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pei Arcitechture Renovation Issue
目錄
經營貢獻獎
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 用紙張「催化」出一場關於想像與創意的圓舞曲
青田七六 / 以「地質科學展覽館」為主題活化的日式宿舍
網路人氣獎
薛智偉‧ 坣娜猶台文化交流協會 薛智偉猶太社區中心 / 沐浴於奇蹟之光裡的猶太人歸屬之地
BEST 10 最佳十件作品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串連歷史與商業創造監獄宿舍的重生
ISLAND133 / 機械修理廠裡的世界廚房
山本口金店 / 傳統輕工業區裡的風格口金店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 以性別禁忌議題開啟世代與身體的對話
Project TBS -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 用材料與工法實驗空間裡的時間感受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 承襲眷村互助精神打造公益社群空間
SIDOLI RADIO 小島裡 / 登上大稻埕的聲音之島,進入音樂的時光隧道
單車 Space Station / 兼顧生活機能與視覺美感的小坪數單車宅
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重慶北路-鈕釦街/1號館 / 結合浪漫情懷、復古記憶與智能科技的街角宇宙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 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 / 跟著出入口的發光軌跡尋找在地記憶
整建維護特別獎
Carguru Plaza / 以老舊車廠改建翻轉工業廠房既定印象
評審團特別獎
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 還原建築素樸原貌,用空間連結校園記憶
老屋新生是創造公共討論的平臺 / 詹育齊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總工程司 老屋作為一種未來價值「新聲」,從獎項機制的革新談起 / 林宜珍 2023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顧問
與市民一起共創臺北的老屋新生
臺北市有很多老舊住宅亟待更新,然而都市更新並不只有重建一途,整建維護亦是改善生活環境 的選項之一,透過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可以看見臺北各地區老屋新生的作品,民間設計及經營的 創意能量是十分豐沛的,這也說明一座城市的永續發展,單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政府應該 與民間攜手合作,創造整建維護、老屋新生更全面的影響力。
回想曾參加 2019
年的頒獎典禮,當時即有很深的感觸,見證老屋新生大獎將老屋診斷、活化、 經營再生的各領域專家齊聚一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而身為一名建築師,我能深刻體會設計 不單是美學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反應使用者生活的模式及狀態。以都市尺度來看,老屋新生大獎 不僅看重老屋活化後賦予建築物的新生命及意義,更強調人與老屋及周邊環境之間產生的關聯 性,探討如何帶動街區景觀及提升環境品質,進而發揮社會影響力。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已邁入第 23 屆,累計近 1,000 件作品報名, 245 件作品獲獎。近幾年我們也 觀察到老屋新生的重心逐漸回到人對於空間的使用需求,每件作品與生活連結、街區環境、空間 設計、材質呈現及經營層面有不同的發揮,展現作品的價值及故事。如將女性生理月經議題以博 物館形式推廣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空間坐落於大龍峒老城街區內的菜市場,經營者打造 多元友善的體驗與教學空間,重視社區文化與活絡鄰里關係,更以國際視野來推廣月經平權的行 動,以空間為媒介,重塑老屋與人的連結,向大眾傳遞共善共好的價值觀,是相當值得受到推廣 及表揚。
老屋新生除了「以人為本」的精神進行空間再造以外,能夠進一步連結街區、鄰里環境產生共感 影響,也是令人重視的價值。我們期待臺北市的多元文化、生活想像、創意設計能量可以持續在 老屋新生上發光發熱。未來臺北市將持續推動老屋新生大獎工作,鼓勵市民投身老屋活化再生, 期許城市中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信念的市民夥伴,可以透過老屋新生共同體現對生活的想 像,創造出臺北老舊建物的新風貌。
回應臺北都市的「時代性」, 是老屋新生之於臺北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距離我上次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已經是多年前的經驗,今年再度受邀參與評選感觸很深, 可以看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歷經都市變臉、都市彩妝、老屋新生及冠名成為「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這近 22 年歷程中的政策轉變,同時也呈現台北老屋新生作品種類及設計創新的做法越趨多元的 歷程,而這也呼應了臺北這座城市從一開始著重建築的外觀修繕、空間內容使用的創新,直到近 年強調永續經營的使用等。
從今年各分類優秀提案作品中,可以看到「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反映當代中從文化資產保存活化 到都市再生中老屋「再利用」觀念的必要性、時代意義及可能性。「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歷經 22 年,對臺北甚至對臺灣有其代表性及品牌價值,逐漸累積出頗高的關注力,從今年各分類提案作 品中,由於各提案所坐落的位置都是在臺北市,因此從這點不難看出,臺北做為臺灣的首善之都、 人口密度最高的同時,也擁有最多的老屋及等待都市更新整建維護的需求等,也因此老屋新生也 就成為臺北都市再生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
透過「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徵件評選,得以為老屋新生提出更符合當代的價值、創意及可能性, 就成為「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獎項價值,同時也是透過每屆委員會評選過程中,藉由得獎作品 可以看到不斷挑戰及淬鍊的關鍵所在。以「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回應臺北都市的「時代性」,是 老屋新生之於臺北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其需要被關注議題及創造的解決方式, 這些價值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所改變,從「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獎項演進也可以看到其對於 不同時代課題所做的改變,「與時俱進」就成為臺北之於老屋新生所看到的核心精神,其中重要 的就是符合時代性的設計、使用等永續經營及創造力。
就我的觀察,臺灣近 10
年邁進以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黃金十年,從中央到地方,多以在地文化 資產保存活化作為核心政策加以推動,也因此帶動公私協力將非文化資產的「老屋」進一步保存 活化的重要契機,從這裡也得以感受到「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在這一波行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 這也代表從政府到民間,藉由老屋新生作為協力改造城市參與及互動,成為全民運動的重要價值。
台北老屋新生委員會
莊熙平 /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兼任副教授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是透過獎項來辨認與關注優良作品所帶來的價值並進行表
揚肯定,這個獎不只是回顧過去的歷史與反映當今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開展 及探討臺北市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詹育齊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總工程司
藉由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來推動老屋整建的價值觀,能夠讓民眾了解老屋新生 不只是透過建築設計修整表面,而是有機會在材質應用、經營管理、甚至是 社會貢獻等不同層次討論,創造綜合性思考再利用的各種可能性。每年的得 獎作品也成為老屋新生的最佳範例,希望透過作品啟發所有權人開始思考未 來面對都市更新與開發商對話,有機會從空間面向提出適度回應街區尺度、 帶入記憶的改建需求,跳脫僅專注於權利價值面向的討論,進而實質掌握發 言權提出對生活的需求與想像。
