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2013年11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Coverstory November 2013 issue

日用の美

和 食 器

探 索 日 本 民 藝 美 學 之 道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序言│企劃 _ 方敘潔 文 _ 方敘潔、 Chia-Hsin 、 Kimi Huang 、 Stephanie Chiu 、 Weiwen 、 柯維玲、陳婕寧 攝影 _Darren Huang 、 Johnny 、王漢順 插圖 _ 葉懿瑩 圖片提供 _ 各單位│

鑄鐵食器 鑄鐵食器概述 鑄鐵食器作品展演 鑄鐵食器小知識

漆食器

黃銅、金網、鐵罐、琺瑯 ―

漆食器概述 漆食器作品展演 靈魂的召喚/塗師 赤木明登 漆食器小知識

其它材質 日本人氣民藝館大集合!

追尋台灣老食器裡的和風基因/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 簡楊同 精緻文化走入常民生活/陶藝家 呂嘉靖

台灣人氣店家與和食器展演 東洋老食器的庶民美感/珍珠茶屋 曹智偉 探訪日本手作職人的市集/時常在這裡 毛家駿 為光景留白/ Yohaku Gallery 蒼井夏樹 源自土地的食器之美/溫事 米力 壺與盅的對話/事茶人 Eva 究極美學的視覺賞味/和菓子達人 吳蕙菁


日用之美的食器禮讚 為什麼日本的食器總能如此順手地使用,又能在生活中顯得如此適得其所? 和食器大方好用的設計,其實皆來自於職人們的匠心獨具與周到思維。 自百年前民藝大師柳宗悅提出「用の美」的理念後, 那些深藏於日本民間的工藝至今仍為人稱道。 當代設計大師深澤直人曾說:「食器物件之所以能成為我們日常的陪伴, 就在於能讓你『無心』地使用。」 如化雨春風,潤物細而無聲,日本食器文化的內在風景也從而顯現。

民藝學者 林承緯 ︽ Casa BRUTUS ︾總編輯松原亨 桃居店主 廣瀨一郎

日本民藝館館長 深澤直人

日本百年食器美學之始 用の美與當代設計 設計大師柳宗理的手感食器 當代日本食器新境界的開拓者 當代設計師食器 陶瓷食器

陶瓷食器概述 器皿是料理的衣著/國寶大師 北大路魯山人 陶瓷食器作品展演 陶瓷食器小知識

硝子食器 硝子食器概述 硝子食器作品展演 與時俱進的手工硝子老店/松德硝子 硝子食器小知識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總論│ TEXT_ 方敘潔 PHOTO_ 日本民藝館、 Leach Pottery 、 Yohaku Gallery │

民藝學者林承緯的民藝運動關鍵影響剖析

日本百年食器美學之始

長久以來,日本人認為存在於生活周遭的器物是如此的粗陋而不值得欣賞, 然而在1925年,被譽為民藝運動之父的柳宗悅以及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共 同提出了日本前所未見的嶄新詞彙與觀念─「民藝」,同時依據這個源起於 「民眾的工藝」簡稱的名詞,共同起草《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不 僅造就了日本社會對於器物的重新省思與美學意識改觀,更從此開啟影響力 遍及東亞的民藝運動風雲年代。 而在民藝運動中,食器,作為每日生活必備的器物,更是柳宗悅及其他民藝 運動核心人物最頻繁用來舉例佐證、貫徹民藝理念的實踐對象。也因此,民 藝運動深深影響了當代日本生活食器中的美學意識,並且改變了日本人餐桌 上、心靈裡的選擇與思維。 針對日本百年以來民藝運動對於食器美學的關鍵影響,La Vie特別邀請民藝 學者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林承緯,提出了 解民藝運動的四大重點,快速掌握這個深遠影響當代日本工藝美學的思潮。

