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台北造音,擲地有聲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 台北造音運動 A 村落狂想曲 B 臺北思想起 C 臺北爵士樂 D 城市森巴 E 城市私語
03 04 06 07 17 25 45 56
A 村落狂想曲
C 臺北爵士樂
D 城市森巴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08
Charles Landry 來訪
26
「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
46
拼桌 大稻埕
09
從創意城市看台北
28
倫敦可茵街再生的社會力量
47
Future Lab Taipei
09
現代之後?美好城市的憧憬
29
臺北市鐵道沿線都市再生計畫
48
社區文化再造
10
GIJS BAKKER 眼中的創意城市
30
12
兒童建築工作坊 跟著點點齊步走
從中山到南港
Next Play 臺北未來生活居概念展
「萬華
南港 記憶中的鐵道」
49
31
文化資產活化都市設計與再生策略
URS 國際都市再生策略推廣行動計畫 13
親子手作坊
31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化活動 52
URS Partner
14
Urban Pop 城市一日 實驗計畫
32
竹富島文資保存與觀光發展
Taipei Space Share
16
創意實驗室
33
都市沙洲 創作實驗計畫
34
文創港口 為了更遠的旅程
35
B 臺北思想起
50 54
E 城市私語 終究是個小小世界
57
台灣獨立音樂場景 20 年
58 59
迎神賽會大稻埕
18
迪化好味食堂
36
大稻埕故事展
18
視說新語 – 太平町歷史影像
37
振興音樂產業
認識大稻埕歷史街區踏查工作坊
19
38
拔一條河!一種記錄社區的後場觀點 60
招牌時代文字美術工作坊
20
40
頷首後的橘色角度荷蘭觀察
61
太平町微電影
21
City Happen
62
門牌與城市感官記憶
22
台北都市色彩計畫
42
把城市變成能讓身體徜徉的博物館
64
「時代記憶‧城市模樣」講座
23
台北需要一場設計運動
44
「定象‧台北」
24
「尋百工 踏太平町」老屋裡的設計展 黑箱作樂 「觀照」URS 大稻埕影音饗宴
39
開場 台北造音, 擲地有聲
Opening
世界各地都在發聲,臺北的聲音在哪? 在國際永續性經營的衝擊下,全球主要城市皆在重新思考自己的城市經營策略,歐洲主要大城市 例如英國的倫敦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由於都市人口增長、永續性考量、及知識經濟重複刺激的 壓力下,在上個世紀大量郊區化發展後,現在焦點又回到了市中心本身,以舊有城市為出發點重 新規劃複合性市區。在亞洲,日本的東京在市區六本木 Roppongihills 置入高密度的高級社區, 新的高層形成了新的天際線。香港回歸中國大陸後重新定義自己在亞洲金融圈的定位,並逐漸朝 向文化城市轉型。韓國的首爾江南區模擬歐洲城市,希望以都會居住生活品質的提升讓國家形象 升級。 在臺灣的臺北,未來的整體藍圖是什麼 ? 需要以怎樣的策略跟國際城市競爭 ? 是文化創意產業蔓 延的藝術進駐 ? 是人民生活居住品質的改善 ? 是多元文化並存的混和生態 ? 還是永續發展的綠色 城市 ? 在臺灣建地逐漸減少和大量住宅漸趨老化的背景下,什麼樣的城市策略可以讓臺北再生並 在國際上行銷臺北 ? 以在地之內部與全球之外部的觀點,探討台北在城市治理與經營的新方向與新願景,我們需要怎 樣一步一步提升台北的城市空間,或是推進一個符合未來時代變遷 ? 面對迫切問題的新觀念,走 出一個全新的台北,從此發聲的平台開始。
關於村落之聲 村落之聲是一個發佈 URS 及城市相關訊息的入口網站,是屬於大家的有機發聲體。 藉由這個網站,我們將與關心城市空間的你互通消息。 台北,是個新舊混合的政治金融中心,為了轉型成為亞洲的文化中心,設計的前線,需要吸引不 同族群的文化人才並注入居住、工作室、藝廊的複合式彈性空間於新舊市區中。尤其是逐漸老化 的舊社區需再度加強其硬體的建設,軟體的置入,增加藝文活動場所和媒體工作空間,以讓台北 透過活動和媒體,成為亞洲的文化中心,成為華人世界中首要設計 / 文創都市。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一直以來致力於改善老舊街區環境、引入產業活動等都市更新發展策略,這些 年的努力讓不少人深深感覺到「台北變美了」!但都市更新不僅僅是硬體基礎建設的推動,而應該 要使其得以永續發展,因此「都市再生」概念應運而生。都市再生的概念包含了創新、開發導向、 公私合夥、整合、生態永續等多方面向的整合,透過城市的軟創新實力,產出更豐富多元的城市記 憶。而台北村落之聲就是要透過都市再生策略,將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創意讓市民共享。
開場
台北造音.擲地有聲
03
再生組曲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S City Map 大橋頭站
URS 155
URS 21
URS 127
URS 44
民權西路站
雙連站 URS 27W
中山站
URS 27
台北車站 善導寺站 忠孝新生站
2010 五月
2011五月
2011六月
URS127 設計公店
URS44 大稻埕故事工坊
URS27 華山大草原
93 年接受民間捐贈,為都市
見證大稻埕的繁華過往,建
華山大草原原為華山貨運站
計畫指定 77 棟之歷史建物之
物型態為三樓角地店屋,原為
及鐵道設施場所,在鐵路地
一,包含洋樓式建築、清水紅
傳統零售與住家混合使用。期
下化後即荒廢,未來發展將
磚、閩南瓦、拱型窗等特色。
待以大稻埕過去現在的故事
供為中央合署辦公大樓之用。
藉公有房地導入民間活力,再
為主軸,積極與街區內外、國
在建設之前規劃為 2.3 公頃的
生活動營造,一樓為迪化街開
際間互動,與不同族群交流
開放式綠地,並引進文化創意
放式的文化生活空間,整棟作
碰撞,為地區發展出富歷史價
活動,串連周邊陸地與藝文公
為設計藝廊,並提供年輕設
值的創新未來。現為社團法
園;是都市快樂生活新生地,
計創作者辦公空間。現為淡
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
藉由最簡單綠化和尊重土地
江大學建築系經營。
營,以歷史城區故事行銷基
紋理,提供追尋明日快樂的臺
地,讓歷史走入生活,是大稻
北生活的大草原。
埕資訊交流平台。 04
忠孝復興站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URS 13
南港站
2011九月
2011十月
2012 六月
2012 九月
URS21中山創意基地
URS13 南港瓶蓋工廠
URS155 創作分享圈
URS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
建於1930 年代的中山配銷處,
原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瓶蓋
建立於西元 1850 年代,立面
基地位於日治時期太平町主要
於1999 年隨專賣制度廢止而
工廠,內含 16 棟建 築物。佔
風 格為 傳 統閩南 建 築 式 樣,
核心,緊鄰抗日先烈蔣渭水先
閒置。原為臺灣菸酒公賣局的
地 1.65 公頃的南港瓶蓋工廠,
為二進三層樓建築 ; 原為迪化
生所主持的「大安醫院」 、 「文
倉庫與發貨區,建築為二次戰
希望透過基地的完整性與舊
街傳統中藥材貿易店屋,現
化書局」與《臺灣民報》批發
後初期的現代主義式倉庫,目
有建築的再利用;先前提供地
為希嘉文化有限公司經營。作
處,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據
前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區停車與開放空間,後導入活
為迪化街生活創作基地,以
點。為二層式紅磚立面建物,
經營,是創意產學的交流中心。
動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流行
Cooking Together 為 概 念, 原為日據時期大稻埕知名茶
一、二樓為城市文創展覽及設
音樂中心的先前基地,提供休
運用創意以及在地食材,和大
商發記茶行所在。作為第一個
計工坊。三樓則為微型辦公空
閒與展演空間。提供南港願
家一起煲煮創意湯頭,醞釀街
以影像策略為推動模式的前
間,培植臺北的文創能量。
景營造空間與平台,結合都市
區的創意。
進基地,透過影像觀察者角
再生資源凝聚共識。
度,重新挖掘記錄街區與思考 未來的影像實驗空間。
再生組曲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05
台北造音運動
Noise Taipei 台北自己,正在造音!
台北是擁有多重面貌的城市,由過去的殖民時期,從農業轉換成工業城市,再度因為成為政治中心 而去工業化,過去各階段歷史發展而導引出城市不同的面向。擁有過去歷史的 URS 都市再生前進 基地,成為具有新的文化內涵,孕育創意、承接文化的市民展示館,也是藝術文化發表作品和討論 城市議題的地方。
噪音其實是演奏之前的一種練習,是一種實驗、也是一種暖身 如果說台北不斷發生的城市再生運動是一連串組曲,那絕對是各自獨立的不同樂曲的組合。可以是 語調軒昂的狂想曲,或是表情豐富的爵士樂,甚至是代表台灣思鄉民謠的思想起曲調與對立的狂野 熱情的森巴;其實都代表著台北正在改變的多樣面貌。而噪音其實是演奏之前的一種練習,其實是 一種實驗,也是一種暖身。不協調是噪音,過於和諧則無法產生共鳴。發聲與造音在城市中所造成 的擾動,漸漸將會擴散,讓台北的獨特性慢慢顯露出來。 一個可以讓城市講故事的地方,讓市民展現生活文化的場所,讓藝文活動蔓延發生的地區,讓台北 在地不斷製造自己聲音的基地。台北自己,正在造音!
06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A 村落狂想曲
Village Strategy 城市策略作為一個都市再生的發展方向,是需要全體市民透 過發聲平台,改變思維的一種集體腦力激盪;如同狂想曲般 是種感情奔放的幻想曲,需要大家的熱情一起來運用想像力 與行動力共同來發聲。
林盛 豐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透過 URS 計畫帶動街區活化與促成城市轉化 雖然 URS 計畫經常被簡化理解為是一個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計畫,但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其實期望 透過 URS 計畫達到的目的並不只於此,而是更積極地帶動街區活化與促成城市轉化。
在這樣的前提下,URS 所面臨的問題包括有: 一、 URS 的數量應該要增加,就像大多數文化工作者都有這樣的共識,台北市應對於目前所有公 共閒置空間進行一次完整的盤點,並鼓勵更多具有創意的使用。 二、 URS 要如何帶動周圍街區的發展與 URS 本身的經營是兩個層次的問題,但目前有遠見的經營 者並不算多,未來可能必須先累積幾個成功的案例,再將經驗慢慢拓展出去。 未來具有潛力的 URS 基地可能包括有兩種類型,例如像萬華這樣歷史盤根錯節的社區當然是其 中一種,但像花博園區或河濱公園,也都是很有潛力的 URS 場地,但為了要能充分利用這些空間, 還必須先得對既有的規範進行充分的檢討。 另外,成功的 URS 經營往往會帶來所謂仕紳化的現象,於是原本近駐在裡面的創意工作者就可能 因為店租的升高而被趕走。於是,未來政府應持續掌握各個 URS 的使用權並維持較低的使用租 金,以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於此同時,政府還應該掌握更多的閒置空間,並鼓勵民間團體形成 一個經營管理的平台,以增進這些空間的使用效率。
林盛豐副教授認為政府應該掌握更多的閒置空間,並鼓勵民間團體形成一個經營管理 的平台,以增進這些空間的使用效率。
08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設計公店 U RS127
拼桌大稻埕
來自四方的陌生人、居民一同在桌上暢所欲言 由進駐單位十禾設計所舉辦的拼桌大稻埕活動最重要的目的是讓設計公店成為真正的公共場域 (
Public Sphere )。如同著名的英國海德公園肥皂箱演講;人們只要踩在肥皂箱上便可以自由發言, 甚至對著英國女王大罵。活動以「拼桌」為題,讓華人特有的飯桌文化,呈現出如同海德公園肥 皂箱的自由言論平台;來自四方的陌生人、居民一同在桌上暢所欲言,鼓勵公眾圍繞老街區問題 進行理性辯論,讓發聲的話筒掌握在所有主動參與的民眾裡。期待也冀望這個屬於台北人的設 計公店能走出不一樣的道路,不只是展覽的容器更是市民的發聲器!
