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URS27-華山綠工場-專書

Page 1


一場都市的寧靜革命

2 is Yours 序_ 透過綠色種植,孕育城市永續未來想像

Concept 一個城市與綠色地景交織的預言 4 策展理念 耕耘與菜共生的未來臺北 設計理念 綠工場 一座交織勞動地景的公共院落

Space 一個市民的菜園劇場 16 華山菜園劇場概念 市民菜園 里民菜園 樸門進行式 都會香草園

Event 一齣城市的行動劇

開幕 勞動地景工作坊 百人綠色快閃 臺北菜臉與笑臉 藍鵲回來了 坪林茶文化系列工作坊 閉幕 華山大野餐 與菜共生 Workshop 一群積極入世的城市農夫

城市農夫的菜園小講堂 綠點小旅行1 探訪華山車站與齊東老街 綠點小旅行2 臺北城的發展縮影-華山車站 綠點小旅行3 單車漫遊華山城南 綠點小旅行4 尋訪幸市里 空地變花園 都市可食地景1 黃媽媽的香草食譜 都市可食地景2 復建里幸福農場 綠點一六八 都市可食地景3 新店大鵬社區屋頂農場 都市可食地景4 以菜之名 織社區綠網 都市可食地景5 樸門進行式 自耕自食的永續設計 都市可食地景6 都會香草工作坊

Next Green 一個綠色的夢 54 華山論菜元年 菜菜子們的綠色夢想

Map 一份臺北的綠色地圖 62 臺北綠生活地圖

一場都市的寧靜革命

is Yours_關於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過去都市更新著重建築物理的改造、老舊環境的提升與活化等策略。但面對全球化、城市競爭和未來新經濟來臨,臺北亟需尋找城市的新藍海。在僵 化的城市發展框架,須埋入火引,我們稱之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為 URS。

URS 是一個任務性、開放性、社會性的城市再生策略。URS 取其英文諧音 YOURS,意味「你們的」、「大伙的」,沒有主體預設與框架。URS 是個平台、 網路,更是一種運動。一場由都市再生部門啟動的都市寧靜革命。

每個 URS 的空間,以門牌命名,她可以是工作站、是鄰里空間、是資訊交匯點、是社群交流空間、是展示集合場所、是實驗行動、是城市漫遊的歇憩處, 由大伙來定義。

作為介於空間與行動,現在與未來的錨定基地,將延伸成新的網絡系統,導向具善意開創的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

),合能成為不被侷限的新的軟 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ban redevelopment exercise in the past emphasized re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and concerned enhancement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of derelict areas. However, a blue ocean strategy is urgently required to Taipei whil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city competition and approaching new economy. A catalyst or an innovative hub is essential in a rigid urban development framework to expand regeneration vision, which is termed as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

URS is a mission oriented, open-defined and society concerned regeneration strategy. URS is homonymic to "Yours" referring to yours, the public and free of predefined subject and framework. URS is conceptually understood as a platform, a network or a movement. It is an urban peaceful revolution sparked by regeneration sectors. Named by its door number, URS’ s function can be recognized as a workstation, community space, information hub, lounge for coterie, exhibition hall, experience action, shelter for city flâneur, as you define.

URS, be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space and movement and an anchor site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extends as a new hub and network, directing to a creative milieu with positive attitude. The resources and potentials are embedded into an unrestricted Soft Urbanism.

華山大草原

基地的位置在臺北城中區東北方,從 1937 年以來一直是北部貨運集散的大宗;1986 年因鐵路地下化的市區發展政策失去貨運機能,空間使用轉為閒置; 2009 年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期待再生原本閒置已久的場域空間,以 URS 計畫重新出發,並以林森北路 27 號的門牌號碼「27」作為再生計畫的精神指 標,有著封存過去歷史、開啟未來藍圖的象徵意義。

The location is situated on the North East side of the mid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Started in 1937, this area was used as the largest railway transit st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but was made obsolete in 1986, when the railway from Taipei to Songshan was made underground, and the adjacent City Urban Redevelopment Office proposed a plan to revive vacant spaces and began the URS project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The number 27 in “ URS27: The Grand Green” is taken from the address of the Huashan Station at No. 27, Linshen North Road. The vacant spaces are set out to be transformed into endless possibilities for interactions in the communities, while also preserving parts of the history and as well as embarking on a journey to the future.

透過綠色種植,孕育城市永續未來想像

自民國 100 年每年在 URS27 華山大草原舉辦的 「NEXT PLAY 臺北未來的都市生活想像計畫 」,透過互動參與式之行動,邀請市民共同討論及想像臺 北未來的都市生活,從「臺北那條通」討論巷弄生活、「未來生活居概念展」討論居住的價值與價格,到本年度「綠工場」討論城市微型農耕,皆是 在回應臺北未來生活的多元可能性。

本年度舉出以公共性、社會性或功能性之思考角度連結未來的都市生活想像,以華山綠工場為名,並針對永續臺北生態城市的方向,鎖定綠色生活圈 的議題操作,市民得以切身透過本次策展體驗城市微型農耕等對環境改善的方式,500 個栽植單元也代表 500 個家庭以親身參與支持綠色行動的象徵。 為期 90 天的城市微型農耕行動不因閉幕而結束,我們也以華山論菜論壇、各式綠色行動搭起綠資源的交流平台,持續為城市產生更多元的綠色可能, 更期待 500 個家庭與周邊社區能將這樣的概念與經驗帶回各自的社區,透過實際行動引動 / 影響周邊鄰居,對於臺北而言,更永續的臺北生態願景逐 步的落實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中,雖然展覽告一段落,但更多的綠色正向力正在擴張。

Nurturing a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 Through Green Cultivation

Every year since 2011, “ NEXT PLAY Imaginations for Life in the Future of Taipei Project ” has been held at the URS27 Huashan Grand Green. By encouraging participatory interaction, the event invites citizens to discuss and imagine life in the future of Taipei City. Discussions regarding such topics as life in the alleys of Taipei, the value and prices of housing, and urban micro-farming using this year’ s Green Factory all echo the diverse possibilities of life in the future of Taipei.

For this year, public, soci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were used to connect imaginations of urban life in the future. Named the“Huashan Green Factory”, it aims to transform Taipei into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 city, while tackling the issue of expanding green living areas. Through this curatorial activity, city residents were able to personally experience urban micro farming and other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500 units of vegetation also represents the 500 families who came to support green action.

The 90 days of urban micro farming has not ended just because the event has concluded. We will use the Huashan produce forum along with exchange platforms for various green actions and resources to continue producing a diversity of green possibilities for cities. Even more, we also look forward to those 500 families and everyone else involved in bringing these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back to their respective communities. Through practical action, they will be able to motivate and influence their neighbors. Although this exhibition has concluded, a positive green force continues to grow.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 vision being gradually implemented in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處長

Concept

一個城市與綠色地景交織的預言

策展理念_耕耘與菜共生的未來臺北

禾磊藝術_吳慧貞

綠色生活不是一個陌生的主題,將農耕帶回城市,成為 城市公民文化與社區營造的重要趨勢。2014 NEXT PLAY 以「華山綠工場」為策劃主題,透過建築裝置與系列工 作坊,將華山大草原轉化為一座綠色平民殿堂,一個公 共綠色劇場,一個社群平台,邀集市民一起來種菜,在 種菜的過程中,體驗、實驗、創造、展演與菜共生的臺 北未來圖像。

Green living is not an novel topic. Bringing agricultural back to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civic movement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With “ Huashan Green Factory ” as its theme, 2014 NEXT PLAY sa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ashan Grand Green into a green town hall, a public theater, and a community platform, where city residents could plant vegetables together through a series of workshops. Through this process of urban farming, they experienced, experimented, created, and outlined the image for the future Taipei.

凝視過去 想像未來

這次的策展命題是城市生活的未來想像,然而,臺北未來,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在此次的策展,其實隱含了一串提問:作為城市公民,我們可有足夠 的自由意志與智能,賦予自己從各種潛在可能中辨認出重要事件,並跨出正確行動的能力?若然,城市,終將不淪於混亂與偶發的總和,而能向問題 的解決與正向的發展推進。這,便成了策展計畫的思索核心,也是策展策略的一項考驗,如何能激發人們跨出正確行動,成為勾勒城市藍圖的筆墨。 臺北與全球性發展趨勢

面對擁擠的地球,未來城市發展的問題和最需要努力的目標,早已顯而易見。在社會持續高齡化與鄉鎮持續都市化的趨勢下,城市的承載能力面臨莫 大挑戰。因此「綠色永續」已是當前都市治理、科技研發、企業研發與社區生活等各種公私領域,重要且必要的努力方向。

臺北,也不例外,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都市發展願景綱要計畫中,將「生態城市」列為未來三十年發展的主軸。但是,當我們談臺北的永續生態 時,談綠意、親水、綠建築、綠色交通、綠生活圈、節能減碳、智慧生態城,卻忘了城市與人們維生的基礎 食物,談城市的生態與永續,怎能 忽略城市農耕呢!?

建立綠色願景的迫切性

農耕從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絕跡,不過是上個世紀的事,三四十年前的臺北近郊,還是城市蔬菜的主要供應來源,城市裡部分社區,也仍舊散佈著菜園。

近十年來,由於對環境破壞的反省和有機生活的追求,更多人鼓吹將近距離微型農耕帶回城市,若能呼應綠色生活的創造與需求,勢必引動大家對城 市各類公共空間的新想像與行動的重整。如此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對城市的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經濟和與社群關係,都有深刻的牽繫。城市農耕, 說不定,正是未來城市革新最有力的路徑。

在城市點起綠色野火

在城市裡種菜,單純,但強烈,勾引起每個人對親近土地的渴望和夢想。但今日,我們要顛覆傳統隱居鄉野的遙遠夢想,提倡一種入世、非隱居、群 聚的,小型而機動的城市農夫生活形態。

在華山綠工場,透過種菜、講座、導覽與工作坊,集結各種社群,形成知識交流平台,建立起城市農夫的網絡,在看見與被看見的過程中,許多種菜 人知道了,自己不孤獨。我們希望推動的,是從日常生活啟動的城市革命,每個人都可以從微小而基層的行動一同建構生態城市。從吃自己種的菜開 始,降低食物里程數,為食物安全把關,自大型產銷經濟體系中鬆脫。在耕種的過程中重新連結人、城市與自然的關係。

人才是城市生活的本體

以板模搭建出溫暖的平民殿堂,吸引了各式各樣的人,有觀光客、有天天前來照顧菜苗的阿姨阿伯、有社區大學的社團、有里民在此互助輪班。也有 附近的出版社或社福團體認養菜園,種菜成為全公司的休閒活動。還有許多帶著孩子前來的年輕父母,相信經由種菜,可以將綠色生活的意識根植於 下一代心中。

華山綠工場的空間裝置與耕種行動終將結束,但我們認為「人」更是本次都市行動經營的目標,人才是城市生活的本體,一旦城市農夫的精神根植於 人心,將啟動更多新的城市想像和行動,80 幾天的城市耕種凝聚出的認同感與行動力,聚集成各個小社團深入鄰里,讓影響力持續發酵,最終將徹 底改變城市風貌。

綠工場 一座交織勞動地景的公共院落

綠工場 Pavilion 的設計,作為未來城市生活與綠色地景交織混合的預言,工場被視為勞動與生產的場所,不僅是社區勞動身體種菜的市民菜園,更成 為啓動集結更多市民加入成為城市農夫的綠色基地。在 Pavilion 裡,生產的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綠色植物」,更是市民投入綠色生活的自由意志與 行動力。綠工場以線性延伸與轉折開展的空間序列,將傳統園林形態翻轉為多層次的公共院落,包含了身體勞作、知識傳授、經驗交換、社群網絡 連結互動的綠生活場域,創造可遊可賞可憩的遊園經驗,建構了另一種都市風景。Pavilion 是構築的直接呈現,透過不同尺度的空間圍塑,和周邊都 禾磊建築_梁豫漳 · 蔡大仁 · 吳明杰

華山市民菜園

臺北綠生活地圖

入口廣場

The design of the pavilion for the Green Factory infuses the concept of urban life interacting with green landscapes. Here, community members can plant produce in a public garden, which acts as a green base that inspires more of the city’s residents to become urban farmers. The factory was originally a site for labor and production. Within the Pavilion, people are able to exercise their free will in a green lifestyle while producing fresh vegetables. Along the spatial sequence of a linear extension, transformation, and unveiling, the Green Factory converts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gardens into a multi-level public courtyard - a field of green living that incorporates physical labor,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the sharing of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ve social network links. Indeed, an alternative type of cityscape is constructed in which people can relax and enjoy a garden environment. A pavilion is the direct presentation of a building. By outlining various-sized spaces while draw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urban space and courtyard, a sense of mobile rhythm is created within an interesting, public, and multi-functional space. Its structural plate elements consist of standard building materials commonly used in Taiwan, which are converted into material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tes creates a porous interface for interior and exterior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yers and the lighting environment, the rough feel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is merged with the elegant poetic space.