1.重新關注生活中的器物 身處於1920年代的日本,柳宗悅認為很多人對於生活中的器物已經慢慢地不 珍惜。當時的人們稱這些生活器物為「雜器」或「下手物」,並且以一種輕 慢的態度對待它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林承緯認為:「柳宗悅最重要的 影響在於,他認為這些器物其實是有價值的!藉由宣傳民藝運動的精神,他 最希望傳達給日本人的訊息是:『你們生活周遭所存在的器物,其實是很美 的,請重新欣賞它們吧』。」 柳宗悅認為繼承了過去傳統的日常生活器物,必定保存了經久的美感。他甚 至曾在《工藝之道》一書中指出:「想像一個世紀前的廚房,那絕對是能令 人驚嘆萬分的美術館吧?」由此可見他對於生活、食器以及民藝傳統的珍視 與看重。

2.「用」是一切本質 對於許多在柳宗悅之前的藝術家、美學家來說,對於工藝品的關注大多以創 作者、美感價值為主要研究的面向。然而柳宗悅並非如此,林承緯認為: 「他反倒是會去思考這件器物被誰使用、使用者如何感受到物的實用性、功 能性,這是一個相當重要且關鍵的課題。」 林承緯以自己為例說明:「我也是柳宗悅的追隨者,因此喜愛的食器都是買 來使用、而不是買來擺設,家中使用了五年以上的整套柳宗理食器,還是如 新的一般經久耐用。工藝品的實用性也唯有透過使用才會被發現,這也是柳 宗悅民藝思想的根本。實用是民藝品存在最根本的基礎,這就是他的核心精 神。」關於這一信念,柳宗悅除了以論述的方式詳加說明之外,還曾有這一 段生動的描述:「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 用,彼此溫暖、彼此相愛,一起共渡每一天。」由此,可以見得他堅定且真 情流露的態度。

工藝之美的法則11項 以用為核心、實用之美、美與量產 勞動之美、屬於民眾、合力製造 手工最佳、天然質材、無心之美 無我之美、單純之美


窺見大師家中的食器場景 柳宗悅生活中與食器是如何一起生活的呢?林承緯解答了我們的疑問:「柳宗悅其實也是位美食家、尤其愛吃甜食,在他的民藝考察筆記 之中,即常見對各地美食佳餚的描述。此外,柳宗悅宴客的情景也與眾不同,他會把民藝館中的展品直接取下來使用,用完後洗一洗再拿 回去展覽。家中吃飯時,什麼樣的料理要擺何種餐盤都是由他來決定,食物和食器之間的搭配更是講究。如果想一想覺得這樣盛裝組合不 理想,還會請太太再換別的搭配呢。」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總論│

1

2

民藝運動的核心人物 除了柳宗悅以外,其實民藝運動能在當時廣受矚目,也要歸功於其他曾一 起推動的核心人物,包括同樣身為陶藝家的河井寬次郎、濱田庄司,染織 品大師芹沢銈介、以及版畫名家棟方志功。此外,英國工作室陶藝之父李 奇(Bernard Leach)曾邀請濱田庄司到訪英國,往後也來到日本與柳 宗悅等人進行交流,並且維持著深厚的友誼。雖然如此,林承緯也指出: 「在充滿領袖氣質的柳宗悅過世後,很難有像他那樣具有魅力與號召力的 領頭人物,也因此往後的民藝運動也很難如1920年代那般鼎盛。」


3.以手和身體去感受 器物的美感要如何去感受才最真切呢?柳宗悅曾這樣指出:「識器者,必定 親手觸摸、雙手捧起器物,越親近越不捨器物離身。」不只是手的接觸,他 還以茶道家為例:「古代茶道家以唇來感受茶器帶來的溫暖與親切。」而強 調人們與器物之間手感、身體感的觀念,也直接影響到他的兒子─設計大師 柳宗理。 林承緯說:「柳宗理的器物製作不是以電腦模擬進行,而是拿模型、親手實 際製作,這樣的堅持到了成名之後還是如此。當他在製作湯匙時,會先少量 打造幾個湯匙模型,自己親手用過、覺得順手,才會開始量產,這和當代很 多設計師的作法非常不同。而這正是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對手感的堅持,並且