大拼桌現場盛況,街坊鄰居都來共襄盛舉。
都市發展議題平台
Future Lab Taipei
「Future Lab Taipei」平台的實踐將會是公私部門最直接的溝通管道 作為思考台北未來的都市發展議題平台,第一年的承辦單位十禾設計,為「Future Lab Taipei」這 個實驗性的計畫立下了遠大的目標:創造好的城市討論平台並累積知識創造智庫。這個平台由四 個部分所組成; 「Forum」 ,它將是開放的都市議題公民論壇; 「Think Tank」 ,它將成為匯集人才與 知識的智庫; 「Sharing Platform」 ,同時是你我的共享平台; 「Policy Reference」最後它會成為明確 的政策參考,協助公共政策發展的機制。這個平台的實踐將會是公私部門最直接的溝通管道。 、沉澱後的「視訊會議」 藉由「青年發聲」 、 「焦點論壇」 、 「國外學者工作坊」 、 「After Party 再會議」 等進行流程,期待能為台北的未來建立一套由下而上的智庫機制,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曾成德老師表示,以錄影再將影像以螢幕播放的方式,將青年朋友們安插在各位學者專家之間非 常有創意,適度地解決了權力不對等與文化偏見的問題。同樣地,面對都市發展議題也需要這樣 的創意來達成由下而上的溝通機制,讓我們一同觀察這樣的溝通平台如何持續發酵?
臺北造音運動
A 村落狂想曲
09
南港瓶蓋工廠 U RS13
從中山到南港 社區文化再造
台灣好基金會企劃總監李雅伶小姐 分享在中山區耕耘區域營造的發展經驗。
讓在地累積更豐厚的資源與能量 台灣好基金會企劃總監李雅伶小姐在台北造音論壇中,為大家分享台灣好基金會與眾多同為夢想 者的好鄰居們如何在台北市的中山區與大同區,結合各界資源,共同參與在地的永續發展。 中山區擁有多家五星級的飯店、名牌旗艦店,有很多日本商社辦公室也設置於此,是十分繁榮、 流行的區域;大同區則是保有老社區的緩慢與純樸,巷弄間還看得到二層樓的紅磚瓦房。走在赤 峰街的巷子裡,不時可以看到辛勤地工作著的二手汽車零件黑手,晨運的老人家、以及叫賣著古 早味食物的攤販車。就是這樣的新舊趣味,充滿著矛盾與吸引力;許多的設計工作室、裝潢得像
lounge bar 的髮廊、和很多人排隊的美食餐廳,都在這巷弄間散發著能量。 台灣好基金會在中山大同與附近的好鄰居們,以「找左鄰右舍串門子」 、 「中山大同社區報」;台北 當代藝術館舉辦的「無髮吾添」 、 「大同世界」 、 「招材晉寶」;新光三越舉辦的「Green Nancy」以 及社區報…等活動,一同為在地扎根,結合各界的資源,共同參與在地的文化,充分發揮在地特 色,讓在地累積更豐厚的資源與能量。
與談人 李雅伶 / 台灣好基金會企劃總監 蕭有志 / 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台北造音論壇與談人在黑鄉作樂展場前合影 : 左起 :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 莊熙平、禾磊設計顧問有限 公司藝術總監 吳慧貞、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蕭有志 、台灣好基金會企劃總監 李雅伶。
10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
蕭有志老師,談南港區域發展的期許與看法,並分享與在地居民溝通的過程。
以資源的轉換與連結 為這個城市找出更多的可能性 實踐大學蕭有志老師在台北造音論壇中表示,台北城市發展演化過程在達到現在這個階段後,其 實已經不再需要這麼多的上位計畫;或者說上位指導、國家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模型等等這些 概念,其實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許不再需要與大型土地開發、硬體建設產生直接的聯繫。 回過頭來說,我們已經擁有相當豐厚的資本,可以由下而上,從內容、從涵構、從每個人的才華, 開始做一種組織間的媒介;使城市在需要空間或是資源的時候能夠得到支持,透過社群,或者是 網絡化的建置,產生那個上位計畫所想要達成的目的。 南港製造創意實驗工作營的目的是希望能夠以大量交織的手法,以資源的轉換與連結,讓這座 城市在轉型的時候,在挖掘 Context 的時候,可以把新的東西加進來跟舊的東西合在一起,一起 成長,為這個城市找出更多的可能性。
臺北造音運動
A 村落狂想曲
11
城市空間與溫馨招待
都市中的茶室/松崗恭子
華山大草原 U RS27
臺北未來生活居概念展 Next Play
「Next Play 臺北未來生活居概念展」以 Shifting Ground 為概念, 企圖反思從「價格」到「價值」的空間觀點之轉變 「臺北未來生活居概念展」策展顧問曾成德老師表示,談到都市更新,總是無可避免的聯想到土 地炒作、土地價格問題,但就建築材料壽命與都市發展而言,所謂的「更新」絕對有其必要性。 如今的都市更新卻似乎總是連結於財團炒作土地與住宅價格的商業現象,這種「價格」式的思維 體系,主導並侷限著大眾對於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等空間議題之觀點;簡化並侵蝕了諸如社會網 絡、歷史因素等,無法被價格體系所囊括的空間「價值」 。在台北生活,空間和人、都市和空間的 關係除了「價格」外,還有什麼可能性?這是「Next Play 台北未來生活居概念展」想問的問題。 本次展覽以 Shifting Ground 為概念,企圖反思從「價格」到「價值」的空間觀點之轉變。策展人 之一的曾瑋老師表示: 「在亞洲城市中,日本、香港、臺灣都是用坪來計算空間大小,甚至是價格, 特別從三個城市來共同探討空間與人和都市發展的關係,觀看自己也反觀世界。 」展場利用在臺灣 常見的幾種坪數變化尺度,小坪數的套房、36 坪的一般住宅空間,來反思空間,提出三組創作。
城市空間與溫馨招待
都市中的茶室 松崗恭子
從日人招待客人的空間「茶室」來思考空間的尺度,松岡恭子以簡潔的現代鋼材、細緻的鐵網材 質,創造出另類的無垢純白展區,參觀者還可以在現場直接泡茶,感受現代的飲茶空間。
他的規劃實驗
殖民港 葉長安
從香港土地歷史切入,結合行為藝術來討論權力的痕跡,展區提供畫線器供參觀民眾自行在大草 原上畫下自己的痕跡。
商品價值反轉
都市廢墟 曾瑋
則大膽地使用「保麗龍保護型」來創造 36 坪的空間,這些設計來保護臺灣代工品的保麗龍,裝 卸貨拆裝後便被丟棄,臺灣高達 20% 的空屋率是否也讓空間在被創造的同時,其實也面臨著廢 棄問題,曾瑋老師試圖帶領市民思考空間的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這些現在的商品 / 未來的廢 商品價值反轉都市廢墟/曾瑋
墟,空間又可以如何被利用?
12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華山
文創園區 1914
推廣行動計畫 國際都市再生策略 URS
路口與眺望:亞洲現代都市的改變與能 量-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
兩個團隊、兩種思維,兩個計畫、兩種能量 在中山林森一帶的深耕和相遇 台北城市正面臨因產業轉變、人口擁擠等各議題所造成 的空間轉變。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簡稱 URS)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都市再生策略, 也可以說是這段時期的紓解方案。散落在台北幾處的都 市再生基地,作為城市創意、再生的起點,是否可以延伸 它的能量?以中山創意基地 URS21為基準點,這個場所先 後展出荷蘭建築團隊 MVRDV 對亞洲城市發展與密度的 探討,以及臺灣建築師謝英俊強調以人作為城市主體的 建造方案。從中山創意基地 URS21此點延伸的面,坐落在 中山林森一帶,北起民權東路南至長春路,東西分別以新 生北路及中山北路為界。
MVRDV 團隊與謝英俊建築師的兩計畫作為基礎的延伸,在這個面上進行全區的策略規劃與設計 發想;想像村落的概念該如何在台北這個區塊演化,想像人民的力量在都市再生中能怎樣被納入。 兩個團隊、兩種思維,兩個計畫、兩種能量在中山林森一帶的深耕和相遇,讓都市再生基地的能 量開始發酵、擴散,於是論壇因而發生。
謝英俊建築師 開放式公共架構下的市民自主營建(Open System Autonomy of Citizen) ,在現代城市快速變動 下,理想的城市應是一個開放性的城市(open city) ,都市與農村的關係從過去都市為生產的場 所到現在是居住的地方,在人口密度增加之外,還需要因應都市未來的巨型結構。故應規範整體 的公共性系統,並在此架構下開放出聚落的主動權給人民,使其有自主性的營建過程。
Winy Maas 來賓 劉曉都 / 龔書章 / 王維仁 / 林崇傑 / Sand Helsel,以在地力量、 都市、全球化的互動為主軸交叉討論。
延續垂直村落的概念,一種對城市的聲明,城市與 URS 的下一步,讓 "ours" 變成 "yours"。分析社 會、經濟與人口組成未來成長的可能性來假設村落的生長過程,並提出六種不同的聚落方式。
臺北造音運動
A 村落狂想曲
13
台 北城市創意對場作
URS Partner
URS Partner 是 URS 的社區伙伴 是所有生活在臺北、關心臺北城市發展與生活的你、我、他。 「URS Partner 臺北城市創意對場作」由 7 個民間團體輪番上陣,以創作、講座、紀錄片、音樂會、 文化導覽及遊樂園等不同創意形式,號召更多關心台北城市發展的同伴,一起探索城市空間與街 區生活的無限可能。以創意行動將民間都市再生能量注入台北市各大街小巷間。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正是為了讓舊社區注入新文化活水而誕生。在 2012 的台北,目前計有 7 座 URS 概念基地在台北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茁壯成既可為城市製造創意氧氣,又可美化城市文化景觀 的大樹。URS Partner 是 URS 的社區伙伴,是創意工作室、是社區工作站、是咖啡館、是劇團、是 組織、是社團、是所有生活在台北、關心台北城市發展與生活的你、我、他。
The Escape Artist EA 藝甸園 放漩引力 & Mobile EA 希望透過色彩的力量,一點一點渲染,讓未來城市的人們,找回關懷的溫度、擁有作夢的勇氣、 前進的力量。用玩畫 Party 的方式,打破大眾與藝術間的隔閡,表達畫畫真的很好玩的概念,並 從畫畫中,拉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生態綠 Fairtrade Fairtrade x Taipei 公平貿易
Taipei 台北前進計畫
強調『每一分錢都在表達一種選擇』的消費文化。希望透過議 題的方式連結公益性質社群,同時藉由專業者、觀影者的互動 討論,引動針對居住環境的廣泛討論與持續關注,促成相關興 趣社群得以集結行動,展現城市旺盛的民間活力。
都市酵母 一條街的互動計畫 目標深入城市與人的環境議題,凝聚設計創意思維,使在地居 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創意領域工作者間彼此交流與建立連結, 希望透過一條街的想像,讓民眾思考生態與居住環境間的關係, 並深入台灣民眾日常都會生活,啟發對於環境的愛護與珍惜。
上:生態綠 Fairtrade Taipei Fairtrade x Taipei 公平貿易 台北前進計畫 下:都市酵母 一條街的互動計畫
14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 城市。孵夢小草地
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 陽明山山仔后美軍眷舍社區創意 Together 城市發展 Tomorrow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 城市。孵夢小草地 希望大家走出戶外,在孵夢小草地上,帶著家人朋友與導演及音樂家們一起在星空下看電影、聽 音樂。城市中的小草地,可以讓繁忙擁擠的城市,多了呼吸的節點,成為讓城市人們停留、產生 關係、孵育夢想的基地。
Solo Singer INN 老旅館改造創業家 巷弄茶室集 Solo Singer 想要把台灣一切的美好,透過背包客旅行所短暫寄居的老旅社,推銷給全世界 !! 這次將以巷弄茶 室集為主題邀請大家假日北投遊走、逛茶室、聽沙龍。
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 陽明山山仔后美軍眷舍
社區創意 Together 城市發展 Tomorrow
帶大家上陽明山,透過講座及導覽,一起認識別具異國風情,充滿歷史意義的山仔后美軍眷舍。 希望以此起點,將陽明山山仔后美軍眷舍全區,做為鄰里的資訊交匯點、社群的交流空間,找回 過去的文化歷史記憶,加入空間想像與創意,從在地區民生活面向實踐出發,尋找城市活力,改 造成為全台北市獨一無二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紙風車劇團 風兒園遊會 要大家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周六下午,跟著高蹺小丑帶到忠孝公園,與大家在樹林間進行一場華麗 的冒險。在共遊中,人與人的關係與人與自然的關係將被建立,而且還要更親近公園。
臺北造音運動
A 村落狂想曲
15
Taipei Space Share
引用民間閒置空間資源及民間都市再生能量 藉由 Space Share 在公私部門上獨特的共同合作,健全都市再生全方位落實 URS 為都市再生前哨行動,讓公有閒置土地或空間,透過程序釋放於對參與都市再生活動有經 驗、實績之團體或機構進行委託設計經營及管理,由開放性論壇或討論會、空間體驗及民眾參與 等多元化、多樣貌行動詮釋都市再生理念;URS Partner 為建構文化創意的社區鄰里生活,發掘 社區中既有且具社會意圖之創意工作室、微型企業等,成為提供社區創意服務的工作站,將創意 種子融入社區,由辦理相關創意活動活絡社區、社群連結,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及社區意象。 而 Space Share 的建立及發想則來自於都市再生行動所累積的成果及補充先前行動所未能碰觸之 都市價值,並推動民眾關心自身社會及社區改造。Space Share 的目標為引入民間都市再生能量 及經驗以作為 Space Share 平台之主體,透過 Space Share 平台媒合具潛力之民間閒置空間或房 地資源,達到落實都市再生於民間閒置空間的目標,並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以補足都市發展中所 缺乏之公益性、公共性空間。故提供民間閒置空間提供者及落實都市再生空間需求者經由 Space
Share 平台,以媒合方式獲得契合並補足現況城市或社區所缺乏之都市再生能量,並賦與閒置空 間新生命,為整體 Space Share 行動的核心價值。
Space Share 本質為引入民間閒置空間資源及民間都市再生能量,公部門則扮演協助輔導之開放性 角色,我們期望都市再生藉由 Space Share 在公私部門上獨特的共同合作,健全都市再生全方位落 實,亦藉此反省現今法令或制度上的不足或不便,並依循核心價值創造都市閒置空間的媒合活化。
16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B 臺北思想起
City Memory 城市的模樣,時代的記憶,埋藏了許多與常民息息相關的訊 息。隨興唱起的思想起,除了鄉愁之外,其實還多了生活中 「唉喲喂」的感嘆詞,多采多姿的歌曲變化,正代表城市在 歷史的脈絡下,人民還留存的強勁生命力。
大稻埕故事工坊 U RS44
迎神賽會大稻埕
透過體驗陣頭文化 讓民眾深刻認識民俗及宗教之意涵 台灣歷史資源經裡學會今年特別策劃「迎神賽會大稻埕」特展,以家將臉譜為特展的核心,介紹 「五月十三迎城隍」遶境祈福活動中負責驅邪趕煞的家將,從認識臉譜的展示及互動活動中,讓 民眾除了能體驗陣頭文化,更能深刻的認識其民俗及宗教之意涵。 家將在為宗教儀式準備淨身、畫臉的過程是相當神聖的,所以一般人都無法靠近。但這次特展特 別邀請師傅現場示範畫臉,除了能夠近距離觀看師傅畫臉過程,還有機會成為師傅筆下的作品 !