菜園小講堂、茶棚

除了都市農耕的實踐場域,還有菜園小講堂與茶棚,做為知識經驗交流 的場域。在這裡,系列課程與工作坊,分享城市中各式基地條件、菜園 與社群經營案例,也帶大家踏訪華山附近區域,盤點鄰里間綠地與凝結 社區力量等活動,同時開放給關心都市綠色議題的市民與各類綠色社 群,讓各種聲音、想法皆能在此交流匯聚。

水撲滿

臺灣終年多雨,卻由於雨季集中於夏、秋兩季等等問題,無法留住水資 源,導致「缺水問題」不斷地在台灣發生。因此利用「水撲滿」蒐集老 天給人們的禮物,雨水經過濾後被儲存至「水撲滿」。水資源便被回收 再利用,供應人們洗手、澆灌等等各類用途,節省水源的浪費,同時建 立人們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在綠工場裡,生產的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綠色植物」,更是市民投入綠色生活的自由意志與行動力

市民菜園

綠工場的美植袋菜圃,大多開放給市民認 養,涵納的族群最為複雜多元,有 NGO 團體,有個人。也有住挺遠的年輕人,

專程拿了自己的薄荷苗和種子來此種植。

還有人在自己的美植袋裡,用石頭堆起 迷你盆栽造景。連遠居中和的媽媽也專 程來這裡種菜。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 經營自己的小菜園。

里民菜園

華山附近的梅花里、幸福里、正守里、 正義里及正得里居民,在里長的號召下, 參與菜園認養,也串連社區中的感情。

有許多厝邊阿伯、婆婆天天來澆水,也 會在小講堂裡聚會互相聊起菜經。哪盆 菜圃太久沒澆水,他們還會熱心地順手 照顧。對厝邊來說這裡有如後巷的延伸, 除了種菜,也可以分享鄰里大小事。里 民們大多以自己的經驗為耕種基礎,在 互相交換意見中改進。

都市樸門進行式

都市樸門進行式菜園由大安和信義社區 大學的樸門社群認養,由亞曼老師帶領。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是一門 順應自然的設計學,依循照顧地球、照 顧人類,與分享多餘三個中心倫理,創 造永續、美好的生活環境。在此,社團 延伸樸門永續設計的觀念,運用在人口 密集區進行都會農耕,在城市中營造人 類與生態和諧共存的平衡點。

都會香草園 陳彥宇老師帶領中正社大的學員一起種 植香草園地。自古以來,不論東西方都 有使用香草植物入菜、防腐、治病、美容 等的紀錄。由於香草植物具有香氣又可 食用,與蔬果一同種植時,還有驅蟲的 效果,因此香草植物總具有特別吸引人 的魔力。在都市裡,擁有幾盆香草植物, 不僅僅作為觀賞盆景,還能隨時調製出 寧心安神的茶飲,或是各式口味的茶點, 無形中增添許多生活情趣,讓人看到城 市耕種優雅的一面。

菜園認養記事

以「市中心種菜」為號召,呼 喚深藏市民心中的農耕夢。華 山菜園認養經過里長和報章網 路的宣傳,吸引許多躍躍欲試 的市民紛沓而來,原本預計分 三階段發放1350株大陸妹、羅 蔓、萵苣等葉菜類菜苗,550株 番茄、茄子、南瓜等瓜果類菜 苗,共計華山市民菜園認養人 100位,華山里民菜園認養人 110位。卻在第一次菜苗發放 時,額外多了上百位踴躍的民 眾現場報名,期間也有許多民 眾來電詢問,為因應一波波熱 情的民眾,臨時增加138個認 養菜園,分發410株玉米、辣 椒、番茄、茄子以及葉菜類菜 苗,菜園數量眾多,美植袋菜 園漫延至綠工場一旁的草地, 生意盎然,景象蔚為奇觀。

在這裡可以種菜、可以寫生、可以遛狗、可以騎車、可以做日光浴,這是一座觸發各種停留姿態的實驗場

停留的各種姿態

在這裡你有超過五十種事情可 做,可以種菜、可以聊天、可以 遛狗、可以野餐、可以發呆、可 以寫生、可以攝影、可以約會、 可以晒書、可以晒被、可以騎車, 可以用各種姿態停留。親切的空 間尺度令人放鬆。「來這裡種菜」 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一種 歸屬感。人們來此有點事做,但 又不會有很多事要做。這裡沒有 國家劇院的正襟危坐,無需昂貴 的消費休閒。在這裡停留一段時 間,你可以看到阿伯提著水桶來 了、媽媽帶著小孩來了、好奇的 民眾來了、外國觀光客來了、上 班族在上班途中繞路來了、約會 的戀人來了、遛狗的人來了、時 髦貴婦來了,老的小的男的女的 各種人群來來去去。這裡是沒有 階級族群之分的平民殿堂,蘊含 無限活力。

揮別陶淵明式孤獨隱逸田園夢,重拾耕種的愉悅,每個人都可以拿起鏟子當個快樂的城市農夫

拓展人菜新社群

華山綠工場是臺北城市耕種的一個實驗場,它是一個舞台,讓隱身城市的各種綠色社團組織齊聚鎂光燈下,串聯城市各角落努力推動微型農耕的組織, 並吸納更多潛在的城市農耕新會員。透過這次行動,形成更完整的網絡。這些人將成為未來實踐與菜共生生態城市的執行者,集結為強大的力量,促 使未來與菜共生的城市圖像成真。

在 80 餘天的展期中,關注城市農耕的社群團體經常在此出沒,如:臺北市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新鄉村協會、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雲和小 客廳、粉紅豹團隊、金瓜三號、大猩猩綠色游擊隊、傢傢久等。還有終生學習單位,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臺北 市中正社區大學、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鄰里發動了熱情參與,除了直接認養種菜,許多居民天天來關心,自動成了解說導覽員。大家在這裡互相激 發靈感、分享資源。在展覽結束、實體平台拆除後,留下的是志同道合的綿密網絡。

當個快樂城市農夫

農耕,在刻板印象中往往帶有苦情色彩,是獨居鄉下的老人家的事,年輕人到大城市裡討生活,田園成了再也回不去的鄉愁。但,我們要向舊時代的 鄉愁切割,跟永遠追不到的陶淵明式孤獨隱逸田園夢揮別,讓城市人重拾耕種的愉悅,小娃、潮男女和大嬸大叔、老人都可以參與,每個人都可以拿 起鏟子當個快樂的城市農夫。我們不孤獨,城市農夫的新特徵,是積極行動力,對新知充滿好奇心,以及豐富的社群互動。在網路的時代,城市農夫 的串聯更加靈敏,透過網路,臺北市的城市農夫大隊,將更壯大。

一齣城市的行動劇

開幕 _勞動地景工作坊 百人綠色快閃

彎腰耕種的景象似乎早已絕跡於城市,開幕時的百人快閃種 菜活動,在城市中心重現勞動地景。將近四百多位臺北市民 參與,冷冷的春雨也澆不熄熱情。大家同時彎腰、種下菜苗, 將華山大草原變菜園,在這片勞動地景中開啓臺北與菜共生 的序曲。

百人快閃 宣誓成為都市新菜一族 參與民眾來自不同背景和年齡,有祖 父母帶小孫子體驗昔日農耕記憶;也 有父母將孩子打扮成小小農夫,帶著 小鏟子、小盆子種下小菜苗;還有五 穀不分的城市原住青年,及嚮往田園 生活卻必須在城市打拼的上班族,另 外當然也少不了有豐富經驗的綠手指 們。蝸居城市的人們,在今天紛紛走 出斗室,一同成為城市農夫,一同燃 起耕種的小火種。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林崇傑先生, 跟大家分享軟都市主義和 URS 的理 念。鼓勵大家可以由華山綠工場作為 起點,經過錦安綠屋頂 、羅斯福路水 撲滿和藥草花園、URS21 友誼農場, 再到復建里幸福農場,最後到 URS44 老屋頂綠菜圃,來一趟都市農耕的小 旅行。

這一日,許多舊雨新知來訪,中研院 院士陳章波老師也前來參與百人種菜 快閃行動,給予叮嚀祝福和具有遠見 的建言。他說,他來華山參與,也是 享受,「不必擁有地,但可以享有 地!」,這是公民在公共空間參與公 共事務,共樂共享的意思。全促會秘 書長楊志彬先生也與現場民眾分享社 區大學的理念,並帶領大安、中正、 信義三區社大一起參與華山綠工場每 週的菜園小講堂活動,進而串聯起更 多從事都市農耕的社群團體。

Me Bike & U Bike 綠色單車和午茶音樂時光 在綠草如茵的華山大草原,還有綠點點點提供的 20 輛回收再生的 Green Bike,讓大家騎乘,You and Me,捷運單車和社區綠色單車,共同悠閒徜徉於草原上。

除此之外,風和日麗旗下三組樂團 光引擎、依錚依靜、NyLas 接力表演,來場「不間斷音樂 會」 ,用吉他及輕柔嗓音陪大家渡過美好週末。香草達人黃芬薇媽媽帶來親手熬煮的招牌薰衣 草滷蛋、香蘭茶,民眾大都自備環保杯一同分享,佐以綠工場現摘甜菊與綠薄荷所泡製的菊荷茶, 與各式手工餅乾,華山和市民這場「都會下午茶」約會,多麼美好。

耕種並非必得遠離城市,一整天的綠色假日,讓都市人在心中也泛起綠色的漣漪。

這是一場城市行動,啓動市民內在與土地的連結

臺北笑臉與菜臉

在華山綠工場,

一歲小娃到八十歲阿嬤都可以當農夫,

透過菜臉與笑臉展現快樂農夫的容顏,

迎接揪團耕種和網路習農的時代, 跟陶淵明式的遁世苦耕說掰掰, 一起來當新時代的城市農夫。

在市中心種菜,酷!

帶著九個月又 12 天的小外孫去參加 , 小 小吋五盆一到領也娃 的生人他下譜,園菜 " 田 園 序曲 "!

小 小 菜菜子之種菜初體驗

我 是 笑臉喲,哈哈哈哈哈,快帶我去花蓮

我 們 照顧澆水的菜,長大了

我 們不在手機裡種菜,我們是真人版陽光小農夫

我最愛吃蔬菜!

