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2017年十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家,離自然那麼近


企劃_陳岱華 美術設計_柯盈合

文_陳岱華、張芝維、盧暉、翁琬柔、高麗音 攝影_張藝霖 圖_各單位 插畫_ Jil Wang

19 世紀,美國知名作家梭羅移居原生林湖畔,兩年多的生活成就了不朽的文學 作品《湖濱散記》,他曾有感而發「富足的生活某種程度上,造成心靈層面的 失落」直至今日仍不斷提醒著我們,在與自然漸漸疏離的時代,別忘了生活還 有一份單純的感動。 而這份感動從何而尋? 如果在城市裡,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限縮了我們的視野,是不是能試著將生活 尺幅放大到城郊、山林或海濱?就像梭羅說過的另一句話,「我到森林裡,是 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分,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 所教導的 ...」於是,這一次我們從住宅、環境和人的視角,帶來各地的生活提 案,希望能觸發每個人心中許久不見的感動,並且找到生活的那份真誠、單純。

COVER

74

STORY


75

攝影◎張藝霖


Stories in Taiwan 在地生活的人們 展開鄉野新故事

台灣四面環海、一半面積由森林組成,想要擁有 被自然包圍的生活並非難事!不論是遠離城市, 就此移居山林;還是暫離人群,享有渡假時光, 甚至完成自給自足的生活藍圖,在地以自然為家 的生活故事正在發生!

COVER

76

STORY


生活 要對得起土地 阿昆與阿鎮的聽風之屋 文_張芝維

攝影_張藝霖 圖_聽風 . 說故事

位於台 11 線上的長濱,是台東最北方的 一個鄉,旅人來來往往,開著車很快就呼 嘯而過;但對於阿鎮與阿昆而言,這兒就 是他們尋覓已久的命定之處。

九月的長濱,陽光依然炙熱,但迎面而來 的微風足以除卻暑氣。在這棟兩層矮屋中, 正舉行著一場「一家一菜」聚會,每個參 與的家庭各自獻上家常菜擺滿長桌,但似 乎還不能開動。屋主之一的阿昆發著餐具, 嚴肅地宣布著:「待會兒我們有個重要的 事情要討論…」「那就是下次的聚餐是什 麼時候?」 如果這就是在這裡生活的煩惱之一,那也 夠令人羨慕了。

網路上發掘的世外桃源 之所以有今日這番景象,源自另一位健談 的屋主阿鎮,40 歲那年他走遍墾丁、花蓮, 遲遲尋不到與自己契合的居住環境,直到 某次在一個打造桃花源的網路論壇上,透 過網友介紹才來到長濱。隨處可見的梯田 地形遠眺得到太平洋,氛圍卻不過於孤傲, 阿鎮形容這樣的土地讓人有「豐饒、安定」 的幸福感,像是命定的相遇,他與阿昆落 腳於此,從此不再尋覓。

