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老屋資源再造,延長建築新生命週期。
「再生」,以最低環境負荷,優化生活無限可能。
「共生」,人性出發融入自然,與環境共存共榮。
Foreword 北市都市更新處為推動都市更新,鼓勵市民參與整建維護工作,自2001年起開始舉 辦之都市彩妝徵選活動,今年已邁入第12屆,除了承襲往年發掘老舊建築整建維護 的優秀作品之外,今年更以「老屋與居民共同生活、融合,找尋心臺北厝」為核心精神,期 望市民與城市中的老屋深切地互動,讓空間因此而活絡。
徵選期間特別安排系列推廣活動,期望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老屋新生的行列。內容橫跨靜 態講座與實地導覽走訪;與民眾一起分享老屋新生各種面向的議題;也讓民眾充分與參觀案 例互動。使市民得以了解老屋新生的實踐,可以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屆的得獎作品,包含打破制式空間想像,跳脫封閉的建築格局框架引入四周環境風土,創 造自然與人群共生新地貌的空間;多位藝術家自行整理老屋空間和製作家具,保留建築傳統 結構與工法加上新穎的設計,並以藝術工作室為起點,與社區共同譜出地區文化新進行曲的 展演空間;保留臺灣難見二層樓木造書院式傳統日式建築,空間格局氛圍優雅,並導入藝文 展演的私人博物館等不同類型,風格形態多元;除了展現臺北這個城市自身多元與可變性, 也豐富了老屋新生未來的無限想像。
這些老屋新生之後,不只是一棟外表更新的美麗建築,也轉變成為書店、咖啡店、餐廳、畫 廊等可親近的多樣場域;藏身在你我日常的生活之中的老屋,正轉化這城市居民對空間的想 像,緩步演化城市風貌。
Taipei City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URO) initiated the “Old House with New Life” competition in 2001 to promote urban renewal and to encourag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reno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old buildings. In this twelfth year of the event, in addition to continue recognizing outstanding works of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URO adopts the core spirit of “living and blending with old houses to find new buildings of Taipei” to facilitate further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old buildings in the city in order to further vitalize the spaces.
During the competition, URO organized a series of promotional events to show the citizens that the renewal of old buildings can be carried out in everyday life. The competition received 55 submissions this year, and as a result, these old buildings do not just have a newer and prettier exterior after the renewal, they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variety of approachable places, such as bookshops, cafés, restaurants, and galleries, and gradually changed the way Taipei citizens think of space.
市長序 Foreword by the Mayor
近
年來,臺北市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全球城市競爭,都市發展已朝向更彈性與多元的使用方式,走 入臺北市的巷弄街角,處處可見新活力與新創意,讓人深刻體驗到臺北城市生活的品味。
城市的空間與生活由人創造,城市的活力不能單靠亮麗的建築外表,我們發現,十二年來臺北市從「都 市彩妝」到「老屋新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除了保存房子的歷史記憶與脈絡,並運用創意設計,來 貼近日常生活,讓老屋的空間使用注入新生命,今年「老屋新生大獎」以共生為主題,可以看出,許多 的創意不再只關注於建築物的外觀,而是融入真實的生活與環境。
我們期望「老屋新生」的運動,讓民眾能感受到,都市更新不只是重建,還有整建與維護,以及都市環 境的改造,更甚者,臺北市已在進行「都市再生」,一個都市軟、硬體改造的行動,我們會持續表彰投 身於老屋新生的市民朋友,藉以引動更多人的參與,讓我們的城市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常民生活。
局長序 Foreword by the Commissioner
臺
北歷經120餘年的城市發展,創造出活力、有趣且饒富特色的都市空間,在全球化的城市競爭
下,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便是如何在快速變遷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兼顧城市永續發展與都市紋理的 保存。我們期望,藉由整建維護的更新方式,提升環境品質並重塑都市景觀,進一步透過空間的活用, 創造出屬於臺北的城市韻律,也豐富了城市生活。
臺北市政府自2001年舉辦「都市彩妝」,獎勵「整建」或「維護」老舊建物,以及改造周邊環境的案例, 近兩年則賦予更大的期許,正式更名為「老屋新生大獎」,發掘對於老空間的多元創意發揮。今年度的 徵選方向,除了使老屋「新生」與「再生」,更加入「共生」的元素,強調的就是人與建物與環境之間 的共存共榮,如「Studio 94」即是由一群青年建築人,在進入老空間生活、觀察環境並與社區互動後, 一邊體驗一邊改造,經過兩年半不斷地改造才有今天的新生樣貌;「madL 2人文空間」透過藝術家的創
意,保留了房屋原有的歷史脈絡,創造出簡單舒服的文化空間,也成功將藝術家的個人特質與環境結合; 「北投文物館」則致力保留其極具歷史性的建築形式,並以相當純熟的技巧重現老北投的舊日風華。
未來我們將持續舉辦老屋新生大獎,鼓勵市民投入老舊空間的活化利用,讓城市中的許多角落獲得新生, 創造多元而創新的城市風貌。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金獎 Gold Award Studio 94
財團法人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
The Thermos Foundation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
Interbreeding Field,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tudio 94 座落地點│臺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 94 號
提案者│財團法人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
規劃設計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
Location │ No. 94, Section 2, Yangde Blvd., Shilin District, Taipei City.
Owner/Supervising Agency │ The Thermos Foun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 Interbreeding Field,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林語堂故居
德行東路338巷 Studio 94
仰德大道二段
T
由 一群青年建築人,進入閒置已久的建物,在 有限的基地,發揮無限的想像力。打破封閉
的建築格局框架,以破除屏障的手法,引入四周的 自然,企圖使人在開放的空間互動,創造人群與自 然共生的地貌,讓生活與建築展開新對話。
he group broke the closed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allowing the surrounding nature to become part of the structure, and to make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 space. This created a landscape where people and nature can coexist, thus a new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and architecture can begin.landscape where people and nature can coexist, thus a new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and architecture can begin.
團法人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的山間展覽所「Studio 94」,原是基金會董事長的自宅,長年用於堆放雜物,
其後委託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進行改
造設計工程。此地猶如一個讓青年 建築人揮灑創意的實踐場 域,使他們能夠在有限的基地,發揮無限的想像。為了呼應山
間的自然環境條件,設計規劃者以「貼近自然」為改造核心, 企圖消弭人群生活在盒子內的僵化模式,致力於打造一個具有 生活味的開放空間。
在不斷實驗、犯錯與修正的過程中,藉由「拆解」和「重構」,
使舊有空間得以跳脫閉鎖的建築格局框架,塑造出宛如遊園與 迷宮般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包含開闊的室內和屋頂空間、舒
適的空中花園、延伸的露天平臺,以及種種充滿童趣的機關, 逐漸地將四季光影引入建築之內,並使人群可以在開放空間聚
集,親身體驗大自然最妙不可言的療癒力量,進而創造出自然 與人群互動共生的新地貌。
除了建築硬體的整建更新之外,為了呼應玉溪有容教育基金會 推廣「生命教育」的成立宗旨,改造完工後的「Studio 94」
成為了一處雅緻幽靜的展覽場所,提供世界各地的NGO團體免
費使用,作為舉辦展覽、公益講座和教學的交流平台。
隨著空間的生命一步步地復原,老屋晦暗乏味的過去被遠遠拋 開。風,進來了;光,進來了;人,進來了。味道,進來了;聲音,
也進來了。情感,安靜地滋長著。「Studio 94」寫下老屋新 生後的嶄新一頁,故事還在上演,未完待續……。
改造後入口空間
銀獎 Silver Award
madL 2 Art Space 萬貳工作室 (madL 替代空間 )
Wan Er Studio (madL Art Space)
卯澄設計有限公司
MAO CHENG Design
西寧北路
madL 2 文化空間 madL 2 Art Space 座落地點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46 巷 18 弄 4 號
提案者 │ 萬貳工作室 (madL 替代空間 )
規劃設計單位 │ 卯澄設計有限公司
Location │ No. 4, Alley 18, Lane 46, Sec. 1,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Owner/Supervising Agency │ Wan Er Studio (madL Art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 MAO CHENG Design
madL 2
文化空間
迪化街一段
迪化街一段46巷
空 間全由藝術家親手打造,各個角落都洋溢
著濃厚的藝術家個人氣息,空間的進駐,雖
不同於鄰近的傳統南北貨行業,但以尊重街區的態 度,詮釋其新的生活文化觀點,為老街添入新活水。
T
he artists created the space using their own hands, so that every corner showcases the artist’s personal touch.Although the space stands out among traditional dry food shops nearby, it pays its respect to the community and reinterprets a new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culture, injecting its newfound energy to the old street block.
MadL 2 文化空間,位於大稻埕一棟屋齡已高達80年的
老房子,由於曾長期用於堆放雜物,產生結構破損、線 路老舊、漏水嚴重等問題。為了避免裝潢工人隨意行事,經營
團隊找了多位優秀藝術家來整理空間,並製作多件配合場地氛 圍的實用家具與器皿,期望能將此空間當作媒介與平台,創造
出屬於臺灣新生代的工藝品牌。
為了與過往對話,藝術家們採取的方式為:保留傳統結構與工
法加上新穎的設計,重建溫暖的大稻埕氛圍。也期待以藝術工
作室為起點,形成藝術的「網絡」關係,喚起社區民眾記憶裡
的文化禮尚,共同譜出地區文化新進行曲,詮釋其新的生活文 化觀點,凝塑社區認同的核心價值。藉由工作室的進駐與文化 的展演,除了活絡大稻埕已有的文化活動外,亦期望能重新喚 起新生代年輕人對於此區的重視。經由輕鬆具教育性質的展覽
方式,與一連串民眾參與的活動,提高了一般民眾參與的興致,
並能輕易領略當代藝術的奧趣,達到民眾教育與推廣的功能。
具藝術性質與人文性質的展覽,也設計貼近於一般大眾,不僅
提升民眾人文素質,也達到了藝術生活化的功能。
「 madL 2 文化空間」場地規劃分成兩大部分:前區為展覽與 藝術教學空間、後區為藝術家工作室(含電窯區與辦公室區)
與私人空間。期望能建立一新興展示空間,讓世代輩出的年輕 創作者能有合適空間展現出個人風格特色的藝術創作,並期許 將新形態藝術理念導入舊大稻埕街區,藉此融合傳統與當代。
銅獎 Bronze Award 臺北市市定古蹟 北投文物館 Beitou Museum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 & Form, North Neighborhood Spac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銅獎 Bronze Award
臺北市市定古蹟
北投文物館 Beitou Museum
座落地點 │ 臺北市北投區幽雅路 32 號
提案者 │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規劃設計單位 │ 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北域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Location │ No. 32, Youya Rd., Beitou District, Taipei City.
