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裡外外
Within Community and Beyond 以陽台整備 作為都市 建築 生活 「整建維護」的介面
2024
年度主題總論
里裡外外:以陽台整備作為
都市 建築 生活「整建維護」的介面
街道觀察
街上的愛爾希:當代城市空間的觀察與解讀 /林思駿
晴雨庇:從騎樓、遮陽板到遮雨棚 /吳振廷
主題行動
拾光境好 /與你一起享受退休生活的陽台
新東街 /打開陽台創造融入社區的契機
迴游 /串聯起室內外的陽台
萬華陳宅 /陽台是天氣也是心靈的過渡區
陽台不只串聯里裡外外,也連 結你和我
陽台設計
里裡外外 陽台設計面面觀 /專訪邱一珊設計師
陽台改造DIY前 /你該知道的水電問題
陽台改造DIY 創造居家綠洲 /省錢又租屋友善的陽台改造撇步
公民自治
自辦都更與專業協作的雙贏之道 /專訪中華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 朱萬真協理
都市更新公民自治培訓的經驗分享 /專訪社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合 發展協會林育全理事長
北小公寓居民成功的整建維護之路
公辦都更 2.0 /松柏大廈住戶重建歷程的挑戰與突破
年度 主題總論
以陽台整備作為都市 建築 生活「整建維護」的介面
「陽台」是空間裡外的介面, 也是場所里內人心關照進而自覺的「居心地」
都市更新「整建維護」政策及 做法,對民眾來說是既熟悉又 陌生。熟悉的是民眾日常的生 活都是在建築之中,理應對自 身無論工作或是生活的「空間」 會在意及愛護;陌生的是民眾雖 生活其中,但因為「習慣」這裡 需要就多一點,這裡不要就改 一下,讓空間與原來的樣貌有 所不同,也失去原來提供的「健 康」生活環境。「陽台」就常 是上述因為「需要就多一點, 不需要就改一下」的生活空間, 大家常遺忘了「陽台」也是生
活空間中得以與外部環境接觸相 處的空間及場所,同時也是「都 市x建築x生活」三者之間的重 要介面。
從「好好生活」 到「里裡外外」
2023年台北村落之聲「空間整 備實驗計畫」以「台北好好生 活」為概念,試圖重新回應居住 者當下生命階段的使用需求,以 「陽台」為實驗場所,擇定臺北 市都市更新處「公辦整建維護試 辦計畫」 申請社區——撫遠街。
民生五邨內兩處陽台進行空間還 原,期望能讓其他住戶對於陽 台還原持正面積極態度並加以 記錄,以達都市再生知識培力 及推廣之效。
2024年台北村落之聲將持續以 「陽台」做為推廣整建維護政策 觀念為主要場域,所提出的「里 裡外外」概念,就是希望能持續 「以小搏大」,以採訪陽台改造 成功案例持續擾動,推廣將陽台 恢復成半戶外空間的概念,也希 望藉由訪談的過程,強調優質生
活環境營造的重要性,以及「里 內人心」的企圖。
「里裡外外」想透過陽台整備 過程的紀錄,呈現都市與建築、 以及生活在建築空間之中人與 人之間關係建構的過程。並藉 由參與其中各方關係人的心路 歷程,來呈現「都市更新」過 程中不為人知,卻又是極為關 鍵的核心所在:同理心及信任 感的建立。
從建物到人「心」 的整建維護
臺北作為臺灣的首善之都,無論 是居住人口或是老屋建築的數 量,也都是臺灣首位,都市中的 建築經歷時間的演替,加上臺灣 長年因地震、颱風等天災影響, 建築的整建維護就顯得格外重 要。當民眾面對「都市更新」相 關議題,無論是拆除重建,或是 整建維護等推動過程,除了有形 的建築「物」的更新,其實參與 其中相關關係人「心」的更新, 也是重要關鍵。如何藉由建築、 空間等物的調整,建構參與關係 人之間的信任感,過程所需要付 出的心力,及為了達成目標所需 面對的困難,不亞於都市更新相 關的專業技術。
臺灣日前遭遇到繼1999年921 地震後震度最大、影響範圍最 廣的403地震,臺灣30年以上
的各地老屋也都面臨震災屋損, 需要進行更新思考無論是重建、 補強或是整建等的下一步。臺灣 歷經過去經濟起飛「臺灣錢淹腳 目」的輝煌年代,但也漏失了 對於自身生活環境品質的要求, 及持續關注房屋是否健康,需要 定期進行「健檢」維護觀念的建 構。2024台北村落之聲「空間 整備實驗計畫」在此時提出「里 裡外外」,正好契合目前臺灣需 要面對的課題,期待透過計畫的 推展,為接下來都市更新需要面 對的下一步,提出可供參考的都 市再生實踐模式,也為過去都市 更新過程常提最困難就屬於人 心的更新工程,提出一種可能的 實踐方法。
撫遠街上做為曬衣空間的陽台
撫遠街上的綠植陽台
撫遠街的陽台現況
街上的愛爾希:
當代城市空間的觀察與解讀
晴雨庇:從騎樓、遮陽板到遮雨棚
街上的愛爾希
當代城市空間的觀察與解讀
文/林思駿
「人們喜愛秩序甚於失序;他們掌握慣例而非實體; 他們喜愛指導手冊,而不是眼前的混亂。」
詹姆士.克里弗德,《文化的困境》
「城市裡四起的紊亂令人深感冒犯:
它們的式微傷害了我們的自愛,粉碎了我們的自尊。」
談到城市景觀,生活在現代的 我們腦中很快便浮現出某種特 定印象,而我們腦袋裡面的景 色很可能和插畫家羅賓森在《時 代紐約》中描繪的非常相似: 櫛比鱗次的摩天大樓布滿圖紙, 大樓的立面由密密麻麻的窗戶 所構成,形成一幅令人眼花撩 亂卻又富有秩序感的迷人風景。 孩童對於城市的理解似乎也是 如此,如果留意小朋友隨手塗 鴉的高樓房舍,常常可見整齊 排列的方窗或水平帶窗,彷彿 暗示人類從小就有一種為環境 賦予視覺秩序的傾向。長大後 的我們,期待城市、社區、街 道乃至自己的家中能夠保有整 潔明快的樣貌,不過一個被整 理好的空間在經過日常生活及 時間歲月的洗禮之後,有時卻 與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這或許可以解釋許多臺灣人談 到違章建築就會感到困窘不 安,為什麼我們的街頭巷尾看 起來總是很雜亂呢?雜亂就是 醜嗎?整齊就是美嗎?為什麼 大家會為了「美感」爭論不休? 從近幾十年來臺灣各地常見的 街招改造、都市更新的景觀重 塑以及新建大樓對於內外空間 日趨嚴格的使用規範,正反映 了人們對於混亂的厭惡和焦慮, 以及亟欲為空間施加一套秩序 方能心安的心情。
事實上,乾淨、純粹的空間樣貌 也是建築專業者偏好或致力追 求的目標。理論上我們可以將 設計視為一項「整理」空間的任 務:專業者接受委託,將空間使 用者的習慣、喜好、個性、需求 重新規畫並妥善安排。因此,透 過設計規劃完成的房屋及街道, 其背後隱含著一種概念上的純粹 性,無論其設計得多麼活潑有趣; 而建築史研究者則透過回頭檢視 建築物的設計意念或探究其歷史 脈絡及藝術價值,來對建築物提 出分析與見解。與此同時,在開 展傳統聚落及風土建築的研究 時,從眾多建築物當中找出原型 (prototype)也是研究者的重要 目標之一。然而弔詭的是,這種 純粹性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存在,
實際身處台灣城市的街道當中, 眼前的建築往往充斥各種風格、 技術、傳統甚至價值觀的拼裝及 混用,在缺乏明顯規則或秩序主 宰的情況下,這個景觀大雜燴往 往令專業者難以展開分析解讀。
我們可以用一首名為〈愛爾希〉 的詩作進一步探討這種「面對街 道建築卻無話可說」的心情。在 《文化的困境》書中,歷史學者 克里弗德指出,這首詩中描述了 「一位十五歲前往美國郊區的白 人醫師家庭幫傭的印地安少女愛 爾希」,這個角色令人類學家感 到相當不安:一個我們認為理應 在大草原上奔跑的印地安少女居 然落入了如此格格不入的生存處 境,正是這種文化上的「拼接」、
許多建築外觀常透露出豐富的訊息與故事
(source:林思駿 提供)
「不倫」或是「喪失純真」讓我 們感到尷尬困窘。克里弗德以這 首詩告訴我們,如今「所有事 物都在解體當中 」,而我們心中 懷想的那種純粹或帶有真性的文 化也早已崩解。回到建築來看, 此刻我們眼前的街道景觀,是否 也早已變成(或一直都是)一個 充斥著「愛爾希」的世界?我們 以及設計師心中想像的乾淨、純 潔的城市、街道或建築真的存在 嗎?而面對建築版的愛爾希,我 們又該如何觀察或解讀? 如果想要重新「正視」臺灣城 市複雜的街道景觀,也許我們 可以想像一個寫作實驗:邀請 一位或多位作家、速寫家或是 單純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對 於建築物外牆的材質、觸感、 光影,以及陽台、冷氣機、盆 栽的分布與使用狀況展開詳細 的寫錄工作,例如:
座城市?法國作家喬治.培瑞克 的小說《生活使用指南》就曾以 一棟公寓建築為題,為其中的各 個房間、樓道、電梯、地下室展 開書寫,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故 事,卻又彼此相關。這本實驗性 的小說透過空間書寫展現「當代 社會生活裡人們所關注的一切題 材」,而其內容「可以拆零、重 組,有無數種閱讀方式」,就像 我們看待城市的方式也是任意汲 取其中片段,再重新拼接而成。
控,並重新正視「街上的愛爾 希」的存在,才是解讀當代複 雜多變城市空間的關鍵。
1 「……所有事物都在解體當中。所 有的美好而純樸之地都遭到毀壞了。 某種文化上的不倫關係成了一種歷史 感官,無法受控而蔓延,驅使著一連 串彼此相關的事物。」以上文字節選 自詹姆士.克里弗德《文化的困境》 p.77,左岸文化出版
2 《生活使用指南》目前於臺灣尚無 繁體書出版,此書名為《空間物種》 的譯者許綺玲所譯。簡體書名將其譯 為《人生拼圖版》。
3 引用自博客來網站《人生拼圖版》 的書籍內容簡介。
4 引用自《人生拼圖版》書衣的作者 介紹,「拆零」為中國大陸用語,意 指拆開零售之意。 若集結大家的書寫成果,就能透 過文句構成一個鉅細靡遺的「城 市表面」。藉由這樣的再現過 程,是不是我們將有機會以過去 不曾體驗的視角重新理解一棟公 寓、一條街道、一個社區乃至一 「二樓陽台的黃金葛綠葉從紅色 欄杆縫隙中滿溢出來;三樓陽台 空無一物,表面覆著層層水垢的 窗戶玻璃上,依稀透出老舊的粉 色窗簾。」