攝影◎張藝霖

77


攝影◎張藝霖

午後到咖啡園旁的小溪泡泡水是阿鎮最 大的樂趣之一。

攝影◎張藝霖

攝影◎張藝霖

不定期舉辦的「一家一菜」活動,是長 濱野市集的團員交流廚藝之日。

圖片提供◎聽風 . 說故事

圖片提供◎聽風 . 說故事

原為紀錄片導演的兩人,特地為住在這 兒的新婚友人拍攝獨具長濱風格的新婚 影片。

對建房屋充滿興趣的阿鎮省下設計

空調、無華麗裝飾、盡可能融入大自

最不傷土地的自然農法,不施肥、

與監工花費,一切親力親為,許多

然,就是最友善土地的好建築。

不灑農藥,收集自然落葉堆放改良

臨時萌生的想法只要可行就立刻調 整,像是比一般房子厚上許多的中

土質,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以感恩姿態 向土地鞠躬

甚至夜半紮營驅趕破壞收成的猴

傅製作 12 公分寬的木箱放入牆中一

兩人幾乎拋開了以往的交友圈、價

子、山羌、野豬,即使累,他們仍

同灌漿,特別能阻隔日曬;窗戶防

值觀,甚至將物質慾望一併還予都

樂於其中,或許對他們而言,以往

滲水施工不盡理想,他便將屋簷設

市。田間散落的幾戶人家,也有不

在職場中會遇見的惱人客戶、同事,

計得更長阻擋雨潑。「蓋房子要對

少來自於北部。雖是外來者,卻格

來到這裡,對手就變成猴子、野豬,

得起土地」這是阿鎮的初衷。不設

外珍惜大自然的賜予,許多人選擇

相較下也沒那麼棘手了。

空牆壁,是他突發奇想,請模板師

COVER

78

STORY


和友人們成立名為「長濱野市集」的

的陽台做點簡單瑜珈、發一下呆,吃

接洽,還是得上網點點滑鼠。在這個

小社團,零零總總大約九戶人家組

完早餐後就到自己的咖啡園晃晃,順

網路至上的新時代,有人活得更忙

成,有人種著稻米、有人培育蓮花,

便去朋友家串門子;中午過後,他便

碌,也有人藉此回歸理想生活;以往

養著久久才產一顆蛋的土雞…,雖然

跑去咖啡園旁的小溪泡泡水,這時阿

定居大自然需要遺世獨立的勇氣;現

說是「市集」,但產量也僅夠自家朋

昆也會做一些麵包,順便用朋友提供

友下訂,不定期的「一家一菜」聚

的食材研發新口味。原本從事紀錄片

會,讓大家吃著各自栽種的食材,交

工作的兩人,正在執行事業中的最後

流農耕心得,話題中已不見名與利的 想望,只剩一群過著恬淡生活的人, 期待大地風和日麗的閒聊。

科技讓人回歸理想生活

一個案子,退休後想怎麼過?阿鎮興 奮地分享許多計畫,似乎已準備好當 一個全職農夫。

在當農夫還能滑手機上網買必需品。 有了網路的助力,阿鎮給想過離城生 活的人一個建議,便是「及早進行」。 許多人以為錢存夠了才能退休,但事 實上只要轉變心境,拋開都市的物質 標準,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安居在選 擇的土地上,會驚訝在大自然中生 活,想要的不多,快樂反而更多。

若是要列出戒不掉的都市生活習慣,

在這裡,起床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

他們直言無法離開網路,舉凡家中各

早上六點多醒來後,阿鎮會在房間旁

式生活用品、食材採買,甚至與客戶

阿鎮的樂活語 錄

在這裡大家都好忙,忙著務農、忙著 吃飯,一天過下來很快就天黑了! 在這裡蓋房子很開心的,煮個麻油雞 招待工班,就能讓師傅們愉快地完成 任務(但也需要一點耐心,等待他們 喝完酒後再上工)。 來 到 長 濱 後, 真 的 沒 什 麼 人 事 物 好 讓 人 發 脾 氣, 最 常 吵 架 的 對 象 只 剩 下阿昆(笑)。 現在除了跟朋友交流務農心得之外, 也很常走心靈成長路線,大家反而更 常聊到死亡,因為想怎麼死就決定了 你想怎麼活,所以活著的時候得把日 子過得更認真些。

79 攝影◎張藝霖


COVER

80

STORY


將自己退居在大自然之後 洪老師的東隱之家 文_張芝維

攝影_張藝霖

天地面前,我們都是渺小之人,以謙卑的心入住 大自然,土地便會回饋最真實的快樂。

81


訪談中問著洪老師,有什麼是你必須從都市帶來這裡的

「我只會帶一些比較有紀念性的物品,當然老婆 一定要帶(笑)。」

STORY

82

COVER

?