Owner/Supervising Agency │ Fulu Culture Foun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 Laboratory for Environment & Form, North Neighborhood Spac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北投文物館 幽雅路
北現今保留最完整的日治時期二層樓木造
建築,以民間基金會自主之力,順應保護既 有空間並加以用心考究昔日風貌,空間格局優雅別 致,展演活動多元豐富,完整保留老北投的舊日萬 千風華。
I t is currently the best-preserved two-story wooden structure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pei. The self-funding private foundation protects the existing space, and has conducted studies on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that period.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is elegant and delicate, and the museum serves as the site for a wide variety of shows and activities, effectively preserving the old glory and flavor of Beitou.
北市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及附屬陶然居與庭園,座落於
新北投山腰上,始建於1921年,時為北投地區最高級
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其佔地約800坪(含日式庭園),
為臺灣現今保留最完整的日治時期二層樓木造建築。傳聞本古
蹟於日治晚期,曾為「神風特攻隊」招待所,1945年後為外交 部宿舍,至1966年轉售民間。1984年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 金會董事長於本古蹟創立「臺灣民藝文物之家」,後改名為「北 投文物館」,成為臺灣資深的私立博物館。
1998年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因地處溫泉區,且為傍 山而造之建物,環境潮濕,易受蟲害腐蝕,木構造維護困難。
2000年起,首聘學者專家進行古蹟調查研究(郭中端教授與崛
込 憲二教授率領日籍團隊/中冶),以及接續委託設計規劃(王 惠君教授指導之團隊/北域)等團隊,歷經長達五年多的全面 休館整修。為了回溯原建築工法及原純結構,特聘傳統匠師進 行修復,並邀請日本木匠冠軍來館與本土傳統匠師交流工法。
工程進行艱辛費時,自2002年起到2007年底,終於完成竣工。
此古蹟建物佔地約300坪,為二層樓純檜木之書院造式傳統日 式建築,牆面均保留土牆結構,樑柱仍為榫接方式,空間格局 氛圍優雅,木雕獨特精緻。附屬的中庭枯山水,由日商日亞高
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規劃設計,隨著季節變化, 展現四季不同的植物色彩。為了活化空間,更另設置日本傳統 茶道教室及水屋,可舉辦茶道教學及文化體驗。
及古蹟為目標,服務群眾。從早期的溫泉旅館,改造為以「藝 文展演」為主軸,除了典藏臺灣民俗及原住民族文物典藏品共 四千餘件外,更發揮典藏維護、研究詮釋、展示規劃、教育推 廣、休閒娛樂、經濟產業推廣等博物館功能,成為臺灣博物館 多元化複合式經營的典範。
2008年1月正式重新對外開放,以臺灣最精緻的私立博物館
老屋新生大獎
特別獎 Special Award 林五湖命相館 (林家祖厝)
Lin Family House 林正欣
Lin Cheng-Hsin
陳文龍建築師事務所
Chen Wen-Long Architects
Wake Coffee
社團法人臺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
Wake Foundation
特別獎 Special Award
林五湖命相館 (林家祖厝) Lin Family House 座落地點│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56號
提案者│林正欣
規劃設計單位│陳文龍建築師事務所
Location │ No. 156, Sec. 1, Dihua Street, Datong District, Taipei City.
Owner/Supervising Agency │ Lin Cheng-Hsin Planning and Design │ Chen Wen-Long Architects
歸綏街
林五湖命相館
迪化街一段
L民生西路
位於大稻埕歷史街區的林五湖命相館(林家祖 厝),保留了臺灣傳統閩式街屋的璞真原貌, 除了開放參觀並由林家親自導覽外,在引進臻味茶 苑後,儼然成為迪化街居民泡茶串門子的好去處, 為老街、老建物注入新生命。
ocated in the historic block of Dadaocheng, Lin Wu-Hu Fortune Teller House is the ancestral home of the Lin family, which preserves the simple style of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Fujian shop-house. The house is now open to the public with members of the Lin family leading guided tours. After the opening of Chen-Wey Teahouse, the venue has become a popular place where neighbors can get together for a cup of tea, bringing new life to the old street block and the old building.
五湖命相館(林家祖厝)為昔日大同區知名命理師林五湖之
故居,始建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為迪化街最早
的三棟建築之一,百年來在歷代家族傳人的細心維護下,常年粉
刷修飾,十年一大修,始終仍保持原貌。祖厝為三進二中庭,全
長約100公尺,是憑藉深厚石階地基(地上3尺,地下6尺)才
得以保存至今。全無釘子的一進正門面,二進大門,均是工匠的
精心傑作,大廳大門乃是1851年之原木材料,大廳案頭則是1890
年直接從福建老家搬運來臺,神龕中間供奉八卦祖師爺伏羲氏持
八卦座像,右邊供奉命相學祖師爺鬼谷子仙師,實為難見之特色。
林五湖命相館於2006年經臺北市政府審核通過成為「歷史建築」
後,進行全面修護整建工程,重修細節均參考清朝建築文獻,以
及審查委員學者的指導,耗資兩仟餘萬元,歷經二年多始修護完
成。讓後人得以重窺臺灣傳統閩南式建築的真實原貌,雖然沒有
雕樑畫棟,卻呈現屋主的樸實,工匠的敬業及生活所需的典雅裝 飾,受到大家的重視,成為多位建築學者指定參觀的庶民宅邸。
現今一樓第一進有茶坊進駐,每有訪客到來便會奉上佳茗一杯, 此地逐漸成為迪化街街坊鄰居的社交休憩場所,猶如傳統街區的 開放空間。
Before 改造前
特別獎 Special Award‧
網路人氣票選獎 Best Popularity Award
座落地點│臺北市中正區寧波東街3-2號
提案者│社團法人臺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
規劃設計單位│社團法人臺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
Location │ No. 3-2, Ningbo East Street, Zhongzheng District, Taipei City.
Owner/Supervising Agency │ Wake Foun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 Wake Foundation
寧波東街 寧波西街
W微客棧
微 客棧作為臺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的據點,老
屋新生過程全由志工夥伴們聯手打造,屋子 裡每個角落都記錄了志工們的努力與巧思,空間改 造的細節中讓整個房子充滿溫度。
ake Coffee is the base of operation of Wake Action Association.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the old house was carried out entirely by volunteers. Every corner of the house chronicles the efforts and creativity of the volunteers, and the details of the spatial renovation has given the entire house warmth.
客棧座落於喧鬧臺北城裡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一棟連著
雙戶三層透天的40多年老房子,自從2013年社團法人
臺灣微客公益行動協會進駐之後,就得到了「微客棧」這個暱
稱,空間主要作為咖啡館和藝文展場,並提供場地租借。
利用外牆的降低與綠化,拉近老屋與街道的距離
建物雖已荒廢了10幾年,但是房子裡40多年的檜木窗戶仍然散 發著淡淡的木頭香氣。這是一棟會自己說故事的老房子,所以協 會夥伴們認為根本不需要做太多變動,只希望盡可能保留重現老 屋原來的樣貌。在老屋逐步新生的日子中,皆是由多年參與微客 國際志工的夥伴們,一同親手打造這個地方,無論是拆除、清洗、 油漆、植被、排水、刷鐵鏽、除壁癌、鋪地板等工程,全部都是 由志工們一點一滴完成,每個角落都展現了志工的獨特巧思,充
滿溫度,毫不匠氣。當協會夥伴重新為老房子上了油漆換了新裝, 挑選電燈打開了溫暖,最後再來點小小裝飾,就像是一個原本就 美麗清純的女孩,根本不需要濃妝艷抹,就能使人感到驚艷。如
今這個曾被眾人遺忘在城市角落裡的老屋子,現在就以自己原來 的面貌,粉墨登場了。
微客棧也因此在網路人氣票選活動中獲得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一舉奪得本屆網路人氣票選獎。
Before 改造前
其他參獎作品 Other Submissions 除
了得獎作品之外,另有50件精采的參獎作品,透 過創新設計手法賦予老屋新生命,並以多元化的使 用,豐富了臺北城市生活。
I n addition to the award-winning works, there were another 50 exceptional submissions, through which old buildings were given new lives through innovative designs; and the diverse functions of these renewed buildings further enriched the urban life in Taipei.