在上述書寫實驗中,設計師的意 念、建築原有的概念性、空間內 含的規則、日常生活的軌跡、人 們對有形無形制度的挑戰,都會 在文句中重新被弭平、拆解及重 組。如此「消除潔癖」的觀察方 式或許才是面對愛爾希的健康態 度。這些描述承載了我們對於都 市的經驗、感受與觀察,我們不 見得能夠從中找出某種純粹的原 型或普世法則,但是我們可以同 理、進而從中理解眼前景物的意 義。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 從這些平凡和平庸的建築與街道 景觀當中,重新思考「秩序」在 人類生活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及建構秩序之後我們獲得了什 麼、失去了什麼。若再大膽一點 的思考,一套秩序背後隱含的 「乾淨、整潔」永遠僅是城市的 部分而非全貌,因此探究人們如 何建立規則、挑戰秩序、包容失
多種造型元素及使用痕跡拼組而成的建築立面。作品源自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
(source:吳振廷 提供) 晴雨庇:從騎樓、遮陽板到遮雨棚
文/吳振廷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助理教授 畢思琦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
臺灣的毒辣太陽與多雨潮濕,讓行走在島上的 我們都在尋找一塊陰影,得以舒緩心中的煩 躁與焦慮。騎樓、遮陽板到遮雨棚等半戶外空 間,提供行人一個短暫安身立命的場域,姑且 稱之「晴雨庇」。庇,甲骨文、金文中象屋頂 屋墻之形,形與房屋有關,引申為遮蔽、保 護,庇蔭之意。從外在的建築形式到內在心理 空間的一種保護。本文談的「晴雨庇」是一個 遮陽蔽雨的系統,主要分類有:一、設計於 建築上方的遮蔽設施,除了遮風擋雨之外, 大太陽時也具備遮陽、降溫的效果,為附屬 建物。二、「騎樓」,即居室前加走廊的「外 廊式建築」,一樓大門前留空作人行道,可 供行人來往時遮陽擋雨,是臺灣人行道的原 型。綜合上述「晴雨庇」系統關照著人的身 體、居家、半戶外空間到公共空間。
氣候與都市景觀的 因果關係
氣候、地形、水、物產等都影響 著都市景觀,亞熱帶臺灣城市景 觀氣溫高,濕度大,建築物開 口多,防日射、雨淋、求通風, 修建遮陽板及遮雨棚,形式上 對「日照」及「雨水」的控制, 例如:較深的遮雨簷可以遮蔽 夏天的強烈陽光,或是理想的 遮雨棚帶來舒適的通風與採光, 這些應對長年臺灣氣候的建築 設計,形成了臺灣特色的都市 景觀。因為雨遮、雨庇,人所 處在家裡得到健康舒適,外牆 延伸的遮蔽設施像是一個大手, 為居家空間增添外部的安全感。 而臺灣騎樓的半開放空間,讓 行人不必與車爭道,不受困於
豔陽或雨天,其連續性的頂蓋提 供了行人適切的保護。這個空間 從私領域向外延伸至公領域,給 予人們心境上的安全感。
都市行動的網絡關係
人在都市需要能順暢的移動, 「騎樓」是行走的路徑中的關鍵 載體,提供行人移動空間的串聯、 指引亦是臨時的駐留。騎樓與街 道相依並存,彷彿身體的血管一 般,帶動著都市的生命力。以街 廓為城市的肌理,騎樓為街廓的通 行空間,串聯了空間(出發地)與 空間(目的地)。多數人行進以騎 樓作為優先選擇,騎樓便有了指向 性。除此之外,在流動的過程中, 行人得以在其中稍作休息停留,亦 是約定、等候的臨時庇護空間。
大稻埕的立面騎樓展現百年繁華的年代 (source:吳振廷 提供)
然而長年以來,騎樓中堆放私人物 品,違規攤商占用空間使行人路權 備受威脅,因空間受阻導致行徑的 斷裂,行人喪失自由與安全感,悖 離「晴雨庇」的初衷,因此維護「行 人路權」成為當今臺灣縣市治理的 重要議題。
地方文化的櫥窗
半戶外的公共空間易形成人際交 流場域,人潮帶來商業契機,高 密度的經濟行為成了都市榮景 的表徵。從臺灣都市歷史脈絡來 看,臺灣市街發展與騎樓文化息 息相關,例如臺北大稻埕、鹿港 老街、新化老街等,皆是由騎樓 串聯著店家,人們沿街的消費活 動造就了當地的獨特文化。大稻 埕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物資集散 中心,從洋行貿易的南北雜貨到 新創事業的微型聚落,成為臺北 最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中壢中 平商圈因服務東南亞的移工,騎 樓攤販招牌全是外文形成濃厚的 異國風。由此可知,騎樓成為了 地方文化的櫥窗,遊逛騎樓可清 楚掌握地方特色。此外,騎樓空 間在臺灣文化中有約定俗成的利 用模式,既有法定的公共性卻牽 涉著私人的利益,因此騎樓往往 群聚許多攤商形成非正式經濟, 換言之,提供非主流或經濟弱勢 族群的另一種庇護。
「晴雨庇」提供臺灣都市景觀一 種包容性及彈性的庇護。透過一 座座伸出的廊簷,發揮良好的遮 陽蔽雨效果亦提供行走與等候的 空間,在此反映臺灣都市回應氣 候挑戰時的結果。騎樓讓人在都 市可以自由的移動及產生多樣化 的經濟活動。因為頂蓋的保護, 人可以很安全的行走流動;因 為沿街廊道的指引,順利地穿 過一個個街廓;因為公私領域的 界定,創造更多水平空間的聯 繫;因為彈性,形成模糊的空間 利用,騎樓中「合法」的租用及 非法的佔用、聚集了不同的使用 者,又因店頭多樣的業種樣態, 讓地方文化櫥窗精彩上架,庇護 著混合的文化樣貌。「晴雨庇」 不只是一種因應氣候的建築形 式,更是人們在都市中不可或缺 的庇護所在。
中壢充滿著東南亞國家的商店形成特殊的街景
中壢中平商圈的東南亞語的招牌揭示外籍移工的消費文化 (source:吳振廷 提供) (source:吳振廷 提供)
拾光境好
/與你一起享受退休生活的陽台
新東街
/打開陽台創造融入社區的契機
迴游
/串聯起室內外的陽台
萬華陳宅
/陽台是天氣也是心靈的過渡區
陽台不只串聯里裡外外,也連結你和我
撰文/ 林小渝、王丞希
「拾光境好」是一對已邁入退休生活的夫妻,為了未來 所規劃的無障礙生活空間。這對夫妻居住在大安區已有 近30年,隨著退休後生活步調的改變,空間使用的重心 也有所改變,加上希望能未雨綢繆為老年生活做規劃, 讓他們重新思考如何讓家中空間更符合目前的需求。
退休後生活重心的轉換成為改造的契機
屋主潘筱萍舉家遷入時曾改造過一次,當時格局為四 房兩廳,為求更多使用空間來照顧小孩,便將陽台外 推,考量先生喜愛種花草,所以保留約三分之一的陽 台空間,不過先生需要跨出窗戶才有辦法澆花。夫妻 兩人皆為醫生,早期事業繁忙,時常需要大量閱讀資 料、撰寫論文,因此夫妻較常使用書房空間,當時客 廳反而較少使用,也因室內隔間較多,整體空間採光 較不足,尤其是廚房較為陰暗。
剛入住時將陽台外推,保留三分之一來擺 放盆栽
近年夫妻相繼退休,雖然仍在醫 院做兼職工作,生活仍然忙碌, 但相對也多了很多喘息的時間, 已經不須再產出論文或研究報告, 因此居家空間的重心漸漸由書房 移至客廳與廚房。在兒子的建議 與推薦下,夫妻決定進行第二次 改造,並以無障礙空間為主要設 計要求,希望改造出符合現在使 用需求,同時隨著夫妻倆老化, 仍能維持身心健康與尊嚴的空間。
無障礙設計與 室內設計的平衡
無障礙設計在這次改造中成為了 改造的核心理念之一,而這一理念 的背後,源自於屋主潘小姐自身的 專業背景,身為一名復健科醫師, 她深知無障礙設計對於年長者生活 便利性與安全性的重大影響,因此 在改造時,她以專業的角度向設計 師提出了多項具體需求,確保家中 每一處都能夠適應未來可能出現的 行動不便情況。
潤澤明亮設計事務所的林宥良設 計師負責了這次的改造,在思考 整體空間風格與無障礙設計之間 的平衡下了許多功夫,如家中大 門以及室內所有門扇,皆需要加 寬至輪椅可輕鬆出入的寬度,室內 改為滑門方便開關;除了浴室及陽 台因需防水而施做斜坡,室內所有 地板高度都整平;在家具的規劃 上,讓沙發椅背、餐桌椅子、桌子 皆為移動路徑上的「扶手」,以家 具的設置取代多數人排斥的、像療 養院或醫院的鐵扶手。
格局上,改為2+1個房間,除了 夫妻與兒子各自的房間,客廳三 角區設置另一個小臥房,以落地 透明拉門作為隔間,這個空間主
要是希望未來作為照顧生病的 家人使用,不論是在客廳或是在 廚房,皆可輕鬆觀察房間內狀 況,同時也有設置窗簾及隔間, 保留病人的隱私權。
將外推陽台還原成 半戶外空間
考量到兒子長大、夫妻皆退休,生 活型態及空間使用都已改變,加上 旅遊時看見歐洲的小陽台,儘管空 間不大,人們依然能夠在這裡享受 生活的畫面,讓潘小姐對陽台空間 有了生活的想像,因此在這次改造 時,便要求將陽台空間復原,除了 將陽台空間還原至半戶外空間外, 為了能更好的使用陽台,還要求退 縮室內空間將陽台加大。
在室內移動路線上,設置了可以作為「扶手」的家具
重新恢復為半戶外空間的陽台帶來充足的採光及通透感
恢復為半戶外空間的陽台
不只安全
也是越住越開心的空間
客廳的三角空間規劃成能照顧家人的地方
希望更多的住戶能從這些案例中獲得靈感, 讓老房子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透過陽台改 造提升居住品質,更能為生活增添更多的可 能性與美好體驗。陽台的轉變,將不再只是 一個小改造,而是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
鋪上桌巾,配上先生擅長的手沖咖啡,一起享受靜靜的美好 潘小姐笑著說,雖然生活依然繁忙,但退休 後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開始培養爵士舞和 爵士鼓等興趣,加上改造後廚房機能大幅提 昇,讓他愛上鑽研廚藝,現在招待朋友可以 端出好菜,也能帥氣地調一杯好喝的馬丁尼, 現在的生活讓潘小姐有更多和家人、朋友相 處的時間。改造後,無障礙的設計與規劃, 讓他能少一分對未來的擔憂,恢復的陽台空 間,除了為室內提供採光與通風,也有了一 個能與另一半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空間。
撰文/王丞希 編輯/林小渝
臺北市松山的民生社區,因其整齊劃一的街景與茂密的樹 蔭而聞名。隨著時間的流逝,這裡的房屋多已歷經數十年 的風霜,然而繁茂的植被卻賦予了社區一種難得的寧靜與 祥和。無論走在社區的小巷弄裡,還是停留在一戶戶門前 的花圃或庭院,都能感受到居民對於生活細節的用心。這 種氛圍讓民生社區不僅僅是臺北都市快速節奏中的一片綠 洲,更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
尋找有陽台的房子