張麗寶 / 《i室設圈|漂亮家居》 總編輯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不僅對商業空間、對整個都市發展皆具有啟發性。讓很多 人開始思考,當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現階段尚無法完成時,是否可以先為自 己創造一個好的生活;如何透過「新生」使它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讓使用者 知道即使無法完全實現某些事情,仍可以在不屈就現況下透過設計手法改善 生活,同時有機會保留常民文化,而這也正是此獎項獨具意義之處。
第二次參與台北老屋新生的評審,相較於過去以建築類型來評選,今年採四 大價值指標評選開創了議題性的評審機制,使得在評選上住宅與商業空間能 夠跳脫傳統公共性類型的討論,以時代價值去看待設計的溝通傳達、創造生 產或是社會影響力,為當代老屋的賦權行動。除此之外,也讓社會大眾了解 獎項關注的議題重點,回歸如何跟人、環境、街區與歷史記憶進行連結的社 會關懷,同時也回到設計本質做思考。也因此在評審走訪過程中,訪談參與 者、創造者或是與經營者接觸時,總會使我對老屋新生的多元多樣充滿感激 何黛雯 / 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人
黃書緯 / 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在溝通企圖上是更貼近市民生活的。除了看見專業者面對 不同空間形態的處理手法與思維外,也看見非專業者在空間上的想像與要 求,因為拉近兩者的鴻溝,讓每個人有機會、有能力開始思考一個新的生活 會是什麼樣子。重新看待臺北市這樣一個短時間高度壓縮、快速發展的城市 下「老」與「生」的潛力,而老屋新生關乎的不僅是建立空間與街區的連結, 更是強化未來面對災害時整個都市的社會韌性。
洪宜玲 / 新富町文化市場 總監
第一次受邀參與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評審,透過四大價值指標的評定打破過 往以類別定義的侷限性,並藉由獲選作品建立公共交流的平台,不只關注空 間議題,更在乎空間與社區、社群的連結,進而產生公共性的對話。也因為 不限定參賽身份與空間尺度,透過作品更能引發大眾思考面對老屋時如何回 應生活的需要,其影響力足以成為一項人人皆可參與的全民運動。在實際現 勘時也因為看見不同空間在生活型態上的描繪及經營模式上的嘗試,展現台 北老屋新生大獎的多元風貌,整個參與過程時都讓人覺得非常感動。
吳宜晏 / 建走大叔 主理人
今年參與評審過程深刻感受到「參與式設計」的精神實踐於討論中,更多的 探討獎項可能賦予臺灣社會什麼樣的功能。從前期專家諮詢會的共識凝聚到 與參賽者交流,整體機制調整有助於避免陷入單一空間討論,而是花更多時 間做觀念的溝通。由於獎項談論範圍擴及多種整合性議題,更適合向民眾傳 遞無論老屋的特殊性與歷史含義為何都是需要被照顧的,進而建立永續利用 的觀念,體現這個獎項做為對外宣告價值角色的重要性。
陳啓仁 /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專任教授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突破一般菁英式的設計思維,勾勒常民生活樣貌,不只談 論作品的主要效益,更關注其邊際效益的擴展性,從價值指標探討作品的社 會影響力,展現此獎項重要的核心價值。在作品中看見屋主的生命經歷、專 業者對空間的看法,更展現與社會脈動的關係;同時有許多歷史性空間開始 與社會建立連結,賦予未來經營利用的可能性,部分空間則以生活樣態描述, 因為是發自於自我的需求、渴望與願景,進而使其成為一股城市發展裡重要 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便是讓臺北市走出自己的特色,建立一座城市的自明性。
Taipei Arcitechture Renovation Issue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自 2001 年辦理迄今,其主要目的在推廣整建、維護 的理念價值,透過不斷發掘及表揚城市中精采的老舊空間改造案例,鼓 勵市民以整建維護的方式參與都市更新,以創新的技術和手法保留老屋 的故事,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
並針對不同年代、空間規模的老舊建築,只要能提供老屋新生的創新的 生活想像、技術與價值觀,同時更加貼近現代生活需求,都能被視為老 屋新生的重要典範,值得獲得評價與表彰。而對於臺北市快速且多變的 新舊混合都市環境內,新生後的老屋與整體環境共生平衡是重要課題, 期待於年度作品透過觀察老屋新生後之使用面、經營面到技術面的趨 勢,讓臺北市成為舒適宜居且具文化底蘊的偉大城市。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史建築再利用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 167 號
改造坪數: 1051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30,001 元 ~50,000 元/坪
規劃設計:時境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天崗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逸居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大適整合設計
燈光設計:羅伊真照明設計事務所
室內公裝與品牌整合:天涵空間設計
戰後的臺北監獄宿舍群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台北刑務所官舍歷 史建築再利用」(簡稱榕錦時光生活園區) 位於大安區金山南路與金華街口,為日治時 臺北刑務所、戰後臺北監獄的宿舍群範圍。 北側為中華郵政、中華電信以及未來金華社 宅用地,西側曾為華光社區,原監獄範圍隨 著戰後臺北城市發展東移,因空間原有機能 搬遷、公營事業單位與相關計畫陸續進駐 後,最後範圍僅留南北兩端的市定古蹟圍牆 遺址與作品的 7 棟木造宿舍與浴場的歷史 建築。
2013 年登錄本區共 6 棟日式木造宿舍、 1 棟磚造澡堂建築為歷史建築, 2017 年開始 進行修復工程, 2021 年歷史建築本體修復 完畢,並於 同 年啟動老房子文化運動,透過 公私協力的方式,進行再利用的修繕與經 營,並委外配合招商需求,進行整體場域歷 史建築再生設計與工程。
歷史建築再利用下的公共場域精神思維
空間前期僅完成歷史建築修復,原有公共開 放空間、機電系統、室內裝修等基礎設施及 動線與陳設混亂,均無法滿足現代使用需求 及公共性服務,加上位於人行道上受保護的 11 棵樹木浮根問題嚴重,需重新全盤思考 歷史建築再利用下的公共場域精神思維,並 採取商業先行、社區服務在後,運用歷史空 間再利用導入社會實質需求,藉此提升市民 對於老屋的新觀感及接受度,創造綿密的永 續經營。
為考量歷史脈絡完整性,以及未來在金華街 區域所扮演的公共場域角色,以全長約 190 米的基地,創造間歇性活動節點供人停留、 聚會與活動。
三條軸線重整歷史空間的使用需求 以互為表裡的三條軸線「歷史軸、生活軸、 都市軸」、藉以重新整理區域內的歷史建築 與開放空間、動線高程,串連歷史建築群與 商業行為,提供都市中的人們在歷史空間中 生活、休憩、行走的需求。「歷史軸」回望 歷史記憶場域,重塑歷史場景;「生活軸」 則透過建築外部木平台串聯不同高程,創造 連續性空間;「都市軸」以架高的高壓磚人 行步道平台串聯人行道上的老樹記憶,提供 面狀的流動動線,並改善氣根與人行道衝突 問題。
跳脫單純機能導入再利用的手法
過去文化資產再利用,多以本位價值的再利 用做思考,強調文化資產的特殊性、價值感 及過往風貌「再利用適宜性」。但隨著時代 變遷,社會對於文化資產的關注及享受在歷 史空間活動的美好氛圍,讓歷史建築越來越 受到關注。另一方面文化資產的保存亦面臨 諸多所有權人在土地價值大於建物價值思 維下或者難以維護、修復等諸多問題而無保 存的意願。當文化資產與生活脫勾後資產逐 步形成負債,期望藉由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讓 再利用的角度,並不單純是以機能導入的再 利用方式,而是更積極的提出與都市整合協 力再生的願景。
1
3 2 1 |木造宿舍與金華街側圍牆 2 3 |木造宿舍與台北監獄南圍牆遺址間之通道
透過硬體修復,縫合城市的歷史脈絡, 以傳統風貌與現代機能創造與城市的對話
委員觀點 / 陳啓仁
木造建築在臺灣的文化資產建築中比例十分高,是其來 有自的。日治 50 年對於臺灣的現代化,包括:城市的發 展、交通的建設、產業的興起與變革等等,具備人文、 科技、政治、經濟等多元面向,而日治時期的建築除了 中大型的公共建築外,就以日式的住宅建築,尤其是宿 舍群建築,在全臺灣的比例應該是最高的一種類別。而 這些建築訴說的故事就是前面所敘述的,承載著不同機 關、衙署、產業與軍事等單位的居住機能。建築中以木 造形式存在的,小至門窗裝飾等細木,大至主要構造(屋 頂、軸組、牆板地板等),幾乎是那個時代的主流建築 形式。
而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過往的木造建築市場已經式微, 相關知識也有斷層的現象,因此,在從事保存甚至再利 用時,就不只是現代的建築技術與經驗可以完全承擔的。 「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就是典型的日式宿舍建築群,且 具備有文化資產身份(歷史建築),因此在保存與活化 的過程中,前期需要有專業的建築團隊,細膩而精準的 處理木造建築的復原外,也要為建築物及所屬空間,創 造未來再利用的機會與機能。在這個案例中,除了要維 持原有歷史建築的風貌與自明性外,建築的結構安全、 日後維護管理的考量、空間的動線以及極其重要的公共 性都必須找到平衡點。
而這件作品裡的公共性指的是文化資產作為公共財的概 念,必須讓一般社會大眾得以閱讀理解,理解過往建築 物的歷史背景、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背後的人物故事等, 透過部分空間的敘事,讓社會大眾可以明瞭保存它的必 要性與重要性,其次,對於它在現代都市的角色,也要 賦予新的定位,甚至創造永續經營的價值,從這個角度, 建築物必須植入現代的基礎設施(包含機電、供水、消 防等機能),才能供給足夠的活化再利用需求。綜上, 個人認為,「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獲獎的原因在於成功 的透過硬體的修復,縫合了城市的歷史脈絡、同時以傳 統的風貌與現代的機能與城市對話,發揮其有形及無形 的社會價值,是最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捲煙工廠