赤峰街老屋
臺北市中正區寧波東街 3-2 號
蘭格室內裝修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本案屋主與設計團隊將「整理、維持並延續老屋的
生命」視為主要面對的課題。由於操作的空間範圍
為斜屋頂二層樓連棟式街屋的一部分,基於早期使
用者增建空間的結構相連,以及為了維持連棟式街
屋整體外觀的協調性,因此先不去碰觸增建的部
分,而採以整理並補強、修復的方式處理空間內外,
並改善空間內部功能性不彰的部分。建物修復後主
要提供租賃使用,屋主與設計團隊都有共識,在租
賃上應以認同此空間歷史、文化價值的對象為主,
因此設計上採取被動的方式,單純把空間整理好,
並以開放空間的型態呈現,讓不同使用者可依其用
途自由運用空間。
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 79-1 號 羅斌 詹雨樹 R9
臺北市中山區一江街 3 號
雅是室內設計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原為周式「進春茶行」, 位於大稻埕古城中,與最具歷史意義的迪化老街比 鄰而居,是一座充滿熱情朝氣的偶戲博物館。大稻 埕地區是北臺灣布袋戲的源頭之一,將本館設立於 此除了有承接歷史的意義,更有開拓新布袋戲的願 景。目前館內作為偶戲文物展示空間,並保存無形 文化資產,作為偶戲收藏及偶戲技藝傳習之所。本 館為老舊的日式建築物,外觀目前保存正立面以國 防色磁磚鋪貼;窗台、立面分割及柱角等,部分保 存舊有洗石子,狀況良好。室內空間仍保存舊有空 間格局及原本的建築物風貌,並加以整修、重現其 原本古洋樓完整的隔間,保存大部分原有門扇。也 保留其建築物原本陡峭的樓梯結構,牆壁也漆上明 亮的橘色油漆,讓整體空間感覺更明亮寬敞。
台北馥華商旅松江館座落於一江街上,緊鄰南京東 路、松江路。典雅大方的設計、濃厚的異國風情, 為中山區帶來優閒的浪漫氛圍。本館前身是臺北市 區名噪一時的觀光級旅館「子爵飯店」,子爵飯店
在服務旅客近 30 載後,於 2007 年劃下句點、走入 歷史。現任經營團隊剛接手時建物老舊破損不堪、 管線老舊,裝潢隔間殘破,設計團隊以北歐風來打 造建築的異國風情特色,內部空間部份則以簡約乾
淨舒適為主軸,打造出臺北馥華商旅松江館,期盼 能再現一江街風華、也希望能提供旅客更溫馨舒適 的住宿環境。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41 巷 13 號
老桂坊以愛物惜物、活用老物的新創意,運用他人 拆除老屋後的舊料、癈料,重新運用與再製,讓它 產生了新用途。這樣的複合式文創商店,雖然不大, 但處處顯得驚喜。枯掉的樹幹,在空間裡成為了風 景;舊鐵窗成了主櫥窗的屏風;歷經百年風化的樟 木木門,躺平成了桌子,鏽蝕門環仍鑲嵌其上,卻 成為了凝聚眾人的主桌;高中淘汰的原木椅,是店 內的座位;拆掉不要的柚木樓梯板變成展台,還有 50 年的老印刷廠淘汰丟棄,準備運至鄉下當柴燒的 鉛字木盤,也緣份巧合地搶救回來,吊燈即是運用 鉛字木盤上的竹片,手工製作而成。經過歲月洗禮 的老屋和木料,散發出獨特且溫馨的質感。
R9 Café 位於捷運站 R9 出口處旁的一棟超過半世 紀的閩式建築的獨棟老屋,周邊盡是同年代的社 區,經營設計團隊於 2010 年間以保存屋子外觀獨 特造型之理念,造就都會簡約風格。以造型、餐飲、 都市人士喜愛話題,融入 logo 與窗花之設計,挑 高的木質橫樑,輔以燈光效果,加強視覺焦點,勾 劃出藝術休閒的氛圍,造就了一家好吃又不必排隊 的知名蜜糖吐司專賣店,意外成為鬧中取靜的絕佳 聚會場所。團隊經過數年虛心努力地經營及對原建 築的維護,一直是舊雨新知的客戶們放鬆的飲食空 間及活動、發表會的場地選擇。
原為 1955 年時臺灣典型光復後的雙拼民居,由關
渡茄苳腳黃丁旺先生以一价佃農的身分於當地興建 起的第一座傳統紅磚建築,磚砌窗花為夫人黃林紅 緞女士設計。經過一個世代的居住後屋舍漸趨沒 落,加上土地產權開始分散,在 1990 年代淪為廢 址,此景持續至 2009 年末。由屋主第二代出資、 第三代規劃設計所組成的「關渡山行」改造團隊, 自 2010 年初春開始進行老屋改造,原本 19 號基地 僅剩門前牆面及兩片山形磚牆且已無屋頂覆蓋,21 號基地則呈現鐵皮屋頂的簡陋不堪,2013 年 1 月由 設計團隊成立的「關渡山行文創」悄然開幕,多項 展演活動,使微型文創聚落能在社區生根,讓優質 生活創意依存於原有環境的每個角落。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
尚藝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本建物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上,適逢藝廊創立屆滿30
週年,業主希望藉由空間大改造提昇整體品牌形
象,配合開幕攝影聯展,進一步達到推廣影像藝術
之訴求。設計團隊認為「空間是視覺影像的延伸,
以最詩意的語彙,記錄著每個值得紀念的片刻」,
重新規劃一樓格局,拆除舊有混亂的空間動線,規
劃為門市及辦公作業區。二樓舊有的空間模式已被
定型,規劃為自由敞開之藝廊空間,作為藝廊並支
持各項活動之靈活使用需求。藝廊設計的重點,在
於新與舊的材質結合,適度保留舊建築物痕跡,佐
以新面材,延續空間使用屆滿30年間共有的回憶。
厚實的原木塊肆意拼貼成獨特的自然風格牆面,帶
出整體空間溫潤的質感。
本街屋之規劃改造,在新與舊之間並非單純存在著 交替的斷層,而是以平穩的聲線得以接續。由於此 街屋座標座落於世代交替的時間軸線,經由都市有 機體的新陳代謝及緊密的居住型態交錯生成的城市 風景,設計團隊以大面積透明素材將鄰戶建築之磚 瓦納入自家窗景,屋主方得以觸摸歲月的痕跡,感 知長久以來屹立於此地的生命氣息。一樓街屋的建 築表情以單純線條予以曲折形塑,對應日光照射下 產生反射與透射的光線律動,藉由虛體實構的設計 傳達出隱晦的生活態度。運用灰色調性的水泥板模 素材,自起居室經由開放式廚房至餐廳、後院無障 礙的空間穿透,引入天色、草木和舊有建築皮層。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
尚藝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入口玄關以木質橫線百葉造型為主,強調俐落簡潔 的線條設計,搭配木化石牆面的分割線條,並結合 沉穩大地色系空間配色,表現空間質感及品味。
臺北市松山區寶清街
尚藝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位於臺北市寶清街的基地,設計改造前格局零碎, 針對隔間加以調整,改善空間架構;運用鋼刷木皮、
洗石子等自然材質,以大地色系配色,呈現天然和 休閒感。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
雅是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本建物改建前空置 10 年,周邊環境髒亂,機車汽
車亂停,造成附近民眾出入不便及影響交通,也形
成治安死角。臺北馥華商旅集團接手此建物,經過 設計改造後推出旗下全新自由的獨立品牌,以年
輕、自由化的清新風格,打造截然不同的全新體驗。
「simple」期望將簡單的幸福感帶入旅程中,「+」
豐富旅客的心靈感受。Simple+ hotel 將人文藝術透 過跨界交流,期待在這多元的合作下,能夠激盪出 不一樣的創新思維,成為一股新潮流。由於本館位
於東區商圈的巷弄內,飯店完工後整條街道感覺明 亮整潔許多,嶄新的門面與設計風格也帶動周圍環 境新鮮朝氣的氛圍,更加具有吸引力,對於周邊商 家的活躍也起了相互效應。
雅是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建物改造前身為南港電子工業,曾因不同的綜合商 業、工業使用之故,經月累日的修建,故增添許多 翻修上的困難。設計團隊用心投入巧思,不論是與 建築師及結構技師探討如何強化建物結構,延長建 物使用的年限,發揮建物完整的功能;重新規劃更 新老舊管路及線路;舊建物滲水、漏水及壁癌修復; 樓面高低的起伏落差整平,昏暗置入採光增加空間 感,放大視覺的不足效果,逐一克服老舊不堪使用 問題,創造出濃厚異國風情的商務旅館,成功打造 旅人落腳的驛站。目前本館以典雅大方的設計、濃 厚的異國風情、簡潔的歐洲建築屋外觀、北歐風格 的多開窗設計,為南港區帶來悠閒的浪漫氛圍。
衍 伸
臺北市大安區通化街
尚藝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承襲舊有建築的結構體,延續一份對臺灣的熱
愛」,是屋主自本案初設計階段就開門見山提出的
想法。設計師刻意保留原建築之結構天花、磚牆、
壁爐,取實木,拼成仿舊味濃烈之造型;置水泥,
抹出一處溫潤沉穩的灰色調地坪,在新與舊之間,
塑造出無可取代的平衡感。由於屋主長期旅居國
外,曾深度造訪許多國家,尤其喜愛南非的大地情
感,那野性與冒險的精神與古樸粗獷的風俗民情,
深植於他的內心。因此空間上以保留建築原始風貌;
建材上呈現原始紋理為設計主軸。垂直與水平的鐵
件層板,消弭傳統書架的沉重及制式感,讓書架呈
現簡潔俐落的視覺觀感。
誇張古懂咖啡店
臺北市中正區臨沂街 40-5 號 1 樓
陳莉穎
接臨在仁愛路與信義路東門市場的中間點,在車水 馬龍市中心內的一條幽靜小巷中,環繞豪宅中間有 著一畝與現代截然不同的過去。誇張古懂咖啡店現
址前身是一家 蔘 藥行,初到現況跟廢墟接近,因為
滿地泥砂和廢材垃圾而看不見地面,但店主希望能 保留最原始的模樣。為了回復原貌,將原本的地板 洗刷多遍後,古舊的大理石地板花樣便一一重現, 另外除了維持原身,店主希望打造溫馨的臺灣老客 廳氛圍,如同家一般的咖啡店,是讓人放鬆開心聊 天的一個休憩處,因此店內設計也加進店主個人部 分生命、粉刷、擺設,例如店內窗牆設計是由霧面 透光的窗塊拼湊而成,各角落擺放擁有不同故事的 老家具。這裡呈現的不是復古而是每一個人過去曾 有的記憶。