屋主安培當初在準備購屋時,從信義、大安區一路看到土城、 汐止等地方,一直沒有找到和太太都喜歡的地方,在仲介的 推薦下,輾轉來到了民生社區,這間50年的老房子擁有前後 兩個陽台,整個空間顯得格外明亮通風,來看屋了兩次便決 定在此落腳。在臺北市中心長大的安培,對陽台並無特別的 感情,相反的,他的另一半余小姐從小在有陽台的房子長大, 覺得就那裡是玩耍、放鬆的地方,而在兩人在看了那麼多房 子後,也漸漸有了希望家中有陽台的想法。
新東街這個房子本來將一半得陽台外推成客廳空間, 在安培與太太買下這棟老房子後,便向設計師提出想 將陽台重新打開,恢復成半戶外空間,希望陽台能夠 成為一個放鬆的空間。幸運的是,設計師和他的想法 如出一轍,有了陽台,既可以解決陽光直射的問題, 也能減少外牆漏水的可能。
保留下老屋的「曾經」
新東街的設計師,裏心設計的李植煒說到,這是一個 保留下許多「曾經」的地方。在這次老房子的改造中, 他與安培達成了一個共識:盡可能保留房子的歷史痕 跡,將過往的歲月融入現代生活。這棟房子不僅僅是居 住的空間,它更是時間的見證,每一塊磚、每一扇窗, 都蘊藏著生活的記憶與故事,既然決定住在老屋裡面, 就希望能保留老屋特有的個性與風格。原本設計師提議 將陽台上的瓷磚牆進行粉刷以求整齊時,安培卻堅決表
示要保留那些早已褪色、斑駁的瓷磚。這些 小瓷磚,看似不起眼,卻記錄了這棟房子五十 年來的風雨歲月,每一個細微的裂痕,都承載 著時間的痕跡,是這棟老房子無聲的故事。
陽台上的鐵花窗也成為保留的重點之一,這 些過去為了防盜設計的鐵窗,對屋主而言它 們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風貌以及當時老師傅 的技藝,因此決定將部分鐵窗保留下來, 作為陽台的花架,也為這個空間增添了懷舊 溫暖的氛圍。在施工的過程中還有意外的發 現——原本被水泥封住的舊欄杆,隨著外推 陽台被恢復的過程,逐漸顯露出它原本的樣 貌。這一發現讓大家倍感興奮,於是決定修 復欄杆,將欄杆的原始模樣完整呈現,繼續 為房子訴說故事。
原本的客廳空間將陽台外推 還原後的陽台讓更多陽光能灑進屋內
女兒牆的綠瓷磚與牆壁的白瓷磚皆為老房子原始的裝飾
除此之外,室內也保留許多老房 子的細節,像是家中許多復古的 燈具,皆是安培到處挖寶尋獲的, 有電錶改造而成的燈具,也有早 期電影院金屬製的逃生出口燈, 以及前屋主保留下來的壁燈,還 有樑上保留著年代感的油漆花紋 裝飾,以及特別請木工師傅修復 的木門窗,並且安裝現在已停產 的十字花紋玻璃,這些時代的細 節在現代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處。
陽台不僅僅是一個放鬆休憩的空 間,更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 余小姐說起孩子還小的時候,總 愛透過陽台觀察外面的世界,從 樹梢上的鳥兒到街道上的車輛, 無不吸引著他的目光,每當對面 鄰居阿公出現,孩子都會開心地 揮手打招呼,這樣簡單的互動, 不僅讓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也 拉近了他們與鄰居之間的距離。
陽台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處珍貴 的角落,這個小小的空間,見證 了他們許多美好的家庭時光,無
論是清晨的咖啡時光,還是與 朋友們聚會的夜晚,陽台總能帶 來溫暖的回憶。有一次,他們 在陽台上點燃仙女棒,與朋友 們一同度過了充滿歡笑的夜晚, 這樣的時刻,將生活的細節變 得更加豐富而溫馨。透過將外 推陽台恢復成半戶外空間,讓 這個小小的角落成為了日常生 活中重要的部分。陽台的開放, 不僅讓陽光和新鮮空氣湧入, 更讓這座房子充滿了溫暖的人 情味,也與周圍封閉的陽台形 成了鮮明的對比。
樑上發現久遠以前留下的油漆花紋裝飾
剛搬入民生社區時,安培感受到 社區有一套固定的做事方式,因 此較難推動新的事物,但將陽台 打開後,這便成為一個與鄰居之 間互動的契機。整條街上,只有 安培一家的陽台沒有鐵窗、是個 開放的空間,而二樓其實與街道 距離非常近,因此坐在陽台上放 鬆時,路過鄰居們總會來攀談幾 句,分享各自種植花草的心得等。
這種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交流,在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顯得格外珍 貴,民生社區特有的這份人情味, 透過開放的陽台也讓安培一家輕 鬆的與社區建立起連結。
安培與太太在陽台招手目送客人離開 陽台創造與社區的連結
撰文/王丞希 編輯/林小渝
在臺北市信義區,林立的現代高樓 象徵著城市繁華的進步,然而在這 片現代化的景象,巷弄中依然有不 少老公寓默默佇立,記錄著城市發 展的痕跡。對屋主謝先生來說,這 間位於臺北信義區的步登公寓,是 人生中購買的第一個房子,雖然當 第一次走進這裡時,映入眼簾的是 四十多年來未曾修繕過的老舊空 間:斑駁的牆壁、昏暗的採光,以 及被鐵窗封閉的陽台,但這些外表 的衰敗並未讓謝先生退卻。
狗狗為謝先生家增添溫暖與活力
在工作繁忙的日子裡,謝先生希望 家能成為放鬆身心的避風港,正是 這份期望,讓他決定進行一場全面 的改造,不僅讓光線和空氣流入, 也讓這個空間重新與生活建立連 結。對他來說,房子的潛力不僅在 於它的實用性,更在於那份能為心 靈帶來的自由與安寧。
磚牆,是將原牆體的水泥層敲除, 展現裡面紅磚紋理,敲除後牆面出 現了斜斜一條舊電管所鑿出的溝 槽,設計師與屋主覺得保留下老屋 的痕跡也很不錯,因此磚牆的溝槽 也變成家中有趣的一角。
陽台的重生: 找回與自然的連結
然融合在一起,這不僅僅是一個 物理上的改變,更是一種生活方 式的轉變。
謝先生對於改造的要求為,希望有 吧檯、一些空間的需求,以及一面 磚牆,剩下的就是設計師將這些機 能性的需求結合房子本身的特色進 行改造。改造的第一步,將這個陽 台重新打開,拆除舊有的鐵窗,並 用大片的落地窗,讓陽台不再是家 中的一個附屬角落,而是成為室內 的延伸;再來就是在室內的迴游動 線,無限符號型的動線讓屋主在家 有如魚得水的感覺,也是此案取名 為「迴游」的原因;謝先生想要的 迴游:如魚得水的設計理念
謝先生透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沐易 設計的蔡東霖設計師,並將改造的 重責大任交給了他。通常老房子的 採光與流動性較差,加上水電管線 老舊,房子的開放性不如新房子, 相比起來有較多陰暗潮濕的角落或 空間。對於蔡設計師來說,改造老 屋時會盡量保留老屋的特色與紋 理,以及將外推的陽台進行還原, 並盡可能地增加陽台的尺度,去創 造人與自然的連結。
其中最特別的設計,就是廚房的吧 檯一路延伸出去到陽台,在廚房是 吧檯,在陽台則是咖啡桌,對於步 登公寓這種尺度較小的陽台,普遍 會被認為較難使用,延伸出去的吧 檯減少了需要放置桌子或檯面的需 求,不僅成為了屋主在陽台上喝咖 啡或小酌的理想場所,還強化了室 內與戶外的互動,讓這兩個空間自
對於謝先生來說,改造後的陽台不 只是家中的一個延伸空間,它已經 融入了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拆除鐵窗後的陽台,將白 天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屋內,綠 意與自然光線無縫融合,彷彿流動 在室內外之間,讓整個家充滿了生 命力和動態的光影變化。當夜幕降 臨,利用陽台的小吊燈和室內的立 燈,創造出一種柔和的光線交錯, 微風輕拂,讓陽台的小吊燈散發出 微弱而溫暖的光芒,綠植在燈光的 映襯下顯得格外溫馨,營造出一種 舒適療癒的氛圍。
吧檯的設計串聯廚房與陽台
重新打開陽台空間的樣貌
陽台的重生造就空間的活化 陽台不再是家中的附屬空間, 而是變成了整個居住空間的自 然延伸,從陽台延伸到室內的 開放式設計,為生活增添了更 多靈感與活力,透過模糊室內 外的界線,增加與室外的連結, 同時也帶來採光以及通風。這 個設計不僅讓陽台成為了一個 靈活的生活空間,還成為了整 個家的焦點。這樣的轉變讓謝 先生能感受到家的溫度與活力, 改造後的陽台成為了他生活中 的靈感來源,也讓他在這個老
原本的陽台設置外推鐵窗,粉刷層剝落 房子裡找到了現代化與個性兼具 的平衡點。
這個曾經狹小封閉的方,如今充 滿了光線、微風和綠意,成為 與朋友聚會、獨處放鬆的理想場 所。在改造完成幾年後,謝先生 也邀請了新成員加入—可愛的狗 狗,狗狗成為了新生活的一部 分,讓這個開放的空間充滿了更 多的溫暖和活力。
陽台的重生能使我們重新審視家 中每一個看似普通的空間,打開 陽台的同時,也打開了居住者的
心境,讓家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 了生機與故事。無論多麼不起眼 的空間,都有可能成為生活中的 重要角色。重新觀察自身對空間 的需求,並去探索每個空間的潛 力,就能為生活帶來新的靈感與 活力。家,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的 地方,而是反映內心情感與生活 的空間。
萬華,這片充滿歷史的土地,是屋主陳先生一家長期生活的 地方,這裡的街道不僅見證了他從小到大的成長,也記下在 此成家立業的模樣。對於陳先生來說,選擇繼續住在這裡, 是對家族情感的延續,也是一種對萬華濃厚人情味的依戀。
在不遠離大家庭的條件下,希望能有一個獨立的空間,留給 自己的小家庭,因此決定將家中三樓的空間作整理。
撰文/王丞希 編輯/林小渝 陽光、空氣、水為改造重點
萬華陳宅的設計師李植煒,當初從陳先生那邊收到一份 13頁的改造需求,他不但不嫌麻煩,還認真閱讀鑽研了 好幾天,試圖理解陳先生的需求以及這些想法是否能實體 化,設計師笑說,業主的參與度越高,就會對改造成果更 滿意,也能有更貼近他們生活的設計。陳先生的改造三大 重點為「陽光、空氣、水」,「陽光」就是指房子中的採 光,「空氣」則是考慮到萬華街道上混雜著食物的氣味, 希望家中能有更好的空氣品質,而「水」則是水質的要求 以及重新更換老舊管線。
萬華陳宅屋主陳俊樺