「 ISLAND133 」位於松山文創園區(以下 簡稱松菸),1937 年代日治時期松菸為「臺 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並於二戰 後轉為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捲煙工廠 。主要生 產香菸及雪茄,年產量可製造約 20 億支的 香菸,為當時的臺灣創造相當高的經濟價 值。
松菸早期以「工業村」為概念,考量生產動 線同時保留大量開放空間作為庭園進行整 體園區規劃。園區內的空間使用包含鍋爐 房、機械修理場、製菸工廠與工作作業場, 其中 「 ISLAND133 」所處空間當時作為 機 械修理廠,專責修繕所有製菸器具的設備, 雖距今百年仍是園區內具獨特性之建築,外 觀屬日本現代主義風格,強調垂直水平,並 保有工藝美學的木造窗框及木桁架結構,形 式簡單、典雅,堪稱當時工業廠房的楷模。
以味覺旅行為題,打造空間裡的時空體驗 「 ISLAND133 」 是世界廚房,是松菸的中 島,是臺北的中島,也是臺灣的中島。
245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50,001 元 ~100,000 元/坪
規劃設計:柏成設計有限公司
營造施工:立昕室內裝修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雄獅集團
傑森全球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欣食旅股份有限公司
以味覺旅行在場域中帶入不同的體驗;在木 構造建築中放進了三個全新的方塊量體,像 是鑲崁在老屋中心的對比空間,沿用舊有機 械的工業感以及產業職人精神,褪去老舊鏽 蝕印象,轉換為帶有反射性的不鏽鋼面材, 與建築木造結構互相映照,有著歷史的痕跡 卻不陳舊,前衛俐落而不冷冽。
在室內空間中除了古蹟本體外刻意避開木 構造材料,讓吊掛在空中不銹鋼方盒量體的 反射面材與古蹟木料呈現視覺對比碰撞,宛 如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體驗;看似剛硬的金屬 盒內巧妙的運用半透紗簾勾勒出線型流動 效果,在接近可觸碰到的空間高度中又再度 感受到柔和、放鬆與平靜。
1 2 345 1.5 |牆面依時節展示臺灣特色意象 2 |伸展台端點之金屬方盒吧台 3 | 燈光順應木桁架結構設計機械工業感 4|用餐區
在地材質與多元靈活的設計手法, 發展空間的無限可能
以餐廳中的金屬方盒呈現如藝術品般的吧 台及舞台,以伸展台意象延伸、連結於用餐 空間內,在自由穿梭間創造包圍、沉浸的用 餐體驗;左右兩側的黑色地坪面中鑲崁臺灣 花蓮石材產地的石材板,運用在地、天然、 不規則形狀的石材板呈現臺灣特色意象展 演空間,能依季節時令變換展演主題,如同 空間中的時空膠囊。
不同方盒量體的牆面也能自由翻轉成為桌 面、層架,依不同展覽需求做彈性的空間配 置型態。在機械修理廠內的尾端空間呈現了 第三個方盒,是一座牆面可開、可翻、可關 的空間型態,隨著不同展覽的需求做變動性 的調整來改變空間動線、服務配置等。
舊有古蹟再生的創新與期待
「 ISLAND133 」的完成是 因著一群對文化 創意產業有想法的實驗家,集結各專業領域 帶入機械修理廠內在不斷的激盪碰撞與討 論後,呈現出與舊有古蹟結合的創新空間,
設置花藝味蕾旅行餐廳及不同型態的藝術 展覽空間於場域中,期望在這樣指標性的園 區內能與更多國內外的的展覽、活動合作, 將各種文化及特色的內容傳遞給大眾,匯聚
不同國家、產業的策展活動,在古蹟建築內 創造更多新穎、有趣的交流,展現更多臺灣 特色的人事物,呈現越在地越國際的傳統與 美好創新體驗。
透過硬體修復,縫合城市歷史脈絡, 以傳統風貌與現代機能創造與城市的對話
委員觀點 / 吳宜晏 在評選商業型空間時通常會從經營者角度切入, 觀察團隊的營運以及經營者願意花多少心力投入 老房子的經營使用。而 ISLAND133 這件作品讓人 看見背後企業(雄獅旅遊)的企圖心與勇氣,願 意在前幾年疫情嚴峻、旅遊業蕭條的危機之下, 投身具有規模的古蹟再利用設計及經營,是相當 不容易的,而這樣的作品有著展望未來的宣誓, 做為未來企業投身文化資產再利用設計及經營的 範例。
同時因為消費輪廓設定為高階客群,也許有助於 未來推廣古蹟修復及再利用設計經營觀念時,向 另一群具有影響力與資源的人進行觀念溝通,進 而有利於經營。
而為此空間帶來嶄新樣貌的規劃設計團隊在老屋 改造擁有豐富經驗,懂得如何在充滿限制的古蹟 底下拿捏設計並掌握整體空間氛圍;例如在長形 的空間裡,裝設同樣長形的伸展台,不打破空間 的帶狀走向,保有原始空間調性;兩側對稱的均 質開窗韻律,所有傢俱擺設的尺度維持在窗戶的 高度下,將開放式吧檯與座位舞台區重要的兩個 使用機能放置於帶狀空間的前後兩端,使其不會 遮蔽整個空間的透視感。
整體空間機能安排順應原有空間形態,一進入空 間可看見末端吧檯上方掛設於木結構上的輕巧量 體,則是展現設計師掌握空間在結構與裝飾之間 的和諧關係,而這件事情在古蹟建築改造的拿捏 是不容易的,這也可看見設計師在創新技術與生 活感知面向具有高度的駕馭能力。
1
2 1 |以伸展台意象連結於用餐空間內
2 | 伸展台端點之舞台
坐落於老城區的皮件品牌
「山本口金店」位於大同區昌吉街,這裡曾 多以殺豬為生意,而有「豬屠口」的舊名; 不僅是擁有濃厚歷史氛圍的老街區,過去也 曾是勞工階級的居住地,匯集許多如零件銲 接、縫紉機械、建材五金、木材材料等傳統 產業。也因為絕佳的地緣優勢,與皮革後加 工產業發達的三重僅一橋之隔,在購買商品 所需的皮料相當方便外,改造老屋或是後續 工作所需的材料也都能容易取得。
打造「以人為本」的工作空間
建物本身約有 50 年歷史,原先是品牌主理 人山本提供舅舅作為住家與汽車材料倉庫 使用,爾後便出租作為儲物空間。因著想延 續老屋原有故事與紮根傳承家族的意志,而 將整個空間重新裝潢改造成工作室。隨著工 作夥伴人數增加,增長空間使用需求,規劃 之初便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做為設計 主軸,打造舒適與可運用性高的工作空間。
可容納各種工作需求的空間規劃
在「山本口金店」店內最前方的陳列空間, 於設計初期便跳脫一般固有侷限,採用具有
足夠厚度同時能夠反射美麗光線的大型窗 戶,加以設置玻璃拉門及規劃玄關增加空間 通風,讓自然光線盡可能地進入室內並創造 適合商品拍攝的光源,除此之外,在燈具的 挑選也下足功夫。
利用大片玻璃窗及拉門營造出具通透感的 陳列空間,可作為展覽、快閃店、工作坊與 小型企劃等實驗性的功能使用。中央區域則 為主要工作空間,擺放所有工作相關的器械 與材料,利用傢俱及陳列區隔,既保有隱私 也能放大空間的使用感受。也因為空間較 大,所有的製作、社群經營、客服或是出貨 等工作皆能在此完成,且隨時可搖身一變成 為會議與工作夥伴交流空間。
而污髒工作區域相較於陳列空間裡精美的 木製地板,考量皮件製作常使用的含甲醛材 料容易腐蝕木地板,因此採取保留既有磨石 子地面,以實體牆面阻隔並設置對外窗戶, 解決製作皮革製品時因化學物品產生的刺
鼻氣味及相關污染性較高的工序(如使用染 料、膠類等)所可能造成的空間汙染,希望 能以最低限度汙染製作以外的工作環境。
不只是商品購買的目的地,更是推動地方經 濟發展的基地
坐落於歷史悠久且傳統產業匯聚昌吉街一
帶「山本口金店」,不單單僅作為一個購買 商品的目的地,同時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的基地。透過老屋空間作為據點,期許能夠 傳遞品牌永續環保的價值觀,展現出堅持循 環經濟、愛物惜物的理念,並致力於提供消 費者更優質的選擇。
1.3.4 |皮件工具及工作區 2 |室外招牌延續室內老物件風格
跳脫一般空間設計作品過於均質性的包袱, 運用美感及想像力打造高度展現自我的空間
委員觀點 / 張麗寶 山本口金店主理人本身是一位皮件設計師, 即使並非專業的空間設計者,但因具備設計 概念與美學基礎,反而跳脫一般空間設計作 品過於均質性的包袱,運用美感及想像力 將廢棄的工作臺、櫃子與燈具設計再應用; 加上對生活有想法,從對音響擺放位置之於 工作的重要性、來回自由移動的滑輪椅子方 便與同事溝通及木製立面格柵等細節中可 看見在物件擺設、工作動線安排及空間氛圍 營造等面向下足功夫,創造出高度展現自我 個性的空間作品。同時作為老屋的二代繼承 者,在沒有購買成本下相較首購族較有餘裕 與力氣在空間的整備上,因此更能發揮出多 元的可能性。由於其所處街區過去屬於臺北 市小型輕工業區,期許藉由作品能夠激發同 樣是老舊輕工業區裡二代繼承者跟進的效 益,帶動地方小型立面更新行動,進而影響 整體街區樣貌。
以性別禁忌議題開啟世代與身體的對話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從診所到街區倡議空間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以下簡稱小紅厝) 改建自屋齡超過五十年的老屋,座落於歷史
悠久的大龍峒街區,與多座文化古蹟為鄰, 含括孔廟、保安宮等。這裡曾作為肝膽腸胃 科等診所使用,因緣際會下由經營團隊(臺 灣第一個致力於推動月經平權的非營利組 織)承租此空間作為博物館及日常服務據 點,以月經為主題將空間重新設計、裝修後 開設。
將月經議題以博物館的形式呈現
無論是在臺灣,還是世界各地,存在著各式 各樣不同主題的博物館,但即便全世界的博 物館多不勝數,很可惜的是,談論有關身 體、月經、多元共融的博物館卻是少之又 少。
三年多來,在倡議及服務的過程中,打造一
間月經博物館一直都是經營團隊的夢想,透 過將月經議題以博物館的形式呈現邀請所 有人來認識身體、討論月經,走進人們的生 活裡,這將不僅是臺灣,更是全世界推動月 經平權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巷
號 改造坪數: 23.198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30 001 元 ~50,000 元/坪 規劃設計:社團法人全球小紅帽協會、山野牧人 營造施工:山野牧人 經營管理:社團法人全球小紅帽協會
