電 影。《孤星淚》的難度在於將歌劇搬上銀幕後,如 何加強演員與場景的關係。筆者一直還是不太滿意 Javert 這個角色的處理,於天台和橋上一邊踱步一 邊唱歌,鏡頭則像《勁歌金曲》般 FING 來 FING
來去。本來 Javert 認為法律就是一切,犯過法的 就是壞人,而自己便是正義的使者,但直到 Jean Valjean 救了他的一命,他認知的世界觀才開始倒 塌,壞人和好人不再是一線分明,甚至開始質疑自 己是否真的是一個好人,最後在對不起自己的道德 標準下才一躍自盡,可是電影裡關於何謂公義和內 心爭扎的著墨還是太少,以致電影偏重了商業化的 愛情橋段。 戲中 Jean Valjean 是一個正義凜然的市長, 眼看自己是逃犯的身分會因為抬起馬車而被 Javert 認出,他還是奮不顧身救了壓在馬車下的人,但 他卻一直自責害死 Fantine,才答應會好好照顧 Colette。其實說好的悲慘,其實是關於「失去」 的概念。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樂、走失了囚犯、 帶走了的寄養女孩、失去了的意中人和失去了的革 命同志 ,失去的追不了,大概心中只留下遺憾。 看到最尾,也許幸福快樂的結局真的不太重要,反 而是那失去、得不到的東西才會印於我們的心中, 念念不忘。 本專欄之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screenprojection * 註:童心未泯,題為日版動畫孤星淚的港版主題曲的 歌詞,由徐子珊唱。
冬季考察團團友分享
不能放任那些孩子這樣活下去 有些時候,自己明明活著,卻活得好像死掉 一樣。每天都做著重重覆覆的工作,只是為了配 合一條又一條的死線。為甚麼自己會走進這個死 胡同?我也不知道。一直在等待別人告訴我、衝 擊我,但答案還是自己尋找比較有用。 考察的其中一天,我們到當地的一所鄉鎮中學 「昌明中學」進行義教。我負責的那一班有個叫 小偉的學生,與我聊得很投契,從國家大事至日 常娛樂幾乎無所不談。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 對自己的前途也蠻有信心,學校裏明明沒有圖書 館,但他還是會找課外書看。我在想,假如我在貴 州讀書、假如我跟他一樣大,他必定是我的死黨。 另一天我們前往一所農村小學「喇亞小學」 探訪。甫剛踏進學校,一雙雙明亮的眼睛看著我 ──不!「貫穿我的心房」更為貼切。在香港, 我未曾見過這樣的小學生──眼神如此純潔、沒 有貪念、不耍別扭、不會說謊、不會吵嘴。他們 小小年紀,卻成熟獨立,自己走山路上學、自己
吃飯、自己上廁所、跌倒了只靠自己站起來。這 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就如此成熟,而是因為不夠堅 強的話跟本無法生存。 接著我們來到「山水留守兒童之家」,其類 似托兒所。這裏的小孩都是一身泥巴、流著兩行 鼻涕。其他人或許會覺得他們悽涼,但我很認同 某團友所說的:他們尚能生存,尚有溫飽,已是 不幸中的大幸了。最令我詫異的是,我幾乎沒聽 過他們哭。或許他們都明白,即使哭了,也未必 得援助。現實就是這樣的,了解它、認清它,然 後自己的路就會變得更清晰。 在這七天的旅程中,我們能幫助的還是很少。 孩子們依舊缺熱水洗澡,鼻涕依舊直流,衣服依舊 破舊。這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要更多人關 注及幫忙解決。我不是聖人,但只要你經歷一下, 就不會放任那些孩子這樣活下去。
劉俊傑.三年級
純粹
秘密
「喂 。」 你從 Whatsapp 傳來了一則短訊。 「跟你玩個遊戲,好不好?」你緊接著問。 「好吧。」我裝著愛理不理,心裡正盤算著你在耍什麼花樣。 「但那是什麼遊戲?」我急著追問詳情。 「如果 1-2 等於 A, 6-1 等於 Y, 那麼 9-2 等於什麼啊?」你突然這樣問。 「什麼啊?不是說玩遊戲嗎?怎麼問起數學來了? 9-2 不是七嗎?」我開始感到疑惑,卻萬萬想 不到令我更疑惑的話陸續有來。 「笨蛋! 9-2 等於 L 啊!」我想像得到你激動的語氣。 「你說什麼啊?為什麼 9-2 是 L 啊?這到底是什麼遊戲啊?」我也跟著激動起來了。 「如果 5-2 等於 B, 8-2 等於 K, 那麼 7-2 等於什麼?」你無視了我的提問,繼續堅持問數學問題。 「7-2 等於五,不是嗎?你明明知道我是個數學笨蛋,你可不可以停止問數學方程的問題啊?」 我依然一頭霧水。 「7-2 等於 J 啊!哈哈!這不是數學問題啊!這是個關於秘密的遊戲。你破解到這串方程式的話, 就可以知道我的秘密了。」雖然我也很想知道你的秘密,可是,這到底是個什麼的奇怪遊戲啊? 「我還沒有出重點題呢!」在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你又傳來了另一則訊息。 「那麼,重點題是什麼啊?」我沒好氣地問。 在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內,我透過電話螢幕,看到你 一直都在「輸入中 ......」,卻久久未有回應。 「8-1, 9-2, 9-1, 4-3, 3-1, 7-1。」 怎麼又是一道方程式啊? 我凝視著螢幕鍵盤上的數字和字母,彷彿看出了什 麼端倪。我仔細地把這串「方程」讀了一篇,然後再望 了望鍵盤。就在這麼的一瞬間,我明白發生什麼事了。 我望著這串「方程」,嘴角不自覺地往上揚。 我飛快地輸入了另一串「方程」: 「7-3, 3-1, 5-1, 9-1, 9-1。」 其實,這也是我最深處的秘密。
How to determine the opening price ( 開市價 ) of a stock? Myriads of beginners of stock trading probably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of buying stocks and how to operate on the online trading platform, however,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hear that they may misunderstand or neglect some basic investment knowledge about stock trading. When asked about the mechanism of determining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tock, some of you may be unanimous in your answers – “It comes from the closing price of last transaction day.” In fact, it is far from the truth. So, how do we determine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tock? Most of you may have come across the Pre-opening session ( 開市前時段 ) in which investors can only enter At-auction Order ( 競價盤 ) or At-auction Limit Order ( 競價限價盤 ). Actually,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tock is determined in the Pre-opening session. The pre-opening session consists of 4 periods, including an order input period ( 輸 入 買 賣 盤 時 段 ) from 9:00am to 9:15am; a pre-order matching period ( 對盤前時段 ) from 9:15am to 9:20am; an order matching period ( 對盤時段 ) from 9:20am to 9:28am; and a blocking period ( 暫停時段 ) from 9:28am to 9:30am. During the order input and pre-order matching periods, a trading system will keep recalculating the Indicative Equilibrium Price (IEP)1 ( 參 考 平 衡 價 格 ) and Indicative Equilibrium Volume (IEV)2 ( 參 考 平 衡 成 交 量 ) whenever there is a new order being inputted. After that, no orders may be inputted, modified or cancelled during the order matching period. The final IEP of each security is determined during this period and finally it becomes the opening price. As discussed before, the transaction volume is the main factor of determining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ecurity; we will now illustrate an example for yo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Example: The following are the buy orders and sell orders of today: What will be the opening price of this stock? Buy ($) ( 買盤 ) 0.85 0.84 0.83 0.81 0.80
Quantity 2000 6000 4000 7000 6000
Sell ($) ( 賣盤 ) 0.79 0.80 0.81 0.83 0.86
Quantity 5000 1000 2000 6000 6000