2

1

往台東知本的田野,藏著一棟外型如 展翅的鷗翼般、充滿生氣的單層建 築,簡約線條與遼闊室外中庭,很難 與一般人心中的「家屋」聯想在一 塊;但它的確是一棟具有生活機能的 房屋,也是屋主洪老師心中所盼望的 家之模樣。

實驗性質的綠建築 一生與研究為伍的洪老師,先前任職 於水利署,當時為了引進海洋深層水

1 當地的沃土與乾淨水質, 孕育出比市面上更飽滿豐碩的 木瓜。 2 鄰居阿得所栽種的 香茅,特地與大家分享。 3 此次採訪,彭文苑特地南下與 洪老師敘敘舊,足見兩人的好 交情。

養殖高經濟價值的水產,在台東的水 3

產試驗所待上許久。東台灣緩慢的生 活步調與低污染環境讓他心生嚮往, 而能毅然決然將積蓄花費在此地、並 且蓋一座夢想之屋,需要的不只是勇 氣,還有來自家人的支持。 曾任職於 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行

總是跟朋友說,我家的後院就是太

易的淨灘,也計畫未來召集一些朋友

一建築主理人彭文苑,就是為洪老

平洋,前面的 view 是中央山脈!」

響應。一天下來,甚至比在都市耗費 更多體力,聽著蟬聲很快就能入眠。

師實現夢想之人。在朋友的介紹下 兩人經過幾番商談,有了一致的共

由於四面八方都是一望無際的美景,

識 ─「那就來蓋一座很酷的綠建

房子的格局也不按牌理出牌,偌大的

在這兒很多事情不再便利,在院前

築」。個性隨和豁達的洪老師,不

室外中庭區隔私人與公共空間,大家

搭著貨櫃屋的阿美族鄰居阿得,成

只給了彭文苑很大的發揮空間,連

可在房子後方的廚房煮煮食物,並與

了他最倚賴的厝邊,在洪老師北上

建造時間也不太設限,房屋的外型

坐在沙發上的人閒聊。過了中午天氣

時,阿得還會幫忙除除院子的草、

與格局跳脫傳統洋房思維,以三合

涼爽些,洪老師與妻子便步向遼闊的

替作物施肥,甚至分享自己的收成。

院的原型轉譯成現代形式,大量的

中庭,擺上簡單茶點談天。庭院新種

洪老師也很慷慨地將自家水電分享

開放空間讓來自太平洋的風探入屋

的樹葡萄是他們的新話題,女兒帶著

給他,這種人際間的交陪難以尋見,

內,即使不裝空調仍非常舒爽。從

孫子前來度假時,這兒也會是他們最

卻於此存在著。

2010 年設計至今,房子仍在兩人的

喜愛的空間。

討論中微調模樣。洪老師打趣地說: 「這就是一棟給彭文苑作為研究計

「我有個想法是,人老了要多接近大

回歸土地 享受簡單人生

自然,尤其是土地,怎麼對它,它就

在台北忙,到台東更忙!以往很難找

會回饋給你。」想入住大自然,他將

愉悅的築屋過程,是理想生活的起