大稻埕故事工坊「迎神賽會大稻埕」展覽所特別策劃的八將臉譜畫臉活動
大稻埕故事工坊 U RS44
大稻埕故事展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保存區大紀實 由台灣歷史資源經裡學會所策劃的大稻埕故事展,巨細靡遺地 述說大稻埕的發展史,並有詳盡的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保存區 大紀實,以及多張珍貴難得的歷史影像,是來到大稻埕不可錯 過的展覽,更是觀光旅遊的起始站。
大稻埕故事工坊述說詳盡的大稻埕歷史 18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大稻埕故事工坊 U RS44
歷史街區現地踏査工作坊 認識大稻埕
呂大吉建築師帶領大家現地勘查大稻埕歷史街區
迪化街保存運動 引發對歷史街區及文化資產保存重視 「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 ,是台北市 第一處歷史街區特定專用區。此地區自清 朝即為北市重要發展地區,於日治時期繁華一時,至戰後逐漸沒落。70 年代末市府計畫開闢 20 公尺都市計畫道路,引發風起雲湧之「迪化街保存運動」 ,透過民間團體的倡議及官、學的共同 努力,引發臺灣地區對歷史街區以及文化資產保存之重視。為妥善保護迪化街區以及大稻埕地 區之整體風貌,市府研擬「大稻埕特定專用區整體發展計畫」 ,引入容積移轉、都市設計管制以 及風貌重建等理念,計畫執行迄今已逾 12 年。以特定專用區內歷史街區而言,伴隨著近年房地產 市場之榮景,已有許多歷史性建築申請維護整修,亦有許多非歷史性建築辦理「原貌重建」 ,嶄 新的街區「歷史風貌」大致成形,至今計已完成 275 棟都市設計審議案,及 343 件容積移轉案件。 本次研討會特別先安排大稻埕的現地踏查工作坊,與國外講師共同探討大稻埕的現況與課題。由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主辦,丘如華祕書長主持,呂大吉建築師專題分享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 用區計畫起源與發展,並由呂大吉建築師、林雅萍建築師、何黛雯建築師帶領大家現地勘查大稻 埕歷史街區。
本次研討會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主辦,丘如華祕書長主持,並邀請國外講師共同探討大稻埕的現況與課題。
臺北造音運動
B 臺北思想起
19
創作分享圈 URS155
「招牌時代」文字美術工作坊
招牌工作坊成果展
你是否會不自覺開始留意起路上的招牌文字? 台北市-臺灣經濟發展的樞紐中心,歷經時代經濟的更迭起伏,在這個民生產業與服務豐富的城 區裡,各行各業的「店家招牌」見證了常民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脈絡,隨著數位時代的興起,過往 那些優美的手寫招牌字體已逐漸被標準化電腦字型所取代… 招牌時代文字美術工作坊透過古老的網版絹印手作課程,將這些時代的記憶、常民文化的共同資 產「招牌」文字透過設計,具體而微的呈現出台北城獨特的消費文化與歷史,邀請市民們動手參 與,親身體會這個日常生活看得到,也觸摸得到的庶民美學。
講師 陳琨揮老師 黃家賢老師
手作品牌 Not a business 洋蔥設計 Onion Design
工作坊創作者
招牌工作坊現場
康椒媛 / 戴瑋琪 / 方凡碩 / 洪孟君 / 王俐婷 / 謝牧君 / 陳仲揚 / 蔡曉正 / 陳怡瑋 / 陳崇文 / 陳麗安 / 顏宏儒 / 黃心怡 / 黃維倫 / 黃鈺婷 / 周佳怡 / 周鼎祐 / 徐維廷 / 駱羿蓉 / 駱羿如 20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城市影像實驗室 U RS27W
太平町微電影
首次兩位新秀導演與兩組臺灣本土樂團聯手,以年輕的眼、真摯的心,走入台北老街區內用影像 及聲音創作出最具原創性的短片。
叁喜映畫
絲襪小姐
第二顆扭扣
最靠近心臟的鈕扣
一名職業殺手,決定找份穩定工作改革煥新,但因缺乏經驗不斷遭拒。某天,他從衣櫃裡翻出件 襯衫,發現少了最靠近心臟的第二顆鈕扣,想起大稻埕太平町附近,還有許多專賣鈕扣的店家。 他來到了鈕扣街,為尋找一顆特殊的鈕扣,象徵他改變的決心,也因此開始認識了這塊土地。
絲襪小姐,四人編制小樂隊
影片 : 第二顆扭扣
最靠近心臟的鈕扣 / 叁喜映畫 X 絲襪小姐
叁喜映畫 / 導演程紀皓 成立於民國 101 年 4 月,以人事物之 本質為基礎,藉由構圖的張力、剪接 的力道與縝密的故事架構讓人類重 新認識 一切存在於地球上的人事物。
絲襪小姐 四人編制小樂隊,清新花草悲傷民謠 俗氣龐克時尚電子,風格無法定義, 每一天都有些改變。有人聽完了會覺 得無聊,有人聽完會哄堂大笑,有人 聽了很舒眠,也有人聽了就會小小聲 啜泣,有人告訴我,我們要安靜並且 獨具魅力。
Muris 太平町
Cicada 場景的消逝與延續
延平北路過去是商業興盛的地方,布店林立,很多創業家也從這裡發跡。兩個上班族女孩,因為 工作不順心,興起想自己創業的念頭。在找房子過程中,找到了一家位於延平北路的老式房子, 房東太太的公公以前就曾經在這裡,開自己的布店,並自創品牌。兩個人便受這位爺爺的鼓舞, 在這裡租了下來當作工作室,開始創業。
Muris 繆思 / 導演蔡牧民 2011 創立於舊金山,曾與美國多家設 計公司合作 & Thinking,已榮獲多個 設計影展肯定,並受邀於眾多國際企 業如 Google, Microsoft 等放映 MURIS 已回台,致力於跨媒體結合,繼續發 揮「影想力」 。
Cicada 鋼琴、木吉他、小提琴、大提琴,四 件樂器。之所以命名為 Cicada,是因 為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 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以 「少女」為主題的最新迷你專輯〈一 起走吧〉拆散既有編制,呈現截然不 同的面貌。
影片 : 太平町 場景的消逝與延續 / Muris X Cicada 臺北造音運動
B 臺北思想起
21
李明俐
門牌與城市感官記憶
門牌的存在及演進, 標示出一個城市街廓的時代印記。
對我而言,沒有門牌才是理想世界 門牌的最早功能,無非為了分門別戶、指示標記而產生。 它的形體、材質、觸感,隨著戶政規劃及都市發展而改變, 若分別要求來自同一個城市、不同年齡世代的人們,畫出 自己直覺中『門牌』的意象,勢必能見到多種不同的圖形 及顏色。這是代表了某些特定年代或是區域的集體記憶, 用一種有形於無形兼具的方式存在,門牌的存在及演進, 標示出一個城市街廓的時代印記。 「對我而言,沒有門牌才是理想 藝文空間打工的 Jing 說: 世界。 」在沒有門牌以前,或者是在路標不明的老舊巷弄 間,視覺,成為辨識地理位置最直覺的工具。在北投騎摩 托車載送客人七年多的陳先生說: 「老北投巷弄多,找門 牌也不見得容易,客人只要一說出地址,敘述一下周圍環境,我們大概就知道地點了,不需要看門 牌。 」陳先生的記憶裡,顯然已經有了比衛星導航更可靠的地圖,與視網膜緊緊相通。 而在視覺所能及的微小末節外,是嗅覺、聽覺以及觸覺的記憶地圖。因為車禍造成雙眼失明的 郭先生說: 「還看得見的時候,我記憶裡南部家中是藍底白字的老門牌,現在看不見,不需要看門 牌,藉由背誦地址及計程車協助找到去處。我還記得那種鐵製老門牌上凸起的字體觸感。 」對缺 少了視覺經驗的朋友而言,門牌的存在,是更具體的,是觸覺連接情感與記憶的。 我們每天都必須經過成千上百個門牌,從我們有著感官知覺以來,關於每天這成千上百的門牌, 我們擁有的不只是方向感與地址,多的更是感官記憶裡頭,這個城市中門戶街廓的脈絡與歸屬感。
門牌擁有的不只是方向感與地址,多的更是感官記憶裡頭,這個城市中門戶街廓的脈絡與歸屬感。
22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創作分享圈 U RS155
「時代記憶、城市模樣」講座
高傳棋:兩百多年前,新莊與八里因淡水河地利之便, 為台北最早開發的繁榮地帶。 大稻埕的興起 新莊、八里 → 艋舺 → 迪化街 當時以販賣食物的小販最為居多。後來部分居民變遷移至艋舺 ( 今萬華 ),而艋舺因為大青藍染與 樟腦,興起成了台北最熱鬧之地區。接著又有一批人前往大稻埕發展,因向外國輸出茶葉日益發 達,便取代新莊與艋舺的地位,成了19 世紀末臺灣貿易最發達之地區,日本統治後便以布、中藥、 南北貨等向亞洲出口為主。臺灣近 300 年的社區發展:港口(艋舺)→ 廟口(龍山寺)→ 市街(剝 皮寮)→ 學校(老松)→ 社區(新富、龍山)
百年店招 在迪化街還常看到古老的石造或木造招牌。石造招牌的價位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但這也表現出當 時的店家對於自己要經營的店面,都有著要世代傳承、經營百年的決心。
招牌的演化 燈籠 → 布 → 木頭(雕刻店招,因為要長期使用,使招牌價值提升)→ 石材(開港通商後受到西 方的影響,也常見到招牌上有中英文並列)→ 賽璐璐(由樟腦提煉)→ 馬口鐵(雙面鍍錫的鐵片, 現今的罐頭廣泛使用)→ 壓克力、塑膠(在石油被發現後,塑膠與壓克力成了主要的招牌材料) 。
江明親:兩巨大、永恆的 "Monument紀念物 " 是所謂的 遺產。那有沒有所謂的 "Small heritage 小遺產" 呢? Layer of Memory 層疊的記憶 那些充滿地方感,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遺產。例如附近住戶的一道門,上面有三 個門牌,同樣的位置,有著三個不同的地址,由這道門可以清楚看到時代的變換。
Roots 根 / 歸屬 人們生活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必須對於地方有情感歸屬。住家附近的廟宇,是居民的 精神所託,似乎看到那間廟,就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回到家了,因為那個地方讓你感到 安心,感到歸屬。
為了未來的記憶 文化遺產不全是菁英、統治階層才能創造的宏偉建築,我們的生活中的文化資源,亦 是我們珍貴的小遺產,甚至可以重新定義“文化遺產"的意義。而這些更是可以給基 層甚至邊緣的台灣人一股反對權威的力量。 上:江明親老師 下:高傳棋老師
臺北造音運動
B 臺北思想起
23
設計公店 U RS127
「定象 台 ‧北」
〈城市‧映像〉攝影比賽的成果發表展示現場
在集體記憶的建立過程當中「定象」 ,聚集起市民對於環境的認同感「台北」 「定象‧台北」 ,藉由一系列的活動,誘發市民重新注目在他的每日生活環境當中,將目光聚焦於 身邊平凡的街道、都市角落、鄰里巷弄,讓原本模糊的印象,經由觀察、記錄等方法,逐漸在市民 的腦海中「定象」 ,成為市民的集體記憶,也期望在集體記憶的建立過程當中,聚集起市民對於 環境的認同感,成為老舊社區進行活化時最基底的情感支撐。 「定象‧台北」系列展覽包含了兩個展示軸線,其一是〈完成中的切片〉水彩個展,為吳增榮建築 師累積了二十年豐富的空間構築經驗之後,用另一個二十年將每天所處的環境用畫筆作抽象的轉 化。吳利用水彩可反覆沖洗再畫的特性,刻意讓顏色痕跡相疊,創造出不確定邊界的風格,企圖 描述光影在空間中的流動閃耀和邊界模糊的腦中印象。在其創作過程中吳並針對每一個畫作做 持續性的修改並記錄,這樣的習慣累積了二十年的修正記錄,數量驚人且脈絡清晰,本次展出也 將同步展出部分作品的演變記錄。 「定象‧台北」的另一個展覽軸線是〈城市‧映像〉攝影比賽的成果發表,此攝影比賽希望誘導 民眾重新觀察身邊的環境,參賽者被要求以一系列的靜態影像,去呈現台北市某一個場所的地點 感,可以是各種角度、各樣天氣、時間、晝夜、場所發生各式活動樣貌。本次展覽將展出前三名 和佳作的作品,以各系列並置展示的效果,展現各式觀看城市的方法,並期望觸發參觀者回頭思 索自己心中的城市映像。 一為實景抽象化的畫展,另一是心中城市印象具象化的攝影展,兩個展覽軸線將在空間中相互交 織,其中共同的空間議題,希望誘發市民重新注目在其生活環境當中,將目光聚焦於身邊平凡的 街道與鄰里巷弄之間,讓原本模糊的印 象,經由觀察、記錄等方法,逐漸在市民 的腦海中「定象」 ,成為市民的集體記憶, 也期望在集體記憶的建立過程當中,聚集 起市民對於環境的認同感,成為老舊社區 進行活化時最基底的情感支撐。
楊梅江宅業主江正德先生 ( 左起 )、林盛豐老師、 吳增榮建築師、林崇傑處長 24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C 臺北爵士樂