遊山茶訪台北茶會所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83 巷 7 弄 2 號 1F
嘉振茶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投傳承三代的茶人世家,希望打造臺灣現代烏龍 茶文化新風采,因此成立遊山茶訪臺北茶會所。以
「遊遍名山訪茗茶」為設計核心,為了營造「遊」、
「訪」的趣味,改造時仍保有原有日式房舍的隔間, 將日式建築的一步一景,與茶的一期一會的精神契 合。保留日式房舍內部設計元素,改以白色、素淨, 並與老木料、舊家具搭配出現代、優雅、時尚卻仍 然保有臺灣烏龍茶品茗的輕鬆自在氛圍。利用原有
隔間、配合營運與臺灣烏龍茶文化交流平台概念, 設計出不同風格用於體驗、品味茶的小空間與書 房。將原來的大門改為戶外休憩座,並將大門移至 車庫側門,花園以四季不同主題植栽樹木,創造茶 境步道的視覺延伸效果,與都會內難得心靈綠洲的 意象。
金石堂書店城中店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 119 號
及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 17 號
樸映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金石堂書店城中店,是巴洛克式建築百年洋樓,位 於重慶南路衡陽路口,此區在日據時代稱為本町 通,曾是臺北繁華的代名詞。
30 年前金石堂進駐時, 為了展示更多商品,用封版與書櫃將窗戶與露臺都 遮住。此次整修重點為「打開」,在以舊復舊的原 則下,重現建築物原有的窗戶與露臺,展露建築物 原有的木頭屋簷與裝飾拱門,呈現百年洋樓的優雅 風格。現在店內氣象一新,「打開窗」:隨著自然 光線舒服閱讀,休息時還可一邊觀察街景,輕鬆愜
意。「打開露臺」:自營咖啡店進駐露臺,讓逛書 店不但是人文知性,也是香醇浪漫的享受。
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40 號
(大同大學校園內) 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志生紀念館位於大同大學校園內,建造於 1940 年, 為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志先生及大同大學首任校長 林挺生博士一家之居所,後因房舍老舊,人口遷出,
2001 年後即無住人,荒廢多年。2010 年由校方進 行建築整修與庭園重塑,經建築師勘查後,屋況基 礎年久損壞且載重不足,多處構件破損嚴重,木料 腐損甚鉅,決議對建築本體進行整體翻修。經過空 間規劃諮詢委員數次會議討論,將本館重新定位為 「校園史蹟館暨藝文中心」,建築空間格局雖不做 更動,但內部軟硬體設備則朝向藝文展覽公共空間 來發展;並運用和洋式兩種空間,安排相關課程, 開放學生使用,提供最佳境教環境。
臺北市文山區萬美街一段 89 、 91 號
柳慧燕建築師事務所
本出租國宅社區位處山邊,環境清靜優雅,惟建物
仍有老舊損壞情況。本次改造主題為「大樹一般的 家 美觀、安全、節能減碳」,完工後環境現況 (1) 以山形磚和丁掛磚取代現有的馬賽克外牆;(2) 以弧
形格柵串連建築體翼部,增加流動性及現代感;(3) 側牆設計以格柵強化原建物垂直性,形成視覺焦點; (4) 新作防盜窗形成本次規劃之建築特色;(5) 外牆
防水改善;(6) 屋頂防水改善;(7) 屋頂及側牆管線 整理;(8) 設定建築物的綠建築對策:雨水回收供應 植栽澆灌、打造花台雨遮及格柵來減輕日射負荷, 達到節能效益、於四翼側牆配合垂直格柵造型,新 做松木花架及花台,種植爬藤類及灌木,形成垂直 綠化牆面,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及淨化空氣之效果。
棗點 Breakfirst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 573 巷 15 號 1 樓
林宛瑤
大直巷弄內的老舊民宅一樓,恰好位在十字路口轉
角處,斜對角是舒適的公園環境。周遭環境雖然舒
適,但此房舍因長期無人租用整理,有許多規劃不
良的狹小隔間,且外牆斑駁髒亂,內部陰暗無光,
漏水及壁癌問題嚴重。空間改造的構思是希望將屋
子改建融入周遭環境,增添新意並結合綠意,加入
天然採光,還原空間場域的舒適本質。所以在機能
分配、風格以及空間的開闊性上,都盡力找尋最合
乎使用邏輯的完美平衡,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特質,
給人們如同回到家一般的自在、放鬆感。空間改造
方向為:開放式空間設計;保留怪格局。完工後成
為巷弄公寓之間的亮點,和對角公園相呼應,將綠
意延伸至房舍內,使冷調的水泥公寓多了柔和、溫 暖的基調。
( 保安捌肆 )
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 53 巷 11 號
社團法人中華古琴學會
位於臺北市齊東街日式宿舍群,經臺北市政府指定 為古蹟,巷內綠樹成蔭,古蹟內大樹圍繞,為市中
心一處寧靜空間。完工前環境破敗,乏人清理。齊
東街日式宿舍於 2004 年 10 月 1 日經「華山社區
發展協會」以社區文化資產保存運動推行下,將原
本為臺銀舊宿舍的齊東街房舍公告為市定古蹟及歷
史建物,文化局及文化部自 2009 年起陸續修建齊 東街古蹟及歷史建物。修復工程包含整體建築及旁 邊空地建立有棚式亭子,及鋪設大面積草皮,改善 整體環境。中華古琴學會於 2011 年 9 月進駐,並 自 2013 年 2 月開始 , 以琴館的方式經營此一空間, 以古琴為核心,舉辦定期演奏會、古琴琴學講座、 並設立古琴圖書室及古琴教室,全面推展古琴之教 學、研究、欣賞。
臺北市大安區延吉街
臺北市中正區懷寧街 84 號 普羅室內設計有限公司 La Mesa 西班牙餐廳
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 84 號
林雅萍建築師事務所 &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
位於延吉街的巷弄之中,離東區的熱鬧商圈,有一 小段距離,附近大多為三到五層樓的公寓為主,在
商業與住宅之間形成一個過渡的區域。建物本身為
50 年左右的老屋,經過了長期不同的住戶入住,空 間有些混亂,前屋主又將廚房置於入口,加上房子 為狹長型,面寬又窄,造成採光不好的情形。由於 這是一間有歷史味道的房子,設計者希望在這空間
去賦予新的生命,但又可以展現記憶的紋理,於是 將屋子過渡裝飾於其表面的材料卸下,讓本身的牆 面重新展露出來,牆面磨石子的痕跡也同時得以重 生,使空間能夠展現自身的魅力。完工後空間呈現
了房子原有的八吋磚牆,磨石子的腰帶,裸露的天 花,水泥粉光的吧台和後方帶有有機曲線的廚房備 餐區,最少的結構變動,留住老屋最原始的味道。
「順天外科醫院」位於保安街 84 號,建物登記最 早於 1924 年,原為臺灣第一位完成正式西方醫學 教育的臺籍外科醫師謝唐山先生所創辦,在大稻埕 開業行醫之堂號,建築是大稻埕一進落、三層樓的 傳統老街屋。改造工程除了保有原構築系統外,並
進行結構和消防安全補強;設計上將天井打開,留 設陽台開放空間,同時納入歷史街區老屋少見的透 明電梯,提供友善環境,亦可搬送活動設備。作為 傳統老街屋與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建築師企圖引 入外部性概念,賦予公共性格,一、二樓店鋪可以 彈性獨立租用,三樓殖入「空中閣樓」的公共空間, 採以錯層降板,提供活動展演時的輕鬆坐席。目前 [ 順天外科醫院 ] ╳ [ 保安捌肆 ] 由參與大眾的親近 閱讀,一起營造更多元的共享場域。
建築前身為見證半世紀前臺北城風華的舊洋樓,在 今日重生為世界背包客認識現代臺北風貌的新據 點。原為餐廳的建物,因屋主長年旅居國外 , 長年 未再整修維護而荒廢多年,讓二二八公園旁的懷寧 街 , 因走過歲月的而略顯黯淡。經營者看中 5O 年 充滿歲月情懷的老房子所孕育的生命與潛力,因而 想藉由背包客探索的精神,讓充滿歷史情懷的洋 樓,重新為城市點綴出活力的光點。改造工程將降 板客廳改造成三層床鋪,並為了保留原始的風貌, 頂樓台式三合院重新改造為旅館的用餐休憩空間, 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旅人,得以徜徉於此建物的 歷史情懷,各個角落裡也保留著原有生活用具,希 望熙來攘往的世界旅客能在旅途中深深體會到臺北 城生活的點滴。
以「自然媒材原始況味‧連貫五感律動」為設計概 念,希望能具體呈現企業品牌、理念與堅持,以及 從上到下親力親為的態度,使觀者能體會到讓滋養 美味一甲子的絕對魅力,同時也必須讓企業的永續 態度,繼續發揚並傳承下去。在一樓門市、二樓工 廠的建築外觀,利用格柵語彙延伸量體高度,以珠 寶陳列方式設計和果子產品展示區域,轉述細緻而 珍貴的意象,標榜產品製作過程中,將原料經過不 斷琢磨,而後製成,宛若珍珠寶石一般的珍貴。經 由立面虛實交錯安排,有效的延展空間尺度,並吸 引來往人潮的目光,外牆與結構柱體運用天然石皮 的原始與粗獷,延伸自然意趣。
萊江南時尚江浙小菜館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 156 號
咖啡
臺北市中正區臨沂街 55-3 號
養樂多木艮設計工作室
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47 巷
萊江南時尚江浙小菜館 天成商業大樓
建物是一棟老舊的三層樓建築,建立於 1960 年,
是臺灣北部傳統的街屋建築。許多人看了這棟建築
都覺得這棟建築很醜、很舊、很髒,還會漏水,但