孩子笑連連~ :) 小 小農夫自己種菜最天然 ^^

雙寶菜園教育 多麼開心的都市農耕

小菜苗讓我把妳輕輕種下~

多日來的照顧終於有回報了

藍鵲回來了 坪林茶文化系列工作坊

新鄉村協會

照片提供_新鄉村協會

臺灣茶名聞遐邇,是臺 灣在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產業,但臺灣的茶園卻 因為常年使用農藥,讓當地生態破壞殆盡。新鄉村協會結合臺大城鄉所 與坪林茶農,以保育鄉村生態環境、培力社區居民及促進地方產業經濟, 融合生活地景為方針,提升鄉村及城市邊緣的里山地區的生活、生產、 生態之和諧共生為宗旨。持續以試驗精神,摸索臺灣應該面對的城鄉課 題,進而推出臺灣藍鵲茶。當茶樹長大時,臺灣藍鵲也回來了。

臺灣藍鵲茶園堅持一定要友善耕作,盡量符合當地的節氣韻律,並不再 噴灑農藥。在照護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必須加強植被及符合法定坡度。

同時,現有的茶園面積不可擴張,企業合作也須以「面積」作認養。新 鄉村協會成立前成員團隊從認養坪林實驗茶園開始,發展以茶生態為主 的文創包裝、組織茶學環境課程,並且帶領茶交流國際工作坊。至今成 立整合新北市農業局、茶博館、茶改場文山分場等公部門,以及相關的 國際學校和非營利組織的平台。希望能將坪林逐步推上國際舞台,成為 具特色的生態茶鄉。

臺灣藍鵲品茶會 放眼望去臺灣年輕人人手一杯手搖茶、咖啡,細細品茶的習慣少了,傳 統茶文化也日漸消逝了。有感於此,新鄉村團隊與方克一巧克力合作, 嚴選臺灣藍鵲茶製作兩款友善環境的巧克力,推出蜜香紅茶和文山包種 兩種口味,將品茶傳統年輕化,讓下一代重拾茶香的韻味。

茶創意手抄紙工作坊

新鄉村臺灣藍鵲茶與金瓜三號聯手舉辦「茶創意手抄紙工作坊」,和現 場朋友們一起泡茶分享他們轉作環境友善茶的價值理念,並以回收紙、 回收茶葉梗、種子、現場花草為原料,讓學員親手將紙漿做成繽紛自然 的手工紙,體驗環境與設計結合的可能性。

閉幕 _華山大野餐 與菜共生

經過三個月的耕耘,近五百盆的蔬菜一片欣欣向榮,綠工場一旁的草原 也開滿白色的苜蓿花。在春暖花開的四月天裡,邀請市民跟隨身聲劇團 的歌舞,在華山大草原上演一齣與菜共生行動劇。並以自己耕耘的蔬菜 和市民準備的食物為主角,讓城市農夫們親自體驗微型農耕與低碳蔬菜 收穫的喜悅,在蔬食的分享中,為華山綠工場劃下句點。

與菜共生行動劇

知名的身聲劇團現場表演鼓樂,在鼓動人心的節奏中,頭戴嘉年華面具 的表演者,自綠工場後面,踩著高蹺,驚艷現身,翩翩飛舞的蝶翅舞衣, 在春日暖風中飛揚,引領民眾揮動手中自製的寶特瓶樂器,繞著華山綠 工場遊行一周,最後漫步至草原,席地而坐,共享野餐。

沙拉大會串 菜園成果分享會

「沙拉大會串」集結綠工場農夫們的成果和民眾自備的食物與大家共 享。收成綠工場員工菜園生產的蔬菜,提供生菜沙拉和麵包。熱心的黃 芬薇媽媽也祭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薰衣草滷蛋,短短時間便分送一空。

菜園小講堂的木桌擺滿民眾自製的分享料理,有利用收成蔬菜製作成的 蔬食料理,還有自製的壽司、醃菜、三明治等各家私房菜。

綠精神 綠市集

綠工場旁擺起綠色市集,以「綠色公共議題區」、「綠活手創區」、「獨 立品牌區」、「好農人概念食店」以及「公平交易區」5 個分類,邀集 近 20 個單位擺攤,將綠色種子散播給更多人。現場有華山社區發展協 會就地取材,利用現場花朵枝葉拓印於布巾上,並將拓印後的葉子乾燥 製成書簽或卡片。也有好人會館向民眾推廣友善農民的產地直送購買方 式,和吃盛產蔬果的益處。小葵有機也擺出有機蔬果推廣有機的好處。 馥聚 Foody 則宣導公平貿易的意義及精神,呼籲大家一起支持小農商品。 綠色店家齊聚一堂推廣綠色好生活。

大草原上放眼望去有民眾席地而坐,悠閒野餐,也有青年在華山月台邊 一字排開共享共食,還有小孩、狗兒在菜圃間穿梭奔跑。華山綠工場, 容納各式各樣的群體,為擁擠的臺北城留下一方喘息空間,藉由微型農 耕串起人與菜、人與人之間的共生關係。

一群積極入世的城市農夫

城市農夫的菜園小講堂

都市的午後, 你可以,走走綠點,來個小旅行, 也可以,細讀都市可食地景, 體驗動靜皆宜的菜園小講堂。

羅珮菁(社團法人全國促進會辦公室主任)

菜園小講堂系列活動由社團法人全國促進會企劃執行,包含動態的綠點小旅行導覽,以及靜態的都市可食地景講座,主題皆緊扣都市農耕與社區發展。

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讓參與社團、民眾互相支持並激發新的想法。菜園小講堂,希望能達成以下四個目標︰ 提供在地社區改造能量

透過菜園小講堂與社區民眾對話。藉由深度探討關懷都市綠行動議題,開辦富有實驗創新的講座,提供社區改造能量。同時凝聚社區大學學員共識, 持續培力都市農耕社團成長,共擬發展社區環境之願景與策略,活絡社區行動力。

各地社區經驗的整合與傳承

藉由導覽與講座,邀請各個推動都市農耕的單位進行經驗分享,促成各社區、NGOs 夥伴與民眾的共學。透過這次小講堂的積極合作,社區交流分享 各地的都市農耕經營特色,讓彼此相互切磋,彌補自身之不足,並且讓社區經驗得以擴散至其他社區。

推動民間行動改革

透過一系列活動,於臺北市社區與社區大學持續推動都市農耕。藉由辦理講座與培力社團作為進入與擾動社區的方式,積極提昇社區民眾對於都市農 耕、食農教育等議題的參與,引導社區民眾結合自我導向學習以及行動實踐的精神,促進整體公民社會的成長與發展,提供臺灣社會在新世紀中所需 的學習力與行動力。

發展在地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當都市面臨氣候變遷,有什麼是可以從社區出發的調適策略?我們試圖帶領社大學員、社區民眾認識「樸門永續設計」這一套追求生態平衡、節約能 源的方法,嘗試找出如何在可耕地有限、能源不足的情況下,在有限的土地空間裡創造出可以自我支持的生態系統,並以可食作物取代景觀植物,營 造低碳的都市農園。預期未來可以帶動社區居民進行由下而上的空間改造,將農業知識帶進家家戶戶,促成更多社區組織對於糧食議題的關注,共同 發展在地的因應策略。

綠點小旅行1

褚陳寶貴

探訪華山車站與齊東老街的古與今

臺北市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臺北市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褚 陳寶貴,自 2002 年起持續推動齊東街以及華山 社區的文史保留工作。時至今日,寶貴姐帶領 著協會與社區民眾一同保留下齊東街內的日式 建築,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訪談地方耆老,留 下華山車站周邊的口述歷史;開辦多種社區課 程及活動,如口琴班、瑜珈班、肯氏蒲桃節等。 帶大家由華山大草原開始步行至華山創意文化 園區、齊東老街日式宿舍聚落等地,認識華山 的古與今。

樺山驛 產業發展的見證 華山大草原為昔日華山車站舊址,車站完工於 1937 年,原名「樺山驛」,源自日治時代第一 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之名,直至國民政府 時期才改為「華山」。當時的華山車站作為臺 北地區民生物資和煤礦水泥等的運輸站,站內 有許多倉庫和電動起重機,周邊還有許多重要 工廠,例如:臺北酒廠和樟腦精工廠,附近許 多耆老在孩童時期就在其中工作。如今工廠熄 燈多年,廠區轉型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辦 各式藝文活動。園區內尚保留許多珍貴的工業 遺產,記述當年的繁榮。從建築外觀即可區分 酒廠與樟腦工廠,臺北酒廠的牆面為三層磚造 水泥結構,最外面為灰色洗石子,廠區內還有 名聞遐邇的市定歷史古蹟「四連棟」; 樟腦精 工廠倉庫區以紅磚搭建而成,由於此區樟腦以 精緻樟腦製作為主,需要經過蒸餾後才能製作 成品,因此建物特別挑高,以符合器具的尺度。

齊東老街的保存與再生 鄰近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齊東社區歷史更久 遠,齊東老街就有 260 年歷史,是清朝以來的 「米道」,負責將米糧運送至艋舺與錫口兩大 港口邊。如今其街景特色跨越清領、日治和光 復時期,不僅保存了日式宿舍群落,街角巷弄 內尚留存磚仔厝、二層木造建築、光復早期的 國營單位員工宿舍和防空洞等建築,與間雜其 間的多棵老樹及綠蔭,交織為深刻人文紋理。

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地方歷史建物,張揚、褚 陳寶貴與社區居民多方奔走協調,但常常還是 無法抵擋地主自行拆屋毀房的反抗。雖然保存 過程辛苦,但經過不斷溝通,越來越多人認識 齊東老街的美,也認同保存的做法。目前剩下

1. 華山大草原 (華山車站舊址)

在齊東街上抬頭望去,緊鄰日式建築群的齊東 公園裡擁有26棵肯氏蒲桃樹,與日式官舍庭院 內的樹木群融接為一片綠蔭。雖然綠意滿滿, 但由於肯氏蒲桃落果嚴重,常有居民建議砍除 的聲音,為此,社區每年舉辦肯氏蒲桃節,推 廣肯氏蒲桃的生態,加強居民與自然共存共榮 的觀念。褚陳寶貴還帶著居民一起製作肯氏蒲 桃果醬,略酸的果醬夾著餅乾,成為社區的創 意伴手禮。

華山社區在許多居民的努力之下,一點一滴梳 理出屬於華山的文化,為臺北的發展史勾勒出 更清晰的輪廓。

的數棟木造黑瓦屋,有的租借給中華古琴學會 經營使用、有的租借場地作為展覽、座談會的 活動空間,進一步也活化了歷史建築。 在齊東街上抬頭望去,緊鄰日式建築群的齊東 公園裡擁有 26 棵肯氏蒲桃樹,與日式官舍庭院 內的樹木群融接為一片綠蔭。雖然綠意滿滿, 但肯氏蒲桃落果嚴重,常有居民建議砍除,為 此,社區每年舉辦肯氏蒲桃節,推廣肯氏蒲桃 的生態,加強居民與自然共存共榮的觀念。褚 陳寶貴還帶著居民一起製作肯氏蒲桃果醬,略 酸的果醬夾著餅乾,成為社區的創意伴手禮。 華山社區在許多居民的努力之下,一點一滴梳 理出屬於華山的文化,為臺北的發展史勾勒出 更清晰的輪廓。

3.原文化部(碾米廠、維納斯舞廳舊址)

2.浦添生雕塑紀念館

4.民族傳統音樂研究中心(糧食局舊糧倉)

7.林務局

5.紅磚六合院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8.農委會第二辦公室農糧署(糧食局)

齊東公園肯氏蒲桃樹 ﹅齊東老街日式宿舍聚落﹅ 陸軍丘希賀將軍舊居﹅空軍王叔銘將軍舊居

6.齊東老街

9.華山社區發展協會服務處

10.