Creative City 台北要做一個長袖善舞,充滿雄心及想像力的創意城市,需 要由底升起,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量。是慵懶、放鬆的搖擺 情緒,或是讓人熱力四射的快板搖擺,爵士樂的表情極為豐 富,多重演奏技巧增添趣味,就像是台北城不斷散發的即興 生活樂趣與變動的多元樣貌。
Charles Landry
査爾斯 蘭 ‧德利先生
Charles Landry 來訪 查爾斯.蘭德利先生再度應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之邀,來臺擔任創意空間策略的諮詢顧問,期間展 開多場創意城市工作坊,與民間文創產業菁英和相關企業交換意見,縮短民間期待與政府政策的 差距,協助臺北建構都市再生與創意空間的行動策略方案。
Charles Landry 從都市再生看前進基地 URS 計畫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其運用了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的概念,因此隨著 時間各個 URS 將會逐漸發展成一個具有能量的網絡,並刺激人們去探尋更多關於都市空間的各 種可能性。然而,URS 計畫的未來發展仍有以下幾點需要努力: 一、 URS 的數量必須要增加,畢竟在一定的範圍內,如果有更多的 URS 就會有更高的可能性來發 展出網絡關係,並進一步刺激其互動。 二、URS 計畫應逐漸朝向所謂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去發展,更具體地說,都更處或
URS 應扮演促成群聚的角色。 三、 都更處應嘗試去建立一個保障機制,以確保那些只能負擔低租金的人能長期進駐並使用
URS,並免仕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的發生。 整體而言,查爾斯.蘭德利先生認為 URS 計畫的目標除了是要改變人們對於都市更新的看法,更 應進一步將我們從 URS 計畫中所學習到的經驗融合至既有的都市計畫法定體系當中。
查爾斯.蘭德利先生與市長共進午餐,並互相交換意見。
26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查爾斯.蘭德利先生與林盛豐顧問的早餐對談。
Charles Landry 「 : 臺北,邁向創意城市」 查爾斯‧蘭德利先生在演講中提出了臺北所面臨的一連串困境,並以「創意城市」為目標,透過 都市再生重新站上國際舞台。蘭德利先生首先簡述人才為何、並且如何成為城市中最重要的資 產。他把人才的議題與創意連結,說明更富創意的城市如何成為城市變革的關鍵。多元化的創意 表現影響了臺北的日常生活方式,設計思維也對城市的發展多有助益。實體環境的改變是可以鼓 勵創意想法、創意計畫和創意公司的出現,這和台灣過去高科技革命的發展非常不一樣。臺北現 在需要在都市紋理上加強創意群聚、熱點和創意場域的密度,而且必須要有相對應的配套和支 援架構。 城市規劃必須要更細緻地重新思索空間、場地、街區的營造,讓生活在臺北的人更加覺得臺北有 趣、豐富、具吸引力,也同時更加便利。我們必須相信臺北市民是有創意的公民,市民的技術與 才華可以在多方面讓台北成為一個「必訪的目的地」 。 蘭德利先生也以他所建構的十項創意城市指標,偕同上百位各領域專家學者以及公私部門人員 共同逐一評估臺北市的創意能量指數以及精進方向。其中一個要特別提出的重點,是年輕一輩 和年長一輩看待城市發展的訊息傳達,以及城市達成策略目標能力這兩項有明顯的差異。蘭德 利先生接著簡述城市運作舊思維和全球性前瞻思維的比較,以及提出臺北邁向創意城市的一系 列步驟。 其中,有一部分分析了臺北的公務行政系統如何可以變得更有想像力與更富創造力。最後並建 議成立一個「創意平臺」作為統整的策略手段。這是一個公部門、私部門以及第三部門相互培力 的夥伴關係,以強化臺北的創意聲譽為目標,結合跨領域專家所組成的任務小組共同吸引並留住 有技術、有才華且對未來有想像力的人,使臺北成為更多元、更有雄心、更富創造力的亞洲樞紐。
查爾斯.蘭德利先生「臺北,邁向創意城市」演講會後與全體工作人員及來賓合影。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27
黃光廷
從創意城市看台北
今日城市發展已不同於過去,所有城市必須重新思考其經營管理的次序 《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作者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於今年六月造訪台北,其進行訪談後,撰文分享其創意城 市理念之認識與觀察。 城市,其空間形態與發展在過去有巨大的變化。如英國建築學家 Cedric Price 以雞蛋描述這樣的 轉變:古代城市倚賴其城牆保護其向心狀的空間發展模式(水煮蛋) ,隨著交通的發達,城市的 擴張逐漸朝向線性與不規則狀發展(煎蛋) ,媒體與傳播科技的進步,更使城市演變成為連續而 均質的網絡空間結構(炒蛋) 。
因為這樣的轉變查爾斯.蘭德利在其著作《創意城市》中十分強調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 重要性: 「由於今日城市發展已不同於過去,所有城市必須重新思考其經營管理的次序,從過去倚 賴法令控制,轉變成為重視實驗與創意,以謀求城市真正長遠的發展利益。 」查爾斯認為,台北 為多核心發展的大型都會,也因此迫切需要與過往不同的城市經營策略。查爾斯.蘭德利認為台 北不該再倚賴以社會控制為手段的藍圖式規劃(master planning)而應該追求更開放的授權式 規劃(enabling planning) ,以營造鼓勵 創新的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 。 從創意城市的推動與爭取 ICSID 設計之都 來看,台北市府已積極投入數年,但民間 參與卻仍處於被動狀態。創意城市當然需 要長時間政府資源的投入,如查爾斯強調 參考文獻
的: 「要能成功地營造城市的創意氛圍,其 關鍵並不在創意本身的追求,而是在於體
Landry, Charles 2008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nd edition, Earthscan, London.
需要來自民間團體和市民的參與和支持。
28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認缺乏創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台北還
由查爾斯.蘭德利主持的創意城市指標工作坊中,來自各 個領域的參與者都能自由開放的對談並提出建言。
阮慶岳
現代之後?美好城市的憧憬
二十世紀是一個承諾的世紀,也是一個現代城市快速發展的世紀。但整體看來,儘管 城市是在快速地發展,但對於個人而言幸福感並沒有增加。 整體看來,儘管城市是在快速地發展,但對於個人而言幸福感並沒有增加。因此,阮老師認為有 兩件事情非常關鍵: 一、 對於未來的承諾及宏大理想的投射不應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個體連結到真實的幸 福,就如同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Landry)所提到的錨定(Anchoring) ,政府所提出的政策應 與現實連結。 二、政府應與人民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以提供一種美好城市的憧憬及想像,尤其因為大多數國 家的政府都面臨著如何取信於民的困境,因此政府更需要進到更細微的層次,就如同阮老師之前 所參與的「朗讀違章」與謝英俊的「人民的城市」 ,其實都是在思考最底層個體追求幸福的可能。 在現代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個體所能主張的權力是十分微小的,甚至比起過去非民主的時代還要 微弱,因此,這也就是阮老師在「朗讀違章」中所試圖表達的,政府應該給予人民更多的自由與 權力(例如造屋) ,而不該將所有人都限定在政府及開發商所提供的模式下,將個體視為是集體 中重複的單元。
阮慶岳老師認為政府應該給予人民更多的自由與權力,而不該將所有人都限定在政府及開發商所提供的模式下。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29
眼中的創意城市 Gijs Bakker
Gijs Bakker 以創意城市的角度,談談臺北經驗與他心目中的創意城市。 哪些城市是 Gijs Bakker 眼中的創意城市呢 ? 目前倫敦是歐洲最有創意的城市。而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是一股新的趨勢,他們努力尋找自己在東 西方的定位,且對於各種新資訊相當渴望。阿姆斯特丹則是相當人性化,對於生活、工作等。且 一切可能性在那裏都可能發生。而深圳因為政府的規劃,使一個小漁村在 20 年之內快速的發展, 硬體建設與大型商場林立,但年輕人對於自身文化與在地歷史不了解,也沒有自我認同,必須藉 由博物館才能得到舊有文化的資訊。
臺北人的創意 臺北居住空間擁擠,但卻可從中看到台北人發揮創意,利用車庫空間延伸為居住、吃飯、烤肉等 用途。另外,到某位臺北人的家中拜訪,發現餐桌與神桌在居住空間顯得非常巨大,而居住空間 反而狹小,這與外國人的觀念相當不同,由此可見臺灣人在信仰與共同用餐的習慣與重視。此外 對於臺北有 24 小時營業的書店之便利印象深刻。
創意人地圖 臺北有許多很棒的作品和創作者,但是他們還沒有被發現、被挖掘,如同臺北隱藏的寶藏。因此 需要有人做出一張創意人地圖,如此不只是從外地而來的外國人,臺北人也同樣受用。
Gijs Bakker 設計界 的一代 宗師 Gijs Bakker 總 監,在創立 Droog 之前已是全球知 名的珠寶 設計師;1993 年起,楚格 設計以大破大立之姿,全面影響了從 90 年代到今日的設計趨勢。被譽為 Renaissance Man 的他,對文化和藝 術有著深切的關注。
30
Gijs Bakker 以創意城市的角度,談臺北經驗與他心目中的創意城市。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中山創意基地 U RS21
跟著點點齊步走 兒童建築工作坊
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所主辦的「兒童建築工作坊 跟著點點齊步走」活動以簡單 的建築概念激發兒童創造力,自原點開始紮根 生命的起源來自於一個細胞,設計的發展始於一個點。點,可連接成一條線、集合成一個面、堆 疊成一個體。兒童建築工作坊「跟著點點齊步走」 ,與小朋友們一同探索點、線、面、體的世界, 學習以身體為度量,並循線發掘隱藏在日常空間的對比奧秘。
中山創意基地 U RS21
親子手作坊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於今年暑假期間推出親子手作坊!鼓勵爸爸媽媽攜手帶著家中小朋友, 透過剪貼的方式讓小朋友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小房子。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31
中山創意基地 U RS21
Urban POP
城市一日 實驗計畫 32
好鄰居與各界藝文團隊來參加市集展演,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生活樂趣和創意點子! 今年八月十八日與九月一日兩個周六下午,伴隨著夏日陽光,中山創意基地變身為動感搖滾、活 力四射的場域,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開放基地全區公共空間,邀民眾進行創意探 索,並在大草原上舉辦草地音樂會及創意市集;同時更有專業的攝影團隊引領民眾實際體驗日光 顯影及老相機街拍。一連串的活動,讓周末的午後,與社區、與藝術設計緊密互動。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中山創意基地 U RS21
解剖創意開眼看世界 創意實驗室
