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揪邁向綠生活 公共空間的包容性
【士林區】Open Yard打開大我的院子 【萬華區】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中正區】點亮寶村-共生聚落農園新生計畫 【南港區】OPG舊庄店仔口農園 【文山區】茶山自然教室點線面的串連與再進化
都市郊區產業與空間營造
城市中的綠色淨零與永續社區 近郊環境教育與地方發展 城市多元社區福利空間營造
行人友善環境與鄰避設施改造 社區故事力 街角綠美化 漫步巷弄間
從2.0開始的公共空間版本更新
相
揪邁向綠生活
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下簡稱OPG)是一個近十年的長期計畫,歷 經多次政策調整修正,反映了臺北對城市生活的想像,我很榮幸參與至今,擔 任OPG東區計畫主持人。
計畫過往為二年期,採第一年擾動培力、第二年改造實作的模式,陪伴 社區空間提案成形與實踐。今年以一年為期,分成改造組、行動組2組公開 徵件,改造組著重實務經驗,邀請曾參與OPG的社區夥伴或自都市再生學苑 結業學員自主提案;行動組則更強調空間議題的先期探究,廣邀個人/團體, 提出有趣的空間實驗行動。觀察兩組同年並行的效益,改造組場域成了行動 組借鏡與實作增能的介面,跨組成員共學互訪,也細密連接起跨社區的脈絡關 係,在互助過程中,共創社區人才與資源網絡運轉流暢。
今年主題為「Green to go,Green together」。東區延續之前所倡議的「重
返場所」、「相揪來做‧有閒來坐」,並能回應城市永續、淨零等當代議題, 特別凸顯以「Green」為核心,從綠點、人際串聯到永續綠生活的揪伴實踐。
東區改造組,茶山自然教室是私地開放公共分享的典範案例,訪客多元 並累積不同專業的志工群協力施作,茶山環境也幫助新加入的行動組朋友快速 掌握OPG核心價值。舊庄店仔口農園,由張瑞芳里長與南港社大潘文彬老師
及里山田園社社員,延續臺大城鄉所黃麗玲師生,推動韌性城市所打造的根 基,合力構思公園生態環境、社區園圃需求及居民活動休憩之間的空間傢俱改 造。茶山是由私到公、舊庄則是由公共來帶動個人響應綠生活。不論是私到公 或從公到私,「Green」讓公私介面有相連的契機,啟發更友善人與環境發展 的場域行動。
東區行動組,主力破冰推展,在大安、信義、內湖、南港等區成果斐然。
從各社區的實驗行動,已能盤點共通的空間議題包括「都市郊區產業與空間營 造」、「城市中的綠色淨零與永續社區」、「近郊環境教育與地方發展」、「城 市多元社區福利空間營造」、「行人友善環境與鄰避設施改造」。執行團隊連 結倡議團體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產發局社區園圃跨計畫,相互配合,達 到極好成效。
由衷感謝所有參與OPG計畫的社區夥伴與東西區執行團隊。追求認同、 共識,在混亂競爭的年代很不容易,大部分人都採取沉默、順勢而為,我們則 希望引領一起往更良善及追求真實的社會前進。我們關注對議題的掌握、可 達成的高度及在體制內外的資源媒合,協助社區夥伴自主合作與共享,效益 不會立竿見影,但肯定會陸續發光,創造更多連結,讓「Green to go,Green together」成為可能。
東區計畫主持人
孫啓榕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公共空間的包容性
今年西區的Open Green改造空間之一是寶藏巖的一處角落,搭建雞籠 之後,飼養雞鵝,與周遭的菜園、小池,為周遭添了幾分田園愜意。養雞難稱 有實際益處,但接納不同的物種(或,該說讓其它物種接納我們?),便已昭 告臺北市的包容性共生的決心,讓人期待日後Open Green也能為蜜蜂、鳥 類在都市裡覓得棲身之所。
「大我居」是岩山里今年施作的空間,雖名以大我自許,但荒廢數十載。 經眾人數個月的勞動之後,再訪時突然覺得柳暗花明,開門即可見木平台迎 人,兩側老樹修剪後挺拔蒼勁,圍繞平台而立,予人平安感。剎那間,主客易 位,兩層樓房變成了配角,也圍拱著木平台周圍的空間。〈陋室銘〉裡自許「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大我居亦不遠矣。
空間共享,不只在盡其用,而且還能滋長文化。萬華糖廍文化園區一隅 的綠地便是Open Green包容性的一個例證。二代新移民充滿創意,特別是 以自身逐漸累積的跨文化觀點提醒我們,總有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在園圃 裡可見東南亞國家日常食用的蔬菜,臺灣本地的植物也夾雜其中,主客難分, 別有趣味。園圃雖小,但足以讓旁邊的企業欽羨,並加入認養行列,提升員工 心靈。