3

透過實踐進而發揚光大。」

1.2.日本民藝館。 3. 日本民藝館內陳設著由日本民藝協會於 所發行的《民藝》月刊。柳宗理於1984 年

4.平易近人的平均美

開始,曾於《民藝》雜誌中撰寫專欄,推 薦當時他所發現海內外優秀設計作品。

柳宗悅認為平易近人代表著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以及充分生產讓人們容易 取得的普及性,以工藝的角度來說,製作單純的器物就能夠達到這樣的理想 狀態。柳宗悅曾引用過古印度詩聖卡比爾(Kabir)的詩文:「單純的結合最 佳」(simple union is the best)來說明單純為美的道理,若是以柳宗悅的 工藝理念來看,所謂單純的結合,包括了以下幾項元素:簡單的製造過程、 自然的素材、不雕琢的裝飾。 林承緯指出:「柳宗悅提過匠師不能為了造美而造美,最美的創作應該起於 『無心』。因為匠師對於製作應有的環節都已經完全內化到自己身上,製作 的時候不太需要多想,就能產生出具一定美感的器物,不會因為對某件器物 特別花心思而造成差異。柳宗悅認為有太多個人性的東西就不美,因為他希 望每個人都可以購買、使用,人們因此可以得到一種平均的美。而背後潛藏 的邏輯即是,適時削弱個人性,匠師便能夠大量製作,使得價格降低人人都 能用得起。」此外,除去個人印記也能使得器物的優劣評判回歸本質,不再

William Morris、柳宗悅、顏水龍 分別代表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 半,日本、英國及台灣民藝運動的三 位靈魂人物。William Morris影響了 柳宗悅最開始的民藝觀點(後來柳宗 悅的民藝及美學觀點則獨立發展), 而柳宗悅更在1943年春天來到台 灣,自基隆出發環島探索台灣民藝, 並且與顏水龍廣泛地交換了彼此對民 藝的想法。

受到簽名落款的訊息干擾。

林承緯

日本食器類別 類別 餐桌類 調理、烹煮類 喫茶類 飲酒類 料理箱類

食器名稱 碗、皿、缽、蒸碗、豬口(寬口小杯) 、蓋物(附蓋食器) 、向付(懷石料理小缽) 釜、土瓶(陶壺)、土鍋 茶碗、茶壺、煎茶具、急須(帶耳茶壺)、水指(裝水容器) 德利(酒壺)、銚子(溫酒器)、千代香(傳統鹿兒島燒酒器) 松花堂(十字隔間方形便當) 、重箱(多層便當) 、手提げ重(附提把便當箱)

民藝民俗學者、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 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 產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近期相關撰述 有《工藝之道 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 濫觴》之〈導讀工藝之道〉;《柳宗 悅 日本民藝之旅》導論〈柳宗悅民 藝行腳下所見的日本手工藝〉;以及 〈《民俗台灣》與民間工藝〉等。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名家│ TEXT_ 方敘潔 TRANSLATION_Sharon Tu PHOTO_ NAOTO FUKASAWA DESIGN │