解剖創意,開眼看世界! 2012 年夏天,中山創意基地進駐團隊, 「凌晨工作室」 、 「HIS MAJESTY」 、 「竅門設計」 、 「藝青會」 , 透過手作坊、講座、音樂表演與體驗工作坊等形式,分享他們帶來的經驗故事與國際觀點,更與 一般民眾一起參與手作,進而與創意團隊交流討論。 第一場 9/15 思維解剖 不插電工廠 / 凌晨工作室 第二場 9/15 材質解剖 衣件新務手作坊 /HIS MAJESTY 第三場 9/22 文化解剖 台灣文化裡的聰明設計 / 竅門設計 第四場 9/22 感官解剖 老歌的美好旋律
DJ 混音體驗坊 / 藝青會
Thoughts 思維解剖
Material 材質解剖
不插電工廠
衣件新務手作坊
凌晨工作室
Culture 文化解剖 台灣文化裡的聰明設計
臺北造音運動
HIS MAJESTY
Sense 感官解剖 竅門設計
C 臺北爵士樂
老歌的美好旋律
DJ 混音體驗坊藝青會
33
創作分享圈 U RS155
「都市沙洲 」創作實驗計畫 34
結合大家創作力量,匯流成一個水泥都市裡的創意沙洲 希嘉文化在今年發起了一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的「都市沙洲」創作實驗計畫,希望能結合大家的 創作力量,匯流成一個水泥都市裡的創意沙洲,一個大家都可以來這裡分享創意,吸收養分帶回 到日常生活裡的創作基地。 這實驗性的活動持續到 2012 年的最後一天,在這期間,任何形式的創作與任何類型的創作人,都 可以帶著電腦、絹印網版、各項材料,離開辦公室離開舒適圈,來創作分享圈進行創作,與人交 談分享,或獨佔角落工作。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創作分享圈 U RS155
為了更遠的旅程 「文創港口 」
創作人才進駐迪化街聚落計畫
文創港口是希嘉文化推出的創作人進駐迪化街聚落計畫,常態進駐迪化街的創作人分別為李建 廷、徐子凡、陳琨揮、蔡宜庭、米奇鰻、郭思吟、陳巧穎,以及希嘉文化。每個月由一位進駐創作 人發表新作籌畫展覽,並舉辦工作坊與座談分享會。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35
創作分享圈 U RS155
迪化好味食堂
分食共好的創作理念就像自家的開放式廚房, 有著自在不拘謹的生活態度,互動交流的美好片刻 希嘉文化推廣分食共好的創作理念,就像自家的開放式廚房,有著自在不拘謹的生活態度,互動 交流的美好片刻。這裡溫熱的食物、創作的空間、妳我的故事、古樸的街景與一起分享想法的好 朋友們,共同尋找彼此生活中的有趣「食材」 ,希望創造更多妳我之間的好味道,將這一份「好」 味道把我們胃和心都填滿,讓更多「生活創作」的可能性發生。 「迪化好味食堂」活動帶領大家深入大稻埕老市場與店家,尋著家常味、隱藏好物及無可取代的 街區文化;藉由街區導覽+自行食材採買+現場烹調的活動方式,讓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大稻埕。 在這,每個人也都可以是一抹獨特的食材,不單提供本身獨一無二的美味,更是組成創作分享圈 這個地方的必要元素。
「迪化好味食堂」希望創造更多妳我之間的好味道,將這一份「好」味道把我們胃和心都填滿, 讓更多「生活創作」的可能性發生。 36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城市影像實驗室 U RS27W
曁 短篇文學創作展 太平町歷史影像 「視說新語 」
「視說新語」太平町歷史影像暨短篇文學創作展, URS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的第一檔展覽 以太平町的歷史影像為主軸,呈現太平町市街過往舊日情懷,並藉由文學的介入,邀集六位創作 人,以極短篇的創作形式,給予歷史影像一個新的詮釋與想像 。「視說新語」亦取「試」說新語 之隱喻,讓過往歷史的與現代的時序重疊,在太平町街屋家長年累積的人文脈絡中,創造新舊交 織的人文歷史和文學影像情味。
關於太平町 在日治時期稱作「太平町」的延平北路,連結了北門到臺北橋腳的南北距離,串連起東西向的道 路,織成太平町目,組構起支撐臺北城經濟發展的大稻埕。在這裡,臺北的經濟打下穩固的基石, 隨著經濟的發展,茶行、百貨、酒家、銀樓林立,臺灣民主運動的搖籃、臺灣女性意識的萌芽, 臺灣新文化運動的濫觴,多少臺灣人的故事都在屬於臺灣本島人的市街 - 太平町裡深根發芽,成 長茁壯。
參展人 黃崇凱 聯合文學雜誌編輯、作家 馮光遠 資深媒體人、給我報報站長 張鐵志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作家 何曼莊 作家、有空事務所負責人 瑪莎 音樂人、五月天樂團成員 楊佳嫻 臺灣作家、詩人、散文家
上:開幕活動邀請知名黑美人大酒店的紅牌樂隊,在後院表演道地那卡西 下:策展團隊 archicake design 創意總監王耀邦 ( 右 ) 與資深媒體人馮光遠 ( 左 )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37
城市影像實驗室 U RS27W
老屋裡的設計展 尋百工踏太平町
設計師毛家駿介紹,從太平町找道具,時常這樣吃早餐也可以。
設計師馮宇作品
「設計師總是『順時針』思考未來;但有時也可以停下腳步, 反過來『逆時針』 ,從傳統中找到新靈感 !」 城市影像實驗室所在延平北路前身的太平町為臺北老街之一,老街巷裡的老商號、老店舖、老銀 樓、老裁縫,還有這裡傳承傳統技藝的老工匠們雖微小平凡,卻處處蘊含臺灣人生活的韌性與樣 貌。那是一種歷經時間淘洗,愈陳愈精醇的生活的「初心」 。雖然經歷過臺灣民主社會運動的風 潮,也見證過大稻埕的盛世風華,而經過時間洗鍊,庶民生活仍濃縮在太平町的住屋和店舖之中。 新的歷史覆蓋著舊的歷史,新的設計覆蓋著舊的設計,大量的流動符碼方便我們替換狀態,閃爍 的罐頭資訊提醒我們處處更新,而那陳舊的兀自存在,不變的依然美好。在這棟位於延平北路的 老屋內,archicake 邀請三位對於老東西有著深厚情感與態度思考的設計師,分別從平面、產品 參展人 王采元 王采元設計工作室 主持人 毛家駿 時常買生活道具屋 屋主 馮宇 IF OFFICE 代表
設計師王采元展覽作品陳列
38
與空間的角度分享他們對於舊物的精神與看法,循著太平町,逆時針將時光往後撥動,走訪巷弄 裡的老商號與材料行。從歷史與傳統工藝中汲取創作靈感,再順時針讓設計向前行,揉合太平町 百工元素,轉化思考邏輯,展出新的設計作品,如同這幢承載豐沛歷史記憶的日式殖民風格老宅, 正藉由新的能量緩步走出它的新生命。
「尋百工 踏太平町」老屋裡的設計展品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永 樂市場
大稻埕影音響宴 URS
觀,是觀看,是屬於空間上的,藉由觀看,對於大稻埕風華種種,將之呈現。 照,則可返照過去,精力時間的洗禮;也可照出人們的內心,對於大稻埕的想法。 希望藉由重新活化在地空間,帶來不一樣的生命力及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的審視角度,希 望藉由這樣的創作,讓所有人都能形塑出自己心中對大稻埕的想像,從而尋找出不同的前進方式。 大稻埕地區擁有豐富的歷史及文化背景,URS 計畫為了讓都市中的老舊建築在都生更生的精神下 重新被利用,並能與在地建立聯結,邀集藝文團體進駐大稻埕的三個基地,希望能活化這些歷史 性的建築,也活絡當地社區居民。 本活動邀請音樂創作者共同製作一則結合大稻埕歷史風華、古今印象的作品。由各處蒐集而來的 大稻埕影像,結合電子混音創作,藉由新穎的影像交錯紛呈,配合電子音樂與環境聲響,將現代 的元素與歷史的記憶做一個完美的融合。
大稻埕商業特色
觀照
柯智豪聲音創作:大稻埕最著名的便是歷史貿易地位,各式貨品的暢流,形成了台灣北部的貿易 重鎮。青草、藥材、茶葉、南北貨,除了是象徵大稻埕地區的圖騰之外,更展現了一種屬於在地的、 傳統的生活觀念與過去的生活智慧。
大稻埕的宗教信仰 DJ Point 創作:對於臺灣傳統文化與民俗感到興趣,此次能將廟宇活動、建築相關歷史與現代照 片與自身的電子混音專長融合,展現過去或現代,作為大眾精神象徵的中心文化象徵;以及如何 與新的科技美學、電子音樂互相結合、配合廟會、宗教儀式的重新混音,形成一種面對宗教信仰 的新景觀。
大稻埕的建築與空間、嶄新與歷史 林強從知名歌手到電子音樂的專業 DJ、 自身的新舊交替,可以在這個主題更有 所發揮。作品著重在舊建築與現今街道 生活對比,展現新與舊不同時期交替的 生命力。時至今日,商業中心逐步轉移, 建築物依舊矗立,但原本的用途卻已消 逝,而從這樣充滿歷史意義的街道上, 寫下屬於大稻埕的新一頁生活。
觀照海報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39
黑鄉作樂海報
南港瓶蓋工廠 U RS13
把暑假還給我 黑郷作樂一日音樂節
" 黑鄉 " 在叨位? 舊時南港以工業為區域主要經濟活動,工廠滿 佈且煙囪林立,濃密黑煙、廢氣不斷使南港因 而有了「黑鄉」的稱號。 1場論壇、1部紀錄片、2 個舞台、 15 組優質台灣創作樂團接力演出。
1 黑鄉作樂一日工廠免費音樂節 今年為了即將在此發聲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將
URS13 南港瓶蓋工廠以原有的面貌加上在地音樂的 新場所體驗,重新成為培育音樂新生代的發源地。本次「黑鄉作樂」一日免費音樂節,結合南港 地方特色舉辦音樂表演活動及相關系列活動,透過舊有建築的再利用與活化,將高度整合區域 地景特色與大眾生活文化,創造北台灣最大音樂文化場域。 「台北造音,黑鄉作樂」系列活動於 9/2 的開場論壇邀請南港在地人說說對於南港這塊土地的期 許,與同樣在地耕耘精神的台灣好基會聊聊中山區的再生,再加上跨領域的連續創業家談社會創 新的可能性,自此揭開之後「黑箱作樂 一日免費音樂節」的序幕,並於 9/15 舉辦黑鄉作樂一日免 費音樂節,包含論壇和 15 組優質在地創作樂團接力演出。
2 音樂城市學
市民音樂祭搭建指南
論壇邀請到小樹擔任主持,與柯智豪、李毅誠、戴杏芳討論到理想中的音樂節,以及音樂表演如 何發展成為一種在地的文化內涵等議題。
黑鄉作樂
表演樂團
巴奈 / 草莓救星 / Easy / 包子虎 / 柯 泯薰 / 血肉果汁機 / Slack tide / 胖虎 / Skip Skip Ben Ben / 低明度時期 / 地 下道 / 來吧 ! 焙焙 ! / Selfkill / 黃玠瑋 / 泥灘地浪人
3 把暑假還給我 第二個周末,接力演出!樂團×藝術家×創意市集
論壇 小樹 / 柯智豪 / 李毅誠 / 戴杏芳
暑假還給我
表演樂團
HiJack / The Hoyo / 帆 人 / 佛 香 甜 FRUSCIANTE / 非人物種 / 野鹿 / 湯湯 水水 / 葛洛力 / 隨性 Random / Flux / Frande' / Mary See the Futur / 放客兄 弟 / 拍謝少年 / 假勇 / 森林合唱樂團 / 緊褲襠 / 激情睫毛 / 死小孩
藝術家 葉柏青 / 凌瑋隆 / 高于婷 / 蔡秉君 / 倪祥 / 盧俊翰 / 鄭妍榆 / 曾士豪 / 楊 詠晴 / 莊毅朗 / 吳佳蓉 / 鍾羽婷 / 郭 姿怡 / 黃軍豪 / 林正偉
上:黑鄉作樂現場 右:黑鄉作樂現場熱力演出現況
40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41
都市酵母
Taipei Color Book Project
臺北都市色彩計畫
色彩是人們造訪都市的第一眼印象 初次到訪某地會先受到當地美好的色彩環境吸引,而後才是都市的特色空間結構,接著才是對都 市社會文化的了解。觀察世界許多著名的國家在都市色彩上的著墨,有的是力求融合自然環境色 彩,有的則是符合當地文化喜好。其實都市色彩已成為城市規劃專業的一環,透過合宜的色彩, 提供都市象徵、引導、識別的作用。 都市色彩是國際人士造訪台北的第一印象,迷人的都市中,色彩是重要的一環,需有建立台北的 色彩意識,以及整合改善視覺體驗,才能有助於提昇都市環境美學。都市酵母將藉由擴大民眾參 與色彩計畫,色彩漫步、都市物件、人文、色彩色彩案例研究、以及區域色彩記錄等相關研究及 行動,來分析探索台北色彩的現況與未來都市色彩策略。
「臺北都市色彩巨集計畫 Taipei Color Book Project 」 透過攝影師與民眾參與,以攝影照片整合分析台北色彩,從人到居住空間、從物件到環境、地域 色域。
「一片綠地的色彩裝置工作坊」 為政治大學校園帶來「色彩裝置工作坊」 ,結合色彩感知、討論、與實作,邀請同學共同參與發想。
上 / 右:政治大學校園「色彩裝置工作坊」
42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大安區 & 信義區裡的色彩漫步
URS27 華山大草原
一場終極的大地色彩遊戲!