從一樓空間延伸的大樹主動脈枝芽,如血管 一般,帶領觀眾通往二樓,緩緩走回每個人 都曾住過的第一個家—子宮。二樓空間以子 宮內部為設計概念,整個設計過程僅用一支 噴槍完成,在牆面上描繪子宮內壁的肌肉纖 維,並在底部延伸的血管鑲嵌一顆顆石頭, 象徵充滿生命力的卵子。而樓梯間的牆面文 字,則蒐集於觀眾的經驗分享,每當月經來 潮時的內心聲音。
沉浸式的多元體驗,邀請民眾同理經期狀態
藉由多元的月經經驗,希望能讓觀眾同理不 同的經期狀態。並展示全球月經教育教材、 多元生理用品、月經議題封存檔案與古董文 物及各式月經議題分享,讓觀眾以沉浸式的 方式瞭解月經的大小事。
小紅厝的營運是透過民眾捐款與倡議小物 支持,並常設多元月經主題展覽與全球藝術 家合作特展,及不定期舉辦月經教育工作 坊、行動講座、議題沙龍。
透過小紅厝感受溫暖、包容、友善
小紅厝是隨時敞開大門,免費開放所有民眾 前來參觀,邀請所有人自在地進到小紅厝逛 逛,讓月經不再是隱晦的,而是可以自然自 在討論的。不只是內部空間,小紅厝在外部 空間也開始思考如何設計,讓觀眾還未進到 空間內,便能感受到小紅厝的溫暖、包容、 友善。於是在門口設置木棧板平臺與長椅, 並由經營團隊的 IP 角色「小血滴」雕像坐 在長椅一側,隨時歡迎路過的大小朋友來 坐坐。這裡也是小紅厝與街坊鄰里交流、互 動、共好的地方,藉由這個歇腳處,經營團 隊希望能融入社區文化,活絡與鄰里的關 係。
2 3 4 1 1 |室內二樓展區空間 2.3 |梯間以標語呈現民眾經期時內心的聲音 4 |月經經驗信箱展現各種獨特的經期經驗
2023
從新的角度觀看汙名與禁忌的議題
委員觀點 / 黃書緯 這件作品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從性別社 會學的角度來看,過去像月經這樣的議題, 實際上是不被討論的,這幾年隨著社會發展 已能相對正面地看待,但「以什麼方式去討 論」卻仍在發展中。
而經營團隊試圖讓大家從新的角度觀看汙 名與禁忌的議題,相較常見的倡議方式常樹 立一個正確方向的旗幟,強力傳達信仰般理 想的社會樣態;而小紅厝更像是想把自己 「種進去」街區的改造計畫。二是從都市社 會學的角度看,在臺北,其實大家現在非常 關注仕紳( gentrification )的現象,大多 數人對於年輕世代在老城區造成的影響與 變數也都由此面向切入。表面上小紅厝看起 來像是一群年輕人利用這個空間,但實際改 造過程中,因為開始嘗試跟周邊環境產生關
係,當你走到現地時會發現小紅厝與社區周 邊環境及附近居民互動是非常友善且緊密 的。
而由於倡議本身是一種社會溝通,所以小紅 帽團隊對於街區及人的互動具有高度敏感 性,而這也能在空間的處理細節上發現,比 方說在空間的展示上從小時候的生活經驗 出發,更加細膩的關照不同年紀與性別,最 終在牆角的呈現上是非常有意思的。這連結 到一般談論參與式設計的時候,常談到 90 公分以下孩子的世界其實是不一樣,但很多 時候在做空間規劃時其實比較不會顧慮到 90 公分以下的孩子,而小紅帽團隊注意到 這件事情,企圖翻轉說話方式成由小朋友來 引導大人認識。
無形中其實是可以激勵其他年輕人去想當 面對家鄉、面對所處的環境時,是不是能夠 用同樣的心思透過空間去長出新的事情,而 也正是這件作品做為代表社會共好價值面 向獲得高度肯定的原因。
Project TBS -An Experiment of Time 一場關於時間的實驗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
改造坪數: 47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100 001 元/坪以上
規劃設計:乘四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乘四建築師事務所
傳統步登公寓的新生
本作品建物屋齡約為 35 年左右的房舍,坐 落於師大商圈旁寧靜的住宅巷道,為傳統步 登公寓的一樓,進去後是隔層三房,是臺灣 步登公寓最常見的格局狀態。因為久未人 居,屋況越來越差,希望利用空間整修提升 居住品質。由於基地原有狀況為鐵皮包覆, 經規劃設計團隊與屋主溝通所需的使用空 間後,盡可能讓空間回到原樣。
設計細節回應街區,材質特性感受時間變化
以「時間」為題,透過材料特性的變化來感 受時間,從化學實驗中用來引導液體的玻璃 棒獲得啟發,使用常見的 3 號光面鋼筋取代 傳統落水鏈,並在周圍的鋼材中使用了防鏽 處理,唯獨鋼筋落水鍊不做防鏽加工,使其 隨時間與雨水反應,而這是在此空間中第一 個能夠感受到時間的因素。
設計過程中,屋主除了提出更新自家一樓立 面的需求外,也希望一併更新與鄰居共用的 一樓進出口及雨遮,達到舊大樓微拉皮的效 果。將整體約 20% 的預算放置室外空間的 拉皮,期許專注建築外部表情的心意能使臺 灣小社區的街道表情更好。橫拉門部分,則 是透過物理上的運動來感受時間的流逝。經 多方數學計算與使用現有材料下完成舊有 圍牆變成電動門片的形式,改善立面質感。
改變空間的主從關係
並從過去到別人家作客的經驗,觀察客廳 使用定位上常與起居室、視聽室有所混淆,
容易變成以電視為空間的主體,忽略餐桌是 人們樂於彼此交流的地方,於是與屋主溝通 後,嘗試將空間主從關係進行調整,先將臥 室和公共區域由一道牆面隔開,用餐空間和
客廳則按樓層高度劃分,不再圍繞電視而 生,將地下一樓的客廳更換原有樓梯,使用 玻璃踏階引入更多自然光線外,餐廳則規 劃於入口處,同時為回應入口緩衝空間的需 要,將餐桌 45 度轉向。
以材料與工法凸顯建築本身的表情 在柱與樑的施作過程中使用鑿刻工具慢慢 鑿出其原本樣貌,嘗試讓建築本身具有一定 的表情,有趣的是挖鑿的過程中,也意外的 鑿出了 35 年前遺留在模板內的手套;外牆 面使用大量的臺灣品牌樂土(水庫淤泥改質 技術材料)及回收廢鐵製作物件製作;燈具 除有使用原貌碳化後鏽蝕的鐵製作或有以 回收鐵製成,也有利用回收圓框鐵件置入於 地坪中,保留了施工中的髒汙及時間,用以 對照周圍;而「時間」的概念也在許多物件 與材質中展現出來。
「時間」是近幾年規劃設計團隊一直討論的 重要元素,嘗試在各個角落讓人「看見或是 觸摸時間的流逝」,著重的不是結果,而是 實驗的過程。很幸運的,基地本身位於臺北 市熱鬧市區,其四周的舊街廓提供了足夠的 歷史作為養分,以及足夠的採光讓材質的運 用可以更容易被觀察,使設計團隊能夠將 「時間」呈現在日常生活中。
1 2 3 1 |一樓用餐交流空間與大面書牆 2 |客廳與視聽室 3 |玻璃踏階
打破常見的空間配置原則,以空間原有特性 創造出獨特的生活想像與體驗。
委員觀點 / 張麗寶 這件作品算是今年蠻少數的步登公寓住宅, 空間位於一樓,需面對採光與隱私的問題。
規劃設計團隊利用長型窗戶打破立面比例 增加美感,並以特殊玻璃引入光線至室內空 間,達成保有光線又維護隱私的效果。而在 車庫應用黑鐵製作的摺疊式拉門,更自行研 發鐵件製作屋簷下的落水鍊,可看見在立面 處理上跳脫一般老屋的思維。
而室內空間因包含一樓及地下室,打破常見 的空間配置原則,將過往地下室僅作為儲藏 室的次要使用,翻轉成客廳做為主要生活空 間,以挑高天井的方式創造開口,使光進入 地下室解決潮濕陰暗等問題,並打造落地書 櫃貫穿不同樓層,串聯起一樓及地下室的關 係;在一樓的入口空間則作為餐廳使用,餐 桌斜放退縮出大門出入口的面寬,使通道更 為寬敞;主臥室善用建築物本身的優勢,將 天花板改為透光材質,創造天井下洗澡的情 境。此件作品可看見設計師將建築本身的劣 勢轉為優勢,以空間原有特性創造出獨特的 生活想像與體驗。
也因為主題設定為「時間」,無論是在室內 保留原有樑柱的水泥敲除面或是落水練的 鐵件材質與雨水空氣接觸後產生生鏽質感 來顯示時間的刻痕等細節,這件作品都提 供一個示範效果是老屋不一定要全面更新, 而是透過設計師的創意適當保留歷史感彰 顯房屋的性格達成新舊平衡。由於設計師本 身是非常喜歡挑戰工法,包含主臥室一根根 原木排列的床架、與餐廳之間如藝術品的燈 飾,或是一樓到地下室的玻璃層板都是做過 非常多實驗的結果,因此在設計手法與材質 使用的創新面向上這件作品都是具有代表 性並值得嘉許。
承襲眷村互助精神打造公益社群空間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民權東路旁的老眷村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 位於民權東 路旁的民福里老眷村小巷弄中,其乘載大江 大海時代的歷史背景,見證臺北市的崛起與 繁華。過去六七十年,眷村旁的稻田農地變 成車水馬龍的民權東路,另一頭的低矮房舍 轉變成高樓大廈,而民福里卻依然保留著既 有的樣貌。在現況看似充滿溫度的建築物背 後,其實聚集了多達六個軍種的榮眷,從小 兵到將軍的眷舍一應俱全。
因此,在這裡可見臺北一切議題的縮影,包 含高齡、眷村、都更等議題。
而這裡也是經營團隊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 會的共同創辦人王先生的善心,是他小時候 長大的家。 2012 年翻新啟用後,王先生決 定與好朋友發起成立 University Cafe 公益 社群空間,承襲當年眷村中互助合作的精 神,注入在世代之間的提攜與協助,為臺灣 社會創造更多正能量的種子。
1 |建築二樓外觀與老芒果樹
2 |二樓室內空間
3 |室內空間名稱標語
4 |眷村地址門牌老物
在老舊眷村裡的創新行動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 的宗旨是打 造一個超越國界的交流平台,即便座落在老 舊歷史的眷村裡,卻依然做出具有創新精神 的行動,並期待持續傳承這樣互助合作的場 所精神,讓空間成為夢想實現的基地,讓街 區成為青年成長的舞台。
這裡除了常有國際沙發客入住,更凝聚一群 臺灣青年世代的創意工作者,免費提供工作 空間之外,也發起許多海外探索計畫,創造 改變一生的寶貴經驗,為年輕人打造許多自 我探索及自我啟發的旅程,從世界各地的城 市中與具啟發性的人才交流,將富有意義的 故事帶回臺灣。
保留眷村老屋元素, 以新時代開放風格呈現新與舊的完美交匯
在 2011 年老屋翻新前,可見芒果樹挺立在 庭院中,並於整建過程中種上兩棵楓香,讓 老房子夏天有芒果,冬天有紅葉,創造季節 感。在盡可能保留眷村老屋的元素之下,同 時以新時代的開放風格,共同呈現出新與舊 的完美交匯。
首先,將原有的眷村大門拆下,並運用「升 級再造」的方式轉化為有多種應用模式的座 椅。刻意保留磨石子的地面,同時維持磚牆 結構並刷上不同顏色的油漆,提醒往來的朋 友此地歲月的痕跡。