根據三大改造重點,「陽光」的 部分,設計師參考青年旅館的概 念,根據採光將室內空間分為核 心區與其他區域。核心區是採光 較好、人主要活動的地方,其 他區域就如睡眠區、收納區等空 間,而考量到空間的限制,加上 陳先生不打算設置電視,捨棄掉 傳統的客廳空間,所以核心區主 要為大餐桌連接廚房流理台,進 行空間的串連,而一家人主要活 動範圍,吃飯、寫功課,或是看 書、玩遊戲等活動皆圍繞在核心 區的餐桌;針對「空氣」的部分 安裝全熱交換器,並根據「水」 的要求將舊管更新。
從無到有的陽台空間
設計師在現勘萬華陳宅時,印象 中客廳空間就是幾個大窗戶, 從窗戶向外看去,可以看到萬華 街道上人來人往,形形色色的人 在街道上移動,這副景象讓設計 師覺得非常有趣,如果能坐在這 邊放鬆、眺望行人應該會蠻舒服 的,因此頭腦瞬間閃過一個想 法:「這裡需要一個陽台!」
當陳先生聽到設計師提出,從 無到有創造一個陽台的想法, 先是愣了一下,心想空間就這 麼小了,還要進行退縮感覺不
萬華陳宅核心區將餐廳結合客廳功能,透過木桌連接廚房空間
萬華陳宅本來沒有陽台空間,客廳只有兩 面大窗戶
合理,經過討論發現,創造陽 台空間除了可以輕鬆解決採光 問題,也可以讓家與萬華商業 區熱鬧的街道有所距離,雖然 會稍微犧牲室內的部分空間, 但這樣的設計不僅陽光能透過 落地窗灑進來,改善室內採光, 也能讓空氣流通,為這個家注 入了生氣與活力。
室內空間的確不大,因此退縮的 幅度必須錙銖必較,最後是以一 般走道的寬度為主,對牆面並無 特別進行改造,單純將窗戶與窗 框拆除後,施作陽台空間的防水 工程,再加上簡單的木平台與高 腳椅,陽台空間就此完成。
陽台的影響不只在空間、也在心靈上
陽台對於這個家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這不是一個種種花、休息喝咖啡的 地方,雖然夏天太熱太曬,冬天風大又寒冷,但卻是家中不可或缺的 空間。陽台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使用頻率,而是藉由這個空間產生家 與戶外的間隔,讓心靈得以不受外界干擾,好好地放鬆和沉澱。陽台的 退縮,象徵著一種對生活新的理解與領悟,讓陳先生意識到不必強求一 切,退一步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東西。
「父子之間很多時候是抗爭的關係,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一直有這樣 的故事。」陳先生默默地說道,隨著兒子慢慢長大,可能沒辦法理解父 親的用心良苦,當有一天,父子間需要一個單獨談話的空間,可以在這 片陽台上坐下來,進行一場真誠而深刻的對話。這個陽台不僅提供了與 外界的連結,也為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空間,期盼未 來的某一天,與兒子在這裡分享彼此的想法或問題,談論生活中的煩惱 與夢想,一同眺望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當兒子長得更大,想到可以跟爸爸聊一下的時候, 這就是我準備的空間,這個陽台是有未來的。」
在這個忙碌的城市中,陽台像是家中的一口新鮮空氣,它提醒著家人 偶爾要停下腳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與平靜。無論是作為一個內外聯 結的過渡空間,還是家庭成員心靈上的避風港,這個陽台在他們的生 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陳先生一家圍繞在木餐桌玩遊戲的模樣
萬華陳宅退縮空間製造出陽台,可見當時窗框的痕跡
陽台不只串聯里裡外外,也連結你和我 撰文/林小渝
拾光境好重新打開並擴大陽台空間
隨著城市發展和時光流逝,城市中的許多建物也慢慢變老,這 些老房子默默記錄了城市的成長與歷史,有些因為年久失修或 結構安全問題進行都市更新,有的根據現代使用方式的改變重 新裝潢和整修。而陽台也正在經歷著更新和改變,過去常被視 為增加室內空間或是堆積雜物的地方,但在經歷一場疫情後, 陽台成了一個能夠連結室外、帶來新鮮空氣的空間,甚至有著 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使用方式,而這些改變也為都市景觀帶 來全新的樣貌。
本次台北村落之聲邀請到三位專家,透過不同的觀點來思考陽台 與城市的關係,也帶領大家來剖析本年度所採訪的陽台改造案例 的精彩之處。友善住家生活研究者的林黛羚作家,多年來針對友 善、無障礙的居家空間,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臺北科技大 學建築系的蘇瑛敏教授,擅長從都市與建築設計的角度來思考都 市再生與綠建築;朝陽科技大學景觀與都市設計學系的連振佑副 教授,則是長期關注且投入在人與社區、乃至於都市景觀的關係。
對照位於大安區的案例「拾光境好」, 退休夫妻屋主除了將室內改為無障礙空 間,也將外推陽台還原。讓陽台成為兩 人白天享受早餐,晚上喝調酒欣賞夜景 的空間,陽台與寬敞的客廳、餐廳、開 放式廚房相連,成為招待朋友賓主盡歡 的場所。良好且適合的空間品質,讓老 年生活也能多采多姿。
像是這樣的案例目前已經是一個趨勢,享 受生活不再只是出門走走、環遊世界, 「有時候和另一半享受家裡的空間,也是 一件很幸福的事」林黛羚說道,對於退休 人士、甚至是年長者來說,如何兼顧好自 我的生活步調,和為了往後的健康照護考 量,都會成為局家空間的設計重點。
林黛羚老師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越活越年輕的居家空間
蘇瑛敏教授以都市設計的角度觀察陽台
「
現在把外推陽台恢復回來反而才是賺到
林黛羚 「小小一米的陽台,能帶來無窮的感受」 蘇瑛敏教授
雖然現在的臺北市還是隨處可見外推陽台、外推 鐵窗等增建物,但其實最近老房子的改造中,越 來越多人希望能將陽台重新打開,對陽台的使用 與想像也與以前大不相同。友善住家生活研究者 林黛羚提到,現在的家庭組成人數越來越少了, 20坪的房子小家庭住起來很足夠,而以前將陽台 外推的缺點也一一浮現,例如造成室內溫度較高, 又或是有著漏水問題等,因此很多人就會開始想將 外推陽台退回來,或是讓陽台空間變得更大一些, 重新與室外連結。
即使陽台尺度小,能帶來的感受以及功能都是非 常大的。蘇瑛敏教授提到,在極端氣候下城市有 了更嚴重的熱島效應,而小小陽台其實就可以在 這裡發揮作用,陽光灑在陽台時會產生陰影,而 不是直接曝曬進房子裡,達到遮陰的效果,而透 過前後陽台的通風,或是透過建築立面的垂直綠 化等,都能達到降溫的作用。打開陽台不只能減 緩熱島效應,通風也能讓空調使用次數減少,達 到節省能源的目的。
另外,現在很多老屋改造以廚房餐廳為生活重心,取 代客廳連接陽台。例如位於信義區的「迴游」,將廚 房吧檯延伸到陽台外,吧檯除了是餐桌,也是工作桌, 延伸出去到陽台變成咖啡桌和花台,不論什麼時候使 用這個吧檯,只要向陽台望出去就能看見壯觀的台北 101。而在西門町的「萬華陳宅」,則是直接捨棄客 廳空間,將廚房料理台連接木餐桌,作為整個空間的 中心,一家人一整天的活動都圍繞在餐桌,享受陽台 每天帶來不同的光影變化。
右圖兩個案例的陽台和許多老房子一樣只有一米深, 儘管能利用的空間不多,但再小的陽台都還是能提供 一個與外界環境交流的窗口,透過陽台能更加感受到, 視覺以及心理上的通透感,也能有效的過渡天氣,調 節室內的氣溫,所以就算陽台尺度小,能帶來的感受 以及功能都是非常大的。
目前各地方政府也認知到陽台帶給城市的益處,陸續 從法律上放寬陽台的尺度,讓這個空間能更有效被利 用,未來新建的房子也能有更多陽台使用的可能性。
「 如果打開陽台可以感染其他鄰居,這對於 生活品質的想像,與社區凝聚是有幫助的 」
連振佑副教授
連振佑副教授解釋,陽台空間剛好位在公共與私人領域 的交界,也因此扮演者許多角色,在私人空間中,他是 一個可以提供與自然連結的窗口,提供採光與通風,對 於公共區域來說,則是街景、都市景觀的一部分。像有 些人會在自家陽台上做綠植,不只裝飾了自己家,也一 同美化了街道景觀,但如果大家都使用鐵窗將室內外空 間截然劃分,讓建築變失去表情,大家在使用城市空間 時,也會多了一點封閉的感覺。
迴游使用吧檯時向陽台望去隨時都能看到台北101
萬華陳宅捨棄客廳空間,將廚房連接陽台
連振佑教授認為打開陽台有助於凝聚社區
陽台變成與鄰居交流的窗口
以前大家對社區的要求多為基礎設施的改善, 但現在人對於社區與房子的要求,會期望下班 之餘有可以放鬆活動的去處,或回家之後不必 再出門也能接觸到戶外,希望家本身就是一個 很好的生活環境。對照民生社區的案例,位於 二樓的「新東街」,是巷弄中唯一將鐵窗拆除 的一戶,沒想到重新打開的陽台,成了更快融 入社區的契機,在陽台休息時開始與對街澆花
的阿伯聊天,熟悉起來後阿伯還想贈送盆栽給 屋主,路過的鄰居也會透過陽台閒聊幾句,大 幅地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將陽台還原便是將室內外的界線打破,透過陽 台的延伸與社區對話,與鄰居產生連結,如果 創造這樣連結室內外窗口的感染力能擴散出 去,就能改變大家對於生活的想像,以及增加 社區的連結與凝聚力。
打開陽台,迎接城市更多元的表情 台北村落之聲的「台北好好生活」概念,從去 年度(2023年)的撫遠街陽台整備計畫,到 今年的陽台改造採訪,我們看見越來越多城市 中的老房子在迎接新生的同時,不再僅是著重 於室內精緻的裝修,而是重新思考自身居住需 求與城市環境的關係。
從今年的陽台改造案例可見,打開陽台的意願 與想法,源自於對生活品質的想像與追求,不 論是希望有個可以放鬆看風景的空間,或是可 以招待朋友辦活動的場所,亦或是一個能與自 然接觸的地方,透過拆除外推鐵窗、還原外推 陽台,讓光線能輕而一舉地進入室內,照亮整 個空間,也因為有了這個天氣的過渡區,成功 避免陽光直射與外牆漏水的問題,打開陽台的 同時,也將室內外串聯起來,它不只有空間的 連結,也成為了一個與社區、與人交流的窗口。
如果打開陽台的觀念猶如骨牌效應擴散出去, 新房子的新陽台、老房子的新陽台,我們的城 市會有什麼樣子的表情呢?