在欣喜得見社區空間改造的成果之時,我們不禁思考,兩年一次的成果 到來之前是否也有另類的、實驗性質的行動,讓自許社造咖的朋友施展本領? 於是有了今年的Open Green另外分出一類,行動組,讓諸團隊在小規模施 作中,有Open Green人力與資源的網絡可資利用,既可建立自信心,也能 務實地評估自己的社區行動的影響力。踉蹌難免,但終能行遠。
每處的空間改造後,更多的社會關係也隨之而來。這些改變是生態式的, 每一變化必然牽動整體:從社區開始申請Open Green到完成計畫,整個過 程納入了不同的元素(協力團隊、工具、技術、自然界的動植物等等),同時 也改變社區的適應能力,當然也產生新的問題,驅使我們走向下一個任務。就 在這樣的循環中,社區賦予自己更多面向的適應本領。
西區計畫協同主持人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改 造 組 場 域
本屆共入選5組改造組提案團隊
Open Yard打開大我的院子 1
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2
點亮寶村-共生聚落農園新生計畫 3
OPG舊庄店仔口農園 4
茶山自然教室點線面的串連與再進化 5
進行實地改造與公共開放。從空間議題探究、擬定改造重點到實際施作 的各種討論及參與協作,是帶動凝聚地方內外社群的公共對話過程,也是具體 而微促進社區關係活化、改善都市公共環境的社會實踐。
Open
Yard打開大我的院子
臺北市士林區芝玉路一段126號 閒置房舍前院|公有|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後勤指揮部 士林
閒置數10年的宅院「大我居」進行庭院整修和改造,開放給社區居民使 用。改造初期為基礎工程施作,包括修復水電設施以及修剪樹木等。期間透過 舉辦課程和工作坊,邀請社區居民一同參與,共同改善庭院的設施,例如建造 螺旋花園、木棧板花台和小型木製桌椅等。未來計畫社區走讀活動,促進居民 對於當地文史和環境改造過程的認識。
提案團隊
第13屆岩山里里長鄭小塔以「團隊」的方式積極參 與社區工作,自2019年成立「岩山生態文史志工團」, 團隊成員包括專職社區工作者,致力於深化岩山里豐富 的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在「大我居」計畫中,不僅改 善硬體空間,也推動社區的公民對話,期望透過大家的努 力,走向更具永續和社區的共好未來。
改造重點
1. 庭園基礎水電施作
2. 修剪樹木落葉回收再利用
3. 木工課製作木作傢俱
4. 螺旋花園種植原生植物
5. 施作水泥地面順平地面 岩山生態文史志工團
陽明山
腳下的社區文史生活軸線逐步梳理 岩山里打開大我的院子
士林區岩山里位處進入陽明山的入口門戶,岩山里東側為陽明山,西邊 則緊鄰芝山岩,南側為雙溪,是一處依山傍水的社區。岩山里團隊透過連續三 屆申請執行 Open Green 空間改造實作計畫,這些社區小型公共空間扮演著 如針灸般地讓社區底蘊逐步深化的功能。這些改造空間點都具備了社區歷史的 特殊性,例如2019年改造的魚路古道口小花園與石碑,原本無人注意且幾乎 已沒入路面的路旁石碑,在將石碑翻起與整理的過程中,挖掘出一段社區古道 的歷史。而第二屆進行社區天然湧泉地點的整理,此處是社區居民生活的羊腸 小徑與洗衣空間。這些點位除了具備社區歷史感之外,在改造過程中,透過岩 山里社區文史志工團的努力下,與居民一起共作討論,在過程中溫柔細緻地與 居民漸漸串起屬於社區的空間故事。
今年度的大我居,原為將軍宿舍,近十幾年無人居住使用,國防部原本 計劃因維護管理費力而拆除,經由里辦公室的認養與社區文史志工團改造後, 成功將房舍暫時留下,且將十年無人管理且荒煙蔓草的院子,改造為有著樹下 木平台的社區院子。不僅解決了社區閒置空間環境改善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 治安上的疑慮。臺北近一二十年,逐步開始理解此類早期移民聚落或眷舍所具 有的城市文化意義,透過大我居院子的打開,期待此類早期聚落文化得以近一 步串起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理解。
文/陳懿欣
眼底城事網站平台共同創辦人
萬華糖 ESG可食地景
糖廍文化園區(臺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之7號) 閒置空地|私有|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萬華
