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臺北國際城市發展論壇
倫敦 L ondon 創意城市的育成策略
Cent ur ni al f or um onc i t i es/
2011 台北四城論壇:London
城市基本資料
面積:1,623.3 km2(相當於 6 個台北市,台北市總面 271.7997km2) 大倫敦是英國的一級行政區,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就建立了這座都市。倫敦近
幾百年來一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核心地區倫敦市,仍保持著自中世紀起 就劃分的界限。然而,最晚自十九世紀起,「倫敦」這個名稱同時也代表圍繞著倫敦 市開發的周圍地區。這些衛星城市構成了所謂的大倫敦市,為英國最大的都會區,包 含著倫敦市與其周遭的 32 個行政區。
圖檔連結 英國倫敦相對位置(左):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nglandLondon.png 大倫敦市(右):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8/LondonNumbered.png
行政體系發展: 大倫敦市由於其過於龐大的都會需求於 1974 年成立大倫敦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用以整合住宅、環境、交通與經濟等政策。然而在 1986 年,英國中央政府 基於大倫敦議會缺乏明確的組織功能、議員角色混淆...等原因,將議會廢除。由此之 後,所有公共事務行的合作則是由個地方政府自發性的合作來產生。因此,便常出現 因為效率問題由中央政府直接介入運作的情況,也因此常招致強迫指揮的負面批評。 1997 年,在布萊爾的工黨政府上任以後,便認為應該解決此問題,遂舉行重建 大倫敦市政府之公投,據此制定大倫敦政府法(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Act)並於 2000 年 5 月 4 號舉行大倫敦市政府之市長選舉、大倫敦議會全數議員選舉,重拾了大倫敦 都會區的自明性,大倫敦市在行政體系上才算是真正成立。
1
倫敦/英國其他數據
•2010 國家品牌指數(COUNTRY BRAND INDEX)1:英國排名 9。 •2011 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名2:英國名列全球第 10 名(共 125 個國家)。其中「創意輸出」(Creative Outputs)一項第 9 名。 •MasterCard Worldwide Index of 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20113:倫敦排名第 1,在世界 旅遊城市消費金額排名第 1(台北第 19,消費金額第 17)
圖檔連結: http://insights.mastercard.com/wpcontent/uploads/2011/06/Global_City_Travel_Connectivity_English.pdf
倫敦創意產業發展現況 倫敦在 20 世紀末期,至 21 世紀初期,創意產業直線上升,蓬勃發展。 產出方面
1
http://www.futurebrand.com/wp-content/uploads/2010/11/CBI_BBC_2010_execsummary.pdf
2
http://www.globalinnovationindex.org/gii/main/analysis/rankings.cfm?vno=&viewall=true#CGI.SCRIPT_NAME# http://insights.mastercard.com/wp-content/uploads/2011/06/Global_City_Travel_Connectivity_English.pdf
3
2
1995-2000 年,倫敦創意產業年增長率 11.41%,佔了全國的 12.89 %。同期,倫 敦創意產業產出年均增加達到 8.5%,超過其他各行業。2001 年,倫敦創意產業總產值 210 億英鎊,約佔英國創意產業總產值的 25%。2008 年倫敦創意產業年增長率超過 9%,遠高於金融業的 5%。目前每年創意產值已有 250 億到 290 億之間,在 2012 年, 倫敦預估創意產值將超過 300 億英鎊。
就業方面 1995-2000 年,英國 40%新增的創意工作在倫敦,倫敦創意產業增加 111,000 工
作,成為就業市場第二大成長部門。2002 年,倫敦創意產業就業人數 468,700 人,並有 182,000 人從事創意部門以外的創意工作。2008 年,倫敦創意產業人口突破 52 萬人, 佔倫敦總工作人口的 20%。截至 2010 年為止,倫敦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從事創意產業。 ■