For the first round matching, as the buy order 0.85 >= sell order 0.79, orders can be matched and 2000 shares can be traded; but the price will be determined later by the final IEP. For the second round matching, again the buy order 0.84 >= sell order 0.79, 0.80 and 0.81, so orders can be matched and 6000 shares can be traded, of which 3000 shares from sellers of 0.79, 1000 shares from sellers of 0.80 and 2000 shares from sellers of 0.81. For the third round matching, the buy order 0.83 can also satisfy the sell order 0.83, so 4000 shares can be traded. After that, as the maximum price of buy order is 0.81,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minimum price of sell order 0.83 (2000 shares left), matching cannot be carried out. Therefore, the final IEP will be 0.83. At the price 0.83, the number of shares that can be traded is also maximized when matching occurs at that time. As a result, the opening price of the stock will be 0.83 and the transaction volume will be 12000 shares.
The above information only demonstrates how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tock is determined in Hong Kong. However, this mechanism may not be applicable in other places, as different trading platforms adopt different measures. For instance, Nasdaq uses an approach called the "opening cross," to decide on a price level that serves as the best opening price, given the orders that have accumulated overnight. We hope that all of you can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ecurity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For further details of the opening price, you are welcomed to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www.hkex.com.hk). Investment Society HKUSU aims at enhanc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nvestment affairs. We will make every endeavor to instill investment knowledge into our members by organizing various kinds of activities and competitions. 1. The IEP is the price at which the maximum number of shares can be traded if order matching occurs at that time. 2. IEV is the number of shares that could be matched at the IEP. As a result, we can see that the transaction volume in the order matching peri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opening price of a security. Disclaime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upon request. Information has been obtained from sources believed to be reliable but Investment Society HKUSU does not warrant its completeness or accuracy except with respect to any opinion and the analyst’s involvement with the issuer that is the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All pricing is as of the close of market for the securities discussed,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Opinions and estimates constitute our judg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material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results. This material is not intended as an offer or solicitation for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any financial instrument. The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herein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investor’s circumstances, objectives, or needs and are not intended as recommendations of particular securities, financial instruments or strategies to particular clients. The recipi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make its own independent decisions regarding any securities or financial instruments mentioned herein. Periodic updates may be provided on financial instrument/industries based on the latest trend through website of Investment Society HKUSU.
Take it less harmful Elsie Leung, the former Secretary for Justice and present Deputy Chairperson of the Basic Law Committee, said the following on 6 October 2012. “The legal profession, including judges, had a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jing and Hong Kong. This had led to mistakes in previous rulings in which the top court had supersed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wer.” In my view, whether her words are to undermine judicial independence large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constitute a reasoned legal argument. Do they, although there is not a clear-cut line, criticize a wrong application of law by courts or do they ask the courts to depart from the law? The first perception is more possible given the fact that Leung cited the Ng Ka Ling case, and that she as the former Secretary for Justice was giving a legal talk. Without those facts, one may take the term “relationship” as vague and broad as a sentence like “the courts should be more ‘obedient in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ut considering them, one can reasonably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ng Kong and the Beijing government” largely overlaps with a narrow point of law like “whether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has the ‘power’ to declare legislative act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valid”.
