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正區
計劃緣起
112⾄113年,詔安街276巷在⾥辦公處的爭取下,進⾏巷弄整 建,其巷底溝渠亦完成持續性的清整及安全圍欄設置,此段溝渠, 經⽂史師資初步辨識溝渠邊緣建材,應屬早年⽔路。
臺北市⼨⼟⼨⾦,幾乎已無農⽥,⽔圳、⽔路隨著都市發展,難 免被遮蔽或填平,然⽽這些被隱藏的⽔路,可能是探究都市發展紋 理重要的資料,⼀條⽔路發現,亦可能成為喚醒或凝聚社造意識的 ⼒道,台北捷運雙連站旁的宮前町砌⽯⼤溝,便是⼀例。
113年,盼將詔安街276巷巷底(本次基地)之牆⾯做基本美化, 並持續考察⽔路可能故事。
改造方案
1.調查
針對永昌里周邊人文歷史,與水路歷史背景去發展走 讀課程,帶領學員與居民進行社區盤點及調查。
帶領學員及居民,對基地改造進行設計與發想,擬定 後續計畫的執行方案。
將前期的走讀課及設計發想做收斂,在統整的過程中, 梳理出水路的由來及背景歷史。
講師及學員一同改造環境,將基地進行綠化與美化, 完成整個專案。
地理探訪:臺北市水文地景(一)
首場課程邀請高傳琪老師,帶領學員們從小南門捷運 站出發,經過植物園、三元街最後到本次的基地詔安 街。
從永昌里附近的歷史開始介紹,從人文的角度出發, 一直銜接到水路的發現與探討,為下一場走讀做連結 與起頭。
崁頂水文地圖調查(一)
第二堂課程邀請到劉哲瑋老師,帶領同學回顧第一堂 走讀課的路線,藉由地圖的部分,讓同學明白且理解 今天走讀路線及範圍,並利用Google My Map建立屬於 自己得地圖。
地理探訪:臺北市水文地景(二)
與第一場走讀相反,林耿同老師從古亭站出發,一路 經過牯嶺街、三元街,一直到南機場公寓整宅,在走 讀的過程中,從日治時期的地圖作為開頭,講述本次 基地與日治時期的「赤池」之間的淵源。
崁頂水文地圖調查(二)
第四場的地圖課,將上次的地圖,增添這次的路線, 使整份地圖更加完整,並與日治時期的地圖做比對,
帶領學員探索歷史的演變及生活周遭環境的改變。
崁頂走讀
最後一場走讀課,邀請新永昌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巧 妮導覽,針對永昌里的特色據點再做更深入的介紹,例 如:萬新綠地、歡喜菜園等,帶領學員更深入的去理解 永昌裡的創新與改變。
設計發想與收斂 + 水路小角落改造
本場課程請佳諭老師來為我們進行收斂,將前面所有 課程進行統整,並且邀請到當地耆老一起來探討,從 日治時期的地圖開始解析,並與現今的地圖做比對,
以及根據周圍石砌的方式,推斷出此水路與日治時期 的赤河有所關聯,透過水路能夠一窺早期南萬華居民 的生活樣貌。
垂直綠化共作工作坊(一) + 水苔球體驗
課程來到尾聲,最後兩場綠化共作工坊邀請到沅蓀老 師來帶領大家製作水苔球及樹葉書籤,在課堂上沅蓀 老師也透過簡報,將綠化的觀念傳達給大家,讓大家
也可留意生活周遭需要綠化的空間,甚至進一步去做 綠美化的改造。
崁頂水文地圖調查(二)
最後一場由沅蓀老師帶領同學們做樹葉書籤,用隨手 可得的樹葉,去加以改造,製作出既美觀又實用的書 籤,完美的為整堂課程畫下句點。
計劃成果
民國112年至113年間
於276巷底修建柵欄與清水牆
民國113年初
經文史師資初步辨識溝渠邊緣
民國113年.7月
開始進行課程規劃
民國113年.9月
課程開始執行! 完成改造!
學員
計畫參與
尋求公部門資源
都更處
社大
計畫規劃與提案
發現公共議題
永昌水路 詔安276
探討老地圖
當地 耆老
協助水路調查
計畫規劃與提案
發現公共議題
新永昌社區
發展協會
里民 講師
計畫參與
8組回收螺絲釘 約160克
23⽚回收輸出版
約1公⽄150克
11枝樹枝
約11公⽄
6株植栽
約12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