「臺北色彩漫步」 在大安區 & 信義區裡色彩漫步,採集台北城裡的色彩 紛亂熱情交錯的色彩。
「環境色彩 製造工作坊」 URS13 南港瓶蓋工廠 這是一場啟動個人色彩美學細胞擴增的快樂計畫。試 圖打破色彩在心中既定的模樣,在有限的時間裡用紅 黃藍白黑體驗色彩 72 變,同時用色彩來延續一件需要 重生物件的未來,透過建立空間物件色彩裝置,在三 維空間裡找到它最獨特的存在價值。
「環境色彩製造工作站」 「尋找臺北卡樂.大地色彩活動」 URS27 華山大草原 多項都市色彩與人的關係研究,追求色彩的多層次經驗,除了街區漫步體驗以及實際動手調百色 外,我們還需要最後一場終極的大地色彩遊戲!
大安區 & 信義區裡的色彩漫步 臺北造音運動
C 臺北爵士樂
43
吳翰中
臺北需要一場設計運動
要成為世界設計之都,臺北需要一位設計長 ( Chief Design Officer)改變這城市看待設計的態度 設計,不只是風格,還要有人情,不只是附庸風雅的品味,還有用設計解決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任何產業都可以是設計產業,任何政府部門,也可以是設計部門 「教育部」可以借鏡國際組織 Design for Change,用設計打造創意行動的小學教育。 「產業發展 局」可以參考家用品牌寶僑推動設計的經驗,鼓勵台灣企業成立設計部門,推動組織創新變革。 「社會局」則可以參考國際上 Design for the Other 90 的展覽,讓設計能夠為弱勢而服務。 「文化 局」則是可以扮演這城市設計變革的發起人。讓過往推動社區營造的參與式設計經驗,成為跨產 業都能適用的人本設計創新方法。 台北其實擁有創意城市最珍貴的設計資產,豐富的人情味是設計同理心的基礎,文化活動與氛圍 是創新的來源。需要一場有深度的社會設計運動,轉化台北的文化底 成為具有我們風格的設計 論述與方法,延續城市自身的設計智慧,解決城市的問題與挑戰。 大多數的設計與創新變革都是始於危機。但是,我們身處危機卻誤以為是設計的承平盛世。中國 市場吸引了許多國際及台灣的設計創新人才,台北,回不去了,而想回來的,都是因為更好的城市 生活風格。台北,不用爭第一,但要是唯一。 臺北,需要的不只是設計長與美學 CEO,而是由下而上與草根大眾及專業跨界的連結,重新定義 設計在公共服務及產業創新中的角色。設計已經變得太重要,每個人都要懂設計,更重要的是, 我們與生俱來都有用設計解決問題的能力。
右 / 下 : 台北,需要的不只是設計長與美學 CEO, 而是由下而上與草根大眾及專業跨界的連結, 重新定義設計在公共服務及產業創新中的角色。
44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D 城市森巴 城市大型基地再生 策略計畫 城市大型計畫支持著城市發展的所有樣貌,都市的記憶,台 北的特性與魅力,都需要以歷史脈絡作為立足點,藉由串聯 與整合來縫補因城市發展帶來的缺口;森巴音樂歡欣,舞態 生動,熱情及歡樂,充滿野性美,若是能以環境持續發展, 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情感等都市再生活化策略,最後終將會有 豐收的歡樂。
西 村幸夫
「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 」的實質內涵
「歷史性都市景觀」的概念 「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文」的產生,是對於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所發生問題的反思。例如 澳門的世界遺產大三巴牌坊區域得以保留,價值在於教堂本身、教堂前階梯廣場、與其間相互連 結的空間關係。但登上教堂,映入眼簾的卻是大量的現代高樓。大家開始思考這樣的景觀是否影 響了大三巴牌坊區的價值,因此出現了「歷史性都市景觀」的概念。2005 年維也納車站更新計畫 所浮現的開發與保存間的對立再次引起大家廣泛討論,事件後所簽署的維也納備忘錄,開始試圖 明確定義「歷史性都市景觀」的具體內容。 (Recommendation o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12 年五月簽署了「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 。而建議文中的第五點條文特別不同於以往平面式管制區概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念;切分出保護區與非保護區的舊思維。條文如下: 「a landscape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conserving and managing historic areas within their broader urban contexts,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eir physical forms, their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connection, their natural features and settings, and their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s. ( Para 50 )」
以嶄新的看待城市景觀的思考方式 「以考量物質形式、空間組織、連結方式、自然特徵及配置、社會、文化、經濟價值等等之間的相 互關係為基礎,藉由景觀的方法來識別、保護、與管理城市涵構中的歷史區域。 」 這將不再只是針對物質上亦或是空間上的具體對象物保存,而是嶄新的看待城市景觀的思考方 式;這需要從城市的各個面向,整體性的思考過後,才進行的保護策略。 西村教授舉例韓國首爾以宗廟與南山為軸線兩端點的綠帶開發案做為都市上位計畫,以及日本廣 島在經過原子彈轟炸後以水文及綠帶共構為上位計畫等案例說明,城市景觀記憶與城市發展方 向的關係;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城市涵構是思考城市開發的重要依據,這樣 的共識不是後天強行制定的,而是在歷史脈絡下與市民長時間對談溝通所凝聚的集體意識。 而回過頭來面對台北鐵道沿線周邊,或許思考台北鐵道對於台北市的意義會比單純指定區域保 存要來的根本。透過市民參與建立共識、透過知識與計畫確立發展方向、透過管制與管理條例監 管、以及提供經濟資源等方法,來重新思考城市資產的三個面向:紀念物本身的價值、紀念物群 聚的價值、城市元素(城市建成形式、開放空間形式及連結方式、基礎設施網絡)等等,往集體 共識下的都市發展前進。
鐵道遺產訴說了城市生成的過程以及沿線區域的對應關係 西村老師舉例說明,原本鐵道沿線設施多是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空間架構,在未來開 放園區的同時,思考如何保有原本內向性空間架構將會是一個重要課題,同時更需要 藉由這個機會,重新審視整個台北市的開放空間架構與鐵道沿線的相互關係。 鐵道遺產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訴說了城市生成的過程以及沿線區域的對應關係。單 一園區的存在或許沒有辦法讓人了解台北的故事,但是經由鐵道的串聯以及了解鐵道 在台北都市發展的脈絡,卻能夠明白地闡述自身的故事及價值。 「歷史性都市景觀建議文」從原本規範性的條文,邁向思考都市發展與城市遺產保存 均衡並存的方法論,藉由對自身城市不間斷地溝通討論,凝聚建構城市的根本價值。 西村幸夫老師
46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楊 思勤
倫敦可茵街
泰晤士河南岸自 11 世紀以來一直是個不毛之地,直至 20 世紀後半才開始展露豐富的 市井文化。這些變化與一群熱愛自己家園的勞工階級居民密不可分。 倫敦可茵街,70 年代後期被多家開發商相中。可茵社區自助協會 CSAG ( Coin Street Action
Group ) 展開與開放商為時七年的抗爭。原因為房地產若被收購,成為觀光旅館。原住戶只能 往郊外撤離 , 而南岸的家庭與社會脈絡必將受到消失。若有振興社區的機會,CSAG 希望能著 重於建設公園綠地的公共空間 , 興建平價家庭住宅以及其他文化社會設施。 出身於南倫敦的勞工黨籍的李文史東當上了倫敦市議會的議長後,便強烈壓制開發商的拆除
再生的社會力量
計畫。開發商終於放棄可茵街的更新案。並把手上持有的地產賣給大倫敦市議會。市議會再以 超低價一百萬英鎊半賣半貸款給當時由當地居民所成立的可茵建設 ( Coin Street Community
Builders )。 可茵建設宗旨是創造平價房屋且同步實現社區內的商業,休憩,與文化的多元發展。他們以社 會企業的姿態成立,並採取社區信託發展基金的模式營運。所有公司成員都必須是本地住戶。 他們清楚社區的願景,建立社區的自主性,以及聰明的資金運轉。可茵建設活用了公部門與產業 界的各項資源,達到多層次參與的整合機制。 可茵建設也創建了 220 個福利屋使 1,000 多名無殼蝸牛有家可歸。其成功來自於不能只有消 費者而沒有穩定居民。一塊地再怎樣被開發,終比不上居民悉心照料,以守護“家園"的心 來的懇切殷勤。
左:1997 年這項工程在國際間贏得六項建築獎項,包括都市更新首獎以及英國皇家建築協會首獎,建築師在一, 二樓設置了美術畫廊,咖啡店及輕食餐廳。三至七樓層則是工作室與公寓住宅,而頂樓的餐廳俯瞰倫敦夜景。 右:伊洛克國宅在空間設計與環保太陽能方案上整合了多項永續發展的要素。其所用的建材並不昂貴,讓低預算, 低收入戶的社區也能負擔都市更新。
臺北造音運動
D 城市森巴
47
大稻埕故事工坊 URS44
臺北市鐵道沿線都市再生計畫 48
臺北市鐵道沿線的大面積工業遺址與地景資源為臺北城市發展的重要脈絡,期透過城 市地景保存的嶄新思維,提供保存與再生的雙贏策略 面對全球化的都市治理,因現代化而快速改變的台北唯有了解並保存都市的成長歷程,找尋歷史 脈絡作為立足點,方能繼而談論都市再生與區域發展。臺北市鐵道沿線的大面積工業遺址與地 景資源為臺北城市發展的重要脈絡,故期望透過城市地景保存的嶄新思維,提供保存與再生的 雙贏策略,讓沿線歷史資源活化與再生,並重啟「水城臺北」昔日綠色生活,縫補因為時代變遷 而斷裂的都市記憶,重新辨識臺北的特性與魅力並且向國際發聲,為當代都市生活與永續發展 做出創造性的貢獻。
2012 年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執行「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 計畫」 ,由長年關心臺灣都市保存與發展的東京大學副校長西村幸夫教授擔任國際顧問,協助 擘劃臺北市鐵道沿線都市再生策略,並透過民眾參與、基礎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多面向推動, 「臺北市鐵道沿線都市再生學程系列」正是臺北市推動鐵道沿線歷史記憶與都市再生多元發展的 初步實踐行動! 上:舉辦「專家論壇」 ,邀請與臺北市鐵道沿線相關的各產官學單位代表出席。 「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學程系列活動假松山文創園區文創交流中心舉辦「參與式願景工作 下: 坊-世界咖啡館」 ,活動開放市民大眾參與,並邀請與臺北市鐵道沿線相關的各產官學單位代表出席。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南港記憶中的鐵道
大稻埕故事工坊 URS44
萬華
台北市鐵道沿線上除了有萬華、台北、松山、南港等四個火車站, 沿線周邊更保存規模龐大的產業遺產 在臺北鐵道沿線上,因循交通運輸之便,一個又一個足以影響早期臺北發展的大型糖廠、酒 廠、菸廠…等產業工廠相繼成立,成為臺北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由台灣歷史資源經裡學會 策劃的「萬華 - 南港 記憶中的鐵道」特展,帶領大家從臺北鐵道的第一站「臺北火車票房」開 始,沿著鐵軌、伴著平交道的噹噹聲響、穿梭時空,體驗在鐵路地下化之前那段令臺北人懷念 低迴的鐵道與老煙囪。 九 O 年代萬華糖廍公園、台北酒廠、建國啤酒廠的保存行動,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這些產業遺產的記憶與關注。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引介「首都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此一觀念給台北市民, 呈現台灣多年來都市保存成果展現,為鐵道沿線周邊基地發展提出前瞻性的都市再生策略。
臺北造音運動
D 城市森巴
「萬華南港記憶中的鐵道」海報
49
喻 肇青
作為都市設計與再生策略 以文化資產活化
重拾「都市設計」 ,再現「景觀記憶」 臺北市縱貫線鐵道從地上潛入至地下,而後又凌空產生了市民大道高架橋,今後,我們又將面對 何種景觀的臺北?將會述說著什麼樣的故事?