Being asked by a reporter what she actually meant, Leung replied to the effect that “she had talked about it just now for so long that she is not going to repeat it.” This reveals that there are other words or legal reasons related to her debated sentences, which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context. In other words, the words seem to be a legal argument and its influence can be justified. Arguably, anyone outside the judiciary is justified to criticize a point of law of a closed case made by courts. This should not be a privilege of a legal academic. But an act is justified does not mean it is desirable or encouraged. Given her position and her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ich can lead to special perceptions of her words, Leung should at least be discouraged to make the controversial criticism mentioned.
Ellery Leung, LLB Year 2 以 上 內 容 純 屬 作 者 個 人 看 法, 並 不 構 成 法 律 意 見。 歡 迎 登 上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法 律 學 會 會 網 上 法 律 專 欄(http://www.facebook.com/ LALegalColumn)閱讀更多法律學生所寫的文 章。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本會法律教育秘書何 卓謙。(電郵:matthewho.LA@gmail.com)
Ch!sin
小伙子成長的歡樂與失落
Supper Moment 一向給人的感覺都是暖暖的, 曲風大多走 soft-rock 路線,連樂隊名字也暗示著 一家人一起吃晚飯的溫馨場面,賣的都是親情牌。 由成名曲《最後晚餐》到《P.S I LOVE YOU》, 《點滴》及《懂得快樂》等作品,雖然背後都稍有 反思意味,但整體都帶出極為樂觀的主題。看過現 場 live show 的人亦會對他們鬼馬的對話及每次與 觀眾互動留下深刻印象,演出過後總會為大家帶 來正能量。香港樂壇多出產慘情歌,偶有 Supper Moment 帶來溫情感動確實添色不少。 然而初聽樂隊的新專輯【小伙子出城記】,卻 發現當中一曲與一向認識的 Supper Moment 稍有 偏離。《纏繞》沒有輕快的節拍,沒有正面的歌詞, 更沒有以往作品那種療傷的功效,反而越聽越覺墮 進絕望的黑洞中。後搖滾似的曲風配搭哀怨的吟唱 「哪有幸福不老?哪有不會苦的傷?哪有快樂不 倒?」仿佛某特首般今天打倒昨天的我。原本嘻嘻 哈哈的樂隊怎麼轉型變得灰暗了?
答案原來在於【小伙子出城記】的編排和構思 上。來到了第四張唱片,也是時候明白在創作一首 首出色的作品之餘亦要製作出一張完整性高的專 輯。五首作品在題材上互相牽引,先是主打歌《小 伙子》帶出了專輯主題-今次談的是大家在成長路 上如何從一個小伙子脫變。路途中我們也許《很久 沒擁抱》,也許被種種生活上的不愉快事《纏繞》 著,但在下個樂章,纏繞《過後》,發覺原來我們 還有雙臂可以展開,還能《飛》。《纏繞》《過後》 《飛》三部曲正好是一種心態轉變,由小伙子迷惘 的孤獨感,開始找到勇氣從地上慢慢站起來,最後 化為力量向人生新一章出發。把《飛》放在專輯之 末,以純粹的樂觀態度面對未來,也許就是小伙子 在出城後學懂的道理之一。 一路走來,Supper Moment 從一隊純獨立樂團 開始得到各媒體樂迷支持,這次在專輯完整性上繼 續有突破,可見沒辜負大家期望。不知四位小伙子 出城後,還會有一番什麼作為?
日落吳哥
有沒有試過那深夜看著舊照片卻無故想起一次旅 行的經驗?一邊看著相片一邊莞爾,猶記得旅程中疑 惑狼狽感動的一刻。事隔四個月,我才想到為這段旅 程留下文字記錄。那是今年的暑假,一行三人越南柬 蒲寨十二天自由行。行程沒有排得密密的,只是在胡 志明市和暹粒兩個城市來回(因為同一城市來回機票 較便宜的關係),沒有上河內、下龍灣,連金邊走馬 看花的時間也省回去慢慢欣賞吳哥窟。 提著那本旅遊書,跟篤篤車(摩托計程車)司機 在地圖上指三道四,每個遺跡也要逐個走一遍,有次 連司機也迷了路,帶到一個當地人投以詫異目光,連 地下還未鋪好的泥地市集。那時候只是有看好風景的 衝動,沒有甚麼經大腦。 我還記得有一天因為出城到吳哥窟看日出再回酒 店收近兩倍的車費,便索性不回酒店早上七點便開始 行程。結果我們比擺檔的小販、從旅遊巴定點觀光的 旅客、檢查門票的職員還要早。整座遺跡寺廟只是有 我們一行三人,和擦擦清潔工人的掃葉聲。那時候, 時間多得連照也不想拍了。只是倚著那數千年歷史的 石牆,看看天,看看地。 對我來說,看遺跡最摸不著頭腦的是,一方面我 們在驚嘆人造建築物之宏偉,明明是相隔數公里的遺
跡,但從衛星影象來看卻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沒有 一點的偏差;整個吳哥城的水利工程,設計得天衣無 縫,到現在仍然被研究,另一方面它卻被融入為自然 的一部分。日落吳哥,建築群經過二千多年來時間的 洗滌,儼如大自然的一部分,與森林同根而生,動物 也於此安棲。MEN verus WILD,當我們在世界另一 面努力建造最高最大的建築同時,我們又欣賞古代遺 跡與自然合二為一,這是我坐在高棉人十二世紀所建 之廟宇遺跡之上,看著橙紅色的太陽像水中的投石沉 下去雲霧時,思索著的道理。
Sam
Everyone has a gay friend…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social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social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for me. Martin Niemöller The recent rejection of the motion to urge the government to conduct public consultation on sexual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proposed by Cyd Ho ( 何秀蘭 ) raises some interesting certain questions about the society we live in and the legislators which represent us. Most people would agree, for example, that it is unfair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a blind person for being blind or a woman for being female; that it is unfair to punish a person for something they did not choose or that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who they are. Most would also agree that it may be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se people from unjust treatment, to ensure that the majority can be protected from the majority against the small element of evil that is always present. And in our society most would agree and that such protection would logically fall into a legal framework, in other words some kind of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Most would also agre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legislation should be universal. If there is legislation in place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blind, then there should similarly be legislation in place for the deaf. Most, when asked to think it through, would agree that protecting one minority and not another makes no sense, that both should be protected, or neither. So there we have it, three basic principles most would agree makes our society just and fair: 1. that some groups may need to be defended because of something they did not choose; 2. that a legal framework is a primary mechanism for a government to provide that protection; and 3. that the application should be universal. But if the protection of the disabled minority or women is logical, then why isn’t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ed (“LGBT”) community similarly logical? The simple answer is that it is, and that it should be. Let us be very clear, being gay is not a choice. Indeed, for many gays and lesbians, life might be a lot simpler without