個別產業發展現況 ‣ 創意產業是倫敦增長最快的產業,產出、就業量均僅次於金融業。 ‣ 英國 1/3 以上的設計機構都位於倫敦,產值佔設計產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其 中,時尚設計產業產值達到 81 億英鎊,出口額高達 4 億英鎊。 ‣ 倫敦創意設計機構近 75%在全球都沒有分部。 ‣ 倫敦擁有全國 85%的時尚設計師。 ‣ 倫敦創意產業藝術基礎設施佔全國 40%。 ‣ 倫敦集中全國 90%的音樂商業活動,70%的影視活動。 ‣ 倫敦音樂產值達 15 億,佔全國的 50%。 ‣ 廣播電視產業一半以上在倫敦工作,達 25,000 人。 ‣ 倫敦也是全球三大電影製作中心之一,英國電影產業工作人口 67%在倫敦,包攬 了英國 73%的電影後製工作。 ‣ 倫敦出版業產值達到 34 億英鎊,佔全國的 36%。 ‣ 倫敦是英國遊戲產業中心。 ‣ 倫敦是全球三大廣告中心之一,2/3 的國際廣告公司將歐洲總部設在倫敦。 ‣ 倫敦擁有 1850 家出版商。 ‣ 倫敦有超過 75000 名學生,在高等教育機構學習創意相關主題。
城市簡介 倫敦是英國-大不列顛的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運輸的中心,擁有英國最大的 海港,更是英國首要的工業、商業城市,世界公認的三大世界之都之一。位處英格蘭 東南部平原上的倫敦,橫跨著泰晤士河下游地區,自兩千年前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 岸兩端逐漸搭起一座座橋樑,時至今日,倫敦已存在 28 座不同歷史風格建築的橋樑, 優雅的羅列在泰晤士河上,其中不乏大家所耳熟能詳的倫敦塔橋、滑鐵盧大橋、千禧 橋等。
3
17 世紀時的倫敦已是當時全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 年的倫敦大火,幾乎將整個 倫敦給完全吞噬,但在大火之後的十年重建,卻成為了倫敦發展成現代都市的關鍵時 期,包含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誌性建築都是在此時期設計動工的。到了維多利亞時 期,倫敦經歷了全新大規模的發展,成為了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和娛樂中心之一。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倫敦最大的變化就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 戰。遭到納粹德國的猛烈轟炸,超過三萬的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物造受破壞。 在 50 到 70 年代,未經全盤重建規劃的倫敦,卻造就了今日多樣性歷史建築林立的局 面,也成為今日倫敦最吸引人之處。 熙熙攘攘的倫敦城內,眾多的歷史建築都是維多利亞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市中 心最高(189 公尺)的郵政電信塔、英國皇家學會、倫敦大學、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 館等著名建築物都位在市中心,托威爾堡、聖保羅大教堂、白金漢宮、西敏寺也都在 市中心。藝文演出在倫敦的發展也極為出色,藝術娛樂形式更是多樣,多過一千個以 上的劇場集中在倫敦,如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艾伯特音樂廳和皇家音樂學院也都為 倫敦的文化產業打下深厚的基礎。 靠著歷史所累積出來的文化實力,讓 2000 年之後,倫敦能以創意城市的願景, 站上世界之都的舞台,近十年間,倫敦的創意產業人口逼近 70 萬人,佔了倫敦總勞動 力的 20%,2012 年產值以預估將破 300 億英鎊。 倫敦擁有 12%的英國總人口,卻佔有 40%的藝術基礎設施,70%的音樂錄音棚和 90%的音樂商業活動,70%的英國電影和 電視製作,46%的廣告,85%的時尚設計師和 27%的建築工業。 在過去的十年裡,倫敦的「服裝設計業」人口增加了 88%以上,「藝術家、商 業藝術家和繪圖設計師」增加了 71%。 「演員、藝人、舞台經理、製片人和導演」增 加 47%,而「作家、記者」同期增長 43%。倫敦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創意中心,儲備 人才不斷補充,倫敦可說讓全世界人所養活並持續茁壯城市。倫敦大都會裡的各種不 同族群如猶太人印度人的新知識工人和尋求庇護的知識分子,幫助了倫敦發展和保持 著創造力,撐起了世界創意城市的角色。