一、以歷史的啟發作為都市再生的反思基礎, 在現實情境中尋找創造的機會。 面對全球化的都市治理,因現代化而快速改變的臺北唯有瞭解並保存都市的成長歷程,找尋歷史 脈絡作為立足點,方能繼而談論都市再生與區域發展。透過臺北市鐵道沿線作為工具,讓沿線 歷史資源再發揮,並重啟「水城臺北」的昔日綠色生活,縫補因為時代變遷而斷裂的都市記憶, 重新辨識臺北的特性與魅力,找到屬於臺北的都市願景並且向國際發聲,為當代都市生活與永 續發展作出創造性的貢獻。
二、以國際標準「歷史性都市景觀」看待臺北市鐵道沿線, 經由保存與再利用帶動最佳之都市發展。 當今世界進步城市進行都市再生策略,是以歷史資源、世界遺產、文化傳統等區域資源來帶動地 方經濟與觀光發展,2012 倫敦奧運便是一例。臺北市以鐵道沿線作為實踐與思考歷史性都市景 觀的行動依據,給予我們一個重新看待臺北的思維與態度。 對於鐵道沿線主要產權所有人臺灣鐵路管理局來說,沿線基地價值絕不應限於房地產變現之單 一思考,而應著眼於區位價值,進一步積極帶動地域再生。更遑論公共空間的使用與想像應該立 基於市民所共有的核心價值,交由全體市民共同參與討論。
50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三、以「產業遺產廊帶」都市空間為架構, 「鐵道沿線策略基地」為觸媒,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臺北市具有豐富而精彩的多元面貌卻未能串聯,加上在高度發展的變遷之中,宛如經脈不通而肢 體無法協調,留下凌亂而缺乏整體都市意象的觀感;縱貫線鐵道其實正是臺北市的大經絡, 「鐵 道沿線策略基地」與周邊可形成一個又一個如同神經系統的文化生活圈。 承續 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進行「都市針灸術」的微型實驗,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型塑的產業歷 史廊帶期待活化為都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讓東西軸帶串聯,進而帶動南北發展,提出都市未來 完善的永續策略。同時,重新活絡的產業遺產空間得以喚醒臺北鐵道沿線記憶,市民漫步都市空 間的景觀視野將會頓時開闊,並且充滿故事。
四、以市民參與和跨領域專業對話共構願景, 並落實於行動之中。 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產業遺產與封閉空間在近年來陸續開放以後,讓市民得以接近與使用,此 一開放與轉型過程目前需要更積極的作為,引入具有多元創意的想像,與市民大眾及跨領域專業 者透過良好對話的機制,研擬都市發展可能性及其策略,作為未來長遠政策參考。而本計畫進行 的開放學程與成果展示,也正是推動都市價值與歷史記憶工作的初步實踐過程,讓鐵道沿線成 為一條真正屬於市民的「市民大道」 。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理事長喻肇青老師認為透過開放學程與成果展示, 動都市價值與歷史記憶工作的初步實踐過程, 讓鐵道沿線成為一條真正屬於市民的「市民大道」 。
臺北造音運動
D 城市森巴
51
丘如華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化活動
丘如華老師參與國內外各地都市保存與活化再生工作, 多年來對於都市再生、農村發展、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有所觀察。
在文化觀光產業發展的進程中 臺灣應當重視全球化思考下的在地行動 「藝術祭」可謂是將話題與人潮帶到越後妻有及瀨戶內海的重要引力,然而做為地方發展的對 策,不期然僅有透過大型文化活動才能達到。倘若我們從認識土地、關心土地並從中學習開始, 經由妥善經營來進一步進行地域活化,在選擇地方元素時其實就能有更多彈性想像,無論藝術、 文學、民俗、技藝、慶典、產業、音樂、戲劇……,以及北川富朗與西村幸夫教授提出的「農」與 「食」 ,都可能再創地區生命力。 在文化觀光產業發展的進程中,臺灣應當重視全球化思考下的在地行動,當全球都在推動文化觀 光產業的工作和運動,而文化觀光產業的策略性目的如果只是一時的經濟發展,一旦政治或經濟 上不能夠支持,整體產業就可能轉向或質變。若要讓大型文化活動得以進行更順利更長久,最關 鍵是讓全民都能夠來參與。再配合行銷和各種創意的發展,便能作為城市觀光及外交的焦點,支 援進一步的產業再生和文化加值。 丘如華老師曾經參與國內外各地都市保存與活化再生工作,多年來對於臺灣與世界各地都市再 生、農村發展、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社區營造有所觀察,衷心期待台灣有一個永續的國土規劃與 地域再生政策方向,真正展現各地區文化的獨特性,並提供未來台灣農村發展與文化觀光產業可 持續發展的基石,讓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們得以親身參與家鄉守護的行動,並得以實踐與歷 史、文化、環境共生的理念。
52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總結本研究對於「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與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關照主題如下: 「藝術引入」:藝術作為觸媒擴大媒體焦點與眾人目光,突顯自然的大地生態; 「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情感投入公眾事務,並得以觀光附加價值回饋地方; 「環境永續發展」:號召減少製造的低碳生活、使用在地食材、永續保存藝術作品; 「空間再使用」:讓學校成為美術館、閒置空間恢復使用、強化民宿產業; 「活絡地方經濟」:集中地方建設預算用於大型文化活動,提振在地就業機會,文化觀光的效應讓 居民回流,並在城鄉交流之間相互回饋。 北川富朗雖然對於當代日本國內創意不足感到憂心,認為日本當代創意面臨枯竭,但也正是因為 如此讓他決心要以星火燎原,力排眾多對他的質疑與非議,揭竿發動絕非易事的寧靜革命。他個 人豐富的藝術祭經驗吸引國內外許多邀約,近年來幾次前往中國大陸演講,對於中國大陸重點農 村問題有諸多啟示,大地藝術祭也開始有計畫地透過北川富朗策展人,與許多曾參與展覽具有實 戰經驗的的藝術家,評論家、執行者面對面進行實務講座,為延續文化傾囊相授 ,加上藝術祭期 間在現地實務操作,由師傅帶領徒弟、計畫帶領團隊的實地訓練,期望能培育一批有著北川富朗 理念的種子部隊,內化為彼此協動互助的文化藝術人才。
藝術也有其恆定不變的本質 那就是如何妥善對待與自然、文明、人類間的關係 當今世界各國早已開始省思人類對於環境帶來的衝擊,許多地區也在大型文化活動中,思考如何 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共生的問題,探討人與水、土地、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與社群、歷史以 及自身文化的關係;接二連三訴求環境倫理的藝術革命,昭示了大型活動與地方歷史文化及自然 環境共生的能量。在更多人的認同與持續參與及努力之下,我們可以期待喚回對家鄉的愛與回憶, 為大地撫平傷口,讓默默為土地奉獻的人們,在辛勤耕作之餘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於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於 2011 年四月邀請北川富朗演講「藝術、我們、社 會-貢獻於社區振興的藝術」,其宣傳介紹文字可一窺中國大陸對於北川富朗策畫藝術祭的再 詮釋,在此也引為本文論述的結語: 「歐美市場的動向對藝術的流行趨勢一直影響深遠。但藝 術也有其恆定不變的本質,那就是如何妥善對待與自然、文明、人類間的關係這一藝術的存在 方式。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也許可以說流行的藝術是城市某一特定時代的產物,所反映出的也 是屬於那座城市的藝術。然而,在當今世界,對地球環境危機意識的喚起、對資本主義倫理觀 的質疑、對非城市地區的離棄等現象,與農業問題重要性的日益提高構成鮮明反差,取代城 市藝術的藝術正待冉冉升起。」
迴註 本文摘錄自丘如華老師研究專題:歷 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化活動 — 以「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 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例系列文章的結 論部分。並特別感謝日本交流協會與 東京大學西村 窪田都市デザイン研究 室協助完成本研究。
臺北造音運動
D 城市森巴
53
上勢頭芳德
竹富島文資保存與觀光發展
上勢頭芳德老師
上勢頭芳德 「 : 能不能夠做好聚落保存或是地方活化,最重要的是能夠時時保有為地方著想的 心意」,只要有心,就能夠堅持;即便是已經離鄉的遊子,也會因而感動回歸,更會吸引外地 人遷居長住。做好聚落保存與地方活化還能夠活絡觀光,這同時也是讓流失的人口回升最理 想的方式。 以這份帶有傳承的心意,面對保存的首要對象並不是建築物,而是生活。其中又以祭祀、節慶最 為重要;保存這些無形的文化,就會反映在有形的事物上。而無形的歌謠,或是有形的織品、腰 帶、方巾等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能否產業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保存無形的文化 資產,一方面振興觀光,如果成功了就能夠留下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定居。
傳統建築聚落的保存 竹富島上大約有四百棟民居,其中約有一百二十棟是以傳統工法建構的房子,同時也是受到指定 保護的對象。房舍的修復由政府補助六百萬日幣 ( 六百萬以內政府出資九成,但整體修復通常需 要一千兩百到一千五百萬日幣 ),在被指定為重要傳統建築聚落保存區後,如果要新建房舍,則 必須按照傳統建築規範條例來建構。
「竹富島文資保存與觀光發展」座談會
54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產業轉型及環境衝擊 為了保有傳統生活模式,竹富島的居民與政府單位做了許多努力,例如為了讓聚落內部能夠完 全以腳踏車、牛車及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明令規範所有的車輛僅能行駛於外環道路。水資 源方面,因被指定為國家公園後不能夠興建水庫,所以計畫將由西表島設置海底水管至小浜島 然後拉往竹富島,以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廢物處理問題,竹富島在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後,必 須集中運往西表島處理。 即便面臨諸多困難,島上居民仍以保有傳統生活型態自豪,在四十年前開始興盛的觀光業逐漸取 代主要的農業後, 「種子取祭」這種以農業為生活核心的祭典活動仍然被保留了下來,那是因為 祭典是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即便農業日益衰退,但是人與人及土地間的關係卻仍然藉 由祭典被緊緊地連繫在一起。 在同樣面對產業衰退的臺灣,丘如華老師表示,竹富島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發展經驗非常 值得臺灣學習。
上勢頭老師表示: 「能不能夠做好聚落保存或是地方 活化,最重要的是能夠時時保有為地方著想的心意」 。
有形的織品、腰帶、方巾等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 東西能否產業化,也是相當重要的。
丘如華老師認為竹富島的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發展經驗非常值得臺灣學習。
臺北造音運動
D 城市森巴
55
E 城市私語
City Whisper 不管是小小確幸裡的竊竊私語,或是懷抱遠大夢想的對外宣 示,還是觀察城市的一種曖昧告白,佈滿在城市大大小小的 角落,構成了這人民的心靈城市;發聲可以從小小說話開始, 漸漸地,將會找到一個一輩子想留下來的地方。
文 楊思勤 導讀 陳大荒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終究是個小小世界
都市社會從而變得更加原子化,個人主義甚囂塵上 都市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它是資本和資訊流動的節點,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貨物和欲望交換的 地點,是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居住的地方。但都市,尤其是大型都市並非完 美無瑕,都市病早已被大眾所認同和熟知。其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和就 業困難。這些都市病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例如城市赤貧增加、貧富差距加大、M 型社會等。 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上,手段也愈發接近“克隆城"的問題愈發突出。 現代都市的人大多來自不同地方,擁有不同的背景,信仰甚至語言。個人代替了家族成為社會的 基本組成元素。都市社會從而變得更加原子化,個人主義甚囂塵上,這樣的社會完全不同于傳統 的熟人社會。因此都市常被人詬病為冷漠的地方,生活其中的都市人也常感焦慮與孤獨。另一方 面,由於眾多移民的湧入和階層的分化,都市自然形成了一個個的 "ghetto",這加大了都市社會 的割裂也造成主流無法容納的死角。 故事內文位在一個世界性大都市
倫敦,細膩的剖析了一個都市
人的內心感受。通過主人翁的眼睛,耳朵和氣息,傳達對都市生活 和都市病一葉知秋。同時,主角也能明顯的感受到,在都市沒有人 關心別人的生活,沒有人願意多花時間交談和傾聽。諷刺的是,都 市人卻每天能吸收到海量的資訊,但無法排解內心的腫脹,無人傾 聽,冷漠至極。文中最後哼著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small world." … 這樣的反差使得孤獨感和焦慮感時時伴隨每個都市人。這是都市在 發展中,無法避免的核心問題。
臺北造音運動
E 城市私語
57
南港瓶蓋工廠 U RS13
台灣獨立音樂場景 年 20
由 Just One Fix 強心針多媒體文化所舉辦的論壇
市井文化。這些變化與一群熱愛自己家園的勞工階級居民密不可分。 起始於1990 年代獨立與電子音樂的發展,滋養了台灣的流行音樂在地與創新的文化。獨立樂團 在數量上與樂種與現場表演的多樣與時共進;電子音樂則創造了舞廳文化。這些場景的形成與持 續,牽涉著不同社群使用聲響與科技而讓音樂美學與身體愉悅成為一種特定的青年文化。 然而,這二十年中,我們也同時目睹了國家文化政策的模糊與執行者對於文化想像的落後,以致 於侷限、甚至是戕害了獨立音樂與 Live house 的發展。而保守的文化想像在面對瑞舞、party 文 化的身體與思想的解放上則是政策上的退避三舍。
由 Just One Fix 強心針多媒體文化所舉辦的論壇裡討論了以下幾個議題: 1 從以往使用「獨立」樂團到現在通稱的「創作」樂團發展中,我們的樂團文化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2 Live House 是什麼?它們的形成與存在的意義為何? 3 文化 / 創意產業與政策跟樂團、瑞舞文化的關係為何?我們國家的具體文化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 題?又該如何調整?