the need to face issues of acceptance, tolerance and discrimination. It is precisely this logic that probably led Cyd Ho to propose and Regina Ip ( 葉 劉 淑 儀 ) to support legislation. It is precisely this logic that led to the motion being passed in the geographical constituency, but regrettably, failed in the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Even if we accept that it is logical to enact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for the LGBT community, as we have for the disabled, for women, and for ethnic minorities, what difference will doing so make? If we live in a society where it is still okay, despite the law,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LGBT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how illogical that may be, will putting legislation in place actually make any difference? The answer is probably and unfortunately no, or at least not as much as one would hope. Simply by enacting legislation, it is not automatically ensured that people’s rights are guaranteed. While legislation may provide a legal framework in which to pursue those who actively discriminate in the work place, it is probably not going to dissuade people from giving ‘funny looks’ in the street, or from crossing over the road. Furthermore, will enacting legislation actually prevent active discrimination? To do so the law would need to be enforced, and people would need to be willing to report breaches of the law. However, in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city like Hong Kong,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is that, unfortunately, they are unlikely to. If there is not the will in the police or the judiciary to enforce the law, then there is more than likely going to be less of a desire to enforce the law in society and in the workplace itself. While the legislation may be in place, without it being enforced it is as good as useless. The chance of this becoming a reality, that legislation is enacted but never enforced, can be reduced by a careful and watchful eye being placed on the police and judiciary.
This is true of all civil liberties and the work of civil liberty groups should ensure that it never occurs. Similarly, if there is not a will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e that by a gay or straight person, to report discriminatory activities, then again the legislation is as good as useless. Until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it is not only okay for a someone to be gay, but it is okay for their parents, family and friends to know they are gay, then any antidiscriminatory legislation will never be as effective as it could be. It is this that brings us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Until such a time that the majority of society is willing to accept and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LGBT community against a minority who may be vocal in their opposition, then true equality, fairness and enforcement of any anti-discrimination legislation to protect against small evils will not be truly achievable.
unknown individuals who marched at the 4th annual pride parade. And 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every mother, father, sister, brother, aunt, uncle, friend and even grandmother, who is accepting, understanding and loving which is going to build the framework for our ultimate success. Perhaps what every one of you reading this should bear in mind is that whether you know it or not, whether you want to accept it or not, and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you will have met a member of the LGBT community at some point, they are your friends, they are your relatives, they are people you know, like, trust and care about. Just because they are gay does not mean they are any different from you or I. They are just as deserving of a level playing field that is free of discrimination as anybody else.