綠點小旅行2 臺北城的發展縮影 華山車站

張揚 臺北市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起草創辦人

張揚是在地華山居民,他的父母分別是酒廠與 鐵道轉運站的員工,對於這裡有著很深的情感 羈絆。不忍看著自小深愛的地方凋零,創辦臺 北市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積極研究和保 存華山歷史,幾十年來不遺餘力地帶領國內外 訪客重新走入這段風光記憶,讓更多人了解它 的歷史地位。張揚認為,若不研究這一帶的產 業結構,就無法瞭解整個臺北城的發展。

轉運重鎮 盛極一時 訴說華山的歷史,必定提及樺山資紀此人,社 區耆老說,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第一次進臺 北時就是在華山下車,這即是華山名稱的濫 觴。甲午戰後,樺山資紀為了要風光帶兵進臺 北城,派人搜尋可用火車,卻只發現劉銘傳時 期留下的火車跟鐵路,且大多已破舊不堪用。

之後,才修繕基隆至臺北鐵道系統,奠定華山 聯外交通基礎。

「樺山町」早年一片荒埔,居民經常來此放牧, 範圍約是現今新生北路、華山、中山分局、承 德路至圓山之間。1920 年代開始劃為日軍練兵 場,傳說這裡也曾槍殺抗日份子。1937 年「樺 山驛」完工,並營建「華山貨物站」解決貨物 運輸的問題。華山車站是專門讓貨物裝卸的車 站,而非客運車站,所以站內有許多倉庫和電 動起重機。華山車站主要運輸的貨物有水泥建 材、米和鹽,配合著 1914 年臺北酒廠及 1918 年臺灣樟腦精煉株式會社的完工,當時商業競 爭相當激烈,共有 11 間倉庫,也包含現在的辜 家,當地產業更佔全臺灣 GDP 的 70%,開啟了 樺山町的全盛時期。

樟腦盛產 果酒多元 臺灣山林蘊藏的樟腦是世界強權爭相掠奪的資 源,除做中藥之外,精煉後還可做成建材雕刻 飾品的原料「賽璐璐」和無煙火藥。然而,大 多數樟腦產地控制在原住民手裡。因此日本取 得臺灣之後,便展開「治番行動」拿下樟腦控 制權。此後,臺灣成為世界樟腦最大產地,全 站在寧靜的華山大草原上,很難想像七十幾年 前這裡的繁華盛況。腳下所在地,正是當時轉 運重要戰略物資的貨運車站。昔日的車站匯集 13 條鐵軌,周邊駐紮練兵場、火車調度場、樟 腦精煉廠、酒廠、倉庫與員工宿舍,幾十萬人 的生計仰賴於此。然而現今僅餘老車站與清風 綠地,不禁讓人感慨。

盛時期占全世界 70%。為了能將樟腦製成國際 貿易流通的「賽璐璐」工業原料與火藥添加物, 因此必需在臺北集散地進行大規模精煉,而其 最大的樟腦加工支廠就設在樺山町 68 號番地, 這裡鐵路與水運四通八達,也就是現在華山藝 文區裡面的「紅磚區」。

1930 年代,華山酒廠開創了一個新局面,不 只產量大增,所釀製的果酒種類也非常多元。 從當時留下來的實驗器皿發現,此時的製酒從 「蒸餾」到「發酵」技術都非常先進;根據酒 廠老員工描述,日本人製作與武器相關的「酒 精」生產也有所建樹。1935 年,日治臺灣舉辦 了前所未有的「臺灣博覽會」,在臺北東門城 外,華山酒廠與樟腦工廠成了受世界各地參觀 者矚目的產業文化展區,宣揚殖民臺灣成就。 經濟富足下的盛大祭典 經濟的富足也影響樺山町的祭典文化。每年 9 月媽祖誕辰的迎神賽會,街上萬頭攢動,處處 響著當時家喻戶曉的陣頭兒歌,描述七爺八爺 的忠肝義膽事跡,兒童們看到巨大神偶出巡迎 面而來,爭相走告,在隆隆鼓聲與嗩吶八音的 引領下,呼朋引伴隨隊一起奔跑,這首日本語 兒歌唱出百年前迎神賽會的境況。

1938 至 1986 年,近 50 年間,從樺山驛到華山 貨運站,它一直是繁忙的貨運中心,緊緊維繫 著農工業產業鏈,完全不因戰火而減損它對於 整個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華山町的故事也等 同於臺灣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綠點小旅行3 單車漫遊華山城南

陳沅蓀.蕭玉欣 青年社區規劃師綠色奇機小組

態綠咖啡」及「好人會館」,再往師大附近的 社區空地改造案例「錦安小綠地」和「青田街 六巷」,經過「泰順街綠院子」欣賞由廢物利 用盆栽組成的都市森林,以及充滿二手綠化腳 踏車的「古風小綠地」,最後至羅斯福路旁的 「開心農場」。

2.華山公園 荷花池

1.華山大草原

3.齊東公園

齊東街日式宿舍

公平貿易超市

4.生態綠咖啡

5.好人會館

6.錦安小綠地

7.青田街六巷

8.泰順街綠院子

9.古風小綠地

10.開心農場

綠色商家各有千秋 綠色商家各有特色,「公平貿易超市」是臺灣 第一家專門販賣公平貿易民生商品的超市, 超市中有九成商品來自國外,而且都經過國 際公平貿易組織(FLO)、世界公平貿易組織 (WFTO)認可,負責人余宛如、徐文彥夫婦 推廣公平貿易多年,也是公平貿易咖啡店「生 態綠咖啡」的創辦人。位於仁愛路與杭州南路 口上的「好人會館」,是好人幫在臺北的辦公 室,創辦人黃榮墩長期熱心公益,不但曾帶領 花蓮青少年做志工,還曾舉辦「臨時孫子」等 活動。「好人會館」一樓樓梯口為好人菜攤, 主動協助農民推銷盛產的有機蔬果,二三樓的 不僅是辦公室,還是志工免費住宿的空間。

師大商圈綠意點點 師大一帶遍佈的綠地群中,「錦安小綠地」與 「青田街六巷」皆是社區中的空地改造,前者 為臺北市政府推廣臺北好好看政策之下所催生 的臨時綠地;後者則是由里長主導,偕同民眾 的力量,清理農田水利會的畸零地,改造成能 夠聯絡鄰里情感的休憩小綠地。像都市綠洲的 「泰順街綠院子」裡,滿是廢物利用的盆栽, 從保麗龍、手套到口罩等,都能作為植物的家, 美觀又環保。而「古風小綠地」是華山綠工場 開幕時十分吸睛的 Me Bike & U Bike 的基地。 這裡原是國防部閒置地,後轉為里民的公用綠 地,滿載花草的綠色腳踏車,來自社區居民捐 贈的二手腳踏車,改造供居民免費使用。

最後一個景點「開心農場」是啟動附近社區眾 多綠意角落的起點,由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規劃市民菜園提供附近居民認養,還設置水撲 滿和有機推肥,讓原本空曠無人的區域充滿人 氣,成為居民連絡感情的地方。如今從「開心 農場」向外輻射,臺北南區已處處充滿綠意。 在悠閒的午後,踏上單車,用輕快的速度穿梭 於巷弄間最舒服不過了。青年社區規劃師「綠 色奇機」小組的陳沅蓀、蕭玉欣帶領學員,一 起騎單車探訪華山車站到東門城外中的各式綠 意角落與綠色商家。從華山綠工場的基地華山 月台為起點,一路向南漫遊至齊東街、金山南 路的「公平貿易超市」、杭州南路附近的「生

綠點小旅行4 尋訪幸市里 空地變花園

林禎吉 臺北市中正區幸市里里長

10.快樂花園

7.植物銀行

8.幸市里健康廣場

9.城市花園

6.幸市區民活動中心

5.幸市里歷史建物

1.忠孝無菸公園

2.社區花園

4.健康花園

行經幸市里,茂密的樹木與繽紛花海俯拾即 是,隨處可見的小公園充滿悠閒步調,這樣的 自然美景就存在於臺北市中正區的精華地段。 而這些美景,其實是林禎吉里長積極投入閒置 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成果。現今幸市里已經擁有 數座城市花園與休憩空間,其中包含中正區內 唯一的無菸公園、幸市區民活動中心、健康廣 場等。民眾透過參訪,可以了解每個鳥語花香 場域背後的努力故事。

3.文光公園

公有空地變花園

幸市里的花園系列休憩空間起源於民國 96 年 的「城市花園計畫」,緊接著配合臺北花卉博 覽會及臺北好好看政策,幸市里成功改造社區 中閒置的公有土地,改善原本時常堆積廢棄物 的荒地,成為一座又一座都市叢林中的世外桃 源,一併解決景觀不良與治安死角的問題。

林里長表示,每推動一處公共花園都經歷一番 奮戰,因為每塊土地分屬不同政府機關,即便 已有實際案例成果,不同單位面對閒置空間的 改造,仍有所顧慮,因此,必須透過不斷的溝 通、協調達到共識。或許有些人會好奇,會不 會有一天公家機關將土地收回,花園綠地就不 在了?林里長認為只要能夠維持環境的最佳狀 態,每一座花園空間都會永久留存於幸市里。

一群默默付出的巡守隊

為了維持環境的最佳狀態,除了積極的領袖, 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巡守隊。他們每日輪班維 持環境整潔,時時巡查植物生長狀況,此外, 面對隨手丟棄垃圾、抽菸、遛狗的民眾,還必 須負擔起糾察隊的責任,或許辛苦,但對於團 隊來說,看到居民的笑容,一切就值得了! 盆栽的好去處

幸市里的公園還是盆栽植物的家。位於忠孝新 生站 2 號出口的「忠孝無菸公園」裡面,一株 株高大喬木樹幹上,攀附了許多里長回收自民 眾或商家棄置的蘭花,以黑紗網包覆固定於樹 幹上,讓蘭花繼續燦爛綻放。另外,「幸市里 健康廣場」周邊的鐵網,被居民以綠色植物或 盆景妝點,成為不折不扣的植物銀行。 幸市里能有今日的成果,不但是因為里長的積 極熱心,更是由於里民的團結合作。

都市可食地景1

黃媽媽的香草食譜

黃芬薇 懷生國中植物社社團老師 · 臺灣大學校園植物解說員

人稱黃媽媽的黃芬薇女士,就像一本植物大全,無論植物的產地、特性、 功效及料理方式,都如數家珍卻毫不藏私。平時擔任懷生國中植物社社 團老師,教導 7、8 年級學生種植植物的方法。她也是臺大校園植物解 說員,只要有團體預約,黃媽媽都會來一場豐富精彩的導覽。

黃媽媽對於香草特別有研究,目前約有 700 餘種草本及木本植物可做為 「香草」用途。香草植物不僅賞心悅目,具香氣又可入菜,還可治病、 美容,與蔬果一同種植時,還有驅蟲的效果,因此擁有幾盆香草植物也 可成為都市生活情趣之一。她針對香草植物的特色做了許多介紹,如: 綠薄荷、澳洲茶樹、薰衣草、肉桂、香林投、日本芫荽、檸檬香茅等等。

薄荷是一種常見的香草植物,目前約有兩千多個品種,臺灣最常見的品 種是可作為代糖的綠薄荷,如果直接嚼食綠薄荷與甜菊,即可品嘗到市 面上常見的口香糖口味。而氣味濃郁的澳洲茶樹本名 Tee Tree,原先直 譯為茶樹,但是臺灣人容易誤會為平常泡茶的茶樹,因此現今多加入其 產地名,稱為澳洲茶樹。將葉子泡入熱水飲用,可舒緩過敏,在冬天, 也可加入滾 水 中沸煮 20 至 30 分鐘後,泡腳促進血液循環。香氣紓壓的 薰衣草近年很受臺灣人歡迎,但由於天性喜好乾燥涼爽的氣候,在潮濕 多雨的台灣生長不易,甜薰衣草是較能適應的品種,黃媽媽的拿手料理 薰衣草滷蛋,就是以甜薰衣草提味。

在介紹的同時,黃媽媽也讓學員們實際觸摸這些植物,透過碰觸、聞嗅、 淺嚐讓學員在聽講之餘,有深刻的印象。除了將香草介紹給大家,黃媽 媽也熱情與大家分享她的私房香草料理食譜,以新鮮食材搭配香草烹調 出健康、口齒留香的佳餚。

會散發鳳梨般香氣,因此有「鳳梨鼠尾草」之名。鳳 梨鼠尾草喜好日照充足及排水良好之環境,全年皆可 種植,但需避開冬季低溫期,最適合種植期間為每年 9月至隔年4月間。可單獨或與其他香草製成複合花 茶飲用,具有幫助消化、降血壓和減輕婦女經痛、舒 緩喉嚨痛等功效。

