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年度臺北市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計畫
計劃緣起
位於市中心的晴光商圈/社區,充斥異國風情與庶民滋味!其實不僅處處是 美食,這裡有豐富的歷史與待在地人與外地人共同挖掘保存。晴光市場在日本 時代為菜市場,1950年代美軍駐台協防期間,因美軍顧問團就位於而成為舶來品 、軍用物資和福利品的集散地,間接促成發達的商業聚落,更因後期大火與重建, 在地方人士的攜手努力下營造了如今豐富的生態。
若能善用本計劃之巷弄在未來整頓為社區歷史牆,供來往的旅客或居民認識 及了解地方文史、發展,是非常適合的。

基地位置
本計劃潛力改造點位於下圖紅點處,為晴光商圈內巷弄,也是晴光社區的 正中間地點。
除位於晴光商圈、社區範圍內,隔壁即是公園,還有臺北市第二老的小學 「中山國小」、中山社區大學,以及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蔚為壯觀的私立大 同大學;位於德惠街的「景福宮」則是臺北市最大的土地公廟。此處也是捷運 黃線-中山國小站及民權西路站中間,中山北路則是婚紗商圈。
另外也不得不提,一旁的新生高架橋下,有著長度約6.5 公里的新生大排,也 非常值得居民認識。

問題說明
(1) 空間問題
巷弄機車亂停
附近居民及店家機車不時都會停在巷弄牆壁處,影響通行與安全。
鄰居廢棄物在牆邊堆棄已久不處理
本住戶後門旁有一大堆鄰居棄置的廢棄物,反應多年一直說還要用 而不處理,以造成環境問題。

整備方案 --
邀請社區居民一起來清整巷弄,進行巷弄綠美化



(2)空間問題:頭頂棚架本要設置攀藤植物但閒置已久 過往也曾思考改善巷弄,設置了下圖上方的棚架,卻因為鄰居反對怕引來 「官司纏身(傳統迷信),而空置許久。

整備方案 --告示牌與巷弄命名
幫巷弄取個有趣的名字、設置巷弄指示牌


行動方案回饋
回饋日期 : 8/21(三)14:30-16:30
主 題:巷弄問題盤點
地 點:台北市雙城街17巷11號
回饋方式:
理事長 葉寶春帶著一群熱血志工們走訪於巷弄間,一邊說明計畫重點及 需求,期望改善巷弄間的雜亂問題,藉由此機會把巷弄裡改造一下,美 化環境。
問題重點廢棄物清運、民眾機車、腳踏車隨意停放讓人很頭痛。
因此志工們提出改善方式,例如 : 放置大型花槽綠化環境、牆面彩繪讓 巷弄間感覺更活潑。


回饋日期 : 8/27(二) 14:30-16:30
主 題:綠美化
地 點:台北市雙城街17巷11號
回饋方式:
想要把巷弄空間營造更有綠意,讓環境更舒服。
理事長 葉寶春鼓勵志工們利用塑膠瓶等回收容器,用手作方式製作可以 種植綠色植物的容器。
把這些植栽懸掛在巷弄間的牆上及鐵欄杆上,讓環境整體更有綠意。



回饋日期 : 9/3(二) 10:00-12:00
主 題:二手材料製燈具
地 點:台北市雙城街17巷11號
回饋方式:
經由理事長 葉寶春帶領著一群辛苦的志工們,於巷弄間穿俊時了解問題 及綠化環境設計的考量。
利用節能減電為出發點,因此由許老師當領頭羊帶著居民們一起安裝LED 太陽能燈,讓環境更加明亮也達到節能需求。


回饋日期 : 9/25(三)13:30-16:00
主 題:取名立牌工作坊
地 點:台北市雙城街17巷11號
回饋方式:
理事長 葉寶春熱心帶領著民眾走訪晴光商圈,讓大家更接地氣的了解晴光商圈 歷史文化,也讓民眾了解改造巷弄的想法。
理事長一邊解說晴光商圈文化背景,一邊帶民眾到改造基地,藉由牆上的歷史 照片帶大家走入晴光的歷史更有深歷其境。
後續帶領大家體驗鋼版印刷,利用鋼版印刷製作了「晴光吃、喝、遊、購」 四款小提袋。

利 害關 係人 關聯性

參與 志工


政府 單位


鄰近

晴光發展 協會


社區 居民


觀光客 及
消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