Everyone has a gay friend; you might just not know it yet... Francis Chiang (PCLL 2013, Faculty of Law) Vice President, QSA e: frannncis@gmail.com
It is the recent actions of the likes of Ray Chan( 陳志全 ), Anthony Wong ( 黃 耀 明 ) and Denise Ho ( 何 韻 詩 ) along with the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brave and mostly
蔡燿暉
正義的歷史
政治哲學家 Samuel Fleischacker ( 下稱菲氏 ) 在 其 著 作 A Short Hist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中對正義的思想史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見解。不少學 者認為「分配正義」的歷史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 以來一脈相承,並於二戰後由羅爾斯 (John Rawls) 發揚光大。菲氏則認為現代哲學家對正義的普遍定 義相較於亞氏之說有重大的分際,從而肯定正義觀 念是一個晚近的發展,起源自十八世紀末啟蒙時代 裡的一群哲學家,包括史密斯 (Adam Smith) 、康 德 (Immanuel Kant) 等。 亞氏的分配正義觀認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應 得某項政治權利應取決於其道德上的功績 (moral merit),而一個人的道德功績則往往體現於其優異 的行為和展現的德性 (excellence)。菲氏提出,從 亞氏之說到羅爾斯之《正義論》,此其間分配正義 的意涵有根本的轉變,其中最關鍵的是自啟蒙哲學 家以來對道德功績的重新定義。經濟學大師史密斯 常被解讀為市場至上者,此立場認為任何市場失衡 皆可自行調節,因此政府無必要以任何形式的干預 市場。事實上,史密斯對貧窮的深刻觀察使他無法 相信市場萬能。他在《國富論》中明確提出政府在 面對貧窮問題時應推行財富再分配的政策,如透過 累進稅所得增加公共建設,設立公立學校等。更重
要的是,史密斯所表現出對窮人的尊重為西方的平 等理念奠下其礎。康德承繼了史密斯的平等觀,以 定義人為理性、道德和自由之個體證成每個人在道 德立場上的平等地位。往後,羅爾斯的正義觀亦建 基於一種康德式的對人的普遍定義上,即由於人是 自由的,而人與人又處於平等的關係中,因此每個 人應受到同樣的尊重。菲氏提出,現代正義觀預設 了每個人道德功績上的平等。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 使人具有道德抉擇的能力,所以每個人也具有同等 的道德功績,從而理應得到同樣尊重。由此定論, 現代正義理論關心的核心問題是:怎樣的分配制度 才能使社會中每個人受到其應得的尊重。 菲氏的正義史主要勾勒了各思想家對後來現代 正義觀的影響與貢獻,但對於歷史脈絡如何影響思 想發展則著墨不深。學術思想的興起往往反映了時 代所重視的一些價值,正如十八世紀末社會正義理 論的興起必然關係到自法國大革命以來西方社會對 自由和平等的重視。無論是學術思想或是主流價值 觀,觀念時時刻刻影響著社會的發展。任何社會問 題也不單純是制度問題,它還牽涉到整個社會的觀 念問題。原因不辯自明:人的價值觀決定其行動, 正如一切變革取決於眾人的決心
安娜
致會長之回信
學生會會長陳冠康同學閣下: 您好。讀過閣下在內聯網中,致港大同學及舊生的數篇公開信,作為您致函對象之一,感受良多, 在這裡也向您回一封信。 (下筆此際,思前想後,擔心使用這個公共空間作為平台向您回信,會被批評為公器私用,但既 然陳會長能理直氣壯,用內聯網向全校師生發放抒情文,看來我是過慮了。) 陳會長在數篇文章之中,提及到「一場發生在港大的荒謬事件」。學生會事務權力鬥爭,固然讓 人煩厭,公職人員公器私用,亦是令人神傷。但誰有理、誰無恥,並非您個人一口可以定奪。是次爭 議中,周年大選提名於 12 月期間尚未開放、未有提名表格索取、提名期未開始先截止、陳會長於眾目 睽睽下伸手阻止出版秘書陳志祥舉手投贊成票、評議會主席譚振聲在未表決情況下宣告休會、被榮譽 秘書沈顯龍拉走離開會場、棄袋逃上小巴…。疑似荒謬或不合理事件,豈止一宗。陳會長為何又不斥 責自己及譚、沈二人視學生會憲章如無物?陳會長如果要讓同學全面認清所謂資訊,大可為以上事件 解釋,但您選擇對自己或某些人不利的資料隻字不提。敢問 Mass Mail 是否公器?把公器當作個人專 欄又是否私用?陳會長以《ATV 焦點》般的口吻,痛斥校園傳媒「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發放誤導同 學的失實訊息」、「不斷用手中媒體打壓對手」,確讓我反思公權力被個人玩弄股掌中的可怕,但恕 我冒犯,我認為以上陳述,更適合形容閣下的所作所為。 回首過去一年的學生會工作,陳會長的感受是「荊棘滿途、風波不斷」,在文中處處流露出委屈 不平。陳會長說:「即使有可能令人重新借機攻擊我對『登報事件』的處理手法,但我無法因為群情 洶湧而只講漂亮的說話,卻不去道出真相。」但由反黑金聲明的一連串事件、兩次公投、至今日陳會 長所謂的選戰風雲,學生聲討不絕。