糖廍文化園區全天候開放,行人可以從古蹟的南北兩側碼頭,穿過石子 路徑進出。由於缺乏規劃和管理,基地內雜草叢生,且雨後容易積水。透過改 造將在這片區域打造可食地景,引入共融元素,讓空間活躍起來,並串連推動 Open Green活動議題,建立社群網絡。
提案團隊
小小市民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萬華社區小學
提案人鐘佩鋼於2022年加入並深耕當地團隊—萬華 社區小學,協助品牌創辦人陳德君經營當地關係並策劃各 種活動,以「經營循環」的理念,推動維護和管理工作。 透過鄰里組織、文化協會以及企業領袖建立了長期友好的 合作關係,邀請參與可食地景基地的活動,形成在地小聯 盟,持續永續經營,建立Open Green共同體。
改造重點
1. 建置工作流理台、教學展示空間
2. 設置具通用設計概念之植栽花台
3. 建置攝影系統,結合直播、影像紀錄社區空間活動過程 4. 教學展示空間與生態池
糖 文化園區綠地改造實作觀察
今年萬華社區小學以糖廍文化園區內一塊閒置綠地改造為起點,希望串 聯新住民議題與伊甸基金會合作,開啟與新住民二代及婦女參與社區的可能 性,從今年4月底開辦一系列農耕與食農教育的課程讓新住民二代青年以香 草植物來連結媽媽們的料理應用,為綠地命名「快樂島」並整地實作一螺旋香 草園,在暑假中進行12天的工作坊與媽媽們共學後用新住民的料理與傳統遊 戲來舉辦文化市集,讓社區周邊的居民來認識他們的母國文化故事。這一系列 的工作坊高密度的創造了彼此間的相處與共作,更建立了參與者間的好關係和 之後持續互動的後效。
另一方面市集前後協會志工、周邊居民、OPG的學長姐們也接力陸續進 場協力整地後的綠化、堆肥箱、工作檯、監控系統和生態池等工作坊,其中更 透過LINE群組把田野現場的動態現況透過監控畫面紀錄,轉播出來讓大家一 起想對策、有效帶動各種新知交流,有了共識很快就有人會跳出來進現場接力 分工,讓這塊綠地的維運管理更像在玩「Minecraft」,大家集思廣益共享與 共創我們的「快樂島」。
文/黃芳惠
西區計畫主持人
點亮寶村
共生聚落農園新生計畫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6弄1號前 生態農園|公有|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改造基地原於2011年規劃為寶藏巖歷史聚落風貌特定專用區生態農園, 目標結合居民的參與食農教育,期望透過改造計畫,打造一個融合文化和環境 教育元素的場域。以傳統聚落的飲食記憶和藝術人文脈絡為基礎,舉辦多樣性 的食農教學活動、傳統飲食體驗工作坊以及生態導覽路線,讓城市的孩子能夠 親身參與農作,體驗寶貴的耕作經驗。
改造組
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
自2004年「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致力於捍 衛居民的住房權益,協會的成員由住戶和生態農園的使用 者組成。2010年「寶藏巖共生聚落」開始運作,協會將 焦點轉向社區的綜合發展,打造獨特的共生生態環境。透 過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及文化局委外駐點單位的合作計 畫,在社區發展和藝術創作之間建立交集,呈現出特有 「有機的堆疊」共生意境。
提案團隊 改造重點
1. 改建原有雞舍及飼養環境
2. 修補原生態農園及禽舍
3. 改善農具儲藏空間
4. 夜間藝術照明瓜棚廊道
掃碼聽更多
臺北市的寶藏
選擇只是一個開始,做了選擇,就有了責任和做不完的事。但是有時候, 我們其實還沒有做任何選擇,天上就掉下來一個,可能我們一輩子,都得背著 它。
例如送子鳥把我們丟在海峽或大洋的不同岸,上帝幫我們挑的父母和家 境,游泳競賽留給我們的性別,還有很多很多,天上掉下來,由不得我們的選 擇。
這其中,還有一種很特別的選擇是,戰後,不巧正巧,出生在臺北市山 坡上小河邊大廟旁的一個小村莊,如果是你,你睜開眼睛的那一刻,絕對想不 到,你這一生要面對什麼困難和問題,同時又是多幸福。
不過總有些人,很樂觀的把各種挑戰當三餐來吃,開務成物,做建設, 把事情弄大了,外面的人也來幫忙,臺北市山坡上大廟旁的小村莊,寶藏巖, 不僅沒消失,還越來越熱鬧,竟然還養起了雞。
寶藏巖,臺北市山坡上大廟旁的小村莊,一群寶藏二代,繼續為臺北都 市人保留下來一個鄉村。
文/虞葳
社區工友(社區工作的朋友)
OPG舊庄店仔口農園
南港區舊莊街二段3號斜對面 社區園圃|公有|南港區公所
由南港區南港山系向東南方向,可以看到舊庄店仔口公園,正是位在山 系與都會區的連結點上。為推廣里山精神、發展韌性田園,期能從落葉堆肥箱 與園區工具放置箱的改造製作,導入資源循環再利用,讓參與社群在每日照顧 農園的生活裡,也能發現農園與溪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並從環境永續的視 角,體會與思考如何連結溪流的生態環境與田園水資源系統,共構生態廊道。