是店主看到這棟建築時,感受到建築物在哭泣,建
築物被使用者不斷地摧殘,覆蓋原始老屋的美好生
命力。為了賦予老屋全新的生命力,改造工程採用
了新舊混合的設計概念,將建築物許多的原始建材
忠實呈現,如磨石子地板,水泥線板,舊有的磁磚、
破碎的磚牆,加上法式殖民風的建築語彙。設計者
尊重歷史的痕跡,感念過去的美好,用心傳遞每一
份感動,表達出萊江南著重江浙料理新風貌的品牌
特色。
徐政瑋
店主在改造老屋之前,發現臨沂街在過往是該區塊 的生活重心,提供地方居民生活育樂的需求,瞭解 到店家也是社區的一份子,應該要與周遭協調融 合,並期盼能夠與社區產生互動。因此,空間改造 的主題為「都市人的生活公寓」,創造擁有過去臺 北味道的公寓,有各個家庭成員的角落,書房、客 廳、和室、兒童間、陽台等。同時嘗試把室內外元 素拆解轉換,找尋不同的詮釋方法。空間特色在於 將「裝潢」產生的非必要性消耗與成本壓到最低, 透過人的雙手可及範圍去考量空間配置,以「擺放 裝置」方法來完成空間。為了使空間和人群產生對 話,將生命注入空間,在一、二樓空間退出了深度 80 公分的陽台空間,種植許多植栽於建物外觀, 軟化建物造成視覺的生硬感,並且將細節變化的精 彩蘊藏於室內空間。
養樂多木艮生活事務室內設計工作室
一棟位於昔日打鐵街內的老房子,擁有室外露台與 室內天井等特色,改造的方向與原則以不破壞原始 格局與材質為主,絕對性的保留原有的材質和格局 特色。老屋空間為了工作室和居住使用,明確地劃 分空間內容。二樓作為工作室用途,閣樓則做為 休息起居空間。白色的隔間牆是木作板材,格局成 前廳與後餐廳,皆在前露台與後陽台,樓梯間仍還 保留木作梯的使用,閣樓則是主要空間有層次的部 份。工作室空間雖然拆除部分隔間,原本的板材仍 做為新隔間使用,仍保留了舊窗戶體,讓老屋仍像 是老屋。再將設計者擅長的色彩帶入室內,使老舊 的屋子在顏色的襯托下,展露出老屋的特別風采。
剝皮寮永興亭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41 號
羅墀璜建築師事務所
天成商業大廈主要由 41 號之住宅商辦混合使用之
大樓與 43 號的天成大飯店所構成,為地下二層、 地上十五層的建築物。完工前環境狀況與問題包含: (1) 建築外牆立面磁磚龜裂,有部分變形。(2) 冷氣 主機懸掛於建物外牆,造成都市景觀凌亂。 (3) 低 樓層之一樓、二樓與鄰棟相鄰之巷弄被建築物加蓋 之附屬物佔據了原有之空間。整體整建完工後的效 益如下:(1) 改善現有不良環境,增進商業區土地利
用價值。(2) 加強都市景觀,塑造優質的都市環境 (3) 注重都市防災,改善消防公共安全與公共衛生。
臺北車站地區一直是臺北市商業發展之核心地帶, 由於長久以來的高度密集發展,造成環境上出現破 舊窳陋之情形,更新整建改善現有不良環境之情形 後,增進了本區之商業區土地利用價值。
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 167-171 號
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位於萬華區康定路與廣州街口,剝皮寮歷史街區西 北側三連棟,地方社區慣稱此處為「永興亭」。由
於剝皮寮修復後僅作為對外招租、辦理展覽使用。
因展期檔次安排,地方社區感覺多數時間為關閉狀 態,或相對缺乏與地方社區之互動。萬華心願景工 作室進駐之後,一樓為社區接待、意見交流諮詢與
老照片 / 空間故事的資訊站;二樓為萬華生活路徑 與社區意見蒐集意見牆,以及心願景展示空間,曾 舉辦手工書製作、手繪萬華生活地圖、地方願景張 貼等。康定路 167 號則作為萬華生活資訊站,除有 不定期導覽外,更合作舉辦手工教室、素人畫家招 治阿嬤畫展及分享會等,期待在都市再生的發展歷 程中,讓社區民眾感受萬華獨特的內涵與魅力,引 導重新思考萬華再生的願景共識。
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 82 號
途中國際青年旅舍有限公司、十禾設計
一棟 35 年的透天厝,過去曾做為不同商業使用,
因屋主長年旅居國外無暇管理,閒置多年,產生漏 水、壁癌、電路、水路管線老舊等問題。今以青年 旅舍為改造核心,不同於強調「私人空間」的一般 旅館,其價值也非「廉價的床位」,而是以「共用 空間」的概念,藉由時間、空間的分隔創造不同的 使用情境,進而產生人與人、人與文化、人與在地 的連結與互動,帶給來自各地的旅人們不同的旅行 經驗。規劃上配合房屋本身的特性 ( 例如樓層的區 隔 )、背包客的需求 ( 例如高比例的公共空間 ),去 思考空間使用上的各種情境與可能性。適度而不過 度的裝修,創造各種人與人互動的場域,甚至讓旅 人的足跡成為空間佈置的一部分。未來,它將是世 界旅人在臺北最溫暖的避風港。
總督府山林課日式宿舍群
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 203 巷
臺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 /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位在臺北市大安區錦安里的日式建築宿舍,目前保
留五棟半建築,在 2006 年 3 月 31 日公告為古蹟
及歷史建築。被保留下來的宿舍,除了原有員工繼
續居住使用外,其中的 36 號宿舍卻因曾被佔用而
破損嚴重,17 號的庭院外觀也因居住需求失去原
有特色。在臺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與林務局共同合
作下,將 36 號修復並做為社區林業與生活文化推
動基地,17 號庭院在不涉及古蹟主建物的前提下也
修整為日式庭院風格,讓整體的古蹟更能突顯其特
色。除了硬體的修繕,協會則是致力古蹟、文史、
生態之保存與推廣。以符合場域環境之特色,推動
臺灣油杉等老樹之保護、植樹綠美化等活動,讓居 民共同參與,認同這片場域之保留價值。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72 巷 18-1 號
林果良品有限公司
林果良品中山總店位於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原是一 棟 60 年的三層樓老房子,改造概念之一是「希望 可以保留老屋子的美好面貌」,就像林果的鞋類設 計總是以新舊合一「Old is New」的概念,將歐美 的經典鞋款,以臺灣的製鞋技術完整演繹,呈現出 臺味與洋風的混搭。第二個概念是「以為是咖啡廳, 但其實是一家鞋店」來思考,使客人喜歡林果工作 室「家」的概念,延續讓人溫暖想逗留享受的「試 鞋時光」。刻意留下鐵窗、老燈、花玻璃、屋頂線 板等原本房子既有裝潢,並從臺灣各地蒐集了臺灣 老家具作為裝潢重點。此外,加上如投射燈、木板 拼接等新的裝潢手法來新舊整合。現今一樓為商 店,二樓為工作空間,三樓則是活動與展覽的多元 場所。
臺北市中山區遼寧街
蘭庭崑劇團
「蘭庭藝響空間」位於中山區復華里「遼寧公園」
旁的一棟年久失修、荒廢閒置 20 年的四層樓獨立 建築的二樓。由於建築物已列入都市更新計畫,因 此在執行景觀計畫時,以高度精簡原則,將空間的 規劃使用與社區外圍環境的融合整體考量,並以符 合「崑劇」文人藝術的清雅特質,作為蘭庭藝響空 間景觀設計的基本元素。改造時,全案以木作為基 礎,架設木紋地板、原木桌椅,並精心利用樑下、 柱間與窗台製作隔間和高低櫃。朝公園的西面大窗 將花木扶疏的綠意借景入室內,蟲鳴鳥啼,讓蘭庭 藝響空間雖位於大臺北市中心,卻有如坐落於園林
一般的優雅景致。保留老公寓建築的優良通風採
光,引入社區公園的四季景色,選用質樸原色的裝
潢風格,妝點簡單的花藝、盆栽,成為令人耳目一 新的多功能藝文空間。
臺北市士林區大東路 54 號 曾龍生
於 2012 年 10 月成立,老屋的原建築風格是日式仿 德式建築,同時融入閩南建築技法。因此這棟百年 老宅除了有巴洛克式的門柱外,所有牆面的紅磚都 是使用景德鎮的陶瓷燒窯技術製造而成;另外,在 建築的各個角落,也可以不時發現當時臺灣極為少 見的馬賽克磚、墨綠色的裝飾磚及阿拉伯磚。屋內 亦有許多和式木窗,多為氣窗、左右推窗及上下疊 窗;透過精巧的設計將滑軌暗藏於窗戶中,可更省 力的開啟。此外,老宅的地基以堅硬耐壓的鵝卵石 疊實,數十年來經歷無數次大地震,依然屹立如昔。
改造概念是保有原本的建築以及將環境的特色更突 顯出來,以不浪費自然資源為主,加上利用綠色資 源及環保概念來做改造。一至三樓的不同空間區塊 的風格和特色都非常突出,創造食尚新體驗。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183 巷 4 號 1 樓
初映咖啡及烽雅空間美學有限公司
「初映咖啡」位於中山北路上的巷子內,建物前身 為花店,屬於長條型的空間。改造的設計概念是想 要給人溫暖的空間,所以使用開放式吧檯,讓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像是一個朋友聚會的地方。
保留原本的整片對外落地玻璃,往室內內縮做一個 小小的戶外空間,玻璃框為淺色木頭,使用實木製 作吧檯桌,視覺製造出一體成型的感覺。輕隔間隔 出一個小小的廚房,在開放式吧檯裡,面對開放式 吧檯的那一面牆,直接打牆做出文化石牆面,營造 出原始純樸的氛圍,並放置兩片大片落地鏡子,讓 狹長式的空間看起來更寬大。後半部的空間,前使 用者有另外打通一個大門,店主善加利用這個區 塊,嵌入一片落地玻璃,讓室內與室外有連結,讓 此空間活潑起來。
臺北市萬華區武昌街二段 122-1 號
築空間文化創意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 10 月 10 日,卡市達創業加油站接手了一