芳香萬壽菊

芳香萬壽菊兼具驅蟲、茶飲、觀賞等多種用途,在臺灣平地又 十分容易種植,喜好全日照環境,因此廣受歡迎。黃花讓室內 都明亮起來,而新鮮枝葉剪下後,有股百香果的清香,若與具 有檸檬香氣的香草或是薄荷葉一齊沖泡,都是非常順口的香草 茶,另外還可使用嫩葉煎蛋,味道類似九層塔煎蛋,是初識香 草魅力的最佳植栽。

香林投

甜羅勒

臺灣人熟知的九層塔與甜羅勒有著相似的特殊氣味,但甜羅 勒較柔順,氣味也較淡,是義式料理中常見的「青醬」原料。 甜羅勒葉子外觀為翠綠的橢圓,嘗起來是微甜帶胡椒味,適 合運用於各種蕃茄料理中。

香林投又名七葉蘭,葉長劍型且上表面光亮,是中醫常用草藥之一,具降血糖、 降血壓、潤肺、清熱利濕等功效,對於糖尿病患者是十分良好的藥食。若摘取一葉, 加入飯鍋中與白米一同蒸煮,白飯將具有芋香氣味,除此之外,香林投亦可作為香草 茶飲或加入料理調味等。

獨特迷人的香氣,常用於西餐或泰式料理中,不論熬煮,都能散發獨特的迷 人香氣,葉片置放於櫥櫃中,還有防蟲的效果。月桂緣起於希臘神話,更是 榮耀的象徵,因此人們使用月桂枝條編織成月桂冠,為比賽中的冠軍加冕, 象徵勝利的榮耀。

檸檬香茅

檸檬香茅又名香茅草,廣泛栽培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臺灣於40、50年代曾大 量栽培,提煉香茅油出口,以驅除蚊蟲為功效,是當時重要的外銷農產品之一, 目前只剩零星生產。無論新鮮或乾燥的檸檬香茅都具有檸檬香氣,熱水沖泡後 作花草茶或藥草茶皆十分順口。在東南亞等地,更被作為感冒祛風之藥草用途。

月桂牛肉湯

月桂牛肉湯是黃媽媽孩子們最喜愛的一道料理,他們總說,人還 在家裡樓下時,就可以聞到牛肉湯的香氣四溢。此料理以月桂葉 與醬油做為湯底一同燉煮,由於月桂的溫厚質地能幫助消化同時 增添牛肉的清蘊,吃起來Q彈可口、香味濃郁卻不油膩。

材料|鮮月桂葉一把、半筋半肉牛肉塊、醬油

STEP1 一大鍋水煮滾

STEP2 加入醬油、鮮月桂葉,醬油視個人口味調整

STEP3 煮開後將牛肉入鍋,轉中小火煮90分鐘

STEP4 熄火燜30分鐘,完成

黃媽媽小叮嚀 牛肉記得要買 南門市場B1131、 132麟 群肉舖的澳洲 牛肉,那裡的 牛肉特好吃, 連俞國華院長 也指定買這一 家,因此有 「院長牛肉」 的稱號。

黃媽媽小叮嚀 煮雞蛋時,加 入鹽或白醋, 將避免雞蛋在 鍋子裡滾時破 裂,也就不會 變成蛋花湯 囉!

薰衣草茶

黃媽媽小叮嚀 只需一點點薰 衣草枝葉泡 茶,就會很有 味道了喔!

工作壓力大的現代人,有一杯放鬆精神的茶飲,就是生活中 的小確幸了!而薰衣草茶就是最理想的茶飲之一 材料|甜薰衣草、蜂蜜

STEP1 將甜薰衣草以清水洗淨

STEP2 加入90-100℃熱水沖泡,視個人口味添加蜂蜜。

薰衣草奶茶

喜歡奶香口味的朋友,只要將薰衣草茶加入新鮮的 牛奶,就可以馬上品嘗薰衣草奶茶了。

材料|甜薰衣草、紅茶包、牛奶、蜂蜜

STEP1 將甜薰衣草以清水洗淨

STEP2 薰衣草及紅茶包加入90-100℃熱水沖泡

STEP3 放涼後加入鮮奶,視個人口味添加蜂蜜即可

薰衣草滷蛋

黃媽媽小叮嚀 許多人會問 「醬油可不可 以用日式醬 油」,黃媽媽 建議用一般的 金蘭或龜甲萬 醬油即可,日 式醬油味道較 甜、柴魚味容 易蓋過香草本 身的味道,用 傳統醬油在悶 滷的過程會更 入味喔!

薰衣草滷蛋是黃媽媽最廣為流傳的拿手菜,熱心公 益的黃媽媽參與市集義賣時,總是以薰衣草滷蛋打 遍天下無敵手。講究每顆滷蛋都要精心烹煮,每次 料理最多限量200顆,因此每每開賣,半小時內必 會銷售一空。以薰衣草當香料讓滷蛋味道更清甜, 與醬油的香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唇齒留香。

材料|甜薰衣草一把、雞蛋、醬油、鹽或白醋

STEP1 一大鍋水煮滾,加入雞蛋、鹽或白醋

STEP2 加入雞蛋煮熟後撈起置入冷水中浸泡

STEP3 待涼後以長筷子將每個蛋敲出裂紋

STEP4 敲完後 放入鍋內,加入醬油、薰衣草煮滾

STEP5 以小火煮60分鐘後熄火,浸泡半天以入味

黃媽媽小叮嚀 烹調羅勒煎蛋 時,若使用苦 茶油來料理, 風味會更佳 喔!

羅勒煎蛋

檸檬香茅滷雞翅

常見於泰式料理的檸檬香茅,由於特殊香氣,與酸辣 口味料理十分契合,但黃媽媽的檸檬香茅滷雞翅以臺 式醬油為滷汁,創造出融合著媽媽味道與異國風情的 料理。

材料|檸檬香茅一大把、雞翅3斤、醬油

STEP1 一大鍋水煮滾,加入檸檬香茅、棒棒腿及醬油

STEP2 滾5分鐘後再加入雞翅膀

STEP3 煮滾5分鐘後熄火燜20分鐘即完成

在懷生國中擔任植物社社團老師的黃媽媽,總會在學期末與同學們一同料 理學期中種植的各式香草植物,而羅勒煎蛋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料理。由 於羅勒味道近似九層塔,卻沒有九層塔具侵略性的香氣,較為溫和順口, 因此無論大人、小孩都十分喜愛。

材料|甜羅勒一把、雞蛋3個、醬油少許

STEP1 將羅勒切碎打入蛋汁,加入少許醬油著色

STEP2 油熱後加入蛋汁轉中火,待鍋邊的蛋汁開始起泡熟成後準備翻面

STEP3 翻面後待表面煎至金黃色即可起鍋

都市可食地景2

林際泓

復健里幸福農場 綠點一六八

臺北市松山區復健里里長

照片提供_ 林際泓

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區裡,大部分人對綠化的 想像可能僅止於自家陽台或院子的植栽。但松 山區復建里林際泓里長可不這麼想,儘管起初 對法規程序與企劃撰寫都不甚了解,憑著一股 熱情,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一步步壯大社區 的綠色版圖。

以社區植物園為起點 還未開闢幸福農場前,里長已持續綠化工作一 段時間。最初,復健里沒有一處公園,有的僅 是散落在街道巷弄旁或是水溝邊上,由民眾自 發性種植的植栽。里長有條理的集合這些植 栽,並放置簡介牌,以達到「社區植物園」的

教育意涵。同時,里長還將社區裡 100 多種植 物編纂為圖鑑。

在里長的努力下,復建里獲獎連連。雖然得獎 紀錄輝煌,里長的綠美化卻沒因此停滯。當時 復健里有許多半廢棄眷村,只剩少數居民,村 裡充滿違章建築,雜亂不堪。里長計畫申請拆 遷,並在原地開闢菜園供里民使用。看似簡單 的構想,實行起來卻是困難連連。拆遷的行政 程序不但繁瑣,還所費不貲,耗時又耗力。

不斷壯大的幸福農場 經多方奔走努力下,幸福農場於 101 年 10 月正 式啟用,共有 48 塊菜圃供人認養。農場內還貼

心設計無障礙空間,寬敞的步道可容納輪椅進 入,落實全居民參與的理想。菜圃不但讓社區 小朋友有機會認識平常所吃的蔬菜,還舉辦了 收成分享、栽種經驗分享、烹飪比賽等相關活 動,在無形間凝聚了社區意識。

豐碩的成果使農場備受矚目,其他鄰里、政府 單位與社區發展工作培訓班相繼觀摩與蒞臨指 導,在相互資源和經驗交流下,農場遂成為松 山區裡結合環保、健康、遊憩的一個觀光亮點, 更贏得擴建的經費。

因著居民的熱烈反應,農場擴建至 168 個菜圃, 並建立有組織的管理系統。由里長擔任執行 長,其下設置一位場長統籌農場運作,以及 3 位副場長分別負責教育、行政、執行事務,並 各管轄 11 位組長。每位組長管理約 15 位認養 人,並分配維護、清潔等事宜。擴建後的農場 增設環農場步道,居民們可在此散步、騎腳踏 車,甚至舉辦健走大賽,帶動社區運動風潮。 菜圃裡也開始有人種起花卉,或是運用創意放 置裝飾品,儼然成為一個微型休閒觀光農場。 原本起初只是一個帶動社區綠美化的小小念 頭,卻衍生為效益更大,結合教育、運動、休 閒、環保等多功能場域,揭開都市更新的另一 種可能性與想像。

都市可食地景3 新店大鵬社區屋頂農場

趙素萍

新北市新店區大鵬里里長

照片提供_ 趙素萍

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與食安問題,大鵬里 里長趙素萍女士抱持著打造「零廢棄都市休閒 農耕社區」的最終目標,將原本閒置的活動中 心頂樓,改造為魚菜共生的有機菜園。

一口菜田 架高防潮

自 101 年 9 月起,里長在活動中心頂樓約一百 多坪的閒置空間,搭設起魚池、一口菜田、雨 撲滿、太陽能板與棚架。其中一口菜田是由四 個塑膠框合併而成,每口田架高處理,並於底 部放置集水盤。架高可以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 性,也可避免屋頂滲水問題。

菜田的肥料來自自製有機堆肥與廚餘堆肥。社 區空地設置的碎木機把殘枝落葉絞碎後,發酵 兩個禮拜,不須加水即可成為有機堆肥。廚餘 堆肥的製作則是先將布鋪至容器中,再放入椰 纖、稻穀、果皮菜葉等廚餘後密封,歷時三四 個月,再開箱就有堆肥可使用。種植技術方面 則是舉辦有機堆肥 DIY 及育苗等農務課程,參 加農務課程的學員到菜園實作獲取收成。菜園 的田地分配一開始是由管委會租給想種菜的居 民,為期三個月,現在則是由 20 位招募志工管 理,負責所有的農事工作及販售。

魚菜共生打造循環系統

菜園的灌溉水源來自魚菜共生系統,這是一個

自我循環的生態體系,魚糞富含的硝酸鹽與氨 是有益蔬菜生長的營養源,但對於池水而言卻 是汙染源。收集汙水灌溉菜田,菜田吸收完營 養源後進而淨化水質,又可重新利用作為魚池 的乾淨水源。同時,種菜居民也將生質廚餘及 落葉轉變為有機堆肥滋養菜園,落實零廢棄的 精神指標。

在地生產 在地消費

屋頂農場的運作並無補助及管理費支用,資金 來源都靠資源回收的經費、參加臺北市清潔競 賽贏得的獎金及農夫市集的收入。農夫市集的 交易物不但全來自屋頂農場的收成,同時也推 廣減少食物碳足跡及健康飲食文化。另外,農 場也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分出部分菜田供社 區老人參與種菜,收成則提供給社區銀髮族每 星期四的共餐活動。但考慮到年長者大多行動 不便,目前仍是由志工幫忙種菜。

屋頂農場其實經歷不少挑戰,譬如:起初架設 的太陽能板供電不足以撐起整個魚菜共生系 統、有機堆肥的異味引發居民反感、魚池漏水

的疑慮、颱風摧毀大部分設備及作物等,但在 參與者的堅持與熱情下,不但有了改善,屋頂 綠化後,也因為降低室內溫度,減少冷氣與電 扇的使用,此外,還吸引許多鳥蝶來訪,讓人 重新與自然連結。