陽台改造DIY 創造居家綠洲 /省錢又租屋友善的陽台改造撇步 陽台設計
里裡外外 陽台設計面面觀 /專訪邱一珊設計師
陽台改造DIY前 /你該知道的水電問題
專訪新老手設計邱一珊設計師
訪談人:林小渝、建走大叔 吳宜晏
「台北村落之聲」近年持續透過陽台整備計畫在社 區中進行擾動,希望能讓市民重新檢視居家空間的 使用與品質,藉此提升大眾對半戶外空間、街道樣 貌,甚至是都市景觀的意識,這次「台北村落之聲」 邀請到新老手設計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邱一珊設 計師,希望透過設計師的角度來探討陽台空間的規 劃以及使用。
邱一珊於2021年榮獲「台北老屋新生大獎」住宅 類首獎,除了參考能源分析結果進行設計規劃階 段,在設計上也一直秉持著環保精神,減少廢棄物 的產生、規劃簡單的室內裝潢等等,讓他的設計在 競賽中脫穎而出。而能源分析到底是什麼?設計師 對陽台設計的看法為何呢?
陽台空間的想像源自生活經驗
陽台作為一個戶外與室內之間的緩衝地區,避 免屋內直接受到氣候影響,在人口成長時期, 陽台常被改為室內居住空間,以解決家中空間 不足的問題。在臺灣多雨的氣候環境,外推陽 台經歷風吹日曬雨淋後,問題便接踵而至,不 只結構上承重的問題,沒有了陽光和雨水的緩 衝區域,造成大多外推陽台都有漏水問題,但 就算沒有外推出去,這個空間也時常被堆放雜 物,並沒有被有效地使用。
「當你對陽台沒有太多生活空間的想像,或是 沒有好的生活經驗,就會容易將這個空間捨 棄,如果提升陽台空間使用的品質與經驗,自 然而然就能體會陽台的重要性。」邱一珊說到。
陽台不能被有效利用的主因便是「生活經驗的 缺乏」,如果在設計規劃上,不只專注在室內 設計,如客廳有多舒適、電視有多大台等等, 而是考量到與自然、與城市的連結,那陽台空 間便會是住家的一個重點。慶幸的是,在經過 疫情後,陽台空間明顯開始受到了關注,《空 間的未來:COVID-19加速產生的空間變化》 一書提到居家隔離期間,人們在家的時間一週 多出了155%,這時大家需要的不再是社區庭 園,而是一個私人的戶外空間,因此陽台空間 成為了疫情期間人們沙漠中的綠洲。
邱一珊2021年獲獎的案例「台北周宅」整修前 也是外推陽台,經過能源分析後,以分析結果 成功地讓屋主同意將陽台還原回來。能源分析 透過收集環境資料,如四季氣候、溫度、降雨 量,以及噪音、室內設備、開窗位置等等,使
「台北周宅」能源分析結果報告 (source:邱一珊 提供) 小空間使用能源分析帶來大改變
用電腦流體力學模擬,推算熱源 的傳遞,因此可知空間中的通風 量是否足夠帶走熱能,如陽台就 會是家中一個主要進風的地方, 利用原有的自然條件創造更舒適 的居住空間,透過通風取代冷 氣、採光取代電燈,達到更節能 的生活形式。
通常因建築法條的規範,能源分 析多用於大型建物,很少用於一 般小單位的居家空間,也因此當 邱一珊將能源分析案例投稿於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時,便成 功地吸引了評審們的注意,現勘 「台北周宅」時,評審甚至依據 能源分析結果,將手放在窗口感 受風量,實際體會將科學數據運 用在設計中的例子。
在居住空間使用能源分析,可以藉 由規劃設計的角度,節省家中使用 的能源,如果將能源分析納入老房 子的整建計畫中,既能藉此改善老 屋的居住品質,也能從最根本的 地方減少能源的消耗,達到更永續 環保的居住空間,在各方面都是正 向的影響。建走大叔吳宜晏認為, 邱一珊正走在能源分析應用的最前 線,如果有更多案例響應,將能 源分析用於小單位的空間,後續便 能繼續推動其應用與相關法條的跟 進,雖然可能需花費20、30年的 時間才能有大大的進展,但現在的 每一步都是為了未來做積累。
生活經驗累積反映在設計中
邱一珊多年來熱衷於衝浪、滑雪 和露營等戶外運動,這些活動都 是在心情低落、或工作遇到瓶頸 時,幫助他恢復心態以及好好放 鬆的方式,而這些生活經驗也反 映在他的設計上。訪談中聊到, 在山裡看到隨地丟棄的垃圾,衝 浪時被漁業廢棄的浮球打到,這 些經歷如當頭棒喝,讓我們深刻 體會到環境汙染的嚴重性,且於 戶外時最能直接地體驗當地環境, 如山上舒適的溫度、海邊涼爽的 風等等,在潛移默化中,接觸自然 的經驗都成了邱一珊在做設計、判 斷能源分析結果的依據,「多少風 量是舒服的?室內溫度多少是剛好 的?」,經由生活體驗習得的知識,
都是學校裡無法輕易學到的東西。
回到前面提及,邱一珊認為陽台空 間無法有效利用的原因,來自於生 活經驗的缺乏,而除了從事戶外運 動外,經歷疫情時代也是一種生活 經驗,而且是全球人民共同的經 歷。在疫情過後,的確越來越多業 主開始希望家中有舒適且好運用的 陽台,建走大叔笑著說:「現在哪 個業主想外推陽台,就請他想想疫 情期間被關在家中的經驗,看看誰 還想再外推!」阿婆在家中陽台跟 樓下路過的朋友相約跳土風舞的時 間,鄰居透過陽台互相招呼,這是 邱一珊居住區域的日常,陽台除了 提供採光與通風,也透過與城市、 社區的連結帶來人的溫暖,是陽台 最原始也最美好的樣貌。
提供通風的陽台有助於熱源的傳遞
陽台改造DIY前 你該知道的水電問題
諮詢/ 水電爸爸、水電師傅 阿冷 撰文/ 建走大叔 吳宜晏、雄本老屋 林小渝 編輯/ 林小渝
疫情過後,大家變得更重視陽台空間 的使用,也因此網路上開始出現層出 不窮的陽台改造方法與建議,透過軟 性的裝飾增添自己喜歡的風格,以及 提升空間舒適度,租屋族也能享受布 置空間的樂趣,但不只陽台,不論在 老屋改建或重新裝潢時,大家關注的 不外乎是裝潢、格局等部分,較少注 意水路或管線等問題。
「水電工程」屬於一般建築工程裡較 為「隱形」的項目,如果建築就如人 們的身體,結構是骨骼,形式美學是 外表,那水電就是血管及神經系統, 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因為民眾較無法 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中感受到其存在, 也因此在規劃改造時,容易忽略空間 中的水電問題。
陽台常見的水電問題
在Youtube上有近60萬追蹤人數的 「水電爸爸」,擁有非常多老屋改建 整維的經驗,說明常見的水電問題可 分為「水」及「電」兩種不同工項。
「水」的部分,台灣早期興建的老屋 陽台,其實地板大部分都沒做防水層, 不是因為施工者沒留意,而是因為早 期的陽台當作戶外空間使用,認為其 排水使用留設的地上排水管道為主即 可。後來因為大部分民眾都過度使用
陽台,例如二次施工將陽台外推,增 設洗衣機、種花、設置戶外景觀水池 等,改變並增加了陽台原有排水管路 的需求,讓比較中性的陽台空間增加 了使用的負荷,久而久之也因此讓陽 台開始出現給排水不順、管路漏水, 進而室內出現壁癌等問題。而「電」 的部分,最常見就是因應現有電力設 備多樣,所引發的電力不足、開關箱 設備及插座數量不夠,與電燈開關不 敷使用等問題。
陽台改造前的注意事項
針對老屋陽台水路問題「水電爸爸」 表示「預先規劃很重要」。如果接到 要改造老屋陽台的工程,水電爸爸都 會詳細問清楚屋主未來相關設備的使 用需求,協助排妥相關設備的位置後, 將所有給排水「水路」都先預排好之 外,必要也會建議做好陽台地板及牆 壁的防水層,給水管線盡可能作明管 配置,讓所有管路能一目了然,改完 還需再注意整體排水有無通暢。
為了因應當代新興多樣電力器具使用 所需,電力管路也建議要重新配設替 換。如果不完全替換,也需要定期檢 查開關箱內的各組電力開關,檢查是 否有異味或是燒焦的現象,同時避免 電線纏繞及過度使用延長線等,以保 障電力設備的使用安全。
改造前先來核對看看陽台的水電狀況
在家自己水電DIY!