整棟建築物雖以工業風的方式進行規劃設 計,卻刻意保留庭院中三層樓高的芒果樹, 搭配種植楓香,使相對清冷的工業風格中注 入自然元素。最後,加裝戶外鐵梯以及欄杆 後進行頂樓防水作業,讓老房子的屋頂也成 為可以工作和交誼的空間。
閒置空間轉化為具有社會正向連結的場域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希望以 老屋 改造作為社會示範,賦予閒置空間新生命並 轉化為成對社會有正向連結的空間,期待在 兼顧社會資本的同時創造更多價值;既能夠 保護眷村歷史遺產,也能夠帶來經濟、社區 和文化的多重效益。期待持續創造有機的連 結,為社會注入更多活力與正能量。
不僅關注地域性、也順應著全球創業者的發 展趨勢,更體現多年來在工業、製造業及高 科技業裡所高度發展的 P2P 商業模式
委員觀點 / 莊熙平 「相信世代 University Cafe 」 在老屋新生 裡面,有三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使用者、 經營者以及設計者,而這三個角色的界限, 在當下正快速地模糊中,雖然這增加了評選 的挑戰,卻也讓很多珍貴的機會發生。
因此,以「相信世代」這個作品來說,它提 供了一個全新的價值觀:經營者除了對於空 間的改造上用心之外,更用心在創新的經 營、使用者的活動,以及使用者在空間裡進 行的活動,能夠進而產生的社會意義和創新 的意義。透過屋主的低度介入,容許使用 者更自主的使用、甚至參與經營,這樣的 經營形態,創造的角色扮演及社群凝聚力, 未來可能形成一種全新的趨勢。它不僅關注 了地域性、同時也順應著全球創業者的發展 趨勢,更體現多年來在工業、製造業及高科 技業裡所高度發展的 P2P 商業模式,也就 是 Maker Movement (自造者運動)以及 User-participated Design (使用者參與式 設計)。
近幾年一直很強調社區參與、民眾參與、使 用者參與,這些都是將社會發展的動力下放 落實到民間,這是整個世界的趨勢。
科技、文化與社會發展彼此息息相關,全面 性的在世界各地形成一種向上改革的力量, 有別於過去由上往下的總體規劃或者是政 策導向。由此可看見這類型的空間形塑,不 再是少數人的政策觀點或者是價值觀點,而 是真正能夠反映多數人的、社區的、社群的 觀點。
更進一步來說,如今各個產業都已經發現
Open System (開放系統)具有更高的永續 性,它的特色就是一個隨時具有動態包容性 而非僵硬的框架,因此它足以隨時包容各種
應變,用現在也很流行的一句話來講,其實 就是一種韌性的結構,能夠即時因應變化或 需要而產生動態反應。
而「相信世代」不論是經營面或空間面都展
現了 Open System 的價值,所以可以看見 在這個空間裡,不論是手沖咖啡、音樂展 演、詩的朗誦甚至任何創作分享的形式,或 是自發性 Maker 的創作,通通可以在這裡 發生,這在外面其他地方是很少見的。而透 過這項作品突顯這項創新經營的價值,希望 能作為借鏡使其它空間經營者開始運用這 類型的優勢。
登上大稻埕的聲音之島,進入音樂的時光隧道
SIDOLI RADIO 小島裡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 245 號
坪數: 40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50 001 元 100,000 元/坪
規劃設計:本事空間製作所
營造施工:福氣創意室內設計
經營管理: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場所精神與記憶
「 SIDOLI RADIO 小島裡」 (以下簡稱小 島裡) 在大稻埕的選址,展現出今昔時空的 相遇與保存過程,在這個記載著歷史記憶 的老街區,保留了傳統的四大產業:布行、 茶葉行、中藥行、南北貨,也加入了多樣化 的創新店家,在新創意與舊歷史的交織碰撞 下,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值得發掘的驚奇。
小島裡的位址原先是一間老診所,屋主是落 地大稻埕數代的醫師。其家族為雲林西螺知 名的廣合商行,數百多年前自廣東省潮州府 來臺於西螺鎮定居,而後創設今日「廣合商 行」經營雜貨、鹽糖、布疋生意,並於日治 時期成立了「廣合洋行」,於上海、香港、 臺北開設分公司,為開創西螺洋貨貿易的先 驅者。
屋主最初刻意選擇有天井的建築,希望有自 然陽光灑落診間,帶給人們好心情,而這也 正是小島裡的經營團隊當時選址時一心嚮 往的建築特色,期待在述說著大稻埕的故事 同時,也能保存老診所的精神。
以聲音為載體的新概念場域 設計小島裡時,經營團隊希望它不是設計感 強烈、很酷的地方,而是使用設計手法,不 著痕跡地拉近與人們的距離。透過以聲音為 載體的新概念場域,呈現一所結合錄音+咖 啡+選物+唱片+展覽的多型態文化空間, 透過聽覺感受生活記憶,放送小島裡的故 事。
擷取記憶後具象化,
創造好看的畫面放進設計裡
小島裡在設計處理上試著還原那個年代的 設計手法,在櫥窗上做弧角和切角的幾何造 型組合,玻璃也想辦法做造型。以符合過去 大稻埕布莊興盛時期的設計風格,創造融入 大稻埕古今交融的摩登氛圍;而門口的櫥窗 設計想法則起於:「過往記憶裡成長過程中 的場景,並讓它具象化。」,甚至在設計之 初,也會把來這個空間裡的客人,如何「紀 錄它」、如何拍照創造好看的畫面等,全部 放進設計裡。
音樂是一場旅行,透過聲音作為媒介。
而地下室原為防空避難所的狹長空間,經營 團隊邀請到臺中的感傷唱片行合作進駐,設 置專賣卡帶的唱片行。天花板的兩條光束增 加了空間的延伸感,而末端的霓虹燈則是出 自於電影《回到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 》 的台詞「音樂是一場旅行,在這裡,我們不 需要路,只要用心聆聽。」我們希望更多不 同的故事,能藉由聲音這個媒介傳遞出去。
1 1 |吧檯 2 |門口櫥窗 3 |卡帶 4.5 |店內佈置為多型態文化空間
這座場域傳達的意念與價值在於它不只詮釋 故事,而是通過聲音表現再造新的故事
委員觀點 / 何黛雯 小島裡是規劃設計團隊與經營團隊合作共 伴非常成功且值得肯定的案例。相較於一般 產業鏈區分生產空間與消費空間的差別,小 島裡既是生產空間也是消費空間,因為這裡 生產聲音,而聲音具備無遠弗屆跨越時空的 特性,藉此在老屋裡創造了一個沒有界限的 聲音場域。
看見透過聲音創造生產如播音室的空間,而 在櫥窗的咖啡座椅則可看見其試圖與街區 互動、溝通對話的意圖。這座場域傳達的意 念與價值在於它不只採集詮釋故事,而是在 採集後通過聲音再現新的故事,這同時也是 這件作品獨特的當代價值。
而一般對於規劃設計團隊來說地下室防空 洞這類「困」的空間是狹小而黑暗的意向, 但規劃設計團隊卻在這個死路上引用電影 回到未來的一段話: Where we’re going , we don't need roads. 這段話打破了「困」 的這件事情,很讓人玩味。
而地下室有許多錄音帶,那些聲音會引領人 們回到那個年代;即便牆上文字談的是回到 過去,但其實這個空間不止談論過去,也談 論當下與未來,在同個空間裡談論不同的時 空,而這個時空是訂製且超現實的,包含一 樓天井撒下的溫柔白光,營造出整個場域氛 圍的夢境感等,其新生的樣貌同時超越實存 空間與時間,這些都是使小島裡這件作品具 備影響力的因素。
2023
兼顧生活機能與視覺美感的小坪數單車宅
單車 Space Station
一甲子的中華電信勞工宅
此建物原先為中華電信勞工宅,擁有一甲子 的歷史。座落於大安區,周圍緊鄰信義市
場、建國花市、大安森林公園、師大附中及 市立圖書館,生活機能多元完善。
屋主一家從阿公開始,三代都為中華電信服 務,而這個老宅當初由阿公購入,小小 15 坪空間,規劃完整,有客廳、飯廳、廚房、 衛浴及兩房。之後阿公便在此組織家庭,全 盛時期住滿 5 人。隨著房子老舊,大樓因產 權複雜,遲遲無法都更,於是成家舉家遷移 至他處居住,此空間荒廢許久。而屋主作為 此空間第三代擁有者,成年後長期租屋居住 於臺北市的邊陲地帶,因業餘推廣自行車活 動,希望有一處位處市中心、交通便利的空 間作為居住暨自行車交流之用,故興起重新 規劃整理這棟老宅的想法。
集結多元機能與機動性的設計概念
單車 Space Station 這件作品是以太空艙 ( Space Station )為設計概念,將 15 坪長 型老街屋格局打掉,規劃出一個開放式、機 能重疊、具多元機動性的太空站,猶如太空 人長時間生活的工作站,讓生活與工作機能 豐富且完整納含其中。這個兼具生活及資訊 彙集交流的功能,使原本中華電信勞工宅, 晉身成為住宅及臺北市單車族的交誼空間。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 改造坪數: 15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100,001 元/坪以上 規劃設計:壹式設計整合有限公司 營造施工:壹式設計整合有限公司
創造隨時間、需求轉換的生活空間 此外,「單車 Space Station 」更藉由家具 及物件設計,讓空間使用機能重疊。例如: 空間前區放置一個可壁掛、可收縮為半圓使 用的圓桌,讓此空間既是入門玄關,亦是大 家可圍坐圓桌的交誼廳。桌板半靠牆、半張 開,即可放置於一隅,成為工作台面;此外, 樓梯側邊的洞洞牆背板設計,可以放置屋主 的腳踏車備品,亦可作為裝飾或客人來訪的 衣物壁掛處。
空間後段長型四尺的流理台,除可作為烹飪 備餐、儲存餐具使用,前方的活動式圓桌 板,讓流理台既是料理台、餐點備餐中繼 站,圓桌一旋開,餐廳飯桌即呈現;而流理 臺上下方全為挑空設計,便於清潔,搭配活 動推車,讓空間使用具有更多變化及彈性。
位於玄關左邊則利用高台、榻榻米、書櫃等 設計,加上活動門板及門簾元素,圈劃出會 議室、閱讀室區域;夜晚時刻,門簾和格柵 門片拉起,將折疊床墊放置妥,即成為臥房 休息空間。
圓桌的形式呈現跨越時空的情感連結
以折疊桌板、推車、洞洞背板、收納抽屜等 機能家具設計,讓生活空間可隨時間不同需 求產生,具有其變化性。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正紅的活動桌板,以台式 早期辦桌桌面為靈感,設計成可拆卸壁掛的 傢俱,採用辦桌圍爐的「團圓」圓桌形式為 概念,講述此空間跨越一甲子,空間裡人們 感情連結的象徵,而顏色部分除有台味外, 整個空間以木質及冷色調為主,輔以正紅的 桌板做為活力妝點。
1 3 2 4 56
1 |流理臺 2 |木格柵門片敞開狀態
3.4.5.6 |流理臺一隅
適度引入自然,打破機械與自然對立的觀感
委員觀點 / 黃書緯 身為同樣是單車族的我來說,這件作品絕對 是所有單車族的夢想!