棟歷經滄桑、飽醞世故的小小樓房,憑藉一股全新 的意念,將之重新打造成一個支持各方創業家勇敢 逐夢的基地,提供創業者進行創業實驗、販售商品、 藝文展演之用。在改造的過程中,卡市達保留了基 本的房屋原型,還有部分物件,雖然房子無語,但 此地的樑柱牆壁,斑駁書寫著各式各樣人群的生命 斷代史,因此,比起嶄新的華廈美屋,這棟房子更 像一方古舊珍貴的故事盒,包容與記憶著那些時時 被主流大眾所遺忘的生命痕跡。人們來了,擱淺一 點記憶給房子後又會離開,但人走了,房子卻一直 都會在。所以,對於這樣一個美麗陳舊的故事盒, 將其打造為留給有夢待築的創業家基地,讓更多更 多的人們,在這裡寫下新的故事。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大稻埕教會
臺北市大同區甘州街 40 號
金石建築師事務所
自 1966 年即開始有改建禮拜堂之想法及規劃,幾
經坎坷歷程,又逢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預定將本禮拜
堂列為市定古蹟之時,可開始進行重建禮拜堂工
程。最後以保留左右兩側牆面,正面向前移動並用
原磚原圖重新砌成之共識來重建禮拜堂。工程完成
後,整座禮拜堂大部份以仿哥德式建築而成,禮拜
堂內部建材大部份使用原木原色有香味之非洲他比
力樹,並從瑞士訂製管風琴。禮拜堂之建築設計,
將當時複雜性和融合性突顯並呈現出來。因與西洋
文化密切交流,也將東、西方的融合與矛盾,清楚
的反應在此建築上,展現接納與認同閩南建築之傾 向。
臺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
德美樂企業有限公司
座落於捷運東門站旁的寧靜巷弄內,小食糖 Sugar
Bistro 團隊將一棟擁有 50 年歷史的台式三層透天 老厝重新改造,除了保留前院、矮牆與台灣傳統建 築工法的磨石子地磚,並以環保創意回收的概念, 搭配舊時與現代的傢俱,打造具有復古與現代融合 的藝文空間。老屋前身原為建設公司,閒置多時, 屋況不佳,改造初期面臨壁癌、漏水等嚴厲考驗。
因此在主題發展與空間配置上引進大量光線,並保 留老花鐵窗,舊檜木木窗,但重新配置並拼貼出許 多迷人角落。主體結構不變,家具則以新舊混搭, 甚至結合老件與現代結構,重新將老舊傢俱變成極 具特色的單品,這種結合老件與新物件並略帶工業 感的風格家具,以回收再出發的「Old is New」新 風貌活化這老舊空間,並為老屋帶來新生命及新價 值。
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
甘樂文創志業
改造動機是希望提供一個享受千層蛋糕的舒服空 間,工程起點則從「重新找回這空間的原貌」開始, 拆除了多餘的空間隔板與裝潢,以「暖性的人文空 間」為概念,於是推開了象徵食用甜點的仿鏽「叉 子」的木製門,塔吉特千層蛋糕專賣店就這樣誕生 了。簡單純粹沒有過多的裝潢的空間呈現,以自然 和再利用的二手材料,改造出溫暖樸實的味道。「為 老東西注入新生命,讓這空間充滿生命力。」從空 間裡的日式檜木窗、鐵製椅和置物展示木櫃,皆是 使用二手材料,無論是紅磚堆砌與木窗台的懷舊風 格,或是二手木製框分別直或橫的在牆面成為展示
架,在這空間完全綻放風景。僅以黑色油漆帶過, 讓天花板的管線自然的裸露著,手繪的牆面則為空 間注入了童話般的想像。
臺北市大安區延吉街 294 號
高振御
「寅樂屋」店主的父親自 1947 年出生起即跟隨祖 父母居住於延吉街,而延吉街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末 民初。50 年代隨著光復路、信義路的拓寬改建整個 地區的樣貌整個起了變化。店主父母退休後重返自 己從小成長的地方經營小吃生意至今,然而初期經 費拮据僅自購角材、夾板自行搭建簡易隔間、購買 器材,克難經營,後因屋頂漏水嚴重且長期無冷氣 設備,決定進行修繕。由於店內主要是販售日式歐 風咖哩,改造的想法以日式洋食小食堂為主,店內 使用大量深色木料染色及磚造牆面、並使用舊式燈 具搭配黃光,也藉由大面玻璃鏡達到空間延伸的效 果,門口老式窗框玻璃也在不同的戶外光線下折射 出豐富有趣的懷舊效果。
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
梅門德藝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梅門德藝天地」為李鳳山師父的養生總部,基地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 38 號、40 號、42 號及
46 號,主要建物為一棟四層樓雙併公寓及二棟二層
樓透天住宅。係興建於民國 60 年之臺鐵員工宿舍, 近年由於住戶稀少,該宿舍呈現半封閉荒廢狀態。
2009 年夏天起,由李鳳山師父引領梅門義工團隊承 租,進行全面改造。改造前建物房舍老舊,巷弄窄 小,空間封閉,遇雨積水不退。整建更新完工後, 以回收舊木料裝潢建物外牆,營造典雅格柵樓層外 貌,路面及排水溝重整,鋪設透水磚,開放空間成 為活動中庭,保留原有之大型綠色植物,全面綠美 化和庭園造景。希望以開放空間,結合養生、文化、 教育、休閒為主題,帶動市民健康、國際藝文交流, 提供社區遊憩,串聯社區人文資源。
建物改造前為一閒置近 10 年的屋齡半百的三層樓
建築,每層樓約 20 坪,整體建築外觀老舊、水電 管線老舊、線路分佈混亂,漏水及壁癌問題嚴重, 後院有接近一層樓高的雜草樹叢。改造主題是「保 留老屋特色的 LOFT 風格」,保留老屋的洗石子外 牆,拆除鐵窗、保留部分木製窗戶,換成霧面氣密 窗,整理更換內外管線,打掉原本零碎的隔間,以 水泥地面、樑柱,搭配活潑色彩的油漆牆面。現今 成為價廉質優的小型多元展演空間,鼓勵新銳藝術 家參與創作展覽。增加與音樂、劇場相關的演出、 合作及工作坊,提升為全方位展演空間。提供從兒 童到成人都能放心創作的環境,藉由藝術促進鄰里 關係並與社區、學區交流。目前一樓是咖啡店與休 憩場所,二樓是戲劇和藝術創作工作室,著重藝術 治療課程,三樓提供多元藝文活動展演。
改造前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臺北市士林區中興街 24 號 1 樓、 26 號 2 樓、
28 號 2 樓、 30 號 2 樓
境衍設計有限公司
在改造長年荒廢的老屋前,雖驚嘆於建築本身透露
的古老氣味,卻深感使用機能與未來的功能不符。
為了符合現代藝術、美食創造基地和多媒體實驗室
的使用機能,必須在空間上提供例行使用,也創造
展示和與鄰里交流的可能性。以「迴廊」為核心概
念,打通三連棟的二樓空間,使原本受限於單向軸
線的長型街屋,延伸另一個軸線的可能性;並增加
透明感強烈的大面窗戶、輕盈的直梯、將通往屋頂
的維護口改為透明採光罩,打開垂直、水平向度的 牆體;以動線串連所有空間;使長向街屋前後穿透、
三棟間水平串聯、垂直面上下延伸,成為流暢的、 會呼吸的建築。此外選擇在維持建築機能之最低改
造程度運用材料,大多是建物既有拆除後之廢料重
複運用,成為代表老屋復古氛圍的語彙。
大安區錦安區民活動中心 臺北市大安區永康街 60 號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建物本身為三單位共同使用,一樓為昭和町古物市 場(市場處)、二、三樓為臺北市立圖書館龍安閱
覽室、四樓為大安區錦安區民活動中心。屋頂改造 前,已由錦安里辦公處及臺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申 請代管,但閒置無人使用。基地建築本身各層為屬 性不同之公共開放空間,每日皆有各年齡層民眾前 來,但三單位鮮少互動,缺乏交流。故本案空間改 造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方法,「都市可食地景」
為主題,期望以錦安屋頂菜圃為示範點,將可食地 景概念散播到各社區中。空間設計保留動態彈性使 用,並開辦「幸福有機農園實務課程」,發展社區 「自主農園班隊」,維持錦安屋頂社區菜圃營運, 再透過班隊系統,發展社區內蔬菜「地產地銷」及 「食材互換」。讓屋頂綠化改造,成為社區新的交 流場域。
臺北市中正區博愛路 154 號 6 樓
王采元
由於基金會需要的空間特性是親切而富人文的彈性 大空間,可以靈活依照日後不同活動需求進行變
化,因此將窗戶從固定玻璃全面更新為可開的窗 扇,將主要活動的大空間配置在靠窗的區域,辦公
區則採用開放的大桌,配置在靠內側區域。為了使 這個空間能傳遞「生活中的感動」,選用樸實的材 料與適當的工法,大量使用夾板作為整個設計的主 要材料,營造出一個「溫暖的家」的意象。為了符
合基金會推動兒童教育與閱讀習慣,因此「自然的 閱讀」亦是主要的設計,兩個主要牆面的書牆,利 用夾板的紋理作成木書,交互錯落的位置都考慮了
支撐書架的結構,這片書牆讓書本自己說話,成就 一面美麗的風景。
臺北市中正區寧波東街 11 號 虎記商行 圖樣狩獵隊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32 巷 2 號 1 樓
圖樣狩獵隊
虎記商行位於羅斯福路口,一間建於日治時代的三
層樓老房子,佔地 10 坪,改造重點放在一樓的店 面,其餘樓層為內部辦公與倉儲空間。改造前原本 是令人退避三舍的老舊空間。改造工程盡可能的保 留建物原有的風貌,或使原本失去或不足的功能補 足,並使用大量的壁畫將經營者、周遭環境與咖啡 產品融合在一起。在這舊式的老房子加入「虎式」 的個性與元素,營造出別具特色的氛圍。沒有華麗 的裝潢與設計,一切都是這樣的隨性,老房子所營 造出的氛圍,總有著特別的故事。然而這些改變與 新生是店主要好好經營夢想的決心。也是對時間及 情感的眷戀,口中的咖啡香與這屋內氣氛,也將不 自覺的擄獲人心。
Pattern Safari 圖樣狩獵隊,目前是一家小小的雜貨 店,希望有一天可以「狩獵」全世界的可愛雜貨, 帶到大家的眼前。一家原是以網路為主的小雜貨
鋪,因為店長一直很希望有一家自己的店面,所以 在多年的努力之下,選擇在臺北迪化街落腳,整建 改造了自己的空間。 並在時間的壓迫與有限的預算 下,以最簡單的方式:油漆與傢具的陳列擺設來調 整整個樓面原本的氛圍。