這些事件,都是由學生會「主動出擊」造成的,有證有據,俗話 來講,叫「自己攞黎_」。不斷的風波,真的由他人的煽動打壓、混淆視聽、發放誤導同學的失實訊 息而成?您高估了評議員及校園傳媒的影響力、同時又低估了同學們的智商。 您說最關心的是學生會的傳承,希望選出一班一心一意為同學服務的幹事。但事實是,在這擁有 百年歷史的頂尖學府,我們對學生會抱有的期望已愈來愈低,已經由「要什麼」退之至「不要甚麼」, 不求學生會能幹什麼大事,只求不要有以下的斑斑劣績:反黑金聲明,花費鉅額經費,要求北京介入 香港選舉,由幹事會主導;罷免公投議案中,評議會主席安排失當,學生會幹事表現無恥,張楚晞誣 陷學會代表為「政黨走狗」;開學三天,便在九大院會發出聯合聲明,要求幹事會及評議會主席撒回 全民投票的情況下,舉行有關學生事務長周偉立及首席副校長錢大康去留公投…。面對這個現象,您 又可曾反省? 陳會長,大學應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學生使命在於建立對社會的承擔和推動改革,這是您在施政 演說中親口說出的。而作為所謂最高學府,我所看到的學生會,恰恰是背道而馳。您修讀政治與公共 行政,不可能不了解時政,而作為知識份子,您亦應明辨是非,但當近日發生「南方周末事件」,兩 岸三地學界、媒體、民間以至藝能界人士,甚至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香港各間大學學生會及眾多學生 組織,紛紛發出「撑南周」的聲援時,我們的學生會有何行動?學生會可以斥鉅資登報反黑金、可以 高調支持愛國保釣運動,但面對不公制度,除了在政綱和演說上義正辭嚴地聲言爭取改革,當友校學 生會都走在抗爭前線時,您作為所謂最高學府的學生會主席,實際上又做過什麼?學生會反黑金,那 元旦日反梁振英遊行,學生會有任何取態立場嗎?您「上莊一年,老了十載:壓力大、睡眠少、身體差」, 那你對社會上備受制式暴力欺壓的弱勢社群又有何表態?在您眼中,什麼才算是學生福利?是大量商 品折扣、禮券、Welfare packages、Megasale ?當友校學生會籌辦社企咖啡店、為引進星巴克咖啡店 而引發學生們對公平貿易的激辯,甚至欲舉行公投決定咖啡店的去留時,學生會仍在「民建聯式」地 成功爭取星巴克咖啡店開幕。真正的「一場發生在港大的荒謬事件」,並非什麼風波,而是您們自身。
筆力所限,無法對您任內工作逐一提及,但學生會是一個是非之地,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會幹事能明 辨是非,很可惜我看不見您做到。您說您「深明自己不是搞政治的材料」,但不是搞政治的材料,可能 正正才是搞政治的材料,也許您若干年後,會進出官場,因為今日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在二十年前 也說過自己「根本不是搞政治的材料」,跟您說的是一模一樣的話。他當年也曾提過「強烈譴責中共當 權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時至今日,則可讓大家明白在權力鬥爭下,一些人表面上的行徑與實際上的 動機,落差可以很大。陳會長任期已屆尾聲,尚祈 回頭是岸。專此,恭請 潭安
安娜謹上 二零一三年一月十六日 (又啟者,寫畢此文翌日,即見學生會被指無理解僱默默耕耘三十二載員工。予欲無言,惟向閣下致以文末請安語。 「潭安」意指問候全家。)
不隨風
一個城市的死亡
一個城市的死亡,不在物質,而在人心。 這是一個不懂發夢的城市。周星馳的明言:「做 人如果冇夢想,咁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可惜我們 從小就被教曉,做人要實際些,不要發白日夢。小 時候總會夢想做科學家,發明時光機穿越時空,夢 想做飛機師,翱翔天際,夢想做藝術家,沉醉自己 的小宇宙,但每當大人聽到,一定是嗤之以鼻,然 後回以一句:「讀好啲書先啦!」一次是這樣,兩 次是這樣,漸漸我們學會了如何討好大人,因為做 個乖乖仔,好處遠比壞處多。聽教聽話,做好功課, 不胡思亂想,這個就叫做「腳踏實地」。隨著年紀 漸長,我們逐漸喪失了發夢的能力和勇氣,默默忍 受社會給我們的編排,在大學,體制像推土機,壓 碎每人的自我,重新堆砌成公式化的機器,走入公 式化的社會,然後社會告訴我們,這個就叫做「長 大」。香港人素來自命精叻,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快 感,莫過於用最小的功夫完成一件事情,將這些品 質放大到整個都市,這個就叫做「效率」。堅持理 想彷彿成為了乞食的代名詞,儲首期、供樓、供書 教學、退休,成為了每個香港人的生命公式,全速 前進的時代巨輪底下,蟻民早已氣喘如牛,又哪容 得下半分發夢的空隙? 這是一個沒有願景的城市。樓價高、物價貴, 產業單一化,空氣質素差,都市壓力又大,年輕人 缺乏上流機會,文化音樂猶如死水,香港的問題, 每個港人隨口都講到十樣八樣。然而我們不斷批評、 質疑現有的價值和生活,卻提不出另一套更可行的 生活方式,於是一個城市失去了一套共同的願景, 最後就是繼續埋首舊有框架,過這種我們明知沒趣