到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來到這裡,

自我退了好幾大步,盡可能地將建築

點, 室 內 佔 地 約 100 坪 的 房 子, 被

空間變得很大,「有時候我在屋子的

融入環境、飲食追求自給自足,不使

彭文苑暱稱為「東隱之家」,房屋

另一邊,找太太還要用喊的。」起床

用機車的他,僅以一輛中古單車代

的前方可遠眺山嵐,山腳下便是以

後簡單吃完早餐便開始繁雜的園藝生

步。在這裡,大家都只是向土地借用

溫泉聞名的知本,夜晚降臨之際,

活,除了要將周邊的雜草除盡,還得

資源的外來者,大地回饋了洪老師安

村內萬家燈火也成了洪老師眼中的

看顧一下栽種的作物;去年尼伯特颱

全無毒的食材,洪老師則盡可能地將

美麗景致;屋子外 400 公尺的小沙

風重創台東,讓秘境的海灘多了許多

生活回歸簡單的模樣,歲月靜好,只

灘,是他與妻子最愛的秘境。「我

枯枝與垃圾,洪老師有時會去執行簡

因無所求,這就是他的理想生活。

畫的房屋。」

83


COVER

84

STORY


城市邊緣 非典型半農生活 攝影師陳敏佳的里山之樂 文_陳岱華

攝影_張藝霖

如果在自然裡有個近似「家」的場域,你想怎 麼生活?攝影師陳敏佳在北海岸山上的「工寮」 實驗場域,打破都市的生活思考,正朝著自給 自足的方向邁進。

85


COVER

86

STORY


過去常到陽明山被大樹圍繞的裸湯泡湯, 後來工寮的浴室以那個場域為靈感,打 造有窗戶、下方中空的半裸湯屋。截至 目前為止此浴室都沒有門。

左 一 是 礦 工 燈, 左 二 是 英 國 Vapalux M320 煤油汽化燈,都是跟台灣燈爐社的 老手們討教、介紹購買的。其他金屬電燈 是以前台灣製造、外銷美國的萬用夾燈。

採訪當天,陳敏佳找來朋友協助簡單木 工,未來他希望在自給自足的生活裡, 親自完成各種家具或物件。

在喜馬拉雅山健行的時候,發現登山車 滿載刺激與樂趣。工寮翻修完成後,陳 敏佳也打算在附近開闢對環境低衝擊的 登山車路線。

陳敏佳的朋友們都說,世界末日停水停 電可以投靠他,因為他平常就在使用一 些免插電的工具。如購自美國 Biolite 的 木汽化爐(左一)、台中「立佳設計」 改良的火箭爐(左二)等。

這具在台灣訂製的可調式汽門火箭爐, 以三個巧妙的汽門開關口,成為更人性 化的機能設計。向外延伸的煙囪,在料 理時燃起陣陣白煙,傍晚遠看就像古早 農村裡準備享用晚餐的序曲。

自造時代 山林間的工寮 2.0 拜訪的那天,剛好是工寮翻修後,第 一次見客的日子,陳敏佳開車載著剛 下客運的我們駛上山路,忽地彎入狹 窄小道,接著駛入農田。這時他向田 裡農忙的大姊打招呼,當大家視線還 留意著田裡的作物時,又一轉彎,隨