都市可食地景4 以菜之名 織社區綠網

施佩吟 · 王俞棻 · 黃思靜 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綠生活小組

照片提供_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打造社區互惠互利的綠色網絡不再是夢想,經 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的綠生活小組,以「綠色 生活圈」為理念,藉種菜作為一種對於都市發 展樣貌的想像,從生活環境出發,積少成多編 織起點點的綠意空間。種植內容、管理方法是 其次,拉近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距離才是核心 價值。

人人可種菜 處處有綠點

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有許多不起眼的空間,像是 社區閒置空地、邊界圍籬、人行道、陽台、停 車格、屋頂、庭院、防火巷等等,往往因為習 以為常而忽視它們的可塑性。這些空間不一定 全隸屬於政府,但以往的習慣作法總是向政府 提出建議,但漫長的行政程序總讓熱情與精力 消磨不少。不如好好運用私人空間自己動手 做,利用由下而上的草根動員,進而引起政府 的重視,實現公私共同響應的願景。

社區的菜社區吃 社區廢物社區除

社區互利循環小系統在「錦安里屋頂菜園」已 經日漸成熟, 目前已達成用社區生產的廢棄 物,滋養社區菜園的目標。其實這裡一開始只 是綠生活團隊思考綠化社區另類路線的實驗 場,憑藉不斷摸索與溝通,逐漸形成一個「綠 的小系統」。由於團隊缺乏種菜經驗與知識, 所以一邊參考國外案例,一邊實驗各種可能 性,例如:嘗試蛋殼栽種菜苗、製作保特瓶盆 栽、收集廢棄棧板改造為蚯蚓公寓與垂直菜 圃。期間與社區營造團體雲和小客廳合作,學 習運用咖啡渣做堆肥,他們稱作「雲和堆」。 咖啡渣消除異味的特性,也讓大家提高自製堆 肥的意願。小有規模的成功促使團隊思考永續 經營的機會,與里長溝通協調後,爭取到長期 的經營權。同時邀約附近店家提供咖啡渣或廚 餘讓屋頂菜園製作堆肥,屋頂菜園以部分熟成 堆肥回饋商家做店鋪周邊綠美化,讓社區能源 永續循環。

除了借鏡國外經驗,實際著手社區營造,綠生 活小組也應用社群網站織起社區綠網的一部 分。粉絲頁面「啵比的城市重旅行」是小組成 員黃思靜另一個實驗的場域。她以當地食材做 料理,透過料理作為觀察城市的管道。透過網 路讓綠色網絡更弗遠無界。

民間的種菜行動在國內外已有相當多案例,例 如:英國 Edible Buss Stop 團隊採游擊方式,於 公車站牌旁的畸零地種起觀賞性植物與蔬菜。 結合農夫、藝術家、設計師所組成的香港 HK FARM 團隊,傳達屋頂農耕的優點與在地生產 的價值。而「東京銀座養蜂計畫」不只帶來商 機,蜜蜂替周邊花卉授粉,繁衍更多植物,吸 引鳥蝶,滋潤了都市的生態系統,同時讓都市 人省思人際關係間的疏離感。在國內,「臺大 社會系館屋頂菜園」由一群沒有農業背景的社 會新鮮人,僅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和不斷的實 驗建構而成。菜園採公私田劃分法,公田由認 養人輪班照顧,因為成效頗佳,之後更延續到 「錦安里屋頂菜園」。

都市可食地景5 樸門進行式 自耕自食的永續設計

亞曼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講師 曾琴梅 · 謝佳霖 · 柯宜汝 · 林慶懋 · 葉淑玲

綠工場內的「樸門進行式」是以樸門永續設計 作為耕作原則的菜圃,大安社區大學的講師亞 曼老師開設了「都市田園工作坊」,從樸門原 則、水源與土壤等方面,以四門簡單的前導課 程作為實作前的暖身。另外,也邀請曾琴梅、 謝佳霖、柯宜汝、林慶懋與葉淑玲講師,分享 樸門永續設計的實作經驗,以及介紹食物里 程、吃自己種的食物等議題,並實作火箭爐、 米食點心與手工皂。在無限的創意搭配適切技 術,體驗城市耕種的可能性。

樸門 因地制宜的設計理論 「100 個農夫,有 100 個農法」這句日本諺語 點明,每個人和土地都有各自適合的耕作方 式。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起源於澳 洲,不同於秀明農法或自然農法為單純的農事 理論,它是一門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設計理 論。藉由觀察生態結構與自然運行的模式,將 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創造並改善人類 的生存系統,讓人、環境及地球都有多樣性的

永續生產力。樸門永續設計以原則為基礎,不 貿然套用技術、形式,面對不同情況都先仔細 觀察,再採取相應適切的做法,是一門適用於 各種氣候條件與文化背景的「應用生態學」。

樸門的中心倫理有三:照顧地球、照顧人類、 分享多餘。「照顧地球」是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唯有環境被友善對待後,世界上的人和動物們, 才有永續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因此人們要由利 己主義發展至利他主義。如何採取行動照顧地 球,須先從觀察樸門的地球六大元素:水、空氣、 土壤、陽光、動物、植物的狀態開始,一旦彼 此達成平衡狀態,才能形成讓地球循環不息。

多樣性種植的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的實踐方法有很多種,首先要營造多 樣性環境,不只耕種單一作物,而是種植多種 作物,且以多年生作物為主。在這樣的環境下, 不會有某種昆蟲成為作物的主要害蟲,因為生 態多樣性自然形成生態平衡,而選擇多年生作 物則是為了避免人力的浪費,因此樸門農法又 被戲稱為「懶人農法」。

多樣性種植由伴生植物組成,例如 : 玉米、南 瓜、豆子是伴生植物的最佳代表,玉米可作為 主要支撐、南瓜可覆蓋土壤,保持濕潤,而豆 子攀附在玉米稈上的同時提供氮肥給玉米。不

過各地的環境不同,因此伴生植物的組合也有 所不同,需要親身實驗才能證明。當人們照顧 好地球,地球就會以豐盛的收穫回報人們。

順應時節種植法

「順應時節」是種植作物最重要的觀念,不同 科別適合栽種的季節也不同,當時節對了,植

物自然就能茂盛生長。例如:高麗菜、花椰菜 等十字花科植物最適合秋天栽種,因為天氣寒 冷,昆蟲少,蟲害也少。茼蒿、A 菜等菊科植 物含除蟲菊精,天生能防蟲,秋冬、初春都是 此種作物的盛產季。

苗種穩定 植株即健康 選對時節後,苗種本身與土壤品質就是影響植 株生長是否健康的兩大因素了。一般苗商所培 育的種苗多為雜交種子,是結合兩種有各自優 點的種子雜交而成,所以第一代的作物會融合 兩方優點,但繁殖至第二代後,作物品質趨向 不穩定,有抵抗力不佳、不易產出肥美果實、 病蟲害多等問題,約需經過七代的繁殖與淘 汰,品質才能日趨穩定。

懶人的厚土種植法

除了藉由取得或培育純種種子獲得健康植株, 種植時先在土壤上下功夫,更能收事半功倍之

效。依靠「厚土種植法」製作堆肥兼種植,懶 人也可以輕鬆收成碩大肥美的蔬菜。首先,堆 疊由咖啡渣、枯枝落葉和生廚餘等組成的有機 堆肥層,接著由大片的葉子,如:高麗菜葉或 姑婆芋組成的保濕層,以確保有機堆肥的微生 物有足夠的水分保持活躍;再覆上含有黏土與 培養土的土壤,成為另一層保濕層,若這一層 的土壤足夠密實,將可省下許多澆水的功夫; 最後鋪上雜草或稻糠為表土保溫保濕,同時還 可遮陽及避免雜草蔓延。

改良土質的蚯蚓公寓

除了「厚土種植法」,也可搭建「蚯蚓公寓」 培育品質良好的土壤。一般市售土壤和肥料只 包含氮、磷、鉀而缺乏其他微量元素,對植株 來說是不夠的。蚯蚓除了幫忙鬆土外,其身體 中的微量元素還能增加土壤養分。

「蚯蚓公寓」的製作是利用層層堆積的鐵製蒸 籠養育蚯蚓,讓蚯蚓發揮更大的效用。製作「蚯 蚓公寓」須先將落葉、碎報紙沾濕混入土與沙 替蚯蚓鋪床,再放入鳳梨、西瓜、葉菜類廚餘 餵食。第一層食物被食用完後就會留下富含營 養的蚯蚓糞便,即可作為肥料使用。廚餘種類 需經挑選,要避免蚯蚓不喜愛的鹽、橘子皮和 油,另外,如果害怕腐爛異味,也要避免放入 肉類廚餘。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土壤種類不 知如何下手,又害怕達不到預期效果時,養蚯 蚓做堆肥的方法,讓人人都能擁有良好土壤。

水撲滿與魚菜共生系統

水在種植之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在臺灣 這樣容易缺水的小島上,灌溉作物的同時,也 需謹記水資源之得來不易。可以利用水撲滿回 收雨水再澆灌,以及利用魚菜共生系統讓資源 生生不息。水撲滿這樣的雨水回收裝置製作過 程簡單,只要在蓄水桶內層層放置過濾雨水器 材,如:麥飯石、活性碳、其他礦物等,就可 搭建完成。

此外,魚菜共生循環系統利用「水」的循環, 即可同時養魚種菜。由於魚糞富含豐富硝酸鹽 類和氨,對於蔬菜來說是個十分良好的營養 源,同時經由蔬菜土壤過濾後的水,又可提供 魚池作為乾淨源水。若需要更多水源,可以直 接打開魚缸蒐集雨水。相信透過雨水回收系 統,「每一滴水都不浪費」是有朝一日可達成 的目標。

降低食物里程 實現低碳生活 在一切親手種菜的背後,隱含著樸門永續設計 低碳生活的價值觀。近年來,隨著環保節能意 識高漲,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也不斷 被提及。早年交通不便,人們通常自給自足或 食用當地生產食材,時至今日,由於交通便利 與食物保存技術提升,人在臺灣卻可以吃到日 本蘋果、紐西蘭奇異果、加拿大鮭魚等異國食 物。全球化的食物供給模式之下,造成化石能 源的消耗、碳排放量增加。

為了讓人們更容易瞭解食物運輸與碳排放量的 關係,英國人 Andrea Paxton 於 1990 年提出「食 物里程」,用以描述食物自產地被運送至消費 者購買市場的運輸距離。里程數越高,表示食 物歷經越長久的運送過程,同時意味著,消耗 更多的汽油,以及排放出更多的溫室氣體,成 為加速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食物里程」除 了會隨著運輸距離而增多,運輸工具的選擇也 影響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寡。購買低食物里程 產品好處良多,不僅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能 吃到「新鮮」、「當地生產」的食物,更重要 的是,有助於活絡區域性經濟,幫助當地農民, 創造自給自足的社群。

當我們的生活回歸「在地生產,在地食用」, 田園夢可以不再只是城市人的夢想,我們除了 可以購買當地農產以減低食物里程,還可以在 城市裡耕田,開發各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就 從陽台、頂樓開始,創造各種因地制宜的種植 法,也許是適合隨時搬運拆卸的種植系統,也 許是可以創造微氣候的垂直系統種植法,從不 斷的嘗試中以不花錢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但能 開發無限的創意,還能親身體驗永續循環的道 理。在繁忙的水泥森林中,當個快樂入世的城 市農夫。

都市可食地景6

都會香草工作坊

陳彥宇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講師

香草田園工作坊由中正社區大學陳彥宇老師開班授課,有香草王子美名的陳老師畢業於臺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畢業後,持續將香草植物的知識 推廣給大眾。工作坊結合理論基礎與實作,於 1 月 13 日、14 日教導香草植物的特性、環境條件及照顧方式等相關知識,1 月 15 日則帶領 21 名學員 到華山綠工場,共同認養 30 盆美植袋菜園以及兩片菜園,一同種下甜薰衣草、綠百里香、巧克力薄荷、甜羅勒等 11 種香草植物,展開為期 80 餘天 的種植活動。4 月 2 日更邀請所有學員一起以大家用心照顧的香草們為材料,烹調出各式香草料理。