1. 製作堆肥箱集中落葉,探討環境永續再利用系統 2. 製作工具放置室,改善園區設施、發展多元活動 舊庄店仔復興 提案團隊 改造重點
舊庄店仔復興結合舊莊里辦公處、國立臺灣大學建 築與城鄉研究所、南港社區大學,以里山概念出發,帶入 店仔口公園基地內操作,並與基地周遭山系、水系相連 結,積極與在地社區、學校合作,進行觀察、紀錄並發展 具有都市田園精神,並與周邊環境相呼應。
張瑞芳
舊莊里里長
掃碼聽更多
舊庄店仔口農園再進化
在2018年秋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實習課選取南港區作 為基地。其中一組學生以韌性社區為題,尋找大坑溪沿岸進行空間改造。張瑞 芳里長與南港社大的潘文彬老師則是關鍵的協作者。第一年三方共同完成規劃 構想與參與式工作坊,第二年,學生形成南港茶水間小組落實規劃概念。社區 農園終於在2020年3月啟動。由社大林明淑老師的帶領課程、招募志工協作。
第三年城鄉所以舊在里山小組作為陪伴團體,直到第四年由社大為此基地成立 了社團課程,自主管理。三年來,原來低度利用的店仔口休閒廣場變身為店仔 口社區農園,成為可食地景與環境教育場域。Open Green的計畫,適時地支
為生態構廊道
援農園第二階段的基礎設施改造,讓農園的管理與維護更便利,增進開放空間 的適宜性,也提升了參與者的認同。
文/黃麗玲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茶山自然教室
點線面的串連與再進化
文山
茶山自然教室(公車樟山寺站牌對面) 山坡地茶園|私有|張錦祥
基地位於貓空,至今已參加了3屆的Open Green改造計畫,從雜草叢 生的老舊茶園一步步分段改造與對外公共開放。因園區的坡地偏陡,此次改造 更關注動線的設計,以點線面的串連整合,達成各年齡層都能在園區徒步安全 上下移動的環狀路徑,為最下方農作體驗區的未來開放鋪路。未來將秉持打開 綠生活的社造理念,傳遞與分享給更多朋友。
茶山自然教室
團隊除了張班長、黃副班長,3屆下來已累積了木 工、鋼構、泥作、水電、庭園設計、自然生態與法律等專 業顧問,隨時技術指導現場支援。另有音樂班學員、復興 1984社團及崇善萬芳童子軍等都是熱誠的義工。期待團 員充分利用茶山自然教室,共同體驗與實踐Open Green 開放空間的理念,傳遞人與環境永續與善的循環。
提案團隊 改造重點
1. 串連農作體驗區的工作步道
2. 串連生態池與農作區的階梯步道
3. 落葉堆肥再利用與示範區
張錦祥 黃秀珍
茶山自然教室主理人
茶山自然教室:綠意盎然的生態寶地
想到貓空你會想到什麼?茶葉?指南宮?還是貓空纜車?這片土地迷人 之處,就是在日常中,往往會產生出意料之外的好事情,在山嵐飄渺的山腰與 山凹之中,有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那就是「茶山自然教室」。這個特別 的地方也是Open Green非常驚嘆的在地的夥伴,它以自然農法為基礎,不 僅致力於綠色生活的實踐,還將友善環境視為生命的一部分。
這裡綠樹成蔭,花草盎然,充滿了大自然的美。除了美質的景觀環境, 茶山自然教室還提供豐富多彩的手作體驗和生態環保教育課程。這些課程不僅 讓參與者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奧秘,還教育參加者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這是 一個極具價值的教育體驗,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茶山自然教室連續參加三屆的Open Green計畫,每一年都有讓夥伴驚 艷的成果,而這個成果不僅僅只是硬體空間環境的改善與開放,也同時讓生態 環境得以在此延續,也讓來此探索的人們有了可以接觸自然、體驗環境之美的 好去處,當從馬路走下階梯的那一刻,許多人開始愛上茶山,也體驗到不一樣 的貓空。這裡不僅是一個自然寶地,也是一個推動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 地。無論您是想度過寧靜的一天,還是想學習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這 裡都值得一遊。Open Green是由Open還有Green所組成,而茶山自然教 室把這兩個單字發揮的淋漓盡致,走一趟茶山,來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打 開的活力吧!