水電工程畢竟還是有技術層面以 及經驗的要求,一般民眾很難在 家自行處理水電問題,也因此才 會需要像水電爸爸這樣的水電師 傅,來幫大家解決各種疑難雜 症。不過,還是有一些簡單的 DIY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動手做: 增加陽台排水
有些陽台會有兩個排水孔,一個 是凸出管子的,另一個是常見平 坦的排水口,而凸出的排水口通 常是為了要連接洗衣機排水管, 以免每次洗衣陽台都是水,也減 少積水導致水份滲入地面造成壁 癌等問題。
如果陽台上想再增加一個水槽, 在不影響到陽台本身排水的情況 下,可以到水電材料行購買PVC 彎頭三通接頭,準備電工膠帶, 接下來按照以下方式來增加陽台 的排水:
陽台排水DIY
需要準備的工具
PVC三通接頭
電工膠帶
將排水管與三通接頭作連結
水槽
洗衣機
更換陽台燈座
陽台燈座無損壞老舊的話,可以 考慮將燈泡更換成LED燈,除 了更省電外,也能以更低的瓦 數達到更亮的效果。如果燈座 需要更換,或是想將原本的燈 座換成吸頂燈,這部分也可以 嘗試在家DIY,但處理電的部分 較危險,施作前須確定已斷電 並穿戴相關保護設備再進行!
通常老公寓不會有綠色的接地 線,而火線就是連接開關的線, 中性線則是連接電源的線,透過 這兩條電線形成迴路,讓燈能 夠亮起來,因此只要能區分這 兩條線,更換燈座就不是難事。
完成後測試是否會漏水
連結處
步驟1
關閉電源
步驟2
戴上絕緣手套
把舊燈具拆下來
步驟3
步驟5
將中性線(黑)與火線(紅) 插入快速接頭
有些燈座有快速接頭, 把火線&中性線插進 去就可以了!
沒有快速接頭就將一樣的 線相接(有些燈具是黑色 的,中性線是白色)
步驟6
把舊燈罩及燈座拆卸下來 使用老虎鉗以旋轉的方式 包覆電線的塑膠剪掉
步驟4
燈座
燈罩
步驟7
分辨出不同顏色的電線
中性線(黑)
火線(紅)
相接燈座
將露出的電線旋 轉相接
再使用電工膠帶 好好地包起來
步驟8
把底座固定上去
步驟9
安裝吸頂燈
步驟10
完成
水電工程有一定的危險度,太過 複雜的問題還是請專業的水電工 處理比較恰當,如果想學習更多 水電相關的知識與內容可以追蹤 「水電爸爸」的頻道。
水電爸爸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HUANG88
撰文/ 林小渝
「陽台」是家中最容易接觸室外環境、又不用接觸人群的空間,只要經過一點規劃和 佈置,放上一些綠植,就能變成一個可以好好放鬆的空間。改造空間不一定得花大錢, 透過一些物品的改造再利用,以及一點裝飾,也能創造出質感舒適的環境,就算是租 屋族,無法在牆壁鑽孔、打釘子,現在也有很多便宜且租屋友善的裝潢方式。
開始佈置改造前,除了需要先確定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好好規劃設備位置以外,也需 要多加注意陽台的水電設備情況,詳細的水電檢查方式與注意事項,可以參考前篇 「陽台改造前你該知道的水電大小事」。
現在已經確定好陽台水電現況,也有了對陽台空間的想像,接下來就可以開始DIY 了!創造居家綠洲,顧名思義需要一點綠植,也需要一些幫助放鬆的家具和佈置,實 用層面則須考慮到收納等問題,接下來我們就根據這些改造要素,來幫大家拆解成簡 單的步驟。
第一步:
舒適空間的營造
畢竟陽台是半戶外空間,雖然 在屋簷下,依然會受到風吹日曬 雨淋的影響,因此在改造與佈置 時,須選擇耐候或防水的材質。
如果嚮往悠閒地靠著欄杆喝著咖 啡,天氣好時能帶著電腦在陽台 辦公,可以考慮陽台欄杆摺疊掛 桌,以及折疊式高腳椅,想在陽 台放鬆時便能馬上使用,摺疊收 起來也不占空間。
如果對陽台的想像,是吹著舒服 的風,優閒地看書,看累了能馬 上小睡一下,那種享受午後時光 的風格,舒服的椅子便是重點, 考慮到陽台半戶外空間的特質, 以及後續空間使用的方便,可以 考慮購買雙人露營椅,許多露營 椅還可以加購專門的軟墊,讓整 體舒適度再提升,需要移動或收 納時也比普通沙發更方便操作, 也讓陽台空間的使用更加彈性。
在照明上,可以選擇防水燈串來 營造氣氛,如果有多的插座,也 可以考慮壁燈、地燈等,或是使 用太陽能燈飾,既環保又省電。 選擇耐用且防滑的地板材料,如 戶外專用木地板、防腐木、或是 地毯磚,讓陽台看起來更美觀且 實用,在使用拼接地板時,需考 量到陽台的使用狀態,如果有放 置盆栽需注意排水,須於盆栽底 部放置接水盤,不然拼接地板下 容易積水或淤泥,則須定期進行 清潔。如果不想大動工,也可以 使用戶外地毯來提升整體氛圍。
露營椅適合戶外又可使用椅套增加舒適度
(原文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p/CoKWJbhv5mX/)
將舊有鐵窗做成燈箱裝飾在陽台上
第二步:在小陽台創造魔術 收納大空間
陽台時常被當作收納東西的空 間,比如安全帽、鞋櫃等,如 果有盆栽,有時還需存放園藝 用品,因此在空間氛圍的營造 與收納空間的保留必須取得良 好的平衡。當空間較小時,建 議收納空間以垂直的方式規 劃,可以設置考慮頂天立地收 納架,除了提供垂直收納空間, 租屋族也能放心安裝。
如果家中有多餘老舊的收納 櫃,也可進行清潔改造,透過 重新粉刷油漆,或是貼石紋面 貼紙,省錢的同時,也讓舊家 具能重新被好好利用。
第三步:選個適合自己個 性和生活習慣的盆栽
盆栽除了美觀、看起來舒服以外, 不僅能吸收轉換二氧化碳,許多 植物有著過濾空氣的能力,能將 家中的有毒物質吸收並代謝掉, 如甲醛、苯,就如同大自然的空 氣清淨機。不過,想創造綠意盎 然的陽台空間沒有想像中那麼容 易,在成為綠手指的背後也有著 多次失敗的經驗,但還是有幾個 小撇步可以幫助大家更容易地養 活盆栽。
第一點,確認家中陽台的方位和 日照時間,面向南方是最理想的 位置,有著全日照的特性,不只 觀景植物,也可以種植蔬菜、花 等,有著可以打造都市菜園的陽
光條件;東、西向則是半日照, 因太陽東昇西落,東向的陽光集 中在早上,西向則集中在下午, 並且有西曬陽光較強的特性;而 北向陽光照射時間就較不足。
第二點,別顧著買好看的植物, 先了解他們適合的環境和需要的 水分。知道家中陽台日照時間之 後,確認看看自己的生活習慣, 像是家中大門連接著陽台的話, 就容易記得幫盆栽澆水,確認可 以澆水的頻率很重要,尤其在夏 天植物水分蒸發較快,澆水頻率 會高出冬天許多,評估照顧植物 的能力,可以藉此找到更適合自 己的植物。
綜合以上兩點,可以簡單歸納出 一個適合自己的植物特性:
適合你的植物光譜圖 使用頂天立地架增加垂直收納空間 (原文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p/BwbYJXkAwvo/)
就算是陽光充足的陽台,也會因為 女兒牆高度以及角度,而有陽光直 射區域以及散光區域,因此可以根 據擺放位置去挑選各種不同特性的 植栽。靠近女兒牆地面的位置就能 放置耐陰或只需要散光的植物,放 置在層架上的就能放較耐曬的盆 栽,如果有在陽台架設頂天立地 架,可以放置垂吊型的植物,比如 說黃金葛、胭脂粉等。
陽台改造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重 新審視空間使用的過程,這個空 間除了是一個天氣的過渡區,是 一個可以休息放鬆的地方,其實 也是城市樣貌的一部分,陽台空 間在沒有鐵窗或鋁窗等增建物的 限制下,能提供室內採光以及通 風,改造後的陽台也能為都市景 觀添加一點個性。
你家陽台幫城市增添了什麼個 性呢?