城市發展歷程
產業結構的演替: 港口城市、帝國首都、金融中心 早在 16 世紀,倫敦憑藉優越的地利位置與港口條件,成為英國國內產品主要輸
入與進口的大港,是英國連結世界的國際貿易之都。到了 1830 年代,工業革命之後, 英國進入了鐵路時代,倫敦成為了鐵路交通網的樞紐。1863 年,世界第一地下鐵路在 倫敦出現。
4
作為英國幾百年以來的商業中心城市,靠著鐵路網的不斷建設,城市經濟發展 迅速、都市規模不斷擴張,1851 年,大倫敦人口 268.5 萬,到了 1901 年已上升到 658.6 萬人。倫敦以國際貿易為核心所帶動的製造工業產業,佔了國民經濟的比重超過 50%,這進一步帶動了倫敦金融保險業的發展,1830 年代,倫敦已擁有一百多家獨資 銀行。 然而在 1920 至 30 年代,倫敦逐漸建立起了新工業的規模,電器機械、汽車、 飛機工業,帶領倫敦重啟了城市經濟的發展。1951 年,倫敦的製造業人數多達 140 萬 人,佔了全國製造業人數的 1/7。此時工業產值佔國民經濟的 42%,金融服務業則是佔 了 51%,大倫敦人口達到 819.3 萬人,僅次於紐約,重新確立倫敦金融貿易中心的態 勢。 二戰之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逐漸瓦解,加上 1950 年後英國工業結構逐漸 老化,倫敦的製造業人口逐步減少,相對的服務業人口則迅速發展,到了 1980 年代末 期,服務業佔了倫敦總就業人口的 82%。1970 年代後,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發展迅 速,倫敦也率先針對金融、貿易提出改革,金融保險業成為了倫敦最大的產業部門, 倫敦也成為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金融中心。 隨著無效率的大倫敦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的廢除,1986 年之後便沒有 一個策略性的當局機構,倫敦的經濟發展喪失了有系統性的發展,基層組織所獲得的 投資、各項建設方案,一直顯著地減少。倫敦不但沒有發展,每年還得負擔捐助 190 億英鎊給英國其他地區進行投資。結果,散佈政策的廢除使得人口重新增長、經濟開 始重新上軌道,但是,增加房屋供應、改善運輸、技能、與辦公室的供給不足,造成 在全球城市競爭中,對於倫敦的經濟成長、生活水準、工作環境品質品質等,帶來負 面影響,紐約、巴黎、柏林則在此時急起直追、大幅成長。 倫敦原本在商業上深厚的基底、以及金融業原本就具有的鮮明國際化特徵,擁 有 70 多個國家 500 多家銀行的分支機構,倫敦的專業服務需求還是得到迅速的發展, 法律、會計、廣告、設計、高等教育,這些產業的發展與資訊社會發展、金融服務不 斷細化分工的結果,同時,倫敦的文化娛樂產業也因此發展迅速,產業分工不斷細 化、國際化程度提高、外籍人員增加,多元文化融合,倫敦都會對於多樣性的文化創 造力需求也就隨之有了發展的潛力。
■
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發展到第一個定義創意產業的國家 1980 年代末,英國對於許多老舊工業化城市,以強化觀光中心作為發展目標,
導入都市再生計畫,將藝術、休閒與博物館結合,舉辦多項活動與節慶,逐漸的以文 化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5
1990 年,英國政府委託英國文化委員會等單位起草《英國文化發展戰略》,兩 年後形成了《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戰略》的討論稿,並以《一個創造性未來》(A Creative Future )為題正式公布,創造性成為了英國新文化政策的核心。 1990 年代初期,文化觀光業已成為英國城市復興的主要策略,如利物浦的艾伯 特船塢(Albert Dock )登錄世界文化遺產,雪菲爾的文化產業區(Cultural Industry Quater)以及倫敦的 Dockland。 1990 年代末期,英國的文化政策分為兩個向度:一個 以「都市再生」為主導的文化旗艦開發計畫 (Cultural Flagship Development )及文化 專區(Cultural Quater )。另一個則是以地方性(Locality)為主軸的「地方文化產業」開 發,自此英國幾乎所有城市都將文化政策放在都市政策的首要考量。 1997 年,布萊爾所帶領的新工黨,喊出「新工黨、新英國」(Briton will be better with new Labor )獲得勝選,大力推進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立了國家的文化 專責機構,將「國家遺產部」更名為「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並由外交部、貿工部以及地方政府組成了創意產業工作小組,首 次對英國創意產業的永續發展進行跨部會協調,於 1998 年定義了創意產業:「那些源 於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潛力,而潛力透過 智慧財產權的開發與生成而實現的產業。」 