在都市裡,擁有幾盆香草植物,不僅僅作為觀賞盆景,還增添許多生活情趣

Next Green

一個綠色的夢

圓桌會議 華山論菜元年 菜菜子們的綠色夢想

三月台北,太陽花的街頭告訴我,偉大的市 民行動多以美麗的植物命名。以人為本的思 考中,這些美麗的植物,最美麗的是他們以 自己來養護其他的生命。人,是眾多生命中 的一種。菜,是美麗植物被人類稱呼的俗名。 華山論菜,顧名思義,論的就是這些美麗又 通俗的「菜」。台北街頭,清明穀雨間的華 山綠工場,歡迎眾家菜菜子,圍桌放言: 從桌上盤中的菜,到社會實踐的菜; 從山邊水畔的菜,到合法非法的菜; 從春夏秋冬的菜,到氣候變遷的菜; 從超市shopping的菜,到親手栽種的菜; 從你家我家的菜,到我們大家的菜… 主持人

張聖琳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協同主持人

連振佑 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

公有地與種菜、公園與種菜、屋頂種菜與堆肥、城鄉耕種與食物系統與都市生態與種菜這五個議 題都正在臺北市萌發各種行動、找尋更多可能性。

有的累積了豐富的實作經驗,其方法與對策已經能夠提供給其他感興趣的朋友們或團體參考;有 的早已清楚地指認出後續發展關鍵的課題,需要更多創意構想腦力激盪以突破瓶頸;有的正在集 結在地微小的行動與力量,透過網絡串聯、平台建立,有機會提出更強有力的呼籲或倡議宣言。 期待以此次「華山論菜」邁向農學都會下一個新階段。

菜,一點也不菜。菜是綠色 的夢想,是社會的公平,是 環境的正義,更是生命最基 本的尊嚴

第一組 公有地與種菜

組長 賴彥如

組員 林際泓 · 黃淑惠 · 劉晉宏 · 許晉誌 · 劉宥君

現況

臺北市區內大多數土地資源已開發使用,為了補充臺北市生態綠地的面積,串聯更多生態綠廊與跳島,若解放鄰里生活範圍內尚未利用的公有土地, 結合週邊居民或議題社團創意使用與維護管理,讓開發前後土地過渡性地使用,不僅可以增加都市農耕樂趣,這類公有土地充分利用也是促進都市再 生重要的策略之一。

討論

公有地到底適不適合拿來種菜?

從空間基地的類型談起,大範圍的基地如:臺北機廠、空總、華山社區等。小範圍的基地如:捷運周邊出入口的公園、露臺的空間等。公共空間則如: 公園、人行道、分隔島,或者是河灘地、老舊的建設等都是具潛力的空間。事實上,並不是每一種公有地都適合種菜,需要考慮的條件有很多,例如: 它本身的土地使用以及周邊的土地使用;它是不是有相關的資源以及服務搭配協助種菜,並且不會造成周邊居民的困擾。

與公部門協調的注意事項

與公部門爭取協調公有地種菜的過程中,必須考量空間的特性與適切性、植栽食材的種植計畫、未來願景規劃,甚至是管理制度的組織訂定等。 菜圃在空間規劃上,若先考慮視覺美觀,兼具實用與美感,可以降低爭取時的阻力。而種植計畫的安排,則可依不同節令適合種植與收成的蔬果,擬 定一套全年時令蔬果種植計畫,不但一目了然也更具說服力。另外,管理制度也可事先擬定,「社區協力農業」是目前在公有地種菜議題中,一個不 錯的管理方案。菜圃除了是大家的菜園,更是休閒娛樂之處,耕種變成是大家的事情,來種菜還可以增進交流互動。種植後的收穫一部分回饋社區, 讓居民對菜圃產生認同感,認同收成的蔬果並非少數人的成果,而是大家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與公部門協調之時,需有重要的關係人,如:里長、社區居民出面表達強烈意願,以及期望於此種菜的共識與清楚的願景,甚至可以將 空間使用計畫、全年的種植計畫一併提出。經驗累積久了,就會變成制度。

公有地種的菜,就是大家的菜。公有地種菜的公共論述,它必須在跟公部門爭取的當中,被強化突顯。

第二組 公園與種菜

組長 詹育芳

組員 楊志彬 · 陳彥良 · 黃珩婷 · 黃禮村 · 張靖驩 · 柯宜汝 · 吳碧霜

現況

公園內若能融入「可食地景」,不僅保有視覺景觀之美,還能促進人與人的交往、展現人文社會景觀之美,並以都市農耕回應全球糧食危機問題。如 何設計一套能夠在公園種菜,結合社會支持或福利系統、以社會服務取代私人耕作獲利的迷思,建構一個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在地分解的都市生態 系統,是未來公園設計的新趨勢。

討論 公園種菜推動不易的癥結

我們將公園種菜推動不易的成因歸納為三個層面。第一,由於都市計畫法規已有規範公園使用的相關條例。例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已經規定公 園內不得擅自種植果、菜、花木或任意放置桌椅、箱、櫃或板架等。這些相關的條例已成為推動公園種菜的最大阻礙。第二,公園本身是公共空間, 因為空間的公共性,所以必須考量收穫的分配問題。例如,如果在公園上種菜,那麼所收穫的菜要歸與誰呢?因此,種菜利益上的公平性也是造成推 動不易的成因之一。

最後的層面為社區觀感問題,一般人對於公園的想像與期待是充滿著盛開的花、修剪整齊的植栽和好玩的遊樂設施等。因此,公園種菜與一般人對公 園的既定印象有所矛盾,再加上「種菜」會使人聯想到鄉下、堆肥異味與雜亂不堪等刻板印象,所以許多社區居民認為在公共空間中種菜是不恰當的, 並擔心影響市容,導致推動不易。

先修法,再種菜

目前空間公共性與作物分配的問題,可以回歸至社會福利體系下思考。例如:將在公園所採收的菜, 供給低收入戶小朋友作為他們的午餐,使他們 足以三餐溫飽。也可藉此來說服公部門機關,種菜是有社會福利性的,並希望它們針對相關法令做調整與配合。至於公園與種菜之間的觀感衝突, 我們可以利用美感的介入,來改變居民與公部門對於菜園的既定印象。例如,透過景觀設計師來規劃一個居民所企盼的可食地景等。

歸納以上的解決方法,最關鍵的核心還是指向「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的改善,如果能藉由法令上的因應調整「先修法,再種菜」,那肯定能扭轉公園 種菜的現況。

第三組 屋頂種菜與堆肥

組長 王俞棻

組員 陳沅蓀 · 虞威 · 朱旭隆 · 周美蘭 · 黃彩勤

現況

面對臺北市熱島效應,除了綠美化屋頂降溫減碳,若加入耕種行動與人群網絡,可以促成每個屋頂充滿豐收的笑聲,成為社區休閒與交往的新場所。 另一方面,串聯蒐集周邊各種可供堆肥的來源與材料,家庭的廚餘、友善店家的咖啡渣等等,不僅可以避免化學肥料帶來汙染,還能促進「零廢棄」、 建構良善生態系統,形成有機的社區共同體。

討論

本組組員皆有於屋頂種菜的經驗,也對於這種種菜方式充滿著無限熱誠及期盼。其中一位參與者,是大安區錦安里屋頂菜園的班長,他表示:「我喜 歡寬闊的空間,屋頂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能在這裡種一些菜是很棒的經驗,即使常會有鳥來吃菜。但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種菜也是要營造一個 對鳥與蟲友善的環境。」另一位也說道:「屋頂常淪為閒置的公共空間,把它變成居民們都可以使用的舒適空間,是很件棒的事情。」 屋頂種菜的難題

在過去常面臨的困難當中,歸納出養分取得與屋頂使用協調兩大問題。以菜圃的養分來源而言,使用有機肥料是大家的共識,因此肥料取得較一般困 難。也因為是在屋頂上種菜,而非土地,所以土壤更須倚賴肥料。但是有機堆肥常會遇到生成時間過久與異味的問題,而造成居民排斥。此外,很多 頂樓居民不同意將屋頂空間拿來種菜,他們認為這會導致漏水。有些頂樓住戶還會將屋頂空間加蓋鐵皮,納為己有。屋頂空間的管理缺乏大樓管理委 員會的協調機制,是導致頂樓無法種菜的阻力。

從堆肥落實在地循環

有機堆肥時間過久與異味的問題,前者無可避免,但如果能長期堆肥,肥料可以定期產出,可避免等待過久的問題。而後者可透過探討成因,改善為 更合適的堆肥法。最終回歸製作堆肥的初衷,是希望能以不造成環境負擔的養分滋養作物,因此雖然製作堆肥的過程會遇到種種問題,但是利用在地 現有資源形成自然循環的目標意義深遠,是值得執行與積極解決的。

屋頂使用權的協調開放

屋頂使用權協調的部分,可依舊建物與新建物而有兩種解決模式。在新建物中,希望能將綠屋頂的概念直接納入於建物設計中,讓屋頂成為一個公共 空間、居民的小公園,在興建時就做好防水配套措施。舊建物的屋頂問題,則可以先從公單位開始示範開放,再推廣說服私有所有權人同意開放。公 單位開放應該統一對口局處,例如農委會,再委外給非營利組織管理,而委外單位也必須了解在地居民需求,並且由在地居民認養,成為良好的社區 交流互動。更希望之後每一區都會有一個屋頂菜園,並由周邊居民來認養。

屋頂菜園其實也能與公園種菜、公有地種菜等其他小組的議題結合,也希望未來政府能有這些概念,並且讓民眾們有一個定期討論的交流平台。

第四組 城鄉耕種與食物系統

組長 李佳璇

組員 蕭玉欣 · 楊淳名 · 吳慧瑜 · 黃芳惠 · 林煜琪 · 陳信穎

現況

透過近郊作物與緊鄰都市中的農夫市集形成的鏈結,讓城與鄉共同形成一個「農學都會區域」,如此一來食物與消費者產生更親密的關係,同時降低 運送食材所產生的碳足跡,鼓勵消費者認識產地與農夫,可進一步催生社區支持型農業,建立健康友善的食物供需系統。我們需要更多城、鄉裡的耕 種,以及城鄉之間的網絡串接。

討論 小農市集的困境

「農學都會區域」這樣的想法固然好,但推展時困難在所多有。以小農市集的生產者、中介者和消費者各自的困境為開端,探討農學都會的可能性和 尋求解決辦法。對消費者來說,農夫市集大多地處偏遠,譬如在陽明山、內湖、金山萬里等,而且營業時間多與上班時間重疊,因此上班族消費者的 時間常難以配合。對中介者來說,想推廣都市耕種的教育活動與技術交流,但難以尋覓適合空間和在地夥伴。對生產者來說,友善農作的菜價一直無 法與慣行農作的菜價競爭,小農難以生存。這些都造成小農市場難以拓展的原因。

農學都會成敗關鍵 在於教育

若要扭轉現有困境和消費習慣,完善城鄉耕種與食物系統,「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會改變人的觀念,觀念可以改變行為。到農村體驗耕種是個好 方法,但是我們無法將所有都市人都送到農村,所以其實可以直接從都市下手,從都市開始實踐食農教育。

由於臺灣人性格保守,習慣等待一個成功的實際範例出現,才願意跟進。同時,公共空間如:里民活動中心或區民活動中心在使用權上爭議較私人空 間小,因此以此作為示範空間,實際種植,並將成果與居民分享,可以形成良性競爭與知識分享的交流平台,並從中漸漸改變消費習慣。一旦案例操 作成功,排除漏水、治安等疑慮,居民將會紛紛於私人空間群起效尤,自耕自食的都市綠網將指日可待。