建物自完工迄今 30 年,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原為
士林紙廠舊員工宿舍。現改為 64 間客房之長住型 公寓,全館充滿紙文創元素,客房與室內公共空間 充滿紙文創之元素,規劃有 paper 藝廊、早餐廳、 書牆大廳、會議室與二樓 lounge 供住客使用;另外, 樓面與一樓大廳部分裝飾牆面為廢紙纖維經陶燒而 成之建材,將紙回收的概念落實於空間之中。客房
內設計概念以「相框」為主題 紙是用來記錄文字 與圖像,而在家裡以紙印出相片代表回憶與未來, 藉由與不同國籍的住客交流,例如:長住之客人留 下其國家之幣值一元錢幣或紙鈔,並留下一段說明 一元錢幣在當地的用途;藉由這些小故事串起一個 個旅人的故事。
《好,丘》天母店
臺北市士林區天玉街38巷16弄2號
禾方文創有限公司 理想時光坊
臺北市信義路四段30巷50弄1號1樓
李惠玲
建物鄰近天母商圈與天母國小,位於寧靜的住商混
合區內,改造工程以「鄰里的後花園」為核心概
念,設計團隊利用現有的南北風向,在北側牆面挖
出孔洞加強通風;重新搭設的雙層屋頂,除解決房
屋老舊的漏水問題外,亦提供空氣層以隔熱,吹進
來的南風還能帶走空氣層的餘熱。拆除原有的人工
舖面,還原原始地表土壤、種植大型原生種喬木與
植被,加強基地保水。大量開設窗戶,提供自然換
氣的可能。室內裝修上,除符合法規之建材外,自
主性地加強自然、回收材料的使用,隨處可見的老
窗戶與舊木板,或是老木頭翻新重製的櫥櫃,儘量
使用木、鐵等這類可回收再製的材料。現今的《好, 丘》天母店,集合了節能、保水、綠化等思維,別 具意義。
「理想時光坊」位於車水馬龍的復興南路與信義路 後的夾角縫裡,一間屋齡50年的19坪房子中,且 另有一個6坪的庭院。店主相當喜歡此地的安靜氛 圍,希望打造一個有木頭、溫暖、陽光的休憩場所, 可以提供客人自在放空的餐飲空間,改造時加強了 排水與隔間,工程完工後使店內猶如可以交朋友的 明亮客廳,並在外觀流露老屋應有的成熟味道。
改造前 Before
Before
評選活動簡介 Appraisal Introduction
評審名單 (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俊雄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本屆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團主席)
王增榮 ─ 比格達工作室負責人
李清志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林崇傑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林黛羚 ─ 友善生活記錄者
馬永欣 ─ Solo Singer 價值設計工作室總監
龔書章 ─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Jurors Comments
評審方式
評
選機制分為初選及複選現勘審查。第一階段
初選為評審團書面資料審核,並擇出需場勘
之作品。經評審團實地勘查後,從本屆55件參獎
作品中,決選出得獎作品。
王俊雄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本屆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團主席
屋新生是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作為,直到最近百年人類才 用破壞性建設來取代這個恆常實踐。老屋新生大獎的舉辦,
想要喚醒這個古老靈魂,重返歷史舞台,讓我們重新體會事物本
身擁有的厚度,來取代無深度的、以追求新奇為尚的斷裂式空間。
本屆老屋新生得獎作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tudio 94」,這件 作品以高超巧妙的近身搏擊,和老屋玩了一場近乎完美的比賽, 兩者之間相互競爭卻也相互烘托,相互印證彼此生命的深度,是 一件難得一見的作品。這件作品不但喚醒了老屋新生的靈魂,更 為老屋新生增添了新態度和新作法。希望來年的老屋新生作品能 在這個新基座上,墊出更高的創意。
林崇傑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老 房子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資源,它蘊藏了常民的生活故事, 積累了城市的文明與文化,透過創意與設計,在老舊窳陋
的房舍中創造出符合時代所需的空間,就能將這些故事與文化傳 承下來。這幾年我們推動「老屋新生大獎」,除了推廣以整建、 維護手段進行都市更新,也期待在保留、改造老建築的同時,保
留地區的情感記憶,透過新的空間利用方式,為老舊街區注入活 水,開啟都市再生的契機。
這次的老屋新生大獎徵選,我們看見有更多人打開了他們對老屋
的想像,紛紛將這些被世人遺忘的陳舊空間轉換為展現饒富創意
且多元老屋新生手法的舞台。車水馬龍的大道旁,我們也看見事 業有成的企業主將空間回饋予社會,並且把改造老屋的機會給了
還有青年創業者共同合作、分享空間,以多元性質的使用豐富了 單調的空間。
我們鼓勵更多新靈魂與舊空間共存、共生的都市空間改造,發生 在臺北城市裡的其他角落,進一步影響周邊的環境,共同形塑更 美好的都市生活,促進建築與環境的永續。
一群臺灣的青年建築人,在有限的建築框架中,感受空間、體驗 生活,在充分與空間對話後,實踐了建築與環境共生的理念,讓 原本晦暗的陳舊空間蛻變成了表情豐富、充滿流動性與可能性的 場所;歷史街區裡,年輕的藝術家帶著與社區居民共譜地區文化 新進行曲的使命感,投身隱匿於狹小巷弄的老屋,打造出一個兼 具歷史氛圍與藝術奧趣的文化空間;在許多城市的廢棄空間中,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屋更新在這些年的推廣下,似乎已經蔚為風潮,因此今年 參加的件數明顯增多,其間不乏許多創意佳作,原本進入
入圍名單,卻因為違反都市分區管制辦法,或是有違建情事,只
有忍痛割愛,凸顯出國內法令與現實的矛盾問題,也讓我們不得
不思考,我們的城市是否應該重新檢討相關的法令。
在所有入圍作品中,有容基金會studio 94 原本是陽明山老舊的
傳統房屋,陰暗溼霉的空間在改造下,重新展現明亮與溫暖,室 內多重的機關增添空間的趣味性與層次感,屋頂平台與陽台空間
更讓使用者有更多擁抱大自然的機會。「好丘」天母店臨街面則
留出草坪開放空間,增加人群互動的機會,也讓街道重回人性尺
度,在現今天母充斥財團炒作豪宅的現實中,實屬難能可貴!同
時也喚起人們對昔日天母美好年代的感覺。
madL2 文化空間與邊邊咖啡同時都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madL2
文化空間則充滿著魅惑的個人神秘色彩,隱藏在巷弄間,低調地
散發著神奇光芒,讓每個入內參觀者震懾迷惑!邊邊咖啡選擇市 區老舊建築開店,利用個人巧思佈置改造,讓老屋重新展現風情, 也讓城市居民重新注意到這些老房子的珍貴!
此次評審過程中,可以強烈感受到城市的成長與更新,不應該只
是大型財團建商的專利,城市居民生活質感的真實呈現,更是城 市令人著迷與喜愛的部分。如何在法令管制與現實生活中,讓市
民創意與空間品味有施展的機會,相信是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多思 考的課題。
馬永欣 與老屋新生的評審過程就像是看了一場臺北影展。
早期流鶯在社會死角最後的喘息角落,今天是如何成為臺灣年輕 創業家的養成基地?
組合出一個無法取代的力量,來自有心的企業、藝術家的雙手、 肩負時代意義的專業設計師,以及沒有自我定位但是不斷自我試 驗挑戰的人。
博愛特區裡舊得讓人忽略的老大廈,一位女士對在天堂丈夫的思
念,是如何與設計師的人本關懷結合,成為基金會發散大愛的中
心點?
日據時代神風特攻隊為國家效忠前的最後一晚饗宴,歌舞昇平的 表象之後,最後一句話要對誰說?誰又在暗自啜泣?
什麼樣的人,有這樣的勇氣扭轉頹圮過去?保留繁華歷史?怎麼 樣用有限的資源對抗未知的未來?又怎麼樣在過去、現在、與未
來之間互通有無、找到平衡的空間?這次老屋新生的參加團隊,
一個建築的生命狀態就像是人,是眾多元素互動的結果,外觀、 起心動念、方法與程序、周遭環境的應對進退、使用者的體驗, 每一點都能主張獨特的生命力。但是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那些幫 助建築說故事、走下去的人們。
這是一個參與的時代,因為這群人除了辛苦地默默耕耘,更因為 願意不計評選結果的大方分享,臺北才會更好,所以期待與這段 文字有緣的人們,親自走訪所有老屋新生的地點,用行動支持、 實際參與,一起刻鑿屬於臺北的軌跡。
林黛羚 友善生活記錄者
熱及觀景功能的屋頂平台、學生們做的簡單卻很好看的鐵木書牆、
Studio 94 本身結合在地飲食與藝術家常駐的空間配置、以及展示
作品與老屋本身的相融感,實在好有家感覺,還有林果良品那彷
彿闖進它工作室的二樓展場、林五湖命相館那居家氣息般的瀟灑、
食尚曼谷那被保留下來的幾何老窗,都讓人感受到老屋本身及再 造的閑適。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
研究所所長
在此感謝王增榮老師、王俊雄老師、李清志老師、林崇傑處長、
往拜訪的老屋,大多是住家。這次透過臺北老屋新生的評
選活動,我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接觸了各種非住家的老屋改
造。每個入圍或投稿的作品,都有其精采之處,也可以感受到使
用者、設計師或建築師的用心!以及使用者及解說的朋友,對該
空間投注的熱情!