英國成為第一個為創意產業定義的國家。 創意產業工作小組,則分別於 1998 和 2001 年,兩次發佈研究報告,分析英國 創意產業的現狀與提出發展策略。確定了四項關鍵因素:開發技術、推動出口、稅收 政策調整、智財權的保護。1998 年出版了《出口:我們的隱藏潛力》研究創意產業的 出口政策與做法。1999 年,發佈《地區發展方向》研究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狀況, 2000 年,《下一個十年》認為從教育培訓、扶持個人創意及提倡創意生活方面,研究 如何幫助公民發展及享受創意。
創意政策---都市再生的轉機:新工黨、大倫敦市政府、創意倫敦
1997 年之後,隨著布萊爾的工黨政權一連串的創意產業政策,倫敦的創意產業 實力著實的被激發出來,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理念,又是第一個以政策來 推動創意產業發的國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於 2000 年公投成立的「大倫敦市政府」 也決定把創意產業作為倫敦的核心產業來經營,「創意倫敦」的概念應運而生。大倫 敦市長辦公室和倫敦都市發展局把握著大倫敦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前者負責制定方 向、後者則負責落實細節提供協助。 2003 年,大倫敦市政府公布了《倫敦:文化資本---市長文化策略草案》,由當 時的市長李文斯頓(Livingstone)所提出,認為文化發展策略是維護和增強倫敦作為世 界卓越的創意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主要途徑,並要把倫敦建設成世界級的文化之都。
6
大倫敦市政府於是在 2004 年,於倫敦都市發展局底下(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 ,LDA)設立一個專門評估創意產業的委員會---「創意倫敦」工作協調小組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 )以政府和民間合作夥伴關係的方式運作,匯集了來自 重要創意產業的企業執行官、政府官員和文化藝術組織的管理領導群,共同評析倫敦 城市創意的發展潛力,有力地促進、支持和培育倫敦巨大的創意產業,「創意倫敦」 工作組的目標是:促進和發展倫敦創意產業的多樣性活力,解決創意產業面臨的從投 資融資到房地產與人才開發等多重多樣的障礙。同時,倫敦都發局每年投入 3 億多英 鎊支持創意企業的成長、新創意工作的開拓以及新創意團體的發展。 2005 年 3 月倫敦政府都發局(LDA)設立「創意之都基金」,為倫敦創意產業 中心有才華的企業家或商人提供原始資本投入和尋找配對合適的商人支持以激發他們 的創意潛力,資金元資產淨額只有 500 萬英鎊,加上私人投資所相配套之後,其資產 達到 1 億多英鎊。同年 6 月,更成立「倫敦科技基金」促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推動 中小企業發展。倫敦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措施,鼓勵中小企業頭入創新活動,為個 人與中小企業提供研發基金以促進倫敦創新能力之外,並對創意產業人員進行技能培 訓,給予企業財政上的支持、智財權的保護、文化出口鼓勵。同時,倫敦都發局 (LDA)還支持創立 10 多個「創意中心」,透過社區和文化團體,與政府、教育機構 和房地產商合作,推動投資和增長的長期項目,將創意產業落實到各領域。 倫敦從事創產的人們認為,倫敦發展局與「創意倫敦」工作組,已理解並意識 到創意產業的就業與絕大多數其他產業迥然不同, 倫敦發展局與「創意倫敦」工作組 最終是有搞清楚創意產業與工作人的定義的。
倫敦個案:創意城市的育成策略
『東倫敦大學與知識碼頭』 育成創意產業帶動都市更新---官產學的組織合作 由 2000 年大倫敦市長年所發表的市政白皮書「倫敦計畫」明確的表明,東倫敦
與泰晤士河口是倫敦最大的都市再生機會。東倫敦是一個存在著大片貧困的地區,各 項基礎建設、與生活環境都亟需改善,而泰晤士河口也被視為必須扛起城市形象與國 家門面的角色而努力改善著。2000 年,大倫敦市政府撥給了東倫敦大學「艾伯特碼 頭」作為建築與視覺藝術學院的新校區。藉由教育機會與學術資源的進入,讓東倫敦 的都市再生能有駐地專業力量進入成為直接而有效的改變力量,針對東倫敦都市再生 裡有關建築設計規劃、永續建材、地景及地景建築的規劃做出貢獻。 另一方面,在實質的環境改變之時,就業、產業面向等經濟、與關乎人民生計 問題,也是重要並且培養軟實力的基礎,因此,2004 年東倫敦大學又在與 1998 年成立 的「泰晤士門戶技術中心」合作,成立「知識碼頭」邀集企業界、發明家、學生和學