的人生,這其實是很可悲的。一個人沒有了夢想, 這還是個人的問題,但當整個城市都沒有了願景, 那就是這社會有病了。香港人經常緬懷的七八十年 代,常標榜的所謂獅子山下精神,說到底就是搵食、 發達。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過了遍地黃金、魚翅撈飯的年代,可否尋回一些人 文精神、社會價值,多一分願景,少一分利慾,好 讓下一代知道我們不是錢錢錢錢,然後就一無所有? 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城市。曾幾何時,我們沒 有如此絕望的,那個時候還有一些自由、人權、法 治,好讓我們引以為傲。但在今天的赤化風暴下, 很難想像我們還有何前景可言。豺狼上台後,很多 人的看法是很灰、很沮喪,好有城池終於淪陷的感 覺。跟暴政周旋了二十多年,曾經我們想像過它會 有丁點廉恥,會信守不犯井水的承諾,曾經我們天 真地幻想過回歸後明天會如何如何的好。去到今時 今日,不太可能還會有人相信董伯伯「國家好,香 港好」的空廢口號,今日我們只知道甚麼叫引狼入 室。街我們上過,罵我們罵過,可以做的似乎都做 完了,跟暴政對抗彷彿有一種強大的無力感,一盤 盤冷水淋到頭上。不是說我們要犬儒的放棄反抗, 但說實的真沒甚把握,可以堅守自由堡壘多久。陰 霾密佈,前路只見更暗更黑,不知還離光明多遠。 更可恨的是許多人對暴政冷眼旁觀,不明覆巢之下 無完卵,於是我城就在冷漠和犬儒當道下死亡。 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要拯救城市 於衰亡,先要道濟人心。細水流深,多喚醒一個人, 要毀掉鐵屋,你不能說決沒有露出曙光的希望。
越明泉——真理越辯越明,一篇文章投進港大的「越明泉」,為的是能激起漣漪,激起思潮。
我看曉波 曉波的獲獎讓處於黑暗之中尋找光明的我們 感到無比振奮,在近幾年國內和諧力度日益加大, 為了所謂的維穩,各種措施更是日益嚴厲,文字 獄,因言獲罪,上訪被截而被扔去黑監獄的事件層 出不窮,而社會上具有良心的維權人士受到更多 相關方面的“特殊”照顧。可以說近幾年不管是 從馮正虎被強制驅逐出境滯留在日本成田機場還 是到為了維護愛滋病人權益被判刑的王進喜,抑 或是後來調查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而同樣被判刑 的譚作人,乃至到因言獲罪的李曉波,都可見到 中國的人權,法制不是在向前發展,而是在倒退。 而更為可怕的是現今中國似乎正朝著“員 警國家”的方向發展,如同《1984》中描寫的那樣: 人們的言論受到控制,思想也被禁錮。胡適曾說 過:“最壞的制度莫過於對人天性的扼殺,對自 由的限制。”因為曉波的獲獎,一時間“諾貝爾” 成為了敏感詞,在當日但凡包含“劉曉波”的資 訊都無法發出,這實在不得不讓人擔憂:今日中 國還有思想自由嗎? 當然網上也有許多是支持中共政府譴責諾 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為這是西方反華勢力在干涉 中國內政等等。可是我也有一個疑問:這些支持政 府的人是從何反對曉波的,曉波被判顛覆國家政 權最是因為起草了《零八憲章》和寫了許多有關 6.4 文章,而根據中國法律這些文章具有反動性,是 不可以在中國互聯網內傳播的。那麼如果你沒看 過曉波的文章你又是如何判斷政府所說的是對是 錯呢?而如果你看過曉波的文章是否可以說明你 也違反了你所支持的政府法律呢? 中共方面總在強調曉波在進行不為人知的秘 密反華行動,可是你卻連一名罪犯的犯罪證據也 不敢供之於眾,你大可以將曉波的文章放出來讓 人民群眾自己去下判斷,難道你是害怕人民會去 支持曉波提出的平反 6.4 ?或是《憲章》裡頭提出 的多党執政,建立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各項主張嗎? 恐怕不知是誰有不可告人秘密吧。 在國內各個角落都存在著千千萬萬個“曉 波”,也許今日你通過各種手段將獄中的曉波掩 蓋掉,但你永遠無法掩蓋真相。因為我們心向自 由,無法阻擋。而那些中共政府的幫兇:為虎作倀 的員警,公然違背法律下判決的法院,我相信日
後歷史必然會有公正的審判。林昭在獄中曾寫道: 奴役他人者同樣也是被奴役的人。也如林語堂寫 道:中國有那麼一群人,本身生活在社會的底層, 自身權利每天都在受到侵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 意識,就是動物界也找不到如此低智的生物。” 從古至今中國從來不缺乏追求自由,民主, 博愛,平等的人士。可是自 1949 年以來中國知識 份子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迫害。從 1956 年的反右派,到後來文革再到時至今日的天安門 事件乃至各種所謂的“和諧”中國的民主進程是 相當緩慢,每一點的進步都是靠入獄乃至流血所 推動。當中的代價十分慘痛,這也不得不值得讓 我們反思。 不可否認中共對資訊的封鎖和愚民政策成功 之處。從小到大我們的精神總是被強姦,整個人 生觀價值觀信仰都是錯誤的。我們學習的歷史教 科書是被篡改過,接收的資訊源是經過過濾,而 這些政策都是每一個獨裁國家曾經或仍在採取。 新成長一代對 6.4 所知甚少,而對於文革,大 躍進,林昭,王丹這些名詞更是聞所未聞。當我 們這些年輕一代的前輩們在天安門事件中以生命 爭取民主,在抗拒強制拆遷,為奴奶粉受害嬰兒 權益努力抗爭時,他們卻安於做“沉默的大多數” 安享成果,忙於“偷菜”,在微博發佈著無關痛 癢的資訊,在人人網結識各種朋友。在今日中國 互聯網我們什麼都可以討論,但是一旦涉及核心 問題就只可以閉嘴,無知的他們只剩下娛樂。他 們關注國外年輕人各種資訊 . 娛樂,可是他們卻不 知道他人同樣會關心政治 . 民生。國外年輕人會為 了公益為爭取人的權益,會在校園 . 街頭抗議,但 是他們不知道,不瞭解,只知道他人的唱歌跳舞 娛樂方式。 當我嘗試向他們解釋劉曉波,《08 憲章》, 89 民運時,看到他們那無知的眼神茫然的神情和 事不關己的態度時,我內心總會感到一絲悲涼 . 這 些如同犬儒一般的年輕人對世事漠不關心,缺乏 獨立思考能力,沒有思想更談不上靈魂。他們還 不曾追求,就已然放棄;他們還沒有長成,就已 經衰老;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呢,就什麼都不相 信了(他們根本還未曾可以或嘗試去瞭解)。在 這個強大的體制面前這些年輕人的人性早已被打 壓的消失殆盡,如林語堂寫的:他們退化的標誌