另外,小農市集地處偏遠、難以到達的困境,可充分利用現有空間的空檔,作為解決方案。例如:傳統市場營業時間通常在早上到中午前,運用傳統 市場的空檔時間,於下午至晚上可借用,舉辦農耕推廣活動,或設置小農取貨點等。除了都市內的小範圍耕種,農耕也可向郊區擴張,讓都市人租用 農地體驗耕種樂趣。

如此,以教育為主,實作為輔,漸漸加深食物與消費者的關係,進而建立健康友善的食物供需系統。

第五組 都市生態與種菜

組長 張書寧

組員 張伊貝 · 高嘉宏 · 黃淑婷 · Diane Shen

現況

都市生態同時包括了「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都市裡的自然生態除了藍、綠帶系統,小尺度的都市農耕行動會帶來許多小系統生態,透過都市 農耕的自然生態面積彼此串連,將同時建構起社會生態系統,使得人與人在城市裡有更多相遇、交往的機會,同時展現自然與人文社會生態地景。

都市生態議題討論尺度廣,並非探討個體行為或是明確的空間範圍與種菜關係,而是在都市架構之下,論述自然、社會、空間各種層面裡,種菜的行 為可能被影響與影響的範疇。

討論 種菜的自然與社會地景

都市農耕不但建立自然生態關係,同時也建構社會交誼的網絡,「臺北好好看」就是其中一例。在「臺北好好看」閒置空地改造的活動中,數位里長 將閒置空地轉為都市農地,種起可食可看的蔬果作物,不但增加都市綠地面積,影響都市自然生態。同時在社會生態上也有所助益,將菜圃提供市民 認養耕作,不知不覺中,串連起社區中的人際網絡。外出旅遊的認養人會委託鄰里協助看顧菜園;當年長的認養人身體不適時,子女晚輩便會代為管 理菜園,讓祖孫、親子獲得另一種交流媒介。而都市菜園同時也提供食農教育的機會,讓城市小孩對植物的認識不再侷限於公園樹木,還能藉由親眼 觀察、親手觸摸,認識餐桌上的食材,及連結食物與土地的關係。

另外,從自身做起並分享出去,也是創造交誼網絡的起點。有組員將親手栽種的香草料理後拍照,藉由網路分享,朋友們看到後紛紛對栽種作物產生 興趣,進而動手種植。因此,都市中的「種菜行為」,有助於人際關係串聯,也容易引起共鳴,影響更多人投入種菜行列。

種菜也能做公益

都市農耕影響社會生態良多,除了可串聯社區人際網絡,還可結合社會福利。「社區自治型農業體系」的形態,可讓弱勢民眾於社區農場服務,並將 最後產出之作物回饋社區,不但能建構社會網絡,還可促成土地使用的普及性。同時,因為目前都市農地多為公用地改建,「社區自治型農業體系」 的形態也可解決公有地種菜,成果歸公歸私的爭議。

目前都市農耕最需要考量的部分,是現今都市農園運作中皆有專業者的協助與領導,幾個實際案例中顯示,當專業者離開團隊時,民眾似乎還無法自 行運作,或是深入了解耕種相關專業知識。這時必須仰賴每位投入農業社群的人們,挺身而出組織團隊,並且發揮教學相長的特性,向外尋求知識、 技術支援或是向內彼此討教耕種經驗分享。

討論總結

協同主持人 連振佑

雖然只有短短半個小時的討論時間,各組討論氣氛熱絡,小組海報集思廣益,寫滿了大家對城市種菜的想法。成員們大多有城市種菜的相關經驗,有 在陽明山種菜的小農、有在屋頂種菜的青年、有從事社區營造的青年社區規劃師,也有改造公園菜圃的里長,趁著圓桌會議齊聚一堂,熱血論菜。連 振佑老師彙整大家的想法,也對推動城市農耕的未來行動,分享四個觀點:

1. 實踐的感染力

只要實踐就會引發感染力。很多小組在討論的過程都有提到,只要自己做了,就會影響更多人。很多種菜的人都有類似的經驗,自己種了香草,也引 發別人跟進。有個類似的小故事提到,有人看到別人種菜,就說:「那沒什麼了不起,我也會 !」回家後把自己的菜園修整得更好。可見讓別人看見 有人在種菜,也會激發他們。

2. 習慣變制度

事情做久了就會變成制度。這也是很多小組在討論時提到的,不要忽視個人的力量,一旦自己種菜就會影響身旁的人,更多人加入種菜便能讓這個觀 念普及化,漸漸地就會成為制度。

3. 菜園美學

菜園美學是一個可以深入努力的方向。其實公園種菜可以種得很有美感,屋頂堆肥也可以做得乾淨有設計感,只要設計得當,就可以一反大眾對菜園 雜亂或堆肥有異味的刻板印象。

4. 城市農耕網絡

在場的成員都於城市農耕的議題上耕耘多時,透過圓桌會議希望能把各位連結組織,變成一個網絡群組,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會議結束後還有許多成員意猶未盡,移駕咖啡店外討論,熱絡程度可見一斑。城市農耕勢在必行,雖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許多事都尚待完備。透 過圓桌會議聚集各方人馬於一堂,激發出小小火花,日後將可透過網路串聯,將公共論述、管理制度或規劃方式等一點一滴累積完備。相信好事情做 久了就會變成制度,每個人只要從自身做起,必能影響更多人。

城市農耕,說不定,正 是未來城市革新最有力 的路徑

菜,可以帶動社區 菜,可以形成社群 菜,可以創造社福

華山論菜元年的啟動

主持人 張聖琳

這場華山論菜,是一次難得的集結,與會的夥伴,不僅更清楚地看見彼此這幾年來的努力,也因此匯聚大家的路徑方式,對耕耘未來臺北的綠生活, 擬出行動的重要方向。主持人張聖琳老師,針對城市農耕歸納出五個可以努力的重要方向:

1. 先修法,再移送 (因為不少在國有地種菜被移送警局的案例)

迫切需要完備城市農耕議題相關的法律與機制,如:與法律政策相關的倡議、與公私相關的議題、與所有權及認養相關的機制等。由於目前不少國有 地種菜的案例,因為尚未有相關法律支持,收成蔬菜的所有權以及認養機制常引發爭議,阻力重重。

2. 市民互助耕種

以「市民互助耕種」的角度切入城市農耕。在城市耕種並非傳統的農業,號召居民一起耕種是一個新概念。市民互助耕種有三個重要觀點,第一,菜, 可以帶動社區。以種菜為理由,帶動社區的互動。第二,菜,可以形成社群,這在各個組別討論過程中都有提到。第三,菜,可以創造社福,我們把 菜分享出來,收穫之後會分享一部分菜給中低收入戶者。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一起種菜很重要,並不是因為閒來無事種種菜而已。

3. 可食地景的規劃設計

可食地景規劃到底是什麼?菜園綠美學是什麼?透過可食地景的規劃,將都市閒置空地活化,使土地被更適切地運用,這將是未來社區土地運用的新 趨勢。透過菜園的設計,建構菜園綠美學,讓菜園也可以很乾淨美觀。

4. 生態菜循環

菜其實是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很多永續概念都沒有談到食物從哪裡來。在臺北,市面上許多蔬菜都來自南部,如果在臺北的社區、屋頂、陽台種菜, 即可減少南菜北運的碳足跡與污染。而且目前臺灣糧食自給率僅有33%,城市人在城市吃自己種蔬菜,其實也是增加自給率的良方。

5. 農學菜教育

以農學菜教育改變人心。飲食習慣反應現今人們對待生態、經濟與道德的態度。城市人透過親身體驗種菜,吸收專家的農學知識,重新連接自己與土 地的關係,體認飲食不僅僅是買賣關係。農學菜教育不僅可以改變生產者、中介者與消費者的單一資本主義邏輯,也隱含改變生態環境的希望。

人才是城市生活的本體

建構菜園綠美學

Map 一份臺北的綠色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

當綠色生活蔚為流行時,隱身在一間又一間的民宅中,一棟又一棟的摩天大廈間,已經有許多的都市行動家 透過一座屋頂菜園、一片小窗台,又或者是一塊巷弄間的畸零地,讓綠色菜蔬不斷被生產,亦有一群人透過 各種行動,默默付出對於環境的關懷。這股寧靜的綠色力量也許還不夠強壯、還不曾被注意到,我們希望透 過臺北綠生活地圖的呈現,讓這些存在城市中的各種綠生活能量被更多人看見,邀請您一同增添綠生活地圖 的丰采!

The concept of going green has become a trending concept in Taipei with urban practitioners harvesting edible vegetables grown from their rooftops, balconies, small ledges and along the edges of the street. Moreover, other groups of people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on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to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welfare. Although the power of these greenery groups may not be strong and noticeable, we are persistent in creating a Taipei Green Map by continuing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participants. Let’ s enrich greenery into Taipei to let it become a livable and sustainable city in the near future.

友善農地

綠色組織

1 北投竹子湖生態與產業 2 溪山社區-天空之城(農村再生) 3 碧山里-廚餘堆肥 4 劍潭里-活動中 心 5 復健里-幸福農場 6 羅斯福路綠點-雨水花園 7 羅斯福路綠點-閱讀花園 8 羅斯福路綠點-開 心農場 9 羅斯福路綠點-生態觀察花園 10 錦安里-社區綠運會、綠點生活 11 龍安里-社區綠運會、 綠點生活 12 青田社區-老屋、老樹、老故事 13 龍泉里-社區綠運會、綠點生活 14 古風里-社區綠 運會、綠點生活 15 URS13市民菜園 16 URS21市民農園 17 松山第一市民農園

1 七星農田水利會 2 248農學市集 3 汗得學社 4 綠色陣線協會 5 傢傢久 6 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 7 錫 瑠綠化基金會 8 大地旅人 9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10 荒野保護協會 11 綠盟(綠色公民 行動聯盟)12 種子計畫(信義區)13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14 掌生穀粒糧商號 15 社團法人 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

農夫市集

公平貿易站

1 248農學市集 2 彎腰農夫市集 3 簡單市集 4 希望廣場農民市集 5 花蓮無毒農業市集 6 山川市集 7 華山有機農藝市集 9 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10 臺北花博農民市集

1 誠品天母忠誠店 2 Le Zinc洛Café & Bar 3 穆勒咖啡館 4 LE GOUT誠心烘培大直店 5 地球樹中正 店 6 小葵有機 7 膳魔師咖啡 8 LE GOUT誠心烘培內湖店 9 誠品西門店 10 馨香堂咖啡店 11 石尚台 博恐龍餐廳 12 Mojil Cafe 13 Easy Coffee 14 天和鮮物 15 Easyoga 16 石尚貓熊咖啡輕食館 17 小路 上。藝文空間 18 繭裹子永康店 19 地球樹永康店 20 繭裹子 21 誠品台大店 22 天和鮮物SOGO敦化 館 23 樂菲仁愛店 24 誠品信義書局 25 白堊紀咖啡 26 生態綠咖啡

發 行 人

出版單位

策劃編輯

主 編

文字編輯

美術設計

翻譯人員

活動網站

出版日期

版(刷)次

I S B N

地 址

電 話

網 址

指 導

主 辦

策 展

設 計

協 辦

林崇傑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簡裕榮 張溫德 方定安 徐燕興 吳金龍

林育秀 洪佳慧 黃淑婷 胡如君 陳信穎

吳慧貞 梁豫漳

李宜霖

黃鋒正

一元翻譯 www.facebook.com/taipeinextplay taipeinextplay.blogspot.tw

民國103年7月 初版一刷

978-986-04-1637-4 (平裝)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8號9樓 02-2321-5696 www.uro.taipei.gov.tw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禾磊藝術 _吳慧貞 劉臻 翁莉雅 郭姵含 朱盈穎 李宜霖 謝秉辛 章芙菱 黃鋒正 禾磊建築_梁豫漳 蔡大仁 吳明杰 趙宇晨

著作權管理資訊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著作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 請逕洽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電話:02-2321-5696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 臺北市信義社區大學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新鄉村協會 金瓜三號 風和日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