陽光直射區
散光區
一個層架能同時有各種不同特性的植栽
自辦都更與專業協作的雙贏之道 /專訪中華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 朱萬真協理
都市更新公民自治培訓的經驗分享 / 專訪社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 林育全理事長
北小公寓居民成功的整建維護之路 公辦都更 2.0 /松柏大廈住戶重建歷程的挑戰與突破
朱萬真協理
撰文/ 王丞希 編輯/林小渝 自辦都更是指由所有權人擔任都市更新的實施者,負責整個過程的監督與執 行,讓住戶能夠直接參與並掌控,從規劃到實施的每一個階段,這使得居民 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真正的計畫推動者和決策者。然而自辦都更 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涉及財務籌措、法律諮詢以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專 業知識,對普通居民而言,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因此更新會的有效運 作以及建經公司等專業機構的支持,成為推動項目成功的關鍵。
台北村落之聲邀請到中華建築經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朱萬真協理,從她過往處 理過的都更案件中,透過這些案例的分享,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優化自 辦都更的過程,使其更高效、更有利於居民。
更新會的運作機制與挑戰
更新會是自辦都市更新中一個至 關重要的組織,通常由住戶、所 有權人自行組成,負責全程主導 都市更新項目的規劃和推動。更 新會的成員,通常是社區中的熱 心人士或具有一定領導力的住 戶,他們在整合居民意見、推動 計畫進度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但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更新會 往往會遇到各種專業領域的挑 戰,如財務管理、法律問題、以 及工程技術方面的疑難,這時都 市更新事業機構能提供專業的諮 詢和技術支援。都市更新事業機 構,如建商或是建經公司,是擁 有都更相關專業背景的股份有限 公司,可以協助更新會克服困 難,確保項目在法律、財務可行 的基礎上順利推進。無論是協助 籌措資金、審核契約,還是管理 工程進度,都市更新事業機構的 介入都能有效降低風險,確保都 市更新項目的成功。
都更案成功的重要元素
成功推動都市更新的關鍵在於專 業管理、財務控制與社區居民的 積極參與。朱萬真協理分享,其 實都市更新在進入正式程序前, 前期更新會整合住戶意願的階 段,就已經開始在花錢了,要請 專業人員評估、請專業事業機構 協助等,都是都更的前期作業。
如何將資訊布達清楚,解決大家 的困惑,讓住戶在正式進入都市 更新程序前就願意出錢、出力, 這都要看更新會的能力,儘管有 建經公司等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協 助,但在與住戶溝通與意願整合 上,完全是由更新會主導。
因此,更新會在都市更新中所扮 演的角色,是自辦都更成功與否 的關鍵。社區內部的團結是推動 都更成功的主要動力,如果更新 會能讓居民達成共識並積極參 與,項目進展會更加順利,只要 同意比例越高,建商及銀行合作 的意願也會更高,政府在審核計 畫的速度也會更加快速。
海砂屋都更的 特殊挑戰與解決方案
海砂屋是臺灣常見的一種問題房 屋,起因於建築物使用未經處理 的海砂,導致鋼筋表面的混凝土 因氯離子侵入而腐蝕,隨著鋼筋 腐蝕物體積增加,最終造成混凝 土裂縫與剝落,嚴重影響建物結 構。朱萬真協理分享,一戶人家 的天花板因為海砂屋所產生的結 構問題而突然坍塌,砸落在屋主 女兒平時梳妝的位置,幸運的是 當時沒有人受傷,這一事件讓該 家庭意識到居住環境的嚴重危 險,立即決定搬離並暫住他處。 類似的事件在該社區頻繁發生, 也因此促使了更多居民加速進行 都市更新的申請,迫切希望透過
都更改善不安全的居住環境。海 砂屋這類建物在都更時,有一定 的程序與檢驗規定,因其特殊 性,使整個過程更加複雜且具 有挑戰性。政府為推動海砂屋 的處理,會提供特定的補助政 策,如增加原容積的30%作為 獎勵,以支持與鼓勵更新過程。 這種狀況下會因為獎勵政策而 相對容易推動,但也還是會遇 到如資金籌措和居民意見分歧 等問題,因此更新會的溝通和 與專業機構的合作,一樣會是 都市更新程序中的關鍵。
不論是因為建物老舊重建,或是 因為海砂屋的問題而申請都市 更新,整個程序中最困難的其實 是住戶意願的整合,只要住戶願 意主動瞭解及參與,加上更新會 良好的運作、專業機構的協助, 都能增加都市更新的成功機會。 透過都市更新,不只能提升居 住環境的品質與安全性,也能 藉此凝聚社區的向心力。
海砂屋
海砂屋建材內高量氯離子造成建物 裂損、鋼筋鏽蝕等損害,經鑑定無 法進行補強或防蝕工程,就建議立 即重建,刻不容緩!
海砂屋會造成建物裂損、鋼筋鏽蝕,影響居住 安全
列管清冊
海砂屋資源
海砂屋補助
‧鑑定補助、拆遷補助 ‧海砂屋輔導團
海砂屋容積獎勵
放寬法定容積率、原容積率 或原總樓地板面積之30%
北市府海砂屋相關資源
列管我就幫,過半即進場
公辦都更
臺北市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575專案計畫
申請資格
1. 市府列管「 須拆除重建 」之海砂屋
2.尚未辦理自辦公聽會
都更八箭-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575專案計畫
第一階段
意願超過50%
市府協助權值試算
第二階段
意願超過75%
市府公開評選實施者
林育全理事長
撰文/ 王丞希 編輯/ 林小渝
都市更新對大眾來說不是陌生的議題,但對都市更新的程序、實際執行的 方式,或政府推行的政策卻是一知半解,網路搜尋也無法解決都市更新大 大小小的問題,加深了民眾執行上的困難。
因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長期規劃都市更新教育訓練課程,希望能讓都市更 新的知識普及,讓民眾在申請都市更新時,先具備相關知識,在與社區居 民、都市更新事業機構和政府溝通上更順暢,更能積極參與都更的程序。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長期與社團法人臺北市都市更新整合發展協會(以下簡 稱協會)合作,期望能提供民眾多元、深入淺出的講座、活動,期望能培 訓更多公民自治的種子。台北村落之聲採訪到協會理事長林育全,分享他 在推動公民自治與專業者培訓的經驗。
林育全理事長同時也是冠霖都市 更新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 稱冠霖)總經理,長期專注於輔 導社區自主更新,深刻理解都市 更新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與 機遇。多年來,林育全理事長承 辦了多項地方政府委託的活動, 並在實踐中主持了超過千場的社 區說明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他深知民眾在整合過程中遇到的 困難,並深刻意識到都市更新教 育對於推動整體進程的重要性, 因此致力於推動都市更新知識的 普及與教育。
公民自治的教育與訓練
林育全理事長認為,都市更新的 成功,除了專業技術的培養,關
鍵更在於居民對於都市更新觀念 的提升,唯有當社區每一位成員 都對都市更新有深入的理解並積 極參與,都市更新才能順利推動, 因此不論在協會或冠霖,都積極 地推動相關課程。
不管是想了解都市更新、準備成 立更新會,甚至是已經成立更新 會的民眾,林育全理事長都很鼓 勵來參加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的都 市再生教育訓練課程,這些課程 是為了讓民眾在啟動更新計畫時, 先具備基本的知識,從而能夠更 順利地與社區居民、都市更新事 業機構及政府進行溝通。
由於都市更新所涉及的知識面向 非常的多元,系列課程的規劃上, 涵蓋了從基礎知識到專業法規等
透過都更大富翁讓學生體驗都更辦理流程
多方面內容,如「都更推動程 序與評估方案」、「都市更新權 利變登記×不動產稅捐」等系列 講座,為居民提供了更新流程中 的關鍵資訊;針對社區領袖和推 動者,課程還涵蓋了「都市更新 會法令與章程範本」以及「都市 更新共同負擔提列×選配原則」 等專業內容,幫助他們更好地領 導和組織社區更新項目;此外, 今年協會也規劃「都市更新體驗 營」,邀請地政、 不 動產、 都 市 計畫、土地資源及建築規劃等相 關科系學生參與,透過實例操作、 業師經驗分享、估價課程及都更 大富翁遊戲,以深入淺出之方式
(source:更新處 提供)
講解都市更新,以達不動產相關職 涯之認識及提升都更認同感;協會 還舉辦「都更情境解謎遊戲」,以 遊戲解謎的形式帶領學生及民眾, 認識都市更新政策、地政、都市計 畫、權利變換估價機制等。透過這 些培訓與合作,希望將都市更新的 知識傳遞給更多民眾,讓都市更新 成為社區共識與集體行動的基礎。
公民自治
都市更新的未來展望
林育全理事長在都市更新的推動 過程中,借鑑了許多來自日本的 成功經驗,尤其是針對重建機 制、社區整合以及居民參與方面 的做法。日本的「重建研究所」 為都市更新中的社區整合和服務 提供了專業支持,這是協會在未 來更新中希望學習的模式之一。
此外,日本的「安心小組」也是 重要的一環,這些由女性組成的
小組負責深入社區,協助老年居 民適應重建過程中的變化,從安 撫情緒到幫助搬遷,再到重建後 的社區融合,這些措施都展現了 以人為本的都市更新模式。
同時日本也透過讀書會和懇談會 等方式凝聚居民共識,藉由活動 拉近居民間的情感,進而推動都 市更新的順利進行。這些活動不 僅促進了社區內的合作,還在更 新過程中讓居民保持緊密聯繫, 並在重建後繼續參與社區活動。
林育全理事長希望將來透過這 些機制在臺灣施行,提升本地 居民的參與度,並促進社區的 長期穩定發展。
不論是吸收國外都市更新的經 驗,或是更多跨領域的專業合 作,都市更新能夠持續發展的 前提,依然是民眾對於都市更 新的了解、觀念的培養,以及 能獨力推動都市更新的能力, 不只需要專業者的提升與整合, 也需要民眾的力量一同前進。
(source:雄本老屋 提供) 自主更新民眾班課程
撰文/ 王丞希 編輯/ 林小渝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北小公寓,歷經數十年風雨,外牆磁磚逐漸老化脫落, 除了影響居民日常生活,也危害附近行人的安全。為解決這一問題,北小公 寓的居民成功推動整建維護計畫,不但整新外牆,讓公寓煥然一新,還增設 了電梯,大大提升居住品質和房產價值。
外牆磁磚剝落成為申請 整維補助的契機
整建維護計畫的核心推動者洪啟洲先生 表示,他與家人從民國66年起便在此定 居。這裡地理位置優越,更因為這棟公 寓為建商自建自住,設計上更加用心, 每層樓只住一戶,住戶之間的關係單純 友好,這裡的鄰里關係非常和諧,大家 彼此照應,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社區網絡。