文/陳鳴誼
行 動 組 場 域
在專業者共伴培力的相互學習過程中,梳理社區關係網絡,聚焦空間改 造需求;精進實作知能,策製空間實驗行動,藉此媒合社區內外部資源,醞釀 地方社群的參與動能,作為空間議題操作之先期擾動。
全市20組行動組入選提案團隊
都市郊區產業 與空間營造
近郊環境教育 與地方發展
行人友善環境 與鄰避設施改造
城市中的綠色淨零 與永續社區 城市多元社區福利 空間營造
山上的人家
白石湖社區聚會空間與農業生產環境體驗 1
綠點.公寓.小巷弄–走讀住安綠生活 6
親近內湖第一棵大樹 2
Open Corner, Open Power -共享綠空間奇蹟 10
112年大湖社區親河親山環境串連計畫 3
112年黎安社區山城聚落與高齡友善環境形塑計畫 8
淨零綠能社區.循環經濟環境體驗 4
景聯社區園圃共作空間營造計畫 7
古莊里社區巷弄體驗 5
聯成社區巷弄香草園 9
大屯里社區種植體驗園區 1
美崙種子發芽計畫 3
街角綠美化
實踐尊賢社區美綠化計畫 2
中山有點草 生態野化與採集文化計畫 7
植物實驗試 漫步巷弄間 社區故事力
延平201 4
植物新力 5
新興市場巷弄改造計畫 6
花現牯嶺842前奏曲 10
看見南機場工作坊 8
土地公保平安 9
都市郊區產業與空間營造
社區支持型產業的落實可能就在這裡,讓市場空間 成為青創的據點、成為社區的快閃市集,農村與都 會的社區及產業連結就從這裡開始。
綠點.公寓.小巷弄 走讀住安綠生活
07:00
健走隊透早 就趴趴走
住安里里長aka住安大飯廳廳長
單位 臺北市大安區住安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124巷空地(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24巷5號對面)
10:00
社區志工一 起資源回收
12:00
18:00
場域 白石湖農驛棧與周邊環境(臺北市內湖區碧山路43-45號) 社區中的公有閒置空間,怎麼活化能更貼近居民的需求?實地走訪觀察 在地 6 個都更據點樣態,比較公寓大廈因管理模式不同影響外觀,如何尊重 社區需求與意願,建立具有信賴關係的公私協力都市再生策略,開展綠生活的 未來想像。
歐秀珠 林翠娥
16:00
居民相揪灑 掃124基地
白石湖社區聚會空間與農業生產環境體驗
白石湖農驛棧主理人aka金牌ㄟ理事長
單位 臺北市內湖區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聚會所因故收回,農驛棧需騰出空間提供定期對話交流與培力課程 使用。Open Green夥伴跟著社區木作師傅、農藝職人協力農場整理、農事體 驗,並透過社區走讀,深度認識白石湖休閒農業發展與近郊食農教育推廣願 景。
06:30
巡視各家農場 滿山都親戚
大飯廳與社 區長輩共餐 10:00
08:00
登山客來訪
帶領食農教育 學員做中學
帶訪客到信維 市場找美食 14:00
12:00
鮮採農場食 材作風味餐
碧山巖遠眺喝 咖啡
城市中的綠色淨零與永續社區
城市中,公寓大廈可以增加建築能效,閒置空地從種 菜到研究土壤堆肥, 節能減碳又能形成循環經濟,
讓城市韌性又永續。
淨零綠能社區 循環經濟環境體驗
陳有鵬
世紀敦南管理委員會主委aka地表最強金省長
單位 世紀敦南開心農場種植隊
場域 世紀敦南公寓大廈(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76巷)
世紀敦南是臺北市第1個公寓大廈型的公民電廠,由社區現身說法,讓 大家了解集合住宅生活也能防漏、節能減碳更導入循環經濟,提供社區議題推 展所需資源,也透過參與者回饋,給予中庭園圃改造的建議。
10:00
帶記者爬公民
電廠屋頂秘境
12:00
開心農場婆婆
14:00
與總幹事討論 社區大小事
16:00
巡視冷氣排水回收
與自動噴灑設施
18:00
跟親人視訊 聊天
景聯社區園圃共作空間營造計畫
洪福周
景聯里里長aka社區規劃打前鋒
單位 臺北市信義區景聯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社區園圃旁閒置空間(吳興街39號旁)
101大樓腳下人潮熙攘的商店街角,有個細心維護的社區園圃,只是尚需 就近遮蔭的共作地。藉由社區新活動中心啟用之際,透過學生課堂參訪,刺激 園圃旁畸零空間再利用的討論,共同探究淨零與社區永續新思維。
07:00
收成絲瓜水過 濾純露分享
送菜帶回家煮 09:00
活動中心事 務會勘
12:00
路過店家被
熱情招呼
16:00
轉角的社區園圃,志 工正給香蕉樹澆水
19:00
支援「文化就在巷 子裡」表演活動
近郊環境教育與地方發展
沿著臺北盆地的近郊地區,有著許多自然資源,善 用發展環境教育,能找出都市居民中喜歡親近綠色 植物的社群,行動起來。
Open Corner, Open Power