7
者一同共事,發展新的創產可能,到了 2009 年,「知識碼頭」已被殼牌公司 (Shell.co)視為佈署於倫敦和英國東南的企業基地,長期與東倫敦大學合作提供育成 資金與企業機會,在發展都市更新同時提供企業育成的「知識碼頭」更是倫敦唯一一 個被歐洲商業網絡授與「育成中心獎」的育成中心,可見在都市再生的同時,一併的 帶入學術體系與企業結合的育成中心策略是發展創意城市的重要方針。 對「知識碼頭」來說,都市再生與育成中心,同樣是屬於一種夥伴關係,同樣 都是必須靠著不斷的產業合作與「產官學」、「產官民」的各種合作模式,因此,下 一步的計畫,「知識碼頭」將要更近一步的與「Smartlab 數字媒體研究所」合作擴大為 「知識東岸」育成中心(KnowledgeEest ),結合更多學校的資源(倫敦城市大學瑪麗 皇后學院、倫敦大學)以及當地社區的企業與居民參與活動,將倫敦東南岸與泰晤士 河口發展成巨大的創意城市產業聯盟。 育成中心龐大的擴張計畫底下,不僅單單只有著大倫敦市政府的支持,各類 NGO(福特基金會)、地區發展基金(歐洲地區發展基金)、和英國中央政府的英格 蘭高等教基金委員會所給予的高等教育基金等,多重的資金支持下,整體的育成環 境、創新氛圍的出現是具有實力的,一種全面性的政策囊括了都市更新、創意城市環 境、創意產業、高等教育提昇,多方整合與資源合作的實力,藉由著「知識碼頭」的 育成能力成效不停的外溢、擴展。
『DESIGN LONDON 設計倫敦育成中心』 育成是創意發展的關鍵流程---細看創意育成關鍵 在創意育成概略上的發展目標,說穿了就是將創意思維轉換成各種設計方法、工
具和實作,並將之轉換成能夠創造商業價值。英國政府與企業體認到唯有如此,才能 夠運用創意思維使之回歸到市場體系,從而使得創意產業夠在市場上穩定成長。 因此,從教育、育成上著手便是英國政府努力發展創意城市的一大方向,為此, 強化英國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能力,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及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聯手合作,在 2007 年與英格蘭高等 教育經費評議委員會及國家科學技術暨藝術基金會,在兩個單位共同集資 580 萬英鎊 (近 3 億元新台幣)之下,成立了 Design London 這所教育研究中心。 「Design London」成立目標: 創造新的教學方式、從事頂尖研究計畫、孵育全 新商業創意,以及探索下一世代的創新科技。Design London 招集了帝國理工學院附屬 商學院 的 250 位以上 MBA,和 80 位來自皇家藝術學院的工程師與設計碩士,設計 了一套結合創新、服務、設計、管理的培訓育成課程。以下是「Design London」育成 中心的關鍵流程:
8
(一)配對: 首先是教育配對,將三類不同學科的學生統合起來,讓他們已相同的語言溝通, 融合不同學門的思維,同時學習尊重不同的專業技術及知識,這就是商業育成可能性 的全新模式。 (二)遞交申請書、簡報構想: 從這些沒有成立公司經驗的新手裡,他們必須遞交一份會描繪出他們有潛力的商 業創意大概架構之申請書,經歷篩選的成功申請者,接著會面對幾項考驗,其中包含 對學校委員會,以及具有深厚輔導新創企業經驗產業專家的兩場簡報會議。除了測試 這些申請者的能耐之外,同時也一併協助這些申請者進行個人生涯的規畫與發展。 (三)媒合: 接下來,育成中心會舉行媒合會議,讓這些新創公司可以尋找具有額外技能的團 隊夥伴,以滿足在發展商業案例、產品或服務時可能的人力需求。 (四)新生訓練: 協助他們在最終簡報會議之前完成所有準備。為期一週,包含了新創企業必須了 解的各類相關主題,像是基本商業法律、智慧財產權、 市場研究和財務等課程。 (五)評選: 在整個評選流程完成之後,原來的 30 多個申請者,篩選出 3 家公司進入育成 中心。從內部的研究顯示,既使是沒被邀請進入育成中心的申請者,也能從這個流程 當中獲益良多。申請者從流程當中拓展了人際關係,同時他們提出的商業案例也得到 許多特別的建議,當然也學習到一些進入市場前的基本準備。 (六)正式接受輔導: 進入育成中心時,育成中心會和每家公司個別確認發展進度。像是公司發展到何 種程度,是否已達到公司交易、對外授權或是進行投資等這些必須達到的特定目標。 所以每家企業都有著自己的短期及長期目標,協助他們產生向前邁進的動機,並鼓勵 從事發展計畫。每當達成一項重要的里程碑目標時,育成中心就會提供更多資金,做 為下一階段的發展之用。每家新創企業的里程碑數量及細節都不一,但大致上都包括 了組成公司、對外開放投資的商業計畫,或是產出可運作原型產品等不同目標階段。 藉由這些細緻的育成步驟,我們可以看到,進入市場前的育成對於將要展翅高飛 的新興創意產業是非常重要的, Design London 所採取的並不是統一上課式的育成培 訓,而是廠商、學生主動的藉由發表概念、設計理念相互溝同等等組成配對團隊,而 後組成企業或者與企業合作,再進行客製化的輔導,各家企業的發展歷程更是各不相