│專訪日本民藝館館長│深澤直人│

用の美與當代設計

國際級日本當代設計大師深澤直人,一直以來用「without thought」的設計 理念創造出簡潔而可直觀使用的生活食器。去年 9月,他宣佈接掌日本民藝 館館長重要職務,成為繼創館館長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陶藝家濱田庄司、 柳宗理、小林陽太郎之後的第五任館長。而民藝運動所強調「用の美」的核 心理念與他的設計思維之間有哪些脈絡?深澤直人又如何以食器實踐他的設 計觀?La Vie特別請到了深澤直人親自為我們解答。 您認為自己的設計理念與民藝運動之間有哪些貫通之處?深澤直人(後簡稱 深澤):我認為主要是「用の美」的理念。但這並不是因為設計者的作為而 產生,而是被創作出來的作品純粹在那個場域空間中,與它本身的用途、質 材、花紋及裝飾之間互相呼應。可以說是因為人們無欲地製作而自然產生出 來的器物,存在著真切的美學,也可以理解為「普通之美」、「健全之美」 這樣讓人感同身受的說法。 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促成您接掌日本民藝館館長的職務呢?深澤:民藝運 動創始者柳宗悅的兒子柳宗理,在日本工業設計師中是重要的先驅者,也是 將工藝、民藝、工業三大領域間相互架起橋樑的人物,他設計的作品受到大 多數人們的喜愛。繼承著父親柳宗悅的步伐,從事工業設計的同時,長年以 來也擔任繼柳宗悅、濱田庄司之後日本民藝館的館長。在柳宗理先生於2011 年逝世後,小林陽太郎短暫接手館長,館方持續尋找第五任館長接替人選, 和柳宗理同樣身為工業設計師的我,於是接到繼任的洽談邀約。 對於身為工業設計師的我來說,能夠繼承日本工業設計師先驅柳宗理先生的 步伐,是十分光榮的一件事,所以欣然接下這個職務。此外,我也對於日本 民藝館創始者柳宗悅提出「民藝」這個詞語,以及發起民藝運動的哲學主旨 與思想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因為經由確信民藝的存在才有現代設計的產生, 所以促使我決定要接下這個職務。大約1989年,我在赴美發展之前,曾經到 訪過日本民藝館。我記得往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美國的辦公桌上都還放 著《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的複印本。 希望藉由擔任民藝館館長推行或實現的理念?深澤:不同於現今社會上的紛 亂,日本民藝館像是人們心中基石般安靜地存在著,不需要去改變其自有的 狀態,只需要好好守護並且持續營運。想要讓這樣的美學可以有更多人接觸 到和喜歡,從民藝館1,700件收藏品當中,挑選出符合主題性的物件並作展 覽企劃,還有建築物與收藏品的損害預防也很重要,希望能增加維護設備以 保存館藏健全的狀態。此外,也希望設置柳宗悅哲學思想相關的研究機構, 例如柳宗悅思想研究中心,這樣的想法也是有的。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名家│


您曾經與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合作了《Super Normal》展,基於這樣 的理念,請與我們分享一下您對於日常審美與實用性的想法?深澤:所謂普通 的東西剛出現時並不是就直接被稱為是普通的,而是一直持續被使用後所存留 下來的東西,反而會被稱為普通。《Super Normal》展中這些新生的用品,都 是意圖不想要有任何改變的普通物品,以及在其他同等種類的製品中最為普通 的一群,若符合以上兩種狀態,便是確實讓「用の美」存在下來的物品,我認 為它們的確就是普通(Normal)的極致表現。 食器是最能體現「用の美」的器物。請與我們分享在平日生活中最喜愛的食 器,以及特別喜愛的原因?深澤:我很喜歡中國北宋時期的瓷器。色彩上接 近於無盡的白的青綠色澤,以及傳達出的輕薄纖細感受,都十分吸引我。中 國北宋的瓷器使用最低限度的外在裝飾,我認為是極簡主義的極致表現。很多 的日本食器和朝鮮時代李朝的燒製作品,都受到了北宋瓷器風格的影響,而 我認為作為原創之根本的北宋瓷器是最美的。 設計食器時最注重的考量點是什麼?深澤:我首要考量到食器上所要盛放的食 材特質,然後,依據食材形式和使用機能來作主要設想,並且也思考到食器如 何與周遭環境相互呼應。 希望藉由自己設計的食器作品傳達出什麼理念?深澤:在設計食器時,我試 圖透過與使用者感同身受的思考方式、以及讓器皿間相互協調的概念來進行設 計,讓食器能夠單純地透過機能性以及人們直觀的認同,獲得多數人都樂於使 用的狀態。此外,我也希望能透過作品,直接地與使用者進行一種寧靜的意念 溝通。 您認為民藝運動對於當代日本設計美感及功能性的影響為何?深澤:「用の 美」,是我認為民藝運動賦予當代日本設計的主要影響,這樣的觀念造就了 「無印良品」的思維,而將日本的極簡主義延伸到器物創作的領域,這的確也 對於創作者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要如何設計出無我、質樸的作品是很有難度 的事情,如何在設計作品中將自我表現的設計語彙都剔除?我想這是日本設計 師一直在挑戰的境界。