儘管鄰里關係緊密,在社區環境維護上 也都有共識,還是難以避免建物老化造 成的問題。「外牆磁磚的脫落不僅影響 外觀,更是潛在的安全隱患,我們必須 採取行動。」洪先生回憶道,起初大家 決定增設外牆磁磚防墜網,但效果不佳, 每當有颱風或地震,還是會擔心磁磚掉 落砸傷行人,如果有人因此受傷,北小 公寓整棟住戶都將負起責任,洪先生決 定正視此問題,並申請都更重建。
北小公寓進行都更安全整新前樣貌
北小公寓的洪啟洲先生接受台北村落之聲的採訪
沒想到住戶們對都更重建的意 願不高,剛好有在建築產業的 朋友向洪先生推薦,可以申請 看看都更整建維護計畫,不必 重建也能解決外牆瓷磚掉落等 問題。除了建築外牆的安全整 新以外,隨著住戶年紀增長, 電梯的設置也成為一個需求, 像是洪先生的母親因健康狀況 需要更便利的出入設施,電梯 的安裝不僅能夠解決家人和訪 客的出入問題,還能提升整體 居住品質,因此成為此次整建 維護計畫中的重要一環。
申請過程的討論與執行
洪先生先請認識的建築師建議可施作電梯的位 置,再請電梯廠商現場評估,結果建築師及廠 商評估的位置相同,因此確定了施作電梯間的 地方,後續也請專業的規劃公司幫忙處理申請 都更整建維護計畫的資料,以及找到設計師進 行外牆更新的討論。儘管北小公寓只有5戶, 依然在整合住戶意願時遇到難題,大部分住戶 對電梯設置表示支持,但二樓住戶因電梯使用 需求較低,對此計畫維持保留態度,且對於公 寓外牆安全整新抱持不確定。洪先生花了很多 時間與二樓住戶溝通,但未能達成共識,最終 決定尊重對方的決定,因此在後續的設計規劃 上,電梯部分就無規劃第二樓層。
外牆部分為全體住戶共有,無法區分樓層進 行整修,為了確保整建維護計畫順利進行, 洪先生與其他樓層住戶將所有開會與討論資 料提送法院,裁決規定全體住戶皆須參與外 牆整修工程,使得外牆整修得以成功進行。
北小公寓外牆所使用的塗料
電梯中無第二層樓按鈕
而在整建維護的過程中,住戶們決定接受設計公司的建 議,將原本的磁磚外牆改為塗料,未來就不必擔心多年 後外牆磁磚再度剝落,還讓建築外觀更加現代化。
整建維護計畫完成後,北小公寓的居住環境大幅提升。 洪先生表示,裝設電梯後進出變得更方便,許多家母多 年未見的親友也更願意來訪。鄰居們也紛紛表示,現在 的公寓看起來像一棟新建大樓,不僅外觀美觀,居住安 全性也大大提升。此外,電梯的增設不僅提升了居住的 便利性,也增加了房屋的市場價值,這一點讓所有住戶 都感到非常滿意。更重要的是,整建後的建築更加堅固, 避免了過去因磁磚脫落帶來的安全隱患。「現在無論是地 震還是大雨,外牆都更加穩固,讓我們住得更加安心。」 洪先生強調。
居民具備維護建築外觀的共識
北小公寓在整修前,就沒有出現其它老公寓常見的增建物,如陽台外推 等,主要歸功於住戶之間的素養與自律。洪先生提到,住戶們理解管理 維護的重要性,並共同致力於維護建築的整體美觀與安全。「我們知道 違建不僅違法,還會影響整個社區的和諧,因此大家都非常自律。」在 這方面的共識上,居民達成了高度一致。
北小公寓的整建維護個案,展示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透過居民的共同 努力,可以成功完成都市更新,無疑為其它面臨類似挑戰的社區提供了 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公民自治的精神、住戶的積極參與和社區的共同努 力,成為推動都市更新的強大動力,這一過程中的挑戰與成就,不僅為 其它老舊公寓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未來更多的都市更新基地計畫樹立 了典範。
松柏大廈住戶重建歷程的挑戰與突破
撰文/王丞希 編輯/ 林小渝 公辦都更 2.0:
曾經的豪宅面臨 嚴重老化與損壞
松柏大廈作為士林地區的重要地標 之一,民國74年落成,已快四十 年的歷史。當年它的興建曾經代表 著社子地區的現代化,居民們回憶 起大廈最初落成的光景,無不感嘆 那時這棟大樓在社子的顯赫地位。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座當年的 「豪宅」逐漸顯現出許多問題,對 於住戶的生活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彭宇豪先生與他的太太李瓊瑶小 姐,於民國106年搬入松柏大廈, 但沒想到很快就發現房屋存在嚴重 的漏水問題。剛搬進去就樓上漏 水,樓下也因為他們家的水管問題 受影響。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單 一住戶的困擾,許多老住戶也感受 到房屋日漸老舊所帶來的生活不便 與潛在安全風險。
松柏大廈的老化問題不僅限於漏水 和水泥層剝落,還存在更嚴重的結 構性缺陷。郭淑玲里長和家人在 102年搬離松柏大廈,因為當時家 中天花板突然崩落,所幸沒有任何 人受傷,但整個房子的狀況讓人無 法安心居住。甚至後來在拆卸廣告 牆時,五樓女兒牆直接整面崩落, 這類情況不僅影響到居住安全,也 構成對行人安全的威脅。這些突發 狀況讓居民們開始深刻認識到房屋 的結構問題是無法忽視的,重建的 必要性愈加突顯。
捷運環狀線成為申請 公辦都更2.0的契機
松柏大廈的重建之路並非一帆風 順,在過去社區內就有過多次推動 都更的嘗試,卻因多重原因無法成 功。郭里長回憶,早在大樓落成30 多年後,住戶們就曾討論過都更的 可能性。然而當時的推動遇到了許 多阻力,因松柏樓層多達12層,牽 涉到住戶眾多,每戶對於未來的房 屋分配和財務負擔各有顧慮。更為 困難的是,當時的建商普遍認為這
個案子整合困難,且無法取得足夠 的商業利益,因此都更計畫始終停 滯不前。
捷運環狀線的規劃意外地成為了促 進松柏大廈申請公辦都更的契機。 彭先生回憶,捷運局曾在當地舉行 說明會,討論捷運出口的設置問題, 當時民眾皆認為重慶北路也需要一 個捷運出口,但因沒有可以設置的 地方,促使松柏大廈思考成為捷運 共構大樓的可能性。為了爭取重慶 北路設置捷運出口,彭先生寫了陳
請書,同時提送至捷運局以及都市更新處,便收到都 市更新處提出「公辦都更 2.0」已上路,並建議松柏大 廈申請看看的回覆。
「公辦都更 2.0」共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都市 更新範圍須符合標準,並收集75%住戶同意參與,第
二階段市政府會進行案件評估並舉辦說明會,在說明 會後須取得90%的住戶同意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第三 階段則為模擬選配,請估價師試算住戶的權利分配, 並根據建築師提供的設計圖進行房子選擇與分配的練 習,這階段也需住戶達到90%的參與率,最後一階段 為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作為實施者,進行建商 的邀標,並監督後續工程的進行。
公辦都更為政府或相關單位作為實施者執行,不論是建 商,或建築設計、估價師等等皆有所把關,也不需要住 戶自行成立更新會,對松柏大廈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 擇,所以在住戶大會上討論後,便馬上取得住戶們的同 意,也成為「公辦都更 2.0」推行兩個月內就提交90% 同意書的先驅。
住戶許世錩先生提到,政府的資源協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 了住戶的顧慮,公辦都更讓大家有了「買保險」的感覺, 即便條件不是最理想,但至少可以確保重建過程中的公正 與透明,不至於半途而廢。住戶對政府的信任成為了促成 重建意願的重要因素,因為他們相信政府能夠保障他們的 權益,這樣的信任感使得都更計畫得以順利推進。
公辦都更實施方式
由政府主導更新地區的開發執行方式有
‧ 政府自行實施。
‧ 政府經公開評選委託「 都市更新事業機構 」實施。
‧ 同意「 其他機關( 構 ) 」( ex 臺北市住都中心 ) 自行實施。
‧ 同意「 其他機關( 構 )」經公開評選委託「 都市 更新事業機構 」實施。
彭先生與太太為社區都更東奔西走,長期下來累積出厚厚一疊資料 許世錩先生與彭先生夫婦、管委會主任分工合作幫助松柏推動公 辦都更
公辦都更7599專案
第一階段 受理申請 早進場 都更不必等
更新地區內面 積達 2000㎡, 整合意願達 75% 後,向本 府提出申請
第二階段 方案評估 幫試算 引入技術團隊
市府協助方案 評估,並向社 區說明,意願 整合達90%
第三階段 模擬選配 助選屋 權益更清楚
住都中心協助 模擬選配,住 戶了解分回權 值及選位,選 配率達 90%
第四階段 規劃審議 資金技術 早到位
住都中心擔任 實施者,徵求 出資者,並辦 理都市更新
檢驗為海砂屋反而凝聚住戶共識
李小姐提到,確實遇到過一些住戶對簽署同意書有所猶 豫。他們的擔心多來自於對未來房屋大小、居住成本的顧 慮,以及對「權利變換」這個概念的模糊理解。為此,他 們不僅利用住戶會議解答疑問,還在 LINE 群組裡詳細解 釋了簽署意願書的意義和後續的步驟,讓住戶能夠安心作 出決定。
特別是當松柏大廈被正式確認為海砂屋後,重建的迫切性 更為顯著。根據住戶許先生的說法,房屋檢測結果顯示大 樓的氯離子含量遠超標準,這直接影響了房屋的結構強 度,導致住戶無法進行房屋交易,也無法申請貸款。這樣 的結果,不僅讓住戶無法脫手,也使得他們深陷於房屋老 化帶來的生活隱憂之中,但同時也大大提高住戶參與「公 辦都更 2.0」的意願。
雖然過程中有溝通挑戰,但最終住戶對居住環境的安全 和公辦都更的保障達成高度共識。許先生指出,成功推 動並非靠說服,而是因為住戶早已有意願,讓過程更加 順利。松柏大廈的成功歸功於住戶的共識與團結,住戶 素質高、理性面對問題,自發的參與和支持使得重建得 以順利推動。
松柏大樓居民凝聚共識說明會(source: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 心提供)
松柏大廈目前已經進入公辦都更2.0第四階段,工程進行指日可待 (source: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提供)
住戶共識加上政府協助迎來成功
松柏大廈的重建經驗為其他老舊社區的重建提供了寶貴 的借鑒。這個案子的成功,不僅來自於政府政策的有力 推動,更得益於住戶之間的團結和共識。這個過程並非 沒有挑戰,也有許多意外的轉折,這些經驗對於未來的 重建計畫具有啟示性。
經過這次公辦都更的經驗,住戶普遍希望能跟政府單位 找到更有效溝通的方式,也希望能藉由討論提供相關配 套措施,如高齡住戶的安置等,但也是因為有了政府的 幫助,讓住戶對政府的信任感成為推動計畫的關鍵,政 府的參與不僅保障了重建過程的公正性,也減少了住戶 對建商可能帶來風險的擔憂,讓住戶更放心地參與都更 計畫中。
松柏大廈的成功重建經驗告訴我們,住戶之間的團結和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推動重建的雙重驅動力。而公辦都更 的成功,也為未來其他社區的重建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 道路。正如李小姐所言:「只要大家團結一致,沒有什 麼問題是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