通常多數人是先住進一個空間後才有機會擁 有一台腳踏車,加上臺北居住空間相對小, 除非全家都很愛腳踏車,否則做為個人嗜好, 有時可能連擁有頂天立地柱都是很奢侈的事 情。而在這件作品中能夠感受到整個空間充 滿機械構造感,不只處理收納,而是展現多 種設計與物件互動的可能性。
規劃設計團隊使用許多自己開發與設計的有 趣傢俱,而其中物件的設計點則呼應組裝腳 踏車時會使用到的東西,比方說腳鏈或簡單 的鐵架等。前門玄關空間雖然不大,卻能創 造非常多頻繁互動的機會,包含人跟車的互 動或是屋主跟車友社群之間的互動。
整體居住空間動線可看見如腳踏車行工作動 線的軌跡,從大門左手邊的洞洞板吊掛設備, 到右手邊汽油桶高度的車架作為重拉煞車 線、拉變速線與清理的位置,以及在車行裡 常見的小小工作台等,這些細節裡都能感受 到此空間裡是人車合一的。
而單車 Space Station 創造了一種生活想像是 「理想的單車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
在有限預算內透過現有方式或是改造物件來 完成,當然這之中需要許多技術面支撐,如 入口的圓形紅桌可組合成一張從兩個人用餐 到一群人用餐的空間。
實際上每個物件的操作方式與做一台摺疊車 的體驗過程很類似,也許是規劃設計團隊的 工業設計背景,使其在整體動線配置的使用 思考上如同一台腳踏車的生產流程;所以會 發現在這個空間裡處理生活與處理一台車子 時是具有高度關聯性的,某種程度上對騎車 的人來說是一種體驗上的延伸。
除此之外,在開窗高度與方向安排使小坪 數空間也能感受到外在環境的光影變化與 空氣流動,同時使用許多日式庭園裡常見 的「借景」手法,透過窗戶框住戶外景色, 讓內與外都能感受四季變化。
在這個案子裡即便空間材料或是設計手法
上是很機械、很工業設計的,卻能打破一 般機械跟自然對立的觀感,同時引入自然 進入生活達成平衡。
結合浪漫情懷、復古記憶與智能科技的街角宇宙
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重慶北路-鈕釦街/1 號館
承襲家族刺繡志業的起家厝 「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重慶北路-鈕釦 街/1號館」(以下簡稱明眼設計)位於鈕 釦街,朝陽服飾材料商圈內,周邊有建成圓 環(臺北圓環)、寧夏觀光夜市及大稻埕、 迪化街商圈。原先是屋主父親創業的起家厝 「永明電繡社」;當時從一臺繡花車起家, 10 多年後成為了國際公司,並將刺繡工藝 發揚光大。
隨著設計師需將工作室搬離居家的情況下, 在因緣際會下發現此空間,設計師第一次看 房時就決定租下。因地理位置符合需求,加 上屋主對於建物的關愛,背負著承襲已故父 親的志業使命,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給了 設計師許多感動及對於空間再造湧出無限 可能的創造想像。
雖然明眼設計是一間設計工作室,並無需店 面的機能,但因位處大稻埕-鈕釦街周邊商 圈,加上位在 1 樓轉角空間,與往來的行人 為伍,因此選擇座落於此,之後便產生一種 需要與街區共榮的使命感。
此作品在空間設計上參考了" You've Got Mail (電子情書)"劇中的書坊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街角書坊)",該書坊 有著濃厚的美式鄉村風味,給了設計師在觀 看同樣擁有著偌大的櫥窗空間與滿滿的木 製建築及家具的現有空間時,有了許多的設 計靈感。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 2 段 46 巷 7-10 號
改造坪數: 15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10 , 000 元 ~30,000 元/坪
規劃設計:明眼設計工作室
營造施工:英軒設計企業社
經營管理:明眼設計工作室
以減法為理念同時展現復古風味與現代感
設計師著手設計規劃後,期望能展現復古風 味卻又能具有現代感,保留建物結構上的原
型跟既有裝飾物,包含被輕隔間封住的老鐵 花窗,以及上一世代屋主的父親,所留下偌 大的彎角排風管,接著將室內空間規劃出創作、交流、共享等三大區塊。
「創作區」為主要的工作、創作、學習區 域;「交流區」為商務、交誼、提案、作品 展示等。而「共享區」是為此街區特別規劃 的空間,並帶有實驗性質。室內空間以減法 為理念,透過造型天花施作,創造出簡化後 的東方天井照明設計元素,並保留老屋室內 立面既有的腰線高度設計,維持一定的空間 平衡跟復古記憶。拆除老舊的鐵捲門,以獲 得挑高的窗戶尺寸空間,導入熱交換設備, 在全密封的空間內,除了能降低室外噪音 外,更可以有效調節室內外溫度跟濕度。為 了達到最低人力的掌控及效率,在室內外設 置 LED 照明設備及監控設備中,規劃導入 智能設備的基礎佈局,不只進行表面的設計 更是給予老屋由外而內的翻新跟年輕化、智 能化。
重新定義櫥窗的角色
而退縮開放的內玄關大門設計,在具有視覺
特色的拱門及窗台之下,歡迎路人或是訪客 進入玄關內拍照紀念。並規劃具有共享概念 的櫥窗空間,命名為「自由之窗」,定期邀 請設計師、插畫家、藝術家進駐展現自我,
以及展示具有人文意義的人、事、物等,以 重新定義櫥窗在街區,甚至是都會中的角 色,成為給予各式藝術、設計、人文主題的 一個溝通平台。
1 |交流區
21 4
3
2 |東方天井照明設計元素
3 |通往三大區塊的路徑
4 |自由之窗
透過櫥窗的展演開啟與街區的對話,使街區 擁有日夜不同的表情
委員觀點 / 何黛雯
這件作品位於鈕釦街的巷弄轉角,在工作室 使用面積非常有限的狀況下,設計師卻仍退 縮部分空間作為策展式的櫥窗,而這個櫥窗 便是他所創造的「世界的場所」,透過櫥窗
的展演開啟與街區的對話,也安排了小摺頁 架提供當期藝術家放置文宣品作為溝通媒 介之一,由於設計師同時也是經營者因此有 機會執行出一般認為不太符合坪效的事情。
整體空間可看見是設計師自我意志的展現, 除了櫥窗設計之外,包含幫隔壁鄰居做了招 牌、為了讓被餵食的街貓能夠繼續有地方吃 東西,便在騎樓的柱體設置精緻的貓食碗與 飲水裝置等等,而在狹小室內空間最末端的 廁所裡頭高掛的月亮裝置則是他的宇宙。除 了街區轉角櫥窗外,騎樓退縮的緩衝區以拱 圈形象做為停留空間,保留出入口旁邊地下 室的鐵窗窗口與地下空間對話,並設置智慧 型的遠端控制,藉由櫥窗燈光創造不同的情 境,運用創新技術讓建築立面在老街區的日 夜裡擁有不同的表情。
這些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設計其實形塑 了社會共好或是生活想像的價值,透過點點 滴滴的碎片呈現一種的異質感狀態,最後綜 整出一種世界風格;而這樣的世界風格創造 了與老街區、環境溝通的新方式,其實老屋 並不一定是修舊如舊,而是可以有很多新的 創造可能。
跟著出入口的發光軌跡尋找在地記憶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 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
市民大道的螢火蟲計畫
「都市螢火蟲-台北地下街 Y26 出入口更 新設計」(簡稱 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位於
市民大道與延平北路交叉口西南角,緊鄰鐵 道部園區與臺北車站雙子星計畫,為其中之 樞紐位置;亦因此為”市民大道螢火蟲計 畫”之第一站。位於 Y26 出入口旁的鐵道 部於 1895 年設立,為臺灣重要之歷史建築 物,而雙子星計畫則扮演未來二十年之東西 軸線翻轉之重要角色,如何藉由原本已存在 之地下街連接通道,串聯機捷、臺北車站、 雙子星與鐵道部園區為此計畫之重要課題。
臺北地下街出入口在經年累月下顯得老舊 黯淡,而 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為市民大道 再造計畫之第一步,希望藉由點亮道路兩側 之 28 處出入口,為市民大道添加熠熠星光; 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吸引人群重新回到街 道、回到地下商圈;藉由穿梭於地上與地 下,為將來之雙子星計畫提供一在地化記憶 之連結。
不僅僅是出入口設計更考量空間的自明性
改造前的 Y26 出入口 與 其他 27 處地下街出 入口的型態上皆為重複性設計未能顯現出 其獨有性,而通往地下街的路程空間因昏暗 潮濕,使一般民眾容易感受不安卻步;由於
地下建築長年漏水,使得壁面的白華讓牆壁 顯得髒污老舊,加上歷年新增的線路、指標 系統更替等都促使空間在各層面上需要重 新整合。 因此, Y26 出入口的改建不僅僅是 出入口設計,更考量空間的自明性,讓每個 出入口都與環境、歷史紋理、文化景觀、人 文活動有著緊密的關聯。希望藉此重新喚起 每一出入口的獨有故事性。而過去出入口的 設計僅為單向階梯,與通往鐵道園區的動線 相衝突,視覺感與空間上都顯得封閉狹小, 更新設計後打開了另一方向的進入方式,擴 增階梯空間的廣度讓整體的動線更為彈性 友善,並於人行路徑上增設可坐高度的台階 供民眾休憩停留。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一段 100 號 B1 改造坪數: 63 (坪)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500,001~ 100,000 元/坪以上 規劃設計:乘四建築師事務所、曲墨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元創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保證責任臺北市台北地下街場地利用合作社
藉著行走間的空間變化感受人文景緻與歷史
Y26
出入口因緊鄰鐵道園區,地面層的金屬 天花設計以虛實量體演繹自西南角之鐵道 部百年屋頂,藉由身體感官穿梭其地表與地 下時,由時空形成之記憶亦相隨而行,藉著 行走間的變化讓民眾更專注於此區的人文 景緻與歷史園區,強調都市紋理本身即為建 築物之設計者。
多種金屬材質整合創造最大通透感
由地下街走上來,空間以單一的灰牆搭配線 性光讓空間顯得簡潔明亮,隨著步上階梯空 間中滲入了天光、綠意與鏽鐵紅的金屬網將 人的視覺往上帶至地面層。沿用既有建築基 礎並針對其現況做結構補強,上部以不同厚 度與形式的金屬所構成,分為結構型板狀結 構、工藝型金屬天花及薄型屋面與鋁板的多 種金屬材質之整合。
建築量體使用輕盈板結構,將最大可視區域 與通透感回歸給都市與市民,藉由序列的板 結構消除過去柱樑系統產生的厚重感。燈光 採大面的單一色系搭配不同形式的照明產 生明暗的層次變化,設計師希望空間的豐富 性是來自於基地環境,而站體則做為基調彰 顯環境的故事。