共享綠空間奇蹟
謝建志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aka綠手指達人
單位 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九如公園綠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82巷旁)
久如社區園圃位處在四分溪的九如公園溪畔綠廊上,未來公園緊鄰的支 流溝渠將改造為水環境教育廊帶。透過生態走讀及植物分享,共同討論未來使 用想像,使位於交通輻輳的園圃環境,可以更具有公共性。
06:00
園圃澆水現摘 香草泡茶趣 06:00
銀髮與幼幼課 程歡樂開啟
12:00
志工媽媽現煮 共餐好手藝
親近內湖第一棵大樹
王郁蘭
15:00
四分溪淨溪嘉 年華討論中
臺北都市再生學苑學員aka內湖動保達人
單位 內湖在地達人
場域 鄉村休閒農場(臺北市內湖區大湖街206號)
透過內溝社區可食地景介紹與導覽,親近許家百年老樹九丁榕,邀請在 地達人、居民,以及關懷獨居長者與浪保議題的社群,大家共同參與並分享交 流彼此的想法,打造一處友善人與自然生態共好的環境。
16:00
城市多元社區福利空間營造
善用社區空間,創造各樣議題的活動,營造1歲到 100歲都能被照顧的社區環境,連同動物都是社區中 可以貢獻心力且被關心照料的一份子。
掃碼聽更多
古莊里社區巷弄體驗
吳
宗雄
單位 臺北市大安區古莊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浦城街防火巷(浦城街4、6、16巷之間)
07:30
小古意歡樂園
迎接小朋友
11:30
開平板車搬運 共餐菜盒
聯成社區巷弄香草園
16:00
到創新館為台 師大學生分享 社區減塑實務
19:00
定期里鄰工作
會議
場域 巷弄香草園(臺北市南港區東新街99巷6弄3號) 社區巷弄狹小又得安置植栽與停靠車輛,行走顯得侷促。走訪古莊里4 個特色館共構的全齡多元生活空間,踏查館外街巷,討論連結室內到戶外,友 善多元族群的好「行」條件,作為巷弄初步改造後進一步優化的參照。
李翠華
古莊里里長aka社區0-99歲「館」最多的館長 聯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aka有無限活力的YT
單位 臺北市南港區聯成社區發展協會
隱身老街巷裡的閒置口袋空間,如何巧手化身為綠色療癒系的香草園? 透過園圃實作與食材DIY,與社區夥伴討論納入園區旁荒置民宅內外整合的規 劃方向,形成有可食地景,兼具休憩與休閒空間,多元化的公共交流場域。
07:30
打開協會大門 迎接長者
09:00
健康促進課 扭扭跳跳
12:00
花草玩料理,
共餐吃得到
14:00
園藝輔療與失智預 防陪伴團體聚會
21:00
16:00
姊妹社區支援香 草園整頓
行人友善環境與鄰避設施改造
從社區入口到內部的人行空間以每天生活的路徑, 我們必須重視也積極面對,就向自主防災的觀念, 將危機化為轉機,打造優質的社區環境。
112年大湖社區親河親山環境串連計畫
郭坤祥
內湖區大湖里里長aka身兼多職扛霸子
單位 臺北市內湖區大湖居安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大湖生態步道與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大湖山莊街底與 243巷交叉路口)
大湖生態步道由社區自力認養維護,雖銜接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但環狀 路徑仍需改善優化以更適合長幼休憩。本次量身規劃親子環境遊戲,從親子的 空間感知收集回饋意見,做為後續設計公共環境與學校教案的參考。
07:00
一早掃碼玩 「社區尋寶」
10:00
大湖快樂農園
認養志工
112年黎安社區
12:00
社區廚房照顧
長輩的胃與心
16:00
鄰長一起規劃
長青樂活旅遊
山城聚落與高齡友善環境形塑計畫
劉梅菊
信義區黎安里里長aka社區美食團購大隊長
20:00
支援大湖公園
音樂熱鬧活動
場域 黎安里辦公處周邊環境(和平東路三段627巷41弄8-1 號附近)
黎安里具有獨特的眷村文化與山城聚落,但因位處都會邊緣坐落大片停 車場,讓坡地與高齡長者皆多的黎安社區,常有人車爭道的隱憂。以新住民飲 食文化體驗為引,邀請居民一起實地觀察社區內的空間議題,探究以人為本的 永續社區環境營造。
09:00
北醫學生帶領
長輩活動
10:00
帶團參訪臻佶 祥共享園區
12:00
關懷據點陪榮
民長輩共餐
14:00
與信義社大師生討
論社區文史田調
16:00
推廣社區居民眷 村美食
社區故事力
中正萬華地區作為臺北城早期發展區域,具有豐沛文化 底蘊,從社區發展脈絡循跡,讓我們一起來挖掘街區中 的故事!