他也以一種閒散的步調與友人拍攝布

間』,可以讓我不用脫鞋子就能下

農族獵人的紀錄片。從 2015 年開始

廚或做工,當然也是因應常下雨的

自造小屋模型,並與建築師朋友完成

氣候。」而持續以身體勞動與大自

小屋興建,過程經歷三個颱風向他叩

然打交道的過程,他也開始投入一

門,終於在幾番收拾與拓建中完成自

些充滿成就感的微型基礎建設或研

己的園地。在這裡,屬於工寮的生活

究,例如自然農法、自然力發電、

越益豐富,對小屋的安全和舒適需求

小型灌溉系統、能降低電能消耗的

也越來越講究。

柴爐使用,不斷的實驗辯證,現在

著車子前進,傳說中的「工寮」在茄

竟也有了一點舒適家居的況味。

苳樹林間逐漸展現全貌。就像現代版

為了抵擋氣候變化,今年陳敏佳開

的桃花源記,必須歷經崎嶇顛簸,才

始著手翻修工事,不僅修建屋頂改

從都市到郊區的島內移居過程,陳敏

能到的了那塊難得的烏托邦。

良排水,同時參考日本燒杉的做法,

佳大多獨自一人在工寮進行生活實

以碳化木材解決潮濕問題。我們好

驗。時間回到 2009 年啟動的《在屋

選擇遠離城市而居,陳敏佳閒暇之餘

奇著工寮一側地上鋪著石子的小空

頂上》攝影計畫,他曾用鏡頭捕捉那

也會到山上工寮過著勞動的日子。除

間,頗有日式庭園的意象,陳敏佳

些在不堪環境裡仍堅持前往夢想的

了商業攝影和山林戶外的拍攝任務,

說:「這就像是日本傳統房屋的『土

人,而邊緣和孤獨是他們的共同點。

87


生活的樣貌一定要與土地、 自然一起考慮! 對照陳敏佳目前的生活,邊緣與孤獨 對他又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我喜歡 邊緣,不論是抽象或具象的定義。」 陳敏佳說。他以台灣人多追求主流群 聚的安全感,說明人們需要安全感的 強度其實超乎一般想像,住在市區邊 緣、甚至躲到人群邊緣,反而更容易 有抽離、觀察事件的角度。而伴隨邊 緣而來的孤獨生活,也成了陳敏佳將 生活過得自在的理想狀態。「我將孤 獨當作一件好事看待。」目前生活 可獨立耕耘,且在不斷失敗中修正, 「比起我認識在台東郊區生活的一些 先驅,我的山中生活應該很不典型, 比較接近半農半 X(註)、半山半城 的型態。」雖然部分生活仍需仰賴城 市,但陳敏佳認為這種非單一的生活 型態,是目前較為實際的生活方式, 因為工作,陳敏佳以藏在鏡頭後的旁 觀視角,為他人記錄故事;如今,城 市邊緣的生活,也讓陳敏佳開始擁有 屬於自己的故事。

註:「半農半 X」源自日本《何謂生態學?》一書, 指一面以自然農業為生活基礎,一面以專業工作換 取收入的生活。

COVER

88

STORY


3

1 工寮一側增設的空間,以類似日本「土 屋」設計的概念而來。為了在多雨的日子裡 能做粗活或下廚,這裡就是不用被整潔這件 事束縛的室內場域。 2 陳敏佳以相機記錄 工寮建造的過程,包含最初自己設計的房屋 模型、朋友協助建造的經過。 3 在小屋前 升火,並與好友相聚,實在是生活的一大樂 事。陳敏佳說升火方式參考台灣部落的原始 技法,人們不用在一旁看火、加柴,火就能 自己燃的很旺,對他來說,前人智慧就是生 活的珍寶。

1

打開視角 理想生活新解方 經歷移居與山中微型建設的摸索,工 寮生活讓陳敏佳看待事情的角度起了 變化。台灣人因教育和社會分工,容 易養成只熟悉單一專業的侷限,而工 寮生活讓他「變得較為男子漢」,就 像是現在能夠自己動手打造遮風避雨 的屋子,也可以伐木、生火、做基本 木工和整地。「或許再過幾年,我可

露營經驗中,我看到美國對於人民要 怎麼在公有土地上露營、生火、攀登 等等活動都抱持著尊重的態度,在國 外的大環境管理上,都是著重在生態 的永續經營、教育,對於人民的生活 不會一味的禁止。」 就人與環境的 關係,陳敏佳認為除了居家生活之 外,還可以思考將生活尺度放大,涵 括森林、流水、農作,甚至是山林裡

以做出更精緻的木家具,還能養蜂、

的動物。「這很不切實際嗎?台灣有

養雞、施行自然農法。如果沒有眼前

大約六成的森林涵蓋率,理論上應該

的山林生活,我的人生可能還是在做

會有很多『里山生活』的機會,那為

那些幾十年沒變的事情。」陳敏佳說。

何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在昂貴的小房子

不只充實個人技能,山中勞動也潛移

守著小確幸呢?」陳敏佳說。這天採

默化地為他帶來更多正面能量,「最

訪拍攝到了夜晚,陳敏佳的白日勞動

明顯的是工作遇到挫折時,脾氣變得

暫時告一段落,他與曾一起工作的好

超好、很有耐性。」陳敏佳說。

友們圍著火堆、享用晚餐,為翻新的 工寮慶祝。陳敏佳說屋內有不少物件

在此刻,對陳敏佳而言什麼是理想生

是跟這群夥伴工作留下的,也算是復

活呢?「政府不過度干涉人民的自

刻了過去的工作場景,未來,他也希

由,我說的不是戒嚴時期那種不自

望能將這裡連結周邊的山林活動,和

由。當我在瑞典極圈健行時,看到真

好友們分享,當然,自給自足的終極

正的『漫遊自由』;在美西的登山、

理想一樣會持續進行。

89 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