9
同,在這樣仔細的孵育之後,組織健全、創意十足的倫敦新興創意企業就能夠帶著穩 間的信心,投入英國、甚至世界的創意產業市場。
倫敦作為創意城市的關鍵:育成創意 倫敦的文化創意企業並不希望政府管的太多,而是希望政府協助健全市場環 境,幫助產業未來的發展。因此,英國與倫敦政府所推動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 向: 第一,政府就組織管理、人才培育、資金支持、生產經營等方面加強機制的建 設,對文化創意產品,從研發、製作、銷售到出口,實施全方位的系統性扶持。通過 出口推廣、教育及技能培訓、協助融資、稅收減免及開放規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 容許每個地區保留本土文化發展的自主權政策,大力的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第二,規劃出創意產業藍圖,倡導創意產業概念,培養公民創意生活與創意環 境,發掘大眾文化對經濟層面的影響力。 第三,倡導各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廣泛合作,以夥伴關係推動創意產業的發 展,共同解決創意產業所面臨到的問題,對創意產業提出補救政策,著手於保護智慧 財產權、促進文化產品輸入、提供從業者教育訓練機會等。 此外之外,除了政策的指導,倫敦文化創意企業在發展之初規模尚小之時,常 面臨到資金短缺、研發經費不足等問題。因此,政府便會協同金融界和有潛力的民間 投資者積極支持有創新能力的個人與企業,提供發展資金。 簡而言之,倫敦的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其實就是一套「育成」的政策,主動積極 的輔導,並創造友善的環境,同時的在需求與供給上創造機會,並更近一步的去做出 企業「配對」這件事,為剛起步的文創企業提供金融資源,為需要投資標的企業尋找 績優潛力股,這著實已經超越了台灣人對於文化政策的想像。
參考資料
創意倫敦報告書,2003,大倫敦市政府市長辦公室。 褚勁風、催元琪、馬吳斌,2007 年 9 月。「後工業化時期倫敦創意產業的發展」。世 界地理研究,16 卷第 3 期。 「有關大倫敦當局規劃」,2000,大倫敦市政府市長辦公室。 祝碧衡、吳卓群 ,倫敦創意產業最新動態,2006,
10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id=2993 北京日報 2010 年 3 月 10 日 第 12 版 。「建設世界城市的國際借鑑:從帝國之都到 國際金融之都——倫敦」,2010 http://www.hrr.net.cn/bhrdf/new2/news_view.asp?newsid=101。 周明翠,2010,「倫敦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http://www.ipowers.cn/development/detail/id/2064。 王亞宏,經濟參考報,「英國:創意產業驅動經濟增長」 http://www.chinaup.com: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120。 黃慧欣,中華經濟研究院,「英國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對台灣的啟示」 , 2008,http://twbusiness.nat.gov.tw/epaper/y08/04/101-101.htm。 城市標竿,「倫敦以軟實力吸引目光」,提昇英語力專刊,2009。 傅茹璋,「以文化產業推動都市再生:英國的經驗」。 查爾斯.蘭德利(2000)《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術》馬可孛羅出版 社。 林進燈(2010)《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 畫出國參訪報告書》 秦振家(2010)創新發現誌 http://newideas.cc/magazine/article.php?AKEY=1306 劉雲 王德 (2009)基於產業園區的創意城市空間建構西方國家城市的經驗與啟示。 國際城市規劃,Vol.24,No.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