深澤直人 日本當代知名設計大師。1956年出生於日本山梨縣。21_21 DESIGN SIGHT 總監、日本無印良品之良品計畫顧 問。1989年赴美進入知名設計顧問公司IDEO,1996年起創立IDEO東京分社並擔任社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 多摩美術大學客座教授。目前為「NAOTO FUKASAWA DESIGN」負責人、自創品牌±0設計總監、以及第五任日本 民藝館館長。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名家│ TEXT_ 方敘潔 PHOTO_ 王漢順、 PEKOE 食品雜貨鋪、中里隆、 monohanko studio │

專訪《Casa BRUTUS》總編輯松原亨

設計大師柳宗理的手感食器

柳宗理,被譽為日本戰後工業設計第一人,同時也是民藝大師柳宗悅之子,如何透過他最著名的食器設 計傳達屬於自己的設計理念?日本人氣生活風格誌《 Casa BRUTUS 》曾於 2001 年製作「 SORI YANAGI A

DESIGNER」封面主題、2008年推出《CASA BRUTUS柳宗理特集》深度報導,從此將柳宗理熱潮再度推至高 峰。Casa BRUTUS總編輯松原亨將與我們分享柳宗理的食器設計理念,以及推薦超實用的柳宗理食器! 柳宗理在傳承民藝運動及開拓當代設計之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松原亨(後簡稱松原):在日本戰後大 約1950年代,是柳宗理設計生涯最活躍的時期。當時後工業化製造已經非常普遍,和1920年代他的父親柳 宗悅提倡民藝運動時,都還是以手工為主的生產模式很不相同。然而即使社會大環境已經改變,但柳宗理從 父親身上繼承到的核心思想卻可以說是一致的,柳宗悅強調不需要多餘的設計,讓器物的實用性提高自然能 達到所謂的機能美。帶著這樣的理念,柳宗理成為在日本進入工業化時代後,賦予器物手感之美的第一人。 他認為「用手使用的器物,當然要用手來製作」,因此總是堅持以手製作模型,邊做邊感受,慢慢摸索出最 理想的器物樣貌,接著才會進入機械量產的階段。由此可見他以親身的實踐,展現了融會民藝運動精神以及 機械化製程雙邊優點的關鍵角色。 柳宗理設計作品中,食器佔了很大的比例。您認為他為什麼會選擇食器作為展現設計理念的主要類型呢?松 原:我認為這主要是兩項原因使然。在柳宗理的食器中曾推出過出西窯系列,其中包括了茶壺、缽、碗、盤 和酒器等,為什麼會有這個系列食器的出現呢?其實是有脈絡的:因為創立於1947年的出西窯其實是由一群 受到民藝運動感召的年輕人所共同成立,當時柳宗悅、濱田庄司及李奇(Bernard Leach)都曾經多次前往 指導製作食器的技術,出西窯可以說是因著民藝運動所培育出來的窯場,而柳宗理與其合作的食器系列,也 可以被視為是民藝運動精神的傳承與實踐。另一個因素則是,食器是一種很容易大量滲透到每日生活的器物 種類,每個人與食器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都十分頻繁,以其作為媒介可以與更多人分享他自己的設計觀點。 柳宗理的食器呈現出哪些獨特的設計理念呢?松原:我想食器是最能完整展現柳宗理「用手做產品」理念的 器物類別。如同我們先前提到的,他是堅持用手做模型的人,而食器恰好是最適合在手掌之間就能夠輕鬆塑 型的器具,他能夠最完整地藉由手的感受做出充分符合期待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人一拿起他的食 器作品時,就能夠立刻體會到所謂手感的真義。 生活中最喜歡哪幾款柳宗理食器,為什麼?松原:我家中有不少柳宗理的食器,最喜歡且頻繁使用的是不鏽 鋼濾盆!濾盆上使用的不鏽鋼濾網非常特別,和一般編織濾網不同,是採用一整片金屬板打洞而成,所以可 以打出極細的孔洞讓水濾得很徹底,而且因為少了金屬交織的重疊部分,很輕鬆就能清洗乾淨。我常用它來 洗菜,機能性非常好。此外,我也十分喜愛那只素白的西式骨瓷茶壺,對我來說它的線條及造型非常美,雖 然因為比較少喝茶的關係不是很常使用,但如果問我喜歡柳宗理哪些作品的話,一定還是會想到它。 除了柳宗理之外,也請與我們分享您近期喜愛的食器。松原:每次出差到不同縣市,明明知道家裡很多了, 還是會忍不住帶回各式的食器做為旅程的紀念。在日本各地豐富的陶瓷窯燒中,我近來偏愛佐賀縣的唐津 燒,特別喜歡唐津燒作家中里隆、以及他的女兒中里花子的作品,古樸中帶有當代感的線條,簡約的風格透 露出獨特韻味,呈現出的洗鍊風格非常迷人。