以最微小尺度重新點亮地下街的出入口 設計師希望以 Y26 出入口更新設計為例建 立一種輕盈的設計準則,以最微小尺度重新 點亮,透過在地力量的凝聚,逐步更新,重 新塑造市民大道兩側之都市景觀。期盼未來 地下街 27 處出入口亦承此設計邏輯,以輕 盈為基調加上各區的特色來產出各出入口 的自明性,串聯居民生活與呈現在地記憶。
1 2 3
1 |建築外觀 2 |序列的板狀結構 3 |牆面燈光設計
以公共藝術的手法,暗示捷運出入口的意象 辨識度,創造兼具視覺品質的都市小風景
委員觀點 / 陳啓仁
本作品是充滿設計想像與能量的成果,規劃 設計團隊以呼應北門做為破題,考量周邊與 鐵道部及三井倉庫的關係,不只是做為簡單 的捷運出入口造型設計,而開始與地方空間 進行對話。創新技術的部分在於規劃設計團 隊將簡單的金屬擴張網扣合北門的天際線 紋理轉換成作品的幾何構型,藉由公共藝術 (或裝置藝術)的手法,暗示(或提醒)該 捷運出口相關商圈的入口意象辨識度,兼具 視覺的品質與實質誘發的都市小風景,值得 肯定。
此作品的背後,結合了商圈的共識,透過參 與式的討論,由專業者提案並完成,整個過 程就是社會影響力的展現,民間組織願意自 籌經費,展現出公眾的決心與共識,對於作 品尺度而言,或許只是個小小的亮點,但是 對於許多城市的角落而言,卻是巨大的啟發 與鼓舞,人人願意為社會共好而付諸行動, 使城市更有發展的想像與動能。
2023
以老舊車廠改建翻轉工業廠房既定印象
Carguru Plaza
打造都市亮點角落
「 Carguru Plaza 」 座落於內湖區舊宗路一段及新 湖二路交接的十字路口,與三立電視台總部、 IKEA 內湖店及興建中的舊宗社會住宅對街比鄰,面對內 湖上下班高流量的人車往來,亦肩負著都市環境景 觀的重要影響。因此,「 Carguru Plaza 」原有 廠房 的翻新除了擔負品牌形象的意義外,設計上也以追 求創造良好都市空間環境,打造都市空間亮點角落 為主要目標。
Space Data
作品位置:臺北市內湖區舊宗路一段 130 號
改造坪數: 890 (坪)(樓地板面積)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10,001 元/坪以上
規劃設計單位:十彥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十彥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經營管理:香港商運通汽車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結構顧問:長浩結構技師事務所
外牆施工:鈦鋼興業有限公司
以老舊車場的整建回應都市變動的需求 「 Carguru Plaza 」 建物原為日本代理商黃 帽汽車維修中心興建之廠房,在八零年代日 商看準臺灣自有汽車需求增加,市場快速擴 張,因而於此地興建起兩層樓廠房。一樓主 要作為販售低價位的日本進口汽車商品,二 樓則作為倉庫使用。在當年內湖園區附近有 許多工業建築及設施等集中在此,因此黃帽 汽車百貨賣場的出現便成為一大賣點。
但隨著時代的轉換,汽車跟都市的關係改 變,內湖區成為發展迅速的科技城市,然當 時所規劃的賣場卻已無法回應都市變動後 的需求而逐漸沒落。
爾後接手賣場的經營團隊,看見臺灣市場對 於重型機車與維修市場整合的需求日漸蓬 勃,因此隨即進行一系列的老舊廠房整建, 除了引進最新型的汽車維修、清潔、保養、 買賣等商業模式外,並進一步將咖啡、零 售、精品等結合生活化的產業引入,使老舊 車廠成為一個全新的銷售及服務據點。
即使是工業建築也可以很帥氣
規劃設計團隊提到臺北市典型的工業廠房 建築建造方式多為容積率滿用、搭建無法與 都市連結的鐵皮構造,雖然是以最低預算的 方式興建而成,但也因建築量體巨大亦讓人 無法忽視其存在。
工業廠房的建築型態雖見證了臺北市最快 速開發的年代,卻也成為內湖科技園區都市 化的阻礙。因此規劃設計團隊以「全新的都 市工業建築」為發想,希望修改後的建築既 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聯想,又可以符合多元的 企業經營方針。考量整體都市空間、創造優 質都市公共空間為初衷打造汽車工業建築 新面貌,展現即使是工業建築也可以很帥氣 的姿態。
汽車造型為發想,創造顛覆傳統的工廠空間 整體空間設計首先以戲劇性的內、外部空間 造型吸引沿街行人目光,利用抬高的出入口 動線營造空間轉換的過道,分流行人及入內 參觀民眾,同時保持兩者互動性;進入建築 物後再以剖面垂直樓梯動線引導民眾上至 二樓,動線終點為刻意打造之角落空間,讓 民眾在此區可沉浸於都市之空間氛圍。
並企圖與傳統賣場如同廠房般枯燥的立面 有所區別,特意於主要沿街面以汽車造型作 為發想,創造線型的帶狀開口與外部環境 呼應,採用具現代感之金屬外覆系統材料, 而整體立面間使用不同材料之交接與分割, 暗喻汽車工業講求精準、高效的準則;鮮明 的立面色彩則是在遵守都市設計審議的前 提下,盡量凸顯品牌風格,利用少面積高亮 度區域,為整體立面創造畫龍點睛效果;配 合室內主要造型樓梯,創造與沿街邊緣上, 由地平面往上升之動線空間,不僅賦予垂直 動線功能外之意義,更為都市景觀添加多一 層次的趣味性。
「 Carguru Plaza 」 以乾淨、整潔、鮮明的 商品陳列模式,顛覆傳統大賣場式的購物體 驗,不只呼應汽車行業的線性、簡潔,在千 篇一律的汽車用品販賣行列中脫穎而出;以 空間美感實境體驗的購物模式,更讓消費民 眾經歷不同的空間感受,更豎立品牌及建築 物本身形象。
在外觀上特別用心與周邊環境的對話,刺激 人們對於工業建築產生更多的想像
委員觀點 / 莊熙平
「 Carguru Plaza 」是今年讓人眼睛為之一 亮的作品,它所類屬的範疇是極少數工業建 築中在外觀上特別用心與周邊環境的對話, 刺激人們對於工業建築產生更多的想像,而 這正是這項作品明顯的貢獻。
工業地產在設計產業裡面,一直不是那麼被 重視,全臺北市有將近 4 平方公里左右的工 業用地,其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全部加起 來的年產值有十幾兆的規模,它佔有這樣規 模的面積,能夠對臺北市產生這麼大的一個 產值,可是在都市的涵構上,在本身空間建 築上面的特色,卻是我們過去可能相對忽略 的。因此,有別於一般住宅、商業或其它服 務業空間,我們更應該好好去關注工業類型 的作品。
臺北市有很多屬於工業區的地方現在正逐 步轉型,那麼,在建築上,在老屋更新 上,如何針對這類型進行討論,我覺得
「 Carguru Plaza 」提出了一個很獨特的看 法,我衷心期待這個獎項的獲得,未來可以 引動更多設計者來關注,更希望可以擴散到 各個工業區的業主或者是經營者也開始來 思考這個議題,因此這是一個相當具有前瞻 性價值的作品。
由於工業過去是較不被大家所清楚認知的, 大部分有所接觸的是工業所創造出來的產 品或是服務,因此工業的「品牌化」在過去 的策略規劃裡,也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但是 今天所有的工業事實上都已經與使用者息 息相關,而且瞬息萬變。
使得這個課題現在也更加凸顯出來,工業品 牌化也變得相形重要。
品牌化將會要求非常清楚的與城市的居民 或者是使用者溝通,也將是品牌永續發展 的重要基礎。在過去,工業廠房所強調的 機能、效率與自動化管理,對經營者來說 是聚焦於在廠房內部,至於它所屬的街道、 環境、甚至是對行人以及整個都市尺度的景 觀,相較之下並不是最重要的。可是當下產 業的發展正從 3.0 邁向 4.0 ,生產機制以及 經營機制都在往智慧管理發展,它將立面作 為一個出發點來開始向外表達以及與城市 對話,展現了設計者與業主共同不凡的遠見 與企圖心。
還原建築素樸原貌,用空間連結校園記憶
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
臺灣粗曠主義建築重要代表作
臺北醫學大學(以下簡稱北醫)之教學大
樓為北醫校園最早興建的 3 棟大樓之一,於 1963 年 12 月完成,主要功能包含 14 間階 梯教室,由臺灣知名建築師吳明修建築師設 計。以清水混凝土、抓紋磚、白水泥及洗石
子等建材,建構一幢 3 樓線條簡樸、設計細 膩、工程品質極佳且回應氣候環境的建築。
作品位置: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 250 號
改造坪數: 1663.2 (坪)(樓地板面積)
提案範圍修繕費用: 50,001 元~ 100 , 000 元/坪
規劃設計單位: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營造施工:東盟營造有限公司、崇雅營造有限公司、
新加坡商特爾芙系統整合顧問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經營管理:臺北醫學大學
北醫之教學大樓於早期校園規劃位在校園大 道之軸線端點,後因整體校園配置逐漸調 整,最終設置於大學部主要入口右側,為校
園廣場重要指標性建築。因學校教學需求而 逐漸擴增教學設施、機電空調、弱電設備或 無障礙需求等,以致建築物上所累加的機電 系統日趨複雜;加上原始大樓清水模外觀自
然老化,校方便採取逐次上漆的方式維護建 築物外觀,以致原始大樓外觀產生變化。
藉由幾次重要建築展覽,由校方主動發起執
行教學大樓的修護計畫,希望藉由本次整建 維護,再現原始校園記憶,並與時俱進呈現 教學的時代意義。
以建築修復再現校園記憶 雖教學大樓非屬登錄的文化資產建築物,但 因為吳明修建築師重要的建築作品,同時是 臺灣建築史粗曠主義重要代表作,是北醫 歷屆師生重要的校園生活記憶,因此以「修 復」與「未來使用」作為設計的核心,故以 參照法定文化資產之標準進行修復,保留原 始風貌使其呈現可被閱讀。
在原清水模上漆範圍去漆,面層塗刷混凝 土保護劑,滲透及保護既有清水模混凝土, 同時於女兒牆頂增加滴水板,減緩清水模牆 面垂流汙損;整理統合時代性需求的機電管 線,使建築的風貌能夠順應當代。藉由目前 尚存手稿圖資,進行圖面電子化並比對現況 留存情況,全面調查及審視現況問題後,採 取「保留」、「保護」、「修復」及「新增」 等三項修復策略。
保留場域精神及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大樓是北醫重要的教學場域,藉由現地 設置之空間導覽及展示說明,倡導空間保留 之價值理念、歷史意義及對臺灣建築特殊 性,傳達全體師生對教學大樓老屋保留之於 校園發展的重要性。