所有於越明泉刊登的文章均不代表學苑立場。如同學有興趣投稿至越明泉,歡迎直接電郵至本刊官方電子郵箱。 電郵:undgrad@hku.hk
是對疼痛與苦難的畏懼。一條只知叫不知咬的狗, 作為一位夫人的愛犬,被帶著招搖過市,是一支退 化的狼。這個體制培養了太多的狗,而缺少有著血 性的狼。 這也是為何我如此看重曉波的獲獎,這個獎項 如同一個重磅炸彈,將仍處於混沌黑暗愚昧的人們 激醒,讓他們嘗試或被迫去瞭解外面的世界。也許
這些年輕一代對劉曉波三個字更多只是疑惑抑或是 受中共言論影響而對曉波進行謾駡,但我相信這總 比漠不關心要強的多。當我行走在校園聽到路人談 話:“你知道那個諾貝爾和平獎劉曉波是誰嗎?” 我仿佛看到了民主的種子在雨中迎著狂風堅韌地在 發芽。最後借用顧城的詩句贈與曉波:黑夜給了我 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光明。
中國語言文學 楊森 讀者來信——你有說話未曾講?來信學苑,我們為你轉達!
還我公平公正選舉:港大同學聯署信 去年九月,港大學生會幹事會在未有諮詢評議會及全體同學下,發動全民公投,向校方兩位高層提出 不信任動議。當時不少同學不滿該次公投的安排,在尚未充分了解事件原由下被迫投票,及後在點票期間 更發現兩款選票,令選舉有舞弊之嫌。最終,校方派出的選舉監察員(Returning Officer)不承認選舉結果。 該次失敗的公投,不單顯示負責選舉事務的同學欠缺誠信及能力,更大大打擊我們對學生會選舉制度的信 心。 然而,二零一三年度學生會周年大選再度出現問題。首先,原有的選舉委員會在無廣泛通知下,突然 截止學生會周年大選的提名期;其後,評議會內出現重大分歧,導致選舉安排極之混亂,學生會內出現兩 個選舉委員會,各自進行周年大選的準備工作。除了候選同學參選資格備受質疑,也令各港大同學無所適 從。 兩個選舉委員會的同時存在,再加上未見任何措施堵塞過往發現的選舉漏洞,要進行一場公平公正、 面向同學的選舉似乎十分困難。 為了避免選舉會出現舞弊情況,我們有以下訴求: 一、請陳冠康會長保持中立,停止對周年大選作過多個人評論 二、評議會立即仲裁,解決兩選委會的爭議,或重新成立一個公平公正的選委會,成員需具備誠信; 三、選委會採取有力措施,堵塞一切有可能引致舞弊的漏洞,確保選舉不受操控; 四、盡快向同學公佈選舉安排,以釋除我們的疑慮。 我們誠意邀請各位同學及校友聯署這份聲明,透過具體訴求,達致一場公平、公正的民主選舉,維護 香港大學學生會以至香港長久以來恪守的核心價值! 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發起人: 柯家怡 李嘉誠醫學院三年級 馮蒨渝 教育學院三年級 林斯灝 法律學院三年級 阮傑誠 文學院二年級 吳詩蓓 文學院 ( 文學士及法學士 ) 二年級 * 有意聯署同學請留下中或英文全名,就讀院系及年級。 誠意邀請校友聯署,請在姓名後方加上院系及畢業年份。 聯署信稍後會呈交港大學生會評議會及評議會主席。謝謝!
休刊啟事 以下專欄於《學苑》2013 一月號暫停刊登。 超然臺/瑾瑜 關山月矇矓/少府 時事專欄/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 生命科學之未來路向/ HKU iGEM Team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編輯委員會 謹啟
所有讀者來信均不代表學苑立場。如同學想寫公開信,表達心意,歡迎直接電郵至本刊官方電子郵箱。 電郵:undgrad@hku.hk
《學苑》 二零一三年二月號編輯委員會 總編輯 副總編輯 新聞編輯 專題編輯 文藝編輯 專題記者 文藝記者 排版
謝智浩 楊振東 司徒永灝 馮予晴 黃穎恩 李雅儀 黃洛 H Key Lily MM 五兒 緒 狂者 Daisy Leo 赫云 奈昔 四月 S.L.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地址︰香港大學方樹泉文娛中心 2A01 室 電郵︰ undgrad@hku.hk 網址︰ http://www.hku.hk/undgrad 學苑 Facebook 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undgrad 學苑即時新聞 Facebook 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undergradnews 印刷︰平圖設計印刷有限公司 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出版 Published by Undergrad, H.K.U.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