中里花子

柳宗理

柳宗理

中里隆

松原亨

1967年生於東京,1991年畢業自早稻田大學,進入Magazine House,經歷過雜誌《POPEYE》 編輯職務後,於2000年調往月刊《Casa BRUTUS》編輯部,2012年成為該雜誌總編輯。


│ LaVie·November 2013 │和 食 器│名家│ TEXT_Kimi Huang PHOTO_Johnny │

專訪桃居店主廣瀨一郎

當代日本食器新境界的開拓者

廣瀨一郎於1987年東京西麻布創立知名的陶器店家「桃居」,以其深厚經驗與品味獨到的眼光,深入日本各地挖 掘優秀的陶瓷器皿作家,被譽為日本陶藝界意見領袖、及日本最受信賴的器皿人氣店主。這次特別邀請他與La Vie 分享對於食器的想法與熱情。 桃居開設至今已有25年,請與我們分享創立初衷?廣瀨一郎(後簡稱廣瀨):開設桃居的起因很單純,我想找自 己真正想用的食器。在80年代的日本食器舉凡兩大類,一是著名陶藝大師的高價陶瓷作品,另外就是大量生產的 陶器皿,但為何沒有兼具質感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器呢?這就是我最初設立的念頭。對器皿的接觸是從30 幾歲經營餐飲時開啟的,在此之前對美術、工藝也都有涉獵,也結識多位同年代的工藝創作家,機緣結合之下, 把自己對食器的概念從想法轉成實踐,因而誕生了桃居。 您依據什麼標準來挑選在桃居展出的作品?廣瀨:早期我以挑選造型極簡質樸、能夠在生活中使用的創作食器為 主。時至今日,各種類型的陶藝創作家越來越多,我則把桃居做得像一本雜誌的感覺,挑選各種風格形態的作品 反映每個階段的特色。能讓使用者從物件感受到創作者的性靈,以及表現出來的造型、色澤、質地,是在選擇作 品時比較看重的部分。 您從日本食器中,觀察到哪些日本文化或審美觀?廣瀨:自古以來,日本人一向有著「在生活中表現美感」的意 識,因此不同於歐美、中國有較多大型美術品流傳,日本人總是在身邊隨處發揮創意之美,在生活中感動,衍生 於日常所使用的食器類別也比較細膩而堅持。 至今仍常拜訪各地食器作家嗎?最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廣瀨:在展覽較少的夏季,我時常走訪中部的岐阜、愛 知,以及關西和關東的伊豆、山梨、神奈川等窯燒地。陶藝家們的據點,不在街町而是在山裡。山裡易凝聚當地 的環境土質與人文氣質,而表現出不同特色的陶瓷,當場見識陶藝家們對作品的專注執著,不論多少年都令人十 分感動。 在日本陶藝一直有分各地風土窯燒派別的背景下,當代食器的窯燒風格是否有所變化?廣瀨:過去流通不發達、 陶土取得不易,因此陶藝家們就近取材而形成各地域窯派風格如「備前燒」、「有田燒」等。