考量教學環境及品質,本修復工程分二期進 行,由二次暑假及一次寒假分段執行;因逢 新冠肺炎肆虐,人力物力的波動,以致校方 於整體流程管控及整體協調,事務所規劃期 程、監造協調及工進掌控,營造廠商對於施 工人力調度及工程進度執行,三方共同努力 及合作下,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大樓的整建維 護,保留場域精神及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1 2 3 4 1 |建築外觀
2.3.4 |建築外觀細節
不僅藉由「修復」展現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 更深刻強調出「實構築」合作的重要性與整 建維護的精神
委員觀點 / 吳宜晏 臺北醫學大學之教學大樓是臺灣現代主義 建築後期「粗曠主義」的代表作,由當時臺 灣戰後旅外回國的建築師吳明修所設計。吳
明修建築師長期關注公共事務與公共議題, 對臺灣整體建築設計或是教育發展具有一 定貢獻,並長期倡議「廁所」的空間改革。
當時世界趨勢正走到現代主義建築末端,開 始探討建築不再是只應付需求而採取大量 工業生產的模式,更多的是與地方連結,也 就是後來的「地域主義建築」。然而即便如 此,粗曠主義建築卻仍是當時臺灣經濟發展 背景下所需要的,因此從這件作品保有原始 鋼筋混凝土的粗曠感,將磚造系統放置於現 有建築的平面架構體之下,以近似工藝的手 法雕塑每個構件的細部,突顯當時建築師與 營造廠對施工技術的精進與追求。
而修復此作的規劃設計團隊則以不著痕跡 的設計,使建築物回復原有純粹的樣貌,剔 除原先覆蓋在建築本體上的油漆,修補混凝 土格柵、構件及地磚與面材,不僅藉由「修 復」展現建築本身的歷史價值,也需由建築 師、業主與營造廠三方共同支持完成,深刻 強調出「實構築」合作的重要性與整建維護 的精神。
這件作品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的指標性意義 在於讓人們看待老房子的存在不只是從文 化資產的角度談論作品的時代價值,而是做 為未來面對大量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日常養 護與整理的典範去推動整建維護的理念。
2023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經營貢獻獎
⽤用紙張「催化」出一場關於想像與創意的圓舞曲
鳳嬌催化室 Fenko Catalysis Chamber
以「催化」的概念,共同激盪出創意產物
「鳳嬌催化室」於 2018 年成立,主要專注 於紙的研發、材料的實驗,以「催化」的概 念,讓各領域的專業夥伴透過共同討論,碰
撞出更多可能性,期許來到這的藝術家、設 計師、建築師都能共同激盪出創意產物。
在老屋改造的過程中,為讓空間原有特點放 大,經由不斷地簡化設計,從一開始金屬和 白漆調性,轉變成現在所見的簡約設計。
敲打拆除原始由典型木作包覆的天花板後, 意外呈現出紅磚的質感與留下的粗曠痕跡,
Space Data
/ 2018 年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非住宅類 銅獎
作品位置:臺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 74 號
改造坪數: 30.6 (坪)
經營管理:鳳嬌催化室股份有限公司
規劃設計: Üroborus Studiolab /共序工事
近期更著力於研發苔蘚生長的纖維底層來 取代土與海綿,使苔蘚能夠克服不穩定的基 質環境,持續穩定生長。
「鳳嬌催化室」長期與國內重要博物館與修 復系所等文物保存修復師合作,提供國內文 物支持與養分。
期許未來連結更多領域的專業者,以不同的 材料共同催化出更多可能性。從紙、紗線、 纖維到苔蘚,「鳳嬌催化室」不斷突破,也 為合作品牌創造更多質感概念與可能。
未來在關注材質的過程中,也希望在企業社 會責任上,擴展環保的實踐,逐步在永續的 道路中前進。
完整了空間性格,因此經營團隊與規劃設計
團隊決定保留此樣貌,並以鋼骨與線條平衡 整體空間,使老房子回歸沈穩樣貌。
投入發展更多紙的型態與材質
過去人們對紙不了解而產生距離感,但只要 瞭解製程、工序、原料後,看見紙張的變化 多樣,便能設想更多可能性,這也促使「鳳 嬌催化室」開始投入發展更多紙的型態與材 質。近期紙廠開始研製紙紗布料,將紙經過 多道工序變成紗線,相似麻料的質感,以中 空結構達成吸水性佳和快乾,同時也試驗混 紡紗線與各種線材,利用不同織法製作出不 同風格的衣物與穿戴配件。
思考老屋經營裡不同的形態與模式,深度投 入家族事業的傳承這也正是老屋新生大獎希 望透過作品傳遞的目的。
委員觀點 / 洪宜玲
在評定經營貢獻獎的作品時,除了空間本身 作為載體外,如何延伸場域故事,同時在經 營面向如何呼應場域精神並帶來創新思維, 是評定這個獎項時主要關注的面向。
鳳嬌催化室是由來自埔里長春棉紙廠的第 三代經營者,為承襲家族事業與創新,進行 紙張推廣所建立的品牌。在空間改造設計上 不過於強調複雜華麗的裝飾,而是彰顯空間 本質,這樣的意涵也與他們推廣紙張的意念 是相似的。並以紙的檔案室為呈現,透過藝 術手工紙的物件積極與各專業領域拓展合 作機會,持續邀請藝術家、設計師或是修復 師,共同不斷探索研發出紙張在材質應用上 的創新與機會。
也因此這件作品不僅硬體面的處理手法與 其推廣理念相得益彰,在軟體面上也激發許 多空間使用或品牌化的想像,創立一個好的 典範。由於品牌本身擁有家族造紙廠,因此
無論在技術產能、研發資源與營運的背景支 援下皆擁有健全的財務支持,得以將空間品 牌化後,走出一條與一般常見的老屋改造型 態如居家住宅空間、餐飲空間或消費性的商 業空間不一樣的路。
而鳳嬌催化室無論在研發創新、跨界合作或 是經營推廣等角度都已超越老屋活化的框 架與定義,也因為本身具備與博物館的檔案 文件修復長期合作的基礎,在累積穩健的財 務收入之下,同時奠定市場的必需性是這個 空間與品牌上可以永續經營與持續開創新 路的重要原因;同時藉由這件作品能夠看到 接班的年輕世代意識老屋整建維護所留下 來的價值:思考老屋經營裡不同的形態與模 式,並深度投入家族事業的傳承,這也正是 老屋新生大獎希望透過作品傳遞的目的。
1 |一樓室內空間
1 2 3 5 4
2.3 |紙樣展示
4 |品牌招牌
5 |陳列空間
2023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經營貢獻獎
以「地質科學展覽館」為主題活化的日式宿舍
青田七六
日式宿舍的古蹟再利用計畫
「青田七六」為今臺北市市定古蹟「國立臺 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此屋由日 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微生物學家足立仁教 授自力興建, 1931 年落成。
戰後由臺灣大學地質學家馬廷英教授一家 入住, 2008 年馬家人遷出後,閒置了約兩 年的時間,後經臺大校方就屋頂防漏與白蟻 防治進行緊急搶修後,於 2010 年 5 月委由 具地質專業背景的黃金種子有限公司經營管 理,並提出全面的古蹟維護再利用計畫。
2011 年以「青田七六」之名對外開放,成 為推廣地質科學及老屋歷史的平台。
Space Data
2011 年台北老屋新生大獎 商業建築 金獎
作品位置: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 7 巷 6 號
改造坪數:全區 206.6 (坪);主屋 41.5 (坪)
經營管理與規劃:黃金種子有限公司
結合地球科學教育與主題式導覽
「青田七六」不僅服務成年人,也包含各年 齡層的學生。經營團隊與臺大地質系合作, 於地質科普導覽時播放地質系產出的臺北盆 地形成與樹木年輪等相關地質科學影片,並
以認識臺灣島及臺北邊界形成為題,觀察全 臺採集回來的岩石標本以及 八 千年的大牡蠣 化石,讓小朋友們跳脫學校與教課書,實際 觀察和觸摸來學習地質科學。
除地質專業之外,經營團隊尚具備「導覽」 專長。 2013 年以「青田七六」為起點,走 出戶外推出周邊「主題式」街區導覽服務,
包含書街、日式房舍、白色恐怖等與歷史、 建築相關主題,現在更擴展到整個大臺北地 區,累積逾 40 條主題路線。
日本洋和折衷格局與設計
有別於一般日式房舍內的緣側走廊,屋內加 寬的廣緣走廊,更顯涼爽舒適。客廳的歐式 凸窗與天花板設計、木頭地板和踢腳板等細 節都可看見這棟老屋和洋折衷風格的特色, 而這些都可回溯到 1910 年代日式建築的文 化脈絡。在庭院的西南側可見一棟 1960 年 代馬家增建的兩層樓建物, 1 樓現為免費閱 讀空間「遛遛七六小書房」,小書房內除不 定期舉辦小書展之外,裡面的插畫牆上繪有 1930 年代的青田街意象,作為導覽解說牆 使用,因此這個小空間也常是青田街區走讀 行程的起點。
在房舍照顧上,除每日進行屋況檢查外,也 固定安排例行性維修,並為庭院樹木植物定 期換土與保養。老屋內每天上午提供免費古 蹟導覽服務之外,近年來經營團隊也著力於 創意料理與文化體驗課程的開發,盡量與古 蹟還有街區歷史結合。
在堅持初衷與創意多元的經營模式下,讓 「青田七六」成為臺北市日式建築活化脈絡 裡不可忽略的一隅。
從歷史記憶延伸到味蕾感受的創意,皆展現 在維護管理及經營的心意
委員觀點 / 洪宜玲 日式宿舍保留活化在現今已是非常普遍的 類型,也因此在看待青田七六這件作品時會 好奇於其如何再利用與經營管理。
相較於老屋後代的擁有者接手,因為延續著 家族精神與記憶連結,而有情感投入深具意 義,然而青田七六是由臺大地質系畢業後的 校友與相同理念的夥伴共同承接,卻能擁有 同樣的意念與堅持,並將屋況維護良好,這 對一般的民間單位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空間展示上,呼應馬廷英教授專業相關的 地質科學知識與環境教育推廣,著墨於老屋 本身的歷史以外,也開展另一種主題呈現。 而青田七六除了正職人員的專業訓練外,也 針對志工進行導覽培訓,目前平均累積每月 約 20 多場的文化推廣跟導覽活動,場次和 參與人數是非常高的,也因為志工制度的建 立不容易,關係到組織經營及人員培力,可 想而知經營團隊長期所投入的心力,能夠從 自身對老房子的熱愛感染到志工願意共同 參與其中,以身為老屋的導覽員為榮,介紹 老房子的故事跟歷史,拓展古蹟教育使受眾 範圍更廣,是讓人非常佩服的事情。
除此之外,餐廳在菜單研發上也特意透過田 野採集,將老屋過往歷史的片段擷取元素, 讓整體空間的體驗從歷史記憶延伸到味蕾 感受的創意,皆展現青田七六在維護管理及 經營的心意,因此這件作品獲得經營貢獻獎 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