我們拜訪的有工作室、餐廳、基金會、書店等,皆充滿許多創意
與細節,也讓我驚訝於臺北市區內還是暗藏著好多私房景點。這
些老屋中不乏可以久待的咖啡館,喜歡在咖啡館寫稿子的李清志
老師,早已都熟門熟路,讓我很是羨慕,我也想要在小路上的後
院、天母好丘的西側廊道、 边边 咖啡的二樓陽台、北投文物館的 緣側,似乎都是文思泉湧的神奇角落,只要坐上幾個小時,就可
以把稿債還清這樣。
而在細部的創意與設計上,對薛伯輝基金會的辦公室空間印象深
刻,把一般人覺得「太普通」的夾板,透過設計與細工,呈現出 精緻簡練的地板、櫃體,以及容易拆裝移動的桌組,實在聰明。
而Studio 94裡面,充滿活力與驚喜感的細節設計、以及兼具隔
龔書章老師、馬永欣小姐,在短短幾次的見面交流中,我學習到 可以用更多面向與觀點來看待一個改造的老屋,不只是空間,人 為的出發點、初衷、與周遭鄰里的相處、以及後續的經營等,都
是必須列入的思考判斷項目。也謝謝彩虹餘夥伴們全程的細心安
排,整個評選過程因為您們的專業而更加流暢,讓我覺得走訪入 圍作品的行程,是個既忙碌、愉快且充實的臺北小旅行。
希望老屋新生的這個活動可以繼續延續並延伸出更多放射性的主 題,諸如結合能夠自己經營運作的老社區或老眷村新生、舊城區 的蛻變等,這需要在地使用者的加入,雖然流程會很累,但卻是
溫柔且具有故事性,我相信充滿張力與自省能力的臺北市是有潛 力可以做到的喔。
啊!一不小心就給它小小嚴肅感性了起來,實在不太吻合我的風 格。今天我去中央大學演講給小朋友們聽,當我講述到屋主住進 了閒置十多年的老屋、用自己有限的預算跟木工技巧,打打殺殺 般的把恐怖的鬼屋改造成自己的小窩時,大家眼睛都閃亮著光芒
(打瞌睡的同學也都醒來加入嘖嘖稱奇的行列),我於是覺得, 老屋還是受到許多人的寵愛的,畢竟它不只是一棟建築,它還是 新與舊的銜接,也是一篇精采故事的開端啊!
延
續了去年多元的老屋再生策略和創新設計作品,我們看到
今年的確有更多的作品從不同的向度成為臺北很多舊有環
境或建築的觸媒,豐富了臺北這個城市的生活性和文化性,讓人
更清晰看到了這個城市的積極能量。
今年的金獎「 Studio 94 」不僅是一個具創新經營理念的老屋改造 作品,更是一個細膩而且層次分明的建築實驗。藉以「有容教育基 金會」和「呂理煌&建築繁殖場」經過冗長而辛苦的努力,讓這 幾個不起眼的民宅成為一個超乎想像的類「藝術村」-有藝術家 住宅、工作室、展覽空間等-不僅空間鬆緊有緻、而且柳暗花明。
從蜿蜒自然的石獅、大樹、前院,轉入深遠長廊和純淨垂直光井, 再藉以可臥可坐的平台回看後院的樹林,以及層層登上屋頂遠望 陽明山景;這個「 Studio 94 」的確是一個兼具國際視野和在地觀 點的難得作品。
而另一個作品「madL 2文化空間」則是一個藏身在臺北舊有產業 歷史街弄當中的安靜作品。我喜歡這個空間保留著一個安靜在後
頭工作室中創作的藝術家空間氛圍-一種充滿激進創作的藝術血
液、和一個凝視自我和在地的單純空間的並存。這個空間無論在
空間形構或細部營造,都處處顯露出藝術家的創作能量,以及面 對極少經費的創意思考,展現出有別於其他作品的純淨張力。
至於「小路上藝文空間」則是我最喜歡的跨界作品。它不僅在地 點的選擇(藏在市場後端的小巷內)讓人眼睛一亮,而且在空間
經營上更難得地結合了咖啡/野院子、兒童心理療癒與創作、提 供初出道的藝術家的展示空間、和對臺北屋頂的另類詮釋等四種 完全不同的領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老屋新生典範。
而王采元的「薛伯輝基金會」則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不僅有初 生之犢的大膽直接,更在空間和材料的運用帶著一股成熟溫潤的 人文氣質。尤其是在整個空間使用了最便宜的夾板所表現出的自 然大器,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有機傢俱和連續窗台,也讓這個基 金會有了一個清新的開始。可惜的是這個空間才剛完成,在空間 經營上尚處於未知的狀態,讓我強烈期待或許明年再來看這個作 品,才是它最完美的時候。非常期待它的美好未來! 最後「微客棧」真是一個地利人和的難得作品。無論是這個原有 舊建築的所在地點、還是這個熱情付出的社會義工團隊們,在這 個作品放在一起,都是不可多得的。整個團隊雖然不是空間的專 業者,但他們對待這個建築的用心和細心讓人感動。我期待這個 充滿能量的老房子,能為這個老社區 啓 動一個嶄新的城市角落。
我認為今年老屋新生的參賽作品,無論是得獎或遺珠作品,幾乎
都非常具有獨特性和典範性-從建築的再生構築、社群的跨界結 盟、還是社區的介入創造-都可以成為未來的一個正向力量;這 個價值也正是我對「老屋新生大獎」這個活動的最大期待。
城市新生‧老屋踏尋 Taipei Old House Travel Guide
在 空間與建築、陽光與綠意的點綴下,穿梭漫
遊於城市巷弄間的旅人,現在就跟著老屋踏
尋地圖,挑選喜愛的景點,規劃一趟屬於自己的老
房子時光之旅!
臺北.晨之美
早安!
漫步在城西街區,在過往的日常光芒中體驗新式的美好。
Morning
臺北.午後閑散
在眾聲喧嘩的都市中,偷得半天慢活時光。
就賴在老屋裡緩緩地沏壺茶、沖杯咖啡,看書發呆。
臺北.夜之爛漫
繁星點點,是星光也是夜光華燈。
在臺北,可以選擇在陽明山的無界天台看星享謐靜; 亦可藏身不眠夜市中的老屋齊聚歡笑暢談。
3-2 號
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 77 巷 7 號
咖啡
中正區臨沂街 55-3 號
誇張古懂咖啡館
中正區臨沂街 40-5 號 1 樓
遊山茶坊臺北茶會館
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83 巷 7 弄 2 號 1 樓
臺北市市定古蹟北投文物館
北投區幽雅路 32 號
活動花絮 Event Highlights
徵件記者會 時間:2013/07/24( 三 ) 1400 - 1500
地點:URS27W(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27 號)
「 2013 老屋新生大獎徵件記者會」為大獎活動揭開序幕,正式對外公布
「 2013 老屋新生大獎」開始徵件,並同時宣佈本次評審名單,會中更邀
請到本屆評審團主席王俊雄老師與去年得獎者 Solo Singer Inn 經營者馬 永欣小姐,為大家引言介紹老屋新生的無限可能。
明日藍圖.願景工作坊 時間:2013/07/24( 三 ) 1400 - 1500
地點:URS27W(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27 號)
講師:林督老師
對於在我們生活週遭的老房子,我們應該有怎麼樣的想像?一棟荒廢已 久的老屋,是否能借大小朋友之手,以創意無設限的發想獲得新面貌? 仿飾漆藝術家林督老師,帶領大小朋友一同以漆畫發揮創意,改變你我 對空間的想像。
處長致詞 林督老師
導覽活動-達人敲敲門 時間:2013/08/10( 六 ) 1400 - 1700
地點:Solo Singer Inn(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 21 巷 7 號)
講師:馬永欣老師
來賓:陳宣如詹志展木作工作室、拾米屋
以北投老屋新生代表旅店為出發,分享一棟老屋如何以新穎的概念融 合了傳統建築之美;並同時介紹北投的私房景點與小店。藉由帶領,
發覺原來我們也可從自家週遭探尋老空間賦予新用途的絕佳典範。
老屋講座-老屋維新運動 時間:2013/09/07( 六 ) 1500 - 1700
地點:URS155(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55 號)
講師:林黛羚老師、詹武龍老師
兩位老師共同為大家分享可自行操作的居家綠化改善案例,讓老 屋新生進入生活之中;簡易的綠化微調自家居住環境,使得居住
生活更為宜居。
2012老屋新生大獎得主導覽活動-老屋轉生術
時間:2013/ 09 /08( 日 ) 1400 - 1650
地點:2012 老屋新生大獎【銀獎】宅邸食旅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133 號 )、
2012 老屋新生大獎【銅獎】大稻埕老宅中的東情西韻
(臺北市大同區安西街 )
講師:王增榮老師
來賓:「宅邸食旅」許宏榮 、「大稻埕老宅中的東情西韻」趙印祥
此次導覽活動為市民朋友分享精品廚具產業與老屋融合的故事,老屋因此注入了新生 命,廚具精品的特色也更加彰顯。第二站邀請產品設計師趙印祥分享如何將80年歷 史的閩式建築老宅,經由巧妙構思設計將其改造成極具個人風格的住家。
王增榮老師
金獎得主 銀獎得主 銅獎得主 特別獎得主
頒獎典禮及參獎文件展
時間:2013/10/30( 三 ) 1400-1600
地點:昔黑美人大酒家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 1 號 2 樓 )
「 2013 老屋新生大獎頒獎典禮」公布本屆得獎名單並頒獎。另特別策劃
參獎文件展,藉由參獎者的分享,使民眾更為了解參獎老屋整建規劃設計 的概念,以及新生之後的營運歷程。
王增榮老師代表評審團發言
球化的浪潮下,改變了城市發展的趨勢,面對亟需再發展的城市,過往那
些缺乏彈性、注重硬體建設的藍圖式規劃,已不足為現今的都市生活所用。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城市發展範型、城市價值的重建,這便是都市再生的核心 精神。
我們試圖誘發空間由內而外地再生,以「老屋新生大獎」鼓勵老舊建物的整建維 護與活化再生,不侷限於外部環境更新,強調的是創新的空間經營,讓老空間有
了新靈魂,讓城市空間增添趣味、打造城市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每一個空間的再生,都在延續建築生命的過程中,以新的使用創造未來,不但將
城市的人文資產延續下來,與上一代人共享,亦讓下一代人有所追尋。愈形多元 的使用方式,也豐富了街區風貌與城市生活。
我們期待,透過小規模的城市空間改善,擴散都市再生的意念於城市的每個角 落。運用創意的日常生活實踐重塑城市空間,假以時日,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偌大 的創意聚落。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處長
出版品
發行人
出版單位
地址
電話
網址
出版日期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承辦單位
特別感謝
2013 臺北市都市空間改造方案-老屋新生大獎成果彙編
林崇傑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 8 號 9 樓(中正區行政中心南門大樓 9 樓) 889-2-2321-5696
www.uro.taipei.gov.tw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一月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彩虹餘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宣如詹志展木作工作室
拾米屋
宅邸食旅
趙印祥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
馬幼娟
本書文字及照片版權屬臺北市都市更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