07:00
忠義國小 導護上學
掃碼聽更多
看見南機場工作坊
方荷生
忠勤里里長aka地表最強里長
單位 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場域 南機場樂活園地(臺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315巷18號)
南機場整建住宅經歷了一甲子的歷史,社區內的忠義國小即將於2024 年轉變為忠義教育社福園區。期盼透過走拍工作坊和街區攝影展,引導民眾關
注市政和社區相關議題,深入了解忠義園區背後的社區發展脈絡和規劃考量, 一同「看見南機場」。
土地公保平安
柯騰晏 劉智學
社區打工仔
單位 樂活學苑
場域 臺北市新隆社區(寧波東街16巷)
新隆社區地下室的土地公,早期由當地菜市場攤商共同信奉,然而,隨 著都市更新,商業活動幾乎完全停滯,祭拜人數逐漸減少,許多人甚至不知道 土地公的存在。計畫以土地公祈福為軸,透過盆栽分享、祈福牆工作坊,讓參 與者深入了解這片土地的城市結構和歷史背景。
街角綠美化
在人口密集,捷運穿梭的場域,是否仍有讓「綠」 駐足的小空間?讓我們跟著他們的腳步,一起在那 街角處發現驚喜,看到充滿生機的綠意盎然。
中山有點草 生態野化與採集文化計畫
賴瑋婷
雜草稍慢團長aka令人腦洞大開的雜草界奇妙仙子
單位 雜草稍慢
場域 中山有點草 轉角綠地(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6巷 36號)
透過認養社區綠地,設立採集野放區,讓先驅植物自然演替、孕育生物 多樣性的根基,以公民科學家的社會實踐,規劃雜草生態工作坊,讓參與者認 識百草文化與城市生態環境,加深與土地的連結。
15:00
認識「中山有 點草」的生態
般管理公園
介紹沐浴包的 野草與香草 16:00
實踐尊賢社區美綠化計畫
余自堅
危老都更推動師
單位 北投區實踐尊賢社區都市更新籌備會
場域 北投區實踐街5巷進入右側空地(北投區立農四小段第 0432地號)
土地目前為財政部國產署所有,期望能暫時作為社區公共空間。將閒置 桌椅進行改造,整理既有盆栽,並在休憩座椅的一角進行綠地美化。讓參與計 畫的居民,一同討論對未來都更後的生活想像,促進交流和對話。
漫
步巷弄間
都市中寧靜的巷弄,往往在快步調的生活中被遺忘, 透過實驗行動,重新找回人們漫步在巷弄間的樂趣。
花現牯嶺842前奏曲
陳沅蓀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aka自以為會活到100歲的傻女
場域 和平新城花台(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94號)
09:30
藉由共作多功能花架,讓植物自然攀附生長,也方便採收作業,同時作為社區 空間指引,讓大家在認識植物同時,看見「和平新城小客廳」。
12:00
剪取人蔘葉與午餐 16:00 整理花台聊聊天
新興市場巷弄改造計畫
場域 林森北路新興市場與公宅建物之巷弄(林森北路487號) 和平新城為臺北市典型集合住宅,更是牯嶺街上唯一擁有綠地的社區。
劉茜汶
林森雜貨店長aka林森北走路達人
單位 林森雜貨
新興綜合市場已有50年的歷史,經歷了多次整修,傳統市場的面貌已不 復存在,許多人已經忘記這個市場曾經的繁華。透過設置可移動街招,讓大家 願意走進這個位在巷弄內的市場,另外以再生材質製作情緒菸灰缸,減少垃圾 隨意棄置的情況,也作為小型社會實驗,觀察來往路人的使用型態,共同思考 未來的發展方向。
社宅(已拍一年)
山上的人家
你能想像身處臺北高密度人口都會區也有山上的村 落嗎?這裡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鄰居們見面就會 關心問到:呷飽沒?一起來體驗山上人家的生活吧!
美崙種子發芽計畫
張月娥
永公美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aka
阿娥姐,愛料理,揪鄉親辦共餐,作伙來煮料理, 展廚藝,大家歡喜笑咪咪!