參與論壇者 何東洪 曾任水晶唱片製作企畫,現 於輔仁大學心理系任教 / Randy 林 志堅 水晶唱片實幹文化 地下社會 塑化櫻桃防爆小組 / 小姚 終極戰 士 Predator Production / @LLEN DJ Promoter,Just One Fix 強心針
58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莊 熙平
振興音樂產業
Youtube 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表演廳 莊熙平老師在台北造音論壇中表示,如果我們想要振興音樂產業,那得先了解現在的商業結構; 台灣人都用 KKBox下載音樂、用 iTunes 作聽歌平臺。如果這是確定的商業模式,當我們再回過頭 去想如何推廣音樂、如何製造音樂時,第一件事情絕對不會是去蓋大型表演館。 最重要的事情是:想辦法讓越多有才華的人,一天到晚可以在數位平台上,不需要花錢,就能創 造音樂。玩音樂要電腦、軟體,其他網路上都有了,都是 Free 的。而要讓最有才華的人得到最便 宜的工具、用不需要花錢的方式、可以自由創作、可以任意地發表、並且被最多的人聽到。能夠滿 足這六個關鍵的話就能夠成功。那需要表演廳嗎?不需要,Youtube 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表演廳了。
右上:莊熙平老師表示,如果我們想 要振興音樂產業,那得先了解現在的 商業結構。 右下:台北造音論壇
臺北造音運動
E 城市私語
59
導 演 楊力州
一種紀錄社區的後場觀點 「拔一條河!」
拔一條河,一種記錄社區的 " 後場 " 觀點 理解、瞭解與原諒的力量。 八八風災後高雄甲仙雖然受到重創,但由於一群甲仙國小小朋友的拔河比賽,主動練習與渴望榮 耀故鄉的單純信念下, 展現出一種巨大的沉默力量,不僅鼓舞了原本灰心喪氣的社區居民,更使得 整個社區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希望,這種由小朋友引發的社區改造與再生力量 , 在一般的社區活 化運動中實屬少見。 影片裡的一句「小孩都不認輸了,為什麼大人要認輸?」 ,緩緩的帶出八八風災後甲仙地區的在地 故事。楊力州導演以細膩的鏡頭語言,靜靜的記錄著出這群小朋友在練習拔河比賽的過程裡,那 股純粹專注的信念力量與渴望榮耀故鄉與父母的心情。 社區是屬於所有居民的,只要心向著,就會一起共好。 這群小朋友不僅鼓舞了整個甲仙社區,藉由記錄片的分享與傳遞,也讓生活在這座島嶼四方的我 們,深深的感受到土地與自己的連結。 村落之聲團隊專訪
60
楊力州導演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吳國強
荷蘭觀察 頷首後的橘色角度
回來台灣後,很多朋友問我: 「跟台灣相比,荷蘭到底有啥不同?」 純粹個人觀察之下,有幾點可以分享。
1 自由 freedom 自由的氣氛不僅僅是對於藥物(coffee/smart shop)與性別議題(red-
light district/gay paradise)的開放,而在於尊重他者的意志是種普世 價值而經久流傳;且知,這種尊重自由的意識乃從肯定自我、探索自 己為開端。 一向以來,國人媒體與社會對於藥物議題認知的薄弱,既性別的探討 近乎漠視的態度。而遠在地球另一端的 Amsterdam,從六○年代以降 就對性產業與藥物文化敞開雙臂。 圖 1:發源於英國卻在 Amsterdam 發揚 光大,一份專文介紹大麻各種相關知識 的報紙。免費雙月刊,對於品種介紹的 詳盡,是各「饕客」總會隨手帶上一疊 回鄉,以享同好的伴手禮。
發源於英國卻在 Amsterdam 發揚光大,一份專文介紹大麻各種相關 知識的報紙。免費雙月刊,其對於品種介紹的詳盡。 ( 圖 1 )
2 進步 progress 簡單易懂的視覺指引系統(indication system) 、方便的社會工程 (infrastructure)— 從買票機到乾淨快捷的火車,這些種種在在讓人 覺得所謂「永續經營」與「現代化」建設的體現不過如斯。
3 制度 formulation 尺規的統一是荷蘭人追求完善的具體象徵。 當一個城市同時有十數種交通工具在跑卻有條不紊時,感覺的到她們 的分道設施做得極為順暢。而這些建設是經過百年多來的長遠規劃與 不斷改進而來,極少躁進與朝令夕改。
4 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 / 獨特性 individualism 個人與獨特是在高度現代化發展後的結晶;對於自由的再詮釋,對於 圖 2:一個私人民營的凸版印刷工作室。 (letterpress) 在印刷產業不斷地進步研 發下,這些或木刻或鉛字的老玩意兒, 還是秉持著基本手作的態度,在新世紀 粉墨上演。
職業的尊重與自豪,是分工合作後,社會主義之身體力行。創意不是 在文創產業執行,而是在每個生活環節不同人物角落發生。 一個私人民營的凸版印刷(letterpress)工作室。在印刷產業不斷地進 步研發下,這些老玩意兒,還是秉持著基本手作的態度粉墨上演。 ( 圖 2 )
5 悠閒 coziness 荷蘭最大的城市如 A'dam 也只有約百萬人口居住,但我卻依舊感覺的 到悠緩的進化在漫步,真正居住在荷蘭過後,一些人們對於悠閒生活 品質的基本要求,以及對於彼此生活距離的掌握可從這些小細節端倪 出他們所謂 cozy life 的堅持。
臺北造音運動
E 城市私語
61
T.C. Lin
City Happen
The best cities happen. They develop organically according to the varying trends among their inhabitants, the supplies and demands of the shifting citizenry over the decades. Even the best-laid grids imposed from on high over the twisting, labyrinthine networks of alleys are co-opted and bent to the will of those who inhabit every corner of the spaces within the bold, straight lines, from basement to cupola. The residents are tied to each other but not particularly beholden to any exterior force. Lesser c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be comprised of awkward, unreasonable structures that defy the attempts of anyone to comfortably inhabit them. The people of such places live with the nagging suspicion that they have been shipped in from the outside and put on display inside a mall for a shopping trip that never ends, and even the most luxurious of malls in the end incites rebellion against the yearning for space of one's own. Buildings in Taipei instead contort themselves in the most incredible fashions in order to occupy every inch of the land sky they possibly can, and their inhabitants take it from there, asserting their domain over not just the buildings but the various surrounding corridors, sidewalks and even streets, everyone's territory melding together in such a fashion that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become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and in the process opening up for examination the most sublime details of life in this metropolis. You may be walking on the sidewalk, but it may also be someone's living room. A shop is also a den where the owner gets up from his dinner table to serve a customer. A night market is our collective kitchen. Even in large corporations, wher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private would not dare show its face, elements of the private can be found, not only in the physical structures, but also in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ir language and attitude. The result is a rough intimacy like cotton wrapped in the mesh of officialdom. It is a surprisingly resilient combination.
62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 Shakespeare wrote in Hamlet, and this is where Taipei's genius lies. Whereas cities like gleaming Singapore feature carefully contoured environments designed to be visually pleasing, or Shanghai, where the sight of any building that is not old or "historical"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rare, the occasional, incidental beauty that appears in certain moments, be it revealed in a flash, uncovered after decades or hiding in plain sight, is stunning because it is not bound by the limited imaginations of city planners, however gifted they may be. Most of the time the chaos is chaos, but here and there, pure genius appears, seemingly out of thin air; all we need are the eyes to see it, to recognize it for what it is, apart from the smokescreen of regrets or what we think it should be. So far, this has been a mixed blessing for me as a photographer and director, as well as for Taipei itself. The open nature and general overlap of public and private, not just in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but in the general outlook of this society, have allowed me access to scenes I simply wouldn't see in other scenarios. Over the nearly quarter century I have observed this city, I have learned to seek out instances of incidental beauty by striving to remain open to its appearance at any time, in any place, an ability most denizens shut off as soon as they can, resulting in genuine cognitive dissonance when presented with its existence. I often hear people presented with my photos saying, "I recognize this, but I've never seen it!" Yet, a growing antipathy for the haphazardly pragmatic architectural "designs" , if one can call them that, of the 60's and 70's, resulted in efforts to purposefully make spaces aesthetically pleasing. Unfortunately, many of these efforts have resulted in empty, superficial structures and areas, imposed upon the urban landscape rather than integrating with it. Though momentarily popular, such efforts lack pragmatic human involvement and end up gathering dust rather than memories. Even older, well-used and lived-in communities, once "cleaned up", lose their connection to both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f the very things that made them livable are removed for the sake of some artist's or planner's idea of "modern surroundings." There is, after all, an inevitable gap between who we are and who we like to think we are, and urban design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visions of a better future, but the realities of the present and even the horrors of the past. All of these make us who we are, and ignoring our baser natures will not make them go away. On the contrary, the results will falter for reasons nobody is willing to admit, and therefore be allowed to fester longer, in the end doing more damage than anyone expected. This city is distinguished by the unrelenting reality of its creation, every day, at the level of its inhabitants'desires and needs, without regard for superficialities or design. It is the kind of reality over which artists grieve for being unable to relate, but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it works. It is, the lion's share of the time, not a pretty sight, but it works. And, occasionally, it not only works, it is the perfect picture of ourselves.
臺北造音運動
E 城市私語
63
施 承毅
能讓身體徜徉的博物館 把城市變成一座
城市成為讓市民自行創造意義的空間 「城市是座博物館」這個概念,有學者為了說明城市中多元並呈的現象,活生生記錄人們生活的 軌跡,便將博物館藏的概念擴大到城市的規模,試圖描述人們漫遊其間的豐富經驗。然而,博物 館作為人類物質文化的研究 / 展示機構,一個寓教於樂的場所,對於觀察城市有什麼幫助呢? 近年來,英國與歐陸有越來越多博物館開始從人類學習的方式來反思人的心智如何與周遭環境 產生關聯。提供一個讓觀眾用身體與感官體驗展品的空間,支持個體對展品產生自身的意義。簡 單的說,觀眾不再是被動地受人告知,而是得到鼓勵去主動參與。 然而,英國建築理論家 Iain Borden 研究都市中的滑板玩家,發現很多玩家相較於制式的滑板場 地,更喜歡到閒置的游泳池或城市街道上滑板。他們重新定義每一寸城市空間,波頓稱這樣的空 間為「以身體為中心的空間」 (body centric space) 。 回看台北城,中山捷運站地下的街舞練習場,或國父紀念館走廊上練習舞蹈的年輕朋友,有些團 隊利用課餘在上述地點練習,為的是參加劍南路站旁開放空間舉辦的街舞大賽。這時,城市成為 讓市民自行創造意義的空間。 「城市是:當孩子走一圈,就能找到一輩子想做的事的地方。 」這句話我想起時仍會覺得很感動。 我們若能將細膩地使城市中各種住民與社群的生活與文化多樣性共存發展,且讓孩子(以及市 民)能親身參與,動手動腳,和城市空間產生身體與情感上的深刻關連,這應該是個能促進文化 與創意發展,一個渾然天成的宏大的博物館。
街道不再只是交通的過道,成為神與信眾交流的空間。拍攝者 / 黃璽丹,台北。
64
Village Taipei 台北村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