但近年在原料上的 取得方便,當代陶藝家也大膽嘗試各地不同土質混合或改良研究、甚至自創一格的窯燒技術,因此現代食器已較 少強調派風,而是以作品個性特色為發展主軸。 在這25年間,受歡迎的食器風格有哪些改變?廣瀨:就我觀察歷經80年代泡沫經濟的強烈造型取向,乃至90年代 巔峰過後,日本人開始追求內斂卻有質感的物件。就在1987年桃居開始帶動中間選項的現代食器,讓過去只存在 固有傳統陶器的情況,演變至今出現各種跨出傳統風格的創作,喜好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年輕化。與其受限於整組 特定風格的窯燒食器,現在大家更享受親自逛藝廊挑選適合自我風格的食器,這一類的人口增加是最大的改變。 在無數食器作家當中,近期最欣賞或推薦者為何?廣瀨:近期來說,我最欣賞出身於長野的小嶋亞創,他的食器 作品讓人充滿土地質樸溫暖的感受,關於陶藝他完全是自學一派,在自家土地建立窯燒和展示空間,另外一邊在 自家種植農園,完全力行用親手做的食器裝盛親手種植的食材;因為生活貼近大地,因此他的創作深具真實生活 品味的說服力。


請與我們分享平日如何挑選以及收納生活中使用的食器?廣瀨:主要還是考慮自己生活上的需求為主,耐看而沉穩極簡 的造型,使用時憑料理內容和當下氣氛,不會執著喜好於某一件,也會嘗試以異素材食器相互搭配。有幾件適合的也許 會讓它們不造作地靜靜佇立,但食器還是出現在餐桌上與食物一起演出才有意義。 您覺得日本食器與外國食器的不同,以及使用方式的差異為何?廣瀨:日本食器自古以來便以「湯菜飯」為基本的三品 御膳,乃至現代定食個人一組食器。在歐美每種食器都有固定的用途,中式餐盤則以整組同花色為主;而日本食器雖然 細分各種大小碟盤碗,但是在使用方式上可以自由組合成想要的形式。除了在百貨專櫃購買食器以外,大概唯有日本人 才會在展示藝廊裡挑選自己的「生活食器」吧,外國人則是將日本食器視為收藏擺飾者較多。 有哪些關於食器挑選以及擺飾方式的建議,想與我們分享的呢?廣瀨:日本食器重視「留白」的美學,把握料理不填滿 之美感。個人使用的基本食器「兩碗兩碟」,以極簡造型表現內斂氣氛;而共用的各主菜器皿,則可以使用具設計個性 的單品為整體餐桌裝飾亮點,簡單來說,動與靜就是基本的美感搭配原則。

廣瀬一郎

1948年生於東京,1971年畢業於慶應大學,並就職於出版社,爾後經營餐飲業。1987年於東京西麻布開設工藝 Gallery「桃居」,以「伴隨美好生活的工藝」之基本理念,嘗試發掘介紹現代日本各種型態與各世代的創作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