單位 美崙種子發芽計畫實驗組
場域 公館里社區私有土地(士林區永公路296巷65號)
公館里缺乏社區公共空間,幸運的是私有地地主願意開放土地,為社區 提供一個支持和凝聚的場所。行動透過空間資源盤點整合,結合中元節慶時令 活動與社區走讀,讓在地居民及外部民眾更認識美崙山城。
大屯里社區種植體驗園區
張天恩
大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aka最友善里長
單位 大屯社區發展協會
場域 大屯里辦公處前方閒置農地(北投區大屯里復興三路521 巷18號)
大屯里位於北投山區,居民以高齡長者為主。行動由生態顧問引入管理 雜草的思維,達到種菜的生態/生產平衡,思考如何與草共榮;也透過大花咸 豐草全應用工作坊,一起討論社區活化的可能性。未來希望吸引親子家庭前來 社區,以青銀共作方式帶給社區更多活力。
劍潭里
植物實驗試
植物是社區營造常見的媒介,我們還可以跳脫一般 的思維,探究植物發電的效果,以及路燈對於植物 生長的影響,一起探究植物不為人知的那一面。
植物新力
詹淳閔 簡文彥
劍潭里植物新力活動推廣者
覺得植物很好用很重要的種植苦手
場域 劍潭里辦公室大樓(臺北市中山區通北街143號)
10:00
整理遊戲材料 15:00 參加里內導覽及遊戲
延平201
19:00
18:00
大直國小周邊用餐
做白日夢、畫圖或 睡覺 12:00 認真製作結案報告 中山
場域 臺北市延平北路二段201號的空地 雖然場域內有豐富的植物資源,但運用度不高。透過街訪發現當地居民 對於植物科普實驗及競賽活動感興趣,決定以「植物發電」為主題,運用門口 兩側垂直植物牆面進行實驗,帶動附近居民、親子一同動手做,促進交流並活 絡場域。
施瑛雪 陳一銘 杜季勳
每天忙到不行的3人組
進行植物遊戲
單位 財團法人臺北市至善堂
透過種植、染織的共學共作分享,討論都市植物光害可能的解決方案, 同時尋找社區中具積極行動力的成員,成為社區共生發展的強大動力,提倡在 城市畸零地打造出融合植物生態和人文、又能永續經營的新生態空間。
06:00
早起開始新的一天 08:00
相約一起吃早餐
10:00
澆水、割草 看花發呆
21:00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後記
從2.0開始的公共空間版本更新
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計畫(下稱Open Green),本於剛性都市計畫 之下,期望透過城市中跳島式的開放綠點,串聯持續建置、尚未完備的公共空 間,回應少子高齡化時代下的公共設施使用型態,以更具彈性的方式,對應民 眾對都市綠化空間的普遍嚮往。
從1.0走向2.0,受益於城市高交流頻率的硬體建設及軟體創新實力,我 們認知到都會型社造從地緣關係的錮鎖被解放,公共空間的主導權向議題社群 傾斜,在累積兩屆度2.0的操作經驗,社區培力、增溫、擾動介接到空間改造 的計畫架構更趨強化,今(2023)年度首開「行動組」、「改造組」分組徵件, 以任務導向設定規劃,賦予提案者更多起步支持,更能嫻熟的以空間作為倡議 工具。
當空間議題成為多元生活方式的載體,我們談論的城市成為一種同時具 有生活感、時間感、尺度感多重維度的第三空間,Open Green改造點轉而形 成一個個開枝散葉的行動節點,以點出發的網絡關係,企圖觸及不只是高速流 動的特定或不特定大眾,也在重新和公部門產生對話,詰問臺北能不能讓每一 個人擁有好好生活的機會,它同時是制度面、執行面的動搖,而這種不安定正 回應了城市恆定的瞬息萬變。
我們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再次回望計畫精神的初衷:「能否在都市計 畫的框架下,解決實際存在的公共空間需求?」而當我們明確辨識到需求所 在,是否能夠再次與都市計畫交互作用,形塑回應時情的管制規劃。Open Green至此成為公部門政策與民眾的溝通媒介,縱然使用的語彙不盡相同,但 仍訴說著某種對未來城市發展的展望。
建築物更新的速度,顯然與城市改變的速度不成比例,然建成環境始於 使用需求的具象投射,我們期望藉由對公共空間話語權重新賦權,致力策動由 下而上的軟性改變,在一個仍未凝聚普遍城市共識的時代下,當民眾與公部 門、公部門與專業者、公部門彼此之間,能夠自由來往交流,我們相信Open Green能作為一個起點,讓一座城市得以重新開始、再次出發。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